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国水情工作管理办法
全国水情工作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满足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水工程建设与运行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规范全国水情工作,加强行业管理,提高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水情工作,即水文情报预报工作,主要包括水文情报、水文预报、水情服务和管理等内容。
第三条 全国水利系统以及其他单位和部门开展水情工作均应执行本办法。
第二章 职 责
第四条 水情工作实行分级管理。水利部、流域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文行业管理部门(以下简称水文部门)分别代表相应水行政主管部门行使水情工作的行业管理职能。各级水文部门是同级防汛抗旱指挥部(简称防指)办事机构(简称防办)的成员单位,负责提供防汛抗旱所需的水文情报和预报,并参与防汛抗旱调度决策。
第五条 水利部水文部门负责管理和指导全国水情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组织编制和修订全国水情工作规章、规程和技术标准,并组织贯彻实施;
(二)组织编制全国水情工作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
(三)负责中央报汛站网的调整和管理,编制报汛计划,下达报汛任务;组织编制中央报汛站网报汛设施更新改造规划和计划,并督促实施;
(四)为中央提供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所需水文情报、水文预报及水文分析成果,发布全国水情公告、公报和年报;
(五)组织全国水文情报预报技术研究、交流、培训和推广,开展国际合作;
(六)组织编制和修订水文预报方案,组织相关业务系统的研究、开发与应用;
(七)组织全国重点防洪地区和重要河段有关水情工作的汛前检查,及时组织大洪水、大范围旱灾和其他重大水事件有关水文情况的调查、分析与评价;
(八)负责全国水情工作总结,组织暴雨洪水专题分析、水情工作质量评定和水文情报预报效益分析;
(九)负责全国水情信息传输骨干网络、水情信息处理系统的建设、运行、维护和管理;
(十)围绕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组织开展其他水情工作。第六条 流域机构水文部门负责管理和指导流域片(指水利部流域机构分管范围,下同)水情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组织贯彻和实施水情工作规章、规程和技术标准,必要时制定实施细则;
(二)组织编制流域片内水情工作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
(三)负责流域片报汛站网的调整和管理,编制报汛计划,下达报汛任务;负责编制所属报汛站网设施更新改造规划和计划,并组织实施;组织编制流域片报汛设施更新改造规划和计划,并督促实施;
(四)提供流域片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所需水文情报、水文预报及水文分析成果,发布流域片水情公告、公报和年报;
(五)组织流域片水文情报预报技术研究、交流、培训和推广;
(六)组织编制和修订流域片水文预报方案,组织相关业务系统的研究、开发与应用;
(七)组织流域片重点防洪地区和重要河段有关水情工作的汛前查勘,及时组织流域片大洪水、大范围旱灾和其他重大水事件有关水文情况的调查、分析与评价;
(八)负责流域片水情工作总结、水情工作质量评定和水文情报预报效益分析;
(九)负责所属水情信息传输网络、水情信息处理系统的建设、运行、维护和管理;
(十)围绕流域片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组织开展其他水情工作。第七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水文部门负责管理和指导辖区内水情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组织贯彻和实施水情工作规章、规程和技术标准,必要时制定实施细则;
(二)组织编制辖区内水情工作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
(三)负责辖区内报汛站网的调整和管理,编制报汛计划,下达报汛任务;负责编制辖区内报汛设施更新改造规划和计划,并组织实施;
(四)提供辖区内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所需水文情报、水文预报及水文分析成果,发布辖区内水情公告、公报和年报;
(五)组织辖区内水文情报预报技术研究、交流、培训和推广;
(六)组织编制和修订辖区内水文预报方案,组织相关业务系统的研究、开发与应用;
(七)组织辖区内重点防洪地区和重要河段有关水情工作的汛前查勘,及时组织辖区内大洪水、大范围旱灾和其他重大水事件有关水文情况的调查、分析与评价;
(八)负责辖区内水情工作总结、水情工作质量评定和水文情报预报效益分析;
(九)负责辖区内水情信息传输网络、水情信息处理系统的建设、运行、维护和管理;
(十)围绕辖区内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组织开展其他水情工作。
第三章 水文情报
第八条 水文情报工作主要包括汛前准备、水情报汛、水情传输、水情监视、水文情报质量考核等内容。
第九条 水情信息主要指降水量、蒸发量、流量(水量)、水位、蓄水量、含沙量、冰情、水质、土壤墒情、地下水等水文要素及重大水事件和水工程运行特征等。
第一节 汛前准备
第十条 各级水文部门要做好年度报汛站网和报汛任务调整。报汛站网调整和报汛站的设立、裁撤、迁移以及报汛任务改变(以下简称变更)必须经过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审查、批准。中央报汛站的变更,须报水利部水文部门审批;流域报汛站的变更,须经流域机构水文部门审批,并报水利部水文部门备案;省(自治区、直辖市)报汛站的变更,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水文部门审批,并报省防指、流域机构和水利部水文部门备案。
