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节能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时间:2019-05-15 05:24: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校节能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校节能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第一篇:高校节能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校节能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实现高校节能管理是建设节约型社会、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高校后勤社会改革、促进我国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研究和解决高校节能管理存在的问题对满足学校和谐发展,提高办学效益,建设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高校节能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节能意识问题

高校能耗管理中的节能意识问题是校园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社会思想基础。高校作为能源消耗大户,师生作为高校能源的主要消耗者,同时也是高校能源浪费的主要参与者,其节能意识、质量直接影响着社会节能意识的水平,对整个社会的节能氛围有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高校能耗管理中的浪费问题,不仅表现为管理者节能意识的缺失而导致浪费,同时也表现为能源使用过程中因缺乏节约意识而导致的严重浪费。节能教育力度不够、节能意识薄弱,导致大量的能源浪费。

(二)管理问题

高校能耗使用中的管理问题,是困扰高校能耗效率进步,能否节省成本的关键问题。

1.节能制度不健全,部门之间缺乏配合,如何进行节能、节水建设没有明确分工,职责不清等问题造成能耗管理工作难以推进。

2.监督工作力度不够问题,不少单位部门节能监管工作薄弱,即使存在浪费能源现象也无人问津,以致一个单位部门重复同样的浪费行为。

3.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低问题,虽然大多数高校基本上都有专职的节能管理人员,但人员平均学历较低、军队转业人员及临时聘用工人所占比例较大,专业能力不强、整体素质偏差,大多数管理和执行部门人员只是重复性地从事计量收费工作,不具备更深层次的能效分析、节能挖潜、节能监管、督查等全方位的管理工作。

(三)技术问题 高校节能管理中的技术问题,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节能管理过程中技术设备材料落后,监控程度低;二是费用回收和计费标准问题。在当前高校的校园里,计量设施很难覆盖每个水电使用部位。另外,节能技术的缺陷还导致不合理的能源供需,造成能耗增加。依托节能技术改造,降低能源消耗,要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能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大力加强资源的循环利用,推广智能控制等技术、设备和器具的运用,全面提高高校能源使用效益。

(四)资金投入问题 资金问题是高校节能管理问题的核心问题,加强宣传教育,提升节能意识,拓展管理能力、培训管理人员、更新设备,构建收费流量系统都需要资金支撑。学校在节能管理中的资金不足,一些老式的水电设施不能得到彻底改造,资源浪费严重。特别是近几年高校重建设、轻维护,导致节水、节能的改造资金严重短缺。

二、高校节能管理对策

(一)加强节能宣传教育

1.开设节能管理方面的课程。有条件的高校可尝试开设节能管理方面的课程,如生态学、生态管理、自然资源管理、生态经济、资源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与发展社会学等方面的课程,并将其列入必修与选修的课程范围,重视对学生节能系统性知识的教育,使节能意识融入所有师生的心中。

2.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节能活动。可以定期地组织开展一些以节能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活动和技术创新活动,如邀请专家学者进行相关的知识讲座和专题报告,节能知识竞赛、在宣传横幅上签名、文娱演出、回收废弃物品、以环保节能为主

题的绘画、摄影、摄像、征文活动等,以鼓励师生员工关注节能,调动其参与校园节能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鼓励进行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可通过学校工会、共青团、学生会、团委等组织开展以节能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如鼓励学生对校园节能进行实地调查与研究,组织青年志愿者与社区群众联合开展宣传与教育活动等等,鼓励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的同时,能够实际参与社会生活实践,从而使他们更深刻地认识到节能的重要性和意义,切实成为“节能型”校园建设的主体力量。

4.广泛利用各种资源进行宣传。充分利用校报、宣传板、广播、网站等现代宣传工具,宣传国家的能源政策、普及节能知识。如:可通过校广播台、校园网发布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倡议性文章;在校园论坛上开设网络专区,就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及节约型校园、高校节能管理等内容进行专题学习、交流与讨论,引导青年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和行为习惯。

(二)完善节能管理体制

1.建立专门的节能管理机构。借鉴国内外高校节能建设的成功经验,建立专门的节能管理组织或机构,是“节能型”校园建设的组织保证。在高校中建立专门的节能机构,是目前高校作为耗能大户进一步加强用能管理、减少或杜绝浪费、降低公共事业费用支出等最为关键的环节。另外,还应筹建节能工作管理委员会,邀请各部门负责人或相关专家、学者、学生代表共同参与学校的节能管理工作,促进各部门间的配合。还要推行垂直管理、层层负责,明确工作任务和要求,指标分解,责任到人,从而使节能工作能有效渗透到教学、科研和师生的实际生活中,推进高校节能管理的政策落实和具体实施。

2.制定并完善节能规章制度。规章制度是高校节能工作的制度保障,是对节能管理的具体规定,对节能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首先,高校可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并结合本校的实际,制定出具体的节能管理规定,使高校节能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其次,要加强对节能管理工作的监督、评估和考核。一方面,要建立数字化的监测平台,对高校节能管理的工作实效进行监督。同时,还

要建立科学的评价和考核机制,把节能管理的实际效果纳入到对个人的考核当中。

3.实行量化管理。节能管理部门应根据本校历年能源消耗情况,分门别类进行指标核定和量化管理。首先,可按照分类管理的要求,对计划内的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行政办公、学生宿舍和公共服务等用能,实行“核定指标、节约留用、超支自付”的管理原则;对科研、计划外课堂教学、实验教学以及校办产业、经营单位和教职工宿舍用水用电,实行“谁使用,谁交费”的管理原则。其次,要加强成本核算。对实现企业化管理的学校各类经济实体,将能源等资源性的消耗纳入成本,实现全成本核算。再次,要加强价格管理,将用能指标分解到各部门单位,超指标用能的,加价收费。实现“定额用能,超额自理,节能奖励”的能源管理运行机制。

