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下水对围岩稳定性和施工的影响
地下水对围岩稳定性和施工的影响
地下水对围岩的溶解、溶蚀、冲刷、软化、或产生静水压力、或引起膨胀压力,改变了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破坏了岩体的完整性,降低了岩石的强度,从而引起围岩的变形破坏,失稳坍塌以及由地下水引起的隧道涌水
一、地下水支软弱围岩的影响
地下水对软弱围岩的影响,比对完整性较好的硬质岩的影响更显著。软岩在地下水的冲刷或进入细微裂隙时,使岩石产生软化或泥化,从而降低了岩石的强度,使岩石呈非常不稳定状态,易产生塑性变形或崩解,引起坍塌。在弱胶结的砂岩和断层的糜陵岩中,由于地下水的活动,可能产生流动和潜浊,易形成泥砂石流状的塌方。
二、地下水对具膨胀性的围岩影响
在含膨胀性矿物的岩石或在岩盐,石膏等膨胀岩中,如无地下水影响,则岩体的膨胀变形不显著,对围岩的稳妥定性影响相对要小得多。如遇地下水则产生吸水膨胀现象,从而使围岩压力增大,致使隧道产生顶板悬重,边墙外鼓,底板隆起的现象。
三、地下水对软弱面的影响
地下水活动将软弱结构面中的物质软化或泥化,使结构面的抗剪强度降低,摩阻力、内聚力减小。
三、隧道涌水对施工的影响
隧道涌水的类型:、干燥
2、渗水:沿裂隙或孔隙浸出的渗水和雨状滴水
3、线状涌水
4、帘幕式涌水:沿某一倾斜的结构面呈帘幕状的涌水
335、股状涌水:小股状态100m/d,中股状态度100—1000 m/d
第二篇:地下水对工程施工影响分析及探讨
地下水对工程施工影响分析及探讨
摘要:在当前建筑工程施工中,解决地下水对工程施工造成的影响是工程建设领域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从施工实践出发结合理论阐述了地下水对工程施工的影响,并从管理与技术上提出了以危害控制为主体的对策。关键词:地下水 建筑工程 施工影响 对策
在建设工程施工的周期当中,不得不提及的施工阶段是最为复杂和重要的阶段之一,在施工阶段也经常出现各种复杂的问题和情形。地下水作为天然形成的地下水质,在施工过程中有很大的阻碍作用。无论是地下工程还是地上工程,在进行工程建造时,都要或多或少的深入地表岩层。但是,地下水作为在广泛的地表岩土之中常见的现象,对建筑工程的影响却十分广泛而普遍。地下水在工程施工中产生的影响分析
1.1地下水的分布。地下水分布较为复杂,它不仅受一般规律影响,还受到岩土性质、地理环境条件与季节变换、结构发育程度、人类活动等不同因素的相互影响,各个因素可能单独影响,也可能多个因素共同影响。地下水在分布上包涵了地下水类别、储存数量、水位高低与补给条件等不同特征的分析,而在这些特征之中地下水的类别则最为重要。在地理学的研究中,按照埋藏条件来分,可以把地下水分为潜水、包气滞水、承压水。不同种类的地下水对其影响也自不同,具体有如下两点:首先,各种不同类型的地下水的固有特征有所不同,如季节的变化、是否承压、补给条件的差异等;其次,我国现今在工程建设技术的先进程度和行业限制有所不同,如大型水利工程、矿山与一般的建筑工程之间的不同。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潜水的影响最大,因其在地域上分布较广、埋藏的深度和范围较大的特点,对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影响广泛而普遍;包气滞水由于埋藏浅、储量小,对工程的影响较小;承压水在工程施工中则影响较大,但承压水的影响概率则很低,只对个别地带、个别行业带来影响。
1.2 岩土的三相结构和岩土的水性质。在工程施工中的基础元素是岩土,岩土的结构、力学特征以及其他性质则直接决定了在工程施工中是否顺利。岩土在结构上呈现气、液、固三态。固态的岩土主要是由不同的粒径级配固体颗粒所组成,它是岩土的主体部分:液态的岩土主要是由依附于固态颗粒上以及游散在固相结构空隙中的液体:气态的岩土主要是由扩散在液态与固态上以及充溢在液态和固态空隙中的水蒸气和空气。岩土的三相结构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岩土的稳定性与强度。
在地理学上,我们通常将岩土中液态结构同地下水视为一种类型。其中,岩土的水性质则集中体现了地下水的性质,分别可以叙述为岩土的给水度、含水性与透水性。在满足工程施工需要的角度来观察,各个类型的岩土在理论上可以达到最佳水质的指标值,然而,岩土的水性质实际上的指标值同理论上的最佳值往往出现不同程度的偏差。
