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共五则范文)

时间:2019-05-13 01:57: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高校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高校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第一篇:我国高校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高校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08-3-1 来源:教师·理论研究 作者:张可辉

摘要:如何有效地进行危机管理是高校现代管理的一个新课题,本文从危机管理理念、法律规范、管理体系、教育培训等方面指出了我国高校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我国高校自身特点,探讨了高校危机管理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高校;危机管理;机制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成功实现由精英化转向大众化,并处于快速发展时期,随着高校内外环境的变化,高校的发展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各种危机事件时有发生。但是,我国高校危机管理实践与研究起步较晚,高校危机管理意识普遍淡薄,危机管理体系不完善,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体系。所以,正确认识我国高校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有效进行危机管理的对策是十分重要和有意义的。

一、目前我国高校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危机管理理念缺失

目前,我国高校危机管理中还存在着许多理念上的空缺,首先表现为危机意识淡薄,这同整个国家国民普遍缺乏危机意识、灾难意识紧密相关,学校教育、管理中极少涉及危机管理问题,高校各层次人员缺乏高校危机管理主题的系统培训,只能从自身的实践中获得一些零散的管理经验来应对可能出现的危机。其次,在危机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上还普遍存在偏差。主要表现在:①认为只有政府和大型企业才需要危机管理。大多高校管理者只重视日常教学,忽视危机管理,甚至存在侥幸心理,误认为危机管理是政府和大型企业的事情,从而没有做相应的准备措施,危机管理意识仍未觉醒;②认为危机管理是在危机出现时才需要进行管理。由于传统观念上,人们把危机管理的重点放在危机后的救济,因而高校经常出现把危机管理当成应急处理,到了危机出现才临时抱佛脚,以至于危机出现后缺乏解决危机的能力;③认为危机管理只能是被动管理。虽然对高校发生危机事件的可能性和后果影响的严重性认识较充分,但仍是被动地去接受信息,不能根据可能发生危机事件的有关信息,准确识别和科学判断,对可能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危机事件及时采取措施和行动计划,一味等待政府指令或行政通知。

(二)危机管理体系不完善

1.缺乏专门的常设危机管理机构

我国大多数学校缺乏专门的常设危机管理机构,学校的危机管理主要体现为一种应急管理,惯用的做法是当危机出现后,成立一个临时的应对危机的工作小组或指挥部,带有很强的临时色彩。这些临时组织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危机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2.缺乏制度化的危机应对机制

首先,高校普遍缺少危机预防机制,这就导致高校无法预测潜伏的危机,无法制定全面科学的危机预防方案。相应地在危机管理时就会出现慌乱的局面,往往成本也很高。其次,高校普遍缺乏长效的危机应对机制,导致高校无法及时、有效地控制危机的进一步扩展和蔓延,往往是“仓促应战”,凭经验处理已发生的危机,很难在应对危机过程中掌握主动权,造成人力、物力、形象、声誉等方面成本加大,损害高校的发展。第三,高校普遍缺乏危机总结机制。目前我国高校对危机当中的得与失未能及时地总结处理,导致高校难以提高预防、应对危机的能力和技巧,并有可能失去新的发展机遇。

3.信息披露机制亟待建立

以SARS为例,政府一开始是隐瞒疫情的实际扩散情况、感染人数和感染区域,学生并不知道“非典”到底是什么性质的疾病,应该怎样防止感染,感染后又怎样避免传染给他人。当大家突然得知某校封校停课,某宿舍被划定为隔离区时,便纷纷选择离校,反而造成病菌扩散,感染几率加大。同样,还有很多危机因学生而产生,如学生罢课罢餐、集体游行、自杀,却因学校管理者不能及时通过各种形式与学生沟通化解矛盾,无法赢得学生的信任,使矛盾升级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暴力事件。对危机信息的缓报、漏报、错报影响了科学的决策,错失了有效预防、控制危机的有利时机。

4.系统联动失效

总结近年来我国危机管理工作实践,实际情况是,在校园危机管理中,全国乃至各地教育主管部门至今缺乏具有联合决策功能的综合体系和综合协调部门,也没有建立起处理不同危机事件之间的综合协调机制。[1]在一个开放的社会中,进行学校危机管理,缺乏社会力量的参与、内外机构的协作与部门联合、网络资源的共享,必然导致压力加重、处置的效率降低,加大政府和学校救治危机的成本。

5.心理干预不到位

在高校危机管理体系中加强心理干预机制的研究,能使受到校园危机极大影响的相关人员,所受到的心理创伤得到及时平复,高校秩序和形象也可以尽快得以恢复。而这方面的严重不足正是我国高校在危机管理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首先,高校习惯用意识形态灌输、思想政治教育等方式代替心理干预工作,没有专门机构来负责校园危机心理干预工作。其次,从事专门的心理干预人员均由学生辅导员或班主任兼任,没有受过专业培训。此外,从专门的心理干预资金来看,高校通常将预算投入到学校教学楼、办公楼等硬件设施建设上,或者放在后勤建设等事务上,很少将一部分预算正式纳入危机心理干预机制的建设中。

(三)危机教育缺乏

首先,危机意识教育缺乏。危机意识是危机预防的起点,危机意识教育就是在危机事件发生前,为使相关人员对危机事件的发生保持一种时刻的警惕,需要对其进行的相关教育与培训(续致信网上一页内容)活动,培养强烈的危机意识可以有效减少危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但在我国高校中,大多数学校没有对教师员工和学生进行危机意识教育,导致在危机中学生不知所措,不能自救;员工们面临危机容易反应过激,无法作出理性的思考,毫无应对危机的应急能力;管理人员则往往低估问题的严重性,不善预料问题的复杂性,或是遇到问题反应过度。