4.培养和引进节能管理人才。高校节能管理是一项持久性的工作,不仅需要较强的综合性技术,同时也需要付出大量的心血和努力,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综合协调各个部门工作,专业管理人才是保障高校节能管理有效实行的关键所在。培养或引进有节能管理经验、能力人才,是高校实行节能管理的重要保障。针对目前高校节能工作普遍存在人员少、技术水平较低、节能知识欠缺等问题,可以引进专业管理人才,为知识欠缺的工作人员提供技能知识培训,提高能源管理者的管理水平。

(三)提高节能技术水平

1.采用先进节能装置及材料。要注重引进和利用高新科技节能技术,推广使用节能设备,逐步对原有设备进行改造。另外,在高校建设中,应优先使用太阳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利用技术,房屋建设中选择节能建筑,低能耗施工。同时,还要加大对旧有建筑的改造力度,广泛运用先进节能装置及材料,促进节约型校园建设。

2.建立能源计量管理网络。在教学、科研、行政办公等区域安装水电计量表,这是学校用能管理不可缺少的硬件设备,也是技术节能的重要依据。在计量的基础上,对各种用能进行定额管理。例如,在浴室安装插卡式淋浴器,学生在用水

时便能清楚的看见用水的数量和消费的钱数;在宿舍区实行限电管理、超额付费等等。

3.建立网络监测平台。可依托校园网络,建立网络监测平台。在列入监测、服务和管理的建筑设施用户末端装上具有数字传输功能的计测表具,将采集到的数值信号远程传输到监控中心,通过节能监管软件实现校区的能耗监测、数据管理服务和对策制定。通过监测平台开展实时监控,不仅可以及时查找故障点,还可对节能措施进行预测评估,为校园设施的节能管理提供依据。另外,对校园各部门的能耗数据进行公示,也是加强校园节能监管,强化节能意识的有效手段。

(四)合理运筹节能管理资金

1.加大学校的资金投入。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的办学经费已变得较为紧张,在节能管理上的投资更是严重不足。由于高校投入到能源设施的维护以及新技术、新设备使用上的资金较少,不仅影响到了高校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可持续性,也加重了高校的能耗成本负担,影响到了办学效益的提高,形成恶性循环。因此,高校的资金投入应着眼于高校在节约资本、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的贡献大小,加大在节能管理方面的资金投入,以确保有限的投入得到最大化的产出,提高办学效益。

2.实行费用分担机制。在当前高校资源供需紧张、运营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应将能源使用纳入学校的统一管理,计入办学成本或管理成本,杜绝用能的随意性。可根据以往的用量指标制定出免费水电使用指标,超出指标部分应由个人、部门自行负担,节余部分可以累积使用,并实行按一定的节约比例提成奖励的办法。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帮助师生员工树立节能意识,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

第二篇:高校水电节能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高校水电节能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 要:高校节能管理中存在着管理人员以及师生的节能意识问题,节能规章制度建设不完善问题,监督工作力度不够问题,管理人员自身素质能力问题,节能技术应用问题以及费用回收和资金投入问题 通过加强节能宣传教育完善节能管理体制 提高节能技术水平合理运筹节能管理资金可有效解决高校节能管理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高校能源使用效率

关键词:高校;节能;管理

建设节约型校园是时代的呼唤,是现实的要求。近年来,社会的发展和能源资源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仅是党中央的一项战略决策,也是社会各界的共识。高校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作为社会文明的高层次所在,理应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成为表率,成为社会的文明之窗。

一、问题之原因探析

概述高校常见的资源浪费现象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办学规模显著增长,办学条件明显改善。这些变化,对学校增加能源供应,优化资源配置,转变管理方式,完善管理措施,提高管理水平和提高资源使用效益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目标需要我们进一步树立节约意识,加强办学资源管理,统筹整合学校资源,“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整体水平提高的基础上突出强项,寻求重点突破,努力降低学校运行成本,提高办学效益。

就目前而言,很多现象表明,严格管理,厉行节约的任务仍然艰巨繁重,资源节约的意识尚未全面树立,高校资源浪费现象极为严重。高校资源浪费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即高等教育资源浪费和高校生活资源的浪费。其中高等教育资源浪费,从其浪费的形式来看主要有两种:显性浪费和隐性浪费。显性浪费,即比较直观,主要表现为物力、财力资源的浪费。如一些高校为迎评、跟风,大搞“形象工程”,不惜重金对办学条件进行突击补充,大兴土木,“改造”学校环境;高校财力资源开支不合理等浪费现象。隐性浪费,即不易觉察,但危害极大、影响深远的浪费,这主要表现为人力资源的浪费及大学的层次定位、专业设置不合理造成的浪费。高校生活资源浪费是以高校生存运转所需资源的显性浪费,即在校

师生赖以生存自然资源的浪费,其中水、电、粮食、纸张的浪费尤为凸显。

探析节约型校园中存在问题之原因

(一)校园规划不科学、资源配置不合理

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相对稀缺,可是因为重大决策而造成的资源浪费却屡见不

鲜。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校的扩招,校园的规模随之扩大。然而有

些高校盲目的一味求大,利用巨额贷款进行不合理的建设,严重影响了投资效益

和办学效益,造成了难以估算的损失。此外,学校的资源利用也存在着严重的不

合理现象,如学校教育资源重复购置和建设现象等,导致资源难以做到物尽其用,更不必说实现效益的最大化了。

(二)制度建设不完善

制度可谓是建设节约型校园的根本保证,但有不少高校在管理方面的规章制

度仍沿用旧的管理模式,缺乏创新和有效的节能激励政策。社会对高校的财政收

支监督检查力度不够,缺乏必要的把资源节约责任和实际效果纳入目标责任制和

干部考核体制制度。

(三)高校后勤管理问题严重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在学校管理中,后勤工作很重要。”深化后勤改革也是

党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对高等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节约型校园所提出的明确要求。目前,在我国的高校中,后勤存在着体制不顺、人员闲置、效益不高、管理粗放、水电浪费等状况严重,这一切都违背了上述要求。此外,许多高校后

