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制度比较—影子银行监管的中外比较

时间:2019-05-13 04:22: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金融制度比较—影子银行监管的中外比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金融制度比较—影子银行监管的中外比较》。

第一篇:金融制度比较—影子银行监管的中外比较

影子银行监管的中外比较研究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影子银行的风险传播迅速广泛,破坏潜力惊人。欧美发达国家的影子银行结构复杂,具有信用创造的功能,以证券化活动为主,与之相比,中国的影子银行发展还处于简单的资金融通的起步阶段,但中国的影子银行规模却增长十分迅速。鉴于影子银行的高风险,先进经济体在危机发生之后都相继改变之前宽松的监管方式,向审慎严格的方向发展。我国的影子银行今后不断发展,伴随的风险必定会逐步加大,应该借鉴国外的有效经验并结合自身的实际,形成符合自身实际的监管体系。本文的重点在于分析中美影子银行及其监管方面的不同,以便利用国外先进的监管经验,对我国的影子银行监管体系的建立提供帮助。首先介绍了影子银行的界定以及与之有关的金融监管内容,通过研究美国、欧盟、英国等先进国家在影子银行监管方面的经验,得出了对中国影子银行监管的启示。

关键词:影子银行,金融监管,中外比较 文献综述

国际社会就加强影子银行监管已初步达成共识,集中的体现是在G20峰会上,《巴塞尔协议3》在2010年11月推出草案后,于2013年1月6日推出了新规。《巴塞尔协议3》在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方面有了实质的动作和进步,其是未来全球金融行业的最重要的监管标准,它的推出,有利于提升金融业机构风险的敏感性,提升了资本质量和要求,对风险资产更加关注,提高了对流动性风险的关注,资本构成和计算更加科学和实际。国内也有有着进行了研究,例如杜亚斌、顾海宁针对世界各国对于影子银行监管的改革,提出影子银行的教训给我国金融业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即我国金融业应循序渐进地推动金融产品创新,注重防范金融风险;金融监管机构应对金融机构及金融活动实行全面的监管。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影子银行从事的业务存在巨大的金融风险,自身抵抗能力非常脆弱,但是由于监管的缺失和放任自流,使得这些机构在不断膨胀发展,整个金融市场的风险不断加剧,对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因而,控制影子银行的风险,加强和完善对于影子银行的监督管理,成为国内外众多学者、组织和主管部门的共识。

1、影子银行及其金融监管

本章主要的内容是对影子银行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介绍影子银行的定义,特征和风险,并且对风险的成因进行分析,其次,还对金融监管理论进行阐述,进而引出了针对影子银行金融监管的相关内容。

1.1 影子银行综述

影子银行也称为影子金融体系(Shadow Banking system)。影子银行从本质上讲,是市场型的金融中介突破原有传统的市场边界进入金融市场,在金融市场上利用多种金融工具完成投融资目标的业务形式。影子银行的出现,是现代金融不断发展,高度发达的结果之一,它的出现,是由于金融监管创新或者放松,亦或者是水平相对滞后而产生的,在2008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之后,逐渐开始得到重视和研究尽管各国和各种经济组织对影子银行有不同的定义和看法,但是在不同中却又能体现出基本的相似之处,参考国内外的研究结果,对于影子银行的基本定义是:向居民、企业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等市场参与者提供流动性、期限错配和高杠杆率等服务,不同程度的替代了传统金融机构的业务功能的工具、结构、机构或企业。总之,影子银行不仅应该指独立具备法人资格的金融机构,而且应该包括替代传统银行业务的金融工具和业务部门,不仅是非银行金融机构及其业务,而且还应有银行内部的影子银行部门和业务。在西方发达经济体中,美国、欧盟等国家由于科技发达、经济发展良好而且金融行业在经济当中处于先进地位,对于创新型的金融产品和金融衍生工具而言,几乎大部分都来自于这些先进经济体中,因此说,影子银行在这些国家中的成熟程度最高,发展最为迅速,1.2影子银行的金融监管

影子银行也应该是金融监管的对象之一,应该纳入金融监管的范畴内,并且成为金融监管的重中之重,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就是要根据实际制定有效的监管制度,设立专职的监管机构,设立各项风险管控指标,规范其健康、有序、稳健的发展,使其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影子银行是金融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金融市场中的重要参与者,有关影子银行的监管,要从金融监管的滞后性角度开始。影子银行的概念从1997年正式提出,2007美国次贷危机开始逐步受到广泛性的重视之前,一直没有对其监管做出明确要求和部署。这就充分显示了金融监管者对其的监管存在严重的滞后,没有针对性的分析影子银行的构成和存在的风险,国外金融自由化的指导原则使得金融监管对影子银行的监管过分的纵容和宽松,没有进行有效必要的干预和合理的管控,不论是从质上还是量上,都主要是松散的监管为主,没有风险监控机制,导致危机发生。国内的金融监管者也是从经济危机中看到了影子银行的危害,才开始着手设计和搭建适合本国实际的金融监管体系。

2、美国对影子银行的监管际实践

本节主要是对经济危机的发源地美国的影子银行监管进行分析,以经济危机为时间节点,区分监管的变化,结果表明,美国对影子银行的监管的态度已经由放松监管转向了从严监管。

2.1.经济危机之前的宽松监管

美国作为影子银行发展最有典型代表意义的经济体,虽然通过影子银行下的资产证券化将本国乃至全球的资金吸收到自己的经济体内,享受了影子银行带来的一系列好处,但是在经济泡沫膨胀乃至崩溃后,承受了沉重的打击和危害。主要原因,除去影子银行自身的发展存在诸多的风险之外,与本国的金融监管缺失、滞后和危机发生之初的应变迟钝存在很大关系。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美国金融监管部门通常认为金融的创新有利于经济的发展,金融自由化在美国的发展十分的迅速,推进的广度和深度都非常巨大,这样的背景下,影子银行在美国的发展呈现几何式增长局面,势头非常强劲,美国的金融监管在金融危机之前仍然是奉行自由化、自由贸易的思维准则,尽量的减少政府干预,1999年《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的废除,《金融服务现代化法》的出台,使得商业银行可以自由经营影子银行相关的业务,这就从法律意义上对影子银行或者是金融自由化提供了依据,美国的金融监管也不再是纯粹的分业监管模式,而是介于分业与混业监管之间的一种存在模式,放松的金融监管是危机爆发前的主流思想和行动方针。对于影子银行的监管来说,美国的金融监管机构更是存在大量的空白和监管宽松的现象,这样,进一步的助长了影子银行的膨胀和发展。2.2 经济危机之后的从严监管

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美国的监管当局逐步的意识到了影子银行在金融市场或是经济中起到的作用巨大和监管不力带来的严重后果,从而开始对先前的相关规定进行重新制定和修改,监管的理念从宽松转向了审慎监管甚至是严格监管的方向上,此次改革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对影子银行的金融衍生品的风险测度和揭示,信息的披露和信用评级制度的优化等等方面。

在2008年3月31日,金融危机发生之后,美国财政部公布了被业内称作是“迟来的变革”的《金融监管架构现代化蓝图》,这份蓝图的推出,反映了美国政府应对金融监管体制内的缺陷的反思以及对未来金融改革方向的探索,主要是针对影子银行的监管缺失以致造成严重后果的一种自我纠正过程的实施。此项蓝图,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建立一个综合统一、对系统风险能保持高度警惕的监管体系,使得原来的监管多头、责任不清、导致监管空白的局面得到改善,同时对监管的广度和深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2009年,美国政府公布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金融监管改革方案的白皮书,设立了5大关键性的监管措施:对金融机构加强监管、全面监管金融市场、保护消费者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减少或避免不当金融行为损害、提升政府金融监管的权力以及促进国际合作乃至建立全球统一的监管标准等。此次的白皮书,将美国的联邦储备委员会的职能范围扩展到全面的金融监管,还对与影子银行金融产品相关的投资人和消费者的权益保护提出明确的要求,除了建立专门的机构还把机构权力提升到同级别最高。

201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有关金融监管改革的《多德-弗兰克法案》,该法案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全面、严格的金融法案,将成为全球金融监管的新标杆。本法案主要是对以往监管蓝图和白皮书的具体化实施,核心的内容主要是:成立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成立新的消费者保护局,将场外衍生品交易纳入监管,限制高风险衍生品的交易,设立新破产清算机制,在加强美联储监管权力的同时也加强对其的监管,监督金融机构高管薪酬,取消贵金属柜台交易合法性等等。作为监管改革的重要法律性成果,它使得金融从严监管的性质得到明确,是美国金融监管的一个代表性的法案。监管结构的变化以及监管力度的加强,明显的变化让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已经从自由宽松的监管模式转变为了严格审慎的监管模式,同时监管结构的变动使得监管工作覆盖更加全面,对市场活动的信息和交易活动的透明化有很大帮助,监管机构分工更加明确,监管的空白点越来越少,将大大促进美国虚拟经济的健康稳定运行,对防范风险,控制风险提供有力的支持。

3、我国影子银行监管

本章主要介绍中国金融监管的历史和我国影子银行监管的现状,并且对我国的影子银行的构成和风险进行了分析,然后通过经济模型对我国影子银行的规模和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测度,以便对以后制定监管政策提供数据支撑。

3.1 中国影子银行简析

我国的影子银行相对简单,为客户提供的主要产品是信贷资金,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其一,主要是银行业内部不受或者较少受监管的证券化活动,以银信合作为主要代表,还有委托贷款、财务公司、信托公司、小额贷款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担保公司等进行的储蓄转投资业务;其二,是指不受金融监管的民间金融,主要包括民间借贷、地下钱庄、典当行等。中国的影子银行除去影子银行的一些基本特征以外,更多的体现为自身独有的一些特征,其问题主要包括金融创新不规范、运作无序以及流动性风险。和欧美发达经济体相比,我国的影子银行不是创新过度,而是体现出创新不足的缺陷。