1.3地下水和岩土之间的交互作用。地下水在工程施工方面,地下水和岩土之间的交互作用是其主要影响根源,地下水和岩土之间的交互作用不但直接决定了岩土三相结构中的性质,同时也决定了岩土三相结构在施工扰人后的变化发展趋势,从而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地下水起到决定性的重要作用。地下水和岩土之间的交互作用相当复杂,下面我们将通过三个理论定律展开研究。
1.3.1太沙基有效应力理论。这种理论是指把岩土结构中固液两种状态相对饱和的岩土结构,这种结构能得出固液两种状态的相对关联、相互影响和作用的一种规律,它是岩土三相结构重要的理论。太沙基有效应力理论认为液体不承受剪应力,但可以承受并传递法向应力,进而把结构总体应力区分为相对独立的两部分:液相空隙压力u、固相有效应力o。该理论可表达为:a=o +u。由太沙基有效应力理论进行分析,液体在岩土之中具有流动性,施工开始后将会导致液体的不同程度的流动,因而造成了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和应力强度损失降低。
1.3.2地下水运动规律。这种规律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明:V=kil/m。在公式中,V的含义是水移动速度;k的含义是岩土的渗透系数;i的含义是水力的坡度;m的含义是综合反映流速、地下水的流动方式和岩土三相结构特征的参数。地下水在处于层流状态时,m的值应当为1;而当地下水在处于紊流状态时,m 的值应当在1和2之间。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地下水在岩土中是以层流方式运动的,所以m 值常取1。
1.3.3岩土强度理论:t=d tan +c。其中t表示岩土抗剪强度;o表示剪切面方向应力: f表示岩土内摩擦角;C表示岩土黏聚力。此式即为闻名遐迩的摩尔一库仑强度理论。因为剪切破坏是岩土破坏最常见的方式,所以抗剪强度作为基础的摩尔一库仑理论变为岩土结构非常重要的理论。在对以上叙述的三个理论在理解和运用时,首要且必须要做到的是全面与统一,同时须具体明确以下几点:
①在工程施工中,地下水的影响不是单独的,同时还受到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② 以上三个理论是相互统一的,三个理论共同决定了地下水和岩土之间的交互作用;⑧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地下水对其影响包含了物理、地理、化学等不同学科,只有结合工程和地下水的实际情况才能避免得出错误结论,能更正确有效的分析和解决问题。对策分析
通过地下水对工程施工影响的分析,结合上述三个理论,在实践中遵循三个原则来确定对策:安全第一原则、经济可行原则、技术创新原则。以这三个原则为指导,所确定的对策可分为管理类和技术类。
2.1管理类对策。管理类对策是指充分的运用决策理论、管理科学的成果和实践经验,这类对策可以通过科学、创新、高效的方法进行管理,从而减轻乃至消除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地下水的影响。具体言之,有以下几点:① 合理安排施工活动,提高管理效率,避免汛情、雨情等气候因素所带来的消极效应;②提高从业人员特别是工程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发挥其技术专长与思维能动性;③ 在施工需求基础上适度调整施工质量、费用与进度,从而适应在特定环境下地下水问题的解决。
2.2 技术方面的对策。技术方面的对策在操作上方法和措施有很多种,但它们都能体现出共同的特征。在工程施工中不同中给的措施应当都有与其相适应的范围、具体做法和技术指标。下面我们对一些技术对策的共同特征具体进行论述:①堵和截:这种方法在本质上以隔断地下水补给源为特征,以及在地下水流动过程中设置障碍、提高阻力。具体方法可以利用设幕墙、打板桩等方法,这是为了把地下水在流动过程中加以控制,为整个工程施工时打下基础保障,从而有利于整个工程的施工。(排和降:排是指把地下水以及补给源排放到施工的作业范围外;降是指将基于FPGA 的HDB3 编译码器设计高水位降至作业面以下从而使得作业面处于降水漏斗的范围内。利用排和降的方法可以把作业范围内中的岩土三相结构中液态比例降低,并有利于整个工程的施工。(保留: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采取其它技术方法成本过高时,我们可以采用保留的方法,保留地下水,并采取开发或更换新施工方法和工艺来解决,譬如水下开挖土方工法以及机械顶管替代人工顶管等。④ 更换和γ-Al2O3 内表面上钨离子分散的研究固结:更换是指将更换后的土质和地下水凝固或降低地下水流动速率,从而与地下水结合而形成新的岩土三相结构;固结是指加入凝固性材料、冷冻等方法使岩土固化,以降低地下水的渗透破坏和流动性。⑤ 防:这种技术方法是指防止地表的径流,例如雨水以及其它特殊径流产生的地下水问题。
