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影子银行对我国金融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从2007年影子银行的概念诞生开始,便成为金融界讨论的热点。业界认为,由于市场流动性大、杠杆率较高,并且处在金融监管之外性影子银行必定会对金融系统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目前国内外对影子银行争论比较大,影子银行的概念、规模以及影响力也一直备受争议。有的人认为世界影子银行体系在10万亿美元,有的认为在24万亿美元左右。2012年我国央行行长周小川明确表示,我国影子银行的规模和影响力相对发达国家要小得多。但据统计,我国2012年影子银行的规模在22万亿元左右,大约占我国金融系统信贷业务的40%,这个指标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临界点。许多人担心我国影子银行的规模比官方公布数据要大很多,其影响力也不容小觑。根据美国次贷危机的产生原因以及发达国家各种创新金融工具的影响力分析,影子银行必然对金融的稳定性产生较大的影响。
相关理论研究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影子银行进行了大量研究。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影子银行的传导机制分析。例如强培铮(2012)利用模型推导分析了影子银行的传导机制。第二,影子银行的产生与发展分析。例如易宪容(2009)认为影子银行通过证券化的方式进行信贷扩张。信贷扩张的过程就是链条的无限延长,但是链条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影子银行的体系就会崩溃。第三,影子银行的影响分析。例如季伟(2013)研究了我国影子银行体系与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关系,认为影子银行规模小于47%,那么有利于提升商业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反之则产生反作用。高璐(2013)实证分析了影子银行的影响发现其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但是也会提高系统风险。
国外对影子银行的研究较为细致而深入,例如adrian(2009)等人共同研究了影子银行对金融监管的影响;gorton(2010)分析了影子银行的调节方法;nersisyan(2010)分析了金融危机(金融的脆弱性)与影子银行转向的关系;sergey ch-ernenko(2012)从货币市场的贷款行为出发分析了影子银行的摩擦。根据国内外的研究可知,我国主要侧重宏观分析,而国外侧重单个角度分析。本文深入分析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以及我国近年来针对影子银行的政策,试图根据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情况与我国政策的变化深入分析影子银行的影响以及影响的传导路径,然后系统分析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最后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与政策监管情况
(一)我国影子银行的整体发展情况
我国影子银行主要以银行理财产品和信托公司信托产品为主。其发展萌芽期在2004年,快速发展于2006年。从表1数据可知:我国影子银行近年来迅速发展,特别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2009年二者规模占gdp的比重为8.9%,比上一年提高了1.9个百分点,而2010年为13.8%,2011年为20.7%,2012年为28.1%。根据国内外研究成果,影子银行占gdp的比重越高,其对经济的影响越大,对整个经济的金融系统影响越大。根据2013年数据,其比重已经达到了36%,超过了三分之一的比重,说明其对金融系统以及整个经济的影响举足轻重。同时影子银行还包括了保险公司、典当行、民间借贷等其他内容,因此其占gdp的比重更大。
表2为我国2012年广义影子银行的规模状况。从数据可知,2012年我国影子银行规模已经超过了30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5.38%。根据表1中2013年第一季度的数据可以推算,我国影子银行的规模占gdp的比重可能已经超过了45%。从我国影子银行的具体内容规模看,按照大小排列依次是信托产品、委托贷款、银行理财产品、民间借贷、银信合作、券商资产、担保公司、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其中,银行渠道为14.92万亿元,占总规模的49.32%;非银行金融机构渠道为10.833万亿元,占总规模的35.81%;非金融机构渠道为4.5万亿元,占总规模比重的14.87%。因此可以看出,银行渠道依然为我国影子银行比例最大的部分,而非银行金融机构渠道也占据了较高的比重。根据渠道的可监控程度,我国银行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是可以监控的,而这二者占影子银行的比重超过了85%。
(二)我国三类主要影子银行的发展与现状
1.银行理财产品的产生与发展。2005年9月中国光大银行发行双币理财产品,标志了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开端。在2006年之后我国理财产品迅速增长,截至2012年底,我国理财产品余额已经超过了7.6万亿元。2005至2012年我国银行通过理财产品募集资金分别为2000、4000、8200、37000、47500、70500、160000和247100亿元,规模增长非常快,年增长率超过了70%。2013年我国银行理财产品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发行数量达到了56827款,金额约有56.43万亿元,较上年增长85.87%。
