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时间:2019-05-13 09:17: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时期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时期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第一篇:新时期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新时期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党建带团建是由党团天然的政治关系决定的,并经由历史和实践所证明的高校党团建设的有效途径。然而,随着高校扩招、后勤社会化改革、学生群体多样性显现以及90后学生逐渐进入高校等情况的出现,给党建带团建工作及团建工作本身提出新的要求,新形势下高校基层团组织面临新的挑战。文章分析了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的现实意义,党建带团建工作的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提出新时期党建带团建工作的对策建议。关键词:高校;党建;团建;研究

Abstract:Party caucus League Building is a natural poli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cision, and proved by the history and practice of building an effective way to college party.However, with college enrollment, logistics, social reform, student groups, and 90 show the diversity of students enter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uch as the gradual emergence of case, to the Party building work and tour groups to build new demands on the work itself, the grass-roots university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mission organizations face new challenge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llege Party tour construction work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 construction work of party building tour of the main problems and issues raised in the new period for the Party building work Suggestions tour.Key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Party;group building;research

党建带团建是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我党加强对共青团工作领导形成的一条成功经验,是高校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好方法。当前,随着高校扩招、后勤社会化改革、学生群体多样性显现以及90后学生逐渐进入高校等情况的出现,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正处于一个更加复杂开放的环境中,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高校应以学生党建工作为依托,坚持“以党建带团建,用团建助党建,党建团建一起抓”的宗旨,带动和促进团建工作,为培养出大批高素质人才提供思想和组织保证。

一、高校加强党建带团建工作的现实意义

党建带团建作为高校党团工作的一个优良传统,在新时期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实践证明,应在高校中继续贯彻并在实践中坚持实施党建带团建的工作思路,同时努力找到新的突破点,这对于在新形势下加强共青团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加强党建带团建工作,有利于促进高校共青团组织的先进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以更好体现;有利于更好地贯彻和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的提高;同时也有利于有效推进高校团组织的顺利发展,更好地为党组织建设服务,体现团的助手作用。

在加强党的建设的过程中,扎实抓好团的建设,可以进一步扩大党在青年中的群众

基础,增强党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可以为党员队伍和干部队伍不断充实新生力量;可以为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培养更多的优秀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见,加强团的建设,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基础,党建带团建是高等院校党的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1]

在高校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过程以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正是通过“党建带团建”工作思路的有效实施,使得团的工作在以往基础上得到了完善、充实和发展,团的组织功能和宣传功能显著提高。团员青年对党的认识更加深刻,对党的感情愈更深厚。这在现实中表现为:团员青年为自己具有党的助手作用的自豪感更加强烈;团员青年加入党组织的动力更大,动机更纯;团员青年配合学校做好各项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都有了很大提高。

二、当前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层党组织对党建带团建的工作指导需进一步加强

党建带团建工作目前一般还只是停留在口头的重视,缺乏工作上的具体深入指导,有些基层党组织也没有真正把基层团建工作纳入党建工作的大局中去思考,忽视了党组织与共青团组织的密切关系,只把共青团组织当作普通的社会团体看待。此外,有的基层党组织平时忙于组织发展和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等事务性工作,不能及时帮助团组织解决工作中的一些实际困难;也有的基层团组织负责人没有认识到基层团组织建设离不开党组织的有力支撑,没有经常性地向基层党组织负责人汇报团的自身建设情况,不能争取到党组织对团的建设工作的足够关心和重视,这些都容易造成党建对团建工作的指导不够,需进一步加强。

2、党建带团建工作机制不够完善

当前,高校党建带团建的工作机制形成还不够明显,例如没有将党建带团建工作例会制度、定期听取团的工作汇报,研究和解决团建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等以制度的形式固化下来,导致在实际工作中随意性大,缺乏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长效机制是落实党建带团建工作各项任务的内在需要和重要保证。

3、党建带团建工作创新不够

首先,高校基层团组织的功能没有适应新形势的变化而重新定位,教育方式仍为传统的会议、报纸等灌输形式,缺乏有效的载体和平台,没有能够融入到团员青年的日常学习生活中,降低了对团员的教育的效果;团组织团结服务青年学生的方式陈旧,导致团组织作用的弱化,吸引力和凝聚力下降。只有在实际工作中团的教育与的党教育有机结合,创新党团教育的互为补充的形式,加强团员青年对党的了解和对国家形势大局的把握,缩小青年与党的距离感,才能更好地推进团组织的教育。其次,团组织的设置方式单一,只是按照传统模式在班级设置团支部,院(系)设置团总支(团委),没有按照团员的不同群体、活动地域范围进行分类管理,如果团组织的设置不断创新,例如设立楼栋或社团为单位的团组织,与高校党的设制模式相互衔接,团组织的建设将会得到

进一步的加强。

4、基层党团干部人员少、任务重,自身素质和能力亟待提升

高校基层党团干部存在人员配备不足、相互交叉重叠现象,加上工作任务重、要求高、处理应急事务多、精力有限之故,导致基层党团干部对党建带团建工作认识不清,对党建带团建的具体内容掌握不明,对党组织和党员在团建工作中如何发挥作用,“带什么”和“如何带”缺乏明确答案。与此同时,基层党团干部在年龄层次、知识结构上还存在一些不合理、人心不稳现象,特别是党团干部从事的是在国际国内环境急剧变化、大学生思想观念呈多元化倾向的背景下做人的思想教育工作,尽管目前高校党团干部总体上具备较强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但在知识层次、政策水平、管理能力、大局意识、创新能力、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等综合素质培养上亟待加强和提升,才能在党建带团建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努力探索新时期加强党建带团建的新对策

1、注重党团组织自身建设,在”建”字上与时俱进

党建带团建的根本在“建”,就是党团组织首先要抓好自身建设,如果基层党组织本身不强,没有战斗力和号召力,就无力带动团的建设;如果团组织不练内功,完全依赖于带,也只能停留在良好愿望上,即使带起来,最终还会掉下去,所以党建带团建必须抓住自身建设这个根本。[2]

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一是强化思想政治建设,这是党提高自身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保证,要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记党的历史使命,提升党员思想素养,增强党员责任意识、风险意识和服务意识。二是以党的组织建设为重点,不断增强党组织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要在加强基层党委(总支)自身建设的同时,特别重视基层党支部建设,注重支部委员尤其是支部书记的人选,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创新党支部活动内容,保证党支部组织建设质量。三是以党的组织制度为保证,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保证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和领导班子团结统一,促进党组织各项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民主化。

加强团组织自身建设,一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广大青年,突出高校团组织思想阵地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增强团员意识,正确引导、教育团员青年自觉提高思想素质,提高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二是健全团组织生活,完善团组织基础工作,健全团组织关系接转、缴纳团费、团员创先争优等制度,开好推优会、民主生活会和团员大会,营造公平、民主、平等氛围;三是针对团员青年特点、难点、热点,开展多姿多彩的活动,在活动内容选择、形式设计上下功夫,搭建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平台,开展国情、省情、校情教育,积极组织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深入认识、了解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适应社会发展的各种能力。