其次,危机培训教育缺乏。危机训练的目的主要是想通过这种训练的过程,培养组织成员的分析与思考能力,并从中学习及培养独立判断的能力,以便在危机的情境下能作出创造性的决策,能以弹性的行动来解决危机。生活在充满变数的大千世界,学生难免要面对自然灾害和各种社会无形危机的威胁,在危机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能做些什么,如何尽快脱离险境或排除险境,这些知识正是学校应该传授的危机教育内容。但是,高校注重的是课堂专业知识的教授,长期忽视了对学生进行这类应对危机知识的培训。

再次,危机实践教育缺乏。危机应对能力是实践性很强的能力,需要全校师生在日常生活或特殊培训中提升和锤炼。虽然现在一些学校已开设素质拓展课程和训练项目,如开设军事训练、形体训练、手工制作,开展演讲赛和辩论赛等,但学生学习目的局限于修得实践学分,学校教授的范围局限于课堂,学校教育的方式古老而单调,其教育的内容缺乏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应急能力培训。显然,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和应对能力。

(四)危机管理立法不健全

我国是法制国家,行政管理部门的任何行为都必须在法律的保障下才具有合法性,也才能够更好地行使管理和服务的职能。虽然国家宪法有危机事态处理的规定,并先后又制订了

一些有关处理公共紧急事件的法律,但这些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依赖于各级政府现有行政机构,分部门、分灾种的单一灾情的救援体制,而且大多限于自然灾害领域,这种危机管理体制已不能充分解决现代社会可能出现的高频度、多领域、复合性的危机事件。因此,在我国的法律法规中,缺乏一部完整和统一的危机管理的法律。校园危机管理更是无法可依。教育管理者在处理校园危机时只能靠学校惯有的一些规章制度(如《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管理者只能依靠个人的社会经验作出决策。

由于国家尚无专门针对校园危机管理的立法,《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教育法》等只是粗略界定和处理校园犯罪与治安问题,对于校园危机事件,没有具体、系统地规定学校或学生应否承担责任或承担何种责任,赔偿认定也不明确。学校一旦发生管教冲突、学校伤害和老师侵害学生人身权利等危机事件,学校、个人及责任人应该各自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学校和教师分别承担哪些行政、刑事等法律责任,如涉及伤亡事故的补偿问题,依据什么认定赔偿责任和处理标准等,在法律上都还没有规定。

第二篇:浅谈我国高校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浅谈我国高校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来源:《理论与当代》作者:郝 栋时间:2010-12-21

关键词:高校行政管理 问题 对策

摘要:面对我国高校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已经成为其发展面临的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文章针对高校行政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结合高校的实际,提出了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若干对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各项事业都在突飞猛进地发展,在这新形势下,许多高校的内部管理体制日益显得滞后和被动,机构繁杂,层级过多,管理的方式方法不尽科学;服务意识不强,民主气氛不够,官本位意识严重;管理的规章制度陈旧落后不完善等问题,导致高校的行政管理效率较低。如何运用行政管理方法和技巧,充分发挥人、财、物优化整合应有的效能和作用,文章针对高校行政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分析了制度建设在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效率中的意义,结合高校的实际,提出了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若干对策。

一、我国现阶段高校行政效率不高的因素分析

高校行政管理,是指通过组织、计划、实施等行动,使学校所拥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保障完成学校所担负的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的各项任务,它是一个特殊的专业管理领域。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已经成为学校发展面临的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

1.理论指导薄弱,思想观念落后。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高校管理工作的复杂性,以为基于理想和热情就能解决问题,传统的一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如僵化、不思进取、崇尚权力、轻视真理和知识、只唯上不唯实,等等,构成了提高高校行政效率的巨大障碍。其次,传统的管理观念把教师和学生看作管理的对象,在工作中表现为消极地执行高校的相关管理规定、制度,没能把教师和学生作为服务对象,不能主动地改进工作方法、炮制人性化的管理制度,从而影响行政效率的提高。

2.机构设置缺乏科学性。高校行政效率低下与学校行政机构臃肿、条线过多、分工过细及职责不清有直接关系有些学校由于分工过细,往往造成物极必反,带来职责不清,相互扯皮。当出现教学质量下降的现象时,说不清是谁的责任,结果是相互推诿,谁也不承担责任。

3.行政管理工作没有纳入法制轨道。凡是行政效率高的学校,必定有完善的规章制度,一切行政管理都具有基本的规范和程序,各职能部门明确职权和责任,把左右关系理顺,各司其职各尽其责。而一些效率低下的学校,往往无规范化的工作制度,工作凭主观经验,随意性较大,这样的状况必定造成行政效率低下。

4.从事行政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无法适应现实需要。行政人员素质如何,对行政效率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文化水平低导致行政决策水平低;职业道德差导致行政道德沦丧;行政责任观念淡薄导致争荣誉而避责任。现代行政管理,要求行政人员具有现代化的管理意识,既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思想素质,又要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此外,还应有健康的体格

和充沛的精力。现在学校的行政人员,有很多是因为专业水平不高和健康状况不佳而调整到行政管理部门的,这也是造成学校行政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

5.管理技术因素。主要指各级行政机关管理手段现代化问题,即运用以计算机为代表的各种现代化先进技术手段收集行政信息,分析决策,以及使用这些先进技术进行日常管理工作管理技术和工具是提高行政效率的一种物质基础,在现代管理中,技术作用不能忽视。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空前膨胀。如果办公手段只靠陈旧的一叠纸、一支笔及一部电话,那么,行政效率不可能提高。

二、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重要性和意义

提高高校行政管理的重要性及其意义,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是新形势下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迫切要求。高校行政机关是直接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基层行政管理部门,是学校对内对外交流的窗口和平台,是学校管理系统中承上启下、协调左右的桥梁和纽带。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办学层次的不断提升,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内部管理体制的不断深化,行政机关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工作任务日渐繁重和复杂。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对高校行政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其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直接影响着学校各项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更关系到高校的社会形象与信誉。因此,行政机关必须抓好自身建设,提高工作效率,以达到高质高效做好各项工作的目的。

