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员工的消极行为是什么造就的
员工的消极行为是什么造就的
员工在工作方面的懈怠、纪律方面的松散是我们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我们往往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员工职业道德差、缺乏上进心。于是想方设法加强对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希望以此来感化员工,激发起他们工作热情和上进心。可这些工作基本上都是徒劳的,不但没有积极作用,有时甚至加强了员工的反感情绪。
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员工都是最重要的资本。没有员工的努力工作,就没有企业的兴旺发达。员工的懈怠与松散是企业发展最大的敌人。因而一个企业不管其规模大小,要想长期生存、发展下去,就必须彻底改变员工工作上的懈怠情绪与纪律上的松散状况。
要想解决一个问题,必须要找到问题的根源。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员工懈怠、松散的状况呢?其实问题还是出在企业本身,是企业运行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影响甚至打击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为什么这样说呢?下面我们就作一个简单的分析。“获得承认,得到尊重”是每一个人的愿望,没有哪个人从内心来讲是自甘落后的,因而从人的本性来分析根本就不存在职业道德差的问题。一个人在他刚参加工作或刚到一个新的单位时,其工作热情及工作积极性一定是很高涨的,时时处处、想方设法把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表现出来,希望以此引起领导的重视及同事的尊重。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发现自己不但没有引起领导的重视,反而处处受到压制;不仅没有得到同事的尊重,反而时时遭受白眼。于是他开始重新审视这个工作环境,发现消极地对待工作;情绪化地处理问题;毫无合作精神;工作中责任不明、职责不清;工作没有标准等等在这个环境中是普遍的、正常的现象。于是他认为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付出再大的努力也是徒劳的,不如和大家同流合污,过一天算一天。就这样一个缺乏职业道德的员工被顺利地造就出来了。
其实,在这位新员工之前的所有员工基本上都有着相同的经历。他们把自己的满腔热情投入到了工作中去,希望通过自己努力的工作获取事业发展的机会。然而现实的工作环境不仅不能有效地促进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反而使员工丧失了奋斗的勇气和精神,从一个个事业性极强的人迅速转化成了缺乏职业道德的员工。可见工作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
到底什么是工作环境呢?一个较差的工作环境其具体表现又是什么呢?如何建立一个好的工作环境呢?
工作环境就是一个单位或团体的工作氛围、人际关系、工作状况、员工情绪、领导作风等方面的总和,它既包含了实际内容又具有抽象特征。工作环境不仅反映了一个企业或团队的客观面貌,同时也是企业或团队观念及精神的具体体现。完全可以这样说,工作环境是企业文化的具体表象。一个良好、和谐的工作环境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较差的工作环境则是造成员工情绪上的懈怠及工作上消极的主要原因。因而,所谓员工职业道德问题与工作环境有着紧密的关系,员工的职业道德差并不是员工主观愿望的体现,而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工作环境的影响逐渐形成的。在具体的工作环境中,造成员工情绪懈怠及工作消极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工作气氛不和谐,同事间缺乏合作精神,各种矛盾不断;
2.员工的工作状况十分糟糕,职责不明,标准不清,偷懒、消极、逃避困难等现象频频发生;
3.员工情绪低落,无进取心,对工作积极性较高的同事进行打击、奚落,冷嘲热讽。4.员工之间缺乏应有的尊重,员工对共同服务的集体毫无感情; 5.上司缺乏领导应有的风度,嫉贤妒能,对有能力的员工打击、压制; 6.员工没有充分发挥的空间及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7.员工的自我控制能力差,情绪化倾向严重。
当员工情绪的懈怠与工作的消极成为一种风气时,企业就很危险了,也就是说企业的工作环境已经很糟糕了。这个时候再想改变这种状况已经很难了。因而,任何企业要想平稳地发展下去,从一开始就要在建立和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方面下足功夫。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就要在企业内部建立合理、有效的运行机制,其内容不仅包括合理的薪酬制度与有效的绩效评估手段,同时也包括良好的内部竞争机制与完善组织、管理制度,以及科学的责、权、利分布、运行、控制系统等。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们要时刻记住一句话,那就是:在任何企业中都不存在职业道德差的员工,只存在管理水平低的领导。每一个管理者如果都能学会从自己身上寻找问题的根源,那么许多看似很复杂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好的工作环境,才能留住优秀的人才!请各位领导、同仁多思……..总经办 2013.03.25
第二篇:员工消极行为剖析
员工消极行为剖析(原创)
酒店员工在服务方面的懈怠、纪律方面的松散、服务态度差是在管理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人们往往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员工职业道德差、缺乏上进心。于是想方设法加强对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希望以此来感化员工,激发起他们的工作热情和上进心。可这些工作基本上都是徒劳的,不但没有积极作用,有时甚至加强了员工的反感情绪。
工作环境是一个单位或团体的工作氛围、人际关系、工作状况、员工情绪、领导作风等方面的总和,既包含了实际内容又具有抽象特征。工作环境不仅反映了一个企业或团队的客观面貌,同时也是企业或团队观念及精神面貌的具体体现。可以说,一个良好、和谐的工作环境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因而,所谓员工职业道德问题与工作环境有着紧密 的关系。
造成员工情绪懈怠及工作消极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作气氛不和谐,同事间缺乏合作精神,各种矛盾不断;二是员工的工作状况很差,职责不明,标准不清,偷懒、消极、逃避困难等现象频频发生;三是员工情绪低落,无进取心,对工作积极性较高的同事进行打击、奚落,冷嘲热讽;四是员工之间缺乏应有的尊重,员工对共同服务的集体毫无感情;五是上级缺乏领导应有的风度,嫉贤妒能,对有能力的员工打击、压制;六是员工没有充分发挥的空间及进一步发展的机会;七是员工的自我控制能力差,情绪化倾向严重。