2、提高党团组织带动意识,在”带”字上求真务实

(1)带动团的思想建设,强化党组织对团组织的思想政治领导。党组织加强对团

组织的思想领导,一是为团组织把握好政治方向,指导团组织做好思想政治建设,帮助广大团员青年坚定“永远跟党走”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高校党委要创设好带动团组织思想建设的环境,每年定期召开研究党团组织思想建设专题会议,分期分批举办入党积极分子、党支部书记、团学骨干等培训班,邀请党组织负责人授课,帮助他们树立正确政治方向;三是党团组织共同利用思想教育阵地,联合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四是团组织要深入了解团员青年思想动态,及时向党组织汇报,为党组织做好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出谋划策,形成良好的相互促进的联动机制。

(2)带动团的组织建设,激发团的全体活力。党组织要落实对团组织的组织领导,并针对团组织工作中出的问题及时加以指导,并针对团组织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加以指导。首先,高校党组织在计划和部署上把团建纳入党建的总体工作规划中,确定一名党组织领导分管团的工作,定期听取团建工作汇报,明确对团建工作的领导责任。要注重对基层团组织和学生的调研,了解学生团员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状况,使党组织的思想、关怀能深入到学生中;其次,将团组织负责人纳入主要领导小组成员中。团书记是党员的,党内重要会议要列席参加。这种做法有利于团及时了解配合学院党政工作的开展,也有利于及时反映团建的要求,及时解决团建的困难。团组织应经常主动地向党组织汇报工作,主动寻求指导,确保团的建设能与党的建设同步前进,保证团的工作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面;第三,在团组织中广泛开展评比活动,通过评比、表彰使先进典型具有示范的表率作用,提高全校团组织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

(3)带动作风建设,提高大学生团员的优良品质和高尚情操。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团组织的作风建设。执政党的党风问题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同样,共青团的作风问题也关系到团的生存和发展。比如,校党委明确要求学生党员要在六个方面发挥模范作用,即在思想工作中发挥先进作用,业务学习中发挥表率作用,联系群众中发挥桥梁作用,精神文明中发挥示范作用,班团建设中发挥核心作用,社会活动中发挥骨干作用。利用学生党员与广大团员青年同吃同住同学的优势,建立学生党员示范岗、党员活动室,让他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带动、引导团员青年成长成才。团组织也积极行动,紧密配合,要求广大优秀团员、团干做文明学生,创文明校园。

(4)带动团干部队伍建设,增强党的后备力量。团员干部是广大团员青年中的优秀积极分子,在高校共青团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配好团干队伍是一项重要的工作。[3]首先,在团干部的选拔上,要坚持”四化”的方针和德才兼备的标准,真正把思想好、能力强、素质高的年轻干部及时选拔到团组织的领导岗位上来,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其次,党组织定期对团干部参加各类培训予于支持,主动将团干部的培训计划纳入党组织的干部培训规划,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第三,积极开展推优工作。团组织”推优”入党是党组织增强后备力量的主要来源和途径,团组织要增强推荐优秀团员入党工作的政治责任感和自觉性,把“推优”作为一项经常性的队伍建设的主要途径。党组织要指导各级团组织制定推优的培养计划,规范“推优”

程序,按照 “成熟一个推荐一个”的原则严格执行,将优秀团员推荐给党的组织,为党不断输送新新鲜血液。[4]

3、创新党建带团建的互动工作,以创新求发展,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成效

(1)抓基层---把团小组建在寝室。寝室是学生休息的地方,同寝室同学的关系也比其他同学之间相对密切。要把团小组建在寝室,一个寝室即是一个团小组,寝室长即是团小组长。它延长了共青团的工作手臂——把工作由支部最后落实到团小组;拓展了共青团工作的空间——把团的工作拓展到学生休息的寝室,占领了容易产生各种不良思想的寝室这块陈地。

(2)抓典型——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一是抓学生党员。学生党员虽然入了党了,担按《团章》规定依然保留团籍,要使他们在各方面都起先锋模范作用。二是抓学生干部。班委会、团支部、校系团委、学生会的干部是一支很大的队伍,因此一个学样学一干部队伍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学校的学风建设。三是抓特殊典型。树立“三好学生”“十佳标兵”,举办成长的历程——应届“优秀毕业生图片展”,举办学生事迹报告会等,通过多种形式激励广大团员青年努力实践,发愤成才。

(3)抓机制——增强团支部的活动。高校团委应坚持开展评选行进院(系)团委、先进团支部活动。同时,校团委还可以将一些活动让基层团委承办,还可以在每项大型活动中设立组织奖,调动基层团委干部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高瑞春.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的内容及方法[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4,(4).[2]毛时玉,于天放.试论新时期的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4(2)

[3]金剑雄,金武州.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思考与探索[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1).[4]余文明.新形势下高校加强党建带团建工作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7).

第二篇:新时期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新时期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党建带团建是由党团天然的政治关系决定的,并经由历史和实践所证明的高校党团建设的有效途径。然而,随着高校扩招、后勤社会化改革、学生群体多样性显现以及90后学生逐渐进入高校等情况的出现,给党建带团建工作及团建工作本身提出新的要求,新形势下高校基层团组织面临新的挑战。文章分析了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的现实意义,党建带团建工作的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提出新时期党建带团建工作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校;党建;团建;研究

Abstract:Party caucus League Building is a natural poli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cision, and proved by the history and practice of building an effective way to college party.However, with college enrollment, logistics, social reform, student groups, and 90 show the diversity of students enter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uch as the gradual emergence of case, to the Party building work and tour groups to build new demands on the work itself, the grass-roots university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mission organizations face new challenge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llege Party tour construction work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 construction work of party building tour of the main problems and issues raised in the new period for the Party building work Suggestions tour.Key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Party;group building;research

党建带团建是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我党加强对共青团工作领导形成的一条成功经验,是高校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好方法。当前,随着高校扩招、后勤社会化改革、学生群体多样性显现以及90后学生逐渐进入高校等情况的出现,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正处于一个更加复杂开放的环境中,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高校应以学生党建工作为依托,坚持“以党建带团建,用团建助党建,党建团建一起抓”的宗旨,带动和促进团建工作,为培养出大批高素质人才提供思想和组织保证。

一、高校加强党建带团建工作的现实意义

党建带团建作为高校党团工作的一个优良传统,在新时期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实践证明,应在高校中继续贯彻并在实践中坚持实施党建带团建的工作思路,同时努力找到新的突破点,这对于在新形势下加强共青团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加强党建带团建工作,有利于促进高校共青团组织的先进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以更好体现;有利于更好地贯彻和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的提高;同时也有利于有效推进高校团组织的顺利发展,更好地为党组织建设服务,体现团的助手作用。