2.是充分发挥行政机关综合职能作用的重要保证。高校行政机关是高校管理链中最重要的一环,承担着参谋助手、综合协调、督促检查和后勤服务等多种职能,在管理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高校规模的快速发展和高校改革的日益深入,高校内部管理模式也随之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行政机关的职能范围不断扩大,管理事务的内容、难度、复杂性迅速增加,只有提高工作效率,才能充分发挥行政机关的各项职能作用。

3.是实现行政管理信息化的必然结果。迅速、通畅、开放的互联网改变了传统的信息及公文的交流、传递和反馈方式,信息量越来越大,工作节奏也日益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办公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冲击着高校的传统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促进着新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的诞生,同时也给行政机关带来重大变革,使行政管理工作更富意义、更具挑战,提高工作效率是必然结果。

4.行政管理效率的提高对高校改革发展具有激励作用。行政管理具有的基本作用之一就是承担着对高校各个部门和教职工工作状况进行监督检查的任务。高校行政管理部门通过建立严格的检查督办制度,并且切实履行起职责。对不能按时完成工作的部门或个人提出督办要求以及改进的措施和建议,督促其及时完成各项任务,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必然能够从一个侧面上激励高校内各个部门和教职工认真工作、提高工作积极性,促进高校改革发展各项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

三、提高高校行政效率的方法和途径

高校行政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我国对高校教育的投入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一时还不能满足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提高高校教育行政效率,合理地配置和使用现有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作用,因此,所有高校教育行政的运行过程,都要讲求效率,它是对高校行政工作的整体要求。

(一)牢固树立行政效率观念

要提高行政效率,首先要解决行政人员的观念问题。进行教育思想大讨论,更新观念,用一种新的市场化、民主化、社会化、全球化和科学化的行政观念来替代传统观念转变“一等、二靠、三望”的工作作风,使之认识到提高行政效率是关系到行政管理是否成功的重要条件。

(二)改革和完善高校行政管理体制和工作制度

改革现行的高校行政管理体制。高校职能部门的设置要从科学性和整体性出发,必须符合精干、高效的原则。人员编制不能过多,每个部门都应有明确的职责,科学的分工,部门间还应该强调密切的协作配合。

建立和健全科学的管理法规和工作制度。科学的管理法规和工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提高高校行政效率的保证,如建立办公制度、领导值班制度、规范的文书工作制度、岗位责任制度、考核奖惩制度,等等。明确划分权责,从制度上杜绝敷衍塞责、争功避过的不良现象。制度应根据实践发展的需要而不断进行修改,以提高工作效率为原则。在制定制度时,必须尊重绝大多数人意见,使大多数人认可;在执行时,必须依靠团队成员,互相促进,互相监督,还要不断加强行政人员的法制观念,纪律观念,依法行政。

(三)强化人力资源开发

提高学校领导者的管理素质和领导艺术。建立高素质人员组成的、结构合理的高校行政领导群体,建立高校行政人员的专业培养及进修制度。领导群体的高素质和合理结构使得高校教育决策正确迅速,领导方式良好有效,带动整个高校教育行政机构的高速运转,实现高校教育行政的高效率。

加强在职行政人员的培训,实行激励机制,调动行政队伍的积极性。随着高校教育行政管理科学化和专业化的发展,各国都重视管理人员的专业训练,提高全体教育行政人员的素质,既要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业务知识水平,又要有实践技能;此外还要由具有团队精神的不同专业水平的人员组织起来,形成科学合理的整体结构。行政管理工作是由行政人员担任的,因此,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是提高行政效率的关键。

(四)建立管理人员合理流动机制

要让行政管理工作一直保持高效率,一直充满生机,就必须对行政管理人员建立一套激励制约机制,在行政管理部门内部实现科学的人员流动。在行政部门内部可以根据工作性质和工作对象的不同,素质、技能水平的不同分成不同的层次,层次是固定的,而每一个层次的管理人员是不固定的。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考核,定期对人才层次进行置换,优升劣降,最差的实行待岗学习提高,等待下次测试重新上岗。通过层次间的互换,管理人员经历了不同岗位的工作,便于找到自己最合适的岗位,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更有利于将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做得更好。

(五)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参与管理

实现行政和管理现代化,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参与管理,主要指运用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电子技术及相关的硬件和软件设备来进行具体日常操作,提高操作的准确性和快速性,降低管理成本。改善行政工作的环境和条件,现代高校教育行政工作事务多信息量大、速度快,要求实现办公环境的优化和办公手段现代化,如电子计算机、信息网、传真机、数据库的广泛运用,以提高办事效率和行政沟通力度。高校要有计划、分步骤地改善高校教育行政机关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不断更新管理手段,逐步提高行政工作的自动化和现代化水平。

(六)制定科学的绩效考核办法

激励效率提高行政效率测定,是对行政产出和行政投入以及两者之间比率的测定,这是国内外公认的难题。在现行高校管理中,可以使用行政职能测量结果评定行政效率,即考核高校行政人员和行政部门是否圆满完成任务,是否达到职能目标。另外,还可采用因素评分法,对影响高校行政结果的人力、经费、制度、方法等因素,按其作用不同确定不同的分数。测定某一行政效率时,把包含的各种因素分别评分,最后相加即为效率分数。评分考核可采用主管领导打分、各职能部门互评及民意测定方法进行。绩效考核有利于激励行政人员努力工作,强化竞争意识,克服平均主义思想,最大限度地调动行政人员的积极性。

总之,高校行政管理在高校改革发展中发挥着保障、协调、参谋、激励等重要作用。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一定要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改进工作作风,强化创新意识,增强服务功能,从而促进行政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实现行政管理工作的优质与高效。

第三篇: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3年11月22日 11:17 来源:人民网 作者: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226

我国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现阶段我国进入了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改革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社会制度系统不断发生变迁,利益和权力在不同的主体之间进行着重新分配,导致各种不稳定的因素出现。洪涝灾害、地震、空难、SARS、禽流感、矿难等天灾人祸频发,我国已经进入危机高发时期,在这种情势下,加强并完善政府的危机管理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危机和公共危机管理概述

