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资助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时间:2019-05-14 10:31: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校资助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校资助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第一篇:高校资助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200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即(国发[2007]13号)颁布,我国开始全面实施新的资助政策体系,标志着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当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存在一些难点:困难生认定缺乏科学合理的机制、各种资助项目之间缺乏优化组合、勤工助学岗位难以满足学生需求、精神帮扶与经济资助力度不平衡等。要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建立科学的困难生认定体系,优化配置各种资助资源,积极拓展勤工助学岗位,努力发挥助学工作的育人功能。为了保证优秀的困难学生能够享受到受教育的权利,不因家庭困难而失学,国家对高校学生的资助力度越来越大,这一政策也得到了高校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一系列问题,本文就从目前存在的问题谈起,对其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能够为以后的资助工作提供些许建议。

关键词:高校、学生资助、存在问题、解决建议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贫困生逐渐成为高校的一个突出、特殊群体,在近年来,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我国政府历来都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2006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34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进一步完善帮助贫困家庭学生上学的资助制度和扶持政策等,保障所有孩子都有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2007年,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郑重宣布,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健全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助学金制度。同年5月,国务院第176次常务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家和高校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的贫困生资助措施,我国逐渐形成了“奖、助、补、减、贷、勤”多种方式有机组成、无偿与有偿手段相辅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高校的资助工作能否做到公正、公平、公开,关系到国家的奖助学金政策能否得到实施,关系到奖助学金能否发放到真正需要的贫困生手中,对于解决贫困生的问题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高校资助工作的现状及意义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已逐步建立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的,包括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助学金、勤工助学基金、特困生补助、通讯、洗澡补贴和学费减免在内的多元化资助体系。教育部2009年第5次新闻发布会的数字显示,2008年,全国公办和民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包括全日制本专科学生、研究生和第二学士学位学生)总数为2103.27万人。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约为473.96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2.53%;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约为158.32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7.53%。2008年,全国公办和民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总金额约为293.7亿元,比2007年的272.92亿元增长7.6%;共资助学生4156.24万人次。具体资助项目包括:奖学金、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校内学生无息贷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学费减免、伙食补贴、国家助学贷款代偿等9项内容。2008年,全国用于高校学生资助的总投入为304.13亿元(含国家助学贷款贴息和风险补偿金共10.43亿元),其中各级财政直接投入154.07亿元,占当年资助总投入的50.66%,比2007 年的75.28亿元增长104.66%。

新的资助政策体系的实施,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了一个非常清晰的解决路径: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以国家励志奖学金等为辅——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费、住宿费问题;以国家助学金为主,以勤工助学等为辅——解决学生的生活费问题;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还可以通过“绿色通道”入学。

新的资助政策体系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分别设立国家助学金、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既帮助了困难学生,又鼓励了优秀学生。二是确立了合理的资金分担机制。国家奖学金由中央财政负担;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中央所属院校由中央负担,地方所属院校由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分担。三是体现了政策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学习国家最需要的专业,促进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引导高校毕业生到艰苦地区和基层单位就业,促进人才资源分布更趋合理。

1.高校资助工作的现状

现阶段,在我国助学的途径和方式大致只有两种。

(1)国家助学渠道。多年来,在政府方面,教育部、财政部等部委和地方政府一直致力于制定和完善高校贫困学生资助政策和措施,现已建立起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的高校贫困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形成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的学生贷款制度;以国家助学奖学金为主的奖学金制度;勤工助学制度;临时困难补助制度;减免学费制度。为保证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贫困学生按时入学学习,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还建立了“绿色通道”制度,即对被录取入学经济困难的学生,一律先办理入学手续,然后再根据核实后的情况分别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资助。这个体系主要的服务对象是考入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的贫困学生。

(2)民间助学渠道“不让一名贫困生因为经济困难而辍学”是高校助学的宗旨。为了促进教育公平,不仅要完善高等教育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还要大力鼓励社会捐资助学,也就是民间助学,也叫个人助学。民间助学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内容也更加复杂。从助学主体来说,有的以个人形式,有的以团体形式的:从助学目的来说,有的是无偿的,有的是有偿的;从助学范围上来说,有全国性的,也有地方性的;从被资助对象来说,有针对公办高校的,也有针对职业教育的。2.高校资助工作的意义

目前我国的资助政策体系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了一个非常清晰的解决路径——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费、住宿费问题,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以国家励志奖学金为辅;以国家助学金为主,以勤工助学等为辅;解决生活费问题,此外,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可以通过“绿色通道”入学。新的资助政策体系建立后,高校逐步形成了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补助、学费减免等多种方式并举的资助政策体系,总体上讲,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有效落实基本保证了大多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较好地解决了他们的经济难题.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压力,使家庭经济困难的在校大学生受到了极大的鼓励和支持,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为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我国高校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虽然高校各层领导都非常重视资助工作,但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下面就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以期能够为以后的资助工作提供建议,保障资助工作的有效展开。

1.贫困生资格认定难度大。

高校贫困生是指在国家招收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中,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教育费用或支付教育费用很难的学生。贫困生一般分为困难生和特困生。在实践中,多数高校认定贫困生的依据如下:一是学生有无乡、镇、区、县的贫困三级证明以及民政局下发的低保证、最低生活保障和低收入证;二是学生所在院校填写的困难家庭月收入、年收入概况认定表;三是学生支付各种费用的能力以及学生的日常开销。但由于某些因素很难量化,导致认定工作难以顺利进行。例如,对不同级别(乡级、镇级、区级、县级)的贫困证明所代表的贫困程度的理解影响着学生贫困等级的划分;一些生活并不贫困的学生却持有贫困证明要求申请助学金;很多贫困学生不愿意将自己的真实情况如实说明等。这就使得一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未能得到帮助,一些非贫困生却占用了宝贵的经济资源。

2.贫困生经济资助体系不完善。

助学贷款、助学金、奖学金和勤工助学是资助贫困生的主要方式。这些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贫困生的入学问题,但随着资助的不断深入,很多问题便逐渐突显出来。从资金施予方来看,一些外省市银行并不支持在本省以外就学的学生申请助学贷款;在很多省市若要申请到助学贷款,必须首先由学校出具申请,而学校则会限制高年级学生的申请名额;在助学金和奖学金名额分配上,学校也倾向于将机会留给低年级的学生;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助学贷款给刚毕业的大学生带来了较大的还贷压力,使得很多学生不愿意主动申请助学贷款。同时,各种助学金和奖学金在很多时候都以成绩为衡量标准,导致一个学生获得多项奖学金的情况。

