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意识障碍分类
动脉瘤术前宣教术前护理
术前宣教: 良好的术前宣教,有利于增加患者家属科学认识该病种,便于配合治疗,及时观察到病情变化。针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怀疑动脉瘤出血患者主张从入院时就耐心与病人家属沟通,宣教该种疾病的风险。重点强调动脉瘤术前破裂预后不良的严重性,手术时机选择的重要性。让患者家属了解到颅内动脉瘤即使诊断明确,如果在脑血管痉挛期,也不适于手术治疗,而在等待手术最佳时机过程中,动脉瘤可能再次破裂出血,后果严重,应加强防范。
饮食及睡眠护理:动脉瘤患者入院时多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间断或持续头痛,严重影响患者饮食及睡眠。由于部分病人对症治疗效果不理想,致使饮食及睡眠相互作用,成为影响患者术前状态的主要因素。为此,护理工作中要注意:①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保持患者情绪稳定;加强护患沟通,控制家属探视,取得家属信任及配合。②配合药物治疗,术前常规给予安定2.5~5mg,解除患者焦虑情绪,改善睡眠。③头痛严重时可给予镇痛治疗,存在意识障碍的烦躁患者可给予镇静药物。④鼓励患者多进饮食,以流质、半流质为主。因咀嚼食物时颞肌运动可以诱发及加重头痛,尽量不进食坚硬食物,便于消化吸收。
排便护理:患者需保持大小便通畅,防止便秘或用力排便所造成腹压升高,颅内血流回流压力升高,最终引起颅内压升高,诱发动脉瘤破裂,颅内大出血、脑疝导致死亡。护士应多鼓励患者锻炼床上排尿排便,必要时常规给予缓泻剂。视患者耐受情况、意识障碍程度等决定是否留置尿管。
病情观察:密切观察颅内动脉瘤出血先兆:①突发剧烈头痛或头痛程度较前突然加剧;②收缩压突然大幅度增高;③患者出现大小便失禁;④瞳孔改变;⑤意识障碍程度加深。以上5种情况高度提示动脉瘤破裂可能,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第二篇:意识障碍的分级
鉴于意识障碍种类繁多,各家的看法也不尽一致,为临床上判断和应用方便起见,可把意识障碍分成轻、中、重三级,以便指导治疗和估计预后。
一、轻度意识障碍
包括意识模糊、嗜睡状态和朦胧状态。这组意识障碍往往起病较急,持续时间较短,思维内容变化不太大,情感色彩较浓。如果及时处理,可望在较短时间内恢复。
二、中度意识障碍
包括混浊状态或精神错乱状态、谵妄状态。这组意识障碍较重,持续时间较长,思维内容有明显变化。但症状波动性大,不同的病人表现固然不同,同一病人在不同时间内表现也可明显不同。病情的转归可移行为轻度意识障碍,也可加重陷入昏迷状态。采用适当的处理措施使意识障碍不再进一步恶化是当务之急。
三、重度意识障碍
包括昏睡状态或浅昏迷状态、昏迷状态、深昏迷状态和木僵状态。都是严重的意识障碍,往往由于病情过重或时间过久未得到适当的处理所致。积极抢救以争取改善预后十分重要。
第三篇:对于意识障碍和婴幼儿等病人.
