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漯河市第二中等专业学校河南省品牌示范校建设规划方案
漯河市第二中等专业学校
河南省中等职业教育品牌示范学校
建设项目规划方案
审报单位: 漯河市第二中等专业学校
主管部门:漯河市郾城区教科体局
填表日期: 二0一二年十二月
一、学校概况
漯河市第二中等专业学校是一所隶属于漯河市郾城区教育科技体育局的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学校占地121亩,建筑面积6万多平方米,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环境宜人,是莘莘学子志存高远,闭门静学的好地方。
学校1999年评为“省级重点职业学校”;2002年以来被授予“省文明学校”、“省文明标兵学校”、“省教育教学管理示范性学校”、“省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2003年11月,学校又顺利通过了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和服装专业省级重点专业点的评估验收;2004年12月又顺利通过了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 又顺利通过了电子电器专业省级重点专业点的评估验收;2005年元月被定为“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2006年被评为“漯河市卫生先进单位”、“漯河市教学管理先进单位”、“漯河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2009年被教育厅定为河南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010被教育部确定为中央财政支持的计算机中央实训基地,同年还获得了“河南省职教攻坚先进县”等荣誉称号。
学校现开设有服装设计与工艺、电子电器(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会计电算化(会计)、音乐、学前教育、现代农艺技术(种植)、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养殖)、数控技术、旅游服务与管理、市场营销等十一个专业。其中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和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为省级重点专业点,计算机应用专业、幼儿教育专业为市级重点专业点。
二、示范校建设总体目标
在未来两年内,以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为主线,通过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和教育科研创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构建以骨干专业群建设为载体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大幅度提高学校办学的规范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使学校办学综合实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成为设施先进、质量一流、办学特色突出的河南省品牌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充分发挥引领、骨干和辐射作用,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三、学校的办学优势与特色
学校在多年办学中锐意改革,不断创新,形成了自己的办学优势和特色,为完成河南省中等职业教育品牌特色学校建设计划项目打下了坚实基础。具体如下:
1.师资结构不断优化
学校始终将师资队伍建设放在学校建设的首位,通过引进、聘请、培养等多种途径,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学校通过开展具有校本特色的“四大工程”建设,加大师资引进培养力度,要求专业教师通过多种有效途径成为“双师素质”教师,目前,学校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满足教学需要的师资队伍。
2.专业建设不断强化
学校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特别是漯河地区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开设机电子、数控、服装、计算机、财会、市营、幼儿教育、旅游、种植、养殖等专业。各类专业多次进行较大范围人才培养规格的社会调查和论证,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并能根据需要进
行动态调整的专业架构体系,确立了瞄准市场需求,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重点的教学目标定位,滚动修订实施性课程方案,呈现了模块化的课程特色,整合教育资源,专任教师积极开展研究,加快推进课堂教学的变革,推行以任务引领型课程为主体的课程模式,充分挖掘、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3.实训投入不断加大
学校在区政府、区教育局的关心和支持下,从2003年起我校实施校园新一轮以建设高标准实训基地为主的扩建工程。2010年底,我们先后建成了中央财政支持的计算机应用专业实训基地建设,3000多平米的集“实训、科研、生产”为一体的服装设计与工艺实训生产车间。的特别是近三年,我校用于添置实训设备的经费投入增长幅度较大,实训设备的选型与配套做到先进性、真实(仿真)性、实用性、经济性的结合。
4.开展成功教育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践行“成功教育”,着力改善学生的自我概念,不断提升学生的道德文化素养和职业能力。具体可以概括为:一个规划,一个目标,四个支撑。一个规划即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一个目标即成功素质,具体内涵是“三会”:会做人、会技能、会创新;四个支撑即教育环境浸润、活动平台支持、课程改革保障、整体评价激励。
5.突出创业教育
学校突出教育创新和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建有学生创业实践中心,同时建立了学生创业激励机制,提供创业项目开发资金,鼓
励学生开展创业活动,通过创业实践,积极帮助学生树立自主意识,培育正确的就业态度和敢于创业的精神,积累创业能量。
四、建设的重点任务
1.加大三大专业群实训基础的建设
在未来两年内,学校深入推进“校企共建、教产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构建起以数控、电子、服装为主的三大专业群,并带动其他专业共同发展;完善一体化课程体系,推动课程优化、师资培养、管理模式与评价体系改革,完成三大专业群一体化课程标准的开发,编写出版实用、有影响力的专业教材。
2.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运行机制
密切与企业的联系,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在未来两年内,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形式,校企共同设计、共同实施、共同评价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培养师资队伍,共同开展技术项目研发,共同制定规章制度,校企协同管理和资源共享;形成企业生产车间与学校专业实训基地一体,企业技术员与教师一体,企业员工与学生一体的办学模式,实现学校、企业二元互融,工作、学习两位一体、互补互促的“校企双赢”的办学目标。