2.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产品的产生与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指以发行股票和债券、接受信用委托、提供保险等形式筹集资金的金融机构,例如典当行、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证券公司、财务公司、信托投资机构、基金管理公司、融资租赁机构等。我国非金融机构于1979年开始萌芽,到1996年机构数量已经达到了515家。多年以来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迅速,但是发展历程非常坎坷。据银监会统计,截至2012年我国非银行金融机构总资产超过了42万亿元。
3.民间借贷机构的产生与发展。由于民间借贷难以监控,所以我国涉及资金无法统计。但是根据统计局抽样调查结果,我国有34%的家庭参与了民间借贷,借贷金额超过8.6万亿元。相对前两种影子银行产品,民间借贷这类影子银行产品潜在风险更大,这是因为我国部分实业集团的债务高筑,而资金来源主要为民间借贷,例如温州立人集团总债务达到45亿元,其中绝大部分为民间借贷。由于民间借贷年利率基本在20%,利率高还贷风险大。
(三)我国影子银行的政策监管
2013年3月27日银监会发布了《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对商业银行理财资金直接或通过非银行金融机构或者非金融机构、资产交易平台等间接投资与非标准化债券资产业务作出了规模限定,并要求资金和投向一一对应,充分披露资产状况。也就说,作为影子银行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渠道和主要的非银行金融渠道的有关内容已经进行了政策部署,实行初步监管。但到2013年下半年我国理财产品的风险不断爆发,涉及飞单风险、兑付风险以及操作风险。这说明我国影子银行在金融监管体系下依然存在各种风险,对于影子银行的监管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监管体系不完善,例如金融机构与监督机构勾结、监管与被监管利益存在共通性等,导致很多监管被虚置,呈现监督形式化的现象。第二,我国对各种金融工具的风险评估能力较低,无法正确把握新金融工具的风险度。第三,我国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非金融机构都存在严重的道德风险问题,其为了促进机构以及个人收入,利用消费者较低的辨别能力以及信息不对称的优势误导消费者进行购买。
我国金融市场产生影子银行的原因分析
影子银行产生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原因来自于两个方面,市场需求和金融创新。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市场需求。当前监管的金融体系无法满足各种市场需求,便催生了小额贷款公司、民间借贷等机构。其虽然是非银行机构,但是却发挥了银行的职能。从表3数据可知,我国融资规模呈现出年均20%左右的增速(不包括我国的民间贷款)。2013年社会融资规模达到了17.29万亿元,而我国货币供应量为110.65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占货币供应量的15.7%。这说明了我国社会发展对资金的需求量非常大,并且上涨速度非常快。事实上,我国金融资金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农村贷款满足度低于40%,城镇贷款满足度也不高。中小企业以及个体户的贷款很难满足,一般都依靠小额贷款公司以及民间借贷等影子银行产品来完成。当前,我国影子银行的规模已经达到了30万亿元,其中银行渠道和非银行渠道各占50%左右,这说明我国在监管的金融体系外至少有30万亿元的市场需求无法通过监管的金融体系满足。
第二,金融创新。影子银行的核心即是金融的创新,这些创新也离不开人们对投资和贷款的需求。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通过理财产品募集资金进行投资,而产品需求者通过购买理财产品实现投资。根据我国影子银行的现状可知,我国无论是银行机构还是非银行机构,都在不断创新影子银行的产品,都希望通过创新产品来实现融资。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对创新的金融产品审核较为严格,并且我国金融创新能力有限,因此总的来说我国金融创新大都是在国外根据我国金融创新工具的产生和利用情况,然后借鉴经验,按照我国需求环境进行调整的。金融创新是影子银行的主要来源。
影子银行对金融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一)积极影响
第一,弥补正规银行的不足。我国银行在政策和制度的约束下总是无法满足各种市场的需求,需要影子银行来补充和发展金融体系。在硬性监管的体系范围内的金融体系无法根据市场需求及时全面的做出调整,而影子银行可以弥补这个缺陷,这是因为影子银行受到的监管度小,其行为更为自由,适用范围更广。通过弥补漏洞,影子银行有利于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对于我国来说,我国影子银行的规模相对整个金融体系来说比较小,但是相对我国经济总量来说却举足轻重,占gdp的35.4%,这说明其对经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果欠缺这部分的作用,我国金融体系就不能很好的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那么就会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从我国金融资产来看,如图1所示,影子银行占整个银行资产的50%左右,并且保持相对的稳定性,这说明影子银行和监管内的银行一样,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其成为融资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活化投资和经济。