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西环境问题探源及解决对策
山西环境问题探源及解决对策
山西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自开展大气环境监测以来至2006年,所有城市没有一个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即人类长期居住所需要的空气质量最低要求)。大多数泉源衰竭、干枯,使大多数河流无径流或仅有源头少且短的溪水,河道里流着的是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多年来有约60%的河道监测断面为失去使用功能的劣五类水质。水土流失面积达70%以上,到处荒山秃岭,黄尘弥漫。挖煤造成的地面塌陷和矸石堆放污染环境的现象在广大矿区普通存在。山西污染严重不但是全国之最,也在当今世界之最的行列。
一、山西环境问题探源
多年来,山西省的环保工作可以说是下了大力气、付出了大代价的。炸药包、推土机、停电、停运、停贷、抓人、处分干部的措施都用上了。累计关停取缔土(小)企业和设施以及违法建设、未完成限期治理任务的企业或设施在2万个上下。1997年在全国的取缔污染严重的土(小)企业和设施行动中,就取缔关闭了1.3万家,占到全国的1/10。2000年在全国的工业企业限期达标、逾期关停活动中,关停不达标企业4000多家,占到全国关停总数的1/7。近两年来掀起的环保风暴又关停了4000多家污染企业的设施。与此同时,对规模较大的工业企业建设了7000多台污染防治设施。为什么以这样的大力度、大代价,在产污与治污的对垒、较量中,环境保护没有占到压倒优势,环境污染仍很严重呢?
通过分析历史进程、总结经验教训、剖析深层次原因,得到如下启示:
(一)过渡开发造成了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首先是千百年来的农耕生产对地上的高强度开发,破坏了生态环境。山西丘陵山地占80%,其中20度以上坡地占60%。在丘陵山地开荒由生态破坏导致水土流失、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地下水补给不足,形成泉源衰竭、河流干枯,反过来又因生态用水不足,影响到生态系统,使原来的生态良性循环变为了恶性循环。二是以采煤为主的地下过度开发,破坏了地下水与地表之间的连接、贯通,加剧了水环境的失衡,造成了干旱增多,有河必干的环境。三是在以煤炭为主的矿物超强度开发和初级产品加工,使大量的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水体和固体废物污染。
(二)对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的片面理解导致了重污染企业的无序发展,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衡。一度时期曾错误地以为,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只能发展能源重工业产业。从而形成了严重的产业结构问题。一是主导产业结构单一,更多地注重了能源、原材料工业的发展,忽略了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平衡。在结构已极不合理情况下,虽然强调了经济结构调整,但重心没有放在产业门类的调整上,基本上是在重污染产业的圈圈内打转转,突出“关小上大”,结果是小的没关好,大的上来了,形成了重污染企业犹如割韭菜一搬的轮回重复。以炼铁炉为例,取缔了“一脚蹬”上了6m3的炼铁炉,取缔了6m3的上13m3的,取缔了13m3的上30m3的,然后依次是60m3、100m3,拆了再建,建了再拆,轮回重复,现在正在关闭拆除200m3以下的。炼焦炉也是如此,取缔了坑式土焦,上了萍乡炉,取缔了萍乡炉,上了改良炉,取缔了改良炉,上了小机焦,取缔了小机焦,上中机焦、大机焦(其实也是国外在2000年就形成共识要关闭的重污染难以治理的炼焦炉)。耐火材料、铁合金、水泥窑都是这样。这么多年来,一直是污染——治理——再污染——再治理的重复,实际上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路子。对山西严重污染的根源是产业结构的问题,社会早有共识。省委、省政府也大抓了经济结构调整。“十五”期间提出了采煤、炼焦、炼铁等传统产业“关小上大”新型化,发展旅游、文化、信息及新型材料等产业并规模化。多年的努力使传统的煤炭开采、电力、焦化等企业在规模上有所扩大,技术装备上有所提升,旅游等新型产业有所发展。但是由于对发展一产和三产重视不够,政策、投资支持力度不大,使重污染的产业结构不但没有改变,反而进一步加重,重污染产业的比重以70%、80%至90%的直线上升。原来基础好的纺织、电子、机械、日用化工、服装鞋帽等产业逐步委缩。与之相随的是,除了少数重点城市因为一定程度控制了重污染产业的发展,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外,在其它大多数县城和工业集中区,空气污染却在加重。相当多的县城全年二级天数不到100天。水环境污染超标浓度和固体废物堆存量均为全国之最,山西成为全国污染最严重的省份。
(三)区域功能定位模糊和错位导致了对人居环境缺乏有效保护和改善。山西是国家确定的能源重化工基地,但同时还是3000多万人口休养生息的地方,特别是各个城市、县城,更是人口稠密的地方。能源重工业产业,必然比其它产业产污及排污量大,对区域环境污染严重,而人居区域,必然要求优良的环境质量。这两者是矛盾和不能共容的。但是长期以来没有高度重视这一不同区域的功能区别,没有分区进行区域功能定位,实行合理布局,不少城市不顾人居环境的要求,提出发展能源重化工城市的目标。在城市市区及周边建设和扩张重污染项目,使人居环境的污染物超过了环境容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以太原市2001年至2006年这一阶段为例,问题就看得很清楚。这六年来,太原市下了很大的力气抓污染治理,开展了企业达标升级和蓝天、碧水、生态、净化等五大环保工程,使全市999个重点工业企业中,有708个完成全面治理,实现排污达标任务,269个企业被关停,取缔推平土焦坑4255个,取缔关闭严重污染的土小企业和落后生产设施1129个,拆除燃煤锅炉1804台,更新改造锅炉2110台,新增集中供热面积3600平方米,新建、改建、扩建污水处理厂4个,取缔了市区城乡结合的756个非法储煤场。而与此同时,从2001年至2006年,太原市原煤产量增加了56%,粗钢产业增加了75%,发电量增加了75.6%,焦炭产量增加了44.9%,水泥产量增加了93.1%。这些重污染产业的扩张,必然是能源原料的高消耗、污染物的大量产生和排放。尽管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使污染物排放总量有所下降,空气环境中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浓度值分别下降了22.8%、41.6%和40.5%,空气综合污染指数平均值下降了40.5%,二级以上天数增加了141天。但是太原市的大气环境质量距国家大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仍有较大距离,在全国47个重点城市和113个环保重点城市中排名仍在靠后。也是这同一时期,曾经和太原排名不相上下的周边几个城市都在大步前进。在2001年前后,在沈阳、天津、北京、石家庄、呼市、西安、兰州、郑州等城市的排名中,太原位于中间位置,而2006年则下降到了位于倒数第二的位置。特别是沈阳市由原来的和太原市不相上下,发生了质的飞跃,空气质量达到了二级标准,二级天气多年保持在310天以上,成为全国的环保模范城市。两市环境质量变化的显著差异,在于治理环境污染路子的迥异。沈阳市对工业污染源采取的做法是“关小的、搬大的、严堵进来的”,而太原市采取的做法是“关小的、上大的、治理超标的”。