危机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能够产生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大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危机具有结构不良、突发性、紧迫性、不确定性的特点,使人们无法在短期内确定危机性事件的演变趋势。危机既能起到社会安全阀的积极作用,又有破坏性、消极性的一面,而从社会现实来看,危机往往对经济和社会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危机从发生到消亡,一般要经历潜伏期、暴发期、持续期和解决期四个时期,因此,建立危机的预警机制,在危机潜伏期及时发现并遏制,是危机管理的第一要义。

对应于危机的四个阶段,危机管理也包括四个方面的工作:危机前的预防、危机前的准备、危机暴发期的应对、危机结束期的恢复,这四个阶段通常简称为PPRR,即指预防(Prevention)、准备(Preparation)、反应(Response)和恢复(Recovery)。尽管危机管理是一个综合性、多元化的复杂工程,但仍应遵循一些普遍性、规律性的原则,包括第一时间原则、全局性原则、主动面对原则、科学合法原则、预防第一原则等。

政府危机管理是政府针对突发危机事件的管理,目的是通过提高政府对危机发生的预见能力和危机发生时的自治能力,及时有效地处理危机,恢复社会稳定和秩序,恢复公众对政府的信心。政府危机管理是与企业危机管理相对应的概念,但与企业危机管理在管理主体方面不同,政府危机管理面对的利益关系和危机影响的范围更为广泛。

二、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数十年的危机处理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初步建立了一套危机管理体系,该体系在预防危机发生、减轻危机损害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目前我国危机管理体系不健全,在协调社会安全包括公众健康在内的多层次、多类型的综合危机管理体系的建设方面尚无实质性的进展。

1.我国政府危机管理缺乏完备的法律保障体系。在立法方面,我国缺乏一些跟政府危机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导致了我国采取的大部分紧急对抗措施一般都无法律依据。我国已制定了《戒严法》、《防灾减震法》、《传染病防治法》、《防洪法》等,但这些单行的法律只能适用于一种紧急状态,覆盖面单一。在执法方面还存在执行不到位的情况,依法行政尚待加强。另外,在政府处理危机过程中,防止公民权利受到侵害的执法监督方面,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尚是空白。

2.我国政府危机管理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危机管理是一个跨区域、跨时段的综合性系统管理工程,通常不是一个政府部门就能有效完成的,在很多情况下,危机的处理需要社会各个部门通力协作,积极配合。虽然我国在一些领域设立了专业的危机检测和预警机构,但社会各部门在面对危机时还不能有机结合、团结协作,缺乏有效的内部考试,大网站收集协调机制。政府各职能部门间条块分割,权责不明晰,造成危机应对效率低下。

3.政府危机管理中缺乏信息通报和公开机制。由于传统历史原因和官僚作风的影响,我国政府在信息公开方面存在很大的缺失。危机事件发生后,一些政府官员出于各种考虑,采取封锁消息等手段,增大了政府危机处理的难度。

三、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体系的构建

危机不可能绝对避免,但却可以管理、控制和化解,尽可能减少危机的发生,降低危机损失。西方发达国家非常重视政府危机管理的研究和实践,我国必须在立足于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国外成熟的政府危机管理经验,切实提高我国政府危机管理的水平。

1.建立和完善国家危机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首先应制定统一的紧急状态法。我国宪法已对紧急状态制度做出了原则性规定,但对于在何种情况下,如何行使紧急状态权力,法律尚未做出明确规定。尽快制定一部紧急状态法,作为我国危机管理的纲领性法律文件和制度框架,对于提高我国政府危机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次,应当在紧急状态法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有关危机管理的专门法律法规,以保证政府危机管理权的合法行使,避免肆意侵犯公众权利。再次,要强化执法,建立危机管理执法监督体系。危机管理执法评价工作应由各级人大常委会和人民政府统一领导,监察部门、审计部门以及新闻机构等共同参与,评价结果及时反馈和向社会公布,对于评价低的,应责令限期整改,直至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2.建立和完善政府危机管理体制。为快速高效地处理危机,我国必须建立一个职能明确、责权分明、组织健全、运行灵活、统一高效的危机管理体制,并用法制化的手段明晰政府各职能部门的职责,以实现应对危机时这些部门间的高效协调运作。因此,需要建立合理完备的危机管理体制,即危机管理的指挥决策机构、职能组织体系、信息参谋咨询组织体系、综合协调部门和辅助部门。这些不同的组织部门,在危机应对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反思我国的现状,亟须建立一个高层次的危机管理中心,以保证在危机状态下能够高效地协调各个职能部门的协作。在实际运作方面,要在中央政府建立常设性危机管理的领导、指挥和协调机构。该机构应是危机事件可能发生的领域内的专家智囊团,应定期就某一领域中当年或者更长时间内可能产生的危机进行预警分析和风险评估,并据此制定危机管理的战略、政策和规划;危机发生时,它应当转为国务院处理有关紧急事务的具体指挥和协调机构,针对已经发生的突发性危机事件权威地分配各种国家资源,并在危机信息的发布、灾害的预防和受灾考试,大网站收集区的重建方面发挥协调有关部门的核心作用。

3.进行信息沟通机制改革,完善危机信息管理系统。良好的信息沟通机制可以保证信息准确、及时地传递,以便政府快速制定危机应对的政策和决策。当前建立完善我国危机信息管理系统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政府要增加透明度,畅通渠道。要重视和发挥媒体在危机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在处理危机事件时,政府应与媒体作深入地沟通、协调和合作,使媒体在政府的正确引导下充分介入危机事件中。其次要完善危机信息管理的联动机制。在危机管理中,信息往往是决定性的因素,对于灾情汇集、灾情研究、求援指挥都是不可或缺的。危机一旦发生,政府部门应迅速率先发布事件的过程,以防混淆视听。要创造媒体公正介入的秩序,保持适度的新闻自由,让公众了解事件真相。要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实现各部门信息及时沟通以及整个社会资源的协同运作。

