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专业发展视域下高校新进辅导员的困惑及出路探析
教师专业发展视域下高校新进辅导员的困惑及出路探析
摘 要:辅导员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的主力军。目前,高校辅导员教师队伍人才流失严重,研究刚加入这一行业的青年辅导员的思想动态对辅导员队伍建设尤为重要。本文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视域,就个人工作经验以及对近两年新进青年辅导员的访谈和调研,分析了当前高校新进辅导员在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困境,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专业发展;高校辅导员;困惑及出路
中图分类号:G44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6-0213-02
高等教育的三大功能有教学、科研和服务,即培养人才、发展知识以及为社会服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高校教师的职能大体上划分为两大阵营――以课程为载体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包括各类实验教学等等,谓之专职教师,承担高等院校的教学任务。除此之外,高校在育人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服务的部分,在国外有专门的职能划分,叫做“学生事务管理”,而在中国,这两大部分的职能则由思想政治专职辅导员来承担。20世纪80年代,随着教师教育问题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重视,教师专业发展一时间成为国内外许多学者研究的热门问题。因此,研究辅导员的专业化契合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与趋势。
一、辅导员专业发展的内涵
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教师发展理论包括四个内容:教师的个人发展、专业发展、教学发展、组织发展。其中,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发展的核心部分。庞丽娟认为:“从动态的角度来说,教师专业化主要是指教师在严格的专业训练和自身不断主动学习的基础上,逐渐成为一名专业人员的发展过程。从静态角度来说,真正成为一个专业,教师成为专业人员需要得到社会承认这一发展结果。”①由上可知,教师教师专业发展这一理论是和职业化息息相关的。按照社会职业的发展规律,只有在一种职业经过充分专业化之后才能在社会上立足。从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上来看,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发展是一个从新进辅导员提升为一个富有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受到高校系统内部和社会一致认可的教学人员的过程;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来看,作为教学与行政兼顾的特殊角色,其专业发展内容必须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这两方面内容,其中专业知识又可以划分为文化性知识、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专业能力则包括人际交往、组织领导、问题解决及协调沟通等方面。②从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来看,辅导员专业发展旨在提升辅导员这一职业的“专业性”和辅导员自身的专业水平。
二、高校新进辅导员面临的困境
(一)角色冲突问题
休伯曼认为,新老师在入职一到三年期间被称为“求生和发现期”,新手老师在这一阶段会面临一系列困境,如:缺少基本的教学经验、经常无所适从、对未来的教学生涯缺乏信心。③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越来越趋于年轻化,新进辅导员大多是刚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他们习惯了长期的学校生活,学院气息浓重。面对从学生到教师这一身份的转换,很多新进辅导员往往感到无所适从。同时,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他们也面临着相当大的困扰。很多辅导员在刚接手千头万绪的学生工作时,有很多“难以启齿”的问题,比如,新生报到时,常有学生问:宿舍热水管不能用药去哪里报修?宿管中心在哪儿?财务处在哪儿?办理首次贷款如何办理?面对这种问题,新进的辅导员往往去询问老辅导员,但过多的询问总觉不好意思。再比如,接到一个任务要求做一个方案,但往往是毫无头绪,又不敢拿去问领导,很介意领导对自己能力的看法。与这些新进辅导员的访谈结果表明,绝大多数辅导员在工作第一年有类似的困扰。同时,新进辅导员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冲突,在做学生工作时,这批刚出校门的青年人总想站在人本主义的角度去关怀学生、理解学生,但这又和学校的规章制度相冲突;有很多年轻辅导员很想做一些“革命化”的尝试,但“不同角色间刚性与柔性管理的边际冲突时有发生…恶性个案事件难免让辅导员心生余悸”④,既想有所作为又不敢。
(二)专业认同模糊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高校连年扩招,大学生的数量激增,但质量却连年下降。一方面,学生数量的增加直接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压力。根据《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24号文件》规定,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比例应为最多不超过1:200,但实际上这一比例远远不能达到。根据对广西几所全日制本科院校的调研,一个辅导员往往管理二、三百个学生。另一方面,大学作为一个开放的社区,受社会环境的直接影响,大学生面对日益复杂和多元化的环境,人生观和价值观也直面社会文化的冲击,这无疑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巨大的挑战。
据笔者对所在学校的一些新进辅导员的访谈得知,很多年轻辅导员对自己的职业角色定位很模糊,存在着“到底是行政人员还是教学人员”的疑问,如果是单纯的行政人员,但还要兼任大学生就业指导、安全教育课等思政类课业,有的辅导员还要兼任专业课和公选课;但同时,根据不同学院的情况,部分辅导员却面临着“没有课上”的尴尬境地。究其原因,这与辅导员的准入有很大关系。据统计,中国目前高校在辅导员招聘时,普遍要求“硕士”、“中共党员“、”学生干部优先“,对专业的限制很少。在2016年的某权威招聘网站中统计,对辅导员要求是“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心理学专业”的高校凤毛麟角。⑤而高校在对新进辅导员的分配时,也很少有学校能秉持专业对口的原则。事实上,高校辅导员需要协助保卫处、后勤、宿管中心、学工处、财务处、校医院、教务处、图书馆等不同职能部门做好不同工作,他们扮演了老师、班主任、家长、保姆、管理员、咨询师等各种角色,在专业认同上,他们对本行业的定位十分模糊。
(三)专业发展途径闭塞
区别于高校教学科研队伍按照专业技术职称来划分等级,同时与行政级别职级制度也不能等同,辅导员这一特殊群体在当前通常采用的依然是行政级别的辅导员职级。由于这种制度没有明文规定辅导员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往哪些方面去深造,级别设置的层次少、机会少,科层化的倾向突出,很多辅导员职位的晋升决定权在于二级学院及学工部门的领导,因此,当前高校辅导员在专业发展途径方面仍然是闭塞的,这使得很多新进的年轻辅导员失去了努力的方向和斗志。据一些年轻辅导员的访谈记录,相当一部分辅导员认为在中国辅导员能否得到职位的晋升依然逃不过“人脉”和“关系”,这使得很多年轻辅导员对这一职位产生了怀疑与厌恶,纷纷寻求其他更为明晰的专业发展路径。通过对笔者所在学校近两年的新进辅导员进行问卷调查得知,95.5%的年轻辅导员打算转行到其他领域,其中,绝大部分辅导员想转为专职教师,剩下一小部分的年轻辅导员想转为行政人员。
三、高校新进辅导员专业化的解决对策
(一)建立明确的专业标准
通过分析上述新进辅导员面临的困境之后,我们可以知道,不仅行外人对“辅导员”的专业性质疑,就连高校系统内部甚至辅导员本身都对这一职业的专业性不敢苟同。社会职业的发展规律说明:所谓职业,只有在充分地专业化之后才能形成一种专门的职业,才能在社会范围内受到人们的认可以及全社会的肯定。因此,在辅导员的专业发展道路上,首先要建立明确的专业标准。这包括专业准入标准、培训标准、发展晋升标准。
(二)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发展途径应当区别于专职教师、行政人员单独设立。