在加强党的建设的过程中,扎实抓好团的建设,可以进一步扩大党在青年中的群众基础,增强党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可以为党员队伍和干部队伍不断充实新生力量;可以为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培养更多的优秀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见,加强团的建设,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基础,党建带团建是高等院校党的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1] 在高校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过程以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正是通过“党建带团建”工作思路的有效实施,使得团的工作在以往基础上得到了完善、充实和发展,团的组织功能和宣传功能显著提高。团员青年对党的认识更加深刻,对党的感情愈更深厚。这在现实中表现为:团员青年为自己具有党的助手作用的自豪感更加强烈;团员青年加入党组织的动力更大,动机更纯;团员青年配合学校做好各项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都有了很大提高。

二、当前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层党组织对党建带团建的工作指导需进一步加强

党建带团建工作目前一般还只是停留在口头的重视,缺乏工作上的具体深入指导,有些基层党组织也没有真正把基层团建工作纳入党建工作的大局中去思考,忽视了党组织与共青团组织的密切关系,只把共青团组织当作普通的社会团体看待。此外,有的基层党组织平时忙于组织发展和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等事务性工作,不能及时帮助团组织解决工作中的一些实际困难;也有的基层团组织负责人没有认识到基层团组织建设离不开党组织的有力支撑,没有经常性地向基层党组织负责人汇报团的自身建设情况,不能争取到党组织对团的建设工作的足够关心和重视,这些都容易造成党建对团建工作的指导不够,需进一步加强。

2、党建带团建工作机制不够完善

当前,高校党建带团建的工作机制形成还不够明显,例如没有将党建带团建工作例会制度、定期听取团的工作汇报,研究和解决团建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等以制度的形式固化下来,导致在实际工作中随意性大,缺乏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长效机制是落实党建带团建工作各项任务的内在需要和重要保证。

3、党建带团建工作创新不够

首先,高校基层团组织的功能没有适应新形势的变化而重新定位,教育方式仍为传统的会议、报纸等灌输形式,缺乏有效的载体和平台,没有能够融入到团员青年的日常学习生活中,降低了对团员的教育的效果;团组织团结服务青年学生的方式陈旧,导致团组织作用的弱化,吸引力和凝聚力下降。只有在实际工作中团的教育与的党教育有机结合,创新党团教育的互为补充的形式,加强团员青年对党的了解和对国家形势大局的把握,缩小青年与党的距离感,才能更好地推进团组织的教育。其次,团组织的设置方式单一,只是按照传统模式在班级设置团支部,院(系)设置团总支(团委),没有按照团员的不同群体、活动地域范围进行分类管理,如果团组织的设置不断创新,例如设立楼栋或社团为单位的团组织,与高校党的设制模式相互衔接,团组织的建设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4、基层党团干部人员少、任务重,自身素质和能力亟待提升

高校基层党团干部存在人员配备不足、相互交叉重叠现象,加上工作任务重、要求高、处理应急事务多、精力有限之故,导致基层党团干部对党建带团建工作认识不清,对党建带团建的具体内容掌握不明,对党组织和党员在团建工作中如何发挥作用,“带什么”和“如何带”缺乏明确答案。与此同时,基层党团干部在年龄层次、知识结构上还存在一些不合理、人心不稳现象,特别是党团干部从事的是在国际国内环境急剧变化、大学生思想观念呈多元化倾向的背景下做人的思想教育工作,尽管目前高校党团干部总体上具备较强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但在知识层次、政策水平、管理能力、大局意识、创新能力、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等综合素质培养上亟待加强和提升,才能在党建带团建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努力探索新时期加强党建带团建的新对策

1、注重党团组织自身建设,在”建”字上与时俱进

党建带团建的根本在“建”,就是党团组织首先要抓好自身建设,如果基层党组织本身不强,没有战斗力和号召力,就无力带动团的建设;如果团组织不练内功,完全依赖于带,也只能停留在良好愿望上,即使带起来,最终还会掉下去,所以党建带团建必须抓住自身建设这个根本。[2]

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一是强化思想政治建设,这是党提高自身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保证,要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记党的历史使命,提升党员思想素养,增强党员责任意识、风险意识和服务意识。二是以党的组织建设为重点,不断增强党组织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要在加强基层党委(总支)自身建设的同时,特别重视基层党支部建设,注重支部委员尤其是支部书记的人选,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创新党支部活动内容,保证党支部组织建设质量。三是以党的组织制度为保证,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保证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和领导班子团结统一,促进党组织各项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民主化。

加强团组织自身建设,一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广大青年,突出高校团组织思想阵地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增强团员意识,正确引导、教育团员青年自觉提高思想素质,提高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二是健全团组织生活,完善团组织基础工作,健全团组织关系接转、缴纳团费、团员创先争优等制度,开好推优会、民主生活会和团员大会,营造公平、民主、平等氛围;三是针对团员青年特点、难点、热点,开展多姿多彩的活动,在活动内容选择、形式设计上下功夫,搭建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平台,开展国情、省情、校情教育,积极组织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深入认识、了解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适应社会发展的各种能力。

2、提高党团组织带动意识,在”带”字上求真务实

(1)带动团的思想建设,强化党组织对团组织的思想政治领导。党组织加强对团组织的思想领导,一是为团组织把握好政治方向,指导团组织做好思想政治建设,帮助广大团员青年坚定“永远跟党走”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高校党委要创设好带动团组织思想建设的环境,每年定期召开研究党团组织思想建设专题会议,分期分批举办入党积极分子、党支部书记、团学骨干等培训班,邀请党组织负责人授课,帮助他们树立正确政治方向;三是党团组织共同利用思想教育阵地,联合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四是团组织要深入了解团员青年思想动态,及时向党组织汇报,为党组织做好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出谋划策,形成良好的相互促进的联动机制。

(2)带动团的组织建设,激发团的全体活力。党组织要落实对团组织的组织领导,并针对团组织工作中出的问题及时加以指导,并针对团组织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加以指导。首先,高校党组织在计划和部署上把团建纳入党建的总体工作规划中,确定一名党组织领导分管团的工作,定期听取团建工作汇报,明确对团建工作的领导责任。要注重对基层团组织和学生的调研,了解学生团员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状况,使党组织的思想、关怀能深入到学生中;其次,将团组织负责人纳入主要领导小组成员中。团书记是党员的,党内重要会议要列席参加。这种做法有利于团及时了解配合学院党政工作的开展,也有利于及时反映团建的要求,及时解决团建的困难。团组织应经常主动地向党组织汇报工作,主动寻求指导,确保团的建设能与党的建设同步前进,保证团的工作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面;第三,在团组织中广泛开展评比活动,通过评比、表彰使先进典型具有示范的表率作用,提高全校团组织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

(3)带动作风建设,提高大学生团员的优良品质和高尚情操。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团组织的作风建设。执政党的党风问题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同样,共青团的作风问题也关系到团的生存和发展。比如,校党委明确要求学生党员要在六个方面发挥模范作用,即在思想工作中发挥先进作用,业务学习中发挥表率作用,联系群众中发挥桥梁作用,精神文明中发挥示范作用,班团建设中发挥核心作用,社会活动中发挥骨干作用。利用学生党员与广大团员青年同吃同住同学的优势,建立学生党员示范岗、党员活动室,让他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带动、引导团员青年成长成才。团组织也积极行动,紧密配合,要求广大优秀团员、团干做文明学生,创文明校园。