3..2 中国影子银行监管现状

当前,我国的金融监管力度相对宽松,同样面临金融资产泡沫膨胀和物价上升压力巨大等一系列问题。影子银行作为经济发展和高科技等众多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必然产物,从传统金融机构最初的银信合作模式开始,中国的影子银行在10年左右的时间里,迅速的发展壮大,伴随我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我国的影子银行必然会吸收借鉴国外高级影子银行的先进成果,进一步的膨胀发展,因而值得高度警惕和注意。

在我国,有关影子银行的监管措施存在一些问题:对于影子银行的监管措施偏少,而且系统性不强,例如2006年银监会针对银行理财业务出台《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暂行管理办法》,但是单一的管理办法没有配套的相关措施跟进,导致银行和信托机构合作设计信托产品,将自身资产转移到资产负债表之外,规避金融监管,措施偏少和不成系统成为金融监管的一道软肋;金融监管步伐滞后,对于新问题新动向反应迟钝是当前金融监管的又一大问题,我国的影子银行在十年的时间内快速发展,规模逐步增大,但是直到2011年左右,我国的人民银行才制定社会融资指标,将一部分影子银行监管指标纳入到统计范围,在影子银行发展的过程中,相关监管措施总是滞后于金融市场的发展,例如对于典当行和小额贷款公司,尽管其出现时间很早,但是相关的监管措施和机构却一直较为模糊;地方融资平台类似于美国影子体系中的政府资助企业,在2013年12月,国务院出台主要针对影子银行监管的国办发[2013]107号文件,作为我国对于影子银行监管的一种对应措施,虽然滞后于监管对象发展的步伐,但是却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

4、影子银行监管的中外比较

在对国际影子银行的监管实践进行了总结,并且对中国的影子银行监管进行深刻分析之后,本章对中外影子银行的运行机制和各项监管内容进行比较,得出中外之外监管水平的差距,在认清国内监管现状的基础上,为以后的监管水平提升做准备。

4..1 中外影子银行运行机制分析

与国外先进的影子银行及发展水平相比较,中国的影子银行发展明显的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和档次水平上。中外影子银行的本质不同,是运行机制上就存在巨大的差别,国外先进经济体(以美国为例)的影子银行主要是以资产证券化为主要的运行模式,证券化的活动主要以金融衍生品、证券化、以及再次证券化为主,其活动一般规律在上文中已有描述,由此形成的产品链条、相关组织机构和部门等,形成的复杂的信用创造交易网络,因此是比较高级的的影子银行水平。而我国的影子银行受限于相对严格的金融监管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科技、金融创新水平的低下等因素,因此在资产证券化上还处于试点阶段,或者可以说,还处于比较低级的阶段,主要的活动还是局限在与传统金融机构的间接融资阶段,通过融资信贷和股权股本融资的手段,实现资金的融通,并没有上升到创造信用,信用流转的程度上,至多是在实体经济的基础上对传统的商业银行功能的复制和替代。因此,二者的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在进行金融监管时,应该采取的手段和方式就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制定和实施。4.2 中外影子银行监管效应分析

从监管手段上而言,中国尚未建立完善的监管法律体系,没有一部专门针对金融监管的法律,使得监管部门面临监管难度大的局面,面对中国影子银行的迅速发展趋势,中国在影子银行监管方面存在法律空白是不争的事实,诚然,有相关部委规定出台,但是还是缺少强制力作为保证的法律手段支持。同时,信息共享机制和国际合作方面薄弱也是中国目前金融监管方面的软肋,亟待进一步加强。从监管对象上比较,中国出台的107号文件,只是完成了对中国影子银行的对象认定和范围划定,是否纳入监管范围没有十分明确的指示,即使出现了对各项影子银行的行为规范提示,但是缺乏具体的监管规范的支撑,使得监管文件的力度下降。从监管架构考虑,中国尚未对当前的监管机构进行实质性的改革和规划,仍然维持一行三会的基本监管构架不变,未来的中国监管结构的蓝图也没有规划,这样的监管架构很容易出现监管的漏洞和空白点。从监管的标准上而言,尚未设立严格监管标准是现状,同时对巴塞尔协议的引进和吸收工作进展缓慢,这样就能明显体现出与国际先进经济体之间的差距,标准不严,针对性不强,监管指标不完善等问题是中国金融监管标准今后需要攻关的重点。

基于上述比较,我国和国外的金融监管效应上必然存在很大的差距,没有良好的手段和标准,肯定无法对金融监管对象实现有效监管。

5、强化中国影子银行监管的建议

比较中外的影子银行监管,是要总结对我国影子银行金融监管有利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影子银行发展的实际,本节分别从强化监管的原则、监管者自身、等方面,提出了强化我国金融监管方面的建议。

5.1 强化监管的原则

在构建和完善我国影子银行的过程中,我国应该从整体上把握和坚持几点必要的原则或是方向,防止时间不一致现象和监管改革混乱现象的出现。(1)逐步扩大监管范围原则

2011年开始,我国开始对影子银行的部分业务或者对象实行金融监管,但是,至今为止,仍有很多的影子银行如担保公司等没有纳入到金融监管的范围中去,根据以后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趋势,不论规模还是组织构成上,一定会有新的创新出现,并且会伴随着新的风险,因而,逐步扩大监管范围不论是针对现在还是将来的影子银行,都是必须要坚持的原则之一。(2)逐步提高监管手段原则

影子银行在我国的发展,仍是简单的融资发展水平,结构相对简单,风险相对较小,但是随着证券化在我国的逐步发展,影子银行会慢慢向复杂化、高风险化方向前进,我国的监管手段,不能一直保持不变,要通过研究新现象,新问题,找出合理的应对方法,不断提高监管的水平,不要滞后于金融创新的发展速度,随着影子银行向更高层次迈进,对我国的金融监管也会提出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只有保持逐步提高的原则,才能维护好金融市场的正常活动。(3)合规监管与风险监管统一的原则

鉴于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仍然侧重于合规监管的事实,我国必须尽快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将风险监管引入到监管体系中,并且形成合规与风险监管并重的新局面,尤其是影子银行,本身存在巨大的风险,如果不讲风险监管的原则,必然会让其风险任意扩大,威胁经济的安全,针对我国的监管的重要短板,我国要及时进行补充和完善,使得影子银行的发展不仅合规,更能控制好风险,实现稳健有序的发展。(4)中外合作的原则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我国是市场开放的新兴经济体,又是发展中国家中的大国,必然在享受经济合作机会的同时会遭受更多更大的经济风险,影子银行在国外发展成熟,风险高,传播快,因而更是值得我国警惕。国外在金融监管方面经验丰富,先进有效,我国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加强国际之间的合作,从信息共享、标准统一、经验借鉴等方面不断加深和国外先进国家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促进我国监管水平的快速提升。

5.2监管者角度

本节主要从金融监管者的角度,对构建中国的影子银行金融监管体系提供建议,主要有推进利率市场化、建立动态监管机制等等。

(1)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优化金融市场结构

中国的影子银行主要是融资功能,由于银行业银根收紧,贷款受限,中小企业苦于银行机构的贷款门槛高,所以形成银行将资产转移到表外变相给企业贷款,民进借贷的兴起,不规范的资金融通部门大量出现的情况,这样可以规避金融机构的监管,获得更多的利润,中国的影子银行大多是此种原因兴起存在的。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使得金融市场的资金价格逐步向市场价格趋近,让金融机构可以自主决定资金价格,这样可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企业获取资金的几率大大增加,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推进,也会对金融结构的优化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中小企业融资难度下降,会让众多先前的地下钱庄等影子银行部门逐步因为利润缩水而消失,这样会消除很多金融市场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影子银行也趋于正规化和健康化。

(2)建立包含针对性指标工具的动态监管机制

影子银行既有着区别于传统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特点,也存在共性的方面,这样的原因在于影子银行的服务和产品多样性高,组织内部成员复杂,除了传统银行部门的理财信托等,还有银行业之外的信托、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等,基于上述的原因,在进行金融监管的时候,就不能进行“一刀切”战略,首先应该针对影子银行的特点,建立和完善金融监管指标,除资本充足率、计提准备金等通用金融监管工具以外,还应该有限制高风险资产流动、表外资产监管、经营业务范围界定等影子银行专有的指标,将这些指标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合理标准,通过整和形成一套完备的指标体系,并且,要通过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赋予其法律的权威性,这样便于被监管者遵守和监管者监管的有章可循。同时,针对我国影子银行出现的不同组成机构和不同的工具,并且考虑到影子银行中金融衍生品的创新速度过高情况,我国的监管指标体系既要针对不同对象适用合理科学的监管指标,又不能维持长时间的不变,要根据监管对象的变化而适时进行更新和补充,将合理的变动作为监管的常态,形成一种灵活机动的动态监管体系。(3)建立窗口指导机制

要效仿银行的中央银行窗口指导功能,建立类似的影子银行的窗口指导机制。中央银行的窗口指导,是通过劝告建议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是一种非强制性的货币政策工具。我国的影子银行,主要是以资金融通为主,大部分的组织成员的业务功能均是复制商业银行的信贷功能,如此一来,影子银行的监管者也可以采用窗口指导的办法,提示监管对象经营的风险的存在或者对监管对象的经营活动提出指导性的意见,防范监管对象由于经营风险过大而出现危机。窗口指导,主要的作用是事前反馈性质,就是要在风险出现时或者危机的萌芽状态给经营者以必要的提示,告诫经营者及时进行风险控制,保证自身的安全稳健。这项措施,是风险预警机制的一个代表性的措施。(4)建立和完善信息披露和共享机制

