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防范影子银行风险不应影响银行金融创新
防范影子银行风险不应影响银行金融创新
影子银行是新近流行起来的词汇,当然它原本是2007年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工司的麦卡利所创造。经济学家事后总结得出结论并影响了政府,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所以愈演愈烈,根源就是影子银行作祟。自那以后,国内对于影子银行开始提防起来,唯恐这一舶来品在我国兴风作浪。但是在中国,对于什么是影子银行争论非常之大。有一段时间,大家认为资产证券化产品就是影子银行,这直接导致这一金融创新产品发展停滞。后来又有一段时间,由于银行信贷规模受到控制,各项监管指标对于表内信贷业务形成强硬约束,许多银行通过与信托公司合作发行银信产品来绕过这个坎,尤其是存贷比指标经常处于临界点的各类股份制和中小银行积极性更高。监管层从强调风险控制的层面出发,很快地,银信合作尤其是产品投向为信贷资产类项目的该类合作项目直接被叫停,因为这类产品私底下被认为是影子银行的重要载体。
接着就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事情。2009~2010年政府为应对经济增速的下跌,要求银行积极放贷,各级地方政府也迅速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大干快上,各类融资平台层出不穷,地方债务急剧攀升。据前财政部长项怀诚估计,目前地方政府的负债为20万亿元,市场人士则估计为30万亿元。而地方融资平台的潜在风险是所谓软约束问题,即一方面地方政府的融资资金多来自于商业银行体系,而如果地方政府出现违约无法还款的话——甚至不排除恶意拖欠的情况,银行并不能够像对待普通企业那样,直接扣留地方政府的固定资产来保障自身权益,冲销这个风险。这样银行体系潜在的风险就显现出来了。最近包括标准普尔在内的外资机构大肆唱空中国银行业,也是基于2009年的巨额放贷后可能造成大量银行业不良资产到来的判断。鉴于各方警示的风险,监管部门在控制地方融资平台方面使出了浑身解数,打包还原、控总量、控新增、要求融资平台全口径负债管理等等不一而足,总的大思路采取总量控制和降新控旧,严控风险,明晰各方职责。在通常的行为模式下,银行储蓄资金投向市场,除了正常的银行信贷渠道之外,还可以通过其他一些方式,比如通过信托、银行理财、券商资管产品等注入市场,这也通常被认为是金融体系的一种金融创新。但在监管部门严守不发生区域性风险和系统性风险的理念指导下,其他渠道均被认为具有影子银行之嫌,这些模式能被用好的就非常有限了。>>了解更多相关知识请点击合时代
最新市场的关注点是银行理财问题。由于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进展还相对有限,存贷款利率尤其是存款利率长期受到管制,储蓄资金在银行的收益在一些年份还赶不上CPI,而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对于存款资金的需求却日益增加。正是在此背景下,银行理财产品应运而生,并成为平衡双方关注的一个重要金融产品,甚至有人断言,银行理财产品是利率市场化的主要抓手和助推器。但是,银行理财产品的运用机制和方式
始终是监管部门的重大关切。最近市场关注的有两个焦点,一是银行理财产品到期后收益亏损,二是银监会规范银行理财市场运作的8号文。对于部分银行理财产品到期后收益出现的亏损,引发了一些民众和媒体对这一产品的讨伐。最为典型的是年初华夏银行上海理财产品亏损事件,最终还是以银行方承担大部分责任了结,监管层也因此而出台了一系列的规章。分析后可知,这一做法还是典型带有金融市场维稳,进行危机管理的性质。目前市场上的银行理财产品分为保本产品和非保本产品,有的产品保证本金和收益,有的产品保证本金安全,但不保证投资收益,有的产品两方面均为浮动。按照商业银行的内部要求,理财产品在从设计到销售过程中需遵循许多规范,包括需要对产品风险属性评估,需要对客户风险承受能力评估,两者匹配才能销售,还需要制作产品说明书和风险揭示书等一系列文本,真是功课做足,可是客户购买出现问题后板子还是大多打在银行头上。目前,到银行网点购买理财产品都要求抄写本人自愿购买,清楚产品风险,出现问题自己承担一类的话语,甚至还正在引进类似保险的犹豫期等制度,各方为管理这一市场真是无所不用至极。如果对于一个普通金融产品的管制就到这个地步,那这是否会抑制这个市场和产品的进一步创新和持续发展就值得思考。实际上,金融创新在某种程度上是与粗放联系在一起的,而这正是市场活力之所在。可以想象,给一个备受大众欢迎的产品套上许许多多的缰绳,将之圈养起来,真不知还能从何处发挥金融创新的想象力。
市场比较关注的另一桩事是银监会《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的8号文,8号文对银行非标理财产品做出限额管理即理财资金投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余额做出规定,要求在任何时点均应满足理财产品余额的35%与银行上一年度审计报告披露总资产的4%之孰低。按照文件的定义,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是指未在银行间市场及证券交易所市场交易的债权性资产,包括但不限于信贷资产、信托贷款、委托债权、承兑汇票、信用证、应收账款、各类受(收)益权、带回购条款的股权性融资等。根据8号文要求,商业银行应实现每个理财产品与所投资标的物的对应,做到每个产品单独管理、建账和核算,不得为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或股权性资产融资提供任何直接或间接、显性或隐性的担保或回购承诺。银监会出台该文的一个考虑是希望规范银行理财产品目前的资金池运作模式,实现银行理财产品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的精细化对应,同时将银证、银基、银保等通道类业务纳入到监管范围中。这个文件出台的背景是长期以来银行理财资金直接或通过非银行金融机构、资产交易平台等间接投资于“非标准化债权资产”业务,而这背后带有影子银行的风险。从文件发布后资本市场的大跌可以看出,市场人士对此的理解偏向于悲观,普遍认为8号文将对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的未来业绩会产生负面影响。产生这些看法的逻辑是银行理财业务将大大萎缩,与此相关的中间业务收入将严重受压,同时也会影响资本充足率的合规,而这些对中小银行而言至关重要。事实也证明,8号文发布后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确实大为减少,这很大程度上减少了银行的存款来源。当然更为积极的看法也有,有人也从中嗅到了利好的味道。例如认为监管层原先规定银信合作不允许做,但是8号文明确可以做,这就是机会。此外,银行可以加大债券市场产品的配置,加大对
二级市场的投资,比如投资定向票据、私募债、券商资管产品;联手券商资产证券化、信托支持票据和信用衍生品等,以博取这些市场的超额收益。银行还可以通过加强代理业务,例如进行代理保险、代理券商定向资产管理计划、以及基金公司子公司定向资管计划等来提升中间业务收入。多元化经营使利润来源多元化,东方不亮西方亮。但是请别忘了,这些做法对中小银行而言仍是远水难解近渴。这是从机构层面的影响来看。如果从金融市场发展的层面来看,这涉及到管控影子银行如何不抑制金融创新的问题。
我们必须要认真考虑产生影子银行的原因和机制,影子银行本质上是金融体系功能不畅,融资需求受到压抑的产物。2010年信贷投放狂潮后,监管层面收紧了对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开发项目的银行信贷投放,导致很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中小企业、地产开发商不得不转向影子银行融资,以解资金饥渴。尤其是国内很多的中小企业,真的是不借助于影子银行的借贷就无法生存,无法玩下去。我们首先要反思的是如何使现有的金融体系更好地运作,储蓄和投资之间的对接更有效率,而不是针对金融压抑之后必然出现的创新再行压制,横加指责。即便对于真正的影子银行产品,监管层更应做的事情是指导银行做好产品的信用违约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管理,为投资者充分提示风险,让投资者意识到影子银行是有风险的,也会有违约现象发生,在交易中需要遵循卖方有责买者责任亦自负的原则,帮助协调产品设计者和投资者的行为关系,保障市场的健康运行即可,而无需介入交易的具体细节,管控风险中掺杂政府的维稳意图,以避免让市场参与者形成长期干预的预期而催生道德风险,甚至因此做因噎废食之事。只有这样,中国金融创新才会生生不息,中国金融大发展的时代才能到来。
