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河南省环境保护厅环境违法“黑名单”管理办法
河南省环境保护厅环境违法“黑名单”管理办法
(试行)
第一条 为依法加强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督促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生产经营者履行环境保护法律义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环境监管执法的通知》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环境违法“黑名单”管理,是指按照“依法依规、严管严惩、公开曝光、接受监督、严格整改、动态管理”的原则,对严重违反、多次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定,或者存在较大环境安全隐患的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生产经营者,依法采取特殊监管措施,公开违法查处信息,运用联合征戒机制,促使其纠正环境违法行为,消除环境安全隐患,提高环境守法意识的监督管理制度。
第三条 省环境保护厅发现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生产经营者有下列情形之一,认为有必要时,可以对相关责任单位实施“黑名单”管理:
(一)一年内有两次以上较重环境违法行为受到行政处罚的;
(二)拒不执行环境保护部门依法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或者其他具体行政行行为的;
(三)违反排污许可证管理规定排放污染物、超过重点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排放污染物、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排放污染物,被环境保护部门责令改正而拒不改正的;
(四)通过暗管、渗井、渗坑、灌注,或者不正常运行污染防治设施等逃避监管的方式违法排放污染物的;
(五)篡改、伪造监控、监测数据的;
(六)拒绝、阻挠环境保护执法人员依法实施现场监督检查,或者拒不配合环境违法案件查处工作的;
(七)因环境管理不到位、违法排污引发突发环境事件、群体性事件的;
(八)环境违法行为涉嫌构成污染环境罪的;
(九)其他严重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定行为的。第四条 实施“黑名单”管理按照下列程序办理:
(一)省环境保护厅有关机构发现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生产经营者,有本办法第三条所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在15个工作日内调查核实情况,将实施“黑名单”管理的和有关证据材料移交厅法制机构。
(二)省环境保护厅法制机构对实施“黑名单”管理的建议和有关证据材料进行审查,需要补充证据材料的,厅有关业务机构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补充。
(三)省环境保护厅法制机构经审查认为有必要实施“黑名单”管理时,一般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将建议和有关证据材料提交厅长专题会议研究决定,重大或案情复杂的案件提交厅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
(四)实施“黑名单”管理的文件应当在会议决定后10个工作日内印发,送达当地环境保护部门,挡送被实施“黑名单”管理的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生产经营者,在省环境保护厅政务网站公布,也可以通过新闻媒体公开曝光。根据需要抄送省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国土资源厅、住房城乡建设厅、国资委等有关部门和金融、电力等单位。
第五条 实施“黑名单”管理的文件应当载明下列主要内容:
(一)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生产经营者的基本情况;
(二)环境违法事实;
(三)实施“黑名单”管理的理由及依据;
(四)实施“黑名单”管理的具体要求。
第六条 被实施“黑名单”管理的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认真落实整改措施,及时纠正环境违法行为,消除环境安全隐患。
第七条 环境保护部门对实施“黑名单”管理的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采取下列措施,加强监督管理:
(一)将其列为重点监督检查对象,按照规定加强监督、监测、监控管理;
(二)在实施“黑名单”管理期间依法暂停受理其相关环保行政许可;
(三)在实施“黑名单”管理期间不予受理和审批有关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申请;
(四)在实施“黑名单”管理期间相应调整其环境信用评价等级,中止出具融资、评优、评先以及各种政策性奖励、补助等环保认可证明;
(五)发现在实施“黑名单”管理期间有新的环境违法行为的,从重处理。
第八条当地环境保护部门对实施“黑名单”管理的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生产经营者的整改落实情况进行督查督办,省环境保护厅对当地环境保护部门督查督办情况及整改进展情况进行抽查。
第九条环境违法行为整改完毕后,按照下列程序撤出“黑名单”管理:
(一)当地环境保护部门经现场初步核查后,向省环境保护厅提出撤出“黑名单”管理的书面申请,并附相关整改证明材料。
