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此文章为非原创有所删减 作者 国家开发银行黑龙江省分行 裴玉,此处内容仅供转载!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的背景下,为适应金融改革不断深化和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推动金融创新,中间业务已经与传统的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共同构成商业银行三大主要业务板块,中间业务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商业银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但在市场经济中,收益和风险总是相伴而生的,中间业务迅猛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潜在风险的急剧累积。风险一旦发生,将给商业银行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对此,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觉,客观认识中间业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加强风险防范意识,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推动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健康稳健发展。
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金融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 1.金融监管力度相对薄弱。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大规模发展时间不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没有引起金融监管部门的足够重视,对中间业务的监管力度和监管频次不够,严格规范的监管体系尚未形成。从整体上看,我国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监管相对滞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不同程度地潜伏着风险隐患。2.金融监管理念和方式相对落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是化解中间业务风险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我国目前实行的分业经营模式,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商业银行间的恶性竞争,但也使得有些合理的、有助于促进金融市场效率的竞争遭到压制。3.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相对滞后。多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开展主要依赖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商业银行价格法》,二者均属于较为概要性的法律文件,缺少行之有效的配套实施细则。近年来,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不断推陈出新,新品种、新工具的推广运用所引发的一系列经济、法律问题得不到相应法律法规的明确界定,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规范化管理缺少相应的法律依据和制度支持,经营风险增大。
(二)商业银行自身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中间业务内控机制不健全。首先,商业银行整体上尚未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中间业务风险管理办法和操作程序,现行管理办法普遍缺乏前瞻性、实用性和全局性。其次,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的组织管理考核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导致商业银行难以建立一套完整规范的风险评估与监控制度,严重影响中间业务健康发展。最后,部分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运作中,业务操作程序随意性大,存在管理不严、透明度不高的问题。例如,有些商业银行办理票据承兑或贴现业务时审查不严,擅自放宽业务条件,甚至内外勾结,弄虚作假,违规办理票据承兑和贴现,票据到期时无法兑付,给银行带来巨大损失,这跟银行的内控机制不健全直接相关。2.中间业务风险披露机制不健全。商业银行的现行财务报表在中间业务信息方面的披露具有较大的局限性。第一,现行财务报表主要是历史信息的简单列示,无法较好地满足信息使用者对未来状况的预计;第二,对整体经营状况可能有重要影响的项目,如衍生金融工具、或有事项等在财务报表中无法予以反映;第三,上市银行与非上市银行中间业务信息披露的约束机制不同,加上各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覆盖内容及业务量计算标准不同,导致中间业务在各家商业银行披露的信息存在较大偏差,中间业务有关信息在各行之间的可比性较差。3.对中间业务风险重视程度不够,风险意识淡薄。目前,在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提到风险,很多员工首先想到的是信贷风险,关注的是到期贷款本息能否顺利回收。对中间业务风险重视程度不够,普遍认为中间业务风险较传统信贷业务来说风险很小。或者认识到发展中间业务的重要性,但对其带来的风险认识不足,存在重业务轻风险的倾向。
二、提高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管理水平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力度,转变金融监管理念,优化金融监管方式 金融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既要严格监管,又要给予指导,为中间业务的发展与创新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政策导向。针对新品种、新业务,应尽快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规范商业银行经营行为。要将金融监管部门的职能从条块型的专业市场管理转变到以提供优质服务为主上来,维护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维护市场公开公平交易,力求实现维护金融安全和提高市场效率的双重目标,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
(二)进一步完善金融信息报告与披露制度,增强信息实用性 进一步明确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有关数据、指标、范围等,增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经营状况及财务情况的透明度。以此为前提,监管部门要着力建立一套科学的风险识别和预警体系,及早发现问题,向商业银行发出风险隐患预警提示,敦促商业银行采取有效措施予以防范,将风险消除在摇篮之中。
(三)建立健全内控制度,防范中间业务风险 有效的风险控制必须是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管的有效结合和统一。银行内部控制是基础,外部监管必须辅之以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起到风险防控作用。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建立健全中间业务风险内控体系,防范相关风险。首先,完善中间业务内部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保证各项业务有法可依。其次,细化管理,根据风险类别制定不同措施。中间业务是多元化经营业务,信贷、信息、财务等部门都与中间业务有关,风险触发点较多,要针对不同种类的风险寻找最关键的风险控制点,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最后,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中间业务的内部稽核和监督。对执行制度到位、表现突出的员工给予奖励,对违规经营、漠视风险防控的员工予以处罚,同时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
(四)加强风险管理文化建设,提高中间业务风险意识 数事实证明,强化从业人员风险管理理念的极端重要性,不少因风险控制不当而造成银行倒闭的案例中,都是从业人员的风险意识过于淡薄所致。因此,商业银行要高度重视风险管理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合规文化氛围,让遵章办事成为每一位员工的习惯和本能,使中间业务风险管理理念真正入耳、入脑、入心。近年来,金融同业竞争形势日益严峻,存贷利差逐渐收窄,中间业务以其特有的优势逐渐成为商业银行角逐的焦点,中间业务收入成为其新的重要利润增长点。但是,风险与收益同在。商业银行在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的同时,应切实做好防范风险工作,实现商业银行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平衡,最终实现长期利润最大化。
第二篇: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为应对我国加入WTO后外资银行大量进入带来的竞争压力,我国商业银行必须重视发展中间业务。开展中间业务不但可以为银行带来丰厚收益,还可以提高银行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因此,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和不足,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水平与先进外资银行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目前还面临着很多问题。最后阐述了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必要性,对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提出了几点政策性建议。
关键字:商业银行 中间业务 问题 对策
我国中间业务暴露的问题
一 对传统的中间业务依赖过大,中间业务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虽然近几年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比较迅速,但是对传统中间业务依赖还是过大,我国银行业仍然保持着主要依靠利息收入的传统盈利模式。利息收入过分依赖,中间业务对于总体收入贡献率较低。利率非市场化使国内的存贷款利差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按目前一年期存贷款利率计算,利差达306个基本点。各行更愿意发展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赚取较高的利差收入。中间业务在银行总收入中所占比重较低。例如,2007年,工商银行非利息收入对营业收入占比为11.7%,占有国际结算优势的中国银行为15.46%,都远低于美国银行业40%以上的水平。以招商银行为列,通过招商银行2004年报表可以看出招商银行的主要收入也是来自于利息收入,虽然公司已经开始注重新型中间业务收入比重的提高,但利息收入比重仍然高达74.6%,而国外成熟银行利息收入占比都在50%以下,如汇丰和花旗银行利息收入比例还不到40%,我国商业银行开办的260多个中间业务品种中,传统的结算,汇兑,代理收付等传统的中间业务占据了半壁江山,而新型中间业务还不足0.1,那些高收益而且具有规避金融风险的新型中间业务,例如:利率互换,期货,期权等还没有完全开展,而国外一些金融体系发展比较完善的国家更加重视规避风险效果比较好,收益较高的新型中间业务。对利息收入过分依赖,中间业务对于总体收入贡献率较低。利率非市场化使国内的存贷款利差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按目前一年期存贷款利率计算,利差达306个基本点。各行更愿意发展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赚取较高的利差收入。中间业务在银行总收入中所占比重较低。例如,2007年,工商银行非利息收入对营业收入占比为11.7%,占有国际结算优势的中国银行为15.46%,都远低于美国银行业40%以上的水平
二 规模小,业务范围比较窄,没有形成规模效应。
中间业务品种单调,拓展的广度不够。首先是业务品种单一。由于在农村信用社实习了将近两个月,所以对农信社的中间业务有些了解,在这以农信社为例,农信社的中间业务还是仅停留在代理、结算等业务,仅能为客户提供简单的中介性质服务,而咨询、评估、财务顾问、信息服务、担保、代客理财等新兴中间业务几乎还是空白,不能实现品种的多样化和服务的多元化,无法吸引黄金客户;其次是档次不高。一般性业务居多,中高档业务很少,并且环节多、手续繁,如在代理业务方面,局限于为少数单位代发工资、代收个别机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在结算业务方面,只为客户提供现金、汇款、转账结算服务,而且在途时间较长;再次是范围狭窄。受服务和业务的区域限制,服务对象仅限于开户单位和辖内农户,使中间业务的收益性大打折扣,,虽然近几年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迅速,品种增多,市场有所扩大但发展速度较国外缓慢,规模偏少,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在这我们可以从信用卡这项银行中间业务为例。信用卡的单位成本随着发行量的增加而减少,可以说信用卡的前期成本比较高,需要建立庞大的查询系统和清算体系,而这往往会造成成本比较高,所以银行要收回信用卡的成本那么就要形成一定的业务规模,中国信用卡市场目前还处于其发展的初级阶段,市场规模较小,市场结构呈现出两寡头主导的垄断竞争格局,市场交易结构和收入结构还有待完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只有中国工商银行在中国信用卡市场上取得一定的成绩。所以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规模和经营范围需要进一步扩大。