当员工情绪的懈怠与工作的消极成为一种风气时,就会给酒店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危险,也就是说酒店的工作环境已经很糟糕了。这个时候再想改变这种状况已经很难了。因而,任何一个酒店要想平稳地发展下去,就要在建立和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方面下足工夫。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就要在酒店内部建立合理、有效的运行机制,其内容不仅包括合理的薪酬制度与有效的绩效评估手段,同时也包括良好的内部竞争机制与完善组织、管理制度以及科学的责、权、利分布、运行、控制系统等。(作者单位:邢台宾馆)(该文于2011年3月16日发表在《中国旅游报》第七版)
第三篇:消极行为模式对人的影响
心理学课作业
谈消极习惯模式对人的心理
发展的影响
谈消极习惯模式对人的心理发展的影响
自我概念是指一个人认可并持守的外界对他的评价和定位,人倾向于按自我概念行事,自我概念值越高,就越有积极的态度,个人潜能就能越充分地发挥。自我概念的构成有自我理想、自我形象和自我价值。自我理想是指一个人最希望自己所成为的样式,也就是自己对自己未来的一种期望;自我形象是指一个人根据自己的表现而作出的自我评价;自我价值是指一个人喜欢自己的程度,这是自我概念的核心,一个人越喜欢自己,自我价值的水准就越高。
自我概念的形成从孩童时期就开始了,孩童出生时拥有纯全的潜能,他们没有恐惧感,想到什么就会去做,不会考虑到任何后果,他们的行为完全是自发性的,行为的动机是单纯的,不受他人影响的。因此孩子们的很多行为通常不被大人所理解,他们发泄式伤害孩子自尊心的批评称之为破坏性批评,破坏性的批评影响了孩子们的自我概念,形成了心理上的消极习惯模式。
消极习惯模式分为抑制性消极习惯模式和强制性习惯模式两种。抑制性消极习惯模式表现为对事情的回应是“我不行”同时也造成了对失败的恐惧感。当孩子们被再三叮嘱“不要、走开、小孩子不要管”的时候就产生了。孩子在家庭里作为家庭的一员有权参与家庭事务的讨论,他们的语言和行为应该受到理解和尊重。强制性消极习惯模式是当孩子们受到有条件的爱时就会产生,从而让他们形成害怕被拒绝的恐惧感。这样就会导致孩子们做事永远尝试取悦于别人,而否定自己的需要,从而产生成人中的A类行为:从不休息,不断工作,总是只为别人着想,不顾自己的需要,过于注重工作,失去心理和生活的平衡。
消极习惯模式的根源是在孩童时期就已经产生了,瓦龙在《心理生活研究概论》一文中写道:“无论是心理学的或是生物学的事实,都是从活体与其环境的接触开始。”随着个体的生长、环境的变化及教育的影响,心理活动根据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被动到主动的顺序,有干什么地发展起来。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心理活动不仅显示着连续的、多层次的、多水平的特性,而且也显示着一定的结构性和阶段性。
新生儿和婴儿,他们的心理总是对外界刺激的简单而直接的反应。随着他们的生长和周围环境的影响,随着生活经验不断积累,逐渐形成一些自我的活动,由直接寻外界的反应转化为随意反应。此时,他们具有了一定的主动性,逐渐形成一些自我的活动,由直接对外界的反应转化为随意反应。此时,他们具有了一定的主动性,逐渐形成一定的能力、情感、意志特点。他们在接受外界刺激后,往往会把这些刺激与自身特点结合起来,转化为内在的动机世界,然后再作出反应。由于这时他们的心智还不够健全,因此可能很多行为不能被大人所理解,如果这时他们所犯的错误不能被原谅,甚至遭到破坏性的批评时,就会影响他们的自我概念,从而形成心理上的消极习惯模式。
小倩是一名大一的女生,现就读于当地一所普通高校,家庭经济条件一般,家里有个姐姐,在一所重点高中上大学,从小姐姐的成绩就一直比她优秀,父母也经常拿她和姐姐相比,虽然她的成绩也不算差,但却始终不如姐姐优秀,在父母的比较下她显得相形见绌,逐渐的对自己也失去信心了,最终眼看姐姐考入理想的高校,自己却只能上一所普通的学校。但所幸的是小倩终于可以摆脱父母的唠叨,来到学校以为自己可以开始新的生活。可是到了大学她发现,同学们都懂很多东西,会玩、会学、会生活,而自己则像一个无知的小孩子,处处不如人,很孤独、很痛苦、很自卑。她不愿与同学交流,觉得自己很痛苦,感觉又回到父母拿她和姐姐相比的时候。
从上面这个事例不难看出,在小倩小的时候由于经常受到父母破坏性批评,使她的自我概念变得消极,不能对自己作出正确的评价。从而让自己变得孤僻、自卑。一直到大学这种消极习惯模式都还在影响着她。遇到事情的反应就是“我不行”,对周围的一切人和事都有一种恐惧感。
要如何才能纠正消极习惯模式,让心理健康的发展呢?积极地进行自我暗示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心理具有非常大的力量通过对那些成就非凡的人的诸多研究表明:他们在关键时刻都能进行积极的的自我暗示,都能自己给自己增强信心,因此他们战胜了无数困难,最终取得成功。我们可以利用语言的自我暗示。用于自我激励的话,要有积极、肯定的意义。如:“我是独一无二的”、“我对自己充满信心”。还可以利用环境的自我暗示。环境的意义很广,可以是人,是物、是光、是声等。心情烦躁时可以听听曲调舒缓的音乐。
利用动作的自我暗示。紧张不安时,可以扩胸作深呼吸;心情烦闷,可以反背双手散步。利用心理图像的自我暗示。消极悲观不如意时,可以回忆过去取得成功的愉快的场;身处逆境,信心动摇时,想象成功人士艰苦奋斗的情景。
合理的自我美化也是一种有效地方法。当个体接受的信息对其自我概念构成威胁时,个体的情感状态就会发生紊乱。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自尊的欲望大大超过标准评价自己的欲望,他们最明显的选择就是重新认识自我,让能够支持自我概念的表征开始运作,此时的个体往往喜欢自我美化。所以自我美化是指个体以一种有利于对自己作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和解释有关自我的信息,从而避免自尊心受损或增强自尊感。
方式一:向下的社会比较,当你为了弄清自己在群体中的价值位置而既定的自我价值目标又落空时,向上和与自己类似的人比较就可能大大挫伤自尊心,这时你不妨进行向下的社会比较,想想有些人的价值还不如你呢
方式二:有选择地接受反馈,当行为结果的评价性反馈有损于自尊时,便可以有选择地接受反馈信息。例如:当比赛失败时,可以这样归因:“这是一次不公平的竞争。”
方式三:缺陷补偿,人们在充当社会角色时,不可能事事成功,当自我角色目标失败时,便可对相关的社会角色的重要性做重新评价,以此进行自我定义,补偿自己的角色缺陷。
方式四:自我照顾归因,归因指行为与事件原因的推论,这种方法是通过强调个体对积极的合乎期望的好结果的作用,缩小对消极的不合乎期望的坏结果的责任来保护自尊。
还可以通过建立正面健康的自我形象,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都应该积极正面地看待自己,做自己的最佳朋友,保持一种正面的处世态度,生活才会愉快。
第四篇:转变员工消极工作态度的方法
