我国银行保险业务法律监管的完善

时间:2019-05-15 01:12: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银行保险业务法律监管的完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银行保险业务法律监管的完善》。

第一篇:我国银行保险业务法律监管的完善

我国银行保险业务法律监管的完善

摘要:银行保险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法国,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发展趋势的加快,银行保险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商业模式在我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在金融浪潮更迭起伏的宏观背景下,我国银行保险的变化日新月异,显示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和风险,比如缺乏完善的制度规范,缺乏鼓励性的政策,信息披露制度的缺失以及监管体系的不完善。因此,通过借鉴国外银行保险业务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银行保险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系列与之相适应的未来发展对策,这对于完善我国银行保险业务,促进其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银行保险;金融一体化;制度缺陷;法律监管

银行保险,作为金融混业发展中的一项主要的中间业务,产生于全球化的背景下。在金融浪潮更迭起伏的影响下,我国出现了银保合作热,其实质是银行产品与保险产品的复合,是银行业务与保险业务的相互渗透。是指商业银行同保险公司主要通过合作的形式,由银行作为保险公司的兼业代理人,在从事自身业务的同时借助银行的销售渠道,向客户提供与保险相关的金融服务,以一体化的经营模式满足客户对金融服务多元化的需求。包括销售相关保险产品、代理支付保险费用金和收取保险费等。

一、银行保险发展的动因

银行保险在国外已经取得的一定的发展,我国也正在逐步完善银行保险体制和机制。银行保险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银行产品与保险产品开始复合,为了扩大市场份额银行资本与保险资本相互融合,银行业务与保险业务相互渗透,使其成为一种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新型中间业务。而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双赢战略是银行保险发展的主要原因。

对于保险公司来说,银行保险业务不但能为其挖掘更多新客户、扩充业务种类,还可以帮其节约费用,降低分销成本。首先,由于银行发展的较早,体系较为完善,银行保险的合作,在于保险公司能够利用银行丰富的营业网点和广泛的销售渠道以及其能够接触到银行庞大且高市场覆盖率的客户群,利用银行与客户之间因长期合作形成的信任关系,有效缩短了保险产品和客户之间的距离,扩大了保险公司的销售渠道。其次,利用银行已有的设施资源去销售保险,能够使客户在银行现有的平台上更为快捷地了解金融产品,方便客户购买保险产品的同时为其销售提供了硬件保障。而银行保险处理大量客户信息的能力和速度大大节省了交易时间降低了交易费用,同时还满足客户对综合性金融服务的消费需要。这就是保险公司积极寻求去银行合作的动力所在。

对于银行来说,开拓银行保险业务不单是为了增加利润,还是为了提高银行的竞争力。首先,科学技术的日益革新,金融一体化进程的推进、金融管制的放松导致近几年非金融机构大量涌现,金融资产在金融市场主体之间的争夺日益激烈,经营的环境日趋恶化,银行间在产品、价格上的竞争激烈,利差逐渐减小,为了在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迫使其寻求其他利润增长点。其次,由于投资渠道的多元化,技术和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使得银行客户的投资重点逐渐从商业银行转向了证券市场。银行为了增加收入,便会对其业务结构做出积极的调整并实施多元化的发展战略。第三,银行保险的产生,丰富了银行的金融产品,为销售人员创造了更多销售机会,缓解了各大营业网点业务量不饱和的问题,而其中产生的代理费用等附加费用,可以提高银行的利润水平。

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金融监管方面,由于混业经营浪潮来袭,西方国家对金融上的监管逐渐放松,同时允许银行、证券、保险三个行业混业经营。欧盟国家以及美国先后通过了《银行业合作第二指令》、《金融现代化服务法案》,以法律的形式允许混业经营,从法律上对金融混业制度予以确定,为银行保险的发展破除了法律制度障碍,让银行保险得以合法化,这是银行保险从此开始快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二、我国银行保险法律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银行保险合作采取的主要是银行代销保险产品的模式,所以导致我国目前对银行保险业务的法律规定主要是针对银行代理保险业务,但尚且很不完善,导致我国银行保险业务产品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合作松散,关系不稳定的局面。

(一)银行保险业务法律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银行保险业务主要是以银行代理销售保险的模式开展,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规定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模式,没有针对银行保险业务的法律规范。我国银行保险方面的有关监管法律缺乏可指引性,绝大多数只是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的监管,不能适应银行保险业务的实际发展。虽然2011年新颁布的《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监管指引》对银行代理保险业务进行了初步的规范,但大多数涉及银行保险的法律规范只是一些原则性的规定,为规范银行保险市场提供了一个大概的框架,缺乏具体详细的制度条款。由此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的银行保险立法比较片面,有待进一步改善。