2.3技术对策的举例:① 管涌防治:这种方法是以堵截地下水补给源、阻碍或弱化地下水流动的方法,设置反滤层、减小地下水的水力坡度、替换土质等。②流土防治:采用人工降水、;东结、打板桩和水下开挖等方法。⑧基坑坍塌:降水、集中排水、护坡或基坑支炉等。④地面沉降防治:采用周转式回灌、缓慢均匀降低地下水等。结语
地下水对工程施工的影响是十分普遍、客观的存在,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工程建设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对地下水进行研究显得十分迫切,对建筑技术的提高起到很大的帮助。
第三篇:地下水对工程建设的影响
地下水对工程建设的影响
1.浮力
地下水对位于水位以下岩土体产生静水压力,并产生浮力,浮力的大小可以按照阿基米德原理确定,如建筑物处于地下水位较浅,而基础埋深较深时,若不考虑地下水托力的影响,就可能会产生地下室裂缝、地下室渗水、以及桩基抗拉破坏等严重影响使用功能现象甚至产生建筑物安全问题,因而必须加以考虑。2.潜蚀
地下水的机械潜蚀作用及地质现象 地下水在岩石的裂隙或土壤的空隙中流动很慢,因此,它的机械冲刷能力较小。但它的破坏作用不能小视,常酿成如下地质灾害: 1.滑坡 分布于斜坡上的岩石或土体,由于地表水的大量渗透而浸湿,不仅增加了岩石或土体的重量,而且在地下水的长期作用下,又减小了上、下部岩石或土体之间的摩擦力,从而导致上部岩石或土体失稳,并由高向低处滑移,这种现象称为滑坡。常造成滑坡体上的树木生长成“醉汉林”这种现象在黄土地区随处可见。2.黄土湿陷 在黄土地区,由于地下水的浸湿,破坏了黄土的结构和稳定性,导致上部黄土发生沉陷现象,叫黄土湿陷。黄土沉陷在地面形成圆形或椭圆形洼地,规模不大,但往往破坏灌渠,毁坏农田。3.岩爆
岩爆一般发生在地下水较少,岩体干燥的地区,探测地下水量有助于预防发生岩爆。4.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其类型可分为岩溶塌陷和非岩溶塌陷。岩溶塌陷是由于可溶岩(以碳酸岩为主,其次有石膏、岩盐等)中存在的岩溶洞隙而产生的。在可溶岩上有松散土层覆盖的覆盖岩溶区,塌陷主要产生在土层中,称为“土层塌陷”,其发育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当组成洞隙顶板的各类岩石较破碎时,也可发生顶板陷落的“基岩塌陷”。5.防渗处理措施
1、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提高混凝土自身的防腐性能,主要提高其密实性和抗中性化能力,一般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宜≥C25,对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其强度等级≥C35。为合理减少水泥和混凝土中碱的含量,应尽量采用低碱水泥。同时合理使用粉煤灰、矿渣等矿物掺和料,这也是提高混凝土抗裂和耐久性能的重要途径。
2、加大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
3、对基础、基础梁的表面采取防护措施:例如:对处在强、中等腐蚀性环境中的基础,应设碎石灌沥青或沥青混凝土的耐腐蚀垫层。基础梁的表面贴环氧沥青玻璃布两层或贴沥青玻璃布两层或涂环氧沥青厚浆型涂料两遍。
4、加强混凝土养护,控制混凝土表面裂缝,确保施工质量,对防腐蚀也起到一种加强作用。
14水利水电工程2班 谢若愚
2014100064