3.建设一流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引进在国内相关行业和领域享有较高声誉的技术大师或行业专家;建立一支不少于50人的兼职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2013、2014年每年各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不少于100人次;举办专业技术能力专题培训,选派骨干
教师外出(含海外考察)培训进修;提升教师教学教研能力,使全部专业教师适应并胜任“课堂车间化、车间课堂化”专业教学;提升教师德育工作和职业指导能力,组织专任教师和班主任参加德育工作交流、研讨活动,使全体教师都参与到“全员育人导师制”中并产生高效作用。
4.推进“课堂车间化,车间课堂化”专业教学模式改革
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继续大力推行“课堂车间化,车间课堂化”的专业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加强重点专业建设,开发精品教材;创新教学模式,深入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和岗位教学,多渠道系统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教学质量。
5、充分发挥社会服务功能
以建成集教育培训、技术服务和对口支援与交流的中职教育社会服务体系为目标,依托专业、设备、师资及相关专业群的优势,充分发挥服务功能,积极开展面向行业、企业的服务;加快服务功能建设,至2014年12月前建成区域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中心、新技术与新工艺推广促进中心、综合性服务中心。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
组 长:肖
鹏(校
长)
副组长:王
雷(副校长)
成员:杨
奎(副校长)
王国强(副书记)
张仲欣(副校长)
魏建林(副校长)
闫广科(办公室主任)
(二)经费保障
本建设项目总资金为400万元,通过省财政、地方财政、学校自筹多个途径筹措建设经费。其中省政100万元,地方财政200万元,学校自筹及行业企业投入100万元。
六、实施步骤
根据上级有关要求和学校建设实际,经过论证,总的实施步骤安排如下: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积极申报示范学校(2012年11月—2012年12月)
1.深入学习领会省、市、区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有关“创建中等职业教育品牌示范学校”的文件精神,召开建设示范学校誓师大会,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动员全校师生共同投入到学校建设工作中。
2.成立示范学校申报领导小组与专门工作小组,制定学校改革发展规划与项目建设方案,做好申报的准备工作并向上提出申报。
3.成立项目建设申报领导小组,组建项目管理工作办公室,制订项目管理的各项制度,落实项目实施的各项保障措施。
第二阶段:建设实施阶段(2013年1月—2014年12月)
1.项目分解,责任分工。根据上级有关文件要求和建设方案,将建设任务进行分解,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做到目标明确,分工清
晰,责任到人,把项目建设工作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2.全面建设,扎实推进,力求实效。
在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建设计划实施中,在2年内,学校按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一体化课程体系改革的部署,确定综合职业能力为技能人才培养目标,采用先进的“教产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构建三大专业群一体化课程体系。通过在实施过程中持续改进,带动课程优化、师资培养、场地建设、管理模式与评价体系改革,2014年初步完成三大专业群一体化课程标准的开发,编写10本校本教材,建成3门省级领先的优质课程。2014年完成三大专业群一体化课程标准的开发,编写16本校本教材开发。
在师资队伍建设计划实施中,2013年、2014年每年学校各引进3名在省内相关行业和领域享有较高声誉的技术大师或行业专家;建立一支不少于56人的兼职教师队伍;新增30名具有高级工或以上职业资格的教师。在提升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方面,2013、2014年每年各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不少于100人次,且每位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时间不少于2个月;举办专业技术能力专题培训,选派15名左右骨干教师外出(含海外考察)进行短期培训进修。在提升教师教科研能力方面,组织教师和管理人员参加国内外职业教育进修学习和职业院校之间教育教学的交流、研讨活动不少20人次。在提升教师德育工作和职业指导能力方面,组织专业教师、班主任队伍、学生管理干部参加德育工作交流、研讨活动不少于150人次。
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计划实施中,通过“请进来”
和“走出去”的形式,校企共同设计、共同实施、共同评价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培养师资队伍,共同开展技术项目研发,共同制定规章制度,实现校企协同管理和资源共享。2013、2014年每年各新增10个以上合作企业,与企业人员共同研发技术项目。实现企业生产车间与校内实训车间一体,企业技术员与教师一体,学生与企业员工一体,学习与生产一体的“校企合一、教产一体”的办学模式。
3.及时进行自评自查,认真接受有关部门的检查和监督,及时整改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建设的健康、顺利进行。
第三阶段:总结验收阶段(2015年3月---2015年8月)
1.完成预期建设项目。
2.认真进行建设的自我检查与评估,完善建设项目。3.完成河南中等职业教育品牌示范学校建设项目验收的各项材料,接受教育厅、财政厅等上级部门的验收检查。
学校将紧紧围绕建设河南省一流职业学校的的宏伟战略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开拓,锐意创新,团结拼搏,不懈追求,为实现学校新一轮发展规划,为省市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培养更多的技能人才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示范校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方案
示范校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我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建设方案》和《项目建设任务书》中关于师资队伍建设的任务要求,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需要,加快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优化校企合作机制,完善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积极创造有利于教师成长的环境,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以提高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培养和造就一批优秀的专人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重点,更好地发挥兼职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技艺精湛的师资队伍,为我校国家示范校建设、“十二五”规划任务的完成和办学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
