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角色困惑及定位分析20100401

时间:2019-05-15 00:05: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校辅导员角色困惑及定位分析2010040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校辅导员角色困惑及定位分析20100401》。

第一篇:高校辅导员角色困惑及定位分析20100401

高校辅导员角色困惑及定位分析

买寿清

(兰州交通大学,甘肃

兰州

730070)

摘要:由于历史、现实、认识等各方面的因素影响,辅导员角色定位长期缺失,影响队伍科学发展。文章分析了辅导员角色困惑现状和原因,从社会、学校、辅导员个人角度出发分析了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提出辅导员工作专业化、职业化是实现辅导员角色准确定位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辅导员;角色困惑;专业化 职业化

The Role Orientation and Challenges of College Counselors

Mai Shouqing

(Lanzhou Jiaotong University,Lanzhou,Gansu,730070))

Abstract: The role orientation of college counselors has long been the main concern of researchers in China.This paper mainly focuse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s and problems of college counselors’ role orient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ety, colleges and counselors themselves and suggests that specialization and professionalism are effective approaches to the proper orientation of college counselors.Key words: college counselors;improper role orientation;specialization;professionalism

辅导员承担着培养人、教育人的重要职责,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对于维护高校稳定、推动高等教育事业顺利发展,对于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成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新的时期,1 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首先要给辅导员一个准确的社会角色定位。

一、角色定位概念分析

1.角色。角色一词原为戏剧用语,主要是指演员在戏剧舞台上依据剧本所扮演的某一特定人物。1934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乔治〃米德综合詹姆斯、库利等人的研究成果,在其著作《心灵、自我与社会》中率先将角色概念引入社会心理学领域。关于社会学中角色的概念,目前,大多数社会心理学家认为,角色就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的身份以及由此而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总和。

2.定位。定位指确定某一事物在一定环境中的位臵,如产品在市场中定位、人物在组织中的定位、物品在某一地理位臵的定位等。定位的过程在本质上是一个动态过程。

3.角色定位。角色定位指群体成员适应角色要求,接受群体行为规范,符合群体发展需要的过程。通过对某一角色进行定位可以明确的指示出个体在角色中获得成功所必需的能力、知识和行为,给予个体更多的发展空间;可以使个体更好的适应于组织结构;可以帮助个体改变对其所从事工作的理解,使他们更专注于行业过程而非具体任务。

二、辅导员工作面临的角色困惑分析

纵观我国辅导员的发展历程,辅导员在我国的教育史上走过了“政治指导员”、“政治辅导员”、“辅导员”的演进路径。进入21世纪,党和国家越发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00年、04年分别出台文件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04年出台16号文件,中央明确“辅导员和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历史、现实、认识等各方面的因素影响,辅导员工作并不完全尽如人意。现在,反观辅导员制度的历史发展,这一制度的主流 2 无疑是积极的,但由于对辅导员角色定位的长期缺失,导致辅导员工作社会角色混乱,影响到辅导员队伍的科学发展。

(一)辅导员角色混乱表现

1.部分学校对辅导员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有的学校领导没有认识到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将辅导员的工作重心简单地理解为学生事务工作,把辅导员群体边缘化。与专业课教师相比,不少辅导员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工作不被认同,缺少必要的工作条件和待遇。

2.部分高校往往将辅导员角色简单定位为管理者,而忽视教育者的角色。辅导员的工作涉及大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乃至家庭等方面,还要承担部分行政、教务管理、教学等任务。由于特殊的工作性质和职能,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更多地充当了“家政员”、“消防员”的角色,工作做的多,思考的少,难以提高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造成辅导员在组织上无归属感,事业上没有成就感。

3.辅导员职责宽泛不明确,选拔任用非专业化,辅导员队伍建设在评价、考核等诸多环节中无章可循。由于没有明确定位,在部分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和家长眼中,只有学历较低、专业不适用、教学研究能力较差的人才会去做辅导员,导致辅导员队伍专业结构不合理,缺少中长期培养、管理规划和措施,职业发展空间小,实际岗位待遇低,队伍缺乏稳定性。

4.部分辅导员对自身工作定位不清,精力不投入。因辅导员这一队伍的特殊性质,今后面临着向行政管理岗位和教师岗位分流,这样一来,很多辅导员在工作中把自己定位为专业老师或管理人员,将现在的角色与今后可能担当的角色混淆不清,出现了对本职工作不投入,业务知识不钻研等问题,工作被动应付,有些辅导员工作时不求有功,只求无过。

(二)辅导员角色混乱原因分析

1.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严重不足。我国自建立政治辅导员以来,辅导员角色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从辅导员工作的逻辑起点看,辅导员制度是应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而设计出来的,具有明显的外部设计而非内生特点,这就导致其专业化、职业化从产生那一天就先天不足。从客观实践来看,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学生数量的急剧扩大,事无巨细的全能式管理,导致过去的兼职辅导员模式已经不再符合学生工作的要求,专职辅导员队伍必须不断扩大,老的辅导员队伍体制已不能适应专职队伍发展要求,专职辅导员队伍发展受到种种限制。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2.辅导员工作体制缺陷日益突出