有别于专业技术职务考核制度,打破官本位的限制,畅通职业发展路径。试行以绩效考核评估为主的激励制度,以制度为保障,体现出各人的职务高低。在美国,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有专门的发展途径。相对于教师群体的“见习期、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学生事务管理人员有专门的定级标准。
(三)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及组织机构方面入手,可以设立辅导员专业发展中心
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共同体建设。对于一个新入职的辅导员来说,我们往往更加关注他们在实践性知识与专业能力的提高,忽视了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的重要性。很多新进辅导员在明确工作范围和职责任务时往往是通过直属领导――二级学院的副书记那里知道的,但绝大部分辅导员仍然不知道作为辅导员究竟哪些工作室属于工作职责范围之内的。因此,高校因当在学生工作部门明确下设“大学生事务中心”、“就业指导中心”“心理健康中心”“学生社团统筹中心”“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素质拓展中心”等能够提高辅导员专业能力发展的部门。
(作者单位:河池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属于河池学院校级课题《教师专业发展视域下高校新进辅导员的困惑及出路探析》阶段性成果
注解:
①庞丽娟.论教师专业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1).②李世平.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素质探析[J].辅导员队伍建设,2013(4).③卢乃桂.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基础的探讨[J].教育研究,2007(3).④陶应军.教师发展视域下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调适[J].教育探索,2009(9).⑤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社会管理视域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及其培育
[题目]
社会管理视域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及其培育
[摘要]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治和社会意义在于推进农村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具体体现在打破权力二元化结构,丰富管理主体;提高农民政治自觉性,促农增收,维护社会稳定。因此,应该提高专业合作社的辐射力;加强对合作社社员的素质培训;完善专业合作社制度建设,进而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
本文结合当前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变化,针对阜新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状况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探讨发展和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途径,以期对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更好更快地发展有所启示和帮助。
[正文]当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已成为我国社会建设的重点内容,而农村是社会管理中的重点,也是难点。由于当前社会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就业结构迅速转型,社会利益格局剧烈变化,农村各类社会矛盾层出不穷,加强农村社会管理迫在眉睫。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文件中明确提出指“农民合作社是带动农户进入市场的基本主体,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新型实体,是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有效载体”。对“农民合作社”如此的定位,说明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民参与、承接协同社会管理的组织,不仅在发展农村经济和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社会管理功能亦日趋明显。阜新做为全国第一个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对本地社会经济的影响如何是非常值得关注的。我们以加快阜新市专业合作社建设与发展步伐为出发点,以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为目的,分析阐述了阜新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为
阜新区农村社会及经济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阜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
阜新经济转型始终结合本地的宜农优势及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重点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近年来,阜新比较注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把大力支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本地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制订了相应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从资金投入、信贷服务、用地用电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使得近几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非常迅速。通过对阜新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可以发现,阜新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呈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规模和质量在不断提升。
截止2013年年底,阜新市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共1270个,其中种植类合作社517个,养殖类合作社547个,农机类合作社152个,其它合作社54个。拥有成员十二万余人,带动农户三十万余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涌现出一批发展规范、产品已取得相关认证、经营情况较好的示范社。其中包括国家级示范社14家,省级示范社68家
市级示范社154家。说明阜新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质量方面也在不断提高。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及的生产经营范围不断拓宽。
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最为集中的产业领域为种植业和养殖业,截至2013年底,以种植业为主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517家,以养殖业为主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547家,分别占全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39%和41%。但与此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多,由种植养殖业向加工、劳务、信息、资金、技术和销售等众多领域延伸。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入社农户提供的服务层次逐步提高。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内容已经由最初的以生产、技术服务为主,逐步向销售、运输、储藏、加工等环节延伸,涉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而且有不少合作社的服务还在向深层次发展,在质量标准、品牌包装、市场营销、基地认证等方面提供服务,为产品增值开辟空间。如众兴养猪专业合作社,除了生产过程中要求统一组织供应仔猪,统一供应饲料,统一免疫,统一饲养技术,统一销售价格之外,还积极注册了“太子猪”商标,并进行了无公害基地的认证,合作社提供的服务层次有明显提高。
