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活垃圾“零废弃”试点管理办法(试行)
北京市生活垃圾“零废弃”试点管理办法(试行)
2011-02-12 16:27 环卫科技网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促进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垃圾资源充分回收利用,确保生活垃圾“零废弃”管理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生活垃圾“零废弃”管理是指从源头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和减少垃圾产生,并对产生后的垃圾妥善分类回收处理,提高垃圾减量化率和资源化率,最终达到避免减少、物尽其用,实现垃圾“零废弃”的目标。
第三条 开展生活垃圾“零废弃”管理工作是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城市安全运行、实现首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绿色北京、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的重要举措。
第四条 党政机关、学校、大型商场、宾馆饭店、公园、农贸市场、度假村、居住小区等地应积极开展生活垃圾“零废弃”管理试点。
第五条 各相关部门和试点单位,均需遵守本办法和《北京市生活垃圾“零废弃”试点单位管理标准》(试行)。第二章 总体要求和基本标准
第六条 生活垃圾“零废弃”管理的试点单位应当在本单位的生活垃圾管理中,做到“能减尽减、能分尽分、能用尽用”,垃圾产生量应得到有效控制,餐厨垃圾应实现就地处理。
第七条 “能减尽减”是指本单位和个人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采购和使用有利于减少垃圾产生的物品,提倡重复使用、减少浪费、厉行节约,最大化减少废物的产生量。
第八条 “能分尽分”是指不可避免和减少的垃圾在产生后,按照我市规定的方法和标准,对生活垃圾进行源头分类收集。
第九条 “能用尽用”是指对产生的餐厨、厨余垃圾优先采取在本单位就地资源化处理的措施,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交由规范的具备行政许可资质的专业企业进行收集处理利用。第十条 生活垃圾“零废弃”管理的基本标准:
(一)组织得力:领导重视,有组织机构,明确人员职责,有专人负责日常管理,有健全的日常管理制度。
(二)设施完备:按照相关技术标准,配置垃圾分类收集和资源化处理的设备设施。
(三)运行规范:生活垃圾的分类转运和处理都要规范化,要委托有资质的企业运作,签订协议,收据齐备。
(四)数据翔实:要有数据统计的日记录及汇总记录,数据记录的表格式样和计量单位要统一,各类数据要详尽,真实可靠。
(五)宣传到位: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利用本单位网站、报刊、宣传栏等手段,宣传垃圾“零废弃”、垃圾分类等知识,定期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第十一条 试点单位所产生的餐厨、果蔬、园林垃圾基本做到就地资源化处理。
第十二条 试点单位应当依照《北京市生活垃圾“零废弃”管理的工作标准》(附件1),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相应的细化标准,并遵照执行。第三章 职责与分工
第十三条 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全市的生活垃圾“零废弃”管理工作的实施。制定相关工作的规划、计划、标准和技术规范。指导区县开展生活垃圾“零废弃”管理工作,并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组织开展在全市生活垃圾“零废弃”管理工作中取得显著成效的单位和个人的表彰奖励。
第十四条 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做好本辖区生活垃圾“零废弃”管理的组织、协调、监督等工作。结合本辖区实际,制定生活垃圾“零废弃”管理试点的实施细则。
各区县市政市容管理部门负责本辖区生活垃圾“零废弃”管理工作的组织实施、监督管理等工作。落实执行市级相关规划、计划和政策措施。制定本辖区实施规划、计划。组织和指导相关部门、街道、乡镇开展生活垃圾“零废弃”管理试点工作。对垃圾“零废弃”管理的单位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负责本辖区生活垃圾“零废弃”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监督检查。
第十五条 各级规划、商务、教育、环保、旅游、园林、住房建设等行政管理部门,配合做好生活垃圾“零废弃”管理工作的组织实施。负责对本行业开展生活垃圾“零废弃”管理的单位进行指导和监督。
第十六条 试点单位负责做好本单位的生活垃圾“零废弃”管理工作,并接受有关部门和公众的监督评价。第四章 管理措施
第十七条 开展生活垃圾“零废弃”管理试点的单位由区县市政市容委组织确定,报市市政市容委审定后列入全市年度工作计划。
第十八条 试点单位应结合本单位生活垃圾产生的数量、种类等状况,确定从源头垃圾减量和资源利用的行动目标,制定年度计划、实施办法和管理标准,制定相关管理、作业、监督检查制度。
第十九条 结合试点单位实际情况,各有侧重地抓好“零废弃”管理工作。党政机关“零废弃”试点单位应当倡导绿色采购、绿色办公、绿色用餐等;学校“零废弃”试点单位应当倡导绿色教学、绿色用餐等;宾馆饭店“零废弃”试点单位应当倡导绿色酒店理念;公园“零废弃”试点单位应当对园内商户和游览参观者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垃圾“零废弃”宣传教育,引导其配合工作;商场“零废弃”试点单位应当依照遵循绿色采购原则,引导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农贸市场“零废弃”试点单位应当引导商户“净菜进城”和遵循“限塑”条例;度假村“零废弃”试点单位应当倡导绿色度假。
党政机关、学校、公园、农贸市场和度假村应当突出处理好餐厨、果蔬、园林等有机垃圾。第二十条 试点单位应当建立生活垃圾“零废弃”管理的基础档案,及时、准确记录日常统计数据,归类存档,定时上报。
第二十一条 充分利用民间环保组织、专家学者等社会力量,指导、配合宣传、监督检查各“零废弃”试点单位的工作。
第二十二条 各相关单位要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和教育,使“零废弃”成为每一位参与者的自觉行动。第五章 奖 励
第二十三条 市、区(县)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安排专项资金,制定生活垃圾“零废弃”管理的奖励办法及实施细则,鼓励社会单位积极开展生活垃圾“零废弃”管理工作。
第二十四条 市、区(县)行政主管部门经考核评定,符合《北京市生活垃圾“零废弃”管理工作标准》的试点单位,应当给予以下鼓励:
(一)市、区(县)对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二)对“零废弃”管理单位的生活垃圾委托清运费实行优惠收取。
(三)精神文明单位等其他评比活动中给予支持。
第二十五条 试点单位应积极在本单位开展树立典型、总结经验、表彰奖励等活动。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试行。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的最终解释权属于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
第二篇:深圳市生活垃圾减量和分类管理办法(试行)
深圳市生活垃圾减量和分类管理办法(试行)
(草案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立法目的] 为加强生活垃圾减量分类管理,进一步提高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生活垃圾的减量、分类及相关管理活动。
法律、法规和规章对餐厨垃圾、建筑废弃物、危险废物等已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定义] 本办法所称生活垃圾,是指单位和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或者在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为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
本办法所称生活垃圾减量,是指在产品设计、制造、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采用合理措施减少废物量。
本办法所称生活垃圾分类,是指按生活垃圾的属性、成份、利用价值、处置方式及对环境的影响等,分成若干种类。
第四条[基本原则] 生活垃圾减量分类管理工作(以下简称减量分类工作),实行政府主导、部门协同、辖区负责、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原则,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活垃圾减量分类的社会服务体系。