二、师资队伍的建设目标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教师的“四种能力”,即“德育工作能力、专业教学能力、实训指导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
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国家级、省级、市级教学名师10名;培养市级以上专业带头人30名;培养市级以上骨干教师50名。
“双师型”教师培养。“双师素质教师”和“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90%以上。引导、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进行短期实践或不定期实习。学校每年投入专项资金选送教师到企业实践,提高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兼职教师与专业教师之比不低于20%。根据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需要,从生产一线聘请工程技术人员、专家、能工巧匠从事学校实践教学,保证每个专业都有3名以上有企业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
三、师资队伍的建设任务
实施人才强校工程,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不断优化专任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建设一支专任教师为主,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能胜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一
体化课程教学改革以及满足中职教育和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达到国家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教师队伍的目标要求。
(一)把企业实践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形式
鼓励教师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实践提高专业技能。推进教师全员培训和各种形式的校本培训,广泛开展新教师上岗培训、教师岗位培训、骨干教师培训。重视公共基础课教师、班主任培训。深化校企合作机制,创新教师培养培训模式,把企业实践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形式,搭建实践平台,不断完善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积极参加国家和省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专业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及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加快培养一批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的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
(二)优化教师队伍职称结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
至2015年,专任教师中级及以上职称的比例要达到80%;40岁以下中、青年教师中硕士研究生比例要达到20%以上;每个专业和每门专业核心课程都有2名以上高级职称教师负责并形成合理团队。紧紧围绕专业发展需要,坚持以示范、特色和紧缺专业为主,大力培养一批中青年教师,实现新老交替和以老带新。培养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专业技能水平较高、创新能力较强、掌握先进科学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的专业教师队伍,满足专业教学需要。
(三)引进紧缺专业人才、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
创新教师补充机制,形成更加多元的教师供给机制,吸引优秀人才到我校从事职业教育。重点做好急需专业引进专业教师和聘请兼职教师工作,力争使专业人才、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不论从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不断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
(四)开展专业带头人培养工程、“双师”教师培养工程、技术能手培养工程、课改名师培养工程
要按照“普通教师——“双师型”、一体化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技术能手—— 专家、名师”的“五级递进”培养路径,建立以专业发展为目标的教师成长机制,形成 “教师个人成长与学校事业发展”有机结合的良好态势。
四、实现师资队伍建设方案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一)以师德建设为核心,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和研究氛围 1.进一步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五星评比”、专题讲座、师德楷模报告会等多种形式,不断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弘扬关爱学生、治学严谨、淡泊名利、自尊自律的师德师风,倡导教师全心全意帮助学生全面发展,争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2.发掘典型,树立榜样,大力宣扬师德典范。加大对师德典型事
迹宣传力度,形成浓厚的师德建设舆论氛围。大力表彰师德标兵、学生喜爱的教师,鼓励广大教师学习身边的楷模,形成优良师德风范,推进师德水平的提升。
(二)做好人才引进工作,加强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 拓宽兼职教师来源渠道,实行专兼结合、开放式的教师聘用模式,选聘更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坚持兼职教师聘用制度,建立兼职教师人才库,完善兼职教师聘用管理办法,加强教学质量和任教能力的指导与考核,切实发挥兼职教师在课堂教学,特别是在实践性教学中的作用。
(三)加大教师培训工作力度,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
1.抓好新教师的岗前培训工作和教师专业化成长工作。对新教师开展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基本理论和教育法规的学习,开展教学基本功培训;加强新教师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大力培养青年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严谨治学、勤奋务实的作风;实行导师制,指定师德高尚、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的老教师担任新教师的导师,把导师制落到实处。帮助、指导新教师和年青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定位自己的成长成才目标。