首先影子银行能够广泛吸收社会各种零散资金进行投资,从而可以扩大社会投资。然后影子银行通过对货币资金进行多次交换,能够提高货币的使用效率。此外,影子银行通过弥补监管范围内银行的不足,通过对其服务不到的范围进行投资,有利于改善经济结构,活化经济。通过活化投资和经济,有利于稳定金融体系。从我国影子银行的现状可知,我国影子银行的产品吸纳了一些零散资金,同时也是直接配给一些中低规模需求者,比如个人、个体户以及中小企业等。这些个人或者组织无法直接大规模投资,也不能直接存在银行等待贬值,因此影子银行的相关产品是不错的保值工具,或者在需要资金时由于无法满足正规金融体系的贷款或者融资条件,也可以通过非银行渠道的影子产品进行融资。
第三,分散投资风险和利润。影子银行通过多个环节的投资可以分散利润,同时其通过多元化投资方式,从影子银行吸纳各种方式的投资资金,可以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并且,资金拥有者通过影子银行产品进行综合和分化投资,也可以起到分散投资降低投资风险的目的。因此,影子银行有利于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我国影子银行的产品主要是银行理财产品、非银行渠道的信托产品,这些产品的特点是分散投资到各个基金、股票,虽然也存在不可控因素,但是起到了分散风险的作用。
(二)消极影响
第一,如果经济存在泡沫,影子银行会放大泡沫的影响,从而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在泡沫与暴利驱动下,影子银行的资金会大量流向泡沫产业,从而促使泡沫更多更大。根据我国影子银行的现状和规模,当前许多监管外的资金大量通过高利息进入房地产行业,这大大促生了房地产的泡沫。这是缺乏严格监管的弊端。
第二,如果经济危机发生,影子银行会放大危机,恶化经济危机,从而影响金融系统的稳定性。这一点在美国的次贷危机中已经验证。美国次贷危机产生是由于房屋贷款,但是由于银行信贷产品被包装成各种理财产品,所以波及到其他各个领域。根据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规模(占gdp35%),如果一旦我国出现经济危机,那么不在监控范围内的影子银行可能因为政府无法调控而放大危机。
第三,影子银行会放大投机行为的影响力,影响金融系统的稳定性。投机的发生首先是因为监管不力,导致投机者有漏洞可以攻击。影子银行正好满足投机主义的要求,其在监管之外或者因为无法全面严格监管,那么由于资金进入的门槛和受监测程度低,投机主义者正好可以通过漏洞和监管空白以实现其不法的暴利目的。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影子银行对金融的稳定性确实产生影响,并且其规模越大产生的影响越大。对于世界的发展形势而言,影子银行的规模已经上升到难以控制的范围,这也是金融危机容易被恶化和放大的重要原因。根据图2,由于世界gdp增速非常缓慢,影子银行占gdp的比重非常高,因此影子银行对经济的影响依然非常大。从2006年以来,世界经济一直不稳定,大大小小的经济危机不断产生,这与不可控制、缺乏监管的世界影子银行具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我国也应该警惕世界影子银行对我国产生的消极影响。
结论及政策建议
根据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与现状以及影子银行对金融体系的影响可以看出:第一,我国影子银行占gdp的比例已经将近50%,对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影响力非常大;第二,影子银行对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存在多面性;第三,我国金融创新的约束有利于控制影子银行的发展,但是整个金融体系特别是对影子银行的监控方面存在很大漏洞。为了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影子银行的作用,本文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第一,完善我国金融监控体系,但是应该注意保持影子银行的优越性,充分利用影子银行的补充和活化经济的作用。根据我国当前的政策漏洞、法律漏洞和现实监管漏洞进行完善,其监管最重要的是防止影子银行产品的拥有者欺骗消费者,防止投机主义者利用影子银行产品来获得高额利润,损害金融的稳定性。完善监管要着重规避或者缓和影子银行的消极影响,防止其对金融甚至整个经济带来巨大影响。
第二,加强影子银行产品的审核管理,控制影子银行的规模,保证影子银行的消极影响在可控制的范围内。政府应从我国金融的全局以及经济发展的全局出发,从影子银行对金融的消极影响力以及政府对影子银行消极影响的处理能力出发,科学的规划影子银行的发展速度,通过影子银行的比例和范围调控来平衡其利弊关系,合理控制影子银行的规模以及对金融乃至整个经济的影响力。
第三,提高对影子银行产品以及整个影子银行的风险评估能力,建立影子银行风险预警系统,做好防控影子银行危机产生和发展的预测。我国欠缺对影子银行危机的评估,这不利于危机的预测。此外,虽然我国对金融产品的审核较为严格,在入口堵住了一部分风险,但是实际上很多风险来自于实施过程中,但是我国欠缺针对实施过程的金融危机预警系统,这不利于危机的预测和快速反应。
第四,提高区域实体经济实力,防止世界影子银行对我国经济的过多干预,防止经济泡沫过大,严控经济危机的发生与恶化,提防各种金融投资行为,并严厉监控影子银行对这些不利因素的扩大作用,防止影子银行的消极作用被多环节传递。
第二篇:什么是“影子银行”?对我国金融行业有何影响?