(四)产业政策的低标准和生产方式的粗放型,增加了污染物的产生和对环境的污染。在这样一个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极容易上马高耗能、高污染低水平产业的地区,对这些产业必须高标准、严要求。但长期以来,没有重视山西这一特点,而是被动跟着国家的产业政策走,对规定淘汰的工艺设备,远远滞后于国家的时限要求。应该看到国家产业政策是在全国范围内的最低要求,在山西这样一个重污染产业高度聚集的地方,按照国家的最低要求走,永远是最落后的。我们多年来就是跟着最落后的脚印走,旧的被关闭后新建企业按最低要求建,往往是还没有建成投产,国家更严格的产业政策又颁布了,再来一遍取缔关停。结果是污染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而投资也变成了被关闭摧毁的破砖烂瓦、破铜烂铁,教训十分深刻。
(五)财政税收政策导致了山西收入低,公共财政用于环保等公益事业的投资严重不足。按国家的财政税收政策,山西的资源型高能耗、重污染产业税收高、上缴比例大,地方留成少。以河南省和山西省相比,2006年,河南省GDP为1.246万亿元,财政收入为600多亿元,每元GDP收税费不到5分钱,没有上缴任务,中央转移支付为1千亿元。山西GDP为4746亿元,财政收入达1048亿元,每1元GDP收税费接近2角1分钱,是河南省的4倍多,上缴600多亿元,自己留成400亿元,中央转移支付100亿元。相比之下,山西税收高,地方留成少、转移支付少的状况十分明显。税收高,则使职工收入降低,山西省的电力、冶金、煤炭各个行业职工收入都较外省要低许多。而地方留成少,则使地方可自由支配财力少,有的市政府可支配财力仅为几千万元,可用于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捉襟见肘。从国家的财政税收政策也可看出,我省这种单一的重型经济结构不但有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的一面,还有从业人员收入低、地方财政收益低的一面。
(六)山西环境问题的隐忧。近几年来,山西省委、省政府下大决心要采取大措施使山西的环境面貌有大改观。以实施蓝天碧水工程和削减排污总量为主线,大刀阔斧地对重点污染原实行摧枯拉朽式的整治,取缔、关闭、治理、改造,多管齐下,取得了明显成效。这样继续下去,环境状况还会有进一步改善。但是,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隐忧。
一是大量的煤化工产业的上马,给恶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和危害,埋伏了隐患。特别是对地下水的污染危害造成了潜在威胁。经清理整顿后,保留的焦炭能力约为1.57亿吨,同时还有大量的煤化工要上马,焦化和煤化工在生产过程中,要有污染物排入环境。这些污染物大多数是具有强列毒害作用的有毒有害物质,有相当多数还是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因为土壤难以降解,这些污染物会随着降水的下渗而下渗,终有一天要和地下水对接起来。目前,山西人生活主要靠的是地下水。如果地下水被这些有毒有害物质污染,人畜饮水就会成大问题。目前已有个别地方的地下水饮用水源出现了含铬、含氨氮的有毒有害物质。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长此下去,会怎么样呢?再有,就是这些有毒有害物质在生产、贮存、运输过程中,一旦发生污染事故,往往是灾难性的。去年繁峙、昔阳的水污染事故,就是运输化工物质的车辆翻倒,使有毒有害污染物流入水体,影响到饮用水源地安全的。
二是采煤对水资源的破坏。采煤要对地下形成一个个的大窟窿。当降水穿过地表下渗时,就渗到大窟窿里,破坏了地下水上下的连通。使地下水位下降,泉源衰竭。目前,山西全省大多数泉源已干涸,人们主要靠从浅层地下水取水饮用,维持生活。一些矿区已因浅层地下水干枯而造成饮水困难,而这种挖煤造成的地下水破坏的势头,随着产煤量的增加,不但不会减弱,反而会增加。按目前的年采煤量连同矸石、岩石、泥土在内测算,每年会在地下形成一个超过10亿立方以上容积的大库容,那么20年以后呢?会更大范围地影响到水环境的平衡,缺水将会更加严重,加上炼焦、煤化工可能出现的对地下水的污染,水环境危机的潜在威胁形势十分严峻。
三是大量重污染企业的建设,使排污总量和正在改善的大气环境质量有可能出现反弹。尽管全省正以摧枯拉朽之势治理污染、削减排污总量,新上项目通过建设严格的治理设施,使新增排污量最小化。但不容忽视的是,在新一轮的经济发展中,由于投资者在山西看好、看重的主要还是那些能源、原材料项目,这一点在近年来举办的招商会上反映的非常明显。而且山西强大的习惯势力还是侧重发展这些项目。这些项目的大量上马,又会形成又一轮的再污染。即使这些项目都采取了严格的排污量削减措施,但因其规模大、排污量也大,众多项目的排污总量就会超过环境容量,并抵消了花大力气减下来的排污量,从而使改善环境质量的步伐有可能停顿,甚至出现反弹。
二、山西环境问题得到根本解决的对策建议
山西严重的环境问题,不是就污染论污染、就生态论生态能解决的。必须扬弃围着污染源打转转的事倍功半的做法,以科学的发展观和生态文明的理念,在经济结构、产业布局、合理区域功能定位的高层面上,统筹考虑、综合决策。通过追求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平衡、经济活动对环境影响与环境承载能力的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质量改善,人居环境的优美。
(一)解决区域功能矛盾,明确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实行合理布局。重点是将能源、重工业产业与人居区域分开布局。一是在人口稠密的地方,以人居环境为主导功能定位,实行以人为本,环保优先。把满足人居环境的要求作为最高要求,对破坏人居环境要求的生产活动设立红色警戒线和高压线。对重污染的企业,车间或生产设施,实行关小、搬大、堵进的政策,同时,加大投入,进行生活污水、垃圾的处理,发展集中供热、供气,增加绿地和景观水域,建设优美的人工环境,并大力发展无污染产业。二是对满足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需求的产业,实行大分散、小集中。大分散是就整体来说,在全省范围内要科学合理利用环境容量,充分利用环境的稀释扩散能力,并结合平衡区域的经济布局和收益水平,对这些重污染产业实行分散布局。小集中是就一个区域来说,对这些产业建立园区,集中布局,既避免重污染企业的分散污染,又便于企业相互之间废弃物的再利用、再循或者集中处置,发展循环经济。同时,远离人口稠密和饮用水源地等与集中人群生活紧密相关的地方,避免重污染企业影响人居环境。
(二)发展良性产业,实现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平衡。要破除能源重化工基地只注重发展能源重化工产业的狭隘认识。要认清这种产业结构不仅浪费资源,污染破坏环境,而且税收高、地方留成少,从业人员和地方财政得实惠不多的实质。要大力发展无污染或少污染、低能耗、低税收、多留成的产业。一是制定鼓励第三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鼓励发展无污染、少污染、多收益产业,同时适度限制煤炭、焦炭、炼铁、铁合金等产量,把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朝着平衡合理的方向推进,再不能走那越调越重的路了。二是争取国家对山西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增加转移支付,让山西人民在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同时,更多地得到改革开放和能源基地建设的实惠。三是在实现产业之间的平衡的同时,还必须使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与环境承载能力平衡,排污总量与环境容量平衡,对环境的影响要与对环境的恢复平衡。即使是工业集中区,也必须以工业区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来要求,控制这个区域的最高允许排污总量。煤炭开采量要与采煤形成的地下窟窿的填补效果相平衡,从现在起,就要狠抓对地下窟窿的填补。