勤中还存在着工作人员分工不明、职责范围不明确、工作重复交叉等问题,这都

影响了构建节约型校园的进程。

(四)缺乏忧患意识和节约理念

人们的行为受其思想支配,人们的种种不节约的行为则是由于缺乏忧患意识

和节约理念。在一些学校中,由于受浪费文化的不良影响,在高校的学生中出现

了“饮食消费向广告看齐、服装消费向名牌看齐、娱乐消费向流行看齐、人情消

费向成人看齐”的不良消费和浪费现象。此外,学校的宣传力度不够,在倡导节

约时忽视了告诫广大师生不节约的严重后果,人们的节约意识淡薄。在高校中,节约意识和理念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对节约办学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在发展思路上存在重规模、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的倾向,把节约仅仅作

为缓解办学资源供需矛盾的权宜之计,对节约在转变办学思路、实施可持续发展

战略中的重要地位缺乏足够的认识,节约优先的方针还没有在学校管理的各个方

面充分体现,节约还没有成为绝大多数部门和教职员工的自觉行动。

2关于节约办学的规章制度有待完善

尽管有一些相关规定,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仍然存在,配套制度尚

不完善,操作性上有待改进。资源总量不足,供需矛盾相对突出。基本办学、办

公条件的标准制定工作相对滞后。

3缺乏有效的节约激励政策

实践表明,节约在很多方面属于市场调节失灵的领域,靠个人的自觉行动无

法完全实现节约的目标。目前,在建立有效的节约激励机制方面,各级管理部门的工作力度显然不够。这些问题的存在,究其原因,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分

配机制“大锅饭”、供应机制“福利性”和管理机制“粗放型”的状况尚未得到

根本改变。因此,完善计量手段、推进管理改革、树立节约意识、加强办学资源

管理、解决办学资源约束问题势在必行。

二、问题对策

(一)加强领导,构建节能责任机制

近年来高校水、电用量增大, 既有必然趋势, 又有管理上的原因。如办

学模迅速扩大,建筑面积不断增加, 先进的教学办公手段和试验手段的利用,用电、用水量较以前会有所增长,但这并不意味着高校水电总的用量必然增

加。随着管理的加强, 很有可能增幅减少。

领导要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把节能减排、建设节约型校园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组织成立校节能

领导小组,设有节能办公室负责全校节能源管理工作。结合学校实际做了大

量调研和细致的工作。研究制定学校节能减排工作方案、水电管理办法、环

境与节能监察办法,明确了学校各学院、职能部门责任目标。配合学校节

能管理部门做好本单位能源管理、使用分析汇总、水电维修信息及节能工作的检查落实,形成了全面覆盖、督察推进、协调融通、齐抓共管的体制机制。

(二)广泛宣传,营造全员参与氛围

1.将节约教育列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举全校之力,加强节能、节水宣传教育。校节能办积极会同校团委、学生会、研究生会、校内学生社团等组织,充分利用校内广播、报纸、网络等宣传媒

体,在师生中进行科学发展观和节能、节水宣传教育。每年,都根据国家、北京市水务局通知精神,开展多种形式的节能节水宣传周活动:与学校社团

自然爱好者协会合编《节能、节水小常识》宣传册向师生发放;学生工作指

导委员会做出“关于做好厉行节约工作”的通知,学生发起“节约用水,从

我做起”倡议,并在校网站“热门话题”中积极投稿;各部门制作节能、节

水专题宣传板报;校后勤处、学生会、研究生会联合举办“和谐社会你我同

建,节能减排你同行”活动,广大同学及外国留学生纷纷在“五彩奥运你我同行节能减排从我做起”横幅上签字,在节能减排征集栏板上提出建议等,切合国情广泛宣传。从我国资源相对不足与高速增长和需求之间矛盾日益突

出,充分认识节约资源势在必行;从北京市水资源严重缺乏,北京已从行政、政策、法规、经济、市场等多方面入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充分认识节约

资源与经济建设发展密切相关;从高校集教学、科研和生活于一体,各类资

源在社会中所占比重、能源消耗较大等方面,充分认识建设节约型校园的现

实和长远意义,不断增强了全校师生员工的资源忧患意识、勤俭节约艰苦奋

斗意识和责任意识,促进了资源管理知识的传播与共享,营造了全员参与节

约型校园建设的浓厚氛围。

2.组织保障

1)成立建设节约型学校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工作会议,研究部

署节约工作,统筹管理建设节约型学校工作各阶段环节。

2)聘请校内校外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为校园节约工作提供咨询、指导。

3)成立建设节约型学校办公室,负责执行节约领导小组布置的工作任

务,具体组织、协调、监督、检查节约型学校建设各项工作。

4)校部机关、院系、教辅部门等成立节约管理机构,由部门主要领导

兼任负责人,负责本部门节约管理工作。

5)校团委、学生会等学生思想教育部门将节约型学校建设工作纳入学

生工作中,确定分管责任人,积极引导和支持学生开展校园节约活动。

(三)、挖潜改造,依托技术节能增效

开源节流,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使用节水型器具,安装智能水控系统节水的技术空间很大。把推广使用节水效益好的用水器具和先进的节水技术作为

