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全面”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时间:2019-05-14 23:05: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四个全面”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四个全面”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第一篇:“四个全面”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四个全面”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李慧 美术学院 艺术设计 20154911018

摘要

随着“四个全面”的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又上升到了一个新高度。在中国漫长的革命与发展道路中,实践证明只有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才能更好的指导中国的发展建设。

“四个全面”是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作为一个有机统一体互为依托相辅相成,再一次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建设的实际情况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关键词】四个全面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最新成果

在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漫长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经过九十多年的奋斗,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推翻了蒋家王朝,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夺取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胜利,指引全国建成了经济总量排世界第二的强国。这些成就的取得,得益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得益于“四个全面”的治国理念,得益于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相结合,形成了马列主义一次又一次的中国化,而“四个全面”是从2012年11月8日十八召开以来的短短三年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一、“四个全面”的基本内容

“四个全面”,指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是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治国治党的新理念,非常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领会,对指导我国进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抓住了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党的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大会上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确保到2020年实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时间表,以及“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具体内容。之前,我们一直在建设小康社会,是奋斗的过程。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奋斗的目标和结果。

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八大,同时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大会指出:“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防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对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党的中央全会从1921年建党以来,第一次专门研究法治建设。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会同时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任务、布局进行了全面部署。在国内和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全面依法治国,给党的各级干部提出了新要求、新标准!

全面从严治党,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是最接地气也是最受人民群众欢迎的表述。从公开的新闻报道看,这6个字合在一起表述发生在2014年底,到目前还不到一年的时间。但其主要精神总书记在2014年10月8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的讲话中已经体现出来——“今天这个大会,是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对巩固和拓展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全面推进从严治党进行部署。”从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到全面从严治党,是我针对党执政多年来党员队伍特别是领导干部队伍现状进行整改提高总动员、总要求。这一要求更为明确,是打老虎拍苍蝇、纯洁党的队伍、加强党的建设的理论和制度依据。有专家指出,对于管党治党来说,“全面”二字至少包 2

含三个层面。一是内容无死角,涵盖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各个领域。二是主体全覆盖,从严管党治党不仅是党中央的责任,党的各级组织都必须贯彻从严治党要求。同时,落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意味着一把手不仅仅“独善其身”,还要把班子成员管好,把下级干部管理好、教育好。三是劲头不松懈,要把从严治党常态化、制度化、深入化。要让全画各族人民看到我党惩治腐败的决心,提振全国人民实现宏伟中国梦的信心。

二、“四个全面”的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四个全面”执政理念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如果把“四个全面”比喻成一架高速航行的飞机的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飞机前进的目的地,“全面深化改革”就是飞机的动力系统,“全面依法治国”就是飞机的安全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就是飞机的控制系统。由此可见,“四个全面”尽管讲的内容各不相同,分属不同的工作范围和领域,但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和辩证统一的关系,四个方面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整体,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总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和全依法治国是两项措施,全面从严治党是领导核心。

总目标: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要实现这个奋斗目标,就要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两项措施: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的闸门,到十八届四中全会高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旗帜,两次全会、两大主题、两份决定,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总体战略在时间上的陆序展开,是推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蓝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两项有力措施。

领导核心: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建国66年来的实践证明,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均进行了专门论述,不论是全面深化改革还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都对从严治党提出了新要求、新考验,也都把党的领导作为实现目标的根本保证。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就不会顺利、快速发展,3

就不可能建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国,不可能实现中国经济的腾飞,不可能在2020年短短5年时间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从十八大提出“两个全面”到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四个全面”,虽然时间不长,确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列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新发展。2014年12月14日,总书记近日在江苏调研时强调,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需要指出的是,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报告中,虽然都提出过“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但“全面从严治党”是总书记在这次江苏考察调研中首次提出来的,并且是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组合在一起,作为“四个全面”首次提出来的。尽管此前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就这“四个全面”作出过一系列的重要论述,但在公开报道中,将“四个全面”并提,还是第一次,意义深远。