转变员工消极工作态度的方法可以说餐饮业的业绩大部分依靠前厅的服务员,服务员的工作态度直接关系到餐饮的营业额。下面我们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夜总会人事管理工作中转变员工消极工作态度的方法。①、目标导向法
员工的消极工作态度有时是因为管理者未能把工作的目标与员工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即要把工作目标和员工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从而使之成为自己的主观需要进而形成积极的态度。②、榜样示范法
在企业中树立一些有血有肉的爱岗敬业的先进榜样对员工消极工作态度的转变很有帮助。通过各种渠道使员工了解先进人物的对工作的思想、情感、行为,使员工心灵的深处受到触动。③、参与实践法
通过员工参与工作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地认识了解工作,从工作中得到启发和教育进而转变员工消极的工作态度。在管理中,我们可以通过员工参与管理、工作丰富化、提合理化建议等途径来转变员工的消极工作态度。
④、信息沟通法
转变员工消极工作态度的效果与信息沟通的效果相关,而在转变员工消极工作态度过程中,影响信息沟通效果的因素有沟通者、沟通内容、沟通对象、因此在使用这种方法时应对它们进行研究。
⑤、强化法
当员工产生消极行为时,我们可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负强化或惩罚,进而转变他们的工作态度。如,批评、罚款、停职、降级等。反之要及时地给与正强化。如,奖金、晋升、表扬、认同等。⑥、恳谈法
通过恳谈的方法逐渐向具有消极工作态度的员工提出转变的要求,有助于员工态度的转变。对员工消极工作态度的转变,我们不能操之太急。
⑦、宣传教育法
企业应重视利用企业文化来教育员工,陶冶员工的情操。这样可帮助员工对企业形成正确的认识,改变对工作的错误看法,有助于转变员工消极工作态度。
员工消极工作态度是指员工在工作中通过经验积累而形成对工作所持有稳定的消极的评价与行为倾向。转变员工消极的工作态度有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消除员工的消极行为,使员工形成一些企业所期望的积极行为。
第五篇:消极等待
一、幼儿一日活动中消极等待现象的初步分析与研究
一次,去某幼儿园观摩公开教学活动,活动的前半部分,教师组织得十分出色。接下来是幼儿自由探索的环节,操作快的孩子很快就完成了任务,教师则辅导其他未完成的孩子。随着时间一点一滴的流逝,越来越多的孩子都已操作完毕,他们在活动室里追逐打闹。教师见此情景,就规定他们去坐好等着,她自己则继续全力以赴地帮助速度最慢的三名幼儿。直至他们全部完成,教师才长吁一口气,带着全班幼儿离开了活动现场。
不得不承认的是,这位教师非常有耐心,对于能力弱的幼儿始终不言放弃,帮助他们直到任务完成。但换个角度看一看,这位教师对于那些更多的操作快的孩子没有给予及时的关注和有效的引导,使得他们在这次活动中消极等待了七、八分钟的时间!
反思自己平时的带班情况,这种让幼儿消极等待的现象也经常发生。这不仅浪费时间,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热情。那么,幼儿在一日活动中产生消极等待现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应该如何进行有针对性地消解呢?我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研究,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因幼儿做事速度差异所引发的消极等待现象与策略。
正如以上所阐述的事例,同一个班级的孩子在做事速度方面的个体差异是明显存在的。我对所在班级孩子的做事速度进行了简单的调查统计,绘制图表如下:
一日活动 速度较快幼儿所用时间 速度较慢幼儿所用时间 时间差 手工、探索操作活动 10分钟 25分钟 15分钟 穿、脱衣裤 2分钟 10分钟 8分钟
创作一幅美术作品 15分钟
30分钟(或更多)15分钟 进餐 10分钟 30分钟 20分钟 喝水、解小便 2分钟 8分钟 6分钟
从上表的统计情况可以看出,不同幼儿完成同一件事情所花费的时间相差悬殊。倘若让做事速度快的幼儿每天在无数次的等待中度过,那么日积月累,要浪费掉多少时间啊!因此,我尝试采取了以下方法:
(一)、游戏引导法: 爱游戏是幼儿的天性,他们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那么所谓游戏引导法,是指教师组织一些幼儿感兴趣的简单的游戏,从而促使做事速度较慢的幼儿自觉地加快速度,避免其他幼儿消极等待。实例1:
今天中午的菜肴有红烧茄子,其他的小朋友都已经吃完饭,在走廊上自由结伴下棋了,只有平时挑食的小宇还在一口一口地吃着,边吃边皱眉头。根据以往的经验,此时如果苦口婆心地劝他吃,效果并不显著。我考虑了一下,决定组织小朋友们玩他们特别喜欢的“谜语树”游戏。“
远看一把伞,近看伞一把,一人打得破,万人做不成。”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是蜘蛛网!”“对,真能干!”“弟兄五六个,围着圆柱坐。大家一分手,衣服都扯破„„”
我悄悄地瞄了一眼小宇,发现我们大家热烈的活动让他羡慕不已,好象迫不及待地也想参与进来。于是,他加快了吃饭的速度,把“难吃”的茄子也一扫而光。仔细思考,我组织了一次简单而有效的科学常识游戏“谜语树”,就轻松地化解了整体与个体的矛盾和冲突,一如新《纲要》的第一部分“新《纲要》与幼儿发展中”强调: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游戏蕴藏着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的契机,游戏是注重过程体验的活动,它不受结果评价的制约,因而它营造的是一种轻松安全的氛围,通过游戏他们都获得了快乐,避免了整体的无聊等待。
(二)、个别指导、交谈法:
作为教师,只有明确幼儿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向往什么等等,才能知道自己怎样做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与幼儿交谈应该是平等的,在交谈的过程中,提问的技巧非常重要。皮亚杰认为提问是“构成幼儿认知发展最重要的因素。” 实例2:
佳怡是个做事特别认真仔细的小姑娘,她的美术作品总会给人一种身心愉悦的感觉:画面整洁、内容丰富、色彩搭配合理,堪称完美。但唯一不足的是,每次开始创作之前,她总会花费大量的时间手托腮思考,从而导致她完成作品的时间特别长。而其他画好的小朋友都只能等待着她。那么,她到底在想什么呢? 今天绘画的主题是“春天”,我来到佳怡身边,蹲下来与她轻声地交谈起来。师:“佳怡的图画总是很棒,对吗?” 幼:“恩!”她不好意思地笑了。师:“能告诉老师,你在想什么吗?” 幼:“„„” 师:“你看,其他小朋友都开始画了,格格的图画上有美丽的小鸟、蝴蝶,还有小房子,挺漂亮的。那也要抓紧时间喔!” 幼:“可是„„”(她预言又止,我马上用鼓励信任的眼神激励她)幼:“可是画什么才最好看呢?我想画别人都没想到的东西,这样才能得第一名!”
(原来如此,我恍然大悟。通过与孩子的真诚交谈,得知是争强好胜的心理在起作用,她在努力思考,力求与众不同!)师:“佳怡真棒!想得第一名的想法很不错,但是你想想,如果你画得又快又好,那才是真正的第一名呢!” 幼:(点点头)“那我画个小池塘,里面有小蝌蚪,再画个小朋友在放风筝!” 师:“好!那就赶快开始吧,加油!”
