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孤残儿童收养制度与寄养制度初探(本站推荐)

时间:2019-05-15 00:48: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孤残儿童收养制度与寄养制度初探(本站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孤残儿童收养制度与寄养制度初探(本站推荐)》。

第一篇:中国孤残儿童收养制度与寄养制度初探(本站推荐)

中国孤残儿童收养制度与寄养制度初探

2012年1月4日清晨8时许,河南兰考县收养孤儿和弃婴累积超过100人的市民袁厉害家发生火灾,造成7名孩童死亡。尽管自2007年兰考县民政局就已认定袁厉害属于违法收养,但直至事故发生仍未执法。在政府尚不完善的收养、寄养制度之下,孤残儿童事故再次发生似乎难以避免。

198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作为历史上被最广泛批准的“人权公约”,规定“儿童在童年时期有权获得特别照料和帮助”。序言和不少条款都强调了家庭的重要性和创造一个有益于儿童健康发育和成长环境的必要性。而当孩子的父母由于种种原因(孤儿、父母失职或者没有能力等)无法承担抚养子女的义务时,应该由国家出面抚养。国家亲权的理念主张国家在充任未成年人“父母”时,应当为了儿童的利益行事,即以儿童的福利为本位。对于孤残儿童,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抚养责任和义务。

2005年,民政部启动了自1949年以来中国第一次全国范围内的孤儿现状调查,并发布《我国孤儿现状与面临的困境》报告称,全国18周岁以下父母双亡及事实上无人抚养的未成年人共计57.3万人,占全国人口的万分之4.43;其中农村户口的孤儿占总数的86.3%。

2008年,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发布《我国社会福利社会化政策研究》中提出:“全国需要由国家抚养的孤残儿童428万人,而各类福利机构能够提供的床位只有3.15万张,仅能够满足需求量的0.7%。”

随后在2010年,北京师范大学壹基金公益研究院等机构推出的《中国儿童福利政策报告》称,目前已开展家庭寄养的社会福利机构占有儿童收养任务的福利机构的50%以上,这些机构中有超过一半的孤残儿童委托寄养家庭照顾。

如今,中国尚缺乏统一的《儿童福利法》,而英国、瑞典、挪威等发达国家以及台湾、香港地区早在上世纪就出台了儿童福利专门法案,并成立了儿童福利局等专门机构。而中国的儿童福利管理则分散于民政部、教育部、妇联及司法等众多部门中,尚未成立专门的全国统管儿童福利机构,客观上使儿童福利行政管理处于“虚化”状态。同时,由于政策缺失,已被收养的孤残儿童在教育、户口等方面都存在问题。

根据1999年5月25日实施的《中国公民收养子女登记办法》规定,对于弃婴,需要公安机关出具“捡拾弃婴、儿童报案证明”,再去民政局办领养证,才能报户口。一旦没有在获得弃婴的第一时间去办理有关手续或证明,或难以获得当事者或目睹者或派出所相关证明,派出所更无法补发有关证明。随着年龄增长,孩子们的就业住房问题逐渐显现。

2008年,民政部、公安部、司法部、卫生部、人口计生委曾联合下发“关于解决国内公民私自收养子女有关问题的通知”,其中规定“自本通知下发之日起,公民捡拾弃婴的,一律到当地公安部门报案,查找不到生父母和其他监护人的一律由公安部门送交当地社会福利机构或者民政部门指定的抚养机构抚养。公民申请收养子女的,应到民政部门申请办理收养登记。”

而根据河南兰考县民政局主管救助工作的工作人员对媒体回应时称:并不具备收养资格的袁厉害自1987年起收养共超过110名弃婴,民政局曾多次要求其放弃收养并交由政府,均得到拒绝。而面对“如果当事人拒绝移交,法律没有规定该怎么办”的情形,民政局没有强制执法权,无法强制将孩子送走。

在中国农村地区, 家庭和多代家庭, 是养护儿童的主体。父母已经死亡或父母无力抚养的儿童, 绝大多数还在家庭中得到保护, 得到政府救助的人数非常有限。根据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调查, 养育人的年龄分布为: 50岁(含)以上的, 占总数的3 /4以上;在60岁(含)以上的, 占总数的一半以上。

2010年,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加强孤儿保障工作意见》以及一揽子制度和25亿中央财政资金,对东、中、西部地区孤儿分别按照月人均180元、270元、360元的标准予以补助。而这一补助计划则是由民政部门通过福利机构已登记的孤儿名单进行申请和发放,仅面向“父母双亡或事实上无人抚养”的部分孤残儿童。

与之相反的是,美国的儿童福利项目则是以家庭为单位,大部分福利项目的执行都是以资产调查为基础,充分体现了“穷人靠国家,余下的人靠市场”的制度设计原则。儿童福利项目安排非常详尽,几乎涵盖了儿童需求的每一个方面。

除收养制度以外,另一种儿童福利模式——家庭寄养的起源于发展,也同样对中国孤残儿童的生态环境产生的较为重要的影响。

联合国关于保护儿童和儿童福利,特别是《关于国内和国际寄养与收养的社会和法律准则的宣言》(198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和关于在跨国收养中保护儿童和进行合作的《海牙公约》均认为,当亲生父母和其家族成员不能满足一名儿童充分而和谐地发育成长所必要的条件时,负责保护儿童和儿童福利的被授权团体,必须寻求可供选择的解决办法。如果情况需要的话,可通过收养或长期寄养家庭照管,向孩子提供一个永久性的替代家庭,要比在一个机构照管孩子更好。

其中只有当孩子需要短时间照管的情况下,寄养家庭照管作为一种福利措施才可予以考虑。为了使孩子有可能最终同他(或她)的家庭重新团聚,必须计划寻找同他(或她)的出生家庭继续保持联系的机会。

1951年,英国精神病学家提出“儿童依恋理论”,提出机构教养使儿童失去了母爱以及融入社会的成长基础,并主张将儿童福利机构中的特殊儿童移出,走向家庭。随后,欧洲多国将大部分儿童福利机构解散,其中英国60%的特殊儿童为家庭寄养,而澳大利亚这一比例则高达90%。在美国,截至2007年约有542000名寄养儿童,每1000名儿童中就有大约7名儿童进入寄养系统。

1997年以来,中国许多省份开始进行实验性的家庭寄养项目,天津、烟台、齐齐哈尔、南昌、开封、成都、莆田、乌鲁木齐、拉萨、北京共建立的10所中国SOS儿童村。其中“北京模式”和“上海模式”在民政部随后的推广中被树为典型。2000年,按照《全国社会福利社会化工作会议》的要求,民政部明确提出要“使家庭寄养成为儿童福利事业社会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并于随后的2003年颁布《家庭寄养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家庭寄养工作的管理、服务、标准及规范。

然而,实践中的“家庭寄养”模式仅仅是由部分地方政府投入所进行的“实验性工程”,不仅缺乏广泛的覆盖面,具体操作更呈现出各地纷纷“树立典型”的现象。2000年10月,昆明市儿童福利院借鉴国内外家庭寄养新模式,与国际慈善组织合作,投入近70万资金开展孤残儿童农村家庭寄养,形成了以儿童福利院、乡政府、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和家庭5级共同参与的“本土化”农村监护网络。至今这种模式已开展10年。

理论上来说,中国“家庭寄养”是指由政府出资,由福利机构为孤残儿童选择合适的家庭,由这些家庭为儿童提供所需的生活照料和服务,寄养儿童的监护人并非收养家庭,而仍是民政部门。

按照《家庭寄养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孤儿到14岁时便要送到社会福利院;寄养中途如果有人提出对这些孩子的收养,原有的寄养关系便自动终止。以南京市为例,2011年南京市公收养500余名孤儿,多半住在福利院,其余都寄养在郊区的社会家庭中。福利院根据国家规定,支付每个孩子每月700元的生活费;孩子的医疗教育等费用,也由福利院结算。先后有两百多位孤儿在寄养家庭中找到了“新家”,至今尚有103个孤儿生活在这里。但其中,几十名儿童因被涉外家庭领养而离开。

