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法治障碍1
目录
一、我国经济发展与法治建设的现状„„„„„„„„„„„„„„„„„„„„1
二、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遇到的法治障碍„„„„„„„„„„„„„„„„„„„1
(一)民企与国企经济制度的不平等„„„„„„„„„„„„„„„„„„2
(二)经济的法治环境比较差„„„„„„„„„„„„„„„„„„„„„2
(三)企业风险的法律防范差„„„„„„„„„„„„„„„„„„„„„3
(四)企业交易成本过高„„„„„„„„„„„„„„„„„„„„„„„4
三、对我国经济发展遇到的法治障碍的建议„„„„„„„„„„„„„„„„„4
(一)给予企业平等参与市场和获取资源的机会„„„„„„„„„„„„„4
(二)建立公正、透明的法治体系„„„„„„„„„„„„„„„„„„„4
(三)控制企业法律风险„„„„„„„„„„„„„„„„„„„„„„„5
(四)降低企业交易成本„„„„„„„„„„„„„„„„„„„„„„„5
(五)有效转化政府职能„„„„„„„„„„„„„„„„„„„„„„„5 参考文献„„„„„„„„„„„„„„„„„„„„„„„„„„„„„„„„6
I
浅析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法治障碍及建议
摘要:一个国家的稳定要靠经济的支撑,一个社会的文明要根据法治状况来判定。经济与法治息息相关,是维系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法治状况势必影响经济的市场环境,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长,逐渐向世界经济靠拢,但法治环境却停滞不前,导致与经济发展的差距日益扩大,周而复始地影响到经济发展,未来的中国经济堪忧。本文选取了四个方面对目前经济遇到的法律问题进行研究,从中分析中国法治建设面临着各种障碍因素,笔者针对各种障碍因素提出了对策,认识并努力扫除这些障碍因素成为实现法治的主要任务。
关键词:法治障碍;市场经济;交易成本
建立现代的经济制度必须以建立一个形式合理的法律制度为前提,似乎已经成为一个“铁律”。我国近年来过于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忽视了法治建设问题。法治建设面临着多种障碍因素,日益阻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现代的市场经济需要建立在法治基础之上。本文提出的我国目前经济遇到的法律问题从四个方面详细说起,分别是民企与国企经济制度的不平等、经济的法治环境比较差、企业风险的法律防范差、企业交易成本过高。这就需要有第三方——国家和政府来监督,需要法治的力量。如果没有规制就会出现产权失灵的现象,产权不存在或者产权的作用受到限制而出现的资源配置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
一、我国经济发展与法治建设的现状
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和法治状况日益健全的时期,经济发展速度之快,已经引起了世界的瞩目,虽然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较小,但也不是值得我们骄傲的。而是因为我国的市场还未完全放开,政府的市场干预显而易见,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一个放开的“市场经济”方向即政府减少对市场的干预方向,在放开市场干预的同时,需要良好的法治环境来保障实现。各个经济主体能够公平竞争,自由的资源配置,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从而使其加大创新性,但在我们实际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建立法治的进展仍然较慢,日益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公权不彰、社会失范、交易成本过高都威胁到市场经济的正常运作。
二、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遇到的法治障碍
笔者认为,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遇到的法治障碍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民企与国企经济制度的不平等
众所周知,我国现在实行市场经济。在市场竞争中,每个主体都可以公平竞争,但要受到市场规则的约束,各经济主体应为自己的投资决策负责,承担风险,获取利润。但在我国民企与国企却存在着不同的待遇,虽然2010年5月国务院出台了有关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业界称为新36条)后,但是从执行落实方面来说存在着诸多障碍,民企国企在经济制度上始终不平等,新36条中明确规定的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领域、市政公用事业等领域成为空想主义,例如张克强案——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个标志性案件,本来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不论是国企还是民企在市场经济过程中应一视同仁,但现在但现在由于执行不到位而造成“国进民退”之困境,所谓国进民退指国有企业市场份额的扩大相应的是民营企业市场份额的缩小。在市场经济中,凡是与国有利益发生冲突就只是保护国资利益。云南检方起诉张克强时认为:“青海盐湖是国家稀缺资源,只能是国有企业参与增资扩股,而张克强等人根本不具备成为盐湖集团股东的条件”即云南检方认为民营企业没有资格参与青海盐湖增资扩股项目,该项目是设定了国企门槛的,这明显与新36条存在着落差。说明国家政策是想实现国企民企共赢的状态,但是地方政府在执行时该政策得不到落实,最终民企和国企站不在同一起跑线上,民企成为受害者。再者银行贷款也存在着不平等,虽然目前没有明确的优惠制度趋向于国有企业,但是产生不平等的一个原因是中国的银行业已经商业化,这些银行还需要考虑自己的利益和资本回报率。大型国有企业能够获得银行优质的金融资源分配,是由于国有企业借助于中央政府的信用,贷款给它们实际上是没有风险的。大型民营企业获得贷款的难度也不大,而那些在资本上处于困境的中小民营企业,除了风险,还有信贷成本的障碍。在获得银行贷款比较困难的是那些规模小,效益差和没有足够抵押品的民营企业。民营企业由于上述原因得不到更好的发展,目前的实体经济不景气,行业利润较低,很多中小型企业被迫破产关闭,让大量的资金流出了实业部门,部分制造业就出现了“空心化”的趋势,而国有企业也因为没有真正的主人也未得到积极发展,未来的中国经济令人担忧。
(二)经济的法治环境比较差
张克强案不仅说明了国企与民企的经济制度的不平等,而且显示了我国经济的法治环境比较差,双方产生矛盾时优先考虑国资利益而不是公平公正的处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经济活动日趋频繁。随之而来的是民事经济纠纷案件越来越多,“执行
难”成为审判和执行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我国现行的《公司法》仍有很多缺点,相关配套法规还不够健全,虚假出资、抽逃出资成为普遍现象。多数公司成为空壳,而现实中往往是早已资不抵债的公司仍在经营,不断的赊欠,公司的财产也被随意的处置、转让,而不是还债,几乎公司的所有资产都失去了监控,任由公司随心所欲。有限责任公司连有限的责任也谈不上,公司可以轻易地被吊销或注销,清算如同流于形式,根本没有一点责任。如某集团公司与青岛新日城美食广场的诉讼中,虽然某集团公司最终胜诉,但在执行时,青岛新日城美食广场却因为不年检而被青岛市工商局吊销了营业执照,这样,从法律上来说青岛新日城美食广场的工商登记不存在了,其主体资格也就消灭了,执行主体更无从谈起,只好终止执行。但实际上,美食城广场只是法律上的主体消灭,其财产仍被经营者所掌控。另外,现行《破产法》存在不健全、不成熟的弊病,假破产,真逃债,依靠破产逃避债务是企业的一个普遍做法。《破产法》规定:破产宣告前六个月的一切诉讼、执行活动全部停止。这样,就为企业先转移财产,再申请破产提供了机会。良好的法治环境是维护市场秩序稳定的基础,法制环境差只会对市场秩序起反作用,有关机关的监督力度不够,能拖就拖,会造成市场失灵,后果不堪想象。
(三)企业风险的法律防范差
企业法律风险是指企业在经济活动中,没有正确应用和实施法律而带来的潜在或已发生的重大经济损失。法律风险具有前瞻性,强调预防措施。根据国际一家权威机构《中国五百强企业法律风险评估报告》排序,合同风险仅次于公司治理风险,排在第二位。五百强企业最感兴趣的法律风险培训中,避免合同风险排在第一位。以BP案背后的经销合同为例来看企业的合同风险,2004年起,BP石油贸易有限公司与洛阳润源贸易有限公司因为BP石油单方面援引合同条款终止《经销商合同》而引发诉讼,洛阳润源贸易与BP及其关联企业嘉实多贸易公司打了近十起官司。双方最主要的争议焦点是,在双方签署的多份《经销商合同》中都有一个允许单方面解除合同的“自愿终止条款”,导致纠纷的产生。从这个案例中得出结论:对某一个企业来说,就同类的业务活动来看,假如使用不同版本的合同,将会大大增加风险控制。就合同来说,最容易出现问题的是主要条款约定不明,比如经销合同中最为关键的条款就是销售政策如厂家的交货依据和时间、经销商退货或换货的条件、广告费和促销费用的承担问题、销售返利的比率等,非常容易产生歧义。作为弱势一方的经销商要在合同订立之初就学会规避强势供应商可能设计的‘合同陷阱’。法律环境不完善也是导致企业法律风险的因素之一,我国市场经济虽说已经走过了相当的历程,但尚未形成完善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有关法律法规还在不断地修订和出台。原来合 3