(四)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形式呈现多元化。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立与组建形式多种多样。从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建形式上,大致有三种模式:一是农民组建型。主要是种植、养殖生产经营的大户活经纪人为扩大经营规模,通过联合其他生产同类产品的农户而组建合作社,以规模效应来占领市场并提高市场竞争力,此形式居多。如佰华蛋禽专业合作社、洪深水稻专业合作社等;二是龙头企业带动型。由一些农业龙头企业,在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为稳定原材料生产供应,主动连结种养农户,以供种供肥、技术指导、保护收购等方式组建而成。合作社组织农户按照公司要求的质量标准进行生产,产品以订单形式由龙头企业负责收购。如众兴养猪专业合作社等;
三是行业协会带动型。依托行业协会,以生产同类产品为基地,以
“协会+基地+农户”为合作模式。如惠农洋葱专业合作社。为了实现规模效益,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始走联合发展的道路,成立了合作联社,如展旗蔬菜种植专业合作联社、哈尔套蛋禽养殖专业合作联社等,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发展道路进行探索。
二、发展和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实必要性。
(一)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创新农村经营体制的重要途径。
与农民个体经济生产模式相比,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明显的优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实现了规模化经营模式,在组织内部间使生产、销售、物流等环节实现良好的分工合作,这种一体化的、规模化的操作模式,能有效提升工作效率,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提高农民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
农业仍然是目前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促进农民增收,既要在农业节本增效上找出路,也要在分享产业化经营利益上作文章。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效实现了规模化经营,并成为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带领成员发展规模化种养、高效设施园艺生产,统一购买农业生产资料,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可以有效地实现农业规模经营效益、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增加农户家庭经营收入,也提高了农民的就业率。
(三)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促进农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之前,由于农民的整体素质不高,在生产和销售等方面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自发性,导致农民经济收入和农业产业的起伏波动性较大,不利于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
解决这个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社大有可为。通过组织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生产规模和产品结构,通过“农超对接”、“农社对接”等直供直销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可以有效实现农产品均衡供给、保持农产品价格基本稳定、提高质量安全水平,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政府管理的桥梁纽带。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改变了地方政府对农村的管理方式:由以往的直接管理过渡到间接管理,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体现。可以说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成为政府管理农村的最适宜的桥梁纽带,主要表现为政府通过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实现了对农民生产经营活动的管理。具体体现在政府直接参与建立和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实现农民增收为共同目标,带领农民走上致富的道路。
(五)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
农民专业合作社既有经济功能,又有社会功能、文化功能和教育功能;既是农村经济组织,又是农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平台。农村社会管理格局需要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农村社会组织的发展是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农民专业合作社因其双重属性而在农村社会中具有极强的吸引力,能否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功能,是农村社会管理成败的关键。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产业链的发展,也吸纳了众多农村闲置的劳动力,提高了就业率,通过合作社的发展可以引导农民参与农村社会事务管理,增进群众的合作意识、民主意识、责任意识,弘扬互助团结、诚信友爱、邻里和睦的社会风范,形成良好乡风民风,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三、阜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组织规模偏小,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就阜新市大部分农村而言,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还处在多、小、散的分布态势。已成立的专业社中,真正开展专业合作业务、带动农户发展的不足30%,绝大多数都处在成立之初的原始状态(几户社员),缺乏影响力。这就导致合作社自身经济实力不强,服务功能较弱,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脆弱,从而不能很好地达到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目的。
第二、运营水平低,扶持力度待进一步加强。大多数专业社都没有达到标准化生产,没有自己的品牌,缺乏竞争力。资金短缺是制约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首要问题。多年来,由于产业政策的诟病,导致农业底子薄、农民兜里空的现状,产业发展所需的资本成了无源之水。又由于农业产业效率低,很难吸引具有追求利润最大化本性的资本的流人。近年来,虽然给予了资金、信贷、税收、土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但力度仍然不够,严重影响了专业合作组织的快速发展。
第三、社员素质不高,难以适应发展的要求。目前合作社的管理层大多综合素质不高,适应市场经济的意识和能力不强,普遍缺乏合作组织的知识和经验,缺乏组织管理、协调指导、市场营销和对外交往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致使合作组织的功能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现阶段农村的教育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农民的素质水平普遍偏低,农业类高素质专业人才不愿到农村工作。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短缺、盈利有限,难以用高薪吸引人才。以上诸多原因,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社缺乏专业
