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让美术课堂教学更“接地气”
如何让美术课堂教学更“接地气”
【摘要】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音、体、美等弱势学科的课程地位不断被提升和重视。美术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美育”培养的主阵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的最有效科目之一。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急需改变传统授课思维,让美术课堂教学“接地气”,以便更好的促进学生感知美、发现美、创造美。
【关键词】美术 课堂教学 接地气
“接地气”成为近年的流行语,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事物都要求“接地气”,并且这种渴望愈发强烈。所谓“接地气”指的是顺乎人理,接其自然。以避免那种表面的浮夸的形式主义。
一、美术课堂教学的现状
在艺术上来讲应该是指广泛接触老百姓(这里应该是学生),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学生)打成一片。教育教学也应该接地气,以符合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让教育教学“接地气”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教师讲解的内容,更能为教学的深入奠定基础,埋下伏笔。尤其在美术课程的教学中,我认为应该更加注重“接地气”。美术学科教学与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就是学生在知识的储备上尤为欠缺,它在某一层面上学生的知识是零积累,他们缺乏常规知识储备,和基本的艺术知识积累。这一现象的弊病尤其体现在欣赏?评述的课程类型上。我们如何能在一节课之中把一个问题讲清楚,让学生真正了解课堂学习的内容?摆脱传统的讲述、视频与故事穿插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变被动接收为主动接受,这一点很重要。
二、“欣赏?评述”课程的困境
对于传统的讲解与欣赏的教学形式虽然凸显的美术课程的视觉性、人文性,但是却脱离了实践性和愉悦性。而后者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中又尤为重要,因为愉悦是兴趣的来源。他们只有在实践中感受愉悦,才有继续学习的渴望,而视觉性和人文性其实可以贯穿于主动接受中。美术学科在诸多科目的课堂教学中因其特别而受学生喜爱。造型与表现、设计与应用、综合与探索等课程类型上,由于学生参与度大,因此上这样的课程,即便老师引导不好,讲解不透彻,学生只要动手就不觉枯燥,只是最终的课堂生成时会显的差。但对于欣赏与评述课来讲,因其课程在安排上都是历史人文知识以及著名作品的赏析,听起来沉闷,教师上起来也觉冗长而无味,故这样的课程学生几乎不太喜欢。再加上教师在讲解这些课程时又仅以一些故事、视频以及三寸之舌,翻来覆去,颠来倒去,学生课上自然一倒一大片。
三、对欣赏?评述领域课堂教学“接地气”的几点思考
在美术学习的四个领域里,每个领域都有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以及对一些重要的美术作品和美术家的了解就是从欣赏与评述领域学习到的。所以欣赏与评述领域教学方法和模式的改变变得急迫。现今的教学可尝试从下面几个方面改善,虽然其中的一些想法今天看来不切实际但我们绝对相信这是努力的方向,并且将来一定会实现。首先,整合教育资源,从学生身边的美术出发。学校可利用本地博物馆、美术馆、个人艺术馆等艺术场馆。教师要打破教室是上美术课的唯一地点这种观念。即便没有或者不能够把学生带到这些场馆,我们也要共享这些场馆的信息与资源。人们对身边的事物(不太了解的)总有些好奇心和亲切感,好奇心可以激发探索的欲望,亲切感刺穿那层触不可及的薄膜。如果我们能够带着学生进入美术馆来上一节欣赏课,那么零距离面对作品所获得的养料一定无可估量。在校内也可同组内分工上课,如传统艺术专业的教师可以对中国传统艺术课程精心准备;西画专业的教师则准备西方艺术部分。这有利于学科专业整合,教师专业性也强,可以做到高屋建瓴,方便于学生更好的吸收。其次,在生活中寻找切入点,让学生触手可及。由于我们欣赏的作品大都是离我们较为遥远的时代。因为太遥远,学生自然不会有亲近感反倒会觉得枯燥无味。但是艺术的生命生生不息的,在今天仍有很多地方体现着传统艺术的魅力。如我在讲述中国传统文人画作品时,运用人民币硬币导入。在1元、5角、1角硬币的背面都镌刻着花卉,这些花卉本身就体现有文人思想。在今天,他们不仅是花卉代表,也是五千年中华文化的代表,这道理虽深奥,但就在学生眼前。这样讲使学生快速的就进入的状态,对原本枯燥的传统文化也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再有就是改变课堂教学和成绩考核模式,我们要抓住美术学科考核灵活的特点,鼓励激励学生参与。对于许多的作品,学生是有不同看法的,而这些不同看法无论真确与否都会加强学生对文化对作品的认识。因此,老师要鼓励学生多讲,多说,多讨论。
