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谈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因此容易受制于人,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甚至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为此培养自主创新人才刻不容缓。
一、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是人们完成创造活动的基础,包括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意识是指具有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做出贡献的远大理想,为科学与技术事业的发展而献身的高尚精神以及进行创造发明的强烈愿望;创新能力则是指具有把上述理想、精神、愿望转化为有价值的、前所未有的精神产品或物质产品的实践能力。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是培养创造性思维。
(一)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1、独立性思维品质。我国现行的培养模式从思维的培养方面,只要求按教师和书本的导向去记忆和容纳知识,既缺少创造性思维的要求和压力,也缺少相应的训练,因此创造心理逐渐淡化,养成了依赖思维心理。基于此,培养独立思维的心理对一个人来说是当务之急。培养独立性思维品质,应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强化学生的大胆而合理地怀疑意识、增加其不盲从于大多数的抗压心理意识及培养不断否定自己的健康心理意识。
2、发散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发散性思维即求异思维,是一种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去探索多种可能性,探求答案的思维过程。发散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应循序渐进着力于流畅性、变通性和新颖性三个层次的培养。
3、想象力的培养。想象是创造心理活动的起点和必经过程,培养人的想象力是完善其创造心理品质的重要环节,想象力对于创造的作用,正如哲学家康德所说:“想象力是一股强大的创造力量,它能够从实际自然所提供的材料中创造出第二自然”。想象力的培养应落实在保持和发展好奇心、拓宽知识面两个方面。面对当前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薄弱的问题,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为主要元素(一)大学生本身虽然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是需要具备良好的外界条件的,但大学生自身必须善于利用这些外部条件,积极主动的锻炼及增强自己的创新素质。大学生要了解自身的特点,包括优点和缺点。大学生创新的优势在于总体素质较高,理论知识丰富,善于接受新事物,能够抓住变化的趋势。劣势则是经验非常不足,而且创新多凭一时激情,较冲动,不够成熟和系统化,心高气傲,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大学时代要会学习,更要学会学以致用才能将所学的各种知识相互连接起来,迁移到未来实际的工作中去。大学生必须学会自我管理。许多国外的高等学府在教学管理中融入了学生自我管理。这一机制使得学生的自律能力大大提高,并且能够积极对学习、生活、学生工作甚至学校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努力寻求解决办法。这会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
(二)高校方面: 1.学校重建对学生的评价标准; 2.教师变灌输为引导;3.开展课外创新活动;4.提供实践平台; 5.建立创新基金。
(三)社会方面:1.加大对创新型教育的投入 ;2.引导高校进行创新;3.加强对高校的监督管理;4.鼓励大学生创业。针对上述问题,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可以改进:
1、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落实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为此必须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特征和趋势,确定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在现代科技加速发展,知识量激增以及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给学员留有自己思考的时空,培养创新能力,适应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发展,是现今教学方法改革的必然。杨振宁先生根据中西文化系统的不同,比较了中美的教学方法,指出,中国传统教学方法重演绎、推理、按部就班,严肃认真、基础扎实,但缺乏创新意识;而美国的教学方法重归纳、分析和渗透、综合,是一种“体会式”的教学法,其优点是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强,易于较快进入科学发展前沿,但基础不够扎实。因此,在发扬自己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要吸收和借鉴外国教学方法的优点,取长补短。采用双向教学法,提倡课堂讨论,开设研究型、计算型实验,采用案例教学法、发现教学法、学导式教学法、创造性教学法等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法。
2、转变考试观念。考试作为测试人的素质差异的一种手段,在人才培养选拔和使用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它作为素质教育不可忽视的教学环节,与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方法等因素密切相关,并对教育的培养目标承担着具体责任。教育的功能和目标,从根本上说是要提高学员迎接挑战的生存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因此考试的内容应与之相适应,从考核知识的记忆、定向理解、运用,转变为考核捕获、处理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这会促使原有考试方式的转变,逐步建立和完善与素质教育协调,有利于人才全面成长和发展的现代化的考试体系。
3、加强课堂讨论。从课堂讨论入手,强化学员的竞争意识和创造意识,培养学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代学生都有一定的竞争欲和表现欲,在课堂讨论中,对不同观念和见解的争论,正是引导他们展现健康的竞争欲和表现欲的极好机会。
4、重视实践教学。鼓励学员积极参加多种社会实践活动,不断丰富实际经验,体验社会。加强教学实践环节,着重培养学员形象思维能力。让学员学好抽象理论的同时,重视实践环节训练。积极建立创新基地,为学员提供创新的机会,重视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在培养学员创造性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增加设计性、创新性试验内容。
5、建立宽松的目标管理机制。从管理角度而言,宽松的环境应建立在目标管理基础之上。现行的过程管理不宜于创造性人才培养。应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实施完全弹性学分制,进行目标管理,形成强有力的激励机制,调动广大学员内在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第二篇:谈创新意识
也谈创新意识
河北省赵县
在飞速发展的今天,培养下一代劳动者和接班人的任务就是如何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这种教育又称创造教育,就是培养创造力的教育。已成为近几年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的焦点和核心。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知识经济的今天,大力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为此,我对在班级管理中的创新教育进行了粗浅的探索。下面仅就此谈一下个人看法。
一、正确认识“创新”的本质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