(二)信息披露制度的缺失

信息披露制度包括银行推荐银保产品过程中的信息披露,也包括消费者在持有购买银保产品过程中的信息披露。许多消费者因不具备金融专业知识无法分辨保险产品与储蓄存款,经常会存在混淆保险产品和高利息储蓄产品的情况,造成不必要的误会,从而导致纠纷的产生。因此,应该在商业银行保险领域建立更为严格和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只有及时、准确、全面地披露银行保险产品的性质、收益、风险等情况,金融消费者才能足够地了解产品信息,保护其切身的合法权益,监管机构才能准确地判断其风险的大小并对银行保险业务进行有效的金融监管和市场约束。

(三)银行保险法律监管体系不完善

我国金融业目前仍是分业经营、分业管理体制,银行保险业务既要受到保险监督管理委员的监管也要受到银行管理监督委员会的监管,这种监管看似严格,实际上存在重复、脱节和低效率的问题。伴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银行业与保险业两者之间相互融合,改变了原有的独立发展的局面,行业于行业之间的相互渗透,交叉型业务越来越多,一个业务要两个监管主体认可,这势必会使两个监管机构的监管权发生冲突出现双重监管的问题,导致经营主体无所适从,大大限制了银行保险的经营力。在资本的市场上,双方可以对金融工具的选择和使用上进行协同,而这些变化很可能会导致新的金融问题的出现,这就需要金融监管部门及时适应监管对象发生的变化,从而去调整监管的内容和模式,一方面,可以促进银行和保险公司业务的创新和发展,另一方面,为有效地避免金融连锁危机的发生,必须警惕银行保险本身可能导致金融危机蔓延的风险。总之,我国目前对银行保险业的合作监管还相对较落后,对交叉业务的合作没有具体的监管规定,一旦利益发生冲突,可能会使银行保险这种金融创新的方式得不到有效监管,不能达到防范金融风险的效果。

三、对我国银行保险业务未来发展的对策分析

(一)完善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的法律制度

法律规范体系是银行保险业务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银行代理保险法律制度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在我国,银行保险业务实践现行、法律滞后的问题突出,银行保险业务活动中出现的恶性价格竞争,产品单一,短期化合作等问题,严重影响未来银行保险业务的发展。目前,我国银行保险业务发展迅速,而我国政策性法规很少涉及银行代理保险,银行保险监管部门在监管方面也偏重于强制性管理方面,鼓励性的条款比较少,政府有必要加快制定《银行保险条例》,对银行业务进行统一规范,提高银行保险业务法律规范的权威性和执行力。可以建立事前许可、事中检查和时候惩处的银行保险业务法律规制模式,即对从事银行保险业务前应取得相关从业资格证以及银监会和保监会的行政许可,对银行保险业务经营过程中进行不定期的检查,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以防范银行保险业务风险,对侵害消费者权益等情形的,进行处罚以维护银行保险代理业务的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的权利和金融安全。

(二)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8条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这一权利可以扩展为以下两点:第一,消费者有权要求经营者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表明商品或者服务的真实情况,即金融消费者在向银行购买银保产品时有权利询问保险产品的详细情况。第二,面对消费者的询问经营者应当做出切实的回答,向消费者反映最真实的情况。知情权是投资者的一项基本的权利,也是一个投资者做出正确选择的前提。为了保证市场的有序运行,保证参与者及时地获取信息,这迫切需要建立一个稳定、高效的金融体系。商业银行不允许在销售保险产品时对银保产品做不实的宣传误导消费者,否则银行将承担由此带来的不利后果。另外,银行保险产品不同于一般的商品交易,消费者与银行的法律关系需持续一段时间,所以在整个法律关系持续过程中银行应当建立起信息披露的平台,向消费者保证真实、完整的银保产品信息披露义务,减少消费者与银行、保险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三)完善法律法规监管体系

