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政府投资建设工程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 当前政府投资建设工程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杜是桦 ?
摘要:政府投资建设工程领域的问题,既有业主和投标人的原因,也有中介代理服务机构和监管部门的原因;诱发这些问题的成因复杂,但制度供给不足和不当是最根本的,同时,观念误差在相当程度上也诱发了问题的产生;治理问题的关键在制度创新,重点在改革现行招投标制度、确保招投标行为的程序正义,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促进招标行为的公开公平公正。
关键词:招投标? 政府投资? 建设工程
政府投资建设工程领域的腐败治理,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最近,结合扩大内需灾后重建政策执行的监督检查,就该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治理对策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政府投资建设工程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
政府投资建设工程领域问题的根源,在项目涉及机构职能职责关系不顺、工作要求与实际脱节、部门和个人利益参杂其间。同时,缺乏相应明确的制度约束、可资遵循的行为规范、逗硬严肃的纪律落实,也给试图借大规模政府投资搞违法乱纪者提供了可乘之隙。这些问题主要是:
(一)业主方面的问题
1、项目精度不高。一是立项准备严重不足,缺乏基本的论证和评审;二是投资概算粗糙,中标价往往和预算价偏离较大,这种偏离目前房建在15%左右、路桥在20%左右、绿化在25%左右、涵隧在30%左右、土地整理及地灾治理在40%左右。三是设计深度不够,导致通过隐蔽工程虚增工程量、变更设计调整工程量等普遍化、规则化。四是财政评审监督不力,缺乏严谨、科学、规范的评审体系,项目实施部门多报、虚报,严重影响投资效率。五是对新工艺新材料的使用缺乏严密的论证。
2、政策执行不严。一是项目核准等相关职能部门对招标公告和招标文件中的程序合法性、技术方案、开标评标等条款审查不细。二是自立地方和行业规矩增强权力者对招投标行为的控制性。三是打着创新的幌子随意省减、变更法定程序。四是在招标文件和评标办法中编制有利于本地、本行业企业及特殊关系人的条款。五是发现问题整改不及时、不彻底。
3、想方设法规避公开招标。一是肢解工程、化整为零。二是排斥竞争、以邀代招。三是表明倾向、度身招标。四是假集体决策之名、行个人插手之实。
4、过于依赖中介机构。一方面,项目建设单位本身客观上不熟悉法定的招标程序,只有委托了事。另一方面,出于分散操纵风险和压力目的,借中介机构之手推卸责任。
(二)投标人方面的问题
1、标书制作不规范。有的为省钱省事直接抄袭其他标书;有的使用以前用过的标书,在工程量清单、施工组织设计等方面不能反映出投标公司对该招标项目的准备情况。
2、借牌投标普遍存在。据抽查某市40余个1000万元以下已开工项目,涉嫌借壳施工的高达30余个,房建、市政、绿化、公路等项目,都普遍存在借牌施工现象。
3、围标串标事件频发。有的搞价格串通;有的搞轮流中标;有的搞陪标补偿。
4、与业主、中介机构、专家勾联操纵中标结果。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看起来程序上很完备的招投标监管规定,在很多时候成为个别人操纵招投标过程的“借途”,甚至成为深谙招投标“潜规则”和操作手法者不法行为的保护伞。
(三)代理机构方面的问题
“中介不中”一直是建筑市场问题的焦点。
1、招标文件质量差。工程量清单漏项、缺项,工程预算编制不精确,使招标、投标人不能掌握项目的准确情况。
2、中介机构主导权过大。一些中介机构借“独立第三方”之名,违规插手工程招投标具体过程、指定中标企业。
3、评标专家互相串通。据反映,在抽出评标专家后,一些地区的建筑企业甚至能够比招标方更快地与专家取得联系;有些专业的专家以技术沟通为名,建立联系群串通评标牟取私利。
(四)施工及监管方面的问题
1、高资质中标低资质施工已成常态。一是项目经理、技术员、特种作业人员等不能正常到位,检查某地50个200-2000万元规模的在建项目,此三类人员调整面高达90%。二是转包、分包严重,某地教育系统18个200万元以上校舍在建工程,涉嫌工程转包、违法分包的高达12个。
2、压证施工形同虚设。很多工程的技术、管理人员投标文件、上墙名单、现场人员“三不符”。
3、工程监理履职不力。不按合同要求落实工程总监和专业监理人员,许多技术问题和质量隐患难于发现;个别的甚至和施工企业串通一气虚增工程量。
4、勾兑无处不在。现在有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就是由勾兑业主、中介代理、评标专家转变为勾兑设计单位、财政评估单位、工程监管单位、现场监理单位,从工程设计、工程量清单、送检标本等环节来弄虚作假,已成工程领域最大的诟病。
需要指出的是,这些问题在不少管理者眼里已经习以为常,默认甚至纵容问题的存在,致使多次治理收效甚微。
二、政府投资建设工程领域问题的主要特征及其危害
政府投资建设工程领域腐败和不正之风现象的特征,既有社会的普遍性,又有行业的特殊性,主要是:
1、“公关”半公开化。不是一个人出马、而是一批人活动,不是对某一个人公关、而是对关键环节核心部位的所有经办人员公关,且在业内已成“潜规则”。
2、贿赂数额较大。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承揽工程的“勾兑”费用,普遍在3-5%间。
3、受贿行为隐蔽。工程建设领域的贿赂、回扣等腐败行为,大多是“一对一”的私下交易,企业的贿赂支出已由过去涂改帐目,发展到建立帐外帐。
4、“窝案”现象突出。在查处的政府投资学校、路桥、市政、卫生院、福利院等领域案件中,往往是查处一案带出多案,查处一人带出一伙,查处一般干部带出领导干部,查处违纪的带出犯罪的。
政府投资建设工程,代表着政府的决策水平、投资引导、民生关怀,一旦发生腐败和不正之风,一是严重扰乱市场经济秩序,二是严重损害其它投标人的合法权益,三是严重影响招标工程项目质量,四是严重助长腐败现象的蔓延。不及时治理,势必严重损害公共利益,影响党群干群关系,妨碍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三、政府投资建设工程领域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
上述问题的发生,既有社会转型期改革渐进性和改革不到位所造成的制度缺陷、监督监管缺位、工程建设领域乃至整个社会诚信缺失的原因,也有政府与市场边界没有厘清、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中介组织从业规则尚不健全的原因,还有个别领导不依法行使权力、滥用权力和公务员从政行为失范的原因。另外,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争权推责,以及“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也诱发了不少问题。具体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项目投资管理体制弊诟加剧问题发生。
2、现行工程招投标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不配套。
3、招投标监管政出多门,缺乏协调统一。
4、目前政府投资预算体系助长投标人过度逐利。
5、工程造价管理弊端在相当程度诱发弄虚作假行为。
6、中介机构沦为公共权力私利化的平台。
7、评标专家委员会未能实现既定功能。
8、评标规则难以确保评标行为的公平公正。
9、建设市场监管机制不全、监管手段滞后。
10、缺乏制度创新和新技术的有效利用。
四、政府投资工程招投标行为的几个观念误区
政府投资建设工程的招投标行为,本质上是政府行政能力不足而实行服务外包的具体形式,工程招投标的核心是新增利益在利益所得者之间的公平分配,监管的目的在维护市场竞争的公开、公平、公正,保证投资行为的高效、规范、科学。但是,目前在相当行政者观念上,仍存在着几个误区:
误区一:把工程招投标等同于节省政府投资。认为既然有合理低价中标的竞争,政府在项目投资的决策上不一定要非常精准;竞争越低越充分、越市场化,做不做的出来,是市场行为、投标人自己的事情,市场经济本身没有包赢不赔的事情。
误区二:把盲从中介代理机构和专家标榜为依法行政。认为中介代理机构和专家是当然的权威,不支持其工作就是违背国际惯例、不依法行政,主动放弃监管责任。也有极端者借此实现个人不法利益。
误区三:把工程招投标视为规避经济违纪行为的手段。认为政府投资是新增的行政资源,招投标不过是资源的再分配的形式而已,重在程序合法、手续完备,即便有个人利益参差期间,也法不责众。
误区四:把工程招投标等同于防治腐败的灵丹妙药。认为公开招投标本身就是最有力的监管,是对腐败行为的釜底抽薪,只要程序走到、公开招投标了,想腐败也出不了什么大问题。
正是存在以上误区,长期以来一些监管者习惯于把工程招投标作为预防滥用行政职权、经济犯罪的手段,由于缺乏系统、完备的立法保障,致使履职缺位、越位、错位现象大量出现。必须客观看待工程招投标行为:
第一、公开招投标追求的仅是一种过程的公开、公平、公正和对经济秩序的维护。政府拿多少钱、做多少事、由谁做是决策水平和行政能力的具体表现,不应把节约投资作为工程招投标的最高追求。责任政府自身重在科学决策、精确预算控制成本,应该也必须保护合法得利。
第二、中介代理、专家都是政府采购的服务,任何被采购者都必须接受采购方的监管。尤其是在体制转型背景下诞生的中介代理,和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存在密切利益关系,已经失去了公正性甚者法理合法性基础。政府必须加强监管、完善其从业规范;中介机构、专家在适度代理政府业务中,也必须在从业规范内活动,不能取代政府部门,更不能借“独立性”侵占政府和职能部门的权利。
