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影子银行研究文献综述

时间:2019-05-12 01:37: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我国影子银行研究文献综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我国影子银行研究文献综述》。

第一篇:对我国影子银行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影子银行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目前国内学者普遍认为中国尚未形成完整的影子银行体系,其构成与发达市场国家的影子银行也存在较大区别,对中国影子银行的研究主要从监管较少或不受监管的机构和业务两方面展开。本文从中国影子银行的内涵、特征、类型、资金来源及运用、影响作用、潜在风险等角度,综述了国内学者对中国影子银行的研究文献,并提出规范其健康发展的相关建议

一中国影子银行的内涵及主要特征

内涵 2010年12月15日,周小川在北京大学的演讲《金融政策对金融危机的响应》中指出,中国的影子银行主要包括私募股权基金、私募投资基金以及开展银信理财合作的投资公司、民间借贷机构等。刘煜辉(2011)将中国的影子银行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主要是银行机构不受监管或监管不足的证券化业务,以银信合作为主要代表,还包括委托贷款、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等进行的“储蓄转投资”业务;另一部分为不受监管的民间金融,主要包括地下钱庄、民间借贷、典当行等。合肥中支金融稳定处课题组(2011)则根据金融稳定理事会关于影子银行的定义,把信托公司、财务公司、汽车金融公司、贷款公司、货币市场基金、各类私募基金、典当行、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信用评级机构、地下钱庄以及各类金融机构理财产品等表外业务、民间融资等纳入中国影子银行的统计范围。易宪容(2011)认为影子银行在我国主要表现为银信合作理财以及地下钱庄、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这种融资方式把传统的银行信贷关系演变为隐藏在证券化中的信贷关系。同时认为尽管中国以证券化为核心的影子体系没有建立起来,但变异形式的影子银行体系却在逐步发展,包括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信贷产品及个人理财信托产品等。

部分学者对中国影子银行的研究则侧重于分析影子银行产品。王增武(2010)指出中国影子银行体系主要以影子银行产品为主,如(阳光)私募股权基金、证券投资基金、券商集合理财产品、信托产品、保险产品和银行理财产品等。袁增霆(2011)认为对中国影子银行的研究应按照银行的产品线和业务线来梳理,如银行理财业务及产品,特别是资产池、委托贷款项目、银信合作的贷款类理财产品等

二、主要特征

周小川(2010),龚明华、张晓朴、文竹(2011),合肥中支金融稳定处课题组(2011)等研究发现,中国影子银行总体呈现机构众多、规模较小、产品结构相对简单、杠杆化水平较低但发展较快的特征,其表现形式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有很大区别。一是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规模较小,运作形式也较为简单。如资产证券化尚在试点进程中未全面推开,信用衍生产品交易没有开展,因此产品和工具的复杂程度远比美欧等国低。二是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杠杆率低,我国在杠杆率管理上非常谨慎,如商业银行不得为私募股权基金发放并购贷款。三是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源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不同,主要体现在民间金融、非正规的资产证券化、私募投资等监管灰色地带。2011年8月20日,中信银行副行长曹彤在第五届中国银行家高峰论坛上归纳了中国影子银行的主要特征。从融资角度来看,中国影子银行大部分表现为信贷融资和股权股本融资这两类业务范围;从金融工具来看,中国影子银行的资产证券化程度较低,资金来源跟传统商业银行非常相似,且杠杆率较低;从业务属性看,中国影子银行是在实体经济背景下对商业银行一部分业务的替代,属于融资型影子银行而非金融交易型影子银行。

二、中国影子银行的类型及发展现状

(一)类型

文维虎、陈荣(2010),邵延进(2011)等学者主要基于机构类型角度对影子银行进行划分,认为中国的影子银行有三大类:一是经银行业监管部门批准的非银行类金融机构,这类机构经监管部门批准设立,不组织吸收公众存款,而依据核准的业务范围,从事特定的金融业务。这类机构主要包括信托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货币经纪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二是经政府或有关部门批准设立的准金融机构,这类机构是相关主管部门依据职责分工,为支持特定群体或达到特定目标而创设的特有功能机构,主要包括典当行、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三是其他融资中介,包括在一定范围办理现金存、贷、汇等金融业务的农村资金互助组织、民间借贷、第三方支付以及地下钱庄等。龚明华、张晓朴、文竹(2011),易宪容(2011),合肥中支金融稳定处课题组(2011)等认为,中国影子银行的范围不仅包括以上机构,也应包括各类监管不足或不受监管的业务和产品,如资产证券化业务、银行理财产品等,部分学者还着重对此类业务和产品进行分析。袁增霆(2011)主要分析了银行理财业务的影子银行性质,指出活跃于国外影子银行体系的金融工具与业务关系,在国内银行理财产品体系中几乎都可以找到简易型版本的对应。如货币型或利率型产品非常类似于货币市场存款账户;大量挂钩型产品相当于结构化金融工具;信贷类产品相当于简易型的信贷资产支持票据,其他一些产品则具有私募基金的性质。而且,银行机构与银行同业、信托、证券、基金、保险类机构之间的理财业务合作也已经全面展开。易宪容(2011)、沈联涛(2011)也指出,中国的“银信合作理财产品”已经符合影子银行的部分特征:一方面很难被监管,另一方面商业银行通过大规模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后推向市场销售给客户后,其利润是被锁定的,而风险完全被转嫁到了客户手中,进而出现了风险和收益的不对称。

(二)主要特征

龚明华、张晓朴、文竹(2011)将中国影子银行分为五大部分,并分别就每一类型的发展现状作了分析描述。一是资产证券化业务。至2010年6月末,共有11家金融机构累计发行了17单证券化产品,发行金额为667.83亿元,基础资产已从初期的一般贷款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扩大到汽车抵押贷款、中小企业贷款。二是银行表外业务,该类业务包括但不限于信托贷款、受让信贷或票据资产、附加回购或回购选择权的投资、股票质押融资等。三是场外金融衍生品。目前金融衍生品市场规模小,产品单一,风险较高的信贷类衍生品尚未推出,主要的金融衍生产品是利率衍生品和外汇衍生品。至2010年6月底,利率互换市场名义本金交易总额合计达到4847亿元,主要采用额度授信和保证金作为风险缓释措施。四是私募基金,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民间私募基金,以投资咨询公司、投资顾问公司、工作室等名义,以委托理财方式为投资者提供投资服务。其运作完全靠民间的个人信誉维持,属于纯民间行为,具体规模尚未有权威性数据;另一类是阳光型私募基金,有明确的法律规范,主要是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证券公司集合理财计划、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以及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五是民间借贷。至2010年6月末,小额贷款公司机构数量达到1940家,贷款余额1248.9亿元;2010年上半年,典当行业累计发放当金103万笔,典当总额847亿元。

三、影子银行的资金来源和运用和

邵延进(2011)着重对非银行金融机构中的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财务公司以及准金融机构的资金流向作了简要分析。信托公司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一是银行通过银信理财产品合作(资金来源为银信理财产品的购买者)、单一资金信托(资金来源为银行自有资金即银行资本金及存款),将资金委托信托公司向特定项目和实体进行贷款、股权投资或其他投资;二是信托公司委托银行向个人、企业发售集合资金信托,将募集资金向借款人(一般为企业)进行贷款或投资;三是企业和个人将自有资金通过单一资金信托或集合信托方式,将资金委托信托公司进行贷款或投资;四是企业在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前,信托公司将投资的股权委托给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持有,信托公司与PE产生资金往来联系。金融租赁公司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一是银行通过杠杆租赁向金融租赁公司提供融资,由租赁公司购买设备,向银行指定企业和个人出租;二是银行向金融租赁公司发放贷款,由金融租赁公司购买设备,租赁给企业;三是个人及企业通过委托租赁的方式将资金委托给租赁公司购买设备,出租给指定企业;四是符合一定条件的商业银行可以出资控股或参股金融租赁公司。财务公司的主要资金来源有:一是财务公司的资本金主要由企业集团内部成员单位提供;二是财务公司可以吸收成员单位1年期以上定期存款;三是财务公司向企业集团内部成员单位发放企业债券。资金运用方面,财务公司将这些资金通过贷款、融资租赁、担保、股权投资等形式提供给集团内部成员单位。准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一是大部分来源于自有资本金及相关业务收入;二是以一定比例从商业银行拆借的资金。而其他融资中介,包括经营类似金融业务的农村专业资金互助组织、民间借贷、第三方支付以及地下钱庄等,这些组织的参与者主要是个人及中小企业,资金的运用也主要表现为向个人或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等。

四、影子银行的潜在风险及可能的风险传导途径

龚明华、张晓朴、文竹(2011)还对影子银行各个部分的主要风险隐患分别进行了分析。资产证券化的主要风险有:一是商业银行存在隐性担保,风险不能实质剥离;二是道德风险导致银行贷款审批标准降低,资产池信贷风险高于表内贷款风险;三是市场参与方少,投资主体多为银行业机构,交叉持有问题突出,导致信贷风险仍然留在商业银行体系内;四是资产证券化可能借助银信合作、理财产品等非正式途径进行,缺乏有效监管。银行表外业务的主要风险有:一是银行的隐性担保和声誉风险。银行在贷款移出表外后依然承担着贷后管理、到期收回等实质上的法律责任和风险;二是资本不足风险。银行通过银信合作将资本移出表外,规避了相应的准备金计提和资本监管要求;三是集中度风险和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违约风险,如信托公司贷款和投资大量投向各级政府基建项目。场外金融衍生品场外金融衍生品场外金融衍生品场外金融衍生品的主要风险有:一是金融机构衍生品人才匮乏,存在衍生品定价风险;二是我国2009年发布的《中国银行间市场金融衍生品交易主协议》(NAFMII主协议),与《破产法》、《公司法》相关规定不完全一致,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三是场外交易透明度低,隐含风险较大。私募基金的风险主要有:一是民间私募基金缺乏明确的法律规范,没有纳入监管范围,甚至滋生非法集资。近年来非法集资活动频繁发生,一些地区的非法集资案件呈多发、上升趋势;二是由于缺乏法律规范,投资者与投资管理者之间容易产生资金纠纷,当事人利益难以得到保护;三是大量私募基金游离于监管之外加大了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部分国外对冲基金透过虚构交易、平行贷款、柜台交易、钱庄及间接通过合格境外投资者渠道进入国内市场,容易对我国金融安全和交易秩序带来冲击。民间金融的风险主要有:一是高利贷等民间金融方式造成企业或个人财务负担沉重,加剧了破产风险,甚至可能引发社会稳定风险;二是民间借贷风险经由银行信贷渠道向正规金融机构传递。此外,一旦银行从业人员违规参与民间金融,也会放大金融风险,扰乱金融秩序;三是互助组织如民间和会、标会、基金会等组织没有相关法律法规制约,容易出现利益不清、财务混乱,投资人利益难以保障等状况。邵延进(2011)对非银行金融机构与银行间的关系作了简要分析,认为非银行金融机构作为国内银行间债券市场、信贷市场、票据市场等金融市场的参与者,如信托公司、租赁公司、财务公司必然与银行及相互之间产生资金往来。同时指出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存在五大系统性风险隐患。一是资产证券化技术运用导致的风险积聚问题。如在运用资产证券化技术开发银信合作理财产品时,若如果信托产品所投资的资产包整体状况不佳,即使采用了结构化设计,也可能导致风险扩散;二是资金运用不当导致的风险传递问题。如部分担保公司为追逐利润,将注册资金用于投资房地产、股票,或将主要的资金运用于委托贷款、投资等其他业务,严重影响了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降低了其承担保证责任的能力,一旦贷款出现违约问题,势必造成风险的传递与扩散;三是信息不充分与缺乏诚信导致的声誉风险问题。四是管理机制不完善导致风险难以处置的问题。如部分影子银行机构存在内控制度不完善、业务操作不规范、执行制度不严格、职责权限不清楚等问题,易导致资本金挪用、抽逃问题;五是中介类机构业务扩张导致资金运用风险问题。如其他金融中介、第三方支付组织类企业等缺乏规范有效的监管,容易滋生高利贷、金融诈骗、非法集资等重大事件,严重危害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

