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养厚葬辩论的开篇理论(共5篇)

时间:2019-05-15 00:33: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薄养厚葬辩论的开篇理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薄养厚葬辩论的开篇理论》。

第一篇:薄养厚葬辩论的开篇理论

“厚养薄葬”与“薄养厚葬”开篇立论

开篇立论:

尊敬的主席、各位评委、对方辩友及各位同事,大家好!

首先感谢各位观看这次辩论赛,继而希望我们能为大家带来不同于以往的理念。今天的辩题是:“厚养薄葬”,你认同吗? 我方的观点是“薄养厚葬” 首先,薄养,薄在物质!

先来看组数据:高血压 45.4%冠心病37.7%糖尿病(﹥40岁)11.9%

这几项是老年人健康调查中最常见的,而这些与饮食有着很大程度的关系。这三十年以来,人们的生活富裕了,一时之间山珍海味,生猛海鲜,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统统成了人类餐桌上的美食。而被戏称为“穷人食物”的粗粮也“下岗”了,但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病接踵而来„„最后人们发现,健康之所以远离,是因为我们远离了“穷人食物”!而被称为“穷人食物”的全麦食品,如窝窝头等,可降低胆固醇,预防动脉硬化、脂肪肝、脑梗塞、心肌梗塞等病症。我们一味的认为给父母吃好的,用好的,但是殊不知这是害了他们。这些行为,外表看似“厚”养父母,其实是害了父母。(另外,很多人也开始实行:“冬温夏凉:夏天把父母送东北,冬天送海南’,但皇帝内经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其次,关于厚葬,厚在隆重与虔诚。厚葬是一种传统,也是一种文化,就是今天也一直在延续。古代的厚葬是放置很多的陪葬品,希望死去的人能够在阴间生活的好,是对死者的一种关爱。

但今天更多的是指精神层面上的意义,是人类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精神的景仰。

现代的厚葬就是举行隆重的葬礼,比如政治家、做出巨大贡献的人举行国葬、降半旗,这是对死者的一种肯定,是思想进步的产物。例如,周恩来同志逝世,联合国降半旗致哀。平常老百姓,举行比较隆重、虔诚的赞礼,都属于“厚”葬。现代厚葬,是指摒弃陪葬、建设大规模陵墓等不合时宜的做法,不讲究排场和场面。关键是对先人葬礼的态度和心意。

我们花费一些精力和时间以及金钱,把丧礼办的更加隆重,可以表达我们对逝者的哀思之情。阴阳之隔或许会是永远,可是割不断我们对亲人的思念。如果把自己至亲人的失去作为一件简单随意的事情来对待,势必难以从感情上说服自己,也难逃别的非议。

所以,我方观点为薄养在物质,厚葬在态度,不认同:“厚养薄葬!”

总结陈词: 很高兴与对方辩友进行这场友谊辩论赛,请允许我代表正方进行总结陈词。

通过刚才的辩论,对方从~~~~~~~~~~~~~~~~~~~~~~~~~~~~~~~~~~~的方面说明了厚养薄葬,而我方坚持认为薄养厚葬!首先,养儿防老,即是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终。现在我们的社会已经基本不会再有吃不饱,穿不暖的现象了,相反正是因为经济转好,对于老人,更要预防富贵病。作为子女,不单单要让老人老有所养,更要注重老人健康,从物质上适当的薄养,可以相对减少富贵病的发生。

其次,“福寿康宁,固人之所同欲;死亡疾病,亦人所不能无。”生死乃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生荣死哀,乃人之常情,古今一理。所不同的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其中合乎科学的、合乎人之常情的内容必然会相沿成习,例如清明节,国家取消五一长假,恢复清明节,就是中国传统厚葬文化的回归,让我们慎终追远。而反观现代的人们,虽然物质生活得到了空前的繁荣,但人们的精神在堕落,伦理道德在沦丧。父母生前不悉心给予精神上的关怀,死后入葬也都草草了事。甚至昨天父母过世,今天晚上就“卡拉OK”的人大有人在。这绝对是对中国孝道文化的践踏,是退步,不是进步。所以,百善孝为先。对去世的老人,“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厚葬老人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隆丧厚葬是一个传统,不可否认它有弊端,可是我们不能因为一弊而废十利。这样做不服常理,也违人情

隆丧厚葬,表达我们对逝者的尊敬与思念,有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利于社会的进步。

综上所述,我方观点坚持不认同厚养薄葬!。

大家都知道清明节是用来祭奠逝去的亲人。那清明祭奠之意义就在于:慎终追远,明德归厚。慎终:谨慎的思考人生于天地之间的意义;追远:看看老祖宗们都留下了些什么,在自身与先贤之间做一个对比,应效法先古圣贤。每个人都这样的去思考,人民的道德就自然敦厚了。

第二篇:薄养厚葬问题思考

今天是第21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2012)的主题为“精神健康伴老龄,安乐幸福享晚年”。国际研究表明,精神疾病严重威胁老年人身心健康,65岁以上人口中精神疾病的患病率总计占高龄存活人口中的26.3%。记者调查发现,将近60%以上的网民认为自己对父母“孝敬不够”,其中超过80%以上的答案是“没时间陪父母”,30%左右的网民认为是“没有满足父母的物质需求”。专家表示,从消费层面上看,老年人对子女的物质需求实际上并不高,真正让他们有强烈归宿感和满足感的,是子女与他们之间的沟通、相伴

关于薄养厚葬的调查与思考

朱茂华

尊老、敬老、养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传承、人文传承、生育传承链环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链节。因而才有了周公旦敬父行孝、王祥冰求鲤、子路负米孝双亲、子骞劝父请后母等等动人的孝养故事的代代流传。在世界老龄问题研讨会上,中国家庭式和谐养老形式,一直是被推荐学习的模式,许多西方国家老年人也非常羡慕我国的家庭养老形式,有的甚至到我国城市小区购买住房,参与社区生活,体验敬养老人的各种活动。目前,在我国56个民族中,有1.6亿老年人享受着社会养老和家庭养老的生活方式,老年人过着居有房,吃不愁,穿且暖的自在生活。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在我国以家庭养老为主要形式的老年人晚年生活中,同样存在着不和谐的一些情况,特别体现在对待老年人薄养厚葬的问题上,不能不引起老龄工作部门和老龄工作者的关注。为此,笔者在多年的老龄工作和老干部工作中,对全市城乡部分社区居民和农村家庭作了较长时间的调查研究,现拟文与老龄工作同仁进行肤浅的探讨。