在火灾事故发生之前,袁厉害收养的110多名孩子中,有近40名应得不到治疗,在收养一年之内就无声的死去了,和这7名孩子一样,其中的大多数都没来得及取名字。这些悲剧,原本都可以避免。(泽清)

第二篇:孤残儿童农村家庭寄养与农村社区发展研究

孤残儿童农村家庭寄养与农村社区

发展研究

摘要: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政策是我国在探索儿童福利社会化道路中的一项重要尝试 ,而在农村开展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是近几年来在多种家庭寄养模式中发展比较快的一种模式。本文主要通过考察农村家庭寄养模式,来分析和探讨农村家庭寄养模式对农村社区的影响以及农村家庭寄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以期望对当前农村家庭寄养工作的开展和农村社区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帮助。

关键词:农村家庭寄养;农村社区;社区发展

近几年来,开展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成为失依儿童福利社会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各地福利部门在实践中探索和形成了多种家庭寄养的模式。从地域角度看,中国的家庭寄养模式主要分为农村模式、城市模式和城乡交界型模式。在不同的家庭寄养模式中,在农村开展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是多种家庭寄养模式中发展较快且成效较大的一种模式。所谓农村家庭寄养是指将原来由福利院照料的孤残儿童送到经济条件比较好、交通便利的农村地区,由经过严格甄选的家庭负责养育的一种模式。

一、孤残儿童农村家庭寄养对农村社区的积极影响

虽然在农村开展家庭寄养的最初目的更多考虑的是孤残儿童的身心发展,但是研究发现孤残儿童农村家庭寄养模式客观上也对农村社区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形成了一种集合的社会效应,促进了农村社区的进步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孤残儿童农村家庭寄养的开展促进了农村社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一方面,为了支持农村家庭寄养工作,当地政府或民政部门会对已开展家庭寄养的农村社区提供一些政策支持,比如帮助他们修建道路、建公共浴室等,政府和民政部门的这些政策支持为农村社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另一方面,为了给寄养儿童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条件,社区本身也会关心本社区环境和条件的改善,主动增加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大力促进本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和发展。因此,在外部政策支持和内部动力驱动下,农村寄养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

(二)调动了农村社区闲散劳动力资源、增加了农村社区居民收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的发展,农村社区的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而农村家庭寄养模式的推行,则大大调动了农村社区的闲散剩余劳动力资源,尤其是女性劳动力资源,既为她们提供了就业机会,又满足了众多家长奉献社会、参与社会劳动的愿望。同时,这也增加了他们的收入,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达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双重效果。

(三)增加了社区居民的联系,增强了农村社区的凝聚力

为了解决各自在家庭寄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寄养家长会主动地向其他寄养家长就寄养儿童的康复和教育等问题进行交流和学习,这就打破了农村居民

“关起自家门,做自家事”的封闭隔绝状态,为了共同的目标---做好家庭寄养工作而凝聚和团结起来。同时,家庭寄养工作指导中心也会对寄养家长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教育和培训,这就为平日整天为赚钱而忙碌奔波的村民们提供了见面、沟通和交流的机会,增加了感情的联络,增强了社区凝聚力,同时也提高了村民自身的素养。

(二)有利于培养良好的社区文化,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孤残儿童进入农村寄养家庭不仅使我们中华民族抚慰救助、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得到了彰显,而且还形成了农村社区的新风尚,培养出了良好的农村社区新文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家庭寄养文化”,如济南唐王纸坊村的“爱心献给孩子,关心送给家长”的社区寄养文化。此外,为了更好地对寄养儿童进行康复训练和学习教育,寄养家长们会主动参加有关儿童康复及教育的培训和学习活动,努力提高自身素养,增加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出现了“寄养儿童要教育,寄养家长要学习”的社区新貌,形成了其乐融融的社区氛围,促进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二、农村社区在孤残儿童家庭寄养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虽然在农村社区开展孤残家庭寄养不仅具有独特优势,而且也能促进农村社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发展,但是与城市家庭寄养相比,农村社区在孤残儿童家庭寄养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社区资源相对较少,不利于孤残儿童的康复、教育与成长。与城市社区相比,农村社区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资源相对较少,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相关配套服务不足,这直接影响了寄养儿童的康复和教育。例如农村教育机构缺乏特殊儿童教育的能力,很难接受孤残儿童上学;很多农村社区没有取暖设施,冬日儿童的取暖问题得不到解决;农村的医疗设备不完备,医疗条件差,寄养儿童享受不到良好的医疗服务等。但是,由于受到当前中国国情的限制,农村社区资源少的问题又不能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这将无疑对农村家庭寄养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巨大障碍。

(二)农村社区居民整体文化水平低,不能很好地满足孤残儿童的康复和教育需求。

调查发现,农村寄养家长对寄养儿童受教育的期望值明显低于城市,导致家长对儿童的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或者教育投入不足。此外,农村寄养家长往往知识水平有限,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并不能很好地掌握一些对孤残儿童有利的康复知识和技能。再次,由于农村社区居民的整体文化水平也不高,因而也就不能为寄养儿童的成长营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环境。总之,农村社区居民文化水平不高、对儿童受教育的期望值低、专业知识不足成为目前制约农村家庭寄养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三)农村社区收到的社会支持来源少、形式僵化、内容浅显。

目前农村社区收到的社会支持主要来源于家庭寄养指导中心等福利机构,而来源于企事业单位、慈善组织、社会团体、科研机构的社会支持很少,造成了整体社会支持力度不够的困难局面。此外,社会支持的内容浅显、形式僵化,主要是物质支持和经济支持、而情感支持、政策支持等较少。再次社会支持缺乏系统性,主要是针对寄养儿童的支持,而对农村社区、对寄养家长的支持不足,而且

在时间上也不够及时,缺乏实用性。这些情况的存在制约着当前农村家庭寄养工作的发展。

三、一些建议和对策

针对以上农村社区在孤残儿童家庭寄养中的问题,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这些问题:

(一)鼓励社区居民参与,提高农村社区自我增能的能力。

家庭寄养工作不仅仅是寄养家长的事情,而是整个社区的事情,需要全体社区居民的参与。社区居民参与是社区自我增能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也是家庭寄养工作取得成功的的重要保证。因此我们必须通过提高居民的社区参与来增强社区自我发展的能力,以此提高农村家庭寄养的服务水平。我们可以运用媒体、板报等方式让农村社区居民了解到家庭寄养的基本状况以及开展家庭家养的意义。通过宣传教育来增强居民对家庭寄养的认知和认同,让更多的非寄养家庭参与进来,这既是对家庭寄养工作的支持和帮助,又是对寄养家庭的监督和约束,有利于农村家庭寄养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的道路。

(二)建立广泛的社会支持网络,充分挖掘潜在的社会资源。

农村环境相比闭塞,社会支持资源少,为了保证孤残儿童农村家庭寄养的开持续发展,需要社会各界多方面的参与支持,需要建立起系统的社会支持网络。随着家庭寄养专业化的发展,开发整合家庭、社区和社会中的专业资源,为寄养家庭提供各种专业性支持,满足寄养儿童和寄养家庭的各种需要,已成为构建和完善农村家庭寄养社会支持网络的重点。尤其是要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的主要来源于政府、慈善组织、科研机构、各类社会团体和服务组织等方面的社会资源,增加农村家庭寄养的社会支持力度,例如积极宣传家庭寄养的社会意义,挖掘社会工作志愿者,组建一支多学科的专业性的志愿者队伍,让寄养家庭得到全面的、及时的帮助。再比如,取得高校大学生志愿者的支持,开展一系列主要针对家养家庭的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缓解寄养家长的紧张,减轻他们的压力,为他们提供情感支持等。

(三)加大对农村寄养家长的培训力度,使农村家庭寄养工作逐步向专业化道路发展。

针对农村寄养家长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少以及寄养儿童受教育程度低的现实情况,儿童福利机构和家庭寄养指导中心除了加强对寄养家庭的筛选和走访巡查外,还必须进一步加大对寄养家长的培训力度,建立寄养家长培训制度,定期给他们组织专门的儿童康复和儿童教育的培训。在有条件的农村社区,还可以组织家庭寄养小组的组长或负责人到其他地区或机构参观学习,全面提高家养家长的文化素养和家庭寄养服务的专业知识水平,增加对他们的工具性支持,以更好地满足寄养家长和寄养儿童的需要。