(二)省环境保护厅收到撤出“黑名单”管理申请后,厅法制机构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符合撤出条件的,10个工作日内组织有关人员进行现场核查。现场核查应当依法制作现场核查记录,进一步收集有关整改证明材料,形成核查意见。
(三)省环境保护厅法制机构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对核查意见和有关整改证明材料进行审查,提交厅长专题会议研究决定,重大或案情复杂的案件提交厅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
(四)撤出“黑名单”管理的文件应当在会议决定后10个工作日内印发,送达当地环境保护部门,抄送被实施“黑名单”管理的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生产经营者,在省环境保护厅政务网站公布,也可以通过新闻媒体公开有关情况。根据需要抄送省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国土资源厅、住房城乡建设厅、国资委等有关部门和金融、电力等单位。
第十条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试行,各地参照执行。2008年制定的《河南省环境保护局环境违法企业黑名单制度》同时废止。
第二篇:黑龙江省环境保护厅环境违法案件挂牌督办管理办法
黑龙江省环境保护厅环境违法案件挂牌督办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规范环境违法案件挂牌督办工作,提高案件督办质量,结合全省环境保护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环境违法案件挂牌督办,是指省环保厅在一定范围内公开环境违法企业的违法事实,依法提出整改、处理意见,督促地方人民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机构)限期落实的工作制度。
第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环境违法行为未得到及时纠正、处理的应予以挂牌督办:
(一)群众反映强烈、影响社会稳定的环境违法案件;
(二)造成严重环境污染或对生态环境造成重大破坏的环境违法案件;
(三)造成流域、区域的连片污染或工业园区集中污染的环境违法案件;
(四)威胁饮用水源地环境安全的环境违法案件;
(五)环境违法行为经行政处罚,拒不改正或整改不到位的环境违法案件;
(六)其他需要挂牌督办的环境违法案件。
第四条 挂牌督办的环境违法案件,应报厅长办公会议审定批准。
挂牌督办案件经审定批准后,应当向案件属地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有关职能部门(以下称承办机关)下达《环境保护违法案件挂牌督办通知书》,同时抄报上级机关,抄送涉案企业,并向金融、商务、证监机构或部门通报情况,在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开。
《环境保护违法案件挂牌督办通知书》应当载明督办内容、案件违法事实、督办要求、完成时限、承办机关等内容。
第五条 承办机关主要负责人是挂牌督办案件的责任人,对案件办理过程和结果负责。
承办机关应当按照《环境保护违法案件挂牌督办通知书》要求,督促涉案企业消除违法状态,落实整改措施,对涉案企业的违法行为依法进行行政处罚,并定期向省环保厅报告办理进展情况。省环保厅应当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
第三篇:河南省环境保护厅电磁辐射建设项目管理细则.
河南省环境保护厅电磁辐射建设项目管理细则 2011-04-20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我省电磁辐射建设项目管理,规范审批行为,提高审批效率,保护 环境和公众安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在我省范围内建设 110kV 及以上输变电工程,广播电台、差转台,电视塔 台,卫星地球上行站,雷达,无线通讯,豁免水平以上的工业、科学、医疗等电磁辐 射建设项目,应遵守本细则。
第二章 环境影响评价
第三条 根据《建设项目分类管理名录》的规定,对电磁辐射建设项目实行分类管 理:(一以下新、改、扩建设项目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
1、500kV 及以上输变电工程;220kV 至 500kV 跨地市的输变电工程。
2、中波 50kW 及以上、短波 100kW 及以上或者在敏感区建设的广播电台, 差转台。
3、100kW 及以上的电视发射塔。
4、一站多台卫星地球上行站。
5、多台雷达探测系统。
6、一址多台或者多址发射的无线通信系统。
7、两个及两个以上合并审批的项目。
(二以下新、改、扩建设项目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
1、500kV 以下的输变电工程。
2、中波 50kW 以下、短波 100kW 以下, 且位于非敏感区建设的广播电台, 差转台。
3、100kW 以下的电视发射塔。
4、一站单台卫星地球上行站。
5、单台雷达探测系统。
6、一址单台的无线通信讯系统。
7、豁免水平以上的工业、科学、医疗等电磁辐射设施。第四条 分级审批
(一 总功率在 200千瓦以上的电视发射塔;总功率在 1000千瓦以上的广播台、站;500kV 以上输变电工程;跨省级行政区电磁辐射建设项目;国家规定的限额以上 电磁辐射建设项目,由环境保护部负责审批。
(二 220kV 至 500kV 输变电工程;总功率在 1000千瓦以下的广播电台,差转 台;总功率在 200千瓦以下的电视发射塔;卫星地球上行站;雷达探测系统、无线通 信系统等电磁辐射建设项目,由省环境保护厅负责审批。
(三 110kV 输变电工程由省辖市环境保护局负责审批。第五条 项目审查条件(一符合城市规划要求。
(二污染防治措施可行,污染物排放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
