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川省2006年中央补助地方艾滋病防治项目管理实施方案1115
四川省2006年中央补助地方艾滋病防治
项目管理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艾滋病防治条例》、《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年)》要求,推动艾滋病防治工作深入开展,按照《财政部、卫生部关于补助公共卫生专项资金的通知》(财社[2006]1126号)附件3-1“2006年艾滋病防治管理方案”的有关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项目目标
(一)总目标
进一步建立完善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治机制,全面落实各项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措施,减少艾滋病对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庭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影响和危害。
(二)年度目标
1、监测和重点人群的筛查
健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艾滋病检测实验室网络,艾滋病流行较严重的市、州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具有艾滋病抗体确认检测能力,开展抗病毒治疗任务较重的市、州具有CD4细胞检测和艾滋病病毒载量检测能力。建立卫生与公安司法部门筛查工作协调管理和消息收集汇总上报机制。全省完成对看守所、拘留所、强制戒毒所、收容教育所、劳教所和监狱 等场所中当年新入所的吸毒、卖淫嫖娼等重点人群的免费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
2、免费自愿咨询检测
在全省21个市、州的181个县、区疾病控制机构和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推广艾滋病免费自愿咨询检测服务,尽快建立一个以提供心理支持、健康教育和检测服务为窗口的、作为病例报告和医疗服务的切入点的自愿咨询检测服务网络。
3、宣传教育
在181个县、区以基层领导干部和农民工作为宣传教育的重点人群,以农村、社区和工作场所作为重点地区和场所开展宣传教育,宣传内容侧重预防知识、国家和当地的防治政策、关爱和反对歧视,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4、高危行为干预
加强各级高危人群干预工作队的能力建设,动员社会参与,在经性和吸毒传播流行较严重的地区,扩大针对娱乐场所卖淫嫖娼人员和社区吸毒人群推广使用安全套、清洁针具、美沙酮维持治疗等干预措施的覆盖面,改变高危人群的危险行为,有效减少艾滋病的感染和传播。
5、预防母婴传播
继续支持5个国家综合示范区开展孕产妇和婚前保健人群免费自愿咨询检测服务、药物阻断、阳性孕产妇和婴儿的随访以及医学指导等服务。
6、免费抗病毒治疗和医务人员培训
扩大免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覆盖面,提高服务质量和治疗依从性,使艾滋病病人能够得到规范有效的治疗,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组织落实监督服药措施,服药依从性达到80%以上,完成耐药监测计划,动态观察抗病毒药物治疗效果和耐药情况。
7、中医中药
在重点地区实施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试点工作,探讨有效的中西医结合医疗救治模式。
8、保障血液安全
通过开展无偿献血宣传,无偿献血招募培训,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临床科学合理用血培训,规范采供血行为,提高血液质量和安全管理水平,促进无偿献血工作,阻断HIV等传染性疾病经采供血和临床输血途径的传播。
9、重点地区防治工作
继续深入推进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工作,完善艾滋病综合防治机制,推广已经取得的经验,所有领域的目标在示范区内同期实现。
二、项目范围和内容
(一)项目范围
全省21个市、州选择181个县(市、区)为项目实施单位。
(二)项目内容
1、继续落实重点人群筛查任务,逐步纳入常规工作
作好检测和监测工作是落实各项预防和关怀措施的基础。按照卫生部、公安部和司法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对监管场所被监管人员开展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的工作方案(试行)》》(卫疾控发[2005]366号)要求,继续完成看守所、拘留所、强制戒毒所、收容教育所、劳教所和监狱等场所中当年新入所被监管人员中的高危人群的免费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司法系统自行完成初筛检测,公安系统由所在地的疾控机构完成初筛检测),全省筛查总人数共10.5万人,并加强对筛查阳性者的管理和落实关怀救助政策。加强对参与筛查的有关人员的培训,包括政策宣传、调查技能、采样技能、咨询服务技能等。
对初筛阳性者进行复检,复检阳性者进行确认检测。对所有阳性者提供一次免费的CD4细胞检测,并进行个案调查和登记记录到全省感染者和病人数据库中。对符合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条件的病人,及时提供抗病毒治疗,积极挽救病人生命。
公安、司法和卫生行政部门建立信息互通机制,按季度定期上报检测相关信息。
筛查工作关系到多部门、多机构、多人群和社会舆论等多方面,各地应组成政府领导牵头,多部门参与的领导小组 和工作组。按照卫生部、司法部、公安部等有关文件和技术方案的要求组织落实,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研究解决好监管场所筛查和管理工作各环节的问题,建立长效机制,将监管场所内的检测工作纳入日常工作内容。卫生厅将会同财政厅、公安厅和司法厅等部门组织有关机构和人员进行督导检查。
按照估计筛查人数,中央补助筛查试剂费和部分培训、宣传协调及基层工作人员补助费用。
2、健全实验室检测网络
根据各地需求,在2004年、2005年中央补助地方艾滋病防治项目支持13个市州建立确认实验室的基础上,对余下的8个市州(遂宁市、眉山市、雅安市、阿坝州、甘孜州、巴中市、广安市、绵阳市)各装备1套确认实验室设备,省监狱局2套确认实验室设备。
为动态观测感染者病情进展情况,及时发现需治疗感染者,以及给接受治疗的病人提供CD4细胞和病毒载量检测,科学合理地指导用药,为攀枝花市、广元市、宜宾市各配备1台流式细胞仪;为达州市配备1台病毒载量仪。地方政府负责各种设备的运转经费。
省卫生厅将组织对确认实验室的验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参比实验室组织对CD4细胞检测规范、病毒载量检测规范的检测验收。
3、全面推广免费自愿咨询检测服务
覆盖全省21个市、州的181个县、区。每县、区至少在疾病控制机构内和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内各建立一个免费自愿咨询检测点并维持运转。由市、州对所辖县、区进行咨询员培训,每县、区至少培训4人,总计培训咨询员724人;由省疾控中心提供模板,各县、区根据当地实际需要,复制印刷相应的材料,对接受咨询和检测人员每人免费发放一份。中央财政补助部分检测试剂、培训和基层工作经费。按每县检测303人,总计检测54880人。