总之,农村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模式使家庭寄养与农村社区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取得了孤残儿童、福利机构和农村社区等多方共赢的效果。但是,农村社区在开展家庭寄养工作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的不足和问题,因此还需要我们对农村家庭寄养模式与农村社区发展问题进行更多的探索和研究,这无论是对儿童福利事业的发展还是对农村社区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吴鲁平.家庭寄养:动机与绩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吴鲁平.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效果的实证研究[J].青年研究,2005(6).[3]王彦斌.家庭寄养模式研究[J].社会福利,2004(4).[4]王晨光.农村家庭寄养模式探究[J].中国民政医学杂志,1999(11).[5]乔先华等.孤残儿童农村家庭寄养模式研究-以青岛胶州市东张应村养护基地为例[J].中国民政,2003(7).[6]赵锦云.构建转型时期农村家庭寄养新模式[J].社会福利,2006(5)

[7]陈源茂.我国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几种模式[J].社会工作,2005(8)

[8]周焕龙.北京市孤残儿童家庭寄养的路径选择[J].社会福利,2003(9).作者简介:张洪霞,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06级社会学硕士研究生。

第三篇:构建孤残儿童家庭寄养评估体系

构建孤残儿童家庭寄养评估体系

陶隽 蒋技科 陈源茂 江秀娜

2013-1-14 14:54:53来源:《社会福利》(京)2009年11期

【英文标题】Constructing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Family Foster Care for Orphans and Disabled Children

【作者简介】陶隽,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社会福利中心;蒋技科,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社会福利中心;陈源茂,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社会福利中心;江秀娜,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社会福利中心

深圳市宝安区社会福利中心是以收养弃婴为主的综合型社会福利事业单位,现有孤残儿童371人,从2004年开始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工作,家庭寄养累计总人数165名,现有寄养儿童62名,其中男孩24名,女孩38名,男女比例约为0.63:1,正常儿8名,大部分为不同程度的残疾儿,最大年龄为15岁,最小年龄不到1岁,平均年龄3岁零6个月,共34户寄养家庭,主要分布在观澜牛湖、黄田翠湖、宝安创业二村3个社区,家庭寄养初具规模。

随着寄养工作专业化的发展,寄养工作更多地关注孤残儿童的全面发展,不仅关注生理身体发展,还重点关注孤残儿童学校教育、社会性发展等一系列问题。评估在孤残儿童家庭寄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关系着寄养工作的成败,是检验寄养工作是否有成效的重要工作环节,同时也是一项衡量儿童发展情况的重要工作。科学、合理、专业、全面的评估,将有助于为孤残儿童尽量寻找到一个有利于健康的发展环境。

寄养前对孤残儿童的综合评估

身体健康评估。身体健康评估包括体格发育评估、健康评估、康复评估等内容。其中,体格发育评估包括体重、身高、头围、胸围、足长、牙齿数等,同普通家庭儿童身体发育的一般性指标进对照,评估出孩子偏离的程度。健康评估包括智力评估、疾病评估、残疾评估等,以便于寄养家长熟悉儿童病史,根据儿童实际情况进行照顾照料。康复评估是指孤残儿童近期有无开展康复治疗以及康复情况如何,由医生评估是否适合寄养,或者在康复方面需要寄养家长如何协助康复。

心理发展评估。心理发展评估包括学习能力评估、生活能力评估等内容。其中教育评估是指对儿童学习能力、学习情况、接受能力、兴趣爱好等内容进行评估。生活能力的评估主要是指自理能力的评估,此项评估由护理工作员填写,比如是否能独立行走、穿鞋袜、穿衣、上卫生间等,有哪些生活习惯,在其生活中有哪些需特别注意的地方。评估这些情况,一方面主要是为了寄养家长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儿童的各方面能力;另一方面,便于日后社工对寄养儿童在家庭中的心理发展情况进行前后对比,以检验寄养工作的成效。

寄养前对寄养家庭的全面评估

寄养家庭的初步筛选。社工询问电话报名申请或者来福利机构申请寄养的家庭相关问题,进行初步的评估,初步筛选出可进入家庭调访的家庭。选出的家庭应符合国家民政部出台的《家庭寄养管理暂行办法》的条件,如住房面积、收入水平、年龄、户籍等。另外,在询问的过程中,社工听取家长对寄养孤残儿童的看法以及家庭其他成员对此事的反映,较有爱心、愿意接纳孤残儿童的家庭是一个标准。如果发觉夫妻双方有一方不同意或者勉强接受寄养孤残儿童的,将不会

进入家庭调访环节。

家庭及周边环境的评估。当申请寄养的家庭通过初步筛选后,社工将尽快安排家庭调访,对家庭及周边环境进行全面评估。对家庭环境的评估主要是核实申请寄养的家庭的住房面积、家庭生活是否有规律等。另外,通过观察家庭环境,对家庭经济条件作一个客观的评定。并且通过与夫妻双方交谈,核对初步筛选时所进的申请寄养的动机。社工还要对其家庭周边环境进行评估,主要包括社区公共资源情况、社区文化、是否有相应的医疗健康中心、是否有托幼机构等。其中,社区文化主要是指社区居民的互助、包容、友爱等精神。互助、包容、友爱的社区文化更有利于孤残儿童的健康成长。

对主要照料人的评估。通过与主要照料人的交流,观察其精神面貌,了解其儿童教育的理念,对生活的看法,因为照料人的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儿童今后的发展。从交谈中,社工有意识地引入一些问题,以帮助判断家长看待问题的视角是否有利于孤残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询问家长是否有照料孩子的经历,且通过其他一些方法,了解、评估主要照料人照料能力如何;询问其日常的生活安排,了解家庭的生活习惯,如果家庭本身生活安排得有条理、有秩序,也会表现在家庭一些物品的摆放上以及日常作息的安排上。社工通过了解这些详细、具体的信息,评估主要照料人是否符合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

对其家庭成员的评估。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是否和谐,如何看待寄养孤残儿童,是否对孤残儿童有爱心,是否愿意接纳孤残儿童,是影响孤残儿童能否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在家庭寄养中,虽然照料儿童是主要照料人的义务和责任,但其他的家庭成员在这个过程中,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而且,主要照料人不可能时时刻刻照顾寄养儿童,其他家庭成员也会起着协助的作用。

寄养过程中的各项评估

孤残儿童试寄养评估。试寄养期为三个月,在试养期间,社工不定期家访或电话访问,了解寄养儿童在新环境的适应情况,并及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试养期满后,社工对全部情况作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试寄养评估,主要包括儿童适应性评估、照料方式的评估、心理发展评估等内容,其中较为基础的内容是儿童适应性评估,主要从儿童情绪表现、进食特点、疾病情况、生活习惯、依恋关系、个性特点等角度对儿童适应情况作一次评估。如果儿童未能适应该家庭生活,产生各种无法调适的问题,有权收回该儿童,以确保儿童获得有利于成长的良好环境。

对主要照料人的过程评估。一是通过家访,这一评估主要是通过日常的家访进行,实行严格的家访制度,原则上每季度对所有寄养家庭要进行一次家访,及时了解儿童成长情况,并就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处理和反馈。二是半年一次的寄养家长照料能力评估,主要评估寄养家庭对儿童的生活照料情况、寄养家庭对儿童的学习教育情况、寄养家庭对儿童情感发展的引导情况、寄养家长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培养情况、对儿童社会化的培养情况、寄养家庭处理儿童紧急事件的能力以及目前寄养儿童的那些需求与困难。

对寄养儿童成长的综合评估。对寄养儿童成长的综合评估每半年开展一次,由社工入户,发放儿童发展进度表,并指导寄养家长填写,包括八个方面的评估,生长发育状况、生活自理状况、人际关系、性格与情感发展状况、认知能力发展状况、学习态度状况、家居生活技巧,最后由社工作出总体性评语。儿童发展进度评估的目的是为了更有针对性地指出寄养儿童成长过程中获得的发展是什么,出现的问题有哪些,因此得以与共同订立更合适的发展计划,以促进健康成长。