其一,从生态文化来看,高教生态环境存在浓厚的功利性倾向:重授业,轻传道;重育业,轻育人;重功课,轻思想;重做事,轻做人。其结果必然是重专业教师,轻非专业教师。

其二,辅导员职责泛化。长期以来,由于对辅导员工作缺乏科学的研究与界定,随着形势的变化发展,辅导员角色与班主任工作时离时合,工作内容的不断拓展,自觉不自觉中被打上了“全能冠军”的烙印,管理是全能式、包办式管理,事无巨细。久而久之,形成一种较为普遍的认识,就是学生的事就是辅导员的事,学生出现的所有问题往往都归责于辅导员,导致辅导员工作事务繁杂但教育含量较低、方法简单。

3.辅导员队伍建设缺乏长效的政策机制,过多地关注眼前适用性。我国辅导员队伍建设虽历经半个多世纪,但基础一直薄弱,现行政策体系中,在辅导员权利与义务之间、在辅导员工作要求与辅导员工作保障之间不对称、不平衡,缺少 4 明确的专业化要求和操作性措施,缺乏统一的长效保障制度,也缺乏系统的整体配套政策。

三、辅导员工作在高校工作中的角色定位分析

面对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和新机遇,同时面对辅导员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必须要对辅导员进行科学而准确的角色定位。

辅导员作为一名教师,和其它社会个体一样,在不同场合拥有不同的身份,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享受不同的权利,履行不同的义务,发挥不同的作用。就学校教育领域而言,我们可以将其角色理解为:辅导员角色就是指辅导员作为教师所表现出来的,为实现与其身份地位相对应的权利和义务,所表现出来的符合社会对辅导员期望的态度与行为模式的总和。

(一)从社会发展需求出发对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分析。

社会角色定位受社会需要、文化环境、传统习俗、政治、经济和人际关系等因素的影响,每一种社会角色都是其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所代表的职能、权利和义务的集合体,因此,社会需要对辅导员角色定位具有决定作用。就辅导员角色而言,在诸多因素中,社会需要对教师的角色定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央十六号文件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按照党委的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十六号文件配套文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由此可见,辅导员的宏观角色可以定位为:

1.辅导员是高校教师;

2.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3.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从学校发展需求出发对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分析

学校领导、同事、大学生等对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而且这种影响是直接的、及时的,因此,学校环境对辅导员角色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直接的协调作用。学校是辅导员实现社会角色的主要场所,这一场所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社会的需求。根据社会对辅导员工作的分工要求,结合高校育人目标,辅导员角色可以定位为:

1.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 2.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实施者; 3.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指导者。

(三)从辅导员自身需求出发对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分析。

一种社会角色能不能被实现,以何种方式实现以及最终实现的程度如何,外部因素上取决于社会需要和社会环境,内部因素上则取决于角色主体的整体素质结构。因此,辅导员自身的素质结构和水平直接影响着其对社会期待角色的认同以及对角色的践行水平。辅导员个人的素质结构和水平也影响着他人对辅导员的角色期望和评价,这种影响反过来进一步作用于辅导员的的角色意识和角色行为。在这一层次,结合社会、学校要求和辅导员自身需求,较为认可的辅导员角色定位是:

1.辅导员是大学生在校期间“任课”时间最长、“课程”最多的老师; 2.辅导员是大学生朝夕相处的知心的益友;

3.辅导员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学术导师、心灵的呵护者、生活的指导者;4.辅导员是大学生心中的一面旗臶。

四、专业化、职业化是实现辅导员社会角色准确定位的有效途径

在中国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的进程中,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逐渐独立、规范,越来越需要专门组织和专业人员进行统一管理,过去对辅导员角色的模糊定位已经不能适应这一态势,于是,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并且渐渐成为一种必然。

(一)辅导员专业化的内涵。

所谓专业化,是指某项工作由经过专业培训的专门人员专门从事某项工作并不断提高的过程。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是指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人员,经过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培养,树立专业意识,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加强专业的继续学习和培训。专业化是辅导员队伍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

辅导员队伍建设专业化,不仅仅是一般狭义上的专业化,即辅导员要成为以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为职业的专业型人才,而应当是广义的专业化,即辅导员队伍要向专家学者型方向发展。,(二)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的内涵。

职业化指将社会中的某项工作固定地作为个人谋生的主要手段,是职业素养的专业化。职业化包括以下几层含义:从业人员可以以此立足社会,终身从事该行业;从业人员应该体现出一种职业素养,而不是依凭个人兴趣自行其事,应该掌握相当程度的专业技能;有本行业特定的行为规范或行为标准,从业人员做事要符合该行为规范或行为标准的要求。