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创造潜能。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的这种创新和独创表现为他们自己提出某一问题,并想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创新教育正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对于中等教育来说,我们所说的“创新”是指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 的新知识,掌握 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明确以上认识,教育者就应适当调整班级管理思路,在管理措施上予以正确的导向,这将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健康的轨道上运行。
二、班级管理理念的转变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
传统教育与创新教育在社会需求和对受教育者的认识上存在的差异,决定了它们在班级管理理念上是截然不同的。一是在教育目标上。传统教育旨在强调行动的统一性,使学生的在校生活停留在遵守纪律的层次,使管住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主要任务而创新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开发他们的创造性潜能,着重培养他们开拓、创新的精神,促进学生自我发展,使引导学生发展成为班级管理的主要任务。二是在管理方法上。传统教育是学生听从老师的安排,学生的思维和行动自始至终都在教育者的事先确定的规定上运行。以行动的整齐划一为管理得法的唯一标准。而创新教育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在管理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创设有利于自主管理的氛围,引导学生在被管理中逐步学会管理和自我管理。三是在教育评价。传统教育强调“为师是从”,学生如练兵场上的战士,时刻等待着命令。学生的优差完全取决于是否听话及“执行命令”的快速程度和准确程度。而创新教育视学生为主体,是教育过程的参与者、创造者。针对教育对象起点、基础的不同,评价机制迥异。创新教育着重个人对过去的超越,关注的是教育对象的创造潜能有无得到发挥,人文精神是否确立,健全的人格是否得以塑造,创新精神、创新意识有无得到培养等。总之,创新教育是一种与传统教育有着较大差异的崭新的教育。我们只有在充分理解创新教育的理念、把握创新教育的内涵的基础上,才能正确指导我们在班级管理中的教育行为,落实创新教育。
三、遵循基本原则、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确保创新教育实施
对教育而言,在班级管理中落实创新教育本身就是一次创新。因此我们切不可操之过急,应该遵循创新教育的基本原则,逐步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学过程一样,在班级管理中学生也是主体,我们就应充分体现以学生的存在为前提,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为条件和最终目的这一教育目标。就是要一切措施、条件都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张扬而选择设计的。还要让学生能够与教师一起选择、设计和完成多种教育活动,做到主动参与、全体参与和全程参与,提倡学生做班级的主人,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教育过程之中。
2、积极创设新氛围。创新教育不是竞争性教育,而是合作性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师生合作为基础的不断优化教育环境的民主型教育。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平等民主的作风,以平等、宽容、友善、引导的心态对待学生,让学生的身心自由地表现和舒展开来。
教师要培养学生对自己创新能力的自信心和获得创新成就的勇气,积极鼓励学生去探索,善于激发学生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要,促使学生的心理处于不断追求创新的“临界”状态。
3、提倡学生的质疑。提出一个疑问,就是创造的开始。提倡学生质疑,能培养学生既尊重教师,又不迷信教师的敢想敢说的创造精神、批判精神,使他们成为创造型、开拓型的人才。这需要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做到三点:一鼓励学生对管理质疑,激活学生的生活热情和内在潜能。二是学生求异思维。求异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本质特征就是独创性。从某种程度上说求异思维是一切创造之源。因此教师应为他们提供施展管理才能的创造空间,锻炼、培养学生的求异能力。三是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敢于标“新”立“异”、敢于用前所未有的方法去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锻炼,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升华。
总之,没有变异物种就没与进化,没有改革社会就没有进步,没有创新意识的教育就是失败的教育。
21世纪教育研究
第三篇:大学生创新意识讲座心得
创新是社会前进的动力
——创新教育讲座体会
道桥系 公路监理12-2班 刘春莲 学号20125078
回想大学两年间,每逢周五,便有“学者视野——周末科技文化艺术系列讲座”讲座,吸引众多学生前往倾听,有助于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文化修养,更是践行了“以德为行,以学为善”的思想理念。有时座位供不应求,但这并不影响学生对于讲座的热情,自带椅子以挣得一席之位,以免错过精彩的讲座。这两年,我与讲座结下了不解之缘,并结识了更多的同学,大家虽来自五湖四海,但有着共同兴趣志向。讲座的主题丰富多彩,在听完每期讲座后的收获都不少,对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有非凡的意义。四年下来听过的讲座数以十计,其中印象最深的当属陈教授开展的一期讲座“让青春在创新中闪光——与青年大学生谈创新思维”,通过这期讲座,学生深刻认识到创新是21世纪的通行证,并重点讲述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
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又是青少年自我成才的内在需要。但是,创新思维的培养不是随便的盲目的,在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实践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大学教学过程中的一切条件,环境和手段,都与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发展直接相关。而课堂教学使大学教育的主阵地。传统的课
堂教学重视的是老师的教,以老师为中心,而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从而淡化了知识的再发展。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体制,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从而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探索精神。
创新思维与校园文化相结合,为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一个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培养大学生的创新人格。
唯物辩证法认为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我们不能忽视外因在发展中的作用。自组织理论认为:一个系统只有不断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才能维持自身的有序性,增加“负熵流”,使系统向有序的方向发展。
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氛围对于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大有裨益的。江泽民指出:“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己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营造崇尚真挚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校园文化氛围,从而能够引导大学生广泛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科学奥秘的精神,激励学生的创新激情,锻炼学生独立创新能力,并且建立创新激励机制,鼓励学生的创造活动,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心理素质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的创新人格。