一、薄养厚葬的现状。

古人云:孝子事亲,在于仰体亲心、敬亲、顺亲、慰亲,然后奉养,乃能承欢。父母在时,必须孝养爱敬,尽心报恩,以免愧憾,但哀亲时,死事哀戚。就“生民之本尽矣,死生议备矣。”(孝经)。自古时,就提倡孝养薄葬。然而,现在存在的薄养厚葬的问题是,当老人活着时,在对待生活上、心理上、生理上的养护不力,关心关注关怀不够,但在老人辞世后,却异常关顾,丧事大操大办,竭尽全力,让乡邻深感排场荣耀。薄养厚葬具体体现在

1、老而难伺,视为多余。不少老人年轻力壮时,劳动生产、养育儿女并帮助成家,到了年老体衰时,儿女不念其艰辛一生,费尽心血,反而认为是累赘,关心不够,关怀不多,“老东西、老不死、啰嗦、怎么不早点死掉、吃的不少,就是什么事都不做……”等等恶言恶语,令老人心情终日郁闷,不少老人哀叹:现在这样子,生不如死,活着也是一种受罪。

2、三餐好吃,头实难抬。在一些家庭中,年轻一代在涉及养老这个话题时,无不述说是怎样让老人吃好穿好的。但与老人交谈时,老人却反映:“他们有他们的事,三餐摆上桌,不是硬的,就是辣的,我们吃不动,吃不来呀!”也有的老人讲:“三顿是有保障,但是哪个去问你个冷暖呀!”还有老人讲:“吃是吃了,但不能做事了,吃的时候哪顿不受他们的脸色呀!”“老了,不能动,不能给他们做事了,冷言冷语,恨不得把吃的呕出来……”等等。

3、身体有恙,无人问病。不少老人身体有病了,无人问津。直到躺在床上不能动弹了,才引起注意,不送就医,不拿药方,让老人“挨挨”。某村中一个老人患了癌症,三个儿子在外界压力下,送其就医,医生让其手术,他们推托不肯,说什么,“老人身体吃不消……”结果“照光”照的老人食道严重溃疡,又不送医院,让老人天天吐涎挨日子,当合作医疗报销了药费的一部分时,三个儿子拿钱到手不但不送老人去医院复诊,反而把钱一分了之。

4、忤逆不孝,恶言伤老。在相当一部分城乡家庭中,确实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忤逆不孝的情况,骂“老东西”“老*”的不在少数。不少儿子砌了楼房,老人住进了“偏房(搭的个棚子)”。有户人家本来给老人楼下一间房,不久儿子和媳妇说要装修,就把老人赶进了屋后不用的猪圈里,时隔不久,老人就被活活气死了。还有一家老夫妻,儿子喊父亲去吃饭,当看到母亲也去时,就说:“那个叫你来的,你自己家里去

煮”,当场把老太太气的哭晕过去。晚辈骂老人“老不死”的大有人在。其目的,都是盼老人早死早好。

5、不尽孝道,不行瞻养。有的家庭,把老人丢在一边,从不问候,从不关心,从不尽瞻养义务。有一个老太太80多岁,驼着背走路,有两个儿子,五个女儿,大儿子夫妇俩从不过问。谈起养老人,大媳妇说,“我还要人养呐。”二儿子多年外出,生死不知,孙子是个教师,但就是不尽瞻养之道,村民们议论纷纷也解决不了问题,村干部看着孤苦伶仃的老人佝偻着腰在地里做活,就找其子女协商养老,但两个儿子的家人无人应声,结果只好由外村的五个女儿轮养。

6、死后排场,无限风光。尽管对老人生前的瞻养不尽孝道,但老人死后,其子女却竭尽排场,这情况也比较普遍。某居民小区一个老太太由于骨折瘫痪在床,大小便失禁,其三个儿子和三个媳妇从没来照料一次,都是借口忙逃避照料义务,让一个80岁的父亲服侍老母亲,有时老头子出去买菜,老太太在床上要小便,喊叫之声,百米开外可闻。当老太太死后,三个儿子却摆场子,把个丧事办得十分气派,令邻居咋舌。不少人讲,现在也不要这个样子,只要在老太太活着的时候,多尽点孝心就行了。某镇区一户人家,四个儿子日子都过得很好,在81岁的老母亲中风后,互相推托,舍不得花钱送医院就医,母亲死后却雇了一班吹打,请专职司仪哭唱,唱得观看的人掉了泪,当场就有人说,这些孝子听了不知羞不羞,接着四个儿子又请了三十多桌客答谢吊唁 的人,大家都说,薄养尽显人心,厚葬太不应该”。

7、火葬土葬,还是厚葬。实行火化,是殡葬制度的改革,尽管我市已全部实行了火葬,但是仍有不少人偷偷摸摸打通各种关节,把骨灰弄回家,放入棺椁,再次土葬,加大了殡葬成本,影响了殡葬制度改革。一对老夫妇,儿子在外做生意,三年多没回家看望过一次老人,在母亲去世后,回来做足了派头,请和尚连续起度七天,然后买下三万多元的墓穴,他说:“这样才能得起去世的母亲。”而他的父亲却说:“人死了埋在哪儿不一样,只要儿子在跟前,生病了,头痛脑热有口热汤热水就行了”。台城某一户居民,父亲长期患病,日夜呻吟,无人安慰体恤,儿媳妇巴不得老人早点死去,恶言恶语,老人离世,光吹打乐队就雇了两个,还把骨灰送葬到老家入土安葬,据称酒水就花去了上万。