摸透孩子的心理,是教育开始的第一步。据此,在今后的活动中,我可以继续引导佳怡做得又快又好
,争取逐步与其他的同伴缩短绘画时间方面的差距,以减少其他孩子消极等待的现象。
(三)、教师之间分工配合法: 实例3:
每天午睡起床,穿衣裤速度快的孩子两分钟左右就完成了,然后他们排队在走廊处等待,而动作慢的孩子连上衣还没有穿好。如果此时让那些速度快的孩子先到楼下的活动室去,又考虑到无人看管,会出现不安全因素。因此,我们商量决定分工配合。由一名教师先带领已经完成的幼儿到楼下去盥洗、吃点心,并嘱咐保育员按照进班幼儿的人数分发点心,然后把剩下的点心存放起来,以防冷却。另一名教师则留在午睡室帮助、鼓励那些穿衣动作慢的孩子。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教师们虽然工作量加大了,但是孩子们消极等待的现象明显得到了改善:动作快的孩子吃完点心后拥有了一些自由活动的时间,非常开心;而动作慢的孩子也在教师的鼓励下比原来提速了。他们做事的时间差由原来的十几分钟缩短了近一半。由此看来,我们的付出是值得的!
二、因处理突发事件所引发的消极等待现象及策略。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各种突发事件总会难以预料又难以避免地发生。这在一定程度上打乱了生活秩序,影响了各种活动的正常开展。但换个角度说,突发事件往往隐含着一定的教育价值,只要我们教师善于观察思考,及时把握这样的教育契机,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化被动为主动,就完全可以变消极的等待为积极的活动。
(一)、运用“迁移”解决幼儿同伴间纠纷的方法: 幼儿的学习迁移就是幼儿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试图回忆并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技能,与新情境之间建立联系,不断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实例4:
饭前洗手时,奇奇把水甩在了鑫鑫的脸上,鑫鑫生气了,伸手打了奇奇的头,奇奇也不甘示弱,两人就这样在水池旁互不相让。其他的小朋友见状都挤过来看了究竟,班级秩序一片混乱。我亲眼目睹了这一切,决定利用这个机会组织幼儿集体讨论,自行解决这次纠纷事件。我先请两个孩子把事情的经过说给大家听。然后,我问其他幼儿:“如果你是鑫鑫,你会怎么做呢?”孩子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你一言我一语地想出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今后自行解决类似问题积累了经验。
著名心理学家蒙台梭利的主导思想是“尊重和自由”,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也尽可能的给孩子充分的自由,让孩子学会自己管理自己,这种宽松自由的环境更有利于提高孩子的合作、协商能力,同时有助于他们主动积极地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这个策略的运用不但减少了孩子的长时间的消极等待,更重要的给孩子们提供了更多自我发展的空间。我想,利用了餐前一段时间,开展了这样鲜活的 “生成课程”,要比任何预设的内容都来得更有价值吧!
当然,因为这次纠纷发生的时间比较特殊,距离午餐开始还有十分钟左右的时间,所以我因势利导组织了集体讨论活动。如果问题发生在其他不适宜集体讨论的时间,如午睡时,那么就应该采取个别交谈的方式更好。
(二)、“请你来做小老师”的方法:
想当老师是很多孩子的美好愿望,大班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因此平时我常请他们轮流当“小老师”,帮助教师管理班级,效果挺不错。今天,这样的机会又来了—— 实例5:
离园活动时,我组织孩子们做2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题,这时一位家长走了进来,与我攀谈起“孩子喜欢长时间看电视”的问题。小朋友们没有了老师的引导,顿时变得乱哄哄的。我见势,马上请一名幼儿来当“小老师”,她象模象样地给大家出起了题目,活动室内的秩序又恢复了原状,我和刚才那位家长又可以继续讨论问题了。
看来,平时教师就应该牢固树立“幼儿是班级的主人”的观念,多给他们能力锻炼的机会,遇到突发事件时就不会手足无措了。回顾这件事,正是幼儿凭借自己的能力,变消极混乱的等待为积极的活动,真让人欣慰!
三、因过渡环节不紧凑所引发的消极等待现象及策略: 实例6:
最近的天气特别冷,为了防止孩子们因受凉而生病,所以每次入厕后,我都让他们自己系好裤子,再到老师处排队检查。随着他们一个个地过来,队伍越来越长,检查过的孩子在活动室里跑来跑去,而还未轮到的幼儿在队伍的后面你推我、我挤你,于是告状声不断传来:“老师,他踩我的脚!”“老师„„”
真是吵!我让他们都到座位上去坐好,检查完一个再接上一个,这样就安静多了。实例7:
下午起床后,小朋友们自己系好裤子,到老师处来检查。检查完的孩子我就请他们先开始自由选择区域活动:有的孩子结伴去自然角观察小植物,有的孩子拿出了喜欢的拼图,还有的跑进了建构区搭起了“火箭”„„
我一边帮助没系好裤子的孩子,一边听到这样的声音:“佳佳,你快点来嘛,我们等你一起走迷宫!”这样一来,幼儿之间自觉地有了互动,同伴的榜样作用提醒了速度慢的孩子抓紧时间。整个过程井然有序,孩子们无需等待。通过以上两个对比实例,不难看出,在实例6中,无论是速度快的孩子,还是速度慢的孩子,都在消极地等待中度过。而实例7中,采用了“整合活动环节”的方法,即注重集体活动与自由活动之间的整
合,打破以往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块状结构,通过让速度快的孩子们自选活动,就由整理环节自然地过渡到区域活动的环节,中间没有浪费一点时间,提高了活动的效率。
等待在生活中,等待在教学中,等待在游戏中,等待在每个环节中。在我们努力学习等待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消极等待并努力避免让幼儿作消极等待。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也存在着其他一些原因所引发的消极等待现象。如:生活器皿不足所引起的等待,等等。怎样让每个孩子在幼儿园度过愉快、充实有效的八小时,是我们继续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小议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的消极等待现象
播下的种子需要等待,有了等待,才能有果实;孩子的成长需要等待,有了等待,才能长大成人,适时的等待是必然存在的。但在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消极等待现象。所谓的消极等待是指在集体教学中时间的隐性浪费。