管理人才及技术人才。
第四、管理不规范,给合作社的未来发展埋下隐患。多数专业社管理制度不健全,内部机制不完善,执行不到位,很多专业社没有财务帐,处在松散管理状态,缺乏凝聚力。管理不规范导致利益关系出现调和难的矛盾。突出表现在利益分配时普通社员的利益受到损害,打击了社员参与合作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弱化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凝聚力,严重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四、发展和培育农民专业社的途径
第一,加大政策扶持,支持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尚未成熟,资金获取渠道少、在市场上的抗风险能力较弱。因此,政府增加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有很大辅助作用。要着重围绕当前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重大问题和关键环节,采取更加有效、更加直接、更加具体的措施,如在登记、税收、土地开发利用、开展资金互助等方面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争取项目资金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如税收优惠、行业补贴、生产资料的低价优惠措施,以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政策扶持和良好的环境。
第二,加强队伍建设,支撑和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就目前来看,合作社经济还是能人经济。专业人才的缺乏是各类合作社存在的普遍问题,而且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不断发展,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将更加迫切。
要统筹培训资源,建立培训制度,把合作社专业人才培训工作经常化、固定化。认真组织开展合作社法、财务知识、内部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培训,切实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层的经营水平和社员的业务素质。支持鼓励专业合作社采取多种形式培养领军人才,聘用职业经理人。鼓励返乡创业农民工、大学生村官领办创办合作社。
第三,搞好典型示范,带动和引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总体上看,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不少合作社内部管理有待规范、市场竞争力有待提高、带动农户能力有待增强。要积极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使更多合作社制度更加健全、机制更加完善、活力更强、后劲更大,充分发挥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的作用。并且通过对作用发挥较好的各级示范社予以表彰奖励,对获得示范社称号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优先给予政策扶持和金融支持。调动专业社的积极性,促进专业社更快更好的发展。
第四,鼓励和支持发展联合社。小规模、分散的合作社与分散的小农户并无本质的区别。针对规模小、分散、带动效应弱的实际,加强政策和信息引导,逐步培育其具有独立承担债权债务能力的主体资格,适时适度予以调控,合作社可以走联合的发展路子,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进行多领域、多方式的联营与合作,促进合作社走向联合,有效形成了规模优势,加快主导产业的培育与壮大。
五、小结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可实现规模化经营,大大提升农民在市场经济的竞争力,并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农村的就业率提高,从而有助于实现政府对农民社会的有效管理及服务。只有不断总结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出现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实施解决措施,才能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农村经济中真正发挥作用。
总之,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仅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提高,而且在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和社会管理创新等领域也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参与农村社会管理,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从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人手,探索其参与社会管理的新模式。
第三篇: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易班建设的现实挑战与发展机遇
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易班建设的现实挑战与发展机遇
摘 要 互联网视域下网络教育应运而生,易班作为时代产物,集思想政治教育、日常教育教学、文化生活服务于一体,承担起高校网络育人的使命。易班的诞生、发展与当前教育现状深度契合,既在竞争激烈的互联网中吸引大学生群体关注度,又要转变高校不合时宜的教育模式,具有现实必要性。在易班建设过程中面临用户接纳度低、平台发展滞后、用户粘性弱等挑战,同时在各级部门合力重视,发展定位准确,补充课堂教学,教育大数据分析等发展机遇中彰显了自身独有优势。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互联网 大数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03.012
The Realistic Challenges and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Clas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et
BAI Xiaoxue,SUN Dong
(Shenyang Jianzhu University,Shenyan,Liaoning 110168)
Abstract Network education arises against a background of the Internet ken.E-class as the product of the times,it integrat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daily education,and cultural life,that undertakes the mission of the network education in colleges.The birt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E-class are in deep agreement with the current education status.E-class has the necessity of reality because it is not only to attract the attention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competitive Internet,but also to change the inopportune educational mode of the college.During the E-class construction,it faced the challenges of low acceptance of users,lagging development of platform,weak stickiness of users and so on,at the same time,it has shown its own unique advantages in the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such as it comes to the attention of departments at different levels,development positioning accurate,big data analysis of the education and so on.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ernet; big data