各市州卫生局要协调疾病控制、医疗、妇幼保健、精神卫生、民政救助等多部门,建立全省的转诊服务网络,提供基层不能提供的服务和帮助解决基层的困难。各县(区)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建立本地的转诊网络,要将转诊网络服务的信息印发给提供免费咨询检测服务的机构和咨询点,以便工作人员和接受咨询检测的人员使用。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结合高危人群干预工作,积极走出去,深入到高危人群集中的场所开展免费VCT宣传,扩大免费自愿检测咨询覆盖面,提高接受检测的人数。各VCT服务点所在机构要作好免费VCT的管理工作,按要求及时登记和收集上报咨询检测点工作表。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定期对下级咨询点进行督导和技术指导,建立全省咨询技术支持网络,定期组织召开技术沟通和讨论会,为基层咨询员提供 心理、技术和转诊信息等方面的支持。
中央财政补助VCT服务的部分检测试剂费用和宣传培训、外展及基层工作人员的补助等费用。
4、广泛深入地开展艾滋病宣传教育
宣传教育工作是一项最经济并且效果好的艾滋病防治措施,通过宣传教育改变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和自身行为,既是降低艾滋病感染危险因素、预防艾滋病进一步蔓延的必要措施,又是普及宣传国家艾滋病防治政策、减轻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歧视、营造尊重、关爱环境,促进国家政策落实的有效手段。
中央财政对181个县区的宣传教育工作给予补助。立足于社区和乡镇、村开展健康教育。每县、区在城镇主要街道、高大建筑物、交通要道、车站、口岸、社区、乡(镇)、集市等主要地段户外设置宣传广告,每年利用大众媒体在城镇开展的大型宣传活动至少2次,开展对农民工的宣传培训,宣传材料入户覆盖率达到2%。每个城市社区居委会组织开展1-2次艾滋病防治宣传活动,每个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设立专题宣传栏,组织对就诊者的艾滋病防治专题讲座每季度每诊所至少1次。卫生部门工作人员对所有能够随访到的新发现的HIV感染者给予面对面有针对性的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发放有关国家预防政策、相关知识和医疗服务信息材料;在“爱心家园’等HIV感染者集中的活动地点,摆放、张贴防治艾滋病健康教育材料;培训HIV感染者中的骨干,鼓励他们开展艾滋病防治同伴教育和生产自救。
5、全面推广高危人群干预措施
2006年继续在城市或吸毒人群较为集中的农村地区建立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同时利用治疗门诊开展健康教育、咨询、抗病毒治疗等相关服务。在原有16个美沙酮门诊基础上,新开16个门诊,治疗约4800个吸毒人员(每个老门诊覆盖200人,新门诊覆盖100人)。设置两个流动美沙酮服药点,由国家美沙酮工作组制定统一的流动服药管理规范,各地制定具体实施计划,探索符合本地吸毒人群需求的流动服药服务形式。每个美沙酮门诊培训10个专职工作人员保证门诊服务时间,方便就诊者服药,对就诊者提供艾滋病咨询和健康教育等服务。国家免费提供统一的宣传材料,供各门诊就诊者学习。按照国家工作组的要求,对维持治疗者进行常规检测和效果评价。中央经费支持门诊的药品、设备、宣传材料、相关检测和部分工作补助,当地政府支持门诊用房、装修费用等。省疾控中心负责对各门诊的评估工作,评估结果按时报告国家工作组。
在22个县(区)开设清洁针具交换试点,每个点覆盖50人。在宣传提倡不吸毒的同时,培训吸毒者同伴教育宣传员,为静脉吸毒人员提供廉价或免费的清洁针具,收回用过的针具、发放宣传材料、推广安全套使用等,并鼓励吸毒者 戒毒和接受艾滋病检测,清洁针具交换试点工作由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管理和效果评估,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对试点工作进行监督抽查。中央经费对宣传材料、同伴教育、人员培训、交通和针具费用给予补助。
在娱乐场所内推广使用安全套工作覆盖18个市、州的90个县(区),每个县(区、市)覆盖娱乐场所50个,每个场所覆盖目标人群为15人。安全套推广的目标人群包括娱乐场所暗娼和嫖客,男男性接触者、多性伴者等。各地可采用广播、电视、报纸、广告牌、流动宣传和举办公众活动等形式,宣传安全套防病知识,营造推广使用安全套的社会氛围。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可根据当地经性传播高危人群活动特点,选择目标人群集中活动的场所开展工作;建立业主负责制,确保在场所内摆放宣传材料,设置安全套发售装置,方便目标人群购买;已经建有妇女健康活动中心的地方,可依托中心开展同伴教育员培训、生活技能培训等,力争使接触到的目标人群在每次性活动中100%使用安全。当地卫生行政部门要对场所安全套推广使用工作情况进行督查。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对本级高危人群干预工作队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工作能力,采用项目管理的方式动员和支持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力量参与安全套推广,提供健康咨询服务,发放宣传教育材料及开展同伴教育培训等。中央财政对高干队人员培训、同伴教育员工作补助、外展干预交通 补助、娱乐场所和目标人群的宣传材料等给予补助。
6、落实预防母婴传播措施
5个示范区(县)对当年至少70%以上的孕产妇提供免费抗体筛查,5个县共筛查总人数18200人。阳性孕产妇免费抗病毒药物阻断服药率达到70%。婴儿免费抗体筛查和检测确认率达到90%;为婴儿提供人工喂养服务。阳性孕产妇所生婴儿随访次数孕产妇2次、婴儿5次。妇幼保健相关人员培训覆盖率达到90%。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母婴阻断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加强妇幼保健机构与疾控部门的配合和信息交流,加强基层妇幼保健人员的培训,加强筛查、服药和随访工作的督导和技术指导。
县级机构孕产妇筛查使用ELISA试剂和快速试剂进行2次检测,乡级机构孕产妇和产时急诊入院分娩孕产妇,使用快速试剂和ELISA试剂2次检测。筛查阳性孕产妇进行确认检测。对筛查阳性继续妊娠并分娩的孕产妇提供免费艾滋病抗病毒药物阻断。对阳性产妇和婴儿提供随访服务,至婴儿满18个月(孕产妇2次,婴儿5次)。对婴儿人工喂养提供技术指导和适当补助。
中央财政对检测试剂、预防用药、人员培训、技术指导、咨询和随访、孕妇住院分娩和隔离防护设备等给予补助。
7、感染者随访和免费抗病毒治疗 继续在全省开展免费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累计治疗病人数为405人。对尚未纳入治疗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各地卫生行政部门安排相关机构对其进行定期随访,对CD4细胞数在350以上的感染者每年进行1次免费CD4检测,对CD4细胞数在350以下的感染者每年进行2次免费CD4检测,同时给予医学指导。通过对医疗卫生人员的培训和提供抗病毒药物等相关服务,提高抗病毒治疗的可及性。
对符合治疗条件的艾滋病病人,在治疗前以及治疗过程中,为每位接受治疗的病人定期供免费提供CD4细胞和病毒载量检测。医疗卫生人员在随访中发现的严重毒副反应病例要及时上报并转诊到当地定点医疗机构进行治疗。