三 业务创新能力较发达国家缓慢,技术人才支持不够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仍处在较务大多集中在汇兑结算票据承兑、代理收付
银行卡等收益水平较低、大量占用劳动力和系统资源的产品上;同时我国银行新型中间业务创新主要集中在支付结算等传统的、附加值较低的中间业模仿,缺乏市场。
而针对我国商业银行电子网络和设施的功能不完善,高层次专业人才短缺,严重制约着中间业务发展的现状,主要表现为两点,第一点:银行在硬件和软件建设缺乏科学专业的技术指导,表现为,各自为政,重复建设,规模效益差,资源无端浪费。第二点:各商业银行现有的技术支持与当前市场需要相脱节,一方面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另一方面产生过剩,缺乏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又缺乏专业知识扎实,创新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业内人士认为,加快金融电子化步伐,在实现区域性、系统性联网的基础上,形成全国性的信息共享通讯网络已经势在必行了。同时,努力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注重和珍惜人力资本的开发和利用,以此提高中间业务的科技含量,形成自身的独特优势和品牌效应,实现规模经营,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品种虽有较大增加,但与外资银行相比,与市场需求相比,品种仍然较少缺乏创新。实习时在农村信用社,所以在这以农村信用社为例,目前人才匮乏、员工素质偏低已成为农村合作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主要障碍,与中间业务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一是业务上,中间业务是一项综合性业务,要求从业人员既要精通传统基本业务,又要懂得金融非银行业务等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金融政策水平,并兼备操作性和理论性,而从当前农村合作银行员工队伍的现状看,难以达到上述要求;二是思想上,中间业务对多数员工来说是一个新课题,涉及范围广,而现有人才对其认识和掌握尚处于粗浅阶段,思维更新跟不上中间业务的发展要求;三是技术上,缺少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预测、决策和公关开拓能力的复合型、开拓型人才。
四 中间业务发展层次比较低,发展不健全
虽然近几年各大商业银行加大了中层和高层产品的开发但是业务品种集中且类似。各行中间业务多集中于收入附加值较低的业务,如代理类业务、资金清算等业务。此类业务类似劳动密集型产业,成本较高但回报相对较少。而美国银行业非利息收入业务种类丰富、组合多元化,产品技术含量高,不局限于传统银行所经营的货币市场领域,更多地指向资本市场。上海银监局指出,目前中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产品单
一、层次较低。中资商业银行经营的中间业务大多集中在汇兑结算、票据承兑、代理收付、银行卡等收益水平较低、大量占用劳动力和系统资源的产品上,而在利用经济金融信息、技术和人才等软因素为客户量身定制提供高层次服务方面相当不足,可供选择的产品也较为有限。二是中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中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主要集中在支付结算等传统的、附加值较低的中间业务上,许多创新产品技术含量低,科技化程度不高,易被模仿,缺乏市场竞争力。现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主要局限于层次比较低的结算、汇兑、代收代付以及信用卡、信用证、押汇等品上,这些约占中间业务种类的60%。而在利用商业银行信息、技术和人才等为客户提供高质量和高层次服务方面,则还比较欠缺;咨询服务类、投资融资类及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类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中间业务发展明显不足,覆盖面窄。
五 金融监管不到位。
.金融监管不完善。目前,对国有商业银行在金融监管还不到位,不完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金融创新的许多方面还不规范,自我约束性不强,经常出现违规行为。我国金融法规仍不健全,金融监管手段仍很落后,还没有将金融创新活动纳入正常轨道,缺乏统筹容易造成银行之间的恶性竞争,金融监管的独立性不够,监管目标不够明确金融监管机构协调性差。从金融监管机构的设置来看,我国基本上属于分业监管模式。但是,这些部门的职责缺乏严格的界定,相互间缺乏协调。因而在实际操作中,常常导致监管过程脱节,多头、分散,使监管环节出现诸多漏洞。所以加强金融法制建设,改进和完善金融监管手段,加强金融监管的创就成为一项重要的任金融监管部门对银行中间业务监管不到位,目标市场不明确,缺乏协同一致、高效率的营销运行机制。一个准确的金融市场营销目标代表一家商业银行明确的市场定位。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营销比较盲目,为了取得所谓的竞争优势,在几乎所有的业务领域、所有的市场机会上都使出浑身的解数,投入大量的人财物,从经营种类多样化、手段现代化等方面积极参与竞争,但却没有一个建立在系统、科学的市场细分基础上的确切的市场目标、客户目标和产品目标。目标市场不明确,使商业银行竞争策略针对性不强,个性不足。与大量的投入相比,银行并未赢得理想的竞争优势。
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所在
一 没有形成合理的定价机制
中间业务产品定价关系到中间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中资商业银行新型中间业务产品定价管理在观念、体制和定价模式方面存在许多缺陷。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资产业务、负债业务的定价机制逐渐完善,各中资商业银行纷纷建立了基于成本和风险溢价覆盖的定价模型和垂直管理体系,而中间业务产品的管理和定价机制还普遍存在着诸多缺陷。国内的绝大多数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定价上较为随意,缺乏系统性。未能实现全成本核算,中价业务产品的定价缺乏准确依据。由于一些新型中间业务缺乏统一的收费标准,不少商业银行将中间业务作为争夺存贷款份额的手段,以至于在竞争和经营实践中出现随意确定收费标准、少收费、无偿服务甚至垫付资金的恶性竞争方面。仅就前段时间跨行查询收费问题闹得沸沸扬扬,其主要原因就是中间业务的定价机制不完善。2001年出台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在中间业务缺乏可操作性,没有运用到实际操作中来,导致商业银行没有定价权,市场没有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中间业务的收费标准比较混乱,没有体现普通客户与优质客户的区别,对普通客户收费比较低廉而对优质客户的收费上存在无序竞争,是银行无法合理定价。要在短期改变这种状况存在一定困难 中间业务定价能力较薄弱。各行自主定价能力较弱,定价大多采取市场跟随策略,普遍将减免中间业务收费作为营销客户、拓展资产负债业务的辅助手段。而美国银行业价格管理已经成为其业务发展手段而非单纯的定价工具,定价时关注细分客户、差异化定价、产品组合及捆绑销售定价等,且注重利用大量历史数据,对价格和业务量进行详细分析等。
二 经营观念陈旧,市场营销乏力长期以来处于垄断地位缺乏竞争
一些银行从本行实际出发,进行了市场定位,明确了目标客户群体;一些银行进行市场细分,推出了特色服务项目,成效显著。但由于国内商业银行推行市场营销时间较短,经验不足,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表现为
1.市场营销意识淡薄,认识不到位。
市场营销并不是产品之争,而是观念之争。营销观念是一种贯穿于银行经营管理活动始终的经营哲学,是一种时时处处都要体现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效益为目的的经营理念,而不是一时一地的权宜之计。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市场营销活动中还存在着一些陈旧的甚至错误的观念,如把营销简单看作推销,把营销看作仅仅是营销部门的事,内部各部门之间缺乏营销配合,影响整体合力的发挥;把市场营销片面地理解为广告与促销,其实广告与促销仅是银行营销方式之一,而不是市场营销的全部内容。
2.观念陈旧制约了该项业务的发展 受体制、观念、思维方式和实践经验的制约,国内部分商业银行的管理层对国际银行业中间业务快速发展的趋势认识不足,对利率市场化步伐加快和金融市场全面开放后商业银行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的压力认识不足,对《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实施,资本约束给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带来的影响认识不足,重资产负债业务,轻中间业务,仍然把中间业务当成拓展传统存贷
三.服务品种单一,功能不全,科技含量不高,服务对象层次划分不细
据悉,全国已开办的中间业务品种多达260多种,但起主导作用的仍是那些筹资功能较强、日常操作简单的结算类、代理类业务,而具有高附加值的融资顾问类业务即为市场提供智力服务的中间业务比较少,很多业务尚处于初级状态,如银行卡业务,从数量上看增长很快,但绝大部分是借记卡,有的行全部是借记卡,并且商业银行普遍反映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卡是死卡。有的商业银行看似开发了不少品种,但量很小,有的甚至仅搭了个架子而已,有的根本不收费,形成有架子无内容,有内容不收费的局面。款业务的辅助手段,对中间业务思考、研究、投入不多,发展中间业务的主动性、紧迫性不强。
四 大部分商业银行没有专门管理机构,制度不健全
当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管理大致有四种情况,第一是成立了专门的中间业务管理机构,管理办法和相关制度建设较为完善,能够对全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制定系统的规划;第二是成立了专门机构,但管理办法和相关制度建设不完善、不系统,即所谓的扎好了架子;第三是没有成立专门机构,但明确了主管部门,主管部门只是进行业务之间的联系和协调,没有整体的发展规划;第四是既没有成立专门机构,也没有明确主管部门,中间业务自发、零乱地发展。
面对我国商业银行暴露的问题提出对策 一 国家的对策
一方面,国家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商业银行法》,逐步理顺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的矛盾和关系,明确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法律地位。立法的目标要体现保护客户利益、维护银行安全、鼓励平等竞争。商业银行要建立健全规范的中间业务会计处理和信息传递制度,严格划分表内业务与表外业务,单设表外业务会计和统计报表,正确全面地反映表外业务的类别及明细。要按照国际银行业通行的准则和业务规范,形成较完备的中间业务管理办法和操作程序。要将中间业务纳入法人授信范畴,保证依法合规经营。要建立中间业务风险预警和补偿机制,加强对表外业务的监控,表外业务应提取一定额度的风险基金,以促进中间业务健康发展,逐步建立起法律体系和制度体系,进一步加强法制性国家的建设。
另一方面,国家应该审时度势,面对各种经济形势制定合理的财政政策,同时和中央银行合作制定相应的货币政策,积极出台政策鼓励中间业务的创新和应用。2008年全球经济承继2007年全面爆发的次贷危机,继而又发生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在中国2008年初政府为了防止经济过热施行货币从紧、次贷危机、金融脱媒、中国金融业全面开放等多重背景中,混业经营(包括金融控股、综合经营)的趋势下,中国银行业的改革不得不从传统的信贷业务模式向中间业务扩张,从公司业务逐渐向私人业务拓展,与此同时,银行机构与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的关系也正变得微妙,而这种形势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监管当局的鼓励
二
银行自身的对策
1.转变经营理念、提高服务水平。
实现“两个转变”:转变经营观念和转变经营机制要从思想观念上转变对中间业务的认识。发展中间业务是国有商业银行的战略选择,是与国际接轨的客观需要,是完善银行服务功能的需要,它有利于银行拓展竞争空间,有利于防范风险,有利于促进资产负债业务的发展,要改革完善中间业务管理体制。结合银行内部劳动组织和人事制度改革的要求,明确中间业务的主管职能部门,专司统一管理的职能。要制定出对分支机构、职能部门发展中间业务的指标考核体系,纳入经营状况评价、行长综合目标责任考核的范围。要明确客户经理发展中间业务的职责和任务。在目前发展相对滞后的情况下,要实行适度倾斜政策,加大绩效挂钩力度。要从战略角度重视中间业务对商业银行整体经营的重要性,牢固树立中间业务与银行发展息息相关的理念,因地制宜结合各行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中间业务发展规划,目标。考核任务。
2.加快金融创新的步伐,扩展金融产品层次
各行要立足本行实际情况要逐步开发高层次的中间业务市场。由于我国目前的中间业务仍处在较低层次发展阶段,应逐步推进创新中间业务,慎重培养和发展一些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中间业务,如信息咨询、评估结算、投资银行业务等,并随着国家政策的松动,逐步进入交易性的以金融衍生工具为主的市场,发展高层次、高收益,适应国际化要求的中间业务。积极探索新路,努力开拓中间业务市场。当前要着重于重新清理评估现有产品,对业务量小、收益差、无发展前途的产品要停办,对有一定市场前景的产品要进行补充、重组和挖掘,并规范手续费的收取标准,应该收取的手续费必须收取。要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按照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和不同客户的需求,积极开发适应市场需求、具有自身特色的中间业务品种,如客户渴求不出家门就能享受到的便捷的金融资讯、余额查询、转账结算等服务,以农村合作银行为例,发展“电话银行”、“网上银行”就很有前途;随着农民经纪人的崛起,他们“带”着农产品走南闯北,对信息的需求十分强烈,农村合作银行开办信息咨询、咨信评估业务十分必要。