二、薄养厚葬的成因。

1、表象折射出传统养老的缺失。薄养厚葬是个城乡常见的现象,由于经常的存在,它在人们的眼中已经是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人们对传统敬老精神和孝养意识的麻木,那些子女不孝养可能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是哪家老人离世了,没有风光地为老人办好丧事,肯定会引发人们的不满。其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传统养老的家庭道德、社会道德教育在新生一代中已经弱化、淡化。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某种时候,并不是传统美德传承的催化剂,反而是竭止剂。在艰苦的岁月里,老养小,小敬老,反哺老人的养育之恩,扶养之情比较直接和直观,而物质生活提高后,生活观、生存观、金钱观的改变,在某种层面上,孝养的意识被削弱。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家庭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改变,人们都在陀螺般的快生活节奏中,当大量家庭成员的外出流动时,更增大了传统养老的难度。因此,不能很好地瞻养、孝养老人也成了一些人名正言顺的借口。再者,老人离世后,从外地赶回来的子女为老人举办葬礼,豪华、铺张的形式,也成为平时不能孝养的一种心理补偿。由此而见,在推进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一是老年法的宣传仍然很不到位,力度还不够大;二是敬老养老的中华传统美德的宣传力度和影响也比较小;三是对“薄养厚葬”的批评教育力度不够,孝养的气氛还没有在面上形成等等种种因素,使厚养薄葬难以达到预期。

2、社会的功利化助长了薄养厚葬的形成。社会的功利化,主要体现在人的价值观、利益观和荣辱观的诸多方面,但社会的功利化与孝养老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今社会,什么都时尚个形式,商品促销请歌舞演唱和助力,商店开业都要放上许多鞭炮,老人去世总不能闷声息气,养的时候没有人看见,死的时候总要让人知道。人们常说,“人要面子树要皮”。在调查中,一些村民反映说:“瞻养老人,怎么样养,养得好不好,反正在家里没人知道,但葬得如何,有没有排场,大家都看在眼里。”也有的村民说:“养,一年就是三百六十天,天天都要做的事,做了也看不出来,养得

再好,也没人说好,葬得风光,就有气派。”但更多的人都轻视薄养厚葬的现象。认为“与其在老人死后花这么多的钱,不如让老人生前吃得好一点,睡得舒坦一点,让老人少受气,不作气。”从另一个侧面上讲,目前社会竞争性无处不在,特别在农村,由于农业生产的效率比较低,因此,外出打工、经商是提高经济收益的有效形式,子女长期在外,孝养本身就成了问题,更谈不上精神瞻养。因此,“平时养不到,便在厚葬上补”的思维方式和操作形式也是薄养厚葬的一个重要方面。

3、厚养薄葬的法规不健全也是重要因素。尽管自上而下的各级老龄工作部门经过长期不懈努力,在学习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工作上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但与目前我国老年化发展的趋势以及老年人养老需求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一是各级政府关于瞻养老人的宣传仍很不得力,特别是厚养薄葬的先进典型树立得不多,宣传不充分,没有形成厚养薄葬的氛围。二是瞻养老人,包括生活瞻养与精神慰藉方面的瞻养的政策还不够具体,厚养薄葬的地方法规还没有体现出来。三是各级老龄工作机构的人手不够,一不能适应老年人逐年增多趋势的需要。二不能用足够的力量进行这方面的工作。四是县乡一级政府没有具体的规定和约束力的文件表述,特别是对薄养厚葬没有有关处罚的规定。因此,形成了天天讲发扬敬老养老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但具体到一些家庭,却在薄待老人。这种反差,是与构建和谐社会格格不入的,是与构建和谐家庭,形成尊老、敬老、护老、养老、善老的社会大氛围不相适应的。

三、必须实现向厚养薄葬的实质转变。

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在世界上属于最快的国家和地区之一。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5%提高到7%所用的时间还不到20年。2000年时,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已经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在未来的4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差距在扩大,而与发达国家日趋接近。因此,厚养薄葬的宣传教育应该提高到老龄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根据飞速发展的经济和人口形势,努力走出一条符合本地特色的新路子。

一靠政府的导向。厚养薄葬与政府的导向有着相当大的关系,光靠讲“发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这句话在新形势下显然显示得苍白无力。怎么办?一要加快社会保障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继续坚持社会养老和家庭养老的养老模式,随着“四、二、一”家庭模式的确立。这种养老模式,必须在坚持中改善,且不断扩大社会养老的份量和比例,并完善相关辅助措施及办法。二要加大老龄工作的政策宣传力度,各级领导干部要在传统节日,特别是敬老节日增加宣讲份量,形成全社会敬老养老厚养薄葬的浓郁气氛,形成厚养薄葬光荣,薄养厚葬可耻的荣辱观,增强全社会和家庭对厚养薄葬的认同。三要加快老年法律的改革与修订,增加鼓励厚养薄葬的有关内容,特别在地方法规、条例或规定中更要充分体

现,在维护老年人权益的乡规民约中更要有利于推行厚养薄葬的实行。人大、政协的相关部门要加大依法检查与指导的力度,促进老年法律的执行与公民的学法、依法守法。四要加快老龄工作机构权威力度的构建。目前,老龄工作部门的独立性难以言说,尽管前几年改革,说是理顺了关系,但是从全国实际情况来看,仍在政府工作中呈现无足轻重的态势,工作的主动性无法体现,职能无法施行,机构适应不了人口老龄化发展的趋势,这种情况必须加以根本的转变,以实质性的工作部门取代附设性的工作部门,真正发挥其作用,以适应人口老龄化不断扩大的态势。

二靠机制的形成。厚养薄葬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应该加大其弘扬和推广的份量,要形成政府老龄工作部门的牵头,相关部门参加,全社会支持和参与的良性机制,在创建敬老文明单位的工作中,应把厚养薄葬工作作为创建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条件,在创建验收工作中体现出来。一要形成老龄工作相关部门真抓、实抓、敢抓的生动局面,要抓住基层村(居)党政组织和老年组织不放松,并以此作为创建工作的突破口,走出一条符合本地特色厚养薄葬的新路。二要树立典型,学习典型,发挥典型的示范和导向作用,给厚养薄葬的家庭挂牌授奖,对薄养厚葬的家庭批评教育,给不孝养的家庭予以警示。三要充分发挥广播、报纸及文化宣传阵地的作用,每年利用重阳节和春节,进行厚养薄葬的家庭及人的重点宣传,使厚养薄葬成为每个家庭的自觉、自