新《纲要》中指出“教师直接指导的集体活动要能保证幼儿的积极参与,避免时间的隐性浪费”,可见在集体活动中要尽量减少幼儿的消极等待。时间是最为宝贵的财富,对于幼儿来讲幼儿园短短的15至30分钟的集体教学活动,是他们建构知识的摇篮,也是获得知识最基本的途径。因此,如何减少集体教学活动中的消极等待,追求教学有效性,增加有效学习时间,实现学习时间最大化,是我们教师所应该关注的问题。
一、集体教学活动中产生消极等待的因素
综观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消极等待的的产生大致来源于物质因素和人物因素。
(一)物质因素
集体教学活动中物质因素主要包括幼儿操作材料的投放和活动环境的创设(场地的布置)。
1、材料投放不足带来的消极等待
材料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直接进行活动的物质基础。同时,材料又是幼儿表现、发展的重要物质支柱,很多集体教学活动要依靠材料来达成教学目标,材料的投放直接影响幼儿知识的获得。如在一次手工活动《有趣的蝴蝶》中,教师提供剪刀、胶水等材料供幼儿操作,但胶水不是每人一份的,幼儿只能等同伴完成后才能使用,导致有的幼儿在等待,也使本次活动时间拉长。可见材料投入的不足带来了消极等待。
2、活动环境创设不合理带来的消极等待
活动环境为幼儿提供了一个与周围事物相互作用获取知识的途径。但在集体教学中活动环境的创设--场地布置的合理于否直接影响活动环节的是否紧凑。如在一次健康活动《小鸭捉鱼》中,教师活动场地布置如图:
○○○○ /---独木桥---\ ﹡﹡梅花桩﹡﹡ ﹋ ﹋ ﹋ 鱼塘
○○○○ /---
独木桥---\ ﹡﹡梅花桩﹡﹡ ﹋ ﹋ ﹋
全班有30位幼儿,教师将幼儿分成二组,过独木桥再踩梅花桩到鱼塘捉鱼。教师讲解完后,幼儿一个跟着一个去捉鱼,由于是单程的路线,先到,捉好小鱼的幼儿就在梅花桩那里等待没到的幼儿走完,再原路返回;于是没到的幼儿也被堵在那里,路口就出现了拥挤状况,不仅场面混乱,而且浪费了很多时间。
(二)人物因素
集体教学中的人物主要包括幼儿和教师。幼儿在活动中处于活动主体地位,而教师在活动中起到了主导作用,两者是集体活动开展的重要要素,也是消极等待产生的主要来源。
1、幼儿带来的消极等待
幼儿是学习的主体,由于受外界环境影响和遗传素质的不同,其智力、能力和心理素质等现有水平也有很大的不同,这些差异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往往会带来消极等待现象。就拿美术教学活动来讲,往往会看到,有的幼儿由于绘画能力强很快就作完了画,来交给教师,对教师说“老师我画好了!”但有的幼儿这方面能力较差或动作慢,就经常拖时间,这时有的教师就让画完的幼儿坐在座位上,等没画完的幼儿一起进入活动的下一环节。这样就产生了消极等待。
2、教师带来的消极等待
教师作为集体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对活动内容的熟悉、活动环节的设计以及活动过程的引导上不把握好,都会产生消极等待带来时间的浪费。(1)活动内容熟悉度产生的消极等待
活动的内容是教师开展活动必须掌握和熟悉的,也是有序开展教学活动的保证。教师对活动内容的熟悉程度大大的制约着活动开展的进度和时间,如果不熟悉也就是教师没有预设,往往导致环节的脱节、教师自己语言的重复,从而产生不必要的消极等待。(2)活动环节设计产生的消极等待。
一个集体活动成功的前提,是要有科学合理设计的过程。科学合理的活动过程能有效地减少教师授课时用在教学组织上的时间,使幼儿有更多的学习时间和机会。但在集体教学中教师常常在设计过程时,没能有效、科学的安排每一个过渡环节,导致环节过渡的不流畅、不紧凑,有脱节和罗嗦的现象,从而导致消极等待的出现。如: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我们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在完成一个环节就让幼儿坐回座位小结,再离开座位继续下一个环节,重复的进行,这样的重复在有的活动中要来回于座位3-4 次,不仅课堂的次序混乱,还大大的浪费了时间。又如在绘画活动的最后部分,教师经常让先完成的幼儿在一边等,等全部画好再惯例性的一起讲评。由此可以看出活动环节设计的不合理和不科学会带来不必要的
消极等待。(3)教师引导产生的消极等待
教育本身就表现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没有互动的教育是难以想象的,更谈不上是有效的。因此,师幼互动的状况直接决定教育的效果。教师在与幼儿互动中起到一个引导作用,教师的行为性质、敏感性程度及有效性的引导,也影响着幼儿的主动地位和主体性发挥,是产生消极等待的重要因素。如在集体教学中由于教师抛给幼儿的内容太深层没有立足于幼儿的已有水平,超出了幼儿接受理解的范围,或引导不明确、不得法都会产生消极等待。如:教师在引导小班幼儿认识小鸡时,出示小鸡图片问:“这是谁?”幼儿回答:“小鸡”。教师又问:“小鸡长得怎么样呀?”幼儿无人回答,教师再问同样的话,又没幼儿回答。三次后,教师改变问的话语说:“我们来看看小鸡的全身长了什么?”幼儿随口一起回答:“长了毛”。从这一片段我们可看出由于教师开始时的提问不符合小班幼儿的认知水平,提问的内容对于幼儿来讲不明确,也不在点上,所以造成了停顿,隐性的浪费了时间。
二、减少集体教学活动中消极等待的策略
对于幼儿来讲消极等待的出现可能抹杀了幼儿的学习机会、遏制了幼儿的学习兴趣、阻碍了幼儿的学习动力。对于作为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实施者--教师来讲,消极等待的出现是自己教学的失误,是对幼儿的不负责。因此,要拥有成功的教学活动,教师就要避免消极等待的出现,要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和课间实施二项工作。
(一)课前准备 每一个集体活动要成功,不仅需要注重环节的过渡、幼儿的发展,还要避免消极等待的出现。要减少消极等待的出现就需要合理、科学、精心的课前准备。
1、精心设计 热于钻研
教师作为课程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必须熟悉和学习现代教学设计理论,要在研究每一个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幼儿的实际的基础上,明确目标、重点和难点,筹划开展有效的教学计划。要精心的设计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从有多少幼儿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有效学习的角度去设计活动。要将预设活动中可能出现的状况及对策考虑得多一些、细一些、全面一些。还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去钻研和熟悉活动内容,避免因自己不熟悉内容和环节带来的不必要的消极等待。
2、科学创设 合理安排