第五条[分类制度] 生活垃圾根据末端处理技术情况,遵循科学分类、充分回收、有效利用、妥善处理的原则建立
分类制度,并实行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
第六条[政府职责] 市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全市生活垃圾管理工作,将减量分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统筹设施规划布局,制定促进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保障生活垃圾减量分类工作的资金投入。
区人民政府(含新区管委会,下同)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生活垃圾管理工作的组织实施,建立相应的资金投入和保障机制。
街道办事处应当按照区人民政府的部署,指导和督促辖区内单位、社区、市民开展减量分类活动,并配合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做好相关工作。
第七条[主管部门职责] 市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市主管部门)是全市减量分类工作的主管部门,制定生活垃圾减量分类管理目标,负责减量分类工作的组织协调、检查指导和监督考核。
区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区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减量分类管理目标,确定专门机构负责辖区内减量分类工作的实施、指导和督促。
第八条[其他部门职责] 经贸信息部门负责生活垃圾分类后可回收物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以及清洁生产工作的监督管理。
财政部门负责减量分类工作资金的监督、管理和落实,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循环经济产品(服务)政府采购目录并组
织实施。
环境保护部门负责生活垃圾分类后有害垃圾收集、贮存和处理的监督管理。
住房和建设部门负责督促物业服务企业履行减量分类工作责任。
教育部门负责学校、幼儿园的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和推广工作,将减量分类知识纳入教学内容和社会实践。
市场监管部门负责商品生产和销售环节的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工作,严格限塑令、落实净菜进城。
其他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和本办法规定,做好减量分类工作。
第九条[社团组织职责] 妇联、团委(义工联)、工会应当积极发挥组织作用,宣传减量分类知识,参与减量分类工作。
清洁卫生协会、食品行业协会、餐饮业服务行业协会、装饰装修行业协会、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协会、电子行业协会、服装行业协会等应当制定本行业生活垃圾减量分类工作方案,倡导、督促会员单位落实减量分类的相关要求。
第十条[单位和个人职责] 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及其工作人员,应当带头践行生活垃圾减量和分类。
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国家和本市减量分类的管理规定,依法承担生活垃圾产生者的责任,履行减量和分类义务,减少生活垃圾产生,分类投放生活垃圾。
第十一条[社会监督员制度] 实行生活垃圾减量分类社会监督员制度。
主管部门应当向社会公开选择一定数量的生活垃圾减量分类社会监督员参与减量分类工作,协助、指导单位或者个人履行减量分类义务,开展减量分类工作的培训、宣传和推广,并对违法行为进行举报投诉,具体办法由市主管部门另行制定。
第二章 宣传教育
第十二条[政府宣传]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减量分类纳入每年6月“节能周”和6月17日“全国低碳日”的宣传内容,集中开展生减量分类的宣传推广。
第十三条[宣传计划] 主管部门应当每年制定减量分类宣传教育计划,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教育和培训活动。
第十四条[教育先行] 学校、幼儿园应当结合教育教学活动,通过宣传画、案例教学、演讲比赛、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宣传生活垃圾减量和分类。
第十五条[职业规范宣传] 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应当将减量分类纳入本单位职业规范要求和入职培训、岗位培训的内容。
第十六条[媒体宣传] 报刊、广播、电视、通讯、网络等新闻媒体应当根据相关规定,适时在黄金时段或者显著版面免费安排减量分类宣传内容。
第十七条[社会组织宣传] 妇联、团委(义工联)、工会、科协等团体应当结合各自工作对象的特点,组织开展减量分类宣传教育,开展相关社会实践活动,推动全社会、各阶层参与减量分类工作。
鼓励非政府组织、公益基金等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减量分类培训、推广和督导活动,政府可以按照规定给予资金支持。
居民委员会、社区工作站等组织及物业服务企业应当协助有关部门在其服务区域内开展减量分类宣传教育。
第十八条[志愿者宣传] 鼓励、支持志愿者组织开展下列活动:
(一)开展减量分类宣传教育;
(二)劝阻不进行减量分类行为,对不听劝阻的,可以向有关部门报告;
(三)协助单位和个人开展减量分类工作。
主管部门应当为志愿者组织开展减量分类活动进行指导和支持。
第三章 源头减量
第十九条[设计环节减量] 产品及包装物的设计,应当按照减少资源消耗和垃圾产生的要求,优先采用可循环再生、可重复使用、可生物降解、简便易行的设计方案和材料,并符合国家标准的强制性要求。
第二十条[生产销售减量] 生产者和销售者应当严格执行国家对限制产品过度包装的标准和要求,减少一次性包装材料的使用。
第二十一条[废旧产品强制回收] 实行废旧产品强制回收制度。
生产者或者销售者应当采取押金返还、以旧换新等措施对所销售的下列废旧产品及包装物进行回收、利用:
(一)超市、商场和药店,应当回收废旧电池、废旧灯管、弃置药品、废杀虫剂、废油漆、废旧日用化学品、废水银产品、废旧小家电产品等;
(二)体育馆、公园、电影院、音乐厅、图书馆、机场、客运站、火车站等公共场所的管理者、市政路灯照明设施管理者、学校、医院等,应当回收废旧灯管;
(三)电冰箱、电视机、空调、微波炉、消毒柜、洗衣机、煤气灶等家用电器销售者,应当回收运输包装;生产者有义务接受销售者返回的运输包装,在重复供货的情形下,可以在下一次供货时使用;
(四)农副产品销售者应当确保净菜进城,并设置餐厨垃圾收集容器。
废旧产品强制回收目录及回收场所、设施的管理,由经贸信息部门会同市主管部门、市场监管部门另行制定。
第二十二条[废旧产品循环利用] 鼓励和支持废旧产品依法进入二手市场进行再流通,减少资源消耗和垃圾产生;无法销售的,应当再利用或者再生利用;不能再利用或者再生利用的,应当进行热回收。
废旧产品不能再利用、再生利用或者热回收的,应当依法妥善处理,避免二次污染。
第二十三条[绿色采购] 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应当优先采购列入循环经济产品(服务)政府采购目录的产品,积极推行无纸化办公。
第二十四条[消费减量一] 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应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厉行节约,低碳消费,从源头减少生活垃圾的产生。
鼓励单位和个人减少或者不使用一次性用品,优先使用循环再生利用产品。
第二十五条[消费减量二] 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食堂应当在明显位置张贴宣传标语或者宣传画、摆放提示牌,提醒适量取餐,做到按用餐人数采购、配餐,避免浪费。
餐饮经营单位应当积极引导消费者节约用餐,在显著位置张贴或者摆放节约食物、杜绝浪费的宣传画或者提示牌,餐前引导适量点餐,餐后主动帮助打包,不得设置最低消费额。
第四章 分类投放
第二十六条[分类标准] 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物、餐厨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鼓励有条件的场所进一步将其他垃圾细分为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
餐厨垃圾的收集、运输和处理,适用餐厨垃圾管理的相关规定;厨余垃圾纳入餐厨垃圾的收运、处理系统进行收运和处理。
市主管部门可以根据生活垃圾管理实际,适时调整生活垃圾分类标准,并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七条[分类投放规定] 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应当符合以下规定:
(一)可回收物投放至可回收物收集容器或者交售给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
(二)有害垃圾投放至有害垃圾收集容器;
(三)其他垃圾投放至其他垃圾收集容器;
(四)国家、省和本市有关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其他规定。