在、自为的行为,使依法瞻养老人,成为全体公民的共识。四要在老年人中开展养老保险的宣传和推广。随着老年人的增加和家庭减少的实际,今后社会养老一定会显得更为突出,因此,老年人自身养老,自身处理善后工作也将提高到实际的日程。要增强自身养老的保险意识,用未来的主动薄葬实践现在的自身生活质量的提升,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三靠素质的提高。实现厚养薄葬,发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的优良传统,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就必须强化全体公民的素质教育。一是进行文化教育,没有素质的公民是愚蠢的公民。尽管文化素质不能替代道德建设,但这是基础。因此,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城乡扫盲工作一定要抓出成效。用丰厚的文化知识的底蕴来夯实传统教育的基础。二是进行道德教育,树立“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荣辱观,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知道怎么敬老养老为荣,不尊重老人不瞻养老人为耻。三是进行法律知识的教育,特别是对《民法》、《妇女和儿童权益保障法》、《婚姻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法律的学习和应用,做到知法懂法,依法维护老年人权益,更好地依法瞻养和扶助老人。四是提高村(居)社区老年工作人员素质。充分发挥老年人社团组织的积极作用,在村(居)开展维护老年人权益的各种有益活动。设立老年纠纷评议组,老年人扶助活动小组,老年人帮扶时间银行等为老助老的民间组织,在农村、在社区广泛

进行厚养薄葬方面的形式多样的教育,使厚养薄葬成为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

(作者单位:市委老干部局)11

第三篇:薄养厚葬问题思考剖析

今天是第21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2012)的主题为“精神健康伴老龄,安乐幸福享晚年”。国际研究表明,精神疾病严重威胁老年人身心健康,65岁以上人口中精神疾病的患病率总计占高龄存活人口中的26.3%。记者调查发现,将近60%以上的网民认为自己对父母“孝敬不够”,其中超过80%以上的答案是“没时间陪父母”,30%左右的网民认为是“没有满足父母的物质需求”。专家表示,从消费层面上看,老年人对子女的物质需求实际上并不高,真正让他们有强烈归宿感和满足感的,是子女与他们之间的沟通、相伴

关于薄养厚葬的调查与思考

朱茂华

尊老、敬老、养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传承、人文传承、生育传承链环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链节。因而才有了周公旦敬父行孝、王祥冰求鲤、子路负米孝双亲、子骞劝父请后母等等动人的孝养故事的代代流传。在世界老龄问题研讨会上,中国家庭式和谐养老形式,一直是被推荐学习的模式,许多西方国家老年人也非常羡慕我国的家庭养老形式,有的甚至到我国城市小区购买住房,参与社区生活,体验敬养老人的各种活动。目前,在我国56个民族中,有1.6亿老年人享受着社会养老和家庭养老的生活方式,老年人过着居有房,吃不愁,穿且暖的自在生活。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在我国以家庭养老为主要形式的老年人晚年生活中,同样存在着不和谐的一些情况,特别体现在对待老年人薄养厚葬的问题上,不能不引起老龄工作部门和老龄工作者的关注。为此,笔者在多年的老龄工作和老干部工作中,对全市城乡部分社区居民和农村家庭作了较长时间的调查研究,现拟文与老龄工作同仁进行肤浅的探讨。

一、薄养厚葬的现状。

古人云:孝子事亲,在于仰体亲心、敬亲、顺亲、慰亲,然后奉养,乃能承欢。父母在时,必须孝养爱敬,尽心报恩,以免愧憾,但哀亲时,死事哀戚。就“生民之本尽矣,死生议备矣。(”孝经)。自古时,就提倡孝养薄葬。然而,现在存在的薄养厚葬的问题是,当老人活着时,在对待生活上、心理上、生理上的养护不力,关心关注关怀不够,但在老人辞世后,却异常关顾,丧事大操大办,竭尽全力,让乡邻深感排场荣耀。薄养厚葬具体体现在

1、老而难伺,视为多余。不少老人年轻力壮时,劳动生产、养育儿女并帮助成家,到了年老体衰时,儿女不念其艰辛一生,费尽心血,反而认为是累赘,关心不够,关怀不多,“老东西、老不死、啰嗦、怎么不早点死掉、吃的不少,就是什么事都不做……”等等恶言恶语,令老人心情终日郁闷,不少老人哀叹:现在这样子,生不如死,活着也是一种受罪。

2、三餐好吃,头实难抬。在一些家庭中,年轻一代在涉及养老这个话题时,无不述说是怎样让老人吃好穿好的。但与老人交谈时,老人却反映:“他们有他们的事,三餐摆上桌,不是硬的,就是辣的,我们吃不动,吃不来呀!”也有的老人讲:“三顿是有保障,但是哪个去问你个冷暖呀!”还有老人讲:“吃是吃了,但不能做事了,吃的时候哪顿不受他们的脸色呀!”“老了,不能动,不能给他们做事了,冷言冷语,恨不得把吃的呕出来……”等等。

3、身体有恙,无人问病。不少老人身体有病了,无人问津。直到躺在床上不能动弹了,才引起注意,不送就医,不拿药方,让老人“挨挨”。某村中一个老人患了癌症,三个儿子在外界压力下,送其就医,医生让其手术,他们推托不肯,说什么,“老人身体吃不消……”结果“照光”照的老人食道严重溃疡,又不送医院,让老人天天吐涎挨日子,当合作医疗报销了药费的一部分时,三个儿子拿钱到手不但不送老人去医院复诊,反而把钱一分了之。

4、忤逆不孝,恶言伤老。在相当一部分城乡家庭中,确实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忤逆不孝的情况,骂“老东西”“老*”的不在少数。不少儿子砌了楼房,老人住进了“偏房(搭的个棚子)”。有户人家本来给老人楼下一间房,不久儿子和媳妇说要装修,就把老人赶进了屋后不用的猪圈里,时隔不久,老人就被活活气死了。还有一家老夫妻,儿子喊父亲去吃饭,当看到母亲也去时,就说:“那个叫你来的,你自己家里去煮”,当

