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PICC置管后的维护操作规程(新)
PICC 置管后的维护技术操作规程
【评估】
(一)患者的心理素质、配合程度。
(二)观察穿刺点及周围皮肤情况、穿刺肢体情况、测量臂围及数值比较。【准备】
护士:着装整洁、洗手、戴口罩。
物品:75%酒精﹑20ML注射器1个、头皮针、肝素帽、生理盐水、手消液、PICC换药包(小纺纱1片,透明敷贴1片,敷贴胶布2片,碘伏棒1包,酒精棒1包,纸尺1个,垫巾1个,包巾1个,无粉手套1双,大纺纱1片)。无菌手套1副﹑锐器盒﹑油性签字笔﹑医用垃圾桶﹑生活垃圾桶﹑医用纸胶布 环境:安静、清洁。体位:取平卧位或坐位。【方法】
1.预约→核对患者信息→查看患者导管维护记录→解释PICC导管维护的目的及内容→洗手戴口罩→备齐用物至床旁→再次核对→观察穿刺点及周围皮肤情况、穿刺侧肢体情况→打开换药包,从包外侧拿出纸尺,测量臂围(肘窝为原点上10cm处,测双上肢)→打开换药包,用无菌方式取出垫巾,铺于穿刺肢体下,此时并不将换药包全开→揭去除敷贴以外的所有胶布→手消(用手背按压手消液,六步或七步洗手法),用无菌方法取20ml注射器抽取生理盐水→连接注射器和输液接头,或连接注射器和头皮针,肝素帽,并进行排气预冲,备用→取下旧的输液接头或肝素帽→手消,打开换药包,右手戴无菌手套整理用物→倒入75%酒精于小纺纱→另一只手戴无菌手套→左手持无菌大纺纱提起导管,右手用酒精小纺纱消毒路厄氏接头(用力,多方位擦拭15秒)→连接上预冲好的新接头,用脉冲方式冲洗导管(间歇期,每七天进行维护时,宜抽回血,每天治疗患者可直接冲管)→当注射器内剩5ml左右液体时,进行正压封管(注射器内一定要剩余1-2ml液体),大纺纱暂不丢弃→脱手套→用拇指按压穿刺点,沿四周0角度或负角度平行拉扯,自下而上去除透明敷料→手消,戴手套→撕开酒精棉棒包装(同样方法持碘伏棉棒),左手持无菌纱布提起导管→右手取酒精棉棒,避开穿刺点1cm处,以顺时针,逆时针,顺时针的方式消毒三次,消毒范围大于透明敷料面积(>12cm,15cm较好),待干→再取碘伏棉棒,以穿刺点为中心,按压穿刺点3-5秒,以顺时针,逆时针,顺时针的方式消毒三次,消毒范围同酒精消毒面积,待干→调整导管位置,预塑形(肘上U形或L形,肘下S形或L形)→以穿刺点为中心,双手持敷贴用无张力的方法粘贴透明贴膜(必须将蓝色导管部分全部覆盖在贴膜内),优先导管塑形→无菌胶带蝶形交叉固定透明延长管→脱手套,手消→在敷贴记录胶带上注明操作者姓名,换药时间,日期,外露长度,贴于蝶形胶带尾端→再用一条胶带横向覆盖贴在记录胶带上→整理用物→手消→填写PICC维护记录手册→交待注意事项→洗手脱口罩 【评价】
(一)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二)导管周围皮肤无红肿、穿刺点无渗液、导管无滑脱。
(三)更换敷贴方法正确。
(四)消毒方法正确。
(五)操作规范、熟练。【理论提问】
1、外周导入深静脉置管术有哪些适应症? 答:1)需要长期静脉输液且静脉条件差的病人。
2)用刺激性强的药物或毒性药物治疗的病人。如胃肠外营养药、化疗药等。3)需要家庭病床中长期输液的病人。2、常用穿刺部位有哪些?
