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校二级教代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时间:2019-05-15 04:47: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前高校二级教代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前高校二级教代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第一篇:当前高校二级教代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论文

当前高校二级教代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 高乙森

摘要:高校二级教代会是在新形势下加强民主建设的一种新形式,作为校级教代会的重要补充与延伸,在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行使民主监督权利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高校如何做好二级学院民主管理工作,促进二级学院更快发展,是现代大学搞好学校工会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阐述了高校建立二级教代会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的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高校 二级教代会 基层民主 民主管理 民主监督

高等学校二级教职工代表大会(简称二级教代会)是学校教代会制度的补充和延伸,是校级教代会在二级单位民主管理中的体现,是贯彻落实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指导方针的重要措施,是教职工对本单位工作行使民主权利,促进二级单位民主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保障教职工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基本制度和组织形式,也是体现教职工主人翁地位的良好平台。建立和完善二级教代会制度,对于推动二级单位和学校的民主政治建设,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单位和学校的改革、建设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各高校院(系)党政领导高度重视二级教代会制度建设,始终把二级教代会制度建设作为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在二级教代会制度的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亟待我们加以研究和解决。本文针对高校推进二级教代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思路与对策。

一、加强高校二级教代会建设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

1、加强高校二级教代会建设是推进基层民主的重要体现。高校二级教代会建设是广大基层教职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形式和参政议政的重要渠道,也是党政领导与群众沟通的一个平台。健全和完善高校二级教代会制度,能够依法保证教职工对本学院重大事项决策的知情权和民主参与权,发挥教职工参与学校(院)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优势,促进高校民主政治建设。高校二级教代会作为学院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建设的基本形式,从制度上保障了基层的民主建设,进一步拓宽了教职工参与学院事务的渠道,培养了教职工民主意识,为学院的院务公开、民主评议领导干部提供了载体,为高校的管理科学化、民主化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面对新的形势和时代特点,建立以广大教职工为主体的二级教代会的基层民主管理体制就势在必行,这是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提高基层决策水平的最有效的途径,是体现广大教职员工当家作主,实现民主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有效机机制,是推进学院基层民主的重要体现。

2、加强高校二级教代会建设是教职工参政议政最有效的途径。随着我国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教育正由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向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教育思想、办学理念、管理体制、教育模式也在发生深刻的变革,以二级教代会的民主参政形式已以成为二级学院广大教职工参与学院管理的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途径。教职工应充分树立主人翁意识,积极主动地对学院的发展规划、学科建设、专业建设、教职工的福利待遇制度等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为学院的建设和发展献言献策,充分行使法律赋予教职工的四项职权,不断提高自己参政议政的能力。

3、加强高校二级教代会建设是院务公开最重要的载体。实行院务公开是在新形势下建设基层民主的重要措施,是实现科学民主决策、推动改革和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促进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特别是党风廉政建设的有效手段。目前院务公开的形式主要有院务公开栏、院长意见箱、部门网站等,特别是校园网的开通与学院网站的建立,为院务公开提供了快捷高效的平台,但是二级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仍然是院务公开最重要的形式。院务公开使得教职工参与管理和监督,有利于推进二级学院的民主管理、依法办事,有利于基层领导干部廉政勤政建设,大大增强了学院教职工的凝聚力,有利于二级学院的建设和发展,是改变领导作风和推进学校民主建设的新途径,是促进学校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重要举措。

4、加强高校二级教代会建设是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的需要。随着学院在办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决策权的不断扩大,关系着教职工切身利益的各种职称晋升、表彰奖励、津贴发放等相关政策更多地是由学院来进行决断,学院等二级单位也是教职工的利益共同体,教职工的合法权益的诉求与保护也越来越多地由二级教代会来保障执行。因此,加强二级教代会建设,正是教职工维护这一共同体合法利益的基本手段。

5、加强高校二级教代会建设有利于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和谐校园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学校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高校教职员工有着较强的民主意识和维权观念,构建和谐校园,必须要建立一种机制,能协调、均衡各方面的利益,倾听各阶层的不同意见,从而形成统一的意志和凝聚力,实现共同的利益和目标。学校工会和二级学院工会(简称分会)作为教职工利益的表达者和维护者,要通过教代会等形式组织教职工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正确反映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对教学岗位考核、职务竞聘、津贴发放等关系教职工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应交由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审定,在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等重大事项时发挥好源头参与和民主监督作用,从而为积极有效地推动和谐校园建设发挥作用。

二、当前高校二级教代会建设存在的问题探析

1、对二级教代会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

一是学院领导思想认识不到位。少数院领导思想上存有顾虑,执行二级教代会制度自觉性不高,存在怕麻烦、怕群众心理,因而缺乏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些领导对二级教代会工作重视不够,支持力度不足,没有从学院建设和发展的高度给予充分的重视与支持;有些领导只是把二级教代会当作发扬民主、听取意见的一种途径;有些领导不敢把敏感问题拿到二级教代会上讨论,降低了教职工对二级教代会的信任程度;有些领导存在着二级教代会“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情况,认为学院党政联席会议机制已经规范,学校也有教代会了,没有必要再专门召开二级教代会,认为是搞形式,不会取得什么实质效果。反过来,有些领导把二级教代会当成万能钥匙,大事小事都拿到二级教代会上讨论决定,这又增加了教代会工作的难度。

二是教职工对二级教代会的认识不高。有的教职工民主意识不强,权利意识淡薄,对教代会的职权和作用认识不明确,认为教代会是少数人说了算,是形式上的民主;有些教职工没有理清高校二级教代会与二级学院党委、行政、工会及教职工之间的关系,对二级教代会的地位及重要性认识不足;有的教职工认为学院的教职工人数不多,只要召开全院大会就行了,再开教代会不过是走过场,搞形式。以上这些思想与偏见,大大影响了二级教代会工作的建设与发展。

2、二级教代会的组织建设弱化,运行机制不规范

如果没有有效的运行机制,领导不重视,光凭分会的热情和努力,是难以承担二级教代会推动者和组织者的责任的,最终也难以建立完善的二级教代会制度。因此,二级教代会应建立形成“党委领导,行政主抓,工会运作,有关部门配合,广大教职工积极参与”的局面。可有些学院关系理不顺,职责不清,甚至消极应付,特别是组织建设弱化,运行机制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一是分会干部的配备不力,大多以兼职人员为主,时间精力投入不足,对于推动和组织二级教代会工作良好运转有一定的影响;二是有些二级教代会的代表素质不高,难以适应工作需要,有的缺乏使命感和责任感,对学院民主程度有怀疑,参会都做旁听者,甚至不去参会;有的代表缺乏培训,不了解教代会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不清楚自己的义务和权利,不能担负起代表相应的职责;三是二级教代会制度不健全,职权行使不够,随意性很强;四是缺乏激励机制,有些二级学院对教代会履行职责情况,缺乏奖惩措施,没有考核标准,极大地影响了广大教职工参与的积极性。