市主管部门应当制定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指南,并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八条[分类收集容器配置规定] 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容器按照下列规定设置:
(一)住宅区,设置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三类收集容器;
(二)宾馆、酒楼、单位食堂等餐饮场所,设置可回收物、餐厨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四类收集容器;农贸市场设置可回收物、有害垃圾、餐厨垃圾、其他垃圾四类收集容器;
(三)其他场所,设置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三类收集容器。
市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相关部门根据生活垃圾分类的需要,及时制定收集设施设置标准,并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九条[住宅区投放要求] 住宅区内的生活垃圾,实行定时定点相对集中分类投放。
第三十条[分类管理责任人的确定] 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按照下列规定确定:
(一)住宅区,全体业主为责任人;实行物业服务的,由全体业主或者业主委员会委托物业服务企业具体承担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责任;
(二)党政机关、部队、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其他
组织的办公和生产场所,本单位为责任人,实行物业服务的,物业服务企业为责任人,单位自管的,自管单位为责任人;
(三)道路、广场、公园、公共绿地等公共场所,其管理部门或者其委托的公共服务单位为责任人;
(四)机场、客运站、轨道交通以及旅游、文化、体育、娱乐、商业等公共场所,经营管理单位为责任人。
按照前款规定无法确定责任人的,由所在地街道办事处为责任人。
第三十一条[分类管理责任人义务] 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对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减量分类知识培训,在责任区内开展减量分类知识宣传;
(二)按照规定设置分类收集容器,并保持分类收集容器完好、整洁,出现破旧、污损或者数量不足的,应及时维修、更换、清洗或者补设;
(三)公示生活垃圾投放时间和地点;
(四)对分类投放工作进行指导,对不符合分类投放要求的行为予以劝告、制止;
(五)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和收集管理台账,记录责任范围内产生的生活垃圾种类、数量、运输者、去向等情况,并定期向辖区街道办事处报送数据;
(六)按规定将生活垃圾交由有资质的单位收集、运输。第三十二条[物业服务企业特别义务] 物业服务企业应当动员和督促业主积极参与生活垃圾减量分类工作。
实行清扫保洁卫生外包的物业,应当将减量分类要求纳
入清扫保洁服务合同,并监督实施。
物业管理协会应当将生活垃圾减量分类有关要求纳入物业服务企业评级考核、物业管理示范、优秀住宅小区标准及评分细则,住房和建设部门予以指导。
第三十三条 [单位和个人义务] 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公示的时间、地点分类投放生活垃圾,不得随意丢弃、抛撒或者堆放生活垃圾。
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应对不符合分类投放要求的单位和个人提出整改意见,拒不改正的,可报告主管部门依法处理。
第五章 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
第三十四条[收运设施建设和处理企业确定] 各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基础设施的建设,做到垃圾收运规模运营和区域全覆盖。
鼓励通过公开招标等公平竞争方式确定符合条件的企业承担生活垃圾处理服务,并向社会公布服务企业的相关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第三十五条[分类收集] 生活垃圾收集企业应当按下列规定分类收集各类生活垃圾,禁止混合收集已分类投放的生活垃圾:
(一)承担可回收物收运的再生资源回收企业按照可回收物管理的相关规定和要求,收集可回收物;
(二)承担有害垃圾收运的服务企业应当按照危险废物管理的相关规定和要求,定期收集有害垃圾;
(三)其他垃圾的收集,应当做到日产日清。第三十六条[分类运输] 生活垃圾运输企业应当分类运输各类生活垃圾,禁止混合运输已分类收集的生活垃圾。
可回收物运输至再生资源回收经营企业,有害垃圾运输至有资质的有害垃圾处置单位或者环境保护部门指定的贮存场所,其他垃圾运输至主管部门指定的场所处置,不得混装混运。
生活垃圾运输车辆应当密闭、整洁、完好,标示明显的生活垃圾分类标志;在运输过程中,不得随意倾倒、丢弃、堆放、遗漏垃圾以及滴漏污水。
生活垃圾运输车辆应当持证上路,主管部门应当加强车辆的日常监督管理,交通运输、公安等部门应当加强对车辆的执法检查。
第三十七条[分类处理] 分类收集和分类运输的生活垃圾应当采用分类处理技术,妥善处置。
我市重点发展生活垃圾焚烧处理方式,积极发展生物处理方式,合理统筹填埋处理方式。
生活垃圾处理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和技术标准处理生活垃圾。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八条[政府考核] 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生活垃圾减量分类管理的综合考核制度,并将对相关部门、区人民政府的考核结果按规定程序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
第三十九条[监督检查] 市主管部门应当制订全市生活
垃圾减量分类管理目标,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制定生活垃圾收运和处理设施运营规范;并对本办法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区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减量分类管理目标制订实施计划并报区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对辖区内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企业执行本办法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四十条 [收费原则] 实行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应当遵循“谁产生、谁付费”,“多排放多付费、少排放少付费”的原则。
生活垃圾处理费应当专项用于生活垃圾收运和处理,不得挪作他用。
发展改革部门可以根据社会发展实际,适时调整生活垃圾处理收费,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四十一条[补偿机制] 实行辖区生活垃圾限量排放和跨区域处理环境补偿制度。
各区生活垃圾排放超出限量排放指标的,每年超出部分按照“地域统筹、设施共享”和遵循“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生活垃圾导出区应当向生活垃圾处置导入区支付环境补偿资金,具体办法由市主管部门另行制定。
第四十二条[设立专项资金] 市人民政府设立生活垃圾减量分类专项资金,资金来源包括:政府财政资金、环境补偿资金、社会资金。
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补贴低回收价值可回收物的资源综合利用、有害垃圾收运处理以及奖励生活垃圾减量分类工作成绩突出的企业。
第四十三条[全过程监管制度]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和完善生活垃圾全过程监管制度,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管理信息系统,定期向社会公开相关信息,并与经贸信息、环境保护、市场监管等部门实现信息共享。
街道办事处应当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理台账,汇总辖区内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报送的相关数据,并按规定向区主管部门报送。
第四十四条[经贸信息部门的监管] 经贸信息部门应当加强对可回收物综合利用的监督管理,完善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制定强制回收目录并向社会公布,建立低价值可回收物的的价格补贴及监管机制。
第四十五条[环境保护部门的监管] 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加强对有害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的监督管理,核实收运、处理企业的资质,确保有害垃圾的收集、贮存、运输和处理符合规定的要求。