3.贫困生的心理支持不受重视。

家庭环境和特殊的生活经历,使贫困大学生承受着较大的压力,他们也较容易出现自卑、孤僻、人际关系敏感、自我封闭等心理问题。一方面,他们把自己视为校园中的弱势群体,自卑心理严重;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希望被贴上贫困的标签,自我封闭,很少参加集体活动,甚至不愿承认自己是贫困生。甚至有些学生视“贫困”为羞耻,自惭形秽,采取逃避、退缩的消极态度。因此,高校也需要高度重视对贫困生的心理辅导。

贫困学生迫于经济压力不得不去打工挣钱,除了必要的支出,他们会尽量节约生活花费。学生能够额外支配的钱越少,人际交往中的主动性往往会越低。这种主动性的降低使得学生在交往过程中表现出自卑、不自信、焦虑等特点。但事实上,贫困生本身并不是致贫的原因,因此仅在经济上资助贫困学生是完全不够的,更需要在人际交往、学业、个人成长等方面给予帮助。

此外,很多学校都将学生的日常消费水平作为贫困生认定的标准之一,这一标准被很多学校所采用。这一评价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贫困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曾经有一位贫困生这样诉说:“当我拿到助学金的时候,宿舍氛围就会很紧张。虽然其他人的生活条件比我优越,但看到我领到一下好几千块钱,他们都会有些不高兴,那段时间我很怕会和他们发生矛盾。”由此可见,这种人际关系上的张力使得受到资助的学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因此对贫困生进行心理辅导是非常有必要的。

4.贫困生受助后的管理困难。

对贫困生进行资助的目的是帮助他们重新获得学习的机会,获得生存的本领。然而,有的受助学生却没有珍惜继续求学的机会,学习状况不佳;有的则是肆意挥霍资助金,甚至产生“等、要、靠”的不良心态。因此,尽管这部分学生的贫困是真实存在的,但是如果放任其浪费宝贵的社会资源,就无法实现资助贫困生的真正目的。目前,高校只是对资金如何发放、名额如何划分等进行严格把关,却忽略了贫困生受助后的管理问题,这不仅会减弱施予者的信心,也会导致贫困生资助不能长期而有效地实施下去。

三、进一步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必要性

1.“贫困”概念再认识的需要。

“贫困”不是简单的经济概念,它涉及更多难以估量的隐性指标,除了指所拥有的金钱和物质资料达不到某种必需水准这一经济内涵之外,“贫困”的外延还包括贫困主体与所处环境中的物质资源的关系、与人的关系、与知识和技术的关系以及与社会机构的关系等。当个人或者群体失去或者被部分剥夺这些关系,以致其无法得到所需资源来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或者没有能力去调动资源和关系时,该主体就是贫困的或者会沦为贫困。可见,贫困生的形成不仅仅是由于物质的匮乏,也由于在精神、能力、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占有不足,甚至还包括其自身素质及受教育状况等方面的不足。仅仅从经济上来理解和消除贫困,则必然导致资助理念和资助方式的片面性。

2.贫困生多层次需求的需要。

贫困生作为社会贫困群体的一部分,既有贫困群体的共性需求,又有不同于一般贫困群体的特殊需求。在思想上,他们积极构建对社会和他人、对自身价值取向的认知;在行为上,他们急于融入社会,证明自己的成人性,试图减轻家人的压力,具有自己的行为方式。因此,仅仅对贫困生给予经济上的资助并不能完全解决贫困生的多层次需求,贫困生在精神世界上的诉求也是学校和社会需要关注的重要方面,其在精神世界上的诉求主要表现为自尊自强的心理需求、人际关系和谐的需求、得到心理支持的需求、自我成长的需求等。

3.贫困生资助体系长期稳定发展的需要。

贫困生资助是一项利国利民的社会工程,它一方面增加了高层次人才的数量,另一方面体现了社会的优越性,为贫困家庭带去了希望和力量。但贫困生资助体系的种种弊端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后续发展,不仅缺乏完善的认定体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将经济压力转移到就业初期的年轻人身上,就目前我国大学生的经济收入情况来看,这种压力必然会迫使学生出现不诚信的行为。

综上所述,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建立贫困生与高校、社会及其他学生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于促进贫困学生的健康发展以及形成体现“人文关怀”的资助方式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四、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的途径

1.建立科学的高校贫困生认定程序。

第一,完善高校贫困生认定过程。在高校贫困生认定过程中,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法,而要保持认定过程的动态性。高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其家庭生活水平和当地人均收入水平都存在差异,这就造成学生的贫困水平截然不同,有的学生交不起学费,且无力承担生活费用;有的学生勉强交齐学费,但无力承担生活费用;有的学生能基本承担生活费用,但无力交付学费等。以上差异要求高校贫困生认定应该设立等级,形成差异性的贫困生认定标准。此外,在大学期间,学生家庭的情况也会发生改变,保持认定过程的动态性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学生的信息,每学年的定期复核可以保证更多的学生获益。在此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同伴的监督作用,在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原则下,完善监督举报制度,建立监督的长效机制,保证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公正性。

第二,形成初中、高中、大学一体的贫困生认定体系。如果由高校完全承担贫困生认定工作,要想了解贫困学生的真实情况,高校就必然需要派人实地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产生高昂的认定成本。由于大部分贫困生家庭的“贫困”不是在短时间内形成的,如果能将认定工作延伸至初中或高中,不仅能够节省成本,还可以对贫困生家庭的经济状况进行动态的观察和管理。学生曾就读的初中和高中通常在学生的生源地,初高中教师也比较了解当地的贫困线标准以及高校的教育支出,因此初高中教师能够较为公正地确定该学生是否为需要救助的重点对象,该评价可随学生档案一起进入高一级学校。这样高校就可以根据学生的申请、学生初高中的贫困档案、地方的民政证明等进行贫困鉴定,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认定的准确性。

2.建立更为合理的还贷政策。

建立助学金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减轻学生在就读期间的经济压力,它是以学生未来的收入作为还款保证的。但目前高校扩招导致毕业生数量快速增长,而就业市场需求增长率却相对缓慢,供需比例失调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大学毕业生的工资水平也较低。当前的还贷政策为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带来了很大的经济压力。因此,在国家、社会和学校多方面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就业的同时,制定合理的助学贷款还贷政策是非常必要的。这一方面能够保证学生顺利还贷;另一方面能够保证学生安心工作,不为贷款所累。完善还贷政策的具体措施包括制定最高全额还款年限;将个体的收入所得与还贷比例相挂钩;个体的年收入低于某一水平后,可以免除当年未还款数额的利息等。