第二篇:如何防范影子银行
防控影子银行风险不能仅靠监管层施压
据报道,当前国内有一半以上的资金通过“影子银行”体系流动。鉴于“影子银行”潜在的巨大风险性,目前“影子银行”已经成为众矢之的。今年5月初,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银监会第22次委务会议上指出,当前银行业面临三大主要风险,防范平台贷款风险、房地产信贷风险和“影子银行”风险,这是银监部门第一次把“影子银行”风险提高到如此高度,这意味着防范“影子银行”风险已迫在眉睫。从目前来看,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有其合理性的一面,是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的转型。但“影子银行”游离于现有的金融监管体系之外,使得其发生金融风险的概率比较大。而一旦发生风险,最终又必然会影响到银行体系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认为,防控影子银行风险不能够仅靠监管,商业银行亦需要时刻警惕其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传导性,并适时调整发展战略。
所谓的影子银行,是指通过杠杆操作持有大量证券、债券和复杂金融工具等的金融中间机构,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债券、保险公司、结构性投资工具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在我国,“影子银行”主要表现在“银信合作”和地下钱庄等金融形式。这种融资方式把传统的银行信贷关系演变为隐藏在证券化中的信贷关系。
一、“影子银行”的前世今生
“影子银行”的概念4年期诞生于美联储会议,又称“影子金融体系”或者“影子银行系统”,一般是指那些有着部分银行功能却不受监管或少受监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及金融行为。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影子银行”体系主要由四部分构成,分别是:证券化机构,主要功能是将传统金融产品证券化;市场化的金融公司,主要包括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共同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主要从事在传统金融机构和客户之间融通资金;此外,还有结构化投资机构及证券经纪公司。大部分业内人士都认为,“影子银行”系统的存在是此次美国爆发金融危机的元凶之一,原因是由银行系统承担的房地产贷款被证券化之后,脱离了监管。由于影子银行过低的自有资本金率,使得其潜藏较大的个性风险。个性风险加上其迅速膨胀的规模,成为引发美国整个金融系统风险的重要因素。
虽然目前,中国尚无房地产贷款证券化的行为出现,但在高度金融监管下,“影子银行”依然存在,主要体现在“银信合作”和地下钱庄等金融形式上。
随着2011年央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流动性收紧,2009—2010年过度的信贷扩张也开始收缩。面对这种环境变化,无论是企业,还是地方政府、银行及个人,其信用无限扩张的冲动及滥用国家担保的信用体系并没有收敛,只是把信贷无限扩张的冲击由银行表内转移到了表外。尽管中国以证券化为核心的影子体系没有建立起来,但变异形式的影子银行体系却已经出现,包括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房地产信贷产品及个人理财信托产品等。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银信合作”以及地下钱庄等金融形式。
二、“影子银行”的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影子银行”是金融脱煤的必然产物。以银信合作为例,其中暗含着中国金融转型的合理内涵,在很大程度上,银信合作的本质是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的转型。转型的背景不仅仅是资金饥渴,更主要的是商业银行的贷存比红线压制与相应的利率市场化。
在经历了前两年的贷款快速扩张之后,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按集团或合并口径计算的贷存比已经接近甚至突破75%的监管红线。这也是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月度贷款增长率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由于新增贷款额度有限,商业银行处于效率原则的考虑自然会采取优选法淘汰坏账风险较大的贷款,其中的一部分透过银信合作的途径转变成信托的资产。与此同时,利率市场化一方面发生在传统的信贷业务当中,另一方面也出现在信托产品领域。
一般而言,贷款的信用程度要高于信托的信用,或信托的偿债风险大于贷款的偿债风险。这决定了信托产品的利率通常会高于贷款,也使得信托产品的利率市场化成为进一步约束商业银行贷存比的因素:伴随存款向信托资产的转移,分母减少必然导致贷存比提升。从贷存比红线压制到信托产品的利率市场化,再从信托产品的利率市场化到贷存比的进一步承压,这是一个循环。而且从银行自身的角度来讲,银信合作也带来多方面的积极因素:一方面银信合作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利润的贡献;另一方面则是不断优化的贷款结构和相应的利率市场化确保了贷款业务基于地不良率的高收益。与此同时,由于“影子银行”很少受到人为干预反而十分灵敏,能够真实地反映资金的流向、规模和兴趣所在,甚至是传统银行的有益补充。很显然,“影子银行”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三、“影子银行”暗藏诸多风险隐患
虽然说,“影子银行”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是我国金融体系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当前我国“影子银行”体系扩张迅速,在缺乏监管的背景下,极其容易带来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
(一)当前我国“影子银行”的特点
1、规模巨大,扩张迅速 目前,我国的“影子银行”主要体现在“银信合作”和地下钱庄等金融形式上。“地下钱庄”总规模尚难统计,但“银信合作”的规模较为惊人。尽管为防范风险,银监会在去年一度叫停银信合作理财产品,并下发文件强化监管,但中国信托业协会公布的一份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31日,银信合作理财产品规模仍达1.53万亿元。而央行的数据亦显示,2010年新增人民币贷款以外融资6.33万亿元,占融资总量的44.4%。这意味着所谓的银信合作、地下钱庄、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等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贷款规模已经逼近半壁江山。
2、影子银行与房地产、“热钱”等调控重点目标相结合
一方面,影子银行成为房地产资金来源的泄洪口。在前两年全国房价飙升、房地产行业融资总量超过正常范围的情况下,政府决定通过减缩银行信贷发放来抑制房地产行业过热。但是,由于委托贷款、票据融资、信托贷款、民间借贷等影子银行渠道依旧畅通,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出现了结构性变化,虽然资金使用成本上升,但房地产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仍能与调控政策相抗衡。最新数据显示,房地产行业在今年1季度获得的资金总量,同比仍然增长了18.6%。值得注意的是,当期国内贷款只有3837亿元,同比增长4.4%,而自筹资金却高达7126亿元,同比增长了27.2%。其中,房地产信托等影子银行体系的贡献最大。