(三有合理的生态保护和恢复措施。(四拆迁安置措施具体可行。
(五成立环境管理机构,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和必要的监测仪器,制定环境管理 规章制度和相应的监测计划。
第六条 项目审查形式
(一会审:报告书项目;在敏感区建设的项目。(二函审:一般报告表项目。
第七条 项目审批需提交的材料(含电子版(一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批版一式 2份。
(二省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出具的项目技术审查评估报告 1份。(三项目所在省辖市环保部门初审意见 1份。第八条 办理程序
申请:项目建设前,建设单位应向环保部门提出申请,并将拟建设项目的基本情 况和相关内容报省环保厅,经初审,符合条件的项目可开展环评工作。环评时,应选 择在我省备案的环评单位。
第九条 公示要求
(一 建设单位应当在确定了承担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后 7日 内,应当在建设单位网站和省环保厅网站上向公众公告下列信息:
1、建设项目的名称及概要;
2、建设项目的建设单位的名称和联系方式;
3、承担评价工作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的名称和联系方式;
4、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和主要工作内容;
5、征求公众意见的主要事项;
6、公众提出意见的主要方式。
(二 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在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过程 中,应当在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送报告书(送审版前,在省内主流媒体和网 站上向公众公告如下内容:
1、建设项目情况简述;
2、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概述;
3、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的要点;
4、环境影响报告书提出的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的要点;
5、公众查阅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的方式和期限,以及公众认为必要时向建设单位 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索取补充信息的方式和期限;
6、征求公众意见的范围和主要事项;
7、征求公众意见的具体形式;
8、公众提出意见的起止时间。
(三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编制完成后,将编制的报告书(表报省环保厅或 省辖市环保局,由有审批权的环保部门确定项目审查形式。
(四省环境评估中心对项目进行技术评估,会审的项目组织召开评审会。
(五评价单位按照审查要求对项目报告书(表进行修改并完成报告书(表 报批版。
(六按分类审批要求,报有审批权的环保部门申请受理、审批。
(七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受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后,在其政府 网站或者采用其他便利公众知悉的方式,公告环境影响报告书受理的有关信息。(八审批完成后,审批机关在网站上进行公示。
第十条 环评要求
(一 选址要求:对移动基站建设项目应确定安全防护距离,在其安全防护范围 内,原则上不得建有或新建幼儿园、中小学校、敬(养老院、大中型医院等敏感人 群集中的建筑;对输变电工程及其他项目,要尽量远离村庄,避让幼儿园、中小学校、敬(养老院、大中型医院等敏感人群集中的建筑和自然保护区。
(二监测比例要求:对移动通信基站项目监测抽测比例不低于 15%,抽测原则:以城镇为主,兼顾农村地区,敏感点应全部监测;对输变电工程及其他发射设备项目, 应对敏感点全部监测;项目敏感点的选取应征求当地环保部门的意见,经确认后方可 进行监测。
(三位置变更要求:对移动基站项目:,建设位置变更在 100米范围内的,建设 前应到省环保厅进行备案;超过 100米的, 应重新做环境影响评价。对其他建设项目:, 建设地点变更的应重新做环境影响评价。
(四公众参与要求:
1、移动通讯基站项目每个典型基站附近的现场调查不少于 5人,现场调查应在建
设项目 60米范围内进行。
2、其他辐射建设项目:报告书项目在评价范围内现场调查不少于 200人;报告表 项目在评价范围内现场调查不少于 60人;特殊情况,以环保部门要求为准。
(五未经环保部门批准,擅自开工建设的项目,将按照有关规定依法进行处理。第三章 竣工环境保护验收
第十一条 为加强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 条例》、《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等有关法规,项目竣工后,建设单位 应当向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试生产,自试生产之日起 3个月内,向 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
第十二条 电磁辐射建设项目的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按照“谁审批,谁验收”的原则 实施。
第十三条 编制验收调查(监测报告应与环评报告相一致。第十四条 验收审批需上报材料(含电子版
1、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申请 2份。