法经营或不违法的经济活动,由于法律法规不断地修订和出台,可能会违反新的法律法规,给企业带来法律风险。另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激烈竞争,使自己在这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总是千方百计采取各种手段包括使用竞争对手对法律法规的无知或法律意识淡薄,以打压竞争对手。例如,由于某些企业的商标保护意识比较淡薄,没有及时注册自己的商标而被对手抢注,使自己遭受本不该有的利益损失。
(四)企业交易成本过高
中国企业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是交易成本过高,商品的流通成本过高是导致物价变高的重要原因。交易成本过高,一是由于我国税收政策,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多种多样的税种添加在商品上,自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以来,由于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等流转环节税收的大幅增加,使得中国年财政收入增速几乎是同期GDP增速两倍。二是地方保护主义,提高外地企业进入当地市场的成本,减少对本地企业的竞争力。地方保护虽然维护了被保护企业的利益,却增加了该地的其它企业的成本,其它地方会对该地的其它企业采用对等的策略,三是低效的官僚机构,现实生活中,交警罚款、管理部门创收,都成为商品服务成本过高的鲜活例子。当前政府行政开支、投资分别占到财政支出的18%和25%左右,在世界各国中遥遥领先。而和北欧福利国家相比,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却是很低。税收、流通费用、管理成本等都转嫁给成本最终分摊在了消费者身上,导致物价不断地提高。所以就出现同样是中国制造的商品,国外却要比国内便宜很多的怪圈。如果不能为企业和消费者降低管理成本,虽然便宜,但不能为国人所享受,因为中国的劳动力成本较低,但由于国家的政策或地方规定导致商品价格却极高。
三、对我国经济发展遇到的法治障碍的建议 笔者对我国经济发展遇到的法治障碍提出如下建议:
(一)给予企业平等参与市场和获取资源的机会
放宽市场使私营部门准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消除私营企业进入放宽市场的障碍,使得各个企业拥有平等竞争的机会,实现私营企业和国企政策待遇的平等,我国应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中小型企业的产权流动、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逐步走向间接干预经济的道路。
(二)建立公正、透明的法治体系
正如吴敬琏教授指出的,好的市场经济是法治的市场经济。当前中国市场化改革面临相当多的困境,在很大程度上与法治化不到位直接相关。所以要尽快建立起利益协调和利益沟通机制,使合法的利益诉求通过在合法的范围内表达。只有各主体有了法治的预期,4
市场经济发展才能良性循环。向民众通过电视、网络、报刊等方式宣传法治意识,加强市场经济的法治意识的普及面。
(三)控制企业法律风险
企业领导阶层要重视法律风险防范意识的加强,通过建立健全领导干部法制讲座制度与法律知识考试考核制度,不断进行法律知识培训,以便了解与企业业务相关的法律知识和法律风险,让法律风险成为制定决策中的考虑因素。加大合同法、公司法、财税法、担保法、金融法、知识产权法等经济法律知识的培训,才能及时发现所有潜在风险,从而推进法律风险防范有效高效实施。
(四)降低企业交易成本
中国企业的交易成本过高体现在多个方面,但重要的因素是不合理的公路收费,虽然国家一直致力于治理乱收费的情况,文件、通知往往成为理想主义的想象。一些文件若能落实到位,有关方面在对收费公路进行调查、清理时进行开操作、公开处理,特别是收费公路的账本向社会公开,抓出舆论和公众的满意度,抓出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大胆赋监督权于民,富有远见地引入数亿网民的公众监督合力,中国收费公路的面貌将会为之一变,进而改善“产地滞销、售地价贵”的怪现象。积极发展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立足于“劳动力成本低”这一基本国情和比较优势,来吸收资本、引进技术、换取其他资源,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才能够为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找到出路。
(五)有效转化政府职能
从我国现有的经济制度而言,尽管市场机制存在许多缺陷与不足,但却是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还无法找出更先进的经济制度来代替。在这种情况下,面临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法治障碍,我们能做的只有尽量克服市场失灵,来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减少政府对资源配置和商品价格形成的行政干预, 使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基础性作用,把计划经济全能型政府改为提供公共产品的服务型政府。市场机制调节主要通过价格信号实现,充分发挥市场功能,必须建立在灵敏、有效的价格体系上。这就需要政府职能的有效转化,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大幅减少在政府部门的经济活动的干预程度,放宽对各种行业、企业的控制措施,放宽私人投资在市场准入,融资,运营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真正推动市场的行政垄断部门的改革,有更多的空间为私人所投资,促进具有竞争力的市场形成,在此基础上逐步放开价格管制,在市场定价的商品和服务的范围内进行扩大,通过法治确保公民的基本权利如财产权、生命权、人身自由权、隐私权和言论自由等,保证政府在执行职能时遵守法定的程序,为了促进一个有活力的市场经济,充分发挥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些都
取决于法律对基本权利的有效保护。
参考文献:
[1] 李赐平.法治之法:30年来教育法制建设的进展与局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11)[2] 廖策权.对我国教育法制建设的认识和思考[J].川北教育学院学报.1996(03)[3] 李赐平.进展与局限:30年来教育法制建设的基本估价[J].兰州学刊.2008(12)[4] 虞乐.我国教育法制建设问题与对策分析[J].现代企业教育.2008(10)[5] 陈兴华.一本依法治教的好教材[J].云南教育(视界时政版).2007(09)[6] 劳凯声.改革开放30年的教育法制建设[J].教育研究.2008(11)[7] 刘秀萍.依法治教是公共教育健康发展的保证[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8(05)[8] 王文科.继续教育立法成就、法治难点及对策——以江苏继续教育为例[J].继续教育研究.2009(09)[9] 胡肇开.我国必须加强教育立法[J].中国教育学刊.1994(02)[10] 杨云英,任淑玲.浅析我国教育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02)[11] 白兰、王芳洁.张克强案始末.2012-01-16 [12] 韩德俊.浅谈执行难的原因和建议.2011-10-08 [13] 柴君.浅析企业法律风险的成因及防范对策.《经济师》2009年3期 [14]贾巍巍.企业法律风险要“事前预警”[J].人民论坛,2007,(5)
第二篇:英语听力障碍