第十一条 各级水文部门要按照同级防指及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要求在汛前下达报汛任务书或委托书。逢
五、逢十年份和任务变化较大的年份,在下达报汛任务时要附详细清单。报汛任务书或委托书须报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二条 各级水文部门要做好测报设施设备的水毁修复工作,汛前要做好各项报汛通信与传输设备和数据处理系统的维护工作,确保整个系统处于良好运行状态。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对影响安全度汛的重大问题要及时向水行政主管部门和防汛抗旱部门汇报并采取有效措施整改,以确保安全度汛。
第十三条 各级水情工作人员要认真学习和执行《水文情报预报规范》及有关规章、规程和技术标准,熟练掌握仪器设备的性能和操作规程,了解和掌握本地区自然地理特征、水情特征、水文气象演变规律、历史水旱灾害及水工程管理运用方案等;根据度汛计划及时校核和修正水情数据库中的水库汛期限制水位、河道警戒水位和保证水位等重要防汛指标以及其他特征值。
第十四条 水文情报工作要做到组织落实,责任落实,设备落实,方案落实。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应制定应急预案。
第二节 水情报汛
第十五条 水情报汛站和各级水情管理单位要严格执行《水文情报预报规范》、水情信息编码标准和报汛任务书,及时、准确地报送各 5 类水情信息。当发生超标准洪水和突发事件时要尽可能采取措施报告水情。
第十六条 水利部水文部门承担向国家防总提供水情信息的任务,各级水文部门和有关单位要及时、准确地提供水情信息。当防汛形势紧急时,水利部水文部门可根据情况临时调整报汛站点、报汛项目及报汛时段,各级水文部门应遵照执行。
第十七条 流域机构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水文部门要满足流域防汛抗旱部门的要求,及时提供水情信息。当流域防汛形势紧急时,流域机构水文部门可根据情况临时调整报汛站点、报汛项目及报汛时段,省(自治区、直辖市)水文部门应遵照执行。
第十八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水文部门要满足省级防汛抗旱部门的要求,及时提供水情信息。流域机构各级水文部门要尽量满足当地防汛抗旱工作对水情信息的需要。
第十九条 加强对特大暴雨洪水和分洪、决口、溃坝、山洪、泥石流以及严重水污染等特殊水情的监视力度。当发现上述情况时,要采取一切可行措施向上级水文主管部门报告,并及时向当地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门、水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第二十条 流域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文部门在满足国家防办下达的报汛任务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所属水情报汛站的起报时间和标准,报水利部水文部门备案。
第二十一条 切实加强实测流量的报汛工作。报送实测流量的次数要以完整控制洪水过程为原则。
第二十二条 各级水文部门应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转报各类重要水情和特殊水事件,情况紧急时可越级上报,不得延缓或隐瞒。
第三节 水情传输
第二十三条 水情信息通过公网和水利专网传输。水情信息传输基本流程一般为水情站-水情分中心-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流域机构水情中心-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
第二十四条 重要水情报汛站应配备不少于两种信道互为备份的通信设备。水情信息处理系统的接收与处理设备应具有备份。
第二十五条 各级水文部门要注重报汛时效,应力争在30分钟内将各类水情信息传送到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流域机构的水情中心及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
第二十六条 水情信息处理系统应具备信息自动接收、处理、转发、解码、入库等功能。各类原始水情信息应保存一年以上。
第二十七条 各级水文部门要建立水情数据库。水情数据库包括历史水情数据库和实时水情数据库。水利部水文部门负责制定水情数据库的技术标准,各级水文部门要相互配合,及时提供相应水文资料。
第二十八条 各级水文部门要加强对水情网络系统的管理,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对水情传输、处理等环节进行实时监控,确保网络及信息的畅通。
第四节 水情监视
第二十九条 各级水文部门要建立健全水情值班制度,汛期实行24小时值班。非汛期,当发生较大汛情时应及时安排值班。
第三十条 各级水情部门及有关单位要严密监视水情变化。遇灾害性天气、较大汛情或灾情时,应及时提供雨水情分析材料。
第三十一条 当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各级水文部门应及时向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和同级防汛抗旱部门提供文字报告。如情况紧急,须先用电话报告:
(一)河道(水库)水位接近或超过保证水位(设计洪水位);
(二)河道流量接近或超过安全泄量;
(三)分洪控制站的水位接近或达到控制水位;
(四)水位或流量超过(低于)年(月)极大(极小)值(指历史实测最高和最低水位、最大和最小流量);
(五)水文过程线发生突变;
(六)特大暴雨;
(七)漫滩、筑坝、堵口、扒堤、决口、山洪、泥石流、异重流、浆河等特殊水情。
第三十二条 各级水文部门要建立功能齐全的水情监视系统。当发生重要水情或特殊水情,应具有自动报警功能。
第五节 水文情报质量考核
第三十三条 各级水文部门要按照有关规定对水文情报质量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报汛质量、信息传输、信息接收处理等。考核工作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考核结果应及时上报上级业务主管部门。
—— 报汛质量考核主要包括报汛任务执行情况、报汛时效性和准确率等。
—— 信息传输考核主要包括传输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系统运行情况等。
