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地理学科特点与评课实例分析
中学地理学科特点与评课实例分析
李功爱
一、中学地理学科的特点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地理学本身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开放性、实践性的特点。
我国的地理学科过去在许多方面仿承苏联的体系,侧重于地理学的自然属性方面,地理学科是属于自然科学体系的。大学的地理院系是属于理科的,地理研究所是科学院系统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专门设有地学部。
我国的中学地理课程具有“理科”的传统,明显不同于欧美中学地理课程的特点。欧美的中学地理课程多从属于“社会”学科,过去也没有单独的地理课程标准。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英国单独制定了国家地理标准或者国家地理教学文件,增加了地理课时、强化了地理课程。有的国家已经将地理课程从“社会”学科中独立出来成为必修课程。
我国教育部颁布的中学教学标准是将中学地理课程单独设立为课程的。上海的中学课程标准虽然把地理课程纳入“社会科学学习领域”,但是仍然将地理课程作为独立的课程设置。在初中阶段(6-8年级)设置必修的基础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共146课时,主要内容有景观、地图、世界、中国、省区、乡土地理等;在高中阶段(10-12年级)设置必修的基础型课程(102课时)6学分(主要内容有宇宙、地理环境、地理信息技术)、选修的拓展型课程6学分。
从中国地理学的传统和中学地理课程的实际教学内容看,中学地理学科虽然可以归为“社会科学学习领域”,但是它的自然科学的属性仍然是客观存在的。
中学地理学科兼具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特点,中学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往往兼“文科”教师与“理科”于一身,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而有偏重。因此,中学地理学科依然具有地理学本身固有的“综合性”特点。
中学地理课程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历来占有重要的地位,解放前有一段时间,我国的小学、中学每年、每周都有地理课程,客观上帮助了中国许多志士仁人打开眼界,了解了中国的积弱和世界的进步。解放后有一段时间,我国初中、高中各年级每周都安排两节地理课时,使得新中国的知识青年了解了中国的地大物博和世界自然地理、经济地理的基本格局,是有利于当时开发资源、建设祖国需要的。根据国家和上海市颁布的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中学地理课程可以使学生获得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体验的过程,是使中学生掌握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会地理思维、了解研究地理问题的一般过程和手段的基础课程。对于帮助学生树立环境观念、地球意识和爱国情感,具有特别的意义。因此,中学地 1 理学科的内容不是地理学的“精深版”或者“缩略版”,而是具有适合青少年中学生的“基础性”。
由于中学地理学科具有基础性的特点,其教学内容牵涉的范围很大,仅属于自然地理学的就有地质、气象气候、水文等,还有天文、生物、旅游、经济、城市等等,几乎每一个都可以从属于一个单独的学科,如地质学、气象学、气候学。但是地理学包罗万象,牵涉到人类社会、自然环境及其相互关系的方方面面。所以,中学地理学科又具有“博物性”的特点。
中学地理学科的教学内容,牵涉到方方面,都是以一定空间分布作为基础的。教学中牵涉到某个地理事实、地点或者地区,无论其大小,应该在落实在地理空间上,也就是地图中。通过地图,判断其地理位置的特点、周围的环境及其相互影响。所以,中学地理教材包括教科书和相应的地图册、练习册。在教学过程中,读地图、用地图往往贯穿在地理课堂的始终。所以,中学地理学科还具有通过地图、地球仪、虚拟地球、地理信息系统等表现出来的“空间性”。
二、中学地理教学的新理念
我国的中学地理教育是受到国家制定的教育法律法规制约的。1988年以前,全国统一遵循《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应用全日制中学地理课本,也就是全国实行统一的 “一纲一本”。1988年以后,开始了“一纲多本”的改革,后来发展到目前“多纲多本”的改革试验局面。上海市从1988年开始进行“一期课改”,1998年进行“二期课改”的探索。1999年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办公室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实推出《面向21世纪中小学新课程方案和各学科教育改革行动纲领》(研究报告),提出了中学地理学科二期课改的目标、任务、突破口、策略与措施等。
21世纪初,国家教委公布了国家的中学地理标准。在高中地理课程标准部分,提出了一些新的理念,如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
实际上,我国中学地理教育的新理念与国际地理教育的趋势是一致的。20世纪90年代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提出了《地理教育国际宪章》(草案),对地理教育提出了若干共识。主要的共识有:确信:要理解和发展当今及未来世界就不能离开地理学;关注到:世界上很多地方都忽略了地理教育;认识 2 到:地理教学通常缺乏组织结构和逻辑上的紧凑性;牢记:范围在缩小的世界需要一种不断增强的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以在广大范围上就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和社会问题进行有效的合作;宣布:为改变许多国家通常已经证实的地理文盲现象而作好准备;意识到:地理教育能够成为资料准确、合格、有趣而快乐的学科;期待着:具备地理知识将有助于学生和成年人的完整教育。在这个地理教育宪章中,也提出了若干新的地理教育理念:地理教育将为培养文字、数量和图表方面的能力作出贡献,同时为培养个人品格和社会能力特别是日常生活中有关空间方面的能力作出贡献;地理教育主要是国际教育和环境教育;地理学科必须是独立学科而且纳入学校的核心课程;在中学阶段,不能忽视直接的亲身经验,应该强调面向未来和全球空间观念,要尽一切努力和教育能力来克服知识与行为的脱离。
2004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发布了《上海市中学地理课程标准》(试行稿),提出了上海市二期课改的中学地理课程新理念:关注促进学生发展的地理;关注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关注实践与应用的地理;关注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地理。可以看出,上海市二期课改的中学地理课程新理念与国家的中学地理标准提出的理念是大体一致的。
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实践中,老师们也已经注意自觉地用新理念来指导教学,也创造了不少新鲜经验。
关注促进学生发展的地理,就是努力改变教学过程中重知识、轻方法的倾向,更多地关心学生的学习体验,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阶段,积极采用自主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导参与到地理学习中来,发现问题、收集信息、积极探究,逐步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地理的能力。
关注贴近学生的地理,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和自身经验出发,发现、观察、研究生活中的地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地理知识,引导学生关心现代社会的发展、关注世界的变化。
关注实践与应用的地理,就是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实践与应用,还要积极进行校内校外的地理观测、试验、考察、调查等活动,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
关注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地理,就是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地理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展示地理事实、地理空间、地理演化过程,为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中学地理学科评课案例分析
1. 评课堂教学片断的案例:
2007年11月22日下午,川沙中学华夏西校张美君老师在上《日本》一课介绍日本文化时,大屏幕展现了张老师事先收集的日本某书法家的书法作品,龙飞凤舞,遒劲有力。
张老师身体侧转向大屏幕,正欲介绍该书法的“金木水火土”几个字,眼角瞄到墙壁上挂的一幅学生书法:朱熹诗词一首,落款为:雨霏。
张老师眼睛一亮。
墙上有一幅书法。雨霏书,雨霏。是蔡雨霏吗?(学生回应:是蔡雨霏)蔡雨霏,这墙上的书法是你写的?