3建立科学的中间业务定价策略。
中间业务产品品种很多,也有不同的划分方法。由于业务和产品的性质不同,定价决定因素不同,自主定价权不同,所以商业银行必须选择适当的定价策略,并根据业务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同时,积极发挥中国银行同业协会的作用,建立统一规范的收费标准,第一要在金融法规上明确收费标准,是有关收费有法可依,第二,要从金融法规出发,以成本为基础制定适合各行的收费标准,是银行业保持适度竞争的状态。改变过去中间业务收费偏低或不收费的现状,营造一个公平、公正、合理的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银行业中间业务的发展,为中间业务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公平环境。借助全社会力量,对银行的收费标准进行论证监督;出台规范中间业务收费的相关政策时应当慎重,要考虑到广大客户的接受能力;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费应该以银行投入的全部成本为底线,并且适当考虑银行合理利润、风险补偿和服务差别,最高标准通过银行业协会自律规定,并参考国外银行的收费标准,形成我国商业银行合理的中间业务收费标准和价格形成机制;规范中间业务收费应与利率市场化进程相适应。利率市场化,将导致存款利率上升,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逐步缩小,为保证经营收益,银行必然要提高和增设银行服务收费,以弥补成本。
4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大中间业务的科技含量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从事中间业务的人员较为匮乏已成为我国银行业不能开展技术含量高的品种业务的“瓶颈”。中间业务的发展需要及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多层次,复合型人才,比如理财顾问,就要求对银行、保险、证券、房地产、外汇、国内外经济形势都有较全面的掌握,这方面的人才在我国金融界非常稀缺。而国外商业银行则拥有一大批优秀的中间业务高端人才,其所从事的业务更主要集中在与资本市场相关、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中间业务领域。因此,壮大中间业务队伍中间业务缺乏自上而下、统一有效的规划、管理和协调,使基层农村合作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存在着一定的自发性和随意性;二是制度不完善。很多商业银行没有制定完整的中间业务操作和管理办法,导致在实际经营中无章可循、分工不清、责任不明,要立足于现实,采取多渠道、多形式的办法对现有员工行业务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在必须是可以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方法。三,要在内部公开选拔,挑选精通业务、年富力强、善于钻研且具有开拓意识的人安排到中间业务岗位上来,并通过国内培训和国外培训相结合、理论研修和实务培训相结合等方式,对他们进行中间业务、外语、计算机、公关艺术等较高层次的知识培训使这些人才所学知识与时代发展相适应,建立科学的发展观,与时俱进。四,要广纳人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引进一些具有较高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门人才,充实到中间业务开发队伍中来。四完善激励惩罚机制,做到奖惩分明,促进优秀人才的不断流入,为中间业务的健康有序、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加强中间业务产品的科技含量也很重要。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品种单调,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在推行中间业务产品创新的过程中,应注重我国的实际情况,面向广大客户的需要,具体可向咨询业务、信息咨询业务、国际金融担保业务、一些衍生金融产品类等高附加值的产品上发展同时加强金融电子化的步伐,建立和完善金融信息网络系统,加速建设集业务处理,客户服务,经营管理为一体的信息化,自动化的计算机应用系统,为中间业务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四
监管部门,要完善金融监管,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
本次金融危机源于美国次贷危机,通过各类金融产品、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等渠道,迅速在全世界蔓延。由此可见,加强中间业务的金融监管是防范金融风险最有力的外部约束力量。由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非零性”的特性,监管机构应严控中间业务市场准入关。即金融监管当局要根据市场发展变化以及客户的需求,做好有关中间业务审批或备案工作,推动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开展。首先,对中间业务的风险监管实行“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商业银行开办中间业务的风险和复杂程度,分类制定不同的风险系数和费率系数。其次,要根据审慎原则,加强对中间业务的风险监测和控制,从市场特点和产品特点出发,适时调整有关风险系数,做到动态监管风险,改善金融监管方法,提高金融监管水平。第三,建立有效的监控、预警制度,通过先进的电子化手段,建立可靠的预警体系,提高金融预测及化解风险的能力。第四,随着中间业务广泛深入的开展,商业银行逐步向证券、保险等多种业务渗透,这就要求我们实行监管体系的改革,以适应监管国际化的需要。
除此之外,.建立完备的中间业务监管法规,增强可操作姓。随着金融创新活动的增加,使得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区分日益模糊,业务交叉逐步增多,这就对金融监管体制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保证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平稳发展,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中间业务法规.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实施细则》等,增强基层央行监管的可操作性,加大现行分业监管的协调力度,统一有关政策法规要求,促进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的共同发展,充分发挥金融业的整体功能。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加强中间业务计算机网络的监管也逐渐提到日程上来。随着全球计算机科技的迅猛发展,商业银行实现电子化网络后,正日益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威胁。如:今年3月,法国银行信用卡系统受到的严重威胁,今年3、4月份美国网站受到黑客的袭击。而我国商业银行电子化中间业务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各种风险防范措施很不完善,如:网上银行支付系统、信用卡系统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系统都面临被攻击的危险。因此,必须从技术和管理方面加强安全防范和监督,在商业银行引进先进的电子金融技术,创新中间业务的同时,监管部门相应建立配套的风险防范制度和安全预警系统。
结束语:有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要从中国的国情和实际情况出发,要确定以效益为目标、以客户为中心的发展策略,要明确近期以代理业务为主、中期以资产业务为主、长期以金融衍生产品为主的发展步骤。近期要以扩大市场份额、提高服务水平、增加科技投入、培养复合型人才、增强竞争实力为重点;中期以慎重培育和发展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的中间业务为重点;长期以发展高效中间业务为重点,逐步实现中间业务高效益、低风险的两大发展目标。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是世界银行业的总体趋势,有利于银行加快体制改革步伐。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在经历了入世和这次美国的次贷危机的考验,正逐步完善,充分发挥中间业务的作用。
注释:
① 信息来源:新华网 新浪网
② 信息来源:和讯网 证券时报 作者唐晓
参考文献:
1.2.3.4.戴国强 商业银行经营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版 祁群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陈少国 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瓶颈及对策 财会月刊理论版200602期 谭国清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规范手册 中国电子音像出版社 2004年版 5.6.7.8.9.王晁兴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监督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2年版
贺强,杜慧芬,李磊宁 我国商业银行业务拓展及创新趋势研究 科学出版社 2000年版 卢伟.规范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法律对策.广西金融研究.2007/11 葛敏.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与创新.科技创业月刊.2007/11 薛鸿健.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路径与实证研究.金融论坛.2007/11 10.李美丽.银行中间业务:迈向高速发展通道.华商.2007/26 11.欧阳蜀峰.浅谈入世后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大庆社会科学.2007/05 12.谭荔.外资银行对我国银行业的冲击.商场现代化.2007/33 13.李光.商业银行创新发展中间业务的障碍与对策.商场现代化.2007/32 14.梁科杰.试论银行中间业务的开展.现代商业.2007/27 15.薛英莲.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及其创新发展.工会论坛.2007/05 Analysis Bank of China's intermediary business existing problems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bstract:With the deepening of China's reform of the financial system,Chinese commercial banks must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mediate business to deal with the competitive pressure taken by A large number of foreign banks’ entrying after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For intermediate business for the bank will not only bring huge gains, but also improve the bank's level of social services.Therefore, vigorously develop the intermediate business of Chinese commercial banks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This paper analyse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commercial banks of the status and insufficient,to China's commercial banks there are still a wide gap compared to foreign banks on the level of intermediate business’s development.Chinese commercial banks still faces many problems on developing intermediate business.Finally this paper develops the necessity of developing intermediate business, makes a few policy recommendations on developing Chinese commercial banks’ intermediate business.Keywords: commercial bank;intermediate business;problems;countermeasures
第三篇: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xx
xx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发达国家银行非利息收入快速增长,呈现出了中间业务、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三足鼎立、并驾齐驱的态势。作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我国商业银行要想繁荣发展就必须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本文阐述了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现状,虽然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分业经营模式制约中间业务发展,经营观念存在误区, 对于中间业务不够重视,相关的高素质人力资源匮乏,对中间业务中存在的风险认识不足等。通过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对策:加快金融业混业经营步伐,全面提高认识矫正经营观念,制定有效措施,提高中间业务效益,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完善中间业务的组织管理体系,严密防范风险等措施。希望能够通过这些建议能够给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稳步健康发展起到积极意义。