答:(l)贵要静脉首选:静脉直,静脉瓣少。(2)肘正中静脉。(3)头静脉。、外周导入深静脉置管术的禁忌症有哪些? 答:(1)病人肘部静脉条件太差。
(2)在穿刺点附近有皮肤感染或损伤。(3)乳癌手术后病人的患侧手臂。
第二篇:PICC 置管维护的研究进展
PICC 置管维护的研究进展
【摘要】 系统评价PICC置管维护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的新进展。【关键词】 PICC;维护;研究新进展
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由外周静脉穿刺插管,其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导管。可以较长时间留置使用(3-12 个月),能将各种药物直接输送到中心静脉处,能迅速稀释药物浓度,避免刺激性药物对血管的损伤。适用于需长期输液、重症、血液、肿瘤化疗患者。但如果维护不当,也可造成并发症,增加病人的痛苦。影响病人的治疗。目前,住院病人的维护均由专业护士完成,而出院带管病人由于PICC发展不均衡,从而出现出院维护难等一系列问题。现综述影响PICC置管病人维护存在的问题及研究的新进展。1 PICC的使用
1.1 使用前先注入10 毫升0.9% 氯化钠注射液确认导管通畅,如无特殊需要,不可抽回血,以免发生导管赌塞。
1.2 每次输液后用20毫升0.9% 氯化钠注射液以脉冲方式冲洗导管。
1.3 输血、抽血、输注脂肪乳等高粘稠性的药物后立即用20 毫升0.9% 氯化钠注射液以脉冲方式冲洗导管后再接其他输液。1.4 禁止使用≤ 10 毫升的注射器冲关、给药、不可用暴力冲管,以免损坏导管。1.5 可以使用此导管进行常规加压输液或输液泵给药,但是不应用于高压注射器推注造影剂。
1.6 经常观察输液速度,如发现流速明显降低时应及时查明原因并 妥善处理。2 PICC换药
2.1 置管后24 h内换药1 次,每周换药一次,严格无菌操作,患者若得了感冒,换药是应该戴口罩避免增加感染。2.2 自下向上小心拆除原有敷贴,避免牵拉导管,严禁将导管体外部分移入体内。2.3 观察针眼周围有无发红,疼痛肿胀,有无渗出。
2.4 观察并记录导管体外导管的刻度,观察穿刺部位皮肤色泽及温度,同时测量上臂围,每日1 次。
2.5 导管在体外呈S 型弯曲,将透明膜贴到连接器翼型部分的一半处,似的导管体外部分完全治愈贴膜的无菌保护下,禁止将胶带直接贴于导管体上。妥善固定导管避免活动时牵动导管,排尽贴膜下气泡。
2.6 如因为对透明膜过敏等原因而必须使用通透性更高的贴膜,要相应缩短更换贴膜的时间间隔。PICC置管前的护理安全管理 3.1 PICC置管前的安全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 患者一般情况的评估(文化程度、经济条件、居住地医疗条件、静脉血管情况的评估)、患者疾病情况的评估(适应症的评、用药情况、是否患有感染或出血性疾病上腔静脉疾病史、是否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置管相关因素的评估(对导管材料过敏情况、预置管静脉血管条件、患者配合情况、导管的自我维护能力)等。通过一系列的安全评估,及早发现患者现存的及潜在的安全问题,将患者的置管风险降至最低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3.2 PICC置管前签定知情同意书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人中心静脉导管,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也存在一些并发症和危险。导管异位是PICC的常见问题,发生率约6.7%;机械性静脉炎是PICC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多在置管后2 ~10d 内发生。由于PICC置管仍存在着一定的危险及并发症,因此,在置管前置管人员应将PICC置管目的、操作过程及合作期望、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问题、以及日常护理及注意事项进行详尽告知,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签订 PICC知情同意书,并留存于病历中。4 PICC带管病人的维护