“影子银行”对国内金融行业有何影响
在谈到资金池、信贷资金、资产证券化等议题时候,往往都会涉及到“影子银行”这个话题。那么,什么是“影子银行”?对我国金融行业又有何影响呢?下面,由中国资本网资深研究员为您仔细梳理一下。
“影子银行”实际上是一个舶来品,产生于上世纪60-70年代的美国。“影子银行”体系的概念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麦卡利首次提出并被广泛采用,又称为平行银行系统,它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债券、保险公司、结构性投资工具(SIV)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而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后,“影子银行”成为一个重要的金融学概念。它是通过银行贷款证券化,进行信用无限扩张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的核心是把传统的银行信贷关系演变为隐藏在证券化中的信贷关系。这种信贷关系看上去像传统银行但仅行使传统银行的功能而没有传统银行的组织机构,即类似一个“影子银行”体系存在。
对于中国的“影子银行”,专家认为主要指银行理财部门中典型的业务和产品,特别是贷款池、委托贷款项目、银信合作的贷款类理财产品。中国的“影子银行”包含两部分,一部分主要包括银行业内不受监管的证券化活动,以银信合作为主要代表,还包括委托贷款、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等进行的“储蓄转投资”业务;另一部分为不受监管的民间金融,主要包括地下钱庄、民间借贷、典当行等。
目前,“影子银行”被广泛地认为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资金来源受市场流动性影响较大;第二,由于其负债不是存款,不受针对存款货币机构的严格监管;第三,由于其受监管较少,杠杆率较高。也就是说,它具有和商业银行类似的融资贷款中介功能,却游离于货币当局的传统货币政策监管之外。并且,目前国内的“影子银行”,并非有多少单独的机构,更多的是阐释一种规避监管的功能。
其实,早在2012年,中国银监会发布2012年报就首次明确了影子银行的业务范围:“银监会所监管的六类非银行金融机构及其业务、商业银行理财等表外业务不属于影子银行。”影子银行是指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信用中介体系(包括各类相关机构和业务活动)。
不过,这几年,“影子银行”让了中国人明白了,长期以来中国的真实利率为负,导致了大量烂投资、产能过剩、地产泡沫和环境污染问题。另外,在金融管制、资金垄断下,“影子银行”资金多投向中小企业。大型国企能以低廉利率从银行获得大笔贷款,中小民企则普遍通过“影子银行”获得资金,形成金融“双轨制”。同时,“影子银行”也有积极的一面。其中,相当一部分业务被称为“银行的影子”,好处显而易见:它们灵活、充满创新意识,对当地中小企业的了解更透彻,能有效地解决传统信贷“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但是,“影子银行”规模到底有多大,迄今难有定论。原因之一是它生长太快,以至于还没有清晰而统一的概念。不过监管层也意识到了“影子银行”的风险,而且监管部门已开始尝试出手化解。
监管机构正在研究资产证券化,未来非银行融资渠道将正式纳入监管,影子银行的借贷可变成正规的产品,届时,融资渠道会更透明,影子银行的风险也会变得更可控。
第三篇:中国影子银行风险威胁金融稳定性
中国影子银行风险威胁金融稳定性
摘自:看中国腾讯财经[微博]2013-06-11 05:35 [导读]报告指出,中国已经有数万家非银行借款机构,在被严格监管的银行业之外,向商业企业和政府机构提供大量贷款,导致了系统性风险。
北京时间6月11日凌晨消息,评级机构惠誉国际周一警告说,中国缺乏监管的影子银行业对该国金融稳定性已经有越来越严重的威胁,并且可能蔓延到其他国家。
惠誉国际在报告中指出,中国已经有数万家非银行借款机构,它们在被严格监管的银行业之外,向商业企业和政府机构提供大量贷款,这种情况导致了系统性的风险。惠誉强调,这些资金到底流向何处,谁借出了款项,资产的信用质量如何等等都仅有极小的可见度,意味着传统的出现问题的信号在此时不会正常发挥作用。
惠誉国际高级董事朱夏莲在法兰克福的一次会议中指出,“从很多层面来看,这就是一个‘狂野西部’的氛围,这也是我们非常担心的原因之一。”监管机构对非银行板块了解很少,“这是一个重大的风险,因为越来越多的信贷通过这些渠道流出,而他们不具有透明度,也不能被控制。”
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改善金融行业的透明度,但是惠誉国际认为,这个问题将很难被解决,会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带来影响,使得任何破产机构的清算更加复杂,甚至最终对中国的主权信用评级产生下行的压力。
朱夏莲表示,作为行业监管机构的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曾经公布了对银行坏账的统计,但是其作用非常有限,“当36%的流通信贷是在中国银行业的贷款投资组合之外时,1%的坏账率几乎没有什么示警价值。”
朱夏莲警告说,由于解决影子银行业风险敞口的唯一有效方式就是把风险转移到正规的银行业当中,未来需要对出现问题的非银行机构进行援助时,各银行也会被拖累。中国已经出现了信托产品以及财富管理产品的违约,这应该是问题的早期迹象。朱夏莲强调,“问题将会在金融板块最薄弱的环节出现,也就是系统边缘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并慢慢向内部蔓延。”