“四个全面”不可分割,不可偏废。围绕实现目标、如何改革、怎样治国、怎样管党的问题,“四个全面”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统筹上,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把党对治国理政的认识提到了新高度。

三、“四个全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四个全面”的提出,必将坚持中国道路、宏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必将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目标任务、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使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总体框架更加完整,日臻成熟。“四个全面”是2012年12月以来短短3年里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党的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大会上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重大战略任务。这是第一、第二个全面的提出。

2013年2月26日至28日,中国共产党召开十八届二中全会,李克强就《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全会强调,行政体制改革是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要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健全部门职责体系,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始。这是第二个全面的落 4

实。

2013年11月9日至12日,中国共产党召开十八届三中全会。全会强调,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必须长期坚持。最重要的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的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第二个全面的详细布置。

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召开十八届四中全会。全会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依法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中央全会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在中国共产党93年的历史上是首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份规划执政党依法治国路线图的纲领性文件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我们党研究第三个全面的工作。

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全会提出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 5

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这是全面从严治党并“四个全面”写进第一次写进党的中央全会公报中。

由上看来,党的十八大以来,到刚刚闭幕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再一次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最新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对落实第十三个五年计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的战略布局,是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总方略,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线图”。

目录 1 含义 2 意义 3 内涵

理论的提出

含义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的战略布局,是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总方略,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线图”。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施,表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方略更加完善,标志着我们党对党的执政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党带领人民向着宏伟目标的伟大进军又迈出重要一步。

“四个全面”总方略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今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创新成果,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启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到“五位一体”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从“坚持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到“全面从严治党”——正是党治国理政方略的不断完善中,党和国家事业不断走向兴旺发达,中国以势不可挡的雄姿屹立于世界东方。

内涵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整体,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阶段性战略目标,是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统领;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战略目标的关键一招、根本路径;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战略目标的基本方式、可靠保障;而全面从严治党是发挥党的坚强领导核心作用、为实现战略目标提供坚强组织保证的根本前提。

必须把每一项战略举措放在“四个全面”的总体布局中来把握,才能正确认识每一项举措同其他三个“全面”的关系,把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总要求贯穿各项

[2]工作的全过程、各环节,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凝聚起更为强大的正能量、推动力

理论的提出

2014年12月,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强调,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2015年初,万象回春。在中央党校,面对参加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总书记全面辩证地梳理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

“要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来把握,深刻认识全面依法治国同其他3个‘全

[3]面’的关系,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参考资料

1.中央编译局眼中哪些词最难翻 腾讯网[引用日期2015-05-7] 2.准确把握战略布局,统筹推进“四个全面” 新华网[引用日期2015-05-7] 3.四个全面:继往开来的重大战略布局 光明网[引用日期2015-05-7]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不断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源于对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在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经历过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创造性的把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学说应用于中国实际,创建了工农红军,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和工农政府,实行工农武装割据,连续击退国民党军队的多次‚围剿‛。马克思、恩格斯说过:我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毛泽东说过,不如马克思,不是马克思者;等于马克思,也不是马克思者;只有超过马克思,才是马克思者。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在他们善于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善于应用列宁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的学说,进一步地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才叫做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如果只是口头上讲联系,行动又不实际联系,那么,讲一百年也还是无益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着特殊的国情,在旧中国这样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不仅革命的条件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很不一样,而且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道路同西方资本主义各国以及其他国家历史发展的道路也不可能相同,要真正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就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

对于中国共产党早期发生的教条主义错误,即中国共产党幼年时期发生的这种理论与实践脱离的现象1930年,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形象而生动地分析了这种现象的心态和做法:‚以为上了书的就是对的,文化落后的中国农民至今还存在着这种心理。不谓共产党内讨论问题,也还是有人开口闭口‘拿本本来’。我们说上级领导机关的指示是正确的,决不单是因为它出于‘上级领导机关’,而是因为它的内容是适合于斗争中客观和主观情势的,是斗争所需要的。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讨论和审查,一味盲目执行,这种单纯建立在‘上级’观念上的形式主义的态度是很不对的。‛毛泽东指出,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是战争解决问题。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原则不论在中国在外国,一概都是对的;但是在统一个原则下,中国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地道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革命地原理和十月革命的经验,经过加工提炼而中国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善于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以体现出民族化的形式。毛泽东熟悉中国传统文化,而且历来十分重视对中国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批判和继承。这种优势使得他能够充分地援引中国人熟悉的警句、名言与谚语,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原理,使得毛泽东思想无论在表述方式上、语言方式上,还是在思维方式上,都带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如古语新用的实事求是,如两个著名的‚十六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等。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路线