第四篇:影子银行对我国金融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从2007年影子银行的概念诞生开始,便成为金融界讨论的热点。业界认为,由于市场流动性大、杠杆率较高,并且处在金融监管之外性影子银行必定会对金融系统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目前国内外对影子银行争论比较大,影子银行的概念、规模以及影响力也一直备受争议。有的人认为世界影子银行体系在10万亿美元,有的认为在24万亿美元左右。2012年我国央行行长周小川明确表示,我国影子银行的规模和影响力相对发达国家要小得多。但据统计,我国2012年影子银行的规模在22万亿元左右,大约占我国金融系统信贷业务的40%,这个指标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临界点。许多人担心我国影子银行的规模比官方公布数据要大很多,其影响力也不容小觑。根据美国次贷危机的产生原因以及发达国家各种创新金融工具的影响力分析,影子银行必然对金融的稳定性产生较大的影响。
相关理论研究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影子银行进行了大量研究。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影子银行的传导机制分析。例如强培铮(2012)利用模型推导分析了影子银行的传导机制。第二,影子银行的产生与发展分析。例如易宪容(2009)认为影子银行通过证券化的方式进行信贷扩张。信贷扩张的过程就是链条的无限延长,但是链条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影子银行的体系就会崩溃。第三,影子银行的影响分析。例如季伟(2013)研究了我国影子银行体系与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关系,认为影子银行规模小于47%,那么有利于提升商业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反之则产生反作用。高璐(2013)实证分析了影子银行的影响发现其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但是也会提高系统风险。
国外对影子银行的研究较为细致而深入,例如adrian(2009)等人共同研究了影子银行对金融监管的影响;gorton(2010)分析了影子银行的调节方法;nersisyan(2010)分析了金融危机(金融的脆弱性)与影子银行转向的关系;sergey ch-ernenko(2012)从货币市场的贷款行为出发分析了影子银行的摩擦。根据国内外的研究可知,我国主要侧重宏观分析,而国外侧重单个角度分析。本文深入分析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以及我国近年来针对影子银行的政策,试图根据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情况与我国政策的变化深入分析影子银行的影响以及影响的传导路径,然后系统分析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最后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与政策监管情况
(一)我国影子银行的整体发展情况
我国影子银行主要以银行理财产品和信托公司信托产品为主。其发展萌芽期在2004年,快速发展于2006年。从表1数据可知:我国影子银行近年来迅速发展,特别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2009年二者规模占gdp的比重为8.9%,比上一年提高了1.9个百分点,而2010年为13.8%,2011年为20.7%,2012年为28.1%。根据国内外研究成果,影子银行占gdp的比重越高,其对经济的影响越大,对整个经济的金融系统影响越大。根据2013年数据,其比重已经达到了36%,超过了三分之一的比重,说明其对金融系统以及整个经济的影响举足轻重。同时影子银行还包括了保险公司、典当行、民间借贷等其他内容,因此其占gdp的比重更大。
表2为我国2012年广义影子银行的规模状况。从数据可知,2012年我国影子银行规模已经超过了30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5.38%。根据表1中2013年第一季度的数据可以推算,我国影子银行的规模占gdp的比重可能已经超过了45%。从我国影子银行的具体内容规模看,按照大小排列依次是信托产品、委托贷款、银行理财产品、民间借贷、银信合作、券商资产、担保公司、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其中,银行渠道为14.92万亿元,占总规模的49.32%;非银行金融机构渠道为10.833万亿元,占总规模的35.81%;非金融机构渠道为4.5万亿元,占总规模比重的14.87%。因此可以看出,银行渠道依然为我国影子银行比例最大的部分,而非银行金融机构渠道也占据了较高的比重。根据渠道的可监控程度,我国银行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是可以监控的,而这二者占影子银行的比重超过了85%。