首先,我国应根据现阶段银行保险业务发展的具体情况,形成有效的银行保险业务监管体制,在对银行保险业务的监管中,不仅需要健全的法律法规做支撑,还需要一个完善的监管体系,形成各监管机构长期稳定高效的监管协调机制。其次,政府主管部门应借鉴国外银行保险监管的经验,结合我国目前的金融环境以及银行保险公司自身的经营状况,建立监管机构之间的分工合作,协调监管的制度,逐步完善我国的金融法律体系,对欺瞒消费者,恶性竞争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加大惩处力度,规范行业环境。对于已经出台的银行保险法规,在实践运用过程中总结经验,不断加以补充并予以调整,建立起一套的具体操作办法。第三,银监会和保监会应加强合作,形成合作机制,并将其扩展到产品开发、风险管理以及信用评估等层面,根据不同的银保合作模式侧重不同的监管主体,金融监管部门应适应不断变化的监管对象做出及时的调整。从长期来看,两家监管机构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的银保监管机构,建立各监管部门间规范化的联系机制和资料信息共享机制。

参考文献:

[1]胡浩.《银行保险》.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版第46页.[2]张洪涛,苗力.《银行保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8页.[3]尧金仁.《银行保险――一种新的金融制度安排》.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第50页.[4]朱文胜.银行保险的动因分析及其在我国的发展[J].保险研究,2003(12)

[5]张育军.《投资者保护法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44页.[6]刘长芹.论我国银行保险业务的法律监管.黑龙江大学2014年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简介:

李凡(1991-),女,江西南丰,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经济法。

第二篇:我国问题银行法律处置措施完善研究

摘要:完整的商业银行监管体系包括市场准入监管、进入市场后的持续性监管以及针对出现 问题 银行的处置措施。本文作者着重指出了我国 目前 有关问题银行 法律 处置措施和破产清算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就如何加以改进与完善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关键词:问题商业银行;市场退出;破产清算 我国目前处置问题银行法律由下述具体制度构成:早期介入制度、接管制度、重组制度、停业整顿制度、撤销制度(吊销营业执照)、破产清算制度。但上述制度均存在一定的问题,以下详述之,并就如何改进提出笔者的建议。

一、接管制度和早期介入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法律规定的接管标准不尽合理。《商业银行法》第六十四条和《银行业监管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商业银行已经或者可能发生信用危机,严重 影响 存款人的利益时,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可以对该银行实行接管。这种立法方式固然能够给予监管机关根据所面临的实际情况而相机处置的自由裁量权,但由于缺乏较为明确的标准,可能导致监管者不能公平对待被监管的银行机构,还可能导致监管者过度乐观而迟迟未能采取有力的监管措施。实际也表明,银行监管部门采取监管行动往往不是太早,而是太晚。而拖延与犹豫不决是监管者在处理问题银行时的大忌,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矫正往往可能酿成更大的系统风险。因此一些国家改变了立法规定,这其中以美国1991年“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改进法”fdicia第38节所确立的“立即纠正行动”(prompt corrective action/pca,pca制度又被称为“结构性早期干预与解决措施”structured early intervention and resolution/seir)为代表,即监管机构根据银行资本充足率等的不同情况,将银行分成五档,分别为资本充足率良好的银行,资本充足银行,资本不足银行,资本明显不足银行,资本严重不足银行,并对其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从而为监管机关采取监管行动设置了明确的标准。其中某家银行若被列入资本严重不足一档,则在不迟于90天内,监管机构必须向该银行派出接管官员接管该银行。有学者提出seir制度过度依赖资本充足率的计量。而要准确地测度一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而且虽然资本充足率是审慎监管措施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引发银行倒闭的原因不仅限于资本不足,其他诸如低劣的银行管理、银行面临的欺诈以及宏观 经济 发生不利的突变等也可能引发银行问题。但seir制度仍有积极的一面。这一制度意味着监管机关须更频繁地对被监管对象实施检查,这样可能及早发现问题,防患于未然。另一方面这一制度也促使被监管的银行必须经常注意本身的资本充足率。此外,它还使监管机关的监管行为建立在公平、公开、有据可循的客观基础上。因此比较合理的立法应当既不是授予监管机关在采取监管行动时以完全的自由裁量权,也不是将监管行动完全建立在诸如seir的基础上,而应当是兼顾两者,既授予监管机关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同时要求其行使监管权力时参照诸如seir的标准。我国《银行业监管法》第三十七条确立的银监会早期介入制度,实际上就借鉴了前述的监管经验。如 中国 银监会2004年2月颁布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就借鉴了前述美国的pca制度,该办法根据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将我国境内的商业银行分成资本充足银行、资本不足银行和资本严重不足银行,对这三类银行授权银监会分别采取不同的监管措施。其中对于资本严重不足的银行,该办法授权银监会可对其采取接管措施。这与前述《商业银行法》的相关规定并不一致。因此笔者建议,首先应当对我国《商业银行法》和《银行业监管法》所规定的银行监管机关采取接管行动时的“触发点”——即“已经或者可能发生信用危机,严重影响存款人的利益”予以修改完善。例如可以将前述《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中对于资本严重不足的银行,可授权银监会对其采取接管行动的规定从“行政规章”的位阶上升为法律,成为《商业银行法》和《银行业监管法》中规定的银行监管机关采取接管行动时的“触发点”,同时仍保留“已经或者可能发生信用危机,严重影响存款人的利益”的规定作为接管行动的“触发点”,这样的规定可以使得银行监管机关在采取接管行动时既享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同时这一裁量权也受到一定的客观标准的约束。其次,《商业银行法》和《银行业监管法》对于接管后的接管措施规定不明。尤其是对于在接管期届满时,银行没有恢复经营能力时监管机关应当如何处理没有规定。一般而言,倘若出现这种情形,合理的选择应当是启动最终的破产清算程序,最终消灭银行法人资格。再次,《银行业监管法》中有关早期介入制度的规定也存在不足之处。该法第三十七条规定,问题银行经过整改后,应当向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或者其省一级派出机构提交报告。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或者其省一级派出机构经验收,符合有关审慎经营规则的,应当自验收完毕之日起三日内解除对其采取的前款规定的有关措施。但该条没有规定整改的期限,也没有规定整改后如果仍然没有符合有关审慎经营规则,应该如何处理该银行。按通常理解,银行整改后仍然没有符合审慎经营规则的,如果符合接管、撤销、破产条件的,应该按接管、撤销和破产处理;如果不符合接管、撤销、破产的条件,应该对其继续适用早期介入措施。