总之,课堂教学不能脱离学生,课堂教学不管是上课模式还是教学方式,不管是课程设计,还是组织教学都要“接地气”。因此我们应该多从学生的角度去设想他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如何做才能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受教育中收获真知,学得能力。教师在教育中收获成功,获得愉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尹少淳.初中美术教学策略[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第二篇:国企党建经验交流材料:让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更接地气
国企党建经验交流材料:让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更接地气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集团党委,在*党委的领导下,始终坚持“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生命线”的原则,充分发挥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职能作用,准确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性、思想性、群众性和时代性,结合集团实际,积极探索创新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多种举措,大力筑牢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这条“生命线”。
集团作为建筑施工企业,具有施工点多、线长、分散的行业特点,再加上人员结构年轻化的现状,在互联网时代,如何及时掌握职工思想动态,了解职工所求,服务职工所需,回应职工所盼,是基层党建工作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集团党委在积极推行“支部建在项目上、党旗飘在工地上”为品牌的互联网+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基础上,牵头搭建“职工心灵驿站”平台,各基层党支部夯实基础,落地落实,打造出一个个小话“疗”室,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坚持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围绕中心做、支部建设跟着项目走,总部带动基层,上下联动,线上线下结合,为广大职工筑起网络时代思想政治防线。
集团党委利用“职工心灵驿站”为载体,按照“三五”思想政治工作法(即五必谈、五必访、五必帮),围绕做好“六个度”,用“话疗”走进职工群众,为职工群众答疑解惑,让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更接地气。
一、善于思想引导让“话疗”有维度
对于青年职工做好思想引导工作要用情、用心、用事,做有维度的“话疗”。将宣讲场所由会议室搬到茶余饭后聊天室,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用青年熟悉和乐意接受的方式、语言来传播党的理论政策。目前
后员工已大量进入职场,他们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快。一些励志的、大道理或是不现实的东西,他们都不愿听或者听不进去。因此对他们要善于引导,要有针对性,使其能接受。一是用时代语言。“90
后”们一般比较务实,他们对空话、套话和承诺的话很反感,不太乐于接受。因此与他们接触要感情加道理,只有深入他们心里,了解他们的需求,回应他们的关切,用情把大道理转化成年轻人爱接受的朴实语言,才能使“话疗”真正打动他们。二是用时代形式。从静到动、从抽象到形象,是大众欣赏的时代特征。而看图、看视频也正是
后们从小到大的学习方式。如今网上视频、线上交流、资料搜索等很受他们欢迎。要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创新沟通交流方式,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效能。三是讲时代故事。通过讲故事,讲亲历的故事,讲身边的故事,讲能打动人心的故事,才能抓住广大青年和职工。通过团队故事和人物故事的分享,来传输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善于化解矛盾让“话疗”有力度