众多的风险之所以可以迅速的传播和扩散,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市场参与者对风险的无知或是不理解。例如理财产品,大部分投资者只看了收益,出售者不会主动告知风险的程度和风险的构成,投资者很少会主动了解产品的构成,并且分析购买的风险,这样的结果就是,众多高风险的产品会趁机进入交易市场并且完成交易。而且今后影子银行的金融衍生品会越来越多,蕴含的风险会逐步的上升,将机构和产品风险的信息予以披露,让投资者能够最大程度的了解,尽量减少信息不对称,这样就会间接的对投资者形成保护,防止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并且对拥有不良质量的影子银行的膨胀起到抑制作用。此外,建立各个不同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方便各个监管机构之间进行协作,提高监管的效率,防止监管对象的投机行为。(5)建立破产保护机制

影子银行因为风险居高不下,随时面临挤兑等致命性的风险,期限错配和流动性的风险对机构的生存有巨大的威胁,因而出现破产是必然的一种结果。只要经营不善,或者资金链条出现断裂,那么面临的问题就是破产,这样,在缺乏存款保险制度等保护的背景下,不仅影子银行,连带众多的投资者都会受到严重的损失。研究建立破产保护机制,是为减少投资者或者是消费者的损失,增强市场对影子银行的安全性的信心,保证市场的稳健。(6)强化协调监管机制,适应混业趋势

中国的金融机构面临着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发展的趋势,那么金融监管者当然要与时俱进,适应新的经济变化。鉴于现在是趋势而没有形成既定的态势,建立混业监管显然不是合适的选择。同时,影子银行不仅有银行业参与,还有信托、证券等行业的身影,这些机构有着不同的监管机构进行监管,银行与这些机构进行业务往来,往往在分业监管的模式下,出现监管真空或者监管重复,监管真空使得监管存在空白点,投机活动增加,而监管的重复又会导致责任不清,监管不合理。因此,要建立和加强监管部门之间的协作监管机制,对于不同监管对象之间的业务活动指定协同监管的制度,同时划分监管责任,这样避免监管真空和重复的出现,保证监管部门的监管工作切实有效。

参考文献

[1] 巴曙松,加强影子银行监管[J],中国金融,2009,(14):24—25 [2] 辛乔利,影子银行[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7-8 [3] 郑阳,影子银行监管模式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28-29 [4] 国务院,关于加强影子银行若干问题的通知,[Z],国办发[2013]第107 号,2013-12-10 [5] 张红涛等,中美金融监管体制比较[J],经营管理者,2010(11):139-140 [6] 史纪良,银行监管比较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97 – 102 [7] 陈华、刘宁,影子银行助推国际金融危机的形成机理及思考,中国财政,2010(20):66—69 [8] Adrian、Tobias、Chris Burke and Jamie Mc Andrews(2009):“The FederalReserve’s Primary Dealer Credit Facility”, Federal Reserve Bank New York CurrentIssues Economics and Finance 15(4):89 [9] FSB, “Shadow Banking :Scoping the Issues”,A Background Note of the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April 12,2011,34 [10] Gillian Tett,Paul J Davies,Out of the shadows:How banking's Secret systembroke down[J],2007(12):14-18

第二篇:浅析中国影子银行风险及监管

西南财经大学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14届 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浅析中国影子银行风险及监管 学生姓名: 牛牧川 所在学院: 金融学院 专 业: 金融学

学 号: 41004184 指导教师: 郑平

成 绩: 2014年 5月 西南财经大学 本科毕业论文原创性及知识产权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取得的成果。对本论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因本毕业论文引起的法律结果完全由本人承担。本毕业论文成果归西南财经大学所有。特此声明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 作者专业: 作者学号: 2014年 月 日

西南财经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表

论文名称 浅析中国影子银行发展及监管 论文来源 自拟 论文类型 B 导 师 郑平学生姓名 牛牧川 学 号 41004184 专 业 金融学 开题报告内容: 随着金融创新和“金融脱媒”的迅速发展,金融市场结构呈现多元化。影子银行近几年来已经发展成为各国金融业的一个新的市场模式,其在补充正规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所不能满足的金融需求。但随着影子银行借贷规模迅速扩张,其对金融系统带来的风险也逐渐显现出来,影子银行不寻常的发展已经严重威胁到了我国的金融稳定。在全球监管者呼吁整顿“影子银行”的背景下,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已经刻不容缓。本文结合中国金融监管的实际,对影子银行进行监管,正确引导和规范民间借贷行为,使其健康发展,在金融体系发挥积极的融资作用,更好的为中国金融业发展做出贡献。本文于2013年12月选题并进行资料收集,于2014年3月完成初稿交由导师指导,于2014年5月定稿。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论文类型:A—理论研究;B—应用研究;C—软件设计

中文摘要

随着金融创新和“金融脱媒”的迅速发展,金融市场结构呈现多元化。影子银行近几年来已经发展成为各国金融业的一个新的市场模式,其在补充正规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所不能满足的金融需求。但随着影子银行借贷规模迅速扩张,其对金融系统带来的风险也逐渐显现出来,影子银行不寻常的发展已经严重威胁到了我国的金融稳定。在全球监管者呼吁整顿“影子银行”的背景下,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已经刻不容缓。本文结合中国金融监管的实际,对影子银行进行监管,正确引导和规范民间借贷行为,使其健康发展,在金融体系发挥积极的融资作用,更好的为中国金融业发展做出贡献。【关键词】影子银行 监管 风险 民间金融

引言

2008年,美国次级贷款危机所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重创了全球经济金融体系。随着危机的爆发和深化,本次金融危机显示出与以往历次危机不同的特性,对此社会各界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和探索。普遍认为,影子银行在这次危机的产生和传导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人们开始认识到影子银行体系对金融系统产生的不良影响和对风险监管的重要性。此次危机充分暴露出影子银行体系的复杂性、脆弱性和难监管性,这个体系规模庞大且结构复杂,在推进金融全球化,增强市场流动性,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市场繁荣的同时,其难以克服的期限错配、高杠杆、信息不透明、高关联性以及对监管的刻意规避,给整个金融体系带来了潜在脆弱性,一旦市场逆转,容易形成系统性风险,引发金融危机。危机所带来的经济社会效应和深远影响尚未完全显现,全球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不稳定和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前景尚不明朗。人们在不断经历着恐慌、惊讶、质疑和愤怒的同时,也在不断研究、分析与反思金融危机的方方面面,改革与完善经济金融领域的缺陷,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在这个过程中,一个新的金融术语——影子银行逐渐的突显出来,引起国际社会的巨大关注,成为金融研究领域的新焦点。我国影子银行的构成和规模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所差异,并且影子银行的规模并不大,但这不能表示我国没有影子银行,也不能表示我国影子银行处于良性的发展之中。近几年来,在紧缩的宏观大背景下,随着市场的需求,金融创新在不断发展,影子银行的规模迅速的壮大起来,同时其所带来的风险也愈发明显。在近日召开的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强调,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风险,参照和学习国际经验教训,对“影子银行”实行有效监管。随着全球自由化和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影子银行近几年来已经发展成为我国金融业的一个新的市场模式,其在补充正规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所不能满足的金融需求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非银行金融机构放贷规模已经越来越大。随着影子银行借贷规模迅速扩张,其对金融系统带来的风险也日益显现。可以说影子银行在我国经济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然而影子银行如一把双刃剑,如对其监管不力一定导致银行体系的风险蔓延,从而致使整个金融系统出现危机,如果对其监管过度又会阻挡金融创新的速度与效率,造成严重的金融压抑。本文以中国影子银行监管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阐述中国影子银行发展状况,探讨我国当前对影子银行监管面临难点和主要问题,完善我国对影子银行监管采取的对策。从影子银行的初级阶段开始进行监管,正确引导和规范民间借贷行为,使影子银行能够健康的发展,在金融体系中发挥积极的融资作用,更好的为我国金融业发展做出贡献,对促进金融业安全,健康稳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章 中国影子银行现状

1.1中国影子银行现存的主要组织形式

由于至今对影子银行还没有明确定义,并且西方国家的影子银行体系与我国有很大差异。因此,社会各界对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判定尚无统一结论。根据我国当前对影子银行概念的理解和运用情况,以及参阅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把影子银行定义为:那些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的,行使部分传统银行功能,但运作模式、交易方式、监管制度等都与传统银行完全不同的金融机构、金融工具和金融运作机制的总和。根据这一定义我们可以对我国的影子银行体系做一个梳理归纳。

1.1.1银行机构内部的影子银行

银行机构内部的影子银行主要指由于商业银行内部的金融创新和分工协作而产生的银行理财相关部门。国内商业银行自2004年以来不断推出的理财产品和服务可以通过种种方式绕开贷款规模管控,银行理财相关部门被归为银行系内部的影子银行。银行理财相关部门也是整个影子银行体系中最重要的交易对手或中间人,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部门,证券公司、信托公司、基金公司以及证券化机构等非银行机构才得以利用商业银行丰富的客户、资金和项目资源,成为名副其实的影子银行。

1.1.2信托投资公司

信托投资公司被认为是我国最具备影子银行特征的机构。在银信合作业务中,信托投资公司履行了部分投资银行的职责。商业银行提前将不良贷款卖给信托投资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又将其证券化后卖给大户或机构投资者。这与美国的房地产信贷证券化业务有类似之处。

1.1.3监管机构批准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我国存在着众多经监管机构核准的从事特定金融业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他们也是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这类机构包括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金融消费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他们一般不组织吸收公众存款,需要依据核准的业务范围经营。这类机构相对来说处于监管之下,但监管的方式和政策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监管较为薄弱。

1.1.4政府相关部门核准或报备的专业性公司

政府相关主管部门为支持特定群体,依据职责分工运用行政手段协调部分资源以服务特定对象,或为达到特定目标而创设的特有功能机构。如典当行、青年互助与创业信贷、专业合作社、担保公司等类似机构。这类机构由于金融需求较多发展也较快,往往从事直接的或间接地信贷业务,同时接受的金融监管也相对较少。1.1.5民间金融组织