辅导员的职业化,是指高校专职辅导员经过严格的专业学习和培训,达到辅导员职业执业资格要求,通过严格的考核、晋级、淘汰等完善机制,保持辅导员职业的相对稳定性。

专业化是辅导员队伍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职业化是辅导员队伍稳定发展的保障。

(三)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对辅导员角色定位的意义

辅导员走专业化培养和职业化发展道路,可以促使辅导员的社会分工进一步明晰,可以增强辅导员岗位的职业吸引力,增强辅导员工作的事业感、成就感,构建辅导员职业的人生价值实现模式,建立辅导员考核、奖惩、晋升的一系列长效机制,强化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职业性,吸引一大批优秀人才成长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专家。

从实践来看,辅导员走专业化培养和职业化发展道路,可以逐步建立起严格的资格准入制度、科学的工作规范、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可以增强辅导员的教育意识、管理意识和服务意识,打造一支具有良好敬业精神、较强工作能力、深厚学术素养的职业辅导员队伍,使辅导员的社会分工进一步明确,角色定位进一步明晰,从而吸引优秀人才终身从事辅导员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共中央国务院,2004.[2]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Z].2006 [3]买寿清.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工作理论与实践探索[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4]杨铁军.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和职能定位演变过程回顾及启示[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11)[5]谢艳.浅议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J].科学咨询,2009,(4)

[6]杨建勋.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制度安排亮点与政策瑕疵[J].教育与职业,2007,(24)

[7]袁志华,张继延,薛健飞.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探析[J].文教资料,2009,(12)

作者简介:买寿清(1963-),男,甘肃张家川人,副研究员。

第二篇:高校辅导员工作定位

关于高校辅导员工作定位的思考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辅导员的工作面十分广,内容涵盖了与学生有关的各项工作,包括思想教育、德育工作、日常事务管理,学生的学习、成长培养,心理咨询、健康教育,就业指导,等等,辅导员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明晰其工作角色定位,有利于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有利于学校的育人工作。

一、职能定位

辅导员工作的定位,要考虑中央的要求和学校实际工作的需要,做到两个结合:中央高度重视与学校具体工作落实的有机结合,学校对大学生的目标期望与大学生自身成长要求的有机结合。处理好几个工作关系:辅导员工作与学生管理工作的关系,专业化建设与岗位流动的关系,对学生的管理、服务、指导工作与自身职业发展的关系。在工作实践中,辅导员承担着学生工作管理职责,但不是一般的行政管理干部;承担多方面的服务性工作,但不是直接服务学生的工勤人员;是承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但教育方式和目标有别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大学生成长的人生导师,同时也面临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职业要求。这些工作特性决定了辅导员的职能定位。

1.教育职能

辅导员的首要任务是负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是优秀的青年群体,在大学阶段他们要学会学习,完成繁重的学业;要学会做人,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提高自己的修养;学会处事,为适应未来的社会打好坚实的基础。高等学校是先进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是育人的重要基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校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思想政治素质是大学生最首要的素质,是学生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在大学,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由辅导员来组织实施和落实,主要内容是针对大学生的成长特点,对其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引导大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实践中,为了落实这些任务,辅导员已经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工作方式和理念。

辅导员也是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大学生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但是,其思想、性格、心理发展还很不完善,容易受到不良思想和行为的诱惑。大学生正处于思想和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辅导员与学生直接接触,了解学生,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变化,承担着大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活动、文化建设、实践活动中的教育、引导的任务;同时大学生专业思想的树立和就业指导、抗风险能力和安全防范意识的培养等都需要及时、正确的引导,辅导员以理、以情、以自身人格的魅力帮助大学生完善自我、提高素质,辅导员的工作是对学生专业学习的有益补充,是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辅导员也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

2.管理职能

学生工作管理,是辅导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处于学校与学生联系的第一线,学校的每一项要求、每一项工作举措、每一次活动安排,都要通过辅导员传达和落实。辅导员在规范管理学生的学习、生活,维护校园正常的办学秩序,协调学生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学生们在学习、生活上遇到了困难,对学校工作有什么意见和建议,也总会向辅导员反映和寻求帮助。在这个过程中辅导员承担了主要的管理工作,是维系学校与学生正常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整个学校教育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与专业教育和课堂教学共同构成了学校育人的完整系统。

辅导员在管理工作中承担了服务者的角色。学生日常活动、生活管理大多是一些事务性的工作,占据了辅导员的主要精力,通常称辅导员为学生工作干部,与学生相关的工作都是辅导员工作的范畴。辅导员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协调组织学生日常活动,代表和维护学生的正当权益,这些都是从服务的角度做学生工作。在实践中,对于学生的思想疑虑、困惑等问题,主要是通过教育、谈心、咨询和交流等方式加以解决;对于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主要是通过服务和管理的方式加以解决。日常管理工作主要体现了辅导员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职能。