第三、程序正义是个体权利维护的基础,投标人、业主、中介代理、评标专家的权力在程序合法性上一致。工程招投标信息不应当模糊、排斥潜在投标人;评标过程中所有投标人,无论报价高低,只要在控制价范围内其权利平等,评标专家在对其作出废标处理时应当给予相同的知情权;一切问题的根源在公权的私用,程序正义的终极维护在权力者私欲的克制。
第四、工程领域腐败的遏制必须建立在科学规范的制度系统之上。招投标仅仅是政府投资公平性的一个方面,必须同时加强对施工现场、工程质量、资金拨付的制度性监管,确保政府行政履职完整。失职、渎职,必须追究其责任。行政者只有慎独慎为克制私欲、尽职履责依法行政,才能从根本上维护市场秩序,推进政府投资工程领域行为的高效、科学、规范、廉洁。
第五、工程招投标监管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目前存在的很多问题,很多都与权力介入具体利益分配甚至占有相关联。职能部门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制度建设、程序监管、市场秩序、违责追究等方面要有所为,在具体市场行为中重点关注公然破坏市场规则、社会反映强烈的行为。
五、治理政府投资建设工程领域问题的主要措施
治理政府投资建设工程领域的问题尤其是招投标环节存在的问题,核心在完善维护市场经济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系统程序,必须从制度规范、强化监管、科技创新、环境净化等方面整体推进。
(一)强化政府投资建设工程核心制度建设
1、规范政府投资建设工程决策行为。目前,一些基层政府试行的政府投资重大项目基建联席会议或招标文件会审,在控制成本、避免人为操纵等方面效果较好。应将这些作法制度化,民主决策工程申报、投资总额、单位造价、投标规则、资金拨付等事项。
2、规范政府投资建设工程财政评审。一是对评审内容进行规范。二是对评审业务委托、评审机构资格认定、评审程序、评审方式及付费标准等进行规范。三是对评审机构、建设单位、财政部门的职责履行、责任追究等进行规范。尤其是对于财政评审的精度要求必须作明确规范,杜绝评审人员、监管人员的失职、渎职责任。
3、规范政府投资建设项目招投标细节。进一步修订、完善招标公告、资格审查、投标、评标、专家选择、合同签订、执行监督等各环节的制度规定,增强制度的系统性,建立健全对业主、中介代理机构、评标专家、投标人、监管部门的职业规范;增强制度的可操作性,出台相关条规必须要有符合实际且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
4、规范政府投资项目责任追究。对政府投资项目的建设单位、负有管理和监督职能的政府相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政府投资建设项目中的履职行为进行规范,明确责任追究的范围、责任追究的组织实施等。
(二)严格政府投资建设工程全过程造价管理
1、理顺各工程造价主管部门的关系。建立统一的政府投资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机构,健全与工程量清单计价相配套的工程造价管理制度,完善各部门定期协调联系机制。
2、加强设计阶段对造价的控制。规范设计行为和设计费用支付,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和竣工验收时,应注意同设计方案对照检查,对擅自追加投资、改变设计、提高标准、扩大建筑面积的,审查造价不予承认,有关部门还应追究责任。
3、合理核定工程造价。建立完整的信息网络和及时可靠的价格信息中心,构建行之有效的工程造价和材料价格信息发布机制。加强对投资总额和单位造价的审查把关,既考虑政府投资的成本控制,又充分兼顾投标人的正当得利
4、规范工程调概强化清单监管。完善工程量清单计价方法,对概算调整、设计变更、工程量增加、计价方法、特殊情况处理以及责任追究等作出具体规定。针对当前工程预决算环节较混乱的情况,应将此作为行政执法监察的重点,适时组织专项检查。
5、配套详细明确的工程合同管理办法。在工程量清单计价法推广实施后,应就新的计价办法配合相应的合同管理模式,使投标确定的清单报价在实施过程中有相应的合同管理措施。
(三)及时运用科技手段改进招投标方式方法
及时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分区域的电子报名、投标和评标平台。目前,可以各地政务服务中心为基础,建立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网)。
1、所有项目招标免费上网公告。应强制性规范招标公告发布媒体;省公共资源交易网或建设网免费发布政府投资项目的招标公告;探索建立项目预公示制度。
2、投标报名在网上进行。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凡核准为公开招标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以及与工程相关的重要设备和材料采购,均实行网上电子报名、投标,投标保证金缴纳到政府指定账户。
3、建立电子标书规范文本。针对基层政府实施项目侧重在基础房建、路桥、市政、景观等方面、技术性要求基本可以规范的实际,结合电子投标的资信征询,建立规范的电子标书体系,投标文件在统一平台投递,均采用投标人自主加密格式的电子文档,不体现投标人公司名称,由电脑随机分配条形代码。
4、在电子平台采用双盲形式评标。评标专家只能在规定场所调阅标书,所有评标过程可使用专门检测软件对评标时间、评分过程等细节进行记录。
(四)切实加强政府投资建设工程市场监管
1、强化资质、资格监督。主要从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中介机构的资质管理入手,建立市场准入和清出制度。
2、实行建筑市场与施工现场同步监管。重点锁定施工企业项目经理现场变更、管理班子人员是否到位、分包合同是否符合规定、监理工程师是否到位等,确保所有重点项目的建造师、项目经理、监理师等押证上岗。
3、开发政府投资建设工程项目动态监管系统。以地区为单元,开发、建立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工程动态监管系统。市级对各县(市、区)政府投资项目的基本情况及建设进度及时准确掌握。各职能监督部门对项目立项、招投标、资金使用、施工管理等进行实时在线监控。
4、加大案件查处力度。重点对涉嫌操纵的中介代理机构、行政人员严查,并追究相关领导人责任。对于违法违规的单位和个人,要坚决实行“三个一律”,即一律给予经济处罚,一律给予纪律处分,一律公开曝光。
5、鼓励社会监督。尤其要鼓励影响力大的新闻媒体,更多关注政府投资建设工程。同时,鼓励群众积极参与监督,探索建立政府投资建设工程违规违法问题举报激励机制。
(五)积极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采取“政府启动、市场运作、权威发布、信息共享”方式,实现“四个统一”:统一信用信息平台,统一信用评价标准、统一信用法规体系、统一信用奖惩机制。当前:
1、建立统一的国家或者区域性不良信用查询平台。在现有的信用档案系统的基础上,解决地区间企业信用信息数据的兼容共享问题,并逐步实现区域及至全国联网。
2、制定《建筑市场责任主体行为信用标准》。尤其针对当前建筑市场中存在招投标过程不规范、拖欠工程款和黑白合同等突出问题,明确哪些属于失信行为。
3、建立政府投资建设工程资信准入制度。金融、建设、工商、税务等单位,将中介机构、企业、自然人的不良信用记录在公共资源交易网同步向社会公开,且作为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开标评标审查投标主体资信的必要前提。
4、构建失信惩戒机制。对假借资质、违规挂靠、违规转包以及在工程招投标活动中有其它不良行为的企业和人员列入黑名单,除中标无效、罚款等经济制裁外,还要逗硬落实降低资质、限制参与投标等措施。
(六)大胆创新政府投资建设工程监管手段
1、试行项目招标主体制。与国际惯例接轨,取消对投标企业资质等级等限制,一律以项目为核心,建立各类项目投标承建技术规范,制定承建人投标的管理及技术力量、资金实力、设备设施等准入标准,不再以投标企业的资质等级、技术力量、设备设施等为必要前提。
2、改变小规模投资建设项目工程招投标方式。对投资200万以下的项目,经电子报名、投标平台报名并缴纳保证金后,对施工组织、项目班子、设备保障等经审查合格的投标企业,现场随机抽签确定其具体中标单位。
3、前置专家服务采购。在投标文件所涉工程的技术规范可通过电子验证、经济标顺序可电子自动生成的情况下,原评标专家的职能业已丧失。鉴于政府对投资项目具体技术规范把握的不足,应充分发挥相关技术专家的职能作用,将原评标专家的服务前置,使其仅限于协助政府完善相关工程招标电子规范文本的制作、避免专家借独立技术人介入具体招投标事务。可集中采购中介机构服务,按照工程类别及相关技术参数,分系统、按程序由政府一次性采购多个设计、造价、监理等中介机构作为储备,根据项目具体实施进度,按照现场抽签方式,确定单个项目的具体中介服务机构。
4、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履行招标代理职责。进一步明确政府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或政务服务中心)服务政府投资工程项目交易的相关职责,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岗位职责,将制度、流程、岗位职责上墙,接受社会监督。
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地区),政府财政投资的工程项目只占较少一部分(一般约五分之一),而施工企业几乎全部为私营企业,在工程项目的招标过程中,特别强调公正性,以保障工程的质量和投资效益。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设置了专门的管理部门
在美国,政府设置了采购部,采购部代表政府行使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的管理职能,是政府中相对独立的部门。采购部的主要职能是监督管理建设工程的承发包,还要负责监督工程承发包合同的实施。美国的法律规定凡是政府投资的工程在经批准允许兴建后,一律由政府采购部办理审查手续和安排招投标等事宜。比如,对于参加评标的人员,由发包方推荐,再由采购部门对资格进行审查,并对所有的评标人员加以保护;在政府官员参加的公众开标听证会上,由政府官员在公众参与之下作定标说明;定标后即由采购部签发中标通知书,并在限期内签订建设工程承发包合同,等等。