英语听力障碍剖析:提高英语听力水平所遇到的障碍可分为语言障碍和非语言障碍。要突破听力障碍 ,提高听力水平, 必须提高听力技能 , 扩大词汇量 , 提高基础英语水平, 了解文化背景知识 ,增强心理素质。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 英语教学亦不例外。在语言的交际过程中 , 听、说又是首当其冲 , 因为人们只有在听懂对方语言的前提下 , 才能获得对方的信息 , 并将自己的信息反馈给对方 , 从而达到交流的目的。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D1Jones认为 , 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听力 , 才能学好语言。他认为 , 听力训练即是听力记忆的养成 , 听力记忆是可以通过训练 , 而且只有通过训练才能养成的。事实上 ,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 , 大多数学生听的难度大大超过了读写方面的难度。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 主要与我国传统的教学法 ———重视读写、忽视听说密切相关。
1语言障碍
英语听力水平是多种语言能力和技能的综合产物 , 它涉及到语音、语调、语法结构和词汇量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英语在语音、词汇、句子结构等方面与汉语有很大差异 , 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因单词发音错误 , 对于各种语法规则运用得不熟练 , 以及对句子重音、各种语调表意功能的不理解等等 , 均会造成言语听辨和话语理解上的障碍 , 其中语音和词汇是制约学生听力的主要语言障碍。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听力普遍较差 , 主要问题是在语音方面 , 如强读和弱读、失去爆破、同化、省略、连续、重音、语调及语速等。他们把主要精力花费在阅读上 , 靠分析语法、词汇来理解语言材料 , 而不重视听力和口语能力 , 不重视言语技能 , 导致听不懂、讲不出 , 患了语言上的“聋哑症”。此外 , 学习单词、课文时 ,习惯于按词典注音力求“准确”地读 , 一音不漏 , 久而久之 ,习惯成自然 , 而在听到英、美人正常连贯的讲话、语音发生某些变化时 , 反应迟钝 , 一筹莫展。对一篇简单的对话或短文 , 一看就懂 , 可一听就懵。具体情况如下例句所述:
111同化现象
(1)I thought you would come.按字典注音去读这句英语是 [ait ju wud km] ,而在连贯的讲话中读成了 [ai’tu wud’km]。
(2)I haven’t seen him these years.按字典注音读作 [ai’h*vnt sin himiz jz] ,连贯讲话时读作
[ai’h*vnt’sin him’iz]。
112失去爆破现象
(1)She took good care of the children.[i’tu(k)’gu(d)’krv’tildrn]。
(2)We heard David sing last night.[wi’h(d)’deivi(d)’silas(t)’nait]。
113连续现象
(1)Take a look at it.(2)I’ll be back in half an hour.单词在书写时是由一个个有固定形状的字母组成 , 易于辨认 , 而在语流中 , 单词的元音和辅音都会发生读音变化 , 产生同化、连续、省音等现象 , 没有这方面的基本技能 , 自然会产生听力上的障碍。如
education [edju’kein] , 在语流中产生同化现象 , 读成 [edu’kein 这就增加了学生听力过程中的困难 , 加上学生受各自方言的影响 , 很容易在听的过程中造成听辨失误。
制约听力的另一个语言障碍是词汇。词汇是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 , 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和主要单位 , 是语言体系中结构和意义的统一体。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在《语言教学中的语言学》(1972)一书中指出: 如果没有语音和语法 , 还可以传达一点点信息;但是如果没有词汇 , 那就不能传达任何信息。词汇既是构成话语的基础也是理解的基础 , 没有词汇也就不能进行交际。那么 , 要通过顺畅地接收和理解言语信号就必须有足够的词汇量 , 而英语中的同音异义词 ,近音异义词非常多 , 一词多义的现象也很多 , 词组的构成也很复杂 , 于是在听辨过程中 , 如果对词义的理解太狭窄 , 很容易造成理解上的障碍。如: 如果只知道free 的意思是“自由的”, 不知道还可以作为“免费的”解 , 那么 , 听到“The wind mill costs money of course , but the wind itself isfree.”时就会不理解。“free”若作“自由”解 , 这句译出来即为:“虽然造风车要花钱 , 但风本身是自由的。”这样的理解自然不通顺 , 与上下文的意思不衔接。但若把“free”解释成“免费的”, 这句译出来即为“虽然建造风车要花钱 , 但风本身是免费的”, 就很好理解了。在另一句中“Dr.Koope has called for a smoke-free America by theyear 2000”,“free”则应理解成“无 „„的”, 这句话的意思是:“库伯博士号召在2000 年以前建立一个无人抽烟的美国。”
此外 , 基本的语法知识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在听的过程中 , 没有一定的语法知识做后盾 ,即使掌握了语音、词汇 , 也犹如听天书。从哪个词到哪个词一句 , 必须根据有关的语法知识断句、理解 , 否则也会形成障碍 , 造成听辨失误。
2非语言障碍
非语言障碍是指学生在听的过程中 , 由于自身拥有的各种社会文化知识和心理素质所形成的阻碍。听力理解过程中是一种解码过程与意义再构建过程的结合 , 在这一过程中 , 听者的积极参与是至关重要的 , 听者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与他的语言知识同样重要。对于中国学生而言 , 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风土人情、科技常识等等 , 是提高听力水平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不少学生往往听懂了大部分内容却因缺少必要的背景知识使理解受阻。社会文化知识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所共有的知识 ,外国人只有通过学习来了解。对于学习外语的人来讲 , 缺乏社会文化知识是导致理解困难的障碍之一。如:
(1)英汉两种语言的计数进位和序数习惯不同。汉语中有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而英语中只有 hundred , thousand , million , 所以听后不能立即反应过来。
(2)不熟悉英语的人名和地名。如 Winston Churchill , Albert Einstein , Wall Street , White House ,Independent War , Thanksgiving Day等 , 这些词本身就与英美历史、社会、科技、经济、政治、风俗有关 , 如果对这些专有名词不熟悉 , 自然就形成了一种障碍。
(3)缺乏背景知识。对于不熟悉西方社会的中国学生来讲 , 即使听到一句很简单的句子 , 也会产生理解障碍。如在一篇介绍美国电话网的内容中听到这样一句话“It provides 800 telephone service.”很多学生把它理解成了“该电话网提供 800 个电话服务。”这样的理解从词汇上、语法上讲没什么错误 , 但意思完全不对。在美国 , 打不收费的长途电话(如旅馆预订等)要拨“800”三个数字。因此这句话的意思是“加拨 800 是该网提供的免费电话服务。”有关调查显示 , 听力理解好的英语学习者在听的过程中很注意根据上下文推断意义 , 运用背景知识辅助理解 , 捕捉话语的真正含义。心理素质对听力理解也会产生重大影响 , 一个人、一个整体做事情成功与否与其心理素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 心理素质的好坏与英语学习和考试 , 特别是听力的学习和考试尤其重要。一个心理状态正常的人与一个心理状态失常的人在同一时间里的学习效果是不一样的。有关资料表明 , 两个听力水平相同的人 , 由于心理状态不同 , 考试的结果要相差 30 %。心理素质对听力的影响既表现在对平时学习的影响又表现在对考试的影响。
心理素质差对平时学习的影响主要表现是: 思想涣散 , 注意力不集中 , 身在课堂心在外 , 脑子里全是与学习内容无关的东西 , 过分强调困难 , 埋怨客观条件不好。这主要是学生学习动机低落。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 ,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 教师和教材再好 , 也不会有什么成效。学习动机低落的原因可能是学生对听力课不感兴趣;对听力感到特别困难 , 产生急躁情绪而丧失信心;或者是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反感 , 产生抵触情绪;或者是认为学好英语听力对自己将来的工作没多大关系 , 等等。心理素质差对学生听力考试的影响表现为学生考试时所出现的情绪紧张。录音机一播放 , 就开始出现莫名其妙的心慌、惶惑 , 似乎除了自己的心跳什么也听不见了。造成这样心理障碍的原因是: 对听力考试心中无数 , 对自己的能力没有把握或估计过低 , 从而产生恐惧心理 , 害怕考试不过关。由于心理紧张 , 造成大脑记忆机能暂时减弱 , 考试结果自然不好。