3.多重角色综合功能

辅导员的工作重点是引导大学生提高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目标,以文化建设活动、评比竞赛活动、评优表彰活动、党团建设和班集体建设等为载体,为大学生成才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在实践中辅导员必须注重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实际情况,认真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时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的普及、多元文化的渗透以及学校国际交往的增多,学生的生活空间、交流空间都处于空前开放状态,学生能够直接接触到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思想文化、伦理观念、道德意识,这些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与心理。大学阶段也是学生个性发展和彰显时期,每个学生的理想选择与信息交流手段不尽相同,思想问题往往与心理问题、日常实际问题交织在一起,单一的思想教育方式,简单的管理手段很难真正解决学生的实际思想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门科学,需要不断地研究与探索,辅导员要主动开展有关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组织管理学研究,研究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心理需求,总结学生教育与管理的经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

二、专业定位

辅导员工作是一项理论性、实践性都非常强的工作,面对的是一个能动的知识群体,辅导员队伍建设必须走专职化、专业化、专家化道路。专职化就是严格按照教育部的要求配齐配好专职辅导员,进一步明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发挥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专业化就是强调辅导员必须经过相关知识培训或专业教育,建立专业培养模式,实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专家化就是强化岗位优势,留住优秀人员相对长时间地从事此项工作,把辅导员工作作为一门科学深入研究,培养一批具有理论素养又有实践经验的专家。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可以促使辅导员向专家型发展,形成特定职业类型的队伍,从根本上解决辅导员的职业定位问题。

传统上认为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背景的教师最适合辅导员岗位,但实践证明,两者之间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因为辅导员给予学生的指导和帮助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随着高校办学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还要为学生提供成才规划、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等多方面、全方位的服务,此外,还要做好学生党建、日常教育工作,这需要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需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结构和基本的工作能力。

实践证明,辅导员的工作具有专业化和知识综合型的特点:德育工作要求辅导员具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思想工作要求具有方法论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人文教育要求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知识;学生职业选择与发展教育要求具有相关社会学知识;学生成才发展、社会活动教育要求具有公共关系学方面的知识;安全防范、自我完善教育要求具有法律方面的知识。这些专业背景对辅导员的综合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辅导员的选择、使用和培养工作中既要考虑品学兼优、德才兼备,又要充分考虑专业因素,避免知识结构与工作需求的脱节。

辅导员应该由学生工作管理型向教育专家型转变,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对辅导员的职业能力、专业基础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根据以上分析,从辅导员队伍的长远发展出发,应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建立思想教育与组织管理专业,所学内容应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公共关系学和社会学的相关理论,研究对象为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规律,大学生思想教育方法和手段,职业生涯与规划等。主要是在研究生层次上招生,面对正在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人群。

三、管理定位

随着中央16号文件精神的进一步落实,国家、社会、高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越来越重视,尤其是对辅导员队伍建设,从政策、管理、待遇、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措施。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应该从关系他们自身发展、评优晋级、业务培训、学习深造等方面拿出切实措施,建立良好的制度保障体系,创造宽松的成长空间,使辅导员的社会地位得到切实提高。

要充分重视辅导员的成长,注意把使用和培养结合起来。在职培训与日常学习相结合,普遍提高与重点培养相结合,使他们不断得到更多的学习机会。由于辅导员多是年轻人,比较注重自身的发展和前途,因此加大培养力度比提高生活待遇更能体现党委的关怀和重视,避免产生“我们辅导学生、谁来关心我们”的困惑。

切实解决好辅导员的出路问题,是稳定辅导员队伍的基本保证,也是辅导员队伍平稳、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决定了这支队伍既具有流动性,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辅导员工作到一定年限后,要把他们分流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上,同时要适当补充政治思想品质好、有一定经验或学历的新人,做到补充一批、稳定一批、输出一批,始终保持这支队伍的动态平衡,以确保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稳定这支队伍,关键是使这个岗位更具有吸引力、竞争力,成为优势岗位,能够吸引到优秀的人才,并通过专业化建设,留住一批有经验、有信誉、有权威的专家型辅导员。同时通过岗位锻炼和培养,为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岗位输送合格人才。

辅导员队伍建设要纳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之中,融入学校教育整体系统之中。学校建设中教师队伍是主体,管理队伍是保证。辅导员从本质来说,是高校重要的师资力量和资源,不能孤立于学校教师体系之外。学校党委应高度重视,落实中央和教育部的政策,如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要走教师系列,把辅导员单列出来、单拨指标,在评聘过程中充分考虑辅导员工作的特点。要注重辅导员的工作实绩,在学术水平的要求上与其他教师有所区别,体现职业特点。把辅导员的专业技术职务纳入到教师系列和社会认可的评价体系中考虑,使这支队伍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建立合理的辅导员工作绩效评价体系。辅导员岗位既是教师岗位,又是管理岗位,要结合工作特点、工作内容和任务,建立完善的科学考核体系,依据考核结果采取适当的精神和物质奖励手段激发辅导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考核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建设的同时,要按季度、学期、做好工作总结,把考核与提高工作水平、考核与职务晋升、考核与岗位流动、考核与提拔重用等结合起来,优化整个辅导员队伍。