4.加强危机管理的素质教育,提高社会公众的危机应对能力。政府官员和社会公众的危机意识、应对危机的知识和能力是政府危机管理系统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首先,应进行危机的警示宣传,使公民树立正确的危机意识;其次,对普通民众开展危机管理知识和技能培训,增强公民自救互救能力,形成比较强的社会整体危机应对能力;最后,组织开展危机应对演习,提高整体防控危机的能力。

第四篇:高校节能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校节能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实现高校节能管理是建设节约型社会、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高校后勤社会改革、促进我国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研究和解决高校节能管理存在的问题对满足学校和谐发展,提高办学效益,建设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高校节能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节能意识问题

高校能耗管理中的节能意识问题是校园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社会思想基础。高校作为能源消耗大户,师生作为高校能源的主要消耗者,同时也是高校能源浪费的主要参与者,其节能意识、质量直接影响着社会节能意识的水平,对整个社会的节能氛围有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高校能耗管理中的浪费问题,不仅表现为管理者节能意识的缺失而导致浪费,同时也表现为能源使用过程中因缺乏节约意识而导致的严重浪费。节能教育力度不够、节能意识薄弱,导致大量的能源浪费。

(二)管理问题

高校能耗使用中的管理问题,是困扰高校能耗效率进步,能否节省成本的关键问题。

1.节能制度不健全,部门之间缺乏配合,如何进行节能、节水建设没有明确分工,职责不清等问题造成能耗管理工作难以推进。

2.监督工作力度不够问题,不少单位部门节能监管工作薄弱,即使存在浪费能源现象也无人问津,以致一个单位部门重复同样的浪费行为。

3.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低问题,虽然大多数高校基本上都有专职的节能管理人员,但人员平均学历较低、军队转业人员及临时聘用工人所占比例较大,专业能力不强、整体素质偏差,大多数管理和执行部门人员只是重复性地从事计量收费工作,不具备更深层次的能效分析、节能挖潜、节能监管、督查等全方位的管理工作。

(三)技术问题 高校节能管理中的技术问题,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节能管理过程中技术设备材料落后,监控程度低;二是费用回收和计费标准问题。在当前高校的校园里,计量设施很难覆盖每个水电使用部位。另外,节能技术的缺陷还导致不合理的能源供需,造成能耗增加。依托节能技术改造,降低能源消耗,要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能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大力加强资源的循环利用,推广智能控制等技术、设备和器具的运用,全面提高高校能源使用效益。

(四)资金投入问题 资金问题是高校节能管理问题的核心问题,加强宣传教育,提升节能意识,拓展管理能力、培训管理人员、更新设备,构建收费流量系统都需要资金支撑。学校在节能管理中的资金不足,一些老式的水电设施不能得到彻底改造,资源浪费严重。特别是近几年高校重建设、轻维护,导致节水、节能的改造资金严重短缺。

二、高校节能管理对策

(一)加强节能宣传教育

1.开设节能管理方面的课程。有条件的高校可尝试开设节能管理方面的课程,如生态学、生态管理、自然资源管理、生态经济、资源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与发展社会学等方面的课程,并将其列入必修与选修的课程范围,重视对学生节能系统性知识的教育,使节能意识融入所有师生的心中。

2.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节能活动。可以定期地组织开展一些以节能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活动和技术创新活动,如邀请专家学者进行相关的知识讲座和专题报告,节能知识竞赛、在宣传横幅上签名、文娱演出、回收废弃物品、以环保节能为主

题的绘画、摄影、摄像、征文活动等,以鼓励师生员工关注节能,调动其参与校园节能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鼓励进行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可通过学校工会、共青团、学生会、团委等组织开展以节能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如鼓励学生对校园节能进行实地调查与研究,组织青年志愿者与社区群众联合开展宣传与教育活动等等,鼓励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的同时,能够实际参与社会生活实践,从而使他们更深刻地认识到节能的重要性和意义,切实成为“节能型”校园建设的主体力量。

4.广泛利用各种资源进行宣传。充分利用校报、宣传板、广播、网站等现代宣传工具,宣传国家的能源政策、普及节能知识。如:可通过校广播台、校园网发布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倡议性文章;在校园论坛上开设网络专区,就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及节约型校园、高校节能管理等内容进行专题学习、交流与讨论,引导青年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和行为习惯。

(二)完善节能管理体制

1.建立专门的节能管理机构。借鉴国内外高校节能建设的成功经验,建立专门的节能管理组织或机构,是“节能型”校园建设的组织保证。在高校中建立专门的节能机构,是目前高校作为耗能大户进一步加强用能管理、减少或杜绝浪费、降低公共事业费用支出等最为关键的环节。另外,还应筹建节能工作管理委员会,邀请各部门负责人或相关专家、学者、学生代表共同参与学校的节能管理工作,促进各部门间的配合。还要推行垂直管理、层层负责,明确工作任务和要求,指标分解,责任到人,从而使节能工作能有效渗透到教学、科研和师生的实际生活中,推进高校节能管理的政策落实和具体实施。

2.制定并完善节能规章制度。规章制度是高校节能工作的制度保障,是对节能管理的具体规定,对节能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首先,高校可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并结合本校的实际,制定出具体的节能管理规定,使高校节能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其次,要加强对节能管理工作的监督、评估和考核。一方面,要建立数字化的监测平台,对高校节能管理的工作实效进行监督。同时,还

要建立科学的评价和考核机制,把节能管理的实际效果纳入到对个人的考核当中。

3.实行量化管理。节能管理部门应根据本校历年能源消耗情况,分门别类进行指标核定和量化管理。首先,可按照分类管理的要求,对计划内的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行政办公、学生宿舍和公共服务等用能,实行“核定指标、节约留用、超支自付”的管理原则;对科研、计划外课堂教学、实验教学以及校办产业、经营单位和教职工宿舍用水用电,实行“谁使用,谁交费”的管理原则。其次,要加强成本核算。对实现企业化管理的学校各类经济实体,将能源等资源性的消耗纳入成本,实现全成本核算。再次,要加强价格管理,将用能指标分解到各部门单位,超指标用能的,加价收费。实现“定额用能,超额自理,节能奖励”的能源管理运行机制。