4.1住院病人的维护 ①目前住院的PICC病人由相对固定的护理人员进行统一标准化的维护,从规定的胸部X线确定导管位置,到更换敷贴、冲管,封管操作流程和并发症处理流程等。但是由于不同的护理人员也存在着维护差异。如护理人员的临床经验、对PICC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无菌概念等,从而发生一系列并发症。李旭英等认为,成立医院PICC护理小组可有效降低因导管维护不当所引起的并发症。PICC护理小组成员对置管后的病人可进行跟踪,指导、监控临床各科护士对PICC维护及记录情况,及时纠正临床护理不当的地方,保证正确合理使用导管。②应提高病人的维护意识,一些病人住院期间由临床护十进行按时维护,出院后往往因为各种原因不及时维护,从而导致一系列并发症,所以住院期间应对病人进行导管相关知识的宣教。杨丽莎等认为,健康宣教应贯穿护理全过程,可提高病人认识,使其依从性提高,从而按时完成维护,顺利完成治疗。PICC导管价格相对较高,如果置入后不能进行规范的维护,并发症发生率比较高,任何原因导致的置管失败都将给病人造成经济损失和精神负担。因此,在病人出院时应做好出院宣教,告知病人应每周进行导管维护。指导病人带管出院期间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告知病人避免穿刺肢体的过度活动,保证穿刺部位局部清洁、干燥,让病人自己学会观察穿刺部位的皮肤情况及透明贴膜的固定情况,如有不适及时来院复诊;指导病人如何洗澡。保证个人卫生,睡眠时勿使置管肢体受压。对长期带管的病人,告知其带管期间的正确护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延长导管的留置时间。
4.2出院病人的维护 ①出院病人的维护形式多样,可选择医院的PICC门诊、最近的社区服务中心、私人诊所、家庭护士的上门服务。目前,由于PICC知识的普及面不均衡及医院发展的不全面,导致有些医院和社区服务中心的护士对PICC技术缺乏了解,不熟悉导管的维护,造成病人出院后导管的维护不便,从而出现PICC导管出院病人不按时或无法按时完成每周1次的维护。②影响病人PICC维护的原因包括:病人的文化程度低、年龄偏大、对导管的认识不够、对住院期间护士的健康宣教接受能力有限,未能全面了解,从而未能及时来医院维护;大多数医院没有PICC专科门诊,此项技术没有全面开展,不是病人所在的所有社区服务中心都有能力提供相关的护理;经济条件的限制,有些病人家庭经济条件差,认为往返车程费及换药太花钱,往往延时来医院维护甚至不进行维护;病人经治疗后身体状况差,体力限制了病人的出行;每周1次的维护给病人及家属带来诸多不便,如往返医院需花费大量时间、就诊时需家属陪同而影响家人正常工作等。
4.3社区服务中心进行维护 目前并不是所有的病人都能到病人所置管的医院进行维护,有很大一部分病人需回当地社区服务中心进行维护,由于有些病人住在较偏远的农村,到县级医院维护不便,往往使病人放弃置管或拔管。张艺等建议提高社区、尤其是农村城乡结合部护理人员的维护能力,加强社区护理的覆盖面、普及率。让更多的病人在享用先进护理技术成果的同时,能解决当前的实际困难,减少每周维护不便而被迫拔管的发生。5 PICC的宣教
5.1 保持局部清洁干燥,贴膜有卷边,松动。贴膜下有汗液、不密封及时请护士换药。
5.2 可以从事一般日常工作,家务劳动,体育锻炼,但需要避免使用穿刺侧手臂提过重的物品,不做引体向上,托举哑铃等持重锻炼。
5.3 睡眠时注意不要压迫穿刺手臂;穿衣时,先穿患侧衣袖,再穿健侧衣袖,脱衣时先脱健侧衣袖,再脱患侧衣袖,注意不要将导管带出。
5.4 可以沐浴应避免盆浴和泡浴,沐浴前用塑料保鲜膜包裹穿刺点上下至少10CM 缠绕2-3 圈,上下边缘用胶布贴紧,沐浴后检查有无进水,如有应及时换药,尤其是穿刺后第一个24 小时不已沾水。避免游泳等会浸泡到无菌区。5.5 治疗间歇期每周到医院冲管1-2 次。嘱咐儿童不要玩弄导管体外部分,以免损伤导管或把导管拉出体外。
5.6 穿刺处如有红、肿、疼痛、渗出、导管内有回血等异常情况及时联系医生或护士处理。参考文献:
[1] 赵林芳.国内外输液小组与PICC管理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09,9(2):5—9.