蔡雨霏站起来回答道:是的。
你是学书法的,你看大屏幕上的书法好吗?
好的。
你看得出这是日本人写的吗?
看不出。
你认得出这几个字吗?第一行,最上面的字?
认得出。
蔡雨霏和班级的同学一起随着张老师的教棒移动念道:月,火,水,木,金,火,日。
教师:日本和我国关系很深啊,很近啊,所以我们经常用一衣……(教师停顿,学生呼应:带水)“一衣带水”这个词来形容两国的距离。
短短的一两分钟,蔡雨霏的神态是多种多样的:惊愕、羞涩、自然、兴奋、高兴。
蔡雨霏的同学们的表情也是多彩的,从一般性的回应(是蔡雨霏)到众口一词的呼应(齐念:月,火,水,木,金,火,日)。
课后,我将蔡雨霏同学叫来,将她和她的书法拍了下来。
课后,我将这一细节回味良久。
人们常说,教师是教书匠,是孰能生巧的工作。人们常说,教师是园丁,是培养祖国树木花朵的工作。
人们常说,教师是蜡烛,是照亮孩子前进道路的工作。
人们常说,教师是富有爱心的工作,是成为班内所有孩子的良师益友的工作。人们常说,教师是富有耐心的工作,是将人类文化遗产反哺给孩子的工作。人们常说,教师是富有创意的工作,是交给学生走向未来本领的工作。
赞美的词语很多,说明人们对教师工作的要求很高、很多。
真的,要做一个好教师,要求很高、很多。需要有知识、能力、爱心、书法,等等,等等。
但是,很多人不做中小学教师工作是体会不到中小学教师的另一种特点的:发现课堂即时情况、迅速判断或决断、合理利用使之成为教学所用的资源。这就是教学智慧,这就是教学机智,这需要功底、经验、灵敏、胸有成竹,有时还需要有天性。
以上评课为教研员听课以后所写,题目叫《教师的智慧》。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评课人如何抓住教学中的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片段,从发现墙上的书法到全班读日本诗句这一过程予以详细记录,不但有对话,还有场景和神态的纪录,读来如同在课堂里一样。但是,评课人不是简单地做个课堂记录,就事论事,而是对教师渗透其中的教育、教学,提升到如何利用生成资源和发挥教学智慧的高度,使执教者、听课者在如何做一个好教师方面有所思索。
2.评课堂教学特点的案例
《一堂真课、一堂好课》
2007年12月6日上午,陆行中学李侠老师在浦东新区“教学展示周”期间的一堂公开课,课题是新教材《高中地理》专题十一中的寒潮,采用了学生小组“汇报”的教学方式。
第一、李侠 老师的课中的“小组汇报”不是为这堂“公开课”专设的,而是为所有班级教学所需的。李侠 老师在上寒潮这一课题时,事先在所有的班级中都布置了预习作业,要求所有的学生提出自己对寒潮这一课题的所欲探究的问题。然后李侠 老师对学生的提问进行了分析,将学生的提问集中起来归类,挑选出“中国的寒潮标准”、“中国的寒潮源地”、“中国的寒潮路径”、“为什么云贵高原西南部和青藏高原没有寒潮”、“南半球有没有寒潮”等问题再反馈给各班各小组进行资料收集、举证分析。这样的预习、提问、归纳、反馈是教师对所有班级全体学生公平对待、精心备课的反映。
第二、学生是真研究、真汇报的。这堂公开课学生小组汇报的深度广度是我们听课者没有想到的,有些问题我们自己也没有注意过,比如“南半球有没有寒潮”?据李侠 老师课后讨论时告诉我们,原来她自己对这个问题也没有把握,但是觉得学生这个问题提得好,不但视角延伸看到了南半球,还思维拓展提出了新问题。老师从网络上搜索“南半球,寒潮”几乎没有答案。后来换个思路,学生从南半球最南的国家查起,查 “南非,寒潮”、“智利,寒朝”等,最后查到了依据,证实了“南半球有寒潮”这个事实。对于“为什么云贵高原西南部和青藏高原没有寒潮”这个问题,一般只知道青藏高原高寒潮不易入侵,而研究小组的同学查到了主要原因是冷空气的厚度一般在3500米以下,冷空气的厚度低于青藏高原的平均高度。这些问题来自学生,没有现成答案,学生在学习中找到答案,是学生的快乐,也是老师的快乐!师生在地理学习上获得共鸣,是难得的!据班主任和其他 老师说,学生对完成你们的地理课研究任务很积极的,很开心的。
第三、李侠 老师是在“上课”而不是“报幕”。寒潮这一课题既然是新课,教师就要给学生以新知识。李侠 老师上课伊始是一段高气压、低气压、气旋、反气旋的复习与新知识。在学习台风是强烈的热带气旋时,还用解放军报的一段关于黄海12级大风的文字报道补充了“温带气旋”也会造成自然灾害,使学生感到闻所未闻的紧张气氛,为后面“学生汇报”冬季反气旋造成寒潮进 行了烘托。在学生小组汇报后,李侠 老师进行了质疑:南半球的寒潮发源地在哪里?寒潮难道一无是处吗?寒冷的天气,对培养男子汉的体格、气质有没有影响?对学生语焉不详的表述,李侠老师也进行了补充。
参加课后评课的老师都说,这堂课真是一堂好课、一堂没有排练过的真课。看得出来,这段评课文字是在评课会议后写的,而且结尾用参加课后评课的老师的话来说这堂课真是一堂好课、一堂真课,既概括了大家的意见、又用大家的意见印证了自己的看法,使得这个评课意见体现了民主。这个评课意见还写了自己原来对小组汇报形式的看法,有三条。听完课后,又写了三条,后三条而且有理有据,使人感到评课者也在讲真话。从旧三条到新三条,评课者通过课堂教学实践的观察转变了一些态度、获得一些新见解。这样把自己结合起来的教学点评,更加突出了执教教师这堂课的教学特点,同时把自己原来的“不以为然”写出来,也可以使得执教者、其他听课者有所思索,不要滥用小组汇报。3.对全课进行分析的案例
上海市市西中学方秀红老师执教二期课改高中地理新教材《人口问题与人口政策》实录(有删节):
教师:“好!那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人口发展的一些知识。那么对于世界人口的发展,我们的这个概念很清楚,世界人口可谓是(学生男、女共同抬头看向屏幕)激增,特别是进入21,20世纪以来“人口爆炸”。1990年,这个10月份就达到了60亿人口日,但是学这部分知识的同时,我们同学可能会产生一个问题?世界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那它是不是世界不同的国家人口发展的状况会都是一样的?肯定脑子当中会想这个问题,那我们先来看两则新闻。”(00:01:05)
【点评:从回忆“人口爆炸”的旧知到导入学生的疑问,节奏明快、思路清晰】 教师:“有这么一则新闻讲法国的,如果是一个“准妈妈”,她自少拥有16周的强制性的带薪产假,其工作必须做得到安全保证。生育第三个孩子的妈妈,在一年内可以获得每月1000欧元的津贴。从这个新闻我们很显然看出法国对生育的态度是什么?”