集体活动的教育环境是幼儿学习的场所,吸引幼儿的环境能激起幼儿乐于学习的动力,合理科学的环境能有效的避免消极等待的出现。从产生消极等待的因素,可看出通过营造适合幼儿需要的教育环境能减少集体活动开展中的时间浪费。在材料的投放上,教师不仅
应投入使幼儿有兴趣能主动探索的材料来辅助活动的成功开展,而且要根据幼儿的需要考虑人数以及幼儿的个体差异,适当投放全面、到位、够幼儿使用操作的材料。同时教师要合理的安排和布置好活动的场地,在上例《小鸭捉鱼》中,由于教师由于没有合理安排布置好活动场地,导致消极等待的出现。如果将场地布置成下图: ○○○○ /---独木桥---\ ﹡﹡梅花桩﹡﹡ ﹋ ﹋ ﹋
反程 /---独木桥---\ ﹡﹡梅花桩﹡﹡ ﹋ ﹋ ﹋ 鱼塘
○○○○ /---独木桥---\ ﹡﹡梅花桩﹡﹡ ﹋ ﹋ ﹋
反程 /---独木桥---\ ﹡﹡梅花桩﹡﹡ ﹋ ﹋﹋
使去和回的幼儿有了各自的路线,在活动中就不会出现幼儿拥挤和等待的现象。所以场地的布置要符合幼儿人数的需要,考虑到活动过程中各环节的过渡,这样能有效的减少消极等待的出现。
(二)课间实施
在消极等待出现的因素中,教师的实施能力也在其中。教师要尽量减少用于课堂管理、维持学习次序以及与活动无关的活动时间。并通过教学的生动有趣、对幼儿产生吸引力,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促使幼儿学习的更投入,增加他们的有效学习时间,避免消极等待现象的出现。
1、引导活动有效性
教师活动的引导是否得当、理想,是产生消极等待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教师要注重有效性的引导。在教学实践中要善于总结、发现,提高选择教学策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避免因指导策略的不到位,致使幼儿学习、思维偏离教学任务而耗费时间,导致教学低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个体的发展水平设计问题和提出问题。
2、组织活动灵活性
幼儿的个体差异非常的明显,作为教师要善于把握每一个幼儿的个性特点,和每一次活动的时间。如在美术活动中部分幼儿很快完成了作品的现象,教师采用不让幼儿在一边等而是针对幼儿的绘画能力强这一特点,让幼儿参与到未完成的幼儿绘画作品中,带动其他幼儿的绘画水平,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减少先完成绘画幼儿的消极等待。所以要减少消极等待现象,教师就要针对集体活动中的各个环节幼儿所表现的能力,灵活有效的组织生成新的活动方式,做到幼儿个体差异的相融、协调。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消极等待现象出现是很难避免的,但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只要凭借认真钻研的态度、敏锐的随机观察力,眼观四面、耳听八方,用心去体会幼儿怎样的心情、怎样的动机、怎样的态度、怎样的水平在行动,知道哪个幼儿需要及时的支援、哪个正需要暗示提醒、哪个将有某中行为发生等,教师心中有数
,就能够及时、准确的把握、控制好有效时间,使幼儿跟随教师在趣味、生动、新颖、形象和紧凑的教学活动中成长,把课堂变成充满活力的学习乐园。
三、优化一日活动,克服消极等待
等待在生活中,等待在教学中,等待在游戏中,等待在每个环节中。在我们努力学习等待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消极等待并努力避免让幼儿作消极等待。《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提到科学、合理地安排幼儿一日生活时,要求“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行动和过度环节,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现象”。
优化幼儿一日生活的每个环节,是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其情感、个性、智能的发展的根本条件。是我园开展“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实验与研究”。运用实验教材《好孩子,好习惯》实验课题,我们将幼儿的生活、卫生、学习、社会性等各种行为归纳总结,出台了我园《德育大纲》。
在研究幼儿良好常规与优化一日生活中,每天幼儿午睡起床时,穿衣服、盥洗、入厕等一系列活动引发了幼儿因为速度的先后问题而出现的不同等待现象。现状分析:
我园幼儿活动室与卫生间之间的距离较远,每天幼儿午睡起床后,主班教师要不停跟随幼儿来往于卫生间进行盥洗,配班教师在卫生间指导幼儿盥洗,保育教师打午点后开始整理床铺。部分盥洗后的幼儿坐在小椅子上等待,等全部幼儿都回来后,教师集体组织幼儿喝水、吃午点、检查幼儿衣物并为女孩梳头发,随后进行下午的活动内容。根据观察发现,在整个活动中,幼儿等待的时间过长,每一个环节都存在不同的消极等待现象,幼儿活动的形式不仅散而且乱。教师疲于奔波在活动室与卫生间中,三位教师在活动中各做各的,相互之间没有形成一定的教育合力。
如何改善现状,克服消极等待,更好地优化一日活动呢?为此,我们在以下方面做了不同的调整和研究:
一、幼儿起床入厕、盥洗过程的调整
1、化零为整,教师在幼儿起床后,根据幼儿速度的快慢,组织不同组的幼儿去卫生间,个别幼儿再由教师单独带往。虽然减少了教师的奔波时间,但幼儿集体等待的时间并没有得到改善。
2、加强幼儿在来回活动室与卫生间之间的安全教育,教育幼儿不乱跑、慢慢走、不在途中玩耍,学习排队入厕,自觉盥洗。教师组织大多数幼儿去盥洗,少数幼儿由能力强的幼儿带往。幼儿整队去卫生间,排队入厕盥洗,过度时间过长。
3、幼儿起床后,教师叮嘱安全事项,请个别能力强的幼儿带领其他幼儿入厕、盥洗。教师更好地关注个别幼儿,多数幼儿有了初步的自主性。但是幼儿间依然存在
相互等待的现象。
4、主班教师交代幼儿安全事宜,幼儿起床后按速度不同依次自主入厕、盥洗。配班教师在卫生间指导幼儿进行盥洗。化整为零,克服了幼儿间由于相互等待而产生的时间上的浪费。幼儿的自理能力、自主性大大提高了。
二、幼儿喝水、吃午点的安排调整
幼儿集体喝水、吃午点的环节存在多次的重复等待,取消集体活动,让幼儿按起床、入厕、盥洗的不同速度分别去喝水、吃午点。幼儿不仅有了更多的自主性,在时间上避免了更多的消极浪费,教师从而在活动中能更好地关注个别幼儿,做到有的放失。
三、教师之间相互协调、合作的改变 主班、配班教师与保育教师各负其责,在幼儿起床的第一时间上关注幼儿,把检查幼儿衣物整齐,梳头等环节贯穿渗透于幼儿盥洗后的任一环节中,克服了时间上消极的等待浪费。
四、幼儿吃完午点后,活动组织形式的不断调整,变化 《纲要》中强调的是“以幼儿为本”,我们的教育提倡的是尊重幼儿,发展个性。因此,从尊重幼儿的角度来说紧凑的、特频繁的活动转换环节,也许并不真正是幼儿所需要的,也许并不利于个别化的教育,不利于优化幼儿的一日活动,不利于幼儿的自我管理。我园幼儿活动室空间比较大,怎样才能更好地利用空间位置,为幼儿的一日生活、活动服务,消除等待、浪费等现象呢?
