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及监管研究

时间:2019-05-12 01:37: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及监管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及监管研究》。

第一篇: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及监管研究

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及监管研究

【摘要】影子银行伴随着金融创新而产生,在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后为人们所熟知的同时也使人们意识到影子银行对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存在的巨大风险。本文先阐述了影子银行的定义,其次分析了影子银行主要的风险,最后给出了加强其风险监管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影子银行 风险监管 对策建议

一、影子银行的定义

在2007年的美联储年度会议上,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的麦卡利第一次提出了影子银行这个概念,指的是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的、与传统的接受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监管的商业银行系统相对应的金融机构。Gross(2007)认为影子银行就是一些现代的金融中介机构,它们能够通过在资本市场对股票、债券、信贷资产等进行杠杆化操作从而创造出大量的金融衍生产品谋取丰厚的回报。Zoltan Pozsar(2010)年将影子银行界定为通过广泛的证券化与抵押融资技术工具来调解信用的中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不断的金融创新,目前国内外都没有一个权威的关于影子银行的解释。结合中国现阶段金融市场的特点,本文认为影子银行主要应该包括信托、理财产品、委托贷款和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如小额贷款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民间融资这些方面。

二、影子银行的风险

影子银行作为金融创新的产物,具有一定的社会经济合理性,其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分散风险及提高效率等许多方面都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是影子银行普遍存在期限错配,与商业银行紧密联系,高杠杆率等现象,而这些特征导致了影子银行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因素。在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影子银行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具体来讲,影子银行主要的风险有:

(一)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未能履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影响金融产品价值,从而给债权人或金融产品持有人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影子银行的信用风险早在美国爆发次贷危机的时候就被人们所熟知。由于影子银行的信息披露不充分,其主要内容的许多方面监管普遍缺失,一旦体系内的参与主体发生延迟偿付或者违约不履行偿付义务的现象,就会导致其他参与主体发生经济损失。我国的影子银行是金融压抑的产物。在我国,商业银行一直饱受存贷比和存款准备金的压力,大量的民间资本也急需投资出口。影子银行的诞生虽然解决了双方的困境,但也带来了巨大的信用风险。影子银行没有复杂贷款程序和贷款限制,贷款以隐蔽的形式提供给资金需求方,从而增加了贷款的违约风险。

(二)流动性风险

期限错配问题是引起影子银行流动性风险的主要原因。金融中介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期限转换,将期限短的负债转变成期限长的资产。然而因为资产方和负债方到期时间不同,当负债方到期,而资产方仍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入账的时候,金融机构往往面临流动性尴尬,可能遭遇兑付危机,这就是期限错配现象。传统商业银行的借短贷长就是典型的期限错配现象,金融创新中期限错配现象也很泛滥,因此流动性风险较大。

(三)操作风险

首先,影子银行业务体系中信息不对称现象极其严重,投资者获得的信息不充分,多数投资者对影子银行的资金流向、具体运作方式都不清楚,因此透明度不高是其典型特征。其次,影子银行的业务具有不规范性。传统金融的借贷行为其具体操作、整个流程都有法律明确的规定,而影子银行业务隐蔽形式较为自由,民间金融中有许多是地下交易,没有固定交易场所,再加上现有的法律规范也不全面,整个资金运用的过程没有严格的制度规范,因此影子银行业务操作上很容易出现问题,风险因素较大。

三、加强风险监管的对策建议

鉴于影子银行整个体系中存在的风险因素会对商业银行的安全性及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我们必须提出防范影子银行风险的措施,加强监管,减少风险的影响程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目前有关商业银行方面的有《商业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许多配套的法律法规,其监管力度较大,效果也较好。针对影子银行,虽然也出台了一些法规,如《信托法》,但是远远不够。这是因为影子银行发展和创新速度比较快,出台的一些法规都不能完全覆盖其所有产品。从长远发展来看,完善影子银行的监管法律,能够将影子银行纳入到法律监管的范畴,维持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可以通过完善民间借贷的法律法规,以明确民间借贷的合法界限,限制非法集资,引导民间借贷的规范发展。

第二,完善金融监管体系。金融创新是投资者寻找解决市场缺陷问题方法的过程中而研发出的各种各样的产品,影子银行是金融创新的产物,其主要产生于金融市场的不发达和利率管制。目前虽然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步伐在不断推进,但是金融市场的发展仍然比较滞后。

另外,金融创新还可以表现为规避金融监管。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揭露了其金融监管在混业经营下的对某些部门的监管空缺。我国金融监管中也存在相似的问题。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各自分头监管,给套利逃避监管留下了空间。巴曙松(2012)认为影子银行部分实现了我国金融改革的目标,不能严厉打击发挥融资功能的影子银行,要积极规范促进影子银行发挥金融转型。那么要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必须在“一行三会”监管的基础上,将影子银行纳入宏观和微观审慎监管体系中。各个监管部门分工负责监管职责的同时应相互承担问题通知义务,避免监管职责的重叠和无人监管区域而给投机者利用金融创新进行监管套利的可乘之机。

参考文献

[1]Bill Gross.Beware Our Shadow Banking System[R].http://Money News.cn.com,2007.[2]Zoltan.Pozsar.Shadow Banking[R].New York: Federal Reserve Bank,2012

[3]巴曙松.加强对影子银行系统的监管[J].《金融市场》2009(14): 24-25.作者简介:孔虹霞(1991-),女,汉族,山西平遥人,硕士研究生在读,就读于山西财经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金融学专业,研究方向:金融理论与政策;李雪琴(1987-),女,汉族,山西大同人,硕士研究生在读,就读于山西财经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金融学专业,研究方向:中央银行与宏观调控。

第二篇:浅析中国影子银行风险及监管

西南财经大学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14届 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浅析中国影子银行风险及监管 学生姓名: 牛牧川 所在学院: 金融学院 专 业: 金融学

学 号: 41004184 指导教师: 郑平

成 绩: 2014年 5月 西南财经大学 本科毕业论文原创性及知识产权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取得的成果。对本论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因本毕业论文引起的法律结果完全由本人承担。本毕业论文成果归西南财经大学所有。特此声明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 作者专业: 作者学号: 2014年 月 日

西南财经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表

论文名称 浅析中国影子银行发展及监管 论文来源 自拟 论文类型 B 导 师 郑平学生姓名 牛牧川 学 号 41004184 专 业 金融学 开题报告内容: 随着金融创新和“金融脱媒”的迅速发展,金融市场结构呈现多元化。影子银行近几年来已经发展成为各国金融业的一个新的市场模式,其在补充正规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所不能满足的金融需求。但随着影子银行借贷规模迅速扩张,其对金融系统带来的风险也逐渐显现出来,影子银行不寻常的发展已经严重威胁到了我国的金融稳定。在全球监管者呼吁整顿“影子银行”的背景下,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已经刻不容缓。本文结合中国金融监管的实际,对影子银行进行监管,正确引导和规范民间借贷行为,使其健康发展,在金融体系发挥积极的融资作用,更好的为中国金融业发展做出贡献。本文于2013年12月选题并进行资料收集,于2014年3月完成初稿交由导师指导,于2014年5月定稿。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论文类型:A—理论研究;B—应用研究;C—软件设计

中文摘要

随着金融创新和“金融脱媒”的迅速发展,金融市场结构呈现多元化。影子银行近几年来已经发展成为各国金融业的一个新的市场模式,其在补充正规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所不能满足的金融需求。但随着影子银行借贷规模迅速扩张,其对金融系统带来的风险也逐渐显现出来,影子银行不寻常的发展已经严重威胁到了我国的金融稳定。在全球监管者呼吁整顿“影子银行”的背景下,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已经刻不容缓。本文结合中国金融监管的实际,对影子银行进行监管,正确引导和规范民间借贷行为,使其健康发展,在金融体系发挥积极的融资作用,更好的为中国金融业发展做出贡献。【关键词】影子银行 监管 风险 民间金融