场把老太太气的哭晕过去。晚辈骂老人“老不死”的大有人在。其目的,都是盼老人早死早好。

5、不尽孝道,不行瞻养。有的家庭,把老人丢在一边,从不问候,从不关心,从不尽瞻养义务。有一个老太太80多岁,驼着背走路,有两个儿子,五个女儿,大儿子夫妇俩从不过问。谈起养老人,大媳妇说,“我还要人养呐。”二儿子多年外出,生死不知,孙子是个教师,但就是不尽瞻养之道,村民们议论纷纷也解决不了问题,村干部看着孤苦伶仃的老人佝偻着腰在地里做活,就找其子女协商养老,但两个儿子的家人无人应声,结果只好由外村的五个女儿轮养。

6、死后排场,无限风光。尽管对老人生前的瞻养不尽孝道,但老人死后,其子女却竭尽排场,这情况也比较普遍。某居民小区一个老太太由于骨折瘫痪在床,大小便失禁,其三个儿子和三个媳妇从没来照料一次,都是借口忙逃避照料义务,让一个80岁的父亲服侍老母亲,有时老头子出去买菜,老太太在床上要小便,喊叫之声,百米开外可闻。当老太太死后,三个儿子却摆场子,把个丧事办得十分气派,令邻居咋舌。不少人讲,现在也不要这个样子,只要在老太太活着的时候,多尽点孝心就行了。某镇区一户人家,四个儿子日子都过得很好,在81岁的老母亲中风后,互相推托,舍不得花钱送医院就医,母亲死后却雇了一班吹打,请专职司仪哭唱,唱得观看的人掉了泪,当场就有人说,这些孝子听了不知羞不羞,接着四个儿子又请了三十多桌客答谢吊唁 的人,大家都说,薄养尽显人心,厚葬太不应该”。

7、火葬土葬,还是厚葬。实行火化,是殡葬制度的改革,尽管我市已全部实行了火葬,但是仍有不少人偷偷摸摸打通各种关节,把骨灰弄回家,放入棺椁,再次土葬,加大了殡葬成本,影响了殡葬制度改革。一对老夫妇,儿子在外做生意,三年多没回家看望过一次老人,在母亲去世后,回来做足了派头,请和尚连续起度七天,然后买下三万多元的墓穴,他说:“这样才能得起去世的母亲。”而他的父亲却说:“人死了埋在哪儿不一样,只要儿子在跟前,生病了,头痛脑热有口热汤热水就行了”。台城某一户居民,父亲长期患病,日夜呻吟,无人安慰体恤,儿媳妇巴不得老人早点死去,恶言恶语,老人离世,光吹打乐队就雇了两个,还把骨灰送葬到老家入土安葬,据称酒水就花去了上万。

二、薄养厚葬的成因。

1、表象折射出传统养老的缺失。薄养厚葬是个城乡常见的现象,由于经常的存在,它在人们的眼中已经是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人们对传统敬老精神和孝养意识的麻木,那些子女不孝养可能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是哪家老人离世了,没有风光地为老人办好丧事,肯定会引发人们的不满。其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传统养老的家庭道德、社会道德教育在新生一代中已经弱化、淡化。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某种时候,并不是传统美德传承的催化剂,反而是竭止剂。在艰苦的岁月里,老养小,小敬老,反哺老人的养育之恩,扶养之情比较直接和直观,而物质生活提高后,生活观、生存观、金钱观的改变,在某种层面上,孝养的意识被削弱。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家庭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改变,人们都在陀螺般的快生活节奏中,当大量家庭成员的外出流动时,更增大了传统养老的难度。因此,不能很好地瞻养、孝养老人也成了一些人名正言顺的借口。再者,老人离世后,从外地赶回来的子女为老人举办葬礼,豪华、铺张的形式,也成为平时不能孝养的一种心理补偿。由此而见,在推进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一是老年法的宣传仍然很不到位,力度还不够大;二是敬老养老的中华传统美德的宣传力度和影响也比较小;三是对“薄养厚葬”的批评教育力度不够,孝养的气氛还没有在面上形成等等种种因素,使厚养薄葬难以达到预期。

2、社会的功利化助长了薄养厚葬的形成。社会的功利化,主要体现在人的价值观、利益观和荣辱观的诸多方面,但社会的功利化与孝养老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今社会,什么都时尚个形式,商品促销请歌舞演唱和助力,商店开业都要放上许多鞭炮,老人去世总不能闷声息气,养的时候没有人看见,死的时候总要让人知道。人们常说,“人要面子树要皮”。在调查中,一些村民反映说:“瞻养老人,怎么样养,养得好不好,反正在家里没人知道,但葬得如何,有没有排场,大家都看在眼里。”也有的村民说:“养,一年就是三百六十天,天天都要做的事,做了也看不出来,养得再好,也没人说好,葬得风光,就有气派。”但更多的人都轻视薄养厚葬的现象。认为“与其在老人死后花这么多的钱,不如让老人生前吃得好一点,睡得舒坦一点,让老人少受气,不作气。”从另一个侧面上讲,目前社会竞争性无处不在,特别在农村,由于农业生产的效率比较低,因此,外出打工、经商是提高经济收益的有效形式,子女长期在外,孝养本身就成了问题,更谈不上精神瞻养。因此,“平时养不到,便在厚葬上补”的思维方式和操作形式也是薄养厚葬的一个重要方面。

3、厚养薄葬的法规不健全也是重要因素。尽管自上而下的各级老龄工作部门经过长期不懈努力,在学习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工作上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但与目前我国老年化发展的趋势以及老年人养老需求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一是各级政府关于瞻养老人的宣传仍很不得力,特别是厚养薄葬的先进典型树立得不多,宣传不充分,没有形成厚养薄葬的氛围。二是瞻养老人,包括生活瞻养与精神慰藉方面的瞻养的政策还不够具体,厚养薄葬的地方法规还没有体现出来。三是各级老龄工作机构的人手不够,一不能适应老年人逐年增多趋势的需要。二不能用足够的力量进行这方面的工作。四是县乡一级政府没有具体的规定和约束力的文件表述,特别是对薄养厚葬没有有关处罚的规定。因此,形成了天天讲发扬敬老养老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但具体到一些家庭,却在薄待老人。这种反差,是与构建和谐社会格格不入的,是与构建和谐家庭,形成尊