3、二级学院教职工自身参与热情不高

一是不少教职工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认为教代会上的评议结果效用较弱,即便有教职工愿意参加教代会,也只是热心于相关议案的讨论,不能从全局上分析问题;有的代表参政议政能力和管理能力不足,不能切实担负起履行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工作的职责;有的代表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没有做好一名教代会代表应尽的义务,表决时随大流,人云亦云;有的代表甚至不参加教代会问题讨论等等;二是部分职工的参与意识淡薄,对学校的整体利益关心少了,对个人利益的关心多了等,不愿发表意见,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二级教代会制度建设的质量和效果。

4、二级教代会不能按期正常召开

随着高校办学体制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学校的管理重心落实到学校二级学院身上,高校赋予二级学院更大的自主权和决定权。但同时,为保证二级学院的管理质量,高校对二级学院的考核任务和力度也大大增加,压力也随之加大。二级学院在抓教学科研等日常工作的同时,既要谋划二级学院自身的改革发展大事,又要接受来自学校和外界的各种检查、考核,管理工作任务比以前更加繁重,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开二级教代会,一年一度的教代会有时不能如期召开,教代会履行的四项基本职能停留在表面工作上,没有进入实质阶段。

5、分会组织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分会组织是教代会的工作机构,在推进二级教代会工作中,分会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受制于种种原因,有些分会在开展二级教代会的工作中,由于缺乏有力的措施和手段,直接影响二级教代会的积极开展。如有些二级学院领导对分会组织的认识仍留在“福利工会”、“文体工会”层面上,有的学院即使召开了二级教代会,但分会组织也难以担当教代会闭会期间的工作机构任务;对于在二级教代会开展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也缺乏认真细致的调查与研究。对学院分会来讲,如果只停留在一般性的事务中,长期以开展教职工活动和教职工福利等工作为主,这样如果工作过程中碰到一些困难,就产生了畏难情绪,影响了分会组织在推进二级教代会方面的作用发挥。

6、推行二级教代会进程缺少评估与激励机制 目前,高校二级教代会制度已经在全国高校中普遍建立起来,使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得到进一步延伸、完善和加强,推进了学校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促进了学校二级学院的改革与发展。因此,高校二级教代会制度建设总体呈现良好的、积极的发展态势。但是由于起点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各高校的发展参差不齐,就发展较好的高校,各个学院也发展也不平衡。虽然许多省市教科文卫体工会都出台了关于高等学校二级教代会的文件,对于推进及规范二级教代会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缺乏评估和激励机制,致使一些学院领导错误地认为,召开二级教代会只是“走走过场、搞搞形式”而已,起不到根本的作用,即使认认真真地开展了,也没有评比和奖惩,做好做坏一个样,这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二级教代会发展的进程。

三、加强高校二级教代会制度建设的对策

1、增强思想意识,提高对二级教代会重要性的认识

一是要做好二级教代会工作,关键是学校党委重视、院领导认识到位、班子思想统一。学院党政领导必须切实提高对二级教代会制度建设重要性的认识,真正认识到建设二级教代会制度是一项落实政治文明建设的具体工作,是一项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办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指导思想的民心工程,是一项防范腐败,改善干群关系的廉政亲民行动。因此,要不断地克服“工作忙,没空搞;怕麻烦,不想搞;有私心,不肯搞 ”的思想,防止形式主义和走过场,积极主动地建立健全二级教代会制度;二是要明确认识到二级教代会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它将倾听群众呼声,为群众排忧解难的过程制度化、规范化,是解决群众困难、为教职工办实事,解决教职工思想认识问题的正规途径,是新形势下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新的有效载体。所以,要加大宣传力度,特别是加大对国家、地方、学校出台的有关法规、制度文件宣传、解读,积极营造氛围,进一步提高对二级教代会制度的认识,在广大教职工中形成共识,提高全体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增强教职工参与学校、学院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热情和积极性,使学院决策更加民主化和科学化,进一步促进学院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的建设和发展。

2、进一步落实职权,着力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充分发挥二级教代会在学院民主管理、科学决策中的作用,会前应积极听取广大教职工对单位事业发展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加强各基层党组织、行政班子与群众的密切联系,畅通教职工利益诉求渠道、参政议政渠道,增强学院民主管理,加强监督,每次会议议题应该鲜明,多关注与教职工切身利益有关的建议和意见,提出明确的解决方案,对于一时学院层面上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及时予以答复或解释,让教职工有归属感和认同感。特别是要将涉及教职工具体利益的事项:如学科建设、分配方案、奖惩制度、院务公开、职称评审方案等,提交教代会讨论或审议通过,既能形成共识有效推进工作,又能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确保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不走过场、不留形式,使二级教代会成为学院民主办院、依法治院的基本形式,也为学院内部科学管理、科学决策提供一个重要平台。

3、加强体制机制建设,促进二级教代会的规范化、程序化

民主建设离不开制度保障,制度不健全,容易导致二级教代会程序不规范、随意性大,教职工所关心的重大问题不能纳入议程,二级教代会形成的决议贯彻不力,从而挫伤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因此,高校应该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切实有效的二级教代会实施细则或试行办法,用以指导二级教代会工作,规范其运行程序、组织形式以及职权范围,进一步确立二级教代会在高校管理中的重要地位,这也是做好二级教代会工作的前提。与此同时,要健全二级教代会的具体工作制度,如调查研究制度、咨询与沟通制度、提案制度、民主评议干部制度、监督检查制度等,这样才能保证二级教代会真正按照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要求运作。同样,教职工参与民主监督、民主管理,也要有合法的渠道和手段,并在制度上给予保障。这样,教职工的合法权益才不会因人因事而弃,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才不会流于形式,二级教代会也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

4、建立监督评估机制,不断深化二级教代会制度建设

随着二级单位教代会在二级单位的不断普及,建立二级单位教代会评估和激励机制,成为巩固、健全二级单位教代会制度、落实二级单位教代会职权、维护教职工主人翁地位、推进民主建设的重要保证。为此,高校要从民主政治建设的实际出发,制定二级教代会制度的评估标准和工作条例,建立二级教代会制度的评估机制和激励机制,明确院(系)党政领导对民主建设应负的责任。把高校民主建设纳入督导或考核学院工作的内容,作为学院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优的重要条件,把二级教代会制度的评估与各级党政干部评议直接挂钩,提高院(系)领导干部民主管理的意识。在评估中要与学校党政对二级单位的工作考核联系起来,与组织人事部门对中层干部的考核联系起来,与校工会对各单位工会建设“教工之家”的考核联系起来,与学校、工会评先评优联系起来,这样才能推进二级单位教代会制度建设向纵深发展。要以二级教代会职权规定为依据,对需要提交审议、讨论、决定、评议的事项应提交教代会,尤其是二级教代会评议监督的权利要努力争取学校党政领导的重视与支持,通过出台相应的政策来保障落实。