[2] 李旭英,谌永毅,袁忠.成立PICC护理小组对降低PICC置管并发症的作用[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5);117—118.
[3] 杨丽莎,陈素梅,廖小玲.等.健康教育在提高肿瘤病人留置PICC管依从性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4):115—116.
[4] 张艺,姜秀文,叶黎爱.肿瘤病人PICC置管后院外管理进展[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23):45—47. [5] 薛嵋,陆箴琦,胡振娟,等.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插管门诊的建立与管理[J].上海护理,2008,8(2):82—84.
[6] 乔爱珍, 苏迅.外周中心静脉导管技术与管理[ M ].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7] 钟华荪, 张振路.静脉输液治疗护理学[ M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第三篇:PICC置管维护方法
PICC置管维护方法 更换敷料
置管后第一个24小时内更换贴膜,去除棉垫。 每周更换贴膜一次。
若贴膜有潮湿、脱落、可疑污染时应及时更换。 更换贴膜方法:
(1)贴膜自下向上撕取,注意导管勿拔出。
(2)用安尔碘消毒穿刺周围皮肤,范围大于贴膜面积。(3)更换后在贴膜、观察表及护理记录上记录日期及时间。 顺序:酒精消毒—碘伏消毒—待干---固定圆盘……
更换肝素帽
每周更换一次 可能发生损坏时 有残余血液时
取下肝素帽后及时更换
患者维护—日常生活
不影响一般性工作,家务劳动,适当的体育锻炼
避免提过重物品,不做引体向上、托举哑铃等持重锻炼; 避免游泳或浸湿贴膜,可淋浴,免盆浴 定期冲管、换贴膜、肝素帽
如需使用通透性高的贴膜或敷料时,应缩短时间间隔
患者维护---自我检查
冬季3次/日,夏季随时检查 内容:有无移位、渗血、松动 有异常及时通知护士
拔管指征
导管的留置时间应由医生决定,在没有出现并发症时,PICC导管可一直用做静脉输液治疗;
体重长至理想指标; 停止一切静脉治疗者; 家长放弃治疗者; 导管异位; 导管断裂;
误入动脉、机械性静脉炎处理无好转者、化学性静脉炎、导管堵塞无法再通; 穿刺局部有感染化脓者。
导管的拔除
患者平卧,应从穿刺点部位轻轻地缓慢拔出导管,切勿过快过猛。
拔管后立即压破止血,24小时内要用无菌敷料覆盖伤口,以免发生拔管后的静脉炎。测量导管长度,观察导管有无损伤或断裂。做好换药直至伤口愈合 导管培养
记录
第四篇:PICC置管技术
【麻醉超声】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技术及操作规范
2015-11-17
【麻醉超声】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技术及操作规范(转肿瘤、透析、护理等)
中国超声医学
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于20世纪80年代应用于临床,90年代后期在我国开始使用,现在很大程度上已被广大医护人员和患者认可,其极细的高生物相容性导管由肘前静脉穿刺插入至上腔静脉进行轮流治疗,提供可靠的静脉通路,可以代替中心静脉置管而无中心静脉置管的诸多并发症。穿刺成功的首要条件是理想的置管静脉,对于局部血管状况好的患者可以采用肉眼观察和触摸估计的方法评估血管后置管,而对于水肿、肥胖、反复化疗以及由于长期输液等患者而言,常规方法的穿刺成功率低,如何提高穿刺置管的成功率是临床面临的一个新课题。