A型题:
1.对于意识障碍和婴幼儿等病人,应采用下列哪种护患关系模式:
A.纯护理型
2.不属于利用公共传播媒介进行教学的方法是:
A.电视
3.造成病人残废或功能障碍的医疗事故,属于: 错误:正确答案为:E
A.责任事故
4.交流双方相距在4~7m的是:
A.亲密距离
5.人与人之间交换意见、观点、情况和情感的过程,称为:
A.人际关系
6.只用“是”或“不是”就能回答的问题,属于: 错误:正确答案为:C
A.一般性问题
7.影响病人学习的内在因素不包括:
A.学习动机 B.支持系统
C.护士的表达能力
D.文化背景
E.经济条件 B.特殊性问题
C.封闭式问题
D.开放式问题
E.医疗性问题 B.护患关系
C.信息
D.沟通
E.心理访谈 B.个人距离
C.社会距离
D.公众性距离
E.人际距离 B.技术事故
C.一级医疗事故
D.二级医疗事故
E.三级医疗事故 B.广播C.小组讨论
D.宣传手册
E.录像 B.指引型C.自护型
D.指导--合作型
E.共同参与型 8.最古老的护患关系模式是:
A.生物医学模式
9.一个国家的总章程,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是:
A.宪法
10.下列哪项属于医疗事故:
A.虽有诊疗、护理错误,但未造成病人死亡、残废、功能障碍。及家属不配合诊疗为主要原因而造成不良后果的
11.护患关系的基本内容在非技术方面不包括下列哪项:
A.价值关系
12.对于意识清醒的,急性、病情较严重的病人,应采用下列哪种护患关系模式:
A.纯护理型
13.适用于慢性病病人以及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的护患关系模式是: 错误:正确答案为:C
A.纯护理型
14.在下列护患关系模式中,哪项是新型的平等合作的护患关系:
A.生物医学模式B.生物--心理医学模式
C.指引型
D.自护型
E.纯护理型 B.指引型C.自护型
D.主动--被动型
E.指导--合作型 B.指引型C.自护型
D.主动--被动型
E.共同参与型 B.利益关系
C.道德关系
D.平等关系
E.法律关系
B.由于病情或病人体质特殊而发生难以预料和防范的不良后果。
C.发生难以避免的并发症。
D.以病人B.法律C.行政法规
D.地方性法规
E.自治法规 B.生物--心理医学模式
C.指引型
D.自护型
E.纯护理型
E.在诊疗护理工作中,因医务人员的诊疗或护理过失,直接造成病人死亡、残废、组织器官损伤,导致功能障碍等不良后果的事件。
15.下列哪项不属于健康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A.护士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案化的教学计划知识
16.“您能说说这次发病的原因吗?”,属于:
A.一般性问题
17.下列哪项不属于直接渊源的法律:
A.宪法
18.健康信念模式创立于:
A.20世纪40年代
19.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于何时颁布:
A.1909年
20.纯护理型的护患关系模式适用于下列哪种病人:
A.慢性病病人
21.上课、演讲、开会等属于: B.休克病人
C.下肢骨折病人
D.糖尿病病人
E.急性、较严重病人 B.1955年C.1985年
D.1987年
E.1988年 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60年代
D.20世纪70年代
E.20世纪80年代 B.行政法规C.地方性法规
D.自治法规
E.教规 B.特殊性问题
C.封闭式问题
D.开放式问题
E.治疗性问题 E.护患关系对教育效果有影响
B.护士独立制定学习目标,无需征求病人的意见
C.选择病人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
D.护士能清楚、准确地表达健康A.内心交流 B.人际交流C.公众交流D.人际沟通E.小组交流
22.下列哪项不属于护患关系的特点:
A.护患关系具有目的性系
23.在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必须对护理对象的躯体、心理和社会的需要做出反应,进行全面的关怀和照顾,因而建立起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称为:
A.帮助关系
24.护士用不同的说法将病人所说话的言外之意表达出来,属于: 错误:正确答案为:B
A.核实
25.关于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下列哪项描述是错误的:
A.健康促进注重发挥个人、家庭、社会的潜能健康教育是健康促进的重要手段