5、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分会的积极作用 二级教代会能否与时俱进,发挥作用,关键要有一支特别能战斗的干部队伍。为此,要充分发挥分会的积极作用,必须着力抓好分会干部队伍建设,选好配强学院分会主席,明确工作职责,支持分会主席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要严格把好代表选举关,代表的构成既要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又要充分体现代表的先进性,真正把那些素质好、能力强、有工作热情、愿意为教职工服务的同志选为教代会代表;要重视和加强代表培训工作,学校应在全校范围内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有关工会干部的素质培养,不断提高干部的理论素养,培养其与实际相结合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让大家都有归属感;同时,要建立一套有效的奖励激励机制,激发大家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通过组织培训,可以增进各分会之间的交流,培养对工会工作的认同感;要积极发挥分会干部的组织协调作用,将二级教代会制度建设与“职工之家”建设结合起来,动员和吸引更多的职工参与建家的具体活动中来,并把有关二级教代会制度的形式和内容通过在“建家”的过程有机衔接起来,来加大对二级教代会制度的广泛宣传,得到学院教职工的认可,使二级教代会成为二级学院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成为构建和谐学院的重要途径和院务公开的主要载体。

参考文献:

[1]杨志贵,高校二级教代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工会论坛,2008.5 [2]李美琴,高校二级教代会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科技经济市场,2007.11 [3]吴承春,邹庭荣,张涛,高校二级教代会制度建设的实践与思考,教育教学论坛,2O14.4 [3]朱玉华,高校二级教代会制度建设的思考,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2 [4]吴晓红,高校二级教代会制度建设现状分析,黄山学院学报2010.12月 [5]刘东梅,刘海军,关于高校二级教代会建设的几点思考,学理论,2012.11 [6]孔丽娟,申锋,施永红,关于切实加强高校二级教代会建设的思考,科教文汇,2012.12 [7]陈子德,陈 茜,牟宏晶,新形势下高校二级教代会制度的建设与思考,学理论,2012.2

第二篇:高校教代会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校教代会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安徽大学郁建民金 华

内容提要:本文从剖析教代会工作存在的认识错位、队伍建设滞后、职权虚化和创新能力缺乏等问题入手,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 教代会 问题 对策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中明确指出“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

1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推进厂务公开,支持职工参与管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上世

纪八十年代中期在高校诞生的教职工代表大会(以下简称教代会)制度,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证明,无论在推进高校民主政治建设,还是在保障教职工行使民主权利,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时代发展和高等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教代会制度存在着有待进一步革新和完善。本文就高校教代会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点个人拙见,与大家商榷。

一、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到位

1)个别领导认识不到位

个别高校领导对教代会的职权不甚了解,往往以行政手段替代教代会,其表现为:(1)不能定期召开教代会和按期换届,会议议题由学校领导办公会议确定;(2)会议议程有较大的随意性,可以随意调整或削减,会议时间一减再减,代表不能充分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3)一些高校没有教代会专项经费,教代会经费开支没有纳入学校的经费预算,或长期占用工会经费,或东借西挪。(4)需要教代会讨论通过的事项,尤其是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事项,有的是部分拿出来讨论,有的是学校领导层已经作出决定拿到教代会上走走过场,有的压根上就不拿到教代会上讨论。

2)职能部门认识不到位

教代会工作无论在会前筹备过程,还是在会议期间或闭会后都离不开相关职能部门的配合与支持。但是,有的部门负责人认为,教代会就是找麻烦,吹毛求疵,“鸡蛋里面挑骨头”;教代会工作仅仅只是工会一家的事,与自己部门无关,不愿意配合,对分配的工作任务一拖再拖;还有的部门负责人认为,职能部门只接受纪检、监察审计部门的监督,教代会无权对他们监督。

3)教职工认识不到位

教职工对教代会存在两种不同的认识,一种是对教代会不寄予希望,认为教代会仅是走民主形式而已,组织教职工听听报告,会前轰轰烈烈,回后冷冷清清。另一种是对教代会寄予很高希望,认识教代会是学校的最高权力机关,是“人大”,对学校的重大改革方案和教职工切身利益的事项不仅要知情、参与、表达、监督,还要有决策权、决定权。

2、队伍建设滞后

1)工会专职干部综合素质不高

根据《高等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第十八条“学校工会委员会承担教代会工作机构的任

2务,„„”,然而这项任务往往是工会的工作机构承担,因此工会干部的配备显得尤为重要。长期以来,大多数单位都把工会岗位用来安置闲散人员,并不是将那些年富力强、政策水平高、知识面广、且懂得法律知识的干部选拔任用到这个岗位上来。这支队伍,无论是年龄结构、性别结构,还是知识结构、职称结构,都不能适应教代会工作的需要。

2)教代会兼职人员工作时间得不到保证,工作认可度不高

教代会执委会和各专门工作委员会成员大多数都是兼职的,来自教学、科研一线,教代会开展活

动时人员很难到齐,布置的任务也不能按时完成,直接影响教代会的工作效果。另外,学校对他们参与教代会的工作量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尤其是一线的专任教师,如果不能对他们的教学科研任务进行适当的减免,直接影响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3)缺乏对教代会执委的培训

高校教代会执委会和各专门工作委员会成员的突出特点是文化素质高,民主意识强。但缺少劳动保护、社会保障、法律、经济和管理科学等相关知识,不能切实担负起履行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工作的职责。

3、教代会职权的弱化

1)教代会的审议决定权没有落实

教代会职权中有三项审议权,即审议建议权、审议通过权、审议决定权,但由于制度不健全、程序不规范,代表们仅仅履行了审议建议权,审议通过权、审议决定权被束之高阁。甚至有些学校对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事项不纳入会议议程,代表们无法履行其审议职权。结果是,会前满怀希望,会后感到失望。

2)民主评议监督权没有真正落实到位

教代会职权中的第四项职权是民主评议监督权,据调查了解,这项职权基本上被“弱化”。分析其原因,一是校级领导的评价,已由上级组织部门组织考核、评议,且这项工作已经规范化、制度化。二是对学校中层干部的评价,学校组织部门依据中共中央组织部《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3制定了相应的干部管理制度,有聘任考核、试用期考核、届中考核和任期考核。对领导干部的评议监督,大家普遍认为属于组织、纪检部门的职权范围,教代会没有必要对领导干部进行评议监督;再者,组织、纪检部门对领导干部的评议结果直接用于干部的使用过程,影响力大。因此,教代会的评议监督权已经被弱化。