(二)我国三类主要影子银行的发展与现状
1.银行理财产品的产生与发展。2005年9月中国光大银行发行双币理财产品,标志了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开端。在2006年之后我国理财产品迅速增长,截至2012年底,我国理财产品余额已经超过了7.6万亿元。2005至2012年我国银行通过理财产品募集资金分别为2000、4000、8200、37000、47500、70500、160000和247100亿元,规模增长非常快,年增长率超过了70%。2013年我国银行理财产品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发行数量达到了56827款,金额约有56.43万亿元,较上年增长85.87%。
2.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产品的产生与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指以发行股票和债券、接受信用委托、提供保险等形式筹集资金的金融机构,例如典当行、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证券公司、财务公司、信托投资机构、基金管理公司、融资租赁机构等。我国非金融机构于1979年开始萌芽,到1996年机构数量已经达到了515家。多年以来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迅速,但是发展历程非常坎坷。据银监会统计,截至2012年我国非银行金融机构总资产超过了42万亿元。
3.民间借贷机构的产生与发展。由于民间借贷难以监控,所以我国涉及资金无法统计。但是根据统计局抽样调查结果,我国有34%的家庭参与了民间借贷,借贷金额超过8.6万亿元。相对前两种影子银行产品,民间借贷这类影子银行产品潜在风险更大,这是因为我国部分实业集团的债务高筑,而资金来源主要为民间借贷,例如温州立人集团总债务达到45亿元,其中绝大部分为民间借贷。由于民间借贷年利率基本在20%,利率高还贷风险大。
(三)我国影子银行的政策监管
2013年3月27日银监会发布了《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对商业银行理财资金直接或通过非银行金融机构或者非金融机构、资产交易平台等间接投资与非标准化债券资产业务作出了规模限定,并要求资金和投向一一对应,充分披露资产状况。也就说,作为影子银行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渠道和主要的非银行金融渠道的有关内容已经进行了政策部署,实行初步监管。但到2013年下半年我国理财产品的风险不断爆发,涉及飞单风险、兑付风险以及操作风险。这说明我国影子银行在金融监管体系下依然存在各种风险,对于影子银行的监管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监管体系不完善,例如金融机构与监督机构勾结、监管与被监管利益存在共通性等,导致很多监管被虚置,呈现监督形式化的现象。第二,我国对各种金融工具的风险评估能力较低,无法正确把握新金融工具的风险度。第三,我国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非金融机构都存在严重的道德风险问题,其为了促进机构以及个人收入,利用消费者较低的辨别能力以及信息不对称的优势误导消费者进行购买。
我国金融市场产生影子银行的原因分析