民间金融组织主要指从事我国非正规金融业务的金融组织,它们多从事不宜观测到的地下金融活动。民间金融主要有民间借贷、民间集资、合会和私人钱庄以及其它地下金融组织。相对于一般的民间融资活动,地下金融组织不注册、不纳税、不依据公开规则开展信用活动,而专门从事资金借贷、甚至是高利贷活动,有时还从事非法金融及融资活动,因此危害更大。

1.1.5资金富裕的大型企业 由于紧缩的货币政策使得中小企业更难通过正规银行渠道融资,越来越多的我国大型企业和组织正在利用手中多余的资金,间接向实体或虚拟经济投放资金。我国扬子江船业(控股)有限公司2011年第二季度有逾四分之一的税前利润来自房贷业务。如出一辙的是,我国移动已成立一家子公司从事房贷业务,而我国石油旗下拥有一系列金融业务平台。我国影子银行组合层面构成示意图

我国影子银行产品层面构成示意图

1.2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

国内外有些机构测算我国影子银行规模的时候,往往是包括银行理财产品、信托公司资产、小额贷款和民间借贷。美国桑福德·伯恩斯坦研究公司的数据认为,我国“影子金融”的融资规模大约为20万亿元人民币,约相当于银行放贷市场的三分之一(华尔街日报,2012),其口径是融资,与社会融资规模口径一致。瑞士银行发布报告称,估算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总规模大约为30-40万亿元(网易财经,2014)。2012年11月海通证券测算的我国影子银行规模大致在28.8万亿元,包含信托和委托贷款、银行承兑票据、债券等信用类金融工具和民间借贷和信托融资(辛灵,2012)。实际上类似于广义全社会融资规模当中的非银行贷款融资。影子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对接了信贷需求的缺口,从而使国内多数资金通过影子银行流动。尽管起步相比国外晚、运营规模小,发展速度却十分惊人。近两年来,已经从信贷总量的10%左右升到约20%的水平。从以前仅仅作为信贷补充的边缘金融市场角色,迅速成社会融资的重要主力,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对贷款有明显的替代效应。我国金融业形成了以银行业为主导、间接融资为主的社会融资模式(如表1.1所示)。据央行统计社会融资规模统计,2012年全年社会融资规模为15.76万亿元,比上年多2.93万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增加8.20万亿元,同比多增7320亿元,占社会融资规模的52.1%。也就是说,有将近50%的新增贷款都来源于影子银行,影子银行规模不断扩大。但是由于民间借贷部分透明度低,目前对影子银行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统计口径,也没有精准的数据,其规模难以精确统计出来。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影子银行的规模大约在14万亿到29万亿元之间。贷款规模如此庞大已经占据了GDP的半壁江山。影子银行“反客为主”成为了经济运行的重要环节,对于我国影子银行的监管迫在眉睫。

2003年以来社会融资总量结构表

数据来源于《我国统计年鉴》

1.3中国影子银行快速发展的原因 1.3.1企业融资缺口急剧扩大

近年企业投融资资金缺口日益扩大:一方面,房地产、地方政府拉动经济增长等资金需求量大,投资后所形成的大量企业项目滚动形成再融资需求;另一方面,资金供应上,传统银行信贷受到资本充足率、信贷额度以及贷存比考核等监管约束,资本市场上股票和债券等标准化工具的融资分流的增量有限。2009-2012年四年社会融资构成看,最终实现的年均社会融资总量约14万亿元(12-16万亿元区间),但银行信贷(人民币+外币)年均供应仅约9万亿元,资本市场的标准化产品(股票+债券)年均提供融资量不到1.9万亿元。其间存在约2.5-3.5万亿元融资缺口。此外,还有包括尚未被央行统计包括的民间借贷的资金需求缺口。如此巨大的融资缺口造就了影子银行的产生,并按每年约3-5万亿元的速度积累扩张规模。当传统的银行信贷难以满足资金需求更快速度增长时,全社会融资的实际资金缺口日渐拉大,一部分企业也越来越倾向甚至被迫通过影子银行等非正规的融 资渠道,以绕开信贷监管方式来补充市场资金缺口。1.3.2是顺应突破传统银行的市场及业务垄断的需要而发展 国内银行因历史因素,在企业信贷市场上长期拥有利率垄断、产品规模垄断和渠道垄断。企业与银行的业务地位、非银行机构与银行的竞争地位、储户与银行的分配地位不对等,银行凭其垄断优势获取与其所承受的风险不相匹配的高收益。银行长期垄断的结果是,部分企业不断尝试跨过传统银行通过债券或信托等其他途径融资,部分非银行机构也试图与银行分享融资市场的中间收益。在这一进程中,银行的相对优势还继续保持,其他非银行机构和企业的融资对接上对银行的依赖性仍强,但更多通过表外业务形式开展。

1.3.3金融创新助推影子银行发展 随着全球自由化和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影子银行近几年来已经发展成为我国金融业的一个新的市场模式,影子银行为传统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所不能满足的市场需求做了有效的补充。影子银行的产生来源于金融市场的需求,金融市场主体需要丰富的金融需求,当原有的传统银行金融机构已经不能满足这些市场需求时,就会开拓新的领域,使原来不能完成的融资变成可能,并扩大了金融体系的群体,这些新兴的金融创新活动绕过了监管的局限,以监管套利的形式出现成为了影子银行。1.3.4银根紧缩是影子银行产生的重要原因 2008年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时,我国大力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刺激经济。而随着通货膨胀问题越来越严重,央行又转而采取了紧缩的货币政策。如此的政策变动,导致资金严重供不应求。我国金融监管又十分的严格,准入门槛高,即便国家对中小企业的已经相当重视,也出台了很多政策,但实际上,仍然有很多中小企业贷不到钱,国有大型企业不缺钱的情况。在这种情形下,中小企业只以高昂的代价从非正规渠道融资,以解燃眉之急,一个庞大的我国式“影子银行”就诞生了。

第二章 中国影子银行监管现状及问题 2.1我国影子银行监管现状

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下,多数影子银行的存在是具有一定合理性的,而且已经成为社会融资规模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子银行在整个金融系统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首先,能及时解决中小企业资金困难,对于那些处于融资困难的农村或小微型企业来说,影子银行的存在可以暂时缓解其短期的资金流通的局面,帮助其渡过难关,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其次,我国影子银行体系有利于推动我国金融创新与发展,可以说我国影子银行的迅速发展是我国金融深化过程的体现,也是我国金融改革发展与创新的重要环节。影子银行的产生有利于进一步推动金融市场、机构与产品的各类创新,促进我国金融市场多元融资结构的形成。然而随着金融市场结构多元化的发展,金融产品和融资工具不断的创新,我国社会融资总量快速增长,其中影子银行创造了大量的新增贷款,影子银行对金融系统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影子银行最大的风险就是不知道风险到底有多大,其快速的发展会带来风险严重的累积,由于影子银行的借贷利率较高、融资规模较大,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导致大量的民间资金损失,形成系统性风险,威胁到金融系统的稳定以及社会的安定和谐。2011年温州民间借贷案使得监管部门意识到影子银行借贷规模迅速扩张及其对金融系统带来的风险,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2011年提出了银行业面临的三大风险:一是防范平台贷款风险,二是房地产信贷风险,三是影子银行风险。这是银监部门第一次把影子银行风险提高到如此高度。银监会指出要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之间合作与创新,从根源上防范影子银行的风险传递,防范影子银行业务的监管套利动机。新巴塞尔协议后我国金融监管当局对影子银行目前采取了一系列的监管方案。

2.1.1银信合作方面

银监会目前先后出台了2009年111号文件、148号文件和2010年72号文件、2011年的7号文件4个有关文件来规范银信合作。主要把融资型银信合作的理财产品归为监管范畴,对信托公司实行资本进行了要求,并规定各商业银行在2011年底前将银信理财合作业务的表外资产转入表内。央行在2010年12月引入了社会融资总量的概念,里面包括银行表内外以及股市债券的融资。2011年8月,央行决定将一些表外资产包含到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计提中,并加强了对于非正规融资活动和控股公司等交叉性金融工具的监管强度。

2.1.2理财产品监管

针对最近理财产品风险事件频现的现象,成立了专门的我国银行业协会理财业务专业委员会,并在2012年12月14日,银监会对各家商业银行下发了《关于银行业务金融机构代销业务风险排查的通知》,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全面排查代理销售第三方产品的业务。在2013年3月27日,银监会下发了8号文件:《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理财新规力促理财产品走向规范,并首次给出“非标准化债券资产”业务的范围;对银行该部分业务进行规范限制。

2.1.3民间借贷的监管 对于民间借贷的监管,目前还不在监控的范畴中,极其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虽然央行已经限制了民间借贷利率不得超过贷款基准利率4倍以内,可是事实上,在操作过程中却没有使其能够强制执行的有效机制。虽然严格规定不允许个人贷款以及非金融机构为目的性的吸收存款,可是事实上,这种现象是经常发生普遍存在的,这使得当局禁令很难得以落实。

2.2中国影子银行监管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金融监管在分业经营的情况下,实行的是分业监管的“一行三会”的监管模式。随着金融的不断创新,使得我国的金融传统格局发生了变化,金融业综合经营方面、交叉综合起来的金融创新业务发展速度快,不同行业之间联系非常的密切。可见,传统的机构监管和分业监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金融业的创新性发展。金融监管正面临较大的挑战。对于处于监管之外的融资机构,并没有整体性的监管政策框架。影子银行多数属于混业经营,还没有一个专门性的监管影子银行的机构,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可以说是有心无力。问题也较为明显。主要表现在:

2.1.1存在监管真空 我国金融监管在分业经营的情况下,实行的分业监管的“一行三会”的监管模式,银监会统一监督管理全国的银行业、信托投资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及其他的存款类金融机构;证监会集中统一监管全国证券及期货市场;保监会监管全国保险市场。目前,我国对于部分新型金融机构的监管处于真空。我国对影子银行不同行业实行分头主管和审批,正所谓是各扫门前雪,各级省政府金融办审批小额贷款公司、信托业由银监会监管、融资性担保公司由工信委审批、典当行是由商务部主管的。指定的这些主管审批部门只对于影子银行的准入资格进行审核,对于行业经营发展情况和风险状况却缺乏掌控。担保公司、典当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机构都是非金融机构不在监管范畴。由于影子银行在业务上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联系紧密,一旦出现资金链条断裂就容易引起系统性的金融风险。