节约用水的重要措施,逐年加大节水改造的经费投入和维修改造力度。全部更换

学校楼宇节水型龙头,并加装节水喉。在校卫生间、盥洗室水龙头、小便斗安装

红外线节水开关 安装脚踏式大便池冲水器。为提高节水的科技含量,改造校公

共浴室、开水房,安装智能水控计价系统,共由计算机控制,以分钟为计量单位,洗浴按用水时间长短收费。打开水实行每天免费16磅,超出付费的方式。经统

计,一年节约用水9000多吨,节约天然气约6000立米,节约用电7000多度。

投入运行后,学校浴室及开水房节约水电气经费190万元/年。

三 总结

与其他办公用品相比,能源具有管理的特殊性。办公、教学等公共场所电

使用,不能像文具纸张等用品一样建立严格的领用制度。水电使用具有很大的随

意性和不确定性,并且难以考核,造成了水电管理的复杂性和困难性。仅靠水电

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是远远不够的,节能工作任重道远,需要全校师生的积极参

与。

启示语

建设节约型校园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后世的大事、好事。建设节约型校园也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当然,我们意欲找出构建节约型校园的路径,但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深入探析其原因所在无疑是我们的首选。唯此,我们才能做到对症下药、药到病除,为构建节约型校园献计献策,为构建节约型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篇:高校资助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200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即(国发[2007]13号)颁布,我国开始全面实施新的资助政策体系,标志着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当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存在一些难点:困难生认定缺乏科学合理的机制、各种资助项目之间缺乏优化组合、勤工助学岗位难以满足学生需求、精神帮扶与经济资助力度不平衡等。要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建立科学的困难生认定体系,优化配置各种资助资源,积极拓展勤工助学岗位,努力发挥助学工作的育人功能。为了保证优秀的困难学生能够享受到受教育的权利,不因家庭困难而失学,国家对高校学生的资助力度越来越大,这一政策也得到了高校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一系列问题,本文就从目前存在的问题谈起,对其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能够为以后的资助工作提供些许建议。

关键词:高校、学生资助、存在问题、解决建议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贫困生逐渐成为高校的一个突出、特殊群体,在近年来,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我国政府历来都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2006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34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进一步完善帮助贫困家庭学生上学的资助制度和扶持政策等,保障所有孩子都有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2007年,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郑重宣布,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健全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助学金制度。同年5月,国务院第176次常务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家和高校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的贫困生资助措施,我国逐渐形成了“奖、助、补、减、贷、勤”多种方式有机组成、无偿与有偿手段相辅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高校的资助工作能否做到公正、公平、公开,关系到国家的奖助学金政策能否得到实施,关系到奖助学金能否发放到真正需要的贫困生手中,对于解决贫困生的问题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高校资助工作的现状及意义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已逐步建立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的,包括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助学金、勤工助学基金、特困生补助、通讯、洗澡补贴和学费减免在内的多元化资助体系。教育部2009年第5次新闻发布会的数字显示,2008年,全国公办和民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包括全日制本专科学生、研究生和第二学士学位学生)总数为2103.27万人。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约为473.96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2.53%;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约为158.32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7.53%。2008年,全国公办和民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总金额约为293.7亿元,比2007年的272.92亿元增长7.6%;共资助学生4156.24万人次。具体资助项目包括:奖学金、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校内学生无息贷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学费减免、伙食补贴、国家助学贷款代偿等9项内容。2008年,全国用于高校学生资助的总投入为304.13亿元(含国家助学贷款贴息和风险补偿金共10.43亿元),其中各级财政直接投入154.07亿元,占当年资助总投入的50.66%,比2007 年的75.28亿元增长104.66%。

新的资助政策体系的实施,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了一个非常清晰的解决路径: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以国家励志奖学金等为辅——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费、住宿费问题;以国家助学金为主,以勤工助学等为辅——解决学生的生活费问题;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还可以通过“绿色通道”入学。

新的资助政策体系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分别设立国家助学金、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既帮助了困难学生,又鼓励了优秀学生。二是确立了合理的资金分担机制。国家奖学金由中央财政负担;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中央所属院校由中央负担,地方所属院校由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分担。三是体现了政策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学习国家最需要的专业,促进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引导高校毕业生到艰苦地区和基层单位就业,促进人才资源分布更趋合理。

1.高校资助工作的现状

现阶段,在我国助学的途径和方式大致只有两种。

(1)国家助学渠道。多年来,在政府方面,教育部、财政部等部委和地方政府一直致力于制定和完善高校贫困学生资助政策和措施,现已建立起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的高校贫困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形成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的学生贷款制度;以国家助学奖学金为主的奖学金制度;勤工助学制度;临时困难补助制度;减免学费制度。为保证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贫困学生按时入学学习,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还建立了“绿色通道”制度,即对被录取入学经济困难的学生,一律先办理入学手续,然后再根据核实后的情况分别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资助。这个体系主要的服务对象是考入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的贫困学生。

(2)民间助学渠道“不让一名贫困生因为经济困难而辍学”是高校助学的宗旨。为了促进教育公平,不仅要完善高等教育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还要大力鼓励社会捐资助学,也就是民间助学,也叫个人助学。民间助学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内容也更加复杂。从助学主体来说,有的以个人形式,有的以团体形式的:从助学目的来说,有的是无偿的,有的是有偿的;从助学范围上来说,有全国性的,也有地方性的;从被资助对象来说,有针对公办高校的,也有针对职业教育的。2.高校资助工作的意义

目前我国的资助政策体系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了一个非常清晰的解决路径——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费、住宿费问题,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以国家励志奖学金为辅;以国家助学金为主,以勤工助学等为辅;解决生活费问题,此外,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可以通过“绿色通道”入学。新的资助政策体系建立后,高校逐步形成了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补助、学费减免等多种方式并举的资助政策体系,总体上讲,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有效落实基本保证了大多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较好地解决了他们的经济难题.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压力,使家庭经济困难的在校大学生受到了极大的鼓励和支持,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为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我国高校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虽然高校各层领导都非常重视资助工作,但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下面就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以期能够为以后的资助工作提供建议,保障资助工作的有效展开。

1.贫困生资格认定难度大。

高校贫困生是指在国家招收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中,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教育费用或支付教育费用很难的学生。贫困生一般分为困难生和特困生。在实践中,多数高校认定贫困生的依据如下:一是学生有无乡、镇、区、县的贫困三级证明以及民政局下发的低保证、最低生活保障和低收入证;二是学生所在院校填写的困难家庭月收入、年收入概况认定表;三是学生支付各种费用的能力以及学生的日常开销。但由于某些因素很难量化,导致认定工作难以顺利进行。例如,对不同级别(乡级、镇级、区级、县级)的贫困证明所代表的贫困程度的理解影响着学生贫困等级的划分;一些生活并不贫困的学生却持有贫困证明要求申请助学金;很多贫困学生不愿意将自己的真实情况如实说明等。这就使得一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未能得到帮助,一些非贫困生却占用了宝贵的经济资源。