五、影子银行的作用和影响

(一)对信贷投放和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张茉楠(2011)研究发现,影子银行对我国信贷投放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银行可自由运用资金比率下降;二是脱媒资金流向直接融资市场,直接融资规模增加。由于影子银行游离于监管之外,很多银行将贷款转化为被信托公司打包的金融产品,受轻度监管的信托公司再将资金投资于实物、基础设施、金融工具和高风险高回报的领域,如股票市场、房地产等,并通过资产抵押以及股权持有等方式使更多的主体联系在一起,而一旦资产价格出现大幅波动,这些主体也就形成了一个紧密相连的风险组合。王增武(2010)以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为例,分析了影子银行体系对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仅就银行理财产品的信贷类和组合管理产品这两类影子银行产品而言,2010年前10个月信贷规模投放的保守估计量和乐观估计量分别为2.38万亿元和4.26万亿元,外加中央银行制定的信贷规模上限7.5万亿元,全年的新增货币供应量将有可能超过10万亿元规模,远高于中央银行设定的信贷规模上限,干扰了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制定

(二)借贷风险逐步积累

受稳健货币政策的影响,市场流动性持续趋紧,资金供不应求刺激着借贷利率的高企以及借贷市场的持续膨胀。方迎定(2011)分析指出,仅2011年一季度,温州民间借贷的交易量是上年平均的1.4倍,民间借贷市场处于活跃阶段,借贷规模的增长也比较明显;2011年6月份,温州民间借贷综合利率水平为24.4%,折合月息超过2分,较去年同期上升了3.4个百分点。由于信贷需求旺盛,部分担保公司、典当行、小额贷款公司、投资咨询公司均转行从事高利贷业务,而一部分放贷资金来自于金融机构。同时,还有部分大型企业利用管理漏洞和虚构项目,从银行套取低成本贷款后放高利贷赚取巨额利差,一旦资金链出现断裂,借贷风险将最终传导至传统金融机构

六、加强影子银行规范发展的政策措施

尽管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尚处于可控范围,但已引起监管当局的高度关注。如周小川(2010)指出应吸取本轮国际金融危机教训,及时采取措施,加强对影子银行风险的监测、评估,逐步纳入监管框架。刘明康2011年10月19日在CEO组织峰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要从严防范影子银行和民间融资相关风险。而国内学者认为我国应充分汲取美欧等国在影子银行问题上的经验教训,按照规范运作、有效监管、分类指导的原则,强化影子银行监管,促进金融体系稳健发展,同时对加强中国影子银行的规范发展也提出了相关建议

(一)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填补影子银行监管的法律空白

如龚明华、张晓朴、文竹(2011)建议:一是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尽快出台《资产证券化条例》,为资产证券化规范开展提供上位法支持。二是尽快协调出台《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办法》,细化对基金管理公司门槛、资质、基金管理模式、募集对象基本资质、投资规范、限售渠道的要求。三是加快民间金融法律法规建设步伐,促进和保障民间金融规范化发展。注重发挥正规金融对民间金融的引导作用,严厉打击高利贷行为和各类地下钱庄,杜绝各类非法集资、洗钱和暴力催债等违法行为,有序发展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机构和典当行等准金融机构。省级政府或地(市)政府要切实承担起准金融机构的管理和风险责任。四是尽快出台《金融机构破产条例》,明确抵押品净额结算机制是否合法,为资产证券化和衍生品市场规范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曹勇(2011)、李东卫(2011)、邵延进(2011)还提出应尽快出台金融控股公司法;对私募股权基金市场准入、销售和投资进行规范;探索对影子银行实行法定特许专营;对金融衍生品基础产品的标准作出严格规定等建议

(二)强化影子银行的监管力度和强度,建立影子银行的审慎管理框架 如刘明康(2011)指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主要有两大措施:一是坚持直接监管为主、间接监管为辅,从机制和源头上打消影子银行业务监管套利动机,防范风险传递。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业务创新过程中,认真贯彻“成本可算、风险可控、信息充分披露”原则。坚决清理规范银信合作业务,对于商业银行承担风险的,必须及时将银信合作业务表外资产转入表内,并计提相应拨备和资本;信托公司承担风险的,信托公司也必须比照同商业银行相同的要求计提风险资本。坚持对资产证券化、回购以及其他表外业务加强审慎管理。二是坚持“隔离风险”、“疏堵结合”,综合治理民间借贷。明确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与民间借贷之间设立严格的“防火墙”,严防风险向银行业体系转移。加强“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的执行力度,杜绝信贷资金流入民间借贷市场。坚决打击高利贷、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等行为,严防民间融资成为诈骗、洗钱、炒卖外汇等非法活动的“温床”。同时,探索按照市场规律疏导规范民间借贷,引导其阳光化、规范化发展。龚明华、张晓朴、文竹(2011),李东卫(2011),钟伟、谢婷(2011)等建议应根据影子银行机构不同的影响程度和风险水平,实行动态比例监管。一是有关金融监管部门应当定期评估不同影子银行机构的不同影响程度和风险水平,根据评估结果确定适度的监管方式和监管强度。对于影响小、风险低的影子银行机构可以采取市场自律、注册、监测等监管方式,对于影响大、风险高的影子银行机构则必须纳入审慎监管范围,实行最严格监管。二是尽快将影子银行监管问题纳入相关监管协调机制。统筹监管政策,明确监管主体和职责分工,变机构监管为功能监管,实施跨产品、跨机构、跨市场的协调,有效解决金融创新产品的监管归属问题,避免监管真空和多重监管。三是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加大信息共享力度。充分发挥监管机构、交易所和各行业协会的作用,定期汇总并分析市场数据,监测和预防单个机构和系统层面的风险。曹勇(2011)、李东卫(2011)、钟伟、谢婷(2011)还提出,提高影子银行的信息披露规范要求应成为加强监管的重点,让市场参与者充分了解相关信息,降低信息不对称。加大信息共享力度,尽快实现各监管机构、交易所和各行业协会统计标准的统一,定期汇总、分析并发布市场数据;加强场外交易监管,确保任何的金融交易和金融机构都在监管范围之内,尤其是交易非标准化的场外交易,尽量降低银行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保证评级机构的社会公信力,改变发行方付费的业务模式,提高评级过程的透明度。合肥中支金融稳定处课题组(2011)从对影子银行进行宏观审慎性管理的视角出发,提出:一是对影子银行建立宏观审慎性管理框架,完善影子银行的风险监测评估机制。对影子银行体系中具有系统重要性的机构建立逆周期资本充足性监管要求;规定杠杆率的动态调整机制,将明确的杠杆率作为宏观审慎性约束框架的一部分;建立宏观审慎视角的风险监测机制,负责影子银行体系的宏观审慎性监测评估。二是健全金融统计制度,提升金融监管和宏观调控有效性。将中央银行金融统计对象范围由传统银行体系拓展至影子银行体系,完善传统银行与影子银行关联业务统计制度,建立健全社会融资规模总量统计制度。李建军、田光宁(2011)在总结国内外对影子银行体系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还探讨了中国影子银行监管改革的顶层设计问题。建议组建专门的影子金融监管协作委员会,由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共同委任专家组成协作委员会,按照功能监管模式设计监管职能部门,包括风险监测、信用控制、产品统计、机构统计、违规惩处等功能部门。影子金融监管协作委员会由国务院直接领导,按照功能监管对境内所有影子银行机构进行监管,包括正式的与非正式的机构。影子金融监管体系顶层设计是金融稳定框架的组成部分,是金融监管的主体。

(三)减轻影子银行系统的内在脆弱性,强化影子银行机构的自身风险管理自身风险管理自身风险管理水平

龚明华、张晓朴、文竹(2011),钟伟、谢婷(2011)等建议:一是在商业银行和影子银行之间建立防火墙制度,阻断影子银行向商业银行的风险传导渠道。如严格防范商业银行表内资金通过代客理财等渠道流向私募股权基金等影子银行机构;严格限制小额贷款公司向银行融资;银信合作等业务应严格遵守资产真实转让和洁净转让的原则等。二是加强对资产证券化业务的风险管理。银行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应关注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和意愿,不能因证券化而放松审查标准;明确禁止过度复杂的证券化和再证券化;严格控制产品杠杆率。三是完善影子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风险内控管理水平。如改革“投机补偿”的薪酬机制,建立对影子银行高管的问责制,防止其对风险过度承担和金融腐败;加强影子银行机构的操作风险管理,严格禁止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参与民间金融活动,避免风险从民间金融体系传递至银行。四是逐渐引入和提高对私募基金经理人资质的要求,通过管理人的准入限制保证基金的管理水平。

(四)完善进入基础设施建设

龚明华、张晓朴、文竹(2011),钟伟、谢婷(2011)、合肥中支金融稳定处课题组(2011)等建议:一是逐步建立涵盖个人住房、汽车、企业资产等基础资产的集中统一的抵押变更登记系统,打破行政区划造成的市场分割,为资产证券化的依法规范开展提供前提条件,消除因抵押品变更无法有效执行造成的潜在风险。二是探索场外衍生品集中清算,引入中央对手方,完善相关配套机制,切实防范交易对手风险。三是明确相关会计处理,规范市场运作。例如,对资产证券化产品“真实出售”的确认应有更加准确明晰、可操作性强的标准。四是强化影子银行的信息披露,提高其运作的透明度。加强准入及注册管理,适度披露其资质、财务、治理等方面信息。