26.社会心理学家贝克创立的理论是:
A.系统模式
27.交流双方相距在50cm以下的是:
A.亲密距离B.个人距离
C.社会距离
D.公众性距离
E.人际距离 B.适应模式
C.健康信念模式
D.压力模式
E.自理模式
B.健康促进包含了个人行为和政府行为的改变
C.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为个体或群体提供健康知识,促进其养成健康行为
D.B.改述C.澄清
D.总结
E.反映 B.亲属关系
C.人际关系
D.护患关系
E.医护关系 B.护患关系是以病人为中心
C.护士要尊重病人有保守个人秘密的权利
D.护患关系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双方的发展
E.护患关系是一般的人际关
E.健康教育包括健康促进
28.小王告诉小李,明天上午9点在三楼会议室开会,则小李是:
A.信息的来源
29.健康信念模式的创立者是:
A.马斯洛
30.交流双方相距在50cm~1m之间的是:
A.亲密距离
31.两个人或多个人面对面的交流,称为:
A.内心交流
32.将一些模棱两可、含糊不清和不完整的话陈述清楚的方法是:
A.参与
33.主动--被动型的护患关系模式适用于下列哪种病人:
A.慢性病病人
34.下列哪项不属于护士角色的范畴:
A.关怀和照顾的提供者 B.教育者的角色
C.咨询者的角色
D.被帮助者角色
E.管理角色 B.昏迷病人
C.下肢骨折病人
D.糖尿病病人
E.急性、较严重病人 B.核实C.改述
D.澄清
E.总结 B.人际交流
C.语言交流
D.公众交流
E.小组交流 B.个人距离
C.社会距离
D.公众性距离
E.人际距离 B.罗伊C.纽曼
D.贝克
E.罗杰斯 B.信息C.信息发出者
D.信息的传递者
E.信息的接收者 35.下列哪项不是法律的特征:
A.是阶级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行为规范阶级意志的表现,是人人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36.健康教育的内容不包括:
A.预防疾病或外伤
37.下列哪项不属于沟通的功能:
A.社会整合功能
38.沟通层次最低、彼此分享感觉最差的一种沟通方式是:
A.一般性交谈
39.健康信念模式不包括下列哪项:
A.要认识到自己的健康受到威胁,可能患某种疾病发生或减轻疾病的严重程度
40.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上的吸引与排斥关系,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上的亲疏与远近距离,是指:
A.帮助关系
41.沟通过程的基本要素不包括下列哪项: B.亲属关系
C.人际关系
D.护患关系
E.医护关系
B.认识到一旦患病会给生活、工作带来影响
C.身体不适时,及时向医务人员求助
D.意识到一些活动可以减少疾病的B.陈述事实的沟通
C.治疗性的沟通
D.分享感觉的沟通
E.沟通的高峰 B.行为调节功能
C.心理保健功能
D.信息交流功能
E.传递情感功能 B.治疗疾病
C.恢复健康
D.保持健康
E.适应机体功能障碍
B.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行为规范
C.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D.是具体规定公民权利义务的行为规范
E.是统治E.相信一些活动所付出的代价与患病的危害相比利大于弊 A.信息 B.信息的发出者C.信息的接收者D.信息的传递者E.反馈
42.共同参与型的护患关系模式适用于下列哪种病人:
A.危重病人
43.下列哪项不属于鲍威尔提出的沟通的五个层次:
A.一般性交谈
44.造成病人严重残废或严重功能障碍的医疗事故,属于:
A.责任事故
45.对于糖尿病病人,应采用下列哪种护患关系模式:
A.纯护理型
46.在特定条件下,护理人员通过医疗、护理活动与病人建立起的一种工作性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属于:
A.人际关系
47.健康教育的意义不包括下列哪项:
A.为护理对象提供所需的知识的治疗、护理效果更令人满意
48.一个国家的总章程,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是:
B.护理对象有得到健康教育的权利
C.能帮助病人更好地预防疾病的发生
D.护理人员为护理对象创造有利于健康的环境
E.使护理对象B.帮助关系
C.护患关系
D.医患关系
E.患患关系 B.指引型C.自护型
D.主动--被动型
E.指导--合作型 B.技术事故