这期讲座呼唤学生们对创新精神的渴望,时代呼唤创新精神,民族需要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新人,而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环
境,才能培养出良好的具有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学校每周开展讲座,营造了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氛围,这对于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大有裨益的。
第四篇: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调查表
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调查表
亲爱的同学:
您好!首先非常感谢您能在百忙之余参加我的调查问卷。为进一步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本次调查就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这一课题进行调研。希望你能认真如实填写,以便我统计数据,做出精确合理的调查报告。本调查不存在任何商业目的,不会泄露您的任何隐私。非常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一、学生基本信息
1、您的性别:A
A男B女
2、你的专业属于:景观设计
A哲学B经济学C法学D教育学E文学F历史学G理学H工学I农学J医学K管理学L军事学其他(请注明…)
3您所在的年级:C
A大一B大二C大三D大四E刚毕业
二、调查内容
4、您对创业创新概念的认识A
A开办一个公司或企业B创新项目C开创一份事业,比如开店D其他
5您对创新创业是否感兴趣:B
A很有兴趣B比较有兴趣C一般D不太感兴趣E没兴趣
6、您毕业后的打算:B、D
A自主创业B和其他人一同创业C到公司或企业D报考公务员E尚未考虑
7、您的创新创业动力来源于:A、B
A家庭B朋友C就读高校或专业D社会媒体
8、您的创新创业阻力来源于:B
A经济状况B专业知识C社会实践经验D害怕失败
9、您认为吸引您创新创业的原因有B、D、E、F
A能使个人获得不断的成长和发展B成功了能自己主宰生活C有强烈的创新创业兴趣和欲望D通过创新创业迅速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E挑战自己的能力、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F最大限度的实现自我价值G解决就业问题H其他
10、您怎样看待大学生创新创业A
A支持,对社会有积极的影响B不关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追求C风险大,缺乏社会实践经验,不容易D
反对应该选择一份稳定可靠的工作
11、您认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应具备哪些能力ACEF
A较强的专业知识B丰富的社交经验C出色的沟通能力和交际能力D组织策划能力E市场洞察力F心理承受能力G庞大的人际关系网络
12、您认为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障碍是什么:ABEG
A资金短缺B经验不够,缺乏社会关系C要考虑发转前景D家人反对E面对风险心理承受能力不足F自身的专业知识技能不足G创业本身存在的风险与压力H方向不明确I其他
三、创新意识部分
13、您认为什么叫做创新BCD
A科研成果B尝试其他人不敢做的事情C独特的想法D对自己的技术知识有独特的改进E质疑及挑战权威
14你觉得高校有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么A
A非常有B可有可无C没必要
15、您会选择何种方式来培养自己的创新创业意识CDE A多参与学校的社团活动B多学习理论知识或多选修有关课程C到校外参加兼职,增加社会经验D积极参加各种创新创业比赛E参加各种学术性的研讨
16、您所在高校有相关的课程安排么C
A有,经常B有,偶尔C没有
17、就相关调查而言您认为您所在高校BCD
A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太重视B没有提高相应的课程和知识的支持C为学生提高社会实践的机会太少D缺乏专门的创新创业指导老师
18、您所在高校哪些是有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活动或组织请列举一二
创业讲座
社团活动等等
19、您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有何指导:
我认为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创业、创新的捷径。
第五篇:大学生创新意识调研报告
目 录
目录.....................................................1 摘要.....................................................1 第一章 绪论.............................................2 1.1选题背景............................................2 1.2 研究意义............................................3 第二章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时代对高校的迫切要求..........4 第三章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6 第四章 能力素养的内涵...................................8 4.1什么是基本学习能力..................................8 4.2 什么是创新思维能力..................................9 4.3什么是实践能力.....................................10 第五章 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12 5.1人才标准单一.......................................12 5.2创新意识匮乏.......................................12 5.3教学模式的制约.....................................12 5.4传统实践教学影响...................................13 第六章 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14 6.1确定目标,始终不渝.................................14 6.2利用资源,协调统一.................................14
6.3营造氛围、激发灵感,建立培养创新素质的社会环境.....14 6.4身边典范,榜样力量.................................15 6.5强化服务,创新机制.................................16 6.6在高校内加强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16 第七章 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对策..............18 7.1营造创新环境,实施创新教育.........................18 7.2激发积极思考,培养旺盛的求知欲.....................18 7.3树立进取精神,创新学习理念.........................18 7.4重视“能力教育”,深化课程改革.....................19 7.5优化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估...............19 7.6要加强教师的培训与培养,建设“双师型”队伍,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19 7.7要加强实验室和实验基地建设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21 7.8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2 结 语...................................................24 参 考 文 献.............................................25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创新意识的培养已是当今课堂教学乃至整个社会教育的主旋律。