超声引导下PICC其可以直观地显示血管的解剖结构,具有实时引导、全程可见、缩短穿刺时间、减少并发症等优势,不仅能减轻穿刺患者的痛苦,同时为护理人员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输液途径,做到“心中有数”,避免了医疗资源的浪费。特别地:在超声引导下运用MST技术完成PICC置管,将置管部位从肘窝上移到上臂,减少了肢体活动对导管的摩擦和牵拉,减少了导管受牵拉在血管内移动对血管壁的刺激,从而减少血管相关性感染的并发症,减轻了过去在肘部弯曲部位置管时患者的不适感,对长期的导管固定非常有利。一、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的起源
超声引导下的PICC穿刺的使用最早是在1997年华盛顿医学中心,由一个从事危重护理的护士Claudette Boudreaus完成的,这个护士是最早的PICC小组成员。她从协助医生做颈内静脉穿刺得到经验,能够在超声引导下对摸不到的血管进行穿刺。她成功地对病人肘窝以上的贵要静脉进行PICC穿刺置入。从1999年到2001年,大约有10个护士在华盛顿医院中心接受了这些技术的专业培训。在此期间,床旁置入PICC的成功率为65%~91%。在过去的10年中,有很多的医学研究表明,使用微插管鞘技术和超声引导能极大地提高PICC置管的成功率。
不是所有的血管都能插管,超声引导是最好的方法,不能盲插。全世界每年都要置入7亿根导管,美国占30%,全部是在血管超声引导下插管;其他国家占70%,有4.9亿是盲插。
目前在美国使用超声和微插管鞘技术进行上臂PICC置管,这一技术方法成为各个医院中专业护士置入专管的“金标准”。
二、超声下PICC置管静脉的选择 静脉可分为深浅两类,深静脉多走行于深筋膜的深面并与同名动脉相伴,也称为并行静脉;浅静脉走行于皮下组织,一般称为皮下静脉(见图1)。由于上肢静脉行程较下肢短,右侧较左侧短,浅静脉表浅易寻,因此多选择右上肢浅静脉穿刺置管,经腋静脉到达上腔静脉。PICC一般选择肘部的肘前浅静脉置管,首选贵要静脉,其次为肘正中静脉或头静脉,对于无法经肘部静脉置管的患者,颈外静脉、腋静脉及下肢的股静脉、大隐静脉、腘静脉也可作为PICC的置管途径。超声引导下PICC应首选贵要静脉,因贵要静脉位于肘前,操作范围较大,适合超声人员作实时监测,同时贵要静脉入路是中心静脉置管创伤最小、并发症最少的方法,可以明显降低气胸、血胸、空气栓塞以及神经损伤等的发生率。
三、血管超声的超声仪器条件
1.用于肢体静脉检查的超声仪器应具备以下特征:极高的空间分辨率,超声频率在5M`~15MHz;较高的灰阶分辨率(具有灰阶分辨率256级的彩色图像);具有检测低速静脉血流信号多普勒功能,有助于判断动静脉血流频谱;具有彩色多普勒或能量多普勒功能,有助于确定小静脉及显示血流。
2.探头类型及频率:上肢静脉比较表浅,应使用7.5M~10MHz的线阵探头,更高频率的探头有时效果更好。下肢静脉一般使用5M~7MHz线阵探头(锁骨下静脉,肢体粗大者,位置深在静脉需使用3.5MHz的凸阵探头)。
3.预设条件:选用仪器内设的静脉检查条件可迅速进入合适的检查状态,检查过程中根据不同的静脉和目的随时调节。
4.专门用于PICC置管的超声导引系统:简单的二维黑白血管超声加上特殊的导引系统,标识一目了然,而且仪器便于移动,方便下病房,方便护士操作,也便于护士掌握,价格相对便宜,在临床上能很好地帮助完成PICC置管操作。超声引导系统可根据不同血管深度自动计算进针角度,可以显示出血管尺寸和深度。对照靶向血管和屏幕上血管尺寸直径图,肉眼能很直观地判断血管的直径数值及大约能插入的导管。