首先,我们让吃完午点在桌面上等待的幼儿,拿着玩具篮到空地上去玩。但由于没有固定的游戏位置,幼儿虽然玩得开心,活动室却乱哄哄的,对没有吃完午点的幼儿也有一定的影响。随后决定从改善幼儿活动场地,并使其有效利用上入手。同时,主题活动中环境创设、区域活动的开展,也需要一定的空间。为此,我们在幼儿集体活动与区角活动的空间位置上又做了几次调整。
刚开始,我们将幼儿的小桌子、小椅子集中在活动室中间,四周利用柜子、书架、桌子等隔开,形成活动区。经观察发现,幼儿在集体活动后,能较快进入活动区中,偶尔也存在“拉桌子”的等待现象。在幼儿午点和餐后,可进入区角活动中活动,但一段时间后发现,幼儿午点和餐后参与活动的时间随意性很大,时间较短,幼儿往往在活动时间上不能保证,对于区角活动中的内容,幼儿不仅不尽兴,而且比较乱。
随后又调整为幼儿在吃完午点后或集体活动后只玩玩具,没两天便发现,玩耍的幼儿与正在吃午点或进餐幼儿相互之间的影响太大,往往速度慢的幼儿东张西望,不能静下心来。幼儿参与活动内容单一,时间一长,部分幼儿坐不住,出现乱跑现象。于是又将幼儿的桌椅靠墙摆放
,活动区放在四周,幼儿集体与分组活动的形式有明显的改观。吃完午点后幼儿能较快进入区角活动中。但是幼儿的活动背景墙与班级主题活动墙面被挡住,没有了使用价值,成为了摆设,在活动中,还要白白增加许多的空间位置。
最后,我们让幼儿桌椅靠窗户摆放,活动室中,为幼儿设计了一块可集中、可分散的“小区域”。幼儿活动背景墙与主题活动墙的位置也留了下来。我们欣喜发现,区角活动的内容可增可减,方式方法可灵活可多变,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去把握。同时,幼儿计算区与建构区、美工区等拉开了距离,便于教师观察与引导,幼儿也不会受他人的影响。幼儿集体活动与分组活动场地分开,使每个幼儿不需要等待。幼儿午睡起床后,按先后次序分别入厕洗手、喝水、吃午点,选择活动区。或安静看书,或参与建构游戏、跳幼儿活力操等。
通过不断地调整、研讨、改变,其中,幼儿的自觉性、自控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有了良好的排队习惯,幼儿起床、入厕、盥洗、喝水、吃午点过程中,磨蹭现象大大减少。幼儿自主性提高,自信心发展良好。在宽松的环境中,幼儿不仅能自主的游戏和活动,而且还给幼儿提供一个释放心理能量的空间,有利于幼儿自主自律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形成;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有利于教师进行现场的设计、思考以及一些临时的随机情况的处理.教师在教学组织中改变了教育策略,教师间的合作,协调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各负其责;使下一活动得已顺利进行,有效提高教育效能;优化幼儿一日活动,克服消极等待现象,更合理、有序地管理幼儿的一日生活。
四、优化过渡环节 避免消极等待 问题的提出
当前的幼儿教育,总是由于种种原因,幼儿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消极等待的现象普遍存在着。这不仅浪费幼儿斑斓的成长时间,更重要的是在一定程度上消弱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压抑了幼儿个性的张扬。
为了优化幼儿一日活动中的过渡环节,避免幼儿消极等待,我们对多个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的过渡环节进行了调查、问卷,现状如下:
1、部分教师认为过渡环节就是放松期,就由着孩子们自由发挥,例如:教室里乱糟糟,打成一片,教师充耳不闻;
2、有的教师则怕孩子们把教室搞得一塌糊涂,因此对于孩子们在过渡环节中的活动总是高控制、不敢放手,例如:吃饭之前总是把全体幼儿组织在一起,或是讲故事,或是唱歌等,就是没有想到放手让幼儿自由选择;
3、有的教师喜欢用生活活动替代过渡环节,因此,进到班级听课,只要听到“下面请小朋友小便、洗手”就
表示这个活动结束,要进入下一个环节了,但是,很多孩子其实并不需要小便,于是在盥洗室里就会发生打打闹闹、推推搡搡的不安全事件;
4、有部分有经验的教师,会请孩子们看书,但是,部分孩子他可能对自然角、区域游戏更感兴趣,但是得不到满足,教师会干涉和控制。
5、生活环节拖沓,存在不必要的消极等待现象。有的班级下午规定3:00应该开始进行区域游戏了,去检查时却发现连点心还没有吃过。原因:来不及,为什么?因为要„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确立了《优化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过渡环节,避免幼儿消极等待》的课题,旨在改变教师的观念,提升教师的班级管理能力,最大程度的优化幼儿的一日活动,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与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重新审视“过渡环节的定义”
成立课题组后,我们第一件事情就是找相关理论支撑,也就是重新对《纲要》中的第三部分组织与实施中的第九条: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中的第三点“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活动和过渡环节,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现象。”进行重新解读,我们应该减少不必要的过渡环节,但是很多过渡环节还是有着其存在的意义,减少、消除消极等待,就是意味着要让孩子在过渡环节中积极、主动起来,于是我们重新审视过渡环节的含义:幼儿在幼儿园教育的任务是要为人终身的人格完善和为适应社会不断变化奠定基础,就是为幼儿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对于已入园的幼儿来说,他们一天的主要时间是在幼儿园度过的,那么如何为幼儿建立科学合理的幼儿园一日生活呢? 我们说,孩子真正需要的过渡环节,应该是自由、放松和无拘无束的,允许有不同风格和性质的活动出现,但是支持活动的还要有适宜的活动材料以及相应的规则跟上。也就是说孩子真正需要的过渡环节应该是“自主、宽松但又有序的”!
过渡环节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的转换与过渡作用,使一日各活动之间建立积极的联系与互动,而且还在于它本身所具有的独立的教育价值。我们怎样合理安排过渡环节,避免幼儿消极等待呢?