另一方面,影子银行与境外热钱相结合。由于收紧银根,内地企业转而到香港争取贷款的数目增加。最终的信贷控制集中在人民币贷款上,企业首先便转向外币贷款,当外币贷款无可贷,同时央行也开始转向涵盖了外币贷款的社会融资总量监控后,企业就把筹资目光从内地转向了海外。具体操作路径为:比如,一位港资企业老板在广州买了块地,准备盖楼,但他在广州设立的房地产企业并没有足够的开发资金。由于今年银根紧缩,对房地产开发贷款的审批严上加严,像这类房地产企业不大可能从银行拿到贷款。那么他可以在香港汇丰银行存入1亿港元作为担保,然后由汇丰银行广州分行向同样由他控股的一家物流企业发放1亿元人民币贷款,最后,物流企业以委托贷款的形式,通过银行把钱借给了他的房地产企业。
(二)带来多重风险隐患
1、影响宏观调控
当前国内货币调控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通过减少M2总值来抑制通胀,另一方面是通过限制信贷来防止投资过热。但是,由于影子银行活跃,使得货币调控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
今年以来,央行收缩银根的力度不可谓不大,但是控制通胀的效果似乎并不明显。除了前期国际大宗商品涨价带来的输入性通胀,以及近期国内缺电和南方大旱等偶然性因素影响外,还有一个巨大的调控漏洞,即是“影子银行”的问题。虽然今年以来,央行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曾多次造成了银行体系流动性的紧张,但市场上的流动性仍然十分充裕,使得央行紧缩性的调整政策效果大打折扣。根据央行数据,一季度社会融资总额4.19万亿元,高于去年同期略超过3万亿元的总额,其中银行新增贷款2.2万亿,基本与去年同期持平,通过理财产品投放的信贷增长大大高于去年同期,4.19万亿并未包括民间融资部分。从融资规模分析,今年截至目前为止,融资水平与2009年和2010年基本一致;如果延续现在的银行新增信贷、表外信贷和民间融资规模增长的态势,从全年的角度判断,可能会突破2010年14.27万亿的融资规模。很显然,目前央行货币调控面临着,一边收紧银行信贷;一边影子体系却在放水,使得调控效果大打折扣。
2、致使宏观调控效果扭曲
除了影响宏观调控以外,“影子银行”体系的存在还会致使宏观调控效果扭曲。在低利率、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环境下,银行有限的资金主要流向强势大企业,中小企业所获资金甚少。为了维持生存,中小企业不得不以高得多的利率从财务公司、地下钱庄、典当行等影子银行借入资金。“影子银行”巨大的利差空间,又反过来诱使银行资金越过重重监管“曲线”流向影子银行。这一过程在使央行的数量型调控工具和价格型调控工具失效的同时,又使得央行“压低贷款利率,缓企业困难”的愿望落空,致使宏观调控效果扭曲。
3、将更多的主体捆绑在一起,加大风险的传导性及破坏性
由于影子银行游离于监管之外,很多银行将贷款转成被依托公司打包的金融产品,这些被轻度监管的信托公司再将资金投资于实物、基础设施、金融工具和高风险回报的领域,比如股票市场、房地产等,并通过资产抵押以及股权持有等方式,使更多的主体联系在一起,而一旦资产价格出现大幅波动,这些主体形成了一个紧密相连的风险组合。其中,风险对商业银行的传导效应不容忽视。
四、商业银行应高度重视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性 1、08年金融危机的警示
在美国经济繁荣起期间,影子银行设计出各种结构复杂的证券化融资产品,打包出售给世界各地的投资者(或投机者),其迅速膨胀的规模几乎能够与传统商业银行平起平坐。但是金融危机爆发后,“影子银行”表现脆弱,曾经傲视资本江湖的五大投行在半年内或被收购,或破产,或被迫回归商业银行;2/3的对冲基金倒闭,到2008年第四季度,资产价格的下跌和赎回使对冲基金的资产缩水一半以上。国际金融危机中的脆弱表现暴露出影子银行的个体性风险:首先是过低的自有资本金率,其次是产品及交易与基础资产状况脱钩。影子银行的个体性风险加上其迅速膨胀的规模,成为引发美国整个金融系统风险的重要因素。
可以说,影子银行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对传统银行模式的颠覆,是对传统银行体系的运作模式、产品结构、经营方式的金融创先。由于影子银行产生的根本目的是希望用所谓金融创新来摆脱政府对信用无限扩张的监管,其潜在风险在影子银行产生与扩张过程中不断积累,最后导致美国2008年下半年出现金融危机,整个美国影子银行体系崩塌。
2、国内经济增速放缓或使银行表外信贷风险上升
据业内估计,目前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大约为7万亿,而2006年的时候才4000多亿。从数据上看,目前证券投资基金的规模才2.3万亿,由此可见银行已经成为私人资产管理的主力机构。而与银行理财产品相关的,就是银行的表外业务,包括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银行承兑汇票。银行表外贷款占社会融资总额比重与CPI的走势密切相关,在通胀高企的情况下,监管部门对银行的信贷控制通常会比较严格,因此银行会选择表外的贷款来绕开表内贷款的监管,而在通胀高企和金融脱媒的大背景下,投资者也逐步减少了传统的储蓄方式,而越来越多地转向通过银行理财产品来获取更高的收益。
尽管目前表外贷款也被列入了监管层的注意范围,但由于表外信贷监管较为困难,预计2011年表外信贷占比难有实质性下降,将小幅上升至27.4%。由于表外业务透明度较低,不利于监管,而且,在通胀背景下理财产品要求的回报率又较高,一旦经济下滑,因企业经营状况恶化所带来的表外业务违约风险就会加大。因此,银行的表外业务在此轮经济回调过程中能否安全度过,还很难说。很显然,一旦经济下滑,风险最终将传导至商业银行。
3、监管层的持续警示
从近两年监管层的种种动作来看,影子银行所潜在的巨大风险性已经引起了监管层的重视。
早在去年,银监会开始逐渐关注到银信合作产品作为资产证券化替代渠道可能带来的风险。2010年8月,银监会正式下文,切断了银行和信托公司目的在于将银行信贷资产表外化的业务创新渠道,并一度引发系列连锁反应。但伴随着这些关注点的不断变化,银监会对于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拨备充足率的要求开始水涨船高。尽管银行获得了比较充裕的缓冲时间,但银监会试图对资产负债表内和表外各种无法预知风险提前准备的心态已经暴露无疑。
日前,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表示,当前风险形势依然严峻,要切实做好地方平台贷款清理、贷款新规实施、房地产信托业务监管等工作,特别强调对“影子银行”问题进行跟踪分析,做好银信合作表外转表内工作。
五、防控影子银行风险不能仅靠监管施压
目前,影子银行体系所存在的巨大风险性已经引起了监管层的重视。而对于房地产放水口的房地产信托,银监会近期也表明了收紧的态度。据了解,银监会已经叫停了十家信托公司的房地产信托业务。我们认为,监管层为了防范影子银行风险,很有可能会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要加强内部控制,降低个体性风险,包括提高影子银行自有资本金充足率的要求、明确影子银行信息披露制度。可以说,当前银监会已经开始布局,此前已经要求银行及信托业提高资本充足率。
二是加强外部合作,降低系统性风险,包括加强影子银行监管机构的全球合作、加强对影子银行离岸经营的监管。
三是控制影子银行业务风险的其他制度安排,包括建立各国监管机构人员的国际培训体制、建立金融消费者保险体系,等等。
虽然中国的“影子银行”目前还没有形成庞大的体系,与美国的影子银行体系还有很大的差别,而且已经处于监管部门实现之下,所以危害性还未显现。但是从目前来看,虽然影子银行的存在将风险排挤出银行系统,不等于风险已经消失,而这些金融风险在影子银行中聚焦,一旦出现爆点不仅危害金融系统的安全,更有可能会引发系统性的金融危机,最终必然又会伤及商业银行。因此,加强影子银行体系的安全,不仅仅需要监管层加强监管,建立全方位的金融调控体系和风险监控体系。更需要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从大处着眼,加强自律性,提高对影子银行体系的认识,从道德层面降低规避监管等诸多手段的创新,将关注力集中在商业银行传统的信贷、中间以及零售业务上。
第三篇:银行金融创新对风险管理的影响