(二)具有规定的交易场所
在美国,规定由招标中心负责办理具体的招标事宜。招标中心还要提供有关法律、法规的依据、工程技术资料,以及咨询等方面业务,这样招标中心就为业主和承包商提供良好服务的交易场所。
比如位于西雅图市的全美总承包商商会有一个承发包的活动中心,是总发包者、总承包商和分包商的活动场所。总发包者把经过政府有关部门审批允许施工,获开工许可的施工整套图纸交给活动中心,并予登记,为下一步的招投标作好有关手续上的准备。活动中心就此发布公开招标信息。总承包商得到信息后前往活动中心,查阅图纸,如愿意参加投标的,进行登记,接受投标资格的审查,参加投标„„。整个招投标活动过程均在活动中心进行,接受严格的管理,如发现其中有营私舞弊的不法行为,将受到行业商会的严厉处罚,重者将起诉刑事法庭,受到更严厉的惩罚。
该活动中心还承担着整个行业的培训任务,提供建筑材料、设备的信息,公布并提供政府有关建筑行业的新政策、新法规、规则和规程、新制定的专业规范和技术标准。
(三)严格规定发包方式
美国政府对建设工程招投标的管理,是根据主体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发包方式。规定凡属政府支出工程项目的承发包,必须按照联邦政府采购法规定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承包商,同时必须分散发包,不得集中将整个工程发包给一个承包商(工程总承包发包除外),以防止大公司垄断,保护小公司有一定收入。凡非政府支出工程项目的承发包,政府则不作发包方式的统一规定,由投资主体(即业主)自由选择,可采用招标、议标或者指定承包等多种方式。相信业主会用最经济、最合理的方法,选择最好的承包商,因为业主决不会拿自己的钱去开玩笑。
日本政府在96年1月重新公布的建筑工程招标法规,即工程招标条例中,规定国家出资的工程,必须在民间实行公开招标。
其他国家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均有类似规定。
(四)招标必须按规定集中、公开发布招标信息
美国政府规定,政府工程一经批准,必须通过报纸发布招标信息,需简要介绍工程概况、建设地点,并阐明对承包商的资格能力、保险等要求。由发包方初步考察投标单位资格后,采购部门即批准发包方发售招标文件。如康州斯坦福市,有12万人口,政府规定凡政府投资在1万美元以上的建设工程项目必须要通过报纸发布招标的公告,进行公开竞争。
日本政府规定,国家出资的工程,必须公开登报发布信息,进行招标。
香港特别行政区规定实行公开招标的政府投资和公共建筑工程必须在宪报或者其他报刊上刊登、发布招标告示。
(五)分级设置竞争平台
香港政府规定凡欲参加政府投资或公共建筑工程建设的建筑承包商,事先须到工务科注册,取得认可。政府根据这些建筑承包商的资格条件分为甲、乙、丙三个组,其中甲组可参加2千万元(港币,下同)及其以下的工程投标;乙组可以参加5千万元至2千万元的工程的投标;丙组可以参加5千万元以上工程的投标。工务科及其所属建筑署都建有计算机信息资料数据库,以记录各承包商在各项承建工程中的表现,实行动态管理,作为挑选、升降和制裁承包商的理由及依据。
日本等国家也实行相似的办法,按不同的资质等级设置了不同的竞争平台,以形成平等的竞争氛围。
(六)追求合理的中标价
在美国大约有十分之九的工程项目是以投标单位的最低报价为中标单位,但不一定是最低的报价都能中标,尤其是政府投资的项目。政府对工程的造价力求合理,主要看工程的技术要求,又要考虑到材料上涨的因素和人工费用减少的难度。他们认为虽然有的投标报价很低,但造价不合理,终究会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因此不可取。
在日本,一般也是最低价中标,但仍要深入询价,以求更贴近实际的合理价格为中标价。
三、施工招标投标公正性制度的对策研究
(一)建设工程施工招标投标公正性制度的法律思考
1、建设工程施工招标投标公正性制度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招标投标公正性制度设计的基点是什么,应当遵循那些原则,这对于今后法律制度的设计和相关政策的制定是十分重要的,是本课题理性研究的立足点。立法精神来之于社会现实,立法精神的体现需要人们发现、总结归纳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和规律。招标投标公正性制度的设计原则亦应从考察招标投标交易方式的特性来提升。招标投标是一种商业行为,也是一种交易方式。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交易方式有多种,有直接交易方式,如购买货物;有间接交易方式,如委托咨询代理;有无纸化交易方式,如证券、期货交易;还有招标投标的交易方式。不管采用何种交易方式,交易双方都以最小的交易成本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这是市场经济交易的内在规律。
采用招标投标的方式主动方(买方)与其他商品交易方式相比较,往往能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这是因为招标投标的交易方式与其他交易方式有所不同。一是交易的标的物有所不同,招标投标的方式,交易标的一般比较大,其他交易方式则按买方的需要,有大有小。二是交易的当事人有所不同,招标投标的交易当事人买方是一家,而卖方有多家。其他交易方式的买方是一家,卖方也是一家。三是交易成本有所不同,招标投标的交易成本比较高,如制作招标书和投标书,选择投标人,组织开标、评标、定标等都需要一定的成本,其他交易方式的成本比较低。四是交易结果有所不同,招标投标的交易结果对于招标人(买方)通过对投标人(卖方)的多家选择和投标人的相互之间竞争,使招标人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五是交易形式有所不同,招标投标的方式具有组织性强特点,而其他交易方式具有随意性特点,只要交易双方意思表达一致即可成交。因此,招标方采用招标投标方式企图达到最佳经济利益目的,必须在具有组织的招标投标活动中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不然会由于交易方式不公平而引起投标人商业机会和参与投标投入成本的损失,这是对投标人的利益侵害,在法律上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不公平的招标投标方式,有悖于市场经济公平原则。
比较招标投标交易方式与其他交易方式的异同,公平交易是市场经济交易的基本原则,而采用招标投标交易方式还应遵循公开、公正的原则。国际上招标投标的通行做法和我国现行有关法律制度也体现了“三公”原则。国家招标投标法第五条明确规定,招标投标活动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并且在法律责任中设定了若干违反“三公”原则行为应当受到严厉的行政处罚的条款。
透析招标投标交易方式的特性,坚持“三公”原则、遵循“三公”原则、贯彻“三公”原则,是建设工程招标投标公正性制度设计的始终应体现的基本原则,是一切关于招标投标立法活动和政策制度应贯彻的精神。
2、“三公”原则法律关系的把握
(1)把握好维护法制统一与体现地方特色的关系
国家招标投标法有6章68条,“三公”原则始终贯穿了立法的全过程。法律的实施,必将对开展招标投标活动中遵循“三公”原则起到积极的保障和推动作用。但是,由于这部法律存在着一些缺陷,可能会影响和弱化“三公”原则的精神。例如,如何选择中标人,通常做法是从高分到低分择优选择。而招标投标法规定招标人根据评标委员会提出的书面评标报告和推荐的中标候选人确定中标人。招标人也可以授权评标委员会直接确定中标人。选择中标人的最终权力在招标人,是符合民事经济法律关系原则的,但是法律仅采用了招标人选择中标人的方式,对其民事经济行为必须遵循“三公”原则,其权力也应受到“三公”原则的约束却未顾及。招标人如何行使选择中标人的权力,应当遵循“三公”原则。而按现行招标人不受约束的权力的法律规定至少在实践中会出这些问题。一是中标人并非是投标人中最优者,可能是第一名,也可能是第二、第三名。二是投标人只要挤进候选人范围,搞通招标人,就有可能中标。三是招标人的含义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确定中标人,采用法人代表一锤定音,还是集体讨论,具体确定的形式和程序都不明确,极易会出现违反“三公”原则随意性的现象。四是由于招标人任意行使确定中标人的权力,前期招标、投标和评标活动的公正性都将流于形式,会引起“公正何在”的猜疑。
国家法律瑕疵是由于起草者、立法者、审议者对社会客观认识的程度局限所致,是客观的,但并不是不可弥补的。通过地方制定实施性的法律规范,将大法的原则具体细化,在保持法制统一的基础上将大法的缺陷弥合。这就是本课题研究的意义所在,也是需要着重把握的法律关系。
(2)把握好遵循“三公”原则与顾及弱者的关系
“三公”原则涉及招标方、投标方和政府有关行政监督部门,还涉及与建设工程经济利益相关的其他方面,如货款方,投资方等。与“三公”原则有直接经济利益相关的主要是招标人和投标人两方,这两方中招标人一般处于主动地位,而投标人一般处于被动地位。由于建设市场僧多粥少,竞争激烈,即使法律有“三公”原则规定,但在实践中,由于利益驱动,招标人有违“三公”原则的行为往往难以遏制。投标人由于处于被动弱者地位,往往无可奈何。而政府监督部门,也因管理人员少而管理幅度过宽的矛盾和制度的不完善而鞭长莫及难以查处。
在招标投标活动中,如果投标方有违“三公”原则的行为,只要招标方严格遵循“三公”原则,投标方的不良行为一般容易制止。
因此,“三公”原则制度的完善应当偏向于投标方。同情弱者、偏向弱者、保护弱者,是我国乃至国际上民事经济法律关系的立法和法律实施中纠纷处理的一个重要原则。当前,立法中在体现这一原则的同时,还应侧重制约和规范招标方的行为。
“三公”原则的核心是公正。没有公正,公开、公平也就失去应有的意义。公开、公平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和保障公正。本课题针对现实建设工程招标投标活动中所出现的招标方比较突出的问题,抓住规范政府财政投资项目招投标行为为核心,围绕“三公”原则,重点突出公正性,从完善招标投标法律规范和制度,从建立有形市场、公开选择投标人,完善评标方法、利用现代科技管理方法等方面开展研究,寻找相适应之对策。