(三)制定山西地方的产业政策和经济技术政策。一是在山西这样一个重污染产业集中的地方,必须对高能耗、高消耗、重污染的行业实行严于国家的产业政策。对现有的要从严、从快淘汰或高标准提升。对新建的,要制定高于国家产业政策的准入条件。这样,才能高起点、高质量地提升这类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管理水平和节能减排水平。近年来,山东省就制定实施了严于国家的产业政策。二是制定主要产业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包括技术设备水平、资源能源利用转化水平在内的具体的经济技术政策,并随着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的出现及时调整,使每个企业在主要环节上有所遵循和约束。过去,国家曾颁布过环境保护技术政策,详细具体,实用性很强。虽然随着大量新工艺、新技术的出现,许多技术政策已过时,但是这种做法可以借鉴,对规范企业行为,提升企业整体水平大有益处。
(四)建立正确的经济、社会、环保考评体系,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要按照科学发展,优化结构、改善民生、改善环境,增加地方收益的思路,制定考核指标体系,引导、推动山西的产业结构得到良性调整,环境得到改善,人民收入得到较大提高,公共财政和公益性投资得到迅速增加。一是突出考核地方可支配财力指标,好处有二,一方面可促进地方可支配财力增加,对提高地方公共投资、改善民生;另一方面,可激励地方政府降低发展高消耗、高污染、高税收、低留成、低收益产业的热情,转而发展无污染或少污染、低能耗、低税收、高留成的产业,引导产业结构向良性调整和发展。二是突出考核节能减排和环境质量指标。节能减排是国家确定的刚性指标,对山西这样一个能耗高、污染严重的地方,更迫切需要强化对这项指标的考核,促进节能减排和环境质量改善。三是降低考核GTP指标的力度,国家在“十一五”规划中将这项指标列为了预期性指标,而非刚性指标。对山西来说,由于发展高能耗、重污染产业的习惯性势力很强,考核GTP指标会导致地方追求产量产值,偏离科学发展,大力发展重污染、高能耗的产业。四是弱化或不考核财政收入指标。如前所说,财政收入指标对山西是有虚名而无实惠的。反而促进了重污染、高能耗、高税(费)收、低留成产业的增加和扩张。故应当弱化对其的考核,以促使山西的产业结构、分配结构良性发展。
第二篇:物业管理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1.物业管理法规与体制滞后
尽管《物权法》出台,又有此前的《物业管理条例》,但整体上而言,有关物业管理的配套法律法规比较零散,缺少系统性。
现行的住宅小区物业管理体制存在着一些弊端,这些问题不解决,就不能从根本上确立正确、公平、符合实际的物业管理法律关系,也不可能使我国的物业管理产业健康发展。
2.遗留问题
一方面是开发商遗留问题,由于房屋质量差、过度承诺等开发企业遗留为题,从而使物业管理公司代人受过。一些住宅小区物业公司与开发企业如同母子关系,物业管理公司为开发商遮遮掩掩,即使不是一家,物业管理公司的权限也不能制约开发商的行为。因此,开发商的遗留问题,给业主和物业管理公司带来了后患。
针对房山的老旧小区,由于建设时间已经很久,许多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直到现在可能还没有完全解决;由于一直不能够得到妥善解决,业主对物业公司的信任度降低,抵制情绪越来越大,更加不利于物业管理。
3.业主缺乏自我约束
由于房屋产权多元化的发展,居住在同一物业内的业主的生活习惯、文化背景、消费层次等不尽相同,规模大的住宅区业主更是千差万别。业主的自我约束与自我保护意识也处于不同层次,为各自的利益冲突也经常发生,从而增强了物业管理的难度。
4、老旧小区的业主缺乏对物业管理的消费意识,还在怀念过去的“免费午餐”。
5、业主法制意识淡薄,加之法规不完善,业主只一味强调权利而忽视相应的义务。
6、社会关注程度不够,许多媒体只是关注所谓的新闻卖点,一有纠纷就纷纷对物业公司
7、行业协会还没有完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8、物业公司不专业,管理服务不到位
一些物业公司缺乏专业性,管理服务各方面不够规范,又未能够合理的处理好与业主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了业主对物业公司的信任度,同时也对整个物业管理行业带来很不利的影响。
二、相应的对策
1、政府层面
(1)制定完善的物业管理相关配套法规,建立物业管理信用档案。
政府应委派物业管理协会建立物业管理公司信用档案体系,它可为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监督物业管理公司及从业人员的市场行为,为业主、业主委员会查询物业管理公司信用服务,为社会公众对物业管理公司的违法违规行为提供投诉途径的信息管理系统,减少物业管理公司违法违规的经营行为。同时建立物业管理信用档案也有利于物业公司的良性发展,通过市场和业主的口碑来选择出真正优秀的物业公司,使真正优秀的物业公司能够在目前鱼龙混杂的物业管理行业
中脱颖而出,获得业主的青睐。
(2)制定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协调物业公司与个相关部门的关系,在物业公司做好服务的前提下,帮助物业公司协调工商、税务、教育、银行、水利、电力等各部门的关系,帮助物业公司各项服务能够更人性化、更规范化;使物业公司成为业主们的朋友,而不是敌人。
(3)推行建立第三方管理机构
由于业主对物业管理的不满与日俱增,并迫切要求物业管理在透明、公正的环境下进行操作,同时对于物业管理公司来说,面对业主过多的缺乏理性和缺乏专业的责问,已显得力不从心,而政府将太多的时间耗费在业主委员会的成立及物业管理公司与业主关系的调和上,此时可以组建一个第三方机构解决这些矛盾。
第三方机构可以是招投标中心、业主咨询公司、也可以是行业认证机构、仲裁机构、专家委员会。
2、物业公司层面
(1)严格执行承接查验标准
针对遗留的质量问题应认真实施承接查验程序,严格执行承接查验标准。在物业接管时,以明确物业公司与开发单位的责任。
(2)培育和监督业主大会与业主委员会的建立与运作第一、增强业主的自我约束与自我救济能力
由政府、媒体共同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业主花钱买服务意识,不交物业管理费是违法行为的宣传,引导业主依法履行业主的权利和义务,同时监督《业主公约》的执行力度,将业主违约行为进行宣传,提高业
主的自觉性。
第二、借助社区管理的力量,监管好业主、业主委员会的建立与运作。
(4)物业管理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企业管理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并认真执行到位,深刻认识服务型行业的特点,提高企业人员素质;要逐步提高物业管理从业人员的素质,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培养人才,为物业管理持续发展提供人才资源。