参看文献:

[1]巴曙松.加强对影子银行系统的监管[J].中国金融,2009(14):24-25 [2]曹勇.对影子银行体系及其管理的几点思考[J].银行管理,2011(8):55-56 [3]方迎定.影子银行谱系[J].财经国家周刊,2011(18)

[4]龚明华、张晓朴、文竹.影子银行的风险与监管[J].中国金融,2011(3):41-44 [5]李东卫.关于影子银行系统监管的几点思考[J].金融会计,2011(4)

[6]李建军、田光宁.影子银行体系监管改革的顶层设计问题探析[J].宏观经济研究,2011(8): 24-28 [7]邵延进.影子银行资金流向图谱及风险_以河北省为例[J].中国金融,2011(18):81-83 [8]王增武.影子银行体系对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以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为例[J].中国金融,2010(23):30-31 [9]文维虎,陈荣.重视影子银行动向,避免风险隐患显现田[J].西南金融,2010(2): 19-21 [10]易宪容.“影子银行体系”信贷危机的金融分析[[J].江海学刊,2009(3):70-76 [11]袁增霆.中外影子银行体系的本质与监管[J].中国金融,2011(1):81-82 [12]张茉楠.加强影子银行风险监管刻不容缓[N].证券时报,2011年06月08日 [13]中国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金融稳定处课题组.金融稳定理事会关于加强影子银行监管的政策建议及对我国的启示[J].金融发展评论,2011(8):86-90 [14]钟伟、谢婷.影子银行系统的风险及监管改革[J].中国金融,2011(12):33-34 [15]周小川.金融政策对金融危机的响应.北京大学演讲,2010年12月15日

第二篇:影子银行浅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2013春季学期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理论文

影子银行浅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中国式的影子银行体系主要包括信托、担保、小贷公司、典当行、地下钱庄等。中国影子银行系统中,非正式贷款者是最不透明的,大约占了全国GDP 6%至8%的份额,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目前,这些企业正面临较高的信贷风险,体现在借贷利率高达20%或以上。受中国经济下滑影响,这些非正式贷款者正面临急剧上升的不良贷款。

关键词:影子银行;金融创新;信贷风险;金融危机;监管机制

0 引言 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人们对于信贷的需求与日俱增,全球的影子银行也相应地迅猛发展,并与商业银行一起成为金融体系中重要的参与主体。甚至使得传统商业银行作用在下降。影子银行比传统银行增长更加快速,并游离于现有的监管体系之外,同时也在最后贷款人的保护伞之外,累积了相当大的金融风险。影子银行概论

影子银行就是把银行贷款证券化,通过证券市场获得信贷资金、实现信贷扩张的一种融资方式。它使传统的银行的信贷关系演变为隐藏在证券化中的信贷关系。这种信贷关系看上去像传统的银行,但仅仅行使传统的银行的功能而没有传统银行的组织形式。

影子银行体系(shadow banking system)由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麦卡雷在 2007 年美联储研讨会上首次提出,意指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的,吸纳未经保险的短期资金进行经营运作,广泛采用创造性融资手段,通常由杠杆度较高的非银行机构所组成的金融系。

其最早的雏形出现在美国六七十年代。住房按揭贷款支持证券(Mortgage Backed Security,简称为M BS)是最早的资产证券化产品,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早期住房按揭贷款债券仅是一种政府信用机构参与的转手债券。最初的该证券化产品也存在持有的期限过长、定价基础不稳定、会计处理不便利等问题。但随着金融创新,出现了它的更高级形式——新住房按揭贷款担保债券(CollateralizedMort}a}e Obligation,简称为CMO)。随着CMO的出现,住房按揭贷款证券化开始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从1992年起,住房按揭贷款支持证券市场余额仅次于国债余额,成为美国资产市场最为重要的投资产品。接着,在2000年后,不仅住房按揭贷款证券化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其基础资产也开始发生变化,即次级按揭贷款开始逐渐成为证券化的基础资产。而这种情况的出现则与当时美国国内外市场环境巨变有关。也为之后的金融危机埋下了隐患。

当然,影子银行的出现并不是单一的原因。它也和当时的国际上经济全球化加快,资金流动加强,美国通过多种经济手段,导致资金大量的流入美国,美国的金融市场流动性泛滥,进而产生大量的泡沫等等国际背景有关。也就是说,结构性信贷产品快速发展的原因不仅在于这种产品自身的快速创新,更重要的在于金融市场的需求及跨境资产的流动而导致的全球经济失衡。影子银行的风险

2.1总论

影子银行体系的存在本质就是以信贷资产证券化、开发复杂金融衍生工具等多种方式行使传统银行的功能,采用与传统银行不同的组织形式、资金来源和运作模式来解决社会资金

供求之间的不平衡,但是由于逐利资本的贪婪特性和全球化金融市场监管的缺失,影子银行体系存在难以克服的内生性动。也就是说,影子银行本身就存在的严重的金融脆弱性。

2.2双向选择

影子银行最大的问题就是信息不对称,因为影子银行可以通过复杂的创新及设计,把资产设计的十分诱人,把问题隐藏的特别的深。例如影子银行中的对冲基金,对冲基金,它是一种投资战略较为自由的不受监管的私人投资载体,由专业人士管理,以绝对收益为投资目标。对冲基金不用登记,不用公布它们的交易、持有的资产、负债和损失等信息,正因为这些原因,通过设计与宣传信息十分不对称,导致了对冲基金的快速增长。

简单说,在设计这些金融衍生产品时,基本上假定金融风险是呈正态分布的,因此能够通过复杂的金融数理模型来分散与管理风险。对于投资银行来说,由于其了解产品特性,也了解市场的变化,因此对风险及市场变化十分敏感,但是对于投资者来说,则处于明显的信息劣势

地位。

不对称的信息导致了借助信用使得资金无限扩张,也导致了了,这种金融薄弱基础与暗藏的高风险。

2.3高杠杆率

通过金融创新以及流动性非常高的金融市场,通过设计运用高的杠杆工具,去聚集创造大量的信用。吸收大量的短期资金,再打包出售,之后遭经过反复的打包出售,这个过程中,杠杆率之高令人无法想象。例如,截至2007年底,房利美、房地美两家公司杠杆倍率高达62倍。

甚至一些金融创新的过程中,产生了完全不存在的证券的衍生信用证券。

07年的美国次货危机,就是杠杆化过高导致去杠杆不能安全进行进而引起的巨大危机。银行家,投机者,平民百姓,都深陷房产泡沫之中。但由于美国资金流动性非常大,房价上涨,导致凭空产生的大量的信用风险得到暂时的控制。反而,人们在这个过程中通过金融创新二发现套利机会,无法自拔。

2.4 影子银行的崩塌

在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中,看似光鲜的繁华中,隐藏了巨大的危机。在整个金融创新的过程中,其实聚集了大量的风险。

风险积聚后的爆发性释放仅仅是时间问题,无限扩张的信用链条上的任何环节断裂都可能使影子银行体系土崩瓦解。美国经济学教授罗宾尼将影子银行体系的多米诺骨牌式崩塌进行了更清晰的描绘:2004年,通货膨胀压力使美国步入加息周期,至 2006年 6 月基准利率已上调 425个基点,货币市场流动性的逐步萎缩,房地产价格开始下跌,住房抵押贷款违约开始出现,影子银行体系 对资产价格和流动性的敏感性逐渐显现,去杠杆化成为提高偿付能力的必然选择,有毒资产遭到市场的普遍抛售,整个结构性投资工具和渠道体系开始崩溃。然后,当投资者意识到其投资毒性及资金周转失灵的时候,美国大型经纪自营商便开始遭到赎回和挤兑。2007年8月,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BearStearns)在短短几天内就失去了流动性,宣布旗下对冲基金停止赎回,美联储将其最后贷款人支持扩展到具有系统重要性的经纪自营商,但依旧无法阻止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破产和美林(MerrillLynch)被卖出的命运。随后,银行间市场拆借利率急剧上升,金融市场流动性逆转,其它流动性差且没有偿付能力的高杠杆机构开始倒闭,包括房利美、房地美、美国国际集团和300多家抵押贷款机构。然后,货币市场也出现了恐慌,基金的投资失败引起投

资者的大规模赎回,美国政府不得不将存款保 险扩展至基金。私人股权公司 及其不计后果的高杠杆收购也将难以幸免,再融资危机会使接踵而至的破产更严重,通用汽车金融服务公司等规模最大的杠杆收购也面临风险。这场严重的金融危机也给传统银行 造成了损失,数百家银行因无力偿付债务而被迫破产。对中国的启示

严格意义上来讲,根据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对“影子银行”作的定义:“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信用中介体系。”由于中国的金融管制,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影子银行。

但实际上,在高度金融监管下,“影子银行”依然存在,主要体现在“银信合作”和地下钱庄等金融形式上。事实上,国内银行目前存在很多‘影子银行’业务,比如说委托贷款、银信合作、信贷理财产品等等,银行起到一个中介的作用,并不占用银行的资本金。

应该看到,因为国家的监管,加上信托银行的目的并不是单纯地为了股东的利益而利用大量的金融创新牟取利润,而是更加在意委托人的意见。并且在整个过程中也有银行的参与,总体上弱化了风险。

我国的“影子银行”最大的问题是地下钱庄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以及回避不了的私人信贷,诸如高利贷。

通胀持续走高,银行紧缩银根、中小企业资金饥渴,2011年,中国金融业的生态正发生深刻变化——越来越多资金“跳”出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以各种渠道进入实体经济。“影子银行”,渐渐浮出水面。

“影子银行”是一个体系,指称那些脱离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借贷平台,比如委托贷款、信托、小额信贷乃至典当行,也包括“灰色”的民间借贷甚至高利贷。“影子银行”正野蛮生长,一则顽强,民间对它有很大需求及培育它发展的土壤;二来其“看不见”的部分,对现有规则和监管发出了强力挑战。

中国应该加强监管力度,引领金融创新,完善制度管理与合规建设。对于中小企业应该予以重视,协调好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总结

国际的影子银行给了我国很大的启示,金融创新能够促进经济发展,但也应该强调资金

中国的金融市场刚建立信用基础相当薄弱,金融创新面临着一系列制度障碍。因此,国金融创新尽管发展迟缓,但同样不可操之过急,而是要成熟一个品种就出台一个品种。二是重新思考与审查中国的金融市场体系,及确定金融发展战略。而对影子银行的经验教训,中国金融改革发展,绝不可因噎废食。目前中国金融市场的主要问题并不是金融自由化过度而是不足,政府对金融市场的管制过多。因此,既要加大中国金融改革力度,也要引导金融市场发展适应中国的信用基础环境。

参考文献:

[1] 易宪容.“影子银行体系”信贷危机的金融分析【J】.江海学刊.2009.03.[2] 刘文雯.影子银行体系_的崩塌对中国信托业发展的启示【J】.三联书店出版社.2010.07.[3] 梁小民.宏观经济学纵横谈【M】.三联书店出版社.2003.9.[4] 曼昆.经济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4 的真实性与风险的控制。

[5]王晓雅.次货危机背景下影子银行体系特性及发展研究.生产力研究, 2010(11).