二、法律所规定的针对问题银行的监管措施存在不协调 首先是对于银行接管的原因,《商业银行法》与《银行业监管法》的规定不尽相同,前者规定的原因是银行已经或者可能发生信用危机,严重影响存款人的利益;而后者规定的原因是银行已经或者可能发生信用危机,严重影响存款人和其他客户合法权益的,后者比前者多了一个“其他客户合法权益”。在停业整顿方面,《商业银行法》和《银行业监管法》某些规定彼此也存在着不协调。根据《商业银行法》第七十五条第三项,只要银行未遵守资本充足率、存贷比例等有关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规定(这些规定可以视为审慎经营规则的具体体现),逾期未改正的,银监会就可以责令其停业整顿。而根据《银行业监管法》第四十五条第五项的规定,只有在银行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逾期未改正的情况下,银监会才可以责令其停业整顿。尽管何为“严重”很难界定,但《银行业监管法》毕竟以“严重与否”作为适用停业整顿的条件,因而,一旦实践中银行出现了违反审慎经营规则逾期未改正的,无论是否严重,银监会责令其停业整顿似乎都是有法律依据的。在银行被吊销经营许可证从而导致被撤销方面以及银行违反审慎经营规则方面,《银行业监管法》与《商业银行法》都存在明显的不协调。

三、有关商业银行破产清算方面的具体规定存在法律缺位 我国《商业银行法》第七十一条仅就引发商业银行破产的条件、破产的主管机构以及破产债权的偿还顺序作了规定。至于银行破产清算人实施清算时应当遵循的原则、清算组应当由哪些机构与人员组成、清算费用应当如何支付、清算人在清算过程中享有的权利(包括否认权、抵销权、解除权等)和义务、对银行债权人的通知与公告程序、与银行破产相关利益人所享有的权利(知情权和异议权)等都没有规定,可以称得上一片空白。笔者认为,银行清算人实施破产清算时应当遵循的原则与一般 企业 破产时的清算原则有一定区别。后者实施清算时应当以破产企业清算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并且严格遵守“公平偿债”原则;而前者在实施清算时则应当将防止 金融 风险扩大化、系统化以及优先保护 社会 公众存款人和中小债权人债权权益为首要原则,并在此前提下兼顾其他债权人包括大债权人的利益,做到公平偿债。国务院制定的《金融机构撤销条例》规定,金融机构被撤销时,由人民银行、财政、审计等有关部门、地方人民政府的代表和被撤销的金融机构股东的代表及有关专业人员组成清算组,清算组向人民银行负责并报告工作。笔者认为清算组在破产清算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银行清算组构成人员应当主要体现中立性及专业性的特点。要求清算组人员具有中立性,是指清算组人员应当与破产银行及其债权人之间不存在利害关系。同样破产银行的清算涉及诸多专业问题,因此清算组人员中应当有一定数量的律师、会计 师、资产评估师、税务师、银行金融界从业较长时期的专才等专业人员。