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7.72亿,其中手机网民占比达97.5%,移动网络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万物互联”态势,而网民中人数最多的是学生群体。在互联网时代,全面建设校园网络教育平台,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宣传新思想、把握学生成长动态的重要途径势在必行。易班作为当今高校全方位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日常事务,推进校园文化活动的综合性网络平台,在建设与发展中仍需不断接受现实挑战,紧抓发展机遇,充分发挥易班网络育人的时代价值。高校深入开展易班建设的必要性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要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和网页,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易班是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实施平台,是适应互联网发展的时代产物,易班的诞生、发展与当前教育现状深度契合,具有一定的现实必要性。
一方面,大学生网民是使用互联网的主力军。据统计数据显示,多数大学生每天有2~6小时处于上网状态,即时通讯、网络购物、在线学习、移动支付……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每日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传统校园文化在新鲜多元的互联网的映衬下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日益下降。面对网络的全面普及,传统教育方式也不再能够得到大学生的普遍认同与接受。同时,近年来部分西方国家借助互联网对我国大学生进行意识影响与隐性诱导,网络乱象不断,不实信息横流,网络监管滞后,影响着尚未成熟的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价值判断,甚至是政治倾向,大学生亟需积极正向的良性引导。
另一方面,互联网迅猛发展带来教育的日新月异。传统的教育方式受教师主观意识影响较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欠缺科学依据与考察,收效欠佳。建设易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根据学生行为与状态,为高校教师提供准确而庞大的资源池,根据易班平台反馈的学生网络行为进行大数据分析能够有效帮助高校实时教师了解?W生动态,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方案,从而提升育人实效。
易班建设的现实挑战
当今,网络平台竞争力强,各大品牌社交平台发展成熟,运行稳定,易班作为后起之秀若想在现有市场占据大学生份额,充分发挥高校网络教育平台作用,势必需要迎接一定的现实挑战。
2.1 易班获大学生接纳度低
易班平台起步较晚,多数大学生已经拥有个人熟悉而认可的社交平台,如:微信、新浪微博、陌陌等网络社交工具。而易班的推广依赖上级行政命令,是高校自上而下要求落实的,促使大部分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主管接受性差,导致学生心理对易班的认可度低,使用度不高,不能在真正意义上接纳易班。
2.2 易班平台建设具有滞后性
当前,易班发展速度远不及品牌度高的成熟网络平台,易班内容与功能推进的速度、深度以及学生运用的广度均亟待加强与改进。虽然功能繁多,但是操作步骤繁杂,需要大学生探索与开发,影响了用户体验度。同时,易班社区建设尚未完成,首因效应导致用户满意度低,尚未形成学生积极参与的良性互动。
2.3 易班定位导致用户粘性弱
易班定位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属网络平台,其功能具有一定的政治色彩,部分学生具有抵触心理,尚不能对易班产生依赖心理,导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陷入尴尬境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难以发力。同时,易班娱乐功能贫乏,学生对易班平台的需求不强烈,表现为用户粘性不够。易班的发展机遇
新形势下,易班的发展可以说是时代的召唤,在国家、省市各级教育部门的协同努力下,易班将建设成为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生活服务、文化娱乐为一体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网络互动示范社区。发展形势乐观,前景光明。
3.1 各级部门合力重视提供政策支持与建设保障
易班自诞生以来既得到教育部、省市教育部门及高校的高度重视,近年来教育部连续将“易班推广计划”列入工作要点并加以推广、实施。各级部门针对易班推广积极召开推广行动计划工作启动会、建设经验推广会等,印发易班推广计划实施方案等,自上而下始终致力于探索易班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新模式,以使易班推广行动成为提升高校育人工作实效性的有力支撑,切实发挥其网络平台优势,使易班平台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突出元素。
3.2 准确定位明确发展方向
易班致力于构建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三个网络平台”,即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平台和大学生网络校园学习生活平台。易班自诞生就服务于高校师生群体,其定位准确,以互联网的表达方式思想融入到大学生教育教学与生活中为发展目标,隶属于大学生专属网络平台。明确的定位为易班未来进一步丰富育人内容,增添育人方式,强化育人功能提供了夯实的基础。同时,易班平台赋予高校教育管理生机与活力,网络平台方便整合高校的选课查询、讲座报名、图书借阅、请假销假、成绩查询等校园服务功能,打破原有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繁杂与无序,实现网络信息化、流程规范化,记录完整化,进而提高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效率,增强高校服务职能。
3.3 补充课堂教学,线上线下无缝对接
易班平台不但为学生提供校园资讯,事务服务,而且是学生自学与补充课堂教学的得力助手。易班优课YOOC为学生提供了共享题库与课件、网络公开课、在线测试等自主学习功能,未来还可进一步探索专业课教师进驻班级,随时了解学生学习效果、分享新知。易班平台为学生打造了“线上预习,线下听讲,线上答疑”的全方位学习的平台,让学生时时了解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弥补短板,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知识掌握水平。
3.4 汇聚教育资源,提供科学数据
易班作为高校网络教育平台,汇聚各类学生活动行为和网络表现的大数据,如:学生心理水平、学习习惯、兴趣爱好、价值倾向等真实信息,整合高校大学生行为数据,为学生网络行为大数据分析提供便利条件与客观依据。高校组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团队,科学开展数据分析与研究,注重易班大数据的科学利用,为高校调整教育方式,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有效推进学生工作的智能化和亲和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
易班建设可谓任重而道远,既充满机遇,又布满挑战,只有在继承原有思想政治教育优良工作作风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新特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才能与时俱进地把握教育规律,积累育人成果,创造时代价值。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2004.[2] 林慧琳.互联网+”视角下高校教育管理的实现路径探析[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9).[3] 许长宾.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建?O[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6(8).