引言

2008年,美国次级贷款危机所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重创了全球经济金融体系。随着危机的爆发和深化,本次金融危机显示出与以往历次危机不同的特性,对此社会各界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和探索。普遍认为,影子银行在这次危机的产生和传导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人们开始认识到影子银行体系对金融系统产生的不良影响和对风险监管的重要性。此次危机充分暴露出影子银行体系的复杂性、脆弱性和难监管性,这个体系规模庞大且结构复杂,在推进金融全球化,增强市场流动性,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市场繁荣的同时,其难以克服的期限错配、高杠杆、信息不透明、高关联性以及对监管的刻意规避,给整个金融体系带来了潜在脆弱性,一旦市场逆转,容易形成系统性风险,引发金融危机。危机所带来的经济社会效应和深远影响尚未完全显现,全球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不稳定和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前景尚不明朗。人们在不断经历着恐慌、惊讶、质疑和愤怒的同时,也在不断研究、分析与反思金融危机的方方面面,改革与完善经济金融领域的缺陷,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在这个过程中,一个新的金融术语——影子银行逐渐的突显出来,引起国际社会的巨大关注,成为金融研究领域的新焦点。我国影子银行的构成和规模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所差异,并且影子银行的规模并不大,但这不能表示我国没有影子银行,也不能表示我国影子银行处于良性的发展之中。近几年来,在紧缩的宏观大背景下,随着市场的需求,金融创新在不断发展,影子银行的规模迅速的壮大起来,同时其所带来的风险也愈发明显。在近日召开的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强调,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风险,参照和学习国际经验教训,对“影子银行”实行有效监管。随着全球自由化和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影子银行近几年来已经发展成为我国金融业的一个新的市场模式,其在补充正规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所不能满足的金融需求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非银行金融机构放贷规模已经越来越大。随着影子银行借贷规模迅速扩张,其对金融系统带来的风险也日益显现。可以说影子银行在我国经济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然而影子银行如一把双刃剑,如对其监管不力一定导致银行体系的风险蔓延,从而致使整个金融系统出现危机,如果对其监管过度又会阻挡金融创新的速度与效率,造成严重的金融压抑。本文以中国影子银行监管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阐述中国影子银行发展状况,探讨我国当前对影子银行监管面临难点和主要问题,完善我国对影子银行监管采取的对策。从影子银行的初级阶段开始进行监管,正确引导和规范民间借贷行为,使影子银行能够健康的发展,在金融体系中发挥积极的融资作用,更好的为我国金融业发展做出贡献,对促进金融业安全,健康稳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章 中国影子银行现状

1.1中国影子银行现存的主要组织形式

由于至今对影子银行还没有明确定义,并且西方国家的影子银行体系与我国有很大差异。因此,社会各界对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判定尚无统一结论。根据我国当前对影子银行概念的理解和运用情况,以及参阅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把影子银行定义为:那些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的,行使部分传统银行功能,但运作模式、交易方式、监管制度等都与传统银行完全不同的金融机构、金融工具和金融运作机制的总和。根据这一定义我们可以对我国的影子银行体系做一个梳理归纳。

1.1.1银行机构内部的影子银行

银行机构内部的影子银行主要指由于商业银行内部的金融创新和分工协作而产生的银行理财相关部门。国内商业银行自2004年以来不断推出的理财产品和服务可以通过种种方式绕开贷款规模管控,银行理财相关部门被归为银行系内部的影子银行。银行理财相关部门也是整个影子银行体系中最重要的交易对手或中间人,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部门,证券公司、信托公司、基金公司以及证券化机构等非银行机构才得以利用商业银行丰富的客户、资金和项目资源,成为名副其实的影子银行。

1.1.2信托投资公司

信托投资公司被认为是我国最具备影子银行特征的机构。在银信合作业务中,信托投资公司履行了部分投资银行的职责。商业银行提前将不良贷款卖给信托投资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又将其证券化后卖给大户或机构投资者。这与美国的房地产信贷证券化业务有类似之处。

1.1.3监管机构批准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我国存在着众多经监管机构核准的从事特定金融业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他们也是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这类机构包括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金融消费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他们一般不组织吸收公众存款,需要依据核准的业务范围经营。这类机构相对来说处于监管之下,但监管的方式和政策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监管较为薄弱。

1.1.4政府相关部门核准或报备的专业性公司

政府相关主管部门为支持特定群体,依据职责分工运用行政手段协调部分资源以服务特定对象,或为达到特定目标而创设的特有功能机构。如典当行、青年互助与创业信贷、专业合作社、担保公司等类似机构。这类机构由于金融需求较多发展也较快,往往从事直接的或间接地信贷业务,同时接受的金融监管也相对较少。1.1.5民间金融组织

民间金融组织主要指从事我国非正规金融业务的金融组织,它们多从事不宜观测到的地下金融活动。民间金融主要有民间借贷、民间集资、合会和私人钱庄以及其它地下金融组织。相对于一般的民间融资活动,地下金融组织不注册、不纳税、不依据公开规则开展信用活动,而专门从事资金借贷、甚至是高利贷活动,有时还从事非法金融及融资活动,因此危害更大。

1.1.5资金富裕的大型企业 由于紧缩的货币政策使得中小企业更难通过正规银行渠道融资,越来越多的我国大型企业和组织正在利用手中多余的资金,间接向实体或虚拟经济投放资金。我国扬子江船业(控股)有限公司2011年第二季度有逾四分之一的税前利润来自房贷业务。如出一辙的是,我国移动已成立一家子公司从事房贷业务,而我国石油旗下拥有一系列金融业务平台。我国影子银行组合层面构成示意图

我国影子银行产品层面构成示意图

1.2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

国内外有些机构测算我国影子银行规模的时候,往往是包括银行理财产品、信托公司资产、小额贷款和民间借贷。美国桑福德·伯恩斯坦研究公司的数据认为,我国“影子金融”的融资规模大约为20万亿元人民币,约相当于银行放贷市场的三分之一(华尔街日报,2012),其口径是融资,与社会融资规模口径一致。瑞士银行发布报告称,估算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总规模大约为30-40万亿元(网易财经,2014)。2012年11月海通证券测算的我国影子银行规模大致在28.8万亿元,包含信托和委托贷款、银行承兑票据、债券等信用类金融工具和民间借贷和信托融资(辛灵,2012)。实际上类似于广义全社会融资规模当中的非银行贷款融资。影子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对接了信贷需求的缺口,从而使国内多数资金通过影子银行流动。尽管起步相比国外晚、运营规模小,发展速度却十分惊人。近两年来,已经从信贷总量的10%左右升到约20%的水平。从以前仅仅作为信贷补充的边缘金融市场角色,迅速成社会融资的重要主力,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对贷款有明显的替代效应。我国金融业形成了以银行业为主导、间接融资为主的社会融资模式(如表1.1所示)。据央行统计社会融资规模统计,2012年全年社会融资规模为15.76万亿元,比上年多2.93万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增加8.20万亿元,同比多增7320亿元,占社会融资规模的52.1%。也就是说,有将近50%的新增贷款都来源于影子银行,影子银行规模不断扩大。但是由于民间借贷部分透明度低,目前对影子银行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统计口径,也没有精准的数据,其规模难以精确统计出来。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影子银行的规模大约在14万亿到29万亿元之间。贷款规模如此庞大已经占据了GDP的半壁江山。影子银行“反客为主”成为了经济运行的重要环节,对于我国影子银行的监管迫在眉睫。

2003年以来社会融资总量结构表

数据来源于《我国统计年鉴》

1.3中国影子银行快速发展的原因 1.3.1企业融资缺口急剧扩大

近年企业投融资资金缺口日益扩大:一方面,房地产、地方政府拉动经济增长等资金需求量大,投资后所形成的大量企业项目滚动形成再融资需求;另一方面,资金供应上,传统银行信贷受到资本充足率、信贷额度以及贷存比考核等监管约束,资本市场上股票和债券等标准化工具的融资分流的增量有限。2009-2012年四年社会融资构成看,最终实现的年均社会融资总量约14万亿元(12-16万亿元区间),但银行信贷(人民币+外币)年均供应仅约9万亿元,资本市场的标准化产品(股票+债券)年均提供融资量不到1.9万亿元。其间存在约2.5-3.5万亿元融资缺口。此外,还有包括尚未被央行统计包括的民间借贷的资金需求缺口。如此巨大的融资缺口造就了影子银行的产生,并按每年约3-5万亿元的速度积累扩张规模。当传统的银行信贷难以满足资金需求更快速度增长时,全社会融资的实际资金缺口日渐拉大,一部分企业也越来越倾向甚至被迫通过影子银行等非正规的融 资渠道,以绕开信贷监管方式来补充市场资金缺口。1.3.2是顺应突破传统银行的市场及业务垄断的需要而发展 国内银行因历史因素,在企业信贷市场上长期拥有利率垄断、产品规模垄断和渠道垄断。企业与银行的业务地位、非银行机构与银行的竞争地位、储户与银行的分配地位不对等,银行凭其垄断优势获取与其所承受的风险不相匹配的高收益。银行长期垄断的结果是,部分企业不断尝试跨过传统银行通过债券或信托等其他途径融资,部分非银行机构也试图与银行分享融资市场的中间收益。在这一进程中,银行的相对优势还继续保持,其他非银行机构和企业的融资对接上对银行的依赖性仍强,但更多通过表外业务形式开展。