内容摘要: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创新已经成为当代金融业发展的趋势之一。作为金融中介机构吸引顾客提高利润、拓展市场的有效手段,金融创新已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然而伴随而来的是金融机构在交易过程中承担了巨大的风险,因此经营风险的管理也就日益重要。本文拟从金融中介机构的角度,分析金融创新与风险二者的关系,并就金融机构角色的转变,提出了相应的监管与风险防范策略。
关键词:金融创新,金融中介,风险防范
金融创新(Financial Innovation)理论是在创新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之后,西方经济学界在这一理论框架上进行了补充和延伸。严格意义的金融创新是指金融工具的创新,而广义的金融创新是指金融机构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创造新的金融市场、金融商品、金融制度、金融机构、金融工具、金融手段及金融调节方式等。
金融创新与银行角色转变
过去银行业务一向偏于静态与稳定,但受到金融创新的影响,新的金融投资和风险管理策略陆续开发,金融机构也跟着调整其运营模式,不仅借由发行或投资新种金融商品创造收入,也利用新种金融商品从事风险管理。在上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以前,金融中介机构主要是银行,而银行所从事的业务种类也非常有限,除了经营存款、贷款、汇兑等传统业务外,很少经营其它金融业务,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一直很少。
60年代末,国际资本流动速度的加快对布雷顿森林体系所规定的固定汇率制提出了挑战,各国政府对外汇市场实行资本控制。这一阶段银行的金融创新目的在于逃避各国的金融控制和资本监管,主要有欧洲货币、欧洲债券、平行贷款等。在欧洲货币市场建立后,金融创新活动层出不穷,其结果是加强了经济体对金融体系的深化,在原有的金融体系专业分工的基础上,加速了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的设置,如保险公司、养老基金、住宅金融机构、财务公司、信用合作社和互助基金等。
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各国开始逐渐放松管制,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一阶段市场创新活动主要有浮动利率票据、中期票据、可转让存单、货币远期交易、浮动利率债券、货币市场存款账户等,其目的在于防范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80年代,能源市场供应过剩、债务危机等使得转移信用风险、改善银行信贷质量、降低筹资成本成为当务之急。这一阶段的主要创新活动有票据发行便利、零息票债券、互换、期权、期货、远期利率、协议等。进入90年代,随着世界经济区域化和一体化趋势,各国金融管制大大放松,金融机构为增强资产之流动性,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融资证券化和资产证券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随着金融衍生商品的不断发展,金融机构的角色从以往单纯的间接金融转变为商品的发行者、代理商、管理发行者、信托者、增强信用或流动性者、至证券化资产的投资者。例如投资银行等各种各样的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在金融创新的过程中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它们从事着资本市场的业务,包括证券的发行、承销与交易代理,提供企业并购与资产重组、基金管理以及为企业投资融资进行咨询、顾问等业务,显然的,为直接融资提供金融服务的正是这些非银行的金融中介。
因此,商业银行不仅继续是货币市场、间接融资的主体,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中的作用也在加强,这也使得银行金融中介和非银行金融中介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商业银行正在不断地改变以往的经营模式,它们一改由原来只经营传统的存、汇、贷、放,变成经营几乎无所不包的金融百货公司。
对创新业务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无论是从金融创新的诱因还是从金融创新的应用来看,最直接的体现是在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即西方所指的表外业务上。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除传统的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以外,不直接承担或形成债权债务,不动用或极少动用自身资产,为社会提供的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手续费的业务。银行在办理这类业务时既不是债务人也不是债权人,而是处于受委托
代理的地位,以中间人的身份进行各项业务活动,它既满足了经济社会对商业银行的需求,又能吸引更多顾客,增加商业银行的利润。
从事金融商品创新会为金融机构带来更多的利润,但也让金融机构在承销和交易过程中承担了巨大的风险,因此金融机构在从事此些业务时必须了解这些业务的风险,并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由于金融衍生商品的构成相当复杂,创新或复制后金融商品的风险可能与原产品不一样,不仅受标的资产的报酬率和风险所决定,同一金融商品对发行者和使用者的风险也不同,并且也依这些商品如何被使用而有所分别。
随着各国对市场利率、外汇管制的放松,企业为了转移或消除价格风险、信用风险及摆脱政府的金融管制,金融机构创造了种类繁多的新金融工具进行表外融资,金融创新活动愈演愈烈。以目前的金融创新活动而言,主要集中在资产证券化和新型衍生性金融商品开发上。资产证券化是指将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稳定的未来现金收入的资产,通过结构性重组,转变成为资本市场可销售和流通的金融产品的过程。它是近30年来全球范围内被广泛应用的有效融资和投资工具,是衍生证券技术和金融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产物。资产证券化的好处除了增加发行金融机构流动性外,最大的好处即是将证券化之资产的风险加以分割,移转给愿意承担风险的其它投资者。
在金融市场上,有些金融资产是缺乏流动性的,如零售汽车贷款、信用卡应收账款和住宅贷款等,而有的金融资产是富有流动性的,如证券,投资者可以随时在证券市场上把证券卖出去。对于银行来说,为了提高资金的效率,有必要将没有流动性的资产转变为具有流动性的证券,资产担保证券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它是以贷款在未来产生的现金流作为担保发行的证券,通过资产担保证券,银行将难以流动的资产转变为可以流动的证券。创新业务的有效监管
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之间的关系常常是互为因果的。经济学家凯恩(Kane)认为,严格的管制会促使金融机构通过创新金融产品来规避监管,而金融创新又进一步促使监管部门通过制定新的法规来将新产品纳入监管范围,于是又有新一轮的创新。据此也可以认为,管制和创新会形成一个相互推动的过程,严格的金融管制实际上是金融创新的一种动力。国际清算银行下之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在1988年7月提出巴塞尔资本协议(Basel Capital Accord),该资本协议之目的在确保各国银行持有相同水准的适足资本,创造公平竞争环境,提升以金融机构偿债能力为主轴的风险监理标准,进而强化国际金融市场之健全与稳定。自此巴赛尔资本协议的优点广泛地被认可,成为全球金融业界公认的准则。惟近几年来,随着金融环境瞬息万变,金融国际化与自由化使得金融业务区隔日渐模糊,在金融创新、科技进步与全球竞争力提升下,银行除传统存放款业务外,也积极开发包括衍生性金融商品在内之各项新种业务,以增加收益来源,但伴随而来经营风险的管理也就日益重要。有鉴于此,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在发布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广征十国集团及开发中国家之各方意见、并进行银行量化影响评估后,于2004年6月定稿“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作为旧版的修正。