第三篇:完善我国商业银行治理监管环境的法律构思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完善我国商业银行治理监管环境的法律构思 作者:顾建如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02期

[摘 要]随着有关金融法律的颁布实施,我国银行业监管职能得到了加强,已初步建立了银行业监管的组织体系、法律体系、指标体系和监测体系,但从实际运行的效果看,还存在着许多缺陷。随着银行金融业务向国际化、现代化方向发展,我国原来的银行业监管体制的不完善之处也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针对这些弊病,对完善我国现阶段的商业银行监管环境做出相关的法律探讨。

[关键词]银行监管;改革;法律制度

[中图分类]F83

[文献标识码]A

第四篇:我国银行保险业务发展浅析22

我国银行保险业务发展浅析

2011-1-20 15:16:07MSN理财共有评论1条进入理财大学

作者:王晓枫

关键词:银行保险 兼业代理 功能型监管

内容提要:目前银行保险的兼业代理形式不符合金融市场混业经营的趋势。本文对制约银保业务发展的因素作了简要分析,提出了一些应对建议,如建立战略联盟、加强联合监管、加强创新和激励等。

一、引文

银行保险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欧洲,如今已经发展到银行与保险公司的深层次合作所表现出的一种新制度。银保一体化使得银行与保险各自服务范围都得到了拓宽,彼此利用对方的技术、经验、客户基础和分销渠道,使二者优势互补,占有更大的市场空间。然而目前我国的银行保险是在回避权属融合的前提下谈银行或保险,实践中表现为:银行作为一个独立的机构,以自身业务之便代理销售保险公司的产品,属于保险的兼业代理形式,不符合世界金融市场混业经营的趋势。现就制约我国银保业务发展的因素和应对方案浅析如下。

二、制约我国银行保险发展的因素

1、兼业代理模式使银保合作无法深入

国内的银保合作主要是银行与保险公司签订代销协议,保险公司依赖银行丰富的客户资源销售保险产品,银行通过代理保险产品获取中间收入。这种兼业代理模式使双方在合作之初便形成了关注点的分歧:保险公司要抢占银行市场,扩大保费规模;银行要获得更多的手续费获得中间收入。结果便是保险公司同业之间形成手续费用的恶性竞争,而银行也没有把银保合作摆上经营管理议事日程,只是单纯作为增加中间收入的一种渠道,在营销机制和手段上没有加强创新,仅利用网点机构柜面强制个人推销保险的传统销售方式,造成银保合作只能停留在表层。

2、银保产品品种没有吸引力

我国人均保险覆盖率较低,作为风险转移的重要手段,保障型保险的市场最为广泛。而在银行代销的保险产品中绝大部分为简易型人身保险、分红型产品,万能险、两全险,保障功能设计不足;产品同质性较强,无法满足不同地区和不同年龄客户的差异化需求。从投资功能考虑,我国资本市场并不十分稳定,资金运用渠道相对狭窄,加上拓展银行市场支付较高手续费,成本提升,必然影响到产品的盈利。

3、销售人员专业水平参差不齐

由于保险技术原理的复杂性和独特性,使得保险产品的学习和掌握具有一定的难度,而保险公司培训时多数避重就轻,精于营销话术,致使销售人员对产品本身缺乏辨识度,保险产品原理及内容的掌握不够到位,盲目营销,无法与客户需求匹配,更不能专业解答客户提

出的问题,多数成交保单均为保险公司协助完成,产生售后异议的概率较大。

4、没有科学有效的激励考核制度

由于银行在代理过程中处于优势,绝大多数情况在签订合作协议的期间内,保险公司只能通过阶段性激励机制(手续费收入)框定保险销售业务的目标,但对于具体目标计划数的落实没有话语权。有的银行一方面没有具体下达任务指标和具体考核和激励措施,另一方面收取的代理手续费全部进入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大帐,也影响到网点销售人员的营销激情和能动性。