1.3.3金融创新助推影子银行发展 随着全球自由化和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影子银行近几年来已经发展成为我国金融业的一个新的市场模式,影子银行为传统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所不能满足的市场需求做了有效的补充。影子银行的产生来源于金融市场的需求,金融市场主体需要丰富的金融需求,当原有的传统银行金融机构已经不能满足这些市场需求时,就会开拓新的领域,使原来不能完成的融资变成可能,并扩大了金融体系的群体,这些新兴的金融创新活动绕过了监管的局限,以监管套利的形式出现成为了影子银行。1.3.4银根紧缩是影子银行产生的重要原因 2008年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时,我国大力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刺激经济。而随着通货膨胀问题越来越严重,央行又转而采取了紧缩的货币政策。如此的政策变动,导致资金严重供不应求。我国金融监管又十分的严格,准入门槛高,即便国家对中小企业的已经相当重视,也出台了很多政策,但实际上,仍然有很多中小企业贷不到钱,国有大型企业不缺钱的情况。在这种情形下,中小企业只以高昂的代价从非正规渠道融资,以解燃眉之急,一个庞大的我国式“影子银行”就诞生了。

第二章 中国影子银行监管现状及问题 2.1我国影子银行监管现状

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下,多数影子银行的存在是具有一定合理性的,而且已经成为社会融资规模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子银行在整个金融系统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首先,能及时解决中小企业资金困难,对于那些处于融资困难的农村或小微型企业来说,影子银行的存在可以暂时缓解其短期的资金流通的局面,帮助其渡过难关,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其次,我国影子银行体系有利于推动我国金融创新与发展,可以说我国影子银行的迅速发展是我国金融深化过程的体现,也是我国金融改革发展与创新的重要环节。影子银行的产生有利于进一步推动金融市场、机构与产品的各类创新,促进我国金融市场多元融资结构的形成。然而随着金融市场结构多元化的发展,金融产品和融资工具不断的创新,我国社会融资总量快速增长,其中影子银行创造了大量的新增贷款,影子银行对金融系统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影子银行最大的风险就是不知道风险到底有多大,其快速的发展会带来风险严重的累积,由于影子银行的借贷利率较高、融资规模较大,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导致大量的民间资金损失,形成系统性风险,威胁到金融系统的稳定以及社会的安定和谐。2011年温州民间借贷案使得监管部门意识到影子银行借贷规模迅速扩张及其对金融系统带来的风险,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2011年提出了银行业面临的三大风险:一是防范平台贷款风险,二是房地产信贷风险,三是影子银行风险。这是银监部门第一次把影子银行风险提高到如此高度。银监会指出要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之间合作与创新,从根源上防范影子银行的风险传递,防范影子银行业务的监管套利动机。新巴塞尔协议后我国金融监管当局对影子银行目前采取了一系列的监管方案。

2.1.1银信合作方面

银监会目前先后出台了2009年111号文件、148号文件和2010年72号文件、2011年的7号文件4个有关文件来规范银信合作。主要把融资型银信合作的理财产品归为监管范畴,对信托公司实行资本进行了要求,并规定各商业银行在2011年底前将银信理财合作业务的表外资产转入表内。央行在2010年12月引入了社会融资总量的概念,里面包括银行表内外以及股市债券的融资。2011年8月,央行决定将一些表外资产包含到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计提中,并加强了对于非正规融资活动和控股公司等交叉性金融工具的监管强度。

2.1.2理财产品监管

针对最近理财产品风险事件频现的现象,成立了专门的我国银行业协会理财业务专业委员会,并在2012年12月14日,银监会对各家商业银行下发了《关于银行业务金融机构代销业务风险排查的通知》,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全面排查代理销售第三方产品的业务。在2013年3月27日,银监会下发了8号文件:《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理财新规力促理财产品走向规范,并首次给出“非标准化债券资产”业务的范围;对银行该部分业务进行规范限制。

2.1.3民间借贷的监管 对于民间借贷的监管,目前还不在监控的范畴中,极其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虽然央行已经限制了民间借贷利率不得超过贷款基准利率4倍以内,可是事实上,在操作过程中却没有使其能够强制执行的有效机制。虽然严格规定不允许个人贷款以及非金融机构为目的性的吸收存款,可是事实上,这种现象是经常发生普遍存在的,这使得当局禁令很难得以落实。

2.2中国影子银行监管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金融监管在分业经营的情况下,实行的是分业监管的“一行三会”的监管模式。随着金融的不断创新,使得我国的金融传统格局发生了变化,金融业综合经营方面、交叉综合起来的金融创新业务发展速度快,不同行业之间联系非常的密切。可见,传统的机构监管和分业监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金融业的创新性发展。金融监管正面临较大的挑战。对于处于监管之外的融资机构,并没有整体性的监管政策框架。影子银行多数属于混业经营,还没有一个专门性的监管影子银行的机构,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可以说是有心无力。问题也较为明显。主要表现在:

2.1.1存在监管真空 我国金融监管在分业经营的情况下,实行的分业监管的“一行三会”的监管模式,银监会统一监督管理全国的银行业、信托投资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及其他的存款类金融机构;证监会集中统一监管全国证券及期货市场;保监会监管全国保险市场。目前,我国对于部分新型金融机构的监管处于真空。我国对影子银行不同行业实行分头主管和审批,正所谓是各扫门前雪,各级省政府金融办审批小额贷款公司、信托业由银监会监管、融资性担保公司由工信委审批、典当行是由商务部主管的。指定的这些主管审批部门只对于影子银行的准入资格进行审核,对于行业经营发展情况和风险状况却缺乏掌控。担保公司、典当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机构都是非金融机构不在监管范畴。由于影子银行在业务上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联系紧密,一旦出现资金链条断裂就容易引起系统性的金融风险。

2.1.2监管措施不到位 目前对于影子银行的监管存在理念不清晰、监管目标不确定,从而导致监管具体政策和监管制度不到位。主要表现为:第一,监管法律不到位。就如网络借贷,银监局和人民银行都否认自己的监管职责,目前没有专门的法律监管网络借贷。第二,监管手段不到位。央行2011年推出了社会融资总量的统计工具,存在着缺乏可控性的缺陷,从货币调控的手段还不到位。例如在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转让方面会出现一方未进表而一方已出表的问题,贷款数据的不准确,会导致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判断出现误差,从而影响到国家整体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效果。第三,监管制度不到位。例如,央行对第三方支付公司颁布了准入名单,也确立了准入机制,但如何对其监管目前还尚不明确,监管机制也不健全。目前商业银行正在向综合经济业务前进,银行业、信托业、证券业、基金等多种业务不断交叉结合,如果只在单一监管功能下,就会导致监管真空。

2.1.3金融监管滞后于金融创新 与欧美等主要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金融创新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在综合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已经出现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多种业务交叉综合发展的情况。例如,以信托公司为媒介来的商业银行,通过资金等方式发行信托计划 来发展信托融资、信托理财等业务。如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的同时,可以通过证券、保险等相关渠道来收取高额的咨询费或者管理费。这些不断出现的新兴金融创新形式,其目的都是为了规避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控制,规避监管。如果不能有效的对其监管将导致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出现短期投机性和不稳定性,进而影响了金融系统安全性和稳定性。影子银行已经在社会融资活动中不断壮大,缺乏监管将直接导致各影子银行业机构的粗放式发展,制度基础的不完善和行业操作标准的缺失容易产生各种经营风险。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联系的日益紧密,将助长风险向商业银行和实体经济的传递,不利于金融系统稳健发展。目前,影子银行已经成为了重收益、轻风险的行业,导致了资本不实、风控不明、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非法金融机构乘隙而入。监管缺位状态下的影子银行会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风险。美国次级贷款危机的教训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由此可见,我国监管业应该尽快出台对于影子银行系统性的监管措施。

第三章 完善我国影子银行监管的政策及建议 3.1对我国金融监管机构的建议 3.1.1要正确合理的引导影子银行发展

首先,要明确监管主体,区分不同的影子银行,疏堵有别。对于影子银行机构形式要进行分类,指定专门的监管主体,并由该监管机构专门对影子银行进行监管负责。所谓的“堵”就是对于非法的金融机构给予严厉的打击。比如非法集资、高利贷等。所谓“疏”就是对于那些简单的、透明的、真正能够满足于市场需求的准金融机构扩大监管范围、降低准入门槛、使其阳光健康发展。比如典当行、融资类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做到疏堵结合,以疏为主。其次,要正确引导和规范民间借贷。民间借贷的存在有一定的客观性,它是市场需求和民间资本追求逐利共同作用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融资补充作用,不能仅仅对其一味的打击对待,应该要正确引导和规范,在有效的立法支持的基础上进行监管,促使民间借贷从黑暗里走出来,在阳光下健康运行。最后,要加强对影子银行机构的监测。对于不法机构、违规办理金融业务的行为要加大力打击度,并对影子银行存在的问题做好跟踪记录分析,进行调查研究。