第三篇:高校辅导员的定位

高校辅导员的定位

一、高校辅导员工作队伍定位(宏观角色定位)

十六号文件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按照党委的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班主任负有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指导学生的职责”。一般情况下,在上海地区辅导员职责包含了班主任的职责。

十六号文件配套文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专职辅导员总体上按1:200的比例配备。”

由此可见,除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骨干”(78年以来)以外,当前辅导员工作队伍定位有几个新的地方:

1、专职辅导员队伍也属于教师队伍。

2、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形象称为党的“近卫军”,这支队伍有待在核心业务上对自身进行更好的具体定位。

二、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微观角色定位)

经过初步研究,我校凝练辅导员核心业务,提升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高辅导员在辅导方面的专业技能,将辅导员业务定位为三大块(思政教育、班级管理、咨询服务):

1、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根据十六号文件归纳如下 :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

·公民素质教育(民主法制、人文素养)

·学校规范教育(校规校纪律等)

·道德教育(《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民族精神)——班级和园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过程中的引导·时事政治教育——学生时事政策报告会,形势与政策课·理想信念教育——与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相结合2、班级管理(管理)——学生自我管理外需要辅导员把握的事务·队伍管理(党、团、班)——建议采取民主化管理,作好授权工作(主要由学生自我管理,避免沦为大班长),将工作重点放在培训和设计激励上。

·信息管理——学生各类个人信息汇总,为学生建立个人信息档案库,包括学籍信息、成绩信息、道德信息、生理信息、心理信息、诚信信息、生涯规划信息

·日常规范管理——主要靠寝室规范和班级规章来协调

·事务管理——签字管理、学生权益保护、意外事故处理、贫困生、奖学金管理

3、辅导咨询(服务)——与导师、校医院、心理、职业指导中心合作,在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缺乏统一标准体系情况下,主动沟通,从一年级就建立一定的职责体系,必要时交给他们处理。

·学习辅导——理解能力、成功学、时间管理辅导等

·生活辅导——保健、贫困生生活、心理、班级社团指导等·生涯辅导——个人生涯规划设计、就业指导等

第四篇:高校辅导员的角色转换

高校辅导员的角色转换

©

一方面辅导学生,另一方面自己也被辅导:接受沟通技巧、心理咨询、职业规划等一系列专业指导。

在日前举行的首次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问题被提到一定的高度。与会专家学者呼吁,辅导员的观念和角色意识转变势在必行,要从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和知心朋友出发,做好辅助与引导的服务工作,而不仅仅是传统观念上的行政工作者。

一位辅导员的超负荷运转

作为学校推荐的北京市高校优秀辅导员候选人,王征感到自己的工作得到了学校的肯定,颇为高兴。

2003年毕业后,北京理工大学的王征留校担任辅导员已3年。在该校的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他的工作就是制作表格、申报材料、与学生谈心等,每天的生活都被工作上的事情挤得满满的。因为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只要是与学生相关的事,都是我的工作内容;只要是学生有事,就意味着我要办公。

留校那年,学院招进130多名本科生,从那时起,王征成了这群和自己年龄相差不大的学生的“万能咨询顾问”。一开学,他就要安顿学生住进宿舍、收集联系方式、向学生传达校内生活基本常识、组织学生入校培训等。等一切都进入正轨之后,他开始每星期组织一次年级大会,与学生交流。此外还要不定时地通过网站、书面通知、口头通知等公布课程安排、办理学籍等校内常规活动。

这些基本上属于固定内容,仅仅是他工作的一小部分。

“130多个学生,你想象不出会遇到多少种问题,学生的问题都要去解决。”王征说,学生想出国,不知从什么渠道了解相关政策及手续;学籍或身份证丢失,需重新办理;不知如

何申请入党。他需要指导学生去什么部门咨询出国信息,去户籍科办理户口、身份证,去学生处了解上学期成绩等等。

从表面上看,王征和行政人员一样,固定坐班。但是,对他来说,除去固定坐班的时间,他并没有固定的业余时间。在他的时间里,业余时间似乎变成了上班时间。因为他上班的时候,学生也在上课,一般不会找他,下课后,学生来了,他的工作也就又开始了。

另外,每年的暑假也是王征繁忙的时候。放假后,他要组织学生的课余实践活动。在他的办公室内,记者看到,学生活动宣传海报、前几年的实践报告挤满了他的小小的办公空间。在采访过程中,他还与学生近期要去实践的单位打了两次电话,并见缝插针与来访的学生组织者确定活动时间、参加人数、实践单位联系方式等。

三年来,王征的正常下班时间是晚上10点。而且,按照北京理工大学规定,辅导员必须24小时不关手机。学生出了什么问题,院系辅导员必须第一时间赶到。虽然感到劳累,王征还是继续开心地当着辅导员,在他眼里,看着学生成长,就是一件快乐的事。专职辅导员配备不足