5、分业监管弊端

银监会和保监会发布的《关于加强银行代理寿险业务结构调整促进银行代理寿险业务健康发展的通知》中虽然有对银行保险合作比较完善的监管规定:如手续费支付管理,协议签约主体限定,银行寿险兼业资格及销售人员资格,售后回访及风险评估等等,但规定的落实情况并不理想。实践中实行分业监管银保合作,银监会和保监会在各自的领域内发挥监管作用,无法“越权行动”。虽有规定,但没有明确跨机构跨业务该如何合作加强监管,无疑就出现多重监管和监管真空的情况。

三、应对建议

1、建立长期银保战略联盟,联手提供产品和服务

银行保险双方应建立在长远、战略的高度来选择合作伙伴,这样合作双方的地位平等,才能在联合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才能维护银行保险的销售渠道,更利于建立和培养一支相对专业、稳定的销售队伍,集中精力开发有利双方合作的销售体系,最终双方能够找出一个的共同点来关心、发展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合作的模式不是单纯签订产品的短期代理协议,而是银行只跟某一家或两家保险公司建立长期战略联盟,银行可以主动参与银保产品的创新,结合客户需求,联手开发集“储蓄性、保障性、投资性”于一体的特色银保产品,优化售前、售中、售后服务流程,实现共赢局面。

2、加强产品开发创新和人员专业培训

银行应该主动参与到银保产品的开发工作中,给保险公司提供思路和建议,丰富银保产品的内涵:如兼具保障和信托,投资和年金等特色;也可以根据银行所在地区实际情况,设计满足区域客户群需求的特定产品项目,划分市场,有针对性拓展银保业务。

保险公司对银行销售人员保险专业知识、银保产品销售策略、银行代理专业化销售流程、柜台营销等内容进行培训;销售人员必须具备保险代理人资格,并且按时进行继续教育及产品学习,使其对银保产品像掌握其他银行理财一样清晰;对台柜面人员培训积极主动转介绍客户及高效配合销售人员完成销售操作流程。

3、建立健全激励考核机制

科学的考核为业务开展提供指引导向,而合理的激励机制更是调动能动性的助力。银行和保险公司共同商定销售人员的考核办法,采取奖励与销售业绩以及目标完成率相挂钩的方法,调动银行销售人员的积极性。银行可将收入大帐的保险手续费收入按一定比例发放给到销售员工;保险公司可以将通过银行代理销售产品而降低成本所获得的利润适当的与代理银行分享,从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奖励代理保险业务突出的人员,并将保险的销售额作为评价银行分支机构业绩的标准,调动哦银行及其员工销售的积极性。对于员工的激励和考核可以不仅局限于直接销售人员,还包括进行客户转介绍的柜员和其他条线的银行员工,对于他们参与团队营销给予充分的肯定,促进合力推动产品销售。

4、完善银保监管体系,加强监管力度

从长远来看,金融一体化是银行保险发展的要求和结果,应逐渐突破现行分业监管的模式,实行功能型监管制度。可以根据金融产品的功能即金融业务进行监管,而不管这个业务由哪个金融机构从事,即由针对金融机构的监管转变为针对金融产品的监管。一方面在出现金融业务交叉现象时,可以实施跨产品、跨机构、跨市场的整体监管,使监管机构对金融风险的关注视野放大,另一方面鉴于金融产品所实现的基本功能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据此建立的监管体系和规则更有连续性和统一性,从而有效地解决混业经营条件下金融创新产品的监管归属问题,避免监管“真空”和多重监管现象的出现。

四、结语

银保合作市场空间的开发,需要在借鉴国外银行保险成功合作经验的基础上,联系我国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政策和策略,保险公司和银行加强联合,开展深层次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壮大我国金融实力,提高金融机构服务水平。相信在全球金融业的混业经营成为趋势的条件下,我国银行业与保险业的有机融合只是时间问题。

第五篇:关于我国银行保险业务的思考

关于我国银行保险业务的思考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银行、保险和证券正在逐渐融合交叉,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模式的方向迈进。其中,银行、保险业的合作尤其突出,银行保险业务发展很快。本文首先分析了银行保险发展的概况,指出了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就银行保险业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关键词:银行保险存在问题发展对策 一银行保险业务的内涵:

银行保险(Bancassurance)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银保合作,银行与保险公司以共同客户为服务对象,以兼备银行和保险特征的共同产品为销售标的,通过共同的销售渠道,为共同 的客户提供共同产品的一体化营销和多元化金融服务的经营策略。二我国银行保险发展概况