3.1.2树立功能性监管理念.要建立健全金融业监管协调机制,树立功能性的监管理念,避免监管真空和多头监管。所谓的机构监管就是通过把金融机构进行分类,分出不同类型监管部门,不同的监管方法,各个监管部门不能干预、管制其他监管部门。机构监管对于那些业务不交叉综合的范围,经营存在独立性的机构有效果。而功能监管是都由同一监管部门对特定的金融活动进行监管,功能性监管能更好的提高监管的秩序和效率。影子银行与传统银行都有一个相同的提供信用中介的功能,并且影子银行只对信贷、期限和流动性进行转换。单一按照机构的形式对影子银行进行监管,仅仅监管了传统商业银行的业务,而商业银行的部门业务就会转移到影子银行部分,从而出现了监管空白。如果按照信用中介功能的形式进行监管将避免监管套利。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各个金融机构之间经营涉及的交叉综合业务越来越广泛,越来越不分界限,功能监管能够避免重复监管,也可以避免监管真空。金融业混业经营已经成为了趋势,在完善我国的“一行三会”制度基础上,建立健全的金融业监管协调机制,由机构监管转向功能性目标监管,才能更为有效的防范风险。

3.2完善影子银行自律的对策

3.2.1完善影子银行内控机制 内部风险控制是金融市场监管的核心,有利的外部监督必须是要以充分有效、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为前提条件。为了防止影子银行产生的高风险,就必须用严格的内部控制机制来防范。投资者不能被巨大的高风险的利润所诱惑,要建立内部有效的风险预警系统,提高有效的早期预警和提示,有效的防止影子银行带来的损失。提高影子银行风险监管的敏感性,完善内部控制和风险分析系统,并建立一个健全的内部控制系统和风险预警系统。针对影子银行的特征进行风险评估,制定出严格、有效、合理的控制方案,并建立一个安全的内控风险监测机制。

3.2.2建立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的防火墙 针对于影子银行带来的不良影响,商业银行应该建立有效的风险防火墙,来阻断影子银行的风险传递。严格控制高杠杆的产品,加强对金融机构的操作风险的监管。要加大各类金融机构的内部管理,防止金融机构参与民间金融活动。商业银行要摸清企业和担保公司贷款的真实用途,严格控制商业银行的表内资金流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民间融资中介等影子银行机构;严格控制小额贷款公司的银行融资本利率;严格禁止商业银行的从业人员利用职务之便为企业或他人提供融资便利,从而避免风险传递。为了保证商业银行与影子银行类机构的合作业务的风险可控,防止影子银行的风险积累扩散转移给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应该严格按照监管部门“三禁止”的要求,建立相应的防范措施,实施贷款的全部按流程管理,严格防止影子银行体系传递风险。

3.3完善市场纪律的对策 3.3.1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确保影子银行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就是提高影子银行的透明度,完善影子银行信息披露制度。影子银行之所以缺乏有效的监管,导致不能及时的防范影子银行风险,是因为对于影子银行的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监管机构对影子银行没有足够的、精确的信息,对于影子银行的经营和风险不了解,也无法对其风险进行预测和掌控,可以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要把提高影子银行的透明度作为影子银行监管的首要目标。各监管部门监控标准要形成统一,要建立起完整的、及时的平台来对信息进行收集、汇总、分析并及时处理,以便发布最新的市场数据信息。对于那些新兴的影子银行类产品,公众的金融风险防范意识淡薄。应让投资者对充分了解对影子银行一类新型金融产品的真实信息以及详细说明,尤其是要加强风险提示方面,杜绝只言收益不言风险。只有公开、公正、公平、透明的金融市场才会促进金融业健康和稳定的发展。还要提高那些非正规化的场外交易的透明度,对其制定有效地监控措施,完善投资者、金融机构、影子银行关联者之间的信息披露制度。降低交易成本,预防交易风险,以便借贷双方完成对接。对于一些高风险、高杠杆金融运行的活动实施限制,增加产品的透明度,进而打 造无影灯式无死角监管体系。

3.3.2建立覆盖影子银行的法律法规

解决影子银行对金融市场造成的负面影响的主要方法,就是制定全面覆盖影子银行的金融法规,使影子银行合理的发展。我国还没有对影子银行进行全面的界定、也没有具体的措施对其防范监管。当前,金融监管部门应尽快出台对民间借贷等影子银行形式业务覆盖全面的、系统性的监管法律法规。尤其要加快对民间融资机构相关指导意见的规定。明确民间借贷的监管主体部门,对非法集资和高利贷行为要加大力度严厉打击;有序合理的发展那些简单的、透明的、真正能够满足于市场需求的准金融机构,例如,融资性担保机构、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等。

3.4积极推动市场利率化改革

利率管制是导致影子银行出现的最重要原因。从国家角度来说,要解决影子银行带来的诸多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实现利率市场化。我国特色影子银行的主要功能就是提供套利融资服务,这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滞后相关。影子银行所带来最大的问题就是高利贷,影子银行的一些民间融资机构所做的业务都类似于高利贷业务,如小额贷款、担保公司、典当行、地下钱庄等。导致企业和个人都热衷放贷款的恶性循环,货币资金市场的严重供不应求这样的状况都是官方利率、利率管制失灵造成的。利率管制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贷款的需求,给低效率的贷款项目提供了条件。之所以会存在民间市场利率超高、官定利率却超低的现象,原因是商业银行可以以超低的利率向国企或者地方融资平台以及有“渠道”弄到贷款。就像信贷配给理论中,一部分人占用了资金所以另一部分人借不到钱。影子银行的出现使利率能够发挥了真实反映市场资金的供求情况的水平。所以只有加快利率市场化步伐,逐步放开银行信贷管制和存款利率上限,让资金价格“随行就市”,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我国影子银行风险存在的基础,防止监管套利。

结论

影子银行是一把双刃剑,如对其不加监管可能会导致银行体系的风险蔓延从而导致整个金融系统出现危机,如果监管过度又可能会阻挡金融创新的速度与效率造成严重的金融压抑。本文在原有提出的影子银行概念基础上,总结和概括出我国影子银行监管存在的问题。建立健全金融监管的协调机制,监管者要转变监管理念,树立功能性监管理念,才能更加有效的监管影子银行。强化金融机构内部控制机制建设、建立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的防火墙。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应该重点明确、分类监管,要做到疏堵结合,不能搞一刀切。要正确引导和规范民间借贷行为,使其健康发展。规避风险需要金融体制的改革,健全和完善金融市场的融资渠道,规范金融市场秩序,为资金的投放和使用提供一个健康的环境。建立完善影子银行的数据库。从影子银行的初级阶段开始进行系统的监管,使其能够发挥的有效的融资作用,为金融市场做有利的补充,以更好地促进我国金融业的发展。

第三篇:我国现阶段影子银行的风险及监管问题浅析

我国现阶段影子银行的风险及监管问题浅析

【摘要】金融危机后,我国的影子银行规模越来越大,影子银行杠杆率高,变化多,运作隐蔽,但大多业务都游离在监管当局的视线之外。在这样的背景下,文章从影子银行的特点入手,系统的分析我国现阶段影子银行存在的风险及监管问题,在借鉴美国影子银行风险监管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影子银行监管的对策思路。

【关键词】影子银行;风险;监管;金融市场;信息处理系统;利率市场化改革

影子银行是提供和传统商业银行相似的金融服务和业务,但又不是传统银行的中介机构。影子银行拥有传统银行的表皮,但又没有传统银行的内在的组织机构,像影子一样,在市场需求的推动和传统银行的庇佑下成长,故被形象的称为影子银行。影子银行利用监管上的漏洞,通过发行无保险,无传统银行的流动性支持的商业票据来投融资,又或者影藏在传统银行的保护下进行资金的流通和运转。这使之在风险值增大的同时,又具有很强的脆弱性,容易引起挤兑和流动性的危机。

一、影子银行面临的风险种类

(一)违约风险(信用风险)

影子银行由于信息的不透明不公开,交易形式的复杂性,使得它的违约风险不断地在增加。在我国,一方面中小型企业急需要筹集资金,另一方面金融机构,民间资本又在寻求投资的出口。影子银行的发展正好为这两者提供了资金交易转换的平台,但随之也带来了庞大的信用风险,一旦中小型企业出现大量的违约事件,进而无法还款就会给影子银行带来风险。

(二)流动性风险

常规的银行体系会缴存存款准备金在中央银行以防止流动性风险带来的危害,影子银行就没有相对应的保障,一旦遭受流动性风险就会面临没有资本金和备用金作为缓冲的尴尬局面。

(三)操作风险

影子银行的不公开性使得投资者无法完全的掌握信息,立场较为被动,对操作的运作方式的认知就会有所偏差,这一情况下就使得操作者有了主动权,为了本身利益而选择性的将信息传达给投资者,甚至可欺骗隐瞒投资者,同时影子银行本身又没有固定的经营场所,操作上也没有严格的规范,容易出现人为的操作错误,从而加大操作风险。