老、敬老、护老、养老、善老的社会大氛围不相适应的。

三、必须实现向厚养薄葬的实质转变。

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在世界上属于最快的国家和地区之一。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5%提高到7%所用的时间还不到20年。2000年时,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已经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在未来的4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差距在扩大,而与发达国家日趋接近。因此,厚养薄葬的宣传教育应该提高到老龄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根据飞速发展的经济和人口形势,努力走出一条符合本地特色的新路子。

一靠政府的导向。厚养薄葬与政府的导向有着相当大的关系,光靠讲“发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这句话在新形势下显然显示得苍白无力。怎么办?一要加快社会保障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继续坚持社会养老和家庭养老的养老模式,随着“四、二、一”家庭模式的确立。这种养老模式,必须在坚持中改善,且不断扩大社会养老的份量和比例,并完善相关辅助措施及办法。二要加大老龄工作的政策宣传力度,各级领导干部要在传统节日,特别是敬老节日增加宣讲份量,形成全社会敬老养老厚养薄葬的浓郁气氛,形成厚养薄葬光荣,薄养厚葬可耻的荣辱观,增强全社会和家庭对厚养薄葬的认同。三要加快老年法律的改革与修订,增加鼓励厚养薄葬的有关内容,特别在地方法规、条例或规定中更要充分体现,在维护老年人权益的乡规民约中更要有利于推行厚养薄葬的实行。

人大、政协的相关部门要加大依法检查与指导的力度,促进老年法律的执行与公民的学法、依法守法。四要加快老龄工作机构权威力度的构建。目前,老龄工作部门的独立性难以言说,尽管前几年改革,说是理顺了关系,但是从全国实际情况来看,仍在政府工作中呈现无足轻重的态势,工作的主动性无法体现,职能无法施行,机构适应不了人口老龄化发展的趋势,这种情况必须加以根本的转变,以实质性的工作部门取代附设性的工作部门,真正发挥其作用,以适应人口老龄化不断扩大的态势。

二靠机制的形成。厚养薄葬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应该加大其弘扬和推广的份量,要形成政府老龄工作部门的牵头,相关部门参加,全社会支持和参与的良性机制,在创建敬老文明单位的工作中,应把厚养薄葬工作作为创建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条件,在创建验收工作中体现出来。一要形成老龄工作相关部门真抓、实抓、敢抓的生动局面,要抓住基层村(居)党政组织和老年组织不放松,并以此作为创建工作的突破口,走出一条符合本地特色厚养薄葬的新路。二要树立典型,学习典型,发挥典型的示范和导向作用,给厚养薄葬的家庭挂牌授奖,对薄养厚葬的家庭批评教育,给不孝养的家庭予以警示。三要充分发挥广播、报纸及文化宣传阵地的作用,每年利用重阳节和春节,进行厚养薄葬的家庭及人的重点宣传,使厚养薄葬成为每个家庭的自觉、自在、自为的行为,使依法瞻养老人,成为全体公民的共识。

四要在老年人中开展养老保险的宣传和推广。随着老年人的增加和家庭减少的实际,今后社会养老一定会显得更为突出,因此,老年人自身养老,自身处理善后工作也将提高到实际的日程。要增强自身养老的保险意识,用未来的主动薄葬实践现在的自身生活质量的提升,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三靠素质的提高。实现厚养薄葬,发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的优良传统,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就必须强化全体公民的素质教育。一是进行文化教育,没有素质的公民是愚蠢的公民。尽管文化素质不能替代道德建设,但这是基础。因此,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城乡扫盲工作一定要抓出成效。用丰厚的文化知识的底蕴来夯实传统教育的基础。二是进行道德教育,树立“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荣辱观,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知道怎么敬老养老为荣,不尊重老人不瞻养老人为耻。三是进行法律知识的教育,特别是对《民法》、《妇女和儿童权益保障法》、《婚姻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法律的学习和应用,做到知法懂法,依法维护老年人权益,更好地依法瞻养和扶助老人。四是提高村(居)社区老年工作人员素质。充分发挥老年人社团组织的积极作用,在村(居)开展维护老年人权益的各种有益活动。设立老年纠纷评议组,老年人扶助活动小组,老年人帮扶时间银行等为老助老的民间组织,在农村、在社区广泛进行厚养薄葬方面的形式多样的教育,使厚养薄葬成为全体公

民的自觉行动。

(作者单位:市委老干部局)

第四篇:郑启五随笔 薄养厚葬的再思考

郑启五随笔

薄养厚葬的再思考

厦门网海峡博客的艾兰博友写了《阿婆死得很值得》的草根故事,说是“邻家阿婆辛苦养了三个儿子,都已成家。仨儿子达成口头协议,一人负责阿婆十天的伙食。每逢有31日的那天,阿婆就没地方吃饭。阿婆又死要面子,少有向人提起。

“有一天阿婆病倒了,一听到医药费不少,对外说是要‘保守治疗’,连院都没住,就拉回来等死。终于有一天,大儿子发现阿婆没气了,就赶紧着手办丧事。没想到待寿衣穿好后,阿婆气又缓过来,嘴里还不住地说:‘谁把我手指上的戒指取走了?’结果没人承认。

“又过了一周,阿婆的确死了。仨儿子一合计,给阿婆办了隆重的丧礼:请了中、西两支乐队,请了两位戏班子的苦旦哭唱《二十四拜》,请了舞狮队和民间舞蹈队,还宴请了全村,大家都说阿婆死得很值。”

艾兰写这个故事的时候,语调平实,因为它太真实了,真实到谁也不认为它是编造的,尽管“31日”、“戒指”和“哭唱《二十四拜》”三个关键表述极具戏剧性,可它分明就是左街右村里诸多生活镜头的提炼与浓缩。许多人心里都很明白,很可能自己就是仨儿子的一类,只是没有表现得那么极端而已;许多人心里更明白,自己在人生的最后大致也很可能只有那阿婆的结局,如此民风与淳朴无关!

“薄养厚葬”不仅在农村,而且也在城市里,只不过表现的方式有些许差异而已。“薄养厚葬”的陋习之所以年复一年,固然有目前我们社会保障体系薄弱的客观因素,但其中难道没有传统的劣根性在作祟?难道没有大众的评价体系在推波助澜?难道没有陈腐的习惯势力在张牙舞爪?如果能把大操大办丧事的开销放在老人生前的养老上,弘扬起21世纪中国人“厚养薄葬”的新风大旗,那该多好!