毛泽东领导全党克服了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苏联经验和共产国际决议神圣

化的错误倾向,使人们的思想从这种精神枷锁下解放出来,在全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在1938年10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的报告中,第一次使用‚实事求是‛这个概念,明确要求全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使之在中国具体化当作以项伟大的任务来抓。1941年5月,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阐述了如何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正确解决了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的科学态度。他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务,‘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实事求是,就是思想路线。

四.重大的历史成果毛泽东思想

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毛泽东思想就在酝酿过程中,至其产生,大致经历了十几年的时间。这个过程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自己的理论和政策的过程,以及在形式上民族化的过程。体现于其中的本质是对中国国情和革命规律的认识,即在适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认识中国国情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整个过程始终体现着实践—理论—实践、个别—一般—个别、群众—领导—群众的基本规律。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就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在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在理论上系统地总结了党领导中国革命特别是抗日战争的实践经验,逐渐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哲学思想、军事思想、统一战线思想和党的建设思想等,标着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思想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四篇:周恩来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周恩来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摘要:十

月革

命的伟

大胜

利极

大地

激发

了马

克思主义

在中国的广泛传

播,而西

欧又是

马克思

主义传入中国的一条重要的途径。留

学期间,他视马克思主义为解决中国

实际

问题的强

大的思

想武

器而学习和

研究,在理

论和实

践上

对马

克思主

进行

了广

泛的传

播,为马

克思主

义在中

国的胜利

作出了

大的贡

献。本

文首

先分

析了

周恩来革命

民主主

义思想

形成的背景,在此基

础上对

留学期间

周恩

来的马

克思主

义思

想的形

成和

国后

中国化的马克

思主

义进

行了详细的分

析,为相

关研

究提供

参考

据。

关键词:

周恩来;马克思主义;留学

1.民主主义思想形成的背景

周恩来生

于1898

年。这个

时代的旧中

国,其性

质是

半殖

民地半

建社

会,它

表明

了中

国人民

在饱

受旧

式的封

建主义的盘

剥之外,还

要苦苦

地承受被

强硬

输入的帝国

主义的压迫

。帝

国主

义和

封建

主义这

两座大

山的横

压,使

内阶

级矛盾

和民族

盾异常

尖锐,因

而使

民主革

成了

中国

人民渴

国家

独立

和自

身解

放的必

然选

择。这

样的国

情也

必将

定周恩

来在一出

生就要

感受国

破家

寒的气息。但

年的周恩

来被

过继

给叔父

家后,在嗣

母陈氏的倾心抚

育下,却受

到了的良

好的家庭

育。周恩

来十岁时

到表舅龚

荫荪的家塾寄

读。龚“是革

新派人

物,结

识同盟

会成员,赞

助革

命,常向

周恩

来介绍

些新思

想和时事

政治

知识”,他

里有很

多古籍

藏书,还

有一

些宣

传近代科学

和西

洋文明的新书

与报刊

;龚自

己在行

为上

头剪

辫子,不迷

信,主

张男

女同

学。塾师周先生学

识渊

博,思

想也比

较开

明。周恩来向

塾师

学了

许多

文化

知识,同时

学了不

少的社

知识,扩

了视

野,启发

了思

想。嗣

故后,周恩

来周围的生

活陡

然发生

了变

化。呈

现在周恩来

面前的局面

是,债

台高

筑,每次借

债饱受

鄙薄和

漠,可封

建家

庭好面

摆阔的陋习

仍旧。现

实生活

中一

切活生

生的惨痛事

实见

着封建

没落

家庭的腐朽和走

向衰

败的必然

势。

1913年8月,周恩

来入读天

津南开

校。这

里新的社会

生活和

近代社

会的空

气为周恩来的思想发

展提供

了肥沃的土

壤。但当

时的中

国是内

忧外

交织、民

族危

机深重,这诸

种因素的综

合作用

推动着

周恩来爱

国主义

和革命

民主主义思

想的继

发展。在南

开求学

时期的周恩来,思想激

进,自身的品

德修

养也为

人崇

敬。

这连同

他的卓越的组织

能力一

道,为他

今后实

现向

马克思

主义者的转变

准备了

必要的条

件。

2.初步接触马克思主义

1917年9月

到1919年4月,周恩来

留学

日本。日

本是亚

洲地区唯一

深受

中国传

统影响

而现在却

己完

全实现了

西方

式的工业化和

代化的国家。由

于在国内受

到抑制

和挫

折,中

国的年

轻人

把日本

看成是变

革的温床,在那

里可以

学到现

代自

然科学

和社

会科学

方面的知识。对

十月

革命

前中

找救国道

路的情

形,毛泽

东曾

作过这

样的描

述:“先

进的中

国人,经过

万苦,向西

方国家寻

真理”。“要

救国,只

有维

新,要

新,只有

学习外

国,日本

人向

西

人学习有

成效,中国人

也想

向日

本人

学。”20

世纪

初出现的这

一空前的留日

热潮,虽

然有

其深

刻的社会

背景,但

绝大

多数留

学生的一个

共同

目标

就是

着救

亡图存

。周恩

来也

正是

为了探

寻救

国道

路,在日

本开

接触

马克思

义的。

时的日本,社

会主义运

动风

起云

涌,马

克思

主义得

到了广

泛传

播。日

一些

初步

接受

马克

思主

义思

想的社

会主

义者

相继出

版了大

量介

绍和宣传

科学社

会主

义的著

作,如

片山

潜的《我的社会主义》、界

彦的《社会主义纲要》等。

这些

书虽

然还没有

完全摆

脱各

种非马

思主义的影

响,但

比较

正确的剖析了

资本

主义的种种弊

病及其

产生的原因,指出了

社会主

义必然

代替

资本主

义的客观历

规律

和实

现这一

规律的正

确途

径。十月

革命

利后,马

克思、恩

格斯的一些著

作、介绍

克思主

义及

反映十

月革

命的书刊和

其他进

步书刊,更是潮

而来。中

国的一些马

克思

义者先

驱,如

大钊,李

等人,也是先

于周恩

来在日

本接触

和学习马

克思主

义的。在这个

时期,周恩来的思想发

展历程

和李大

钊、李

达、毛

泽东等

人基本

上是

同步的。周恩

来是中

国共产

党内

为数不

多的最

早接

触马克思

主义的人

之一。

周恩

来在这

里主要研

究社会

科学

领域,热心

地研读

政论

书籍,对

于“新

潮尤

所切

望”。在此期

间,周恩来