(5)制定好各项服务标准,达标要求已经收费明细,召开业主大会对相关规定及各项标准张榜公布,并接受监督。
3、社会层面
(1)物业管理协会应积极有效的发挥作用。
(2)加大对物业管理行业的宣传力度,使社会公众应客观公正的看待物业管理这一新兴行业,加深对这一行业的了解并对这一行业的作用充分重视。
(3)新闻媒体应了解物业管理行业的政策法规和行业特点,深切体会物业管理行业的酸、甜、苦、辣,加深对物业管理行业的了解、同情和支持,从而进行正面的引导,使业主对物业管理有一个深入地认识,促使业主形成正确的物业管理消费观念。
(4)加强对广大业主对物业管理的宣传和指引,增强对物业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和对物业管理消费的认同感。
第三篇:关于我国目前的环境问题及解决对策
关于我国目前的环境问题及解决对策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我国的经济开始高度发展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就在这成功之后,我国却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的环境都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就此环境问题的解决已经迫在眉睫了!一.城市发展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 1.空气污染加重
2.水污染严重和水资源短缺
3.固体废物排放量大,综合利用和处置率低 4.城市噪声污染严重
5.天然植被减少,城市绿地覆盖率低
6.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欠帐多,排水设施落后 7.大量耕地被占用
8.城市通风廊道没有,热岛效应严重 二.农村发展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 1.水环境污染 2.土壤环境污染 3.陆地生态系统污染 4.农残物的危害污染 5.水土流失和洪涝灾害 6.农村环境缺乏合理管理
三.解决对策
1.确立新的我国环境战略和目标规划,在确立的时候要注意保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2.建立合理的城市体系和城市结构,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和人口增长,合理开发中等城市,积极并加快发展小城市。同时制定一定的制度促进乡镇的发展,减少城乡之间的差距。
3.制定严格的城乡规划和科学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规划,依法实施;加强产业结构调整,严格控制资源能源消耗高、污染严重的工业在城乡发展;转变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改变落后的能源和资源利用方式。4.积极筹资,加强和改善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5.加强对汽车尾气排放的强制性监管,限制小汽车数量,完善并健全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开发利用电能、磁能及天然气等清洁能源,逐步取代汽油。
6.积极开展城乡环境保护和治理技术研究,推广国外新技术,依靠科学技术手段有效地解决城乡环境问题。
推行集中供热,普及型煤,积极开发燃气和清洁能源技术,重点解决烟尘污染。研究推广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使生活垃圾资源化。推行节水和污水治理技术,使废水资源化。研究和推行城市绿化技术,增加绿地覆盖率。在工业企业中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实现在工业生产全过程中控制污染产生,达到节能、降耗、减污的目标。研究提高城乡工业污染防治和基础设施水平的科学技术,保证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有雄厚的技术能力和较高科学水平。
7.建立健全城市环境法规,适时地推出《城市环境法》和有关标准体系,逐步建立和试行城市环境审计制度,制定强制性的环境管理规定和措施,实施依法管理和保护。8.制定政策,鼓励个人、企业参与城乡环境保护与建设。
9.提高全体人民的环境意识,积极加强公众参与;让公众更加了解环境法律的要求和自己所应承担的环境责任和义务,自觉维护应取得的环境权益;公众监督环境污染与破坏的行为,运用法律制止城乡环境的恶化。
10.鼓励创新,在工业设计领域中能有一些低能源消耗,少污染的作品出现。
第四篇: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及解决对策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社会的发展,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都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柱。中小企业在促进科技进步、丰富产业组群、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细化社会专业分工,增加就业和扩大出口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体制改革的深化,中小企业已成长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和吸纳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渠道。据《2008年中国企业发展报告》,我国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99%以上,其工业产值、销售收入、实现利润、出口总额分别占全国企业的62%、56%、40%和60%左右,上缴税收占国家税收总额的55%,中小企业还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特别是9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新增产值的76.7%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中小企业已构成了我国经济的一个重要层面。但有如此重要地位的中小企业在资金融通方面的比例却相当不协调:占全国企业总数99%以上的中小企业占有的贷款数额不超过总贷款额20%,并且,中小企业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结构严重失衡,我国中小企业间接融资占比高达间接融资占比高达98%,直接融资却不足2%。
一、造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
1.中小企业自身问题
中小企业自身存在信用、财务、管理、制度等方面的缺陷,这是导致融资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具体表现如下:
(1)中小企业自身反映信息严重不对称,面临信用缺失问题。