第三篇: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及监管研究

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及监管研究

【摘要】影子银行伴随着金融创新而产生,在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后为人们所熟知的同时也使人们意识到影子银行对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存在的巨大风险。本文先阐述了影子银行的定义,其次分析了影子银行主要的风险,最后给出了加强其风险监管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影子银行 风险监管 对策建议

一、影子银行的定义

在2007年的美联储会议上,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的麦卡利第一次提出了影子银行这个概念,指的是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的、与传统的接受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监管的商业银行系统相对应的金融机构。Gross(2007)认为影子银行就是一些现代的金融中介机构,它们能够通过在资本市场对股票、债券、信贷资产等进行杠杆化操作从而创造出大量的金融衍生产品谋取丰厚的回报。Zoltan Pozsar(2010)年将影子银行界定为通过广泛的证券化与抵押融资技术工具来调解信用的中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不断的金融创新,目前国内外都没有一个权威的关于影子银行的解释。结合中国现阶段金融市场的特点,本文认为影子银行主要应该包括信托、理财产品、委托贷款和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如小额贷款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民间融资这些方面。

二、影子银行的风险

影子银行作为金融创新的产物,具有一定的社会经济合理性,其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分散风险及提高效率等许多方面都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是影子银行普遍存在期限错配,与商业银行紧密联系,高杠杆率等现象,而这些特征导致了影子银行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因素。在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影子银行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具体来讲,影子银行主要的风险有:

(一)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未能履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影响金融产品价值,从而给债权人或金融产品持有人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影子银行的信用风险早在美国爆发次贷危机的时候就被人们所熟知。由于影子银行的信息披露不充分,其主要内容的许多方面监管普遍缺失,一旦体系内的参与主体发生延迟偿付或者违约不履行偿付义务的现象,就会导致其他参与主体发生经济损失。我国的影子银行是金融压抑的产物。在我国,商业银行一直饱受存贷比和存款准备金的压力,大量的民间资本也急需投资出口。影子银行的诞生虽然解决了双方的困境,但也带来了巨大的信用风险。影子银行没有复杂贷款程序和贷款限制,贷款以隐蔽的形式提供给资金需求方,从而增加了贷款的违约风险。

(二)流动性风险

期限错配问题是引起影子银行流动性风险的主要原因。金融中介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期限转换,将期限短的负债转变成期限长的资产。然而因为资产方和负债方到期时间不同,当负债方到期,而资产方仍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入账的时候,金融机构往往面临流动性尴尬,可能遭遇兑付危机,这就是期限错配现象。传统商业银行的借短贷长就是典型的期限错配现象,金融创新中期限错配现象也很泛滥,因此流动性风险较大。

(三)操作风险

首先,影子银行业务体系中信息不对称现象极其严重,投资者获得的信息不充分,多数投资者对影子银行的资金流向、具体运作方式都不清楚,因此透明度不高是其典型特征。其次,影子银行的业务具有不规范性。传统金融的借贷行为其具体操作、整个流程都有法律明确的规定,而影子银行业务隐蔽形式较为自由,民间金融中有许多是地下交易,没有固定交易场所,再加上现有的法律规范也不全面,整个资金运用的过程没有严格的制度规范,因此影子银行业务操作上很容易出现问题,风险因素较大。

三、加强风险监管的对策建议

鉴于影子银行整个体系中存在的风险因素会对商业银行的安全性及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我们必须提出防范影子银行风险的措施,加强监管,减少风险的影响程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目前有关商业银行方面的有《商业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许多配套的法律法规,其监管力度较大,效果也较好。针对影子银行,虽然也出台了一些法规,如《信托法》,但是远远不够。这是因为影子银行发展和创新速度比较快,出台的一些法规都不能完全覆盖其所有产品。从长远发展来看,完善影子银行的监管法律,能够将影子银行纳入到法律监管的范畴,维持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可以通过完善民间借贷的法律法规,以明确民间借贷的合法界限,限制非法集资,引导民间借贷的规范发展。

第二,完善金融监管体系。金融创新是投资者寻找解决市场缺陷问题方法的过程中而研发出的各种各样的产品,影子银行是金融创新的产物,其主要产生于金融市场的不发达和利率管制。目前虽然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步伐在不断推进,但是金融市场的发展仍然比较滞后。

另外,金融创新还可以表现为规避金融监管。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揭露了其金融监管在混业经营下的对某些部门的监管空缺。我国金融监管中也存在相似的问题。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各自分头监管,给套利逃避监管留下了空间。巴曙松(2012)认为影子银行部分实现了我国金融改革的目标,不能严厉打击发挥融资功能的影子银行,要积极规范促进影子银行发挥金融转型。那么要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必须在“一行三会”监管的基础上,将影子银行纳入宏观和微观审慎监管体系中。各个监管部门分工负责监管职责的同时应相互承担问题通知义务,避免监管职责的重叠和无人监管区域而给投机者利用金融创新进行监管套利的可乘之机。

参考文献

[1]Bill Gross.Beware Our Shadow Banking System[R].http://Money News.cn.com,2007.[2]Zoltan.Pozsar.Shadow Banking[R].New York: Federal Reserve Bank,2012

[3]巴曙松.加强对影子银行系统的监管[J].《金融市场》2009(14): 24-25.作者简介:孔虹霞(1991-),女,汉族,山西平遥人,硕士研究生在读,就读于山西财经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金融学专业,研究方向:金融理论与政策;李雪琴(1987-),女,汉族,山西大同人,硕士研究生在读,就读于山西财经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金融学专业,研究方向:中央银行与宏观调控。

第四篇:关于影子银行的文献综述

关于影子银行的文献综述

——基于风险分类角度的研究

摘要

金融改革与创新使影子银行体系迅速发展,成为当前金融结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内外学术探讨的热点问题。本文首先简要介绍影子银行体系的提出以及发展过程,然后着重从影子银行的风险分类角度,将其风险分为高杠杆率、流动性风险、信息不对称以及不透明、风险的跨期跨境传递,分别从各类风险的现状、影响、来源以及监管等方面对影子银行体系作出文献综述。

关键词:影子银行;风险分类;风险来源;监管;传递性

一、概念的提出和发展

影子银行体系(Shadow Bank System)的概念,是在2007年的美联储会议上被提出的。Paul McCulley(2007)认为影子银行泛指具有传统银行的业务和特点,却无银行之名的游离在在银行体系以外的机构。同年,Gross提出了影子银行体系的概念,定义利用高杠杆率的贷款的银行体系为影子银行体系,这个系统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债券保险公司、结构性投资工具(SIV)等非银行金融机构。2008年,Roubini完善了影子银行系统的概念,称其为“影子金融系统”,此时影子银行的存在和作用才逐渐被接受。同年,这种非银行运营的金融机构和融资方式也被定义为平行银行系统(The Parallel Banking System)(盖特纳,2008)。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2008年10月使用“准银行体系”来表示一些拥有和银行类似的机构和职能,却不受到中央银行和国家金融安全网的监管和保护的金融企业。美国“ 金融危机调查委员会”(FCIC)在2010年的一份报告中将这种金融活动不受或少受监管的负责资金融通的金融活动定义为“类银行”(Banklike)的金融活动,不属于传统商业银行体系。杜亚斌(2010)年认为,准银行体系,影子银行体系,平行银行体系的概念在实质上是一致的,都是指履行银行职能、逃避银行监管的类似银行的实体。在2011年

关于影子银行的文献综述——基于风险分类角度的研究

4月,金融稳定委员会(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在综合以及考察了各方面的因素和学说后,定义影子银行体系广义上是指由在常规银行体系之外的实体及其活动所组成的一个信贷中介系统(system of credit intermediation);而狭义上是指上述系统中那些具有系统性风险隐患和监管套利隐患的实体及其活动;此外这个体系还包括那些仅为期限转换、流动性转换以及杠杆交易提供便利的实体(如金融担保机构、债券与抵押贷款保险商以及信用评级机构)。袁增霆(2011)认为,影子银行不单指那些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金融机构,包括一些与传统银行业务类似的业务部门和金融工具;不仅包括非银行金融机构及业务,还包括银行机构内部的影子银行部门及业务。

巴曙松(2009)总结了影子银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采用批发形式的交易而非商业银行的零售模式。第二,由于影子银行的产品结构复杂,可公开披露的信息很少,由于其主要通过柜台交易,信息披露制度也不完善,影子银行的场外交易信息不够透明。其三,为了实现资本金的规模,实行举债经营,具有非常高的高杠杆率。此外,袁增霆(2011)认为影子银行不是一个独立的部门,因为影子银行系统中的投资银行,货币市场基金,对冲基金,证券化机构等等都是依靠商业银行而存在的,没有商业银行的职能配合,影子银行也不会存在。

基于影子银行的独有的业务模式,其也存在风险累积与放大的特点。本文将其风险主要分为以下四类:高杠杆率、流动性风险、信息不对称以及不透明、风险跨境跨行业传递。分别从各风险的概念、现状、来源以及监管等方面,探讨影子银行的业务模式特点以及可以采用的监管手段。

二、高杠杆率

(一)高杠杆率的现状及影响

国内外文献认为影子银行的一大主要风险在于其高杠杆率。由于没有商业银行那样丰厚的资本金,投行、基金等金融机构大量利用财务杠杆举债经营。龚明华、张晓朴、文竹(2011)认为,影子银行被媒体形象地喻为“在刀尖上跳舞”,正是由于其高杠杆率造成的高风险。房地美和房利美两家公司杠杆率2007年高达62倍,私募股权基金在收购兼并时,债务通常占收购总价的60%~90%。易宪容(2009)则列举了更为具体的数据,说明了国外影子银行的高杠杆率的特点。有研究估计,美国金融产品交易合约总额大概有530万亿美元,其中信贷违约掉