影子银行产生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原因来自于两个方面,市场需求和金融创新。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市场需求。当前监管的金融体系无法满足各种市场需求,便催生了小额贷款公司、民间借贷等机构。其虽然是非银行机构,但是却发挥了银行的职能。从表3数据可知,我国融资规模呈现出年均20%左右的增速(不包括我国的民间贷款)。2013年社会融资规模达到了17.29万亿元,而我国货币供应量为110.65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占货币供应量的15.7%。这说明了我国社会发展对资金的需求量非常大,并且上涨速度非常快。事实上,我国金融资金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农村贷款满足度低于40%,城镇贷款满足度也不高。中小企业以及个体户的贷款很难满足,一般都依靠小额贷款公司以及民间借贷等影子银行产品来完成。当前,我国影子银行的规模已经达到了30万亿元,其中银行渠道和非银行渠道各占50%左右,这说明我国在监管的金融体系外至少有30万亿元的市场需求无法通过监管的金融体系满足。
第二,金融创新。影子银行的核心即是金融的创新,这些创新也离不开人们对投资和贷款的需求。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通过理财产品募集资金进行投资,而产品需求者通过购买理财产品实现投资。根据我国影子银行的现状可知,我国无论是银行机构还是非银行机构,都在不断创新影子银行的产品,都希望通过创新产品来实现融资。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对创新的金融产品审核较为严格,并且我国金融创新能力有限,因此总的来说我国金融创新大都是在国外根据我国金融创新工具的产生和利用情况,然后借鉴经验,按照我国需求环境进行调整的。金融创新是影子银行的主要来源。
影子银行对金融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一)积极影响
第一,弥补正规银行的不足。我国银行在政策和制度的约束下总是无法满足各种市场的需求,需要影子银行来补充和发展金融体系。在硬性监管的体系范围内的金融体系无法根据市场需求及时全面的做出调整,而影子银行可以弥补这个缺陷,这是因为影子银行受到的监管度小,其行为更为自由,适用范围更广。通过弥补漏洞,影子银行有利于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对于我国来说,我国影子银行的规模相对整个金融体系来说比较小,但是相对我国经济总量来说却举足轻重,占gdp的35.4%,这说明其对经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果欠缺这部分的作用,我国金融体系就不能很好的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那么就会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从我国金融资产来看,如图1所示,影子银行占整个银行资产的50%左右,并且保持相对的稳定性,这说明影子银行和监管内的银行一样,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其成为融资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活化投资和经济。首先影子银行能够广泛吸收社会各种零散资金进行投资,从而可以扩大社会投资。然后影子银行通过对货币资金进行多次交换,能够提高货币的使用效率。此外,影子银行通过弥补监管范围内银行的不足,通过对其服务不到的范围进行投资,有利于改善经济结构,活化经济。通过活化投资和经济,有利于稳定金融体系。从我国影子银行的现状可知,我国影子银行的产品吸纳了一些零散资金,同时也是直接配给一些中低规模需求者,比如个人、个体户以及中小企业等。这些个人或者组织无法直接大规模投资,也不能直接存在银行等待贬值,因此影子银行的相关产品是不错的保值工具,或者在需要资金时由于无法满足正规金融体系的贷款或者融资条件,也可以通过非银行渠道的影子产品进行融资。
第三,分散投资风险和利润。影子银行通过多个环节的投资可以分散利润,同时其通过多元化投资方式,从影子银行吸纳各种方式的投资资金,可以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并且,资金拥有者通过影子银行产品进行综合和分化投资,也可以起到分散投资降低投资风险的目的。因此,影子银行有利于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我国影子银行的产品主要是银行理财产品、非银行渠道的信托产品,这些产品的特点是分散投资到各个基金、股票,虽然也存在不可控因素,但是起到了分散风险的作用。
(二)消极影响