二、合理安排过渡环节,避免幼儿消极等待的措施:
(一)游戏伴随过渡,远离消极等待。针对优化幼儿在园的一日活动,让过度环节更精彩,我们经过长期的研究,实践,抓住“游戏是幼儿最好的伙伴”这一原则,总结出一套科学、合理的做法,让幼儿在游戏中,中,积极互动,轻松、快乐的度过幼儿园里的一分一秒。1.晨间接待与自主游戏整合,避免幼儿消极等待。晨间活动是幼儿来园后的第一个活动,起着至
关重要的作用,活动组织的好坏直接影响幼儿一天的情绪起伏。活动组织的好就能很快转移幼儿与父母分离的焦虑感,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使幼儿主动、自信的走入同伴与同伴交流、沟通,也使一日生活的以下各个环节顺利开展。
幼儿入园有早点儿的,有晚点儿的,时间上很难做到统一。幼儿入园后首先要整理自己的衣服,其次才能去选择自己可以干的事情,这是幼儿升入中班后培养的潜规则。每天,伴随着幼儿亲切的“老师早上好”,幼儿会主动的自己为自己服务,老师投以赞许的目光,让幼儿很有成就感,总是欢快的整理衣服,整理自己的厨子。晨间活动的精彩,主要体现在幼儿的自主上。
案例:一天早上,幼儿陆续的来到中一班。活动室有热闹非凡却井然有序。值日生戴着值日生牌,在忙着浇花、擦桌子,整理桌椅。有的幼儿在专心的画画,有的在看书,有的在捏橡皮泥,有的在娃娃家里喂娃娃吃早饭,有的在用饮料瓶制作小火箭„„都忙的不亦乐乎。老师呢,接待来园的小伙伴,时刻关注着玩耍的孩子们。
从以上案例看出,幼儿没有等待的现象,都在干自己高兴的事情,老师只是引导幼儿可以这样做,不可以那样做,没有强加干涉他们的自由,这样的晨间活动多么的温馨,幸福!2.培养幼儿的秩序规则,让课间餐和课间活动津津有味。安排和组织幼儿的一日生活,时间的安排应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灵活性,有利于幼儿形成秩序。幼儿是通过自己的活动,实现对时间的理解和认识。因此,幼儿的一日生活的时间安排应该是稳定的,让幼儿形成习惯,让他们有所适丛。幼儿吃完早饭了,不带幼儿去做早操,幼儿就会对老师说:“老师,为什么不做操?”如果没有带他们到大自然中去,他们就会说:“老师,我们出去玩玩吧。”稳定的一日生活时间的安排,幼儿已经形成习惯,幼儿有了一定活动的次序,就形成秩序感。
第一次集体活动结束后,到了孩子们盥洗,入厕吃课间餐的时间了。我们和孩子们约定了君子协定,只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吃完课间餐,必须先洗手再吃,就可以选择你想玩的游戏。有的幼儿喜欢先洗干净手,吃完点心再去玩耍,也有的是先拍拍球放松放松再吃,也有的玩的中间出了故障,中途来吃。虽然短短的30分钟,让幼儿自己来安排却也丰富多彩。开始时,个别幼儿等老师提醒才记得来吃课间餐,但时间不长,他们就都养成了这样自主的秩序习惯,不需要老师大声的叫喊,也需要老师频频的提醒。幼儿在有秩序的游戏中,津津有味的玩,津津有味的进餐。老师和幼儿多么和谐啊!3.安静的游戏伴随幼
儿午餐和入睡。
午餐前的准备活动,由于每个班上只有四个水龙头,三、四十个小朋友要轮流洗手,没轮到洗手的幼儿在带班老师的组织下玩手指游戏、猜谜语、听故事等。而另一位老师则负责盛饭、分菜,每天这个时候,洗手间是孩子们最喜欢去的地方,而且一进去就是很长时间,有的喜欢在水池边玩水;有的喜欢蹲在便池上津津有味地聊天;还有的乘机在洗手间捣乱。老师一会儿要到洗手间提醒入厕小朋友快点,一会儿提醒洗好手的小朋友不要乱碰乱摸,还要组织没洗好手的小朋友游戏,二者还要兼顾,部分幼儿在没有办法的等待。一方面,老师们知道在幼儿一日生活管理中尽量克服消极等待现象,做到“少等待、多活动”,但她们没有真正理解其中含义。“少等待”是不让幼儿做无意义的等待或消极的等待;“多活动”是让幼儿多参加有意义的活动,为幼儿提供探索和锻炼的机会,通过活动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而不是表面上的猜谜语、复习儿歌等幼儿不太感兴趣的活动,这种活动与消极的等待是没有区别的,它是一种变相的等待。
我们怎样让幼儿的消极等待变为积极的等待呢?首先把此阶段的生活活动与看书、玩结构玩具、听故事、拼图游戏、语言游戏、剪纸、捏泥等安静的游戏整合,让幼儿在游戏中等待进餐,吃饭后再在自主游戏中等待午睡,午睡室营造舒缓,轻柔,优美的轻音乐,然幼儿在音乐的殿堂里平静下骚动的情绪,温馨的进入甜美的梦乡。
午餐和午睡阶段,是容易混乱和吵闹的时间。以前,我们也经常出现人声鼎沸的现象,但自从让游戏伴随幼儿的进餐和入睡之后,活动室里时常传出笑声,歌声,音乐声。4.幼儿离园前可选择区域游戏和民间游戏。
民间游戏的特点是需要准备的材料少,游戏规则简单,可以随时开展,幼儿可以自由组合,老师不用组织和参与,幼儿就能玩的很好,所以,民间游戏适合在过渡等零散的时间来玩耍,替代了幼儿的被动等待。让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中等待。
二、探究产生幼儿消极等待的原因和策略:
1.对幼儿教师的评价体系是产生幼儿一日生活中消极等待的前提。
迄今为止,幼儿教育界不管是主题教学课程、生活课程、田野课程、还是富有个性的园本课程,对教师的评价都是通过观摩优质课,评选教学能手等形式来完成,即对教师综合能力的评价是以组织集体教学的效果来决定的。所以,致使教师非常重视集体活动的预设和生成,相比之下,忽视了过渡环节的组织。从某种意义上讲,幼儿教师的评价是产生幼儿在园不必要等待的隐性前提。
避免幼儿在园的消极等待,从
大的方针,总的纲领性举措出发,应该纠正现在幼儿教育中的评优树先的依据的单一性,扩大评价的范围,包括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以幼儿生活皆课程的理念为指导,从幼儿的感受来看待教师的优劣。
2.幼儿园的人事安排上,存在着“重教轻保”的倾向。
谈论一所幼儿园的好与孬,往往从硬件和师资上来衡量。所以,幼儿园的领导对教师的选、聘都很谨慎。要符合弹、唱、跳、画、讲的要求,又要具有大学学历,性格要怎样,做事要怎样,外貌要怎样„„力求独挡一面。而在保育员的使用上,就随意了许多,对人才的要求上也没有过高的要求,只要健康能干就行,且工资待遇较低。这样高低水平悬殊的两个群体,在合作和互补上就存在着不和谐的因素(当然,也有的班级保教配合默契),为幼儿在园的一日活动的组织和诸环节的转换埋下了让幼儿消极等待的种子。如教师组织着活动,临时有事出去了,保育员在班上就只能力所能及的组织幼儿生活活动,能力强的能组织简单的小游戏来等待老师的回来。
为了克服由于重教轻保引起的幼儿等待,唯一的办法就是提高保育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达到保教能互相替换,互相弥补,使幼儿的一日生活达到和谐、幸福的程度,让幼儿远离不必要的消极等待,使幼儿在自主、宽松又有序的环境里度过幼儿园生活!3.教师忽视了一日活动中的过渡环节的教育价值,忽略了过渡环节的组织。前面的调查结果已经证实了部分老师的观点,总感觉过渡环节无需组织的小细节,幼儿可自由打闹和玩耍。其实,过渡环节表面上看起来是不入流的细节问题,但是这个细节问题却十分重要。这不仅仅在于它的过渡作用,还在于它本身可以独立的发挥积极的教育价值,更在于它可以同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其他的组织形式之间建立起积极的联络互动。实际上,过渡环节作为不可避免环节存在,渗透在一日教学之中,每个活动转换之际,都会有过渡环节存在,看似一小块、一小块的转换时间,毫不起眼,但是,每天把这一小块一小块时间加起来,就是不容忽视的大块时间了。
所以,我们老师要重视幼儿在园的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包括过渡环节,这样,幼儿才逃出消极等待的魔圈,找到真正的快乐。
总之,在幼儿园一日生活活动中,只要我们从整个幼儿教育的大背景出发,来重视和调整相关的政策和理念,做出适合幼儿发展特点的选择,并根据他们的心理需要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教育策略,让趣味游戏取代幼儿消极等待,进而提高幼儿活动的有效性,使幼儿在幼儿园的每一天都过的充实而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