关于影子银行的文献综述——基于风险分类角度的研究

期(CDS)超过60万亿,但是与其对应的是,它们赖以发起的担保品即物质金融资产实际价值只有2.7万亿,其杠杆率达到200。IMF的研究也表明,截至2007年底,世界上10大投资银行控制的资产超过13万亿美元,平均杠杆率约为30.6,相比于2003年不到23的平均杠杆率增长了接近30%。如图1所示,美国影子银行体系的负债迅速增长,已超过传统银行负债规模。现任美国财长盖特纳在2008年6月的演讲中指出在本次繁荣期间,金融体系的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影子银行金融体系变得非常大,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占比迅速上升,在货币和资金市场上尤其如此,他同时列举了一系列数据说明了美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快速增长。

图1 传统银行同影子银行负债规模的比较

资料来源: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

很多文献研究认为,正是由于影子银行体系的高杠杆率风险,放大了金融危机的全球影响。Hsu&Moroz(2010)认为,影子银行体系的“挤兑”是次贷危机向整个金融体系蔓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Brunnermeier(2008)指出,高杠杆运作的影子银行由于更高的保证金要求和资产贬值而被迫去杠杆化又引发了新一轮的损失。FCIC(2010)则从影子银行脆弱性的角度,认为由于高杠杆、依赖于短期资金市场、缺乏明确的政府支持,影子银行在金融困境下表现得极度脆弱,这种极度脆弱性很容易传导到传统的商业银行体系,从而引发金融危机。

(二)高杠杆率的风险来源

关于影子银行的文献综述——基于风险分类角度的研究

影子银行的高杠杆率主要源于其特有的业务模式。传统银行体系其资金主要来源于存款,在留取一定存款准备金后再做贷款,其以零售为主导,并受到监管部门的严格监管。与传统银行体系不同,影子银行采取了一系列所谓的金融创新,能够在短期内迅速发展起来,突破了现有的银行监管制度与体系,把金融衍生品的设计建立在不存在的假定之上,并形成了一套高风险的运作方式。尽管通过金融杠杆提高盈利能力是金融机构获利的模式之一,但过高的杠杆率使得金融机构在面临重大的非预期损失时,将迅速丧失清偿能力,由此导致这类金融机构追求过高的杠杆率而形成巨大的潜在风险。

1.缺乏监管

巴塞尔协议限制了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的最低比例,由此限制了商业银行的业务规模。不同于传统商业银行,影子银行没有受到这一限制,它可以在自有资金可能非常小的条件下开展规模非常大的业务,从而形成很高的信用扩张倍数,造成高杠杆率的特点。在低利率和房价不断上涨的情况下,这类证券的风险虽大但没有体现出来。因此高杠杆率的风险具有隐蔽性的特点,但是当低利率以及房价不断上涨的情况改变时,高杠杆率的风险将造成市场恐慌,放大累积的风险。

2.财务担保

影子银行造成高杠率的另一来源是以隐性或显性方式提供流动性便利和财务担保来降低其他机构的短期融资成本,容易加剧影子银行体系内部的杠杆累积。BIS(2009)指出2007年底美英主要对冲基金杠杆率超过50倍,房利美、房地美杠杆率高达62.5倍。何德旭、郑联盛(2009)认为在市场信心丧失、抵押物价值下跌、保证金率提高时,影子银行体系的高杠杆业务可能引发突然的去杠杆化和资产降价甩卖现象,造成自我强化的资产价格下降循环,加剧系统性风险的累积,放大经济顺周期性。此外,影子银行还可能被传统银行利用以提高杠杆率,规避资本充足性和流动性监管要求。

3.证券化产品

影子银行中的证券化产品基本上都是通过高度数学化的模型计算风险而设计出来的既具有带来更高收益的优势,也可能极大的放大风险。如果房价上升,像在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的情况,或者这些资产的品质能够维持在模型的安全

关于影子银行的文献综述——基于风险分类角度的研究

范围内,那么影子银行不仅能够获取高收益,而且这种证券化按揭产品表面上也能够分散风险。但是当房价降低或者低利率时,证券化产品将把其中的风险无限放大。易宪容(2009)指出正是由于影子银行主要采用批发业务模式,进行很多的金融创新业务,同时其场外交易又缺少谨慎监管,这就容易导致这类金融机构追求过高的杠杆率而形成巨大的潜在风险。

(三)高杠杆率的风险监管

国外由于影子银行发展较快,对于风险防范与控制已相对完善。国内的学者在国外现有制度的基础上,提出了监管建议。曹勇(2011)从微观及宏观视角,提出要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测,防范由于高杠杆率造成的风险。他认为首先考虑基于微观视角,通过收集市场调查数据、公开出版物及从商业性资讯供应商获取相关金融产品的存量与流量等市场数据信息,测算影子银行机构和产品的规模。同时可以通过收集传统银行部门或其他受监管部门(如保险公司)的交易对手信用敞口数据,识别影子银行向传统银行体系的风险溢出效应。这些定量微观数据可以为监测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其次是基于宏观视角,以资产绝对额及其与总债务、GDP、传统银行体系规模的相对量估算影子银行体系金融资产的规模和增长速度,为管理当局提供从微观视角无法及时掌握的风险警示信息,有助于评估影子银行和非金融部门的融资脆弱性。陆小康(2011)则从控制杠杆率的角度,认为应该强化杠杆率限制,建立覆盖总杠杆率、表内杠杆率和表外杠杆率的上限管理机制。

具体而言,国外采用的风险监管措施主要是将影子银行体系纳入监管,关注其系统性影响。美国政府于2009年3月26日公布的金融体系全面改革方案,旨在对诸如对冲基金之类的金融市场主要参与者实行更严格的监管。方案采用建立针对场外衍生品市场的全面监管、保护和披露框架以及建立一个中心机构处理所有标准化场外交易合同两个方面的手段,提高监管要求,减少交易对手风险,鼓励推广交易所交易工具的使用。龚明华、张晓朴、文竹(2011)对此进行了补充,他们总结了这一措施包括的将私募股权和对冲基金纳入监管以及推进场外衍生品进场交易两个方面。首先,将私募股权和对冲基金纳入监管。美国2010年7月份通过的金融监管改革法规定,资本总额达到一定数额的私募股权和对冲基金投资顾问公司须注册及监管。欧盟在2009年4月发布的《另类投资基金经理指

关于影子银行的文献综述——基于风险分类角度的研究

令》草案中规定,超过一定规模的对冲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需监管机构的许可以及进行信息披露等。其次,推进场外衍生品进场交易。美国要求场外衍生品交易转至交易所交易并进行中央清算,由此实行更为严厉的监管。英国要求衍生产品标准化,探索引入中央对手方清算机制。

三、流动性风险

(一)、风险的来源

一些学者认为,影子银行给市场带来的流动性风险与市场其他金融机构具有一定融资缺陷有关。

Epstein(2005)从金融市场的角度来分析了这个问题,影子银行的一些业务,如金融衍生交易,资产证券化使市场的流动性极大地提高,金融衍生品的价值和交易量也会增长,但是这种增长是过度的,会引起虚拟价值飙升,不能良好的表现实体经济变化和经济运行状况,对市场不利。巴曙松(2009)认为,影子银行带来的致命性风险可能来自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反作用,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又会造成借款人的道德风险和贷款机构的逆向选择。首先,由于投资者追求高回报,会对一些杠杆较高的金融产品有很大的需求,同时,风险评级机构受到金融产品发行者的劝说,放松了评级要求。这样一来这种高杠杆的金融产品处于极高的风险中,对市场的安全造成一定的危害。而对于影子银行,由于货币流动性萎缩,房价下降,本身就对流动性需求,市场信息和资产价格波动更加敏感,在市场出现危机时更容易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王达(2012)认为,影子银行体系在商业银行中信贷资产中数目比较大,由于相对而言信贷市场的流动性好,定价机制比较完善,并且交易成本比较低,所以参与者众多,也更刺激了这种信贷的增加。一旦发生危机,由于波及面广泛,是不容易避免的。McCulley, P(2007)也认为,由于联邦基金利率和罚息利率不够高,基金市场才是真正吸引投资者的地方。此外,自2003年开始实行的贴现窗口制度实行的并不理想,事实上美国国内的流动性已经比较差了,所以贷款者宁愿尝试私人间的借贷或是其他方式。还有,美国的流动性不足,但是国内仅仅是扩张了信贷,没有让社会实体财富在同一时间增加,必然会导致一些灾难的发生。在2007年由于美国贝尔斯登旗下的对冲基金被宣布停止赎回,引发投资者撤资,也是对于影子银行的第一次资金溃

关于影子银行的文献综述——基于风险分类角度的研究

逃。再加之其他原因,美国市场的流动性大大降低,由过剩变成了紧缩,更多的影子银行也卷入了流动性危机。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影子银行期限错配的业务模式为市场带了来巨大的流动性风险。

杜亚斌(2010)影子银行的负债主要是一些短期融资,是通过在短期资本市场发行的资产支持票据,而影子银行的资产期限比较长,这导致了其资产和负债时限的不一致,会改变信用期限的结构,从而导致期限错配。钟伟(2011)认为在流动性错配的情形下,一旦市场不稳定,影子银行将面临被挤兑的情形,大量资金撤走而无法在短期内变现其长期资产,从而陷入流动性不足的情形。徐滢(2011)则认为融资工具违约率上升时,影子银行体系会收到融资能力方面的冲击。

(二)、风险规避

首先是要对影子银行做到有效的监管。

杜亚斌(2010)认为应当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来控制市场上流动性风险,促进各类监管机构的信息共享程度,设置更严格的流动性要求,限制影子银行金融产品的杠杆率。

钟伟(2011)提出美国金融监管当局使用沃克尔规则,建立了影子银行系统和一般银行系统之间的防火墙,严格限制了一些大型金融公司的业务。如禁止银行投资过多的基金产品,控制一些大型金融公司的自营业务,并要求银行减少类似存款保险体系之类的投资活动,剥离大额可兑换票据等高风险衍生品。英国提出加强要加强信息披露和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配合,降低银行体系和其他金融体系间性套利的可能性。在信息披露方面,要设置职责明晰的监管主体,确定有效的信息披露内容,还要通过改变被评价方付费的业务模式,保证评级机构的社会公信力,提高评级的透明度。朱孟楠(2012)认为,不光要将影子银行常见的一些形式和机构纳入监管范围,还要针对不同的机构的特点,进行多角度的监管和信息披露,对流动性,引入资本等方面进行严格的规定。

Pozsar et al.(2010)认为,对于影子银行应采用“功能监管”而非“机构监管”,因为传统银行与其具有相同的功能,不同的监管会导致监管套利的发生。对于可能出现的监管套利情况,朱孟楠(2012)补充,在监管的过程中,应采用