朱夏莲认为,虽然还有包括中国严格控制的资本账户,大规模的银行储备,大部分融资都提供给了国内机构,主要的借款人和银行都是国有的等等因素可以减轻形势的严峻程度,但是问题还是有蔓延的风险。
朱夏莲指出,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中国银行的外国权益持有者已经有大规模撤资情况,这也可能再次发生。数据显示,外国银行在中国银行和企业存在约1万亿美元的信贷风险敞口,但是这个规模还是可控的,“更大的问题是,这对增长和信心意味着什么,由于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大局是如此重要,最后的结果可能是非常负面的。”(孔军)
第四篇:影子银行浅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2013春季学期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理论文
影子银行浅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中国式的影子银行体系主要包括信托、担保、小贷公司、典当行、地下钱庄等。中国影子银行系统中,非正式贷款者是最不透明的,大约占了全国GDP 6%至8%的份额,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目前,这些企业正面临较高的信贷风险,体现在借贷利率高达20%或以上。受中国经济下滑影响,这些非正式贷款者正面临急剧上升的不良贷款。
关键词:影子银行;金融创新;信贷风险;金融危机;监管机制
0 引言 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人们对于信贷的需求与日俱增,全球的影子银行也相应地迅猛发展,并与商业银行一起成为金融体系中重要的参与主体。甚至使得传统商业银行作用在下降。影子银行比传统银行增长更加快速,并游离于现有的监管体系之外,同时也在最后贷款人的保护伞之外,累积了相当大的金融风险。影子银行概论
影子银行就是把银行贷款证券化,通过证券市场获得信贷资金、实现信贷扩张的一种融资方式。它使传统的银行的信贷关系演变为隐藏在证券化中的信贷关系。这种信贷关系看上去像传统的银行,但仅仅行使传统的银行的功能而没有传统银行的组织形式。
影子银行体系(shadow banking system)由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麦卡雷在 2007 年美联储研讨会上首次提出,意指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的,吸纳未经保险的短期资金进行经营运作,广泛采用创造性融资手段,通常由杠杆度较高的非银行机构所组成的金融系。
其最早的雏形出现在美国六七十年代。住房按揭贷款支持证券(Mortgage Backed Security,简称为M BS)是最早的资产证券化产品,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早期住房按揭贷款债券仅是一种政府信用机构参与的转手债券。最初的该证券化产品也存在持有的期限过长、定价基础不稳定、会计处理不便利等问题。但随着金融创新,出现了它的更高级形式——新住房按揭贷款担保债券(CollateralizedMort}a}e Obligation,简称为CMO)。随着CMO的出现,住房按揭贷款证券化开始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从1992年起,住房按揭贷款支持证券市场余额仅次于国债余额,成为美国资产市场最为重要的投资产品。接着,在2000年后,不仅住房按揭贷款证券化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其基础资产也开始发生变化,即次级按揭贷款开始逐渐成为证券化的基础资产。而这种情况的出现则与当时美国国内外市场环境巨变有关。也为之后的金融危机埋下了隐患。
当然,影子银行的出现并不是单一的原因。它也和当时的国际上经济全球化加快,资金流动加强,美国通过多种经济手段,导致资金大量的流入美国,美国的金融市场流动性泛滥,进而产生大量的泡沫等等国际背景有关。也就是说,结构性信贷产品快速发展的原因不仅在于这种产品自身的快速创新,更重要的在于金融市场的需求及跨境资产的流动而导致的全球经济失衡。影子银行的风险
2.1总论
影子银行体系的存在本质就是以信贷资产证券化、开发复杂金融衍生工具等多种方式行使传统银行的功能,采用与传统银行不同的组织形式、资金来源和运作模式来解决社会资金
供求之间的不平衡,但是由于逐利资本的贪婪特性和全球化金融市场监管的缺失,影子银行体系存在难以克服的内生性动。也就是说,影子银行本身就存在的严重的金融脆弱性。
2.2双向选择
影子银行最大的问题就是信息不对称,因为影子银行可以通过复杂的创新及设计,把资产设计的十分诱人,把问题隐藏的特别的深。例如影子银行中的对冲基金,对冲基金,它是一种投资战略较为自由的不受监管的私人投资载体,由专业人士管理,以绝对收益为投资目标。对冲基金不用登记,不用公布它们的交易、持有的资产、负债和损失等信息,正因为这些原因,通过设计与宣传信息十分不对称,导致了对冲基金的快速增长。
简单说,在设计这些金融衍生产品时,基本上假定金融风险是呈正态分布的,因此能够通过复杂的金融数理模型来分散与管理风险。对于投资银行来说,由于其了解产品特性,也了解市场的变化,因此对风险及市场变化十分敏感,但是对于投资者来说,则处于明显的信息劣势
地位。
不对称的信息导致了借助信用使得资金无限扩张,也导致了了,这种金融薄弱基础与暗藏的高风险。
2.3高杠杆率