第四十六条[市场监管部门的监管] 市场监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产品生产者和销售者的监督管理,落实本办法有关产品及包装物设计、销售及强制回收的要求。
第四十七条[联动机制] 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经贸信息、环境保护、市场监管、交通运输、公安等有关部门建立生活垃圾监督管理和执法工作的协调机制,定期通报情况,加强监督管理。
第四十八条[举报投诉] 主管部门应当向社会公布生活垃圾举报、投诉的方式、处理流程和时限,依法处理举报和投诉,并公示结果。
单位和个人发现违反本办法的行为,均有权向主管部门举报、投诉。
鼓励新闻媒体参与社会监督,构建平台,曝光违反生活垃圾减量分类的行为。
举报经查证属实的,对举报人给予奖励,具体办法由市主管部门另行制定。
第四十九条[诚信约束] 单位和个人拒不履行减量分类义务的,主管部门、经贸信息、环境保护、市场监管等部门应当作不良行为记录,并纳入个人征信系统。
第五十条[表扬补贴] 减量分类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社区、家庭和个人,可以给予表扬和补贴,具体办法由市主管部门另行制定。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一条[部门不履行职责的法律责任] 各级行政主管部门、事业单位、社团组织及其工作人员不依法履行减量分类管理职责的,由其上级部门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五十二条[未分类投放生活垃圾的法律责任] 违反本办法规定,单位和个人不分类投放或者不按规定分类投放生活垃圾的,由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个人第一次处50元罚款,第二次处100元罚款,第三次及以上的,处200元罚款;对单位每次处10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三条[分类管理责任人违反义务的法律责任] 生
活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罚款:
(一)未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和收集管理台账的,处1000元罚款;
(二)未记录或者未如实记录责任范围内生活垃圾排放情况的,处200元罚款;
(三)未按相关标准设置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容器,处5000元罚款;
(四)未按规定对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进行宣传、指导的,处200元罚款;
(五)未公示生活垃圾投放时间或者地点的,处2000元罚款。
第五十四条[收集、运输企业违反规定的法律责任] 生活垃圾收集、运输企业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罚款:
(一)人员或者设备不符合规定要求的,处1万元罚款;(二)不分类收集、运输生活垃圾或者混装混运的,处5000元罚款;
(三)收运车辆未标示明显生活垃圾分类标志的,处2000元罚款。
第五十五条[未履行强制回收义务的法律责任] 列入强制回收目录的产品或者包装物的生产或者销售企业,违反本办法规定,未履行回收其生产的废弃产品或者包装物义务,经辖区经贸信息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1万元罚款。
有害垃圾收运、处理企业违反本办法规定,违法收运、处理有害垃圾的,由环境保护部门依法处理。
产品及包装物的设计、生产及销售违法本办法规定的,由市场监管部门依法处理。
第五十六条[权利救济] 当事人对行政机关依照本办法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八章 附 则
第五十七条[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和厨余垃圾定义] 本办法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可回收物,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回收后经过再加工可以成为生产原料或者经过整理可以再利用的物品,包括废纸类、塑料类、玻璃类、金属类、织物类等;
(二)有害垃圾,是指生活垃圾中对人体健康或者自然环境造成直接或者潜在危害的物质,包括废充电电池、废扣式电池、废灯管、弃置药品、废杀虫剂、废油漆、废日用化学品、废水银产品等;
(三)其他垃圾,是指除可回收物、有害垃圾之外的其他废弃物。包括废弃食品袋(盒)、废弃保鲜膜(袋)、废弃纸巾、废弃瓶罐、灰土、烟头、宠物粪便等;
(四)厨余垃圾,是指家庭生活中在食品加工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剩饭剩菜、菜帮菜叶、瓜果皮核、废弃食物、废弃食用油脂等易腐的垃圾。
第五十八条[以上、以下之界定] 本办法中的“以上”、“以下”,均包含本数。
第五十九条[施行日期] 本办法自 年 月 日起施 行。
第三篇: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试点工作简报(第四
第四期 【总第(4)期】
张家港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1年9月14日
目 录
【本期要闻】
1.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现场督查试点小区餐厨垃圾收运处理工作
2.我市试点小区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全面实施
3.市区党政机关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试点工作有序推进 【小区动态】
试点小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亮点及特色 【部门传真】
1.市城管局:垃圾分类 勇做表率
2.市级机关事务管理中心:超前谋划 多措并举 不断推进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本期要闻】
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领导小组 现场督查试点小区餐厨垃圾收运处理工作
8月24日上午,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城管局局长季洪良,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侯虎珍、副主任姚惠新等领导在相关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冒雨对试点小区的餐厨垃圾二次分拣、收运和处理工作进行了现场督查。
督察组首先来到我市丽景华都小区,现场察看了小区分类指导员志愿者的二次分拣工作和分类电瓶车的运输过程,并通过询问了解小区居民目前的分类情况;随后来到位于消粪中心的餐厨垃圾处理站,详细了解餐厨垃圾处理机的性能、参数等情况,并对设备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要求相关部门和试点小区所在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物业公司(业委会)通力协作,努力发挥职能作用,完善相关工作措施,促进小区居民积极主动参与垃圾分类,不断将试点小区生活垃圾分类引入长效化工作轨道。
我市试点小区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全面实施
8月31日,随着城东街道东方明珠〃锦苑试点小区居民餐厨垃圾实行二次分拣、分类运输和统一处理,我市8个试点小 2
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就已全部展开,这标志着我市试点小区生活垃圾分类真正进入了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阶段。
在试点小区分类收集容器配置到位的基础上,市区四个街道办事处主动发挥职能作用,利用社区平台优势,广泛发动社会志愿者和社区居委、小区物业工作人员,积极参与居民家用分类组合桶贴膜、分类垃圾袋实名贴标、垃圾桶分发以及入户宣传等工作,在8月下旬基本完成了试点小区垃圾分类组合桶发放和初期宣传工作,为试点小区顺利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提供保障。
8月20日,我市餐厨垃圾生化处理站两台日处理总量达1000公斤的餐厨垃圾微生物处理机,在经过安装、调试和试运行后正式启用,开始陆续处理8个试点小区的餐厨垃圾,目前每天的处理量约500公斤。截止到8月31日,餐厨垃圾生化处理
站共处理餐厨垃圾4385公斤,其中东方明珠〃锦苑小区70公斤、世纪华庭40公斤,湖滨国际649公斤、丽景华都2400公斤、四季花园540公斤、汇景豪苑240公斤、国泰 时代花园305公斤、国泰现代城150公斤。其中96%的餐厨垃圾通过微生物降解菌作用,在12至24小时内代谢成水、二氧化碳、生物热能后,通过市政管网达标排放,4%的降解残留物沉淀成有机肥料。
市区党政机关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试点工作有序推进