(4)带动团干部队伍建设,增强党的后备力量。团员干部是广大团员青年中的优秀积极分子,在高校共青团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配好团干队伍是一项重要的工作。[3]首先,在团干部的选拔上,要坚持”四化”的方针和德才兼备的标准,真正把思想好、能力强、素质高的年轻干部及时选拔到团组织的领导岗位上来,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其次,党组织定期对团干部参加各类培训予于支持,主动将团干部的培训计划纳入党组织的干部培训规划,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第三,积极开展推优工作。团组织”推优”入党是党组织增强后备力量的主要来源和途径,团组织要增强推荐优秀团员入党工作的政治责任感和自觉性,把“推优”作为一项经常性的队伍建设的主要途径。党组织要指导各级团组织制定推优的培养计划,规范“推优”程序,按照 “成熟一个推荐一个”的原则严格执行,将优秀团员推荐给党的组织,为党不断输送新新鲜血液。[4]

3、创新党建带团建的互动工作,以创新求发展,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成效

(1)抓基层---把团小组建在寝室。寝室是学生休息的地方,同寝室同学的关系也比其他同学之间相对密切。要把团小组建在寝室,一个寝室即是一个团小组,寝室长即是团小组长。它延长了共青团的工作手臂——把工作由支部最后落实到团小组;拓展了共青团工作的空间——把团的工作拓展到学生休息的寝室,占领了容易产生各种不良思想的寝室这块陈地。

(2)抓典型——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一是抓学生党员。学生党员虽然入了党了,担按《团章》规定依然保留团籍,要使他们在各方面都起先锋模范作用。二是抓学生干部。班委会、团支部、校系团委、学生会的干部是一支很大的队伍,因此一个学样学一干部队伍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学校的学风建设。三是抓特殊典型。树立“三好学生”“十佳标兵”,举办成长的历程——应届“优秀毕业生图片展”,举办学生事迹报告会等,通过多种形式激励广大团员青年努力实践,发愤成才。

(3)抓机制——增强团支部的活动。高校团委应坚持开展评选行进院(系)团委、先进团支部活动。同时,校团委还可以将一些活动让基层团委承办,还可以在每项大型活动中设立组织奖,调动基层团委干部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高瑞春.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的内容及方法[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4,(4).[2]毛时玉,于天放.试论新时期的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4(2)

[3]金剑雄,金武州.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思考与探索[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1).[4]余文明.新形势下高校加强党建带团建工作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7).

第三篇:浅谈新时期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问题研究及对策

浅谈新时期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问题研究及对策

中央领导强调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高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既是知识的殿堂,也是精神的堡垒,是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关系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国家的政治稳定和民族未来的持续发展。所以,如何正确认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定位、准确把握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状况,加强阵地的建设与管理,对青年学生进行科学引导是个值得探究的重大课题。

一、把握高校意识形态主导权的重要性

当今世界处于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和调整时期,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渗透影响、交流交融交锋异常频繁,意识形态领域情况复杂多变、斗争尖锐严峻,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把握高校意识形态主导权形势紧迫、意义重大。

(一)强化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巩固思想阵地,坚守主流价值的重要手段

高校是理论研究创新的主阵地,也是思想活跃的大讲堂,是人文社会科学建设和新理念新思潮的策源地,比其他任何领域都更直接、更系统、更深入地接触各种社会思潮和理论体系,各种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的斗争和冲突在此表现得更加直接和尖锐。高校只有掌控好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引领权、管理权、话语权,才能守住宣传思想阵地,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和凝聚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二)强化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应对西方挑战,确保国家安全的形势所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发展迅速,尤其是经济实力的跃升发展给西方国家带来巨大压力,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文化渗透愈演愈烈,无孔不入地推行其所谓的“普世价值”,特别是西方国家民主输出、西方国家文化霸权、网络信息舆论多元传播、宗教渗透等对大学生群体的思想状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已经对我国主流的意识形态领域和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严重威胁。所以,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从关系国家安危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阵地的高度来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自觉意识,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

(三)强化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统一发展理念,维护局势稳定的内在要求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深刻变化中,既是战略机遇期,也是矛盾凸显期。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一步推进,各种经济社会热点问题相互叠加,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相互交织,近年来住房、医疗、环境、食品安全等问题引发的信任危机,对社会思想稳定造成极大的冲击。加上西方国家利用网络霸权地位,恶意炒作涉党涉政涉军舆情,炮制大量负面流言、谣言和虚假信息,诋毁党和政府形象,使得部分不明真相的群众因此被蒙蔽和诱导,动摇了共同信念和社会共识。在此背景下,强化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进一步巩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战略工程,汇聚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正能量至关重要。

(四)强化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弘扬民族精神,推动长远发展的使命召唤

党的十八大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鲜明地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重大时代命题。“中国梦”是当代大学生的时代召唤,高校意识形态建设要以此为抓手,抓好高校师生的思想引领工作,着重对青年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进一步弘扬新时期的民族精神,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强化高校青年学生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过程中的责任担当,引导青年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筑牢实现“中国梦”的思想基础。

二、当前高校意识形工作面临的新挑战及其根源

近年来,经过各级主管部门和高校师生的共同努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和加强。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与中央的要求、形势的发展和学生的期待还有不少差距,在教育实效上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教育模式存在弊端

随着高等教育发展的大众化、国际化及教育需求的多样化,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落后于发展的现实需求,特别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国际环境的变化,各种意识形态出现新情况、新问题,错中复杂。然而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模式却未能与时俱进、及时转型。意识形态教育内涵更为全面、更为广泛,而许多教师更为注重理论体系的完整性,而对实践中的热点、难点以及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关注不足。一方面,青年学生对意识形态理论课的认同的程度较低,相当一部分的学生上课仅仅是为了拿学分。另一方面,授课老师的教学内容过于固定,对现代新现象、新问题、新科技、新观念反映得不够,使得意识形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脱离,变成远离生活的理论说教,降低了理论课的教育实效,也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青年学生的意识形态。

(二)教育理念认识缺失

在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理念方面,部分任课教师存在着注重知识教育,而忽视价值教育的现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部分教师没能正确地认识学生的思想动态,没能理解思想政治理论的真正的价值目标所在,仅仅将课程教学内容当作理论体系加以灌输,只注重学生对知识信息的掌握,而没有对理论体系本身所蕴含的价值目标分析和解读,从而无法实现课程的意识形态教育目的。在其它非意识形态课程教学过程中,许多任课教师没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往往否认意识形态教育在高校教学和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性,在教学实践中没有甚至排斥意识形态的渗透教育,在个别学科科学领域中,部分教师无视我国的国情、社情,总是不加分析地运用西方的学术观点批判当下的中国实际,极大消解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影响力,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教育合力不足