超声仪的探头上,有电源开关、调节图像对比度的操作按键、可以调节探查深度的“cm”按扭。最小图像深度可以设置为1.5cm,最大图像深度可以设置为6cm,这可以根据血管的深度进行调节。另外还有图像定格和储存按钮,一个人操作时可以在无菌区域内控制。探头小不但有操作按键,还有导针装置。按导针系统的角度进针可以直接进入靶向血管,比如血管距皮肤深度为1cm,选择1cm的导针架,穿刺针刺入后的交后正好在1cm深的血管的中点;比如血管距皮肤深度为2cm,选择2cm的导针架,穿刺针按导针架的角度刺入后的交点正好在2cm深的血管的中点,使用导针系统可以一针见血,准确率高。
四、静脉超声检查时患者体位 静脉超声检查时,检查室内和患者应保持足够温度,防止外周血管收缩而导致静脉变细,以致超声检查困难。上肢超声检查通常取仰卧位,上肢呈外展和外旋姿势,掌心向上,外展角度与躯干呈60~90度,充分暴露上肢(上肢浅静脉系统位置表浅,多位于皮下,一定要注
意轻压探头,否则静脉会被压瘪而不能探及)。下肢取头高脚低位,有严重呼吸困难者也可取半卧位。
五、静脉超声观察的内容 观察内容包括:静脉变异、内膜、管腔内回声等情况;静脉管腔内是否有自发性血流信号及血流充盈情况;压迫试验、挤压远端肢体试验和乏氏试验可观察静脉内有无血栓、静脉瓣功能等。
六、正常静脉的超声表现
1.灰阶超声:正常四肢静脉有以下四个超声特点。①静脉壁菲薄;②内膜平整光滑;③管腔内血流无回声,高分辨率超声仪器可显示流动的红细胞而呈弱回声;④可压缩性,探头加压可使管腔消失。
2.彩色多普勒:正常四肢静脉显示单一方向的回心血流信号且充盈整个管腔,浅表静脉或小静脉可无自发性血流,但挤压远端肢体时,管腔内可出现血流信号。当使用一定的外在压力后静脉管腔消失,血流信号亦随之消失。
3.脉冲多普勒:正常四肢静脉具有五个多普勒特征,即自发性、期相性、乏氏试验、挤压远端肢体试验血流信号增强及单向回心血流。
七、超声下PICC置管静脉的评估及穿刺点的确定 1 血管评估
穿刺时评估血管的范围不可过小,在肘窝上2横指扫查血管,沿血管走行扫查血管的深度、走行方向和分叉位置;测量血管直径是否够容纳所选择导管;观察血管周围的结构,尤其是伴行动脉的情况,有无血管变异,如有动脉伴行或血管畸形等情况,则应避开;血管内有无血栓,确定血管是否通畅等。2 穿刺点的确定
选择穿刺点要避开静脉瓣,避开分支静脉,从汇总的较粗静脉穿刺,避开血管内的不良因素。大部分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都是在肘窝以上上臂的贵要静脉处进行穿刺,上臂的贵要静脉更容易定位,而且走行比较好,它避开了中间分支静脉和贵要静脉的连接点,这个区域的血管比肘窝处的血管粗,需要置入的导管长度会短一些。另外,这个位置血流量更大,不容易造成血管壁的损伤。同时,这个位置肢体活动对导管的摩擦和牵拉比较少,从而减少了导管在血管内移动对血管壁的刺激,从而降低了血管相关性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减轻了过去在肘部弯曲部位置管时患者的不适感,同时对长期的导管固定非常有利。
八、改良的塞丁格穿刺技术
经皮穿刺插入导管的方法是由瑞典一位名叫塞丁格的放射科医师发明的。塞丁格穿刺技术也称微插管鞘技术(MST),它常应用于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如何把塞丁格穿刺技术灵活运用到PICC置管中,从而提高PICC置管成功率呢?塞丁格穿刺技术在PICC置管中的运用方法有三种:
1.“盲塞法”;2.超声引导下“间接法”;3.超声引导下“直视法”。㈠盲塞法
“盲塞法”是指在肉眼的观察下或手触摸下(不借助任何仪器),用改良的塞丁格技术穿刺血管置入PICC的方法。“盲塞法”的适应证 1.血管细,但肉眼能看见或隐约可见。
2.用传统的14G或16G的穿刺针穿刺无把握。
3.血管资源有限,仅1根,一旦穿刺失败,无法置管,影响治疗。4.无超声设备,病人血管条件差,治疗需要PICC置管。5.躁动、不配合的病人。