“话疗”以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进行,开展“话疗”要制定规则制度,配备专业人员,要有一些物品和书籍,并且会为每一个到访职工保守个人秘密。职工们无论是生活上、家庭中,还是在工作中遇到困惑和问题,都可以拨打热线、发电子邮件或直接到“话‘疗’室”聊天和倾诉。职工如在工作和生活中出现矛盾时要冷静对待,认真查找根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有辨证思维,任何事情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如果一味地回避或强压,缺乏冷静思考,只会让矛盾越来越大、事情越来越复杂。把解决职工的思想问题与解决现实问题相结合,找到问题根源,在沟通中解决问题,把思想谈通、把道理谈透,使矛盾和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让“话疗”才有力度,才能激发职工干事创业动力,牢牢把握做好思政工作的主动权。
三、善于倾听倾诉让“话疗”有温度
“话疗”抓住“人心”最重要。只要做到以诚相待,“心中有职工”“眼里有群众”,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就会收到理想效果。“话疗”的主要功能就是温暖人心,稳定情绪,化解矛盾,增强信心。如果只是简单的讲大道理,或是念念文件和规定,就不会真正打动职工的心,也就达不到“话疗”的效果。听不进职工群众的诉求,感受不到职工群众的冷暖,这样的党务工作者,职工群众不喜欢、不信赖。只有把身子放下来,与他们多接触多了解,把他们当作亲人对待,面对面,心贴心,深入到职工群众中,了解他们看什么、想什么、说什么,需要什么,才能抓住痛点、关注点,倾听他们所求,服务他们所需。
四、善于主动出击让“话疗”有速度
全面了解职工思想动态和合理诉求,及时发现、主动出击、妥善处置影响安全生产、队伍稳定等苗头性和倾向性问题,确保广大职工队伍思想稳定、团结和谐的良好氛围,是确保“话疗”时效的重要体现。平时总有个别人会因为公司的制度、薪酬分配、成长平台等方面会有些不满,有的不进行正当渠道沟通反而背后发泄。对于个别有不满情绪和思想疙瘩的职工,如果单位不重视,组织不引导,“话疗室”不主动出击,就会导致因个别人的不满情绪而影响到整个职工队伍的稳定。每当发现这种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时,“话疗”人员都主动出击,密切跟踪,个别约谈,及时解开少数人的思想疙瘩,把出现的问题和苗头解决在萌芽状态之中。
发现思想出现问题的职工,“话疗”人员都及时分析原因,主动采取措施,既倾听正面的声音,也要倾听不同意见建议,不采取一味的批评教育。对明显有倾向性的职工,不排斥、不厌烦、不边缘化,耐心了解他有意见的原因和想法,及时给与讲解回应,宣讲公司重要决策部署,并把工作做细做透,疏解思想情绪做到心坎上,在春风化雨中使其对组织产生认同感和信任感。广大职工群众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对象,主流是积极向上的,是我们重要的团结和依靠力量,他们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投入到具体工作中发挥着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主体作用,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参与者、实践者。
五、善于唠家常话让“话疗”有浓度
开展“话疗”最重要的就是要用职工群众喜欢听的语言和容易接受的方式,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般来说,对于基层职工群众而言,对他们讲大道理,讲大话、套话是不解决问题的,要想让上级精神到基层浓度不减,力度不降,让思想政治工作接地气,就要学会转化,将上级党组织的部署、文件、规定、要求,转化成职工群众能听得懂易于理解的话来讲,转化成符合基层实际的办法来做,转化成能引发大家积极思考的方式来开展,转化成能形成广大职工的共同意识来推进。
语言是沟通的桥梁,思想是沟通的产物,语言交流既是技巧,也带有情感。要用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与他们沟通和交流才会有效果。要放下身段主动与他们交朋友、拉家常,才会听到他们的心里话,才会真正了解到他们的诉求。情感交流是思想认同的桥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双向沟通交流。要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用群众的语言讲话,尤其是对待基层职工,要尊重基层的传统和习惯,创造性地落实上级部署、解决基层难题,能够得到职工群众的接受和喜欢,最后达到思想共鸣,让他们愿意听、听得进去才会达到引导的目的。