学生(男、女):“鼓励!”
教师:那这个我们新闻看出印度对人口生育是什么样的态度?” 学生男:“抑制~”
(学生男、女思考中,感觉很难回答)
教师:“总归想办法是什么——要控制它。哎,这两则新闻我们看世界不同的国家,对待生育的政策一样哇?” 学生(男、女):“不一样。”
教师:“不一样的。那这里头我们可以看出可能不同的国家它面临的人口发展的状况不一样,那面对的问题不一样,采取的政策就不一样。所以,今天我们接下 来来了解世界在人口不断的发展的当中,到底各个国家面临的人口问题是怎么样?那采取的对策是怎么样?”
(00:02:43)
【点评:两则新闻,两类国家,两种政策,学生有了共鸣,为下面进入教学高潮铺路搭桥】
教师:“那么我们研究人口问题,往往会用这个人口金字塔图。因为金字塔图我们同学看这个当中,它有几个信息:一个我们一看,纵坐标是年龄、横坐标是各个年龄段占总人口的比例。所以,这个就可以通过人口金字塔图看出一个国家的什么?
学生男:“年龄~?”
教师:“人口的年龄~~~构成,左边是男的,右边是女的(金字塔图)。又可以看出一个国家人口的什么构成?” 教师、学生(男、女): “性别构成!”
教师:那这幅图(指着丙图和乙图)跟这幅图就不一样。我们看乙图相对是什么?各个年龄段比例都什么~~相差不是很大,所以这种人口呢发展的状况一般是什么~比较平稳的或者禁止行的,是哇!好这幅图底座是往里收的,说明将来的人口发展趋势是什么?”
老师、学生:(异口同声)“减少的。”(00:05:08)
【点评:阅读人口金字塔图是本课的技能要求,方老师在与学生亲切的问答中燃起了学生“异口同声”的热情】
教师:德国的老年人口比例约占总人口的20.5%,而肯尼亚约占4.8%。那底下少年人口的比重,德国是约占14.7%,而肯尼亚是要占到46.8%,这个都读的出来。那我下面就请同学根据这两幅金字塔图的对比,以及读出来的两段人口的这么一个比例。你们讨论分析看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人口问题各自是怎么样,那么采取的人口政策又可能是怎么样?我们前后四位同学讨论一下,花两分钟的时间~我们来分析一下。”
(同学们开始激烈的讨论中,老师在黑板上写内容或时不时的下来听听他们的讨论,并在一旁指点)(00:7:20)
【点评:讨论议题、讨论方式、讨论要求很明确,而且老师还有参与和记录】 教师:我们通过这个图表,我们来把刚才的思考我们来分享一下啊!哪个同学愿意来~?很好,你说说看。”
(学生男主动起身回答)
学生男:“德国的那张图我们可以看到那个部分是比较尖的嘛,那么就说明他们就是那、那里的那个……” 教师:
学生男:“就是说他们那个儿童数量是比较少的,那么我们就可以看出以后……” 教师:
学生男:“呃~会收缩。然后他们的劳动力会减弱……” 教师:
学生男:“呃~呃~下降。” 教师:
(学生男支支唔唔)
学生男:“然后我认为可以、那个改变的方法就是,一种“光荣妈妈”的活动,那么通过这个活动使它的人口数量增长……”
教师:“换句话,把我们的光荣妈妈移到德国对哇~让他们也用这个“光荣妈妈”的政策来引导更多的……” 学生男:“生、生产…”
教师:“生育,不能讲生产的(笑着说),好~请坐!”(全班哄堂大笑)
【点评:男生疙疙瘩瘩的回答,方老师连珠炮般的质疑、提示、纠错,反映了真实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实际思维状况。难得的“哄堂大笑”,令人浮想课堂的愉悦、师生的融洽】 教师:
教师、学生:(同口)“负增长”。教师:
学生(男、女):(轻声)“老~~~~~老龄…..” 教师:
学生男:“接受移民。” 教师:
学生男:“我想肯尼亚就作为发展中国家,它的增长速度肯定是非常快的,然后,也是出现的问题将会是低龄化的,因为它的这个儿童比较多,然后国家的生活质量下降。因为他们大家都去抚育那些儿童,那么大家的生活质量就比较低,而儿童较多的话,没有太多人工作,那么经济发展也会缓慢。然后我想他们……” 教师:
学生男:“因为那时候也许他们抢着工作,那么工作就不足以支持那么多人去……”
教师:
学生男:“就业…” 教师:
学生男:“因为它人口小嘛,儿童的人口多,那么它就减不下来,今后还要多,还要多。” 教师:
学生男:“18。教师:
学生(男、女):“老龄化的……”
教师:
【点评:步步设疑、循循善诱、流畅自然。】
教师:这底下是1949年—1982年这一段是中国人口飞速增长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我们走过弯路,如果能够听从一个历史人物,大家看,哎~要是能够听从马寅初他在1957年就提出来了,中国发展人口这样发展下去是不行的,会反过来妨碍经济的发展的,所以他提出要控制人口,叫《新人口论》。这是跟西方的一个马尔萨斯不同的人口论,那我们就叫它新人口论。结果遭到批判。所以“错批一个人,多生出来好几亿人。”但是批判的时候,总理想爱护他,保护他。保护他就是你认一个错,就是说自己观点错了,那就可以没问题了。不批判的,但是他说了一句话:“吾爱吾友,但吾更爱真理。”所以这种对科学的一种追求,这种对人生的态度,我想对我们也是一种启发。
但是其实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所以到后来,我们国家的领导也意识到了人口飞速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所以70年代开始提倡计划生育,82年这个计划生育就作为了我们中国一项基本国策。大家是不是可以看出82年以前的金字塔图根据什么型国家的特点……” 学生(男、女):“发展中国家”。
教师:这是中国的、这个是德国的、这个是肯尼亚的。你分析看看中国的人口国情到底是怎么样的?来,请大家看图也可以相互议论一下。”(同学们又一次开始激烈的讨论)
【点评:关于马寅初先生的即兴发挥娓娓动听,学生若有所思,也为参加讨论打开了言路】(00:22:13)(大段删节)
【点评:从外国到中国,从历史到现实,从现在到将来,旁征博引有理有据】(00:30:28)
9(学生男走上讲台)
学生男:“这个就是那个石门二路街道人口年龄构成图计划调查。这个就是人口年龄构成:0—14岁人口占了10.82%,然后15—64岁占了人口70.86%,而65岁以上的人口就占了18.32%。这是人口的饼状图…..” 教师:“它把它做成饼状图,看得更直观…”
学生男:“这个就是老年人那个占的比例,然后就是人口的年龄构成和老年人比重会继续加大,就是会对我们的社会有一定影响。然后它变化有三个:一个是目前低出生率、低死亡率、负增长率会长期的延续下去;第二个就是因为会有一些就是说新的人迁进取,所以导致它的老年人比例会在2005年后会有所下降。但是这只不过是暂时的,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世界这个,呃不是世界,是中国的老年人口会更加的上去。” 教师:(删去)
【点评:学生的调查引起了教师的共鸣。也许是年龄的关系,老师比学生更感受到老龄化给社会、给家庭带来的幸福与苦恼,说来也更加情深意切。】 教师:我们看中国的人口素质的问题。这幅图,饼状图反应:中国人口的文化构成,你看以什么样的人为主,~~~哎!初中以下的人为主。
(删节)学生的素质,彻底在下降,什么问题都很多。因为身体素体是基础,所以我才特地讲一下,这个有的同学对今年中招有一个新的政策,那把什么纳进去~~”
学生(男、女):“体育~~~”
教师:“体育纳入招生当中那个~~必须要测试的,有人就不同意啊~什么都考试。其实考试的目的加进去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为了这句话:能够同学把一种锻炼提高自己的素质养成什么~习惯,那大家都能够热爱锻炼,能够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素质。
所以我们讲对于我国的人口国情我们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那么我们中国的人口政策,大家来看一看,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同时,努力提高人口素质,要把人口大国转变为什么~人力资本的强国。那对我们中国的国情我们要做到心中有数。【点评:到底是老师,看问题全面,讨论人口素质把学生关心的中考加试体育的话题引进来,不是只谈文化素质而是加上了身体素质,使得学生对中国的国情和中国的人口政策的理解更为全面。】(00:39:45)
好,同学们,我们今天这节课共同探讨世界不同类型国家的人口问题、人口政策。对全国、全世界有一个把握。觉得更重要的是对我们自己有一个期待。我们这一批人都是被计划出来的。这个计划出来的我的理解应该是天使把我们选择了以后送到这个世界上来。所以,我们要有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最关键的要努力不断 10 提高自己的素质,将来造福自己的幸福人生,同时也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好,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00:40:27)
【点评:期待,计划,天使,积极的人生态度,造福,贡献,一连串的词语,概括了本课教学内容,同时又有人生哲理的思考。真是不一般的课堂小结。】
【全课总结性点评:方老师的《人口问题与人口政策》是上海市二期课改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册第五篇《人口》中专题16《人口增长》的第二课时。从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到,专题16有5个小标题内容以及7个专栏,教材中并没有《人口问题与人口政策》这一标题。教材第五篇专题18人口素质有两个标题内容和两个专栏。方老师对这两个专题的内容进行了组合,用《人口问题和人口政策》的课题概括了专题16中除小标题人口增长过程和人口爆炸专栏以外的4个标题以及6个专栏的内容,表现了她把握全局处理教材的能力,使得教学内容更能在逻辑上被学生理解,使得学生更容易抓住关键进行地理思维或者演绎。方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不同的国家对人口金字塔图进行判读,使得学生对世界、我国、上海的人口问题的认识更加有理有据,不但培养了学生读图方法,培养了学生比较分析人口结构的方法,还培养了学生“因地制宜”的科学态度。方老师在教学中过程中联系实际、亲和热情的言语,鼓动了学生讨论、互动的积极性,也给学生感染和思考。】