自7月29日我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正式启动以来,市区各党政机关高度重视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和《张家港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扎实有效推进垃圾分类试点的各项工作。
文明城市复评期间,为督促各单位积极做好垃圾分类工作,为文明城市创建增光添彩,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对市区党政机关单位垃圾分类管理试点工作进行检查的通知》,并于8月15日开始,会同市级机关工委和市级机关事务管理中心对市区100多家党政机关的分类情况进行了第一次摸底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单位能按照分类工作的要求,在分类设施设备配置、台账资料建立、内部宣传引导等工作开展情况良好,机关工作人员的分类意识也逐步提高,分类习惯也正逐步养成。但也有极少数单位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设施设备配置不到位、工作措施不到位、分类宣传引导不到位等问题。
下一步,将结合摸底调查情况和各单位反馈意见,进一步 完善各党政机关分类设施设备的配置,在党政机关人员中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并根据即将出台的考核考评机制,抓好生活垃圾分类的督促、指导工作。
【小区动态】
试点小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亮点及特色
丽景华都——创新分类工作方法,率先实施垃圾分类。小区入住居民有900多户,是所有试点小区入住人数最多的。小
区物业公司积极响应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试点工作的号召,在城南街道办事处的支持下,在暨阳湖社区居委会的配合下,在社区志愿者的帮助下,分别完成了家用组合桶和垃圾袋的贴膜、贴标,逐户发放分类宣传资料、组合桶、垃圾袋以及分类指导员志愿者(二次分拣员)上岗培训等前期准备工作,在八个试点小区中率先实行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居民餐厨垃圾分拣中,小区物业积极创新工作方法,引导分类指导员志愿者对餐厨垃圾进行分类时采取集中分拣、统一收集、定点清运的方式,不仅将分散的分拣工作集中化,使收集清运便捷化,更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为分类指导员志愿者节省更多精力投入到小区居民分类宣传指导提供了条件。此种分类模式,得到了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的肯定,目前已在所有试点小区进行推广。
【部门传真】
垃圾分类 勇做表率
市城管局既是垃圾分类工作试点单位,同时又是该项工作的牵头实施部门,在党政机关垃圾分类工作中更应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为提高机关科室工作人员分类意识,使垃圾分类工作
取得实效,目前,在局机关各科室推行了以下措施:
一是领导高度重视垃圾分类试点工作,一把手领导主抓,分管领导主负责,各科室科长为主要责任人,逐级落实分类工作。
二是在每个办公室推行实名制,由督查科会同行管科对每个科室人员分类情况进行监督,组织定期检查,并将检查结果纳入科室每月考核;
三是在每层洗漱间内配备50L蓝色可回收物收集桶和橘红色其他垃圾收集桶,并张贴明显标识和分类贴画,行管科扎口可回收物的收集处理和情况登记;
四是通过召开专题学习会议,政务邮箱发送垃圾分类系列知识、责任人日常提醒等方式,宣传普及分类知识,共同提高科室人员分类意识。
目前,局机关分类工作获得了机关工委和机关事务中心领导的肯定。市城管局将在继续扎实机关分类工作的基础上,将 执法大队、市容管理处、市区5个城管中队、5个环卫所纳入分类试点范围,积极推广局机关的成功做法,努力做好机关单位垃圾分类试点工作的表率。
(市城管局供稿)
超前谋划 多措并举 不断推进垃圾分类试点工作
为进一步加强环境文明建设,积极倡导垃圾减量、垃圾分类,改善环境质量,根据《张家港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文件精神,市级机关事务管理中心在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的直接领导下,紧紧围绕“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工作目标,加强领导,狠抓落实,积极开展垃圾分类管理工作。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中心领导高度重视垃圾分类管理工作,专门成立了以分管领导为组长的垃圾分类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了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垃圾分类管理的日常工作。为确保工作质量,认真对照工作责任,高点定位,制定了垃圾分类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并把工作责任分解落实到各单位各科室,要求各部门认真制定工作措施,严格按照工作目标狠抓落实,领导小组将定期进行督促检查,针对不足之处,认真落实改正措施,扎实推进垃圾分类工作。
二、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为了使垃圾分类管理工作深入人心,中心系统开展了广泛的宣传活动。一是在机关集中办公区开展专项宣传活动。与相关部门紧密配合,在机关集中办公区开展垃圾分类管理知识宣传活动,营造“给垃圾分家,为城市减负,做文明有礼的张家港人”浓厚氛围,提升和增强广大机关干部职工的垃圾分类管 理意识和垃圾分类管理知识,为垃圾分类管理工作的开展打好基础、铺好路。二是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教育。充分利用会议、学习、标语宣传等多种形式进行了垃圾分类管理的宣传教育,利用发放垃圾分类知识手册等机会不断强化垃圾分类管理的宣传,沙洲宾馆、府苑楼、机关服务部等下属单位利用班前会等各种形式进行了宣传,工会、共青团、妇联也利用自身优势进行了纵向的宣传教育,在整个后勤系统营造了浓厚的氛围。中心还要求广大干部职工将宣传教育带进家庭、带进社区、带进社会,不断扩大宣传教育范围,为全市营造良好的环境做出积极的贡献。
三、突出重点,狠抓落实
根据垃圾分类管理工作要求,以垃圾分类投放、收集、处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为重点,加强检查,狠抓责任落实,对各项重点工作明确具体责任人,使工作责任落实到位。
一是切实抓好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的各项前期工作。配合相关部门抓好机关大院、东渡大厦、江南大厦等5个机关集中办公区域的垃圾分类收集前期准备工作,机关办公室等场所配发“可回收物”收集桶,各单位公共区域配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中型垃圾分类收集桶,各垃圾投放点配发“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大型垃圾分类收集桶。
二是重点抓好可回收物垃圾的收集和处理工作。机关集中办公区大部分垃圾均为可回收物,尤其是纸类,我中心紧紧抓住这个特点,在垃圾分类管理过程中,以纸类等可回收物为重点进行宣传教育,对工勤人员进行专门指导,并加强督查。8月份回收纸类110斤。
三是坚持以点带面,认真组织督促检查。中心垃圾分类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对5个机关集中办公区的垃圾分类收集情况进 8 行了多次抽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不清楚的问题及时向市领导小组请示,确保垃圾分类管理工作顺利推进。
四、健全机制,长效管理
垃圾分类管理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通过这段时间的实践,中心逐步建立了垃圾分类管理工作的各项制度和规范,积累了宝贵的实际工作经验。随着垃圾分类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我们将进一步建立健全垃圾分类管理工作机制,将垃圾分类管理工作向规范化、长效化方向推进。
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中心垃圾分类管理工作基本走上正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宣传发动还需要加大力度,垃圾分类管理知识还需要进一步普及,垃圾分类管理工作运行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下一步,我们将以更大的力度抓好垃圾分类管理工作,克服薄弱环节,强化有效措施,为文明港城贡献自己的力量。
(市级机关事务管理中心供稿)
报送:市委徐美健书记,市政府姚林荣市长,市委常委、政法委卞东方书记,市政府黄尧副市长、石锡贤副市长;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办公室;市委宣传部、市级机关工委、市文明办;苏州市市容市政管理局