—— 信息接收处理考核主要包括软件的功能以及各类水情信息 的处理结果等。
第三十四条 当出现质量责任事故时,要全面分析,查明原因,并将事故原因、处理情况及时上报上级业务主管部门。
第四章 水文预报
第三十五条 水文预报工作包括预报方案编制和修订、预报方案评定和检验、作业预报和预报会商等。
第三十六条 水文预报内容主要包括洪水预报、潮位预报、水库水文预报与水工程施工期水文预报、冰情与春汛预报和枯季径流预报以及山洪、泥石流、水质警报预报等。
第三十七条 水文预报工作由取得“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证书”且具有水文预报业务的单位和部门承担。
第一节 预报方案编制和修订
第三十八条 水文预报方案的编制和重大修订应报主管部门正式立项,其成果由主管部门组织专业审查。
第三十九条 水文预报方案的编制,必须确保资料的质量和代表性。当资料代表性达不到规定要求时,预报方案应降级使用。
第四十条 当实测水文资料超出原水文预报方案数值范围、水文情势发生改变时,应对方案进行修订、补充或更新。
第二节 预报方案评定和检验
第四十一条 预报方案建立后,应进行精度评定和检验。方案精度评定等级按《水文情报预报规范》的有关条款评定。精度检验应采用未参加预报方案编制的资料。
第四十二条 预报方案经评定和检验后,精度达到甲等或乙等的,方可发布正式预报。丙等的可作为参考预报,仅供内部使用。丙等以下者只能用于参考估报。
第三节 作业预报
第四十三条 作业预报工作流程包括雨水情监视、水文情势分析、预报计算、综合分析、预报修正、精度评定等。
第四十四条 当水情或工程运行发生较大变化时,应根据新的情况及时进行滚动预报。
第四十五条 为增长预见期或评估防汛形势,可参考降水预报或假设不同量级降雨,预测预估相应水文要素,供领导决策参考。
第四十六条 对预报方案达不到精度要求或无预报方案的地区,可根据防汛需要,进行水文情势的预测预估,但不得正式发布预报。
第四十七条 作业预报应建立规范的校核、审核和签发制度。第四十八条 作业预报过程中的计算图表、原始资料、会商情况等应认真记录,妥善保管,以备检查或复核。
第四十九条 及时对作业预报进行总结、评定。预报误差超过有关规范要求时,要查找原因,认真总结经验教训。
第五十条 水文预报应推行首席预报员制和预报员分级制度。预报人员经考试、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第五十一条 各级水文部门应建立先进、实用的预报系统。预报系统应具备数据处理、参数率定、预报计算、实时校正、成果输出等功能。
第四节 预报会商
第五十二条 各级水文部门应建立健全预报会商制度。重要水情的 预报会商应由各级水文部门的分管领导或主要领导主持。
第五十三条 大江大河重要河段、重要大型水库(湖泊)、重要防洪城市的洪水预报,须由水利部、流域机构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水文部门进行会商。
第五章 水情服务
第五十四条 水情服务主要包括水情信息的提供与发布、危险或灾害水情的报警、预报信息的发布、旱涝趋势的展望、水文情势的分析等。
第五十五条 水文情报和水文预报应由水文部门负责发布。重要洪水预报或灾害性洪水预报应由防汛抗旱指挥机构或其授权的水文部门向社会公众发布。非水文部门制作的水文预报应在内部使用,不得向社会公众发布。
第五十六条 当堤防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水情或水质发生突然变化,并可能对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造成影响时,水文部门应主动向水行政主管部门、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和当地政府报送水情信息。
第五十七条 全国七大江河干流的洪水编号由各流域机构水文部门商水利部水文部门确定;省(自治区、直辖市)际河流的洪水编号由相关水文部门商定;其他江河的洪水编号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水文部门负责。洪水编号确定后,需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
第五十八条
向社会公众发布的洪水等级分为:一般洪水(重现期小于10年)、较大洪水(重现期大于等于10年,小于20年)、大洪水(重现期大于等于20年,小于50年)、特大洪水(重现期大于等于50年)。
第五十九条 水文情报预报效益包括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 益。各级水文部门要对水文情报预报经济效益进行统计分析,广泛收集水文情报预报效益实例,并将有关材料上报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
第六章 保障措施
第六十条 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水情工作,加强对水情工作的领导。
第六十一条 水情工作所需的正常业务经费(含报汛费)、设施设备运行经费等应列入年度部门预算。水文预报方案修编和各项水情业务系统建设应安排专项经费。对严重影响水情信息测报、传输、处理的设施设备以及因洪水、气象、地质等灾害引起的设施设备毁坏,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安排经费及时配置和修复。
第六十二条 各级水文部门要建立健全水情机构,水情队伍要结构合理、人员相对稳定。要加强水情人员技术培训和在职教育,提高人员素质,培养业务骨干和技术带头人。
第六十三条 各级水文部门要重视水情基础工作,加强水情报汛、水文预报、水情会商、水情服务等业务系统的建设。加强与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合作,研究和应用水文预报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努力提高预报精度,增长有效预见期。
第六十四条 凡纳入省(自治区、直辖市)、流域和国家级报汛站网的非水文部门管辖的水情报汛站,须接受省(自治区、直辖市)、流域机构、水利部水文部门的管理和业务指导,执行相关规范、规程和技术标准。各级水文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和指导。
第七章 奖励与处罚
第六十五条 对于在水情工作中表现突出、成绩优异的单位和个 人,予以表彰和奖励。
第六十六条 对于因管理不善和失职,造成水情工作失误,产生严重影响的单位和个人,应予以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要予以行政处分。