这个案例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对教学过程中某一片段、或者某一点的点评,一部分是对全课的评析。很显然,前一部分的点评文字简洁,寥寥数语。后一部分有点象写评价。但是,从课堂实录的文字可以看出,点评和评语是对“课”的评析,而不是教学设计的评析。对“课”的评析,应该建立在课的基础上,结合“课”的实际,进行剖析或者提升。
四、中学地理学科评课的关注点
上海市推行二期课改以后,多数中学地理教师已经建立了课改的新理念。这种理念上的变化,也体现在听课评课的关注点上。
评课者首先关注的是:教学设计有没有考虑三维目标?教学效果又没有达到三维目标?
同时关注的是:教学内容是不是符合地理教学的新理念?教学过程是不是反映了学生发展为本?
如果执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新理念”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和不足,评课者往往是会首先予以评析的。
但是,在具体观察执教教师的教学行为、具体评析地理课堂教学行为的时候,评课者往往也是关注细节、然后“以小见大”的。评课者很注意看地理教学内容是否有错误。一堂课,教学内容很多,还有重点难点。不管教学内容怎么多,保证教学内容的正确性是必需的,这是由中学地理教育的性质所决定的。有的时候有的老师,写教学设计或者教案的时候,教学内容、重点、难点、三维目标都定的正确,但是教学的时候会犯错误,有的是口误,有的教师本身有问题,比如地理概念不正确、地理事实不正确。如果教学内容有不正确的地方,一定要提出来的。有的老师怕在大庭广众之纠错误会伤执教教师自尊心。也怕万一是评课者自己认识上有偏差呢?,这也是有可能的。正因为如此,才需要评课,才需要民主的讨论。如果确实是执教者错了,执教者通过评课可以得到提高,可以重新在课堂中进行更正和补充。听课者也可以得到启发,避免同样的错误。当然,绝大部分老师在科学性上是不大容易犯错误的,评课的时候也不必要每次、每人都来一句:本课教学内容正确,无科学性错误。
地理同行听课评课,很注意评学科的专业性。地理学科包含的范围很广,地理教师的涉猎也很广。但是在中学地理课堂里,教学的内容还是受到中学地理教学标准和教科书的制约。所以,听中学地理教师同行的课,评中学地理教师同行的课,就要看这是不是一堂中学地理课。如果教学中教师不用地图、学生也不用地图,这就不像一堂地理课。可以从教师的指图的习惯看,有没有按走向、流向来指图,甚至是有没有想办法用各种各样的“教鞭”来加长地理教师的手臂使学生看得更清楚些?最重要的是从教学内容看,是不是符合中学地理学科的要求。当然,也不能不顾实际情况,一味强调地理性。
地理老师和其他学科老师一样,评课的时候很关注课堂教学的价值。一重是从地理教育的价值方面来讲的,如爱国主义、和谐社会、珍惜生命、终身学习,如人类与自然、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等;一重是从地理教学的价值来说的,如观念、方法、手段的智慧、改进、创新等有些执教教师想不到的东西,经过评课者在教育价值、教学价值上的发掘和提升,可以使执教者、听课者从不自觉到自觉,从实践到经验、到理性有所提高。
教研员和课程专家来评地理课,很关注教学内容是否符合教学标准。他们往往从两个角度来评课:从比教材高一个级别的中学地理课程标准来评教学内容;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来评教师制定的课堂教学目标。一般情况下,执教教师不会照搬照抄课程标准来作为自己的教学目标的,往往根据课程标准、自己的学生状况、自己的教学环境、自己对教学资源的组合、自己对教材的处理来制定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的,这也是教师智慧和创造力的表现。
二期课改以后的地理课堂评课者也很关注地理教学的组织形式。过去高中地理的课堂教学组织比较简单,一般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在上面讲,以讲台中心;学生坐在下面听,一行、一排成秧田式;教师一般是以教材或者地图为教学 12 内容,以板书、板画、板图来串联教学过程。现在的学生不一样了,不是“为革命保护视力”的年代了;现在的地理信息传播的方式不一样了,现在的教学手段、演示技术都和以前有很大的不同。教学组织得如何,学生与老师沟通交流如何、“配合”得如何,既是教学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目标的保证、也是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外在表现。要注意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来看教师的教学组织,要反对事先“排练”过的教学组织,因为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反映教师能力、智慧、创造力的课堂教学,而是一场按部就班的课堂“表演”。
现在的中学地理评课,还很关注地理教学技术。现在的地理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普遍具有多媒体教学能力,普遍具有信息技术能力。有的还懂得利用虚拟地球、网上地图等工具,扩充了地理资源,使高中地理教学的空间大大拓展,也使地理事实的空间性、时间性比以往得到了更好的展示,使地理思维的综合性、比较性得到了有力的表现。从教学技术的角度进行评课,要看新颖性,更重要应该看有效性,要看经济性。这个经济性,不是说省钱的经济性,而是说教学上的经济性。看教学技术的应用是不是使得复杂问题简单化了,看是否使得难点、重点教学内容变得容易解决了,看是否使得教学效益增加了。现在,我们的教学环境也改变了,许多教室有了大屏幕,许多老师制作了课件,地理课堂教学技术的确和以前不同了,技术已经影响和改变着了中学地理课堂教学。
二期课改以后的评课还很注意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种是评课堂教学的最终效果,就是评集体或者个人的当堂地理测验、或者地理测试的效果;评课堂教学效率,在40分 钟里面,教学容量如何、预定目标是否完成;评学生的集体反映,思维是否积极、气氛是否活跃。一种是评各个教学环节,评执教教师的在各个教学片断中如何利用预设和生成的资源。
很多评课者还很关心执教者的课堂教学亮点。每个老师在教学上都会有所长有所短的,在教学中有的老师的心情也会跌宕起伏。第一年的青年教师,也有他们的朝气和锐气。尤其是进行公开教学或者展示教学的老师,一般是做了精心准备的,一般总是有一些新鲜的招数给人以眼目一新。如果这种新鲜的招数能够促进教学、提高效果,那就是“亮点”了。出现了“亮点”,评课的老师就会抓住,通过评议使得“亮点” 光大,使同行们得以借鉴。
第二篇:评课实例
日前,下学校听了孙老师的《雨霖铃》、张老师的《我有一个梦想》和王老师的《再别康桥》这三节课,非常受益,很受启发,也从中看出了执教者深厚的学养和扎实的基本功。可以这样说,这是三节异中有同、风采照人的成功课。在这里我只重点谈谈共性的问题。
一、教学亮点。
这三节课,每节课都有自己突出的一些亮点,我仅从以下十方面进行点评。
1、从教态来观:执教者都表现出端庄自然、精神饱满的姿态,慷慨激昂的语势给学生以振奋,像老师那不时写在脸上的笑意,又极具亲和力,拉近了与学生间的距离,利于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2、从情境创设看:这三节课的情境创设,应该说是各具特色,如,张老师的激情创境,孙老师的美图美语创境,王老师的发挥学生自主性创境等,既体现出情景创设手法的多样性,又反映出执教者个性而娴熟的情境创设能力。
3、从学科特点观:三位执教者都突出了“读”这一语文课堂教学标志性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强化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赏析,凸显了语文教学的语文味。
4、从教学目标的确立观:执教者能从课标出发,立足教材,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既具体明确,具有针对性,又突出重、难点,使得教学目标确立合理、落实明晰且达成度高。
5、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观: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点在三位执教者身上都有不同的体现,如,张老师收集的“原声录音”,王老师的具有唱歌、绘画特长的学生等都成为了可利用资源,体现出课堂教学资源的丰富性。
6、从问题设计观:一节课问题设计得如何,一定程度上关乎学生能否学有所获。从这三节课不难观出,执教者在问题设计上都非常用心思,做到了植根文本,深挖开去,又兼顾学生的认知特点,迁移拓展,有深度且环环相扣,如,张老师的“在和平年代马丁·路德·金为何有如此梦想?找出自己喜欢的有气势的段落谈感受”、王老师的“作者是抓住哪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孙老师的“任选自己喜欢的诗节,谈谈你从中读出的爱、自由与美?”等问题设计,在落实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同时,均体现出学习手段创设的有效性。