关键词: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问题;对策
Intermediate business of commercial banks in China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CaiYong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400715,China
Abstract: 90's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some developed countries the rapid growth of bank non-interest income showed an intermediate business, assets and liabilities of the three operations, keep pace with the trend.Commercial banks as a new profit growth point, China's commercial banks to the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must be to develop intermediary business.In this paper, intermediary business in China's commercial banks of the status quo, although had some success, but there are still a number of issues: the separation of constraints among the business model of business development, business concept of the existence of the errors in the middle of the business do not pay enough attention to the relevant high-quality human resources of the existence of intermediary business in the lack of risk awareness.By analyzing the reasons for the problems and thus to focus on the appropriate response: the operation mode to speed up the pace of the financial industry, a comprehensive awareness-raising operation to correct the concept of the development of effectiv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intermediary business, upgrade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strategy to improve the employees quality, and improve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middle of the business management system, strict measures to guard against risks.Hope that through these recommendations to be addressed to the intermediary business in China's commercial banks have played a steady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positive significance.Key words:China's commercial banks;interm ediary business;problem ;counterm easure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金融市场的扩大与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取得了长足的 1
发展,业务品种走幅增加,总量明显增多,效益逐步提高。但是与国外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悠久的历史相比,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仍处在起步阶段。市场存在着对中间业务认识存在偏差、风险防范与内部体系不够完善等种种问题。这都需要我们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去探索、制定、完善相应的制度及发展策略,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为我国商业银行更快、更好地发展中间业务打下良好的基础。1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概念及兴起 1.1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概念
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它是商业银行凭借其信誉、信息、人才和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作为中介人在存、贷款和投资业务以外为客户承办收付和其它委托事项等,并收取手续费的经营活动,是商业银行除资产、负债业务以外的第三大业务。1.2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兴起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大规模兴起,源于20世纪7O年代初期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和其后的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在此之前,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始终是商业银行业绩的主要内容。随着金融竞争的日益激烈,迫使商业银行不断加快产品、服务和技术创新,增强综合服务能力。商业银行经营环境的变化,导致银行提供的金融资产比例不断下降,商业银行传统的负债业务对银行利润的贡献持续降低,也促使商业银行积极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从而极大地促进了中间业务等新兴业务的发展以及利润来源的多样化。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发达国家银行非利息收入快速增长,呈现出了中间业务、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三足鼎立、并驾齐驱的态势。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盈利来源看,以中间业务收入为代表的非利息收入一般占银行收入的40%-50%,一些大的商业银行超过了50%,甚至70%以上。中间业务的发展,使银行获得了资本消耗低、不承担或较少承担信用风险、有稳定现金流来源的银行收入[1]。2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2.1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近20年来,中间业务凭借其成本低、收益高、风险小的特点和优势,在国际银行业获得了空前发展,在经济发达国家,其与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基本上构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随着加入WTO后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之间竞争的日益加剧,我国靠传统的以存贷利差为主要利润来源的商业银行正面临着严峻挑战。客户需求的日趋多样化及我国相关法律条文的出台,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在我国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经济和政策空间。随
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及经济发展对金融需求的推动,国内各商业银行逐步认识到加快中间业务发展的重要意义,开始积极拓展业务领域,使中间业务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2.1.1 业务品种逐渐丰富
1978年以前,中间业务种类只有结算类一大类,具体品种不足10个。目前,业务品种已增加至260余种,主要包括结算类、银行卡类、担保类、代理类、交易类、承诺类、基金托管类、咨询评估类、衍生工具类等九大类。2.1.2 业务规模日益扩大
随着中间业务品种的增多,业务量也呈迅速增长态势。2007年上半年,中国工商银行的理财产品销售额达到5185亿元,增加了3159亿元,同比增长156%,带动理财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10.5%。至2007年上半年底,工商银行银行卡的发卡量已超过2.1亿张,其中仅信用卡就发行600多万张,增长约60%[2]。2.1.3 业务收入大幅增
以国有四大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中国银行业在过去几年中,中间业务取得了快速的发展(见表1)。但由于起步较晚,过去的基数太小,加之业务品种技术含量较低,中间业务收入占银行收入的比重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见表2)。而技术含量高的资信调查、资产评估、个人理财业务才刚刚起步,金融衍生工具类业务基本上是空白。
表1: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及年增长率
Table 1: the four major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and annual growth of intermediary business revenue
单位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收入 440亿元 358亿元 361亿元 210.5亿元
2008年
增长率 14.7% 53% 67.3% 20.6%
收入 343.84亿元 234.36亿元 216.8亿元 194亿元
2007年
增长率 110.4% 67.62% 52.3% 44%
收入 163.44亿元 139.81亿元 142.1亿元 134.7亿元
2006年
增长率 55% 28.5% 32.85% 33.5%
资料来源:根据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年报整理计算
表2:2008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总收入的比重
Table 2:2008 in the middle of the four major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operating revenue accounted
for the proportion of total income
单位
中间业务收入
营业总收入
中间业务 收入/营业总收入
中国工商银行
440亿元
3100.78亿元
14.19%
中国农业银行 358亿元 1148.30亿元 31.1%
中国银行 361亿元 2615.93亿元 13.8%
中国建设银行 210亿元 2975.75亿元 7.1%
资料来源:根据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年报整理计算
2.2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2.1 分业经营模式制约中间业务发展
商业银行所开展的中间业务大多属于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交叉经营的领域,因此,国家的宏观金融管理政策对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业务范围的限定,直接决定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开拓空间。我国从1993年开始实行严格的银、证、保、信托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模式,把商业银行的经营严格限制在传统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之内,使商业银行难以设计开发跨领域、综合性、多方位的中间业务产品,难以提高业务的集约水平和档次。虽然近年来我国在混业经营方面的呼声日渐高涨,国家在分业经营方面也有所松动,但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大框架并没有发生变化,中间业务的开拓受到法律法规限制,无法取得突破性进展。西方国家从2O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纷纷放松了金融管制,金融业务彼此交叉和渗透越来越广泛,混业经营逐渐成为全球趋势,使中间业务成为商业银行的支柱业务[3]。
2.2.2 经营观念存在误区, 对于中间业务不够重视
长期以来,商业银行受传统银行经营理论影响较深,在经营观念上存在偏差,没有 4