为使抗病毒药物服用及时、减少停服、漏服,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耐药的发生,对服药病人要实施监督服药措施(为保证质量,每位监督员每月最多监督病人数不得超过30人)。各地可根据本地情况,将监督服药工作与病人的随访和管理相结合,探索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的综合管理方式。对负责管理病人的医务人员和监督病人服药的人员,安排适当的工作补助经费。省地级医疗卫生机构按计划分级培训各级医务人员2344人,各地培训基层医务人员数不少于中央补助经费支持总人数的80%,培训的基层医务人员能够为感染者和病人提供规范化诊疗和预防保健服务。对治疗任务较重的地区,省地两级安排医务人员定期深入乡村巡回蹲点,指导和 协助开展基层的治疗工作。
中央财政经费主要支持的活动包括医务人员培训费用、感染者随访的交通补助和CD4检测试剂补助、抗病毒治疗的一线和替代药品费用、服药病人两次CD4检测试剂和一次病毒载量检测试剂、工作人员经费补助等。
8、中医中药治疗
加强参与中医药防治艾滋病人员的培训,应用中药配合西药抗病毒治疗,以减轻西药的毒副作用,增强其耐受性和依从性,促进患者的免疫重建,发挥两者的协同作用。
对所有中医治疗的病人进行CD4细胞检测和相关常规检测,在部分病人中,检测病毒载量。根据检测结果,选择用药,监测用药的不良反应。在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地区,依托当地中医医院建立艾滋病中医药治疗点,完成对艾滋病人的辨证施治、简单剂型加工、中药煎煮、发放药物、建立病人档案、对病人实施心理咨询和相关常规检测。
中央对治疗药品、CD4检测试剂和病毒载量检测试剂、常规检测、宣传和工作补助等经费给予补助。
9、血液安全管理
10、做好国家综合防治师范区和重点省级联系点的工作 将国家综合防治示范区作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点,不断完善治疗管理模式,不断完善对高危人群实施行为干预措 施的管理方式,针对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积极探索解决办法,为全国开展防治工作提供经验,每个示范区补助36万元,30万元作为示范区工作经费,6万元作为多部门活动经费,用于示范区妇联、共青团等部门的活动。示范区所在市州补助1万元督导和技术支持经费。
三、项目组织实施
(一)组织形式
1、项目由省政府负责统一协调实施,各级政府负责具体实施,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中医药管理部门为项目实施的管理、技术指导、监督等部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卫生保健机构是项目的技术支持机构。各地应组成项目工作组或专家组,对项目地区各工作领域进行技术指导和定期监督检查,每季度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反馈,及时发现和研究解决项目执行中的困难和问题。
2、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有专人负责。妥善保管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药物、检测试剂等物品,发放记录要清楚详细,以备检查。
3、省级中医行政管理部门要成立相应的工作组,负责项目的具体落实工作。省有关防治艾滋病的中医专家参加,负责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技术方案的审定;对有关市、州进行技术指导;参与项目评估等工作。
(二)资金安排 中央经费安排对艾滋病防治工作部分补助经费,补助标准由地方自行制定,不足部分由地方负担。
各级卫生和财政部门要《艾滋病防治条例》、《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年)》要求,结合本地情况统筹安排资源。对落实本项目各项活动中的不足经费要协调解决,有效利用国际合作项目资金。避免中央经费、国际合作项目和本地投入的重复。
(三)招标采购
1、政府采购。省成立四川省采购工作组,具体负责采购工作。省采购工作组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制定计划购买药品、试剂、设备和物品等品目和数量,属国家统一采购的,按照招标代理公司公布中央集中招标品目的中标单位,签订合同采购。属省级采购的,品目和数量一并报卫生部、财政部备案。以实物发项目市、州。
2、本项目中所采购的设备及物品,各项目机构应进行验收,并作为国有资产登记,由专人负责管理,及时维护。
四、项目执行时间
招标采购工作于2007年上半年完成,其他工作在2007年8月底前完成。
五、项目监督与评估
各系统(卫生、中医、公安、司法、教育),各市(州)、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项目实施的组织领导,项目开始前制定本地本系统项目实施方案、考核办法和考核标准;实施过程中定期组织督导检查,每季度末月25日前上报项目进展;11月15日前上报项目终期总结。项目结束后开展综合效果评估。各种材料逐级上报省级行政主管部门,汇总报省卫生厅、省财政厅。
附表:
附表1:四川省2006年中央补助地方艾滋病防治项目资金分配总表
附表2:四川省2006年中央补助地方艾滋病防治项目资金下拨表
附表3:四川省2006年中央补助地方艾滋病防治项目检测、筛查工作资金分配表
附表4:四川省2005年中央补助地方艾滋病防治项目检测试剂设备资金分配表
附表5:四川省2006年中央补助艾滋病防治项目宣传教育及干预工作资金分配表
附表6:四川省2006年中央补助地方艾滋病防治项目治疗关怀工作资金分配表
附表7:四川省2006年中央补助地方艾滋病防治项目干预物品和治疗药品资金分配表
附表8:四川省2006年中央补助地方艾滋病防治项目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资金分配表 附表9:四川省2006年中央补助地方艾滋病防治项目中医药治疗试点资金分配表
附表10:四川省2006年中央补助地方艾滋病防治项目血液质量安全资金分配表
第二篇:艾滋病防治工作实施方案
嵊州市职技校艾滋病防治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落实《绍兴市教育局、绍兴市卫生计生委关于下发绍兴市学校艾滋病防治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有效遏制艾滋病在我校学生中的发生和传播,保障身体健康,要求各学区、班级积极作好具体部署,认真组织贯彻落实。
二、活动组织机构
组
长: 副组长:
组
员: 联络员:
三、活动过程与内容,责任人及责任处室
(一)宣传动员阶段
1.制定活动方案,提出总要求(校长室)。2.成立组织机构(校长室)。
3.做好全校范围的宣传发动、组织实施(安全管理处、学区)。
(二)组织实施阶段(具体活动内容)
1.向全校学生发出倡议,电子屏播放“艾滋病防治”为主题的标语,在校安全主题宣传栏出一期艾滋病防治专题宣传,开通校广播台专题栏目。(第12周 政教处)
2.组织发放一份关于艾滋病防治的资料,观看“艾滋病防治”警示教育专题片。(第13周政教处)
3.开展一次全校性的预防艾滋病讲座;开展一次预防艾滋病主题班会和预防艾滋病主题教育墙报比赛并组织一次签名承诺活动。(第16周沈锷、政教处、学区)
4.组织实施学校“青爱工程”,结合学校心理辅导室建立“青爱小屋”。(心理辅导室、李秋飞)
5.为深入开展学校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我校将开展预防艾滋病专题课程,高
一、高二每学年各2课时。(教务处、校医)
(三)总结评比表彰阶段
1.活动总结及先进评比。(政教处、学区办)2.召开学生表彰大会。
政教处 2015年11月4日
第三篇:2012年省级地方病防治项目实施方案
附件:
2012年省级地方病防治项目实施方案
一、目标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巩固和完善“政府领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经费保障”的地方病防治长效工作机制,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充分发挥相关部门的作用,落实我省地方病防治“十二五”规划综合防治措施,深入开展宣传和健康教育活动,加强专业培训,组织病情调查、监测和督导检查,强化政府行为和组织管理措施,保证各项工作任务全面完成。