二、影子银行代表性产品风险分析

在代表产品上,影子银行有理财产品、信托产品、证券业务、P2P业务等,这些产品的风险影响了影子银行体系整体的风险。在信息披露,融资数量,资本金的额度等方面都有不容忽视的风险点。下表列举了影子银行几个代表性产品的风险点。

(一)理财产品

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不完善,具有高风险低流动性的特点,容易发生资金链条断裂。

(二)信托产品

行业进入下跌空间,极有可能形成烂账,刚性兑付,银行兜底,出现钱荒问题。

(三)融资性担保公司

机构数量过多,经营管理薄弱,且部分机构违法经营,参与非法集资,使得资金链条断裂,导致无法履行代偿义务。

(四)P2P

监管不力,无准入门槛,无行业准则,容易违规操作,变相吸收存款,信贷人员容易舞弊,形成大额坏账损失和挤兑风险。

三、影子银行的监管

影子银行系统在监管上没有传统银行那样受到重视,其原因是多样性的。客观的讲,金融市场的大环境给了影子银行发展的空间,而影子银行又特意运用复杂的手段不断的创造出新的衍生产品,巧妙的打了擦边球,躲过了监管。目前,新型的网络公司,第三方理财机构和民间融资是我国影子银行体系中不受监管的主要机构。

(一)美国影子银行监管分析与启示

金融危机结束后,美国政府不断反思监管制度的缺陷并在2010年的7月正式颁布了全新的改革方案:《多德一弗兰克法案》。该法案对危机处理、系统风险、监管合作等多方面都进行了改革,并正式的将影子银行归入宏观监管的范围之内,提出来许多新的监管要求。例如加强防范道德风险,增强对信用评级金融机构的约束作用,提高对金融衍生品的约束力和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和有效性等,这些都对我国影子银行的监管具有很大的参考借鉴意义

我国的影子银行仍处在发展进程的初级阶段,在各方面都还不足以与美国相提并论,但是从美国爆发的这场金融危机来看,美国监管体制的缺陷足以给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敲响警钟。影子银行作为未来金融市场上不可或缺的体系之一,我国应该吸取美国的经验和教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建立适合我国实际的监管体系。

(二)完善我国影子银行监管体系的对策思路

在影子银行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同时,其暴露出的风险隐患也受到了人们的重视,毕竟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我们不能一味的打击和限制影子银行体系,而应该根据其在中国发展的特点,不断完善金融监管体系,改正措施法规,以适应影子银行的发展。

1.鼓励市场监管,以社会监管来补充政府监管的缺乏。

影子银行是金融创新的源泉,一味的打击,不利于金融市场的可持续发展,但是目前的监管当局又显得力不从心,这时候应当鼓励市场服务机构的发展即类似于债券市场中的信用评级机构,作为独立的第三方,以社会监管来弥补政府监管的不足,从而更好发挥市场的力量。

2.提倡信息公开,加大影子银行信息的透明度,建立完善的信息处理系统。

影子银行的不透明性不仅使投资者陷入被动的局面,也让监管当局无法掌握准确可靠的信息来面对和预防潜在的风险。要是影子银行呈现大面积的资金链断裂,它造成的巨大风险往往让人措手不及,我们应该像对待传统银行一样,为影子银行建立专门的信息搜索系统,全方位提高信息的透明度,这不仅有利于市场风险的防范,更对交易双方的信息认知公平性提供了有效的监管。

3.加速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

在面对流动性和资金不足的问题上,传统银行会通过提升利率来吸引存款,而影子银行则是通过双方协商。利率调控本该是货币政策的有效工具,而影子银行却巧妙的绕开了这个政策手段,从而也避开了监管机构的监管。加快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建立传统银行和影子银行基于利率体系的统一的监管规则和制度,势在必行。

4.协调各监管部门的职责。

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有很多界限上的模糊,会导致要么没人管,要么都来管的尴尬局面,所以要明确划分界限和区分协调各监管部门的职责也是完善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李世宏.对影子银行的思考和监管建议[J].中国债券,2011,(8).[2]李杨.影子银行体系发展与金融创新[J].中国金融,2011,(12).作者简介:肖英红(1977-),女,山东济宁人,讲师职称,研究生,研究方向:商业银行理论与实务;孙玖婧(1993-),女,浙江舟山人,普陀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职员。

第四篇:我国影子银行风险与监管

目录

一、引言………………………………………………………………………………1

二、我国影子银行的现状……………………………………………………………

1(一)我国影子银行的概念………………………………………………………1

(二)我国影子银行的背景„„„„„„„„„„„„„„„„„„„„„2

(三)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2

三、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3

(一)流动性风险„„„„„„„„„„„„„„„„„„„„„„„„„3

(二)系统性风险„„„„„„„„„„„„„„„„„„„„„„„„„3

(三)市场风险„„„„„„„„„„„„„„„„„„„„„„„„„„3

(四)银行产品自身风险„„„„„„„„„„„„„„„„„„„„„„3

四、我国影子银行风险形成原因„„„„„„„„„„„„„„„„„„„„„4

(一)流动性控制难度增大„„„„„„„„„„„„„„„„„„„„„4(二)流动性、杠杆性、期限错配以及监管套利„„„„„„„„„„„„4

(三)转贷套利严重„„„„„„„„„„„„„„„„„„„„„„„„4

(四)期限错配与收益率错配„„„„„„„„„„„„„„„„„„„„4

五、加强我国影子银行的监管对策„„„„„„„„„„„„„„„„„„„„4

(一)采取规范引导为主和分类化监管的新思维„„„„„„„„„„„„4

(二)建立健全科学评估体系推进和完善相关立法进程„„„„„„„„„5

(三)采取差别化措施审慎监管„„„„„„„„„„„„„„„„„„„5

六、总结„„„„„„„„„„„„„„„„„„„„„„„„„„„„„„5 参考文献„„„„„„„„„„„„„„„„„„„„„„„„„„„„„„5 英文摘要„„„„„„„„„„„„„„„„„„„„„„„„„„„„„„6

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与监管

我国影子银行风险与监管

学生姓名:庄敬晶 指导老师:卫彦琦

摘要:随着国际金融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也在加快金融创新和金融改革的步伐。同时“影子银行”体系在快速发展,影子银行已发展成为我国金融业的一个新的市场模式。影子银行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金融创新,一方面也带来了一定的金融风险。在我国,一些已具备“影子银行”特征的金融业务,尚游离于监管之外,其发展壮大的同时,可能对我国经济发展、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形成不良影响,需加强引导和规范。针对我国金融市场实际发展现状,提出风险监管机制的若干对策。本文介绍了影子银行的概念及其风险,详细阐述了目前我国影子银行的监管存在监管真空、监管法律法规不完善等问题,并提出了逐步建立并完善我国影子银行监管体系、规范影子银行健康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影子银行 银行监管 金融创新

一、引言

2007年开始的国际金融危机,给全球金融和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而影子银行助推了危机,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我国2011年以来,非法集资问题在一些地区频频出现,使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问题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影子银行的体系不断膨胀,已经与传统银行并行不悖,成为国际金融业务中重要的参与主体。随着影子银行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如何进行有效监管成为了一个热点问题。必须对影子银行体系进行有效、全面地监管,疏通社会资金在金融体制内外的循环,避免因资金链断裂引起的系统性风险冲击。

二、我国影子银行的现状

(一)影子银行的概念

“影子银行”(shadow banking system)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的执行董事保罗·麦考利(Paul McCauley)提出。在2007年的美联储会议上,麦考利用影子银行体系概括那些有银行之实却无银行之名的种类繁杂的各类银行以外的机构。辛乔利在《影子银行》一书中认为影子银行是指那些行使着银行功能却不受监管或少受监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包括其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工具和产品。2011年金融稳定理事会发布最新研究报告,将影子银行概念界定为:在传统银行体系外的信用中介体系,包括组织实体和业务活动,其具有的期限转化功能、杠杆率和不恰当的信用风险转换特征易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更有学者把影子银行等同于现代的金融体系,认为它囊括了二战后商业银行以外的几乎所有的金融创新。

影子银行与资产证券化密切相关,而我国由于金融创新程度较低,资产证券化发展并不成熟,因此,我国的影子银行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

(二)我国影子银行的背景

在巴塞尔协议出台之后,银监会提高了国内商业银行在资本充足率、杠杆率和流动性、商业银行抵制市场风险等方面的要求。在长期实施严格的利率管制和金融监管背景下,我国的影子银行的产生背景可以归纳为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1.市场需求