我国银行业与保险业的合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当时在市场上占有着业务的较大份额的公司,为扩大业务和占领市场,与银行的合作签订相关的保险代理协议与销售产品。经过多年的发展银行保险收入已成为我国保费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2012 年银行保险业务达 3 436 亿元,占全年人身险保费的 33.8%,占所有保费收入的 22.2%。银行保险在经历了十余年的高速增长后,业务发展呈现停滞和下滑的态势。2009 年银行保险收入的增长速度从 2008 年的 107.36%增幅猛然下降到3.39%,而且下滑态势近年一直持续。我国银行保险业务发展进入了转型阶段,各种矛盾与冲突接踵而来,银行保险业务也引起了高度的关注。三我国银行保险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1.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合作层次低,合作模式单一。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银行保险已由单一的代销业务合作模式逐步发展到保单质押贷款、联名信用卡业务及个人理财等业务合作领域。但大部分的银保合作仍停留在浅层次的“代理协议”模式阶段目前我国大部分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关系处于松散型状态。从国外的成功经验考虑,银保之间的合作应该是长期的、利润共享的关系,但现在国内大多数银行与产险公司之间的代理协议期限短,费用的规定有着比较强的任意性,很难保证产险公司未来稳定的保费收入来源。

2产品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导致吸引力弱化

银行和保险公司合作方式决定了银行保险产品缺乏有效地研发,银行和保险公司都是基于短期性合作、短期性利益来发展银行保险业务,不注重银行保险产品的开发以及创新,所推出的银行保险产品不论是分配型、万能型、投连型的产品,基本上都是以获得收益为目标的产品,保险保障功能较低,与银行理财产品的差异化不大。据统计寿险业务中98%以上为分红产品,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真正意义上的保障类险种还未形成。产品的同质性,使得现有银保产品与银行自有产品之间存在竞争。这种银保产品的结构对于完善和进一步发展我国的银保制度起到了限制和制约作用。

3代理费不规范

保险公司与各家银行之间进行博弈,从而扩大业务量达到本身利润的最大化,由于保险公司之间的恶性竞争,使得银行收取的代理手续费不断的攀升。保险公司支付给银行的手续费已经从最初的 1%上升到 3%—4%,有的甚至达到 6%。这必然导致银保产品成本大幅上升,收益率严重下滑。另外,寿险产品普遍期限较长,其代理费可以在较长的保险期限内分摊,而产险产品的期限普遍较短,代理费难以维持在较高水平。代理费的差异使产险与寿险相比缺乏竞争力。代理费的差异造成银行代理人员更偏向于销售寿险产品。4银行保险人才培养相对落后

伴随着行业内部竞争对手的不断增加,使得对于银行保险相关的人才的需求日益提升。但是银行保险业务在人才培养方面,有着比较大的缺陷。缺乏科学系统地培养人才体系,并且使得绩效考核以及资源分配方面漏洞不断。保险人员队伍缺乏稳定性。总之,保险队伍的人才的素质相对比较低,而且业务人员的人力资源后背力量不足,银行保险业务机构的专业人才的贮备以及人才之间的竞争日益突出,但是银行保险人才的专业人员的培养、培训还处于较低层在次。在银行保险业务之中,市场营销人员短缺,整体素质偏低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银行保险业的有序发展。

5.销售误导损害了银行和保险公司双方的信誉 目前,我国的老百姓大多有“银行情结”,对银行非常信任。于是,一些保险公司的缺乏系统的保险知识的培训的销售人员和银行工作人员利用客户的这种心理合谋误导客户,容易误导消费者对保险产品的理解,造成误导宣传的问题出现。销售人员夸大利益,混淆银行产品与保险产品,但银行只是作为保险公司的代理人,而消费者购买的保险产品实际上只是与保险公司发生了经济关系,这使得日后引来更多的纠纷,而银行不对此负责,导致客户得到的服务质量较为低下。

6相关法律、法规、监管制度不完善 监管制度跟不上银行保险业的发展。银监会和保监会的合作监管相对落后,各监管机构一般依照自己的监管职能进行监管,尚未对银保业务开展合作监管进行更明确的规范。我国金融业目前仍是分业经营、分业管理体制,银行保险业务既要受到保险业监管也要受到银行业监管。这种监管看似严格,实际上存在真空、重复、脱节和效率低下的问题。一个业务要两个监管主体认可,导致经营主体无所适从,大大限制了银行保险的经营力。四银行保险未来发展的对策建议