关于影子银行的文献综述——基于风险分类角度的研究

以下的手段:当对传统银行监管比较宽松时,对影子银行进行部分监管,以提高社会福利,当传统银行监管宽松式,则对影子银行彻底监管,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优化。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应当对影子银行提供必要保障。

杜亚斌(2010)认为,因为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一样,也有发放大规模的贷款和融资等业务,影子银行应当建立与商业银行存款保险金制度类似的保险制度抵御挤兑风险,相关监管单位应当引导一些通过考核的影子银行办理商业保险,使其在遭遇比较严重的风险时,能获得合理的保险金和流动性,以保障其部分业务。巴曙松(2009)认为,由于影子银行的自有资金量和其业务规模不搭配,信用扩张倍数比较大,容易引起流动性风险,影子银行也应当像商业银行一样,受到资本充足率的限制。

四、信息不对称及不透明

(一)信息不对称及不透明的特点

影子银行主要进行不透明的场外交易,其产品结构设计非常复杂,而且鲜有公开的、可以披露的信息。这些金融衍生品交易大都在柜台交易市场进行,相比公开市场来说,这一市场的信息披露制度很不完善。

(二)信息不对称及不透明的风险来源

影子银行不同于传统商业银行,其一般采用的是批发业务模式,由于不能获取比较完整的信息,不能有效的进行个体风险的鉴别与控制,从而形成信息不对称以及不透明的风险。

1.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国外的影子银行进行的主要业务之一是资产证券化,在这一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逆向选择是指贷款银行由于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将利率风险及信用风险等转移出去,不需要持有贷款至到期为止,因此会强化贷款人盲目信贷扩张的激励,而不注意贷款的品质控制问题。道德风险是指这种信贷模式不仅在事前不会认真筛选借款人,在事后也不会认真监督借款者,不进行有效的风险防范。

2.资产证券化的虚假包装

关于影子银行的文献综述——基于风险分类角度的研究

巴曙松(2009)认为影子银行的产品结构设计非常复杂,其设计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大都在柜台交易市场进行,信息披露很不充分,使得包括对手风险在内的一系列风险都未被监管机关以及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所认识和警觉,更难以由监管机构监管。对于这些复杂的衍生化金融产品来说,其复杂结构下的风险即使是最为精明的投资者也是无法识别的。由于这些证券化产品的投资者没有能力来识别产品蕴藏的风险高低,所以诸多投资者往往就会在这种过度包装的迷惑下进入市场,也使影子银行有可能通过复杂的设计以及虚假的包装隐藏金融衍生品的风险。

3.信息透明度低

Deloitte(2009)认为影子银行为了提高证券的发行规模以及收益率,在淡化证券的基础资产的同时,强化证券化过程中的附加值,减少信息披露。何德旭、郑联盛(2009)认为正是由于证券化过程过于复杂,很多机构投资者对证券化产品的定价没有深入了解,主要是依赖产品的信用评级进行投资决策。由此造成了信用评级较高的证券化产品受到市场的非理性追捧,积累了市场风险。

国外影子银行的主要业务是证券化业务,国内的影子银行发展较晚,业务主要集中在资产证券化、银行表外业务、场外金融衍生品、私募基金、民间信贷等。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规模小,产品单一,风险较高的信贷类衍生品尚未推出,主要的金融衍生产品是利率衍生品和外汇衍生品。其他的业务也都还在发展阶段,有场外交易透明度低,隐含风险较大等问题,有待更多的监管措施的管理。

(三)信息不对称及不透明的风险监管

对于影子银行信息不对称及不透明问题,国内外文献也提出了一定的监管建议。龚明华、张晓朴、文竹(2011)认为可以效仿美国的措施,督促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方履行风险管理责任。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法要求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证券化产品发行人必须将至少5%的风险资产保留在其资产负债表上。但是其也指出美国监管手段将提高影子银行体系透明度、降低信息不对称作为主要的监管手段,措施偏于温和,对影子银行风险管理和控制的监管要求欠缺。巴曙松(2009)提出设计信息披露机制将成为未来金融监管的重点。探索新的金融市场信息披露制度,提高金融产品和金融市场的透明度,以简洁易懂的形式让投资者充分了解相关信息,完善场外交易市场的信息披露新的制度模式。

关于影子银行的文献综述——基于风险分类角度的研究

五、风险跨境跨期传递

影子银行之所以会受到人们如此多的重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引发了这次美国的次贷危机并将自身的风险通过各种渠道传染扩散至整个金融体系甚至世界金融市场,导致了世界经济的大幅波动。但是各国学者更多的是将精力放在影子银行系统的运作和监管上,然而不能理清影子银行的跨行业和跨国境的风险传导,很难制定出针对性的措施,当再次遇到类似的问题时,人们仍然会手足无措。在该部分,我们将着重讨论各国学者分析影子银行的运作如何会带来风险的极大的传染性及他们给出的相关监管建议并进行综合,给出自己的观点。鉴于美国的影子银行系统的高度发达和代表性,我们将主要参考关于美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研究内容。

(一)资金的流动会导致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传导至商业银行体系

1.风险来源

影子银行的资金严重的依赖与银行间批发市场,由于其资金来源的单一性,当市场发生波动时,如果其资金来源得不到满足,极易造成流动性危机,由于其自身的高杠杆率,这种流动的不足往往会被多倍放大。而影子银行也遭受冲击,往往会殃及鱼池,其资金来源的商业银行在未能及时将资金抽回时则会遭受损失。同时,由于过度依赖与机构资金,商业银行的危机往往也会扩大至影子银行,从而形成双向的危机传导机制。Gorton和 Metrick(2010)提出,影子银行体系的“存款人” 主要是现金充裕的机构投资者,具有他们有专业投资经验并掌握大量市场信息,对风险因素十分敏感,一旦行情发生变化,往往会率先抽离资金并引发“羊群效应”,从而诱发对影子银行体系的挤兑。

2.防范措施

面对影子银行体系的这一特点,需要扩大其资金的来源,避免依赖性的产生。可行办法有以下几种:(1)鼓励个人投资和私募资金的介入,加强债权人对影子银行业务运营中的风险的知情权,借此来扩大影子银行的资金的来源途径的同时抑制其风险的膨胀。(2)影子银行通过自身的业务创新,吸引公众的投资,这方面可借鉴大额可转让存单或者基金的模式。

3、鼓励影子银行在货币市场上和资本市场上进行资金的融通。

(二)业务的往来会导致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扩散到其他的金融行业

关于影子银行的文献综述——基于风险分类角度的研究

由于影子银行的业务的灵活性和复杂性,其业务行为在满足商业银行不能满足的资金需求带来融资便利的同时也会将业务触角深入其他金融行业。另一方面由于影子银行的产品往往由复杂的衍生品进过多次复合和再衍生而形成的,其现金流和风险的来龙去脉往往难以识别。例如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影子银行的结构化衍生品就对在金融危机的扩散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不合格贷款着的贷款被商业银行出售给影子银行,影子银行通过资产池的结构化和增信,在将它出售给投资者。由于影子银行在其中的操作,使得风险和收益分离,商业银行和投资者都不能清晰额了解其面对的风险,盲目扩张,最终由于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导致了多个机构的危机。同时,AIG等保险公司为了扩大盈利能力而开发的CDS业务也卷入其中。终于,由于影子银行体系业务的复杂和长链条性,整个金融体系都不可避免的受到重创进而影响到实体经济。对于风险的传染是难以通过金融分业一刀切除的,因为金融监管的脚步往往跟不上金融创新的节奏,需要在影子银行体系和其他行业之间建立有效地风险隔离机制,允许与收益对称的在合理的可控范围之内的风险的跨行业分散,对于那些已经远远超过金融机构承受能力的风险则要尽早隔离,避免对其他机构和行业产生冲击。

(三)影子银行的业务行为对金融市场的结构产生影响 世纪70年代以来的美国金融业的合并趋势在促进了影子银行的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改变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影子银行体系的资产证券化功能使其在事实上成为了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一个二级市场。由于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和金融创新带来的效益,该市场的交易成本低、定价机制完善、流动性高,商业银行有足够的动力将其信贷资产在这个二级市场上出售以获得流动性并进行下一轮的信贷行为。因此,美国商业银行发放的贷款不必等到到期就可收回,而在二级市场的货币和不断进行信贷和资产出售的循环中带来了巨大的乘数效应,直接扩大了商业银行的收益,在这种利益的驱动下,商业银行更像是一个生产厂商,它的产品就是信贷资产,因为市场的需求远远大于其制造能力,所以无论其生产多少都是有利可图的,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不再关注风险,生产出了很多不合格产品----次级贷款(Pozsar等.,2010)。影子银行业务的增长在扩大了市场的流动性的同时也会带来虚拟资产在成交量和成交价格上的大幅上涨,这会吸引其他行业的金融机构来参与这项业务,这也改变的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内容。然而,关于影子银行的文献综述——基于风险分类角度的研究

历史经验表明,过度的金融创新带来的资产价值的大幅增长并不能反应美国实体经济的真实情况,反而会进一步加剧美国本来就很严重的过度金融化(Epstein, 2005)。针对这一现象,必须要求其他的金融机构在进行跨行业业务的扩展时要审慎的面对可能的风险,防止金融机构由于受利益的驱动而放宽安全边际,参与一些已经存在泡沫的投资活动。

(四)影子银行的影响具有全球性特点

影子银行在金融市场中的特殊地位和美国金融的高度发达决定了其影响也是全球性的。最后,美国金融市场在全球金融市场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其影子银行体系也是全球化的。一方面,以德国的州银行(Landesbanks)为代表的许多欧洲国家的商业银行购买并持有美国AAA 级以上的资产支持证券和有担保的债权凭证,从而成为美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存款人”之一;另一方面,一些欧洲商业银行还通过出售信用卖空期权(credit put option)合约的方式成为美国“外部” 影子银行体系中的私营信用风险承载方,从而参与美国影子银行体系的信用转换。此外,欧洲国家的一些大型商业银行还将其在欧洲发放的以英镑或欧元计价的抵押贷款证券化后,通过货币互换交易转化为以美元计价的证券资产,然后再出售给美国的机构投资者。换言之,美国的货币市场共同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充当了全球影子银行体系的“存款人”(王达,2012)。关于超越国境的问题的解决,一国的监管显然已经不能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国际间的合作和国家组织在其中的平衡和协调。此外,世界范围内金融市场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发达国家的金融危机往往会向发展中国家不成熟的市场进行扩散,这就要求各国抓紧建设金融体系,完善相关制度,建立全面的面对外来冲击和风险的保护和防御体系。