C.一级医疗事故
D.二级医疗事故
E.三级医疗事故 B.陈述事实的沟通
C.治疗性的沟通
D.陈词滥调式的交谈
E.沟通的高峰 B.昏迷病人
C.休克病人
D.急性、较严重病人
E.糖尿病病人 A.宪法B型题: B.法律C.行政法规D.地方性法规E.自治法规
A.责任事故 B.技术事故 C.一级医疗事故 D.二级医疗事故 E.三级医疗事故
49.造成病人死亡的医疗事故,属于:
A
50.医务人员因违反规章制度、诊疗护理常规等失职行为所致的事故,属于:
A
51.医务人员因技术过失所造成的事故,属于:
ABCDE
BCDE
BCDE
A.医疗卫生法 B.医疗事故法 C.医疗事故 D.宪法 E.行政法规
52.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一般由国家的立法机关或专门的机关制定,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该法是:
A
53.是我国法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关于医疗卫生方面的法律规范的总和。该法是:
ABCDE
BCDE
A.宪法 B.医疗卫生法 C.医疗事故法 D.医疗事故 E.行政法规
54.一般由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制定,其法律效力低于宪法和法律,但高于地方性法规及自治法规。该法为: A BCDE
55.是医政法规的一部分。用法律来调整医疗活动中医疗单位和病人及家属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维护医疗单位的工作秩序。该法为:
A
56.在诊疗护理工作中,因医务人员的诊疗或护理过失,直接造成病人死亡、残废、组织器官损伤,导致功能障碍等不良后果的事件。属于:
ABCDE
BCDE
第四篇:意识障碍和昏迷病人的病史采集
诊治意识障碍或昏迷病人必须要向周围人群详细询问病史,迅速抓住病史中的特点,最大限度地了解发病的基础。
一、意识障碍和昏迷的特点
(一)发病的急缓:急骤发生的意识障碍或昏迷,多为意外原因所致,如中毒、服毒、低血糖等;但也可见于慢性疾患所引起的急性并发症,如高血压动脉硬化引起的急性脑血管病,阿-斯综合征,又如颅内肿瘤引起的脑疝等。渐进加重的意识障碍或昏迷,多见于中毒性或代谢性脑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这些患者在意识障碍前多半有原发病的症状,如慢性肺、肝、肾病,糖尿病等,且原发病随着意识障碍的加重而加重。
(二)意识障碍的过程:症状时轻时重,病情波动性大,以中毒性或代谢性脑病居多。头部外伤后陷入昏迷清醒后,再陷入昏迷者,要考虑硬膜外血肿的可能性。
(三)意识障碍前或发生意识障碍时的伴随症状:要注意有无发热、头痛、呕吐、呕血、咯血、黄疸、浮肿、血压变化,尿便异常,抽搐等,以及这些症状与意识障碍的先后次序。
二、既往健康状况
如有无心、肝、肾、肺等脏器的慢性疾患;有无糖尿病、高血压以及类似的昏迷史等。
三、服药史
平时应用安眠镇静药或精神药物的习惯和剂量;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的剂量和时间等。
四、环境和现场的特点
(一)季节:冬季要考虑一氧化碳中毒;夏季要想到中暑。
(二)晨起发现的昏迷病人:应想到一氧化碳中毒,服毒或低血糖昏迷。
(三)公共场所发现的昏迷病人:多数为急骤发病者,如癫痫、脑出血、阿-斯综合征等。
(四)病人周围的事物:药瓶、未服完的药片、敌敌畏或农药等应收集检验,注意呕吐物的气味。
(五)发病前状况:注意情绪激动的可能诱因。
(六)有否外伤:注意可能的头部外伤史以及可能发生头部外伤的现场。
第五篇:城市居民垃圾分类的意识
有关城市居民对生活垃圾的分类调查及对策
摘 要
通过对国外垃圾分类现状的了解,我们发现在日本,人们对垃圾的分类细致入微:居民需要在垃圾清运当天早晨8点前,把垃圾堆放到指定地,错过时间就要等下周。许多地方的政府网站都会介绍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在德国,对垃圾分类从小培养意识:德国每栋住宅楼都有3至4个垃圾桶,分别存放各种包装物、不可回收垃圾、纸制品以及玻璃瓶。不可回收垃圾桶上都有橙色标志;投放包装物的垃圾桶则为黄色。德国学校的老师和父母们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孩子的垃圾分类意识。