3.建立完善的受助贫困生管理制度。

贫困生工作往往是在入学第一年时备受关注,但在之后的几年里,大部分学校均以第一年的调查结果为准,而并不关注受资助学生入学后的学习情况和思想状况。在这种背景下,对受助贫困生的管理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明确受助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建立动态的准入和退出制度;建立勤工助学奖罚制度等。这些措施能使贫困生在接受经济资助的同时,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认真学习,掌握技能,不断成长。建立完善的受助贫困生管理制度,不仅能够促使受助学生珍惜受助机会,而且能保证资助制度得到长效的发展。

4.创造宽松、安全的心理支持环境。

高校对贫困生的帮助不能停留在物质层面上,更应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对贫困生的精神支持和心理辅导。已有研究表明,贫困生感受到的社会支持越高,其孤独感越小。对于学生而言,学校创造宽松、安全的心理支持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能够给予学生物质上的帮助,更能给予精神上的支持和关爱。具体来说,学校要重视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关注贫困生的家庭环境和生活经历,充分理解贫困生的心理感受。班主任和辅导员要加强与贫困生的沟通,鼓励其他同学尽可能地理解他们、关心他们、尊重他们,努力营造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良好氛围,增强贫困生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高校助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已成为解决贫困大学生经济困难的重要途径,当我们看到帮困助学体系的日益完善, 以及该体系所取得的成绩时, 不能忽视了帮困助学所应发挥的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育人作用。因此,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讲,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大力支持,更需要精神上的关怀与心理上的疏导,高校助困体系只有同时发挥出其育人功能时, 才能培养出人格完备、知识全面的高素质大学生。

参考文献:

[1]陈柳钦,冯涛;国家助学贷款的制度困境及措施的完善。国家行政学院学报[J] 2006(3)。

[2]王小敏;对高校资助政策的现状反思。管理观察[J] 2009(35)。[3]程育兰;高校贫困生现状及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J] 2005(11)。[4]胡剑虹;关于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第二篇: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针对我国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的措施。关键词:高校财务管理问题措施

当前,我国高等学校正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地教育体制改革,以逐步建立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新体制,使得高校的理财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现行的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日益显示出其与新形势的不适应,因而,有必要对目前的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以提高高校自我发展能力。

一、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财务管理体制不够明确

当前,高校由过去单纯的以教学,科研为中心,逐步转变为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咨询服务和生产经营等各项活动并举,面向市场经济自主办学的事业法人单位。由于财务工作的多层次,经济利益多元化,财务关系的复杂化,财务管理出现条块分割,多头操作的局面。一些学校内部在会计核算,财务开支,创收分配等方面的财经政策和制度政出多门,不能协调一致,有的系,处认为下达给本单位的经费指标归属单位所有,因此,擅自提高开支标准,扩大开支范围,甚至审批权限职责不清,载留应激公款现象时有发生,学校资源配置失调,难以集中学校财务,发挥资金使用效益,从而影响和制约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

2.对校内各单位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管理不到位

有些学校各会计机构自成一体,会计信息不畅通。各部门聘用的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有些人员业务素质和职业水平偏低,造成学校一级财务部门(如财务处)难以掌握真是有效的会计信息。同时会计信息处理手段落后,会计信息失真。会计核算信息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本部门单位的财务运行和管理状况,会计职能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3.依法理财的观念淡薄

长期以来,人们对会计工作的认识比较片面,认为会计工作不过是记记账,算算工资,报销等一项非常简单的工作。一些学校负责人认为会计工作在高校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不大,不重视会计工作,在改善学校管理,进行经济决策中往往不注意发挥会计职能作用,一些会计人员也认为自己只要按时记账,及时上报财务报表就算完成任务。

4.会计监督难以体现

《会计法》强调了单位内部监督,社会监督和国家监督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而单位内部监督是基础,在实际工作中实施会计监督的主题往往是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会计人员承担着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双重任务,而会计人员的自身利益是与其所属部门结合在一起的,当学校利益与所属部门利益发生矛盾时,会计人员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很可能只维护部门利益,靠各部门的会计监督显然是十分有限的。

二、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的措施

1. 统一学校财经政策,避免政出多门

高校内部应实行统一的财经政策和制度,各项财经政策和制度应该协调一致,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校内各项财经制度必须由学校财经主管部门统一制定和颁布,其他部门不能各自为政。校内单位在制定内部财经制度时,首先必须符合国家的财经政策和学校的统一财经制度,并报主管部门审批,确保学校经济秩序健康有序。对于合并后的高校应尽快

制定一套符合实际情况的统一经济政策和经费开支标准,才能做到集中财力办大事,符合统收统支,收支两条线的财务管理原则。

2.明确学校财务管理体制

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是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是组织高校财务活动,处理各种财务关系的根本制度,必须科学合理。《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已明确了高效理财权限,必须是在作为财务主体的前提下进行,主要通过建立健全“统一领导,集中或分级管理”的制度来实现。“统一领导”是财务管理的前提,在这一前提下,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财务管理体制。规模小的高校,可实行集中管理。所谓集中管理,就是统一财务收支计划,统一财务管理制度,统一预决算,统一资源配置,将高校的财权及物权,集中到校长领导下的财务部门,不设置二级核算单位;规模大的高校,可实行分级管理。所谓分级管理,就是适当下放财权,学校可以通过宏观调控各二级单位财务活动,并对其进行财务监督。各二级单位在业务上必须接受学习爱财务的领导,定期向学校财务机构反映其财务活动并报送财务报表。学校的一切财经政策,重要的财经纪律,规章制度等重大问题,必须由学校统一决策,避免造成管理上的混乱。实行分级管理,可以调动各二级单位的积极性,但同时必须进一步强化学校统一领导和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内控制度。无论是集中还是分级管理都必须明确,财务(科)处是学校唯一的一级财务机构,全面负责学校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职能机构,是学校的财经工作的归口主管部门。会计核算包含学校财务,基本建设,科技开发,校办产业,校内后勤等,学校的科技开发财务,校办产业财务,后勤财务等二级核算机构的设立均由财务处统一规划,统一领导。校财务处主管全校会计工作是一种责任,必须责无旁贷地把全校的会计工作抓好,杜绝学校收入流失,支出失控现象,使学校的资源配置合理,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