4.培养和引进节能管理人才。高校节能管理是一项持久性的工作,不仅需要较强的综合性技术,同时也需要付出大量的心血和努力,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综合协调各个部门工作,专业管理人才是保障高校节能管理有效实行的关键所在。培养或引进有节能管理经验、能力人才,是高校实行节能管理的重要保障。针对目前高校节能工作普遍存在人员少、技术水平较低、节能知识欠缺等问题,可以引进专业管理人才,为知识欠缺的工作人员提供技能知识培训,提高能源管理者的管理水平。

(三)提高节能技术水平

1.采用先进节能装置及材料。要注重引进和利用高新科技节能技术,推广使用节能设备,逐步对原有设备进行改造。另外,在高校建设中,应优先使用太阳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利用技术,房屋建设中选择节能建筑,低能耗施工。同时,还要加大对旧有建筑的改造力度,广泛运用先进节能装置及材料,促进节约型校园建设。

2.建立能源计量管理网络。在教学、科研、行政办公等区域安装水电计量表,这是学校用能管理不可缺少的硬件设备,也是技术节能的重要依据。在计量的基础上,对各种用能进行定额管理。例如,在浴室安装插卡式淋浴器,学生在用水

时便能清楚的看见用水的数量和消费的钱数;在宿舍区实行限电管理、超额付费等等。

3.建立网络监测平台。可依托校园网络,建立网络监测平台。在列入监测、服务和管理的建筑设施用户末端装上具有数字传输功能的计测表具,将采集到的数值信号远程传输到监控中心,通过节能监管软件实现校区的能耗监测、数据管理服务和对策制定。通过监测平台开展实时监控,不仅可以及时查找故障点,还可对节能措施进行预测评估,为校园设施的节能管理提供依据。另外,对校园各部门的能耗数据进行公示,也是加强校园节能监管,强化节能意识的有效手段。

(四)合理运筹节能管理资金

1.加大学校的资金投入。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的办学经费已变得较为紧张,在节能管理上的投资更是严重不足。由于高校投入到能源设施的维护以及新技术、新设备使用上的资金较少,不仅影响到了高校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可持续性,也加重了高校的能耗成本负担,影响到了办学效益的提高,形成恶性循环。因此,高校的资金投入应着眼于高校在节约资本、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的贡献大小,加大在节能管理方面的资金投入,以确保有限的投入得到最大化的产出,提高办学效益。

2.实行费用分担机制。在当前高校资源供需紧张、运营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应将能源使用纳入学校的统一管理,计入办学成本或管理成本,杜绝用能的随意性。可根据以往的用量指标制定出免费水电使用指标,超出指标部分应由个人、部门自行负担,节余部分可以累积使用,并实行按一定的节约比例提成奖励的办法。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帮助师生员工树立节能意识,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

第五篇:我国高校债务危机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我国高校债务危机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摘要:高校的跨越式发展使得我国高校形成了巨额债务。巨额债务引发的债务危机日益显现,高校债务危机所产生的危害对高等教育及金融甚至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鉴于此,本文试探析高校债务危机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设性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高校债务危机 危害 成因 防范措施 正文:

一,高校债务危机的起因。

高校巨额债务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既有国家教育政策、社会转型,又有高校自身发展中的问题。

1.扩招政策和高校评估制度催生了大规模的新校区建设

扩招政策是高校巨债的直接因素。从时间上看,高校巨额债务起始于1999年扩招政策。持续快速发展的经济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而高等教育长期走精英化的缓慢发展路子,对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有些不适应,且不利于缓解基础教育面临的巨大升学压力,又时逢亚洲金融危机,我国政府为尽快走出经济低谷,增加教育消费,拉动相关产业发展,出台了高校扩招政策。扩招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普通高校招生规模由1998年的108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530万人,短短的8年时间翻了两番多。由此,扩建新校区以满足办学需要成为必然。与高等教育规模急速增大相伴随的是教育资源增长缓慢,生均教育资源急剧下降。为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教育部制定高等院校设置条例、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评估方案等,对各高等院校办学条件如校园面积、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师生比等进行了硬性规定。这些文件的颁布并实施,有力地促进了高校自觉执行国家教育方针、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但也把大部分高等院校逼上了扩建新校区的道路。

2.教育经费的极度缺乏和贷款政策的许可驱动了巨额贷款

高校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离不开经费的投入,以新校区建设为主的教学基本建设更需要大量教育基建费用。在高校扩招前,高等教育经费就低水平运行。1998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教育事业投入的财政拨款占总体教育经费的比重从1991~1997年下降了10.9%。几年扩招之后,2004年国家财政性高等教育经费为978.8亿元,占整个财政性教育经费的21.9%,占GDP的0.61%,总额虽然比1998年增加了1.69倍,但是由于在校生规模增加得更快,生均经费下降较大。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由1999年的2962元下降到2005年的2237.57元。财政经费占学校总经费的比重由1999年的61%下降到2004年的46.5%。即使学校加上学费和其他创收经费,生均经费仍然一直呈下降趋势。从国际比较来看,“经合组织”(OECD)国家高等教育财政投入占GDP的比例平均值是1.1%(2002年),我国远低于这一标准。在生均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下降和学费不能持续增长的情况下,高等教育的办学成本却稳步上升。