一般中小企业财务信息不公开,长期对外做假帐,更有甚者,他们设立几套账,造成信息严重不对称,对中小企业信誉产生极坏的影响。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信用问题是融资难的最根本原因,其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企业还款信用不足。由于企业受理者自身素质不高和发展眼光所限,一些中小企业缺乏对融资信用的重视,不愿意守信还贷,为中小企业树立了不好的形象,而一些中小企业由于没有还款能力,信用风险偏高,银行更不愿意放贷。
第二,企业商誉意识差、商业信用缺失。中小企业是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信用关联方,大量的商业往来都发生在中小企业之间。
第三,企业缺乏品牌意识,对产品质量把关不严,生产信用缺失。许多中小企业没有严格的质量符合体系或认证,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使用劣质、有害的原材料,采用非法生产方式,欺诈消费者,造成了生产信用缺失。
总之,目前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着严重的信用危机。占我国企业总数99%的中小企业,它们的信用状况直接决定着整个社会的信用状况,中小企业信用的普遍缺失造成了整个社会信用环境的低下,恶劣的信用环境反过来导致了中小企业的担保难、抵押难、融资难。
(2)中小企业缺少长期发展规划,缺乏自身收益留存和积累。
中小企业缺乏内部积累能力,使得中小企业没有足够的留存收益满足其内源融资。即使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及其内部分配体制的调整,企业可支配的盈余逐渐增大,但投入大再生产的资金却甚少。企业在利润分配的过程中,缺乏长期经营思想,自身积累意识淡薄,利润分配账户的余额几乎为零。很少有企业顾及长远利益,从长足发展角度自留资金以备扩大生产、研发新产品中资金所需。
(3)受资产、经营规模较小所限,存在较高经营风险。
一些银行人员根据日常管理信息估计,我国有近30%的私营中小企业,近60%
在4.5年内破产消失。中小企业的高倒闭状况,使向其放款的银行面临着比较大的风险。此外,贷款偿还的高违约率也是银行不愿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对我国部分城市商业银行的调查中发现,中小企业的违约率要远远高于大企业的违约率。如此等等,均增大了中小企业贷款的难度。
(4)缺少充足的资产抵押。
1998年以来各商业银行和中小金融机构普遍推行了抵押担保制度。在抵押贷款的实际操作中,金融机构对抵押物的选择一般仅限于土地、机器、设备、房地产的所有权或使用权。而中小企业普遍固定资产少,土地、房产等抵押物不足,抵押贷款的难度较大。
2.造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外部原因
从总体分析,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外部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条:
I我国政府中小企业融资政策服务体系方面的原因
(1)有关加强保障中小企业融资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
(2)定向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机构设置不健全。
(3)缺乏完整的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Ⅱ各类银行金融机构的原因
(1)我国银行监管部门对各类银行监管严格,各类银行自身对风险控制要求较高,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从其经营机制客观上制约了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2)银行实施信贷审批集权制,从操作流程上制约了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近年来,商业银行为了防范信贷风险,提高信贷质量,加强了内控机制建设,普遍实行集权式的信贷怜理模式,强化了总行一级的法人地位,大部分县、市基层行的贷款权、承兑权等被上收或部分上收。(3)缺乏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商业银行。从金融机构的设置来看,缺乏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商业银行。
Ⅲ我国资本市场的不完善方面
(1)在正式资本市场上难以获得上市资格。
(2)私人资本市场不够活跃,缺乏私人投资者。
Ⅳ担保机构尚不健全,运作机制尚存在一些问题。
Ⅴ缺少融资品种的创新以及缺乏必要的融资工具
三、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对策
1.中小企业自身的加强改进措施
(1)完善企业制度、加强内部份理(2)注重推进技术创新、保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对于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和综合竞争力的提高至关重要。(3)树立营造企业文化,广泛吸引各类型人才。(4)加强企业高符素质建设,培养企业家诚信品质及怜理才能(5)树立企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意识
2.我国国家层面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改革举措
Ⅰ信用担保体系的健全与发展
(1)我国信用担保的现状
近年来,为了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信用担保作为一种重要的中介服务已开始在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作为一种特殊的中介活动,信用担保具有以下特点:
信用担保介于商业银行与企业之间,它是一种信誉证明同资产责任保证相结合的中介服务活动。通过担保人提供担保,来提高被担保人的资信等级。另外,由于担保人是被担保人潜在的债权人和资产所有人,因此,担保人有权对被担保
人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甚至参与其经营管理活动。由于担保的介入,使得原本在商业银行与企业两者之间发生的贷款关系变成了商业银行、企业与担保公司三者之间的关系。担保公司的介入分散了商业银行贷款的风险,商业银行资产的安全性得到了更高的保证,从而增强了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信心,使中小企业的贷款渠道变得通畅起来。目前,我国的担保公司与机构具有如下特点:它们大都获得了政府的积极支持,由各级政府发起,资金上大部分卞要由财政出资或由地方政府控股:
担保资金投资渠道上也日益多元化,采取股份制形式组建,这样做既避免了加重财政负担,也为预防政府以出资者身份干预正常担保业务创造了条件;运作方式上,以“政策化资金、法人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为经营原则,以实施反担保等措施严格控制和防范经营风险,担保公司运作的主要目的都在于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以信用担保手段为中小企业服务,着力去解决它们发展中所遇到的融资难问题。