通过金融创新以及流动性非常高的金融市场,通过设计运用高的杠杆工具,去聚集创造大量的信用。吸收大量的短期资金,再打包出售,之后遭经过反复的打包出售,这个过程中,杠杆率之高令人无法想象。例如,截至2007年底,房利美、房地美两家公司杠杆倍率高达62倍。
甚至一些金融创新的过程中,产生了完全不存在的证券的衍生信用证券。
07年的美国次货危机,就是杠杆化过高导致去杠杆不能安全进行进而引起的巨大危机。银行家,投机者,平民百姓,都深陷房产泡沫之中。但由于美国资金流动性非常大,房价上涨,导致凭空产生的大量的信用风险得到暂时的控制。反而,人们在这个过程中通过金融创新二发现套利机会,无法自拔。
2.4 影子银行的崩塌
在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中,看似光鲜的繁华中,隐藏了巨大的危机。在整个金融创新的过程中,其实聚集了大量的风险。
风险积聚后的爆发性释放仅仅是时间问题,无限扩张的信用链条上的任何环节断裂都可能使影子银行体系土崩瓦解。美国经济学教授罗宾尼将影子银行体系的多米诺骨牌式崩塌进行了更清晰的描绘:2004年,通货膨胀压力使美国步入加息周期,至 2006年 6 月基准利率已上调 425个基点,货币市场流动性的逐步萎缩,房地产价格开始下跌,住房抵押贷款违约开始出现,影子银行体系 对资产价格和流动性的敏感性逐渐显现,去杠杆化成为提高偿付能力的必然选择,有毒资产遭到市场的普遍抛售,整个结构性投资工具和渠道体系开始崩溃。然后,当投资者意识到其投资毒性及资金周转失灵的时候,美国大型经纪自营商便开始遭到赎回和挤兑。2007年8月,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BearStearns)在短短几天内就失去了流动性,宣布旗下对冲基金停止赎回,美联储将其最后贷款人支持扩展到具有系统重要性的经纪自营商,但依旧无法阻止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破产和美林(MerrillLynch)被卖出的命运。随后,银行间市场拆借利率急剧上升,金融市场流动性逆转,其它流动性差且没有偿付能力的高杠杆机构开始倒闭,包括房利美、房地美、美国国际集团和300多家抵押贷款机构。然后,货币市场也出现了恐慌,基金的投资失败引起投
资者的大规模赎回,美国政府不得不将存款保 险扩展至基金。私人股权公司 及其不计后果的高杠杆收购也将难以幸免,再融资危机会使接踵而至的破产更严重,通用汽车金融服务公司等规模最大的杠杆收购也面临风险。这场严重的金融危机也给传统银行 造成了损失,数百家银行因无力偿付债务而被迫破产。对中国的启示
严格意义上来讲,根据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对“影子银行”作的定义:“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信用中介体系。”由于中国的金融管制,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影子银行。
但实际上,在高度金融监管下,“影子银行”依然存在,主要体现在“银信合作”和地下钱庄等金融形式上。事实上,国内银行目前存在很多‘影子银行’业务,比如说委托贷款、银信合作、信贷理财产品等等,银行起到一个中介的作用,并不占用银行的资本金。
应该看到,因为国家的监管,加上信托银行的目的并不是单纯地为了股东的利益而利用大量的金融创新牟取利润,而是更加在意委托人的意见。并且在整个过程中也有银行的参与,总体上弱化了风险。
我国的“影子银行”最大的问题是地下钱庄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以及回避不了的私人信贷,诸如高利贷。
通胀持续走高,银行紧缩银根、中小企业资金饥渴,2011年,中国金融业的生态正发生深刻变化——越来越多资金“跳”出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以各种渠道进入实体经济。“影子银行”,渐渐浮出水面。
“影子银行”是一个体系,指称那些脱离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借贷平台,比如委托贷款、信托、小额信贷乃至典当行,也包括“灰色”的民间借贷甚至高利贷。“影子银行”正野蛮生长,一则顽强,民间对它有很大需求及培育它发展的土壤;二来其“看不见”的部分,对现有规则和监管发出了强力挑战。
中国应该加强监管力度,引领金融创新,完善制度管理与合规建设。对于中小企业应该予以重视,协调好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总结
国际的影子银行给了我国很大的启示,金融创新能够促进经济发展,但也应该强调资金
中国的金融市场刚建立信用基础相当薄弱,金融创新面临着一系列制度障碍。因此,国金融创新尽管发展迟缓,但同样不可操之过急,而是要成熟一个品种就出台一个品种。二是重新思考与审查中国的金融市场体系,及确定金融发展战略。而对影子银行的经验教训,中国金融改革发展,绝不可因噎废食。目前中国金融市场的主要问题并不是金融自由化过度而是不足,政府对金融市场的管制过多。因此,既要加大中国金融改革力度,也要引导金融市场发展适应中国的信用基础环境。
参考文献:
[1] 易宪容.“影子银行体系”信贷危机的金融分析【J】.江海学刊.2009.03.[2] 刘文雯.影子银行体系_的崩塌对中国信托业发展的启示【J】.三联书店出版社.2010.07.[3] 梁小民.宏观经济学纵横谈【M】.三联书店出版社.2003.9.[4] 曼昆.经济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4 的真实性与风险的控制。
[5]王晓雅.次货危机背景下影子银行体系特性及发展研究.生产力研究, 2010(11).