(二)完善施工招投标公正性制度的对策
严格地说,要从根本上取得建设工程施工招标投标的公开、公平、公正,只有随国家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深入和突破性的成功,才能实现。因此,本课题研究完善施工招投标公正性制度的对策,是在确定强化政府以及国有企业投资或者控股投资工程项目招投标管理为目标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国情,通过对施工招投标各环节以及对影响施工招投标公正性的各种因素的研究,提出提高施工招投标公正性的措施,从机制上、方法上设置障碍,将不公正因素缩减到最小限度。具体包括:
1、确立交易中心法律地位,充分发挥有形市场的作用,保障交易的透明度
有形建筑市场的主要功能,是以服务为主,统一集中发布信息、建设工程集中交易、管理部门集中办公的场所。根据对发达国家的考察,有形建筑市场这种模式并不是中国的首创,在美国,招标中心就得到了普遍和很好的运用。在我国,有形建筑市场――交易中心的模式是1994年根据建设部“建筑市场治乱、工程质量治差、企业管理治散、工程价格求合理”的工作方针以及上海市领导关于加强建筑市场管理的要求,由上海方面首先提出,之后建设部总结成为使“建筑市场从无形变为有形,从无序变为有序,从隐蔽变为公开”的意见,向全国推广。
上海的有形建筑市场――市交易中心成立于1996年11月1日,通过几年的运作取得显著效果,有力地制止了地下炒卖信息的不法行为,招标发包比例明显提高(1999年招标项目为3538项,是1995年1651项的2.1倍;1999年公开和邀请招标项目为2402项,是1995年237项的10.1倍;1999年以来应招标率和应公开招标率均达到了100%)。提高了交易透明度,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腐败蔓延和保障了工程质量(在交易中心内交易的项目未发现舞弊现象,全市建设领域的经济案件从95年328件逐年下降至99年56件,且工程优良率平均每年以0.5个百分点提高)。同时也为办事人提供了较大方便。
有形建筑市场的建立和成效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尉健行同志在中纪委各次全会以及有关会议和场合,多次对有形市场的建设作出指示。在98年7月全国有形建筑市场现场会和99年8月全国有形建筑市场建设工作座谈会上分别作出长篇专题重要讲话;在99年3月26日视察上海交易中心时指示:“目前仍有些人对把有形市场作为一个方向提出疑问,但实践证明我们处于当前的阶段必须要走这条路,不能把资本主义国家的东西直接搬到我们现在这里来。上海要继续研究探讨,给全国提供好的经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朱?基同志于2000年1月26日,在国务院第五次全体会议上明确提出:“现在,建筑领域的问题相当严重,非大力整顿不可。要健全和规范有形建筑市场,严肃查处建设单位规避招标或搞假招标的行为„„”。在中共中央的1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加强有形市场的管理。
有形建筑市场的工作同样得到了上海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市委副书记孟建柱和龚学平、市委常委副市长韩正先后视察了市交易中心。韩副市长在全市有形建设市场工作会议上作重要讲话,从体制、机制、法制的角度对上海有形市场的建设提出要求。
根据中央和上海市领导的要求,本市自1998年下半年起,在市交易中心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建设成由总包(总承包)、专业分包(发包)、建材、中介服务等四个层次、25个分中心组成的有形建设市场体系。但这25个分中心的运作状况参差不齐,尤其是一些专业分中心和建材分中心更是步履维艰,有场无市。究其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有形市场缺乏法律地位,市场的管理缺乏法律依据,从而难以控制场外交易现象。
关于交易中心立法问题,广东省解决得比较好。该省在99年9月第九届省人大第十二次常委会通过的“广东省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管理条例”中,确立了有形市场的法律地位。其第六条规定:“按本条例规定必须进行招标发包的建设工程的招标投标,应当按照项目的隶属关系,分别在省、市、县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建设工程交易中心进行。
交易中心是在建设工程招标投标活动中为招标人和投标人提供场所、信息和咨询服务,为有关部门在该中心内办公提供必要条件,使招标投标活动公开、公平、公正进行的服务机构,其不得代理组织招标和参与评标定标。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同级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交易中心提供的有关建设工程招标投标活动中的服务进行监督和管理。”
同时,其第七条规定:“同级人民政府有关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的建设工程招标投标资格审查、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核发或者建设工程开工报告审批、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监督手续办理等工作,应当在交易中心内办理。”在其“法律责任”一章中还规定若违反条例第六条第一款的,其签订的承发包合同无效,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责令招标人限期重新组织招标,并处以发包价款千分之五以上千分之十以下的罚款。
由于广东省在法规中比较准确地确定了交易中心的性质、功能、作用,明确了各管理部门与交易中心的关系,设定了不进场交易的处罚标准,使该省的各级交易中心能够依法设立、依法办事、依法管理,健康发展。
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上海,也应当尽快解决交易中心的法律地位,通过立法强制政府财政及国有资金投资的项目进入交易中心招标投标,从而充分发挥有形市场交易透明的优势,使招投标有一个公正性的良好的客观环境。
2、通过立法建立固定的信息渠道,统一、公开发布招标信息,使工程提前纳入公平竞争渠道
能否及时、准确地掌握工程建设信息,是能否管理好工程招投标的先决条件。掌握了工程建设信息,不但为政府在宏观调控队伍和任务供需平衡上以及制订建设市场和建筑业发展规划决策上提供了可靠数据,而且可以使建设工程招投标管理部门及时了解每个工程的拟建概况和前期工作进度,从而提前介入相应的管理,促使建设工程在起始阶段就步入法定的建设程序,工程招标的公开、公平、公正也有了保障。
由此,世界发达国家以及国内兄弟省市均十分重视工程信息的管理。美国、日本等国家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政府都规定政府工程一经批准,必须通过报刊发布招标信息。在美国西雅图市的市政府还规定必须经过招标中心才能通过报刊发布信息。国内做得比较好的如苏州市,该市由市政府颁文规定所有项目审批部门都须与工程交易中心实行电脑联网,在项目立项批准后,拟建项目信息必须在三天内传递至交易中心,由交易中心统一发布,使交易中心切实掌握市场管理和规范交易行为的主动权。
作为上海,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项目投资急速向多元化、多渠道方向发展,可审批项目立项的机构由原来的计划部门一家发展为包括区县计划部门在内共80多家。由于市政府对工程信息管理没有相应文件予以规定,因此这些机构并无向建设管理部门传送项目信息的义务。加上工程报建绝大多数滞后至施工招标时一同办理,造成交易中心和招投标管理部门信息闭塞,交易中心成为无源之水,一方面难以吸引广大承包企业进场,另一方面不少工程事中才纳入管理,有的甚至于只能补办手续,再也谈不上交易的公开、公平、公正。为了解决信息问题,市交易中心作了极大努力,甚至通过有偿的形式从规划部门获取,但这十分有限,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因此,在本市修改有关招投标的政府规章以及制订招投标法规(条例)时应当载明建设工程各立项审批部门在同意立项并向项目立项报批单位批复的同时,抄告建设主管部门(或交易中心);此外,其他的有关工程建设的审批部门,如扩初审批部门等,在批准项目的同时同样抄告建设主管部门(或交易中心),以保障交易中心的正常运作和招投标的“三公”原则。
3、设置不同竞争平台,随机抽定投标单位,杜绝陪标现象
施工招标的直接目的,就是经过招标选择一个技术上、经济上最符合要求的施工承包企业来承建工程,以保障工程在质量、工期、效益上获得最佳利益。由此,进入施工招标后的第一个环节――选择投标人的工作尤为重要。
从国际上的经验及国内施工招标中存在问题分析,要做好投标人选择的工作,必须解决两方面的问题。其一,须设置一个平等竞争的层面(亦称平台)。即参加竞争的企业在资质和能力上不能相差太远,只有这样才最能调动所有投标企业的积极性。否则,如若一个技术简单项目或者小项目,大小企业均参加竞争,在资质高、能力强的企业眼里,这么简单的、小小的一个项目,对手又是那么弱小,一般来说是不会投入主要力量去认真对待的。相反,对于小企业来说,对手是如此强大的企业,思忖着靠真本事竞争是很难有胜算的,还不如集中精力“公关”为上了。这样,非但不能形成良好的竞争态势,反而还会成为产生腐败的因素之一。基于此种原因,发达国家和地区,均按项目的大小、技术难度设置不同竞争平台,让不同资质等级、不同能力的施工承包商分层次平等地参加竞争。
其二,须排除各种干扰,克服人为因素,既使参加投标的企业与业主之间在人际关系中回避亲朋好友、裙带关系,又使业主与各投标人之间不存在非正常的经济关系与经济约定。否则,从招标的一开始就会陷入“内定”、陪标等假招标之陷阱之中。