抄送:市垃圾分类管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试点单位 发:市城管局机关各科室,执法大队、市容管理处,各执法中队
第四篇:深圳市餐厨垃圾和废弃食用油脂管理办法
深圳市餐厨垃圾和废弃食用油脂管理办法
(草案)
第一条(目的和依据)
为加强对本市餐厨垃圾和废弃食用油脂产生、清运、处理的管理,发展循环经济,维护市民食品安全,提高城市环境卫生水平,贯彻循环经济发展理念,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深圳经济特区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定义)
本办法所称餐厨垃圾,是指除居民日常生活以外的食品加工、饮食服务、单位供餐等活动中产生的食物残余、食品加工废料等。
本办法所称的废弃食用油脂,是指不能再食用的动植物油脂和各类油水混合物的总称,包括煎炸过食品不能再食用的油脂、餐厨垃圾中的油脂以及油水混合物和经油水分离器、隔油池等分离处理后产生的油脂等。
第三条(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范围内餐厨垃圾和废弃食用油脂的产生、清运、处理及其相关的管理活动。
第四条(管理部门)
市城市管理部门(以下简称市主管部门)统筹负责全市餐厨垃圾和废弃食用油脂管理,主要职责有:
(一)制定全市餐厨垃圾和废弃食用油脂管理政策,并组织 实施;
(二)指导、协调、监督、检查各区餐厨垃圾和废弃食用油脂的管理工作;
(三)依申请核发餐厨垃圾、废弃食用油脂清运、处理单位资质证书;
(四)依申请核发餐厨垃圾、废弃食用油脂运输车辆准运证;
(五)统一监督管理全市餐厨垃圾、废弃食用油脂处理设施。
各区城市管理部门(以下简称区主管部门)依据辖区管理责任制原则,负责本辖区范围内餐厨垃圾和废弃食用油脂的日常管理工作。主要职责有:
(一)执行市主管部门制定的餐厨垃圾和废弃食用油脂管理政策;
(二)监督检查本区范围内的餐厨垃圾和废弃食用油脂的产生、收集、清运情况,对本区范围内产生的餐厨垃圾和废弃食用油脂进行全过程跟踪管理;
(三)负责查处辖区范围内的非法排放、清运、处理餐厨垃圾和废弃食用油脂行为;
(四)负责辖区范围内的各单位餐厨垃圾和废弃食用油脂产生量申报、清运合同备案工作;
(五)负责辖区范围内餐厨垃圾和废弃食用油脂清运企业的监督管理。
第五条(协同部门)本市食品安全、质监、工商管理、卫生、环保、农业等有关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实施本办法:
食品安全部门负责食品安全的协调、检测与评价工作,依法组织协调开展对食品安全重大事故的查处;
质监部门对以餐厨垃圾和废弃食用油脂为原料加工而成的产品的质量标准加强监督管理;
工商管理部门负责查处取缔无工商营业执照的餐饮点以及无工商营业执照而从事餐厨垃圾、废弃食用油脂清运、处理业务的单位和个人;加强本市食用油市场管理,建立涵盖食用油生产、包装、储存、运输、销售等环节的溯源体系,防止废弃食用油脂流入食用油市场销售;
卫生部门负责加强食用油消费环节的监督管理,对使用废弃食用油脂加工各种食品的行为进行查处;
环保部门负责对餐厨垃圾、废弃食用油脂处理单位的污染防治措施进行监督管理;
农业管理部门加强对本市牲畜饲养场的监督,杜绝利用餐厨垃圾直接饲养牲畜。
第六条(规划工作)
市规划部门会同市主管部门,制定全市餐厨垃圾及废弃食用油脂处理设施用地专项规划。
第七条(鼓励措施)
倡导文明的餐饮方式,鼓励减少餐厨垃圾和废弃食用油脂的 产生。
鼓励餐厨垃圾和废弃食用油脂资源化利用。
市主管部门可以通过物质或荣誉奖励等方式,对在餐厨垃圾、废弃食用油脂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方面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
第八条(产生单位的清运、处理义务)
食品加工单位、餐饮服务单位、单位食堂等餐厨垃圾、废弃食用油脂产生单位,应当承担其餐厨垃圾和废弃食用油脂清运、处理的义务。
第九条(产生单位要求)
餐厨垃圾和废弃食用油脂产生单位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每季度向所在区主管部门如实申报产生餐厨垃圾和废弃食用油脂的种类、数量、流向;
(二)餐厨垃圾、废弃食用油脂与其他城市生活垃圾分开,分别单独收集;
(三)餐厨垃圾用60升、120升、240升标准容器收集,废弃食用油脂用15升、30升、60升标准容器收集;收集容器应保持完好、密闭、整洁,并贴标签标记,分别注明“厨余垃圾收集容器”和“废弃食用油脂收集容器”字样;
(四)保证当天产生的餐厨垃圾和废弃食用油脂当天得到清运。
违反前款各项规定的,由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或修复,并可处 一千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罚款。
第十条(清运处理原则)
餐厨垃圾、废弃食用油脂的清运和处理应委托专业服务单位集中清运、处理。
餐厨垃圾产生单位应当缴纳餐厨垃圾清运、处理费。餐厨垃圾清运费依据城市生活垃圾清运费标准,由清运单位直接向产生单位收取;餐厨垃圾处理费按照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标准、方式收取和支付。废弃食用油脂清运和处理暂不收取费用。
第十一条(清运、处理单位的资质认证)
依照《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和《建设部关于纳入国务院决定的十五项行政许可的条件的规定》,欲从事餐厨垃圾、废弃食用油脂清运、处理业务的企业法人,必须获得市主管部门的资质认证。未通过资质认证的单位,禁止从事餐厨垃圾、废弃食用油脂清运、处理业务。
餐厨垃圾、废弃食用油脂清运单位获得资质认证的条件为:
(一)申请人是依法注册的企业法人,注册资本不少于人民币300万元;
(二)拥有防臭味扩散、防遗撒、防渗沥液滴漏功能的餐厨垃圾、废弃食用油脂清运车辆3台以上;
(三)具有健全的技术、质量、安全和监测管理制度并能保证得到有效执行;
(四)具有合法的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车辆行驶证;
(五)具有固定的办公及机械、设备、车辆停放场所。餐厨垃圾、废弃食用油脂处理单位获得资质认证的条件为:
(一)申请人是依法注册的企业法人,注册资本不少于人民币 500万元;
(二)餐厨垃圾、废弃食用油脂处理设施的选址符合城乡规划,并取得规划许可文件;
(三)处理能力不少于50吨/日;
(四)有至少5名具有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其中包括环境工程、机械、环境监测等专业的技术人员。技术负责人具有5年以上餐厨垃圾或废弃食用油脂处理处理工作经历,并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五)具有完善的工艺运行、设备管理、环境监测与保护、财务管理、生产安全、计量统计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并能保证得到有效执行;
(六)具有完善的废水、废气、废渣等处理残余物达标处理排放方案;
(七)有控制污染和突发事件预案。
个人不得从事餐厨垃圾、废弃食用油脂清运、处理。
对无相应资质却从事餐厨垃圾及废弃食用油脂清运、处理的单位和个人,由主管部门责令其立即停止餐厨垃圾、废弃食用油脂清运、处理活动,没收收集、清运、处理工具并可处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第十二条(清运合同备案制度)
食品加工、饮食服务、单位食堂等餐厨垃圾、废弃食用油脂产生单位应和有资质的清运单位签订餐厨垃圾、废弃食用油脂清运合同,报所在区主管部门备案并取得回执。在办理《污染物排放许可证》、《生产许可证》、《卫生许可证》和年审时,餐厨垃圾、废弃食用油脂产生单位应向环保、卫生、质监部门提供清运合同和回执,否则不予办理。环保、卫生、质监部门在进行执法检查时,要对清运合同的签订情况进行检查。
第十三条(清运要求)
餐厨垃圾、废弃食用油脂清运应遵守下列规定:
(一)运输工具具有市主管部门颁发的《深圳市生活垃圾准运证》;
(二)不得将餐厨垃圾、废弃食用油脂和其他生活垃圾混合收集、清运;
(三)应当日运送至处理单位,转运期间不得裸露存放;
(四)实行完全密闭化运输,在运输过程中不得滴漏、撒落;
(五)运输工具外观应当保持整洁和完好状态,并统一喷涂市主管部门规定的标志。
违反前款第(一)项规定,未取得《深圳市生活垃圾准运证》而从事餐厨垃圾、废弃食用油脂清运的,由主管部门处一万元以上两万元以下罚款并勒令其补领《深圳市生活垃圾准运证》,不符合《深圳市生活垃圾准运证》申领条件的,主管部门责令其立 即退出餐厨垃圾、废弃食用油脂清运市场。违反前款第(二)项、第(三)项、第(四)项、第(五)项规定的,由主管部门责令立即改正,并处三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第十四条(清运申报制度)
餐厨垃圾、废弃食用油脂清运单位应当每月向所在区主管部门申报清运的餐厨垃圾、废弃食用油脂来源、数量、处理去向等情况。
违反前款规定的,由所在区主管部门责令立即改正并可以处一千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罚款。
第十五条(处理单位运行管理要求)
从事餐厨垃圾和废弃食用油脂处理的单位应当遵守下列运行管理规定:
(一)除正常检修外,应保持处理设施持续稳定运行。检修应提前15天书面报告市主管部门;
(二)设置并定期检测、维护垃圾计量系统;
(三)设立安全机构及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健全及落实安全管理制度,配套安全设施,制定有关安全应急预案,保证处理设施安全运行。