2、审查修改的验收调查(监测报告 2份(验收调查监测单位加盖公章。
3、建设项目验收环境保护执行报告 2份。
4、建设项目所在省辖市环保部门的初审意见 1份。第十五条 验收程序
(一建设单位提出验收申请:包括项目基本情况、环评批复文件和环评报告书(表。
(二确定验收调查(监测单位。
(三项目进行验收前,应在省级或省辖市级主流媒体上公示 1次,在省环保厅 或省辖市网站上公示 1次;其公示内容包括:
1、拟验收项目情况简述。
2、公众提出意见的起止时间。
(四进行现场公众调查和监测,编制验收调查(监测报告。
(五召开验收评审会 :审查验收调查(监测报告、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执行报告。(六修改后的验收调查(监测报告及相关材料,按分类审批要求,报有审批 权的环保部门申请受理、审批(含电子版。
(七项目审批完成后,由行政服务大厅通知建设单位,并将项目审批情况在省 环保厅或省辖市网站上公示。
第十六条 要求
移动基站项目验收监测应覆盖全部基站类型,以城镇为主,兼顾农村地区,环评 时作为敏感点的基站,验收时全部进行监测,验收监测点位的抽测比例不低于 30%;输变电工程及其他电磁辐射项目,应对所有敏感点进行监测;项目敏感点的选取应征 求当地环保部门的意见。
移动通讯基站每个典型基站现场调查不少于 5人,现场调查应在项目建设 60米范 围内进行。其他辐射建设项目:报告书项目在评价范围内现场调查不少于 200人;报 告表项目在评价范围内现场调查不少于 60人;特殊情况,以环保部门要求为准。第十七条 各省辖市环保局参照本细则执行。
第四篇:文化市场黑名单管理办法
文化市场黑名单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20号)、《国务院关于印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4〕21号)等有关规定,加强文化市场内容监管,加大对严重违法经营主体的惩戒力度,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促进行业诚信自律,净化市场环境,根据我国文化市场有关法规规章,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文化市场黑名单管理,是指文化行政部门或者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将含有禁止内容且社会危害严重的文化产品、严重违反文化市场有关法规规章的经营主体列入文化市场黑名单,并向社会公布,实施信用约束、联合惩戒等措施的统称。文化市场黑名单包括文化产品黑名单和经营主体黑名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文化产品,包括营业性演出、艺术品、游戏游艺设备、歌舞娱乐场所播放的曲目和画面以及网络音乐美术娱乐、网络游戏、网络动漫、网络演出剧(节)目、网络表演、手机音乐等网络文化产品。第四条 文化部负责指导全国文化市场黑名单管理工作,负责文化产品黑名单的列入、公布工作,负责建立文化市场黑名单管理系统。县级以上文化行政部门或者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负责本辖区文化市场黑名单管理工作,负责违法文化产品的信息的报送工作,负责本辖区经营主体黑名单的列入、移出等管理工作。
第五条 文化部根据专家审查意见,经依法认定,将含有《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娱乐场所管理条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美术品经营管理办法》等文化市场有关法规规章禁止内容且社会危害严重的文化产品,列入文化产品黑名单。
第六条 县级以上文化行政部门、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按照“谁处罚,谁报送”的原则,将含有禁止内容的文化产品的信息,自行政处罚决定生效之日起5日内,通过文化市场黑名单管理系统或者其他方式报送文化部。
报送内容应当包括违法文化产品名称、类型、经营者、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案由、处罚信息及违法文化产品内容(含视频、音频、游戏、歌词、剧本等)。
第七条 县级以上文化行政部门或者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按照属地管理及“谁处罚,谁列入”的原则,将有下列严重违法情形之一的经营主体,列入黑名单。
(一)因擅自从事文化市场经营活动,被文化行政部门或者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行政处罚两次以上的;
(二)被文化行政部门或者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吊销许可证的;
(三)因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的许可证、批准文件被文化行政部门撤销或者因伪造、变造许可证、批准文件被文化行政部门或者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行政处罚的;
(四)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八条 符合本办法第七条规定情形的,文化行政部门或者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自行政处罚决定或者行政决定生效之日起5日内,将经营主体列入黑名单。