4、工作机制没有活力

1)缺乏有效的协调手段

教代会工作需要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燃而职能部门对待教代会工作存在着互相推诿、扯皮的现象,尤其是对提案工作极为明显,对此工会委员会往往缺乏有效的协调手段和制约措施。

2)监管工作流于形式

目前,需要教代会参与监管的工作面比较广泛,如:工程招(投)表,大宗仪器采购,教材、医药品采购,教学质量检查,危旧房改造,工程验收,人员聘任,职称评聘等。在实际工作中,职能部门随意性比较大,想让你参与你必须参与,不让你参与你想参与也参与不上。监督工作往往只停留在学校规章制度制定层面上,没有进入人员聘任、职称评聘等实质性的层面。

3)缺乏激励手段

学校对那些认真履职的代表和贯彻落实教代会精神、圆满完成教代会任务的代表团、职能部门,缺少表彰奖励;对不履行义务的也没有批评或处罚,只是停留在反映情况、做简单的协调沟通,没有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二、对策

为切实解决好上述问题,我们应积极探索适合高校教代会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机制,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深入宣传政策法规,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要充分利用学校广播、有线电台、工会网站、宣传栏等媒体,向教职工宣传教代会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另一方面,上级工会组织可以利用会议、培训班等形式邀请高校领导、教代会执委参加,向他们灌输教代会基本知识。再者,向省委组织部建议,将工会、教代会相关法律法规知识进党校干部培训教材。通过学习,统一认识,达成共识,增强履行教代会职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加强教代会组织建设,进一步提高教代会代表的素质

1)思想建设

当前最重要的是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依靠广大教职工办学的思想,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大兴认真学习之风,民主讨论之风,团结协作之风,求真务实之风。

2)作风建设

要强化服务意识,教代会要把服务学校发展、服务教学科研、服务职工群众作为工作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教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少说空话,多做实事。

3)队伍建设

按照《高等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等规定,配齐配强教代会执委会和专门委员会的力量,将那些年富力强、理论水平高、且懂得法律知识的同志选用到这个岗位上。加强教代会代表的培训工作,完善教代会代表培训制度,使之制度化、规范化,要积极争取行政领导的支持,把教代会日常经费、代表培训经费纳入学校经费预算,在培训时间上给以保证。

3、建立健全教代会制度,加大依靠教职工办校的力度

进一步完善教代会制度,落实好各项职权,充分发挥教代会在学校民主管理中的作用。建立和完善调查研究制度、质询与通报制度、代表巡视制度、民主管理接待制度、教代会报告制度、提案评选制度、代表培训制度等。在关系学校改革与发展、重大事项决策和涉及教职工聘任、社会保障以及相关利益的改革方案时,一定要提请教代会审议,切实落实教职工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

4、大胆创新工作方法,积极推进学校改革与发展

1)坚持务实、精简、高效的原则

学校教代会工作应结合本单位实际有的放失,精减增效。切不可因时间有限随意削减会议议程,也不可用行政职权代替教代会职权。在筹备和召开会议期间务实求真,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用足、用活、有效地行使民主权利。

2)建立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学校党、政、工应把教代会工作纳入工作计划,党政搭台,工会唱戏。工会应做到三个争取:一要争取将教代会工作纳入学校党委工作议事日程,建立专题会议制度和定期汇报制度。二要争取建立工会与学校行政的联席会议制度,讨论和解决民主管理事项以及教职工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三要争取职能部门的支持与配合,达到全面铺开、共抓落实的效果。

3)建立激励机制,推动工作上台阶

集思广益,充分调动教代会代表参校政、议校事、督校务的主动性、积极性,实行提案工作奖励制度,如设立:提案征集优秀组织奖、提案承办先进单位奖、优秀提案奖等。拓宽教代会代表参与民主管理的活动领域,实现由制度监督到工作监督、形式监督到内容监督,活动领域逐步扩展到人事改革、经费预(决)算等方面。实行校务公开与提案落实责任制,并与职能部门负责人履职考核相结合,使民主管理工作做得更加深入更加扎实。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P28—29

《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

2、高等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 P325 《新编教育工会工作实务全书》 中国物价出版社

3、《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单行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

作者简介:

郁建民:安徽大学工会主席副研究员

金华:安徽大学工会副主席助理研究员

第三篇:当前干部队伍存在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当前干部队伍存在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共金坪镇党委

乡镇干部是农村工作的骨干力量,通过分析我镇干部队伍的实际情况,当前乡镇干部队伍中存在着四个方面的问题,如果能够加以及时、有效地解决,必将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风不浓,干部队伍思想观念和能力素质仍有差距 目前干部队伍中普遍存在着要我学的思想,而没有认识到学习对于个人修养和提高工作技能的作用,没有形成我要学的意识,使目前的中心组学习、机关学习、定期培训等学习机会流于形式;有的干部工作凭习惯和经验,思想观念跟不上形势的发展,适应不了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任务,习惯于按部就班地工作,习惯于做好眼前工作,对新观念、新事物接受慢,市场竞争意识、竞争能力不强,对工作起点、工作标准要求不高;有的干部跟不上形势的发展,不善于研究、总结经济规律,一些干部工作中还存在着依法行政意识和能力不强的问题,习惯用行政手段和计划经济方式管理和决策,不善于用法律和市场经济手段进行引导和调控。

(二)作风不实,干部队伍宗旨意识和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有的干部淡化了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与群众的关系由鱼

水关系转变为蛙水关系,甚至是水火关系,工作重心主要放在了落实上级任务,没有脚踏实地、切实解决农民群众的实际问题;有的干部进取心不强,感到工作没有什么成就感,不思上进,消极怠工,出现混日子的现象,工作浮在上面多,深入基层少,了解社情民意不够,对村(社区)安排布臵多,检查督促少,具体指导少;一些干部工作职责不明确,工作重点不突出,一些干部缺乏活力、干劲,工作不深入,工作效率不高,再加上农村工作环境较艰苦,一些干部无心工作,千方百计找门路、跑调动,对本职工作往往敷衍了事。

(三)制度不适,基层干部考核评价和日常管理相对滞后 首先是岗位设臵不科学,按照目前的“三定”方案,乡镇设“三办一所三中心”,机构设臵上与工作实际不相配套,混岗、一人多岗、一个岗位多位领导分管、职责不清,岗位不明的情况十分突出,编制和岗位不对口的情况非常普遍,造成了管理上的混乱或者是不到位;其次是干部考核机制不健全。虽然有严格的干部考核管理制度,但往往都是以人为主的考核能够得到落实(如出勤考核),而以事为主的目标考核由于考核指标没有量化,考核很难兑现,以致年终考核时有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现象,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使一些干部失去工作积极性;三是绩效考核难逗硬。公务员实行绩效工资后,取消了年终奖,使得乡镇可以利用的等次考核不再具有实质性的意义,仅靠评优评先兑现考核评价结果,很多人误认为