(四)按照国家和本市环境保护的有关规定,在处理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
(五)生产产品应当符合国家和当地质量标准;
(六)禁止接收、处理未经过资质认证的单位或个人运送的 餐厨垃圾和废弃食用油脂;
(七)禁止将废弃食用油脂加工以后再作为食用油脂销售;
(八)使用微生物菌剂处理餐厨垃圾的,应当按照国家相关规定使用微生物菌剂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控制措施。
违反前款第(一)项、第(二)项、第(三)项、第(六)项规定的,由市主管部门责令立即整改,并处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违反前款第(四)项规定未实现环保处理和达标排放的,由环保部门要求整改并按照有关环保法规和规章进行处罚。违反前款第(五)项规定,生产产品质量不符合国家和当地质量标准的,不得出厂销售。违反前款第(七)项规定的,由工商部门依据相关规定进行查处。违反前款第(八)项规定的,由环保部门依据相关规定进行查处。
第十六条(处理申报制度)
从事餐厨垃圾和废弃食用油脂处理的单位应当每月向市主管部门申报处理的餐厨垃圾来源、数量、产品流向、运行数据等情况。
违反前款规定的,由市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可以处一千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罚款。
第十七条(市外处理要求)
将餐厨垃圾和废弃食用油脂运往市外处理的,清运单位必须如实向市主管部门提供处理单位名称、地址和餐厨垃圾、废弃食用油脂经该单位处理后生产的产品能达到国家有关产品质量标 准的证明材料。
未提供处理单位名称、地址和相关证明材料的,不得将餐厨垃圾和废弃食用油脂运往市外。
违反本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的,根据餐厨垃圾和废弃食用油脂转移数量,由主管部门对清运单位处三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十八条(联单制度)
我市餐厨垃圾、废弃食用油脂产生、清运、处理实行联单制度。联单共五联,产生单位、清运单位、处理单位、市和区主管部门各一联。联单由清运单位向所在区主管部门申请领取。
联单是餐厨垃圾、废弃食用油脂产生单位支付清运费以及清运、处理单位结算清运、处理费的主要依据。
第十九条(联单制度的具体实施—产生单位)
每次清运,餐厨垃圾、废弃食用油脂产生单位应当如实填写联单中产生单位栏目,并加盖公章或签名,经交付清运单位核实验收签字后,联单第一联由产生单位自留存档,联单第二联及其余各联交付清运单位随餐厨垃圾、废弃食用油脂转移运行。
产生单位未如实填写联单的,由主管部门责令立即改正,并处以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条(联单制度的具体实施—清运单位)
每次清运,清运单位应当如实填写联单的清运单位栏目,将餐厨垃圾、废弃食用油脂运抵集中处理地点。联单由处理单位验 收签字后,清运单位将联单第二联自留,第三、四、五联随转移的餐厨垃圾、废弃食用油脂交付处理单位。
清运单位未如实填写联单的,由主管部门责令立即改正,并处以三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一条(联单制度的具体实施—处理单位)
每次接收清运单位送来的餐厨垃圾、废弃食用油脂,处理单位应当按照联单填写的内容对清运单位交付的餐厨垃圾、废弃食用油脂核实验收,并如实填写联单中处理单位栏目,加盖公章。
处理单位应将联单第三联自留存档;将联单第四联每月报送所在区主管部门,第五联每月报送所在市主管部门。
处理单位未如实填写联单或未将联单及时向市、区主管部门报送的,由市、区主管部门责令立即改正,并可以处三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二条(收集、运输、处理禁止行为)
餐厨垃圾、废弃食用油脂产生单位、清运单位、处理单位禁止下列行为:
(一)禁止将餐厨垃圾、废弃食用油脂排入下水道或以其它方式随意倾倒;
(二)禁止将餐厨垃圾、废弃食用油脂提供给主管部门确定的清运、处理单位以外的单位、个人清运、处理;
(三)禁止将餐厨垃圾直接作为畜禽饲料;
(四)禁止将废弃食用油脂或其加工产品用于食品加工。违反前款第(一)项、第(二)项、第(三)项规定的,由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违反前款第(四)项规定的,由卫生部门依据相关规定对食品加工单位、餐饮服务单位、单位食堂等单位进行查处。
第二十三条(运输、储存场所)
运输餐厨垃圾、废弃食用油脂的集散点、储存场地及其设施,必须符合市容环境卫生以及环境保护的要求。
违反前款规定的,由主管部门和环保部门按照《深圳经济特区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和相关环保法规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第二十四条(社会参与制度)
市、区主管部门通过设立举报热线等方式,受理群众对餐厨垃圾和废弃食用油脂清运、处理企业违法行为的举报和投诉。举报和投诉查证属实的,市主管部门可以给与奖励。
第二十五条(监督检查)
市、区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餐厨垃圾收集、清运、处理活动的监督检查。被检查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如实反映情况,提供与检查内容有关的资料,不得弄虚作假或者隐瞒事实,不得拒绝或者阻挠管理人员的检查。
第二十六条(记分制度)
本市对违反餐厨垃圾、废弃食用油脂清运、处理规定的行为,除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外,另实行累计扣分制度。对累计扣分达到 规定分值的清运、处理单位,市、区主管部门可取消其清运、处理餐厨垃圾及废弃食用油脂的资质。具体的扣分办法,由市主管部门另行制定。
第二十七条(复议和诉讼)
当事人对有关管理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或者《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当事人对具体行政行为逾期不申请复议,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的,做出具体行政行为的部门可以依法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第二十八条(实施日期)
本办法自 年 月 日起施行。
第五篇:项目收益债券试点管理办法(试行)
项目收益债券试点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制定依据】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的发展并规范债券市场,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建立透明规范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要求,规范项目收益债券发行管理工作,根据《公司法》、《证券法》、《企业债券管理条例》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基本概念】本办法所称的项目收益债券,是与特定项目相联系的,债券募集资金用于特定项目的投资与建设,债券的本息偿还资金完全或基本来源于项目建成后运营收益的债券。
第三条【发行方式】项目实施主体符合公开发行债券条件的,项目收益债券可以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以簿记建档形式公开发行。项目实施主体不符合公开发行债券条件的,可以在银行间债券市场面向合格投资者非公开发行。非公开发行的,每次发行时合格投资者不超过二百人,单笔认购不少于100万元人民币。合格投资者是指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开立债券交易账户的机构投资者。非公开发行项目收益债券的,不得采用广告、公开劝诱和变相公开方式。
第四条【发行条件】公开发行的项目收益债券、需符合《公司法》、《证券法》、《企业债券管理条例》和本办法的要求。非公开发行的项目收益债券,需符合本办法的要求。试点期间,非公开发行的项目收益债券的债项评级应达到AA及以上。
第五条【资金用途】发行项目收益债券募集的资金,只能用于该项目建设、运营和设备购置,不得置换项目资本金或偿还与项目有关的其他债务,但偿还已使用的超过项目融资安排约定规模的银行贷款除外。
第二章 项目及收益
第六条【基本要求】用于发行项目收益债券的项目,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固定资产投资管理规定。
第七条【鼓励类】重点支持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改善民生的项目通过项目收益债券融资。
第八条【项目实施主体】项目实施主体应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的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或仅承担发债项目投资、建设、运营的特殊目的载体。项目实施主体负责募投项目的投资、建设及运营,根据约定享有项目的收益权,也是保证债券还本付息的第一责任人。