从这些国家的垃圾分类的实施方法中,我们知道了垃圾分类意识塑成的重要性,在我们国家,如果要有效地实施垃圾分类的措施,对于养成人们垃圾分类的意识是必要的。对此,我们小组进行了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意识的调查。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了垃圾分类存在的诸多问题。对于这些存在的问题,针对我国现有国情我们小组提出了针对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的可行性方案。
一、国内外垃圾分类的现状对比
中国垃圾处理起步较晚,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较低,曾出现垃圾包围城市的严重局面。近年来,中国环境卫生行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使城镇垃圾处理水平提高,垃圾包围城市的现象有所缓解,垃圾的无害化处理能力和处理率近几年来增长十分显著。中国主要城市都建立了环境卫生科研机构,开展了城市垃圾处理技术、设备的研究工作。“八五”期间国家即拨款近千万元、贷款数千万元用于开展城市垃圾堆肥、填埋、焚烧及资源化利用的科研、开发和示范项目的建设。中国大多数城镇目前大都采用混合收集方法进行垃圾收集(医院垃圾除外)。
从整体看,中国城市垃圾机械化收运率低,环卫职工劳动强度大,手工操作,机具不足,设备性能差,全国大约有40%的环卫器具、车辆等需要更新,每年约有1000万吨城镇垃圾因此而不能及时运往处理场地。
长期以来,中国大部分城市都是采用露天堆放、自然填沟和填坑等方 式处理。只能达到一般性厌氧处理。但近几年,填埋场的建设日趋完善,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垃圾填埋场相继建成,如杭州、广州、苏州、北京、成都、包头等城市根据本市实际情况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卫生填埋场,同时,填埋 场所产沼气的回收和利用技术也得到了发展。目前填埋方式仍为中国最主要的城镇填埋垃圾无害化处理方式。堆肥技术,焚烧处理技术均有很大提高。
国外发达国家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已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也随着处理技术和经济的发展而变化,目前国外发达国家的生活垃圾处理方 式主要有填埋、焚烧、堆肥和回收利用。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中虽仍以填埋为主,但填埋比例及填埋场的数量都大大降低,单个填埋场的规模变大,填埋处理方式约占60~70%,而回收利用的比例较高,约占20~30%,其余的为焚烧处理,约占10%左右。日本由于国土狭小,人口众多,经济发达,采取了与其国情相适应的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即以焚烧为主,所占比例为70%以上,少量的填埋、堆肥和回收利用等配套处理方式。德国、法国等在原来以填埋为主的处理方式上,大力发展焚烧技术,目前焚烧处理方式以接近填埋处理,且德国已出台相关法规规定,从今年(2005年)开始,德国将禁止原生垃圾直接填埋。此外,堆肥或生物堆肥的处理方式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并占有一定的比例。
二、垃圾分类意识塑成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高度集中,生活垃圾的产量正在逐步增加,我们的这个家园正在被垃圾所包围。我国国内垃圾的分类现状显得不容乐观,生活垃圾物理成分中,11.07%为纸类垃圾、12.70%为塑料垃圾、0.27%为金属垃圾、2.46%为织物、1.76%为玻璃,这些垃圾都属于可回收垃圾。垃圾分类收集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操作起来困难重重,目前,有近半数的居民不能清楚地说出哪些垃圾属于可回收垃圾,许多人在回收过程中,对于垃圾分类的意义也依旧比较模糊。在中国每年1亿多吨的年产城市生活垃圾中,其中填埋占70%,焚烧和堆肥等占10%,剩余20%难以回收。相关部门宣传垃圾分类相关知识力度不大,对实施过程中的监督也不够。
目前,我国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依然有欠缺,这是垃圾分类在各城市屡遭尴尬的原因之一。在生活中,如果我们能够按照垃圾的不同种类进行回收,这样对我们的生活环境的改善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做到这样就需要我们有垃圾分类的意识,从小树立这种意识对于垃圾分类是很重要的,我们有这种垃圾分类的意识就会很自觉的进行垃圾分类,不同的垃圾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如可回收垃圾通过综合处理,可以减少污染,节省资源。如果没有这种意识,将会使我们的生活环境变得越来越糟,因此,塑成垃圾分类意识是很重要的。