绩效工资是自己工资的组成部分,是自己应该得的,所以绩效工资并没有起到应有的调节作用。

(四)出口不畅,基层干部合理流动和未位淘汰有待完善 虽然我区出台了有关公务员交流的办法,从去年开始实行并进行了有益的偿试,以后每两年在全区开展一次公务员交流,但是交流的力度还不够大,特别是长期以来没有进行交流,使乡镇干部本地化现象严重,在同一地方工作久了,一些干部工作缺乏上进动力,工作的积极主动性和创新性降低,而惰性增大,还有一些人因此形成利益小集团,影响正常推行政策和落实工作的情况;同时一些年龄偏大,或者升迁无望的机关干部,不服从组织分配的工作,或者不认真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整天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甚至公然跟党委政府对着干,无视机关管理制度,在干部和群众中造成极坏的影响,对待这样一些人,缺乏有效的措施进行管理和约束。

二、对策和措施

(一)转观念,加强学习提素质

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乡镇干部头脑,强化观念更新,以适应时代的特征、工作的需要和群众的需求。把乡镇干部工作重心引导到抓好经济发展,落实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维持农村稳定,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上来。实现从行政管理者转变为乡镇经济发展者、新农村建设指导者、社会事业服务者。

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政府的建设,发挥领导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乡镇干部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一要加强系统培训,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多层次、多渠道的在职培训,重点抓好市场经济知识、科学技术知识、法律知识、管理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努力提高乡镇干部的综合素质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二要向专家学习。邀请一些经济、管理、农业方面的专家等研讨发展形势、培训干部。三要向群众学习。向人民群众的艰苦奋斗、拼搏进取等优秀品质及发展经济的先进经验学习。四要在实践中学习。教育乡镇干部在工作、生活的实践中勤学习,多思考,善总结。五要加强干部的交流锻炼,学习其他地方的经验,也增强乡镇干部队伍的生机和活力,提高发展的能力。

(二)强意识,转变作风塑形象

一是牢固树立群众意识、群众观念。以乡镇便民服务站建设为契机,推出一系列便民、惠民、利民的服务举措,主动做好群众信访工作,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注重尊重群众的意见,尤其是在修建道路、水利工程和征地拆迁时,要充分考虑群众在心理上和经济上的承受能力,要切实按政策实施,要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二是转变政府职能,塑造服务型政府。加强政府各部门的行风建设,从群众利益、行业特点出发,制定有利于提高服务群众水平的各种制度,进一步规范政府部门运作程序,优化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

继续开展群众满意站、所评议活动,加强文明示范窗口建设,促进行风好转。三是开展“塑造乡镇干部新形象”活动。打造一支“能吃苦、会干事、讲奉献”乡镇干部队伍,注重政治立场坚定、工作务实高效、办事依法廉洁、为民全心全意的形象塑造,通过勤学习、勤调研、勤办事、勤修身来塑造新形象。

(三)抓创新,理顺机制提效率

一要创新运行机制。根据有利于理顺政府运行机制、提高办事效率、促进职能转变的原则,适应乡镇政府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的需要,科学设臵乡镇人员编制和工作岗位。乡镇应按主要产业发展、稳定综合管理、社会事务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等分类组建工作机构或服务机构。同时细化岗位职责,紧紧围绕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目标,真正使干部把精力用在为群众服务上,把时间花在促农民增收上。二要创新考核机制。首先是科学分解考核项目。在制定干部实绩考核目标过程中,把干部的德、能、勤、绩、廉细化为具体的考核项目,分别确定考核目标值。其次是合理设臵考核内容。根据被考核对象不同的工作岗位和工作重点,采取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式,以目标管理的科学方法为主,结合民主评价、分管领导评价、社会综合评价等多种因素,使考核更加真实全面。其三是综合量化考核结果。采取百分制考核计算办法,对共同目标、工作目标、民主测评、考核组综合评价、获得奖励情况等项目累计计算加分,同时区别对待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干部。三要创新绩效

管理。在严格考核的基础上,要注重对考核结果的应用,除作为评优评先的依据外,还要与绩效工资部分进行挂钩,对乡镇干部所扣绩效工资,按照考核得分情况进行再次分配,实现绩效工资向重要岗位、任务繁重、成效明显的干部倾斜。

(四)加强交流和淘汰,拓宽出口增活力

关注乡镇优秀干部的成长,完善培养锻炼机制,加大转岗、交流、上挂锻炼等行之有效的形式,加快干部流动,调动工作积极性,营造务实、高效、竞争的干事氛围,激发干部队伍活力。严格实行考核兑现,凡在考核中实绩较差、排名臵后的干部要坚决予以诫勉、调整,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同时还要健全淘汰制,积极推行民意淘汰、自然淘汰等多种淘汰形式,拓宽干部“下”的渠道。

第四篇:高校资助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200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即(国发[2007]13号)颁布,我国开始全面实施新的资助政策体系,标志着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当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存在一些难点:困难生认定缺乏科学合理的机制、各种资助项目之间缺乏优化组合、勤工助学岗位难以满足学生需求、精神帮扶与经济资助力度不平衡等。要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建立科学的困难生认定体系,优化配置各种资助资源,积极拓展勤工助学岗位,努力发挥助学工作的育人功能。为了保证优秀的困难学生能够享受到受教育的权利,不因家庭困难而失学,国家对高校学生的资助力度越来越大,这一政策也得到了高校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一系列问题,本文就从目前存在的问题谈起,对其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能够为以后的资助工作提供些许建议。

关键词:高校、学生资助、存在问题、解决建议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贫困生逐渐成为高校的一个突出、特殊群体,在近年来,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我国政府历来都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2006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34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进一步完善帮助贫困家庭学生上学的资助制度和扶持政策等,保障所有孩子都有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2007年,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郑重宣布,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健全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助学金制度。同年5月,国务院第176次常务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家和高校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的贫困生资助措施,我国逐渐形成了“奖、助、补、减、贷、勤”多种方式有机组成、无偿与有偿手段相辅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高校的资助工作能否做到公正、公平、公开,关系到国家的奖助学金政策能否得到实施,关系到奖助学金能否发放到真正需要的贫困生手中,对于解决贫困生的问题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高校资助工作的现状及意义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已逐步建立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的,包括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助学金、勤工助学基金、特困生补助、通讯、洗澡补贴和学费减免在内的多元化资助体系。教育部2009年第5次新闻发布会的数字显示,2008年,全国公办和民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包括全日制本专科学生、研究生和第二学士学位学生)总数为2103.27万人。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约为473.96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2.53%;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约为158.32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7.53%。2008年,全国公办和民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总金额约为293.7亿元,比2007年的272.92亿元增长7.6%;共资助学生4156.24万人次。具体资助项目包括:奖学金、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校内学生无息贷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学费减免、伙食补贴、国家助学贷款代偿等9项内容。2008年,全国用于高校学生资助的总投入为304.13亿元(含国家助学贷款贴息和风险补偿金共10.43亿元),其中各级财政直接投入154.07亿元,占当年资助总投入的50.66%,比2007 年的75.28亿元增长104.66%。