六、结合形势教育让“话疗”有热度
集团党委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利用线上线下话聊及时掌握职工群众思想动向和利益诉求,在“一对一”谈话交流时及时帮助职工解决问题。通过了解和回访,职工群众们表示到“话‘疗’室”就有到家的感觉,施工一线的职工说,在竞争压力及相对枯燥封闭的施工环境中,自己愿意把心里话倾诉出来,小小“话疗室”能帮助他们在思想上解惑、在精神上解忧、在文化上解渴、在心理上解压。
小小“话疗室”为职工提供了一个思想引导、心理咨询、精神关爱、沟通交流的平台,同时也是集团以党建引领实施关爱职工计划的有效探索和尝试,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起到了的“探照灯”的作用,将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引向深入。“话疗室”通过采用有效的沟通交流,及时了解职工所思、所想、所忧、所惑,更好的引导职工正确释放压力、帮助职工减少困惑、化解矛盾,协调多部门共同发力服务职工群众,助力他们成长成才提供精神营养,以积极阳光的心态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出一份力量。
第三篇:让教育更接地气的虚拟仿真技术
让教育更接地气的虚拟仿真技术
虚拟仿真技术的定义有多种,现在还没有统一的标准。狭义定义:虚拟仿真技术就是一种先进的人机交互方式。广义的定义:虚拟仿真技术就是对真实世界的三维模拟。虚拟仿真技术应用的领域很多,在这里华锐视点为您介绍一下在教育方面的应用。
随着虚拟实验技术的成熟,人们开始认识到虚拟仿真实验室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价值,它除了可以辅助高校的科研工作,在实验教学方面也具有如利用率高,易维护等诸多优点。近年来,国内的许多高校都根据自身科研和教学的需求建立了一些虚拟实验室。
核科学专业的学生,可以利用3D眼镜,在投影幕上看到虚拟的三维核电站,身临其境地了解一座庞大复杂的核电站如何有序运行;机务维修工程专业的学生,可以利用交互手柄,对3D虚拟驾驶舱里的飞行设备进行“拆装”,了解其内部结构和组成;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可以在等比例大小的三维虚拟环境中一边浏览,一边进行设计调整;武装警察学院的学生,可以在高度逼真的火灾事故环境中,拿起虚拟“灭火器”扑灭火焰,进而提高对突发事故的临场处置能力;石油大学的学生,可以在三维虚拟培训环境中,熟悉石油开采的操作及工艺流程,加深对抽象知识的理解„„虚拟现实技术充分利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资源,将为各学科领域构建一个高度逼真的创新实验平台。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方式所创造出的沉浸感,用互动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这是传统教学模式远远不能达到的。由此可以,虚拟仿真技术的出现,让教育更接地气了。
第四篇:立足师本让“校本研修”更接地气
立足师本让“校本研修”更接地气
一、农村小学“校本研修”现状
教师发展是学校办学质量的有效支持,校本研修是促进教师发展的基础。我校是农村中心小学,学校教师敬业踏实,安静内敛。目前学校以读书活动、主题式研修、教师论坛、校际研修等四大培训模式为基础,开展校本研修工作,做到有制度、有安排、有主题,正努力探索与学校发展、教师成长相适应的校本研修模式。
二、农村小学“校本研修”存在的普遍问题
1.校本研修模式比较单一,落脚点还是以上课、磨课、评课为主,缺乏对研读教材能力、研究课堂能力的系统培训。
2.校本研修的内容比较务虚,并未有针对性解决教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缺乏一流师资的引领,校本研修对教师素质的提升效果不够显著。
4.部分教师参与研修的热情不高,还未真正激发教师的内需。
5.校本研修制度还需完善,要保证教研活动的有序、有效开展。
三、农村小学“校本研修”改进措施
(一)制度先行、任务分解,保障校本研修有序开展
1.研修制度先出台
学校可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根据数据统计、分析,并征求各教研组、教师的意见,进一步完善校本研修等各项制度,并且通过教代会、教师会议大力宣传,帮助教师明确制度、落实任务。
2.研修任务巧分解
学校教导处、教科室根据年级教育教学常规工作督导、调研的情况,确定研修主题。于学期初制定研修方案,拟定《学校校本研修活动方案》,以菜单式落实、分解任务到各教研组。(活动内容分为必修、选修两大块面)由教研组长根据组内教师的实际情况勾选本教研组的研修内容及研修形式、确定研修时间、研修地点、研修活动召集人、主持人、资料汇总人等细节,并在《教研组研修计划》中体现、确定。各教研组要在开学首周上交计划、教导处负责审核通过。