(2)我国信用担保体系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首先,加强风险控制担保机构是国际上公认的高风险行业,要采取严格措施,识别、防范、控制和分散风险。
第一,为了控制担保风险,银行与信用担保机构应各自承担一定的责任。这样给银行一定的压力和动力,能有效地加强银行与担保机构的协作配合,是分散和控制风险的有效措施。
第二,建立担保资金的后续补给制度。由于担保需求的进一步增加以及担保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担保损失,建立担保机构担保资金的后续补充制度对担保机构的生存和发展极为重要。
第三,实施再担保。从国际经验来看,实施再担保是分散担保机构风险的有效措施。在日本,先是担保公司给企业贷款担保,然后是保险公司再为担保公司的这笔贷款进行保险。目前,我国组建的信用担保体系缺少后者,使担保机构承担的风险过大。若建立二级信用担保体系,则可以极大地增强中小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的能力。
其次,规范信用担保体系的运行
根据国际经验,专业担保机构应按照合理规范的保险体系运行。
第一,关于担保机构和协作银行的责任比例,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担保机构约占70%一80%,银行约占20%一30%。
第二,关于担保倍数,担保资金的放大倍数一般是10倍左右。结合我国具体实情,我国担保机构的担保倍数一般在10倍以内。但是我国目前有些担保机构只放大1一3倍,这并没有起到预期的融资效应。
第三,关于损失理赔。坏账处理是信用担保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一旦发生坏账,担保机构与协作银行应明确理赔程序和实施细节。双方要积极配合,通过契约形式来处理发生的坏账,这样对于保护担保机构与协作银行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四,关于中小企业退出问题。在对中小企业扶持一段时间后,担保机构应规范合理地及时退出企业,以便给更多的企业提供帮助。
Ⅱ国家在税收政策上应对中小企业加大支持力度
我国现行的税制结构、税种设计及税收环境等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中小企业的资金瓶颈,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政府应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加强在资金投入、技术创新、产业引导等方面的税收扶持和调节,改革和完善现行所得税和
增值税,调整税制结构,优化税收环境,促进中小企业走出资金困境。
(1)优化税制结构
首先,应建立一个公平、合理、高效的所得税制。其次,要处理好流转税和所得税两者的结构关系。同时可以完善税收体系,更好的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收入的公平分配。
(2)加大中小企业创业期的税收扶持
中小企业的发展对解决下岗分流和再就业问题、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影响巨大。
(3)促进中小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期,企业能否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是决定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
(4)加大产业、产品结构的调节力度产品、产业调整属于宏观调控的范畴,是政府对市场调节的一种纠正,企业自身很难自觉地、有意识的自发进行。(5)优化税收环境
高效的税收制度更多是依赖于税务当局与纳税人的合作,而不是仅仅加强立法处罚。税务机关与纳税人应充分履行税法所赋予的权利和义务,逐步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从长期来看,税务当局树立为纳税人服务的意识比纠正纳税人的不纳税行为更为重要。很多国家通过自己的实践已经证实了这一点,如澳大利亚。最近几年,澳大利亚税务当局把注意力主要放在鼓励纳税人自觉纳税方面,鼓励纳税人一开始就遵章纳税,同时以纳税人为中心,积极寻求途径帮助纳税人正确纳税。这种做法对于建立一个规范、公平的税收环境很有帮助,已成为澳大利亚成功的税改经验。
我国政府应借鉴国外税改的成功经验,强化税务机关的服务意识,并制定相关的制度、采取有效的措施,为纳税人排忧解难,提供优质的税务服务:同时提高税收征收水平,改善征管手段,规范执法,积极营造一个适合规范经营的税收环境。与此同时,政府还应该规范和清理税外收费,增加收费政策的透明度,降低中小企业的税费负担,使中小企业能明确预计自己的税费成本,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有序的外部环境。
Ⅲ国家在法律方面对中小企业的支持
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应当有完善的法律保障,建立完善包括中小企业的技术促进法、中小企业的税收鼓励法、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法、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法、中小企业的政府辅导法等等。在诸多法律领域,我国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建立统一完善的中小企业辅导体系
中小企业一般集中在劳动密集和技术密集的产业,中小企业的发展有赖于人力资源的提高与更新,在中小企业中建立完善的辅导体系,帮助中小企业发展是政府刻不容缓的大事。
(2)建立完善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
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提供支持,颁布《中小企业银行法》并明确规定,设置中小企业银行,确定对中小企业有效的信用制度,使中小企业者能顺利进行自主的经济活动,谋求提高其经济地位。同时,我国政府还应建立完备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3)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法律支持
当今中小企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科技的创新,主要依靠发展高科技产业。所
谓高科技产业主要是指技术密集或以科学为基础的产业,其特点是直接来自科学或与科学密切相关、严格依赖高水平的制造技术和科学化管理,以及由此产生的产品的高附加值和发展的高速度。我国应改革人事制度,解决科技人员创办高科技中小企业在经济、职称、户口等方面遇到的障碍,并制订统一有效的鼓励科技人员创办中小企业的法律、法规。
Ⅳ.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的改进与优化
对于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指标,应当选择最能反映中小企业财务状况、对贷款质量影响最大、最具有预测和分析价值的变量。虽然中小企业是企业群体的特殊组成部分,但是其评价内容应与一般企业相类似,因而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可以在现有基础上,根据中小企业的特点从一般企业信用评级指标体系演绎而得。