与旧版相比较,新资本协议除旧版的信用风险及市场风险外,增加了操作风险之资本计提,即支柱一之最低资本需求,定义银行资本对风险性资产最低比率仍维持在8%的原则外,将银行所承受的风险有系统的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及操作风险,并允许银行使用本身发展之风险评估模型或使用外部信用评等机构所提供的评等方式。此外,旧资本协议仅承认少数具有高可信度及可辨识等特色之担保品与保证,而新资本协议为鼓励银行妥适运用信用风险冲销技术以降低信用风险应计提资本,将承认更广泛之冲销技术,包括担保品、保证、净额结算、信用衍生性商品等,另从事资产证券化业务以降低风险性资产,也能达到降低信用风险之目的。
支柱二是监理审查程序要求监理机关对银行资本分配技术与是否符合相关标准进行量
化及非量化评估。作为支柱三的市场约束要求银行披露其资本比率计算适用范围、资本内容、风险评估与信息管理、资本适足比率等四类信息,透过市场纪律来督促银行稳健经营。通过信息披露的方式提高金融机构的透明度,不但有助于准确评价金融机构的稳健程度和控制系统风险,而且能够使风险管理较好的金融机构可以享受较低的筹资成本和较高的授信额度,从而有助于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同时旧资本协议之适用对象为银行业,而新资本协议延伸至金融集团之控股公司。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是大幅提升银行监理机能的动力,旨在鼓励银行改善风险管理系统,而非仅遵守一个狭义的最低资本比率要求。然而,新协定的复杂性、对银行资本水平的影响与将监理审查程序及市场纪律机能纳入基本架构,对监理机关与银行都将是一大挑战。概括而言,新版资本协议是银行提升经营策略的契机,透过正确的衡量与管理风险,塑造出一套健全的公司治理制度,如此银行将易获得市场认同、有利股价提高、信用评等升级,并使银行除现有以资产报酬率及股东权益报酬率衡量整体财务绩效外,尚可衡量各项业务的风险调整报酬率,将使绩效评估及资本配置更合理化,新资本协议对银行的运营应会产生重大的附加价值。
参考文献:
1.巴曙松。金融监管框架的演变趋势与商业银行的发展空间[J].当代财金,2004(1)
2.郭子润。金融创新的金融监管制度分析[J].商业研究,2003(4)
3.李兴智。论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及途径[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3(2)
4.邹功达。全球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及其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02(10)
5.朱淑珍。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发展中的两难[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6.杨有振,侯西鸿。金融开放:创新与监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7.宋清华,李志辉。金融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来源:考
第四篇:中国影子银行的风险及防范
中国影子银行的风险及防范
专业:
学号:
姓名:
摘要----------------------1
一、引言------------------2 1.1 选题背景-----------2 1.2 选题意义-----------2 1.3 研究目标-----------2
二、影子银行的定义及特征--3
三、影子银行之中国现状----4
四、影子银行的特点、表现形式、风险特征及成因-------------6 4.1 影子银行体系的特点7 4.2.1 从影子银行的机构表现形式来看-----------------7 4.2.2 从影子银行功能的角度出发---------------------7 4.2.3 从影子银行作为金融工具的层面上看-------------8 4.3 银子银行的风险特征-8 4.3.1 高杠杆率的风险 8 4.3.2 流动性风险----9 4.3.3 信息不对称及不透明风险-----------------------9 4.4 影子银行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11 4.4.1 过度杠杆化导致风险扩大----------------------11
4.4.2 期限错配造成流动性不足----------------------11 4.4.3 较高的关联性引起风险传递--------------------11 4.4.4 较低的信息透明度导致外部评级失灵------------12 4.4.5 缺乏监管约束使得风险可控性降低--------------12
五、加强中国影子银行风险防范的措施及建议----------------12 5.1 促进金融机构的改革进程---------------------------13 5.2 建立金融体系市场化竞争和退出机制-----------------13 5.3 加强理财产品的管理与运作-------------------------14 5.4 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 14 参考文献-----------------16
摘要
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以资本市场为基础的金融体系的迅速发展深刻改变了美国的传统金融格局。影子银行逐渐超越传统银行,成为美国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影子银行疏于监管被认为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通过影子银行体系的深入研究,发现影子银行存在高杠杆率、期限错配以及流行性风险,而中国的影子银行风险具有独特性,主要表现在金融创新不规范、运作无序以流动性风险。与欧美等过相比,中国不是创新过度而是创新不足。因此中国应当充分吸收欧美等过在影子银行问题上的前车之鉴,按照运作规范、有效监管、分类指引的原则,强化中国影子银行的监管,促进金融体系健康稳健的发展,有效防范影子银行可能带来的风险。
关键字:影子银行、风险、防范建议、改革
一、引言
1.1 选题背景
2011年11月中旬,IMF公布了一份关于中国金融部门的评估报告,报告中肯定了中国近几年来中国金融体系在监管金融改革、商业化转型、增强财务稳健等方面取得了突出进展。但是,由于信贷扩张导致贷款质量下降、通货膨胀率持续偏高、银行存款负利率使得影子银行和表外活动频繁,中国金融部门近期仍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一次向中国政府提出注意防范影子银行的风险问题。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非法集资问题,甚至在局部地区有蔓延之势,使得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问题开始公开化和表面化。1.2 选题意义
近年来中国的高通货膨胀使得银行存款出现负利率,金融脱媒现象越来越严重,银行表外业务不断扩大,民间金融活动日益频繁。如何直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提示,看待和认识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防范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在金融体系中蔓延,已成为目前我国金融裕兴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选题的意义在于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现实需要,具有现实意义,以及通过全面认识影子银行体系来了解国外研究动态,紧跟外界研究步伐。1.3 研究目标