高校日常经费满足不了快速发展的需求,迫切需要从银行等部门融入资金。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国家鼓励运用金融、信贷手段,支持教育事业发展。”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积极利用财政金融、税收政策,继续鼓励社会、个人和企业投资办学捐(集)资办学,不断完善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提出:“建立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府公共财政体制的教育拨款政策和成本分担机制,适当运用财政、金融、信贷手段发展教育事业,合理利用银行贷款,继续争取世界银行贷款项目。”这些文件明确了“利用银行贷款”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为高校贷款打开了政策“缺口”。高校的快速发展及其稳定的收入来源成为银行竞相争取的优质客源,高校与银行的价值诉求与实现路径高度互补,使银校合作普遍展开,巨额债务由此产生。

3.高等教育对市场经济转型不适应

2003年,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然而,高等教育依然是计划经济的最后一块堡垒,高校习惯了依靠政府。当政府财政拨款开始下降时,只好依靠学费;当学费标准已经达到上限时,只好把手伸向银行;当银行收缩银根,开始逼债时,只能处于一种无奈的状态,希冀政府再拉一把。长期养成的依赖习惯致使高校自身造血功能始终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从根源上看,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形,原因在于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和对高等教育的市场属性认识不到位,即要么“泛化”高等教育市场化,要么完全“拒斥”高等教育市场化,忽略了市场化与公益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尤其是在教育政策层面,对高等教育市场化始终缺乏政策认可,使得绝大多数高校对高等教育市场化持一种质疑或徘徊态度,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高校社会融资机制和体制的建立与完善,降低了高校的融资能力。高校的市场适应能力不足,还表现在对经济发展形势的认识上,对资金规划预算等不能反映经济发展趋势。如在新校区建设中的建筑材料的价格上涨、发展过程中的教职工收入增长、教学仪器设备成本的增加等成本预算没有留出较好的空间。

4.高校建设中存在盲目、浪费现象

高校实行扩招后,不少地方政府积极投资开发高教园区、大学城项目,希望由此一方面拉动城市社会、科技、教育的综合发展,另一方面能增加土地转让金收入,扩大预算外资金规模。有的地方政府和高校为了打造城市名片,存在轻易上马星级豪华建筑、大兴土木重复建设、超规模建设、土地浪费甚至贪污腐化现象。高校为了尽快还债,在执行扩招计划时不顾办学条件盲目扩招生源和上马专业,为了解决盲目招生问题又大手笔高成本地引进人才、盲目合并等,如此恶性循环,都会引起高校经费压力的增加。

二、解决高校新区债务危机的基本对策

自吉林大学巨债曝光以来,破产成为了民间主流建议。纵观当前世界各国关于破产能力的立法例,大致有三种模式:商人破产主义、一般破产主义、折衷破产主义。1986年中国第一部破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只适用于全民所有制企业。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统一了关于企业法人破产的适用依据,该法的适用范围为所有企业法人。我国的破产法奉行典型的商人破产主义,公法人和公益法人不属于企业而无破产能力。我国公立高校为典型的公益性事业法人,不具有破产能力,高校破产的强烈“民意”未必理性,有效化解债务危机以促进高校持续健康发展才是最应关注的问题。

1. 明晰高校产权

产权关系明晰是解决高校债务的基本理论前提。财产权回答产权主体必须干什么、能干什么,以及产权主体必须和能够得到什么。我国高校产权界定比较简单,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是基本产权结构。从现有规章看,高校投资主要来自国家,国家是高校的当然所有者,高校法人实体则行使学校财产的使用权,政府拥有高校财产的最终所有权,高校拥有法人财产权,即高校财产现实所有权(使用权、分配权、部分收益权)。但我国高校产权界定没有转让权,其弱点是当教育这种共有资源的产品日益面对市场的时候,不利于成员对市场价格作出及时反应,也阻碍了优胜劣汰作用的发挥,导致资源无法向最有效使用它的人转移。然而,当前现实是,高校扩招之后形成的绝大多数财产如新校区等并不是政府投资或主要不是政府投资,而是高校通过融资等渠道产生的,国家把债务人的身份转让给了高校,从直接关系上看,高校成了债务人。

另外,高校产权归属不清。目前我国高校的产权结构已与计划经济时期发生了明显变化,随着高校投资多元化,高校产权结构已不再是单一国有的了。除了政府所拥有的那部分学校产权属于公共产品外,其余如学生的学费投入、社会集资投入、私人捐赠的投入等产权则属于私人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即使这些私人产品的产权理论上不用返还个人,但也不能自然划归政府,而应划归给学校才对。当然,我们提出明晰高校产权,并不是以产权改革为名义让国有资产流失,更不是用私有制解决一切问题。高校产权改革必须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这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公立高校尤其如此。要经营好高校,化解高校债务,必须着手对高校产权问题进行适当调整,明确产权归属,实现权、责、利协调发展。

2.政府采取合理的配套政策

政府的教育决策引发了高校扩建,高校的扩建又得到了地方政府的默许,政府理应为化解高校风险伸出援手,何况财政拨款是国家教育发展的基石,经费投入高低本就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水平的重要方面。而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一直低下,不少原国家部委高校划归地方管理或省部共建以后,生均教育经费下降更厉害。党和政府一直强调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各级政府要千方百计增加教育投入,然而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的战略发展目标至今仍未实现,甚至低于部分欠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虽说财政拨款不可能全部给高等教育,但如果各级政府真的努力了,对于缓解高校财务状况无疑将起到积极作用。

与明晰产权归属相配套,高校债务归属也必须作出适当划分。需要以实事求是为原则,系统合理地划分当前高校巨额债务归属份额,明确哪些部分归学校承担,哪些部分归国家承担,政府辅之配套政策加以解决。债务清查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管理工作,在当前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时期,不仅对于探索建立适应教育体制改革要求的高校财务监管制度,推动高校完善管理和建章建制具有积极作用,而且对于加强高校财务管理,防范财务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具有重要意义。督促高校开展债务清查,摸清债务的数量、分布、结构、资金成本、来源去向、使用、偿还和管理情况等,发现问题,为搞好债务管理奠定基础。银校合作是国家政策允许的,且有过不错的合作,只是由于债务危机的出现,银校合作走向了低谷。政府有必要支持并依法规范高校中长期贷款,缓解流贷的不稳定性。作为事业单位的高校,不具有营利性,政府宜出台相应政策,对高校贷款实施贴息等优惠政策。