Ⅴ商业银行在中小企业融资方面的金融创新
1.创新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
不同的中小企业由于所处的行业不同、经营理念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融资需求。这就需要银行不但创新出更多金融工具来满足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同时加强银行对信贷风险的控制能力。下面就介绍一些主要的金融创新工具。
(1)担保方式创新
抵押物不足和难以获得信用担保是中小企业融资的固有特征,应以替代的方式解决担保问题。这样,既可以满足银行经营管理中风险控制的要求,又适应了中小企业的现实情况,以下是几种替代性担保方式:
a、变企业担保为个人担保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其经营者和所有者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统一的,因此将对企业的信贷转化为对个人的信贷基本上是一致的。个人信贷侧重于考察顾客的品格、声望、学历水平、金融历史记录、收入流和负债能力等,担保审查相对容易。从国外金融实践来看,此类担保主体的替代对激励客户还带有促进作用,并且有助于精简贷款手续,提高银行对融资需求的反应速度和贷款效率。
b、群体担保
由于族群关系、社区关系的存在,中小企业及其经营者往往存在一个关系相对密切的家族、宗族群体,由这些群体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能有效减少监督成本甚至交易成本。
c、强制存入保证金
金融机构可以要求贷款申请者事前参加储蓄计划(作为保证金),定期存入一 定现金,并且在贷款未清偿前,不得退出储蓄计划。这实际上是一种替代性的担保措施,这类强制储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起到督促还贷的作用。
d、发展政策性担保体系
由政府牵头组建面向中小企业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或担保公司,当中小企业符合政策扶持要求、需要融资、但担保物不足时,由政策性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以保障中小企业能够得到商业性金融机构的融资。
(2)动产融资工具创新
由于多数中小企业都没有足够的不动产向银行中请抵押贷款,于是动产融资作为中小企业融资的新路径进入人们的视野。所谓动产融资就是指贷款人以各种动产为担保物从银行获得各种资金支持和行为。从国外融资业的发展结合我国实际来看,中小企业的动产融资将主要有以下几大类型:
a、金融租赁
它的操作方式一般是设备购买企业向租赁公司进行融资(主要是银行贷款),然后向供应商购买相应设备,租赁公司将设备租给企业使用,承租人按期缴纳租金的一种以“融物”代替“融资“的形式。这实质是企业通过暂时出让资产所有权作为抵押而获得信贷资金的一种融资方式。
b、存货融资
存货融资也是动产融资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小企业在固定资产方面没有优势,但通常拥有大量易变现的存货等流动资产。存货融资以存货作为获得贷款的担保物,若企业违约,银行可将其存货出售。
c、应收帐款融资
中小企业还可以将应收帐款作为担保以获得贷款(又称作保理业务)。这类贷款种类较多,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也是各国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来源。
d、仓单抵押融资
仓单作为一种有实物产品做后盾的流通工具,在一些工业化国家成为一种融资工具,因为它可以进行交易、买卖、互换、用作借款的抵押品或用于金融衍生工具。
e、知识产权担保融资
知识产权如著作权及其相关权利、专利权和商标权等也可以用于设定担保,进行融资。
2.提供多样化的综合金融服务
商业银行应积极为中小企业提供多样化的综合金融服务。根据调查,中小企业所需要金融产品一般时间较短,基本建设贷款项目也较少,所以应结合其营业周期提供短期信贷产品,一旦企业经营资金周转过来,马上督促其还贷,这样资金不宜挪用,风险可控性强。银行符合此类特点并经常使用的产品有银行承兑汇票、短期流动资金贷款等。商业银行还应当针对中小企业的融资特点,根据不同中小企业特殊的现金流状况、支付频率,为其设计特殊的贷款及还款方式。国外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推出了形式多样的贷款方式,主要有:信用额度贷款、循环额度贷款和承诺贷款等。
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把握住中小企业,也就把握了未来我国经济中最有活力的经济主体,要从根本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尚需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只要坚持体制创新、多方协调与齐头并进的观念,中小企业努力提高自身融资能力,国家寄予政策扶持,金融机构在控制风险条件下进行信贷市场创新,融资相关各方面协调利益、互相合作,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定会得到有效解决。
第五篇:城市垃圾问题及解决对策
城市垃圾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要:根据相关研究数据,到“十二五”末,我国城镇化率将突破50%,城镇人口预计达到7亿人,将首次超过乡村人口,在这城市化高度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城市垃圾也将随之产生。而城市垃圾处理是现代城市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在此,本文将通过各种资料了解当前城市垃圾处理问题并提出相关解决对策。
关键词:城市垃圾处理问题对策
一、城市垃圾
城市垃圾是城市中固体废物的混合体,包括工业垃圾,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工业废渣的数量,性质及其对环境污染的程度差异很大,应统一管理,根据不同情况由各工厂直接或经过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放置于划定的地区;建筑垃圾一般为无污染固体,可用填埋法处理;生活垃圾是人们在生活中产生的固体废渣,种类繁多,包括有机物与无机物,应进行分类,收集,清运和处理。
二、当前我国城市垃圾的处理问题
目前,中国约有2/3的城市陷入垃圾围城的困境,仅“城市垃圾”的年产量就近1.5亿吨,这些城市垃圾绝大部分是露天堆放,它不仅影响城市景观,同时污染了与我们生命至关重要的大气、水和土壤,对城镇居民的健康构成威胁;另外,垃圾不仅造成公害,更是资源的巨大浪费。每年年产1.5亿吨的城市垃圾中,被丢弃的“可再生资源”价值高达250亿元。
垃圾围城给中国的城市敲响了警钟,不只是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众多中小城市也面临这样的问题。我国各类城市的发展水平不同,垃圾处理技术也不同,部分大中城市在垃圾处理工作中实现了分类回收、堆肥、填埋、焚烧为一体的处理方法,但中小城市在垃圾处理工作中还远未实现这样综合性的处理方法。此外,有机垃圾是城乡垃圾中的主要污染源,但有机垃圾的处理需要特别注意,如果仅以填埋、堆肥、焚烧等传统方式处理有机垃圾,不仅容易给环境造成二次污染,而且处理成本也高,而中小城市在垃圾处理过程中往往忽略这些。