2.贫困生经济资助体系不完善。

助学贷款、助学金、奖学金和勤工助学是资助贫困生的主要方式。这些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贫困生的入学问题,但随着资助的不断深入,很多问题便逐渐突显出来。从资金施予方来看,一些外省市银行并不支持在本省以外就学的学生申请助学贷款;在很多省市若要申请到助学贷款,必须首先由学校出具申请,而学校则会限制高年级学生的申请名额;在助学金和奖学金名额分配上,学校也倾向于将机会留给低年级的学生;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助学贷款给刚毕业的大学生带来了较大的还贷压力,使得很多学生不愿意主动申请助学贷款。同时,各种助学金和奖学金在很多时候都以成绩为衡量标准,导致一个学生获得多项奖学金的情况。

3.贫困生的心理支持不受重视。

家庭环境和特殊的生活经历,使贫困大学生承受着较大的压力,他们也较容易出现自卑、孤僻、人际关系敏感、自我封闭等心理问题。一方面,他们把自己视为校园中的弱势群体,自卑心理严重;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希望被贴上贫困的标签,自我封闭,很少参加集体活动,甚至不愿承认自己是贫困生。甚至有些学生视“贫困”为羞耻,自惭形秽,采取逃避、退缩的消极态度。因此,高校也需要高度重视对贫困生的心理辅导。

贫困学生迫于经济压力不得不去打工挣钱,除了必要的支出,他们会尽量节约生活花费。学生能够额外支配的钱越少,人际交往中的主动性往往会越低。这种主动性的降低使得学生在交往过程中表现出自卑、不自信、焦虑等特点。但事实上,贫困生本身并不是致贫的原因,因此仅在经济上资助贫困学生是完全不够的,更需要在人际交往、学业、个人成长等方面给予帮助。

此外,很多学校都将学生的日常消费水平作为贫困生认定的标准之一,这一标准被很多学校所采用。这一评价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贫困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曾经有一位贫困生这样诉说:“当我拿到助学金的时候,宿舍氛围就会很紧张。虽然其他人的生活条件比我优越,但看到我领到一下好几千块钱,他们都会有些不高兴,那段时间我很怕会和他们发生矛盾。”由此可见,这种人际关系上的张力使得受到资助的学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因此对贫困生进行心理辅导是非常有必要的。

4.贫困生受助后的管理困难。

对贫困生进行资助的目的是帮助他们重新获得学习的机会,获得生存的本领。然而,有的受助学生却没有珍惜继续求学的机会,学习状况不佳;有的则是肆意挥霍资助金,甚至产生“等、要、靠”的不良心态。因此,尽管这部分学生的贫困是真实存在的,但是如果放任其浪费宝贵的社会资源,就无法实现资助贫困生的真正目的。目前,高校只是对资金如何发放、名额如何划分等进行严格把关,却忽略了贫困生受助后的管理问题,这不仅会减弱施予者的信心,也会导致贫困生资助不能长期而有效地实施下去。

三、进一步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必要性

1.“贫困”概念再认识的需要。

“贫困”不是简单的经济概念,它涉及更多难以估量的隐性指标,除了指所拥有的金钱和物质资料达不到某种必需水准这一经济内涵之外,“贫困”的外延还包括贫困主体与所处环境中的物质资源的关系、与人的关系、与知识和技术的关系以及与社会机构的关系等。当个人或者群体失去或者被部分剥夺这些关系,以致其无法得到所需资源来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或者没有能力去调动资源和关系时,该主体就是贫困的或者会沦为贫困。可见,贫困生的形成不仅仅是由于物质的匮乏,也由于在精神、能力、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占有不足,甚至还包括其自身素质及受教育状况等方面的不足。仅仅从经济上来理解和消除贫困,则必然导致资助理念和资助方式的片面性。

2.贫困生多层次需求的需要。

贫困生作为社会贫困群体的一部分,既有贫困群体的共性需求,又有不同于一般贫困群体的特殊需求。在思想上,他们积极构建对社会和他人、对自身价值取向的认知;在行为上,他们急于融入社会,证明自己的成人性,试图减轻家人的压力,具有自己的行为方式。因此,仅仅对贫困生给予经济上的资助并不能完全解决贫困生的多层次需求,贫困生在精神世界上的诉求也是学校和社会需要关注的重要方面,其在精神世界上的诉求主要表现为自尊自强的心理需求、人际关系和谐的需求、得到心理支持的需求、自我成长的需求等。

3.贫困生资助体系长期稳定发展的需要。

贫困生资助是一项利国利民的社会工程,它一方面增加了高层次人才的数量,另一方面体现了社会的优越性,为贫困家庭带去了希望和力量。但贫困生资助体系的种种弊端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后续发展,不仅缺乏完善的认定体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将经济压力转移到就业初期的年轻人身上,就目前我国大学生的经济收入情况来看,这种压力必然会迫使学生出现不诚信的行为。

综上所述,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建立贫困生与高校、社会及其他学生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于促进贫困学生的健康发展以及形成体现“人文关怀”的资助方式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四、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的途径

1.建立科学的高校贫困生认定程序。

第一,完善高校贫困生认定过程。在高校贫困生认定过程中,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法,而要保持认定过程的动态性。高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其家庭生活水平和当地人均收入水平都存在差异,这就造成学生的贫困水平截然不同,有的学生交不起学费,且无力承担生活费用;有的学生勉强交齐学费,但无力承担生活费用;有的学生能基本承担生活费用,但无力交付学费等。以上差异要求高校贫困生认定应该设立等级,形成差异性的贫困生认定标准。此外,在大学期间,学生家庭的情况也会发生改变,保持认定过程的动态性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学生的信息,每学年的定期复核可以保证更多的学生获益。在此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同伴的监督作用,在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原则下,完善监督举报制度,建立监督的长效机制,保证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公正性。