2.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根据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模式,进一步明确“双师型”教师的基本要求;继续加强教师假期顶岗实践活动,每年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到相关行业、企业一线顶岗实践;采取岗位培训、挂职顶岗等形式,进行三个月至半年的专业实践锻炼;鼓励专业教师积极申报相关专业技术职称或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鼓励专业科室与企业合作举办各类培训班,不断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
3.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加强教师对新知识、新工艺、新方法、新技术等方面的继续教育,资助专业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各种高级研讨班、培训班以及全国学术交流会等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和教学能力,及时更新他们的知识,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专业前沿知识和发展态势。
(四)加强专业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梯队的建设 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和学校发展的需要,以国家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重点支持的专业、省示范专业及学校特色专业为重点,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创造条件提高这些专业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推荐参加各类专业与学术交流活动。在“十二五”期间,分层次培养和确定一批优秀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通过进修培训、访问考察、实践锻炼、技术攻关等形式加大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力度。
五、保障措施
(一)加大经费投入,优化人才成长环境
确保师资队伍建设经费和师资培训经费,使教师学习有条件,发展有空间,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构建有利于高层次人才干事创业、骨干教师事业发展和青年教师脱颖而出的平台。
(二)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层级管理机制
坚持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一号工程常抓不懈。学校领导班子对教师队伍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进行专题讨论,对教师队伍建设进行组织领导、统筹规划。学校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做好师资队伍建设的综合管理、协调和服务工作。各专业科室承担教师的培养、管理等具体工作,确保师资队伍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学校
2013年11月
第三篇:河南省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研究
河南省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研究
[论文作者:白朋飞]摘 要:本文首先探讨了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必要性,然后对河南省特色农产品品牌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接着对河南省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中的问题和优势进行了研究,最后提出了河南省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农产品 品牌建设 发展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已形成买方市场的格局,一方面源于国内农产品总量的供给大大增加,另一方面源于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抢占了部分国内农产品的市场。这种卖难的状况使得农民增产并不增收,如何改变我国农产品卖难的局面,需要多种措施和方法的并行实施。本文主要分析河南省特色农产品品牌的建设现状和并结合现状提出品牌发展对策。
一、河南省发展农产品品牌的必要性
在农产品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农业实施农业品牌战略,是推进结构战略性调整,赢得竞争新优势,促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实施品牌战略是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必然选择
河南省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缺乏,农业生产成本较高,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但农业种质资源丰富,特色产业和产品明显,挖掘和整合这些有利条件,全面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对于促进农业生产、提升产业层次,对于加快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
实施品牌战略是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迫切需要。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河南省农业生产能力大幅增强,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但随之带来生产盲目性和结构趋同性问题,导致结构调整多变、增产不增收。实施品牌战略,能凭借某名牌产品广阔的市场,通过其所在生产组织体系的连接,实行区域化布局、基地化建设和专业化生产,形成农业区域合理分工,逐步做大规模,以优质的产品质量,获得市场认同,避免大起大落,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而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创造条件。
(三)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需要
实施品牌战略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迫切需要。农业增长方式转变,是产业升级的基础,是今后河南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这可以通过实施品牌战略,依托名牌产品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超额利润,驱动农业生产者重视科技进步,增加科技投入,在种子选用、生产、加工、包装、储运、销售全过程,积极采用先进科技,实行科学管理,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节约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使农业向集约型方向转变。
(四)强化自主创新的需要