7、从学生活动看:执教者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参与时间,参与热情高,学生善倾听,能合作,体现出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8、从课堂氛围观:课堂突显了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创设出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环境,体现了互动的多维性。
9、从学生能力培养观:执教者都把学生的能力培养作为重头戏,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如,孙老师设计的连缀意象成美文、绘制情景再现图、根据自己的离别感受创作《雨霖铃》等环节,张老师设计的结
合自己的理想谈梦想等环节,使学生的联想力、想象力、创造力及写作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王老师让学生课前预习、查找相关资料等环节,关注了学生收集、整理信息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
10、从预设与生成观:体现了预设严谨、生成合理的特点,如,张、孙老师渐行渐深的问题预设,王老师的针对问题使用比喻句或其他语句、但不可使用口语的细节要求,均体现出教者扣紧梯度目标、严谨教学的预设构想,实现了师生共同体会成功愉悦的深度生成。
以上只是对三位执教者成功教学的概略点评。
二、教学建议。
尽管执教者的教学或真水无香,或色彩艳丽,但也略有不足之处,就此提出几点建议。
1、孙老师注重开发学生潜能、关注学生能力培养的做法,非常值得提倡,希望能就此入行尝试,使之作为一种常态化的行为实施于课堂教学中。
2、张老师的课堂激情澎湃,很有感染力,但还应注重调控气氛,使课堂氛围再轻松一些,这样更利于目标的达成。
3、王老师的家常课,很朴实,非常有借鉴价值,但也要注重以下方面的处理:导语过长,再精炼些;放开手,让学生多思、多动;可合理地利用网络设备,既体现教学的直看性,又能节省教学时间,增大教学容量。
4、注意评价语言的多样性,充分发挥激励性评价对学生思维调控的作用。三、一点思索。
新课改强调有效课堂,我们入行研讨课的目的,主要就是要探索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如何使有效性体现于授课的每一环节(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学习方式的有效性,板书的实用性,环节时间安排的合理性等)应是我们今后花气力探究并努力践行的方向。因为只有做到了环节的有效,才能使教学达到真正的有效。相信大家会越走越好。
1.教学结构是否清晰 2.教学重点是否突出 3.学生参与是否活跃 4.老师教态是否自如 5.教学任务是否完成示例:
注重发挥好教师的及时评价作用,通过教师的及时评价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处发展。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语言有强烈的启迪性、热切的鼓励性和精当的指导性。同时又落实好学生
在课堂中学习的主体地位,做到为学而教,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鼓励学生自己解读文本,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从课堂教学实际来看,两位教师都具有扎实的语文教学功底,能很好的驾驭课堂,教态庄重自然负有感染力,师生情感十分融洽,教学语言生动形象又精当简练,有启发性。能熟练的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做到用多媒体而不畏多媒体,演示的能容和时机紧扣住课堂教学实际需要,如讲授《苏州园林》中通过展示实际图例,使学生对“隔而未隔,界而未界”有个清晰的认识和了解。教学思路设计能紧扣教学实际内容,有一定的独创性,给学生以新鲜的感受;结构安排上看,时间分配较合理,密度适中,模块之间的过渡自然,做到环环相扣。如教师在讲完苏州园林大处注重四个布局后,问学生“完美的图画”中“完美”含义是什么,是否做到“注重四个布局”就完美了?从而很顺利地过渡到园林的局部地方如角落、门窗、色彩等方面也做到了完美。
从教学效果来看,两节课教学效率较高,课堂教学容量较大,学生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讨论气氛亦较热烈,教师既注重了对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的落实,又注重了对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达成和培养,如《都市精灵》执教者在和学生探讨完课文,学生了解了到人要和自然和睦相处之后,布置了这样的作业:课后同学们去观察一下,随着新区西部开发,我们的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同学们拟几条保护环境的宣传标语。整体上感觉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
提出几点思考,与在座的各位同行探讨商榷:
1、感觉课堂上教师预设的太多,学生动态生成的太少。学生的思维一直禁锢在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条条框框之中,对于课堂中学生碰撞出来的思维火化,教师没有及时的把握住,并使之得以充分燃烧。
2、课堂上留给学生思考问题、解读文本的时间不是太充足。教师有时多次的催促学生,必将影响到学生的思考效果。
3、课堂上热闹有余而宁静不足。同所有公开课一样,教师一味的追求课堂的喧闹,充塞语文课堂的是学生琅琅的读书声,七嘴八舌的讨论声,热情四射的演讲声,而忽视了学生思考问题时的宁静的美丽,沉思的美丽。其实学生自主学习时需要一份宁静,倾听时需要一份宁静。我个人以为缺少了倾听,缺少了沉思的语文课堂不能说是完美的课堂,4、教师所设计的一些问题虽能紧扣住文本,但是显得较零散,没有一个能起着串起全文的好的问题,问题缺乏一定的层次性开放性和创新性。
5、教师赋予一节语文课的教化功能太多,感觉上目前绝大部分语文公开课都有一种非语文的语文课现象。
一节语文课的性质、目的、任务不同,评估的标准是不同的。如一节阅读课的评估标准,与一节作文的评估标准就不一样。同是阅读课,由于要完成的教学内容、任务以及文章的体裁不同,评估的标准也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可从以下方面着手评课。
一、评教学目标是否明确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训练的过程,包括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训练。教学目标是否明确,主要指语文基本功训练的目标是否明确,需要传授哪些知识、培养哪些能力。进行哪些语文基本功训练、采用哪些方法,每一项知识、训练达到什么程度,都是否做到明确、具体。
例如,对一节阅读课的评估,主要看读、写训练是否落实;是否既能紧扣语言文字来理解内容,又能根据内容来体会语言文字的作用;在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的同时,又能时时感受到思想教育的力量。
通常,传统的老师对一堂阅读课的评估,往往只侧重在学生的回答好不好上,对学生读得如何,课文读得熟不熟,读得好不好往往重视不够,至于课堂上是否动动笔,练一练,就不大注意了,也就是课堂热闹就是好课。有的老师在这方面就做得比较好。如有的老师在讲读完《甜甜的泥土》(笔者要举例论述)要让写信给王小亮。对于这种加强笔头练习的做法,评课时一要给予肯定,二是加强学习。
二、对教材的理解是否正确
理解教材是教好一节语文课的基础。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正确理解,主要包括对教学要求、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对关键语句的正确理解,对课文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的正确把握,对写作特色的正确品悟。对教材的理解是否正确,反映了教师的知识水平和语文能力。
明确教学要求,把握重点、难点,这是正确理解教材的前提和基础。教学要求要定准,重点、难点要找准,这是教师钻研教材的基本功。对关键语句的理解,是指要抓住重点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对课文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的理解,是指能在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主要观点。(笔者举例论述)
三、对教材的处理是否恰当
恰当地处理好教材是教好一节语文课的关键。对教材的处理是否恰当,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对教材的处理,主要始对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的处理,以及据此设计的基本教学思路。对教材的处理是否恰当,包含以下方面。
1.看对教学内容的取舍是否合理。如,淡化结构、层次教学,重在整体感知课文,如《社戏》