第六十七条 各级水文部门可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奖惩办法,并报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备案。
第八章 附 则
第六十八条 流域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在本办法的基础上可以制定实施细则。
第六十九条 本办法由水利部负责解释。第七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第二篇:水电厂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管理办法
电力工业部关于颁《水电厂水情
自动测报系统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电安生[1996]917号
各电管局,有关省、市、自治区电力局,各勘测设计院,有关水电开发公司,重点水电厂:
为切实加强水电厂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的管理,充分发挥其在防洪、发电、保障水电厂安全运行等方面的综合作用,现颁发《水电厂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管理办法(试行)》,请各有关单位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水电厂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管理办法(试行)
1996年12月27日
附件:
水电厂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管理办法
(试 行)
电 力 工 业 部
1996年12月27日
水电厂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管理办法
(试 行)
一、总则
1.1 为加强水情自动测报系统(以下简称测报系统)的管理,保证正常运行,充分发挥其在防洪、发电等方面的作用,提高水电工程的综合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和能源部《水电厂防汛管理办法》,特制定本办法。
1.2 本办法适用于电力行业的大中型水电厂。其他水电厂可参照执行。1.3 水电厂应根据需要积极建设测报系统。
1.4 测报系统建设应遵照实用可靠、经济合理和技术先进的原则。设备选型原则上应立足于国内。
1.5 国家电力调度通信中心负责归口管理。
二、建设管理
2.1 新建水电工程,测报系统的建设按基建程序办理。
2.2 已建水电厂,由电厂提出测报系统可行性研究报告,报主管单位审查批准。立项后,由主管单位负责组织设计和方案审定。水电厂负责组织实施,主管单位负责监督。
2.3为保证工程施工质量和良好的售后服务,主管单位或业主宜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招标或议标的方式选择设备和确定施工单位,中标承建单位应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施工。水电厂应组织有关人员积极参与测报系统建设的全过程,主管单位或业主负责监督。
2.4 测报系统建成后,水电厂要对测报系统进行不少于一个水文年的试运行,按有关规范和规定对测报系统的可靠性、畅通率和水文预报方案等进行严格考核。考核合格方可验收。
2.5 测报系统验收应按设计要求和有关规定,由主管单位或业主组织有关部门的领导和专家进行验收。考核验收资料应整理归档。
2.6测报系统验收后,经过2~3年的运行考核,运行正常,可取消人工测报站。但重点站必须有备用措施。
2.7 水电厂应要求设备供货和承建单位保证优质的售后服务,对测报系统发生的问题,要按合同及时解决。
三、运行管理
3.1 水电厂负责测报系统的运行管理和设备维护,指定切实可行的运行维护管理规程,建立技术档案,做到分工明确,责任落实。主管单位或业主负责监督管理。
3.2 为保证测报系统设备的安装、测试、巡查和维护,水电厂应配备必要的仪器、仪表和车辆。
3.3 测报系统的运行维护实行汛前检查、汛期巡查和汛后检查制度。3.3.1 汛前检查
水电厂应把测报系统的汛前检查列为防汛检查工作的内容之一,对测报系统进行全面的检查调试,特别是野外设备的运行状况和通信的畅通率等。主管单位应进行复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3.2 汛期巡查
水电厂在汛期应对测报系统设备进行定期巡查,发现故障,及时处理。3.3.3 汛后检查
水电厂在汛后应及时对测报系统设备进行认真地检查维护和管理。3.4 汛期测报系统出现故障时,水电厂应及时组织抢修。
3.5 水电厂每年汛后应对测报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全面的总结,包括设备运行情况、水文预报的情况、测报系统的效益、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意见等。总结报告应于年底以前报主管单位。
主管单位应对所辖电厂的测报系统运行情况进行全面的总结,并于年底前报国家电力调度通信中心。
3.6 汛后水电厂应针对测报系统存在的问题制定整改计划,落实整改措施。重大问题报主管单位研究决定。
3.7 测报系统的运行管理水平应作为水电厂运行管理和企业达标创一流的一项考核内容,由主管单位负责考核。
四、人员
4.1 水电厂应按设计要求配备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通信、水文和计算机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
4.2 为提高运行管理和维护人员的素质,应加强专业培训工作。4.2.1 水电厂应组织有关人员积极参加承建单位的培训工作。
4.2.2 主管单位应有计划地组织所辖水电厂测报系统运行维护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
4.3 测报系统维护人员长年从事野外工作,应享受野外巡线人员的待遇。4.4 水电厂或其主管单位应维持测报系统运行维护管理人员的相对稳定。
五、奖罚
5.1 各级主管部门应对所辖水电厂测报系统的运行管理水平进行考评,对运行管理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应给予表彰。
5.2 对违反本办法规定,发现问题未及时采取措施,致使测报系统不能正常发挥作用,造成严重后果的,应追究直接责任人和单位主管领导的责任。