第一,如果经济存在泡沫,影子银行会放大泡沫的影响,从而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在泡沫与暴利驱动下,影子银行的资金会大量流向泡沫产业,从而促使泡沫更多更大。根据我国影子银行的现状和规模,当前许多监管外的资金大量通过高利息进入房地产行业,这大大促生了房地产的泡沫。这是缺乏严格监管的弊端。
第二,如果经济危机发生,影子银行会放大危机,恶化经济危机,从而影响金融系统的稳定性。这一点在美国的次贷危机中已经验证。美国次贷危机产生是由于房屋贷款,但是由于银行信贷产品被包装成各种理财产品,所以波及到其他各个领域。根据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规模(占gdp35%),如果一旦我国出现经济危机,那么不在监控范围内的影子银行可能因为政府无法调控而放大危机。
第三,影子银行会放大投机行为的影响力,影响金融系统的稳定性。投机的发生首先是因为监管不力,导致投机者有漏洞可以攻击。影子银行正好满足投机主义的要求,其在监管之外或者因为无法全面严格监管,那么由于资金进入的门槛和受监测程度低,投机主义者正好可以通过漏洞和监管空白以实现其不法的暴利目的。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影子银行对金融的稳定性确实产生影响,并且其规模越大产生的影响越大。对于世界的发展形势而言,影子银行的规模已经上升到难以控制的范围,这也是金融危机容易被恶化和放大的重要原因。根据图2,由于世界gdp增速非常缓慢,影子银行占gdp的比重非常高,因此影子银行对经济的影响依然非常大。从2006年以来,世界经济一直不稳定,大大小小的经济危机不断产生,这与不可控制、缺乏监管的世界影子银行具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我国也应该警惕世界影子银行对我国产生的消极影响。
结论及政策建议
根据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与现状以及影子银行对金融体系的影响可以看出:第一,我国影子银行占gdp的比例已经将近50%,对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影响力非常大;第二,影子银行对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存在多面性;第三,我国金融创新的约束有利于控制影子银行的发展,但是整个金融体系特别是对影子银行的监控方面存在很大漏洞。为了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影子银行的作用,本文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第一,完善我国金融监控体系,但是应该注意保持影子银行的优越性,充分利用影子银行的补充和活化经济的作用。根据我国当前的政策漏洞、法律漏洞和现实监管漏洞进行完善,其监管最重要的是防止影子银行产品的拥有者欺骗消费者,防止投机主义者利用影子银行产品来获得高额利润,损害金融的稳定性。完善监管要着重规避或者缓和影子银行的消极影响,防止其对金融甚至整个经济带来巨大影响。
第二,加强影子银行产品的审核管理,控制影子银行的规模,保证影子银行的消极影响在可控制的范围内。政府应从我国金融的全局以及经济发展的全局出发,从影子银行对金融的消极影响力以及政府对影子银行消极影响的处理能力出发,科学的规划影子银行的发展速度,通过影子银行的比例和范围调控来平衡其利弊关系,合理控制影子银行的规模以及对金融乃至整个经济的影响力。
第三,提高对影子银行产品以及整个影子银行的风险评估能力,建立影子银行风险预警系统,做好防控影子银行危机产生和发展的预测。我国欠缺对影子银行危机的评估,这不利于危机的预测。此外,虽然我国对金融产品的审核较为严格,在入口堵住了一部分风险,但是实际上很多风险来自于实施过程中,但是我国欠缺针对实施过程的金融危机预警系统,这不利于危机的预测和快速反应。
第四,提高区域实体经济实力,防止世界影子银行对我国经济的过多干预,防止经济泡沫过大,严控经济危机的发生与恶化,提防各种金融投资行为,并严厉监控影子银行对这些不利因素的扩大作用,防止影子银行的消极作用被多环节传递。
第五篇:并网风电场对电力系统电压稳定性影响的研究论文
摘要:阐述了国内外风力发电的发展和现状,分析了风力发电的类型和特点以及风电场并网的相关问题,研究了风电场的接入对电网电压的影响。并通过PSCAD中对恒频恒速的普通异步电动机组和变速恒频的双馈电动机组成的风电场构建仿真模型得出一系列的结论。
关键词:风力发电;潮流计算;电压稳定性