孝一定要孝在生前,这样的孝才是真孝道,才有普世的人道意义,我们在歌颂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正视我们城乡这丑陋的习惯,《阿婆死得很值》的小故事把“薄养厚葬”的强烈对照放到阳光下暴晒,引人深思,发人深省。我们能不能从我做起,从今往后对“薄养”多一些谴责,给“厚葬”送几分白眼,或许会有助于目前这极不合理的厚薄状态的微调。

第五篇:辩论技巧,理论

第一节 基础逻辑

本节拟用最简单的“数理逻辑”的基础知识介绍常用逻辑技巧的理论基础。

一、数理逻辑简介

“数理逻辑”又称“符号逻辑”,是用数学的方法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科学。

17世纪六七十年代至19世纪七八十年代是数理逻辑发展的第一阶段。著名的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首先提出创造一种“通用语言”,这种语言应该由简单明确的表意符号和相应的“演算”规则构成,从而使逻辑能够按确定的方式进行“演算”。整套语言应该是容易掌握的,运用它讲座问题将不受自然语言的限制,也不会产生歧义。到19世纪,英国数学家布尔建立了布尔代数,部分实现了莱布尼茨的思想。德国逻辑学家弗雷格,知名的英国哲学家罗素和怀特海集前人之大成合著《数学原理》一书,建立了一个完全的命题演算和谓词演算的系统,有许多创造性的贡献,对现代逻辑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数理逻辑是一门边缘性学科,与数学、计算机科学交织共生,和哲学、化理学、语言学、心理学、经济学、法学、史学、文学等社会科学也有一定的联系,并且在这些学科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命题

逻辑推理的基础单位是“命题”,命题是一个在客观由可以分辨真假的陈述句。任何辩论的题目(包括立场)都应该是一个命题。数理逻辑习惯上用大写英文字母A、B、C……表示简单命题。

日常语言中各种各样、极其丰富的连接词使我们的语言变得生动、优美。但就其实质连接功能而言,主要的有五个:“非”、“和”、“或”、“如果……则……”、“……等同于……”。其中“非”是对一个命题的否定,称为“一元连接词”,其他四个连接词都连接两个命题,称为“二元连接词”。数理逻辑常用的是五个与之相应的连接词符号:

~ 表示 非 ∧ 表示 和

∨ 表示 或 → 表示 如果……则…… ←→表示 ……等同于……

假如用A表示命题“辩论赛是有益的”,B表示命题“辩论赛受社会欢迎”,有: ~B表示“辩论赛不受社会欢迎”

A∧B表示“辩论赛是有益的并且受社会欢迎” A∨B表示“辩论赛是有益的或者是受社会欢迎的”

A→B表示“如果辩论赛是有益的,那么辩论赛受社会欢迎” AÖB表示“辩论赛是有益的,当且仅当辩论赛受社会欢迎” 其中,“不”与“非”同义,“当且仅当”则相当于“等同”。

经过连接词连接后的命题是“复合命题”,其真假判断与被连接的命题真假之间的关系是: ~A: 当A为真时它为假,A为假时它为真 A∧B: A和B都真时它为真,否则为假

A∨B: A和B中有一个是真或A和B两者都真时它为真 AÕB: 只在A假B真时它为假,其他情况下它都是真的 AÖB: A和B同时为真或者同时为假时它是真的,否则是假的

三、最基本的逻辑规律

1、排中律:A∨~A 排中律是说: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任何一个命题和它的否定总有一个是真的,不可能都是假的。例如,“这盏灯或者亮着或者暗着”就符合排中律,因为同一盏灯只有亮或者不亮两种状态,不存在第三种可能状态。

根据排中律的要求,在两个相互矛盾的对象中只能肯定一个,不能都否定,不能都肯定,也不能对同一对象既不肯定也不否定。只有这样才能消除思维的不确定性。如果违反排中律就会犯模棱两可的错误。

2、矛盾律:~(A∧~A)

“矛盾律”意为:一件事物及其否定不可能都真,其中必有一种情况为假。还以则才的灯为例,谁都知道“这盏灯亮着,但这盏灯又不亮”是不可能的,这句话是矛盾的。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不能在肯定它是什么的同时又否定它是什么,即不能作出矛盾的判断;如果出现矛盾的判断就产生“自相矛盾”。根据矛盾律可知,凡含有相互否定或能导致相互否定的演绎推论是错误的,也是自相矛盾的。

? 实际使用“排中律”和“矛盾律”的时候请注意:这两条规律是对同一思维过程的要求。但就其反映的客观趔而言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所以,这两条规律并不涉及客观事物自身存在矛盾发展、变化的问题,矛盾律并不否认也不能要求排除现实的矛盾,当我们讲座的问题有两种以上的可能时也不适合用排中律或矛盾律。

3、同一律:A→A(即A是A)

同一律要求:在对同一对象的、同一方面的思维过程中,任何一个思想(概念或判断)自身是同一的。

同一律首先表现在概念的同一性。若A是一个概念,就有确定的内涵和外延,并以此区别于别的概念。因此,任何一个概念都与其自身同一。如果对同一个概念,无意中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就会犯混淆概念的错误;而故意违反同一律,就是偷换概念,属于诡辩。

同一律要求判断的同一性。若上述公式中的A代表的是一个判断,必有其确定的判断内容,任何一个判断自身也是同一招兵买马以,一个判断在同一思维过程中,肯定什么就肯定了什么,否定什么就否定了什么。如果从真假值的角度说,一个判断如果是真的,那么它就是真的;一个判断如果是假的,它就是假的。否则就不能保持判断在思维过程中的同一这样的思维就会变得不确定。如果对同一判断,无意中违反了同一律,就会犯转移论题的错误;而故意违反同一律,就是偷换命题。

同一律还表现在语言的同一性。从语言角度看,如果A是语词或语句,在确定的语言环境下,任何一个语词表达某概念就表达某概念;一句语句表达某判断就表达某判断,否则该语词或语句就没有确定的意义,当然也就不能保持思维的同一。