3.依法理财,建立以校长为首的经济责任制,强化财务工作的领导体制

教育部和财政部下发的《关于高等学校建立经济责任制加强财务管理的几点意见》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必须建立健全校(院)长经济责任制。”高等学校的校长作为高校的法人代表,代表高校依法行使职权,对高校的财务工作依法负有经济责任。所以高校校长必须充分认识加强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严格执行国家的财经法规,健全本单位的财经纪律,对本单位的财经工作负责,保证高效按经济规律办事,促进高校健康发展。新《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这就意味着主管高校财务工作的校长必须全面领导和管理高效财务工作,对高校的教学,科研,行政等工作负责。高校必须设立专门财务机构,统一领导协调高校的财经工作,增加财经工作的透明度,增强财经工作严肃性。同时,财务机构还承担着财务工作计划的制定,各项财经制度的制定和调整,预算的安排与执行,对外投资的确定等重大工作。高校作为事业独立的法人实体,必须建立健全校长负责制,按照“统一领导,集中或分级管理”的原则,按层次分别建立总会计师或主管财务工作的副校长,财务处长,二级单位负责人和基层单位负责人等若干层次的经济负责制。财务上实行领导“一支笔”审批制度。在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健全高校新的会计管理体制,强化财务管理,加强高校校长在经济上的领导,以便进行科学合理的决策,集中财力,合理运筹有限的资金,以适应高校内部会计机构的设置,应根据其学校规模和内部管理需要,遵循“统一领导,集中管理”或“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高校财经管理工作原则和体制进行。

4.完善财务管理主要环节的工作制度

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财务管理的环节大致有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五个方面。财务预测是根据财务活动的历史资料,并结合现实情况,对未来时期的财务状况做出较为全面和准确的预计。财务决策就是为了达到某一财务目标而选择将要实施的决策方案的过程。财务计划是对一定时期的财务活动及其结果以货币的形式加以综合安排。财务控制就是以财务计划为依据收集有关信息,并采用一定的方法对财务活动施加影响或调节,保证财务计划执行。财务分析是根据有关信息资料依照一定的标准,应用专门的方法,对财务过程及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高校必须加强和完善财务管理主要环节的工作制度,从而保证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转。

5.各项财务制度包括财务管理工作制度,财务信息披露与监控制度等内容需要规范和完善

一方面,在高校内部应建立健全各级经济责任制,按照权责结合的原则,依据经济工作中的职位确定权利和义务,制定出具体的经济责任制。经济责任制应贯穿于高校财务工作的全过程,包括预算管理,重大支出项目的安排,学校财经制度的制定和调整,财务工作人员的任用和变动等,使学校的财经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另一方面,应该使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高校在财务收支管理上出现的效率不高,效益较低现象,大多数是由财权不集中,财力分散,各自为政所致,所以应该完善财务管理体制,把全部收入纳入大财务管理,明确管理原则,规定收支范围,收支标准,完善票证,现金收支管理办法,使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6.建立一支综合素质过硬的财务队伍,提高职业道德水平

要提高高校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就必须由高质量的管理人才,搞好财会队伍建设是加强财务管理的基本保证。特别是目前高校筹资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样化和利益分配的复杂化,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更加广泛,高校财务人员逐步由“记账、算账”的“核算型会计”向“管理与经营型会计”转变。因此,必须加强财会队伍建设、提高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观念、法律观念和风险意识,努力营造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财务人员队伍,充分发挥其会计工作的核算与监督职能,为高校的健康发展提供有效详实的财务信息。

7.充分发挥高校会计监督职能

为保证高效的一切经济活动健康有效的进行,必须强化高校会计监督职能。要打破传统的财务会计对经济活动的反映和监督主要靠事后的这种模式,随着管理会计的产生和发展,逐步采取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控制的方式;也改变事无巨细的监督为参与重大经济问题的管理和控制。要充分理解会计监督除了具备对不合法的收支予以制止和纠正等职能外,它还有更重要的一种服务职能,就是通过有效地会计监督为单位经济活动服务,提高经济效益。所以,会计人员应该不断改进会计监督的方式方法,把会计监督寓于服务之中。

第三篇:简析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简析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论文摘要: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多,做好高校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是政府和高校的重要责任,高校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是国家针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制定的资助政策。如何高效地完成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值得高校学工系统和教育管理者不断探索。文章对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实施过程中常见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对做好高校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论文关键词:资助体系;经济困难学生;精神助困

一、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性

党中央、国务院一贯高度重视高校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各大高校充分做到大力宣传,合理利用国家政策,使各项资助政策惠及广大困难学生,让他们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和帮助下顺利完成学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是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联合举措,综合多年来的资助政策,于2007年形成的一项系统化、完备化、多元化的资助体系。这套体系主要包括困难学生的家庭情况调查和困难认定、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勤工助学、学费、住宿费减免和“绿色通道”等政策。高校认真贯彻执行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努力做好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工作,是坚持党中央提出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根本要求的具体体现;是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保证;是在教育工作中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为维护高校乃至社会稳定,增强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热爱之情,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大措施。各高校如何卓有成效地运用国家制定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是广大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工作的难点。随着国家对困难学生资助力度的加大,资助的范围越来越广,每年高校要花大量的时间来完成这项工作。为了提高高校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针对性和高效性,笔者结合本人多年的工作经验,主要分析了在实施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二、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存在的问题

1.家庭情况调查和贫困认定环节缺乏可信性,认定工作有时形同虚设

在高校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中,家庭情况调查和贫困学生认定是资助工作中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最难把握的环节。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中困难学生的人数相应地增加,国家对贫困生的资助力度加大,这就使每年困难认定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多。据统计每年通过困难认定的学生人数占全体在校生的30%~40%。每年认定工作由于时间紧、任务重,高校很难对提出困难认定的所有学生进行个人基本生活情况调查,而是完全依据当地民政部门提供的家庭情况调查表。只要能提供出家庭情况调查表就能通过认定。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出具家庭情况调查表不是件困难的事情。而对于家庭经济真正困难的学生,或者由于是孤儿或者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没有人帮助办理家庭情况调查表的学生,很难得到认定的依据。有的政府民政部门提供的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内容是空白的,只有学生姓名和当地民政部门的公章,内容让学生本人随意填写,这样的家庭情况调查表还有什么意义呢?另外,由于对认定的人数和认定的标准没有限定,出现了班级认定人数的极度不平衡。有的班级认定人数达60%以上,而有的班级认定人数不到10%。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一是源于学生的从众心理,班级家庭情况一般的学生,为了个人利益积极认定。二是由于学生的自卑和爱面子,不愿意公开自