在我国严格的资本监管和利率管制下,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受到监管约束,效率低下。为了绕开监管约束,加速资产流动,以及为防止我国于2008年投下的四万亿的投资计划中提供贷款的项目成为“半截子”工程引发坏账而继续供款等导致的坏账风险等,都导致了影子银行的产生。除此之外,国内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下的低利率,居民个人和部分企业不愿意把资金存入银行、而是将资金投放到银行理财、基金和私人借贷活动中。持有大量闲置资金的企业也倾向于把资金投资于基金投资、保险保单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欲通过和银行合作,利用商业银行的资本优势、客户资源等方面的市场优势来开发投资产品,以赚取更多利润。市场需求的扩大,是推动影子银行发展的重要因素。

2.政策因素

从宏观角度分析,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实施了紧缩货币政策和宽松财政政策,降低了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给影子银行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巴塞尔协议严格的资本充足率和风险控制指标致使商业银行不断扩展表外业务,这导致了非银行金融机构为追求监管套利而大规模发展。同时,我国分业监管模式的金融监管规则,立法修法上欠缺对影子银行的实践,为影子银行的发展提供了政策空间。此外,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相对滞后,货币供给限制、利率未反应市场趋势、市场管制等,部分市场主体的资金需求出现缺口,影子银行则能够加以弥补。

3.金融创新的需求

国内商业银行传统的信贷业务无法吞吐巨大的信贷需求,而传统存款业务的低利率储蓄无法满足客户的理财需求,这就催生了影子银行体系,即为迫切需要资金的融资方和寻找投资渠道的投资方提供一个渠道。这样的金融创新导致商业银行业务的一定萎缩进而引起盈利能力下降,以信贷资产证券化为主的金融创新为影子银行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而影子银行又无需像银行一样受到严格的监管和风险准备,其进入门槛较低,这就出现了像信托、券商、基金等机构蜂拥而入的局面。同时,近年来我们金融业机构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机构类投资活动的增长等都为影子银行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三)我国影子银行的现状 1.我国影子银行的分类

我国影子银行实际上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银行业内的表外贷款部分,以银信合作为代表,包括不受监管的资产证券化、委托贷款、银行承兑汇票、同业代付:另外一部分是不受监管的民间金融,包括地下钱庄、民间借贷以及典当行等。

2.我国影子银行的规模

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与监管

各方对“影子银行”范畴没有形成统一意见,各国在规模的估算上千差万别。我国将按照分类,运用加总法进行估计。

以银行为主导的内部影子银行体系中,券商资产管理业务规模约0.93万亿元,其他表外业务委托和信托贷款规模为6.5万亿元票规模,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规模为5.6万亿元,信托存量约为6.58万亿元。运用加总法进行估计,以银行为主导的影子银行总量约为20.1万亿元。

民间融资方面,典当行、P2P网络融资规模约5000亿元,小贷公司及地下钱庄等其他民间融资方式规模约4万亿元,共计4.5万亿元。

综合以上两部分的数据,我国“影子银行”的规模约在24.6万亿左右,占2012年GDP比重的7.37%。

三、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

(一)流动性风险

影子银行带来的致命性风险可能来自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反作用,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又会造成借款人的道德风险和贷款机构的逆向选择。首先,由于投资者追求高回报,会对一些杠杆较高的金融产品有很大的需求,同时,风险评级机构受到金融产品发行者的劝说,放松了评级要求。这样一来这种高杠杆的金融产品处于极高的风险中,对市场的安全造成一定的危害。而对于影子银行,由于货币流动性萎缩,房价下降,本身就对流动性需求,市场信息和资产价格波动更加敏感,在市场出现危机时更容易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监管条例遭到破坏,同时准备金的要求更低,使得影子银行体系放大了杠杆化的程度,增加了社会信贷的规模以及流动性风险。

(二)系统性风险

系统性风险来源于期限和流动性转换、有缺陷的信贷风险转移以及杠杆的运用。影子银行系统内部大规模的期限和流动性转换,特别是在有杠杆操作的情况下,将引致大的风险。由于商业银行或是影子银行体系的组成部分,或对影子银行体系提供支持,影子银行系统内部的风险极易传导至商业银行,从而引发系统性的风险。

(三)市场风险

影子银行市场风险可能集中在已接受监管但跨市场运作的产品风险传播上。理财产品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代表。在理财产品发行一端,面对的是金融机构客户,反映为金融机构表外负债,这些资产支持的项目或企业表现为金融机构的表外资产。理财资金丰富多样的投资模式,将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之间的传统界限打通,成为跨市场风险传播的主要载体。在规避监管及监管套利动机驱动下,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资产管理业务也开始兴起。证券公司专户理财、基金子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发展迅速,资金也主要用于商业银行客户,并以信托贷款、委托贷款反映在银行业的资产负债表上。这些业务一个共同的特征是存在跨市场风险传染性。

(四)银行产品自身风险

市场所指影子银行风险,其实就是指银行理财产品以及与之相关的信托贷款可能发生的违约和兑付风险。理财产品销售的标准流程不严格执行引发的风险。如果银行不能在确定理财产品风险评级、潜在客户群的风险承受能力的评级基础上,将某一风险级别的理财产品卖给同一风险承受能力级别或更高风险承受级别的客户,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风险匹配,产品销售的过程就是风险埋下的过程。由于这类融资形式连着千家万户,而且规模大,处理不慎容易影响社会稳定。截至2012年9月末,银行理财产品余额6.73万亿元,2012年全年银行理财产品发售规模在20万亿元以上,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而去年信托贷款增长迅猛,该项融资全年增加了1.29万亿元,同比多增1.09万亿元,增长接近翻倍。因此,很多市场人士屡屡警告,如果银信合作理财这类影子银行出现风险,将会引发区域性、系统性风险。

四、我国影子银行风险原因

(一)流动性控制难度增大

我国宏观调控能力弱,导致系统性风险扩大。影子银行的系统和公司内部相关性与风险形成原因有关。影子银行的系统会加剧系统性风险的传播。一方面,当影子银行系统达到了长期资本需求提供短期融资的程度时,它会产生资产流动性不连续风险。影子银行从短期资本市场获得融资,投资于长期资产,存在难以克服的期限错配痼疾。本次金融危机期间,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私募基金等机构出现了类似于商业银行的挤兑,因此进一步加深了流动性危机。

(二)流动性、杠杆性、期限错配以及监管套利

国内影子银行增加了商业银行自身的系统性风险,削弱了央行货币政策的效果。影子银行被媒体形象地喻为“在刀尖上跳舞”。房地美和房利美两家公司杠杆率2007年高达62倍,私募股权基金在收购兼并时,债务通常占收购总价的60%~90%。相对于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更容易出现期限错配和流动性错配的情况,存款期限通常短于贷款期限,用短期负债支持高收益的长期资产。通过规避传统监管条例或者资本金要求,相比传统银行,影子银行体系更低的筹资成本,是影子银行快速扩张的一大动力。监管套利风险的来源主要是对传统银行监管条例的规避。

(三)转贷套利严重

对中国银行业来说,由于监管更多的是针对银行的存贷比管理和信贷规模的“窗口指导”,再加上跨行业的监管分割和监管竞争,围绕着信贷规模的套利活动,构成了“中国式影子银行”的一大特点。在缺乏央行的流动性支持下,只要这个主体或体的活动具有期限、信用和流动性转换的功能,必然会放大其杠杆率,给银行提供监管套利的便利,就应将其归结为影子银行。监管者和被监管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也使得监管套利活动得以持续进行。由于信息不透明和监管的高成本,监管套利在业界为常态。

(四)期限错配与收益率错配

影子银行与传统银行都有一个相同的提供信用中介的功能,并且影子银行只对信贷、期限和流动性进行转换。单一按照机构的形式对影子银行进行监管,仅仅监管了传统商业银行的业务,而商业银行的部门业务就会转移到影子银行部分,从而出现了监管空白。如果按照信用中介功能的形式进行监管将避免监管套利。

五、加强我国影子银行的监管对策

(一)采取规范引导为主和分类化监管的新思维

欧美发达国家的影子银行体系与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不同进行深入地对比分析,认为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有其独有的环境和特点。提出对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应当采取规范引导为主和分类化监管的新思维。要立足国情,规范引导为主,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呼吁将影子银行监管纳入相关监管协调机制,统筹监管政策,明确监管主体和职责分工。从防范引发金融系统性风险的角度实施分类化监管。