六、对我国的借鉴和启示

我国的影子银行业尚处在发展之中,结构相对简单且金融体系不健全,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影子银行体系有较大的差别,需要针对自身的特殊情况进行相适应的引导和监管。龚明华等(2011)提出了我国现在的影子银行的三个特征:首先我国影子银行的规模较小且运作结构单一;其次我国的影子银行系统相较于欧美国家具有较低的杠杆率;最后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源与发达国家成熟的金融市场有较大的差别,主要来源于资产证券化、私募基金、民间借贷、结构化金融

关于影子银行的文献综述——基于风险分类角度的研究

衍生品和监管的不足。同时提出了完善监管的几点建议,包括健全金融立法,填补法律空白;根据影子银行机构不同的影响程度和风险水平,实行动态比例监管;建立有效的风险防火墙,强化金融机构自身风险管理;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朱孟楠等(2012)认为目前我国的影子银行体系仍处在初级阶段,主要形式有商业银行体系中的准信贷行为,例如商业银行的各种结构性理财产品和游离于金融监管体系之外的民间金融。其中,民间金融在我国影子银行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为各种拥有融资需求而不能通过商业银行体系满足的市场主体提供了流动性,在我国融资仍以间接为主的情况下,民间金融已经成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一个重要渠道。王增武(2010)在以银行理财产品为例分析了影子银行体系对我国的货币供应量的影响,提出影子银行的业务行为会增加货币的供应量,使其远高于中央银行设定的信贷规模上限,从而干扰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制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的无序期货投资交易、乱集资、地下钱庄、农村基金会、非法投融资等,都是影子银行在中国的体现。我们认为,我国的银行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种形式上:

1、银行结构化理财产品。这是我国影子银行最重要的产品形式。银行通过出售结构化产品聚集资金,避免了对于储蓄的监管,再将这些资金投入证券市场或进行信贷,这种业务不会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完全反映,但是在事实上承担了商业银行的信贷融资功能,只是以另一种形式进行。此外,我国的银行经常会与信托机构进行合作,但是信托机构在很大程度上将资金投向了政府的基础建设工程,虽然有国家税收作为保证,但是风险的过度集中毕竟不符合金融机构的行为准则。

2、资产证券化产品市场。建设银行在银行间市场发行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是我国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开端。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6月,共11家金融机构累计发行的17单证券化产总额约为700亿元,且证券化产品的基础资产也由一般的住房贷款扩大至其他贷款范围。总体来说,我国的资产证券化刚刚起步,仍非常弱小,二级市场不够发达且缺乏相应的发展经验和监管制度措施。

3、私募基金。由于缺乏适当的投资渠道,我国的私募基金产业近些年发展的很快,但是相应的制度建设却未能跟上。由于缺乏基础的金融知识,基金份额持有者的权益往往不能得到足够的保护甚至出现了大量的非法集资的案例。同时,由于投资理念的不成熟,我国的私募基金往往又不在监管范围之内,往往会成为热钱对金融系统的稳定产生冲击。

4、关于影子银行的文献综述——基于风险分类角度的研究

民间金融。由于融资需求不能满足,我国的民间金融一时成为部分中小企业和个人的主要融资渠道,小额借贷和典当行如雨后春笋般挤满了大街小巷。但是由于其自身制度和财务管理的不完善以及民间金融过度趋利带来的高利贷性质,民间金融一度成为了威胁国民经济稳定和发展的毒瘤,温州的民间借贷危机就是这些问题的集中爆发和体现。目前,这种情况已经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对民间金融进行规范和引导成为一个热点议题,温州的试点也是我国民间金融改革的一个前沿阵地。

在我国影子银行业起步时间尚短的情况谈论对其的监管似乎有些杞人忧天,但是一定程度的未雨绸缪还是有必要的。制度的健全,法律的规范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直是众多学者讨论的重点,但目前在这一方面都未能给出具体的可行性的建议,只是泛泛的谈论这两个方面的监管。文维虎和陈荣(2010)在分析了我国影子银行业的现状后提出,我国的影子银行体系尚处于幼年期,对其进行监管要适度,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并提及了“海南发展银行”和“广东发展银行”的例子。李杨(2011)从影子银行的发展中得出了对于金融创新的一些启示,他认为我国的金融创新首先需要全面转变理念,将金融业从高高在上的金融资源的垄断者的地位上“下凡”到为企业和居民提供服务的现代服务业的新平台上;从以融资为能事的金融中介功能,全面转移到以收集、生产、传递和使用信息为根本要义的新机制上;从满足于存、贷、汇、兑,全面转移到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做”的金融产品和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上;从热衷于兴办机构,转移到激励交易、向提高流动性要效率的现代金融发展的道路上;从主要依循政府设计、批准和运动式推进的极具行政化色彩的老路,转移到依靠市场机制和亲知经济活动的微观经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上。

主要参考文献

[1] 巴曙松.金融危机下的全球金融监管走向及展望.西南金融.2009(10)[2] 巴曙松.加强对影子银行系统的监管.中国金融.2009(14)[3] 曹勇.对影子银行体系及其管理的几点思考.银行管理.2011(8)[4] 杜亚斌、顾海宁.影子银行体系与金融危机.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25)

关于影子银行的文献综述——基于风险分类角度的研究

[5] 龚明华、张晓朴、文竹.影子银行的风险与监管.中国金融.2011(3)[6] 何德旭、郑联盛.影子银行体系与金融体系稳定性.经济管理.2009(11)[7] 李世宏.影子银行监管:国际动态和启示.中国金融人论坛: http://www.xiexiebang.com.Nov.2007 [24] McCulley, P.Teton Reflections.PIMCO Global Central Bank Focus.Aug/Sept.2007

[25] Pozsar,Zoltan, Tobias Adrian, Adam Ashcraft and Hayley Boesky.Shadow Banking.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Staff Report.2010 [26] Roubini N.NYU professor predicting a whale of a bear market.Feb.2008.Available at http://www.xiexiebang.com.[27] Zoltan, P., Tobias Adrian, Adam Ashcraft, Hayley Boesky.Shadow Banking.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Staff Report No.458, July, 2010

第五篇:影子银行对我国金融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从2007年影子银行的概念诞生开始,便成为金融界讨论的热点。业界认为,由于市场流动性大、杠杆率较高,并且处在金融监管之外性影子银行必定会对金融系统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目前国内外对影子银行争论比较大,影子银行的概念、规模以及影响力也一直备受争议。有的人认为世界影子银行体系在10万亿美元,有的认为在24万亿美元左右。2012年我国央行行长周小川明确表示,我国影子银行的规模和影响力相对发达国家要小得多。但据统计,我国2012年影子银行的规模在22万亿元左右,大约占我国金融系统信贷业务的40%,这个指标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临界点。许多人担心我国影子银行的规模比官方公布数据要大很多,其影响力也不容小觑。根据美国次贷危机的产生原因以及发达国家各种创新金融工具的影响力分析,影子银行必然对金融的稳定性产生较大的影响。

相关理论研究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影子银行进行了大量研究。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影子银行的传导机制分析。例如强培铮(2012)利用模型推导分析了影子银行的传导机制。第二,影子银行的产生与发展分析。例如易宪容(2009)认为影子银行通过证券化的方式进行信贷扩张。信贷扩张的过程就是链条的无限延长,但是链条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影子银行的体系就会崩溃。第三,影子银行的影响分析。例如季伟(2013)研究了我国影子银行体系与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关系,认为影子银行规模小于47%,那么有利于提升商业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反之则产生反作用。高璐(2013)实证分析了影子银行的影响发现其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但是也会提高系统风险。

国外对影子银行的研究较为细致而深入,例如adrian(2009)等人共同研究了影子银行对金融监管的影响;gorton(2010)分析了影子银行的调节方法;nersisyan(2010)分析了金融危机(金融的脆弱性)与影子银行转向的关系;sergey ch-ernenko(2012)从货币市场的贷款行为出发分析了影子银行的摩擦。根据国内外的研究可知,我国主要侧重宏观分析,而国外侧重单个角度分析。本文深入分析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以及我国近年来针对影子银行的政策,试图根据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情况与我国政策的变化深入分析影子银行的影响以及影响的传导路径,然后系统分析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最后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与政策监管情况

(一)我国影子银行的整体发展情况

我国影子银行主要以银行理财产品和信托公司信托产品为主。其发展萌芽期在2004年,快速发展于2006年。从表1数据可知:我国影子银行近年来迅速发展,特别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2009年二者规模占gdp的比重为8.9%,比上一年提高了1.9个百分点,而2010年为13.8%,2011年为20.7%,2012年为28.1%。根据国内外研究成果,影子银行占gdp的比重越高,其对经济的影响越大,对整个经济的金融系统影响越大。根据2013年数据,其比重已经达到了36%,超过了三分之一的比重,说明其对金融系统以及整个经济的影响举足轻重。同时影子银行还包括了保险公司、典当行、民间借贷等其他内容,因此其占gdp的比重更大。

表2为我国2012年广义影子银行的规模状况。从数据可知,2012年我国影子银行规模已经超过了30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5.38%。根据表1中2013年第一季度的数据可以推算,我国影子银行的规模占gdp的比重可能已经超过了45%。从我国影子银行的具体内容规模看,按照大小排列依次是信托产品、委托贷款、银行理财产品、民间借贷、银信合作、券商资产、担保公司、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其中,银行渠道为14.92万亿元,占总规模的49.32%;非银行金融机构渠道为10.833万亿元,占总规模的35.81%;非金融机构渠道为4.5万亿元,占总规模比重的14.87%。因此可以看出,银行渠道依然为我国影子银行比例最大的部分,而非银行金融机构渠道也占据了较高的比重。根据渠道的可监控程度,我国银行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是可以监控的,而这二者占影子银行的比重超过了85%。

(二)我国三类主要影子银行的发展与现状

1.银行理财产品的产生与发展。2005年9月中国光大银行发行双币理财产品,标志了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开端。在2006年之后我国理财产品迅速增长,截至2012年底,我国理财产品余额已经超过了7.6万亿元。2005至2012年我国银行通过理财产品募集资金分别为2000、4000、8200、37000、47500、70500、160000和247100亿元,规模增长非常快,年增长率超过了70%。2013年我国银行理财产品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发行数量达到了56827款,金额约有56.43万亿元,较上年增长85.87%。

2.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产品的产生与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指以发行股票和债券、接受信用委托、提供保险等形式筹集资金的金融机构,例如典当行、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证券公司、财务公司、信托投资机构、基金管理公司、融资租赁机构等。我国非金融机构于1979年开始萌芽,到1996年机构数量已经达到了515家。多年以来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迅速,但是发展历程非常坎坷。据银监会统计,截至2012年我国非银行金融机构总资产超过了42万亿元。