三、关于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意识的问卷调查
此次调查以居民垃圾分类为内容,小区居民(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0份,有效率是90%。通过此次调查得到一些数据和相关建议。
我国现在垃圾分类状况不容乐观,75%的人认为是非常严重的,其余为较严重;涉及到个人可以看周边的情况,只有5%的人是满意的,55%是一般。当我们个人的环境都不能做到尽善尽美时,整个国家的又何时才能让所有人都满意呢。其主要原因是因为人们的分类,环保意识薄弱,在调查范围内,仅有12.5%是对垃圾进行分类后在丢弃的,欣慰的是大多数人会刻意减少垃圾的产生。有人认为垃圾分类很麻烦,而且丢弃后自然有人会处理,自己又何必多此一举呢?还有人不知道该如何进行分类,索性就不分一起扔掉。可见居民对垃圾分类的了解是多么欠缺,虽然87.5%的人回答了解或了解一些,但具体如何分就令居民大伤脑筋。还有其他原因是目前的技术设施问题,近一半的人认为不完善,这使想对垃圾分类的人又不知道接下来要扔在哪。
对于现状进行改善迫在眉睫,57.5%的人认为应该加强法律的制订,分配好谁应该对此负责,并负责专人进行回收,建立专门处理垃圾的场所,使其形成专业化的流程。同时有专人监督,加大奖惩力度。
还有就是加大宣传,普及垃圾分类相关知识,使人们了解该怎样分或者不分带来的危害,提高人们的积极性和意识。可以在社区内开展活动,使居民更能身处其中的感受。
可以向这方面做的好的地区或国家学习技术和经验,例如日本,然后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订合理的方案。
四、关于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对策提案
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我们发现,在我国垃圾分类的实施具有很大的可行性,原因如下:
1、垃圾组成成分中可回收比例较高
城市垃圾的构成特性与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消费水平、消费结构以及城市居民燃气率等因素有关。我国城市垃圾在产量迅速增加的同时,垃圾构成及特性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城市生活垃圾中有机成分约占总量的60%,无机物约占40%,其中废纸、塑料、玻璃、金属、织物等可回收物约占总量的20%[1]。中国城市生活垃圾成分变化的特点是:①垃圾中的有机物(主要是厨房垃圾)所占比例开始下降,到2000年已经下降到43%左右;②垃圾中无机物(砖瓦、陶瓷等)所占比例也基本呈下降趋势;③垃圾中可回收物所占比例有大幅增长,其平均值由1995年的11.79%上升到2000年的26.62%,增长了1倍以上。这种变化趋势显示出垃圾分类回收的可行性。
2、国家政策、法律、资金的支持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建设生态文明,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进入了国家经济与社会生活的主干线、主战场和主舞台[2]。
国家也制定了一些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于2000年颁布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于2004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国国家环保总局于2003年制定颁布了GB18485—2001《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据规划,2010年固体废物处理设备和资源综合利用设备子行业的产值将达到110~120亿元,占环保行业产值的比例由目前的5%提高到10%~11%,届时固体废物处理设备市场的增长率将高于环保设备行业的增长率[3]。
3、国内充足的劳动力市场