听力不是孤立的语言能力 , 在听的过程中遇到障碍是必然的 , 但造成听力障碍的因素很多 , 与自身的学习基础有密切关系 , 每个人都不尽相同 , 要根据自身的弱点 , 有的放矢 , 循序渐进 , 克服障碍 , 提高听力水平。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以上分析 , 我认为可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突破障碍:(1)掌握基本的听力技能 , 坚持不懈地提高和强化语言知识和技能 , 学会不完全爆破发音、音的同化与省略、意群和连读、音的强读与弱读、了解美音和英音的异同 , 这样在言语听辨过程中就能做出快速、准确的判断和反应。(2)提高基础英语水平, 增加词汇量 , 加深对英语词义的理解。(3)泛读、泛听、广泛积累有关社会文化背景知识 , 扩大知识面。(4)能够把概括 ———分析 ———综合 ———记忆相结合 , 掌握推测信息的本领 , 提高抓住主题的能力。(5)增强自信心 , 提高学习动力 , 消除心里障碍
第三篇:法家传统是中国走向法治的障碍
法家传统是中国走向法治的障碍
现代法治是人类文明综合发展的产物,一个国家能否走向法治,不仅取决于其社会结构及国家制度等“硬件”方面的情况,亦在相当程度上受文化的影响。中国自上一世纪末便在西方的影响下出现了实行法治的要求,但时至今日仍处在走向法治的起点上,之所以如此,除社会历史等方面的原因外,与近百年的文化状况有很大的关系。在由外来冲击而引起的长期震荡中,中国既未能在立足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传统文化向现代的转化,亦未于传统文化之外建构出新的文化系统,实行法治所需要的文化环境始终没有形成。因而在经过长期徘徊后重新开始走向法治之路的今天,我们面对的困难中仍有相当一部分来自文化,其中传统文化的影响是不得不加以正视的一个方面。
谈到中国传统文化与法治的关系,人们最容易提起的是历史上儒家的“德治”、“人治”与法家的“法治”之间的对立以及儒家的这种思想在现代的消极影响,似乎在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与现代法治最不相容,要检讨传统文化在中国走向法治中的负面作用,儒家应首当其冲。儒家之外,法家也因其主张“法治”而常被提起,但论者至多是强调此“法治”与现代法治之不同,很少有人专门检讨其对实现现代法治的负面
影响。在学术领域独树一帜的新儒家虽在肯定儒家价值的基础上,对儒家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关系有种种论述,但涉及法治的内容尚不多见。儒、法两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与现代法治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对中国走向法治各有什么样的影响,仍是需要进一步探究的问题。下面仅就其主要方面提出一点粗浅看法。
一、儒家与法治的关系[1]
为了弄清儒家思想与法治的关系,首先需要对儒家思想的核心作一考察。长期以来,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儒家思想有过种种不同的概括,其中最为常见的是把“三纲五常”看作儒家思想的核心,并由此形成对儒家的基本看法。其实,这是很大的误会,本文第二部分中我们将说明,“三纲”的基本精神并非来自儒家,不能代表儒家的思想。笔者认为,根据儒家重道德的思想特征,可以将儒家思想的核心概括为道德至上。
首先,在儒家的思想中,道德是现实社会的最高规范,不仅人人都应遵守,国家也须以“德治”为本。最能代表这种思想的,是人们常引用的孔子关于德、礼、刑、政关系的论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2]在孔子看来,道德是带有根本性的规范,治国应以道德为本,倘若道德毁坏了,其他规范就很难起作用,所以他又说:“人而不仁,如礼何?”[3]从这种思想
出发,孔子不承认与道德冲突的司法裁决,弟子公冶长因行正获罪,孔子并不认为其有罪,说:“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并将女儿嫁与公冶长。[4]孟子更进一步,在回答弟子假设的如舜父犯杀人罪舜应怎么办时,明确提出舜可抛弃其位,窃父而逃,[5]在他看来,孝作为伦理道德,是高于法律的。
其次,在儒家思想中,道德具有人生与社会价值的意义。道德追求既是达到人生与社会完美境界的起点,又是人生与社会的价值目标。儒家典籍中此种思想的表述很多。《礼记.礼运》中所描写的理想社会,就是一个道德高尚的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学》里的“三纲八目”,则强调了道德对个人的价值意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而欲达此目标,必须循着“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路径,先解决个人道德修养问题,“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以修身为本”。此外,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境界[6],以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做人处世原则[7],都是这种思想的
体现。
第三,按照儒家的理论,道德具有先验的性质,并且是天道的体现。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我固有之也”。[8]还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9]。道德是人本来就有的,因而可以通过内省达到道德的自觉,并可进而“知天”。“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10]“求放心”,就是寻求、安放失落的道德本心,而此心乃天道的体现,所以“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11]。后世儒家也有类似思想,宋、明时期的陆、王“心学”,就是在继承孟子“尽心、知性、知天”说的基础上形成的。“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具有超越性质的价值源头,既然道德源于“天”,就非人所可贬抑,从而使道德获得了至上的权威性。
道德在儒家心目中具有至为重要的地位,儒家的主要思想基本是围绕着道德至上这一核心而展开,其中包括曾长期被人垢病的所谓“人治”思想。不可否认,按现代的观念衡量,儒家在“人”与法的关系上,确有重“人”轻法的倾向。但这并不是儒家的主要特点,法家实际上也是把“人”置于法之上,只是所说的“人”与儒家不同,对法的作用强调得多一些而已。儒家这方面主张的主要特点在于,其所说的“人”是指有高尚道德的贤人君子,强调的是这种人在治理国家中的作
用。孔子说“为政在人”,荀子说“有治人,无治法”[12],“有良法而乱者有之矣,有君子而乱者,自古及今未尝闻也”,[13]讲的都是这个意思。儒家思想的基本点,在于通过道德诉求解决社会问题,强调的是施政者品德的重要性,究其实质仍属“德治”,完全可纳入“德治”思想的范畴来考察。
从这一认识前提出发,首先应肯定,儒家思想作为产生于两千多年以前的思想文化,确实存在着与法治要求相冲突的一面。这种冲突主要表现在道德与法何者至上的问题上。现代法治的基本要求是法律至上,不仅在规范层面以法为最高权威,而且在观念上赋予体现人类基本准则的法以普遍价值的意义。而按儒家道德至上的思想,以仁义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是第一位的,处于价值与规范的最高层。在儒家看来,在作为理想社会的“大同”时代,由于人们道德高尚,是不需要法律的,只是到了道德已有些退化的“小康”时代,“大道既隐,天下为家”[14],才产生了礼法,法并不是社会追求的价值目标;法与道德相比,处于末端地位,倘若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发生冲突,前者要服从后者。儒家的道德至上与法律至上是不同的理念和原则,具有互相排斥的性质。道德至上的思想本身就有轻视法的地位与作用,排斥法律至上的含义。因而在历史上,儒家主导的社会不容易产生法治的趋向,这是儒家思想不适合于现代法治要求的主要之处。
但这只是问题的一面。道德至上与法律至上既互相排
斥,同时又存在着相通和可调和之处。第一,它们都赋予有价值意义的规范以至上的性质,在这一点上二者是一致的。如前所述,按照儒家的观念,道德不仅是一种规范,而且具有价值意义。作为价值的道德包括两个层次。一是超现实的道德,即圣人的境界,在儒家生活的时代没有人能达到,只作为理想存在;一是现实道德,即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可以追求的道德目标,如忠、恕、孝、悌、仁、义等。所以道德至上的思想,既包含着对道德作为规范的至上地位的认可,也包含着对道德不同层面的价值意义的推崇。法律至上也大致如此,被赋予至上地位的,并非仅为法律这种形式的规范,也包括法所具有的价值意义。在这一点上,不能不说二者间有某种共同性,存在着可调和的余地。第二,从道德与法的一般关系看,两者同为社会规范,并均有价值意义,但存在方式和所处层次不同,相比之下,道德更具有原发性和根本性,是法律的来源和根据之一。通常情况下,同一时空环境中的道德和法在价值层面是一致的。道德至上与法律至上的冲突,主要存在于规范层面,而不在价值深处,在现代条件下,以儒家道德至上的思想基础,接受法律至上的理念,不应十分困难,通过对道德与法律在价值与规范不同层面的重新安放,可以消除二者间的冲突,实现前者向后者的转化。因此,道德至上作为儒家的核心思想,并非绝对不能适应法治时代的要求。