2.看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否突出。就语文课来说,所谓重点、难点,一是课文本身的重点、难点,指对突出课文中心起关键作用的内容和一些学生不易理解的内容;二是基本功训练的重点,指在引导学生读懂课文,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训练过程中,选择一两项着重进行训练。(笔者举例论述)
3.看是否善于从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出既符合教材特点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思路。教学既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又考虑学生的实际。首先,教学思路不是凭空而来的,是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设计的。其次,教学设计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变化了的情况(主要指“学”的一方出现了新情况,如学生提出新的有价值的问题,应纳入教学中解决;原作为教学的重点,教学中却比较容易得以解决,就不必多费功夫),调整教学设计,使之更加适合教学的需要。同时还要评出教师设计的衔接语言。
四、教学过程是否体现了正确的教学思想
分析一节语文课,当然要分析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否合理,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得当,主要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体现了正确的思想。表现在以下方面。
1.看教师如何处理教与学的关系。看一节语文课是否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主要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结合得怎样。具体来说,包括四个方面:一看教师是否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二看是否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体现了学生自主的学习;三看是否体现了教师引导学生在不断的探索中得出结论的过程;四看是否重视学习方法的渗透,朝着“自主读书”“自主作文”的方向努力。
2.看课堂上学生是否有足够的语文活动(包括讨论)。
3.看教师如何处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关系。主要看教师是单纯地传授语文知识,还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特别要看教师是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看教师是否讲求实效。讲求实效,就是要反对形式主义,反对毫无实效的走过场,也反对看似热热闹闹、生动活泼,实际上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上收效不大的现象。
五、教师的基本功、教学艺术如何
语文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语言基本功。要求能够流畅地运用普通话进行教学,语言规范,用词准确,语句通顺,讲课通俗易懂,并能及时发现、纠正学生说话中的语病;(2)朗读基本功。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方面可为学生示范;(3)板书基本功。要求写字正确、工整、熟练。(4)教态。要求教态自然、亲切,感情饱满,举止端庄。
语文教师的教学艺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语言艺术。如,说话是否得体,语言是否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等;(2)启发诱导的艺术。如,是否善于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是否善于点拨、相机诱导等;(3)驾驭课堂教学过程的艺术。如,是否善于使用引人入胜的导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环节是否紧密,过渡是否自然,是否善于巧妙地处理课堂的偶发事件等。
第三篇:地理学科评课稿
地理评课稿(整理)(一)从教学目标上分析
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追求。如何正确理解这三个目标之间的关系,也就成了如何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如何正确地评价课堂教学的关键。
(二)从处理教材上做出分析
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三)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1、看教学思路设计
写作要有思路,写文章要有思路,上课同样要有思路,这就是教学思路。教学思路是教师上课的脉络和主线,它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来的。它反映一系列教学措施怎样编排组合,怎样衔接过渡,怎样安排详略,怎样安排讲练等。
一是要看教学思路设计符不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不符合学生实际;二是要看教学思路的设计是不是有一定的独创性,超凡脱俗给学生以新鲜的感受;三是看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是不是清晰;四是看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思路实际运作有效果。
2、看课堂结构安排
教学思路与课堂结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学思路侧重教材处理,反映教师课堂教学纵向教学脉络,而课堂结构侧重教法设计,课堂结构也称为教学环节或步骤。课堂结构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课堂效果。可见课堂结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通常一节好课的结构是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高。
计算授课者的教学时间设计,能较好地了解授课者授课重点、结构安排授课时间设计包括: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与衔接是否恰当。
(四)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
1、看是不是量体裁衣,优选活用
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总是相对而言的,它总是因课程,因学生,因教师自身特点而相应变化的。也就是说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量体裁衣,灵活运用。
2、看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方法最忌单调死板,再好的方法天天照搬,也会令人生厌。使课堂教学超凡脱俗,常教常新,富有艺术性。
3、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评析教师的教学方法既要评常规,还要看改革与创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信息技术为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知识空间,它为各科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好用好知识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五)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
1.看板书:好的板书,首先,设计科学合理。其次,言简意赅,再次,条理性强,字工整美观,板画娴熟。
2.看教态: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表达靠55%的面部表情+38%的声音+7%的言词。
3.看语言:教学也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教师的语言有时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教师的课堂语言,首先,要准确清楚,说普通话,精当简炼,生动形象有启发性。其次,教学语言的语调要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4.看操作:看教师运用教具,操作投影仪、录音机、微机等熟练程度。
(六)从教学效果上分析