第五篇:防范影子银行风险不应影响银行金融创新
防范影子银行风险不应影响银行金融创新
影子银行是新近流行起来的词汇,当然它原本是2007年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工司的麦卡利所创造。经济学家事后总结得出结论并影响了政府,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所以愈演愈烈,根源就是影子银行作祟。自那以后,国内对于影子银行开始提防起来,唯恐这一舶来品在我国兴风作浪。但是在中国,对于什么是影子银行争论非常之大。有一段时间,大家认为资产证券化产品就是影子银行,这直接导致这一金融创新产品发展停滞。后来又有一段时间,由于银行信贷规模受到控制,各项监管指标对于表内信贷业务形成强硬约束,许多银行通过与信托公司合作发行银信产品来绕过这个坎,尤其是存贷比指标经常处于临界点的各类股份制和中小银行积极性更高。监管层从强调风险控制的层面出发,很快地,银信合作尤其是产品投向为信贷资产类项目的该类合作项目直接被叫停,因为这类产品私底下被认为是影子银行的重要载体。
接着就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事情。2009~2010年政府为应对经济增速的下跌,要求银行积极放贷,各级地方政府也迅速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大干快上,各类融资平台层出不穷,地方债务急剧攀升。据前财政部长项怀诚估计,目前地方政府的负债为20万亿元,市场人士则估计为30万亿元。而地方融资平台的潜在风险是所谓软约束问题,即一方面地方政府的融资资金多来自于商业银行体系,而如果地方政府出现违约无法还款的话——甚至不排除恶意拖欠的情况,银行并不能够像对待普通企业那样,直接扣留地方政府的固定资产来保障自身权益,冲销这个风险。这样银行体系潜在的风险就显现出来了。最近包括标准普尔在内的外资机构大肆唱空中国银行业,也是基于2009年的巨额放贷后可能造成大量银行业不良资产到来的判断。鉴于各方警示的风险,监管部门在控制地方融资平台方面使出了浑身解数,打包还原、控总量、控新增、要求融资平台全口径负债管理等等不一而足,总的大思路采取总量控制和降新控旧,严控风险,明晰各方职责。在通常的行为模式下,银行储蓄资金投向市场,除了正常的银行信贷渠道之外,还可以通过其他一些方式,比如通过信托、银行理财、券商资管产品等注入市场,这也通常被认为是金融体系的一种金融创新。但在监管部门严守不发生区域性风险和系统性风险的理念指导下,其他渠道均被认为具有影子银行之嫌,这些模式能被用好的就非常有限了。>>了解更多相关知识请点击合时代
最新市场的关注点是银行理财问题。由于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进展还相对有限,存贷款利率尤其是存款利率长期受到管制,储蓄资金在银行的收益在一些年份还赶不上CPI,而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对于存款资金的需求却日益增加。正是在此背景下,银行理财产品应运而生,并成为平衡双方关注的一个重要金融产品,甚至有人断言,银行理财产品是利率市场化的主要抓手和助推器。但是,银行理财产品的运用机制和方式
始终是监管部门的重大关切。最近市场关注的有两个焦点,一是银行理财产品到期后收益亏损,二是银监会规范银行理财市场运作的8号文。对于部分银行理财产品到期后收益出现的亏损,引发了一些民众和媒体对这一产品的讨伐。最为典型的是年初华夏银行上海理财产品亏损事件,最终还是以银行方承担大部分责任了结,监管层也因此而出台了一系列的规章。分析后可知,这一做法还是典型带有金融市场维稳,进行危机管理的性质。目前市场上的银行理财产品分为保本产品和非保本产品,有的产品保证本金和收益,有的产品保证本金安全,但不保证投资收益,有的产品两方面均为浮动。按照商业银行的内部要求,理财产品在从设计到销售过程中需遵循许多规范,包括需要对产品风险属性评估,需要对客户风险承受能力评估,两者匹配才能销售,还需要制作产品说明书和风险揭示书等一系列文本,真是功课做足,可是客户购买出现问题后板子还是大多打在银行头上。目前,到银行网点购买理财产品都要求抄写本人自愿购买,清楚产品风险,出现问题自己承担一类的话语,甚至还正在引进类似保险的犹豫期等制度,各方为管理这一市场真是无所不用至极。如果对于一个普通金融产品的管制就到这个地步,那这是否会抑制这个市场和产品的进一步创新和持续发展就值得思考。实际上,金融创新在某种程度上是与粗放联系在一起的,而这正是市场活力之所在。可以想象,给一个备受大众欢迎的产品套上许许多多的缰绳,将之圈养起来,真不知还能从何处发挥金融创新的想象力。