目前,据记者了解,像王征这样毕业留校的本科生辅导员并不少。

2004年以前,由于专职辅导员不足,高校普遍采用2+2或3+1的形式培养了一批兼职辅导员,即保留本科毕业生免试入学上硕士研究生的资格,由他们在学校担任辅导员工作,专职工作两三年后,在第三年或第四年,采取边学习边工作的形式,最后一年脱产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

在大部分高校中,辅导员人数往往根据年级进行分配。根据一个年级学生总数配备一定数量的辅导员。2005年末,《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加快高校辅导员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调整。总体上按1∶200的比例配备专职高校辅导员,保证每个院系的每个年级都有一定数量的专职辅导员,同时,每个班级要配备一名兼职班主任。

目前,高校中辅导员与学生配备达到1∶200的较少,一个辅导员常常需要负责300名以上的学生。但在一些学生较少的院系,辅导员兼任班主任的现象也不少见。

近两年,兼职本科辅导员的比例逐渐减少。硕士辅导员乃至博士等专职辅导员的比例有所上升。目前北京高校已有专兼职辅导员3500多名,其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辅导员达到总数的16.3%和46.5%。上海市本科院校的辅导员中,党员达96%,硕士(含在读)以上学历近80%。

据了解,在不同的高校,辅导员配置和编制都有所区别。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采取院系负责制,采取教师编制;而在厦门大学,辅导员队伍是由校学生处主管,分管副校长统一领导、行政编制。

由于学生事务较多,辅导员工作强度很大,很少有自己的科研时间,学术建树也有限。同时,由于工作强度大,又缺乏身份认同感,很少有人把辅导员作为终身职业。中国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很大。

工作不少 困惑也多

高校中有长期工作经验的专职辅导员也占有相当的比例。新老辅导员在应该给学生提供什么样的辅导、服务上观念相差很大。

天津商学院2001届毕业生宋钻回忆说,他的四年大学生活有两位辅导员陪伴。一位年纪稍长,负责他们生活事务上的管理和思想沟通。另一位刚毕业,注重学习事务的管理。他觉得两位辅导员在观念上有所差别,年长的那位思想陈旧,采取的还是改革前政治辅导员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教育那一套标准来衡量学生,谈话内容容易引起学生反感。一双袜子没放好地方可能就被上升到“个人作风问题”。

另一位辅导员负责学习事务管理,但是对外界的活动、学术动态并不了解。大三那年他想出国,找辅导员咨询,但辅导员只是了解校内办公费出国的程序外,对自费留学一无所知,根本无法提供帮助。

在宋钻的理解中,现代社会,学生选择越来越多,辅导员应该在学生的人生规划方面提供有效的引导和建议,知识面要广。另外,学生遭遇学业、心理的新问题越来越多,希望辅导员经验丰富,非常了解学生会遭遇的各种问题;一个不懂得心理健康、高校政策、沟通技巧的辅导员很难实际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有研究才有发言权,才有说服力。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管理科王学东介绍说,随着社会形势发生重大变革,辅导员的工作对象和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当代大学生有丰富的渠道去接触和了解大量的信息,道德观、价值观向多元化发展,他们表现出较强的平等意识、意识和批判精神,同时,他们的学习方式、就业观念也遭受巨大改变。很多社会问题,会集中反映在这些学生身上,甚至更为尖锐。如急功近利、心态浮躁、不会与人相处等等。

保证学生的安全、监督他们学习、灌输式思想教育,显然与现在的形势产生了很大差距。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和管理,最终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人格成熟及全面发展,是辅导员需要思考的问题。

王学东表示,辅导员在高等院校中担任着教师与管理干部的双重角色,既负责对学生的各种日常事务,又担负着“释疑解惑”的职能,工作繁琐复杂、强度大。

在大学,教学由教师负责,而学生的生活、管理等工作则更多地交到辅导员手中。当学生需要寻求帮助时,往往第一个找到辅导员。

王征表示,有时学生并不会主动寻求帮助甚至不知道自己需要帮助,这就需要辅导员随时观察、主动出击。从校方、院系以及校外获取信息,并传达给学生;了解学生的状况、处境以及变化,有针对性地给予帮助,为学生“释疑解惑”。因而,与学生谈话是辅导员工作中必不可少的节目。

从“又红又专”到为学生服务

中国高校辅导员最初是定位于思想政治工作,早期要求“又红又专”,对思想觉悟的要

求较高。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教育与管理大致成为辅导员的主要职能;近年来,“服务”的理念开始浮出水面。对辅导员需要扮演的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

据了解,中国高校辅导员政策始于20世纪50年代。仿效抗日军政大学设立政治指导员制度,1952年,政务院提出在工学院试行政治辅导员制度,设立专人任各级政治辅导员,主持政治学习、思想改造工作。同年10月,教育部《关于在高等学校有重点的试行政治工作制度的指示》提出在全国高等学校有准备地建立政治辅导员队伍。