第二,形成初中、高中、大学一体的贫困生认定体系。如果由高校完全承担贫困生认定工作,要想了解贫困学生的真实情况,高校就必然需要派人实地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产生高昂的认定成本。由于大部分贫困生家庭的“贫困”不是在短时间内形成的,如果能将认定工作延伸至初中或高中,不仅能够节省成本,还可以对贫困生家庭的经济状况进行动态的观察和管理。学生曾就读的初中和高中通常在学生的生源地,初高中教师也比较了解当地的贫困线标准以及高校的教育支出,因此初高中教师能够较为公正地确定该学生是否为需要救助的重点对象,该评价可随学生档案一起进入高一级学校。这样高校就可以根据学生的申请、学生初高中的贫困档案、地方的民政证明等进行贫困鉴定,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认定的准确性。

2.建立更为合理的还贷政策。

建立助学金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减轻学生在就读期间的经济压力,它是以学生未来的收入作为还款保证的。但目前高校扩招导致毕业生数量快速增长,而就业市场需求增长率却相对缓慢,供需比例失调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大学毕业生的工资水平也较低。当前的还贷政策为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带来了很大的经济压力。因此,在国家、社会和学校多方面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就业的同时,制定合理的助学贷款还贷政策是非常必要的。这一方面能够保证学生顺利还贷;另一方面能够保证学生安心工作,不为贷款所累。完善还贷政策的具体措施包括制定最高全额还款年限;将个体的收入所得与还贷比例相挂钩;个体的年收入低于某一水平后,可以免除当年未还款数额的利息等。

3.建立完善的受助贫困生管理制度。

贫困生工作往往是在入学第一年时备受关注,但在之后的几年里,大部分学校均以第一年的调查结果为准,而并不关注受资助学生入学后的学习情况和思想状况。在这种背景下,对受助贫困生的管理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明确受助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建立动态的准入和退出制度;建立勤工助学奖罚制度等。这些措施能使贫困生在接受经济资助的同时,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认真学习,掌握技能,不断成长。建立完善的受助贫困生管理制度,不仅能够促使受助学生珍惜受助机会,而且能保证资助制度得到长效的发展。

4.创造宽松、安全的心理支持环境。

高校对贫困生的帮助不能停留在物质层面上,更应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对贫困生的精神支持和心理辅导。已有研究表明,贫困生感受到的社会支持越高,其孤独感越小。对于学生而言,学校创造宽松、安全的心理支持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能够给予学生物质上的帮助,更能给予精神上的支持和关爱。具体来说,学校要重视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关注贫困生的家庭环境和生活经历,充分理解贫困生的心理感受。班主任和辅导员要加强与贫困生的沟通,鼓励其他同学尽可能地理解他们、关心他们、尊重他们,努力营造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良好氛围,增强贫困生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高校助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已成为解决贫困大学生经济困难的重要途径,当我们看到帮困助学体系的日益完善, 以及该体系所取得的成绩时, 不能忽视了帮困助学所应发挥的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育人作用。因此,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讲,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大力支持,更需要精神上的关怀与心理上的疏导,高校助困体系只有同时发挥出其育人功能时, 才能培养出人格完备、知识全面的高素质大学生。

参考文献:

[1]陈柳钦,冯涛;国家助学贷款的制度困境及措施的完善。国家行政学院学报[J] 2006(3)。

[2]王小敏;对高校资助政策的现状反思。管理观察[J] 2009(35)。[3]程育兰;高校贫困生现状及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J] 2005(11)。[4]胡剑虹;关于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第四篇:高校节能管理中存在问题总结

高校节能管理中存在问题总结

我们针对这些问题在学校和四川其他高校开展调查的目的有两个,第一:有目的的发现四川高校是否存在相同的问题,便于我们了解四川高校水电浪费的大体原因,有目的的解决问题;

第二:为我们写调研报告提供材料,这是主要目的,因此我们在调查过程中一定要做好统计。

下面谈问题:

一. 节能意识不强。

有管理者节能意识缺失导致的浪费,同时由于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都变来懒了,没有吃苦耐劳的思想,对于浪费水电的钱更本就不在乎,导致大学师生都知道“节能”却缺乏节能意识而导致浪费。

(1. 我们需要设置相关的问题以调查问卷的方式来收集一下这方面的数据作为证明;2.询问一下楼管我们每个宿舍每个月允许使用多少免费电,每度电多少钱;3.走访一些宿舍,统计一下每个月他们要多交多少钱,哪些方面用电最多,便于分析原因,同时换算成电量大致估算整个西科大这方面浪费了多少点量)

二. 高校扩招,规模不断扩大,管理体制不完善。

高校招生人数越来越多,人口剧增,高效能源规模不断扩大和复杂化,而学校管理体制得不到完善导致很多浪费。节能教育力度不够、节能意识薄弱,导致大量的能源浪费。

(1.我们学校的规模不断的扩大,人数扩张,可以到后勤部门询问

学校学校是如何处理下这个问题的。2.同时以问卷方式,设置

一些问题调查一下本校和其他高校同学节能意识处于什么水平。

3.打电话问其他学校的同学询问是否存在相同的问题,如果有,在打电话到后勤问他们是如何处理的)

三. 节能制度不健全,部门之间缺乏配合,能耗管理工作难以顺利推进,各部门分工不明确,职责不清。

(调查我们学校水电管理部门的组成,各自的功能,职责,分工是否明确,工作开展是否顺利)

四. 监督工作力度不够问题,不少单位部门节能监管工作薄弱,即使存在浪费能源现象也无人问津,以致一个单位部门重复同样的浪费行为。

(通过分析已经统计好的数据,找浪费的大头,分析并找出原因,比对一下是否与此有关)