终止寄养关系的终结评估

作为一个比较完整的评估体系的一部分,终止寄养关系时的终结评估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是为了对主要照料人的照料能力作一个终结的评估;二是对儿童寄养阶段的成长作一个全面的评估,以了解寄养的成效;三是为了该儿童能更好的适应接下来的生活。

身体健康评估。寄养家长送儿童回到福利中心的身体健康评估工作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疾病评估,社工把儿童送至医务室,由医务人员做一个身体的检查,检查是否有伤疤或者患病,需要注意的地方是什么。例如有儿童返回福利中心时,患感冒或发热,这就需要暂时安置在观察区,待身体康复后再安排与院内儿童一起生活。另一方面,体格发育的终结评估,测量其体重、身高、头围、胸围、足长、牙齿数等,与寄养前的体格发育评估作对比。

儿童成长评估。社工在接到儿童即将返回中心的通知时,会将以往的家访记录、寄养前评估结果、寄养过程的定期评估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对照儿童发展的各项指标,得到一个较为完整的寄养评估报告。这是对孤残儿童寄养全过程的终结评估,对儿童身体健康、心理发展、各种能力发展作一次综合对比评估,以检验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工作的成效。

家长情绪评估。此项评估主要是针对一些因寄养儿童返回福利中心而产生较大情绪波动的寄养家长。由于各种原因,需要终止寄养关系的,社工提前一周的时间,通知寄养家庭有关事项,让其有一个对自己情绪进行处理的时间。寄养家

长与寄养儿童在寄养的过程中,一般都能形成较好的依恋关系,突然间要让寄养儿童返回中心,这对家长的情绪会有所影响。如果情绪方面有必要进行跟踪,社工将进行个案介入,以协助寄养家庭处理这种别离情绪。

第四篇:中国福利机构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模式之探讨

中国福利机构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模式之探讨

——以南昌市社会福利院为实证

余纪东/王幼丽

2012-8-23 8:45:34 来源:《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6期第185~190页

【作者简介】余纪东(1954-),女,江西南昌人,副教授,从事儿童社会工作的研究,浙江宁波315100;王幼丽(1956-),女,江西南昌人,副教授,从事儿童社会工作研究,江西南昌330031

【内容提要】 生活在中国社会福利机构中的孤残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主要是无法定义务监护人的孤残儿童和查找不到亲生父母的社会弃婴。长期以来,儿童福利机构为这些孤残儿童的健康成长,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但是,儿童福利机构作为家庭的替代形式集中为儿童提供照料时,在很大程度上并不能满足儿童成长中的情感需求,长期生活在福利机构中的儿童往往会出现性格孤僻、心理封闭、缺乏自制力与上进心、社会适应能力差等方面的问题。而实行家庭寄养则可以较好地弥补机构照料在这方面的缺欠,显现出满足儿童身心需要方面的明显优势。

【关 键 词】福利机构/孤残儿童/集中养育/家庭寄养/团体之家

中图分类号:C913.7;D6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448(2007)06-0185-06

一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模式的重要意义与集中养育模式面临的挑战

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建设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这是党中央的一项重大决策。提升孤残儿童社会福利服务,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模式,在欧美发达国家已有近百年的发展历史,而现代家庭寄养模式是20世纪中叶形成的。20世纪70年代,国外出现专业化家庭寄养方式,组成以满足孩子的特殊需要而设立的,专业性或治疗性的寄养家庭。家庭寄养作为一个新的概念,大约10年前被引进了中国。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政策是我国近年来探索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尝试。这种新型的孤残儿童寄养模式,一方面体现了“以儿童为中心”的照顾理念,另一方面,又能整合社会资源,实现社会福利的社会化。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儿童福利事业也在不断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开始越来越多地把孤残儿童的精神需求、心理需求、人格发育等与他们的生理需要一同纳入保育服务的范畴[1]。

福利机构集中养育模式曾经是上一二个世纪世界各国,包括欧美国家在内广泛采用的养育模式。他们用这种方法解决了当时社会孤残儿童的养育问题。但这种养育模式的后果如何呢?早在1908年,美国儿科协会主席亨利·查平医生在他的研究中发现:“无论养育机构管理如何完美,小婴儿放在同一屋顶下养育是无任何好处的。”[2]

美国儿科专家丹宁·杰尔逊通过对近千名从各国孤儿院收养儿童的病历进行研究后指出:孤儿院是养育婴儿和幼童的可怕地方。他们缺少外界的影响和固定的护理人员,缺乏营养并受到身体和性方面的虐待,导致他们生长发育迟缓,甚至妨碍他们今后的正常生长。他甚至认为:孩子在孤儿院生活每3个月,他们就会比正常家庭的同龄孩子发育迟缓1个月。

1996年,波士顿医学院儿科系的几位儿科医生发表题为《以儿童医学和医生的眼光看孤儿院长大的婴幼儿》的论文中指出:科学的实践再一次证明院式集中养育环境中成长的儿童,就短期而言,会带来疾病的威胁和语言发育迟缓的问题。就长期而言,会使儿童逐渐成为体力衰弱、经济上不能独立的残疾人[3]。

1999年5月,罗纳德·费德内奇博士在斯德哥尔摩儿童及养育学术会上指出:因为人的生长需要相当一段时间,而0-7岁这个阶段是人生长最重要的阶段。因为这个阶段里人的大脑最具有可塑性,同时也是神经系统成型最快的阶段[4]。

从进化论的观点可以看出,灵长类动物发展演变为人类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一对一的方式养育后代。而机构集中养育孩子的方法违背了这一法则。与社区家庭养育的孩子相比,他们在身体成长、认知能力和行为以及大脑发育等方面都有明显的滞后[5]。

查尔斯·尼森博士在对罗马尼亚孤儿院院养和寄养的孤残儿童比较后指出:同样是孤残孩子,如果对其进行早期干预,送入社区家庭寄养,脱离机构集中养育模式,在很短的时间内,这些孩子各方面的状况都能得到明显的改善。他认为:从依恋、亲情感方面来说,机构集中养育的孩子对他人产生的依恋是极不正常的,社区家庭养育的孩子100%有明显的依恋行为,而机构集中养育的孩子只有4.7%有依恋行为特征,他们被放到社区家庭寄养后,其依恋行为有明显增长。他同时指出:机构集中养育的孩子社交能力测试结果(关注能力、同情心、伙伴关系等)与社区家庭养育的孩子测试结果相比,明显低很多[6]。

在中国,儿童福利机构几乎遍布全国每个县市,其规模大小不一。小型儿童福利院一般照看几十名儿童,大型儿童福利院照看几百名甚至上千名儿童。儿童福利院内同时还配套有幼儿园、学前班、小学(大型福利院),院内还设有医务所、医院和康复中心(大型福利院)。护理员与儿童的比例大多数按1∶3配备,护理员采用三班倒制工作。工作程序严格统一执行,例如,统一时间喂奶,统一吃一样的饭菜,统一时间换尿布,统一时间坐马桶、统一时间洗澡、统一时间睡觉,统一着装等。这种统一化管理的后果是:第一,无法满足个性化需求,儿童的情感及生理需求遭到忽视。第二,生活无目标、无意义。没有将来的概念,没有生活感,缺乏起码的生活常识。第三,统一化管理下的儿童受感染的机会大于生活在家庭中的儿童。20世纪初,在美国,据统计,如一个房间住了3个以上的孩子,受感染机会就会增加,有50%-75%1周岁以内的孩子死于肠胃和呼吸道疾病。

随着各国对本国儿童福利工作的重视和深入的科学研究,特别是在美国以及大多数西方国家,已经淘汰这种大规模机构集中养育模式,进而推重寄养、收养和团体之家等养育模式。近10多年来,由于国内收养和国际收养被人们广泛接收,各国对孤残儿童的养育和福利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中国也不例外。民政部副部长李宝库指出:家庭寄养工作在中国的起步和发展既是满足孤残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也是“以人为本”的儿童福利服务宗旨的具体体现,更是我国儿童福利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必然结果[7]。就全国来看,目前开展家庭寄养的机构和被寄养儿童的数量增长迅速,一些城市和地区家庭寄养已经成为儿童照料的主要方式,儿童的生活质量和照料水平也得到了普遍提高。当然,家庭寄养目前为止在中国还处在起步发展阶段,很多地方还在大兴土木建设现代化儿童福利院,还有为数不少的儿童福利事业工作者认为儿童福利机构的集中养育优于家庭寄养而且便于管理。