四、因果推理

两个命题之间的因果关系用→表示,如A→B表示命题A与B之间的蕴涵关系,即如果有A,那么就有B;换言之A是“因”,B是“果”;A是条件,B是结论。相应的推理表达为:

A→B

A B 说明在条件A→B和A成立时,结论B也成立。这是逻辑推理规则中最基本的“肯定前件的假设推理规则”,简称“MP规则”。

例:将命题“辩论赛是有益的”与“辩论赛受社会欢迎”分别用命题符号A、B表示后,上述推理的表达式具体化为:

如果辩论赛是有益的,那么辩论赛受社会欢迎

辩论赛是有益的 辩论赛受社会欢迎 五、三段论

“三段论”在逻辑中作为“不证自明”的公理。第一个对三段论进行研究的是亚里士多德,他明确地将三段论表述为:“三段论就是议论,其中若干事物被陈述,被陈述的事物以外的事物必然因而产生。”

辩论中经常遇到与“全称判断”有关的“三段论”证明方法,用语言简述为:

所有的S是P P是Q

S是Q 由此可见,三段论由三个概念S、P、Q,三个判断“所有的S是P”,“P是Q”及“S是Q”构成。在前提中出现而在结论中不出现的概念P称为“中项”,在结论中作主项的概念S为“小项”,结论中作谓项的概念Q为“大项”。用一个具体的例子说明三段论的推理原则:

所有的昆虫都有六条腿

蝈蝈是昆虫 蝈蝈有六条腿

又例:

所有的蜘蛛是八条腿的动物

八条腿的动物不是昆虫

蜘蛛不是昆虫 第二节

辩论赛应遵循的原则

一、同一原则

同一原则源自逻辑上的“同一律”。遵守同一律的逻辑要求,是正确思维所必须。因此,同一性原则是辩论应该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辩论赛要求,教练和队员之间,队员与队员之间对辩题与立场的理解同一,对有关要领和判断的内涵把握同一;要求在整个辩论过程中,立场确定、首尾一致,论辩一贯,没有矛盾。

二、充足理由原则

充足理由原则要求:在一个论证过程中,一个判断被确定为“真”,总得有充足理由。其符号表示的公式为: ?(AÕB)∧A?ÕB 意思是,如果A能够推出B,而且A真,则B真;换一种容易理解的廉洁就是,如果A事件发生能导致B事件发生,现在A事件发生了,所以B事件一定会发生。总之,A是B的充足理由。这是逻辑推理的最最基础的一条规则。

充足理由原则在逻辑上要求:(1)理由必须是真实的;(2)理由与推断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如果违反了这两个标准中的任意一个,就会犯“虚假理由”或“预期理由”的逻辑错误。

辩论赛要求参赛双方,对所持立场及其论证过程均应以充足理由为根据,在主观立场与客观实际之间建立起必要而正确的联系。

三、实事求是原则

实事求是的原意是:“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意思是说,要根据实证,求索真相。也就是说,从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实事)中寻找其内部联系(求),得出正确的结论(是)。

实事求是的原则要求我们:尊重事实,服从真理。不仅在为本方辩护时要遵循这一原则,就是在反驳对方时,同样遵循这一原则。辩论中常见的“(把对方)推向极端,然后加以反驳”的技巧只能偶而为之,不能作为一种基本技巧、频繁地使用,否则给人造成强加于人的、不实事求是的感觉。不仅反驳无力、无理,而且有失风度。

四、平等原则

平等原则的关键是人格平等。这种人格上的平等要求辩论队员在竞赛中,以平等的人格对待对手、对待评委、对待观众,对待所有的工作人员。

下载薄养厚葬辩论的开篇理论(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薄养厚葬辩论的开篇理论(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辩论开篇立论:幸福一定要有钱

    开宗明义,概念先行。既然今天我们讨论的是幸福与钱的关系,首先我们要先明确幸福的概念,其次是钱的概念,最后是有钱的概念。2012年修订的新华字典中说明,幸福是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

    产品质量重要还是生产进度重要 辩论开篇立论[共五篇]

    开篇立论:生产质量比生产进度更重要 1.在进入辩论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到底什么是产品质量,什么是产品进度。根据中国知网百科,阐述的“生产质量”即是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各......

    辩论 养之恩大于生之恩[大全]

    概念 生:一个分娩的过程 养:延续生命、培养、养育 恩:恩情。恩惠,深厚的情谊 生之恩:父母赋予我们生命的恩情 养之恩:父母和社会养育我们的恩情。 自然属性:某一事物本身就有的性质......

    开篇词(共5则)

    男:皋兰台北佳丽婚纱摄影 女:皋兰台北佳丽婚纱摄影 男:尊敬的各位来宾 女:亲爱的各位朋友 男:皋兰县的父老乡亲们, 合:大家,上午好! 女:和煦的春风拂过每个人的肩膀,幸福的时光在你我脚......

    开篇寄语(共5篇)

    开篇寄语 我最可爱的孩子们: 不知不觉和你们相知已经有两年的光阴,两年的时间你们意气奋发、求知若渴,我们相遇相识,我们相依相存,虽少不了一些磕磕绊绊,但我们彼此心灵相通,不计......

    辩论开篇立论:领导应当以德立威(合集五篇)

    主席、评委: 大家好!我方观点是领导应当以德立威。 在开始之前先让我们明确几个概念:“领导”既可以为动词,也可以为名词,这里我们倾向于领导者,“应当”指情理上无条件需要做到的......

    完美版辩论素材:为父母洗脚是孝Vs为父母洗脚是愚 正方观点+开篇理论+自由辩论+总结陈词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对方辩友,大家好: 我方观点是“为父母洗脚是孝”。先从一个概念谈起,什么是孝?“孝”是指尊敬、奉养父母。孝的核心是子女与父母的关系,中国有古训“是父慈子孝......

    辩论中的理论技巧(范文模版)

    受益匪浅 辩论中的立论战术 [作者:蔡业银 转贴自:摘自《激扬风采》 ] 辩论是由立论(辩护)和反驳两个基本环节构成的,其中立论就是为了证明己方的基本立场,它是反驳的基础和必要的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