第四篇:浅谈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专业发展
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专业发展
扬中市第二高级中学 朱培红
日前,本人聆听了南京师范大学杨贵亮教授题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专场报告。杨教授从宏观到微观,从东方到西方,从历史到现实,介绍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层次以及我们应当追求的几种境界。的确,在知识加速更新的时代,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不仅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提高教师素质已成为学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心问题,而教师的专业发展应成为这个重心问题的核心。然而,在当前课程改革大形势下,如何把握教师专业发展方向,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呢?下面本人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课程改革下教师面临新的挑战
课程改革一直以来都备受各个国家、学校、教师的关注,尤其是在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新课程改革是必需的、必要的、必然的,它将对我国教育的发展乃至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它关系到年轻一代的前途和命运,因此课程改革是不允许失败的。而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势必将面临新课程的挑战,这必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首先,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转变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符合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新理念。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学生发展。新课程的教学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即不仅在教学目标上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目标,而且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这无疑要求教师由只重视知识的传授与各种能力的单项训练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促使教师教育目标观的发展。
(2)、强调教师成长。教师专业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教师依其专业知识和技能从事教学工作,而且包括教师专业发展自主,即能够独立于外在的压力制订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计划和需要学习的内容,并有意愿和能力将所订目标、计划付诸实施。依据新课程的要求,教学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这说明,教师专业要从根本上去求发展,今后鉴定教师的重点不在于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教学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自身发展需求。
(3)、重视以学论教。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而新课程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以学论教”的思想。从而使教师角色发生本质的变化,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的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为“平等中的首席”;由被动的学习者转为主动的研究者,通过教师素质的提高促使教师专业发展。
其次,教师必须具备新课程实施所需要的新技能。
第一,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探究性教学是教师能力的一个很大挑战,它不但要求能让学生掌握教学的知识,更主要的是能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丰富的教学情境发现知识、获得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习惯和能力。要完成这些任务,教师自身必须成为探究性的学习者和实践者,用自己的探究经验和实践能力去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同时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第二,学会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的能力。新课程倡导自评和他评相结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合,从接受评价逐步转向到主动参与评价,在平等、民主的互动中主动参与,有助于教师与领导、同事、学生形成友好、和睦的关系,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进程中有效地对自己的发展过程进行监控和指导,帮助教师专业不断改进和发展。
第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现代信息技术对于教学过程的渗透以及教学活动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需求会更加强烈,因此,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有机结合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相互依存
没有教师就没有课程改革,没有课程改革也不会有教师专业的长期发展,就象课程研究上的一句名言“课程发展就是教师专业发展,没有教师专业发展就没有课程发展”。实际上,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是相互依存的,课程改革有两个重要的因素,即人的因素和技术的因素。教师专业发展正是课程改革中“人的因素”,离开了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改革工作不可能顺利进行,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与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
首先,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没有课程改革的发展。课程的变革实际上是人的变革,没有人自身的主动适应与变化发展,课程改革是不可能实施和成功的。目前,我国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比较低,特别是缺乏课程改革所需要的课程研究与开发,加上现在教师工作压力大、工作任务重,对课程改革的前景无法预料,势必使教师难以舍弃旧习惯和旧观念,缺少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从而使我们的课程改革速度减慢甚至停滞不前。因此,要想推动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发展,首先必须造成教师专业的发展。
其次,课程改革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无疑是一种严峻的挑战,为了应对这种挑战,教师必须进行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能力的提高与教育行为的转变,而这种更新、提高与转变就是教师专业的进步和发展。实施课程改革后,学生的学习生活发生了变化,致使教师专业必须得到改变与发展,教师由原先的“自主型”阶段向“自我更新型”阶段发展,教学生活与伦理观念也发生了大大的改变,使自己的专业得到锻炼与成长。同时教师的关注也得到升华,更加注重学生发展的主动性、持续性与自身专业发展的必要性,形成了以关注学生发展与自身发展相结合的教育伦理观。
三、课程改革中应树立“教师既是传道授业者,又是研究者”的专业发展理念
当前,课程改革的发展对教师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教师想要获得持续发展,适应课程改革及其新要求,作为一名“学习者”是很不够的,更需要教师有能力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加以省思、研究、改进,成为一名“研究者”。
第一,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条件来看,首先,新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原来的方法、思想与教学理念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许多新的教育内容又不断地涌现,这就要求教师自觉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进行自身知识结构的新陈代谢,要求现代教师具有不断更新自己教育技术的意识,不断追求新知,并有意识地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所以,成为一名“研究者”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其次,从新课程的要求来看,教师不再是课程的消费者和被动的实施者,在某种程度上教师已成为课程的生产者、设计者和研究者,要求教师运用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对自己的教育世界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学科的分析,以便对自己的实践有一个理论上的解释,并发现其中的长处与不足,为课程改革作好准备。这说明教师即研究者是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第二,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部动因来看,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自身成长的必要。首先,教师的知识是教师专业化的基础,而这种知识是教师本人的一种能力与技巧,因此要在课程改革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只能从教师自我实践的反思和训练中得到与确认,靠他人的给予是不可能的。其次,课程改革需要大批的优秀教师与教育专家,而要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或者教育专家大致需要经历掌握学科知识、获得教学技能、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等三个阶段。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却不对经验深入研究,其真正价值只能是经验的重复。要想成为优秀教师或者教育专家,需要的是像科学家那样的研究探索精神,主动地、超前地意识到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走在课程改革的最前沿,使自己成为一个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最后,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自我发展的主要目标。教师的专业发展目标是支配教师教育行为的内驱力。教师只有对自己已有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进行审视、反思和辨析,经过自己潜心的理论钻研和探索,坚持自己深思熟虑的教育观念,并不懈地确信、恪守与实践,才能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不断有所建树,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名师。