己的家庭经济状况,即使家庭困难也不想进行困难认定。在接下来的困难资助过程中就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有的班级认定工作形同虚设,工作做了起不到作用。而有些班级一共只有三五位学生认定,只要认定就会拿到资助,而没有认定的困难学生就没有资格申请补助。

2.国家励志奖学金评定多数以成绩优秀为门槛,不少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被拒之门外国家励志奖学金是专门针对家庭经济困难且优秀的学生而设立的奖学金,同等优秀的情况下要考虑家庭经济状况。如果表现优秀但家庭经济不困难就不能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并不是主要考虑家庭经济情况,很多高校对获得励志奖学金条件限制很窄,必须要获得过校级一等或二等奖学金的学生才能申请,这就将资助范围缩小到学习非常优秀的学生中了。有很多曾获得奖学金的学生经不起5000元奖金和获奖称号的诱惑,“积极”进行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再加上不想让分配给学院的名额浪费掉,老师对于这类学生的认定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就导致许多学习上相差不大,而真正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却得不到资助。

3.国家助学金资助范围广、力度大,有些家庭经济不困难的学生也可以得到资助

财政部、教育部近日发文决定从2010年秋季学期起,上调普通高校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将平均资助标准由年生均2000元上调至3000元,所需资金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按原定比例分担。近日,中央财政已下达专项资金13.18亿元。此项政策惠及430多万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有效地帮助他们解决基本生活需要。国家助学金资助金额越来越多,资助范围比较广,每年大约有近20%的学生可以得到国家助学金的资助。助学金评定名额分配遵循的标准,基本上是根据学生人数来平均分配的。很多班级根本没有这么多需要帮助的学生,导致部分助学金落到那些家庭经济不困难的学生手中。有媒体报道每周上网吧花掉100多元,还有MP4之类“奢侈品”,这样的学生还能获得助学金的情况也就不足为怪了。

三、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应该采取的新措施

1.加强家庭经济情况调查工作的规范管理,增强困难学生认定的高效性,提高困难认定环节的真实性

加强家庭困难学生认定的规范管理,需要从根源抓起,做好家庭经济情况调查工作。家庭经济情况调查的不真实性,直接影响到学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顺利开展。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加强家庭经济情况调查工作的管理,确保提供的证明材料真实可靠。家庭困难的实际情况应该是多种多样的,避免出现千篇一律的证明材料。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政府民政部门要做好调查工作,更需要村委或社区做好调查工作,提供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调查材料。高校要完善家庭困难学生认定的工作程序,采取包含家庭经济情况调查—个人认定—民主评议—辅导员审批等多项环节的工作程序,辅导员对认定工作程序要认真把关,确保每个环节公平公正。尤其是民主评议,它是认定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由于同班同学彼此联系密切,相互之间比较熟悉,民主评议能较好地反映民情民意,有利于认定过程中的公平公正。同时,对于家庭经济确实困难而没有进行认定的学生,要积极动员其做困难认定,确保无遗漏现象发生。家庭经济情况调查和困难认定工作要做到位,需要多方面的积极配合,除了把好政府部门家庭经济情况的调查关外,更重要的是要培育学生诚信的优良品德,还要对部分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避免出现自卑等不良的心理状态。

2.高校要加强国家励志奖学金的评定监督工作。要把家庭经济困难作为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的首要条件,家庭条件不符合条件,成绩再优秀也不能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

国家励志奖学金的获奖比例较高,获奖金额较多,辅导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比较申请学生的基本情况。通常情况下,采取择优的方法,申请的学生谁的成绩优秀,曾经获奖较多,谁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的机会就越大,更有这样的情况,申请国家奖学金的学生如果落选,一定就可以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笔者认为国家励志奖学金要把家庭经济困难作为申请的首要条件,同等贫困情况下比较学习成绩,而不是同等成绩的情况下比较家庭经济情况。要成立励志奖学金评定调查监督小组,对国家励志奖学金的评定过程和评定依据进行跟踪调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做到整个评定过程的公正公平。

3.国家助学金评定过程要严格评定标准,对于家庭经济情况一般困难的学生做好调查工作

助学金的评定应该在班主任指导下进行。可以通过向申请者同宿舍和其接触频繁的同学了解情况,也可直接向申请者家里或家庭所在地民政部门打电话核实。班主任应通过各种渠道,全面了解申请助学金学生的日常生活、消费、家庭经济等情况,并以此作为申请助学金的重要参考。在国家助学金的评定过程中,辅导员和班主任要做到铁面无私,不能因为人情关系等其他原因无原则评定,对于困难学生多的班级,在名额分配上要有所侧重。在平时要多关注学生的生活状况,班级中哪些学生生活简朴,哪些学生喜欢铺张浪费、摆阔气,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到国家助学金评定的时候就能做到公平公正,让真正困难的学生得到更多的资助。

4.高校应创新助学形式,无偿变为部分有偿,实现精神助困和物质助困的统一

高校应该改革学校部分岗位的用工制度,可以针对学生的需要设立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增加学生有偿资助形式,让更多的学生通过自己的付出来获取生活费用。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是高校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解决好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经济困难问题是我国政府和高校共同的责任,它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学校和谐稳定的发展,关系到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改革的发展,关系到广大公民机会均等地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做好高校贫困生工作的重大意义,利用多种渠道开展高校困难学生资助活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给予他们经济资助的同时,还要对他们加强自立自强的思想教育,加强创业教育,使他们能够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和聪明才智,自己找出路,谋发展。这也是高校教育的根本所在。

第四篇:高校贫困生资助问题研究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李 宁(山东政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

山东济南

20014)摘要:近年来,国家对高校贫困生出台了很多政策,对贫困生的资助逐年加大投入,针对贫困生的教育资助确实减轻了贫困生家庭的经济负担,但资助工作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在资助政策和制度、贫困生教育、资助形式等方面深入分析并提出完善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具体措施.关键词:高校

贫困生

资助政策 中图分类号:G 6 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09)06(b)-0242-02

学 术 论 坛

1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对贫困生的认定不规范 1.1.1 “困难调查表”形式化