此外,儒家还有一些思想与现代法治理念之间存在着相通或可调和之处。
其一,君权相对的思想。从历史经验看,能否排除居于法律之上的最高权力,是能否实现法治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区分真法治和假法治,现代法治和工具主义“法治”的根本标志。生活在君主专制时代的儒家虽未提出君主权力应置于法律制约之下的主张,但却从另一角度否定了最高权力的绝对性(也即任性)于君主和臣民的普遍的价值标准,所有人都应遵守,只是身分不同具体的道德要求不同而已。所以孔子强调“为政以德”[15],君主应按道德要求施政;孟子主张“仁政”,并提出“惟仁者宜在高位”,[16] 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可以位居庙堂,治理国家。在君臣、君民关系上,儒家强调相互间的对应性,孔子提出“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17]并认为君主欲使民恭敬、忠勤,自己必须庄重、孝慈、“举善而教不能”。[18]孟子则进一步提出:“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19]他所阐发的“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也体现了对君权至上的否定。在他们看来,君主的权力并非绝对,若君主无道,在一定条件下可用非常手段予以废除。孔子赞扬尧、舜禅让,肯定“汤、武革命”,孟子提出“暴君放伐论”,都是这种思想的体现,从而道德又成为君主权力合法性的来源之一。这种用道德限制君主权力,君权相对的思想,虽与现代法治一切权力均受法律制约的理论不可同日而语,且带有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但在限制最高权力这一点上,与现代观念是相通的,亦可经过转化而适应现代法治的要求。
其二,良法思想。现代法治的基本含义和要求之一,是法必为善法,即法必须符合社会公认的价值与准则。这既是法治理念的逻辑要求,也是实现法治价值的实际需要。倘若不问法之善恶,一概赋予其至上与统治的地位,那么就有可能导致暴政与社会黑暗。在这个问题上,儒家的倾向与现代法治的要求是一致的。按照儒家的理论,道德具有至上的性质,不仅人的行为要以道德为准,法律也必须符合道德,所以孔孟通过赞扬“先王圣人之法”而提倡良法,并把孝悌仁义等作为衡量法之善恶的基本价值标准。荀子说“君子者,法之原也”[20],也隐含着法应符合君子要求的意思。此外,儒家人物反对重刑与苛政,以及主张亲属相为隐等,都显示了他们对良法的追求。他们虽未明确提出恶法非法,但要求法善的倾向是很明显的,比起恶法亦法的主张,更接近现代法治所包涵的法善理念。
总之,儒家思想作为一种产生于中国古代的文化,虽不可能与包括法治在内的现代文明直接吻合,但其中并不缺乏可适应时代要求而向现代转化的因子,其主要思想与现代法治之间并无不可调和的冲突,因而才出现了像新加坡那种步
入现代化后又尊崇儒家文化的现象。至于谈到儒家思想对中国走向法治可能发生的影响,则情况要复杂一些。在从先秦到清末的长时期中,儒家思想基本是以思想本体、官方意识形态、制度化形态和民间存储形态等四种方式存在和延续的,就思想本体而言,由孔孟所阐发的思想,并未原封不动地延续下来,从荀子到董仲舒,以至程、朱、陆、王,屡有变化,虽思想“道统”得以保存,但有些精神已经减弱或丧失。此外,如前面脚注中所述,由于儒家高尚典雅的特性和它在历史上的特殊地位,还存在着假托儒家的现象,有些与儒家不同甚至相反的东西也以儒家的面目出现,造成了真儒与假儒的混杂。而儒家思想在汉以后被意识形态化和部分制度化,又使其在传播中发生种种变异,真精神遭到篡改扼杀。[21]因而在儒家思想被奉为正统的时代,其精华就已有所丧失。至清朝崩溃以后,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特别是20世纪后半期对儒家思想的批判和将儒家文化文物化,儒家思想在自觉层面的延续基本被切断,而非自觉层面的遗存又是支离破碎,泥砂混杂,“真儒”更是踪迹难寻。因此在中国走向法治的过程中,正宗儒家思想的影响不可能很大,在现实生活中发生影响的往往是儒家的变异和假冒的儒家。要改变这种良莠颠倒的状况,使传统文化中的良性因子得以弘扬光大,除以理性的精神承认传统文化的生命价值,并根据时代的要求加以调整外,似乎别无他途。在这方面,新儒家为复
兴儒家文化、“返本开新”而作的努力是很有意义的。
二、法家与法治的关系
在中国传统思想流派中,法家是最重视法律的,不仅对法有很多议论,并且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法治”的主张。由此造成一种错觉,似乎法家思想比儒家思想更接近现代法治理念,在中国走向法治过程中负面影响要少一些。
不可否认,法家重视法律,主张“法治”的思想,在形式上和现代法治有某种相似之处,二者并非不可类比。但从实质上看,法家思想与现代法治理念是完全不同的,以法家思想来对待现代法治,会出现无法调和的冲突。
第一,法家极端君主专制的理论本质上是反法治的。
民主与专制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制度,真正的法治从来都是与民主连在一起的。在现代社会,自由、平等、民主、人权等,既是关于民主的理念,也是法治理念得以成立的基础。而专制制度从根本上讲,是反法治的。法家理论是一套以维护君权为核心,为君主谋富国强兵、长治久安之道的政治理论,其最大特点在于肯定君主的绝对权力。在法家看来,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利害矛盾关系,因而君主必须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绝对的权力,方能统慑臣民,治理国家。商鞅说,“权者,君之所独制也,人主失守则危”,“权制独断于君则威”[22];韩非子说,“王者独行谓之王”[23],“势重者,人主之渊也”[24],“主之所以尊者,权
也”[25],“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明主”对人民“不养恩爱之心而增威严之势”[26],“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厚德之不足以止乱” [27]。李斯说,“明主圣王之所以能久处尊位,长执重势而独擅天下之利者,非有异道也,能独断而审督责、必深罚,故天下不敢犯也”,“是故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28]。由此可见,在法家心目中,君主的地位与权力是极端重要的,主张极端的君主专制是法家思想的核心,其所有理论都以此为前提而展开。商鞅的奖励耕战,富国强兵,“垂法而治”,慎到的重“势”理论,申不害的“人君南面之术”,韩非的法、势、术结合的理论,都是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论证和理论设计。这种极端君主专制的理论不仅和现代民主理念格格不入,与儒家“民贵君轻”以及用道德限制君权的思想相比,也有明显的差别,很难通过调整而适应现代法治的要求。
第二,法家君权至上的思想与法律至上的理念根本对立。
权力至上与法律至上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理念和制度,前者以个人权力为权威,赋予最高权力以最高与最终的支配力,最高权力可以支配包括法律在内的一切;而后者则以法为最高权威,一切权力都要受法律支配。二者无论在价值取向或实际选择上都是非此即彼的关系,绝无调和的可能。按照法家的理论,君主应拥有至高的地位和绝对的权力,君权
具有至上的性质,而法律不过是君主施政的工具,韩非子“抱法处势”的说法,典型地说明了法在法家心目中的工具地位。使用这一工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君主利益,而不是要制约君主。“法审则上尊而不侵,上尊而不侵,则主强而守要,故先王贵之而传之。”[29]因而在法家的言论中,可以看到许多诸如“壹刑”、“壹赏罚”等关于君主应如何很好地运用法律的说法,而很难找到到君主应该用法律反制自己的主张。有人引用管子《法治》篇中“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一语,说明法家有君主应受法律制约的思想,其实这句话的前面还有“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一段,意思很清楚,君主“从法”即“生法”,对此,俞荣根先生在《儒家法思想通论》一书中已有辨析[30]。况且管子是否法家,尚有疑问。还有人根据法家“慎法制”的主张,认为法家有要求君主守法的思想,其实法家所要求的仅是君主严格以法治理臣民,并未超出“用法”的范畴。法家理论中,没有也不可能有将君主置于法律之下的思想,处于至上地位的只能是君主。如果说儒家的道德至上与法律至上之间尚有相通之处的话,那么,法家的君权至上与法律至上之间则很难找到共同之处,以君权至上的观念对处法治问题,至多只能导出工具主义的“法治”。