本文力图通过现有的关于影子银行的定义、产生的基础、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风险等内容进行归纳梳理和研究,探讨我国影子银行的特
性和风险程度,继而对如何防范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提出建议。
二、影子银行的定义及特征
所谓“影子银行”,目前并未有一个明析的定义,但一般是指那些有着部分银行功能,却不受监管或少受监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及金融行为。影子银行系统(The Shadow Banking System)的概念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麦卡利首次提出并被广泛采用,又称为平行银行系统,它与商业银行的业务平行,除了吸收存款外,“影子银行”经营几乎所有的银行业务。“影子银行”有几个基本特征:第一,交易模式采用批发形式,资金来源受市场流动性影响较大;第二,由于其负债不是存款,不受针对存款货币机构的严格监管,进行的多是不透明的场外交易;第三,杠杆率非常高。由于没有商业银行那样丰厚的资本金,影子银行大量利用财务杠杆举债经营。该活动在2007开始的美国次贷危机中渐渐被人们重视,此前一直游离于市场和政府的监管之外,当前也无十分有效的监管方式。
影子银行可以分为三类:首先,就是影子银行本身,主要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基金,SIV和货币市场基金等。第二类是应用影子银行方法的传统银行。这些银行仍在监督管理下运行,同时可获得中央银行的支持,但它们也将影子银行的操作方法运用到了部分业务中。第三类则涵盖了影子银行的工具,主要是一些能够让机构转移风险,提高杠杆率,并能逃脱监管的金融衍生品。“影子银行”是信贷市场、资本市场、金融衍生品和大宗商品交易、杠杆收购领域的主要参与者。这些机构通常从事放款,也接受抵押,是通过杠杆操
作持有大量证券、债券和复杂金融工具的金融机构。在带来金融市场繁荣的同时,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和高杠杆操作给整个金融体系带来了巨大的脆弱性。
三、影子银行之中国现状
中国的影子银行主要指银行理财部门中典型的业务和产品,特别是贷款池、委托贷款项目、银信合作的贷款类理财产品。”该研究所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刘煜辉认为,中国的“影子银行”包含两部分,一部分主要包括行业内不受监管的证券化活动,以银信合作为主要代表,还包括委托贷款、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等进行的“储蓄转投资”业务;另一部分为不受监管的民间金融,主要包括地下钱庄、民间借贷、典当行等。
影子银行有几个基本特征:第一,资金来源受市场流动性影响较大;第二,由于其负债不是存款,不受针对存款货币机构的严格监管;第三,由于其受监管较少,杠杆率较高。说白了,它具有和商业银行类似的融资贷款中介功能,却游离于货币当局的传统货币政策监管之外。
在中国的市场现实中,影子银行主要涵盖了两块:一块是商业银行销售得如火如荼的理财产品,以及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销售的类信贷类产品,比如信托公司销售的信托产品,另一块则是以民间高利贷为代表的民间金融体系。
其中,规模较大,涉及面较广的是“银信合作”,银信合作的信托方式属于直接融资,筹资人直接从融资方吸取资金,不会通过银行
系统产生派生存款,这样就降低了货币供应的增速。同时,银行通过银信合作将资本移出表外,“减少”了资本要求,并规避了相应的准备金计提和资本监管要求。另外,信托公司资金大量投向各级政府基建项目,形成集中度风险和政府融资平台违约风险。
中国式的影子银行可以分为三大类:包括传统商业银行主导的影子银行、负债方主要包括非保本型银行理财产品(4.5万亿)、未体现银行承兑汇票(7万亿);采用传统商业银行模式的非银金融机构、负债方包括委托贷款(6.5万亿)、信托贷款(3.7万亿);以及较少监管或无监管的影子银行,主要狭义民间借贷(3.2万亿)、小贷公司(0.6万亿)、典当(0.25万亿)、部分私募股权基金(0.5万亿)、融资租赁(1.6万亿)。
影子银行的风险在很大程度上仍属于一般的信贷风险。但是由于其典型的批发业务模式、资金池-资金池业务模式加剧了信息不对称,使得道德风险大增,并提升了银行的经营管理风险。市场普遍关心的房地产信托(0.68万亿)由于兑付分散且行业资金链改善,风险较低。倒是规模约1.65万亿的基础产业信托在2013年即将遭遇集中兑付,值得关注。
近期银监会发布了加强监管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8号文,未来针对其他影子银行业务的监管措施也可能择机出台。但对于影子银行的监管,主要是控制结构风险,属于宏观审慎监管政策,与总量调控的货币政策。整顿影子银行,如果对短期流动性产生较大冲击,货币政策可以通过逆回购等对冲。个人认为监管力度会视情况的发展而灵活
调整,不会导致货币条件大幅紧缩。
四、影子银行的特点、表现形式、风险特征及成因
4.1 影子银行体系的特点
4.1.1 影子银行是传统银行信用扩张的证券化
银子银行是通过银行贷款证券化进行信用无限扩张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的核心是把传统的银行信贷关系演变为隐藏在证券化中的信贷关系。这种信贷关系看上去像传统银行但仅是行使传统银行的功能而没有传统银行的组织机构,即类似一个“影子银行”体系存在。
在“影子银行”中,金融机构的融资来源主要是依靠金融市场的证券化,而不是如传统银行体系那样,融资的来源主要是存款。而“影子银行”的证券化最为主要产品就是把住房按揭贷款的证券化。它还包括了资产支持商业票据、结构化投资工具、拍卖利率优先证券、可选择偿还债券和活期可变利率票据等多样化的金融产品与市场各种各样的信用扩张工具。
4.1.2影子银行的不透明性,未被监管触及。
由于这些影子金融机构属非银行类机构,因此他们无需接受政府对银行的严苛监管,其经营活动不公开、不透明,相对比较隐秘;其经营背后也没有类似传统银行拥有的存款保险制度、最后贷款人等保护机制,这使得其潜在经营风险较大。同时,影子银行的产品结构设计非常复杂,这些金融衍生品交易大都在场外柜台交易市场进行,鲜有公开的、可以披露的信息。4.1.3影子银行的高杠杆性及表外性
由于不受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影子银行不需要留存准备金,资本运作的杠杆率很高,这会导致整个金融体系的杠杆率随之升高,系统风险得以放大,给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带来极大的风险。
影子银行与传统银行存在广泛而紧密的合作关系,以实现多方“共赢”。比如,商业银行可以深度参与投资银行的资产证券化和结构化投资,但这些业务的运作由于影子银行的参与难被监管触及,而且都游离于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之外,使得传统商业银行的业务边界被跨越了。
4.2 影子银行的表现形式
4.2.1 从影子银行的机构表现形式来看
影子银行体系包括了几乎全部市场型信用机构。例如,在各种类型的证券化安排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投资银行,市场型金融公司如货币市场共同基金、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独立金融公司、各类私人信用贷款机构等;结构化投资实体、房地产投资信托、资产支持商业票据管道等,它们多由商业银行或金融控股公司发起并构成这些机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经纪人和做市商所从事的融资、融券活动,以及第三方支付的隔夜回购等;银行之外的各类支付、结算和清算便利,等等。总之,影子银行体系已经内化为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其金融体系的方方面面。4.2.2 从影子银行功能的角度出发
影子银行体系与商业银行体系一样,将全社会的储蓄者和借款人联系起来,但其方式不同于商业银行的吸收存款发放贷款机制,影子