二、范围和内容
(一)按照《全国碘缺乏病监测方案》,在全省107个县(市、区)实施碘盐及儿童甲肿病情监测,并继续参与全国碘缺乏病实验室网络外质控考核。在全省继续开展儿童尿碘水平监测,掌握我省人群碘营养水平现状,为科学补碘提供依据。
(二)按照我省地方病防治“十二五”规划,开展大骨节病消除项目县自查工作。
(三)在安康市和汉中市开展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砷中毒监测;在榆林、咸阳和渭南市开展饮水型氟中毒监测。
(四)开展地方病综合防治工作。在地方病病种较多、病情较重的30个县(市、区)开展综合防治工作。综合防治是指根据各地区地方病的流行现状,开展针对性地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预防治疗和监测评估工作,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实施综合防控措
施,保证项目县地方病防治“十二五”规划目标如期实现。
(五)结合工作需要,开展我省人群硒营养水平监测、大骨节病病区主食粮食作物内生真菌污染与病情关系的监测等科学研究工作,为下一步地方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项目内容和范围见省级地方病防治项目目标责任书(详见附表)。
三、组织实施
在陕西省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省卫生厅会同财政等部门落实经费补助政策,制订本项目实施方案,由各级卫生局(地病办)和地方病防治业务单位负责具体组织实施。
四、监督与评估
(一)各地要按照我省地方病防治“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专项资金投入标准,认真落实市、县两级地方病防治专项经费,保证防治工作需要;管好、用好中央和省、市、县本级财政投入的专项经费,专款专用,确保按要求完成任务。
(二)省卫生厅委托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对项目指标完成情况进行日常督导,并对各项目实施单位开展不定期抽查考核工作。
(三)各地要将项目执行情况及时上报省卫生厅和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
第四篇: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
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 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
乡镇卫生院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精神,统筹城乡卫生事业发展,提高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使用效率,增强乡镇卫生院的服务能力,为农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根据财政部、卫生部有关文件要求,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财政部、卫生部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项目(以下简称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项目)。
第三条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确定或协调市(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确定参与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项目工作的医疗卫生机构。区域内所有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不论所有制、机构等级、隶属关系和经营性质,均应服从安排。
第四条 支援队员参与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项目时间应当计算为卫生支农的时间。
第五条 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项目要坚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注重实效、保证质量的原则。把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项目与其他形式的城市卫生支农工作有效结合,建立完善相应的绩效考核制度。
第六条 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项目的任务是:采取临床服务人员培训、技术指导、设备支援、规范管理等多种方式,提高乡镇卫生院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为农村培养一支留得住、用得上、懂技术、会管理的队伍,使乡镇卫生院能够切实承担起维护农民健康的责任。
第二章 项目组织与实施
第七条 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财政部、卫生部项目管理方案的要求组织实施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项目。
第八条 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城市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选派政治素质高、医德医风好、专业技术精、身体健康的医务人员组成医疗队,到乡镇卫生院开展支援工作。
第九条 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项目实行分级管理。卫生部负责制订项目规划,组织项目申报,制订项目管理办法,部署项目工作,对项目进行督导检查等工作。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制订本省(区、市)项目实施方案,部署本省(区、市)项目工作,在全省范围内选派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务人员,开展项目督导检查,总结项目工作等。
市(地)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制订项目实施方案,了解本地区乡镇卫生院支援需求,开展项目督导检查,总结项目工作,选派满足受援卫生院需求的支援队员等。
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实施项目日常管理,制定项目实施方案,掌握本地区受援卫生院的需求,组织受援卫生院制定受援计划、确定工作目标,帮助和指导受援卫生院为支援队员创造工作、生活条件等。
第十条 项目省(区、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成立主管领导任组长,相关业务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工作小组,建立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项目工作协调制度,研究解决有关重大问题。
第十一条 项目省(区、市)卫生行政部门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将项目实施方案报送卫生部备案。