巴班斯基说:“分析一节课,既要分析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方面,又要分析教学结果方面。”经济工作要讲效益,课堂教学也要讲效果。看课堂教学效果是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课堂效果评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效率高,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主要是看学生是否参与,喜欢。还要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思考过程。二是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知识、能力、思想情操目标达成。三是有效利用40分钟,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
课堂效果的评析,有时也可以借助于测试手段。即当上完课,评课者出题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当场做以测试,而后通过统计分析来对课堂效果做出评价。
总之,课堂评价直接影响新课程改革的进程,只有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才能保护教师的课改积极性,正确引导课改走向深入。
今天下午地理备课组成员听了郭永平老师上的一节课,内容是必修1第二单元《第三节 大气环境》中的《
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经过听课评课,我们觉得郭永平老师的课有以下几个优点: 1.善于设置问题情景,如:
大气通过什么方式削弱太阳辐射?
地球表面白天的温度为什么不会很高?夜晚的温度不会很低?
夏季有云的白天气温为什么不会太高?
晴朗的天空为什么呈现蔚蓝色?
青藏高原紫外线辐射为什么强烈?
地球表面昼夜温差较大,但与月球相比,有何不同?为什么?
…………等
通过问题,引出矛盾,创设思维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注意和思考的指向性和集中性。在教学中应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2.多次转换和综合运用了教学手段
心理研究表明:“在适当的教学条件下,少年稳定地保持注意40分钟是毫无困难的。”本堂课郭永平老师运用阅读、讲授、多媒体、投影片、画图、录像片和提问等活动,不仅稳定了学生的注意,同时保证了整节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3.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如通过具体事例:大棚温室农业、北方农民秋冬季节燃放,冬天穿羽绒服,盖被子等说明保温作用原理。运用大气热力性质解释一些地理现象,得出相关的知识结论。通过知识的迁移和运用,使学生运用知识和理解知识以及思维能力的提高。
4.价值观念的教育在本节课中,体现的较好。
如在大气和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上,即在人地协调发展的教育上,在课后布置了探究性问题:当今世界气候变化怎样?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这种变化会造成什么影响?人类如何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通过问题设置,让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达到体验和自我教育的目的。使学生更加关注人类生存的环境及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
一、地理好课的基本要求
1、激发学习热情
问题:应对高中结业考试、高考而教学。
要求:在引导学生认知的同时,给学生送去快乐和愉悦。
2、强调主动参与
广度:全部学生是否都参与到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中来了。深度: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探究。
3、加强地理学习指导
引导学生用地理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世界:5W原则
指导学生用地理学习方式:图表法、比较法、观察法…
4、体现动态生成
由于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和达成的过程,是与社会生活密切关联的过程,因而有着许多不确定因素。教师应随机应变、充分利用课程教学资源、因势利导,达到教学效益最大化。
5、彰显实用价值
实用性的重要体现: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到的东西是否能应用到今天和将来的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
6、追求实在效果 问题
教学目标过多过高,不切实际
课堂教学做秀
二、地理课堂教学评课的主要内容
要求
结合学生能力、教学进度、课程标准等实际情况进行目标的实施
在一种自然状态下进行师生真诚的对话,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的生成
学生的学:学习情绪,参与交流,思维过程,学习方式 教师的教:教学设计,角色把握,环境营造,技术应用 地理课堂教学评价内容一:学生的学 主因素 子因素
1.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学习情绪 2.学生是否能保持良好的注意状态
3.学习过程是否轻松、愉悦 1.学生是否全员参与教学全过程
参与交流 2.学生参与的形式是否多样
3.师生、生生间是否积极交流协作 1.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思考并踊跃发言
思维过程 2.学生是否敢于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
3.学生回答问题是否流畅、有条理 学习方式 1.学习是否体现现代学习方式特征 2.学生是否积极运用地理学习方式
地理课堂教学评析内容二:教师的教
主因素
目标
教学 设计 内容
过程
角色把握 环境营造
技术运用 子因素
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否清晰具体、有针对性 教学内容的设计是否关注生活、体现学科教育价值、创造性地处理教材
教学过程是否流畅、新颖
是否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是否营造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环境 是否创设平等、和谐的学习气氛 是否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是否能够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 是否恰当教学媒体的选择
是否能熟练、准确运用,规范操作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看图说出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各层的主要特征 2.学生能够说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效应。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够看着表格,运用对比分析方法,比较说出不同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以及大气的选择性吸收。
2.学生能够画出简图说明大气的整个受热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大气与人类活动的密切性,学生能够增强大气环保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三、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选自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的第一课时,主要包括大气的削弱作 用、保温作用和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本节课在教材中体现的图表比较多,而文字较少,因此在对本堂课的讲解时重点要培养学生的图表能力的分析,并且适当补充概括性的文字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课程标准是“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本条“标准”旨在认识导致大气
运动的基本原理,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
2、重难点分析
要说明对流层的大气受热过程,那么首先就要认识大气的垂直分布。其次要明确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了解不同的大气物质对太阳的不同波长的光有其选择性吸的特点。第三,明确什么是地面辐射,大气辐射以及大气逆辐射,重点掌握这三者的受热关系,能够学会运用图表分析。这个也是课标中明确要求的。
3、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2.大气受热过程大气和温室效应
(二)难点: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大气