(二)问症教学、切实需求,推进校本研修多样开展
1.研修内容接地气
学校依据年级教育教学常规工作督导、调研的结果,确定校本研修的主题。督导调研本着发掘各教研组教学亮点,发现教研问题来推进,从而通过校本研修解决教学问题,完善教师素质。同时,研修内容由学校课题研究工作引领,保证研修活动有主题、有针对、有特色并符合教师的发展内需。
2.研修形式多元化
根据教师的需求与学校师资结构等实际情况,开展多元化教学研修。分引领式研修、同伴式研修、即时性研修、对比式研修、校际研修等形式开展。多元的形式可以满足更多教师的需求,同时也能真正意义上实现研修活动的实际效益。
(1)引领式研修
以“2+1”模式开展:“2”是指以读书活动、专家讲座为研修形式的教学理论学习;“1”则以骨干教师示范课为主要形式。意在理论联系实际,提供教师了解教育教学新理念的机会,拓宽教师视野,改变教师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
(2)同伴式研修
以“1+1>2”的理念推进。具体分为两种形式:常规式教研活动和竞赛式研磨活动。
第一个“1”指常规式教研活动,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以关注学生学习状态为主题:静心思(学生在课堂上是否有静心思考的时间和机会,高年级学生的思考是否有一定的深度);灵活学(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方法是否多样,比如自己学、同桌学、小组合作学等等);有效练(教师是否合理安排讲练的时间,结合教学重难点精心设计习题,能给学生充分的演练时间和机会,关注练习的效果等。比如语文课就要有至少10分钟的练字或者练笔的时间)。要求各教研组根据研修主题,确定听课、议课的观察点。
研修流程分四步走,步骤一:集体备课。由主备教师阐述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意图、教材理解及教学流程,其余教师根据主题发表自己的建议。并在教研组长的主持下确定听课时的观察点。
步骤二:听课活动。主备教师上课,本教研组的教师必须参加听课(鼓励跨学科听课),根据观察点做好听课记录,并写好听课评析与反思。
步骤三:评课活动。活动由教研组长主持,蹲点行政参与。本教研组教师根据观察点逢听必评,教研组长进行总结梳理。上课教师整合评课建议,修改教案或上重建课。
步骤四:资源积累。主备教师上交一备、二备两份教案电子稿及课件,教研组上交评课资料。优秀的重建课学校进行录像。
第二个“1”指竞赛式研磨活动,按学科、年级分成若干个教研小组。然后根据教导处确定每个学科的竞赛内容,各教研小组进行同课异构,并推荐一名教师参加赛课活动。这样的赛课形式,更多的是在教师们心目中强调团队互助的重要性,让教师有更多的机会跨年级上课。同时以这种竞赛的形式提高教师研究课堂的能力。最后结合常规式教研的开展情况与竞赛式研磨的比赛结果,评选优秀校本研修教研组。
同伴式“1+1>2”研修模式以常规式教研活动为保障,以竞赛式研磨为促进,以优秀教研组评比为激励,旨在探索科学有效的校本研修模式,开发教研活动的最大效益,真正意义上为教师发展减负增效。
3.即时性研修是指不确定时间,不固定场所及参加人员的研修,鼓励教师随时随地对教育教学中产生的疑问或争议进行研讨。这样的研讨形式是自发的,往往也是有效的。即时性研修中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在常规式教研活动中提出并给予解决。即时性的研修一旦形成,也将是办公室文化的一种。
4.对比式研修是指教研组之间的观摩学习活动。每学期教导处将指定一到两个优秀教研组进行常规式教研活动的示范,组织其他教研组参加观摩。其他教研组成员进行学习与比较,取长补短,不断优化自己的教研活动。
5.校际研修是鼓励教师走出校门,参加各级各类的研修、培训活动,开阔眼界和思路。
(三)行政参与、评价反思,确保校本研修有效开展
1.研修过程常督导。为了保证研修活动有质有量地定时开展,学校可将各行政根据任教学科的实际情况安排到各教研组进行蹲点教研。一是协调帮助教研组组长开展研修活动;二是及时发现研修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引领;三是对研修活动中的创新方法进行总结推广。
2.研修活动勤反思。学校规定,每个学期教研组组长要着眼于不同的研修主题、不同的研修形式进行及时的调查与总结,找到最受教师欢迎、最能提升教师业务能力的方法,形成书面反思,上交教导处。教导处再根据这些反思来改进、推进学校的校本研修活动。
总而言之,学校以完善教师素质为目标,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扎实有效的校本研修活动,提高教师研读教材的能力、研究课堂的能力,打造有效课堂,提升教学质量。我们将以教师内需为本,在执着中前行,在反思中求效,脚踏实地,让校本研修更接地气、更有实效。?