六、附则
6.1 各单位可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6.2 本办法由电力工业部负责解释。6.3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第三篇:水情教育
牙科中心小学“加强中小学生水情教育”
工作实施方案
为了引导学生了解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重大意义,帮助学生树立水法制、水忧患、水资源保护意识。根据教育局通知精神和教育组通知决定,以迎接国家节水型城市复查为契机,从即日起在全校师生中广泛开展“爱惜水、节约水、保护水”主题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具体活动安排如下:
一、活动的内容与方式:
1、全体教师和学生要高度重视本次国家节水型城市复查工作,将节水宣传教育活动与学校的德育工作相结合,将培养学生的节水意识和节水行为与落实《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相结合,规范和纠正学生中不良的用水行为和用水习惯。
2、在全体教师和学生中积极宣传解读“水情教育”的内容。充分利用学校红领巾广播室、宣传橱窗、展板等阵地,动员、鼓励学生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自己创作、制作通俗易懂的水情标语、标示牌等,六年级在学校锅楼房位置设立节水宣传标识、五年级在自来水位置设立节水宣传标识,努力在学生中营造节水教育文化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
3、开展“爱惜水、节约水、保护水”主题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德育处和少队部向全体教师和学生发出有关保护水资源的倡
议,宣传水情知识和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意义,号召大家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保护水资源,爱护家园,争做“爱惜水、节约水、保护水”的宣传者、实践者和监督者。
4、各班级在班会课上举行一次以“爱惜水、节约水、保护水”为主题的班会,制定出符合本班特色的《水情公约》,张贴在教室显著位置。
5、学校适时开展水情教育的专题讲座、知识竞赛、手抄报、征文展评活动。让同学们在获得水资源科学知识的同时,将自己对水资源知识的认识、收获、感受通过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通过各类展示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从而使我们的家园变得越来越美好。
6、进行一次水情教育社会实践活动。要不断增强参与节水实践活动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认识水情,创建节水型社会,形成“节水光荣、浪费可耻”的校园节水新风尚。
7、学校后勤处要及时更换水龙头,购买节水型水具,做好水龙头的日常管理,及时发现及时更换。
二、活动的具体要求:
1、开展国家节水型城市复查验收是落实水资源管理制度的一项具体举措,是深化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具体行动。全体教师和学生要切实提高认识,深刻理解当前开展这项活动的重要意义,加强领导、周密部署,确保活动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2、要切实加强与广大师生家庭的沟通与交流,把国家节水
型城市创建的行动,从个人扩大到家庭。从家庭延伸到社区,营造小手拉大手,大家齐参与的浓厚氛围,激发广大师生家庭自觉、主动、踊跃地投入到这项活动中来。
3、一是要大力开展宣传城市节水的重要意义和节水知识,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参与节水宣传的积极性,切实增强节水节能意识进一步增强师生节水意识,普及科学用水、节约用水常识。二是要切实加强节水设施管理。要切实落实节水“三同时”制度,配套相应的节约用水设施,积极推广应用节水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提高用水效率,要通过国家节水型城市复查载体,全面巩固创建节水型城市成果。三是要积极推广普及节水器具。各学校要积极开展节水器具的推广和普及工作,对破损的用水器具和尚在使用的非节水型用水器具要及时更换和淘汰,同时要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在自己家里也要使用符合节水标准的生活用水器具。
牙科中心小学
2013年5月13日
第四篇:全国旅游标准化工作管理办法
全国旅游标准化工作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全国旅游标准化工作的管理,推进旅游标准化工作,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管理规定》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旅游标准化工作的任务是为实现旅游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建立和完善旅游业标准体系,制定旅游业标准并组织实施,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
第三条旅游标准化工作是国家标准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旅游局是旅游标准化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旅游标准化业务接受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
第四条 旅游标准化工作是旅游行业监督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建立健全标准化工作机制,纳入行业监督管理范围。
第五条 旅游标准应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特别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旅游组织及旅游发达国家的标准;积极参加国际标准化活动,参与有关国际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