第十二条 每项目结束后,项目省(区、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及时、逐级报送本项目执行情况,主要内容包括项目成效、存在问题和资金使用等有关方面。按照卫生部业务主管部门有关规定,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将项目情况汇总并分类别填写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项目情况登记表后,会同本省(区、市)项目工作总结,一并报送卫生部。
第三章 支援、受援单位的职责
第十三条 支援单位应当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加强组织管理,成立领导机构,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组织本单位医务人员参加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工作,完成规定的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任务。
第十四条 支援、受援双方要从受援地区农村居民医疗卫生需求和受援卫生院工作需要出发,签订对口支援的书面协议,明确支援工作目标、任务、内容、方式以及双方的责任、权利等有关内容。
第十五条 支援单位应当根据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和受援卫生院的需求,结合本单位实际,合理安排支援人员的派驻时间和数量。每批支援队员轮换时间不得少于6个月,以确保支援工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第十六条 支援单位要帮助受援卫生院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提高受援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受援卫生院应当妥善安排支援队员的工作与生活,提供必要的保障条件,确保支援队员顺利开展工作。
第十七条 支援单位要对支援队员进行支援前的培训,介绍乡镇卫生院工作的特点、支援任务、目标以及有关政策措施等。
第十八条 支援单位负责发放支援队员参加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期间的工资待遇,确保其支援期间的福利待遇、岗位、职务、职称等不低于支援前。
第十九条 支援单位应当把支援队员在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工作期间的表现纳入定期考核范畴。对工作成绩突出者,应当在岗位聘用、职称晋升、进修学习、提拔任用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
第二十条 受援卫生院负责支援队员的日常管理,在其支援工作结束时提出书面考核意见,由其所在单位纳入个人档案,作为职称晋升和考核等方面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一条 支援队员在支援期间由支援单位和受援单位共同管理,以受援单位管理为主。
第四章 支援队员的职责
第二十二条 支援队员应当服从卫生行政部门的选派和所在医疗卫生机构的安排,参加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工作。
第二十三条 支援队员应当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结合受援卫生院的实际情况和当地农民群众的医疗卫生需求,在确保医疗质量和病人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开展支援工作。
第二十四条 支援队员的具体职责主要包括:充分发挥自身专业技术优势,承担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开展巡回医疗、健康教育和公共卫生服务;组织技术培训、查房会诊、手术示范、病例讨论、专题讲座;指导受援卫生院完善工作制度、管理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帮助受援卫生院开展适宜技术和被核准的或具备条件的诊疗项目,逐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基本卫生服务需求。
第二十五条 支援队员应当把维护农民群众的健康放在首位,自觉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廉洁行医规定。
第二十六条 支援队员要大力宣传、贯彻党和国家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开展健康教育,普及防病知识。
第二十七条 支援队员应当自觉接受受援卫生院的管理,遵守有关规章制度,不得收取受援卫生院发放的奖金、津贴等任何费用。
第五章 经费管理
第二十八条 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项目所需经费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负担。省级卫生部门协商财政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落实配套资金,及时将资金分配到项目实施单位,保障项目顺利实施。
第二十九条 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专项资金主要补助支援单位,用于支援队员的交通、伙食补贴以及为受援卫生院配备生活设施,解决对口支援期间队员的生活需要等。
第三十条 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专项资金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加强资金管理,做到专账管理、专项核算、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滞留和挪用。
第三十一条 项目省(区、市)应当按照财政部、卫生部《中央补助地方卫生事业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社〔2004〕24号),财政部办公厅、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央补助地方卫生事业专项资金管理的通知》(财办社〔2006〕23号)和卫生部、财政部相关文件要求,合理安排和使用专项资金,不得超标准、超范围支出。项目组织管理、监督评估等方面的工作经费不得挤占中央财政补助资金。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二条 项目省(区、市)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对项目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卫生部通过抽查的方式对项目省(区、市)工作进行督导检查。
第三十三条 项目省(区、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制定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工作绩效考核办法,组织实施考核工作。
第三十四条 督查情况和考核评估结果应当作为衡量支援、受援单位工作成效的重要内容,并与以后项目资金安排挂钩。
第三十五条 对没有正当理由未能完成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任务的单位和个人,依据本办法第十四条支援、受援双方签订的协议予以处理。