对于投标人的选择,在国外,有的国家(如美国)是通过抽签确定的办法来克服人为因素的。国内的兄弟省市中如深圳等沿海开放城市,也从一开始就采用全部抽签确定的办法,矛盾极少。其他省市都经历了从业主自选至全部抽签确定的总结、改进过程。如北京、天津、南京等开始全由业主自选投标人,因根本无法解决业主与内定中标的施工企业串通后,“做手脚”、搞陪标等问题,其后改由业主自选三分之一的投标人,其余三分之二在投标报名单位(经预审符合要求的)中随机抽定。但这仍无法彻底解决问题,业主为了让其自选的队伍中标,往往泄漏标底、故意压缩评标时间、操纵评委等,千方百计舞弊以图达到目的。最后,只能全部通过抽签确定投标人,才基本解决陪标的问题。
对于上海来说,在施工招标投标人的选择上,上述两方面问题并未解决,仍然采取简单项目、小项目由大小施工单位混同竞争和业主自选三分之一,随机抽定三分之二投标人的办法。因此,在今后立法中应当吸收国外经验,总结国内教训,结合施工企业资质管理的改革,充分注意在投标人选择上的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同时考虑上海今后较长历史阶段中队伍多、项目少的状况,拟载明:提倡按照项目大小、技术难易选择不同资质和能力的施工企业,分层次进行公平竞争(特别是在未进行施工企业资质管理体制改革的前提下);载明:除特殊项目经批准外,公开招标投标人的选择,应当通过公开报名,在经资格预审符合要求的报名企业中,由招投标管理部门的监督下,当众随机抽取确定。
4、以法制形式确立评标、定标的程序和提出评、定标时间要求,提高评、定标的科学合理性和公正性
施工招标的评标、定标是施工招标产生成果的关键环节,花了十二万分心血的各家投标企业均向往着自己能获得中标的结果。因此,任何随意的、草率的评标、定标不但不能得到科学合理的招标成果,而且是对各投标企业所付劳动的最大的不尊重,势必给投标企业带来伤害,使其利益受到侵害。
但由于在施工招投标的各项办法、规定中,包括建设部和本市所颁的各项办法、规定中尚未对评标、定标的程序作过明确规定以及对评标、定标时间作过要求,因此在施工招标评标、定标中的随意性、草率性的情况时有发生,造成整个招标显失公正,投诉不断。也成为搞假招标的不法行为和腐败分子的可钻空子。具体的表现如前在剖析“施工招标投标公正性方面仍需解决的问题”中所述,主要为三个方面,其一是技术标和商务标评定次序的颠倒;其二是信誉分押后评定;其三是评、定标时间过分压缩。其中有的是出于业主对施工招标规律的不了解以及对工程进度时间紧迫的担心,但为数不少的却是业主的故意行为,其背后往往存在着权钱交易等不法行为。
通过规范评、定标的程序,明确对评标、定标的时间要求来规范施工招标行为的办法,在国内尚未引起充分的注意。故为了郑重地、科学地评、定好每一个标,拟在本市今后的立法中确定施工招标评、定标的基本程序,并提出对评、定标时间的要求。要明确规定技术标必须在商务标开标之前予以评定;明确规定施工招标评、定标必须考虑工程的技术复杂程度,在时间上给予必要的、充裕的保证,并应当经过招投标管理部门的核准。从而在程序上、时间上为评、定标的公正性提供保障。
5、公布评标结果,加强专家的考查,促进专家行为规范
专家评委负有评判各投标人的投标标书、推荐乃至确定(须受业主委托)中标单位的任务。在现有做法中,评标、定标过程人为因素影响大的有三处:(1)打信誉分;(2)评审施工组织设计;(3)推荐中标候选人或直接确定中标人。因此施工招标评标、定标的是否公正在专家评委的素质和行为上得以直接体现。近年来,在反映施工招标评、定标有失公正的投诉中,主要原因由于专家评委责任心不强、行为不规范的现象日趋增多。这一问题,在全国各兄弟省市也不同程度存在,大家都在着力探索、解决之中。
目前,各省市对于施工招标的评标定标,已基本具有相应的技术、经济专家参加,且专家的产生是由专家库中随机抽取确定。大部分省还制订了评委专家库的管理办法,写入了要对专家进行考核的条款。
上海在1998年2月20日,由市建委制定、印发了《上海市建设工程招标评标定标评委专家库管理暂行办法》,《办法》规定了评委专家库由市建筑业管理办公室统一建立和管理,由上海市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管理办公室负责具体日常管理工作,各区、县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共同使用;规定了专家评委的条件和产生、权利和义务;规定了专家库的使用办法等。该《办法》实行两年多来,对于提高评、定标的技术含量和质量水平,带来积极作用。然而,由于该办法侧重面在于评委专家库的管理,而未深入地考虑如何规范评委专家个人的行为,因此,就出现了前面所述不少专家不愿到郊区(县)、不愿参加小项目的评标,造成郊区(县)、小项目找不着专家参加评标的局面。出现了一些专家不讲责任、缺乏职业道德,任意随和业主的现象,甚至出现了被人收买,评标舞弊的迹象。加上现行规定中未明确招标代理、监理及工程设计等人员参加评标定标应属于招标人代表还是评委专家,有的则被列为评委专家,一是增加了业主的阵容,二是他们看业主脸色讲话按业主意图办事,严重影响了评标、定标的公正性,引起投标企业,尤其是那些精心制作标书的优秀企业的强烈不满。
因此,针对上述两方面主要矛盾,拟在今后的法规制订和规章修改中明确招标代理和工程设计等与业主有合同关系的人员应当作为招标代表参加评标、定标;建议施行招标结束后公布该项目每个评委评标情况(包括评语和打分情况等)的办法,同时写入对专家评委的评、定标工作检查、考核,设定对其不规范行为的处罚细则,并明确专家评委更替的要求。以保障评委组成的合理和专家评委行为的规范,保证评定、标的公正性。
同时,作为专家库管理部门应在扩大库容、分细专业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完善抽取专家评委的软件,达到专业更加对口、大小项目分开的要求,以促进评标进一步科学、合理和公正。
6、完善评标办法,运用网络技术,减少招标过程的人为因素
评标办法是招标评标、定标的依据,评标的办法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评标、定标的公正性。因此,施工招投标推行的十一年也是施工招标评标办法不断探索改进的十一年。上海的施工招标评标办法,经历了“无记名投票表决法”(已停止使用)、“百分制打分法”(包括经过改进目前仍然使用的新的百分制打分法)、“加权平均法”、“两阶段评标法”,以及由市建委、沪建建(1999)0432号《关于进一步加强上海市建设工程施工招标投标管理的若干规定(试行)》推荐“两阶段评标法”的商务标及百分制评标法的造价分的评定试行“无标底招标、有标底评标”办法等各个发展阶段。总的目的在于减少施工招标评、定标中的人为因素,提高评、定标的公正性和科学合理性。
关于施工招标评标定标的办法,在国外,由于经济体制的关系,一般采用合理低价中标的办法。但在我国,由于所有制基础的不同、国情的不同,尚难完全套用国外做法,由此成为业内人士探索的热点。市建委由沪建建(1999)0432号文推荐的“无标底招标,有标底评标”办法(后附),就是一种成功的探索。按照这个办法,所谓的标底已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标底,而是必须在发放招标文件的同时向各投标人公布的由招标人或招标代理单位编制的参考工程造价。与该参考工程造价一起公布的还有报价算术平均值权数区间和加权平均工程造价下浮体区间。按照这个办法,各投标人可以参照公布的参考工程造价,根据本企业实力和市场行情自主报价。由于用于评标的标底(即期望工程造价)是根据随机抽定的报价算术平均值权数和加权平均工程造价下浮率当场测算的,加上招投标管理部门不再审核标底,从而打听、泄露标底将再无意义而成为历史,招标人、招标代理机构、投标人以及招投标管理部门四方的行为得到有效制约,招标的公正性得以切实体现。“无标底招标,有标底评标”办法试行十个月来,取得明显效果,尚未发现试行项目产生纠纷和投诉,不少施工企业纷纷来信要求全面施行此项办法。鉴此,在今后的立法中,拟将该办法正式确定,全面推行。
同时,对于评标办法的具体选择,如果一般技术难度不大,技术成熟的小型项目,不再采用技术标评审,只要一阶段的评标即可,而技术难度大,技术要求高的大中型项目,应采用两阶段的评标办法。特别要强调在评技术标时,应评暗标。并且技术标评审要细化、格式化,制订打分的标准,全部打实分,不打虚分;评委要提出书面评审意见,要先议后打分;要适当区分评审的时间或保证评审有充足的时间。商务标评审要电算化,要研制专门的打分程序,用计算机打分,保证打分的正确无误;要当场打分,当场公布结果,当场签名加以确认。其次,随着我国以及本市对外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加上加入WTO趋势要求,施工招标的评标、定标也必定要与国际接轨,必定要逐步利用计算机技术。因此,在制定招投标法规和招投标规章修改中,拟载明逐步推广合理低价中标办法,载明提倡探索网上交易的办法,以真正克服人为因素,体现施工招标的公正性。
此外,对于施工招标评标定标中的诸如信誉分的处理、技术标的比重、对优秀施工企业的鼓励等问题,在立法中也应进一步予以调整、明确。建议信誉分不再使用,而将其列入投标入围资格预审内容;技术复杂项目的技术标比重上升至40%至60%;对立功优秀企业在投标入围、综合加分上体现鼓励政策。从而,使施工招标评、定标更趋科学合理、公平公正。
7、推行执业(上岗)资格制度,促进代理、管理人员素质提高
由于现行的招投标法律、法规、规章及规定中只有对招标代理机构有资质要求,而无对招标代理人员的资格要求;只对招投标管理部门进行了设定,而无对招投标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因此,在本市招标代理和招投标管理人员中,文化、能力、素质差参不齐的现象十分普遍。据上海市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管理办公室提供的社会举报和投诉情况的剖析,反映在一些招标代理人员身上的主要问题为:
(1)文化程度低,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外行充数;
(2)政策水平低,处理问题能力差,随意性大;
(3)职业道德差,无原则迎合业主,处事不公;
(4)为业主“搞定”搞假招标,与投标企业勾结涉嫌泄漏标底和其它机密等,违纪违规违法。
反映在一些招投标管理人员身上的主要问题为:
(1)文化程度和政策水平低,缺乏相关知识和相关经验,工作中随意性大、失误多;
(2)政治素质差,办事“四难”(门难进、脸难看、话难说、事难办),执法监督不公正;