四、课程改革下的教师评价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教师评价是对教师所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及成绩效果的判断。目的在于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素质的不断提高。在课程改革中,教师评价适当与否,不但影响教师参与课改的热情,而且与教师专业发展密切相关。
首先,课程改革倡导教师评价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根本目的,要求建立发展性的教师评价体系。事实上,教师中大多数都有强烈的事业心,希望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因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帮助他们发展比判断他们工作的等第更有意义。为此,在课程改革中,管理者应注重学校发展的长期目标,让教师充分了解学校对他们的期望,培养他们的主人翁精神,同时根据教师的工作表现,确定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制订教师个人发展目标,向教师提供培训或自我发展的机会,发挥全体教师的积极性,从而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课程改革倡导教师评价要发挥展示、改进、激励的功能,把评价看成是教师展示才华、追求卓越、完善自我、不断发展的过程。这种评价可以激发人的内在动力,自觉地发挥能量达到管理者的目标,并不断地促使自己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也使教师个人发展需要和学校集体需要得到融合,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驱动力。
再次,课程改革下的教师评价强调对教师进行综合评价,对教师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系统的、全程的、较长时间的、循环往复的评价。教师从事教育活动是一个长期负责的工厂,工作中的任何成绩都是日积月累的结晶,缺少综合评价,就无法全面了解教师的工作表现,无法把握教师的发展倾向和发展需求。
最后,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评价以质性评价为主,主张教师自我反思。由于教师专业发展是一项复杂的需求,具有多样性,因此课程改革中对教师发展的质性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也要求教师自我反思,吸取前面一些错误的经验、教训,建立自我剖析的档案,养成反思的习惯和形成良好的反思技能。这将帮助教师自身专业水平得到快速发展。
当然,由于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多方面的活动,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全面地去了解,也不可能靠几个人的力量去推动,因此,在课程改革下的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它不是一个运动,也不是通过一时的突击可以奏效的,而是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或者说一个专业发展的过程。理想的教师专业发展应当成为一种新的专业生活方式渗透于课程改革的方方面面,并伴随着课程改革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走向成功。
第五篇: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摘要]信息技术影响着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新形势要求教师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实现教育由技术向艺术的跨越。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包括教育技术能力、选择和组合教学手段的能力和教学控制能力。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交互式教学,需要坚持网络化、交互化、自主性、层次性、合作性和创造性等原则,才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而合理应用E-mail、聊天室、WiKi和教育博客等网络常见交际功能,可以尽快提高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教师
专业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10年7月8日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和“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建立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及共享。创新网络教学模式,开展高质量高水平远程学历教育。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使农村和边远地区师生能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以及“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
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由此看出,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当今社会,教育的发展和教育成果的取得离不开信息技术,更离不开一支掌握信息技术的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经过近十几年的教育改革,教师对信息技术由陌生到熟悉,操作技术日趋成熟。但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仍是一个重大的课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随着教育教学形势日新月异地发展,也需不断地提高。现代教学手段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可以说是向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提出了挑战。教师要在教学领域继续发挥主导作用,就必须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超越技术因素进入教学艺术境界。先进的技术手段把教师从过多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教师将主要时间和精力用于提高智力水平,向教学艺术的深度和广度进军。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
首先,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教育技术能力。教育技术的应用主体是软件,教师要结合自己所教学科和学生实际情况,在熟悉操作硬件的基础上,努力提高软件的开发与应用水平。比如初中语文学科,教学软件的种类与适用范围就很广泛。语文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进行针对性的软件开发与使用,才能提高教学的实际效果。当然,无论哪一学科,都要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教师不但要熟练掌握课件制作、软件操作,利用网络平台整合优质教学资源,还要把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
学手段结合起来,争取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其次,教师要提高选择和组合教学手段的能力。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学形式多种多样,教育教学的过程又是不断变化的。所以,教师的教学手段也要灵活多变,交叉使用。教师要有意识培养自己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学生特点等因素选择运用媒体,进行教学手段设计,使各种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共同参与教学过程,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第三,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增强教学控制能力。传统教学模式里有太多对学生的约束、管制和灌输,而现代教育观念中教学控制多表现为引导、影响、促进,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正确方向。教学控制不再直接对学习产生作用,不是直接要求学生去实现特定目标,而是暗中给他们铺设条件、提示和指导,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里,教学控制以一种间接和委婉的方式起作用,既与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保持恰当的距离,又起到调节和引导的作用。
二、网络交互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信息技术将传统的教育带入网络时代。网络教学具有接受面积大、视听效果好、动感性强等优势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网络交互教学是指在网络课程中学生与学习资源、学习伙伴以及教师等在网络课程情景中所进行的一系列信息交流活动。学生在网络化环境通过各种交互操作和信息反馈来管理自己的学习过程,并通过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适时调整,以达到提高学习质
量和学习效果的目的。教师则通过网络交互教学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那么,设计网络交互教学应遵循那些原则呢?