第三十六条 对于违反廉洁行医有关规定的支援队员,由受援卫生院向支援单位提出处理意见,支援单位应当予以处理。第三十七条 支援队员在工作期间造成医疗事故的,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
第三十八条 对违反有关专项资金管理规定的单位和个人,按有关规定处理。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九条 本办法由卫生部负责解释。各项目省(区、市)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制订实施细则。
第四十条 尚未纳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的地方开展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项目的,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五篇:四川省地方病防治“十二五”规划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转发卫生厅等部门四川省地方病防治
“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川办发〔2012〕48号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卫生厅、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四川省地方病防治“十二五”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2年7月27
四川省地方病防治“十二五”规划
卫生厅 省发展改革委 财政厅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精神,有效预防和控制全省地方病的流行,保护病区群众身体健康,促进病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卫生部等部门全国地方病防治“十二五” 规划的通知》(国办发〔2012〕3号),结合我省地方病流行趋势与防治工作需要,特制定本规划。
一、防治现状
我省地方病病种全、范围广、病人多、病情重,曾是全国地方病流行较为严重的省、区之一,21 个市(州)不同程度地存在地方病危
—1—
害,主要有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包括燃煤污染型、饮水型和饮茶型)、地方性砷中毒、大骨节病、克山病和跁子病。我省外环境普遍处于缺碘状态,21 个市(州)都曾不同程度地流行碘缺乏病,受威胁人口 8900 余万。地方性氟中毒病区分布于 14 个市(州)61 个县(市、区),受威胁人口约 1734 万;其中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分布于 10 个市(州)22 个县(市、区)1794个村,病区户数 55.57 万户;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分布于6 个市(州)12 个县(市、区)99 个村;饮茶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分布于 3 个州 30 个400 个乡。在 2 个州8个县8个乡 10 个村发现生活饮用水砷含量超标,受威胁人口约 0.64 万。大骨节病病区分布于 8 个市(州)32个县(市、区)144 个乡 579 个村,病区县人口约 700 万。克山病病区分布于13 个市(州)53 个县(市、区)776 个乡,病区乡人口1153.8 万。跁子病病区分布于 5 个市 9 个县(市、区)56 个村,病区村人口 19.69 万。
省委、省政府历来重视地方病防治工作。特别在“十一五” 时期,各地、各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广泛参与,加大综合防治力 度,地方病严重流行趋势得到有效遏制,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截至 2010 年底,我省达到了省级消除碘缺乏病的阶段目标,98.9% 的县(市、区)达到了消除碘缺乏病目标;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改炉改灶率达到 80.76%;81.8% 的已知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村完成改水降氟工程建设;查清了饮茶型地方性氟中毒的流行范围和危害程度;完成了饮水型地方 性砷中毒病区分布调查,85.7% 的已知水源性高砷村落实了改水降砷措施;地方性氟中毒病区中小学生、家庭主妇的防治知识知晓率分别达到 85% 和 75% 以上;全部大骨节病病区村儿童 X 线阳性检出率降到 10% 以下;2006 年以后无急型、亚急型克山病发生,克山病得到有效控制;跁子病部分病区实施搬迁及改水等综合防控措施,无新发病例。我省按期完成《全国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2004—2010年)》 和《四川省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2005—2010 年)》
—2—
目标。
但是,我省地方病防治工作距实现消除地方病危害目标仍有较大差距,还有2个县未达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17 个县(市、区)甲状腺肿大率超过 5% ;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 较“十一五” 新增病户 11.87 万户,仍有 20.7 万户需改炉改灶;5 个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县改水率不到 70%,个别已改水病区村水氟超标,病情仍较重;新发现的部分水源性高砷地区尚未落实改水降砷措施;饮茶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低氟砖茶普及率仅 5% 左右;少数地区的大骨节病病情尚未完全控制; 地方病防治队伍薄弱且不稳定。更为重要的是,地方病是生物地球化学因素或不利于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所致,在已落实综合防治措施的病区,只有建立长效防治机制,才能持续巩固防治成果,避免病情反弹。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防治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从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病区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出发,结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中发〔2012〕1号)、《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 — 2020年)》、《四川省民族地区卫生发展十年行动计划(2011— 2020 年)》的实施,建立健全长效防控机制,全面落实各项地方病防治措施,进一步巩固现有防治成果,基本消除重点地方病的危害。
(二)基本原则。
1.政府领导、齐抓共管。全省各级人民政府将地方病防治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加强领导,加大投入;组织动员 有关部门认真履行职责,落实部门责任;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密切配合,共同落实各项防治措施,推动防治工作扎实有效、深入持久地开展。