1、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用起来了。
2、教师能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3、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师能有意识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4、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科学合理地进行分工合作,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遇到困难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5、教师能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实现。
6、新的课程观认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新教材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教师能善于用教材去教,能依据课程标准,因时因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注重联系社会变革和学生的生活实际。
7、课上出现了教学内容泛化的现象,教材备受冷落,学科特有的价值没有被充分挖掘,学科味不浓。
8、教师能合理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学生的即时评价具有发展性和激励性。
9、学生能够自学的内容,教师让学生自学;学生能够自己表达的,教师鼓励学生去表达;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做。
10、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解放学生的耳,还解放学生的脑、口、手。
11、教师能有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
12、教师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以探究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使接受与探究相辅相成,学生的学习境界更高,学习效果更好。
13、教师对学生的激励既不形式化,又具体、诚恳。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能及时以恰当的方式指出纠正。
14、以新的课改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以自己的教学行为来诠释自己的教学思想。
15、能有效的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问题。16,教师的一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促成了知识的整合,体现了多元的价值取向,促进了学生认知的整体性发展。
17、课上得很成功,给人耳目一新,无论比指导思想、课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新的理念,体现了数学学科的本质:
18、做到重组教材,力求让学生经历探究学习的全过程。
19、探究活动的设计,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新知,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
20、留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21、不过早地出现结论,肯花时间让学生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和体验的机会。
第四篇:中学地理学科
中学地理教学资料
中学地理学科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理解与使用水平的测试(2009年1月)
世界地理部分
1.地理课程标准中有 “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这条标准。
(1)在上课时,您是如何让学生利用地球仪完成这部分学习内容的?请说明主要教学步骤。
(2)为了落实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您是如何使用下面这幅图的?
2.在完成“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这条标准的教学中,一些老师设计了类似游戏的活动,增加学习过程的趣味性,提高了学习效率。在这节课上,您是否也组织过学生感兴趣、效果好的活动?请按照教学步骤顺序一一写出。
3.课程标准中有“用实例说明某一国家自然与社会环境对民俗的影响”这条要求。请您任选五个国家,各举一例说明这些国家自然与社会环境对民俗的影响。并说明您曾经采用过什么好方法,让学生参与了课堂学习活动。
4.课程标准中有 “举例说出某一国家与其它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这条标准。若有学生问:“为什么美国的金融危机会影响到我国和其他国家的经济呢”?您作为地理教师,将怎样回答?请说明。
5.《巴西》是人教版地理教科书中(七下)中学习的最后一个国家。您能否利用这个国家的教学过程,检测学生是否会用前面学到的地理学习思路、方法?同时也尽可能综合反馈之前的课标要求是否得到了落实?请利用《巴西》的教学做一个“学习与反馈相结合”的尝试,您打算如何做?请写出主要的教学思路或步骤。
中国地理部分
1.下表是以前的《初中地理教学大纲》与现今的《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对“疆域与行政区划”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
(1)结合材料,比较说明《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与《初中地理教学大纲》的不同之处。至少写出三点。
(2)并说明这部分《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新导向。
2.新课程提倡对学生学业水平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在教学中,若评价学生是否达成了如下课
标要求,除了命题
考试,还有哪些其他评价方式?请您写出。
3.在教学中,为了落实“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这条课标要求,您准备选择哪些课程资源?请说明选择这些课程资源的出发点。
4.在地理课程标准中,有些内容标准之间存在相通之处。教师在组织教学时既可以相互兼顾,又可以适当合并,这样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缓解课时紧张的矛盾。请回答下表要求。
第五篇:经典地理评课
经典地理评课
2010年暑期,安徽省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研修高中地理研修主题是“评好课”专题。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陈大伟老师主讲的《怎样观课议课》贴近一线教学实际,充满人文关怀,不少建议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几段讲座视频和文本,我前前后后看了好几遍。2010年11月25日,周四,应淮南市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邀请,陈大伟老师又亲临淮南开设全天讲座,上午半天的主题就是《怎样观课议课》。陈大伟老师的讲座注重现场互动,娓娓道来,擅长故事寓意,视角独特,不少建议朴实、中肯,听他的讲座令你不觉得时间难熬,即使讲座中的有些话我耳熟能详,而身处讲座现场的我却迟迟舍不得离开。陈大伟老师身上值得学习之处甚多,而最难能可贵之处是在教师继续教育和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之路中,陈大伟老师能够坚持真正深入一线,身体力行,敢于说:只要有机会,观察老师上课,与老师讨论课,偶尔也给中小学生上上课,以此感受课堂、研究课堂,检验和完善观课议课的认识和实践。这是很多教育专家不敢说更不敢尝试的危险行为。太多的教育专家和教师同行很会批判,而曾担任过地理教师的陈老师更善于“建设”。于是,2010年底,我决定网购此书,收藏一本。2011年元月,抽了两周时间细读了《怎样观课议课》(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尤其喜欢作者写的“致力解结(序)”和最后的附录“为了教师的批判精神”。书中罗列的案例多数是初中和小学的语文、数学、英语等课例,以小学的课例偏多。阅读链接部分呈现了域外体育课例,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没有见到高中课例和初高中的地理课例,这是我感觉奇怪的地方,陈老师曾经是地理教师出身,原本以为他的书中会选择地理课例的。不过,天下万事,本同一理,对于教育同样如此,开卷有益,殊途同归,我决定以陈老师的著作为指导,来梳理工作九年来地理学科一线教研活动中听评课的心得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