实施品牌战略是培育农业文化,强化自主创新的迫切需要。从深层次看,品牌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创新的文化。河南省农业历史悠久,通过以品牌为标志的产品形象塑造,将地方传统特色与现代产业文化有效整合,树立与现代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竞争、市场、营销、无形资产、商标、知识产权等新理念和运作模式,大大丰富农业的内涵和发展空间,改变农业弱质产业的地位。
(五)农产品销售方式的变化的要求
中国的农产品零售交易主要发生在城市交易市场,而城市农产品零售贸易方式正在由集市销售向超市销售方式过渡。超市销售方式的迅速发展为品牌农产品提供了扩大市场份额的机会,同时也排斥了无品牌农产品的市场进入。这就使得农产品品牌营销成为一种必要。
二、河南省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现状
近年来,河南省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业经济迅猛发展,特别是围绕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推进品牌农业建设,取得良好成效。
(一)创建主体多元化,品牌数量大为增加
创建主体多元化,品牌数量大为增加。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和部门的引导支持下,企业和专业合作经
济组织等市场主体在名牌创建中热情高涨,成为农业创名牌的主力军。许多农业科技机构、农技推广单位也积极参与,注册了不少商标,开发了一批知名产品。一些农民种养大户创牌意识增强,或单独或联户注册,共同开发。有的由政府直接申报证明商标,供符合条件的农户使用。
(二)品牌管理手段注重标准化,产品质量大为改善
品牌管理手段注重标准化,产品质量大为改善。各地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出发点,以优势特色产业为开发重点,积极制订农业标准,建立示范区,以基地建设与市场监督为抓手,积极推行安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推进农业生产过程的规范化管理,形成了以标准化为支撑的品牌管理手段,促进了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的开发,为创建名牌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品牌创建机制市场化,农业效益大为提高
品牌创建机制市场化,农业效益大为提高。企业和协会在注册商标,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积极采用市场化运作手段,加强品牌策划、包装和宣传,提高知名度,强化“优质优价”机制,促进品牌产品的价值实现。同时,农业品牌已成为无形资产,运用兼并、转让、入股等形式,扩大品牌规模,拓展了市场空间。以品牌为主导的农产品开发,已经成为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
三、河南省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问题
总体上看,河南省农产品品牌建设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农业结构调整、建设现代农业相伴而生,通过多年的发展,得到了较快发展。但由于时间不长,基础条件差,河南省农产品品牌建设还是初步的、低层次的,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品牌建设理念不到位,品牌战略导向不明显
由于长期小农经济的影响和计划经济思想的束缚,一些地方政府对品牌农业引导不力,有的认为创品牌是企业的事,与政府关系不大,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不少企业认为农业品牌效益优势不明显,创建工作难,忽视品牌形象塑造和优势培育农民群众认为自己实力小,与农业企业只是产品买卖关系,创品牌与己无关,不注重产品质量。
(二)产业层次不高,竞争优势不明显
农产品品牌科技含量低,农产品产后保鲜、贮运、加工环节科技攻关滞后,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弱,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产品基本上停留在粗加工上,精深加工产品、二次增值产品少,高科技产品、名牌产品更少。农业企业生产规模偏小,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除极少部分群体品牌外,大部分农产品仍存在“诸侯割据、各自为政”现象,难以形成组团出击、集中打响品牌的合力,缺乏市场竞争力。
(三)经营者缺乏品牌营销意识
目前许多农业生产者经营的核心不是品牌而是农产品,缺乏品牌形象实力的营造,将品牌仅仅视同为商标,大多是注重品牌的识别功能和促销功能,将其打造成名牌的意识不强,不能有效地开展品牌经营。许多优质特产因无注册品牌,导致农产品土味浓,精品少,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优势和价格优势不强。
(四)农产品安全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
如何打造农产品品牌,使之成为名牌,并经受住外来农产品的冲击而长久地生存下去呢?归根到底是想办法提高农产品质量,而提高农产品品质的关键在于通过制定和实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工艺流程和衡量标准。而在目前,由于中国农业生产是粗放的小生产经营,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操作没有统一的标准,导致农产品的品质各异,从而使得农产品品牌营销缺乏必要的质量保证。
四、河南省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机遇
(一)特色资源优势
河南耕地地域辽阔,自然条件的差异使农产品的品种和品质产生巨大的差异以资源为依托,发挥地域优势形成名优传统农产品,成为农产品品牌营销的资源依托。目前一些地区根据自然条件的差异,已经初步形成了当地的名牌产品,带动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二)政府的大力支持
近年来,特别是1999年《农业部关于创名牌农产品的若干意见》下发以来,各级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把大力推进农产品品牌营销,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作为最佳切入点和突破口,从政策、组织、资金等方
面大力支持农产品品牌营销战略的实施,为推动农产品品牌营销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三)农产品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为农产品品牌
营销提供了新的思路。自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得到迅速发展,农业网站如雨后春笋,日益发展起来。农产品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为中国农产品品牌营销提供了新的思路,利用先进、快捷的网络技术,搭建电子商务平台,在网络上进行品牌传播,不仅节约成本,而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已经成为推进农产品品牌营销的有效手段。
五、加快河南特色农业品牌化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快农产品品牌营销主体建设,培育品牌营销意识