经营主体跨区域从事文化市场违法经营活动,被异地文化行政部门或者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行政处罚,符合本办法第七条规定的,由作出行政处罚的文化行政部门或者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通报经营主体所在地同级文化行政部门或者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由其负责将经营主体列入黑名单。第九条 经营主体被列入黑名单后,列入机关应当于列入当日将有关信息录入文化市场黑名单管理系统。录入信息应当包括经营主体名称、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地址、案由、处罚信息、列入日期、列入机关等。
第十条 除依法不宜公开的之外,文化部统一向社会公布全国文化市场黑名单。地方各级文化行政部门、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可以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将本辖区的经营主体黑名单,同时通过官方网站、报纸、广播、电视等方式予以公布。文化市场黑名单全国适用。
第十一条 经营主体被列入黑名单满5年的,由列入机关组织监督检查,未发现在列入期间有违反文化市场有关法规规章行为的,移出黑名单并予公布。
第十二条 经营者对其文化产品被列入黑名单有异议的,或者经营主体对被列入黑名单有异议的,可以自公布之日起30日内,向列入机关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交相关证明材料。列入机关应当在5日内决定是否受理。予以受理的,应当在20日内核实,并将核实结果书面告知申请人;不予受理的,将不予受理的理由书面告知申请人。通过核实发现列入黑名单存在错误的,应当自查实之日起5日内予以更正。
第十三条 列入经营主体黑名单所依据的行政决定或者行政处罚决定被撤销的,列入机关应当在知道相关决定后3日内,将经营主体移出黑名单并报告文化部。
第十四条 文化行政部门或者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向涉嫌严重违法经营主体下达《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时,应当提示其可能被列入黑名单的风险。
第十五条 禁止传播、经营被列入黑名单的文化产品。文化行政部门进行行政审批时,对申请中含有黑名单文化产品的,不予批准;对传播、经营过黑名单文化产品的经营者提交的申请予以重点审查。
第十六条 经营主体被列入黑名单期间,其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依法不得担任新设立文化市场经营主体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
第十七条 各级文化行政部门、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应当将被列入黑名单的文化产品及经营主体纳入重点监管对象,加大执法检查频次,对再次发生违法违规行为的,依法从重处罚。
第十八条 文化行政部门、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不得将被列入黑名单的文化产品纳入评奖评优的范围,不得将被列入黑名单的经营主体纳入表彰奖励、政策试点、政府采购、政策性资金及项目扶持等范围。
第十九条 文化行政部门、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可以将经营主体黑名单通报有关部门,予以联合惩戒。
第二十条 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对传播、经营黑名单文化产品的行为,对被列入黑名单的经营主体的经营行为进行监督,发现有违反文化市场有关法规规章行为的,有权向文化行政部门或者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举报。
第二十一条 文化行政部门、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在文化市场黑名单管理过程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应当依法依规予以追责。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由文化部负责解释。
第五篇:供应商黑名单管理办法
供应商黑名单管理办法
1.目的
为加强对供应商的监督管理,规范对供应商违约失信行为的惩诫标准和工作程序,特制定本规定。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各部门及采购活动的供应商管理。3.黑名单供应商的界定
3.1黑名单供应商是指在采购及履约过程中,发生违法违纪或本公司相关规定、不遵守合同与承诺、利用商业贿赂及其它不正当手段谋取利益的经评审给予惩戒的供应商及相关人员。3.2供应商划入黑名单的依据和标准。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进行黑名单评估:
1)严重违反投标承诺与合同约定,拖延工期、擅自太高价格、降低质量给我公司造成损失且拒绝整改和赔偿的;
2)采取贿赂公司员工等不正当竞争手段,获得利益既成事实的; 3)履行合同过程中,单方面毁约或严重违约给公司造成损失的; 4)采用非法或不正当手段,干扰、影响公司经营活动;
5)违反诚信交易准则,造成公司有关人员被司法机关认定为职务犯罪或被行政执法机关处罚的;
6)在公司寻衅闹事、产生不良影响的供应商。
7)有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行为给公司造成恶劣影响或重大经济损失的。
4.供应商黑名单的建立
4.1采购部负责供应商黑名单的建立和日常管理工作。
4.2各部门根据发现的问题,向采购中心提出黑名单供应商评估,评估通过的列入黑名单。
4.3采购部组织黑名单评估,建立评估档案,更新黑名单名录。
5.管理规定
5.1供应商黑名单需及时更新,在内部网公示。5.2采购人员应经常查看,不得与黑名单供应商合作。
5.3 黑名单供应商限制期到期后,评估决定是否延期。不予延期的可解除惩戒措施。
编制: 审核: 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