新的资助政策体系的实施,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了一个非常清晰的解决路径: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以国家励志奖学金等为辅——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费、住宿费问题;以国家助学金为主,以勤工助学等为辅——解决学生的生活费问题;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还可以通过“绿色通道”入学。

新的资助政策体系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分别设立国家助学金、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既帮助了困难学生,又鼓励了优秀学生。二是确立了合理的资金分担机制。国家奖学金由中央财政负担;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中央所属院校由中央负担,地方所属院校由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分担。三是体现了政策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学习国家最需要的专业,促进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引导高校毕业生到艰苦地区和基层单位就业,促进人才资源分布更趋合理。

1.高校资助工作的现状

现阶段,在我国助学的途径和方式大致只有两种。

(1)国家助学渠道。多年来,在政府方面,教育部、财政部等部委和地方政府一直致力于制定和完善高校贫困学生资助政策和措施,现已建立起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的高校贫困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形成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的学生贷款制度;以国家助学奖学金为主的奖学金制度;勤工助学制度;临时困难补助制度;减免学费制度。为保证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贫困学生按时入学学习,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还建立了“绿色通道”制度,即对被录取入学经济困难的学生,一律先办理入学手续,然后再根据核实后的情况分别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资助。这个体系主要的服务对象是考入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的贫困学生。

(2)民间助学渠道“不让一名贫困生因为经济困难而辍学”是高校助学的宗旨。为了促进教育公平,不仅要完善高等教育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还要大力鼓励社会捐资助学,也就是民间助学,也叫个人助学。民间助学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内容也更加复杂。从助学主体来说,有的以个人形式,有的以团体形式的:从助学目的来说,有的是无偿的,有的是有偿的;从助学范围上来说,有全国性的,也有地方性的;从被资助对象来说,有针对公办高校的,也有针对职业教育的。2.高校资助工作的意义

目前我国的资助政策体系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了一个非常清晰的解决路径——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费、住宿费问题,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以国家励志奖学金为辅;以国家助学金为主,以勤工助学等为辅;解决生活费问题,此外,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可以通过“绿色通道”入学。新的资助政策体系建立后,高校逐步形成了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补助、学费减免等多种方式并举的资助政策体系,总体上讲,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有效落实基本保证了大多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较好地解决了他们的经济难题.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压力,使家庭经济困难的在校大学生受到了极大的鼓励和支持,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为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我国高校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虽然高校各层领导都非常重视资助工作,但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下面就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以期能够为以后的资助工作提供建议,保障资助工作的有效展开。

1.贫困生资格认定难度大。

高校贫困生是指在国家招收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中,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教育费用或支付教育费用很难的学生。贫困生一般分为困难生和特困生。在实践中,多数高校认定贫困生的依据如下:一是学生有无乡、镇、区、县的贫困三级证明以及民政局下发的低保证、最低生活保障和低收入证;二是学生所在院校填写的困难家庭月收入、年收入概况认定表;三是学生支付各种费用的能力以及学生的日常开销。但由于某些因素很难量化,导致认定工作难以顺利进行。例如,对不同级别(乡级、镇级、区级、县级)的贫困证明所代表的贫困程度的理解影响着学生贫困等级的划分;一些生活并不贫困的学生却持有贫困证明要求申请助学金;很多贫困学生不愿意将自己的真实情况如实说明等。这就使得一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未能得到帮助,一些非贫困生却占用了宝贵的经济资源。

2.贫困生经济资助体系不完善。

助学贷款、助学金、奖学金和勤工助学是资助贫困生的主要方式。这些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贫困生的入学问题,但随着资助的不断深入,很多问题便逐渐突显出来。从资金施予方来看,一些外省市银行并不支持在本省以外就学的学生申请助学贷款;在很多省市若要申请到助学贷款,必须首先由学校出具申请,而学校则会限制高年级学生的申请名额;在助学金和奖学金名额分配上,学校也倾向于将机会留给低年级的学生;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助学贷款给刚毕业的大学生带来了较大的还贷压力,使得很多学生不愿意主动申请助学贷款。同时,各种助学金和奖学金在很多时候都以成绩为衡量标准,导致一个学生获得多项奖学金的情况。

3.贫困生的心理支持不受重视。

家庭环境和特殊的生活经历,使贫困大学生承受着较大的压力,他们也较容易出现自卑、孤僻、人际关系敏感、自我封闭等心理问题。一方面,他们把自己视为校园中的弱势群体,自卑心理严重;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希望被贴上贫困的标签,自我封闭,很少参加集体活动,甚至不愿承认自己是贫困生。甚至有些学生视“贫困”为羞耻,自惭形秽,采取逃避、退缩的消极态度。因此,高校也需要高度重视对贫困生的心理辅导。

贫困学生迫于经济压力不得不去打工挣钱,除了必要的支出,他们会尽量节约生活花费。学生能够额外支配的钱越少,人际交往中的主动性往往会越低。这种主动性的降低使得学生在交往过程中表现出自卑、不自信、焦虑等特点。但事实上,贫困生本身并不是致贫的原因,因此仅在经济上资助贫困学生是完全不够的,更需要在人际交往、学业、个人成长等方面给予帮助。

此外,很多学校都将学生的日常消费水平作为贫困生认定的标准之一,这一标准被很多学校所采用。这一评价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贫困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曾经有一位贫困生这样诉说:“当我拿到助学金的时候,宿舍氛围就会很紧张。虽然其他人的生活条件比我优越,但看到我领到一下好几千块钱,他们都会有些不高兴,那段时间我很怕会和他们发生矛盾。”由此可见,这种人际关系上的张力使得受到资助的学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因此对贫困生进行心理辅导是非常有必要的。

4.贫困生受助后的管理困难。

对贫困生进行资助的目的是帮助他们重新获得学习的机会,获得生存的本领。然而,有的受助学生却没有珍惜继续求学的机会,学习状况不佳;有的则是肆意挥霍资助金,甚至产生“等、要、靠”的不良心态。因此,尽管这部分学生的贫困是真实存在的,但是如果放任其浪费宝贵的社会资源,就无法实现资助贫困生的真正目的。目前,高校只是对资金如何发放、名额如何划分等进行严格把关,却忽略了贫困生受助后的管理问题,这不仅会减弱施予者的信心,也会导致贫困生资助不能长期而有效地实施下去。