第九条【项目可研】为保障投资者能够在相对客观、科学的基础上做出投资决策,鼓励发行债券的项目聘请具有甲级资质的工程咨询公司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收益和现金流应由独立第三方(包括但不限于具有咨询、评估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咨询公司、资产评估机构等)进行评估,并对项目收益和现金流覆盖债券还本付息资金出具专项意见。
第十条【项目建设资金来源】除债券资金之外,项目建设资金来源应全部落实。其中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需符合国务院关于项目资本金比例的有关要求并全部到位,贷款银行应出具贷款意向函,其他资金来源应提供相关依据。
第十一条【项目经济效益评价】在项目收益债券存续期内的每个计息,项目收入应该能够完全覆盖债券当年还本付息的规模。项目内部收益率(税后)应该大于现阶段社会折现率8%。
第十二条【项目收入的认定】项目收入是指与项目建设、运营有关的所有直接经济收益和可确认的间接经济收益。项目收入包括但不限于直接收费收入、产品销售收入、财政补贴等。其中,财政补贴应逐年列入有权限政府的财政预算并经同级人大批准列支,条件成熟后还需纳入有权限政府的中期财政规划。债券存续期内合法合规的财政补贴占项目收入的比例合计不得超过50%。
第十三条【项目收益权的排他性】项目实施主体应在债券代理人协议中约定,在债券存续期内,项目实施主体不得对项目及其收益设定抵押、质押等其他项权利,但本办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的除外。
第十四条【项目进度的要求】项目收益债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原则上应为已开工项目。未开工项目应符合开工条件,并于债券发行后三个月内开工建设。
第三章 账户管理
第十五条【账户设置】发行项目收益债券的项目实施主体,应该在银行设置独立于日常经营账户的债券募集资金使用专户、项目收入归集专户、偿债资金专户,分别存放项目收益债券的募集资金、项目收入资金和项目收益债券还本付息资金。
第十六条【募集资金使用专户】募集资金使用专户,专门用于项目收益债券募集资金的接收、存储及划转,不得用作其他用途。临时闲置的募集资金,只能用于银行存款、国债等流动性较好、低风险保本投资。
第十七条【偿债资金专户】偿债资金专户专门用于项目收益债券偿债准备金的接收、存储及划转,包括但不限于从项目收入归集专户中划转的资金、偿债准备金以及发行人或差额补偿人划入的其他资金。除偿还债券本息外,偿债资金专户资金不得用作其它用途。临时闲置的偿债资金,只能用于银行存款、国债等流动性较好、低风险保本投资,并在付息或兑付日前5个工作日全部转化为活期存款。
第十八条【项目收入归集专户】项目运营期间所有收入必须全部进入项目收入归集专户。项目收入由可确定的主体支付时,应在相关协议中约定,由该主体直接向项目收入归集专户划转资金。项目实施主体应将全部项目收入从归集专户向偿债资金专户划转,作为债券偿债准备金。偿债准备金以待偿付的全部债券本息为限,划转次数和具体时点可由项目实施主体、债权代理人和监管银行根据项目收益实现特点约定,原则上每个计息内不少于两次。
第十九条【账户监管协议】项目实施主体、债权代理人与监管银行应签订《项目收益债券账户监管协议》,对以上安排进行详细约定。
第二十条【监管银行的监管责任】监管银行应保证各个账户内资金按照约定用途和程序使用,发现有关方面违规操作的,应及时采取相关措施并向监管部门报告。对于举借银行贷款的项目,项目收入归集专户和偿债资金专户原则上应开立于提供贷款的银行之外的第三方银行机构。
第四章 信用评级和增信措施
第二十一条【信用评级】发行项目收益债券,应由专业评级机构进行债券信用评级,定期进行跟踪评级并根据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要求或与投资人的约定公布或通报评级结果。公开发行的项目收益债券,还应按有关要求对发行人进行主体评级和跟踪评级。
第二十二条【增信措施】项目收益债券应设置差额补偿机制,债券存续期内每期偿债资金专户内账户余额在当期还本付息日前20个工作日不足以支付本期债券当期本息时,差额补偿人按约定在5个工作日内补足偿债资金专户余额与应付本期债券本息的差额部分。
第二十三条【差额补偿协议】项目实施主体、差额补偿人和项目收入归集账户监管银行应签订差额补偿协议,约定各方权利义务和差额补偿程序。
第二十四条【担保措施】在设置完善的差额补偿机制基础上,项目收益债券也可以同时增加外部担保,对项目收益债券还本付息提供无条件不可撤销连带责任保证担保。当偿债资金专户内的余额无法足额还本付息、差额补偿人也无法按时补足差额时,由担保人在还本付息日前10个工作日将差额部分划入偿债资金专户。
第二十五条【资产抵质押】项目实施主体应于募投项目竣工验收并办理权利凭证后10个工作日内,将项目建设、运营所形成的资产或收益权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可以抵押或质押的部分,向债权代理人办理抵质押手续。
第二十六条【工程保险】鼓励项目实施主体为募投项目购买工程保险。
第五章 投资者保护
第二十七条【债权代理人】项目实施主体应当为债券持有人聘请债权代理人,并订立债权代理协议;在债券存续期内,由债权代理人按照规定或协议的约定维护债券持有人的利益。
第二十八条【投资者保护机制】债券投资者应自行承担与项目收益债券相关的风险。项目实施主体应在募集说明书中约定投资者保护机制,明确项目实施主体或项目本身发生重大事项时的应对措施。
重大事项包括但不限于:
(一)项目实施主体除募投项目之外的其他资产或业务发生重大不利事项;
(二)债券发行后,募集资金投资项目超过三个月未开工;
(三)项目建设或运营过程中出现可能影响项目建设进度或收益的重大事项;
(四)债项评级下降;
(五)项目现金流恶化或其它可能影响投资者利益等情况;
(六)项目收益债券发生违约后的债权保障及清偿安排;
(七)发生项目资产权属争议时的解决机制。
第二十九条【债券持有人会议】项目实施主体和债权代理人应制定完备的债券持有人会议规则,当项目实施主体或项目本身出现对债券还本付息产生重大影响的事项或做出重大决策时,应召开债券持有人会议,提出应对措施并进行表决。
第三十条【第三方审计】债权代理人应委托具有证券从业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债券募集资金使用情况、项目收入归集情况进行专项审计。发现存在违反募集说明书披露内容和相关协议约定的行为的,应及时报告债权代理人和监管机构。
第三十一条【加速到期】项目实施主体应在项目收益债券募集说明书中约定加速到期条款。出现启动加速到期条款的情形时,由债权代理人召开债券持有人大会,经债券持有人大会讨论通过后,可提前清偿部分或全部债券本金,启动加速到期条款的情形包括不限于:
(一)债权发行三个月后,项目仍未开工;
(二)项目建设运营过程中出现重大不利事项,导致项目收益不能达到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第三方专项意见的预测水平;
(三)项目实施主体破产,需对项目有关的财产和权益进行清算;
(四)项目收益超出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第三方专项意见的预测。
第六章 发行管理
第三十二条【发行管理方式】公开发行的项目收益债券,须经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准后方可发行。非公开发行的项目收益债券,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备案后即可发行。
第三十三条【申报方式】项目实施主体为中央企业或其控股的项目公司的,项目收益债券发行申请直接报国家发展改革委。项目实施主体为地方企业或其控股的项目公司的,项目收益债券发行申请经其所在省的省级发展改革部门预审后报国家发展改革委。
第三十四条【材料报送】申请发行项目收益债券,需向有关部门报送项目收益债券募集说明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三方机构出具的项目收益和现金流覆盖债券本息资金专项意见,账户监管协议,差额补偿协议,项目实施主体和差额补偿人经审计的财务报告,征信报告,有关评级报告,法律意见书等文件。详细材料清单及格式见附件。
第三十五条【分期发行】项目收益债券可申请一次核准或注册,根据项目资金需求进度分期发行,但应自核准或注册起两年内发行完毕,超过两年的未发行额度即作废。
第三十六条【承销】发行项目收益债券,应由有资质的承销机构进行承销。
第三十七条【期限要求】项目收益债券的存续期不得超过募投项目运营周期。还本付息资金安排应与项目收益实现相匹配。
第三十八条【债券形式】项目收益债券为实名制记账式债券,并在相关证券登记结算机构登记、托管。在项目收益债券存续期内,项目收益债券不得转托管。第三十九条【流动性安排】公开发行的项目收益债券发行后可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流通。非公开发行的项目收益债券,仅限于在合格投资者范围内转让。转让后,持有单次发行的项目收益债券的合格投资者合计不得超过二百人。
第七章 信息披露
第四十条【发行信息披露】公开发行的项目收益债券,其募集说明书等法律文件应置备于必要地点并登载于相关媒体上。非公开发行的项目收益债券,其募集说明书等法律文件应通过适当渠道供潜在合格投资者查阅。
第四十一条【持续信息披露】项目实施主体和承销机构应在发行后三个月在相关媒体上公告或向合格投资人通报项目实施进度及募集资金使用专户,项目收入归集专户和偿债资金专户收支情况,此后每半年公告或通报上述情况。在债券存续期内,项目建设、运营情况发生重大变化或项目实施主体发行对债券持有人有重大影响的事项。应按照规定或约定履行程序,并及时公告或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