所谓的创新意识,也就是创造性思维,指的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有价值的求新探索而获得独创结果的认识过程。世界上的每一项发明创造都离不开创造性的思维,它是一种高级的复杂的创造性活动。离开它科技发明社会发展只能是水面泡影。我们要想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上不断有所突破,就必须努力造就大批高水平的人才,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人才。当前,各高校都在提倡创新教育,而创新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因此教学工作中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变得尤为重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是党中央和国务院为加快实施科教兴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做出的又一重大决策,其核心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塑造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时代对高校的迫切要求。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国力的竞争日益激烈。劳动者素质的高低是决定国力强弱的根本,而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虽然我国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在这个光环背后我们必须看到我们的不足,尤其是在教育事业方面。我国的教育事业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先从我国对人才的需求来看,还很不适应,一线劳动者普遍素质相对较低,而且面临着知识老化,不能适应相应的岗位需求,这样就会造成大量的人力浪费;而另一方面在一些乡镇企业技术改造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技术人员稀缺;还有就是教育结构的不合理,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各级各类学校的人才得不到合理利用。而在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上,一些学校由于投入的不足,造成技术和手段的单一,严重制约了人才的培养。另外,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也是不容乐观,面对纷繁复杂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激烈的人才竞争,在大学校园里的年轻学生学习生活并不轻松,他们正经历着种种磨砺和考验。各种心理问题日益突出,无论是在生活、学习、交往、还是在情感等诸多方面。引起这些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青年学生对社会高速的
发展难以适应,在思想上一直抱有上完大学就等于将来有好的工作的观念,而现实总是大相径庭,一旦在现实中碰壁,所有的理想愿望变得遥不可及,就会认为过去的付出都付之流水,因此就会变得消极懈怠,没有了目标与方向,虚度光阴。总之,无论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看,还是从目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看,素质教育的提高与完善已经成为当前的迫切要求。
1.2 研究意义
本课题通过对我国近些年来高校素质教育出现的种种状况和问题的分析与研究,并根据现存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此项研究有助于各高校在素质教育方面认清自身存在的不足,及时查找原因改变现状,以促进高校素质教育的不断提高与完善。本文研究的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对各个教育单位具有一定得借鉴作用。整个课题的研究对整个教育系统的完善,各高校素质教育的提高以及大学生自身的现状和困境的解决,乃至对整个社会积极向上、健康有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章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时代
对高校的迫切要求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人才培养的关键在教育。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教育事业开创了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但必须看到,我国的教育事业仍比较落后。同当今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育水平相差甚远。仅就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对人才的需求来看,还很不适应。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一线工人劳动者的素质普遍较低;二是一些技术人员知识老化,进口的设备不会使用,造成浪费;三是一些乡镇企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部分国有企业技术改造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四是教育结构不合理,各级各类学校普遍存在办学规模小,人才得不到充分发挥和合理利用,基础教育还比较薄弱,职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结构调整的任务还相当繁重;五是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不足,先进的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得不到普遍应用;六是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模式单一,严重制约了对人才的培养。另外,从目前学生的思想状况看,生活在大学校园里的青年学生,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面对激烈的人才竞争和并不轻松的学习,正在经历着种种磨练和考验。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交往、成长、情感等方面产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有的学生因“社会变化快,难以适应”而苦恼,有的抱着过去计划经济的观念上大学,认为上了大学就有了一个“铁饭碗”,一旦实现不了“愿望”,就怨天尤人,认为“学白上了,钱白花了”,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整天昏昏沉沉,无所用心。综上所述,无论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看,还是从目前在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
看,都给高校素质教育提出了迫切的要求,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战线的当务之急。
第三章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
推进素质教育,首先应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能否让学生深刻认识自身价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是推进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