目前中国农产品品牌营销存在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农产品营销主体缺乏品牌营销观念,品牌营销主体发展滞后。针对这种境况,首先应该大力培育农产品营销主体的品牌营销意识,树立其品牌观念,这是实施农产品品牌营销的先决条件。其次,针对目前中国农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滞后的现状,结合农业发达国家和国内一些先进地区发展农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的成功经验,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的基础上,大力扶持农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的发展,使之成为推进农产品品牌营销的重要平台;要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深入发展,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水平,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建设发展,使之成为农产品品牌营销的重要主体。
(二)加强对特色农产品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力度
从农产品“特色”形成的资源条件上讲,河南特色农产品的资源非常丰富,保护好这些资源是保证特色农业顺利发展的基础。在自然条件方面,由于河南人口众多、人地比例失调,这就需要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充分重视对资源环境的保护工作,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注意对耕地的保护和节约,尽快将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生物物种资源方面,应加大对河南传统农业物种和稀有生物物种的普查和保护力度,加强对优良品种的培育工作,并结合河南的具体情况,积极引进适宜的种植和养殖物种。
(三)建立健全农产品生产和管理的安全质量标准体系
质量是农产品品牌营销的物质保障,而按标准组织生产管理,是提高农产品质量,保证农产品安全最有效的措施和手段。因此应该加快农产品生产和管理的安全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实现农产品生产和管理的标准化。一是强化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标准化意识,切实加大对农产品标准的宣传贯彻和实施力度。二是突出抓好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和农业标准化技术推广三大体系建设,严格实行产品质量认证制度,做到质量有标准,生产有规程,产品有标志,市场有监测。
(四)依靠科技兴农,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
实施农产品品牌营销,必须重视科技创新,走“科技兴农”道路。一是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强农业科技的研究与开发,改善科技发展环境。二是加快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三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稳定农业科技推广队伍,提高农业科技的贡献率。四是切实抓好科技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素质。五是加快农业信息网络建设,以推进农产品品牌营销的网络化。
(五)增强农产品品牌的法律意识,加强品牌的保护
创立品牌不仅是成本、时间、金钱的付出,更需要法律强有力的保障。要积极做好农产品品牌的申报、注册工作,防止农产品品牌的流失。其次,要完善保护品牌农产品的法律法规,积极培育优良的市场竞争环境,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农产品,为品牌农产品保驾护航。
(六)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业的信息化水平
河南农业产区的水利、路网、通讯网等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尤其是农业信息化水平比较低,需要大力改善和提高。完善的基础设施作为公共物品,还可以大大降低各相关产业的生产成本和经营风险,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垂直分工和农业产业的集群化,这又会反过来促进农业本身的产品质量的提高及其营销网络的完善,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竞争力。
(七)加大对特色农业发展的扶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
特色农业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技术研发与推广、农户培训、标准化管理等,都需要资金支持,而资金正是河南特色农业发展中最为紧缺的要素。解决这一问题,一是要靠政府增加对特色农业发展的财政投入;二是要靠特色农业优惠政策的推行,通过税收减免、投资补贴等方法,鼓励民间资本投资于特色农产品开发,多方引进资金,为民营企业和农业金融市场的发展壮大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在河南省财政实力有限的情况下,第二种途径显得尤为重要。
本论文是《河南省社科联、省经团联2010调研课题》(课题编号:SKL—2010—2803)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李银兰、沈翠珍.政府与地方特色农产品产地品牌塑造[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08年9月.[2]吴菊安.产业集群与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J].农村经济.2009年第5期
[3]易正兰.农业产业集群与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结合探讨[J].农村经济.2008年第8期.[4]张雅凌.河南省发展农产品区域品牌的意义探析[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6月.[5]黄俐晔.农产品区域品牌研究———基于主体、机制的角度[J].贵州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作者简介:
白朋飞;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讲师,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品牌研究中心副主任。
第四篇:企业品牌建设方案
关于公司实施
企业品牌建设、诚信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公司领导:
目前,新公司已经成立并运营,现有的各分(子)公司的硬件设施已是国内最先进的、本质安全水平最高的,生产的产品也已经在市场上受到了广大用户的青睐和推广,基本的生产经营条件已经完全具备,但我们的软件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基础设施已经建立完善并运营的条件下,要想全面提升企业的发展高度和具备应有的市场竞争力,我们当前首要考虑的问题也是下一步必须的工作和发展方向应该是企业品牌建设、诚信建设和文化建设,这也是民爆行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总体要求。
一、品牌建设
当今社会,产品更新快、推广快,无论新品牌的建立、老品牌的维护,都需要面对风云莫测的市场变化。品牌的建设与推广是在企业、社会群众和产品用户之间进行的,企业通过一系列的形象宣传,使用户对企业产品深入了解并加以信任,遂步培养出用户的品牌忠诚度,这样才会实现企业永续发展。
总体的实施步骤有以下几点:
(一)宣传(各种介质的广告)
1.可采用印发精美宣传册的形式进行企业硬件设施、产品及售后服务的宣传。