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各个部门和教师的相互配合与密切协作。但当前的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主体普遍是各自为政,各行其是,难以形成教育合力。在课程设置上,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比例不合理,重视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忽视甚至以实用课程代替政治教育、人文教育,忽视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升和精神价值所求,导致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边缘化;在日常管理中,有些高校的领导者、管理者只关注业务工作,重视学校的发展规模和办学效益,而忽视了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工作,这大大削弱了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四)教育环境复杂化

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困境不仅来自其内部,还来自其外部社会环境的挑战和压力。在互联网信息时代背景下,多元文化在相互冲击与碰撞,高校作为教育基地,是知识与信息的传播之地,青年学生受社会环境和社会信息的影响更为激烈,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先进网络技术的掌握,使他们更容易掌握和了解全球化过程中呈现的多元思想。然而一些国家甚至一些不法分子借助网络载体、各种文化产品等渠道公开或隐蔽地传播其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或刻意放大和攻击我国当前的党风问题和社会问题,青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和发展时期,对不良的社会意识形态缺乏科学理性的判断,容易盲从,从而影响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三、促进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策略

(一)强化认识,转变高校意识形态的工作理念

面对国际意识形态斗争的复杂局面和国内社会思潮多元碰撞交融的现状,高校领导和教师要正确认识意识形态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警惕,准确把握新时期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特点,坚持理论创新,讲究方法策略,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开展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和教育,自觉抵制各种错误社会思潮的侵袭,着力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梦,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三进”工作。高校要有针对性地对青年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和政治辨识力,增强青年学生对各种错误思潮的抵制力,确保青年学生在政治态度、基本立场、战略全局等方面始终保持头脑清醒和立场坚定。

(二)建强队伍,加强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

要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就应尽快建立一支既注重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升,更注重思想素养和政治信仰涵养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增强对现实问题的观察、分析、把握和驾驭能力,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时代脉搏,引导青年学生认清并处理好个人与国家、民族的关系,把青春梦与中国梦结合起来,使当代青年学生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可靠力量、中坚力量和主体力量。鼓励教师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启发青年学生深入思考,引导青年学生正确分析一些关键节点和敏感环节的问题。教师通过正确的教育引导,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最大限度地扩大社会认同、形成思想共识。

(三)巩固阵地,占领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制高点

中央领导指出,互联网舆论是我们目前面临的“最大变量”和“不确定因素”。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和表达诉求的重要载体,互联网世界的意识形态斗争也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者应该认清互联网时代的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新态势,发挥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作用,建立博客、微博客、微信、QQ群等即时互动平台,构建高效、互动、个性化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络体系,将学生关注的时政热点问题与课堂知识紧密结合,对现实热点问题与网络热点问题进行积极的评价和引导,从关系国家安危和巩固阵地的高度来提升思政工作的自觉意识和主动作为。

(四)深化研究,增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软实力

在今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对意识形态工作规律进行了深刻、全面的总结和概括,对于我们做好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价值和现实意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加大研究力度,胸怀大局,把握大势,掌握规律,紧扣重点,紧紧围绕走中国道路加强理论信念教育、紧紧围绕弘扬中国精神培育主流价值、紧紧围绕凝聚中国力量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尤其要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核心”工程,在深化宣传普及、增强认同上下功夫,向广大青年学生讲清楚“三个倡导”的基本内容,说明白核心价值观对青年学生成长的新要求,在高校上下营造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的深厚氛围。

(五)创新方法,提升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实效性

抓牢“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根本任务,关注好高校师生的生活状态和发展状态,创新工作方法,主动化解交互式大众化广泛参与的文化时代所带来的各种困境。高校加强传统新闻媒体建设的同时,加强网络媒体的建设与管理,切实提高新闻舆论的引导能力,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潜移默化地教育和感染广大师生;同时深化“中国梦”、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大主题教育”,提高青年学生意识形态认识,引导青年学生多看主流、多看本质、多看光明面,倡导科学精神,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努力在高校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舆论环境。

第四篇:浅议高校党建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浅议高校党建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摘 要:高校党建工作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当前高校在党建工作中主要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工作方式缺乏创新以及工作制度不够健全等问题,这要求高校必须深化对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认识,严把发展党员质量关,推进党建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完善党建工作的评价机制以及加强思想建设等,切实提高高校党建工作质量。

关键词:高校;党建工作;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基层党组织担负着领导高校改革、发展、巩固党在高校的领导地位和贯彻落实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决议的重要使命,是党基层工作的战斗堡垒。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1]要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必须加强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针对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

一、高校党建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认识不到位

习近平指出,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2]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高度符合我国的教育实践,各高校虽在切实贯彻该制度,但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对实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必要性认识不足,认识不到这一制度关乎“为谁培养人”以及“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重大问题;二是对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内涵认识不深刻。部分高校领导人对“党委领导”和“校长负责”这两个基本概念认识模糊,对各自职责缺乏准确定位,在工作中易产生分歧。

(二)党员发展的组织工作不完善

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拥有8000多万党员,380多万个基层组织的大党,在这个时期,发展党员时,保持党员的先进性、纯洁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困难又更为重要。[3]很多高校在评选发展新党员时存在以下弊病:一是党员发展标准单一,时常以成绩、人际关系好坏和是否担任学生干部职务等为标准,多注重学习和学生关系层面,而没有真正探讨学生的入党动机和是否真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问题;二是缺乏对党员的长期考查机制。党组织多注重从推优到发展成为党员这一阶段的培养考察工作,轻视入党后的再教育工作。所以很难判断新发展的党员是否为合格党员,虽有数量但很难保证质量。

(三)党建工作信息化运用不足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化浪潮已势不可挡。信息化的运用能提高工作效率,创新工作形式,同时还能提供新的活动载体。各个工作部门在不断提高自身信息化程度,但在信息化的运用方面仍存在以下不足:一是有的高校党建工作方式仍然陈旧老套,干部学习仍采用念上级文件、开会的形式。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还只局限于书本,采用“满堂灌”的方式,很容易引起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反感;二是高校党建工作信息化建设滞后,高校党建网页时常不更新,其他党建信息平台迟迟未建立起来。微信和微博这类党建交流平台都是宣传阵地,但很多高校都未予以重视。

(四)部分党员思想理论素养偏低

截止2015年底,我国大专及以上学历党员共3932.4万名,学生党员共203.4万名,[4]高校中的党员是学校的中流砥柱,大部分党员都能严格要求自己。习近平强调发展党员时要注重思想入党,但目前很多党员在思想方面出现了偏差:一是部分党员的指导思想不明确。个别党员马列理论知识欠缺,不信奉马克思主义。部分党员奉行多元的价值体系,批判社会主义制度,共产主义信念不坚定;二是部分党员服务意识不强。个别党员把自己看作普通群众,缺乏奉献精神,在工作和学习中怕吃亏,不愿付出;三是部分党员缺乏组织纪律观念。有的党员组织纪律涣散,不按时完成组织分配的任务,经常缺席组织活动,存在脱离党组织倾向。