(一)网络化原则。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提供的各种功能,借助多媒体技术、网页浏览、文件下载、电子邮件、信息发布、教学课件等多种手段,发挥现代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建立网上虚拟学习环境、虚拟实验、网上题库、网上考试等,利用计算机网络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使计算机网络功能与教学目标有机结合,为学生学习提供便利,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服务。
(二)交互性原则。充分体现交互性,让学生参与教学、了解新知识的形成过程,达到目标、过程、结论的递进。即参与教学目标的确立,有助于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化;参与教学过程中重点难点的解决和突破,通过人机互交、教师与学生的互交、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交,使学生从“我会学习”向“我要学会学习”的转化;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知识反馈,引导学生从“我会学习”向“我要学会”的转化,实现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的教学目标。
(三)自主性原则。在网络交互学习中,留给学生发挥和想象的自由空间,淡化强制与约束,教师要给与更多的启发和引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利用网络交互功能,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同时,提供可选择的学习方法、学习资源和知识检测练习,由学生自主选择,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强化他们的主题意
识,教师通过网络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帮助指导,随时调控教学过程、检测学习效果。
(四)层次性原则。在网络交互式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知识水平不同,提出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情景,给学生独立的思维空间,是计算机网络环境具有的独特优势。层次性教学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需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五)合作性原则。运用网络交互式教学,既可为学生的个性创设适宜的环境,还可为学生的合作学习创造良好的空间,利用群体的智慧实现优势互补,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可通过网上讨论、网上评论、网上答疑等形式,建立起教师与学生之间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联系。
(六)创造性原则。在网络交互式教学中,更能体现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可在网络环境下创设声音、图像、文字、动画、音频、视频相结合的多媒体情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他们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
三、应用网络常见交际功能,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网络常见交际功能,均可以用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首先是E-mail,它可以说是最常用的通讯方式。使用E-mail,可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速度更加快捷,打破常规在校时间的限制,实现更灵活的师生互动;其次是利用聊天室进行实时交流。现在网上聊天工具有很多,一些网站大都建立了自己的聊天室。聊天
室所有发言都会被所有在线人员看到,不利于师生之间单独交流,但可以像课堂一样,就一个问题展开集体讨论;而一对一的私密聊天形式,可以使教师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单独对话。另外,接通音频、视频设备,师生之间就会有一种面对面交流沟通的感觉。第三是利用WiKi技术。它是一种多数人协作的写作工具。WiKi站点可以有多人(甚至任何访问者)任意书写和维护,每个人都可以修改网页中的内容,或对共同的主题进行扩展和探讨。利用WiKi,有利于问题的逐渐清晰,从而在学生的头脑里形成清晰地概念。最后,利用Blog进行教育教学活动。Blog,即博客,它能充分利用海量的网络资源。通过超链接,教师可以将网络上相应的教育教学资源链接到blog中;同时也可以利用拷贝、剪切,把有用的资源通过筛选整理放到自己的blog中。不但可以补充扩展教学内容,使大家对教学内容有更全面、更多维度的理解;不同教师就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站点对相关资料进行搜集、整理,还可以节省查找资料所耗费的时间;当然还可以借鉴专家学者的专业和经典的教学思路、方法,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教师还可以利用blog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既可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又避免了学生在网上漫无边际浏览的问题。
总之,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使学生具有更大的选择和自由,促使学生进一步提高学习过程的主动性,使学习向自主化、个性
化发展;而教师更要重视学习,不断进取,以开放的心态、敢于实践的勇气,努力成为一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专业型教师。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通讯》 [2010]第八期
2、《课程与教学论》 河北省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编写 河北人民出版社
3、《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 刘君源 时俊卿主编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