过去,由于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旧教育思想的影响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干扰,上大学是唯一的出路。学校普遍重视应试教育,教师只把应试的知识教给学生,根本不考虑学生的“智”与“能”和“学”与“行”的问题。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是启发诱导学生多思考、敢提问、有见解。社会需要各方面的创新人才,创新人才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关键在于受教育者是否认识到自身社会价值和自我创新意识。创新是通过发现和发明达到与大自然的和谐。中华民族是一个最具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我们的开国元勋毛泽东就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讲过这样一句话“时时都是创新之时,事事都是创新之事,人人都是创新之人。”可见,推进素质教育,提倡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即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迫切求,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近年来,我们结合普通高校学生的特点作了一些初步的探索。一是强调教师课堂教学的灵活性,教师在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启发学生拓宽思路,多提问,让学生自己讲,教师做引导,活跃课堂气氛。二是强调教学过程的实践性,电大是一所综合性高校,我们对各门学科都利用寒暑假安排学生深入社会、工厂、学校进行实践活动。三是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创造性,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要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并奖励有创造性的学生。做到三个结合:一是结合学生的管理工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学生在
管理中的作用,让学生在管理中由被动变主动;二是结合教学实践,让学生自我设计,自我制作,例如我们让电气专业的学生装配稳压电源,教师只给他一个基本思路,然后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设想,从结构到造型各显其能。学习营销专业的学生开展模拟推销产品活动等,使学生在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一种独立创新、生存、生活的能力;三是结合平时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倡学生树立自我意识。创造条件给学生更多的显示才能的机会。例如,开展辩论会、演讲会,举办各种有益健康向上的比赛活动等。
第四章
能力素养的内涵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等教育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努力造就大批杰出人才,就应该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高校作为创新的主阵地,更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高等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和基地,责无旁贷地肩负着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具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的重要使命。而高校要承担起创新教育的职责,就必须由传统教育向创新教育转变,积极探索创新教育的渠道、途径和手段,不断推动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更快更好地发展。
4.1 什么是基本学习能力
基本学习能力是获得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它是感知、认识、自控力、理解、记忆、操作能力的综合体现。知觉与认识是动作的综合能力,能够将外界传入大脑的信息进行正确的综合分析,并作出相应行动的能力;自控力是指能够自觉的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有自觉性和控制力,而不是拖拖拉拉,不了了之;理解与记忆能力是将所学的知识存储在大脑中能够有序回忆,而不是机械的学习;学习的操作能力是指人的手、眼、脑的协调能力,是否专心致志,是否极易受外界干扰。它包括四个学习的基本要素:注意力/自控力、情绪/行为、自信心和学习环境。注意力和自控力可以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的任务上;情绪和自信有助于学生的自我调节,也能激发他们产生追求理想愿望的动力。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真
正掌握了基本的学习能力,尤其是自控能力的培养,就会为自己以后的生活学习之路展开一幅明朗纯净的画卷,就不会陷入无谓的烦躁痛苦当中,积极乐观地面对身边的一切。
4.2 什么是创新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指的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有价值的求新探索而获得独创结果的认识过程。创造性思维能力更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经过后天的认真思考、培养锻炼出来的。它包括两个重要方面:培养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这两个方面在我们的创造活动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所以,我们既要重视聚合思维就是总的概括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发散思维我们想象力联想能力的培养。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也是培养创造性思维不可缺少的环节,所谓直觉思维是指未经逐步分析而迅速地对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答案做出合理反映的思维。如预感、猜测、设想、顿悟等。但是直觉思维往往不完善、不明确,有时甚至是错误的。这就需要通过逻辑思维的检验,才能使直觉思维达到完善,我们可以认为逻辑思维是一个对直觉思维检验、修改和订正的过程。因此,这两者结合起来培养会更有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
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呢?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学习的独立性、保持应有的好奇心;
2、增强问题意识,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3、注重思维的发散。创造性思维是建立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的,是后天培养与训练的结果。我们可以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1)打开“幻想”的大门:心里学家认为,人脑有四个功能部位:一是以外部世界接受感觉的感受区;二是将这些感觉收集整理起来的储存区;三是评价收到的新信息的判断区;四是按新的方式将旧信息结合起来的想象区。据心理学家分析研究,人类大部分的想象区都还处于休眠状态,我们 9