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与监管

(二)建立健全科学评估体系推进和完善相关立法进程

针对我国影子银行监管,该采取建立科学监测评估体系。推进相关金融立法进程,采用差别化措施对影子银行机构和业务活动进行监管,同时加强监管部门的协调与合作。我国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可以借鉴美国的改革经验,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在监管法律原则方面,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鼓励影子银行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在监管法律政策方面,坚持宏观审慎监管以防范系统性风险。将影子银行正式纳入商业银行监管。建立影子银行体系风险监测评估与预警体系。将对影子银行体系风险的检测评估与预警纳入金融部门评估规划的框架(FSAP)内展开,作为金融体系整体稳定性评估的组成部分。

(三)采取差别化措施审慎监管

构建有效的分工与合作监管体制,提高影子银行监管效率。在目前金融分业监管的模式下,要完善和加强金融监管联席会议制度,在各监管机构分工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加强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配合,避免出现监管真空和重复监管,提高监管效率。

六、总结

影子银行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不加监管可能会导致银行体系的风险蔓延从而导致整个金融系统,如果监管过度又可能会阻挡金融创新的速度与效率造成严重的金融压抑。本文在原有提出的影子银行概念基础上,总结和概括出我国影子银行监管存在的问题。建立健全金融监管的协调机制,监管者要转变监管理念,树立功能性监管理念,才能更加有效的监管影子银行。规避风险需要金融体制的改革,健全和完善金融市场的融资渠道,规范金融市场秩序,为资金的投放和使用提供一个健康的环境。建立完善影子银行的数据库。从影子银行的初级阶段开始进行系统的监管,使其能够发挥的有效的融资作用,为金融市场做有利的补充,以更好地促进我国金融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东卫.关于影子银行系统监管的几点思考[J].金融会计,2011,04:65~70 [2]刘东庆.我国影子银行系统风险的全面监管探析[J].南方金融,2012,04:38~39 [3]谷秀军.影子银行的表现形式与监管[J].中国金融,2013,08:64~65 [4]何文彬.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解析和金融监管困境[J].现代管理科学,2012,11:68~70 [5]李蔚,苏振天.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及其监管研究[J].学术界,2012,04:59~65 [6]马莉.论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产生、影响及监管[J].晋中学院学报,2013,01:48~52 [7]袁增霆.中外影子银行体质的本质与监管[J].中国金融,2011,12:31~32 [8]易宪容.“影子银行体系”信贷危机的金融分析[J].江海学刊,2009,3:70~76 [9]巴曙松.加强对影子银行系统的监管[J].中国金融,2009,14:24~25 [10]史纪良.银行监管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97~105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Risk and supervision of shadow banking in China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 the country is also accelerating the pace of 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financial reform.Meanwhile the “shadow banking” system in rapid development, the shadow banking has developed into a new market model of China's financial industry.On the one han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hadow banking financial innovation, but it is also brings certain financial risks.In China, already have a number of “shadow banking” feature of financial services, still separated from the regulatory outside, its development and growth at the same time,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possible, the stability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adversely affect the formation, the need to strengthen guidance and norms.Actual development status of China's financial markets, a number of countermeasures proposed risk supervision mechanisms.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shadow banking and risk, it elaborated on the current regulation of shadow banking regulatory vacuum exists, regulatory laws and regulations imperfect, and proposed to gradually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supervision of the shadow banking system, and regula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shadow banking recommendations.Key words: Shadow banking

Banking supervision

Financial innovation 6

第五篇:强化我国网络银行风险监管的研究

强化我国网络银行风险监

管的研究

我国网络银行发展的实践证明,网络银行不但具有传统金融的高风险性,而且还衍生出许多新的风险类别,使得网络银行风险监管的作用凸现出来

一网络银行风险与监管要求

1.网络银行混业与全球化经营的现实,需要强化风险监管

网络银行通过企业金融业务银证转账银期转账证券基金业务等,增强了银行产品与证券期货企业金融等机构的连通性,形成了混业经营的现实利用混业模式,一方面银行增加了为客户提供服务的能力,分散经营风险,也符合混业经营的国际银行业发展趋势;但另一方面也使得银行风险具有更明显的系统性,金融市场金融资产各类金融机构联系更加密切,相互交织成一个复杂的经济体系,各子系统风险能快速扩

散到其它金融部门因此需要加强网络银行风险监管,确保网络银行安全,防范系统风险的形成与扩散

网络银行基于Internet开展业务,显著特点之一就是打破了国别和地理上的限制,缩短了不同区域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远程交易等经济活动成为可能互联网的全球化与跨国界性,使得网络银行业务具有无国界性,通过计算机与网络,网络银行可以在瞬间将巨额资金从地球的这一端传送到地球的另一端业务的全球化在增加了资金运用效率和调整快捷性的同时,也增加了业务的风险:大量资金的突发性转移无疑会加剧金融市场的波动,造成整个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因此,与业务风险的全球性相对应,网络银行风险监管也必然要求建立全球范围的风险管理体系来防范业务全球化的风险

2.信息不对称依然存在,需要加强风险监管

通常认为网络银行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发生,但实际运行中却产生了更多的信息不对称:

(1)网络银行的产生使得金融业的专业性分工越发

细化,专业化程度更强,加剧不同行业间的信息差别,形成信息不对称的基础

(2)新旧信息技术替代频率将加快,技术的变化速度大大地超过了人们知识的更新速度,因而处于信息劣势

(3)网络银行中的信息,尤其是技术管理信息具有公共物品性质,若在市场中充分共享就会导致核心技术机密的外漏,出于保护商业秘密和减少搭便车行为的考虑,信息供给者有减少信息披露的倾向,导致信息披露不足具有内生性

(4)通常的商品在购买前,可由客户去体验商品的特性使用方法等,通过购买前的触摸掂量试用和查验来辨别商品的质量与性能,消除部分信息不对称;而网络银行产品则是一种经验产品,客户对产品的具体功能使用环境要求使用技术及存在的缺陷等均不能全面了解,只有成为网络银行的客户后才能准确地知道,这加剧产品信息的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是传统银行监管的重要依据,由于网络银行中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与加剧,需要通过有力的监管来校正市场信息的不对称,防范风险

二目前我国网络银行风险监管现状

自1998年开办网络银行业务以来,网络银行业务一直得到各商业银行的普遍重视,但总体上看目前的网络银行风险监管仍存在着许多不足:

1.风险监管的法律环境不完善

网络银行已开办多年,但仍没有网络银行方面专门的立法,原有《商业银行法》《合同法》《刑法》《民法》及相关法规都未对网络银行的有关法律问题做出过明确解释

网络银行交易主体各方的关系(即客户商业银行网络服务商网上商户和金融认证机构等)没有法律进行调节,责权利及纠纷界定不清;作为跨国界的业务交易平台,网络银行容易产生管辖权法律适用性知识产权等法律界定问题,但目

前尚无专门法规来规范

黑客问题深深困扰着网络银行,在我国金融法规中,对黑客问题的处理和预防存在着模糊之处,《刑法》中量刑也很轻,不足于威慑黑客犯罪行为;作为故意犯罪,网络银行内部工作人员作案可能造成更大的损害和影响,但目前并没有相应的法律来制裁

2.行业的风险监管存在着许多不足

行业规划的不足,造成我国网络银行发展整体上缺乏统一和长远的发展规划,各家商业银行的业务系统自成一体,业务标准不一,系统技术标准各异,不利同业服务联合与行业间的合作

网络银行的硬软件标准数据加密强度密码设定通讯安全控制等核心安全技术,传输数据包括格式用户接口(如IC卡)标准等关系安全的技术参数,目前仍没有相应的行业标准

已有的网络银行认证建设各自为政已建成的中国金

融认证中心(CFCA)颁发的电子证书,远没有覆盖网络银行的客户,各商业银行的网络银行认证多采用自己的认证体系从宏观上看,不仅影响网络银行证书服务的效率,而且各家银行重复地开发认证系统,对社会资源也是一种巨大的浪费

3.已实施的风险管理规定存在着不完善

《电子签名法》的出台有利于确定电子签名的法律地位,但目前的电子签名法中对客户的安全教育并没有相应的要求;对目前证书存放在IE中和容易被导出的风险,也没有相应的防范规定;对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与其他商业银行自建认证中心的法律地位问题也没有明确的解决方案

已颁布实施的《网络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显然带有一些过渡性特征,对于一些重大问题的规定仍然不够深入或并未触及,并且条文明显过于空洞,可操作性较差,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4.现有的风险管理模式受到了挑战

网络银行混业经营的现实,使得现有监管体制的分业监管受到冲击;目前监管当局对金融机构以现场监管为主,在网络银行条件下,银行柜台虚拟化操作无纸化,对常设金融机构监管的模式受到挑战

商业银行在风险控制过程中,目前控制主要是表现为事后控制,事前规划事中监测与控制明显不足,风险控制措施表现出很强的事后补救性;在风险控制手段上,表现出很强的静态性,不能随着业务的发展而不断地调整控制策略与方法