政府对高校土地置换应给予支持和优惠,以扩大资金来源。近来,各高校曾经“以土地置换方式还债”的做法被国土资源部“叫停”。《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规定,划拨土地使用权的转让需要“经市、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和房产管理部门批准”,而且必须是“土地使用者为公司、企业、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高校用地是划拨用地,不能自主转让,但可以通过司法途径改变权属,即划拨地的使用权可以被人民法院查封甚至变(拍)卖。如果高校不能偿还到期债务,而债权人依法起诉的话,法院可依债权人的申请查封高校的土地,予以强制拍卖转让还债,并由受让方办理土地使用权出让手续并缴纳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教育部最近发布的《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规定符合条件的普通高等学校可以“利用学校名称、知识产权、管理资源、教育教学资源等参与”独立学院办学。这一举措似乎告诉我们,政府是否也可以出台政策,为公办高校利用自身富余、闲置的有形和无形的办学资源扩大资金来源,或扩大高校对自有财产的处置权。

政府制订募捐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各界的资助和捐赠。社会捐赠是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资金来源,美国一些名校接受的捐赠与捐赠基金会投资收入,已占学校预算的20%~40%。在一些国家,几乎所有大学都设有基金会。在中国,这一渠道却相对艰难。政府应该明确鼓励社会各界对高校的捐赠,制定对教育捐赠减税或抵税等特殊政策来鼓励对大学捐赠,让他们能从捐赠中得到一些名誉与经济上的回报。

3.提升高校经营意识

解决高校新区债务问题必须发挥高校自身的主动性,主动性一旦调动,办法总比困难多。中山大学校长黄达人说:“作为大学校长,应该有一种投入和产出的概念。”“要维持大学的良性运转,更好地‘经营’,需要有强烈的成本意识。”在进行投资决策时,高校一定要对投入和产出、成本和效益进行充分论证,谨慎选择;高校在利用通过负债取得的资金过程中,要自始至终加强对资金的计划管理和目标管理,保障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加强资金使用的制度建设和监管力度,避免不合理支出以及贪污浪费等现象,挤干高校教育成本中的水分。自2005年起,教育部建立了直属高校银行贷款审批制度,并在直属高校建立资金监控系统。未经批准擅自向银行贷款的,将追究学校及有关人员责任。地方政府也开始逐渐加强对地方高校的建设项目监管,而高校自身也应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尤其是在基本建设项目中,要使大量的资金筹集和使用活动健康和有序地进行,更需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只有建立严密完善的控制系统,实行严格科学的管理制度,完善有效畅通的运行机制,才能从内部杜绝一些违法违纪和管理混乱带来的损失浪费等问题。

直接面向社会提供服务。高校为社会提供的服务是多方面、多形式的,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为社会培养、培训所需的各类专业、各种层次的人才;可以承担地方、企业科技研究项目;可以参与地方高新技术开发以及参与地方、企业的咨询决策等。通过此举,既增加了大学的财政收入,又使大学的科研课题和教学内容根据社会需要不断更新。利用科技和人才优势进行校企合作是一条颇值得关注的筹措资金渠道。自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利用科技和人才优势或独立创办科技企业,或与企业联合创办科技企业,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已成为我国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重要力量,有些校办企业如北大方正、清华紫光等已发展成为国内知名的上市公司。

提升办学质量,打造品牌。高校品牌是指一所大学以及所培养的人才与其他高校相区别的一组稳定的信息。目前国际知名大学对自身和学生培养,都有自己的品牌定位,并精心打造。比如耶鲁大学“独持的领导者教育”、斯坦福大学的“学术—技术—生产力”的管理与操作等。我们要经营好高校,必须在提高教学质量上下功夫,这是打造品牌的基础。还要突出特色,使学生具备鲜明的个性,使学校具有鲜明的特色。同时,也必须十分注重学校以及毕业生的营销工作。通过媒体以及各种大型活动和赛事进行宣传,让社会了解学校,争取社会各界对学校的支持,使毕业生能够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进而提升学校的社会知名度。

三、结语

对教育行为完全采用经济学分析并不适宜,巨额贷款的最大风险既不在于资和债的比例,也不在于高校还款能力和债务的比例,而在于院校的教育质量。短期内逼迫学校用捉襟见肘的学费还本付息,其结果只能是教育质量降低,生源减少,学校倒闭,银行烂账。因此,帮助这些高校集中精力办学,提高教育质量,延缓还贷危机,在公共财政更充裕、教育政策更完善的未来彻底化解这类风险,可能是最好的策略。

参考文献:《高校贷款的理性思考和解决方略》

《人民日报》

《化解高校负债危机应采取真正市场化手段》

邬大光 林莉 《财政与金融》 授课老师:杨帆

上课时间:2011年春季11~18周姓名:张超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年级:09级一班 学号:20094741

下载我国高校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共五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高校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共五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我国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作为独立法人实体地位的确立对高校财务预算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预算管理已成为高校财务管理的中心内容,必须高度重视并做好......

    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贾庆印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09期 [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迫切要求高等教育改变......

    高校资助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200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即(国发[2007]13号)颁布,我国开始全面实施新的资助政策体系,标志着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针对我国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高校财务管理问题措施 当前,我国高等学校正在借......

    我国城管执法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城管执法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内容摘要:城市作为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承载空间形式之一,在现代社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保障城市的良性发展,城管执法应运而生,但在实际的执法......

    我国个人所得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引 言 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居民收入迅速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明显的改善和提高,市场将在资源配置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市场......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主体业务,信贷业务的管理在银行经营管理中居于重要的地位。整体上来讲我国商业银行在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

    我国财政支农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财政支农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财政支农是政府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之一。现阶段的财政支农资金无论是在管理还是在,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极大制约了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