第三,法家缺乏现代法治所要求的平等思想。
现代法治所依赖的基础理念之一,是人人平等的观念。
只有人人平等,排除个别人有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权,才能实现法律至上与法的统治。应该承认,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西方那种人格全面平等的观念,但这并不等于说中国古人一点平等的观念都没有,墨家的“兼爱”及儒家的“泛爱众”和人人都应守道德的主张,都隐含着某种不完整的平等意识。
法家思想中,最容易被认为有平等色彩的是其关于“刑无等级”,“法不阿贵”的主张。不可否认,在两千多年以前,能提出这样的主张,是非常可贵的,它对于推动古代法制向前演化,有不可抹煞的积极作用。但我们不能因此过高地评价它的平等意义。首先,这种主张没有把君主包括在法律可制裁的范围内。其次,从法家人物的有关言论看,其主张的真实含义,是贵族犯法和庶民一样给以刑罚处罚。商鞅说:“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31],用语比较含糊,但仍可看出其强调的是自卿相以下,不论何人犯有死罪都要处罚。韩非子则表达得比较明确:“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32],意即大夫犯法也要处刑,并不含有对不同身分的人同罪同罚的意思。再从与法家有密切关系的秦律来看,由云梦秦简可知,秦律中有很多照顾贵族官吏的不平等规定,如在官府中任职的官吏和有大夫以上爵位者,伍人犯了罪,不照常人连坐;少数民族的上层人物和有一定爵位的人及王室宗族犯罪可用金钱赎;[33]帮助秦人出境或除去名籍,有上造以上爵
位者只处以鬼薪,而公士以下则刑为城旦[34];等等。法家人物对这些规定未见提出异议,而且其中有的规定(如关于连坐)很可能与法家人物有关。可见法家“法不阿贵”主张中所包含的平等意义是极为有限的。这种主张主要是针对过去“犯法为逆以成大奸者”出于尊贵之臣,而“法令之所以备,刑罚之所以诛”,却“常于卑贱”[35]的现象,为适应建立君主专制制度的需要而提出的,并不是出自平等观念。
从法家的基本思想看,是不讲平等的,这从韩非等关于社会几种基本关系的主张,即“三纲”说上可以看得很清楚。对于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巨大的“三纲五常”,过去大都把它说成是儒家的东西,肯定者以此赞扬儒家奠定两千年民族文化根基,否定者痛批儒家纲常误国害民。其实,正如周辅成、余英时等学者指出的那样,“三纲”说主要是法家的东西。[36]早在董仲舒之前,韩非就曾说,“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明王贤臣而弗易也”。还说,“父之所以欲有贤子者,家贫则富之,父苦则乐之;君之所以欲有贤臣者,国乱则治之,主卑则尊之”[37],“男女无别,是谓两主,两主者,可亡也”;“女子用国”,“可亡也”[38]。在韩非之前,慎到也表达过类似思想。他说:“君臣之道,臣事事而君无事,君逸乐而臣任劳,臣尽智力以善其事,而君无与焉,仰成而已。”臣下应该为君效力,如果人君自任而躬事,臣不事事,则“谓之倒逆,倒
逆则乱矣”。[39]而在孔孟儒家心目中,这些被韩非等视为单向统摄与服从的关系,则是相互对应的。孔子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40],强调的是各守其道,各尽本分,即“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41],对双方都有要求。“三纲”的主要精神并非来自儒家,只是在推儒家为正统的过程中被人装上了儒家的外壳而已。而按照“三纲”的设计,则当时社会的几种主要关系完全是不平等的,可见法家并不讲究平等。
第四,法家对法律没有良善要求。
在法家著作中,涉及法律善恶的议论不多,比较典型的是慎到所说的“法虽不善,犹愈于无法”[42]。虽然不能仅据慎子一言就对法家这方面的主张下一判断,但从法家基本思想和相关主张可以看出,慎到此言并非出于偶然。法家理论是一种面对现实的政治理论,其与法有关的种种主张,大都是基于现实需要而发,而不是出自价值判断。在法家看来,法作为一种工具,主要看能否满足需要,而不在于良善与否。有人根据慎到、韩非等法家人物关于法律为“公”去“私”的言论,认为法家也有追求善法的思想。这种看法值得推敲。慎到的原话是:“故著龟,所以立公识也;权衡,所以立公正也;书契,所以立公信也;度量,所以立公审也;法制礼籍,所以立公义也。凡立公,所以弃私也。”[43]在这里,慎到将法制与度量衡放到一起,说明法制是用以建立共同规则的,并未涉及法是否应良善的问题,其所说“弃私”,也是就前面所列数项社会设施的作用而言,不能从中得出他认为法应良善的的结论。韩非子的话也属这种性质,他说:“夫立法令者,以废私也,法令行而私道废。”[44]讲的也是设立法令的目的及其作用,没说法应该如何。退一步讲,即便认为这类言论中隐含着法应立“公”废“私”的思想,也很难据此作出法家有良法思想的判断。“公”字一词,在古代典籍中含义很多,其中与“私”对应的意思有二,一是公共、共同之意,上引慎到之语中的“公”,就是此意;二是国家的意思,在先秦主要指诸侯的国家。这两个意思都不能作为判断法之良恶的标准。凡法都有国家属性,也都有共同规则的性质,如果说法有此属性即为良法,那世上就很难找出恶法了,所以不能由此认为法家有良法思想。从法家基本思想看,其所关注的是法律的现实效果,而不是其他,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法家关于“重刑”的主张。在现代社会,刑之轻重,不仅牵涉到法律效果,而且事关公平与人道,绝无仅从效果考虑之理。古代儒家主张省刑,也不全是着眼于效果,亦有仁义道德上的考虑。而法家主张重刑,则基本是从效果出发。商鞅认为,“重刑轻赏,则上爱民,民死上;重赏轻刑,则上不爱民,民不死上”[45],轻罪重罚,可禁奸止过。韩非认为,实行重刑,可“重一奸之罪而止境内之邪”[46],收到杀一儆百的效果。因此他们力主重刑,而不考虑此种刑事政策与法律可能
带来的不公平与不人道。可见法家关心的,不是法之善恶,而是能否满足现实需要。这种观念与现代法治关于法必为良法的要求相差甚远。
以上几点,为法家思想与现代法治理念之间不能相容之处。至于长期以来经常被人称道的法家“法治”思想,如本文开头处所说,早已有人指出其与现代法治不同,俞荣根先生《儒家法思想通论》中,对法家“法治”与真法治之间的区别有明确的分析。关于二者间的不同之处,我们可以举出很多。如:现代法治要求法律至上,以法为最高权威,而法家“法治”则以君主为最高权威,法只是在君主之下有权威性;现代法治要求,法对所有的人有约束力,不承认任何凌驾于法律之上的权力,而法家“法治”则赋予君主以法律不能制约的特权;现代法治要求,法必须体现人类基本的价值与准则,保护人民权利,而法家“法治”则以法律适应君主治国需要为满足;现代法治系统中的法由民意机关产生,而法家“法治”中的法则出自君主。从根本处讲,现代法治与法家“法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系统中的理念和制度,具有本质的差别。法家“法治”的根本特点,在于把法看作实施君主之治的“帝王之具”,此与现代法治保护人权,约束权力的精神正好相反。因此虽不能说法家“法治”思想中没有任何积极因素,但就其基本精神而言,是不能与现代法治相比的。
综上所述,法家思想与现代法治理念相差甚远,若以法家思想来求中国法治之实现,只能离法治越来越远。值得注意的是,法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未完全成为历史陈迹,仍在现实中发生着影响。
从内容构成看,法家思想并不能构成系统的文化,因为它既不包含作为文化所应具有的完整的价值系统,又不能给社会提供系统的生活样式,其内容主要是一套政治理论,单就其本身的情况而言,不应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实际上在汉以后,它在公开的层面上也确实因“刻薄寡恩”而不怎么被人认可。但在中国特定的条件下,它不仅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延续下来,而且在某些方面还有超过包括儒家在内的其他思想文化的影响。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集权制度,其“硬件”部分及主要运行规则,都是法家设计的。法家给君主集权制度提供理论根据,君主集权制度给法家思想提供传播载体,而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多样性又使法家思想有了借其他文化的生命力而延续的可能,于是就出现了直露的和经过包装的法家思想一起延续,并对历史发生影响的状况。尽管西汉时就确定以儒家为正统,但法家的东西从未真正从君主的庙堂退出,历史上出现的“王霸道杂之”或“阳儒内法”等说法,都是对这种事实的认定。如果和儒家相比,在公开层面和社会理想领域似乎儒家的东西较有强势,而关系到制度和重大利害则往往是法家的东西起作