2.1.2监管措施不到位 目前对于影子银行的监管存在理念不清晰、监管目标不确定,从而导致监管具体政策和监管制度不到位。主要表现为:第一,监管法律不到位。就如网络借贷,银监局和人民银行都否认自己的监管职责,目前没有专门的法律监管网络借贷。第二,监管手段不到位。央行2011年推出了社会融资总量的统计工具,存在着缺乏可控性的缺陷,从货币调控的手段还不到位。例如在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转让方面会出现一方未进表而一方已出表的问题,贷款数据的不准确,会导致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判断出现误差,从而影响到国家整体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效果。第三,监管制度不到位。例如,央行对第三方支付公司颁布了准入名单,也确立了准入机制,但如何对其监管目前还尚不明确,监管机制也不健全。目前商业银行正在向综合经济业务前进,银行业、信托业、证券业、基金等多种业务不断交叉结合,如果只在单一监管功能下,就会导致监管真空。

2.1.3金融监管滞后于金融创新 与欧美等主要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金融创新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在综合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已经出现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多种业务交叉综合发展的情况。例如,以信托公司为媒介来的商业银行,通过资金等方式发行信托计划 来发展信托融资、信托理财等业务。如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的同时,可以通过证券、保险等相关渠道来收取高额的咨询费或者管理费。这些不断出现的新兴金融创新形式,其目的都是为了规避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控制,规避监管。如果不能有效的对其监管将导致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出现短期投机性和不稳定性,进而影响了金融系统安全性和稳定性。影子银行已经在社会融资活动中不断壮大,缺乏监管将直接导致各影子银行业机构的粗放式发展,制度基础的不完善和行业操作标准的缺失容易产生各种经营风险。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联系的日益紧密,将助长风险向商业银行和实体经济的传递,不利于金融系统稳健发展。目前,影子银行已经成为了重收益、轻风险的行业,导致了资本不实、风控不明、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非法金融机构乘隙而入。监管缺位状态下的影子银行会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风险。美国次级贷款危机的教训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由此可见,我国监管业应该尽快出台对于影子银行系统性的监管措施。

第三章 完善我国影子银行监管的政策及建议 3.1对我国金融监管机构的建议 3.1.1要正确合理的引导影子银行发展

首先,要明确监管主体,区分不同的影子银行,疏堵有别。对于影子银行机构形式要进行分类,指定专门的监管主体,并由该监管机构专门对影子银行进行监管负责。所谓的“堵”就是对于非法的金融机构给予严厉的打击。比如非法集资、高利贷等。所谓“疏”就是对于那些简单的、透明的、真正能够满足于市场需求的准金融机构扩大监管范围、降低准入门槛、使其阳光健康发展。比如典当行、融资类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做到疏堵结合,以疏为主。其次,要正确引导和规范民间借贷。民间借贷的存在有一定的客观性,它是市场需求和民间资本追求逐利共同作用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融资补充作用,不能仅仅对其一味的打击对待,应该要正确引导和规范,在有效的立法支持的基础上进行监管,促使民间借贷从黑暗里走出来,在阳光下健康运行。最后,要加强对影子银行机构的监测。对于不法机构、违规办理金融业务的行为要加大力打击度,并对影子银行存在的问题做好跟踪记录分析,进行调查研究。

3.1.2树立功能性监管理念.要建立健全金融业监管协调机制,树立功能性的监管理念,避免监管真空和多头监管。所谓的机构监管就是通过把金融机构进行分类,分出不同类型监管部门,不同的监管方法,各个监管部门不能干预、管制其他监管部门。机构监管对于那些业务不交叉综合的范围,经营存在独立性的机构有效果。而功能监管是都由同一监管部门对特定的金融活动进行监管,功能性监管能更好的提高监管的秩序和效率。影子银行与传统银行都有一个相同的提供信用中介的功能,并且影子银行只对信贷、期限和流动性进行转换。单一按照机构的形式对影子银行进行监管,仅仅监管了传统商业银行的业务,而商业银行的部门业务就会转移到影子银行部分,从而出现了监管空白。如果按照信用中介功能的形式进行监管将避免监管套利。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各个金融机构之间经营涉及的交叉综合业务越来越广泛,越来越不分界限,功能监管能够避免重复监管,也可以避免监管真空。金融业混业经营已经成为了趋势,在完善我国的“一行三会”制度基础上,建立健全的金融业监管协调机制,由机构监管转向功能性目标监管,才能更为有效的防范风险。

3.2完善影子银行自律的对策

3.2.1完善影子银行内控机制 内部风险控制是金融市场监管的核心,有利的外部监督必须是要以充分有效、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为前提条件。为了防止影子银行产生的高风险,就必须用严格的内部控制机制来防范。投资者不能被巨大的高风险的利润所诱惑,要建立内部有效的风险预警系统,提高有效的早期预警和提示,有效的防止影子银行带来的损失。提高影子银行风险监管的敏感性,完善内部控制和风险分析系统,并建立一个健全的内部控制系统和风险预警系统。针对影子银行的特征进行风险评估,制定出严格、有效、合理的控制方案,并建立一个安全的内控风险监测机制。

3.2.2建立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的防火墙 针对于影子银行带来的不良影响,商业银行应该建立有效的风险防火墙,来阻断影子银行的风险传递。严格控制高杠杆的产品,加强对金融机构的操作风险的监管。要加大各类金融机构的内部管理,防止金融机构参与民间金融活动。商业银行要摸清企业和担保公司贷款的真实用途,严格控制商业银行的表内资金流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民间融资中介等影子银行机构;严格控制小额贷款公司的银行融资本利率;严格禁止商业银行的从业人员利用职务之便为企业或他人提供融资便利,从而避免风险传递。为了保证商业银行与影子银行类机构的合作业务的风险可控,防止影子银行的风险积累扩散转移给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应该严格按照监管部门“三禁止”的要求,建立相应的防范措施,实施贷款的全部按流程管理,严格防止影子银行体系传递风险。

3.3完善市场纪律的对策 3.3.1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确保影子银行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就是提高影子银行的透明度,完善影子银行信息披露制度。影子银行之所以缺乏有效的监管,导致不能及时的防范影子银行风险,是因为对于影子银行的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监管机构对影子银行没有足够的、精确的信息,对于影子银行的经营和风险不了解,也无法对其风险进行预测和掌控,可以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要把提高影子银行的透明度作为影子银行监管的首要目标。各监管部门监控标准要形成统一,要建立起完整的、及时的平台来对信息进行收集、汇总、分析并及时处理,以便发布最新的市场数据信息。对于那些新兴的影子银行类产品,公众的金融风险防范意识淡薄。应让投资者对充分了解对影子银行一类新型金融产品的真实信息以及详细说明,尤其是要加强风险提示方面,杜绝只言收益不言风险。只有公开、公正、公平、透明的金融市场才会促进金融业健康和稳定的发展。还要提高那些非正规化的场外交易的透明度,对其制定有效地监控措施,完善投资者、金融机构、影子银行关联者之间的信息披露制度。降低交易成本,预防交易风险,以便借贷双方完成对接。对于一些高风险、高杠杆金融运行的活动实施限制,增加产品的透明度,进而打 造无影灯式无死角监管体系。

3.3.2建立覆盖影子银行的法律法规

解决影子银行对金融市场造成的负面影响的主要方法,就是制定全面覆盖影子银行的金融法规,使影子银行合理的发展。我国还没有对影子银行进行全面的界定、也没有具体的措施对其防范监管。当前,金融监管部门应尽快出台对民间借贷等影子银行形式业务覆盖全面的、系统性的监管法律法规。尤其要加快对民间融资机构相关指导意见的规定。明确民间借贷的监管主体部门,对非法集资和高利贷行为要加大力度严厉打击;有序合理的发展那些简单的、透明的、真正能够满足于市场需求的准金融机构,例如,融资性担保机构、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等。

3.4积极推动市场利率化改革

利率管制是导致影子银行出现的最重要原因。从国家角度来说,要解决影子银行带来的诸多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实现利率市场化。我国特色影子银行的主要功能就是提供套利融资服务,这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滞后相关。影子银行所带来最大的问题就是高利贷,影子银行的一些民间融资机构所做的业务都类似于高利贷业务,如小额贷款、担保公司、典当行、地下钱庄等。导致企业和个人都热衷放贷款的恶性循环,货币资金市场的严重供不应求这样的状况都是官方利率、利率管制失灵造成的。利率管制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贷款的需求,给低效率的贷款项目提供了条件。之所以会存在民间市场利率超高、官定利率却超低的现象,原因是商业银行可以以超低的利率向国企或者地方融资平台以及有“渠道”弄到贷款。就像信贷配给理论中,一部分人占用了资金所以另一部分人借不到钱。影子银行的出现使利率能够发挥了真实反映市场资金的供求情况的水平。所以只有加快利率市场化步伐,逐步放开银行信贷管制和存款利率上限,让资金价格“随行就市”,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我国影子银行风险存在的基础,防止监管套利。

结论

影子银行是一把双刃剑,如对其不加监管可能会导致银行体系的风险蔓延从而导致整个金融系统出现危机,如果监管过度又可能会阻挡金融创新的速度与效率造成严重的金融压抑。本文在原有提出的影子银行概念基础上,总结和概括出我国影子银行监管存在的问题。建立健全金融监管的协调机制,监管者要转变监管理念,树立功能性监管理念,才能更加有效的监管影子银行。强化金融机构内部控制机制建设、建立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的防火墙。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应该重点明确、分类监管,要做到疏堵结合,不能搞一刀切。要正确引导和规范民间借贷行为,使其健康发展。规避风险需要金融体制的改革,健全和完善金融市场的融资渠道,规范金融市场秩序,为资金的投放和使用提供一个健康的环境。建立完善影子银行的数据库。从影子银行的初级阶段开始进行系统的监管,使其能够发挥的有效的融资作用,为金融市场做有利的补充,以更好地促进我国金融业的发展。