银行体系走的是金融市场交易的路子。影子银行的货币创造机制主要是通过影响金融市场流动性的途径,是以市场为基础的信用创造,这与传统的以银行中介为基础的信用创造互为映照。它们借助各种融资性金融工具,逐步替代商业银行的信贷市场,或依托银行信贷进行自我创造。信贷资产证券化就是其最典型的运作模式。此外,它们通过为商业银行提供信用风险对冲工具,成为商业银行信用管理的一个环节和交易对手方,从而融入银行的信用创造过程。从总体来看,它们在货币银行信用的基础上进行证券信用的创造,最终又放大了整个金融体系对于货币银行信用的创造。4.2.3 从影子银行作为金融工具的层面上看
影子银行体系主要是建立在衍生品、证券化及再证券化工具的基础上,由此自下而上地形成了产品线、业务部门、机构等产业组织。这些金融工具可以被不同的金融机构所运用,并在彼此之间形成了复杂的对手方交易网络。
4.3 银子银行的风险特征 4.3.1 高杠杆率的风险
影子银行的高杠杆率主要源于其特有的业务模式。传统银行体系其资金主要来源于存款,在留取一定存款准备金后再做贷款,其以零售为主导,并受到监管部门的严格监管。与传统银行体系不同,影子银行采取了一系列所谓的金融创新,能够在短期内迅速发展起来,突破了现有的银行监管制度与体系,把金融衍生品的设计建立在不存在的假定之上,并形成了一套高风险的运作方式。尽管通过金融杠杆提
高盈利能力是金融机构获利的模式之一,但过高的杠杆率使得金融机构在面临重大的非预期损失时,将迅速丧失清偿能力,由此导致这类金融机构追求过高的杠杆率而形成巨大的潜在风险。
4.3.2 流动性风险
影子银行带来的致命性风险可能来自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反作用,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又会造成借款人的道德风险和贷款机构的逆向选择。首先,由于投资者追求高回报,会对一些杠杆较高的金融产品有很大的需求,同时,风险评级机构受到金融产品发行者的劝说,放松了评级要求。这样一来这种高杠杆的金融产品处于极高的风险中,对市场的安全造成一定的危害。而对于影子银行,由于货币流动性萎缩,房价下降,本身就对流动性需求,市场信息和资产价格波动更加敏感,在市场出现危机时更容易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4.3.3 信息不对称及不透明风险
影子银行不同于传统商业银行,其一般采用的是批发业务模式,由于不能获取比较完整的信息,不能有效的进行个体风险的鉴别与控制,从而形成信息不对称以及不透明的风险。
1.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国外的影子银行进行的主要业务之一是资产证券化,在这一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逆向选择是指贷款银行由于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将利率风险及信用风险等转移出去,不需要持有贷款至到期为止,因此会强化贷款人盲目信贷扩张的激励,而不注意贷款的品质控制问题。道德风险是指这种信贷模式不仅在事前不会认真
筛选借款人,在事后也不会认真监督借款者,不进行有效的风险防范。
2.资产证券化的虚假包装
影子银行的产品结构设计非常复杂,其设计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大都在柜台交易市场进行,信息披露很不充分,使得包括对手风险在内的一系列风险都未被监管机关以及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所认识和警觉,更难以由监管机构监管。对于这些复杂的衍生化金融产品来说,其复杂结构下的风险即使是最为精明的投资者也是无法识别的。由于这些证券化产品的投资者没有能力来识别产品蕴藏的风险高低,所以诸多投资者往往就会在这种过度包装的迷惑下进入市场,也使影子银行有可能通过复杂的设计以及虚假的包装隐藏金融衍生品的风险。
3.信息透明度低
影子银行为了提高证券的发行规模以及收益率,在淡化证券的基础资产的同时,强化证券化过程中的附加值,减少信息披露。由于证券化过程过于复杂,很多机构投资者对证券化产品的定价没有深入了解,主要是依赖产品的信用评级进行投资决策。由此造成了信用评级较高的证券化产品受到市场的非理性追捧,积累了市场风险。
国外影子银行的主要业务是证券化业务,国内的影子银行发展较晚,业务主要集中在资产证券化、银行表外业务、场外金融衍生品、私募基金、民间信贷等。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规模小,产品单一,风险较高的信贷类衍生品尚未推出,主要的金融衍生产品是利率衍生品和外汇衍生品。其他的业务也都还在发展阶段,有场外交易透明度低,隐含风险较大等问题,有待更多的监管措施的管理。
4.4 影子银行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 4.4.1 过度杠杆化导致风险扩大
影子银行系统的高杠杆率在金融市场下行中将放大风险,造成自我强化的资产价格下跌循环。影子银行实施以风险价值为基础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在资产价值下跌的条件下,影子银行要么出售风险资产来偿还债务、主动收缩资产负债表,要么通过吸引新的股权投资来扩充自有资本规模。如果机构投资者同一时间内大规模出售风险资产,将会引发市场动荡并造成金融机构尚未出售的风险资产的账面价值再度下降。如果采取提高资本金的方式进行去杠杆化,那就会造成市场的流动性紧张,可能酝酿整个信贷市场的系统性危机。4.4.2 期限错配造成流动性不足
影子银行系统存在难以克服的期限错配,容易导致流动性风险或危机。影子银行的负债主要是从短期资本市场获得融资,是期限较短的负债;在资产方则是期限更长的资产。随着回购市场的高速发展,影子银行资产组成从原本具有高度流动性的国债等逐步转变为流动性较差的资产。信用的期限结构造成了影子银行系统的期限错配。如果市场出现不稳定因素,比如市场预期转变而出现资金溃逃,那么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和私募基金等影子金融机构就出现了类似商业银行的“挤兑”,此时影子银行并无法将其长期资产立即变现,就出现了流动性严重不足的局面,从而引发流动性危机。4.4.3 较高的关联性引起风险传递
影子银行系统的风险更容易跨境传递。影子银行系统极大地推进
了金融全球化进程。但这个过程是建立在流动性充足、资本流动稳定和资产价格稳定的基础之上的,一旦产生外部冲击,资本的国际流动就面临巨大的风险。风险的爆发不仅会影响资本所有者,更会影响到资本投资的目的地市场。影子银行系统不仅低估了市场的风险水平,还极大地增强了全球市场的关联度。4.4.4 较低的信息透明度导致外部评级失灵
影子银行系统本身的产品结构复杂,信息披露不完全。影子银行为了提高证券的发行规模和证券的收益率,在淡化基础资产的同时强化证券化过程中的附加值,并潜意识地减少信息披露。由于证券化产品过于复杂,很多机构投资者对证券化产品的定价并没有深入了解,而是完全依赖产品的信用评级来进行投资决策。结果是,证券化产品偏高的信用评级引发了机构投资者的非理性追捧,进而导致风险的积累,并最终带来市场的脆弱性。4.4.5 缺乏监管约束使得风险可控性降低
影子银行系统还对全球金融监管系统的有效性和完备性提出了挑战。影子银行不受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不需要留存准备金,资本运作的杠杆率很高。由于影子银行交易的隐蔽性及对监管的规避,从而减少来自监管当局的监管约束,进而降低了风险的可控性。当监管当局发现影子银行系统存在严重问题的时候,整个金融系统已经陷入了一种不可控的崩溃状态。
五、加强中国影子银行风险防范的措施及建议
中国应当充分吸收欧美等过在影子银行问题上的前车之鉴,在承
认其具有合理性的基础上,用其所利,避其所害,按规范运作、有效监管、分类指导的原则,强化对影子银行的监督管理,从而促进中国银行体系健康稳定的发展,有效防范影子银行可能带来的风险。5.1 促进金融机构的改革进程
必须承认影子银行其存在价值及为经济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逐步将其纳入监管范畴。尤其像民间信贷,是一种在野的金融运作模式。对身处困境的中小企业来说,资金吃紧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相对于从银行贷款要等很长时间,而且提前还贷还得支付违约金,因此,中小企业更倾向于依赖影子融资,是因为这个市场更加灵活。此外,这些影子银行,尤其像民间信贷机构,本身掌握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它对草根层面的资产情况的了解,肯定比银行要多。所以,在不允许吸收公众存款和加强监管的前提下,通过承认其存在的合法性,让有一定规模的影子银行和地方性的、有合法经营牌照的金融机构进行合作,规范化运作,积极培育有竞争性的信贷市场体系,同时监管部门要制定具体监管办法,防止关联交易,从而促进金融机构的改革进程。