近年来城市下岗工人的日益增多和大批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的现状,政府应当鼓励发展私营家庭废弃物处理公司,这些公司拥有对各种人群居住地或活动场所产生的各种废弃物进行加工处理的专门技术,工业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分散设置将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人们从农村向城市迁移,缓解就业压力,给政府的垃圾处理工作提供辅助。
4、垃圾资源化技术日渐成熟
现在世界一体化、经济全球化正在不断深化,垃圾的矿藏特性正在吸引越来越多外来厂家投入。我们应该积极引进和吸收先进的技术,为我所用。据报道,2009年5月,北美最大的垃圾处理公司美国惠明废弃物管理有限公司宣布正式进入中国,意大利、德国、日本等国的垃圾处理公司和垃圾发电商,也都非常希望能进入中国市场,从中国的垃圾中“淘金”[4],这正好提供给我们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
5、有先进的经验可循
我国自2000年起,在北京、上海等8个城市进行了垃圾分类回收的试点,并开展垃圾分类回收的尝试,积累了一些垃圾分类回收的好做法,并在一些条件成熟的居民小区,推广实行垃圾分类回收的试点工作[5]。虽然8个试点城市并未取得骄人的成绩,有的地方分类收集装置甚至形同虚设,但从中可以得到失败的原因,加以改正。许多国家在分类收集上拥有好的经验,如日本稳固健全的垃圾回收产业体系,德国健全的法律体系,美国的垃圾收费制度,法国公民积极参与的态度。
6、多种宣传手段,促使环保意识增强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宣传手段不断丰富,可以通过以下手段加以宣传:①录制相关方面的节目,在电视上并重复播放;②通过广播传播公益广告;③网络传播的速度很快,涉及的人群很多,因此,其必将带来很好的宣传效果;④编写一些浅显易懂的书籍和报刊,让公众参与进来;⑤开展一些大家都能参与进来的活动,调动大家的积极性;⑥学校教育也是一种很好的传播方式。通过这些手段可以引导公众积极参与进来,让公众看到国家的决心,让公众意识到分类收集迫在眉睫,让他们知道国外垃圾处理的状况。
针对我国现有国情,我小组通过分析提出以下可行性措施:
第一,健全垃圾分类收集的法律法规,我国应借鉴德国、欧盟环保法律和法规,吸收一些先进的经验及做法,结合我国实际,制定出台符合我国国情的相关 4 的法律和法规。
第二,加强政府的管理职能,有法必依。
第三,增加垃圾分类收集的科技含量,支持并推广各种垃圾回收利用的现代科学技术。
第四,改造基础设施,投资垃圾车辆、箱桶、垃圾处理设备等,改变混合收运和单一填埋的局面,真正实现垃圾分类收集和垃圾分别处理。
第五,推进垃圾回收服务的市场化,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实行政府“牵头”,环保部门监督,环卫部门管理,专业公司提供社会化服务的管理模式,提高工作效率。
第六,加强宣传教育,对居民进行系统而细致的循环经济知识的教育。居民是垃圾分类回收的主体,其认知程度决定了垃圾分类回收的成败。
总结
本次课题调研过程中,本研究小组首先通过对国外垃圾分类的现状进行查阅,与国内的状况进行了对比,发现垃圾分类意识的养成对于垃圾回收处理起到尤为重要的作用。随后小组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针对城市居民垃圾分类的意识进行大规模的问卷调查调查及细致的统计分析。最后,通过参考文献研究以及调查结果的分析总结,根据我国现有国情针对城市居民垃圾分类的提出了可行性方案。
在课题调研的过程中,充分论证了垃圾分类为社会的需要及公民的责任,应大力加强宣传,令更多的人理解垃圾分类,了解宣传垃圾分类的意义。本课题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及一定的难度。但是在全组的共同努力下,课题圆满告一段落。通过本次调研活动让我们充分地理解到,组员之间的配合尤为重要,合理分工,及时讨论,互帮互助,认真完成分内任务,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很多的阻碍,但是通过组内的讨论以及在老师的帮助下,寻求到合理地解决途径。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更让我们体会到计划的重要性。只有有了良好的计划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附录一
有关居民生活垃圾的问卷调查A
姓名: 性别: 年龄:
此次关于垃圾分类的调查,希望有助于提高居民的意识,并在此问题上有进一步了解并提出建议,使周围的环境得到改善,节省更多资源。阅读以下问题,并在符合您情况的□内画√ 1.你是对垃圾进行分类后在丢弃吗? □是 □偶尔 □不是
2.你认为在哪种环境下能得到环保意识的培养?