1978年恢复高考制度后,教育部四年内出台三个《规定》,要求从干部和学生中选拔出一支思想觉悟高、又红又专的队伍,专门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社会形势发生重大变革,辅导员的工作对象和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王征说,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信息时代,他们有丰富的渠道去接触和了解大量的信息,道德观、价值观向多元化发展,他们表现出较强的平等意识、意识和批判精神,同时,他们的学习方式、就业观念也面临巨大改变。

在国外,也有与高校辅导员对等的角色。但是,他们被称作“学生事务教师”,这些人中,博士非常普遍,专业化程度很高。他们的工作性质以处理、研究学生事务及管理为重点,强调,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科研服务。目前中国不少高校对辅导员定位也逐渐向这个方向倾斜。

王学东介绍,华中科技大学目前在校学生3万多人,专兼职辅导员120多名,目前在扩大专职队伍。同时,学校实行“严进宽出”,逐渐减少兼职辅导员的数量,重视对在职辅导员的培训、关怀,鼓励辅导员在校内外教学和行政岗位间的合理流动。

华中科技大学重视辅导员本身的业务素养的提高,自2003年至今,已选送10位辅导员出国学习交流,与香港科技大学联合组织辅导员参加“校园生活实验室”项目。

华中科技大学鼓励辅导员向教学和研究方向发展。2004年,华中科技大学建立“大学生发展研究与指导中心”,累计聘请了33名辅导员(占全校辅导员的27%)来从事心理健康、军事理论、就业指导与职业发展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在北京理工大学,辅导员的一门必修课就是“大学生心理健康”。作为辅导员,如何帮助学生防治心理疾病、克服心理障碍,帮助他们适应大环境乃至整个社会,做好人生规划,都是需要思考的重要内容。

在这些高校的尝试中,所有辅导员都必须接受沟通技巧、心理咨询、职业规划等一系列专业指导。

随着高校教育机制由“产品培育”向“以人为本”转化,辅导员队伍建设呼声渐高,角色定位也逐渐从行政化向服务型转变。

这也正是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的,辅导员队伍要走专业化、职业化的道路。

第五篇:高校辅导员扮演的角色

高校辅导员班级事务管理中应扮演的“五个”角色

古人说过“教不严、师之惰”。每个进大学校园的人都是在辅导员老师细心呵护下成长的,无论是学业上的不解,还是生活上的问题,学生们都习惯于找老师解决,这足以说明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而大学又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很关键的时期,随着扩招力度的加大,家有大学生不在是值得骄傲的事了,而变成了一件和走路一样再正常不过的事了;高校人数开始多了,学分制开始实行了,学生素质开始低了,毕业找工作开始没人要了……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学生素质的评价不高,追根到底还是因为老师的原因,当然,这并不是老师们所愿意看到的,每个老师最大的心愿就是看到自己的学生成长为栋梁之才,大学老师当然也不会例外,真正的原因就是人们对高校辅导员这个看似陌生,实则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岗位的忽视。

高校辅导员是工作在高校

具体实践中,在解决学生思想心理问题的过程中,自觉培养心理教育能力。

辅导员工作的好坏不仅左右学校育人工作的效果,而且影响学生在校的生活甚至他们的一生。因此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应努力担纲好五种“角色”,才能更好地完成育人这一根本任务。

一、思想上的“指路人”

大学时期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他们较多接触社会、政治、个人前途等问题的敏感时期。当代大学生既有开拓、进取、追求人生价值等积极向上的一面,也有价值取向多元化,缺乏责任感、使命感等消极的一面。在这个阶段,他们的行为和形态有着明显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已不可能完全服从辅导员老师的安排,在面对一些矛盾、冲突、困难和问题时,他们的思想、情绪又往往容易发生变化。这时候,辅导员就应该自觉地履行“指路人”的职责,当好大学生政治上的向导,帮助他们及早地从思想上和行为上的误区走出来,逐步树立远大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二、学业上的“引导者”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是他们的主要任务,优良的成绩是他们报效祖国的基本条件,为此,辅导员应着力抓好学风建设,当好学生学业上的“引导者”,加强对学生学习目的的教育,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勤奋好学的学风。

在发挥学习上的引导作用方面,主要抓以下工作:

㈠灌输思想,强化意识。可以说不少大学生在学习上是抱着混个文凭,学习得过且过的消极态度的,对此,我就注意把握时机,及时灌输学习的重要性,利用班会、时事政治课,通过讲解,讨论、写感受的过程,强化他们的学习意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㈡传授学习方法。大学的学习与中学相比有很大的差异,由于学习的内容不同,学习方法的差异,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许多学生开始会感到不适应,我邀请同专业、高年级、成绩好的同学来班级开专题讲座,介绍学习方法,高年级同学的切身体会对新生的学习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㈢指导学生制定出学期学习目标和班集体学习目标。有了目标,就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个人目标不仅要切实可行,还要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爱好,设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我充分利用学校设立的先进班级、优秀团支部、学士学位授予规定中对学习的要求,动员班委会、团支部制定班级目标,提高全班的学习成绩。且根据学生的成绩,认真搞好三好生、优秀学生干部、奖学金、学习进步奖的评定,对班内的优秀生、进步生给予表扬和鼓励,进一步促进学习意识的提高。