(3)涉嫌违纪违法。
招标代理人员是具体工程招标全过程全权操作者;招投标管理人员是具体工程招投标全过程的全权监督者,这两者在施工招投标的过程中地位十分重要,对施工招投标的全过程产生作用,直接影响施工招标的公正性。因此,上海从1998年开始对这两者的资格素质要求引起重视,由市建筑业管理办公室负责,市建设工程招投标管理办公室具体实施,分别对全市招标代理人员和招投标管理人员进行分期分批的执业资格和上岗资格培训(招投标管理人员尚在培训中),培训完后统一考试,考试合格者颁发证书,以此为对两方面人员实行持证上岗制度打好基础。
这一措施是上海针对施工招投标代理、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自己的特点所推行的,为全国首创,已得到建设部的充分肯定(建设部将对之总结经验,制订办法,向全国推广)。故此项措施应当进一步得到法制的确定,拟在今后招投标管理条例的制订和招投标管理办法修订之中确定实行招标代理人员执业资格制度和招投标管理人员上岗资格制度,载明对招标代理人员和招投标管理人员的资格以及考核要求,从完善机制的角度促进招标代理和招投标管理的规范操作及健康发展,促进施工招投标公正性的不断提高。
第二篇:国有企业工程建设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治理对策研究
国有企业工程建设领域存在的 突出问题及治理对策研究
重庆永荣矿业有限公司纪检监察部 黄裕涛
关 键 词:国有企业 工程建设领域 突出问题 治理对策
内容提要:本文紧密结合中央全面整治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的大形势,重点关注了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的国有企业的有关情况。归纳总结了国有企业在工程建设领域方面存在着的立项、合同、管理、招标、监理“五大问题”,扼要解剖了决策机制、市场环境、管控制度和过程监督“四大原因”。在此基础上,按照惩防并重的思路,着重从纠正认识、查清问题、健全制度、强化监督、严厉打击“五个方面”提出治理对策。
在工程建设领域问题多发、危害严重这一大背景之下,去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用两年左右的时间集中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以规范工程建设领域市场交易行为和领导干部从政行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促进科学发展。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的国有企业,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对于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加强企业党风廉洁建设,维护职工群众利益,意义同样深远而重大。
本文综合重庆市和国资委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通报的有关数据资料,结合对部分市属国有重点企业的实地走访调查,对国有企业工程建设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归纳剖析,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突出问题
与中央指出的我国工程建设领域存的突出问题相比,国有企业工程建设领域中的问题既带有一定共性,也具有自身的个性,主要问题如下:
(一)立项问题。工程项目前期调研论证不够深入仔细,国家政策和发展趋势没有吃透,导致可行性论证报告质量不高。特别是有的报告只谈项目优势,预测前景乐观,对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隐患避而不谈,导致亏损项目等问题项目屡屡出现。
(二)合同问题。有的工程项目的合同未经法律事务方面的专业人员审核,合同内容不规范,不细致、不全面,导致合同纠纷时有发生,影响工程建设进度,甚至产生遗留问题。
(三)管理问题。1.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的“三边”问题尤为突出。2.有的工程项目为赶工期、抢进度,在手续不齐全、准备不到位的情况下,盲目开工建设,影响了项目开工的合法性,导致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而且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及时决算。3.有的项目安全管理不到位,导致安全事故时有发生。4.由于监管不严不细,出现施工标高等错误的情况时有发生,不仅影响工期,而且增大了项目成本。
(四)招标问题。1.认识不足。由于招投标工作起步较晚,还处在探索和完善阶段,少数企业领导人员和部门负责人对其必要性和重要意义认识不到位,未严格执行招投标规定,工程项目公开招标比例低,该招标的没有招标,未经批准就擅自邀请招标,甚至直接发包。2.故意违规。一些业主单位的领导和投标人划整为零,规避招标、虚假招标、围标串标,转包和违法分包;有的单位未严格按资质、信誉等级等指标选择招标单位,招标过程流于形式,评标议标不公正。3.监督乏力。项目单位和业务部门未跟踪监督管理,纪检等部门仅参与了招投标会议,对前期市场调研、投标单位和后期合同签订、内容变更及执行等未能全程参与监督(如:招标人与中标人背离招投标文件订立合同,设计变更未经相关管理部门签字确认,价格结算与招标文件约定不一致),而审计部门只是事后监督,监督的总体效果不如人意。4.续标突出。一些工程续标工程量远远大于中标工程量,如某施工单位中标额度不足200万,而续标额度高达1000万。5.档案不全。相当部分单位无招标记录,或招标记录不全、不规范,未保存未中标的竞标单位的资料,导致无法印证招标事实。另外,有的单位工程合同未按规定编号,工程项目资料归档不及时、不齐全。
(五)监理问题。1.监理单位履职不到位,有的甚至与施工单位“打成一片”,造成工程质量差、投资增,甚至发生安全事故。2.监理资质与合法性问题,有的监理单位资质等级下调后,项目监理未及时调整;有的单位以自建项目为由未聘用监理单位,导致职责不清,工程质量和安全难以得到保证。
二、原因分析
(一)决策机制障碍。把项目给谁做,由主要领导个人说了算的情况依然存在,有的领导凭借手中的权力左右市场行为的取向,客观上给少数腐败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二)市场环境影响。一些单位,尤其是民营企业、个体户,为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在竞争中惯于采取请客、送礼、行贿等不正当方式获取工程项目。这种市场经济条件下孕育的潜规则不仅扰乱了工程建设市场,腐蚀了党员领导干部,而且损害了国家利益,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三)管控制度不全。在国家相关法规的指导下,结合企业实际,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是规范企业管理必不可少的手段。然而部分企业以原来工程目少为由,根本没有工程建设管理这方面的管控制度。有的单位虽然有部分制度,但极不健全、不系统、不规范。如仅有奖励分配制度,没有工程立项、监管等方面的制度,或者已经过时,没有相关的法规依据,缺乏针对性和操作性。
(四)过程监督缺失。尽管有的单位按照国家法规和上级要求建立了大量的内控制度,但落实不到位,“人治”的现象仍然较为突出。虽然现在有上级监督、同级监督和群众监督等多种监督形式,但上级监督和群众监督无法及时有效地了解掌握具体情况,等到发现问题,已成为事后监督,错失了将其遏制在萌芽状态的时机。有的单位,领导人员或工程部门人员廉洁自律意识差,故意排斥纪检监察等监督人员参与工程项目管理,隐瞒真实情况,增加了监督难度。当然,即使情况相对清楚、及时,但是在现有的双重领导体制下,纪委监督效力必然有限。另外,目前国家惩治腐败的法律还不够完善,对受贿人员和非公职人员行贿的制约性不够,老百性普遍认为对其处罚结果偏轻。
三、对策建议
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工程建设领域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有效扼制工程建设领域腐败,促进企业经济健康科学发展,综上所述,治理工程建设领域问题,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按照中央关于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要求,从纠正认识,查清问题,健全制度,强化监督,严厉打击等方面采取措施,切实纠正工程建设领域的突出问题,推进防治长效机制的建立。
(一)纠正认识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工程问题的危害性和整治问题的必要性。前不久,很多媒体已经批露,由于工程腐败,全国目前已经有57名厅官落马,仅重庆就已查办职务犯罪126件137人,其中1人是厅级干部。重庆市工程建领域突出问题整治办公室有关人员在市国资委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 3 题整治工作培训会上透露,全市排查政府投资和使用国有资金的项目5766个,而排查出有问题的项目共1755个,仅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就涉及资金908亿元;市国资委排查至2008年以来立项、开工、竣工项目共计522个,涉及金额3275亿元。可以想象,项目之多,金额之大,如果还伴随着大量问题,又长期得不到治理,必然产生严重的危害。一是损害企业和职工利益,导致国有资产不断流失。二是破坏党员干部形象,导致腐败现象不断蔓延。三是影响党群干群关系,削弱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四是扰乱市场经济秩序,影响社会公平正义。五是阻碍企业科学发展与和谐稳定。由于问题的充分暴露和对危害性的清醒认识,以及中央已经或正在采取的一系列的措施,我们要清醒地看到,中央整治问题和打击腐败的信心和决心。