目前,高校衡量一名学生是否贫困,最有力的“证据”是一份“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但这份调查表的可信度,可能要打点折扣。据了解,一些学生自己填好家庭收入状况,到乡镇有关部门盖个章很容易,然而,有些地方反倒是真正困难的学生找不到盖章的地方。而高校的相关部门不可能对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都做深入了解,学校对于学生是否贫困的最初依据就是这张并不一定真实的证明.1.1.2 利益面前缺乏诚信

在申请贫困生资助方面,贫困生群体存在缺乏诚信、隐瞒实际情况,影响了资助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公平性。不少学生为了申请贫困生资格,在填写家庭收人时尽量少报,或者故意夸大家庭困难程度, 而 生 源 地 政 府 开 具 的 家 庭 收 人 情 况“贫困证明”水分很大,导致学校难以了解学生真正的经济状况.1.1.3 民主评议看“人气”

随着贫困生资助覆盖面积的加大,不管一个班级有没有贫困生,它都会拥有几个“贫困生名额”,班里除了公认的困难学生,剩下的那些学生如何界定可能就会仅仅凭评议小组的印象或是“人气”来决定了,平时人缘好的自然上了“贫困榜”。于是,有些学生或宿舍为了小团体的利益,会全面发动人际资源,在班级民主评议中发挥作用,以获得贫困资助,然而一些性格比 较内向的贫困生往往会被忽视。用这种看似公平的形式所得到的结果却不容乐观。1.2 贫困生资助体系不健全, 政策难以落实 1.2.1 助学贷款政策不健全,贫困生难得实惠

虽然国家三令五申要求开展助学贷款业务,但一些地区和银行、地方政府执行不力,贷款规模有限,助学贷款远未成为解决贫困生学费的主渠道;在开办助学贷款业务中,个别地区、个别银行还存在着各种不尽人意的问题:一是贫困生申请助学贷款难,贷款手续繁杂等障碍重重;二是条件苛刻,往往导致贫困生申请助学贷款不成功等问题的发生;三是各地财政、教育、金融机构等部门,对开展助学贷款重视不足,部门间缺乏协调统一;四是基层教育部门政策宣传不到位,工作效率低下,致使个别困难学生没有全面了解国家政策,不知道如何解决上大学所面临的经济方面的困难。

1.2.2 相关法规制度不完善,执行力度不 够

在过去多年的国家助学贷款实践中,尽管中央领导非常重视,政府成立了各级贷款管理中心和协调小组,有关部门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制度,但仍出现了银行自己随意停办和不执行合同情况的发生。现在出现的一些问题,如贫困生认定标准,办理贷款相关手续,贷款本金的还款机制,个人信用体系、制度保障都缺少强有力的法律约束。这些问题不彻底解决,就会继续阻碍助学贷款工作的良性开展。在实际过程中,个别政府、个别学校、个别人由于对国家教育政策缺乏高度的认同感、对国家教育政策的内容缺乏全面系统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难免在落实国家教育政策上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1.3 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仍需加强

在“高校贫困生”群体中,他们由于经济压力较大引起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导致心理上所承受的压力也要比其他学生大得多,因此,相对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一部分贫困生在缺乏基本的学习、生活条件和身心严重受损的情况下,学业上感到困难和吃力,他们或者因四处奔波打工学习时间不能保障,或者因身心压力和生活困顿而不能集中精神学习,由此学业受损而影响其长远发展,从而成为高校中的“多困生”;还有一部分贫困生因家庭经济的过度拮据、生活的困苦无助以及心理上的焦虑抑郁,而对未来迷茫悲观,感到前途无望,由此进一步引发了他们对社会及当前改革的态度看法等问题。而且,一些长期在贫困状态下求学的学生,与那些家庭比较富裕的学生相比,他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有所不同,往往存在着不可判知的心理空间。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具体措施 2.1 规范资助制度, 确保政策有效执行

首先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规范资助工作的程序是做好学校资助工作的前提保证。为此,高校应针对本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家资助的相关政策,制定系列资助管理办法,明确申请资助的相关程序,规定资助的评定标准,力求用完善的规章制度保证资助工作在规范、健康、有序的条件下顺利开展,确保资助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要突出经济困难问题这个实际问题,加大资助力度,有效缓解贫困生的经济压力,确保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目标实现。

其次,妥善处理新旧政策和制度对资助工作带来的不便。原来各高校均有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各种资助制度,各高校也都建立了相关的贫困生认证办法。随着国家相关部门出台的新的政策和制度,对高校贫困生资助有了统一的政策标准。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可以针对新的资助体系,加快统一管理的力度,出台一些普适的办法,明确高校在操作时哪些问题应该做,哪些问题不能做;要求高校尽快制定、修改和完善现有各项制度,避免政策执行前后矛盾,保证国家的惠民、惠生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不出现偏差。

第三,建立生源地贫困生认定监督与责任追究制度、建立贫困生认定审批、监督与责任追究制度、动态贫困生档案制度等,严格按照资助政策公开、资助对象公示、资助程序透明的要求,加大监督力度,保证贫困生收益。力争使进入贫困生档案的每一位学生都是确确实实的贫困生,也要使贫困生档案包括所有的贫困生。2.2 加强心理教育, 使贫困生树立诚信和报恩的意识

加强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培养受资助学生的良好品德,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高校教育工作应充分认识到健康的心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才、成人的重要性,通过“精神扶贫”引导学生正确客观对待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面对生活,从心理上克服经济贫困带来的不良影响。使大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教育学生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树立自 立自强意识和感恩意识。

要联系贫困生的实际问题,结合家庭困难现状,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分析贫困生心理普遍存在的问题。利用心理干预、心理辅导等方法引导贫困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完善的人格,通过开展心理咨询,心理讲座等方式有针对性地给予引导、帮助,及时化解不良情绪,培养其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从资助育人的角度来看,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感恩意识,并引导他们将这种意识升华为关爱社会、报效祖国的高尚情操。我们还应在培养和增强学生诚实守信和知恩图报意识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走出心理阴影,激励他们自立自强、发奋学习,激发这一群体奋发向上的精神,不断优化校风学风;高校应围绕提升受助学生素质为主要内容的主题教育,通过演讲、征文、辩论、主题班会等形式在贫困学生中广泛开展爱国、爱校、诚信、感恩、艰苦奋斗等思想道德教育,引导贫困生正确对待国家和社会的关爱,增强受助贫困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受资助学生通过自觉参加公益性活动,用行动回报国家和社会的关爱。