以极大的热

情,研究

社会

主义

和学习

马克

思主

义。他仔

读了

德秋

水的《社

会主义

神髓》、约

翰·里

德的《震

动环

球的十日》、河

肇的《贫乏

语》等

作以

及《新

社会》、《

放》、《改

造》

进步

刊物。特

别是河

上肇

主编的《社会

问题研

究》,从第一册起

连载

了《马

克思社

会主

义的理

论体系

》,介绍

了《资本

论》等

马克思主

义名

著,在第四册上

还刊

载了《工

资劳

动与资

本》全

文,“马克

思的全

部天

才正

是他

回答

了人类

先进

思想已

提出

来的种种问

题。”周恩

来通

过认

阅读

和仔细

研究,对于马

克思主

义的基

原理

有了一

个比较

统的认

识。

在通过

对马克

思主

义学

说的接触

之后,又加以

对日本

下层人

民的切实

考察,周恩

此时的思

想有

了一

大转

变,“我以

前所

想的‘军阀

’、‘贤

治’这

两种

主义可

以救

中国的,现

在想

想实

在是

了。”1915年7月

到9月,日

本爆

发一

场劳

动人

民自

发进

行反

抗斗

争的“米

动”,这

场群众

动给

周恩来

刻的刺

激。一

方面,日

本社会

所暴

露出

来的各种

日益

烈的深

层社

会矛盾,加

深了他对

日本政

治制

度的怀

疑;另一

方面,运动中

所爆

发的人

民群

众力量的伟

大,使

周恩

来相信

民是

历史的主人。“元

老、军

阀、党

阀、资

家……从此

后‘将

何所恃’?”而这

正是马克

主义学

说中的阶级

斗争学说在现实社

会生活

中运用的真切

映。

周恩来从

研究

各种“新

潮”中开

始接触

马克思

主义,并

被这种

新的主义所

鼓舞。这

标志

着他

在思

想上

己经发生

了很

大的转

变,成了具

有初步

共产

主义思

想的革

命知识

分子。

3.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立

1920年11月,周恩来

赴法勤

俭学。虽然

在日本留

学期间

周恩来

就已经

接触到

了马

克思

主义,“在赴法国

之前,我从译

文中

读过《共

产党宣

言》、考

基的《阶

级斗

争》和《十

月革

命》。”但是

他在确

立自己的终

生信仰

问题

上,却

仍在继

续深

入细致地

思考

着。善于

思考,在重大的抉

择面前

保持

特别审

慎的态度,是

周恩

来一

贯的作风。五

四运

动期间

在被羁押的时

间里,周恩来就

重新认真

思考

了许多

问题,对严

酷的社会

现实

有了更清楚的认

识。周恩来在后来写的一封讲到

自己确

定走共产主

义信仰的信中

说:“思

想是颤

动于狱

中。”他还

说过:一种

生命意

识的萌

芽,“是

从这

个时候开

始的。”出

狱后,周恩来

便逐步

走上职

业革命

家的道

路。

周恩来

赴法

勤工

俭学的目的很明

确,就是

要到

欧洲

特别是

英国去

实地考

察,以便

从世

界先进

地区

发展的大

趋势中,把

握中国

未来的方

向,“主

要意

者,唯

在求

实学

谋自

立,虔心

考查以求

了解

彼邦社

会真相

决诸

道,而思

所以

应用

之于吾

民族间

者。”但是初

到欧

土极目

见却是一

萧条。欧洲社

会的现

状既

然是如

此的毫无

安定

所言,那么

当时中

国的思想

界中

那些

曾经想

效仿

西方

社会的演

进模

式以推

进中

国社会

进步的信念亦便

摇了。周恩

来也

同中

国多数

先进

分子一

在思

考着

究竟要

选择

一条

怎样的更加

合理的社

会制度

以指明

类社会

和中

华民族

前进的道路

。为

此,周恩来

采取

种方式广

读博

览,汲取

各种思

潮,在纷杂的思

潮中,以审

慎求

真的态度,“对

于一切

主义开

始推

求比

较”,寻

找自

己的方

向。他

在给表

哥陈式

周的信中也说

明这

一点:“弟

之思

想,在今日本

未大

定,且既

来欧洲

取学

术,初

入异

邦,更

敢有所

恃,有所

论列

”,“至若

定主

义,固

非今日

以弟

之浅

学所敢

定者

也”。此

时,摆

在他面

前的有

两种

可供

选择的社会

改革

途径,其一是

以英

为范的渐

进方

式,“不

改常

态,而

渐进的改

革”,以

“保守”之

法以

达到

成功

地改造

社会。其二

效法