对商业银行业务进行准确定位,普遍只重视开拓存贷业务,或单纯将中间业务作为拓展传统业务市场的工具,而没有从经营战略上把中间业务作为支柱加以发展。因此,中间业务无论是在业务品种的开发上,还是在市场营销的管理方面,均缺乏总体的发展目标和规划。体现在一些中间业务开展方面,有的是被动发展,有些则是国家行政指令和政策倾斜的产物,如代理国债、政策性银行业务等,没有把中间业务作为利润的增长点来看待。因此,对中间业务的市场宣传和营销管理缺乏有效的手段和措施,甚至出现发展中间业务说得好听、贯彻无力的现象。由于营销乏力,使得中间业务尚未全面地渗透到社会公众生活中去。造成一方面银行推出的部分中间业务客户不了解,另一方面客户需要的产品银行又不能提供,严重限制了中间业务的发展[4]。2.2.3 发展中间业务重规模,轻效益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长期处于从属地位,各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是为了推进存贷款等传统业务的发展,只是把中间业务当成了吸收存款、稳定客户的一种获取间接收益的手段。此外,作为新兴业务,有关中间业务收费等相关的管理规定跟进不及时,商业银行缺乏明确的收费依据,导致各商业银行为争夺中间业务而不收费或少收费。在我国目前已有的260多个中间业务品种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不收费的,如邮寄对账单、代发工资、代收电话费及银证转账等服务都是不收费的,这无疑会影响到中间业务效益和创收能力的提高。片面追求扩大规模,抢占市场份额,于是出现了业务量增长与收入增长不同步的怪现象。在资本高度密集的上海,2006年上半年中间业务量达54.74万亿元,而收入却仅为29.97亿元,业务量与收入之比高达18265:1,即平均18265元的业务量才能有1元钱的中间收入。在别的地区,单位业务量的创收能力更是低下[5]。2.2.4 经营的中间业务品种少,层次单一
目前,商业银行所开展的中间业务大都是依赖于机构网点多,中间业务品种不丰富,且停留在一般性的服务项目,如主要办理汇兑、票据、信用证等传统结算业务,银行卡业务、代收代付业务等,很少能利用其经济金融信息、银行技术和金融人才等资源,充当企业财务顾问、投资顾问、代客理财等高层次的服务。近年来,虽然国内银行对于服务意识的觉醒,各家银行纷纷开办了个人理财和企业财务顾问等层次较高理财业务,可是这些理财服务大多刚刚起步,服务只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为企业、事业、行政单位充当财务顾问、投资顾问,为公司的合并、收购、重组提供咨询服务,没有大规模开展起来,有的业务有名无实。此外,没有针对于不同的客户采用不同的业务产品从而有效
地利用有限的资源也是银行理财服务滞后的重要原因[6]。2.2.5 相关的高素质人力资源匮乏
缺乏高素质复合型的从业人员。中间业务作为现代商业银行的重要业务之一,需要更多的金融创新,需要更多地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和其它科学技术。需要掌握先进科技手段的高层次、综合性的人才,需要较全面地掌握有关银行、保险、证券、房地产,外汇和国内外经济形势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但由于现阶段各银行对中间业务发展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在中间业务的人力投入上明显不足,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这已成为制约我国商业银行能否开展技术含量较高的中间业务品种的重要因素,制约中间业务产品的设计和有效服务[7]。
2.2.6 对中间业务中存在的风险认识不足
关于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防范,有人认为中间业务风险小或基本没有风险,因而对中间业务风险及其防范认识不足,这是很危险的。事实上,中间业务发展至今,已经发生了诸多变化,为了便于对中间业务风险的认识和分类防范与管理,我们将中间业务按风险程度分为两类,如表3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不同的中间业务其风险亦不相同,有必要区别对待。尽管我国的中间业务多为低风险、低层次的,但现阶段各商业银行纷纷进行业务创新,已经开始涉足风险程度较高的中间业务,并且将逐步深入发展,而有的中间业务,如衍生金融工具服务交易的隐含风险极大,一旦这些风险因素集中显现为现实的风险,将会给银行带来极大的损失。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加强对中间业务的风险防范。
表3:中间业务按风险程度的划分情况表
Table 3: the middle of the business divided by the level of risk table
类型
风险度较低的中间业务
具体分类 结算性中间业务
管理性中间业务
定义或解释
银行办理客户的债权债务关系而引起的货币收付业务 商业银行接受客户委托,运用其自身的职能及其经营管理和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客户提供各种服务而引起的有关业务。
银行为客户提供的咨询、评
业务特征在于银行提供的是代表性业务或业务特征 票据汇兑、托收承付、委托收款、信用卡、进口押汇等 代保管、代理理财服务、代理清债服务、代理企业现金管理业务等
风险度较高的中间业务 服务性中间业务
估、财务顾问、计算机服务等内容广泛的中间业务
纯粹的 服务性中间业务
担保性中间业务 融资性中间业务
由商业银行向客户出售信用。或为客户承担风险而引起的有关业务。
银行向客户提供的传统信贷以外的融资性业务
担保、承诺业务、承兑信用证等。
信托代理理财中的代理融通业务等。投资、设备租赁、出口押汇业务
衍生金融工具业务
商业银行由于从事与衍生金
融工具有关的各种交易而引起的业务。
期权、期货、互换业务等
资料来源:马鹏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及其风险防范[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2期
从商业银行经营三原则的客观要求来看,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是商业银行经营必须遵循的三个原则,而其中坚持安全性原则是实现资金流动和银行盈利的基础,这一原则要求商业银行开展的各项业务均应该在安全性原则的基础上进行稳健经营,虽然本文所述的中间业务相对银行的资产业务与负债业务而言,风险程度总体上要小得多,但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角度出发,只要其业务存在风险,就应该认真对待,客观地分析风险,切实地防御风险,有效地降低风险,以实现商业银行的持续稳健的盈利经营。从近年的中间业务发展实际来看,随着我国商业银行改革的不断深入、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中间业务由不运用或不直接运用自己的资金向商业银行垫付资金转变,由接受客户委托向银行出售信用转变,由不承担风险向承担风险转变,同时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更加频繁。这些趋势表明我国商业银行正逐步涉足较高风险的中间业务。一方面应积极主动地开发开办各种新型中间业务,以增加商业银行的业务收入,提高其盈利水平;另一方面采取措施防范风险以确保商业银行安全经营[8]。2.2.7 法制缺位,监管滞后
我国虽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法律法规,但始终跟不上中间业务 7
迅猛的发展速度。中间业务实质上也是一种金融创新业务,在开展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实际的经济纠纷、利益冲突,但我国目前涉及中间业务的《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法规中没有明确的处理规定,这就直接导致了银行不断推出的中间业务缺乏必要的法律支撑,对中间业务新工具、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运用引发的法律关系、法律责任缺乏应有的界定。中国人民银行虽然制定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内部控制指引》、《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但还没有形成完备的中间业务风险管理体制和控制机制,缺乏对中间业务的风险状况、财务状况、合规合法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审查以及对中间业务进行规范。风险监管的法规政策的滞后性使得各种违规操作时有发生,中间业务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法律风险案件亦频频发生[9]。3 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对策 3.1 加快金融业混业经营步伐
金融业混业经营是国际金融业发展的大势所趋。我国金融业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也应该顺应这个发展潮流。具体应做到: 3.1.1 实现金融自由化
从货币政策角度来说,要实施混业经营,就必须加强中央银行间接调控金融的能力,这就要求要完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使其既要具有灵敏度又要具有弹性,改变现在的讲话模式。要达到上述这个目的,我们就必须放松金融管制,实现金融自由化,金融品种多样化。唯此,货币政策才能通过资产组合调整效应、财富效应和预期效应尽快地达到预期的政策目标。
3.1.2 整合现有金融机构,实施一行多制
一方面,可以在境外多设立分支机构,实行混业经营,发展全能银行。另一方面,可以在境内重组金融机构,实行银行、证券和保险机构的相互并购或相互参股,并以一业为主,他业为辅;他业则以独立子公司形式存在,分别设立账户,分别核算经营成果,分别进行风险控制,分别建立系统内垂直管理体系,从而防止银行资金直接进入股市。此时的银行,则成为金融集团控股公司,也就是综合性的“金融超市”[10]。3.2 全面提高认识,矫正经营观念,重视经营中间业务
面对新的形势,商业银行的管理层首先在思想认识上要有前瞻性,对中间业务的产品系列、客户结构、经营体系和管理体制进行调整,要高度认识中间业务的地位和作用,正确理解中间业务与资产业务、负债业务的辩证关系,明确资产业务、负债业务是中间业务的延伸和深化,确立三马并驾,同时开拓发展思路,制定详细的发展目标,有效地
发挥中间业务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作用,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要加强中间业务的内外宣传工作,扩大影响,使银行和企业都能认识到办理中间业务是一种双方互惠的有偿服务,为中间业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环境,让中间业务所提供的金融服务真正作为金融商品进人市场,实现中间业务服务的价值[11]。3.3 制定有效措施,提高中间业务效益
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产品创新能力不足,产品同质性较强、技术含量不高。面对外资银行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中资银行应加强中间业务的创新能力,提高中间业务的收益[12]。应当根据不同的群体不断开发创新中间业务产品,产品开发创新要坚持市场有需求、银行有能力、业务有效益的原则。同时对中间业务产品制定正确的定价目标、灵活运用定价策略,并遵循相应的定价原则,是提高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定价能力的几个关键要素,是商业银行在激烈的金融竞争中生存下去的关键,必须要引起我国商业银行的高度重视。同时,定价能力的提高还取决于许多配套措施的使用。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建立和健全提高定价能力的配套措施。以下是对银行定价措施的一些建议: 3.3.1 折扣促销定价措施
我国商业银行虽然网点众多,但客户群十分广泛,平时柜台客流压力很大,经常会出现客户排长队等候的现象。所以,银行不妨可以考虑推广中间业务自助产品的使用,并为使用自助产品的客户酌情降低定价,以帮助柜台分流、节省柜台资源。这时,商业银行可根据自助产品减少服务成一定次数以上时给予一些定价折扣,以留住宝贵的客户资源。我国商业银行也可以在节假日期间提供阶段性折扣,来争夺中间业务产品市场。另外,中间业务也有自己的产品生命周期,银行可以根据这一周期,对于生命周期特征比较显著的产品制定阶段性的定价措施,在基准价格的上下浮动定价。3.3.2 产品组合定价措施
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在中间业务系列产品存在需求和服务成本的内在关联时,将具有同类服务性质的中间业务产品组合起来定价。产品组合中,各产品之间的价格需要协调和平衡。在定价时,首先要确定一种中间业务产品,让它处于同类服务产品中的最低价,充当领袖产品,来吸引客户顺带购买其他中间业务产品。其次,要确定另一种产品,使它成为价格中的最高者,发挥品牌构建和收回成本的作用。最后,根据其他产品在该类中间业务中的职能,赋予它们不同的价格。比如,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对银行卡类中间业务产品采用这种定价措施,以借记卡为领袖产品,贷记卡为品牌产品,其它卡为辅助产品,制定不同的收费标准。
3.3.3 地区差别定价措施
中间业务的发展,与我国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有很大关联。因此,对于中间业务产品的定价必须因地制宜。目前,我国国内商业银行在全国范围内的中间业务都实行“一刀切”的统一价格,这种缺乏细分的价格体系限制了中间业务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从而影响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整体发展水平。就目前全国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状况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可将国内中间业务市场分为发达地区(主要指东部地区)、发展中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主要指西部地区),实施差别定价措施,以促进中间业务的均衡发展。
表4: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地区差别定价措施
Table 4: Intermediary Business pricing measures regional differences
地域差别
发达地区
发展中地区
欠发达地区 中间业务定位 全方位、高起点,以客户为中心的高级产品 依靠行业优势,根据行业特点发展的中级产品 初级中间业务或申请备案
中间业务品种 远程结售汇、担保类、承诺类、衍生品类等 旅游、房产、汽车、电话银行或自助转帐交易等 支付结算类、代理类和资讯类等
竞争手段 以高科技、创新型服务取胜 以人性化操作、现代化手段取胜 以简单、适用、方便取胜
定价措施
高价
一般价
低价