二机构集中养育管理模式对儿童身心发育的影响

1.身体发育阻碍

美国一家研究机构对452名收养的福利机构院式养育儿童作的研究测试表明:他们的生长与发育迟缓,尤其是大龄儿童更加滞后。其主要原因在于:(1)食品不充足。笔者在这里不是说儿童福利院没有给孩子足够的食物,而是说因为没有针对性,导致某些儿童营养不良。(2)不恰当的喂食方法。例如,因为院式养育,护理员忙不过来时,经常将奶瓶塞进婴儿嘴里,孩子躺在婴儿床上吃奶。假如奶瓶歪了,孩子就吃不到,护理员到了时间收奶瓶还误认为孩子吃饱了,并将剩下的奶收走。还有,如果饭菜不合孩子口味,孩子拒绝吃,因为统一配餐,无替代品,结果孩子处于半饥饿或饥饿状态,最后导致营养不良身体发育迟缓。(3)院式养育使孩子几乎没有机会被抱和抚摸。特别是孩子情绪沮丧时,因为没有个对个的注意,得不到特别安抚,也将导致其食欲不佳,吸收不好,从而影响身体发育。(4)婴儿期间,打包、仰面躺的时间过长,导致动作发育迟缓,多斜视。(5)集体生活易交叉感染,多生病,体弱,也同样导致身体发育迟缓。

2.神经发育阻碍

人的大脑发育在母体子宫就开始。但是,人的大脑发育至关重要时期是0至3周岁。在这期间,大脑经过反复刺激与相互作用后,神经元和神经键开始在婴儿大脑中发育,大脑细胞开始互相传递信息,开始产生坚固复杂神经键。那些经常作用的神经元和神经键便形成永久性的密集的大脑细胞网,而那些不常用的神经元和神经键便死亡或形成很稀疏的神经键网。显而易见,没有足够的刺激与相互作用是不可能产生密集的大脑细胞网;换句话说,因为很多神经元和神经键没有被激活,结果导致大脑发育不全,这将严重影响孩子后来的成长与发展。集中养育模式的最大缺陷之一就是缺乏一对一的关注,缺乏足够的刺激和相互作用,例如,孩子得不到成人足够的拥抱、抚摸、安慰、对视、对话和情感交流。因此,严重阻碍婴幼儿大脑神经发育。

3.情感、语言、行为障碍

研究发现,集中养育模式下长大的孩子无依恋感。为什么?这是该体制的产物。本研究以南昌市儿童福利院为实证,采取同一来源的抽样对比法。即将该社会福利院的被安置在不同模式中的同龄孤残儿童任意拿出来进行抽样对比。具体地说,是将院内集中养育的孩子与团体之家的任意一家孩子的任意一天,即24小时生活作息时间表进行对比。从对比中,可以看出两种模式的差异与教育结果。同一来源的抽样对比表如下:

儿童福利机构集中养育是将孩子按年龄分成不同的班级或组,每个班组按比例配备护理员。护理员分3班照看儿童,同时,每个班组相应配备低幼老师。老师和护理员分工明确,各负其责。这个格局的结果是:护理员阿姨、老师走马灯似的在孩子眼前晃动,轮流当班,其结果是孩子没有固定的依恋对象,情感遭到忽视。许多研究表明,早期生活在集中养育模式下的儿童后来会产生严重的情感与行为问题,并且形成以下循环:情感忽视→缺乏刺激于相互作用,造成神经通路的阻断→大脑皮层下和皮层刺激推动调节能力差→无依恋感、无同情心、不能与人心灵沟通→深度空虚、难于与人交往、倾向暴力。例如,在南昌市儿童福利院,孩子之间以大欺小、相互侵袭的事件时有发生,有的甚至有暴力行为。本研究对南昌市社会福利院内24名6岁以上的孩子作过一次问卷调查,调查中发现被调查者大多数只能用点头和摇头作为回答,有的甚至听不懂问话,显然,他们的语言能力、交流能力非常差。例如,问卷调查者问是否想要一个自己的家和自己的爸爸妈妈时,100%被调查者都点头表示肯定;问卷调查者继续问为什么想要有个自己的家和自己的爸爸妈妈时,90%以上的被调查者都脸红低头不语;问卷调查者问是不是知道原因但表达不出来时,被调查者都只是点头同意。

4.信任危机

婴儿有需求时,通常是用哭声来表达,例如,肚子饿了、尿布湿了、身体不舒服等等。如果婴儿的哭声屡屡得不到回应时,他会感到愤怒,会下意识产生不安全感,认为自己令人讨厌,同时认为成人不可靠。曾有个婴儿,11个月时,被一对美国夫妇领养。后来收养父母发现孩子对周围事物无反应,甚至在她的耳边击掌她也毫无反应,家长认为她的听力有问题。经过医生检查,孩子的听力正常。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现象呢?专家分析,孩子生下来几天就被收养在福利院集中养育,因为得不到足够的关注、刺激以及相互作用,久而久之,孩子对她的周围产生漠视和不信任感。

三关于家庭寄养及团体之家等模式的尝试

如何面对挑战?如何解决院内集中养育不可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与南昌市社会福利院共同开发家庭寄养和团体之家等项目来解决和弥补院内集中养育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环境和情境决定人的行为,行为的产生受当时行为条件的制约,即行为会因情境而改变。人的个性和行为习惯等都是从环境中学习得来的,并且也能通过学习而改变、增减或消除[8]。首先是改变孤残儿童的生活环境,让他们回归人类自然生长环境——家庭。第一,针对孤残儿童的特殊性,我们到社区为孩子征集寄养家庭。我们的宗旨是:为孩子找合适的寄养家庭,而不是为寄养家庭找孩子。孩子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第二,符合要求的寄养母亲体检。第三,体检合格寄养母亲接受岗前培训。第四,孩子与寄养家庭配对。第五,孩子进入家庭。第六,家访与在岗培训。

本研究同时还采取了团体之家的模式。团体之家又名模拟家庭。即以家庭为单元,每对夫妇带养6个不同年龄的孩子。既然开展了寄养项目为什么还要建立模拟家庭或团体之家?研究发现有一些孩子因为年龄偏大无法真正融入社会家庭,还有一些孩子因为身患残疾需每天到福利院内设康复中心康复治疗等等原因无法进入寄养项目。团体之家可以给他们一个家的感觉和环境。

如何解决在集中养育体制下长大的孩子在生理及心理发育迟缓以及行为偏差的问题,本研究采取儿童个案工作为主和儿童团体工作为辅的方法矫正孤残儿童心理和行为偏差。执行过程中,结合孤残儿童的特殊性,因人而异,制定出一个个不同的个案计划,矫正他们心理与行为偏差,为这些孩子重新塑造人生。个案计划遵循以下原则:保密、沟通、个别化、环境分析、承认与接纳的原则。

“儿童的成长发展是一个实现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对儿童实施影响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其中团体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儿童正是在团体中学会正确认识自我,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会遵守团体的规则,学会处理个人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与自我的关系。所以,团体即是儿童成长发展的必备环境和条件,也是治疗、改变儿童不良行为,矫正儿童社会适应不良的途径。”[9]所以,在使用儿童个案工作方法的同时,本研究同步开展儿童团体工作。例如美术兴趣班、十字绣兴趣班、葫芦丝演奏兴趣班以及夏令营等活动,为儿童成长创造必要的环境和条件。

通过家庭寄养和团体之家等项目的展开,福利院监护的孤残婴幼儿无论生理还是心理发育与普通家庭婴幼儿相比几乎无区别。由于身心健康,这些儿童的被收养率大大提高。而对那些超过被收养年龄或因身患各种残疾不能被收养的大龄儿童来说,他们的心理和行为也得到不同程度的矫正。他们开始学会有礼貌,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守纪律,开始明白要好好学习为将来参加社会竞争做准备并且开始计划自己的未来。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本研究是和儿童福利院或社会福利院合作进行的,大多数数据来源于南昌市社会福利院,可能有其局限性和特殊性。但是,我们始终认为:

(1)机构集中养育模式的弊端在于:

第一,孤残儿童无法产生安全的心理依恋。这将影响到他们今后对他人的信赖感和自我信任,造成性格或人格的扭曲。

第二,缺乏实际社会环境,缺乏家庭生活的体念,缺少父母的爱,缺乏情感交流和与他人的情感交融。

第三,缺乏个别关心、监督和鼓励。众所周知,每个孩子的智力、学习能力、自制力等都不一样,所以他们需要个别关心、监督和鼓励。然而,机构集中养育模式做不到这一点。尽管福利院请老师给孩子们集体补课,但是这种补课很难满足每个孩子的特殊需求。

第四,从某种意义上说,孤残儿童在福利院内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懒惰生活。他们不需要考虑生活来源、不需要考虑将来要自立,要靠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好死不如赖活,宁愿永远做个生物人。福利院是他们永远赖以生存的地方,一个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的地方。在他们心里从来没有前途、未来的概念,一切都无所谓。南昌社会福利院上百个成年孤残儿就是最好的见证。

(2)社会与各级政府关心不够

第一,社会对孤残儿童这个群体并不真正了解。长期以来,人们大多数只是从物质、经济层面对弱势群体问题进行讨论。将弱势群体之弱统归为经济的贫困[10],这就出现了逢年过节各级政府、社会团体、个人等纷纷到福利院来慰问送衣送物的现象。确实,因为政府与社会的关心,福利院的孩子们在物质上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他们的精神生活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

第二,对孤残儿童的生理、心理、社会交往及行为偏差矫正问题,社会关注不够,而且也没有专业人员进行指导。这也是孤残儿童无法进入主流社会、无法形成健康人格、无法发挥智力潜能的根本原因之一。

第三,民政部门势单力薄,缺乏其他政府部门的支持与协调,从而使孤残儿童的医疗、教育、就业面临重重困难。

第四,政府及民政部门没有制定具体的政策和法规来支持和协调孤残儿童成年后的发展与安置。

2.建议

孤残儿童在福利院的环境下长大是难以达到社会化的。“家庭一直是个人成长中最重要的团体,是塑造社会成员思想情感、人格等方面的初级单位。对于儿童这一特殊群体而言,家庭环境是他们由生物人转化为具有情感智慧的社会人的重要变量。”[9]故建议如下:

第一,加大收养力度,其中包括国内与国际领养。尽快帮助更多的孤残儿童找到自己的永远的家。

第二,加大家庭寄养的力度,其中包括社区家庭寄养和院内家庭式团体之家。尽快让无法或暂时不能被收养的孩子找到一个暂时的家,使孤残儿童能在生理、心理上健康成长。

第三,开展成年孤残儿的职业培训。积极鼓励、支持、协调和帮助他们在社会上自立,使他们能真正融入社会成为社会人。

第四,呼吁尽快完善中国儿童福利事业的政策与法规建设,整合社会各种资源,调动一切可利用资源,如新闻媒体、政府机关、教育部门、社会团体、自愿者等,让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第五,开展“星期天妈妈”活动,让孩子有机会进入家庭,了解社会。

第六,尽快组织一支专业儿童社会工作者队伍,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助人服务活动。

【参考文献】

[1]张风莲.构建和谐社会,提高孤残儿童社会福利服务——孤残儿童社会福利服务发展的探讨[EB/OL].广东民政信息网,www.xiexiebang.com, 2006-03-03.[2]Henry Dwight Chapin.Family vs.Institution [J].January,1926,55(1):485-488.[3]Frank D A, Klass P E, Earls F.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in Orphanages: one View From Pediatrics and Child Psychiatry Pediatrics [J].Pediatvics, 1996(97): 569-578.[4]Ronald S.Federici.Presented at the Conference for Children and Residential Care Stockholm[C].Sweden, 1999.[5]Thais Tepper, Lois Hannon.International Adoption: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M].Meadowlands: PNPIC, 1999: 35.[6]Charles A Nelson.Presentation 1 st Biennial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e Development [C].Santiago, 2005.[7]李宝库.积极开展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工作全面推进儿童福利事业的社会化进程[C].全国家庭寄养工作研讨会,2003-10-29.[8]胡俊绢.社会工作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208.[9]陆士祯.儿童社会工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61、306-307.[10]杨雄.弱势青少年生存状况与社会支持[J].社会科学,2004(5):64-73^NU1

第五篇:论中国收养制度的完善

论中国收养制度的完善

—— 对河南南兰考火灾事故的法律反思

论中国收养制度的完善

—— 对河南南兰考火灾事故的法律反思

摘要

2013 年 1 月 4 日,河南兰考县发生一火灾事故,夺去了 7 名孤残儿童的生命,由此“爱心妈妈”袁厉害二十多年来收养一百多名孤残儿童的事迹逐渐暴露在公众的视线中,不仅暴露出我国收养法律存在的缺陷,也更加体现了我国收养制度亟待健全的问题。笔者通过对中国孤儿救助现状的分析,现行中国救助法律制度的弊端,加之对比英美法俄罗斯等世界各个国家的现行收养制度,从而提出完善我国收养制度的建议措施,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

关键词:收养制度,兰考事故,孤儿救助,完善措施

前言

当我们还没有从2012年的贵州毕节流浪儿童在垃圾箱中取暖窒息而死的悲剧中平静下来,今年元旦假期刚刚过去,河南兰考县一场大火吞噬了7个被收养的孤儿的生命。时光无法倒流,火灾现场也无法还原,对于7个弃儿来说,他们的幸与不幸,都已经结束了。而袁厉害也不是收养这些孤残弃儿的一个特例,河北的“爱心妈妈”王小芬28年收养了30余名弃婴,山西的“爱心妈妈”杨云仙收养的残障孤儿也有40多名等等

面对接二连三的孤残弃儿的不幸,人们不禁要认真追问:对于这些无辜的可爱的幼小的生命,我们该采取什么好的措施更加有效地给予最大的保护,让他们有一个安全、健康、温暖的成长环境呢?

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对目前有关我国孤儿收养等儿童福利政策的现状,美国、英国收养制度进行比较,为我国建立由政府主导为主、民间补充为辅的制度健全、覆盖全面、权责清晰的孤儿收养制度提供借鉴,从而完善我国收养制度。

本文的研究进路是功能意义的比较法研究,“一切认识、知识均可溯源于比较”。笔者认为各国建立收养制度的成功经验无疑可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启示,在学术研究方面,希望能放宽视野,在概括各国现代收养制度发展特点的同时,探索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

一.中国孤儿救助的现状

根据民政部的统计,我国现有失去父母、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即“孤儿”)61.5万名。而这个数字显然是动态变化的,每年都会增加新出现的孤儿,也会有一批孤儿被收养,还有孤儿成年后不在统计之列。由民政部门举办的儿童福利机构养育的有10.9万名。这部分孩子是查找不到任何监护人、监护人无力抚养或未被家庭收养的孤儿、弃婴,绝大多数患有疾病或残疾,儿童福利机构发挥着兜底保障的作用,为他们提供抚养、康复、医疗、特教等照料和福利服务。”不过,有关专家认为,民政部门公布的这个孤儿数据并不全面,因为还有众多的“黑户”孤儿并没有纳入统计。因此,真实的孤儿人数恐怕远超61.5万这个数字。

除了由政府所属的儿童福利机构养育的10.9万名孤儿外,由亲属养育、其他监护人抚养和一些个人、民间机构抚养的孤儿有50多万名。这部分孤儿,绝大多数是按照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民法通则》的规定,由具有监护能力的监护人,即孩子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姐和其他关系密切的亲属、朋友抚养。

近些年,国家建立了孤儿保障制度,对孤儿的养育、教育、医疗、康复和成年后的就业、住房做了制度安排。2010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孤儿保障工作的意见》,从2011年起国家每月向孤儿发放生活补贴,“这意味着基本的孤儿保障制度已经建立”。