市场比较关注的另一桩事是银监会《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的8号文,8号文对银行非标理财产品做出限额管理即理财资金投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余额做出规定,要求在任何时点均应满足理财产品余额的35%与银行上一审计报告披露总资产的4%之孰低。按照文件的定义,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是指未在银行间市场及证券交易所市场交易的债权性资产,包括但不限于信贷资产、信托贷款、委托债权、承兑汇票、信用证、应收账款、各类受(收)益权、带回购条款的股权性融资等。根据8号文要求,商业银行应实现每个理财产品与所投资标的物的对应,做到每个产品单独管理、建账和核算,不得为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或股权性资产融资提供任何直接或间接、显性或隐性的担保或回购承诺。银监会出台该文的一个考虑是希望规范银行理财产品目前的资金池运作模式,实现银行理财产品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的精细化对应,同时将银证、银基、银保等通道类业务纳入到监管范围中。这个文件出台的背景是长期以来银行理财资金直接或通过非银行金融机构、资产交易平台等间接投资于“非标准化债权资产”业务,而这背后带有影子银行的风险。从文件发布后资本市场的大跌可以看出,市场人士对此的理解偏向于悲观,普遍认为8号文将对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的未来业绩会产生负面影响。产生这些看法的逻辑是银行理财业务将大大萎缩,与此相关的中间业务收入将严重受压,同时也会影响资本充足率的合规,而这些对中小银行而言至关重要。事实也证明,8号文发布后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确实大为减少,这很大程度上减少了银行的存款来源。当然更为积极的看法也有,有人也从中嗅到了利好的味道。例如认为监管层原先规定银信合作不允许做,但是8号文明确可以做,这就是机会。此外,银行可以加大债券市场产品的配置,加大对
二级市场的投资,比如投资定向票据、私募债、券商资管产品;联手券商资产证券化、信托支持票据和信用衍生品等,以博取这些市场的超额收益。银行还可以通过加强代理业务,例如进行代理保险、代理券商定向资产管理计划、以及基金公司子公司定向资管计划等来提升中间业务收入。多元化经营使利润来源多元化,东方不亮西方亮。但是请别忘了,这些做法对中小银行而言仍是远水难解近渴。这是从机构层面的影响来看。如果从金融市场发展的层面来看,这涉及到管控影子银行如何不抑制金融创新的问题。
我们必须要认真考虑产生影子银行的原因和机制,影子银行本质上是金融体系功能不畅,融资需求受到压抑的产物。2010年信贷投放狂潮后,监管层面收紧了对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开发项目的银行信贷投放,导致很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中小企业、地产开发商不得不转向影子银行融资,以解资金饥渴。尤其是国内很多的中小企业,真的是不借助于影子银行的借贷就无法生存,无法玩下去。我们首先要反思的是如何使现有的金融体系更好地运作,储蓄和投资之间的对接更有效率,而不是针对金融压抑之后必然出现的创新再行压制,横加指责。即便对于真正的影子银行产品,监管层更应做的事情是指导银行做好产品的信用违约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管理,为投资者充分提示风险,让投资者意识到影子银行是有风险的,也会有违约现象发生,在交易中需要遵循卖方有责买者责任亦自负的原则,帮助协调产品设计者和投资者的行为关系,保障市场的健康运行即可,而无需介入交易的具体细节,管控风险中掺杂政府的维稳意图,以避免让市场参与者形成长期干预的预期而催生道德风险,甚至因此做因噎废食之事。只有这样,中国金融创新才会生生不息,中国金融大发展的时代才能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