资料来源:袁田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产品定价策略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 2008年第24期
3.3.4 客户差别定价措施
客户差别定价就是根据客户群体对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重要性和给银行创造效益的大小,对产品制定不同的价格。当我国商业银行采用这种定价措施时,要对客户群进行细分,但细分和控制市场的成本不应超过由此带来的收益,且必须保证引起的客户不满度不至于让客户放弃购买银行的产品。我国商业银行可将客户细分为公司客户与个人客户、贵宾客户与普通客户、优质客户与低质客户,对不同客户实行不同定价。例如,对于支付类中间业务产品的客户,银行可区分定价,给予优质客户一定优惠;对于银行卡类客户,银行可免收贵宾客户的年费等[13]。3.4 加快产品开发创新,满足不同层次需求
通过市场细分,实行差异化营销。由于银行的客户人数众多、分布广泛,而每个客 10
户的需求都是有差异的,银行的可用资源是有限的,银行不可能满足全部客户的需求。因此,银行必须要通过市场细分,有效地通过差异化营销建立服务优势,确保留住客户并使其信赖银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消费群体范围广、数量大,可以按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收入水平等来分析。(1)年龄结构:30岁以下的青年客户群:经济基础比较差,但处在事业成长和财富积累阶段,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新理念快,是潜在的优质客户群。对于个人金融需求的特点是求新求快,可以适当电子银行类新业务。30— 50岁之间的中年客户群:这部分群体事业上进入快速成长期,经济上是一生中最重要的膨胀阶段,个人资本的增长率最高,注重身份象征,追求金融产品的品牌。金融需求特点是安全、高效,是最主要的优质客户群。对于这部分人可以营销全方位投资理财等融合产品。50岁以上的老年客户群:处于事业的衰退期,已经退休和离职,传统的节俭观念较重,保守观念强,在金融需求上以安全、保值为目的,是银行稳定的忠诚客户,像国债产品就比较适合这些人。(2)知识结构。低学历客户群:这部分人对新事物、新产品的认知度较少,对银行的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较低,一般来说忠诚度较高,可以加强传统性中间业务产品的营销。高学历客户群:这些人喜欢接受新事物、新产品,对银行服务的整体要求较高,是对银行贡献率较高的客户群。但他们的满意度决定了他们的忠诚度,忠诚度较低,一方面要增加银行卡的增值功能,完善银证转账系统的稳定性,以满足其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开办新兴中间业务产品吸引他们。一般学历客户群:这部分客户的特点介于以上两者之间,是银行主要的客户,可以营销现有的中间业务产品。(3)收入水平。低收入者:低收入者更偏好“实在”的投资,通常不太愿意承受风险,喜欢马上可以变现的金融资产。这部分人是银行目前主要的客户群体,具有持续的积累性和收益性。银行可以代售多品种、多用途的保险品种,以满足其需求。高收入者:这部分人群愿意承担更多的风险,作更长期的投资,要求更高的回报,也愿意持有那些不太“实在”的资产,如债券、股票和其他的长期投资方式。这个市场的人数所占比例较少,但存款数量却占相当大的比率,也可推出个人理财、信息咨询、财务顾问等新兴产品满足其理财需求[14]。
3.5 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中间业务的发展特别是新兴中间业务的发展离不开各类专门人才的智力支持。尤其是基层商业银行在自身人才紧缺的情况下,还要面临新兴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的人才掠夺性竞争,改革人力资源管理的压力十分沉重。如何吸引人才、使用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我国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3.5.1 完善薪酬体系,吸引人才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报酬已经不只是一种生理层面的需求,而是逐步成为个人身份和价值的象征。基层商业银行的薪酬体系必须适应这一人性化变化。要将员工报酬和经营业绩挂钩,建立适用不同岗位的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对关键、特殊岗位应参照工种的市场价格确定岗位报酬,要根据个人创造的价值合理拉开收入分配差距,最终形成凭能力和业绩吃饭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3.5.2 建立完善的人才管理系统
建立完善的人才管理系统,作为人员聘用、干部选拔的依据。根据“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建立银行的选人、用人机制,实行全员岗位竞聘。把德才兼备、精业务、善管理的高素质人才选拔到管理岗位上来,把业务技能娴熟的员工选拔到重要业务岗位上,促成员工自我价值的实现。3.5.3.提升人力资本价值,培训人才
加强对员工的分层次培训对基层员工注重其业务操作技能和银行常识知识的培训,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以适应业务的急需。对管理人员要进行高水平、全方位的培训,学习中间业务知识、外语知识、经济理论及公关艺术等方面的知识,为开拓业务奠定基础,为银行建立后备干部储备。对科技、咨询、财务顾问等专业性强的岗位要提供高水平的专业培训。
3.5.4 拓展渠道,引进人才
由省行选择部分重点财经院校委托设立中间业务专业,为所需的单位提供稳定的人才来源渠道;面向社会、高等院校、甚至国外有针对性地引进专门金融人才,从事中间业务管理;建立全行中间业务人才培训交流中心,面向社会专门培训中间业务人才并建立人才备选库[15]。
3.6 完善中间业务的组织管理体系,严密防范风险
3.6.1 中间业务的风险监督
中间业务作为国有商业银行新兴的一项业务,难免有许多不尽成熟的地方,还需要银监会的监管、规范与引导,才能确保其健康发展。对金融当局来说,必须从整体上对银行中间业务经营活动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和监督。
严控中间业务市场准入关,稳妥谨慎地开放中间业务市场由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非零性”的特性,银监会应严控中间业务市场准入关。即金融监管当局要根据市场发展变化以及客户的需求,做好有关中间业务的审批或备案工作,推动商业银行中间
业务的开展[16]。
首先,监管方应严格审查拟开办业务品种的风险特征和防范措施、成本和收益预测、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配备情况、业务支持系统、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和相关内部控制制度等资料的完整性,通过严格的市场准入关,把中间业务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不把风险带入市场[17]。
其次,要稳妥谨慎地开放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市场,在目前复杂的国际金融环境下,草率开放我国目前尚不成熟的中间业务市场,显然不妥。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市场的开放应该是一个渐进、稳妥的过程,应该在国内金融体制改革较为完善,金融体系逐渐健全,证券市场运作规范,法规制度建设齐备,国际金融环境稳定,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能力增强等条件下进行。
3.6.2 督促商业银行加强自身管理
首先,各商业银行建立统一规范的核算体制,统一中间业务会计制度标准,完善各商业银行会计核算科目,保证中间业务核算的真实和完整。现有的会计标准不能反映中间业务对资产负债表内科目的影响,尤其当金融衍生工具出现后,由于无法确定金融衍生产品的市场价值,所以传统的会计记账方法也就不能及早发现这些中间业务的风险。
其次,建立中间业务初级核算系统,充分发挥财务管理作用。即在基层商业银行实行统一的大业务核算的同时,建立单独的中间业务核算系统,保证中间业务核算的真实性。财务管理部门应根据对风险的预测,提前做出安排,消除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这样,有利于基层商业银行了解自身经营状况,分清并项业务的效益性,及时把握发展方向,有利于增强监管方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监管的操作性。
再有,督促商业银行健全内部经营机制。各商业银行可考虑改变传统业务部门的职能,成立一个新型的综合业务部门来统一筹划、规范管理、协调发展各项中间业务。同时建立非现场和现场监管操作程序,要求商业银行定时向监管方报送中间业务报表,及时报告中间业务的交易情况,增强中间业务的透明度,监管方根据商业银行各类报表,进行相关风险指标的考核分析,按“分类指导”原则,针对不同的中间业务,及其报表反映风险程度的大小,制订相应的监管措施,通过有效的非现场监管避免或减少中间业务产生的副作用[18]。
还有,加强对客户的信用调查、信用评估和信用管理。在央行确定的分类指导费率范围内,商业银行费率要与客户的信用等级和业务风险系统相联系,避免企业经营风险 13 的转嫁,降低信用风险,增加经营效益。
3.6.3 建立科学合理的中间业务风险监管、检测体系
首先对中间业务的风险监管实行“分类指导”,即根据商业银行开办中间业务的风险和复杂程度,分类制定不同的风险系数和费率系数。如加强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资本充足率的管制,根据对象、内容不同制定相应的资本充足率,以规避其可能带来的业务风险。同时,我国中央银行应当建立统一的中间业务风险衡量标准和风险检测体系。这样,商业银行办理的中间业务就可以动态地反映出来,中间业务风险程度也可以通过信用转换系数计算出来。有了统一的中间业务风险监测体系,金融机关可以对不同商业银行的各种中间业务的风险进行量化比较,同时又能够将中间业务的经营纳入金融宏观调控范围予以监督。
其次,要实施目标责任制,充分调动各级监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依据市场特点和产品特点适时调整有关风险系数,做到动态监管风险,不断改善金融监管方法,健全监管机构,加强对监管人员的培训,逐步建立起一支能够有效降低中间业务风险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以适应未来我国商业银行中间监管的需要。
再者,要建立有效的监控、预警制度,通过先进的电子化手段,提高金融预测及化解风险的能力。随着全球计算机科技和电子网络化的迅猛发展,商业银行也日益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挑战。因此,监管部门要加强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计算机网络的监管,银行在引进先进的电子金融技术的同时,监管部门也应建立配套的风险防范制度和安全预警系统。
我国已经加入WTO,在国际间银行业竞争日渐加剧的情形下,世界各商业银行新业务层出不穷,中间业务有了迅猛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各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的发展也非常重视,中间业务从量上、质上都有较大的发展,中间业务作为新的效益增长点,逐渐成为各商业银行竞争的焦点。从国内外银行竞争来看,中间业务将成为未来商业银行发展主流。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抓住时机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坚持业务拓展与业务风险防范并重的原则,增强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19]。3.7完善法律规制,加强监管力度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全面对外开放和金融创新活动的显著增加以及业务交叉的逐渐增多,迫切需要制定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实施细则,应针对银行业混业经营的趋势和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银行业的保护期,抓紧时机尽快制定和完善《商业银行法》、《保险法》、《投资公司法》、《证券交易法》、《股份公司法》、《信托法》、《期货法》、《投资基金法》、《电子银行法》等整套体系的法规,以加强分业监管的协调力度,增强基层银监会监管的可操作性[20]。同时应该在适当放松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法律规制的基础上,健全和完善相关管理细则、实施细则,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操作实施细则》等,明确和规范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的竞争规则、收费标准、核算制度及内控监督机制等。此外,在风险防范机制和监管体制方面,应重点防范信用担保类中间业务可能产生的信用风险和咨询、代理类中间业务可能产生的信誉、法律风险以及衍生类中间业务可能产生的交易风险;应强化信息披露制度,要定期公开业务种类、交易金额、风险价值、盈亏状况等;还应建立有效的监控、预警制度,通过先进的电子化手段,建立可靠的预警体系,提高金融预测及化解风险的能力。要建立现场检查操作规程,加大处罚力度,对进行不公平竞争和扰乱金融市场秩序的商业银行进行严厉查处。结论:
在发达国家,中间业务以其风险小、收益高的特点已成为商业银行收入和利润的主要来源[21]。因此,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是迫在眉睫。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整体趋势。目前,中间业务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是:业务品种逐渐丰富,业务规模日益扩大,业务收入大幅增加,地位逐渐提高。但是,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还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是分业经营模式制约中间业务发展;其次是经营观念存在误区, 对于中间业务不够重视;再者是发展中间业务对风险认识不足等问题。为使我国商业银行降低经营风险、提高赢利能力,在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的格局的激烈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让我国商业银行能够长远的发展。我提出的对策首先是加快金融业混业经营步伐。其中包括实现金融自由化;建立严密的金融风险防范监控体系;整合现有金融机构,实施一行多制。其次是全面提高认识,调整战略重点, 真正把中间业务由功能性业务发展成为支柱产业。再者是完善中间业务组织管理体系,严密防范风险等。综上,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发展中间业务,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也呈现出一些令人可喜的现状。但是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因此我们应对问题,迎接挑战,提出对策。相信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会逐渐发展成熟,逐渐成为我国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为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起到助推作用。
参考文献:
[1]孙智勇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8,8:60-61.[2] 潘红旭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存在问题及对策[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25-26.[3] 孙智勇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8,8:62.[4] 李慈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及策略连择[J].改革与战略 2006,4:03.[5] 潘红旭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存在问题及对策[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25-26.[6] 陈新鹏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工程经济 2003,8:44.[7] 杨子刚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战略[J].党政干部论坛 2006, 12:14-15.[8] 马鹏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及其风险防范[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2:11-12.[9] 潘红旭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存在问题及对策[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27.[10] 王迟 论我国金融业以分业为主经营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与管理 2007,4:80.[11] 申凯 雷芳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现状及对策建议[J].金融与经济 2007,11:93.[12] 吴莉云 熊永芳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与发展思路探讨[J].经济工作 2006,22:111.[13] 袁田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产品定价策略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 2008,24:140.[14] 梅洁真 郑广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居民需求现状与策略研究[J].现代商业 2008, 8:78-79.[15] 关欣 试论基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之策略[J].辽宁经济统计 2008,6:31.[16] 苏薇 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风险与防范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 2008,1:16.[17] 郭洪哲.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防范[J].黑龙江经济,2002,7:11.[18] 周雁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的监控与内控[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2,7:10-11.[19] 苏薇 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风险与防范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08,1:17-18.[20] 张亮 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制约因素及法律建议[J].当代经济 2007, 12:135.[21] 周静 浅议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J].内江科技 2008,4:63.致谢:
本文是在经济管理学院各位领导、老师的特别是xx老师的悉心指导与关怀下完成的,本文的撰写倾注了赵老师的大量心血,老师不仅在学业中给了我耐心的指导,更以严谨的科学态度让我受益匪浅。在此,谨向赵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
感谢辅导员xx老师和各任课老师xxxxxx等的悉心指导,他们的学术思想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对我的成长有着是十分重要的影响,他们精彩的语言和丰富的知识,将让我铭记一生、受用一生。同时,与五十名同窗好友一起走过的岁月,其间建立的珍贵友谊将会一直陪伴我。
最后,我特别感谢我的父母,使他们多年来默默的支持给予了我不断向上的动力。所有这些,我将铭记在心。
在此,我衷心祝愿他们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身体健康、事事顺利。
xx
xx年xx月xx日
第四篇: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主体业务,信贷业务的管理在银行经营管理中居于重要的地位。整体上来讲我国商业银行在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自身的内部管理相对滞后,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特别是在信贷管理方面,缺乏贯穿从货款调查到贷后管理整个信贷过程的精细化管理,信贷管理模式相对粗放,风险防范意识低,信贷风险预警不及时,难以有效支持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深入开展和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如:贷前审查不到位;事后资金监控有待完善;对于信贷人员的管理有待强化。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工作,应更新信贷管理理念,树立信贷风险意识;完善信贷管理流程,做好贷前、贷中及贷后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加强信贷队伍的建设。对于我国商业银行而言,实施信贷管理是我国商业银行在激烈的竞争中提高自身实力,成为真正的国际性大银行的必然选择。在信贷管理项目前后,商业银行必须立足自身实际,全盘考虑,放眼未来,这样才能使信贷管理为商业银行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 商业银行;信贷管理;贷前审查;资金监控;信贷人员;对策分析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
(一)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简述
信贷业务又称为信贷资产或贷款业务,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资产业务,通过放款收回本金和利息,扣除成本后获得利润,所以信贷是商业银行的主要赢利手段。
信贷是体现一定经济关系的不同所有者之间的借贷行为,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特殊形式,是债权人贷出货币,债务人按期偿还并支付一定利息的信用活动(通过转让资金使用权获取收益)。信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信贷是指以银行为中介、以存贷为主体的信用活动的总称,包括存款、贷款和结算业务。狭义的信贷通常指银行的贷款,即以银行为主体的货币资金发放行为。
由于放款脱离了银行的控制,不能按时收回本息的风险较大,所以对信贷应在遵守合同法和贷款通则的基础上,建立严格的贷款制度,其主要内容是:建立贷款关系,贷款申请,贷前调查,贷款审批及发放,贷后检查,贷款收回与展期,信贷制裁等制度。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管理的现状
1、贷前审查不到位
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贷款的投放需以市场需求作为其根本导向,因此在审核贷款发放与否,保障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是关键。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统一的社会主义信用体系尚未健全,信息相对于闭塞。商业银行对于申请贷款的企业或其他单位缺乏必要的信息沟通,各商业银行间也缺少一个系统完善的信息交流与共享平台。因此,从一定程度上来讲贷前信息的来源及对其的把握都有赖于信贷人员的业务能力、经验及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
然而单凭个人是难以对于申报材料及受评者经营情况的好坏、发展的前景、信用等级、偿债能力等作出客观全面的评价,因此造成商业银行在放贷时难以对于企业的组织结构和资本情况有充分和深入的了解。部分商业银行也存在着对于中介机构的资信证明或相关审计报告过于信赖的情况而放松了对于企业贷款条件的审查。由于贷前缺少严格的论证,客户和项目评价质量不高,贷时的审查又流于形式,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程度不断提升,前期把关有待加强。另外,风险分析工具较少,缺乏对于信贷风险评估的定量分析,量化标准和风险指标体系建设落后,难以对受评对象的未来偿债能力及特定风险做出有效的评估,对于潜在风险的事前控制和防范能力不强。
2、事后资金监控有待完善
在实际信贷操作流程中,商业银行“重贷轻管”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在贷款发放后缺乏对借款人的持续监控,加上监控能力和手段的有限,商业银行的贷后管理仍流于形式,贷后监控依旧是制约商业银行持续发展的薄弱环节。部分商业银行没有建立起独立的贷款使用管理的岗位,难以有效掌握贷款的实际运用情况,导致存在客户未按照约定用途使用贷款的现象。信贷资金被挪用,甚至违规进入股市房地产等市场,对于信贷资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给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体系带来了危及安全的不良因素。
再者,我国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后,未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贷款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中,与客户建立长期的信贷合作关系。同时,对于不良贷款处理的策略上,我国商业银行的普遍作法是清收,而非积极促进其转化。当借款人出现不利于还款因素时,银行往往不是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尽量帮其搞好经营以维护贷款安全,转向依靠处置抵押物或诉诸司法途径以抽出贷款。这样一来,不仅加剧了借贷方的经营困境,另一方面也有可能使不良资产变成真正的损失,不利于商业银行资本的优化和持续运行。
3、对于信贷人员的管理有待强化
作为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最重要的主体之一,信贷人员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银行信贷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因信贷人员个人因素造成银行信贷风险的例子时有发生。部分基层信贷人员由于受业务能力、知识水平等的限制,在贷前对于信息真实性及有效性的把握不到位,难以提供准确可靠的调查资料;有些信贷人员责任心不强,对于贷款者的资质调查,或草草了事,或盲目听从借款人的自我介绍,导致信贷审查的低效率,极易造成大的信贷风险。与国外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用人机制不健全,存在诸多弊端。
对于商业银行信贷人员的管理理念与手段落后,在人员制约方面更侧重于对于人员的控制,激励作用不明显,信贷人力资源流失严重。特别是相当数量的中小城市商业银行仍未建立起完整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甚至有的激励措施本末倒置,不仅难以保障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顺利和持续开展,同时是以削弱银行信贷管理水平和风险识别能力为代价。
三、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对策(一)更新信贷管理理念,树立信贷风险意识