㈣开展各种学习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考证活动,英语等级统考和计算机考证等。

三、情感上的“守护神”

情感,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一条重要的纽带,是教育的心理基础和内在要求。“动人心者,莫先乎情”。在应试教育的指导下,很多家长、教师、学生都只关注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其他更重要的方面,如性格的塑造、能力的培养和心理的健康,不少大学生自尊心极强,但情感较为脆弱,遇到一些不公平的待遇会严重影响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有的会在心灵上留下创伤,产生心理障碍。因此,辅导员就应当在工作中充分运用情感力量,体察学生、亲近学生、温暖学生、呵护学生,以炽热的真情、浓浓的爱意来感化学生,当好他们的“守护神”。

辅导员工作中运用情感力量,不仅易于消除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双方的意见和误解得到及时的沟通和消除,而且易于与学生建立起密切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教育的感染力,渗透力,正确的要求和思想观点也就容易被学生接受。辅导员在工作中,每当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困难,要向学生伸出援助之手,向学生提供帮助;对班上的特困生,积极帮助他们寻找和争取勤工俭学的机会,给予更多的关爱;这些包含着辅导员情感的小事,都会滴入学生的心田,使学生感到辅导员确实象长辈、象朋友,进而赢得学生的信任、拥护、支持和尊重。

四、生活上的“勤务兵”

进入大学以后,学生们远离父母,开始新的独立生活,凡事都要靠自己去思考、做决定、去处理,很多学生连自己生活中的日常事情都不知如何处理,更不要说处理他们不曾经历过的事情。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他们独立生活的心理准备与能力明显不足。针对这一情况,辅导员在教育学生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学会独立生活的同时,也要能丢开面子,放下架子,积极主动、力所能及地为同学服务,特别是学生初来乍到时,要甘当他们生活上的“勤务兵”。在以后几年中只要学生碰到生活难题,都努力做到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

五、班集体的“指导员”

大学班级是由一群已经能够自主思考、自我决定、自我实践、有自尊、有自信、处于发展中的大学生组成的集体,要建好这个班集体,辅导员应当发扬民主作风,努力推动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发挥好“指导员”的作用。

“指导员”的主要工作有四个方面:(1)引导舆论,形成良好的集体氛围。(2)建立班级量化考核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班成立伊始,就依据学校的学生管理规定,经过全班同学共同讨论,制定了切实可行百分班级量化考核制度,内容涉及日常管理中的学习、纪律、卫生、宿舍等方面。有了内容全面、职责分明、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班里便形成了有人负责、有章可循的集体模式,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自觉性和自醒意识。(3)培养骨干队伍。俗话说:“群雁高飞头雁领“。通过考查、选拔一些优秀学生作为自己的助手,既对他们严格要求,又放手让他们干好工作,指导他们组织一些有意义的集体活动。

针对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导致部分辅导员心理素质不高的情况,我认为加强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应该是知识素养的提高,一名理想的辅导员在具有一定的思想工作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应该拥有广博的社会文化知识,当代科学一体化的趋势要求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想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这就要求辅导员的知识结构必须兼顾专与博两个方面。

下载高校辅导员角色困惑及定位分析20100401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校辅导员角色困惑及定位分析2010040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校辅导员案例分析

    1.案例简介及分析 一天早上出完早操后,一名同学向我报告说放在书包里的两百元钱被人拿走了。当时操场上还有很多人,而这位同学的书包和其他人的书包就放在一起,并且其他人的书......

    辅导员角色

    新华网北京5月27日电 2009年5月27日,教育部思政司思政处处长徐艳国,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会秘书长、山东大学党委副书记方宏建做客新华网,谈高校辅导员如何指引大学生美好人......

    高校辅导员工作案例分析

    由寝室矛盾引发的大学生心理危机 ———高校辅导员工作案例 高校辅导员是最基层的学生工作者,对正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

    班主任角色的定位

    班主任角色的定位 发布时间: 2014-2-17 17:05:07 如何定位班主任的角色,以前就知道班主任应该是班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但却只是停留在知道有这么个说法,而从没去考虑过如何去把......

    定位班主任的角色

    定位班主任的角色,以前就知道班主任应该是班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但却只是停留在知道有这么个说法,而从没去考虑过如何去把这一角色在自己身上转换或者定位,更不知道该转换定位......

    高校辅导员

    高校辅导员 百科名片 1952年,国家提出要在高校设立政治辅导员; 1953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向当时的教育部提出试点请求(尤其是清华蒋南翔校长); 此后,不少高校建立了辅导员制度,主要......

    高校辅导员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为进一步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特制定本标准。高校辅导员是履行高等......

    高校学生干部定位

    高校学生干部的角色定位和培养是教育内涵能否提升的一件大事,借用的中国地质大学徐士元老师的话来讲,就是:“按本色做人,按角色做事,按特色定位,到位不缺位,补位不越位。” 学生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