(五)党建工作的评价机制不健全

党建工作具有系统性,对其进行评价是党建工作中的重要一环。目前很多高校都在对党建工作进行考核,也取得了相应的工作成果,但还存在以下不足之处:一是对党建评价工作不重视,多注重党建工作的实施过程,轻视结果的评价,再加上评价工作的涉及面很广,很多干部存在畏难情绪,敷衍评价工作;二是党建工作评价体系不完善。在评价内容上涉及面较窄,只有统一的标准,没有细化针对不同部门和不同层次党支部的评价内容。评价方法仍多采用查看书面材料的形式,不能确保评价结果的真实性;三是缺乏对评价结果的奖惩措施。由于不重视考评工作,考核完后只分出不同的等级,没有相应的奖惩措施,考核结果对各部门不具有威慑力。

二、创新高校党建工作的对策

(一)深化对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认识,明确党政职责

中央办公厅出台的《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中指出:党委统一领导学校工作,校长主持学校行政工作,健全党委与行政议事决策制度以及完善协调运行机制等。[5]这明确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中的各种关系,也为今后高校党建工作指明了方向。为此,高校要认真学习相关文件,特别是习近平重要讲话,这是贯彻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前提。同时选配高素质的领导班子,并对领导干部进行定期培训。明确党委班子和行政班子都是学校的领导集体,党委书记和校长都对学校事务负责;二要建立健全规范的办事制度,不断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细化党委常委??和校务会各自的议事范围,修改和规范“三重一大”实施细则,和谐党政关系;三要积极推进全校党建工作的协调性。各个二级学院要围绕学生开展党建工作,同时要赋予学生党支部更多的自主权,激发学生党支部活力。教代会要积极参与管理与监督工作,表达教师诉求,引导更多有学识的教师参与治学。

(二)严把发展党员质量关,优化党员队伍结构

习近平高度重视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工作,把党员发展质量作为评价和衡量党建工作的重要标准。高校要严把党员发展的“源头”,确保党员质量。一要制定多元化的评选标准。除了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要考察理想信念以及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情况等;二要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的培养。除了进行理论学习,还要深入实践,开展实地调查,走进群众,深刻体会党的工作方法,确保发展的党员都是先进分子;三要长期考核党员,及时处理不合格党员。党组织要严格把关,党员在入党前和入党后都要进行严格的理论和实践考核,对问题党员进行及时引导,对反党的党员要严肃处理。

(三)加强高校信息化建设,创新工作形式

席卷全球的信息化浪潮正在蓬勃兴起。现代化高校必须紧跟信息化发展趋势,把信息化落实到高校工作中去,逐步推进党建工作的科学化进程。一要提高高校党建工作人员的信息化素养。高校要跟上时代步伐,掌控网络上的“话语权”,及时对党务工作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建立高业务素养的党建工作队伍。党务工作者要破除思维定势,积极学习网络信息技术,把信息化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去。二要重视党建工作信息化平台的建立与管理。及时建立党建信息网页以及微博、微信这类党建宣传平台,为广大师生筛选、传达优质?Y源,畅通师生发言渠道。同时要强化管理,配备专业的技术人员,及时回复网上留言以及更新网上信息。

(四)强化高校思想建设,发挥党员先进性

思想政治建设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也是掌握高校意识形态领导权和主导权的主要抓手。高校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一要加强师德建设,深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学习,提高教学能力和思想素质。还要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这门课作为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可积极尝试“慕课”和“微课”这两种新型授课形式。在授课内容上要完整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最新思想;二要严格考核党员的思想动向,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及时对思想出现偏差的党员做疏导工作;三要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如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寒暑假三下乡及志愿者活动等。通过参与这一系列的集体实践活动,深刻体会党员的职责与使命。

(五)完善党建工作评价机制,提高党建工作质量

对高校党建工作进行评价是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需要,同时也是落实高校党建工作责任制的需要。高校首先要构建完整、科学的评价体系。评价内容要以党建工作的目标为依据,围绕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设置具体考核内容,如:新发展党员的质量、信息化建设程度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展情况等,并根据这些指标制作分值表。在评价方法和程序上,首先开展自我评价,再由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最后由主管部门评价,动员各个主体进行评价,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性;二要落实奖惩措施。对于考核成绩较好的部门,应该予以公开表扬和一定的物质奖励;对于考核成绩不合格的部门,责令整改,取消评优资格并做通报批评。

三、结论

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是高校开展党建工作及其他一切工作的基础;质量是发展党员的生命线,必须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不断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建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是推进党内民主和提高办学能力的重要途径,高校必须牢牢坚守网络阵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加强高校党建工作的关键环节,要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党建工作的考核评价机制是深化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对于全面提高党建工作质量有重大作用。只有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和完善各项党建工作,才能推动高校党建工作的协调发展,才能开创我国教育事业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3]习近平.扎实做好保持党的纯洁性各项工作[J].求是,2012,(06):3-7.[4]中共中央组织部.2015年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N].人民日报,2016-07-01(008).[5]中办印发《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N].人民日报,2014-10-16(001).

第五篇:高校资助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200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即(国发[2007]13号)颁布,我国开始全面实施新的资助政策体系,标志着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当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存在一些难点:困难生认定缺乏科学合理的机制、各种资助项目之间缺乏优化组合、勤工助学岗位难以满足学生需求、精神帮扶与经济资助力度不平衡等。要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建立科学的困难生认定体系,优化配置各种资助资源,积极拓展勤工助学岗位,努力发挥助学工作的育人功能。为了保证优秀的困难学生能够享受到受教育的权利,不因家庭困难而失学,国家对高校学生的资助力度越来越大,这一政策也得到了高校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一系列问题,本文就从目前存在的问题谈起,对其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能够为以后的资助工作提供些许建议。

关键词:高校、学生资助、存在问题、解决建议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贫困生逐渐成为高校的一个突出、特殊群体,在近年来,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我国政府历来都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2006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34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进一步完善帮助贫困家庭学生上学的资助制度和扶持政策等,保障所有孩子都有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2007年,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郑重宣布,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健全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助学金制度。同年5月,国务院第176次常务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家和高校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的贫困生资助措施,我国逐渐形成了“奖、助、补、减、贷、勤”多种方式有机组成、无偿与有偿手段相辅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高校的资助工作能否做到公正、公平、公开,关系到国家的奖助学金政策能否得到实施,关系到奖助学金能否发放到真正需要的贫困生手中,对于解决贫困生的问题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高校资助工作的现状及意义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已逐步建立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的,包括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助学金、勤工助学基金、特困生补助、通讯、洗澡补贴和学费减免在内的多元化资助体系。教育部2009年第5次新闻发布会的数字显示,2008年,全国公办和民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包括全日制本专科学生、研究生和第二学士学位学生)总数为2103.27万人。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约为473.96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2.53%;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约为158.32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7.53%。2008年,全国公办和民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总金额约为293.7亿元,比2007年的272.92亿元增长7.6%;共资助学生4156.24万人次。具体资助项目包括:奖学金、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校内学生无息贷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学费减免、伙食补贴、国家助学贷款代偿等9项内容。2008年,全国用于高校学生资助的总投入为304.13亿元(含国家助学贷款贴息和风险补偿金共10.43亿元),其中各级财政直接投入154.07亿元,占当年资助总投入的50.66%,比2007 年的75.28亿元增长104.66%。