中国目前处理生活垃圾的方法除露天堆放外,还有卫生填埋,这种方法避免了露天堆放产生的问题,但其缺点是建填埋场占地面积大,使用时间短(一般十年左右),造价高,垃圾中可回收利用的资源浪费了;再是焚烧,使垃圾体积缩小50%~95%,但烧掉了可回收的资源,释放出有毒气体,如二恶英、电池中的汞蒸汽等,并产生有毒有害炉渣和灰尘;第四种是堆肥,这种方法需要人们将有机垃圾与其它垃圾分开才行,它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从整体来看,我国大量中小城市生活垃圾最主要的处理方式仍然是填埋,约占全国垃圾处理量的70%以上;其次是高温堆肥,约占20%以上;采用焚烧法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的数量还很少。不少中小城市对生活垃圾普遍采用混合收集等相对简单的方式,垃圾分类并未落到实处,使得进一步的处理工作变得困难。而在收集了之后,往往采用堆放和简易填埋的方法,处理不彻底,而且容易污染周围环境。而堆肥法尽管投资较低、技术简单,有机物分解后可作为肥料再利用,从而达到资源的循环利用,但这种方法对垃圾分类要求高,而且有氧分解过程中产生的臭味会污染环境,此外,堆肥成本过高或质量不佳还会影响堆肥产品的销售,而堆肥产品的市场销路问题如果解决得不好的话,堆肥技术也难以大规模发展。在焚烧处理方面,由于相关的技术等还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要在中小城市推行的话也比较困难。另外,受各地财力制约,相关资金投入不足也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今天,中国除县城之外的668个城市中,有2/3的城市处于垃圾包围之中,1/4已经无垃圾填埋堆放场地,全国城市垃圾堆存累计侵占土地超过5亿平方米,每年的经济损失高达300亿元,许多地方一味追求GDP,忽视环保,导致今日城市垃圾围城的困境。堆积如山的垃圾如一颗巨型“炸弹”,潜伏在城市地下。因此,对正处于快速发展中的广大中小城市,如果不解决好这个问题,将会使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变得步履维艰。
三、城市垃圾处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结合相关资料分析认为城市垃圾处理问题的解决对策可以有:
第一,做好垃圾分类。垃圾分类关键是要提高个人的自我意识,提高每个公民的环境意识是当务之急。垃圾从源头分类涉及到千家万户和每个公民,要使人们认识到自己是污染的受害者,又是污染的制造者,也应是污染的治理者。要提高中国公民的生态意识和环境道德就需要我们大力宣传分类的好处。通过强有力的宣传与动员,能够巩固城市群众的卫生观念,让垃圾分类的理念深入人心,进而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同时,政府也需要建立起有效的监督与辅助体系,带动城市垃圾处理难题的解决。
第二,实行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减量化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避免和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以及采取适当措施使废物量减少的过程;资源化则是指将废物直接作为原料进行利用或者对废物进行再生利用。因此,在处理环境问题的时候要充分结合经济形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企业生态化转型,推进资源节约综合利用,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项,倡导绿色消费和适度消费。坚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和城乡一体化并举,织成多张“生态网”,将垃圾处理纳入循环经济发展之中,注重以环境促发展、以生态创优势。要推动城市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加强城市垃圾的分类回收。生活垃圾从家庭、单位、医院、商场和集贸市场所有扔掉垃圾人的手中开始分类,可分为废纸、塑料、玻璃、金属和有机垃圾等5类。电池体积小危害大,实行单独收集;前4类可在家中不起眼的地方分别放置,或放入分类箱中,再由回收部门或专业运输队酌情多日收运一次,直接送到有关工厂做原料。剩余的生活垃圾可照旧由环卫部门收运。这样做将大大降低垃圾总量和体积,减少垃圾转运中耗费的人力和物力,及过多的垃圾堆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减少了环卫部门清运和处理垃圾的负担,延长了造价昂贵的填埋场的使用寿命。由于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每年递增的垃圾多为可回收物,可以说有2/3以上的废弃物是能回收利用的,这样全国一年的垃圾处理费用就可以下降很多;其次,开展垃圾资源化技术研究,为城市垃圾处理提供硬件支持;再次,加强废旧回收,推动旧货市场的发展;此外,健全城市垃圾资源化管理,提升管理能力。
最后,还需要注意的是,在现有的条件下,垃圾处理仍然面临投资巨大、产出较少的问题,对资金、技术、人才的吸引力仍偏弱,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和政策优惠。毕竟,垃圾处理是一项公共事业,也是公益事业,它关系到城市的发展和每个市民的利益,也影响着人们未来的生活。城市垃圾的综合处理需要大规模资金的注入,对中小型城镇政府而言,零星的设施建设和设备采购形不成系统优势,而大规模采购则存在资金压力,融资租赁因此成为很好的一种途径。传统的融资渠道,如银行贷款融资,存在着资本与折扣率的问题;如果借用民间资本的话,则要面临投资回报率的问题,毕竟,环卫产业可以说是一个微利的行业。融资租赁是集金融、贸易与租赁于一体,以“融物”的形式实现“融资”目的的新型信贷工具。在实践中,企业购买环卫机械装备,出租给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按期支付租金给企业,企业并为地方政府提供设备维护和服务。这种融资租赁模式并非投资,而是只需要资金的成本运行,能够有效地化解资金筹集方面的问题。
四、总结
当前处理垃圾的国际潮流是“综合性废物管理”,就是动员全体民众参与三R行动,把垃圾的产生量减少下来。三个R的行动口号是:减少浪费(Reduce);物尽其用(Reuse);回收利用(Recycle)。当全社会的消费者都这样做时,生活垃圾的总量和城市处理垃圾的负担就会大大减少,垃圾填埋场的使用寿命就会延
长,由此节约了土地,降低了垃圾污染的威胁。由于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各方面建设都需要资金,环境保护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的状况难以立即改变,而且中国虽是资源总量大国,但人均资源量却居世界后列。因此,我们既不能完全照搬西方发达国家,全部靠高投资高科技来消纳垃圾,期望一次到位,又不能对巨大的垃圾资源置之不理,其泛滥成灾。中国城市的垃圾处理应走自己的路,发挥人民政府善于宣传、组织、领导群众的特点,通过立法,由简到繁、从低级向高科技过渡的方法,依靠群众,能做的先做起来,逐步加大环保投资力度,趋向完善。
参考文献:
1、《中国三分之一以上城市深陷垃圾围城困局埋隐患》
2、人民日报2000年7月3日第九版
3、《韩国城市发展以人为本》光明日报
马媛媛 中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