2.可采用邀请客户来公司现场观摩的方式进行直观宣传(可更直接的感受公司的生产过程的控制、员工的精神面貌、文化建设、人文环境等)。
3.可采用向民爆行业协会《工作简报》投稿的方式进行扩大宣传。
4.可采用赠送部分精美小礼品的方式进行有奖销售和对外宣传。
(二)包装(标志识别统一)
1.各分(子)公司产品包装设计、包装纸、包装箱、各种包装用的印章、封缄、粘贴商标、胶带、标签、说明书等标识统一。
2.各分(子)公司名称招牌、建筑物外观(银光绿)、室外照明、出入口指示、路标、各种标示牌等要全部明确清晰。
3.各分(子)公司的各类订单、货单、帐单、申请表、收据等要统一。
4.各分(子)公司专用信笺、便条、信封、文件纸、文件袋、介绍信、传真纸等格式统一。
5.各分(子)公司工作期间男女职工工作服、工作帽等实现统一着装。
6.名片、工作证、公司旗帜等实现统一。
(三)服务质量(售前、售后、质询等)
1.售前,要对用户进行企业概况、生产资质、生产规模、产品质量及售后服务等做详细介绍和说明,让用户从感官上先接受。
2.售后,要对用户进行产品使用技术指导和问题反馈,建立顾客满意度调查档案,不同用户的表达是不同的, 要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而不是怎么说的,不同地区用户的感知是有差别的, 需要从不同的基准来衡量,及时处理好用户提出的相关质量和使用方面的问题。努力做到让用户对产品的质量、售后服务等百分百满意。
3.质询,要对用户提出的有关质量方面的咨询和疑问进行回复和解答。建立质询记录,不断完善产品售后服务体系。
4.提升销售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加强市场销售能力的培训。
(四)产品品质
1.全面运行产品质量管理体系。首先要保证产品的生产质量,对原材料的采购实行严格入厂检验。其次要保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工艺检查,确保产品生产过程中不出现质量问题或不合格品。再就是加强批次管理,严格运输过程中的破损或储存超期。
2.在保证内品质的前提下,严格控制运输过程中外在品质,也就是产品的包装完整和保持清洁。
两者在哪一个环节上都不能出现问题。
品牌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长久的投入和用心的经营。对于每一个与公司签约的客户,公司都认为是一种责任和重托,从而责无旁贷的要将品牌的宣传、服务和产品质量打造好,更希望每一个与公司签约的客户都能够通过经营品牌获得良好的回报和效益。
二、诚信建设
诚信,不仅是企业对外树立良好形象的客观需要,也是企业理顺内部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实现高效运行,凝聚员工队伍的内在要求。企业必须树立诚信至上的观念,才能赢得良好的信誉和商誉。
在全公司内开展诚信活动,使企业诚实守信的道德水准、企业信用管理水平有新的提高。通过学习其他企业诚实守信的良好风气,推行企业信用制度,促进企业信用等级不断提高,形成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环境。
(一)开展信用试点。开展自我信用管理制度试点工作,加强对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建设工作的建设,开展以“诚实、守信”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建设,引导企业在生产、流通各环节强化信用自律,为全市企业开展信用管理积累经验。
(二)建立信用网站。组建统一的企业信用网站,建立包括遵章守法、荣誉、处罚等内容的诚信档案,加强企业在生产经营、税金缴纳、金融信贷、往来账款、合同管理、资信评估等信用信息的管理,并通过计算机网络的互联互通,实现信息及时更新和共享。
(三)督促和引导企业建立科学的信用管理制度。构建产品质量预警机制,深入开展产品质量问题整治工作。抓紧建立标准化生产体系,同时做好推广和普及工作,积极推进企业质量认证和强制性产品认证,开展争创名牌产品、免检产品、诚信企业活动,提升企业及产品的整体形象。
(四)公开信用信息。利用企业信用网站,发布企业诚信、荣誉记录,建立起企业信息查询和公示制度。
(五)规范中介组织的诚信行为。通过清查摸底,重点对涉及企业资信验证、资产评估、信用评价等中介机构进行清理整顿,健全社会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的市场准入、退出机制,规范中介市场经营秩序和中介机构的经营行为,建立公平竞争、合理收费、优质服务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组织在本行业诚信建设中的作用,建立行业信用守则,引导同行业
自觉形成维护信用的良好风气,提升行业信用水平和公信度。
(六)建立诚信监督管理和失信惩戒机制。规范企业信贷行为,完善管理和防范机制,加大打击逃废银行债务行为力度,特别是强化对企业改制工作中金融债务处理的监督、构建和谐健康的市场经济秩序。
(七)加强信用宣传,开展信用培训。广泛开展全社会诚信宣传教育,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的道德规范,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手段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诚信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不断增强企业诚实守信意识。突出重点,坚持从实际出发,加强公德修养,规范经济秩序,弘扬诚信文化。根据工作推进情况,适时调整宣传内容,改进宣传方式,提高宣传效果。利用讲座、专题辅导等形式,对企业高管人员、财务人员进行信用管理及有关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引导企业完善内部各项制度,规范财务管理,努力提高信用管理水平。
三、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精神。成功的企业精神或口号,能使产生积极的、具体的联想,而正是这种联想,具有强大的激励作用。
当然企业文化建设还要从未来出发进行设计。对行业进行分析对竞争对手进行分析对自己的发展目标进行定位,找到现状与目标的差距。进一步回答:要想缩短差距,实现目标,企业必须具备什么精神应该用什么理念指导自己,按照这种要求设计出面向未来的文化理念。把从历史中提炼出来的文化理念和从未来出发设计的理念综合加工整理,就形成了企业的核心理念和理念体系。
企业文化的强化
首先对全体员工进行企业文化培训。培训的方式是先培训讲故事者,他可以是企业领导、故事的当事人也可以是宣传者或者专家。按照策划把故事中想表达的理念讲深刻、讲生动,使每一个员工都记住、理解。并主动向新员工讲解这些理念和故事。这些故事可以使企业文化变得具体化、人格化。
其次树立和培养典型人物。提炼和设计出企业文化并进行宣传培训之后有一部分人能够直接认同并接受下来并能运用理念指导自己的具体行动他们就是企业的骨干。这时,企业把这部分骨干树立为典型,充分利用其示范效应使理念形象化,从而使更多的人理解并认同理念。再次以企业文化理念与价值观为导向,制定管理制度。通过制度的强制性使员工发生符合企业理念与价值观的行为,在执行制度的过程中企业理念与价值观就会不断得到内化,最终变成员工自己的理念与价值观。
第五篇:新街小学示范校建设规划
水城县新街乡中心小学 示范学校建设规划(2014-2018)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学校教育正在面临一场新的改革。为了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求得更好发展,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人才,立足深化学校内涵建设,推动教育科学发展,彰显教育功能优势,促使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我校制定了创建农村示范性小学五年发展规划。
一、学校发展因素分析
1、学校发展定位亟待明确。由于学校地处偏远农村,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学校生源逐年递减,寄宿制办学已成必须面对的局面。因此,要想把学校办好办活,建设成为农村示范性寄宿制小学是我们必须要做的课题。