2.突出重点、全面推进。从实现消除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3—
大骨节病、克山病、跁子病等地方病的战略高度出发,在巩固已经取得的防治成果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和综合防治措施,着力解决防治工作难点问题,全面推进防治工作。
3.因地制宜、科学防治。根据各种地方病流行特点、防治进展和病区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积极探索有效的防治措施,适时修订防控策略,科学制定相关技术措施,确保防治工作取得实效。
4.预防为主、防管并重。加强病区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改造,减少并努力消除各种致病因素;广泛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增强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形成良好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强防治措施的后期管理,建立健全长效防控机制,巩固防治成果。
(三)防治目标。
1.总体目标。建立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地方病防治长效工作机制,全面落实防治措施,保持消除碘缺乏病状态,基本消除大骨节病、克山病、跁子病,有效控制地方性氟(砷)中毒危害。
2.具体目标。
(1)持续消除碘缺乏危害。色达县、甘孜县在 2013 年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已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的县(市、区)持续实施防治措施,进一步巩固防治成果。人群碘营养水平总体保持适宜状态,全省 95% 以上的县(市、区)保持消除碘缺乏病状态。
(2)基本消除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的危害。到2015年,在病区 95% 以上的家庭落实以改炉改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强化防治工作的后期管理,使病区改炉改灶家庭炉灶完好率和正确使用率均达到 95% 以上。
(3)有效控制饮水型地方性氟(砷)中毒危害。到2013年,90% 已查明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及水源性高砷地区完成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到 2015 年,完成所有已查明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及水源性高砷地区的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强化已建改水工程的后期管理,90% 以上的改水工程保持良好运行状态,水质符合国家和行业相应卫
—4—
生标准。
(4)有效控制饮茶型地方性氟中毒危害。在饮茶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提高低氟砖茶普及率,有效降低人群摄氟水平。
(5)基本消除大骨节病。到2013年,消除大骨节病的病区村达到 60% 以上;到 2015 年,消除大骨节病的病区村达到95%以上。
(6)基本消除克山病。到 2013 年,消除克山病的病区县达到50% 以上;到 2015 年,消除克山病的病区县达到 90% 以上。
(7)基本消除跁子病。到 2013 年,消除跁子病的病区县达到60% 以上;到 2015 年,消除跁子病的病区县达到 95% 以上。
三、防治措施
(一)完善病情监测。进一步完善地方病防治监测体系,建立并完善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大骨节病和克山病流动及固定监测点,提高监测灵敏度和覆盖面,尤其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的监测。加强监测工作信息化建设,及时向相关部门通报监测结果,充分利用监测信息指导防治工作。加强监测管理与质量控制,准确、及时、定量地分析和评估防控效果和存在的问题,预测全省地方病流行趋势,强化监测与防治干预措施的有机结合,为适时调整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二)强化健康教育。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和人际传播等方式,在病区大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健康教育活动,使地方病防治知识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增强群众防病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改变不利于健康的生产和生活习惯,预防和减少地方病的危害。
(三)着力重点防控。根据各地地方病流行现状,实施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加大干预力度,务求取得实效。
1.碘缺乏病。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补碘” 原则,继续实施以食用碘盐为主的综合防控策略。未达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的地区,要进一步健全碘盐的营销网络,加强碘盐普及力度,提高碘盐覆盖率和合格碘盐食用率。已达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的地区,要继续依
—5—
法加强对碘盐生产、销售环节的监管,确保合格碘盐持续供应,巩固和扩大防治成果。加强监测预警,及时发现高危人群并采取应急强化补碘措施,防止地方性克汀病新发病例。在普及碘盐的同时,合理布设不加碘食盐的销售网点,方便因疾病等原因不宜食用碘盐的居民购买不加碘食盐。动态监测和评估人群碘营养状况,适时调整食盐加碘浓度,保障人群碘营养水平总 体适宜。
2.地方性氟中 毒和地方性砷中毒。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要继续实施以健康教育为基础、改炉改灶为主和鼓励使用沼气、电炊具为辅的综合防控措施,切断氟源,防止氟中毒危害。尚未完成改水的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和新发现的水源性高砷地区,要结合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大力实施改水降氟、降砷措施,同时加强饮水安全工程卫生学评价和水质监测,防止因水源污染导致饮用水氟、砷含量超标,确保生活饮用水符合国家卫生标准。通过财政补贴,在饮茶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采取有效措施推广普及低氟砖茶。要切实加强防治措施的后期管理,开展饮用 水质和防治措施落实及运行状况监测,做好改水设施和改良炉灶的维护、维修,及时修复或重建已损毁的改水工程,确保病区改水工程达标运行,病区家庭正确使用合格防氟炉灶,持续巩固防治成果。
3.大骨节病。结合《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 要(2011 — 2020年)》、《四川省民族地区卫生发展十年行动计划(2011 — 2020年)》的实施,进一步巩固阿坝州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项目 工作成效,在大骨节病尚未完全控制病区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有效落实转产换粮、易地搬迁、易地育人等综合防控措施,防止出现大骨节病临床新发病例。