第六条 鼓励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社会中介服务组织、企业和院校等参加旅游标准化工作。
第二章组织机构和职责 第七条 全国旅游标准化工作实行统一领导与分工负责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第八条 国家旅游局标准化工作机构由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各含分技术委员会组成。
第九条 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简称“旅游标委会”)是从事全国旅游专业领域标准化工作和归口管理的技术组织,其成员由旅游各专业领域的专家组成。旅游标委会日常工作由秘书处承担,设在监督管理司标准化处。
第十条 分技术委员会是报经国务院标准化主管部门批准成立,在旅游标委会下的具体专业领域内从事全国性标准化工作的技术组织。
第十一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旅游标准化工作。应成立相应的旅游标准化组织机构,日常工作由专人负责。
第十二条旅游标委会职责:
(一)贯彻国家标准化有关法律、法规、方针和政策,结合旅游业的实际,提出旅游标准化政策和措施建议;(二)分析旅游专业领域标准化的需求,研究提出标准化发展规划、标准体系、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并组织实施;(三)协调全国旅游标准化组织机构的建设和管理,组织旅游标委会的换届、推荐专家和监督检查工作;(四)负责分技术委员会的组建和业务管理;(五)指导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行业协会和旅游企业的标准化工作;
(六)组织旅游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立项、起草、修订、技术审查和报批等工作,负责标准项目计划的落实、检查和监督;
(七)负责向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报送制修订的国家标准;
(八)负责行业标准和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的审核、编号、发求意见、技术审查、报批等相关工作档案;(九)负责旅游专业领域国家标准的复审工作,提出标准继续有效、修订或废止的建议;
(十)负责旅游标准宣贯、培训、经验交流和技术咨询服务工作;
(十一)开展旅游标准化工作的调查研究,对标准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
(十二)承担本专业领域的国际标准化工作,开展国际交流与合 作;
(十三)组织开展旅游标准化基础理论研究、学术交流活动;
(十四)负责旅游标准化工作的表彰奖励工作,组织旅游标准化研究成果的奖励申报工作;(十五)建立并管理旅游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立项、起草、征求意见、技术审查、报批等相关工作档案;
(十六)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全体委员会工作会议,并向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提交工作报告和工作报表。
第十三条 分技术委员会职责参照旅游标委会职责执行。
第十四条 国家旅游局有关业务司室标准化工作的职责:
(一)提出本部门业务范围内的标准项目及标准化工作建议;
(二)根据旅游标委会的委托和标准项目计划,参与组织制定、修订有关标准;
(三)参加与本部门业务范围有关标准的技术审查;(四)负责本部门业务范围内标准的宣贯和监督实施。
第十五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旅游标准化工作,主要职责:
(一)贯彻执行标准化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旅游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内及国家旅游局标准化指导性文件;(二)提出对旅游标准化工作的工作计划、实施办法;(三)负责本辖区范围内旅游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指导性文件的宣贯和监督实施;
(四)组织制定本地区需要的旅游业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并报技术归口单位备案;
(五)参与、配合国家旅游局标准项目的制修订工作和标准的审查;
(六)指导旅游企业和相关经营单位建立旅游标准化工作机构,配备专职或兼职人员,开展标准化工作;(七)承办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三章标准项目的立项
第十六条 旅游业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
(一)旅游业需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应制定国家标准;
(二)对没有国家标准而又需要在旅游行业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应制定行业标准;
(三)对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而又需要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可制定相应的地方标准;(四)鼓励旅游及相关企业制定严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要求的企业标准。旅游企业标准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制定、贯彻实施和监督检查。
第十七条 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可制定国家旅游局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
(一)技术尚在发展中,需要有相应的标准文件引导其发展或具有标准化价值,尚不能制定为标准的项目;(二)采用国际标准化组织(IS0)及其他国际组织的技术报告的项目;