五.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低问题,虽然大多数高校基本上都有专职的节能管理人员,但人员平均学历较低、军队转业人员及临时聘用工人所占比例较大,专业能力不强、整体素质偏差,不具备更深层次的能效分析、节能挖潜、节能监管、督查等全方位的管理工作,导致很大的能源浪费,高校节能管理工作普遍存在人员少、工作量大、工作条件差、设施差以及责权利不配套的困难和问题,大部分能耗管理工作人员只有工作的责任和义务, 没有参加培训、学习和充电的机会, 更没有实现节能、环保和综合治理于一体的成长机会。

(针对这一问题对我们学校的水电管理人员的人数,学历层次,工资待遇,工作环境,以及他们对于自己工作的看法进行一个调查,做好

数据统计)

六.技术问题

高校节能管理中的技术问题,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节能管理过程中技术设备材料落后,监控程度低;二是费用回收和计费标准问题。对水电使用的计量、核算考虑不足,加之学校各单位及单位内部空间布局不尽合理。此外,节能技术的缺陷还导致不合理的能源供需,造成能耗增加,如冬季供暖,学生在生活区和教学区活动的时间、教师和行政工作人员在办公区与家属区的工作时间都有明显的规律,对供暖时段的要求不同,而当前的节能技术还不能提供分时供暖、按流量计费等服务。

(针对这个问题进入后勤部门或到处走访调查我校水电设备的现状,存在哪些不足,是否对于能源供应随季节的不同有相应的变化。同时打电话询问其他高校相关问题得现状并做好记录)

七.资金投入问题

资金问题是高校节能管理问题的核心问题,加强宣传教育,提升节能意识需要资金支撑;拓展管理能力,培训管理人员也需要资金支撑;更新设备,构建收费流量系统同样需要资金支撑。学校在节能管理中的资金不足,一些老式的水电设施不能得到彻底改造,资源浪费严重。特别是近几年建设规模不断扩大,高校重建设、轻维护,导致节水、节能的改造资金严重短缺。

(调查我们学校每年用于节能的资金有多少,大致用于哪些方面,收效如何,是否可以改进,同时电询其他学校以问问题的形式收集资料)

以上是我总结现在高校水电管理存在的问题,括号里面的是我觉得我们应该做的些事情。

第五篇:高校工会内涵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校工会内涵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华北电力大学 李双辰 王玲

内容提要: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工会内涵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内涵发展主要表现为深化民主政治建设、加大工会维权力度、提高工会创新能力等方面。对内涵发展的研究和探索,必须兼顾传统工作和创新发展的关系,以推动工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工会工作 内涵发展 对策研究

中国高校工会在高校民主政治建设、维护教职工权益、工会工作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并开始了新一轮发展战略的研讨。笔者认为,高校工会的持续发展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这是因为高校工会的发展总是与高等教育的发展密切相关,而高等教育正在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那么,高校工会的内涵发展就是要根据中国高校工会已取的经验和发展规律,进一步深化高校的民主政治建设,重视高校教职工的民生问题,提高维权能力和工作创新能力,实现工会可持续和谐发展。

一、高校工会内涵发展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

高校工会走内涵发展道路,既面临着时代挑战,又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机遇。不论是纵观历史还是横看社会,高校工会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已成为时代必然的选择和发展趋势。

1、高校工会内涵发展根源于高等教育的发展

当前我国教育发展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最基本的阶段性特征就是进入了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新阶段,进入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新时期。现在,有学上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上好学的问题成为突出矛盾;数量和规模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质量和结构的问题成为突出矛盾。正是在高等教育由外延式发展转变为内涵式发展的时期,工会应当与高等教育同步发展,即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2、高校工会内涵发展内源于工会自身的挑战

近20年来高校工会以建家升级工作为龙头,依托民主政治建设这个重要平台,通过校务公开、教代会等形式把教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落到了实处,较好履行了工会维权的基本职责,得到学校党政和教职工的认可。然而,在成绩面前也有民主政治建设后劲不足,建家工作要创新思路,工会干部综合素质和能力需进一步提高等问题急待解决。因此,来自工会内部的冲击、挑战比任何时候都强。工会工作面临着继续提高工作质量,如何持续发展的问题。

3、高校工会内涵发展外源于教职工需求的压力

外部的压力主要来自教职工对工会日益高涨的需求。教职工队伍结构的多样性凸现了维权工作的错综复杂性;高校的民生问题也给工会的维权能力带来压力。在建设高水平大学过程中,面对教职工对工会维权能力的期望值的不断提升,工会如何更好地融入主流服务主体,有效地提高维权能力、吸引力和影响力,是当前要进行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的问题。这些来自教职工需求的压力正是工会内涵发展的动力外源。

二、高校工会内涵发展的基本问题

在我国教育阶段性发展的背景下,当前高校工会工作也呈现出阶段性特征。最基本特征,就是进入了从基本落实工会维权职能向全面提高工会维权能力转变的新时期。现在,搭建民主政治建设平台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但依法治校的问题还有许多事要做;工会工作领域的覆盖面和基本任务已初步明确,但质量和效果成为突出问题;工会通过努力工作获得了学校党政和教职工的充分肯定,但满意率还有较大提高空间。所以,无论从内涵发展的要义,还是高校工会现实状况看,工会内涵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尤其应当关注民主政治建设、维权能力、工作创新三个方面的问题。

1、关注民主政治建设出现的“匀速”倾向

高校民主政治建设是工会的标志性工作。经过多年的实践发展,高校已形成别具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设模式——以教代会和校务公开为两大支柱的民主政治建设平台。

需要引起关注的是高校民主政治建设出现了“匀速”倾向,即对教代会和校务公开出现了由“加 速”转向“匀速”的征候,甚至出现“教代会有否必要每年都开”的疑问,这对深化民主政治建设带来影响和压力。

2、高校教职工民生问题凸现工会维权难度

随着学校的快速发展,青年教职工对学校发展的满意感和由于自身潜能实现而获得的成就感较高,而在学校工作所体验到的快乐感和由于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而获得的知足感与期望值相差较大。尤其近几年高校青年教职工的民生问题日益凸现出来,主要集中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住房问题;二是教职工收入问题;三是子女教育问题,这三方面的问题解决难度之大是显而易见的。

3、工会工作持续进步的方向急待明确

多年来,高校工会干部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努力创新,积累了许多工会工作的宝贵经验。它包含了民主管理制度的确立、建家工作的深化、维权机制的形成、工作理念和方法的创新等。下一阶段工作的突破口在哪?持续进步的方向何在?