用。谭嗣同说“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47]虽是愤激之言,却也多少道出了一点历史的真情。但近百年来检讨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人们的主要注意力并不在法家身上,再加上制度层面的法家基础始终未能彻底清理,因而出现了儒家文化因一再被冲击而支离破碎,而法家的东西却得以保存的现象。就社会实际情况而言,妨碍人们接受法治理念的,主要不是微弱残留的儒家泛道德意识,也不是所谓儒家的“人治”思想,而是由法家思想中衍生出的权力崇拜和泛权力意识,以及法家工具主义“法治”的影响,中国走向法治过程中,文化传统方面存在的障碍主要来自法家。从经验看,在法治已成历史潮流的时代,一个重道德的民族走向法治并非十分困难,而一个崇拜权力的民族如不转换观念,则几乎没有实现法治的可能。因此,中国走向法治的道路将十分艰难。
[1]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儒家思想具有无可辩驳的高尚性,且自汉以后一直居于正统地位,因而历史上假托儒家的现象较为普遍,人们通常所说的“儒”,往往包含着非儒甚至反儒的成份,如果不加区别,真假混为一谈,则问题很难讨论清楚。因而本文所说的儒,是就儒家的纯粹形态,即新儒家所说的“真儒”而言,主要是指由孔孟所阐发的儒家基本精神和思想,而不包括种种篡入的假儒和儒家的变异。
[2] 《论语.为政》。
[3] 《论语.八佾》。
[4] 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论语.公冶长》。
[5] 《孟子.尽心上》。
[6] 《孟子.滕文公》。
[7] 《孟子.尽心上》。
[8] 《孟子.告子上》。
[9] 《孟子.离娄上》。
[10] 《孟子.告子上》。
[11] 《孟子.尽心上》。
[12] 《荀子.君道》。
[13] 《荀子.致士》。
[14] 《礼记.礼运》
[15] 《论语.为政》。
[16] 《孟子.离娄上》。
[17] 《论语.八佾》。
[18] 《论语.为政》。
[19] 《孟子.离娄下》。
[20] 《荀子.君道》。
[21] 明初对孟子思想的阉割就是较有代表性的一例。明太祖朱元璋读《孟子》时发现该书有轻君思想,遂下令国子监撤去孔庙中孟子神位。后经劝谏恢复,又命人对《孟子》一书
大加删削,将所有被认为对君上不恭敬之处砍伐净尽,剩余部分编成《孟子节文》,刻板颁行全国学校。所删之处约占全书三分之一,规定“课士不以命题,科举不以取士”。见吴晗:《读史札记》,三联书店1956年版,第326—327页。
[22] 《商君书.修权》。
[23] 《韩非子.忠孝》。
[24] 《韩非子.内储说下》。
[25] 《韩非子.心度》。
[26] 《韩非子.六反》。
[27] 《韩非子.显学》。
[28] 《史记.李斯列传》。
[29] 《韩非子.有度》。
[30] 见该书第二章,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31]《商君书.赏刑》。
[32]《韩非子.有度》。
[33] 见刘海年:《秦律刑罚考析》一文,《云梦秦简研究》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80页、197页、202页。
[34]《睡虎地秦幕竹简》 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第130页。
[35]《韩非子.备内》。
[36] 见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98—102页。
[37]《韩非子.忠孝》。
[38]《韩非子.亡徵》。
[39]《慎子.民杂》。
[40]《论语.颜渊》。
[41]《礼记.礼运》。
[42]《慎子.威德》。
[43]《慎子.威德》。
[44]《韩非子.诡使》。
[45]《商君书.去强》。
[46]《韩非子.六反》。
[47]《仁学》卷上。
第四篇:零障碍方案
铜航道“2012”9号
关于印发徐州市铜山区航道管理站作风建设 暨百姓办事“零障碍”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
站各股室:
为进一步加强我站机关作风效能建设,改进工作作风、提高行政效能、优化服务质量,方便基层群众办事,健全完善为民服务新机制,在市航道处、区交通局的部署下,我站将实施百姓办事‚零障碍‛工程,现将《徐州市铜山区航道管理站作风建设暨百姓办事‚零障碍‛工程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落实。
附件:徐州市铜山区航道管理站作风建设暨百姓办事‚零障碍‛工程实施方案
二○一二年四月十八日
主题词:作风
方案
通知
抄送:徐州市铜山区交通局,徐州市航道管理处。
徐州市铜山区航道管理站办公室
2012年4月18日印发
提高,把全体职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以扎实的作风、奋发有力的精神状态推动各项工作的创新和落实,形成民主和谐、团结协作、道德高尚、清廉节俭的良好工作氛围。
二、实施内容 ㈠加强思想教育。
1、集中组织‚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专题学习,要制定专题学习计划,确保学习过程和质量。
2、开展多种形式活动。通过教育引导,牢固树立群众观念、服务观念,把人民群众的关注和期盼作为实施百姓办事‚零障碍‛的强大动力,切实增强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大力弘扬勤奋干事、高效务实之风。
㈡开展作风效能大讨论。
3、围绕服务水运企业、船民办事‚零障碍‛,进行换位思考,按照把方便留给群众、把麻烦留给自己的原则,认真分析在管理服务理念、工作运行机制以及服务方式、服务标准、协作配合和部门协作无阻碍等方面存在的差距,全方位清理每个工作岗位、每个服务项目、每个环节、每项服务流程中影响服务效能提升的障碍,把服务优先、船民至上的要求,落实到干部职工为民办事和提能增效的具体实践当中。
㈢提高服务水平。
4、以服务‚零距离‛为出发点,以于法周全、于事简便为原则,以水运企业、船民满意为主题,以方便让给群众、麻烦留给自己为根本宗旨,4-7月份,组织开展‚以面向服务保障对象,提升服务保障能力为主题的访、谈、巡百日活动‛,进
由协办员为前来办事的单位和群众提供包括接待受理、咨询答疑、全程导引、主动协办、办结回复等一条龙服务模式。
11、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制订我站作风建设整体规划,严格落实各项制度。
12、公开服务热线和投诉电话,充分发挥网络平台建设,强化信息公开。
13、航政执法窗口单位要完善政务公开栏、办事流程、办事指南等,方便群众查询办事。
㈥强化监督问责。
14、百姓办事‚零障碍‛专项活动领导小组要及时了解和掌握进展情况,及时发现并督促解决存在的问题,并向所在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不间断开展多种形式的明查暗访,对服务群众的重点部门、重点环节、窗口单位进行重点监督。发挥行风监督员、督查员作用,做到一检查一通报、一问题一剖析、一案例一曝光。
15、加大问责力度。我站百姓办事‚零障碍‛专项活动领导小组将根据市委、市政府《工程问责暂行办法》,对不认真执行或变相抵制‚零障碍‛工程建设相关规定、疏于管理的部门,根据不同情节,进行警告;对经常迟到早退、工作日中午饮酒、拒绝接受任务、工作不予协作等作风效能差、群众反映大的干部职工,予以通报批评、离岗培训、诫勉谈话、调离工作岗位,一年内不得提拔使用,并取消当年争先创优考评评优和其它各类评先的资格。情节严重或造成恶劣影响的,予以降职,免职,责令辞职、辞退等处理。
四、方法步骤
看得见、听得到,引导干部职工自觉践行‚零障碍‛工程精神,群众信任和支持‚零障碍‛工程。
第二阶段,自查自纠(4月15至5月15日)。对照《徐州市实施百姓办事‚零障碍‛工程问责暂行办法》,在广泛征求群众和服务对象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认真查找我站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入剖析原因;要广泛征求意见。通过个别走访、召开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表等多种形式征求单位(个人)的意见。领导班子成员要深入开展谈心活动,沟通思想、增进团结。
自查自纠阶段,要围绕市局强调的 ‚庸、懒、散‛和‚托关系、找熟人、办事来回折腾‛、‚吃拿卡要‛‚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几个问题对照检查。要重点查找我站工作人员办事效率不高、协作精神不强、服务能力低下、不按章办事、作风浮躁、思想涣散、纪律不严等情况。此阶段,每人要撰写一篇作风建设的建议材料。
第三阶段,落实整改(5月15日至5月31日)。要针对查找出来的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实际制定整改方案,整改措施要责任分解到人,具有针对性且切实可行。在整改过程中,要出实招、办实事、重实效,力戒搞形式主义、走过场,认真解决在作风建设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不透明、程序复杂繁琐、办事时间拖沓等热点、难点问题,切实纠正工作中人民群众不满意的做法。
落实整改阶段,要针对自身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深入讨论分析,认真研究制定目标明确、措施具体的整改方案。要强化整改责任,明确整改时限,做好整改
第五篇:障碍跑课程设计