仅用了想象区的15%,而开启15%以外的那部分区域要从培养我们的幻想入手。想象力是人类运用储存在大脑中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推断和设想的思维能力。思维过程中没有想象的参与,思考将难以进行,创造想象更是不可能。正像爱因斯坦说的那样:“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4.3 什么是实践能力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指出: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 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 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现代教育家陶行知也提出过: 做即是学, 学即是做的观点, 这些科学的论断都客观辩证地阐述了实践的重要性。强化大学生实践观念和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对高校人才有着重要性和紧迫性, 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其中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弄清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内涵, 如果这些问题搞不清楚, 那么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就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很难科学地探索大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 很难探寻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内在规律, 很难构建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科学机制, 也很难实现高校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输送人才的培养目标。广义的大学生实践能力是指高校大学生以科学文化知识为基础、载体, 通过实践环节实现向各种能力的转化, 是大学生各方面能力展示和现实运用, 是大学生整体能力的最终价值体现。具体而言, 大学生实践能力是指大学生在科学研究、生产劳动、经营管理、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实际工作中, 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活动相结合的动手、动脑综合能力。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其个体身心发展、生活阅历、所处环境协调发展, 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是一个整体性的连续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 由简单到复杂的连续的生成过程。一般来讲, 个体 10 的身体发育水平、健康状况、智力水平、生活经验、教育程度和所处社会环境, 构成了实践能力形成的重要资源。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依赖大学生的实践活动。通常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可分为一般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大学生实践能力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促进, 互为影响。这个体系中以一般实践能力为基础, 以专业实践能力为主体, 以综合实践能力为发展目标。
第五章
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
中存在的问题
5.1 人才标准单一
虽然素质教育已经受到大众的重视,但由于传统升学制度的制约,分数仍然是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不得不在各种考试的指挥棒下为考试、考证而学习,以期谋得敲开工作大门的资格,创新热情和创新能力被一步步扼杀。为了提高学生就业率,高校将各类考证的通过率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在这种情况下,创新教育自然就会缺乏相应的力度和有效的保障。
5.2 创新意识匮乏
大学生忙于完成学业,忽视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忽略科学思维训练和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缺乏创新的欲望、兴趣和思维能力,缺乏创新的知识底蕴和发展空间。
5.3 教学模式的制约
我国“重知识传承、轻知识创造”的传统教育采取的是以传授已有知识为目的的教育模式,受此影响,高校现有的教育教学模式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引导不够,学校的创新氛围不浓,课堂教学内容多以书本为主,知识更新较慢,与学科前沿的结合、与边缘学科的交叉都很少,教学方式陈旧,实践教学与社会现实的需求脱节,使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成为“现有知识教育之外的某种添加成分”而得不到重视。特别是才进入大学的高中毕业生,已经完全适应了高中时期的“填鸭式”教育,对教师有很强的依赖思想,缺
乏创新欲望和能力。
5.4 传统实践教学影响
实践教学制订计划后,往往言而不行或行而未果。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考核方法不科学。课程结构失衡,忽视了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陈旧,课程的实践性无法彰显,在现有的高校课堂教学中,仍有不少教师沿袭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实践经验不足,专业操作能力不强。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不完善。
第六章
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6.1 确定目标,始终不渝
高校重任在身,一旦确定了目标,就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下去,并在各个时期一以贯之。方法和措施可以有变化和更新,但指导思想和大方向不能变,特别是在资源分配时要予以重点保证。创新教育任重而道远,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并没有现成的路可走,必须不断摸索,不能照搬照抄国外高校经验。
6.2 利用资源,协调统一
由于入学前所受基础教育的差异,而且各人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迥异,对大学生的创新教育不可采取一刀切的办法。只提供一条或为数不多的渠道是行不通的,必须充分利用高校的各种教学资源如图书馆、实验室、活动中心等,各尽所能又互有补充,学生处、教务处、科技处、各院系、团委各有分工又协调统一。目前,各类竞赛层出不穷,这无疑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校应该为大学生参加此类竞赛提供便利乃至财力物力的支持。
6.3 营造氛围,激发灵感,建立培养创新素质的社会环境 创新教育既要“自上而下”,做到领导重视、制度保证,更要“自下而上”,师生满意,收到实效。“创新”是最民主的,我们也要用民主的方式去激发它,重视师生在创新活动中的诉求,让大家多有讨论的机会。这样才能激发大学生创新的火花。而且,千万不要轻视学生的想法,要积极保护其创造热情和灵感。胡适早在五四时期就提出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不管设想多么怪诞不经,只要方案可行,就要支持其放手一试,鼓励学生参加,努力营造一
种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
激发大学生创造力潜能的社会因素主要包括社会期待、社会资源、社会的承认和奖励、成功的机会等几个方面。
6.3.1 社会期待对于大学生创造力潜能的开发是十分必要的激励。如果一个社会给予他的成员在创造创新方面更多的期待,很可能就会激励更多的人投身于创造发明和技术创新之中:
6.3.2社会资源对于创造力潜能的发挥很重要,有机会接触成功的创造者、并能得到必要的文化资源对于一个创造性构想的完成具有决定性作用。先进的社会文化形态应无差别地让所有人自由使用文化资源和文化手段,积极支持和鼓励社会所有大学生参与到社会改良和创造发明之中;
6.3.3社会为众多的创造者提供的可能成功机会越多,社会成员投身于创造发明活动的热情也就越高,尤其在大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如果其在某些领域表现出强烈的创造欲望,而社会在这些领域或方面提供的表现机会却很有限,这自然会削弱大学生的创造欲望和热情。
6.4 身边典范,榜样力量
要充分发掘高校的历史积淀,将那些在各个历史时期对社会作出重大贡献的校友拿出来宣传。这是因校而异、很难雷同的。大学生们每天看到这些“学长”、“学姐”们的图片,听到他们的事迹,特别是他们的创新业绩,无疑有耳濡目染之功效。对于创新教育过程中产生的学生典型,要重点宣传。一是他们从学生中来,学生对他们的事迹有亲近感;二是他们就是学生身边活生生的人,学生学习他们会因此减轻畏难情绪。
6.5 强化服务,创新机制
高校各职能部门和公共部门要有很强的服务意识,处处以大局为重,以学生的创新教育的实效性为重,并逐步弱管理、重服务,真正为广大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这些方面,我们要向发达国家高校学习。既然要进行创新教育,那么首先其实施的方案、方式、方法就应该有所创新,在政策实施的长效机制上就应该有所创新。