4.克山病。结合贯彻落实中发〔2012〕1号,在克山病病区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群众生活水平,改善膳食营养,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消除致病危险因素,防止出现急型、亚急型克山病病例。
5.跁子病。结合新农村建设等项目实行部分病区整体搬迁及改水
—6—
等综合防控措施,防止出现临床新发病例。
(四)开展病人治疗。针对地方病现症病人,各地因地制宜,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采取积极措施,尽可能减轻患者病痛,恢复劳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对严重缺碘的孕产妇、婴幼儿患者,在医生指导下,采取口服碘油丸的措施;对克汀病患者,采用药物替代治疗并进行生活、劳动功能训练。对氟骨症、大骨节病患者,采用药物治疗,缓解临床症状,减轻痛苦;对砷中毒患者,以对症治疗为主,减少病痛;对急型、亚急型克山病患者,以抗心源性休克、抗心律紊乱及急性心力衰竭为主,积极进行抢救;对慢型克山 病患者,用抗心衰药物维持治疗并加强心脏功能状况监测。
(五)加强科学研究。坚持科研为防治服务的方针,针对地方病防治工作中难点和关键环节组织技术攻关,力争有所突破。目前,大骨节病、克山病、跁子病等地方病病因尚未明了,饮茶型地方性氟中毒防治措施落实难度较大,氟骨症大骨节病尚无特效治疗药物。针对这些问 题,加强与国内、国际的科研合作,及时跟踪和借鉴成功经验,不断引进先进的技术和方法,解决地方病防治工作的难点问题,提升防治水平。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政府领导,落实防控措施。我省各级人民政府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政府领导、部门负责、社会参与” 的工作机制。要把地方病防治工作放到更加突出的位臵,将地方病防治指标、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实行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要制订本地区防治规划和工作计划,层层分解目标,明确具体措施,抓好组织实施。研究制定促进地方病防治工作的政策和措施,解决防治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二)坚持依法防治,落实部门责任。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公布的有关地方病防治法规规定,加大执法力度,切实做到依法防治。
—7—
各有关部门(单位)要按照职能分工,履职尽责、密切配合,认真研究实现规划目标的政策措施,切实抓好落实。卫生部门要做好组织协调、技术指导、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预防治疗和监测评估工作。发展改革部门要将有利于病区综合防治的建设项目投资优先向病区倾斜,促进病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教育、广电等部门要在卫生部门指导下,在学校、社区采取多种形式向病区群众普及地方病防治的相关知识。科技部门要积极为地方病防治工作提供科技支撑,对地方病防治的应用性研究课题给予优先安排。经济和信息化部门要依法加强碘盐加工和市场供应的监管,保证生产和销售环节的碘盐符合省规定的食用盐碘含量标准; 做好碘盐储运和销售,进一步健全碘盐批发和零售网络,保证市场合格碘盐供应;配合卫生部门开展碘盐监测和健康教育。民政部门要对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地方病病人实施医疗救助,将符合低保条件的中、重度地方病病人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财政部门要安排地方病防治所需必要资金并监督使用情况。水利部门要将“十一五” 期间尚未实施改水工程的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水源性高砷地区纳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加强对已建改水工程的管理,使水质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保证正常供水。农业部门要在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优先安排农村沼气池及新型省柴节煤炉灶建设项目。商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边销茶的流通管理。质监、工商部门要依法加强碘盐和边销茶生产、流通环节的质量监督,严肃查处制售假冒伪劣违法行为,防止不合格碘盐和边销茶流入市场。林业部门要结合林业重点工程对病区给予倾斜支持,改善地方病病区生态环境。扶贫部门要将农村有劳动能力的地方病贫困患者作为扶持重点对象重点帮扶,实施综合防治。残联要协助有关部门开展地方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预防残疾发生,参与做好氟骨症、大骨节病、地方性克汀病病人的畸残康复和管理。
(三)保障资金投入,提升防治水平。我省各级人民政府要根据规划要求和防治工作需要,按照分级负担的原则,落实防治专项资金。
—8—
省级财政要安排落实国家地方病防治重点项目的配套经费,加大对贫困地区、重点地区防治工作的支持力度,并向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重点倾斜;市、县级财政部门负责安排落实本级财政地方病防治专项经费,并随经济增长逐年增加预算,保证地方病防治工作需要。要完善“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资” 的经费投入机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充分利用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农村沼气池建设、基本消除重点地方病危害工程等项目资源,发挥在地方病防治方面的综合效益。
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中,要加强地方病防治体系能力建设,改善工作条件,配臵更新必要的设备装备,合理设臵岗位,配备与防治任务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提高福利待遇,稳定专业队伍,强化专业人员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国内外交流合作,大力培养人才,增强防治队伍综合实力,提高防治整体水平,使我省地方病防治工作再上新台阶。
五、考核评估
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要根据本规划的要求,切实加强对规划执行情况的考核评估。每年通过自查、抽查等形式,组织卫生、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定期对本地区地方病防治工作和经费、防治措施落实情况与防治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推动规划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2013 年、2016 年分别由省地方病及病害防治领导小组组织进行中期、终期评估,评估结果向国家和省政府报告。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