第三篇:中美银行监管制度

摘要:金融业处于一国经济的核心地位,一国金融机构若要有效地发挥其经济功能保持较为稳健的运行态势,离不开金融监管,必须具有一个相当稳健周延的金融制度与法规框架和符合市场规律的制度与法规在一国的金融体系中,商业银行是最重要的银行金融机构,商业银行的制度与法规则是金融法规修仃完善的重点。美国的银行业是世界上最发达的,我们试图通过对美国银行法律制度的了解分析,找到我们可以借鉴之处,以提高我国银行业尤其是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关键词:商业银行 监管法律制度

一、比较中美商业银行监管法律制度

(一)法律框架

美国的金融监管制度的发展是紧紧伴随着法规的建立而成长起来的。美国银行监管的主要法规有:《1863年国民银行法》,《1913年联邦储备法》、《联邦存款保险法》《1933年银行法》、们956银行控股公司法》、们980年存款机构管制放松与货币控制法》,K1991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改进法案》.《1991年外资银行监督改善法》、《1996年联邦存款保险基金法》、X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

自1949年建国以来,我国银行监管法制发展历经了建国初期的开创阶段、计划经济时期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等三个阶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199-5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银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标志着我国银行监管法制体系初步形成。2003年对《人民银行法》和《商业银行法》的修正及新颁布的《银行业监督管理法》标志着银行监管体制的进一步完善。与此同时,还有一系列的法规和人民银行或银监会制定的金融规章涉及了银行监管问题。

(二)监管机构

美国银行业主要管理机构主要包括以下机构:联邦储备体系、货币管理局、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司法部、证券与交易委员会、州银行委员会。根据《人民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商业银行法》规定,我国银行业由人民银行和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进行监管。

(三)监管内容

1.美国监管机构的主要监管内容

(1)市场准入的监管

在美国注册不同性质的银行要由不同管理机构审批。货币管理局管理国民银行注册和颁发执照,并对其营业宗旨、组织章程、资本结构、董事、官员资历、管理业务和风险、获利能力和所有权要求等因素进行考虑和调查。

(2)资本充足率的监管

1981年,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货币管理局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共同制定了衡量资木充足率的统一标准:将资本分为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巴塞尔协议》签定后,美国于1990年底开始试用,并作为骆驼评级制度的资本检查标准,以此评价银行资本的充足性。

(3)对风险损失准备金的监管

美国对坏帐的法律定义是指本金或利息逾期6个月以上的贷款,以及担保和抵押不落实的催收贷款。按规定,坏帐必须在分红前核销。各家银行也可以对其认为必须核销的资产进行主动核销。为防上汇兑风险,联邦储备银行可以根据其对银行国际贷款质量的评价,要求有关银行建立并保持一定数量的专项储备。

(4)对存款保险的监管

联邦储备银行要求其所有成员都必须参加联邦存款保险。大多数州也要求州立银行参加联邦存款保险。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一身二任,既是保险公司,又是金融监管机构,将业务职能与监管职能紧密结合,以检查投保银行安全状况的方式,监管美国所有银行,对稳定美国金融体系起到重要的作用。

此外,还对银行的经营范围、资产集中、银行流动性、银行合并机银行破产和倒闭进行监管。

2.中国监管机构的主要监管内容

(1)人民银行

人民银行依法监测金融市场的运行情况,对金融市场实施宏观调控,促进其协调发展。人民银行主要履行下列职责:发布与履行其职责有关的命令和规章;依法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发行人民币,管理人民币流通;监督管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实施外汇管理,监督管理银行间外汇市场;监督管理黄金市场;持有、管理、经营国家外汇储备、黄金储备:经理国库;维护支付、清算系统的正常运行;作为国家的中央银行,从事有关的国际金融活动等。

(2)国务院

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负责对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业务活动监督管理。依法制定并发布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业务活动监督管理的规章、规则。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审查批准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设立、变更、终止以及业务范围。并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实行任职资格管理。

(四)监管方式

1.美国监管机构的监管方式

美国的现场检查制度是由联邦金融管理部门派出检查小组到商业银行进行实地检查。按1991年《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改善法》规定,银行监管者每年至少对所有银行现场检查一次。美国的非现场监督注重于统一性、综合性、比较性和预测性的系统监管。综合每家银行的业务全面情况,通过进行骆驼评级来比较同类银行状况,确定各家银行的业务监管级数,并由此确定现场检查的必要性。

2.中国监管机构的监管方式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及其风险状况进行非现场监管,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评价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风险状况。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及其风险状况进行现场检查,应制定现场检查程序,规范现场检查行为。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督管理评级体系和风险预警机制,根据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评级情况和风险状祝,确定对其现场检查的频率、范围和需要采取的其他措施。

二、我国商业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

1、健全国家金融监管体制,加强金融机构内部自律机制

对金融机构实施金融监管包括他律与自律两个层次。他律即中央银行和其他监管主体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对金融机构及其活动进行监管,属于强制性监管。

自律即金融机构自身为有效防范金融风险,保障金融安全而建立的自我监控机制,是国家实行金融监管的基础。有效的金融监管必须注重外在约束和自我约束的统一。在国家宏观金融监管确立的条件下,完善金融机构自律管理水平,加强金融业同业公会或协会自律性组织建设,是构建我国金融监管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2.金融监管方式应加强风险防范

我国金融监管存在重合规性、轻风险性的问题。要改变这一状况,应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要调整监管思路,实现从,事后化解”到”事前防范"的转变。

合规性监管偏重于事后化解,这种方式较为被动,纠正成本也很高。风险监管则是根据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以及内部管理的评价,提高监管要求,注重于事前防范,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种风险带来的损失。因此,我们要逐步推行风险监管;其次,应以风险防范为基础,建立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和早期预警系统;再次,要确定监管周期,实施动态的、持续的、全方位的、多角度的监管。

3.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督的法律法规体系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国际金融发展的要求,适当调整原有的法律法规,使其符合金融发展的要求。金融立法在我国可以说是刚刚起步,要合理有效地实施监管,这一工作必须予以强化。首先,必须健全合理的法律基础和公认的会计标准,它是金融监管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证:其次,各项金融法律法规既要规定其从事业务活动的行为准则,更要规定具体的实施细则,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第四篇:美国“影子银行”的风险与监管(精选)

美国“影子银行”的风险与监管

秦岭

【关键词】美国;“影子银行” 【全文】

对于此次发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的诸多分析和批评中,“影子银行”受到的关注不亚于传统商业银行。“影子银行”(shadow bank-ing)包括投资银行[2]、对冲基金、抵押贷款经纪人或发起人、证券化载体以及其他私人资产池,又被称为“平行金融体系”(parallelfinancial system)。资产庞大的“影子银行”机构,提供丰富多彩的金融产品和理财服务,活跃于全球资本市场,以智力密集著称。本文以美国为例,对“影子银行”的风险所在及监管现状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加强对“影子银行”监管的建议。

一、“影子银行”的风险

2008年6月9日,时任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现在的美国财政部部长蒂姆·盖特勒,在纽约经济俱乐部发表了一篇名为《减少动态金融体系中的系统性风险》(Reducing如temic Risk in a DynamicFinancial System)的演讲。他在演讲中提到:

“在此次繁荣期间,金融体系的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传统商业银行系统之外的资产所占比重大大提高。这个非银行金融系统变得非常大,在货币和资金市场上尤其如此。2007年初,资产支持商业票据、结构化投资工具、拍卖利率优先证券、可选择偿还债券和活期可变利率票据的总资产值已经达到2.2万亿美元左右。通过第三方回购隔夜融资的资产增加到2.5万亿美元。对冲基金持有的资产增加到约1.8万亿美元,原五大投资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总规模达到了4万亿美元。相比之下,美国最大的五家银行持股公司当时的总资产只有6万亿美元多一点,而整个银行系统的总资产约为10万亿美元。”[3]

上述文中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就是指“影子银行”。在美国经济繁荣(或者说泡沫积聚)期间,“影子银行”设计出各种结构复杂的证券化融资产品,打包出售给世界各地的投资者(或投机者),其迅速膨胀的规模几乎能够与传统商业银行平起平坐。但是金融危机爆发后,“影子银行”表现脆弱,曾经傲视资本江湖的五大投行在半年内或被收购,或破产,或被迫回归商业银行;三分之二的对冲基金倒闭,到2008年第四季度,资产价格的下跌和赎回使对冲基金的资产缩水一半以上。[4]

金融危机中的脆弱表现暴露出“影子银行”的个体性风险。首先是过低的自有资本金率。借助高杠杆率,“影子银行”往往只需要很少的资本金,其在高风险投资领域获得辉煌的业绩,甚至向投资者允诺其高超的投资策略能够带来“绝对回报”,使得自有资本金过低的风险不为人们所关注;而一旦市场出现流动性紧缩,充足的自有资本金正是金融机构缓冲外部风险的第一道防线。其次是产品及交易与基础资产状况脱钩。金融衍生工具、产品和市场是“影子银行”长袖善舞的平台,但是金融创新只有基于盘活基础资产并分散风险从而提高市场效率时,投资者能够根据基础资产的状况判断其衍生品的价值,衍生品才能够具有长久的生命力;而“影子银行”设计出的众多衍生品和交易方式,却与基础资产的联系越来越少,产品的供需都呈现“泡沫化”。一旦泡沫破裂,投资者恐慌性地抛售就对“影子银行”造成类似银行挤兑的风险。