三、进一步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必要性

1.“贫困”概念再认识的需要。

“贫困”不是简单的经济概念,它涉及更多难以估量的隐性指标,除了指所拥有的金钱和物质资料达不到某种必需水准这一经济内涵之外,“贫困”的外延还包括贫困主体与所处环境中的物质资源的关系、与人的关系、与知识和技术的关系以及与社会机构的关系等。当个人或者群体失去或者被部分剥夺这些关系,以致其无法得到所需资源来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或者没有能力去调动资源和关系时,该主体就是贫困的或者会沦为贫困。可见,贫困生的形成不仅仅是由于物质的匮乏,也由于在精神、能力、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占有不足,甚至还包括其自身素质及受教育状况等方面的不足。仅仅从经济上来理解和消除贫困,则必然导致资助理念和资助方式的片面性。

2.贫困生多层次需求的需要。

贫困生作为社会贫困群体的一部分,既有贫困群体的共性需求,又有不同于一般贫困群体的特殊需求。在思想上,他们积极构建对社会和他人、对自身价值取向的认知;在行为上,他们急于融入社会,证明自己的成人性,试图减轻家人的压力,具有自己的行为方式。因此,仅仅对贫困生给予经济上的资助并不能完全解决贫困生的多层次需求,贫困生在精神世界上的诉求也是学校和社会需要关注的重要方面,其在精神世界上的诉求主要表现为自尊自强的心理需求、人际关系和谐的需求、得到心理支持的需求、自我成长的需求等。

3.贫困生资助体系长期稳定发展的需要。

贫困生资助是一项利国利民的社会工程,它一方面增加了高层次人才的数量,另一方面体现了社会的优越性,为贫困家庭带去了希望和力量。但贫困生资助体系的种种弊端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后续发展,不仅缺乏完善的认定体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将经济压力转移到就业初期的年轻人身上,就目前我国大学生的经济收入情况来看,这种压力必然会迫使学生出现不诚信的行为。

综上所述,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建立贫困生与高校、社会及其他学生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于促进贫困学生的健康发展以及形成体现“人文关怀”的资助方式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四、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的途径

1.建立科学的高校贫困生认定程序。

第一,完善高校贫困生认定过程。在高校贫困生认定过程中,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法,而要保持认定过程的动态性。高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其家庭生活水平和当地人均收入水平都存在差异,这就造成学生的贫困水平截然不同,有的学生交不起学费,且无力承担生活费用;有的学生勉强交齐学费,但无力承担生活费用;有的学生能基本承担生活费用,但无力交付学费等。以上差异要求高校贫困生认定应该设立等级,形成差异性的贫困生认定标准。此外,在大学期间,学生家庭的情况也会发生改变,保持认定过程的动态性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学生的信息,每学年的定期复核可以保证更多的学生获益。在此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同伴的监督作用,在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原则下,完善监督举报制度,建立监督的长效机制,保证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公正性。

第二,形成初中、高中、大学一体的贫困生认定体系。如果由高校完全承担贫困生认定工作,要想了解贫困学生的真实情况,高校就必然需要派人实地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产生高昂的认定成本。由于大部分贫困生家庭的“贫困”不是在短时间内形成的,如果能将认定工作延伸至初中或高中,不仅能够节省成本,还可以对贫困生家庭的经济状况进行动态的观察和管理。学生曾就读的初中和高中通常在学生的生源地,初高中教师也比较了解当地的贫困线标准以及高校的教育支出,因此初高中教师能够较为公正地确定该学生是否为需要救助的重点对象,该评价可随学生档案一起进入高一级学校。这样高校就可以根据学生的申请、学生初高中的贫困档案、地方的民政证明等进行贫困鉴定,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认定的准确性。

2.建立更为合理的还贷政策。

建立助学金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减轻学生在就读期间的经济压力,它是以学生未来的收入作为还款保证的。但目前高校扩招导致毕业生数量快速增长,而就业市场需求增长率却相对缓慢,供需比例失调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大学毕业生的工资水平也较低。当前的还贷政策为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带来了很大的经济压力。因此,在国家、社会和学校多方面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就业的同时,制定合理的助学贷款还贷政策是非常必要的。这一方面能够保证学生顺利还贷;另一方面能够保证学生安心工作,不为贷款所累。完善还贷政策的具体措施包括制定最高全额还款年限;将个体的收入所得与还贷比例相挂钩;个体的年收入低于某一水平后,可以免除当年未还款数额的利息等。

3.建立完善的受助贫困生管理制度。

贫困生工作往往是在入学第一年时备受关注,但在之后的几年里,大部分学校均以第一年的调查结果为准,而并不关注受资助学生入学后的学习情况和思想状况。在这种背景下,对受助贫困生的管理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明确受助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建立动态的准入和退出制度;建立勤工助学奖罚制度等。这些措施能使贫困生在接受经济资助的同时,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认真学习,掌握技能,不断成长。建立完善的受助贫困生管理制度,不仅能够促使受助学生珍惜受助机会,而且能保证资助制度得到长效的发展。

4.创造宽松、安全的心理支持环境。

高校对贫困生的帮助不能停留在物质层面上,更应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对贫困生的精神支持和心理辅导。已有研究表明,贫困生感受到的社会支持越高,其孤独感越小。对于学生而言,学校创造宽松、安全的心理支持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能够给予学生物质上的帮助,更能给予精神上的支持和关爱。具体来说,学校要重视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关注贫困生的家庭环境和生活经历,充分理解贫困生的心理感受。班主任和辅导员要加强与贫困生的沟通,鼓励其他同学尽可能地理解他们、关心他们、尊重他们,努力营造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良好氛围,增强贫困生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高校助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已成为解决贫困大学生经济困难的重要途径,当我们看到帮困助学体系的日益完善, 以及该体系所取得的成绩时, 不能忽视了帮困助学所应发挥的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育人作用。因此,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讲,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大力支持,更需要精神上的关怀与心理上的疏导,高校助困体系只有同时发挥出其育人功能时, 才能培养出人格完备、知识全面的高素质大学生。

参考文献:

[1]陈柳钦,冯涛;国家助学贷款的制度困境及措施的完善。国家行政学院学报[J] 2006(3)。

[2]王小敏;对高校资助政策的现状反思。管理观察[J] 2009(35)。[3]程育兰;高校贫困生现状及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J] 2005(11)。[4]胡剑虹;关于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第五篇:当前党支部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党支部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39范文网)