其次要大力加强相关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纪知识教育。以领导人员和工程建设相关人员为重点,采用多种形式充分宣传国家、地方和企业关于工程建设领域方面的法规和制度,特别要大力宣传贯彻中纪委印发《关于严格禁止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若干规定》、“两高”联合发布《关于办理受贿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去年中办、国办颁发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以及今年印发的《党员领导干部违反规定插手干预工程建设领域行为适用〈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法纪知识,同时要深刻揭示职务犯罪的严重危害和必然后果,切实纠正“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等消极腐朽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促使其自觉做到廉洁自律。
(二)查清问题。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对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围绕项目决策、项目招投标、土地使用权出让、城乡规划管理、工程建设实施、工程建设安全管理、物资采购和资金使用等方面摸清情况,查清问题,分析原因,剖析特点,掌握规律,为提出有针对性地预防对策和治理措施,采取治本之策奠定基础。
(三)健全制度。健全管理制度,健全操作制度,健全监督制度,健全惩治制度。不仅要从思想上提高认识,还要将工程建设纳入法制化和制度化轨道。国家需要通过查纠问题来进一步建立健全包括工程建设市场机制在内的相关法律法规,企业也要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内控管理制度,努力增强其规范性、可行性和操作性,并注重提高其执行力,形成权力的制衡制约机制。4 以制度建设和创新来保证在工程建设领域构建起科学的惩防体系,为有效预防和减少工程建设领域违法犯罪的发生提供有力的的制度保障,使工程建设各个环节做到信息公开、程序规范、竞争公平,使隐蔽的工程建设变为公开的市场交易,使招标投标、施工管理、检查验收等环节规范有序,有法可依,违法必究。
(四)强化监督。没有监督和制约的权力,极易滋生腐败。要加强和完善对企业工程建设管理部门人员特别是主要领导人员的监督制约。在决策体制上坚决不搞“首长工程”。同时还要加强和完善对招标投标环节、施工环节、检查验收环节等工程建设重点环节和重点部位权力行使的监督制约,想方设法使重大工程建设从立项、招投标到竣工验收结算都暴露在“阳光”之下,防止暗箱操作和权钱交易。要积极整合纪检、审计、财务、监事会的监督资料,充分利用各自的工作经验和长处,用制度和机制保证形成监督合力,扩大监督效力。必要时还要借助于外力——新闻媒体、地方检察机关、法院,以提高对工程建设监督制约的整体效能。
(五)严厉打击。对于工程建设领域中出现的违规违法,要始终保持惩治的高压态势,加大打击力度,决不姑息迁就。做到有案必查,违法必究,从重从快从严,以儆效尤,从而提高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的威慑力和管控力,不断净化工程建设管理内外环境。
第三篇:国有企业工程建设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治理对策研究
国有企业工程建设领域存在的 突出问题及治理对策研究
在工程建设领域问题多发、危害严重这一大背景之下,去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用两年左右的时间集中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以规范工程建设领域市场交易行为和领导干部从政行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促进科学发展。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的国有企业,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对于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加强企业党风廉洁建设,维护职工群众利益,意义同样深远而重大。
本文综合重庆市和国资委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通报的有关数据资料,结合对部分市属国有重点企业的实地走访调查,对国有企业工程建设领域存在的“五大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扼要解剖了“四大原因”。在此基础上,按照惩防并重的思路,提出了“五个方面”治理对策和建议。
一、突出问题
与中央指出的我国工程建设领域存的突出问题相比,国有企业工程建设领域中的问题既带有一定共性,也具有自身的个性。主要有“五大问题”:
(一)立项问题。工程项目前期调研论证不够深入仔细,国家政策和发展趋势没有吃透,导致可行性论证报告质量不高。特别是有的报告只谈项目优势,预测前景乐观,对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隐患避而不谈,导致亏损项目等问题项目屡屡出现。
(二)合同问题。有的工程项目的合同未经法律事务方面的专业人员审核,合同内容不规范,不细致、不全面,导致合 1
同纠纷时有发生,影响工程建设进度,甚至产生遗留问题。
(三)管理问题。1.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的“三边”问题尤为突出。2.有的工程项目为赶工期、抢进度,在手续不齐全、准备不到位的情况下,盲目开工建设,影响了项目开工的合法性,导致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而且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及时决算。3.有的项目安全管理不到位,导致安全事故时有发生。4.由于监管不严不细,出现施工标高等错误的情况时有发生,不仅影响工期,而且增大了项目成本。
(四)招标问题。1.认识不足。由于招投标工作起步较晚,还处在探索和完善阶段,少数企业领导人员和部门负责人对其必要性和重要意义认识不到位,未严格执行招投标规定,工程项目公开招标比例低,该招标的没有招标,未经批准就擅自邀请招标,甚至直接发包。2.故意违规。一些业主单位的领导和投标人划整为零,规避招标、虚假招标、围标串标,转包和违法分包;有的单位未严格按资质、信誉等级等指标选择招标单位,招标过程流于形式,评标议标不公正。3.监督乏力。项目单位和业务部门未跟踪监督管理,纪检等部门仅参与了招投标会议,对前期市场调研、投标单位和后期合同签订、内容变更及执行等未能全程参与监督(如:招标人与中标人背离招投标文件订立合同,设计变更未经相关管理部门签字确认,价格结算与招标文件约定不一致),而审计部门只是事后监督,监督的总体效果不如人意。4.续标突出。一些工程续标工程量远远大于中标工程量,如某施工单位中标额度不足200万,而续标额度高达1000万。5.档案不全。相当部分单位无招标记录,或招标记录不全、不规范,未保存未中标的竞标单位的资料,导致
无法印证招标事实。另外,有的单位工程合同未按规定编号,工程项目资料归档不及时、不齐全。
(五)监理问题。1.监理单位履职不到位,有的甚至与施工单位“打成一片”,造成工程质量差、投资增,甚至发生安全事故。2.监理资质与合法性问题,有的监理单位资质等级下调后,项目监理未及时调整;有的单位以自建项目为由未聘用监理单位,导致职责不清,工程质量和安全难以得到保证。
二、原因分析
(一)决策机制障碍。把项目给谁做,由主要领导个人说了算的情况依然存在,有的领导凭借手中的权力左右市场行为的取向,客观上给少数腐败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二)市场环境影响。一些单位,尤其是民营企业、个体户,为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在竞争中惯于采取请客、送礼、行贿等不正当方式获取工程项目。这种市场经济条件下孕育的潜规则不仅扰乱了工程建设市场,腐蚀了党员领导干部,而且损害了国家利益,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三)管控制度不全。在国家相关法规的指导下,结合企业实际,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是规范企业管理必不可少的手段。然而部分企业以原来工程目少为由,根本没有工程建设管理这方面的管控制度。有的单位虽然有部分制度,但极不健全、不系统、不规范。如仅有奖励分配制度,没有工程立项、监管等方面的制度,或者已经过时,没有相关的法规依据,缺乏针对性和操作性。
(四)过程监督缺失。尽管有的单位按照国家法规和上级要求建立了大量的内控制度,但落实不到位,“人治”的现象非
常突出。虽然现在有上级监督、同级监督和群众监督等多种监督形式,但上级监督和群众监督无法及时有效了解掌握具体情况,等到发现问题,已成为事后监督,错失了将其遏制在萌芽状态的时机。有的单位,领导人员或工程部门人员廉洁自律意识差,故意排斥纪检监察等监督人员参与工程项目管理,隐瞒真实情况,增加了监督难度。当然,即使情况相对清楚、及时,但是在现有的双重领导体制下,纪委监督效力必然有限。另外,目前国家惩治腐败的法律还不够完善,对受贿人员和非公职人员行贿的制约性不够,老百性普遍认为对其处罚结果偏轻。
三、对策建议