目前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这项技术还没有普及,遇到血管很细的病人,用“盲塞法”会增加PICC置管成功率。如果一旦穿刺失败,因针头较细,它对血管的破坏和组织的损伤要小得多。不会影响血管的使用,可以重新穿刺。
㈡超声引导下“间接法”
用血管超声仪探查好可以置管的静脉,然后按照血管的走向做好标记,脱离超声屏幕,采用MST微插管鞘穿刺技术进行穿刺,穿刺成功后置入PICC导管,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超声引导下“间接法”。超声引导下“间接法”的适应证 1.血管细、差、肉眼看不见。
2.无法用传统的14G或16G的穿刺针穿刺置管。3.无自己独立的置管B超,又不具备应用条件。4.躁动、不配合,超声引导下“直视法”失败者。㈢超声引导下“直视法”
在血管超声引导下直视穿刺置入PICC导管,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超声引导下“直视法”。
超声引导下“直视法”的适应证
1.水肿患者:由于疾病所造成的水肿,导致不能进行静脉治疗。⑴继发性重度营养不良合并低蛋白血症造成的全身水肿; ⑵晚期肾病性水肿; ⑶甲状腺功能低下;
⑷药物过敏性全身皮损及水肿(属相对适应证)。
2.单纯性肥胖患者:患者BMI>28,因肥胖而造成肘部静脉触摸不到。
3.长期间断化疗或需要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由于反复化疗治疗或静脉输液治疗,患者的浅表静脉受损,呈条索状,不能继续使用。如晚期肿瘤患者、病毒性脑膜炎患者、长期营养支持者。4.传统PICC置管失败者。
5.患者要求肘以上置管,提高生活质量。
“直视法”和“间接法”混合应用有相互增效的功能。在为血管的条件差、传统盲穿置管比较困难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做PICC置管时,可以看到病人血管直径通常在1.34mm左右,超声引导下置管时,我们观看的是血管的横断面。“直视法”穿刺,采用的是垂直于血管的穿刺方法,也就是说如果病人血管直径为1.34mm粗时,针头在血管内的最长距离应小于1.34mm,穿刺成功后,遇到躁动不配合的病人上肢一扭动,针头极易从直径1.34mm左右的血管内脱出,造成导丝送入困难,置管失败。遇到这类病人置管失败后,可以尝试采用“间接法”,用血管超声仪探查好可以置管的静脉后,按照血管的走行画出标线,然后脱离超声屏幕,用20G或21G的套管针头与皮肤以15度的角度穿刺,见回血后,放平角度,把套管送入血管3~4cm,由于套管在血管内的长度比“直视法”针头在血管内的长度增加了20多倍,大大提高了它的稳定性,这类病人上肢扭动时就不易使套管脱出血管外,因此提高了这类病人PICC置管的成功率。㈣先进的PICC置入方法
直视法的改进,用MST微插管鞘穿刺技术在血管超声引导穿刺上臂置入PICC导管,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PICC置入方法。
MST的应用提高了PICC置管的成功率,减少了组织损伤,尤其是在第一针穿刺不成功时,它的优势和效果更加明显和突出。
九、超声引导下用MST技术PICC置管的优势 1.引导穿刺 超声引导下PICC穿刺可直观地显示血管位置和解剖结构,增加穿刺的精确性,具有实时引导、全程可见、穿刺时间短、穿刺成功率高等优势。