6.6 在高校内加强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6.6.1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人才是高校的产品,人才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和长远发展,也会影响高校的声誉和社会地位。但与物质产品不同,人才是有生命的,其培养过程是教学相长、互动的过程,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创新人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反应在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让成才的选择权回归学生手中,培养创新素质和能力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内容。要满足学生成才的选择需要,需要着力解决以下两方面关键问题:
首先,需构建其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给学生发展提供多次选择机会。长期以来,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学生通常只是服从、执行,很少有选择的机会,学生只是结构单一,创新实践能力不足,适应性及发展后劲不足。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式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必须时刻紧盯社会变化,切实转变教育理念,将高等教育的目标从培养“专业人才”转变为培养“全面型人才”。以人为本,把学生的发展作为中心,围绕学生的发展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及体系。
其次,要切实加强教学建设,为学生成才提供丰富的内容。高校要切实加强课程建设、专业建设,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选择内容: 16
还要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供必须的条件:加强图书资料和校园网络建设,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重组的资源和快捷便利的渠道。
第七章
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的对策
7.1 营造创新环境,实施创新教育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背景下,高等院校更要创设、营造鼓励创造的教育环境。这就要求高校要建立健全鼓励创新的机制,建立友善的、完善个性的、鼓励创造的学生集体,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理解、宽容的同学关系。
7.2 激发积极思考,培养旺盛的求知欲
首先,教师要善于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只有通过创造有利于问题意识发展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提问,才能逐渐地培养出具有问题意识的学生。其次,培养提问技能。学生从提问到会问是一个需要反复训练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提问范式,因为学生提问时喜欢模仿教师的行为方式。培养和保持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应从新生入学时着手。高校应有意识地开展各种活动,使大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创新的乐趣,从而树立创新不难的观念。
7.3 树立进取精神,创新学习理念
树立自信,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来培养大学生的自信心,是培养大学生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关键所在。当然,培养大学生勇于承担风险的素质也是不可或缺的。创新学习是一种以求真务实为基础,采取创造性方法,积极追求创造性成果的学习。树立创新学习的理念,首先要脚踏实地,打下扎实的专业根底,同时又要善于思考,勇于开拓,不断激发自己的创新意识,敢于突破陈旧的思维定势,努力从事探索活动,培养创新精神。
7.4 重视“能力教育”,深化课程改革
首先在认识层面上纠正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二元论”的理念偏差,把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实到行动上。加强学科的相互渗透和融合是深化高校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要对相关或相近专业进行交叉整合,减少理论课和必修课的课内学时,增加实践课、选修课的学时,强化课外指导,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7.5 优化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估
高校应改变教学方式,积极推广和优化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要变“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通过主动思考、大胆质疑、积极探究等多种形式主动掌握理论知识,不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不断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上师生互动,激发大学生学习热情和挑战精神,既巩固他们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语言表达和思辨等能力。加强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估,发挥考核评估的导向激励功能,调动教师和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7.6 要加强教师的培训与培养,建设“双师型”队伍,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目前高校的中青年教师大都是从校门到校门的“双门型”教师,普遍缺乏工程训练和社会实践锻炼。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通过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服务提高教师自身的创新实践能力。特别是工科的青年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培训培养,实现从“双门型”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变。
教师自身要切实增强育人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对学生负责是大学的主要使命,也是教师主要的学术责任”,为了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个人潜力,充分提高和发展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应大力推行导师制,把学生的主动性纳入教师指导的轨道,发挥教师的积极主导作用,为学生学习和个性发展提供正确的指导,真正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同时,要象重视学术骨干队伍建设一样重视实验技术骨干队伍的建设。学校要通过合理定岗、定编,配足实验技术和管理人员;要探索建立新的岗位聘任、管理模式,建立并实施相应的岗位考评与津贴制度;要有计划地引进高职称、高学历、高水平的实验技术人员,逐步建立新进校高学历青年教师兼职从事2-3年实验室工作以及博士生、硕士生助教制度;加强在职实验技术和管理人员的进修培养工作,优化其知识、学历、专业、职称、梯队结构,逐步建成一支学术、技术水平较高、作风优良、稳定的实验室队伍,在提高我校实践教学质量,提升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水平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高校要建立一支既能讲授专业理论课又能指导实践教学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要采取措施加大对专职教师队伍的培训力度,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专业操作能力。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企事业单位中实践经验丰富、专业操作能力强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高校做兼职教师。进一步完善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首先要重视校内实验室建设。高校可以和企事业单位联合办实验室,也可以采取借、租、赁的方式切实加强实验室建设,还可以和企事业单位联合开发,然后把所得经费的相应部分投入到实验室建设中,使实验室进一步完善。其次,要重视校内实习基地建设。高校可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建立校内实习基地,如模拟酒店、模拟法庭、模拟会计和模拟教学 20