俄国,采

革命的手

段,以

“迅雷

及掩

耳”之

势“一

弊”。当

时的周恩来

并没

有马上做

出结论,“躁

进与

稳健

之说,亦

难定”,“若

在吾国,则积

弊既深,似

非效法

俄式

之革

命,不易

收改

之效;然

强邻

处,动

受制,暴

动尤贻

其口

实,则

又以稳

进之

说为

有力矣。

执此

二者,取

俄取

英,弟原

成见,但

以为与

其各走极

端,莫

若得

其中

和以

国人。至

之时,奋进

力,则

弟终以

为勇

宜先也

。以今

日社

会之

麻木

仁,‘惊

物议’,虽

易失

败,然

必于

此中

乃能

求振

发,是又

弟所

深信

者也。”可

见,在俄英

两种

社会

造方式

中,周恩来虽

然没有

完全

择那一

种,但

是到真

正付

诸实

施的时

候,很明

显他是

倾向

于后

者。

当时的欧洲

在历经

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种非

马克

思主义

潮泛

滋生。此

时周恩

来的思想尚

未定型

马克

思主

义,故而

也曾一

受到

无政

府主

义的影

响,相

中国

以走“地

自治”的道路,“中

央集权,本非

大国所

有,而

国民族性

之庞

杂,尤

期实

现,故

地方

自治

时也,亦

也”。这种

思想

和毛

泽东

早年

在长

沙时的“新

村自

治”的思想

乎一

致。毛

在1920年

冬已经

成长为

马克

思主

义者

了,可是

就在这

一年的10

月,他

还在积极

从事

湖南

自治

动。只

不过,毛

泽东表

现在实践

上,而

周恩

来此

时只

在思

想上有

主张

而己。周恩

甚至

还还

表露

出过

产业救

国、教

育救

国的思

想,认

为“吾国

今日

大之

患,为产

业不

兴,教

不振……产

业与教

育之

振兴

兼程

进,根

本方

面只

多着

一分

力,表

面上的军

阀资

政客

便动

摇一

块,此

种向下

宣传,吾

以为

较空言

哲理

造者

强多

矣。”在成长为

马克

思主

者之

前的周恩来,其

想比

较混

乱,这

是中

国大

数早期

克思

主义者

思想

转变

前所

经历的一个

共有的阶

段。毛泽

东也曾

说到他的“思

想成了自

由主

义,民主

改良

主义,乌托

邦社

主义

平等观

念的一

种奇

怪混

合物”,也

曾经

“赞

同许多

无政府

主义的主张。”可

见,这

是一个

人的世界

观转

变时

期的一种常

见的现

象,正

确的世

观的确

立往

往要

经历

思想上的一段

糊凌

乱的过

程。

周恩来在欧洲通

过实

地考

察以

及对各

种不同

思潮的冷

静观察

推求

比较之后,认

为:英国的基

特主

义“近

已见

衰”,并

且“在英

国始终

也没

有大

兴盛

过”;无

政府

主义的“自

由作

用太

限制,处

在这样

旧势力

盘踞的社

会里,而

要解放

一切

强迫,解

除一

切束

缚,所

以便容

易流

空谈”。最终

认定

有俄

月革命的道路

才是

正确的,“我们当信

共产主

义的原理

阶级革命

与无

产阶级

专政的两

则,而

实行的手

段则当

因时制

宜!”

4.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在思

想上树立了

共产

主义

念的同

时,周恩

来也

于1921年

经张

府、刘

清扬

介绍,加

入了

中国共

党组

织。周恩

来作出

这个决

定,决

不是轻

易的,“他

在日

本时

就接触

到马

克思

主义,以

后经过

五四运

动风

暴的洗礼和

半年狱

中的沉

思,又

到欧

行实际

察和

对各

种新

潮进

行比

较推

求,前

后经

三年

左右的深

思熟

虑”。正

因为

对于

马克

思主义

信仰的确

是基于

间之久的一

种审慎的态度

上,周恩

来在确定了

这种

选择

后便

亦没

有过

任何的游移

反复,毕生

为其奋

斗直

到最

一息。

1926年

底,周恩

开始

中央

书记。次

年夏进入

政治

局,之后

便一直

参与

领导

党中

央的各项

工作。在此期

间,党

发生

了多次路线斗争。面对着棘手的问题,周恩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实事

求是,对

党的历

史上的“左”