第五篇:共建共享——让校园文化建设“接地气”
魏晓冬 郭春绵
为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许多学校聘请专家或组织专门团队来打造校园形象,从校园环境建设到教学楼外观、教学楼走廊、教室、宿舍文化经过他们的精心设计,可谓是规划合理,美观大方,无可挑剔。但这种“植入式”的文化建设总是让人觉得缺少了些人文气息,“人文”不仅仅是通过植入教育理念引领学生的思想导向,更应该通过学生的精神面貌来展示学校的精气神和教育理念。那怎样去显示这种精气神呢?最近,全国都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接地气”这个词成为一个热词,今天我们就不妨借用一下来谈校园文化学生共建共享,让校园文化建设“接地气”。
校园环境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优美的校园环境让人心旷神怡,神清气爽。为了绿化、美化校园环境,植树、种草、种花必不可少。有的学校定制一些名贵的花草树木,自然能为学校增光添色,但是价格不菲,这些名贵花草树木也需要再增加人力物力来维护。学生在享受欣赏之余,采摘、攀折、践踏的事件还是时有发生,一些学校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名贵花草树木,干脆设置了隔离围栏,使学生想亲近都难,真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样的设置,给人的感受就像是被安排住进了华贵的宫殿,光彩绚丽,欣赏赞叹,自己却难以融入其中。这种距离感,怎么让学生产生爱校如家的共鸣,怎么培养他们热爱校园的情感呢?校园环境的布置,表面不需要多华贵,设施多气派,而是贵在内涵,雅在性情,活在人气。学校在校园环境建设整体规划思路上把握方向,在合理的布局基础上,留出学生参与的空间,让学生参与校园环境建设,接地气,聚人气,共建共享。如在校园里植树种草,让学生亲自去翻土挖坑,栽种浇水,利用课余时间除草施肥,让学生亲近自然,亲近校园,使学生既能享受劳动的快乐,又增加了他们参与建设美丽校园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每当学生走在校园里,看到自己栽的树茁壮成长,自己种的花争芳斗艳,是多么开心,是多么骄傲!这时候,你就是想让他去折树枝、摘花都不可能,因为他们不忍心。如果看到别人搞破坏,他们也一定会及时制止,这就是爱的力量。因为参与,所以快乐;因为参与,所以珍惜;因为参与,所以享受!将校园环境建设与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学生的爱校如家的情感有机结合起来,人校合一,才会使校园环境充满人气,充满朝气,充满活力。
班级文化、宿舍文化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方面。无论是班级还是宿舍,它的核心要素是和谐。和谐不仅指师生、生生关系的和谐,同时也指师生与育人环境的和谐。我参观过一些学校,教室内、教学楼走廊里统一的班级栏目设置,统一的墙体标语设置,统一的内容,统一的展示,给人的感觉整洁有序,但班级精神的彰显、学生个性的张扬又在哪里?在感叹整齐规矩之余,我总觉得少了自己的精神力量和个性特点。校园文化的核心力量主要表现在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优秀的校园文化能赋予师生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精神,激励学生不断创新、不断超越。有的学校担心如果要凸显个性,那学校的核心思想会被掩盖,甚至担心会被弄得五花八门,使学校的核心思想被扭曲。当然,这样的担心不无道理。我们国家都强调统一思想,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但是使一个学校的文化精神内涵深入人心,用核心思想去引领学生,不是表面的整体划一,而是内在精神的凝聚力,是一个学校灵魂所在。有了这种精神的凝聚,怎么也不会散了。和谐,这种思想观念是人与生俱来,不是被强制植入到人的大脑里的,是每个人内心的期盼。因此,只要所有的安排和设置是围绕这一主题,不用去详细地定框框规矩,需要做的是去唤醒学生内在的潜质,去开发学生对自身和谐、生生和谐、师生和谐、人与环境和谐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积极性,让学生用他们的思想去诠释和谐,去实践和谐。和而不同,求大同存小异,整齐中凸显个性,统一中不断创新,这就最好的、最真的和谐!
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是学校育人理念贯彻实施的重要途径。而活动的选定只有根据学生的身心特长,贴近学生生活,接地气,寓教于乐,才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求真、求知、求乐。学生是学校最活跃的因素,要充分发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不能简单地为了活跃校园气氛而活动,不能单纯地为了迎合上级的组织安排而活动。要针对学生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明确活动的目的性,通过认知活动、养成活动、培养活动、训练活动等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和优秀品质。如主题班会、演讲比赛、校园广播等很多文化活动,教师要从适当放手到完全放开,让学生参与策划,集思广益,让学生参与组织,锻炼能力,让学生自己主持,提升气质。使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对于孩子成长的意义,不仅在于活动本身的价值,培养其自信心、自强精神和自我约束力,而且在于使学生以主人的身份积极主动地去组织好每一项活动,享受参与、历练带来的快乐感和成就感,使他们在每次活动中反思自己的行为,不断改进、完善自我,提高自己的能力。使校园文化建设广接地气,呈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让校园文化建设“接地气”,就是不脱离学校实际,不脱离学生这一群体,贴近师生生活,用科学的育人理念引导、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共建共享,人校合一,凝神聚力,使学校充满催人奋进的人文魅力,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