2.3 鼓励社会团体、个人参与贫困生的资助

社会捐赠是我国贫困大学生资助的一支重要力量,但从目前来看,社会奖学金和社会助学金无论是从奖助金额上来看,还是从奖助范围和数量上来看都是很少的。因此,高校应积极主动地与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企业取得联系,搭建好高校与社会互利联动的平台。第一,校企联合。高校充分利用其人才资源优势,把若干企业作为其学生社会实践或专业实习的基地,为它们的发展提供某种智力和劳力支持,而企业则为高校提供相应的经费用于贫困生资助。其次,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高校按照企业对人才规格和数量的需求进行定向培养,企业则为高校提供一定经费用于被定向培养的贫困学生。第三,高校还可以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在对企业进行文化调查的基础上,帮助其进行企业文化创新的策划,甚至可以通过直接参与来繁荣和发展企业文化,为企业的广大职工注入精神力量,从而赢得企业的经费支持。总之,建立一个以国家为主体,企业团体和个人共同参与的新的资助工作机制,以进一步完善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制度。

2.4 积极拓展勤工助学途径

2.4.1 不断完善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

勤工助学工作不仅要达到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目的,更要实现全方位育人的要求。资助不应当是简单的经济援助,学校应注重引导、支持学生通过自力更生、自我救助,解决自身的经济困难;在资助工作中应始终把有利于培养素质全面的人才放在第一位,破除学生“等、靠、要”的思想,鼓励学生勤工助学,自食其力;高校应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争取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仁人志士的关心和支持,为家庭困难学生积极拓展助学渠道。其中,建立高校与企业的长期合作机制,是一个良好的发展形式,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争取让学生进入能充分发挥专业特长、锻炼学生的知识型、技能型岗位,把人才培养、就业服务与助困工作结合起来,实现学生、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多赢。2.4.2 支持创办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心等社团组织

建立以开展大学生自主创业为实践载体的社会实践社团组织,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加自主创业等实践活动。大学生自主创业已摸索实践了一个很长时期,还进行了全国大学生自主创业比赛,自主创业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实践模式也丰富多彩。在校学生能够结合自身专业,结合社会需求,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创新的思维理念注入到自主创业中,使更多的贫困生不仅经济上得到收益而且能力上得到锻炼,也为毕业后个人独立生存和发展积累了宝贵的财富。参考文献

[1] 姜旭萍,李四芬.对高校学生资助政策落实的若干问题的思考[J].孝感学院学报,2008 年 9 月.[2] 王雷.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探索[J].科技信息,2008 年第 22 期.[3] 李雪峰,鲍玉仓,王栋.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8 年 12月.[4] 张健.新形势下高校学生资助与培养教育探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年 3 月.[5] 张蕊.高校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信息,2008 年第 15 期.[6] 王建斌.高校贫困生调查及解困途径[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 年第 2 期.

第五篇:高校节能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校节能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实现高校节能管理是建设节约型社会、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高校后勤社会改革、促进我国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研究和解决高校节能管理存在的问题对满足学校和谐发展,提高办学效益,建设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高校节能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节能意识问题

高校能耗管理中的节能意识问题是校园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社会思想基础。高校作为能源消耗大户,师生作为高校能源的主要消耗者,同时也是高校能源浪费的主要参与者,其节能意识、质量直接影响着社会节能意识的水平,对整个社会的节能氛围有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高校能耗管理中的浪费问题,不仅表现为管理者节能意识的缺失而导致浪费,同时也表现为能源使用过程中因缺乏节约意识而导致的严重浪费。节能教育力度不够、节能意识薄弱,导致大量的能源浪费。

(二)管理问题

高校能耗使用中的管理问题,是困扰高校能耗效率进步,能否节省成本的关键问题。

1.节能制度不健全,部门之间缺乏配合,如何进行节能、节水建设没有明确分工,职责不清等问题造成能耗管理工作难以推进。

2.监督工作力度不够问题,不少单位部门节能监管工作薄弱,即使存在浪费能源现象也无人问津,以致一个单位部门重复同样的浪费行为。

3.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低问题,虽然大多数高校基本上都有专职的节能管理人员,但人员平均学历较低、军队转业人员及临时聘用工人所占比例较大,专业能力不强、整体素质偏差,大多数管理和执行部门人员只是重复性地从事计量收费工作,不具备更深层次的能效分析、节能挖潜、节能监管、督查等全方位的管理工作。

(三)技术问题 高校节能管理中的技术问题,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节能管理过程中技术设备材料落后,监控程度低;二是费用回收和计费标准问题。在当前高校的校园里,计量设施很难覆盖每个水电使用部位。另外,节能技术的缺陷还导致不合理的能源供需,造成能耗增加。依托节能技术改造,降低能源消耗,要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能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大力加强资源的循环利用,推广智能控制等技术、设备和器具的运用,全面提高高校能源使用效益。

(四)资金投入问题 资金问题是高校节能管理问题的核心问题,加强宣传教育,提升节能意识,拓展管理能力、培训管理人员、更新设备,构建收费流量系统都需要资金支撑。学校在节能管理中的资金不足,一些老式的水电设施不能得到彻底改造,资源浪费严重。特别是近几年高校重建设、轻维护,导致节水、节能的改造资金严重短缺。

二、高校节能管理对策

(一)加强节能宣传教育

1.开设节能管理方面的课程。有条件的高校可尝试开设节能管理方面的课程,如生态学、生态管理、自然资源管理、生态经济、资源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与发展社会学等方面的课程,并将其列入必修与选修的课程范围,重视对学生节能系统性知识的教育,使节能意识融入所有师生的心中。

2.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节能活动。可以定期地组织开展一些以节能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活动和技术创新活动,如邀请专家学者进行相关的知识讲座和专题报告,节能知识竞赛、在宣传横幅上签名、文娱演出、回收废弃物品、以环保节能为主

题的绘画、摄影、摄像、征文活动等,以鼓励师生员工关注节能,调动其参与校园节能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鼓励进行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可通过学校工会、共青团、学生会、团委等组织开展以节能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如鼓励学生对校园节能进行实地调查与研究,组织青年志愿者与社区群众联合开展宣传与教育活动等等,鼓励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的同时,能够实际参与社会生活实践,从而使他们更深刻地认识到节能的重要性和意义,切实成为“节能型”校园建设的主体力量。