“影子银行”的个体性风险加上其迅速膨胀的规模,成为引发美国整个金融系统风险的重要因素。首先,“影子银行”业务的高杠杆性需要引入众多机构投资者,并依赖于机构投资者的资金。机构投资者如传统商业银行为分散经营风险、提高传统业务之外的经营收益,为“影子银行”提供大量资金支持。但是当“影子银行”突然出现个体性风险时,已经进入“影子银行”高杠杆投资中的银行资产就不再安全了;而机构投资者不能独善其身,意味着整个金融体系都将面临风险。1998年著名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给市场带来过这方面的教训。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系统性风险更是成为监管者的噩梦。其次,“影子银行”从事的类似银行“零售”业务也是造成系统性风险的重要原因。以“拍卖利率证券”(Auction-Rate Securities,ARS)为例。ARS是1984年由雷曼兄弟公司设计出的一种金融产品,通常由美国地方政府、共同基金、医院,以及为学生提供贷款的机构发行,华尔街各大投行是它的承销商。虽然是将资金长期借贷给借款机构,但投行等券商向投资者承诺可以随时变现,并且投资者能够获得高于银行活期存款利息的收益,[5]因此,众多机构及中小投资者也都对ARS青睐有加。这种业务既满足了出借人随时收回借款的愿望,又满足了借款人得到长期借款的需求。如果不考虑资金与证券之间的区别,对于投资者和融资者而言,这与商业银行吸收短期存款、发放长期贷款的业务没有本质区别。即便一向以小范围高端私人客户为投资者的对冲基金也具有“零售化”(Retailization)倾向。所谓零售化,主要指间接意义上的,因为对冲基金基本涵盖了所有私人资产池投资业务,[6]其大量投资于退休基金(Pension Funds)、大学、捐赠基金(Endowments)及慈善基金(Charities),使得私人资产池与大量本不可能成为合格的对冲基金投资者的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发生联系。也就是说,由于对冲基金在投资中扮演了“基金的基金”的角色,中小投资者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对冲基金的投资者。而投资者范围越广泛,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就相应越大。

引用IMF在2009年2月发表的报告《危机的首要教训》中的表述,“影子银行系统”对金融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但监管当局对于这些机构所从事金融业务及产品的杠杆程度和风险集中度却存在着重大的信息缺口。[7]也正如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所质疑的:既然“影子银行”业务与银行相近,危机中与银行一同受到救助,就应当受到与银行相同严厉程度的监管。[8]但是至少危机发生之前,“影子银行”从未像传统商业银行一样受到美国监管机构的“关注”。

二、“影子银行”法律监管现状

如前文所揭示,“影子银行”业务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具有功能上的相似性,却并未受到美国银行法律制度的约束。

稍加留心,我们便能发现,“影子银行”业务与银行业务最为相似之处便在于“短融长投”。但是银行的“短融长投”其风险主要在于投资形成呆坏账,然而这种风险对于银行经营的威胁受到银行必须满足资本充足率的要求的限制;对于储户权益形成的威胁,由银行参加的存款保险制度进行保障。除非出现大规模挤兑及银行间资金拆借的流动性障碍,正常情况下银行能够控制其业务风险;如果出现银行不能满足储户随时提取存款的要求的情况,必然是因为银行已经处于破产倒闭的边缘。但ARS类的证券投资者如果不能变现自己持有的证券时,作为承销商的投行或其他券商可能仅仅是出于流动性的困难而甘愿损失交易带来的佣金而已,最糟糕的情况也莫过于因为投资者的起诉而受到罚款,吐出获利。[9]同样性质的债权,美国银行的债权人受到存款保险和政府担保的双重保护,ARS类的债权人却只能通过诉讼实现自己的权益。这种权利保护上的差异,现在看来竟然仅仅取决于投资者是投资于商业银行还是“影子银行”。

另外,虽然“影子银行”中的投资者权益能够被定义为证券,却只受到极少的证券法律监管。

先来看看“影子银行”的首要成员投资银行的法律监管问题。自1999年11月4日美国参众两院通过《金融服务现代化法》(Gramm-Leach-Bliley Act),投资银行便经由银行控股公司拥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在监管方面,1940年《投资公司法》第3条对“投资公司”的定义中豁免了投资银行;当投资银行为商业银行控股或是经由全能银行开展投行业务时,可以按照1934年《证券交易法》第3条的规定取得作为“经纪人”或“交易商”的豁免。

“影子银行”的核心成员对冲基金也总是能够从美国的证券监管法律中得到豁免和除外。例如1933年《证券法》规定,公开发售的证券必须经由SEC主导的注册程序才能正式向公众销售,但是非公开发行的证券满足一定要求后便不必披露相关信息。需要满足的要求集中于对投资者的限定上,如合格的投资者包括银行、保险公司以及自然人,自然人投资者至少拥有100万美元的净资产,或者至少拥有20万美元的个人年收入或30万美元的家庭收入(美国当年人均GDP为5 000美元)。虽然根据经济发展和通货膨胀情况,SEC不断提高投资者进入对冲基金的门槛,但是正如前文所分析的,投资者的限定并不能够阻止风险的扩散。但是对冲基金仍得以从1934年《证券交易法》、1940年《投资公司法》和《投资顾问法》中得到相关信息披露的豁免和排除。

美国金融监管法律以其周密和发达著称,却疏于对“影子银行”进行制度约束,并非是没有因为缺乏足够和有力的理由。如果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美国法律对“影子银行”一直“善意漠视”的主客观原因所在。

主观上是因为“影子银行”的业务被认为有利于金融市场、经济发展以及投资者。包括在保持和提高市场流动性,通过发现和矫正失真的市场价格来维护资产的真实价值,以及通过灵活的投资组合策略为投资者带来“绝对回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虽然金融危机使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的呼声空前高涨,但更为熟悉金融规则的监管部门却并未因此作出明确表态,因为他们担心对极富生命力的“影子银行”加强监管,会遏制他们引领金融创新的热情,而金融创新不仅帮助美国继续领跑世界经济,而且帮助美国在此次危机中获得全世界的“支持”—虽然支持者是不得已而为之。

客观上是因为存在法律监管的实际困难。例如,税收这一“向飞速转动的轮子中掺入沙子”的政策,因为避税天堂(tax havens)能够为“影子银行”离岸组建和利润转移提供诸多便利而失效;如果对“影子银行”施行更为严格的注册程序,提高信息披露的要求等,可能会造成“影子银行”的大幅萎缩,因为绝大部分私人投资业务对相关信息的保密性要求很高,并且信息的不透明也是私人资产池获取所谓“绝对回报”的技术需要。现存制度的设计缺陷,使监管部门难以有效获得必要信息从而对“影子银行”的业务风险进行监控;同时由于“影子银行”富有竞争力的薪酬和富有挑战性的业务性质,吸引了大批金融业界的精英,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之间的能力差距也成为加强监管的现实阻碍因素。

三、加强“影子银行”监管

“影子银行”遍布全球,美国只是“影子银行”最为活跃的市场之一,所以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并不能仅限于对美国范围内的讨论。金融危机反映出加强“影子银行”法律监管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而现有的监管制度缺陷主要在于“不同类型和不同地区的金融机构和不同的产品面临不同的监管规则和制度,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即使从事同类业务,也因为监管机构不同,受到监管的标准高低不一,加上金融监管当局之间的配合与协调不足,为监管套利创造了空间。”[10]针对“影子银行”的法律监管,重点应当在于控制其行为的风险性,包括业务模式的个体风险性与系统风险性。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内部控制,降低个体性风险

首先,提高“影子银行”自有资本金充足率的要求。“影子银行”们擅长高杠杆操作,因此自有资本金通常较低;一旦出现流动性紧缩,“去杠杆化”的过程就会将“影子银行”们拖下深渊,而提高最低资本要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杠杆率。监管机构可以根据“影子银行”的业务规模来确定其是否具有系统重要性,对于具有系统重要性的投行、对冲基金、其他私人资产池,均应明确相应的资本金和流动性要求,并且建立严格的非现场监管与现场监管相结合的检查制度。这种要求与传统商业银行的标准应该有所差异,因为风险与收益成正比是金融行业的合理原则,如果法律规定“影子银行”满足与传统商业银行相当的资本金和流动性要求,意味着投资于银行与非银行机构风险相当,却要求非银行机构提供更高的投资回报,这反而会鼓励投资者的道德风险。

其次,明确“影子银行”信息披露制度。正是因为缺乏对“影子银行”信息披露的要求,使得其风险的出现显得猝不及防。监管机构没有掌握足够的信息,就无法了解和控制“影子银行”的个体风险。这里的信息披露对象是指监管机构,披露内容则应当涵盖所有与机构本身、产品本身和交易方式相关的信息。机构信息的披露由机构注册地主要负责管理,经由特定的渠道即时或定期进行公布;产品和交易方式的披露由初次发售产品所在地负责管理,监管机构有义务为“影子银行”提交的产品和交易信息保密。评级机构秉持独立、公开、透明的原则对产品和交易方式进行评估,监管机构保持对评级机构的监督和评价。

(二)加强外部合作,降低系统性风险

首先,加强“影子银行”监管机构的全球合作。“影子银行”之所以具有金融系统重要性,正是因为其业务范围的全球化。资本为追逐利润而生,在追求高利润回报的“影子银行”眼里,只有利润多少,没有国界之分。美国的次贷危机能够迅速传导至全球金融体系并蔓延至实体经济领域,与“影子银行”的全球性存在密不可分。谋求对“影子银行”监管的全球合作,重点在于建立一套各国政府都能够接受的监管标准,并可发布具体的监管制度设计指引供各国参考。为了降低各国国情差异和利益冲突导致的协调难度,指引只供各国政府参考,不应附加强制性要求。监管标准的核心在于各国有义务向特定的国际性金融机构定期提供相关信息,而此国际性金融机构的职责在于对各国信息进行分析,向各国反馈汇总和分析的情况,提示风险,提出建议。为了达成上述目标,也可以通过签订国际合作协议的方式进行,保证各国提供和交换信息的权利义务受到监督。