3.民间借贷机构的产生与发展。由于民间借贷难以监控,所以我国涉及资金无法统计。但是根据统计局抽样调查结果,我国有34%的家庭参与了民间借贷,借贷金额超过8.6万亿元。相对前两种影子银行产品,民间借贷这类影子银行产品潜在风险更大,这是因为我国部分实业集团的债务高筑,而资金来源主要为民间借贷,例如温州立人集团总债务达到45亿元,其中绝大部分为民间借贷。由于民间借贷年利率基本在20%,利率高还贷风险大。

(三)我国影子银行的政策监管

2013年3月27日银监会发布了《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对商业银行理财资金直接或通过非银行金融机构或者非金融机构、资产交易平台等间接投资与非标准化债券资产业务作出了规模限定,并要求资金和投向一一对应,充分披露资产状况。也就说,作为影子银行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渠道和主要的非银行金融渠道的有关内容已经进行了政策部署,实行初步监管。但到2013年下半年我国理财产品的风险不断爆发,涉及飞单风险、兑付风险以及操作风险。这说明我国影子银行在金融监管体系下依然存在各种风险,对于影子银行的监管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监管体系不完善,例如金融机构与监督机构勾结、监管与被监管利益存在共通性等,导致很多监管被虚置,呈现监督形式化的现象。第二,我国对各种金融工具的风险评估能力较低,无法正确把握新金融工具的风险度。第三,我国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非金融机构都存在严重的道德风险问题,其为了促进机构以及个人收入,利用消费者较低的辨别能力以及信息不对称的优势误导消费者进行购买。

我国金融市场产生影子银行的原因分析

影子银行产生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原因来自于两个方面,市场需求和金融创新。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市场需求。当前监管的金融体系无法满足各种市场需求,便催生了小额贷款公司、民间借贷等机构。其虽然是非银行机构,但是却发挥了银行的职能。从表3数据可知,我国融资规模呈现出年均20%左右的增速(不包括我国的民间贷款)。2013年社会融资规模达到了17.29万亿元,而我国货币供应量为110.65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占货币供应量的15.7%。这说明了我国社会发展对资金的需求量非常大,并且上涨速度非常快。事实上,我国金融资金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农村贷款满足度低于40%,城镇贷款满足度也不高。中小企业以及个体户的贷款很难满足,一般都依靠小额贷款公司以及民间借贷等影子银行产品来完成。当前,我国影子银行的规模已经达到了30万亿元,其中银行渠道和非银行渠道各占50%左右,这说明我国在监管的金融体系外至少有30万亿元的市场需求无法通过监管的金融体系满足。

第二,金融创新。影子银行的核心即是金融的创新,这些创新也离不开人们对投资和贷款的需求。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通过理财产品募集资金进行投资,而产品需求者通过购买理财产品实现投资。根据我国影子银行的现状可知,我国无论是银行机构还是非银行机构,都在不断创新影子银行的产品,都希望通过创新产品来实现融资。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对创新的金融产品审核较为严格,并且我国金融创新能力有限,因此总的来说我国金融创新大都是在国外根据我国金融创新工具的产生和利用情况,然后借鉴经验,按照我国需求环境进行调整的。金融创新是影子银行的主要来源。

影子银行对金融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一)积极影响

第一,弥补正规银行的不足。我国银行在政策和制度的约束下总是无法满足各种市场的需求,需要影子银行来补充和发展金融体系。在硬性监管的体系范围内的金融体系无法根据市场需求及时全面的做出调整,而影子银行可以弥补这个缺陷,这是因为影子银行受到的监管度小,其行为更为自由,适用范围更广。通过弥补漏洞,影子银行有利于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对于我国来说,我国影子银行的规模相对整个金融体系来说比较小,但是相对我国经济总量来说却举足轻重,占gdp的35.4%,这说明其对经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果欠缺这部分的作用,我国金融体系就不能很好的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那么就会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从我国金融资产来看,如图1所示,影子银行占整个银行资产的50%左右,并且保持相对的稳定性,这说明影子银行和监管内的银行一样,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其成为融资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活化投资和经济。首先影子银行能够广泛吸收社会各种零散资金进行投资,从而可以扩大社会投资。然后影子银行通过对货币资金进行多次交换,能够提高货币的使用效率。此外,影子银行通过弥补监管范围内银行的不足,通过对其服务不到的范围进行投资,有利于改善经济结构,活化经济。通过活化投资和经济,有利于稳定金融体系。从我国影子银行的现状可知,我国影子银行的产品吸纳了一些零散资金,同时也是直接配给一些中低规模需求者,比如个人、个体户以及中小企业等。这些个人或者组织无法直接大规模投资,也不能直接存在银行等待贬值,因此影子银行的相关产品是不错的保值工具,或者在需要资金时由于无法满足正规金融体系的贷款或者融资条件,也可以通过非银行渠道的影子产品进行融资。

第三,分散投资风险和利润。影子银行通过多个环节的投资可以分散利润,同时其通过多元化投资方式,从影子银行吸纳各种方式的投资资金,可以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并且,资金拥有者通过影子银行产品进行综合和分化投资,也可以起到分散投资降低投资风险的目的。因此,影子银行有利于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我国影子银行的产品主要是银行理财产品、非银行渠道的信托产品,这些产品的特点是分散投资到各个基金、股票,虽然也存在不可控因素,但是起到了分散风险的作用。

(二)消极影响

第一,如果经济存在泡沫,影子银行会放大泡沫的影响,从而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在泡沫与暴利驱动下,影子银行的资金会大量流向泡沫产业,从而促使泡沫更多更大。根据我国影子银行的现状和规模,当前许多监管外的资金大量通过高利息进入房地产行业,这大大促生了房地产的泡沫。这是缺乏严格监管的弊端。

第二,如果经济危机发生,影子银行会放大危机,恶化经济危机,从而影响金融系统的稳定性。这一点在美国的次贷危机中已经验证。美国次贷危机产生是由于房屋贷款,但是由于银行信贷产品被包装成各种理财产品,所以波及到其他各个领域。根据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规模(占gdp35%),如果一旦我国出现经济危机,那么不在监控范围内的影子银行可能因为政府无法调控而放大危机。

第三,影子银行会放大投机行为的影响力,影响金融系统的稳定性。投机的发生首先是因为监管不力,导致投机者有漏洞可以攻击。影子银行正好满足投机主义的要求,其在监管之外或者因为无法全面严格监管,那么由于资金进入的门槛和受监测程度低,投机主义者正好可以通过漏洞和监管空白以实现其不法的暴利目的。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影子银行对金融的稳定性确实产生影响,并且其规模越大产生的影响越大。对于世界的发展形势而言,影子银行的规模已经上升到难以控制的范围,这也是金融危机容易被恶化和放大的重要原因。根据图2,由于世界gdp增速非常缓慢,影子银行占gdp的比重非常高,因此影子银行对经济的影响依然非常大。从2006年以来,世界经济一直不稳定,大大小小的经济危机不断产生,这与不可控制、缺乏监管的世界影子银行具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我国也应该警惕世界影子银行对我国产生的消极影响。

结论及政策建议

根据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与现状以及影子银行对金融体系的影响可以看出:第一,我国影子银行占gdp的比例已经将近50%,对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影响力非常大;第二,影子银行对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存在多面性;第三,我国金融创新的约束有利于控制影子银行的发展,但是整个金融体系特别是对影子银行的监控方面存在很大漏洞。为了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影子银行的作用,本文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第一,完善我国金融监控体系,但是应该注意保持影子银行的优越性,充分利用影子银行的补充和活化经济的作用。根据我国当前的政策漏洞、法律漏洞和现实监管漏洞进行完善,其监管最重要的是防止影子银行产品的拥有者欺骗消费者,防止投机主义者利用影子银行产品来获得高额利润,损害金融的稳定性。完善监管要着重规避或者缓和影子银行的消极影响,防止其对金融甚至整个经济带来巨大影响。

第二,加强影子银行产品的审核管理,控制影子银行的规模,保证影子银行的消极影响在可控制的范围内。政府应从我国金融的全局以及经济发展的全局出发,从影子银行对金融的消极影响力以及政府对影子银行消极影响的处理能力出发,科学的规划影子银行的发展速度,通过影子银行的比例和范围调控来平衡其利弊关系,合理控制影子银行的规模以及对金融乃至整个经济的影响力。

第三,提高对影子银行产品以及整个影子银行的风险评估能力,建立影子银行风险预警系统,做好防控影子银行危机产生和发展的预测。我国欠缺对影子银行危机的评估,这不利于危机的预测。此外,虽然我国对金融产品的审核较为严格,在入口堵住了一部分风险,但是实际上很多风险来自于实施过程中,但是我国欠缺针对实施过程的金融危机预警系统,这不利于危机的预测和快速反应。

第四,提高区域实体经济实力,防止世界影子银行对我国经济的过多干预,防止经济泡沫过大,严控经济危机的发生与恶化,提防各种金融投资行为,并严厉监控影子银行对这些不利因素的扩大作用,防止影子银行的消极作用被多环节传递。

下载对我国影子银行研究文献综述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我国影子银行研究文献综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影子银行[精选]

    影子银行 简介: 影子银行,又称为影子金融体系或者影子银行系统(Shadow Banking system),是指房地产贷款被加工成有价证券,交易到资本市场,房地产业传统上由银行系统承担的融资功......

    影子银行

    影子银行 按照金融稳定理事会的定义,影子银行是指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信用中介体系,包括各类相关机构和业务活动。影子银行的概念......

    影子银行(最终定稿)

    "影子银行"应加快利率市场化,推动“影子”阳光化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传统银行的一些功能正在被“影子银行”吞噬,而其所带来的货币流通速度的增加也伴随着风险的上升。 “影......

    影子银行

    影子银行 按照金融稳定理事会的定义,影子银行是指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信用中介体系(包括各类相关机构和业务活动)。影子银行引发系......

    影子银行

    影子银行“影子银行”是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后所出现的一个重要金融学概念。它是通过银行贷款证券化进行信用无限扩张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的核心是把传统的银行信贷关系演变......

    影子银行

    影子银行 “影子银行”是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后所出现的一个重要金融学概念。它是通过银行贷款证券化进行信用无限扩张的一种方式,是正规银行体系之外运行的,包括实体和业务活......

    什么是“影子银行”?对我国金融行业有何影响?

    “影子银行”对国内金融行业有何影响在谈到资金池、信贷资金、资产证券化等议题时候,往往都会涉及到“影子银行”这个话题。那么,什么是“影子银行”?对我国金融行业又有何影响......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文献综述 李智事业11-1201105002807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日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