右倾

错误

进行

了科学的分

析与

批判,对

错误

线的扭转起

积极

作用。

民主

主义

时期,我国

始终处

在一种内

忧外患的状

态,内有

新旧

军阀、封

建欲

孽、买

办官

僚,外

有帝国

主义列

强。要想

摆脱

束缚,走上

独立

主的道

路,必须

根据

本国国

情,具体

问题

具体

分析,才能

更好

地解

决问题。周恩

来也

一直

认为要分

清敌

我,团结一切

可以

团结的力量。

然而,如

何团

结?则需

要对实

际情

况作

一步

考察。

革命

败后,中国

革命

进入

了极端困

了历

史时

期。面对

国民

党反动

建立的法

西斯

统治,中国

共产

从客

观实际

出发,领导

中国

人民在两种

不同的环

境下

取的不

同斗

争形

式之一。它即

是在反革

命力量

统治

严密的城市,不

怕敌

人残

酷的白色

恐怖,把

党的组织转

入地

下,坚持

秘密

工作,并利

用各

种渠

道,在国民

党反

动派

统治

区的“内

线”进

行各种

形式的斗

争。周恩来作

为白

区工

作的主要

负责

人之

一,他正

地分析

了当

时国

内的政

治经

济形

势、白

区的特殊工

作条件、党

组织的状况

和群众的情

绪、要

求,提

出了一

条从实

际出

发,紧紧

地依

靠群

众,利

一切

方法,机

警、灵活

地进

行革命斗

争的白

区工作

方针,对白

区工

作的开

辟、白

区的党的建设等

方面

都有

着重要的贡

献。

之,继

了五四

运动的科学

和民主

精神的周恩

来,在留法

工俭

学期

间经过

刻苦

学习、推求

比较

和具

体的斗

实践之后,思

想实

现了质的飞

跃:信

仰马

克思

义,确

信阶

级斗争

无产

阶级

政“两

大原

则”,明

确主

张消

灭资本主

私有

制,建

共产主

公有

制,为“共

产主

义”奋

斗终

生;创建

了中

国共

产党

欧支

部和

旅欧团

组织。

所有

这些,标志

着周恩来

已经成为一个

坚定

马克

思主

义者

了。

参考文献

[1]

姚桓.关于干部党性教育科学化的若干思考[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1(01)

[2]

齐卫平.论思想革命意义上的延安整风运动——纪念延安整风运动70周年[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2(02)

[3]

叶后坡.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若干问题研究[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2(01)

[4]

卢维良.论周恩来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思想[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2(02)

[5]

戴孝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周恩来的统一战线思想[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8(07)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内涵及重

要意义

内容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是毛泽东1938年最先提出的。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新时期的新思想。经过历史潮流的反复陶洗,马克思主义最终成为中国现代化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成为了中国建设的科学指南和各族人民共同奋斗,实现中国梦的根本方针。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毛泽东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正文: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面临着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相结合的问题,也就是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长期思考和探索的过程。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因

(1)这是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品质所决定。马克思主义揭示了无产阶级的世界性、国际性和民族性的辨证统一性,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说,“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一旦落脚现实世界,就必须回答和解决当时当地的实际问题。所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互为依托的。

(2)这也是总结我们党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后得出的郑重结论。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在怎样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问题上,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教条主义,一种是实事求是。教条主义态度实际上抛弃了马克思主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活的灵魂。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用中国化以后的马克思主义去指导中国的实践,就会做到无往而不胜。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只有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开辟自身的发展道路。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深入学习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将之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使之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联,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①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1)党的领导人早期就提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在一大,二大,三大四大分别确立了最终奋斗目标、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实际形成的初步成果。

(2)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实际领导地位,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此后毛泽东坚决领导纠正“左”倾错误,注重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系统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形成了合乎中国实际的正确的理论和路线。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又强调:按中国的特色去应用马克思主义,成为了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是党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命题,对后来党的理论发展和事业推进产生了深远影响。·