2.引导PICC管位置 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推荐PICC尖端的理想位置在上腔静脉,当导管不放在上腔静脉时,导管功能障碍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将增加。超声能准确定位并引导导管至正确的位置,通过压闭同侧的颈内静脉以及必要的头位辅助,即可引导PICC管达到上腔静脉。对于异位的导管,超声能实时观察导管的位置,并引导操作者及时、直观地纠正异位,降低导管异位导致的堵塞、静脉血栓、血栓性静脉炎,延长导管留置的时间、避免射线对患者及操作者的辐射。款来头端的定位系统还可以和心电图相连,能及时判断导管是否进入心脏。
3.穿刺后评估 超声可以评估PICC置管后的血管并发症如静脉血栓、血栓性静脉炎等,对于评估导管的留置时间、导管的拔管时间亦有重要的指导作用。4.上臂置管 超声引导可实现上臂穿刺置管,和传统的PICC置管比较,它的穿刺部位发生了改变,由肘下移到上臂,减少了肢体活动对导管的摩擦和牵拉,避免了静脉炎的发生,根据相关资料记载,在超声引导下在上臂穿刺置管的500多例,无1例静脉炎的发生,减少血管相关性感染的并发症。
5.解决了血管条件差患者的难题 肿瘤病人随着化疗次数、置管次数的增多,很多患者双臂肘窝都没有可触摸或者可视的血管,血管条件越来越差。用传统的PICC穿刺作用比较粗的套管针(14G或16G)盲穿越来越困难。而使用床旁血管超声和微插管鞘技术就可以解决这个难题。总之,使用超声引导PICC置管的成功率主要取决于操作者的经验和患者的血管状况,超声具有实时动态的特点,可以超声引导下准确的将穿刺针送入血管腔,大大提高了一次性穿刺置管的成功率。但这和操作者的经验有很大的关系,需要经过专业技术培训和手眼协调的培训,而且要有实践的过程。来源:即时超声整理
第五篇:PICC置管同意书
巨鹿县医院内三科
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入知情同意书
床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住院号 患者因病情治疗的需要,拟行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前需病人及家属了解导管的适应症、优点及穿刺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情况: 一 适应症 病人外周静脉穿刺有困难,难以维持1周以上输液者。静脉输入一些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如化疗药、大剂量补钾、肠外营养等。
二 优点 病人活动方便,可保证基本正常的日常生活,活动自如,利于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保护外周静脉,减少因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3 创伤小,感染机会少,可长期保留在血管内。
4可避免刺激性药物对外周静脉的损伤,减少静脉炎和渗液造成的组织损伤的发生。
三 并发症 少数病人因个体差异、血管变异,可能出现穿刺失败。少数病人可发生导管异位、脱落、脱出、断裂、血栓栓塞,个别病人不能耐受置入的导管而致治疗中途拔管等情况发生。少数病人可发生局部不适、皮疹、出血、血肿、血管损伤、感染甚至溃疡。4 少数病人因术中精神紧张而发生心脏血管意外、异物刺激导致心律失常、静脉炎、血栓形成,部分病人可发生其他周边组织损伤,如:血、气胸等。
上述情况出现,医生会积极采取救治措施,多数经治疗可恢复,极少出现生命危险甚至死亡。
四 导管费用
此项费用根据医保有关规定报销。
请患者或家属了解以上情况,确认同意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入,并接受由此可能带来的风险,签字后生效。
患者或家属:
与患者关系:
家属通讯地址
联系电话
****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