商业银行作为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实现对信贷风险的有效管理是促进商业银行正常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我国商业银行中普遍存在的不正确信贷管理理念得到纠正,信贷管理理念得到更新,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工作的完善和水平的提高才有进一步的可能。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要认真贯彻“三个办法一个指引”中的原则性规定,重新树立正确的信贷风险观念,自上而下改变传统的信贷思维和信贷营销观念,正确处理好信贷风险管理与提高运作效率的关系,化被动式的风险防范为内在式的主动风险防御管理,提高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水平。
(二)完善信贷管理流程,做好贷前、贷中及贷后管理
通过各部门的全力配合,对于贷款流程进行有效梳理和优化,确定涉及贷款流程的各个环节,包括账户开立、授信审批、发放支付审核等的详细实施细则和操作规程,从制度上为信贷管理打好基础。1. 强化贷前调查。
充分运用风险分析工具和量化的标准化指标体系,按照科学的计算方法,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未来偿债能力进行分析,全面了解和掌握借贷者的财务及经营状况,有效预测企业发展前景和趋势,实现信贷风险的正确评估。在综合考虑客户守信度、财务风险度、经营风险度的基础上确定对客户的授信等级。推行严格的专家审批制度,强化贷款审批环节,提高发放和支付的审核力度,最大限度地发挥支付审核在控制贷款资金流向方面的作用。2. 做好贷中管理。
建立健全客户信贷的档案管理机制,积极鼓励提倡信贷人员深入客户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密切关注客户经营状况,帮助客户进行精细化管理、节约财务费用,与客户建立起长期共
赢的合作关系。对于不利于还款因素的出现,要及时采取措施,控制和化解信贷风险,使信贷资产处于优化状态。3. 注重贷后管理。
要充分意识到贷后管理的重要性,克服“重贷轻管”的错误理念,提高对贷后管理的认识。按照“一户一策”原则,制定针对性强的差异化贷后跟踪管理方案,实现贷后管理的精细化。
建立起动态的监控机制,提高对客户的监测频率,变事后管理为超前管理,实现贷款风险管理监控的到位。加强对贷后管理流程中关键性风险点的检查力度,主动查找信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一发现问题,落实好检查整改工作。
(三)提高管理水平,加强信贷队伍的建设
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激励,切实积极落实以人为本、激励与约束并重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提高商业银行的信息经营管理水平。建立长效的信贷培训机制,定期组织相关的培训,内容涉及业务能力、知识水平及职业道德建设各个方面等,提高信贷人员的综合素质,防止由于个别信贷人员的个人因素而产生错误的贷款决策。
加强信贷人员的选拔工作,为信贷队伍不断地注入新鲜的血液,提高其活力。同时可通过考试选拔的方式挑选专业的评估人员,保障评估人员队伍的专业性。再者,建立健全合理有效的信贷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使得信贷工作人员的工作价值得到肯定和回报,充分调动信贷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四)强化内控制度执行的有效性
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再好再严密若没有得到认真的贯彻执行,或是执行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偏差都会直接影响内控机制建设的进程和效果。在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建设的基础上,加快银行内部组织机构的改革,各部门间逐步形成权责明确、相互牵制的统一体,为内控制度的贯彻实施做好组织基础,确保内控制度落实到每个个体避免有令不行,行而不严的现象。对于违反相关内控规章制度规定的不良行为,根据其情节严重程度做出处罚决定,并做好系统内部典型负面事件的宣传以起到警戒作用,保障制度的严肃性和提高制度执行的有效性。(五)强化监督职能
商业银行内控机制的建设及完善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内控机制监管部门,对银行各项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监控和实时监控,才能真正建立起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长效内控机制。商业银行要逐步推进自身改革的不断深入,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实现董事会、监事会的双重监管。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在内控机制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利用计算机辅助系统对于各项业务前、中、后过程进行全过程的时时监控,特别是要实现以补救为主的事后检查向以预防为上的事前防范的转变。明确确立内部稽核工作的权威性地位,实现稽核监督的独立性、超脱性和超前性,对银行内控机制的建设进行经常性的检查评价,并及时检查情况进行反馈。
参考文献:
[1]沈琨.BCG矩阵在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的运用[J].征信,2010(1).
[2]魏晓娜.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信息不对称研究[J].经济论坛,2009(22).
[3]肖杰,杜子平.金融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度量方法新探索[J].时代金融,2009(11).
[4]雷龙龙.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影响[J].东方企业文化,2010(3).
[5]胡贵.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探讨[J].总裁,2009(5)[6] 彭琳. 加强银行内控机制防范金融风险[J].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
[7] 张波. 银行业的双重转型与全面市场风险———以次贷危机中的花旗集团为例[J]. 金融论坛,2008(5).
[8] 田爽. 我国商业银行内控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中国经贸,2010(10).
[9] 杨小丽. 关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管理的几点建议———基于内部控制视角[J]. 中国集体经济,2009(30).
[10] 姚琦. 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几点思考[J]. 金融与经济,2009(3).
第五篇: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主要风险及防范措施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主要风险及防范措施
摘要:商业银行以中间人和代理人的身份替客户办理收付、咨询、代理、担保、租赁及其他委托事项,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一定费用的经营活动。在中间业务中,银行不再直接作为信用活动的一方,扮演的只是中介或代理的角色,通常实行有偿服务。文章将先介绍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并通过分析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分析,阐述其风险及介绍他们的防范措施。关键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防范措施。
一、引言
首先介绍一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种类及其在行业内的地位,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在《关于落实<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将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按功能与性质分为九类:
一、支付结算类中间业务,指由商业银行为客户办理因债权债务关系引起的与货币支付、资金划拨有关的收费业务,如支票结算、进口押汇、承兑汇票等。
二、银行卡业务,是由经授权的金融机构向社会发行的具有消费信用、转账结算、存取现金等全部或部分功能的信用支付工具。
三、代理类中间业务,指商业银行接受客户委托、代为办理客户指定的经济事务、提供金融服务并收取一定费用的业务,包括代理政策性银行业务、代收代付款业务、代理证券业务、.代理保险业务、代理银行卡收单业务等。
四、担保类中间业务,指商业银行为客户债务清偿能力提供担保,承担客户违约风险的业务。包括银行承兑汇票、备用信用证、各类保函等。担保类中间业务指商业银行为客户债务清偿能力提供担保,承担客户违约风险的业务。主要包括银行承兑汇票、备用信用证、各类保函等。
五、承诺类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在未来某一日期按照事前约定的条件向客户提供约定信用的业务,包括贷款承诺、透支额度等可撤销承诺和备用信用额度、回购协议、票据发行便利等不可撤销承诺两种。
六、交易类中间业务,指商业银行为满足客户保值或自身风险管理的需要,利用各种金融工具进行的资金交易活动,包括期货、期权等各类金融衍生业务。
七、基金托管业务,是指有托管资格的商业银行接受基金管理公司委托,安全保管所托管的基金的全部资产,为所托管的基金办理基金资金清算款项。
八、咨询顾问类业务,是商业银行依靠自身在信息和人才等方面的优势,收集和整理有关信息,结合银行和客户资金运动的特点,形成系统的方案提供给客户,以满足其经营管理需要的服务活动,主要包括财务顾问和现金管理业务等。
九、其他类中间业务,包括保管箱业务以及其他不能归入以上八类的业务。综上,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主要服务于传统业务,银行传统存款利差收益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银行传统的经营观念也越来越不能满足客户的金融需求。因此,银行应该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以此来推动银行发展、增加银行经营效益的。中间业务发展的规模越大,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就越高,知名度就越响,市场竞争力就越强,所获得经营效益就越多,而且中间业务是连接传统业务与新兴业务的纽带,是完成金融产品营销链的基础,所以发展中间业务是适应社会经济、市场形态发展的客观必然。
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主要风险和收益
首先,中间业务不像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受金融法规的严格限制。一般情况下,只要交易双方认可,就可达成协议。在自由度相对较高的同时,承担的风险也相对较大。再谈判中也可能由于疏忽而导致达成的协议存在漏洞。其次。中间业务大多不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许多业务不能在财务报表上得到真实反映,财务报表的外部使用者如股东、债权人和金融监管当局难以了解银行的全部业务范围和评价其经营成果,经营透明度下降,不利于监管当局的有效监管。交风险分散于银行的各种业务之中。中间业务涉及多个环节,银行的信贷、资金、财会、电脑等部门都与其相关,防范风险和明确责任的难度较大。投机成分高,由于高杠杆的作用,从事金融衍生业务交易,既存在着大赚的可能性,也存在着大亏的可能性,对投机者来说,很有可能从中渔利,也有可能血本无归。
总之,目前中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从法律上看监管不严格;其次也很难从会计角度出发来估算业务的盈利和亏损情况;而且涉及的行业较多,责任落实不到位。当然还有信用风险和操作等等的因素的存在。作为目前商业银行的三大业务之一,也是各大银行竞争的热点之一,各银行也都重视中间业务的创新。所以,面对同行业的竞争压力也很大。
不过,风险和收益总是并存的,风险虽然有,但也不是特别大,为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提供了工具和手段。商业银行在办理中间业务的时候,不直接以债权人或债务人的身份参与,不直接构成商业银行的表内资产或负债。为商业银行提供了低成本的稳定收入来源。由于商业银行在办理中间业务时,通常不运用或不直接运用自己的资金,大大降低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中间业务收入为非利息收入,不受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变动的影响。而且可以相对持续稳定的给银行提供收益。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防范措施
针对前文中说道的商业银行的风险,我国商业银行在开展中间业务中,必须提高防范和控制风险的能力,学习国外银行风险管理的先进经验,加强国内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创新和风险控制方面的国际合作,比如派遣员工出国学习国外先进经验。
从我们银行自身来说,首先要做的应该是加强监管,尽快对这些中间业务的操作,拿出一套流程和相应的一套监管措施,推进中间业务的创新和风险控制工作规范。就是建立商业银行完善的内控措施。包括了,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操作,审计,同时也要建立新产品立项、验收制度。新产品的开发应进行可行性研究,按照管理权限报上级行审批、开发、验收,验收合格后正式投放市场,以及之后对市场效果的预测准确性的把握等,最好都能规范化,流程化。当然这个还需要我们花大量的时间去实践,去探索,去完成。
从国家的角度来说,首先要深化监管部门对中间业务风险的监管,要求各商业银行操作的合法化,同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避免恶意竞争、欺诈顾客等的情况发生。切实把工作重心从审批事务转移到对金融企业和金融市场以及金融业务的监管上来。强化其中间业务操作的透明性,也可以用市场的力量约束这些中间业务的获利者。最后,最好还是能建立起一个针对中间业务发生的各项要素的考核指标,对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进行监管。
http://baike.baidu.com/view/21100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