(三)旅游基础项目及有关重大专项实施中,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而又需要统一的技术要求。
第十八条 旅游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保障人体健康,人身及财产安全的标准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强制执行的标准为强制性标准,其他标准为推荐性标准。
第十九条 旅游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标准化指导性文件的制修订项目计划,根据旅游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国家有关规定、旅游标准化发展规划和旅游业标准体系表为主要依据,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由旅游标委会提出。
第二十条 申请单位提出的标准项目建议,应以书面形式报旅游标委会秘书处,由秘书处进行统一汇总、统筹协调后,提交旅游标委会审议。
第二十一条 国家标准计划项目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立项并下达计划;行业标准、国家旅游局标准化指导性文件计划项目由国家旅游局批准立项并下达计划。
第二十二条 对于旅游业发展急需、关系重大的标准项目,由秘书处直接组织编写标准项目建议报旅游标委会进行立项审议。
第二十三条 旅游业地方标准在立项前,省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书面征求旅游标委会的意见,包括拟制修订标准的名称、目的、适用范围和主要技术内容等。
第四章标准的制定和审查发布
第二十四条 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组织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和监督检查标准项目计划的完成。
第二十五条 国家旅游局各司室及旅游协会、各省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配合标准起草工作,对涉及的有关技术与业务问题提出意见与建议。
第二十六条 标准的制修订遵循下列基本要求和程序:(一)项目承担单位编制标准制修订计划和实施方案,起草标准征求意见稿,向旅游领域的生产、科研、教育、企事业和管理部门等有关单位广泛征求意见;
(二)对各方面的反馈意见进行认真分析研究,修改补充标准征求意见稿,提出标准送审稿,连同《编制说明》、《意见汇总处理表》及有关附件,报送旅游标委会秘书处进行形式审查;通过形式审查的,由秘书处提交旅游标委会对标准送审稿进行专家审查;(三)标准制定、修订计划项目承担单位应当根据专家审查的意见,对标准送审稿进行认真修改,完成标准报批稿及其相关材料,由旅游标委会秘书处进行复核。
(四)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审查,由国家旅游局标准化主管部门统一组织,具体工作由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承担。
第二十七条 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编写应符合《标准化工作导则》国家标准(G]B/T1),企业标准的编写可参照执行。:
第二十八条 标准起草过程中征求意见一般由项目承担单位进行,重大标准可由国家旅游局组织征求意见,并在国家旅游局网站登载。
第二十九条 国家标准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编号、发布;行业标准和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由国家旅游局批准、编号、发布,并按规定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企业标准由企业批准、编号和发布,并按有关规定备案。
第三十条 旅游行业标准的编号由旅游行业标准代号、标准发布的顺序号及标准发布的年号组成。
第三十一条 旅游业地方标准的发布,按照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执行。地方标准发布后三十日内,省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向旅游标委会备案。备案材料包括:地方标准批文、地方标准文本、标准编制说明及相关材料各一份。
第三十二条 旅游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发布实施后,应根据技术进步和行业发展适时进行复审。复审周期一般不超过5年,以确定现行标准继续有效或者予以修改、修订、废止。
第五章标准的实施与监督
第三十三条 旅游全行业应执行已发布的标准,接受旅游标准化工作的管理和监督。
第三十四条 强制性标准必须执行。推荐性标准如被国家旅游局有关规定强制执行的,或被作为合同依据时,则推荐性标准在其有效范围内也应强制执行。
第三十五条 全国旅标委对旅游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开展旅游标准认证工作给予指导并监督。
第三十六条 各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和旅游标准化工作机构,根据国家旅游局统一部署,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实施办法。应建立健全标准化工作管理制度,开展标准的宣传、贯彻和培训工作,加强对标准贯彻实施的监督检查。对重要标准的实施情况,及时向国家旅游局报告。
第三十七条 旅游企事业单位在贯彻实施标准过程中需具备的物质、技术条件,应纳入本单位的建设、培训、技术改造计划。
第三十八条 旅游业各类标准均属科技成果,对技术水平高并取得显著成效的标准,将向有关部门推荐、申报科技成果奖励。
第三十九条 各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和旅游企事业单位对在标准化工作中作出突出业绩的单位和个人,应予以表彰和奖励。
第四十条 对违反有关标准并造成不良后果的单位和个人,应按照有关规章制度进行处罚,追究相应的行政责任、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主二十一条标准化工作人员因失职、渎职造成不良后果和重大损失的,应给予行政处分和追究责任。