据民政部统计,2011年,全国有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241个,床位0.8万张,全年救助生活无着流浪乞讨未成年人17.9万人次。这只是得到救助的儿童,实际存在的流浪儿童数量远不止于此。新华网曾在2012年5月份报道引用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2003年抽样调查数据称,全国每年存在的流浪未成年人人数应在100万至150万之间,且以每年约15万人的数量递增。

但从儿童的身心健康需要出发,国内外孤儿养育的经验都表明,机构养育并不是对孩子最好的方式,回归家庭符合孩子的最大利益。一方面,国家通过按月给孤儿发放基本生活费,补贴孤儿的亲属或其他监护人,将孤儿尽可能留在原有的亲缘家庭抚育照料,促进孤儿回归家庭健康成长。另一方面,近年来,各地的福利机构也在探索家庭寄养方式,将孤儿寄养在有条件的家庭,使孩子们享受到家庭温暖、父母亲情。

尽管民政部门的这一探索还在进行中,但在另一方面,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计数据显示,不孕不育率在全球平均发生率在10%左右,对于在某些环境污染严重的地区,概率还要高于这个平均值。以10%左右的不孕不育率乘以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仅据此守计算,在中国也有超过百万的家庭有收养孩子的需要。从理论上讲,绝大部分的弃婴孤儿都是可以进入被收养人的家庭过上正常生活的,但为何现实并未如此呢?

二.收养的定义和法律特征

收养被定义为:“一种在法律上赋予一个人对另一个人(通常在 18 周岁以下)父母的权利和责任的行为。”1在收养人即养父母通过向有关单位提出申请、对收养人的条件进行审查、通过一定的法定程序得到了法律的承认后,养父母对收养的子女需要承担父母与亲生子女之间完全相同的权利和义务,养子女也因此具有家庭成员的身份,在法律上享有和其他家庭成员相同的权利和义务。也就是说收养是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把本来没有父母子女关系的当事人之间变为法律上拟制的父母子女关系的民事法律行为。

收养的法律特征为:

1.收养是一种法律认可、拟制的血亲关系。

收养是指收养当事人按照一定的法律程序申请收养,一旦通过审核,本来没有父母子女关系的收养人与被收养人之间就形成了拟制的血亲关系,这种血亲关系是被法律所承认的,在法律上收养人与被收养人之间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收养的成立使得原有的亲属关系发生改变。

在收养人与被收养人之间形成拟制血亲关系,两者之间形成新的权利义务关系。在法律上亲生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就会消灭,被收养人与原有亲属之间的法律关系会被解除。在医学上亲生父母与子女之间存在血缘上亲属关系,但这种亲属关系在法律上是不予承认的。.收养关系可以通过法律来解除。

过一定法定程序形成的收养关系,在一定情况下也可以通过法定 1 克里斯汀·阿达米,威廉·L 皮埃尔.“事实与文件出版社”(纽约、牛津)出版,2005.程序来解除。因为收养关系形成的亲属关系本身就是一种法律拟制的血亲,在收养条件不符合或者由于收养人、被收养人某种意愿,这种亲属关系也可以被解除。收养关系解除后,收养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也会随之消灭。

三.我国收养制度的法律弊端

《收养法》最后一次修订是在1998年,距今已有15年,当时制定本法的社会背景和环境不同于当今社会,造成立法与实践的脱节。

我国现行关于收养孤儿的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第六条规定:“收养人应当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一)无子女;

(二)有抚养教育被收养人的能力;

(三)未患有在医学上认为不应当收养子女的疾病;

(四)年满三十周岁。”第八条规定:“收养人只能收养一名子女。收养孤儿、残疾儿童或者社会福利机构抚养的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可以不受收养人无子女和收养一名的限制。”显然,靠摆地摊为的袁厉害二十多年来收养一百多名弃婴是没有足够的能力抚养和教育被收养人的,是不符合我国《收养法》的法律规定的。

现行收养法的主要不足有:(1)收养条件过于严格,不利于于收养程序的进行和收养关系的成立。同时,也没有遵守被收养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收养法第6条规定,收养人应当同时具备下列条件:无子女;有抚养教育被收养人的能力;未患有在医学上认为不应当收养子女的疾病;年满30周岁。收养人必须无子女。这一规定将很多人排除在收养人范围之外。收养法第3条规定:收养不得违背计划生育的法律法规。我国的计划生育鼓励少生,是限制人口的自然出生,是对人口绝对数量的控制,而收养关系的建立只是每个家庭人口数量的相对变化。不会导致人口数量的绝对增加。因而,收养并不影响计划生育的实施。所以,收养人是否有子女不应成为收养关系成立的障碍。

(2)《收养法》第4条规定,除被收养人是三代以内旁系同辈血亲的子女以外,被收养人必须是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且是丧失生父母的孤儿,或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或残疾儿童,或是父母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的子女。这样的规定虽然考虑到了被收养人易于融入收养家庭,但同时也将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排除在被收养人之外。这一类人虽然具有一定的行为能力但还不能完全的生活自理,从而使得处于法律边缘外的14~18岁的孤儿的权益得不到保护,这与我国收养法的立法目的相悖离。

(3)收养类型单一。我国收养立法中只采用了完全收养制度,未规定不完全收养制度,完全收养指收养关系成立后,养子女与养父母及其近亲属之间建立起拟制的亲子关系,而与生父母及其近亲属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消除。不完全收养则指养子女与生父母之间在收养关系成立后仍保留一定的权利义务关系的收养方式,并未丧失亲子关系。

我国这样规定过于绝对化不利于被收养人与生父母的亲子关系的维持,因为其生父母在送养被收养的人时候可能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做出的决定。有可能是因为贫困、计划生育、自然灾害等外界因素。所以在道德层面上看,不应该完全否定被收养人与其生父母及近亲属之间的权利与义务。

(4)我国并没有对收养人的年龄作出限制,这就对收养人的行为能力没有作出明确规定,被收养人的合法权益就有可能得不到相应的保护。对于收养人与被收养人的年龄差距在《收养法》第9条中规定:无配偶的男性收养女性的,收养人与被收养人的年龄应当相差40周岁以上。这样的规定就排除了很多具有收养能力的男性在外的收养人。这几项指标本意是使收养家庭能给孩子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但由于在执行层面是由民政部门自办自管,在现实中就出现了一些问题,引人诟病。据《凤凰周刊》报道,2005年,湖南衡阳6家福利院给买来的婴儿伪造虚假资料,向当地派出所报案谎称婴儿是捡到的,得到派出所开具的弃婴证明,并顺利通过儿童来源公证,取得护照。浙江金华市民政局的相关管理人员认为,收取高昂费用是各地福利院的领养惯例,而收费标准则主要是参照国家收养中心对外国人领养中国孩子收取3.5万元人民币的额度。可见在不少地方,收养甚至成了赤裸裸的买卖。

四.世界有关国家的收养制度(1)美国——公开领养制度

美国是典型“法制”国家,其儿童保护和收养法规,是以儿童本身的利益(而不是家长的权力)为基础的。因此在美国,领养被严格 2

张熠星.浅议我国收养制度中的几点瑕疵[J].公民与法,2012(7)地限定在“保护被收养者为本”的原则上。

美国国内收养实行“公开收养“的模式,即被收养儿童的生身父母不仅全程参与收养抉择和养育过程,还和收养父母共同养育被收养儿童:收养父母和送养父母相互认识、保持联系,也让被收养人知道谁是自己的生养父母和收养父母,孩子常常往来于双方家庭。美国有一套儿童寄养、收养制度,在社会福利机构和很多临时寄养家庭(Foster Family)中生活的孩子们,多数并非父母双亡,而只是因为家长不称职或有虐待倾向。如果在规定期限内,这些家长不能痛改前非,证明自己有资格当好父母,他们就有可能永远失去子女的监护权。孩子们将在合格的永久收养家庭(Adopt Family)找到归宿。

此外,为了避免涉嫌非法买卖婴儿,每个州都各自立法规定允许收养人承担的费用。法庭在宣布收养程序完成之前,会逐项审核、通过收养人在申请收养期间所承担的各个款项。所以在美国领养孩子,如果对所在州的法律不够熟悉,就很有可能涉嫌非法买卖婴儿,从而受到法律追究。