5.监管面临着人才的约束

网络银行业务的综合性高科技性对监管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但目前监管当局远没有形成一支满足监管业务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队伍网络银行也对临柜人员营销人员和科技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要求很高,但目前各商业银行的复合人才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形成了制约网络银行向纵深发展 的瓶颈

三强化网络银行风险监管的对策建议

1.完善网络银行风险管理的制度环境建设

加大网络银行的立法力度,制定调整网络银行业务关系的法律法规,明晰网络银行各相关主体的权利义务;制订《数据保护法》《电子资金划拨法》《信息和通信服务规范法》等,对其他法律法规和规则,如:《商业银行法》《刑法》《民法》及相关法规进行相应调整,逐步形成有法律许可保障和法律约束的良好制度环境

尽快补充和完善刑法上金融计算机犯罪的种类及相关条例,对利用电脑实施犯罪行为进行严惩;加强《刑法》中量刑力度,威慑黑客犯罪行为;制定有关隐私权保护的明确规定,以保护客户的正当权益

2.加强监管当局对网络银行的外部监管

以法律明确监管当局对网络银行的监管职责,确定对网络银行产品的监管内容和总则,使得监管有法可依;综合运用市场调节手段法律手段和政策手段,引导网络银行发展,通过政策选择激励网络银行的业务发展方向

明确将网络银行监管目标调整为降低业务风险,保护客户利益,以显现对客户利益的维护,借以促进网络银行业的发展为适应网络银行混业经营的事实,网络银行监管体制应逐步调整为功能型的监管;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应当避免对网络银行采取重复的监管措施,设定信息共享制度,相互开放信息资料库,彼此承认对方监管结果的公正性与权威性,从而减轻被监管者的负担并减少监管的成本

可在银监会或人民银行的机构中设立网络银行监管机构,专门负责网络银行的监管,跟踪研究和管理网络银行的运作机构,负责对网络银行进行定义与解释制订信息统计报告规范研究发展模式进行协议比较与推广进行信息披露法规审查制定风险防范预案等

实施灵活规定市场准入监管制度,按照开办网络银

行业务主体和其申报经营的业务不同,实行不同的市场准入原则;加强日常监管,网络银行须接受各监管机构的日常检查,除资本充足率流动性等检查以外,还包括交易系统的安全性客户资料的保密与隐私权的保护电子记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等检查;对网络银行普遍建立相关信息资料独立评估报告的备案制度;完善市场退出机制,制定安全可靠的信息备份方案,保证网络银行在退出市场的时候使得客户的利益不因信息的缺失而造成损失1

促进网络银行业他律性监管自律性监管的发展,定期组织行业内部的交流会议加强社会监督力量外部审计及社会信用机构的参与作用调整监管方式,对网络银行要实行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相结合的办法;在现场检查中监管者可在业务后台直接调取网络银行真实数据;加强非现场监管力度,要求网络银行定期提供数据报告外,还应当要求网络银行定期将其备份的电脑数据提交给监管机构

建立强制信息披露制度网络银行应该制定比传统银行更为严格的信息披露规则,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规范信息披露的内容格式频度及职责等,通过财务报表网上公示等披露手段披露有关网络银行的信息

3.制定和完善网络银行监管的行业标准

制定网络银行相应的硬软件标准数据加密强度密码产品通讯安全控制措施等业务的核心安全技术等国家标准;对传输数据格式包括格式用户接口(如IC卡)标准等关系安全的技术参数提出严格的最低限要求;规范网络银行业务开办行的安全检测评估技术报告,对于系统是否达到安全要求,是否存在着技术漏洞,都由相应的授权技术机构进行相应的技术评定,并由技术评定机构负相应的法律责任

加强国内网络银行的CA管理,早日结束CA认证各自为政的局面,真正实施全国统一的金融认证,同时完善证书发放证书更新证书查询证书作废等管理

进一步完善《电子签名法》和《网络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增加其可操作性和制度规定的严密性;加强对电子货币交易的监控,建立起对电子货币发行流量统计的监控体系,对电子货币应视同传统货币,对其发行的电子货币余额要求在中央银行存有相应规模的准备金

4.促进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建设与强化风险管理

利用监管当局的权威性,促进商业银行完善网络银行的内控制度,规范风险管理流程,强化岗位之间环节之间的监督制约;要求商业银行健全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制定覆盖全部业务的风险管理规章制度体系落实岗位责任制,建立分级授权控制制度;按照操作权限相互制约的原则,严格业务授权;整合工作流程,规范前中后台业务运作程序,坚决杜绝逆程序操作现象的发生分析可能出现在申请交易和注销网络银行中的风险点与类别,对风险实施严格的程序控制2

采用成熟的技术手段来建立网络银行系统实时安全监测和事故预防系统,对网络银行的安全实时监控和定期安全扫描,监控违规操作调查反常事件等;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监测指标体系,利用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定量分析模型和预设的各种限定性比例,进行零距离超时空的风险监测,量化描述,对潜在的风险暴发点进行预判,实现风险预警

引入风险应对规划,根据风险偏好和各类风险的特性,明晰各类风险的应对政策,建立网络银行“风险库”和

“风险控制工具库”,明确各种风险应对措施的适用范围,建立应对措施方法体系,提高风险应对过程的科学性3

培育良好的独具特色的风险文化,推行涵盖事前监测事中管理事后处置的全过程风险管理行为,引导和推进风险管理和业务的发展通过有效的专业知识制度安排和安全意识,把风险管理的责任扩大到每一项经营活动中,并内化为员工的工作习惯职业态度和敬业精神

加强对全员的培训工作,提高全体员工的风险管理理念,树立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执行政策一丝不苟的良好职业操守,把风险教育作为内部培训和员工发展的一个基础组成部分

5.加强风险监管与控制的国际间协调与合作

在网络银行背景下,要有效地管理风险,各国管理当局必须通力合作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监管当局应主动寻求与其它国家金融监管机构进行必要的合作,吸取国际上法律监管的最新成果;对于可能出现国际司法管辖权的

冲突,应积极同国际组织或有关国家的金融监管当局及时交流信息,强化监管国际协调与合作措施

6.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网络银行监管体系的人才储备加强对高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应着眼未来,认真考虑这些人才的培养渠道培养方式,为我国网络银行的发展和监管积蓄力量,不断强化监管体系的人力资源基础面对目前我国网络银行风险管理人才不足的现实,商业银行应确立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人才队伍和结构的整合再造,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既懂信息技术又熟悉网络银行运作又精通风险管理的超复合型人才梯队要保证风险管理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必须尽快充实对风险监测预警规划控制和处置等各类风险的管理人员

参考文献:

1张春子等.网上金融服务的风险管理J.地质技术经

济管理,2004,(6).2刘海平译.美国网上银行业务风险控制概要J.国际金融研究,2000,(8).3朱启超匡兴华.NASA高技术项目风险管理技术与方法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4,(6).15

下载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及监管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及监管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和监管对策

    商业银行经营学论文班级:金融精英班姓名:余苹学号:20115007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和监管对策 摘要:最近,影子银行问题引起人们关注,已成为我国金融发展中新的风险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

    美国“影子银行”的风险与监管(精选)

    美国“影子银行”的风险与监管 秦岭 【关键词】美国;“影子银行” 【全文】 对于此次发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的诸多分析和批评中,“影子银行”受到的关注不亚于传统商业银行。“......

    对我国影子银行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影子银行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目前国内学者普遍认为中国尚未形成完整的影子银行体系,其构成与发达市场国家的影子银行也存在较大区别,对中国影子银行的研究主要从监管较少或......

    影子银行风险排查工作报告

    影子银行风险排查工作报告 我行在收到《中国银监会芜湖监管分局转发关于加强影子银行风险防控的通知》(芜银监发 [2014]2号)文件后立即组织相关人员对我行进行了影子银行风险......

    影子银行的意义及风险

    影子银行的意义及风险 摘要:影子银行的存在在银行资金面紧张,经济低迷的大环境下对我国经济起到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但因为其不受监管也带来了巨大的风险隐患。本文通过论述影......

    影子银行浅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2013春季学期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理论文影子银行浅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中国式的影子银行体系主要包括信托、担保、小贷公司、典当行、地下钱庄等。中国影子银行系统中,非......

    中国影子银行新风险点

    中国影子银行新风险点:委托贷款井喷 影子银行/委托贷款文 / Shox2014年05月02日 10:55 来源:华尔街见闻 随时随地读懂华尔街、到手机上看这则新闻 >> 在打击影子银行收紧杠杆......

    20121014影子银行蕴含的风险

    影子银行蕴含的风险 2012-10-14 17:31 | 评论 | 分享到: 作者:来源:东方财富网今年以来外界对中国影子银行的关注日渐增多,如果说以前诸多怀疑还局限于海外投资者对中国银行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