5.2 建立金融体系市场化竞争和退出机制
目前在许多地区农村信用社事实上成为县城以下唯一的金融供给主体,社区银行等小型机构发展不够,缺乏存款保险制度,一些经营亏损、资本充足率不足的金融机构仍在经营。此外,在同商业银行的较量中,投资银行从人才、创新手段和技术水平都胜出一筹。不仅在资本市场上独领风骚,在衍生品和大宗商品交易方面也是占据主
流。因此商业银行应依靠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网络银行、手机银行、短信金融等金融服务改进对中小企业贷款项目分析和管理,提升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水平。银行有了足够的动机贷款给中小企业并实现贷款的多样化,从而降低黑市的重要性和生长。5.3 加强理财产品的管理与运作
在过去几年,储户的资金逐渐地从储蓄向理财产品“搬家”,尤其是个人财富价值比较高的客户,他们逐渐将财富向理财产品转移。理财产品现在恰恰又是在整体监管环境方面,监控比较弱的一环。资金进了理财渠道之后,最终去向是哪里,如何去运用,怎样产生收益,都缺乏一个非常系统的管理模式。而影子银行的赢利模式是有其商业逻辑的,有非常清楚的市场需求,有非常清晰的客户定位。监管单位在对此类产品进行监管时,不能只去想围堵这些民间信贷,而是如何规范其资金来源。所以,要控制民间信贷,或者说这种影子银行迅猛发展的规模,最重要的一点是在上游规范其行为。要严格地监管理财产品的资金走向,甚至可以借鉴一些反洗钱的资金监管思路。5.4 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
整个影子银行体系的存在,其实是和从量调控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大背景、中国特色息息相关。温州现象的出现,将利率市场化推向前台,金融结构性改革难以回避。近十年来,随着中国经济规模扩大,管制利率进一步扭曲了资金价格,导致宏调传导不畅、资金配置无法优化、金融机构创新动力不足等。如果没有这样从量调控的大背景,如果是完全用价格杠杆来调控资金供需,影子银行生存的空间就要小
很多。虽然从量调控有它短期调控的效果的优势,但这种粗放的调控手段扰乱了价格信号,甚至会出现不符合市场规律的现象。这也就为影子银行的存在和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空间。因此,当前的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利率市场化是一对孪生兄弟,应该同时推进利率市场化,通过推进利率市场化促进结构调整。无论是为了避免“表外”风险失控,还是为了宏观调控的有效性,中国都应该加快利率市场化的尝试,实现数量调控向价格调控转变。
参考文献
[1] 巴曙松.金融危机下的全球金融监管走向及展望.西南金融.2009(10)[2] 巴曙松.加强对影子银行系统的监管.中国金融.2009(14)[3] 曹勇.对影子银行体系及其管理的几点思考.银行管理.2011(8)[4] 杜亚斌、顾海宁.影子银行体系与金融危机.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25)[5] 龚明华、张晓朴、文竹.影子银行的风险与监管.中国金融.2011(3)[6] 何德旭、郑联盛.影子银行体系与金融体系稳定性.经济管理.2009(11)[7] 李世宏.影子银行监管:国际动态和启示.中国金融人论坛: http://www.xiexiebang.com/plus/view.phpaid=4979, 2012.11 [8] 李杨.影子银行体系发展与金融创新.中国金融.2011(12)[9] 陆小康.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及其监管:基于流动性风险的视角.金融纵横.2011(9)
[10] 王达.论美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运作、影响及监管.国际金融研究.2012(1)[11] 王增武.影子银行体系对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以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为例.中国金融.2012(23)[12] 文维虎、陈荣.重视影子银行动向,避免风险隐患显现.西南金融.2010(2)[13] 谢婷.影子银行系统的风险及监管改革.中国金融.2011(12)[14] 徐滢、周恩源.影子银行体系金融不稳定性扩大机制与美联储货币政策应对研究.上海金融.2011(7)[15] 易宪容.“影子银行体系”信贷危机的金融分析.江海学刊.2009(3)[16] 袁增霆.中外影子银行体系的本质与监管.中国金融.2011(1)[17] 朱孟楠、叶芳、赵茜王、王宇光.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问题——基于最优资本监管模型的分析.国际金融研究.2012(7)
第五篇:中国影子银行风险威胁金融稳定性
中国影子银行风险威胁金融稳定性
摘自:看中国腾讯财经[微博]2013-06-11 05:35 [导读]报告指出,中国已经有数万家非银行借款机构,在被严格监管的银行业之外,向商业企业和政府机构提供大量贷款,导致了系统性风险。
北京时间6月11日凌晨消息,评级机构惠誉国际周一警告说,中国缺乏监管的影子银行业对该国金融稳定性已经有越来越严重的威胁,并且可能蔓延到其他国家。
惠誉国际在报告中指出,中国已经有数万家非银行借款机构,它们在被严格监管的银行业之外,向商业企业和政府机构提供大量贷款,这种情况导致了系统性的风险。惠誉强调,这些资金到底流向何处,谁借出了款项,资产的信用质量如何等等都仅有极小的可见度,意味着传统的出现问题的信号在此时不会正常发挥作用。
惠誉国际高级董事朱夏莲在法兰克福的一次会议中指出,“从很多层面来看,这就是一个‘狂野西部’的氛围,这也是我们非常担心的原因之一。”监管机构对非银行板块了解很少,“这是一个重大的风险,因为越来越多的信贷通过这些渠道流出,而他们不具有透明度,也不能被控制。”
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改善金融行业的透明度,但是惠誉国际认为,这个问题将很难被解决,会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带来影响,使得任何破产机构的清算更加复杂,甚至最终对中国的主权信用评级产生下行的压力。
朱夏莲表示,作为行业监管机构的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曾经公布了对银行坏账的统计,但是其作用非常有限,“当36%的流通信贷是在中国银行业的贷款投资组合之外时,1%的坏账率几乎没有什么示警价值。”
朱夏莲警告说,由于解决影子银行业风险敞口的唯一有效方式就是把风险转移到正规的银行业当中,未来需要对出现问题的非银行机构进行援助时,各银行也会被拖累。中国已经出现了信托产品以及财富管理产品的违约,这应该是问题的早期迹象。朱夏莲强调,“问题将会在金融板块最薄弱的环节出现,也就是系统边缘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并慢慢向内部蔓延。”
朱夏莲认为,虽然还有包括中国严格控制的资本账户,大规模的银行储备,大部分融资都提供给了国内机构,主要的借款人和银行都是国有的等等因素可以减轻形势的严峻程度,但是问题还是有蔓延的风险。
朱夏莲指出,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中国银行的外国权益持有者已经有大规模撤资情况,这也可能再次发生。数据显示,外国银行在中国银行和企业存在约1万亿美元的信贷风险敞口,但是这个规模还是可控的,“更大的问题是,这对增长和信心意味着什么,由于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大局是如此重要,最后的结果可能是非常负面的。”(孔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