4.广泛利用各种资源进行宣传。充分利用校报、宣传板、广播、网站等现代宣传工具,宣传国家的能源政策、普及节能知识。如:可通过校广播台、校园网发布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倡议性文章;在校园论坛上开设网络专区,就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及节约型校园、高校节能管理等内容进行专题学习、交流与讨论,引导青年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和行为习惯。

(二)完善节能管理体制

1.建立专门的节能管理机构。借鉴国内外高校节能建设的成功经验,建立专门的节能管理组织或机构,是“节能型”校园建设的组织保证。在高校中建立专门的节能机构,是目前高校作为耗能大户进一步加强用能管理、减少或杜绝浪费、降低公共事业费用支出等最为关键的环节。另外,还应筹建节能工作管理委员会,邀请各部门负责人或相关专家、学者、学生代表共同参与学校的节能管理工作,促进各部门间的配合。还要推行垂直管理、层层负责,明确工作任务和要求,指标分解,责任到人,从而使节能工作能有效渗透到教学、科研和师生的实际生活中,推进高校节能管理的政策落实和具体实施。

2.制定并完善节能规章制度。规章制度是高校节能工作的制度保障,是对节能管理的具体规定,对节能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首先,高校可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并结合本校的实际,制定出具体的节能管理规定,使高校节能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其次,要加强对节能管理工作的监督、评估和考核。一方面,要建立数字化的监测平台,对高校节能管理的工作实效进行监督。同时,还

要建立科学的评价和考核机制,把节能管理的实际效果纳入到对个人的考核当中。

3.实行量化管理。节能管理部门应根据本校历年能源消耗情况,分门别类进行指标核定和量化管理。首先,可按照分类管理的要求,对计划内的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行政办公、学生宿舍和公共服务等用能,实行“核定指标、节约留用、超支自付”的管理原则;对科研、计划外课堂教学、实验教学以及校办产业、经营单位和教职工宿舍用水用电,实行“谁使用,谁交费”的管理原则。其次,要加强成本核算。对实现企业化管理的学校各类经济实体,将能源等资源性的消耗纳入成本,实现全成本核算。再次,要加强价格管理,将用能指标分解到各部门单位,超指标用能的,加价收费。实现“定额用能,超额自理,节能奖励”的能源管理运行机制。

4.培养和引进节能管理人才。高校节能管理是一项持久性的工作,不仅需要较强的综合性技术,同时也需要付出大量的心血和努力,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综合协调各个部门工作,专业管理人才是保障高校节能管理有效实行的关键所在。培养或引进有节能管理经验、能力人才,是高校实行节能管理的重要保障。针对目前高校节能工作普遍存在人员少、技术水平较低、节能知识欠缺等问题,可以引进专业管理人才,为知识欠缺的工作人员提供技能知识培训,提高能源管理者的管理水平。

(三)提高节能技术水平

1.采用先进节能装置及材料。要注重引进和利用高新科技节能技术,推广使用节能设备,逐步对原有设备进行改造。另外,在高校建设中,应优先使用太阳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利用技术,房屋建设中选择节能建筑,低能耗施工。同时,还要加大对旧有建筑的改造力度,广泛运用先进节能装置及材料,促进节约型校园建设。

2.建立能源计量管理网络。在教学、科研、行政办公等区域安装水电计量表,这是学校用能管理不可缺少的硬件设备,也是技术节能的重要依据。在计量的基础上,对各种用能进行定额管理。例如,在浴室安装插卡式淋浴器,学生在用水

时便能清楚的看见用水的数量和消费的钱数;在宿舍区实行限电管理、超额付费等等。

3.建立网络监测平台。可依托校园网络,建立网络监测平台。在列入监测、服务和管理的建筑设施用户末端装上具有数字传输功能的计测表具,将采集到的数值信号远程传输到监控中心,通过节能监管软件实现校区的能耗监测、数据管理服务和对策制定。通过监测平台开展实时监控,不仅可以及时查找故障点,还可对节能措施进行预测评估,为校园设施的节能管理提供依据。另外,对校园各部门的能耗数据进行公示,也是加强校园节能监管,强化节能意识的有效手段。

(四)合理运筹节能管理资金

1.加大学校的资金投入。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的办学经费已变得较为紧张,在节能管理上的投资更是严重不足。由于高校投入到能源设施的维护以及新技术、新设备使用上的资金较少,不仅影响到了高校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可持续性,也加重了高校的能耗成本负担,影响到了办学效益的提高,形成恶性循环。因此,高校的资金投入应着眼于高校在节约资本、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的贡献大小,加大在节能管理方面的资金投入,以确保有限的投入得到最大化的产出,提高办学效益。

2.实行费用分担机制。在当前高校资源供需紧张、运营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应将能源使用纳入学校的统一管理,计入办学成本或管理成本,杜绝用能的随意性。可根据以往的用量指标制定出免费水电使用指标,超出指标部分应由个人、部门自行负担,节余部分可以累积使用,并实行按一定的节约比例提成奖励的办法。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帮助师生员工树立节能意识,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

下载高校资助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校资助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校工会内涵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校工会内涵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华北电力大学 李双辰 王玲 内容提要: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 ,高校工会内涵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内涵发展主要表现为深化民主政治建......

    高校水电节能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高校水电节能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摘 要:高校节能管理中存在着管理人员以及师生的节能意识问题,节能规章制度建设不完善问题,监督工作力度不够问题,管理人员自身素质能力问题,节能......

    浅谈我国高校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浅谈我国高校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来源:《理论与当代》作者:郝 栋时间:2010-12-21 关键词:高校行政管理 问题 对策摘要:面对我国高校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提高行政......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定稿]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合作教育类本科生培养应运而生,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充满挑战,由于国际合作教......

    浅议高校党建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浅议高校党建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摘 要:高校党建工作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当前高校在党建工作中主要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

    高校教代会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校教代会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安徽大学郁建民金 华 内容提要:本文从剖析教代会工作存在的认识错位、队伍建设滞后、职权虚化和创新能力缺乏等问题入手,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

    新时期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新时期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党建带团建是由党团天然的政治关系决定的,并经由历史和实践所证明的高校党团建设的有效途径。然而,随着高校扩招、后勤社......

    新时期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新时期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党建带团建是由党团天然的政治关系决定的,并经由历史和实践所证明的高校党团建设的有效途径。然而,随着高校扩招、后勤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