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工程建设领域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有效扼制工程建设领域腐败,促进企业经济健康科学发展,综上所述,治理工程建设领域问题,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按照中央关于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要求,从纠正认识,查清问题,健全制度,强化监督,严厉打击等方面采取措施,切实纠正工程建设领域的突出问题,推进防治长效机制的建立。
(一)纠正认识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工程问题的危害性和整治问题的必要性。前不久,很多媒体已经批露,由于工程腐败,全国目前已经有57名厅官落马,仅重庆就已查办职务犯罪126件137人,其中1人是厅级干部。重庆市工程建领域突出问题整治办公室有关人员在市国资委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整治工作培训会上透露,全市排查政府投资和使用国有资金的项目5766个,而排查出有问题的项目共1755个,仅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就涉及
资金908亿元;市国资委排查至2008年以来立项、开工、竣工项目共计522个,涉及金额3275亿元。可以想象,项目之多,金额之大,如果还伴随着大量问题,又长期得不到治理,必然产生严重的危害。一是损害企业和职工利益,导致国有资产不断流失。二是破坏党员干部形象,导致腐败现象不断蔓延。三是影响党群干群关系,削弱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四是扰乱市场经济秩序,影响社会公平正义。五是阻碍企业科学发展与和谐稳定。由于问题的充分暴露和对危害性的清醒认识,以及中央已经或正在采取的一系列的措施,我们要清醒地看到,中央整治问题和打击腐败的信心和决心。
其次要大力加强相关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纪知识教育。以领导人员和工程建设相关人员为重点,采用多种形式充分宣传国家、地方和企业关于工程建设领域方面的法规和制度,特别要大力宣传贯彻中纪委印发《关于严格禁止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若干规定》、“两高”联合发布《关于办理受贿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去年中办、国办颁发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以及今年印发的《党员领导干部违反规定插手干预工程建设领域行为适用〈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法纪知识,同时要深刻揭示职务犯罪的严重危害和必然后果,切实纠正“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等消极腐朽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促使其自觉做到廉洁自律。
(二)查清问题。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对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围绕项目决策、项目招投标、土地使用权出让、城乡规划管理、工程建设实施、工程建设安全管理、物资采购和资金使用等方面摸清情况,查清问题,分析原因,剖析特点,掌握规律,为提出有针对性地预防对策和治理措施,采取治本之策奠定基础。
(三)健全制度。健全管理制度,健全操作制度,健全监督制度,健全惩治制度。不仅要从思想上提高认识,还要将工程建设纳入法制化和制度化轨道。国家需要通过查纠问题来进一步建立健全包括工程建设市场机制在内的相关法律法规,企业也要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内控管理制度,努力增强其规范性、可行性和操作性,并注重提高其执行力,形成权力的制衡制约机制。以制度建设和创新来保证在工程建设领域构建起科学的惩防体系,为有效预防和减少工程建设领域违法犯罪的发生提供有力的的制度保障,使工程建设各个环节做到信息公开、程序规范、竞争公平,使隐蔽的工程建设变为公开的市场交易,使招标投标、施工管理、检查验收等环节规范有序,有法可依,违法必究。
(四)强化监督。没有监督和制约的权力,极易滋生腐败。要加强和完善对企业工程建设管理部门人员特别是主要领导人员的监督制约。在决策体制上坚决不搞“首长工程”。同时还要加强和完善对招标投标环节、施工环节、检查验收环节等工程建设重点环节和重点部位权力行使的监督制约,想方设法使重大工程建设从立项、招投标到竣工验收结算都暴露在“阳光”之下,防止暗箱操作和权钱交易。要积极整合纪检、审计、财务、监事会的监督资料,充分利用各自的工作经验和长处,用制度和机制保证形成监督合力,扩大监督效力。必要时还要借
助于外力——新闻媒体、地方检察机关、法院,以提高对工程建设监督制约的整体效能。
(五)严厉打击。对于工程建设领域中出现的违规违法,要始终保持惩治的高压态势,加大打击力度,决不姑息迁就。做到有案必查,违法必究,从重从快从严,以儆效尤,从而提高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的威慑力和管控力,不断净化工程建设管理内外环境。
第四篇:当前政府采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政府采购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从审计情况看,它在规范单位部门采购行为,遏止损失浪费,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廉政建设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但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少数地方无预算
编制实施政府采购,未编制集中采购计划实施分散采购。如某地采购办代各个单位采购物品百余项,均没有按时间、品种、采购方式等编制集中采购计划,未实行统一整合集中采购,而是根据各单位情况一个单位一个采购计划,进行分散零星采购;
二是公开招标采购物品比例偏低。有的单位自行采购,事后在采购办备案;有的采购项目应按规定实行公开招标,而采取其他招标方式采购;有些采购项目名誉上采取邀请招标方式采购,实际则未向投标人发送邀请招标书,也未在省级以上政府采购信息媒体发布资格预审公告;
三是专家库管理不完善,部分采购项目的评委、专家不合规。采购代理机构的工作人员违规参加了评标,监督机构的人员以评委的身份直接参与采购。采购单位的有关专家,违规参加了本单位的项目评标;部分评委、专家无资质证明参与评委。且在评审掺和了行政首长的意思。
四是部分采购项目程序过于简化,操作不规范。部分采购项目程序不合规,经办手续简单,有关资料残缺不全,档案资料不齐全。
五是购货票据使用不合规。支付本地供应商货款,而本地供应商使用外地供应商开具的发票。
六是执行与监督单位没有严格分开,混为一体。有的执行和监督机构分设了,但人员工作在一起。
要解决以上问题,保证政府采购的科学性、规范性,进一步提高政府采购资金效益,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完善:
一是完善政府采购预算程序和内容,强化预算编制和约束,根据工作需要和规定程序,适时科学调整采购预算,严格按预算进行采购;加强政府采购计划管理。对列入政府采购预算的采购项目,按照同一阶段、同一品种的货物在采购组织实施形式、采购方式、采购时间等方面进行统一集中规划。扩大采购规模,相对减少采购次数,消除采购活动分散、零星的局面。
二是各采购单位及代理机构以公开招标作为主要采购方式,严格按法律法规规定的适用情形和审批程序采用邀请招标或其他采购方式,严禁采购方式随意化。
三是加强政府采购基础性工作,建立和完善“三库”档案。建立专家储备库,可聘请外地专家;建立供应商信息库,掌握各地有资质的定点供应商及其经销商品,实行动态档案管理;建立采购项目价格信息库。采购中心要加强对市场价格监测,及时了解各地定点供应商的货物价格信息,实行追踪序列动态分类管理,解决政府采购信息不对称问题,除法律规定的紧急采购以及涉及国家安全和机密的采购外,先预算审批,后集中采购。四是加强政府集中采购工作,增强采购人员力量。采购办人员工作职责应与经办机构人员分开,不得直接参与采购。制定政府采购监督办法,有效对各方人员实施监督管理;
四是完善政府采购相关制度、健立内部监督制约机制。进一步改进政府采购工作方式,规范程序,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加强对政府采购的日常监督工作,做到防患于未然。
五是政府有关部门,应积极支持和配合政府采购工作,带头执行有关政府采购的政策规定,以保障政府采购工作有秩开展。要强化法律宣传和监督检查,对违规采购行为,要加大处理处罚、通报批评和移交移送力度。
六是加强采购信息发布,积极探索开展网络招标采购。要准确及时地发布政府采购信息。加强政府采购电子化进程,逐步实现网上申报、审批、公告、招投标、评标、询价以及投诉、监管等,全面提高政府采购工作水平。
第五篇:当前建设领域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当前建设领域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当前我国建设领域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主要原因是人为所致,而人为原因与管理有着直接的联系。当前建设领域安全管理主要存在如下5个方面的问题:
1、安全管理严不起来,落实不下去;
2、安全管理基础薄弱;
3、安全管理体制不顺;
4、行业安全管理力度不够;
5、安全管理中存在着腐败现象。对策:
1、加强安全科学管理;
2、强化安全管理基础工作;
3、重视行业安全管理;
4、强化安全法制与监管;
5、实行全员安全目标管理;
6、夯实班组基层安全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