三、高校工会内涵发展的对策研究

工会内涵发展应以深化民主政治建设、提高维权和服务能力、工作创新为框架,其核心任务概括为三个方面:坚持“党政工共建”,把民主政治建设做实做强;以和谐维权促进“共建共享”;以管理创新促进“深度服务”。

1、坚持“党政工共建”,把民主政治建设做实做强

认真分析总结高校民主政治建设发展过程,我们认为高校的民主政治建设的突破口可能在于“共建共享”。高校的改革应着眼于进一步调整高校的利益分配格局,调动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缩小学校内部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使更多的教职工,特别是广大教师最大限度地享受到学校发展带来的好处。这将是未来几年高校民主政治建设的出发和落脚点所在。

发挥学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深化民主政治建设的关键。在解决了按时开会等制度建设问题后,下一阶段应抓好教代会四项职权的落实问题,特别是教代会民主评议领导干部的权限落实问题是党委应高度重视的问题。

学校行政的强力支持,是深化民主政治建设的保证。学校行政在下阶段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应着力做好两件事:一是认真落实《北京市高校校务公开目录》的各项校务公开工作;二是大力抓好提案工作,用提案工作成果促进学校的中心工作。

学校工会的协调作用,是深化民主政治建设的组织保障。工会在学校党政的领导和支持下,认真落实教代会工作任务,检查督促教代会决议、提案的落实,及时将教代会决议和提案落实情况通报给广大教职工和教代会代表。

有了这样一个党政工合作共建平台,高校的民主政治建设一定能够克服“匀速”倾向,沿着健康轨道持续加速发展。

2、关注教职工民生问题,以和谐维权促进“共建共享”

破解高校教职工民生问题应当是一个社会范畴问题。高校可以说是社会中和谐度较高的区域,但决不能掉以轻心青年教职工中的民生问题,也不能因为有些问题是学校无能为力的而不作为。随着高校教职工队伍结构的变化和维权工作的不断递进,“和谐维权”成为当今维权工作的新内涵:双向维护得到广泛认可;分类维权成为新特点;特殊维护(教师中的拔尖人才)成为新需求。

3、加强工会团队建设,以管理创新促进“深度服务”

“深度服务”是指工会在已建立的一套服务机制基础上,创新思路和方法,在更深更广的层面上为教职工提供更贴实际、更有效、更到位的服务。

如何通过管理创新促进“深度服务”?按照管理学的激励理论,取得工作效绩的方法就是激励。因此,要努力加强自身建设,造就一支服务优良管理到位的工会团队。工会团队建设的核心是“共同发展”,通过与学校共同发展、与兄弟工会共同发展、与广大会员共同发展来拓宽个人发展空间。我们要以需求为导向,以管理为支柱,以激励为手段,以满意为目标。只有以高水平的管理为支撑才能实现“深度服务”。

1)提高维权能力是实现“深度服务”的保证 工会在维护教职工权益和为教职工服务方面有着自己的独立服务区,在这里工会应当发挥主角作用。工会在维权中的作用取决于工会的地位和执行力。如果工会总是徘徊在学校的主流工作之外,工会的源头参与和维权执行力就是空话。所以,工会应以融入主流服务主体来提高工会的维权执行力。融入主流工作扩大了工会在学校党政心目中的显示度,也就为工会获得了维权的话语权。

2)管理创新是“深度服务”的基础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教职工对工会的需求也在不断更新和变化,创新是实现深度服务的基础,而“需求分析”是创新的前提。创新还要注意克服 “思维定势”,工会在多年“围绕中心服务主体”的工作中建立起一套服务体系和工作方法,受到教职工的认可,但教职工对工会工作方法的“喜新厌旧”和难点问题的轮番轰炸也使工会面临空前的压力和挑战。由此可见,高校工会要真正实现“深度服务”,必须从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出发.把握求真务实的工作原则,拓展工作思路和方法、增大创新力度,探索改革形势下高校工会内涵发展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 周济.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J】.求是.2005,(8)2. 郭大成.创新高校工作 推进民主政治建设【M】.2008,(3)3. 周济.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J】.求是.2005,(8)

作者简介:

李双辰,华北电力大学党委副书记,研究员

王 玲,华北电力大学工会常务副主席,教授

下载高校节能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校节能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校管理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共5篇)

    目前我国高校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对策 编辑:studa9ngns 作者:佚名 出处: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日期:2006-1-3 摘要:本文列举了目前我国高校(本文特指大陆地区)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定稿]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合作教育类本科生培养应运而生,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充满挑战,由于国际合作教......

    浅谈我国高校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浅谈我国高校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来源:《理论与当代》作者:郝 栋时间:2010-12-21 关键词:高校行政管理 问题 对策摘要:面对我国高校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提高行政......

    高校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校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伴随我国高等院校的快速发展,对声乐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标准,声乐学科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长期以来,在声乐教学方面,虽然取得一......

    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针对我国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高校财务管理问题措施 当前,我国高等学校正在借......

    大学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大学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毕业论文 http:// [2009-02-24 19:06] 摘要:目前大学生的扩招造成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以及班级人数的增加,致使大学班级管理的难度加大。然而......

    公务员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公务员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绩效管理是现代政府管理的前沿课题,也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如何科学建立以绩效考核为目的的公务员管理新模式是面......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本文在分析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基础上,提出了通过完善内控制度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内部管理基础工作;并将绩效分析管理理念引入国有资产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