新的资助政策体系的实施,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了一个非常清晰的解决路径: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以国家励志奖学金等为辅——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费、住宿费问题;以国家助学金为主,以勤工助学等为辅——解决学生的生活费问题;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还可以通过“绿色通道”入学。

新的资助政策体系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分别设立国家助学金、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既帮助了困难学生,又鼓励了优秀学生。二是确立了合理的资金分担机制。国家奖学金由中央财政负担;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中央所属院校由中央负担,地方所属院校由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分担。三是体现了政策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学习国家最需要的专业,促进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引导高校毕业生到艰苦地区和基层单位就业,促进人才资源分布更趋合理。

1.高校资助工作的现状

现阶段,在我国助学的途径和方式大致只有两种。

(1)国家助学渠道。多年来,在政府方面,教育部、财政部等部委和地方政府一直致力于制定和完善高校贫困学生资助政策和措施,现已建立起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的高校贫困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形成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的学生贷款制度;以国家助学奖学金为主的奖学金制度;勤工助学制度;临时困难补助制度;减免学费制度。为保证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贫困学生按时入学学习,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还建立了“绿色通道”制度,即对被录取入学经济困难的学生,一律先办理入学手续,然后再根据核实后的情况分别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资助。这个体系主要的服务对象是考入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的贫困学生。

(2)民间助学渠道“不让一名贫困生因为经济困难而辍学”是高校助学的宗旨。为了促进教育公平,不仅要完善高等教育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还要大力鼓励社会捐资助学,也就是民间助学,也叫个人助学。民间助学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内容也更加复杂。从助学主体来说,有的以个人形式,有的以团体形式的:从助学目的来说,有的是无偿的,有的是有偿的;从助学范围上来说,有全国性的,也有地方性的;从被资助对象来说,有针对公办高校的,也有针对职业教育的。2.高校资助工作的意义

目前我国的资助政策体系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了一个非常清晰的解决路径——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费、住宿费问题,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以国家励志奖学金为辅;以国家助学金为主,以勤工助学等为辅;解决生活费问题,此外,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可以通过“绿色通道”入学。新的资助政策体系建立后,高校逐步形成了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补助、学费减免等多种方式并举的资助政策体系,总体上讲,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有效落实基本保证了大多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较好地解决了他们的经济难题.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压力,使家庭经济困难的在校大学生受到了极大的鼓励和支持,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为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我国高校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虽然高校各层领导都非常重视资助工作,但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下面就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以期能够为以后的资助工作提供建议,保障资助工作的有效展开。

1.贫困生资格认定难度大。

高校贫困生是指在国家招收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中,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教育费用或支付教育费用很难的学生。贫困生一般分为困难生和特困生。在实践中,多数高校认定贫困生的依据如下:一是学生有无乡、镇、区、县的贫困三级证明以及民政局下发的低保证、最低生活保障和低收入证;二是学生所在院校填写的困难家庭月收入、年收入概况认定表;三是学生支付各种费用的能力以及学生的日常开销。但由于某些因素很难量化,导致认定工作难以顺利进行。例如,对不同级别(乡级、镇级、区级、县级)的贫困证明所代表的贫困程度的理解影响着学生贫困等级的划分;一些生活并不贫困的学生却持有贫困证明要求申请助学金;很多贫困学生不愿意将自己的真实情况如实说明等。这就使得一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未能得到帮助,一些非贫困生却占用了宝贵的经济资源。

2.贫困生经济资助体系不完善。

助学贷款、助学金、奖学金和勤工助学是资助贫困生的主要方式。这些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贫困生的入学问题,但随着资助的不断深入,很多问题便逐渐突显出来。从资金施予方来看,一些外省市银行并不支持在本省以外就学的学生申请助学贷款;在很多省市若要申请到助学贷款,必须首先由学校出具申请,而学校则会限制高年级学生的申请名额;在助学金和奖学金名额分配上,学校也倾向于将机会留给低年级的学生;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助学贷款给刚毕业的大学生带来了较大的还贷压力,使得很多学生不愿意主动申请助学贷款。同时,各种助学金和奖学金在很多时候都以成绩为衡量标准,导致一个学生获得多项奖学金的情况。

3.贫困生的心理支持不受重视。

家庭环境和特殊的生活经历,使贫困大学生承受着较大的压力,他们也较容易出现自卑、孤僻、人际关系敏感、自我封闭等心理问题。一方面,他们把自己视为校园中的弱势群体,自卑心理严重;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希望被贴上贫困的标签,自我封闭,很少参加集体活动,甚至不愿承认自己是贫困生。甚至有些学生视“贫困”为羞耻,自惭形秽,采取逃避、退缩的消极态度。因此,高校也需要高度重视对贫困生的心理辅导。

贫困学生迫于经济压力不得不去打工挣钱,除了必要的支出,他们会尽量节约生活花费。学生能够额外支配的钱越少,人际交往中的主动性往往会越低。这种主动性的降低使得学生在交往过程中表现出自卑、不自信、焦虑等特点。但事实上,贫困生本身并不是致贫的原因,因此仅在经济上资助贫困学生是完全不够的,更需要在人际交往、学业、个人成长等方面给予帮助。

此外,很多学校都将学生的日常消费水平作为贫困生认定的标准之一,这一标准被很多学校所采用。这一评价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贫困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曾经有一位贫困生这样诉说:“当我拿到助学金的时候,宿舍氛围就会很紧张。虽然其他人的生活条件比我优越,但看到我领到一下好几千块钱,他们都会有些不高兴,那段时间我很怕会和他们发生矛盾。”由此可见,这种人际关系上的张力使得受到资助的学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因此对贫困生进行心理辅导是非常有必要的。

4.贫困生受助后的管理困难。

对贫困生进行资助的目的是帮助他们重新获得学习的机会,获得生存的本领。然而,有的受助学生却没有珍惜继续求学的机会,学习状况不佳;有的则是肆意挥霍资助金,甚至产生“等、要、靠”的不良心态。因此,尽管这部分学生的贫困是真实存在的,但是如果放任其浪费宝贵的社会资源,就无法实现资助贫困生的真正目的。目前,高校只是对资金如何发放、名额如何划分等进行严格把关,却忽略了贫困生受助后的管理问题,这不仅会减弱施予者的信心,也会导致贫困生资助不能长期而有效地实施下去。

三、进一步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必要性

1.“贫困”概念再认识的需要。

“贫困”不是简单的经济概念,它涉及更多难以估量的隐性指标,除了指所拥有的金钱和物质资料达不到某种必需水准这一经济内涵之外,“贫困”的外延还包括贫困主体与所处环境中的物质资源的关系、与人的关系、与知识和技术的关系以及与社会机构的关系等。当个人或者群体失去或者被部分剥夺这些关系,以致其无法得到所需资源来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或者没有能力去调动资源和关系时,该主体就是贫困的或者会沦为贫困。可见,贫困生的形成不仅仅是由于物质的匮乏,也由于在精神、能力、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占有不足,甚至还包括其自身素质及受教育状况等方面的不足。仅仅从经济上来理解和消除贫困,则必然导致资助理念和资助方式的片面性。