其次,加强对“影子银行”离岸经营的监管。离岸注册和转移利润的便利,使得对“影子银行”们原本松散的监管更加接近于真空状态。诸多小小的离岸金融中心成为避税天堂,但“影子银行”实际经营所在地的政府不仅在税收方面损失巨大,监管方面更是“鞭长莫及”。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德国、法国、英国和其他一些发达国家,强烈呼吁关闭离岸金融中心,除了打击毒品犯罪洗钱以外,上述原因是很重要的理由。但是离岸金融中心并非只是违法者的天堂,作为巨额资金的中转站,成为离岸金融中心促进了那些没有更多土地和劳动力、以至于不能获得足够的直接税收的地区的发展,而且其中一些地区还培养了国际金融领域的高端专业技能。因此,以消灭离岸金融中心的方式代替有效的法律监管,可能并不值得提倡。对“影子银行”离岸监管的难度关键在于税收信息的获得方面,如果能够达成一个各国通用的标准化税收信息协议,允许(或要求)税务机关共享信息,可以更加合理和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一些负责任的离岸金融中心已经在实践这种方法,如百慕大和巴巴多斯。

(三)控制“影子银行”业务风险的其他制度安排

包括建立各国监管机构人员的国际培训体制,提高监管者的业务能力;要求或建议各国以法律确认的方式建立金融咨询服务体系,使金融衍生品的潜在投资者在投资前能够了解投资产品的基础和风险,而不仅仅是可能的收益;建立金融消费者保险体系,可以强制性要求金融产品的提供者和消费者参加相关保险;等等。

四、结语

如果回顾美国金融行业的发展与相关法律制度的发展,可以清楚地看到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影子银行”的发展壮大与金融危机中提出的加强监管需求,再次印证了这种互动性。秉持规避性创新诱因理论的凯恩(E.J.Kane)认为,当外在市场力量与机构内在要求结合,寻求回避各种金融控制和规章制度的时候,金融创新就会产生。当金融创新危及金融稳定,并使政府的货币政策不能实现预定的目标时,就又会产生加强金融监管的要求。[11]可以预见,因为危机而启动的对“影子银行”加强监管的措施,今后还将继续面临金融创新的挑战,并在挑战中不断完善。

【作者简介】

秦岭,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注释】本文取最广义的“投资银行”定义,即所有从事华尔街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参见Robert Lawrence Kuhn,Investment BankingThe Act and Science of High-Stakes Deal mak-ing,New YorkHacpec&Row Publisher,1990.httpwww.xiexiebang.com200808***13.shtml

及httpwww.xiexiebang.comdetail.aspcol=100&id=3144,2009年3月27日访问。杨卫红:《商业银行监管比较》,206-209页,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8。

第五篇: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及监管研究

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及监管研究

【摘要】影子银行伴随着金融创新而产生,在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后为人们所熟知的同时也使人们意识到影子银行对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存在的巨大风险。本文先阐述了影子银行的定义,其次分析了影子银行主要的风险,最后给出了加强其风险监管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影子银行 风险监管 对策建议

一、影子银行的定义

在2007年的美联储会议上,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的麦卡利第一次提出了影子银行这个概念,指的是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的、与传统的接受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监管的商业银行系统相对应的金融机构。Gross(2007)认为影子银行就是一些现代的金融中介机构,它们能够通过在资本市场对股票、债券、信贷资产等进行杠杆化操作从而创造出大量的金融衍生产品谋取丰厚的回报。Zoltan Pozsar(2010)年将影子银行界定为通过广泛的证券化与抵押融资技术工具来调解信用的中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不断的金融创新,目前国内外都没有一个权威的关于影子银行的解释。结合中国现阶段金融市场的特点,本文认为影子银行主要应该包括信托、理财产品、委托贷款和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如小额贷款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民间融资这些方面。

二、影子银行的风险

影子银行作为金融创新的产物,具有一定的社会经济合理性,其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分散风险及提高效率等许多方面都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是影子银行普遍存在期限错配,与商业银行紧密联系,高杠杆率等现象,而这些特征导致了影子银行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因素。在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影子银行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具体来讲,影子银行主要的风险有:

(一)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未能履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影响金融产品价值,从而给债权人或金融产品持有人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影子银行的信用风险早在美国爆发次贷危机的时候就被人们所熟知。由于影子银行的信息披露不充分,其主要内容的许多方面监管普遍缺失,一旦体系内的参与主体发生延迟偿付或者违约不履行偿付义务的现象,就会导致其他参与主体发生经济损失。我国的影子银行是金融压抑的产物。在我国,商业银行一直饱受存贷比和存款准备金的压力,大量的民间资本也急需投资出口。影子银行的诞生虽然解决了双方的困境,但也带来了巨大的信用风险。影子银行没有复杂贷款程序和贷款限制,贷款以隐蔽的形式提供给资金需求方,从而增加了贷款的违约风险。

(二)流动性风险

期限错配问题是引起影子银行流动性风险的主要原因。金融中介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期限转换,将期限短的负债转变成期限长的资产。然而因为资产方和负债方到期时间不同,当负债方到期,而资产方仍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入账的时候,金融机构往往面临流动性尴尬,可能遭遇兑付危机,这就是期限错配现象。传统商业银行的借短贷长就是典型的期限错配现象,金融创新中期限错配现象也很泛滥,因此流动性风险较大。

(三)操作风险

首先,影子银行业务体系中信息不对称现象极其严重,投资者获得的信息不充分,多数投资者对影子银行的资金流向、具体运作方式都不清楚,因此透明度不高是其典型特征。其次,影子银行的业务具有不规范性。传统金融的借贷行为其具体操作、整个流程都有法律明确的规定,而影子银行业务隐蔽形式较为自由,民间金融中有许多是地下交易,没有固定交易场所,再加上现有的法律规范也不全面,整个资金运用的过程没有严格的制度规范,因此影子银行业务操作上很容易出现问题,风险因素较大。

三、加强风险监管的对策建议

鉴于影子银行整个体系中存在的风险因素会对商业银行的安全性及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我们必须提出防范影子银行风险的措施,加强监管,减少风险的影响程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目前有关商业银行方面的有《商业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许多配套的法律法规,其监管力度较大,效果也较好。针对影子银行,虽然也出台了一些法规,如《信托法》,但是远远不够。这是因为影子银行发展和创新速度比较快,出台的一些法规都不能完全覆盖其所有产品。从长远发展来看,完善影子银行的监管法律,能够将影子银行纳入到法律监管的范畴,维持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可以通过完善民间借贷的法律法规,以明确民间借贷的合法界限,限制非法集资,引导民间借贷的规范发展。

第二,完善金融监管体系。金融创新是投资者寻找解决市场缺陷问题方法的过程中而研发出的各种各样的产品,影子银行是金融创新的产物,其主要产生于金融市场的不发达和利率管制。目前虽然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步伐在不断推进,但是金融市场的发展仍然比较滞后。

另外,金融创新还可以表现为规避金融监管。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揭露了其金融监管在混业经营下的对某些部门的监管空缺。我国金融监管中也存在相似的问题。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各自分头监管,给套利逃避监管留下了空间。巴曙松(2012)认为影子银行部分实现了我国金融改革的目标,不能严厉打击发挥融资功能的影子银行,要积极规范促进影子银行发挥金融转型。那么要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必须在“一行三会”监管的基础上,将影子银行纳入宏观和微观审慎监管体系中。各个监管部门分工负责监管职责的同时应相互承担问题通知义务,避免监管职责的重叠和无人监管区域而给投机者利用金融创新进行监管套利的可乘之机。

参考文献

[1]Bill Gross.Beware Our Shadow Banking System[R].http://Money News.cn.com,2007.[2]Zoltan.Pozsar.Shadow Banking[R].New York: Federal Reserve Bank,2012

[3]巴曙松.加强对影子银行系统的监管[J].《金融市场》2009(14): 24-25.作者简介:孔虹霞(1991-),女,汉族,山西平遥人,硕士研究生在读,就读于山西财经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金融学专业,研究方向:金融理论与政策;李雪琴(1987-),女,汉族,山西大同人,硕士研究生在读,就读于山西财经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金融学专业,研究方向:中央银行与宏观调控。

下载金融制度比较—影子银行监管的中外比较word格式文档
下载金融制度比较—影子银行监管的中外比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和监管对策

    商业银行经营学论文班级:金融精英班姓名:余苹学号:20115007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和监管对策 摘要:最近,影子银行问题引起人们关注,已成为我国金融发展中新的风险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

    影子银行[精选]

    影子银行 简介: 影子银行,又称为影子金融体系或者影子银行系统(Shadow Banking system),是指房地产贷款被加工成有价证券,交易到资本市场,房地产业传统上由银行系统承担的融资功......

    影子银行

    影子银行 按照金融稳定理事会的定义,影子银行是指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信用中介体系,包括各类相关机构和业务活动。影子银行的概念......

    影子银行(最终定稿)

    "影子银行"应加快利率市场化,推动“影子”阳光化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传统银行的一些功能正在被“影子银行”吞噬,而其所带来的货币流通速度的增加也伴随着风险的上升。 “影......

    影子银行

    影子银行 按照金融稳定理事会的定义,影子银行是指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信用中介体系(包括各类相关机构和业务活动)。影子银行引发系......

    影子银行

    影子银行“影子银行”是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后所出现的一个重要金融学概念。它是通过银行贷款证券化进行信用无限扩张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的核心是把传统的银行信贷关系演变......

    影子银行

    影子银行 “影子银行”是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后所出现的一个重要金融学概念。它是通过银行贷款证券化进行信用无限扩张的一种方式,是正规银行体系之外运行的,包括实体和业务活......

    中国影子银行风险威胁金融稳定性

    中国影子银行风险威胁金融稳定性 摘自:看中国腾讯财经[微博]2013-06-11 05:35 [导读]报告指出,中国已经有数万家非银行借款机构,在被严格监管的银行业之外,向商业企业和政府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