2、要想办成农村寄宿制示范性小学,就必须找准校园文化发展的切入点。一直以来,学校采取了多种措施、开展了地方文化、班级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文明礼仪等各项层次不
一、规模不同的文化创建活动,积极树立自身品牌,提高学校形象。但由于对学校内涵发展的理解不到位、认识不充足,文化的发展缺乏传承,缺乏师生共识,文化创建的目标多变、缺乏经验。以至在学校文化创建上一直处于循环往复、原地踏步的状态,活动众多,但成果不显著。因此,找准自身立足点,明确学校文化发展方向,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创建学校特色品牌是学校科学快速发展的当务之急。
3、教师素质提升的核心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深化。学校内涵发展的深化,必须依赖于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为此构建学习型组织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当前,学校团体学习、自主学习的氛围还不够浓厚,教师学习、思考、创新的意识还不够强烈,学习型组织内部自学的机制还不够完善,教师办公室合作、协调学习基础还未形成,学校面向未来发展还缺乏高素质教师素质团队的支撑,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停留在面上,没有深入人心,还没有转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
4评优评先、教师绩效工资发放办法等考评方案,奖优罚劣,进一步调动各岗位人员工作积极性。
(4)强化实施校务公开制度,合理安排资金,关心教职工切身利益;注重设备条件的改善,确保教育设施的长效性。
3、评价标准:规章制度齐全,科学;师德规范良好,社会效应好。
(二)师资队伍建设:
1、目标:建设一支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现代教育观,能落实、胜任新课改要求,德才兼备、爱岗敬业、一专多能、身心健康、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今后,我们将按照培养、调整、优化的思路提高师资水平。
2、措施:
(1)师德为核心。在教师中开展爱岗敬业、热爱学生的系列教育,强化教育思想建设,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来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重视营造学校的人文氛围。
(2)根据校本培训规划,教师制订好培训规划。抓住重点,开展专题教改活动,组织典型的个案实例研讨,进行具体的实践导向。
(3)以教研为基本点,坚持科研兴校,科研兴教,从中培养教研骨干。
(4)以带教为途径,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以点带面,力争在五年内带出一批新骨干教师。
(5)以开放为原则,在校内提倡教师主动亮相,积极展示个人的教育思想,鼓励教师走出校门进行讲课,扩大对外交流,展示教师风采。
3、评价标准:教师整体具有现代教育观,有爱心、事业心、进取心,自觉将学校办学思想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能运用多媒体教学,适应新课改,教师基本具备指导学习,引导探究的创新能力,并具有一定的教研水平。三至五年内培养出2名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占全校教师的30%以上。
(三)教学工作
1、目标:教师教学水平、课堂效率、教学质量全面提
6检查评比活动。③、人文景观建设:适当设置人文景观,充分利用教室内外墙壁的宣传作用;在学校设置体现公民道德规范、职业道德要求、素质教育实施、课程改革目标、人文精神培养、终身发展需要等内容要求的名人名言语录牌和匾牌;根据不同时期的需要增设宣传栏、黑板报。
(2)文化氛围:
①宣传舆论:充分发挥校黑板报、广播站、校报和宣传栏的主阵地作用。②引导校园文化气氛健康向上,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
(3)道德规范:
①、文明举止:加强礼仪教育;加强形势教育,增强正义感;开展敬业教育,树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思想。②、道德行为: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和爱国主义教育。
(4)校内秩序:强化校园治安管理,建立健全各类规章制度,维护公共秩序;加强门卫管理,把好校园治安第一关;落实责任制,实行分级管理,确保师生活动安全;加强巡查制度,维护校园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
3、评价标准:校园文化建设领导高度重视,方案、制度、措施齐全且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充分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以学校总体目标为基础,以人为本,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各项活动开展有序,教师教学严谨,学生爱学乐学,校园绿化美化到位,“书香校园”氛围浓厚。
(五)德育工作:
1、目标:坚持以德育为核心,树立与时俱进的德育工作意识。全员、全程、全方位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围绕“独立、合作、自信、善言”的培养目标,构建“关注情感教育,提高德育实效”的德育工作特色。
2、措施:
(1)积极营造全员德育的氛围,形成良好的全员育人机制;
(2)研究现代课程背景下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探索学生传承中华美德的方法和模式,发挥德育教育的
8备添置,环境建设努力争创一流。①增加投入,绿化、美化校园。在今后五年内,将新街小学建设成为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绿树成荫、具有浓郁文化教育氛围的绿色学校。②进一步增加投入,逐步配备先进的教育设施设备,使学校的教育装备实现现代化。③建立并补充和完善教工之家的各种设备,使其真正成为老师们娱乐、强身的好去处。④改善教师办公条件,创造宜人的办公环境。
(3)提高服务意识,做好后勤保障。
3、评价标准:各专用室配置到位,使用合理。学校办学条件达到一流; 各类宣传阵地布置协调,体现和谐发展教育目标,争创县级农村小学示范学校。
五、实施学校发展规划的保障体系
1、宣传发展规划,凝聚发展共识
组织学校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学校发展规划的讨论、制订,充分把握学校发展理念,正确引导学校发展方向,集中全体教师智慧,制订学校发展规划。形成发展规划后,组织全校教师集中学习,通过学习、反思、讨论、交流等方式,理解规划实施对于学校发展的意义,使全体教师的行为自发转移到学校规划发展上来,创造规划实施的良好舆论氛围。
2、形成发展氛围,培育发展环境
深入优化学校的人际心理环境,增强学校的精神凝聚力;健全学校的组织体制和规范制度环境,鼓励教职工遵循共同的价值基础和标准化规范,不断协调和完善学校现代管理体制;积极营造学校的科研探究环境,搭建学术舞台,开展学术交流,活跃学术空气,形成浓厚的发展氛围,使学校全体师生在发展规划引领下,自觉完成学校各项目标;优化、绿化和美化学校的设施环境,促使学校硬件建设和人文发展相统一,艺术性与教育性相结合,为学校的规划发展创造良好的物质和人文环境。
3、发挥规划功能,完善实施机制
强化发展目标引导功能,高度重视发展目标统一思想、明确方向、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把学校文化发展目标作为制定重点专项规划、分配学校资源、落实计划的重要依据。并针对规划落实情况,实行计划、总结报告制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