2.贫困生多层次需求的需要。

贫困生作为社会贫困群体的一部分,既有贫困群体的共性需求,又有不同于一般贫困群体的特殊需求。在思想上,他们积极构建对社会和他人、对自身价值取向的认知;在行为上,他们急于融入社会,证明自己的成人性,试图减轻家人的压力,具有自己的行为方式。因此,仅仅对贫困生给予经济上的资助并不能完全解决贫困生的多层次需求,贫困生在精神世界上的诉求也是学校和社会需要关注的重要方面,其在精神世界上的诉求主要表现为自尊自强的心理需求、人际关系和谐的需求、得到心理支持的需求、自我成长的需求等。

3.贫困生资助体系长期稳定发展的需要。

贫困生资助是一项利国利民的社会工程,它一方面增加了高层次人才的数量,另一方面体现了社会的优越性,为贫困家庭带去了希望和力量。但贫困生资助体系的种种弊端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后续发展,不仅缺乏完善的认定体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将经济压力转移到就业初期的年轻人身上,就目前我国大学生的经济收入情况来看,这种压力必然会迫使学生出现不诚信的行为。

综上所述,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建立贫困生与高校、社会及其他学生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于促进贫困学生的健康发展以及形成体现“人文关怀”的资助方式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四、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的途径

1.建立科学的高校贫困生认定程序。

第一,完善高校贫困生认定过程。在高校贫困生认定过程中,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法,而要保持认定过程的动态性。高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其家庭生活水平和当地人均收入水平都存在差异,这就造成学生的贫困水平截然不同,有的学生交不起学费,且无力承担生活费用;有的学生勉强交齐学费,但无力承担生活费用;有的学生能基本承担生活费用,但无力交付学费等。以上差异要求高校贫困生认定应该设立等级,形成差异性的贫困生认定标准。此外,在大学期间,学生家庭的情况也会发生改变,保持认定过程的动态性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学生的信息,每学年的定期复核可以保证更多的学生获益。在此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同伴的监督作用,在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原则下,完善监督举报制度,建立监督的长效机制,保证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公正性。

第二,形成初中、高中、大学一体的贫困生认定体系。如果由高校完全承担贫困生认定工作,要想了解贫困学生的真实情况,高校就必然需要派人实地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产生高昂的认定成本。由于大部分贫困生家庭的“贫困”不是在短时间内形成的,如果能将认定工作延伸至初中或高中,不仅能够节省成本,还可以对贫困生家庭的经济状况进行动态的观察和管理。学生曾就读的初中和高中通常在学生的生源地,初高中教师也比较了解当地的贫困线标准以及高校的教育支出,因此初高中教师能够较为公正地确定该学生是否为需要救助的重点对象,该评价可随学生档案一起进入高一级学校。这样高校就可以根据学生的申请、学生初高中的贫困档案、地方的民政证明等进行贫困鉴定,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认定的准确性。

2.建立更为合理的还贷政策。

建立助学金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减轻学生在就读期间的经济压力,它是以学生未来的收入作为还款保证的。但目前高校扩招导致毕业生数量快速增长,而就业市场需求增长率却相对缓慢,供需比例失调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大学毕业生的工资水平也较低。当前的还贷政策为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带来了很大的经济压力。因此,在国家、社会和学校多方面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就业的同时,制定合理的助学贷款还贷政策是非常必要的。这一方面能够保证学生顺利还贷;另一方面能够保证学生安心工作,不为贷款所累。完善还贷政策的具体措施包括制定最高全额还款年限;将个体的收入所得与还贷比例相挂钩;个体的年收入低于某一水平后,可以免除当年未还款数额的利息等。

3.建立完善的受助贫困生管理制度。

贫困生工作往往是在入学第一年时备受关注,但在之后的几年里,大部分学校均以第一年的调查结果为准,而并不关注受资助学生入学后的学习情况和思想状况。在这种背景下,对受助贫困生的管理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明确受助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建立动态的准入和退出制度;建立勤工助学奖罚制度等。这些措施能使贫困生在接受经济资助的同时,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认真学习,掌握技能,不断成长。建立完善的受助贫困生管理制度,不仅能够促使受助学生珍惜受助机会,而且能保证资助制度得到长效的发展。

4.创造宽松、安全的心理支持环境。

高校对贫困生的帮助不能停留在物质层面上,更应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对贫困生的精神支持和心理辅导。已有研究表明,贫困生感受到的社会支持越高,其孤独感越小。对于学生而言,学校创造宽松、安全的心理支持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能够给予学生物质上的帮助,更能给予精神上的支持和关爱。具体来说,学校要重视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关注贫困生的家庭环境和生活经历,充分理解贫困生的心理感受。班主任和辅导员要加强与贫困生的沟通,鼓励其他同学尽可能地理解他们、关心他们、尊重他们,努力营造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良好氛围,增强贫困生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高校助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已成为解决贫困大学生经济困难的重要途径,当我们看到帮困助学体系的日益完善, 以及该体系所取得的成绩时, 不能忽视了帮困助学所应发挥的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育人作用。因此,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讲,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大力支持,更需要精神上的关怀与心理上的疏导,高校助困体系只有同时发挥出其育人功能时, 才能培养出人格完备、知识全面的高素质大学生。

参考文献:

[1]陈柳钦,冯涛;国家助学贷款的制度困境及措施的完善。国家行政学院学报[J] 2006(3)。

[2]王小敏;对高校资助政策的现状反思。管理观察[J] 2009(35)。[3]程育兰;高校贫困生现状及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J] 2005(11)。[4]胡剑虹;关于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下载新时期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时期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时期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范文合集

    新时期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领导者和组织者,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其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如何,事......

    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初探

    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初探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体系的进一步构建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高校建设中党建带团建工作的开展决定着大......

    浅谈高校党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谈高校党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张玉 摘要:高校党建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吸纳大批青年加入党组织,为党组织提供生生不断的后备军和社会主义事业强有力的接班人方面......

    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针对我国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高校财务管理问题措施 当前,我国高等学校正在借......

    依托党建带团建加强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研究

    依托党建带团建 加强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研究内容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高校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大学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高校的党团建工作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如......

    新时期社区矫正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

    社区矫正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及解决对策1、矫正工作队伍素质不高,制约了社区矫正工作的发展。 社区矫正工作涉及《刑法》、《刑事诉讼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现有的社区矫正工作......

    浅谈新时期县级机构编制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健全机制严肃纪律推进机构编制工作再上新台阶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是配置执政资源的有效手段,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客观规律的不可缺少的形式,是推进政治体制、行政体制、经济体......

    农村基层党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农村基层党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农村基层党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缺人才——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基层党组织的“领头雁”工程受到制约。从笔者的调查结果来看,班子的总体评价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