(3)毛泽东思想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1945年的十七大上,刘少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理论上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指出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毛泽东思想是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过程中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党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新鲜经验,并汲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在实践中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发表系列讲话,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过程,是一个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践相结合从而形成新理论的过程,这个新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始到现在一共产生了两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它们是:毛泽东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还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1、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巨变的理论成果。紧密结合当时的中国国情和时代条件,寻找适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并作出科学的理论概括,这是关系中国革命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刻分析中国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政策和策略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论等方面,以独创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点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

2、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邓小平理论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党内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并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崭新命题。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就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以邓小平南巡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总结我国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鲜经验,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又从理论上做出了一系列新的回答和概括,使邓小平理论进一步系统化,从而走向成熟。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巨变的伟大成果。

(2)与时俱进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前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在继续。在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经济全球化不可阻挡,科技革命化突飞猛进。在国内,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处在关键时期。在党内,党员队伍的数量和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党员干部队伍正在进行整体性新老交替,党的建设存在同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的问题。世情、国情、党情发生的三个重大变化,这一切既给领导人民并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带来了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考验着党的执政能力。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以江总书记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我党所处的历史方位,集中全党智慧,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

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应了世情、国情、党情的重大变化提出的崭新课题,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的政治宣言和执政兴国的指导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新的理论成果。迎接新世纪挑战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历史进程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新思想以胡总书记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的背景下知难而进,勇于创新,大胆探索,一方面继续以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向前推进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另一方面又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提出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等一系列新思想。这一系列新思想,在实践上,有助于我国在战略机遇与矛盾凸显的关键时期,以更加宽广的世界眼光,立足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的新局面;在理论上,进一步揭示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代化的新成果。

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

(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毛泽东思想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基本遵循。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也贯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为开创和发展社会主义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毛泽东思想既包括关于新民主主义的正确思想,也包括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思想。我们在探索中做出的重要成果和严重失误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资源。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理论创新成果,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着重思考和回答什么事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等重大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丰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重要意义

从井冈山斗争算起到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已经经过了80多年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生在中国追求现代化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两大历史性飞跃,产生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两大理论成果,使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两大理论成果有着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1、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意义

(1)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在党的历史上,毛泽东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途径,为党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开花、结果,指导着党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推进向前。

(2)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是建设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渊源和理论先导

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党团结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终于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人民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使东方大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转入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建立起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

(3)将继续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发挥巨大和长远的指导作用

毛泽东追求和倡导的中华民族重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远大理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奋斗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等,依然是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是中国人民不断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将长期激励和指导我们前进。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意义

(1)为我们观察、分析、解决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

科学发展观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深刻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深化了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认识,为我们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重大关系,更好地妥善处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各方面的突出矛盾、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提供了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重要思路和现实途径。

(2)为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前进

方向

正确处理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全面发展的关系、加快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关系、当前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地区与地区之间发展的关系,才能真正实现这些新要求。

(3)为我们不断提升党的执政理念、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科学指导实践证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只要我们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必将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注:

1、文中标注:①②引自百度文库

2、参考文献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4年1月第4版,高等教育版社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年6月第二版,人民出版社

[3]《邓小平文选》第二卷,1994年版,人民出版社

[4]《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2年版,人民出版社

下载“四个全面”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四个全面”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逻辑(精选五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逻辑 【摘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只是一个经济概念同时也是一个社会概念和政治概念,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紧密的理论联系。在某种程......

    辛亥革命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终5篇)

    辛亥革命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光明日报·2011年10月08日)辛亥革命是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带来了思想的大解放,成为中华民族走向......

    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邢校玲 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贵州省 贵阳市 550001 摘要:红色象征着革命和社会主义,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红......

    专题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专题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1.党的早期领导人李大钊、陈独秀、李达、恽代英、蔡和森、毛泽东等在1927年以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终5篇)

    论文摘要: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对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开端是五四运动,此后曾经历了三次高潮。在全党马克思主义教育......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附件1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课程考试大纲 参考书目:教育部社政司组编,王顺生主编:《毛泽东思想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徐志宏、秦......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文

    浅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浅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摘要: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国的文化融合,马克思主义逐渐中国化。但是这个过程是复杂的,其有自身的内涵和特征。在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问题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改变了中国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