第六章标准化经费
第四十二条 国家旅游局设立标准化专项经费,专款专用,由财务主管部门和标准化主管部门共同管理。专项经费用于下列方面:
(一)对旅游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提供补助;
(二)标准技术审查的会议开支和劳务开支;(三)开展旅游标委会工作、年会及相关活动开支;(四)开展旅游标准化调研、科研、专题会议和国际交流等活动开支。
第四十三条 国家标准的制修订经费,按国家标准经费管理规定,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拨付,不足部分由国家旅游局补助或与项目承担单位协商解决。第四十四条 行业标准的制修订经费,从国家旅游局标准化专项经费中拨付,不足部分由项目提出单位筹措解决。
第四十五条 企业标准的制修订经费,由企业自筹,可计入经营管理成本。
第四十六条 省级以下旅游标准化管理工作机构的经费由本单位行政费、事业费列支。
第四十七条 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项目承担单位应落实相应的配套经费,接受监督检查,按照要求报送项目实施情况和经费使用情况。’ ’
第七章附则
第四十八条 本办法由国家旅游局负责解释。
第四十九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2000年3月3日发布施行的《旅游标准化工作管理暂行办法》即行废止。
第五篇:水情教育总结
牙科中心小学开展水情教育工作总结
为加大学校水情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全校师生水患意识、节水意识、水资源保护意识,积极推进节水型学校、节水型社会建设,根据县、社区教育组关于在全社区开展水情教育的文件精神,现就在学校开展水情教育工作总结如下。
一、充分了解了开展水情教育的重要意义: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是生活和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根本出路。要把节约用水、保护水环境等重要内容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和中小学教育课程体系。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在学校广泛开展水情教育,有利于进一步普及水知识,弘扬水文化,传承水文明,节约水资源,有利于提高全社会参与建设节水型社会的能力,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战略任务。
二、提出了水情教育的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加强水情教育,让中小学生进一步了解全国、全省和本地水资源现状,增强节约用水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培养爱水、惜水、节水、护水的意识,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和节约用水光荣的观念,并通过学生影响家庭,进而带动全社会保护和节约水资源。
三、开展水情教育的主要内容与形式:
1.开展水情课程教育
将水情教育工作融入到学校教育中,把水情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在校本课程中体现水情教育的内容,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采取合适的教育方式,使广大学生了解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实施行为规范教育
将水情教育融入到学校的德育工作中,把培养学生的节水意识和行为与落实《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相结合,及时规范和纠正学生不良的用水行为和习惯,形成“节约用水、从我做起”的观念,自觉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充分发挥校园环境在培养学生节水意识、宣传节水知识方面的潜移默化作用,充分利用学校广播、电视、校报和网络等媒体,多层次多形式地进行宣传教育。在师生食堂、教学楼走廊、教室墙壁特别是在饮水、用水器械旁等显著位置开辟固定宣传专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以水文化、水历史、水情、节水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活动。鼓励学生创作、制作节水宣传标语、口号或标示牌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大力弘扬节约水、保护水、爱护水的社会风尚,形成人人参与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良好氛围。
3.拓展主题实践活动
整合多方资源,结合课堂教育内容,将水情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不断探索丰富多彩、生动有效的水情教育形式和手段,注重直观生动和体验式教育方式,开展水情教育演讲、征文、知识竞赛、主题班会和专题讨论会等活动;组织观看介绍水资源相关内容的宣传片;在做好学生安全保障工作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学生就近参观节水灌区、节水型企业和水利工程等;围绕每年“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活动主题,向学生发放节水知识宣传材料,号召中小学生从我做起,并发动家庭成员节约用水;使学生成为校园内外的节水宣传员和践行者。
四、形成了有效的保障措施:
为了把水情教育作为一项基础性、长期性、经常性的工作来抓,加强领导,增强沟通,增进合作,加大投入。积极探索与少年儿童教育相适应的长期教育方式,建立学校水情教育长效机制。学校对班级开展水情教育活动情况进行检查督办,及时协调解决活动开展中遇到的问题,纳入班级管理。善于总结与推广班级开展水情教育活动的好经验和好做法,对于开展水情教育成绩突出的班级和个人要予以宣传和表彰。后勤处要及时提供开展水情教育所需的一切所需,真正使学校水情教育工作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