1经营模式创新:促进资本融合,使银行与保险的合作模式多样化

银行保险业的合作,必须创新银保合作机制,通过资本的相互渗透,业务相互交叉,文化相互交融,产品相互融合等,最终过渡到银保综合经营。在欧洲国家,银行保险呈现一体化趋势,银行、保险公司除了在业务上合作外,还有资本上的联合,甚至两者本身就是一体的,这种深层次的合作有利于形成长期的、互利的合作关系,避免了许多利益冲突问题,也极大地促进了银行保险的发展。因此,从长远来看,“一对一”的长期战略伙伴关系应是最佳的合作模式。

2银保产品创新:加大银行保险产品的开发力度,突出保障功能。

在新产品的开发上,银行和保险公司必须联手,保险公司需要运用自己的人员和技术,在借鉴外国保险公司经验,充分考虑我国需求特点的基础上,研究开发出满足客户和市场需求的产品。”保险产品的基本功能是风险保障,这是银行理财产品和证券投资产品所不具备的。忽视了这一点,保险的优势也就丧失殆尽。我国保险公司应携手银行,充分利用公众对银行的信任和偏好,开发以保障为主的多功能的银行保险产品。实际上,在英美国家,畅销的银行保险产品是具有保障和长期储蓄功能的养老金产品。3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培养具有全面理财能力的复合人才 随着银保关系模式的改变和银保产品的丰富,银行和保险公司的营销人员必须成为复合型人才,具备银行产品、保险产品及其他金融产品的广博知识以及根据客户需求进行综合理财规划的能力。银行和保险公司都需要改进现行的营销培训体系,从人员招聘、培训内容到销售习惯培养乃至营销员的管理考核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培养一批具有销售综合理财产品技能的营销员,为即将到来的混业经营时代作好应对的准备。4监管政策创新,寻求新业务模式下效益和安全的平衡 监会与保监会应加强合作与协调,根据不同的银保合作模式侧重不同的监管主体,对于在混业经营转变过程中出现的跨行业经营应协调监管。金融监管过严,很可能会扼杀金融创新;而监管过松,则有可能造成金融秩序混乱、金融风险无法控制,所以,应该是既要保持银行和保险公司一定的灵活性,又使金融监管当局能了解情况,便于提供一定的指导和支持的措施。目前来看,建立各监管部门间规范化的联系制度和资料信息共享制度极其必要;长期来看,两部门可以考虑携手设立专门的银保监管机构。相对于监管方式而言,监管的内容更为重要,除了一般的合规监管,重点应该考虑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和维护金融市场秩序,以保障银保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

下载我国银行保险业务法律监管的完善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银行保险业务法律监管的完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问题银行法律处置措施完善研究范文合集

    摘要:完整的商业银行监管体系包括市场准入监管、进入市场后的持续性监管以及针对出现问题银行的处置措施。本文作者着重指出了我国目前有关问题银行法律处置措施和破产清算......

    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暂行办法

    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暂行办法为规范互联网保险经营行为,保护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互联网保险业务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办法。第一章......

    银行保险业务浅析

    银行保险业务浅析 2006-9-6【大 中 小】【打印】 银行保险,又称银保融通,是在金融服务一体化的框架下发展起来的一个概念,狭义上是指通过银行代理销售保险产品;广义上则是指利用......

    银行代理保险业务

    银行代理保险业务 什么是银行代理保险 保险公司通过银行或邮政储蓄等金融机构,依靠传统销售渠道和现有客户资源销售保单。此类保险产品不允许保险公司直接销售。 最直观的解......

    银行保险业务工作总结

    各位领导、同事以及银行保险公司的朋友们: 非常感谢市行中间业务部、个人银行部与保险公司的举办的这次保险业务知识培训课,也非常荣幸能够给我与大家共同研讨如何作好保险代......

    混合经营下我国银行保险业务的探究

    混合经营下我国银行保险业务的探究 摘要:为了保证我国银行保险业务的稳健发展,本文在对银保业务相关知识进行理解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发展对策,具......

    对我国影子银行的产生、现状与法律监管的思考

    对我国影子银行的产生、现状与法律监管的思考 王浩云 [摘要】在对影子银行的概忿、特征及表现形式进行解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子银行在我国出现的原因及对我国经济的双重作用......

    我国内资银行监管论文(5篇)

    摘 要:近年来银行业以及相关的金融业层出不穷的大案要案,为了加强我国银行的国际竞争力,配合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进程,加强我国银行的监管刻不容缓。从分析我国银行监管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