等。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等方式,直接进行实战演练,把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最后,要重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各高校应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以及专业和学科的不同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能满足实习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共同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7.7要加强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建设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实验室设备设施现状与培养提高学生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科学的思辨能力、合格的道德水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一定的专业技能”,构建“能够主动反映社会需求的现代大学运行机制”等方面要求还存在差距。主要表现在:实验室与实践基地建设和发展规划在整体性和前瞻性方面还比较缺乏,规划的实施缺乏强有力的统筹协调机制,保障与监督措施没有落实,难以实现学校各级各类实验室与实践基地资源的有效和优化配置,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还较低。实验室与实践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特别是教学实验室建设资金的投入相对不足,用房面积严重不足,设施设备条件还比较差,难以满足学校今后几年的发展需要。高水平、高层次实验室与实践基地的数量偏少,如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个数偏少。实验室开放不足,管理手段落后,实验室与实践基地利用率不高,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共享远远不够。实验室与实践基地的运行经费以及实践教学经常性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且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将影响学校创新性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因此,为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加强实验室与实践基地建设。要依托教学和科研实验平台在校内建设适应不同学科专业需要的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实行开放运行管理模式,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作用。
7.8 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要以人为本,把学生的发展作为中心,围绕学生的发展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体系。要以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将各个主要实践环节,包括军训、实验、认识实习、课程设计、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作为一个整体在人才培养的教学计划中进行统筹安排,构建起与理论教学既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要合理分配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确保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比例,并做到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要紧密联系科研、工程和社会应用实践,引入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加强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要使学生真正作为主体参与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包括对象的确定、方法的制定、程序(路线)的设计、问题质疑、分析总结等。教师应该把主动实践的理念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去启发学生进行主动实践,同时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师在组织、启发、引导方面应有针对性。
结 语
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使命。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既是高等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更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因此,高等学校一定要顺应新形势的变化,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谢红.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探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5.[2]毕庆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创新教育研究[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7(4).[3]高嵩.社会实践与研究生素质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5(12).[4]方静雨.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其对策[J].江西教育科研,2007(9).[5]刘念才等.名牌大学应是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核心[J].高等教育研究,2002,23(3).[6] 潘武玲.关于提高我国高校原创性基础研究水平的思[J].高教探索,2002(3).
[7] 刘贵华,李青合,世界一流大学的学术生态特征研究[J].大学· 研究与评价,2008(3):10—17.
[8] 钱国英,汪财生,朱秋华.生物技术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5).
[9] 余龙江,吴鸿修,李为,等.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
与实践[M]/面向21世纪生物学教学改革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0] 刘幸福,吴元喜,余龙江,等.在实验教学中,试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2(3). [11] 刘幸福,吴元喜,余龙江,等.论生化实验教学改革中“小老师”自身的能力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
[12] 吴元喜,刘凌,冯韶,建立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验教学运行机制[M]/新源于实践.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13] 刘幸福,吴元喜,肖林,等.论“小老师”实验教学模式下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