0引言
风力发电作为可再生能源中一种重要的利用形式,是目前技术最成熟,最具规模开发的发电形式。由于风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单一风电场装机容量的增加,导致风力发电在电网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风电的大量接入改变了电网中原有的潮流分布,而且风速的随机性和间歇性导致风力机输出功率不稳定,风电场输出功率的波动性会对电网电压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深入研究并网风电场对地区电网电压稳定性的影响,对开发和规划风电场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风力发电由于其在减轻环境污染、调整能源结构、解决偏远地区居民用电问题等方面的突出作用,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并得到了广泛的开发和利用。
风速的随机性和间歇性导致风力发电机功率的不稳定性,风电场并网运行对电力系统电能质量、安全稳定带来诸多负面的影响,为了更加充分的开发利用风力资源,在风电场建设之前,需要对并网风电场接入电力系统稳定的影响做深入的研究分析,并计算出风电在电力系统中的最佳配置容量,这对风电场的规划设计以及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都有着重要意义。
2风力发电机组的分类
风力发电机是一种将风能转换为机械能,再由机械能转换为电能的机电装置。风力发电过程是:空气流动的动能作用在叶轮上,将动能转换成机械能,叶轮的转轴与发电机的转轴相连,通过传动机构将机械能送至发电机转子,带动着转子旋转发电,实现由机械能向电能的转换,最后风电机组将电能通过风电场变电站升压与电网连接。在本课题中,我们主要是结合建立的标准风电机组的数学模型,进行各种计算与仿真,分析并网风电场对电网电压稳定的影响。
风力发电机组按照控制方式一般分为恒速恒频和变速恒频两种类型。当风力发电机组并网时,要求风电的频率与电网的频率保持一致,即保持频率恒定。恒速恒频就是在风力发电过程中,保持风车的转速(即发电机的转速)不变,从而得到恒频的电能。在风力发电过程中叶片的转速随风速而变化,而通过其它控制方式来得到恒频电能的方法称为变速恒频。
3风电场接入对电网电压影响的研究
风电场大多在电网的末端,网络结构比较薄弱,其短路容量较小,在风速、风力机组类型、控制系统、电网状况、偏航误差以及风剪切等因素的扰动下,必然导致输出功率的变化和电压的波动,从而影响电能质量和电压的稳定性。风电场对电压的影响主要包括电压波动,闪变以及波形畸变电压不平衡等。电压的波动幅度不仅与风电功率大小有关、而且与风电场分布和变化特性等有关。由于风力发电机对所连接的母线电压非常敏感,当系统发生扰动时,系统电压若降低到0.85 pu以下,风机会从电网脱机。由于很多的扰动和故障是瞬时的,当扰动后又再次投入运行,随着风机单机容量的增大和风电场规模的增大,这个投切的过程对电网的冲击很大。
4并网风电场电压稳定的仿真分析
在PSCAD中对恒频恒速的普通异步电动机组和变速恒频的双馈电动机组成的风电场构建了仿真模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结合实际的案例仿真对模型进行论证得出静止无功补偿装置SVC有效提高了电压暂态稳定性。
(2)双馈机组具有变速特性,正常情况下电网侧发生三相短路故障时,由于故障线路的切除导致电网结构变弱,机端电压下降,无法保证电压稳定特性,转子短路保护控制对改善暂态电压具有较优的性能。
(3)在仿真不同参数对电网静态电压稳定影响时发现,增加短路容量可以增强抗干扰能力,当短路容量比超过10%风电场失去稳定。传输线阻抗比X/R的变化对电压特性也有一定影响,选择合适的传输线阻抗比X/R参数对风电场稳定也起到一定作用。采用转子反馈控制也可改善故障后电压稳定特性。
5结论
(1)建立了风力机的空气动力学模型、机械传动机构模型、普通异步风力发电机组和双馈式风力发电机组的数学模型以及风电场的等值模型。
(2)对普通异步发电机和双馈异步发电机的功率特性进行分析,结合常规潮流计算的基本原理确定包含风电场的电力系统潮流计算方法。
(3)应用PSCAD电力分析软件建立了普通异步电机与双馈风电机组的数学模型和控制模型,从而得到优化的方案。
参考文献:
[1]李俊峰,高虎,王仲颖.中国风电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