《障碍跑课程设计》
专业:
姓名:
学号:
一、选题背景
现代中学生由于课业负担加重,体育锻炼时间严重不足,导致身体素质和体育成绩明显的下降,所以急需设计一门能增强学生提高对体育锻炼兴趣与增强身体素质课程。
所以我选择障碍跑这项运动,障碍跑是一项在跑进一定距离中以不同的方式通过不同的障碍物的自然快跑运动,途中一般要用绕、跨、跳、钻等方法通过障碍物,是一项具有一定难度和实用较强的综合性运动。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发展学生的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和协调等身体素质,能克服学生心理障碍,提高适应环境和野外生存的能力,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和顽强进取精神。中学阶段主要是让学生能知道障碍跑的意义和做出以绕、跨、跳、钻等为主的简单障碍跑的动作。基于此,本主题单元教学的重难点为,通过教学学生能掌握绕、跨、跳、钻等过障碍物的基本方法,在快速奔跑中灵敏、安全地通过障碍物,并能保持身体的平衡和正确的姿势。在学校内部开设障碍跑的课程不必将以上障碍做到面面俱到,要符合学生们的身体素质,以及激发兴趣为主。
本课教学以“以人为本,健康第一”教育思想为指导,以新课标为依据,以团结协作、分享成功喜悦为主题,以游戏练习为主线,选用“大容量、高密度、小强度”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多种激励的手段,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玩中学、学中玩。抓住教材本身的德育因素和学生实际,有机渗透新课标理念和营造团结合作、友好关爱的氛围。
二、课程目标
1、运动参与目标:激发并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让学生乐于参与本课的 体育教学活动,体验体育活动的情趣。
2、运动技能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快速过障碍物的几种简单的方 法,提高过障碍的能力,同时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广播操的动作要领。
3、身体健康目标:通过本课练习,发展学生的上下肢力量、灵敏、协调 等身体素质。
4、社会适应目标:通过团队合作,增强自信心,提高克服困难的能力,感悟“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健康理念。
5、教学重点:合理过障碍的方法。
6、教学难点:障碍物的合理摆设。
三、课程内容
带领学生们进行队列练习,分组进行慢跑训练,在组织好队列后带领学生们进行热身运动,完成后教授与障碍跑相关的动作要领,并让学生们积极联系,纠正错误动作,给他们解答疑问,最后以实际的趣味障碍跑来将他们带入情境中,加深印象,同时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最后做课堂总结。教学方式上采用四个字来概括学习过程:“看、听、想、练”。看:即看示范,看对比教学,是最直接的观察,有利于思维。听:听教师的讲解,引导和同学的看法,培养一种分析能力。想:在看听的基础上形成一种动作概念的想象,有利于培养学习的创造性思维。练:看听想的有机结合。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让学生大胆地去尝试,探索和进行创造思维学习,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感,能在课堂上找到主体的位置。
四、课程实施
(一)开始热身部分
1、课堂常规(1)教学活动
①集合整队,检查人数,师生问好。②宣布课的内容,提出要求。③检查服装、安排见习生。
(2)组织措施:队列队形四列横队集合(按高矮顺序排列,女生站在一、二排,男生站在三、四排)
(3)要求:快、静、齐、精神饱满、思想集中。2.报数慢跑
在教师的带领下,围成圆圈慢跑,教师站在圆圈中喊数,喊“1”时学生逆时针跑,喊“2”时学生逆时针侧着并步跑,喊“3”时学生逆时针向前跳,喊“4”时学生原地踏步。(1)教学活动
①教师讲解并示范后,学生开始练习。
②学生围城一个圈在教师的口令下慢跑。③教师组织练习,观察学生练习并语言提示。
(2)组织措施:由原来的四列横队,四排的首尾相接成圆圈。
(3)要求:跑步运球过程中注意力集中,态度认真,积极做练习。模仿动作要到位,听口令进行练习。速度均匀,精神饱满。3.徒手操 4X8 第一节:扩胸运动
要求:弓步后腿蹬直,全脚掌着地,重心在前腿,扩胸时要抬平。第二节:体转运动 要求:分腿站立两脚与肩同宽,上体转动时全脚堂着地,脚跟不离地,单臂侧摆的幅度要大。第三节:体侧运动 要求:上体侧屈要充分,重心落在支撑腿上,腰以下部位要保持正直,防止上体前屈。屈肘 向侧扩展时,避免肘部向下。第四节:正压腿
要求:上体前屈要充分,重心落在支撑腿上,腰以下部位要保持正直,防止上 体前屈。第五节:侧压腿
要求:上体侧屈要充分,重心落在支撑腿上,腰以下部位要保持正直,防止上体 前屈。第六节:手腕踝关节运动
要求:身体保持直立,放松身体,只有脚尖紧贴着地面,旋踝动作幅度由小到大。(1)教学活动
① 合整队,成广播体操队形散开,全体学生面向教师。② 教师讲解示范(背面与镜面示范),强调做好准备活动的重要性。③ 学生跟着教师口令一起,注意模范教师动作。(2)组织措施
学生成四列横队广播体操队形散开,全体学生面向教师。(3)要求:动作应舒张大方、协调有力,节奏感强。
(二)学习提高部分 1.障碍跑
动作要领:踏:单脚踏跳,摆动腿屈膝上障碍物,重心前移;跨:踏跳点的选择、摆动腿高抬向前跨步; 钻:降低重心、低头、协调连贯;绕:降低重心、外侧脚的脚内侧着地;重点:踏的重心前移,跨的抬腿、钻的身体协调配合、绕的外侧脚的脚内侧着地。难点:灵活运用踏、跨、跳、钻、绕等技术。(1)教学活动 1)“踏上式”过障碍物练习。
方法:单脚踏跳,摆动腿屈膝上障碍物,重心前移,踏跳腿屈膝迅速前迈跳下,继续跑进,障碍物高40CM。要求:单脚踏跳,屈膝跳上,重心快速移动。2)跨过障碍物练习。
方法:单脚踏跳,上体稍前倾,摆动腿高抬向前跨步,踏跳腿同侧臂向前摆,异侧臂向后摆,踏跳腿屈膝前摆,摆动腿将落地时,踏跳腿迅速向前迈出跑进,障碍物高15CM,长50CM。要求:正确选择踏跳点、摆动腿高抬向前跨步; 3)钻过障碍物的练习。
方法:根据障碍物桌子的高度(高90CM),采用屈身钻过障碍物。要求:降低重心、低头、协调连贯。
4)绕过障碍物的练习。
方法:降低重心、外侧脚的脚内侧着地,改变跑步的方向,绕过一个直径为1米的圆圈障碍物。要求:外侧脚的脚内侧着地。5)连续跑多个障碍物练习。
方法:从起跑线开始助跑,每位同学依次经每个障碍物进行“踏上式”过障碍物,跨过障碍物,钻过障碍物,绕过障碍物。
要求:按要求进行跑过每个已设的障碍物。
(2)组织措施:学生由原来的准备活动队形向障碍物的方向转,成四列横队。
(3)要求:学生应认真听讲解,仔细观察教师示范,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练习、互帮、互学、练习时应注意安全。2.游戏:趣味障碍跑
游戏方法:学生分成4组,每组10人。每组学生接力跑克服每小组讨论出来的一个障碍物,在各自的范围内按过障碍物的要求进行游戏比赛。
游戏规则:开始时每组第一位同学站在起跑线前,听到开始的口令后立即跑出并在相应的区域内依次过每个障碍物。不得抢跑,不按要求跑的那组将扣2分,速度最快的那组得5分,最慢的那组全体成员将做原地蹲起5次。(1)教学活动
①教师把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4组,根据上课限有的条件,给每组2分钟的时间去设想并讨论更多种类的有趣的障碍物来供大家进行游戏比赛。
②每组至少提出三个障碍物跑的方案,教师抽一个方案作为大家游戏的障碍物。③学生设想出的障碍物跑方案,告诉大家应该怎么过他们设想的障碍物。④学生领会游戏方法后在教师的哨声下,开始比赛。⑤教师巡回指导,适时鼓励。(2)组织措施
队形:成四列横队。
⑶要求:遵守游戏规则,游戏时,注意安全,努力克服每个障碍物,力争上游。
(三)恢复整理部分(5分钟)1.教学内容
⑴整理运动放松:瑜伽放松练习。
⑵讲评:学生完成本次课的情况,以鼓励为主,提高学生的自信心。⑶收拾整理器材
2.教学活动方式与组织措施(1)教学活动 ①集合学生。
②语言提示进行腰部、腿部放松练习,及调整呼吸放松。③小结本次课的情况。④安排值日生收拾器材。⑤师生再见。
⑵组织措施:学生成四列横队广播体操散开,全体学生面向教师。⑶要求:动作舒缓进行。
⑷教师总结本节课教学,并布置课外作业。
五、课程评价
本课程节结构设计合理,内容生动,设计情景负荷中学生心理规律;组织学生到位,方法得当;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快乐参与,并积极动脑顽强拼搏。通过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教师评价等手段,充分体现平等、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思想,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愉悦身心,让学生不同程度地得到自主、互助,共进,合作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