当前,加强党支部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近年来,我院在院党组领导下,机关党支部建设的形势从总体上来讲是好的,呈现出不断加强和改进的趋势,特别是今年以来,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开展“创先争优”、“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活动为契机,通过实施“党建工程”,党支部建设出现了新气象,发生了新变化,党员队伍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为机关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但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就党支部建设的现状而言,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用改革的精神,发展的办法去研究解决。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重业务轻党建,政治优势未能充分发挥。一是个别支部书记角色定位不准,把支部建设同业务工作割裂开来,工作重心和主要精力放在了审判工作上,忽视了支部书记的责任,对支部建设抓而不紧,对党员管理不热心,存在党建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致使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脱节,党建的龙头带动作用不强;二是有的支部书记对大局缺乏了解,找不到党支部建设紧贴中心、服务大局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工作盲目被动;三是有的尽管能够把党支部建设同审判工作结合起来,但在实际工作

中,开拓进取、迎难而进的劲头不足,工作成效不明显,支部建设流于形式。

(二)重稳妥轻创新,组织优势未能充分发挥。个别党支部班子成员在抓支部建设中,按部就班,略于应付,工作能力、领导方式和工作作风上欠差,群众威信不高,带领干警高位求进办法不多,在面临当前发展方式转变的形势下,还没有实现这种角色的根本转变。有创新意识没有创新能力,不善于或不会运用新的管理方法来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加之党支部年轻党员比例较小,党员队伍年龄老化,上进心部分丧失,支部建设缺少活力,削弱了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重说教轻提高,队伍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在教育方面,多数支部组织生活仍以读报纸、学文件为主,活动形式单一枯燥,组织生活存在一定的形式主义和随意性,“三会一课”制度的执行依然困难。在管理方面,对那些个别不自觉履行党员义务、不自觉参加党内生活、不主动交纳党费的党员缺乏严格有效的组织处理措施。在监督方面,党内监督的方式方法都比较软弱,有的参加组织生活应付,交党费的不积极,这些现象的存在反映出在党员教育、管理和监督方面的有很多缺失,致使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没有在服务群众和业务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

(四)重形式轻落实,机制优势未能充分显示。主要表现在:一是支部建设说的多落实的少。活动安排,工作部署

热衷于会议,讲面子,流形式,不看实效看简报,形势与内容脱节。二是民主集中制贯彻执行不自觉。有的正副书记集体领导观念不够强,遇事喜欢个人说了算,不想发挥成员的作用,甚至担心发扬民主不利于集中;三是党建考核机制不完善。多数党建目标责任制考核因指标较为笼统,难以量化,且缺乏及时有效的监控措施和制约手段,导致党支部工作的考核操作性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责任制的全面落实。

二、加强党支部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当前,我院正处在服务达州跨越发展,建设幸福达州的重要时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机关党支部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的作用更显得至关重要。因此,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围绕中心工作,发挥党支部的战斗保垒作用。机关党组织要高度重视,切实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贯彻到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去,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一是要抓好政治教育,增强先锋意识。要从结合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活动,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要系统地学习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切实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树好大局观念,强化责任意识。党组织在安排布署工作的时侯,要把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结合起

来,层层落实工作责任,注重发挥党建的龙头带动作用,切实把上级的各项方针政策要求落实到具体的工作实践之中。三是突出工作重点,加强支部建设。以“警民亲”、“创先争优”、“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活动为契机推动实施。发挥机关内网优势,加大党建工作力度,推动支部建设。

(二)着眼发展需求,提高全体党员干部综合能力。要采用传统教育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组织培训、以会代训等形式,不断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综合能力,改进工作作风。一是要加强思想建设。要使支部班子每位成员牢记党的根本宗旨,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工作的摔打中增长知识和才干;二是要加强作风建设。教育每位支部班子成员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真抓实干,吃苦耐劳;三是要加强能力建设。要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培训教育,培养他们适应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培养开放意识和开拓精神,提高工作的本领。

(三)创新方式方法,加强党员队伍教育管理监督。一是加强学习培训,提高综合素质。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等教育资源,组织党员进行理论学习和业务技能的培训,提高党员的能力。二是加大发展力度,充实后备力量。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强对机关干部中的优秀青年的教育和引导,把优秀

青年人才吸引在党组织周围,使其积极向党组织靠近。三是创新教育、管理和监督的方式方法。在教育内容上,要把学习文件、了解上级精神与学现代知识、学业务、学法律知识等结合起来,增加广泛性;在教育形式上,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请专家教授上课、到爱国主义基地和党建模范支部参观学习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增强吸引力;在教育时间上,原则上要保证每周一次,但可以根据工作需要统筹安排、灵活开展。同时,要建立和健全党员管理监督机制,使党员的言行自觉落实到组织的管理监督和群众的有效监督之下,引导党员树立良好形象。要创新管理方式,分类进行帮扶,通过开展创业培训、实用技能培训、建立党员示范岗等,使党员有所作为,让他们增强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

(四)健全工作制度,为推进党支部建设提供保障。进一步完善党组织建设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机关党委、庭室支部在党的工作中的应有作用。一是建立和完善党建目标责任考核机制。要以《创建“五型”党组织量化考核细则》和《党员工作考核细则》为参考依据,进一步细化支部建设工作任务,量化考核指标,加大考核力度。二是健全和完善支部工作运行机制。通过健全完善以党建联席会为主的协调机制、以 “三会一课”的监督机制、以岗位目标承诺和党员承诺为主的管理机制,以关心激励为主的党员发挥作用长效机制,为党支部建设和党员发挥作用搭建平台,创造环境。三是健全完善党内民主制度。通过建立健全党务公开制度、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疏通和扩大党内民主渠道,强化党内民主参与的力度,使党员能够在党组织的统一领导下,发挥集体智慧,推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下载当前高校二级教代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前高校二级教代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当前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近几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以“三清三改”为切入点,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

    当前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当前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在水一方社区朱静霞 (论文提要) 社区建设是我国城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这是一个由政府推动的社会体制的改革,又是政府由权力、责任......

    当前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当前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一、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自2004年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安远县紧紧围绕省、市工作部署,严格按照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

    当前乡镇机关作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定稿)

    当前乡镇机关作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加强监督检查,增强抓作风建设的实效性。加强对机关作风状况的监督,是促进机关干部作风转变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执行力的重要手段。......

    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政府包办代替一切,农民参与不进来。虽然地方政府和部门对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的积......

    当前计划生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浅谈当前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美罗乡 白伟)计划生育作为我的一项基本国策已实行三十余年,经过不懈努力,人口自然增长过快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但随着具有中国......

    当前医患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当前医患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医患关系现状不容乐观,紧张的医患关系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长期发展形成的。笔者分析医患关系发生的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医疗体制......

    当前反腐倡廉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当前反腐倡廉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正确认识形势,是科学决策的依据,也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关于反腐倡廉形势,可以概括为三句话:一是工作力度加大,成效明显。二是形势依然严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