□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公益宣传 3.你了解垃圾分类吗? □了解 □了解一些 □不了解 4.生活中你是否会刻意地减少垃圾的产生? □从不 □ 偶尔会 □ 经常会 5.你了解垃圾处理会带来哪些危害吗? □了解 □了解一些 □不了解 6.你认为目前垃圾分类设施及技术完善吗?
□完善 □较完善 □不完善 7.你认为谁该对垃圾分类负责?
□个人 □专门机构 □政府
8.结合生活实际情况,你认为我国垃圾问题是否存在严重问题:
□不严重 □ 一般严重 □ 必须严重 9.你认为提高环保意识的最佳方式为:
□政府投资 □宣传教育 □法律规定
10.你认为最有效的环保措施应该通过下述何种方式进行:
□ 政府大力投资建设回收设施 □ 通过法律法规进行强制执行 □ 交由物业等民营部门进行管理
其他:______________(请留下您的宝贵意见)11.你对垃圾分类有哪些建议? 附录二
有关居民生活垃圾的问卷调查B 姓名:
性别:
年龄:
此次关于垃圾分类的调查,希望有助于提高居民的意识,并在此问题上有进一步了解并提出建议,使周围的环境得到改善,节省更多资源。阅读以下问题,并在符合您情况的□内画√ 1.您对家里周边垃圾处理的现状满意吗?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2.您支持垃圾回收吗?
□支持
□无所谓
□不支持 3.您所居住的小区要求进行垃圾分类吗?
□要求
□要求,但少有人做到
□没有 4.您对小区垃圾回收的流程情况了解吗?
□很了解
□不太了解
□不了解 5.环保理念中个你更加推崇的方式是:
□商品选择
□垃圾处理
□日常耗能
6.你认为提高环保意识更多地作用在那些层面?
□生活质量
□经济发展
□国民素质 7.生活中你是否会刻意地减少垃圾的产生?
□从不
□ 偶尔会
□经常会 8.在制度要求下你更可能认可的垃圾处理的方式为: □家庭自觉进行垃圾分类,放入社区回收处 □交付费用委托其他部门进行垃圾分类
□购买指定垃圾袋,按照规定时间及品类投放在楼道外 9.为了方便垃圾的收集和运输,你是否赞成使用专用垃圾袋? □赞成□ 无所谓
□不赞成 10.您觉得进行垃圾分类有哪些难处?
参考文献
[1]环境保护部.关于做好新形势下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的意见[J].环境科学研究,2009,22(7):3-4 [2]FORBESM.城市固体废弃物综合管理[M].诸大建,邱寿丰,译.上海:同济大学 出版社,2006 [3]胡仕琴.中国环保产业的市场前景、问题及对策[J].全国商情,2009(20):20-21 [4]姚欣.中国垃圾市场蕴藏3000亿元商机[J].共产党员,2009(10):29 [5]李攻,纪虹宇,章轲.城市垃圾如何走出围城[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9(16):
20-23 [6]赵宇峰,郭秋霞,易涛.试析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与循环经济的发展[J].社会科学家,2008,132(4):52-55.[7]杨育民.分类收集及综合处理[J].中国科技信息,2007(6):203-206.[8]郑毅敏.城市生活垃圾源头分类的现状及管理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09,44(6):144-145.[9]王小芹,李铁松,刘守芳.城市垃圾分类回收中的循环经济[J].环境科学与管理,20O6,31(5):24-26.[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11]赵欣,田宇,汤建化,等.我国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分析与技术发展方向研究[J].广西轻工业,2008,116(7):85-87.[12]徐国华,隋玉柱,魏玉西.城市垃圾问题及处理对策[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31(3):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