(2)加拿大——培训设定试收养期

在加拿大,通过公共代理机构收养、通过私人代理机构收养以及国际收养是最常见的三种收养渠道。“儿童救助协会”是由加政府授权,受理收养行为的公共代理机构。从这里收养儿童不仅不需要成本,而且该协会还会根据收养家庭的经济实力给予一定的津贴。

在安大略省,通过儿童救助协会领养儿童的第一步是接受培训,了解收养的相关情况,在最终决定后提出申请。随后,该机构将对收养人的动机、家庭背景、家庭成员的互动关系、经济状况等进行审查,并接受为期27小时的家长培训课程。通过审查和培训后,才寻找适合被收养的儿童。正式进入收养家庭之前,待收养儿童也会对收养家庭进行多次访问,以逐渐适应新的家庭环境。被收养的儿童进入收养家庭的半年到一年多的时间里,是法律规定的试收养期,具体时间长短由代理机构特派的社工决定。试收养期结束后,法庭才宣布收养程序完成,收养人正式成为被收养儿童的法定监护人。(3)俄罗斯——政府全力支持孤儿院

俄罗斯共有超过3500家孤儿院,共有10万名孤儿在这些孤儿院生活。不过,俄罗斯国内孤儿院的条件却参差不齐。在莫斯科、圣彼得堡这样的大城市,孤儿院相对较多,条件也比较好,但是在远东、西伯利亚等偏远地区,孤儿的生活条件就差很多了。

此前,俄罗斯一直允许外国公民领养俄罗斯孤儿,但是2012年底,为了回应美国方面通过的《马格尼茨基法案》,俄罗斯方面颁布了《季玛·雅科夫列夫法案》,禁止外国夫妇领养俄罗斯孤儿,理由是有外国夫妇领养俄罗斯孤儿以后没有尽到应有责任。同时,普京还签署了《关于实施保护孤儿国家政策的命令》,责成政府于今年2月15日之前作出相关决定,全面支持那些希望收养孤儿的俄罗斯公民,尤其是要简化收养程序,降低收养门槛,给予收养孤儿的俄罗斯夫妇税收优惠、医疗支持等。

(4)德国——国家是孤儿的最终监护人

在德国,孤儿收养归德国各地政府的青少年社会管理局管理。首先,青少年社管局要审查申请家庭的资格,一般申请家庭月收入要超过5000欧元(德国家庭月收入平均约2900欧元),并且非常有爱心的家庭才会被列入考虑的对象。接着,青少年社管局会聘请教育顾问跟申请领养的家庭见面交流,进行考察,整个考察将近一年,这段时间称为“匹配期”。之后,领养家庭才能正式签领养文件。确定领养关系后的几年中,儿童福利机构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来调查被领养孤儿的生活情况,如果发现被虐待,不仅会解除领养关系,而且领养父母会受法律制裁。

(5)日本——制定严格的收养制度

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2002年颁布的法令,领养人分为养育养父母、亲属养父母、短期养父母和专职养父母四类。为了避免没有慈悲精神和无法抚养儿童的夫妇获得抚养权,同时也防止利用养父母制度获得补助金的现象,日本制定了非常严格的收养制度,那些希望领养儿童的人在成为养父母前,有很长的路要走。

他们首先要经过儿童咨询处向都道府县的知事提出申请,儿童咨询处将对他们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查,儿童福利审议会也会根据情况提出自己的意见,知事将根据这些调查和意见作出最后决定。东京大地震发生后,日本孤儿增多,政府也在修改有关收养制度,以鼓励家庭收养地震孤儿。除了经过严格考察的养父母可以接收地震孤儿以外,各地还有根据儿童福利法建立的种类齐备的儿童福利设施,包括儿童养护设施、托儿所、助产设施、母子生活支援设施、儿童自立支援设施、情绪障碍儿短期治疗设施、儿童家庭支援中心、儿童心理治疗之家等。

(6)波兰——收养条件最为严格

在波兰的儿童收养机构有70家左右,其中既包括公立的也有私人的。按照法律这些机构必须同省政府签署相关的协议,而且他们一般也都同法院、教会、其他社会福利机构和基金会有着密切的合作,这些儿童抚养机构也负责为儿童寻找收养家庭。按照波兰的法律规定,只有父母双亡或者父母失去了抚养权的儿童才可以被收养。

按照程序,想要收养儿童的人首先要到省级政府机构提出申请,在提交申请表的同时还要提交申请人的个人简历、结婚证明、健康证明、所在工作单位的相关评价证明等一系列文件。随后,儿童收养机构会对这些潜在的收养者进行一系列的测试和考察,从心理健康到家庭条件等方面都要作详细的调查,其中收养者的动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量方面。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证被收养的儿童将来可以获得比较好的生活、成长和教育环境。在初评通过以后,儿童收养机构还要对潜在的收养者进行一系列的培训,既包括理论也有实践,以便让这些未来的父母能有更好的准备。在完成这些程序之后才可以向法院提出收养申请,而得到法院批准之后还会先有一个试验收养期。在此期间,社会福利机构以及法院的工作人员会经常探视收养家庭。在这一系列的过程都顺利完成之后,才可以正式收养儿童并到民政机关更改出生证、姓名等文件。

(7)澳大利亚——实行家庭收养政策 澳大利亚收养儿童具体执行由各州政府授权的机构负责,如昆士兰州政府的收养服务机构、维多利亚州政府的民众服务部门等。尽管各州的政策不尽相同,但整体而言收养政策的执行从头到尾都在政府的监管之下。此外,残疾人(包括残疾儿童)受到相关法律保护,不会受到歧视,在各个市镇便利残疾人出行和使用的设施相当齐全。这也大大减少了由残疾引起的弃婴、弃儿现象发生。3

澳大利亚的儿童收养政策最重要的一点在于,被收养儿童都会由政府负责安排新的抚养家庭。这意味着几乎每一个被收养儿童和其放弃抚养权利的父母都要在政府相关部门登记,一般不存在无来源的弃婴和弃童。相关规定对孩子了解自己亲生父母的情况也作出规定,因此他们仍可得知自己亲生父母的情况,并与之联系。4为保障被收养儿童在新家庭中的权利,法律还规定,一旦某个孩子的收养决定正式通过,其亲生父母不再对孩子承担任何法律义务。被收养儿童将正式成为新家庭的成员,享受与该家庭出生的孩子同等的各项权利,包括遗产继承权。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国际化交往日益加深,区际收养日益增多的情况下,学习不同法域收养制度建设的成功经验,不断完善我国的收养制度,不仅可以尽快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也可以尽快地适应世界潮流和全球化发展趋势。尤其是汶川地震后的孤儿心理受到了严重的创伤,适应收养家庭难度更大,在为这些可怜的孤儿安排新的家庭的同时,更应该设置收养磨合期,并加强监督,使这些孤儿找到更适合自 34韩琦燕 盘点世界有关国家收养制度 中国审判新闻月刊·总第84期 蒋新苗.国际收养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13,9 己的家庭,尽快地享受到家庭的温暖。各国在设置试养期和充分发挥司法机关在收养关系中的监督作用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进一步学习和借鉴。

四.完善我国收养制度的措施

兰考一场大火,夺去了7名孤儿的生命,这是谁都不愿看到的社会悲剧,作为收养人的袁厉害,好心的收养虽是违法的,却在用朴素的大爱,积极承担这个社会最不能缺少的一种品质和属性:扶贫济弱、救助孤苦,让人间温情、公共大爱,始终得到坚强的释放和呈现。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对这种民间收养人充满敬意和敬仰。因此,对于这场大火,我们最该总结的,不是对这种民间收养的谴责,而是应该对当下的收养制度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总结。如果说,袁厉害的这种民间收养是违法的,那也不应完全是收养人的错,我们的收养制度也有责任,那么如何完善我国收养制度呢?

1、扩大收养的范围

我国收养法规定,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可以被收养。十四周岁以上的孩子,因为年龄过大,就不能成为被收养的对象。《收养法》中对年龄的规定范围过窄,不利于对特殊主体合法权益的保护。按照国际法公约的规定,十四至十八周岁的孩子均可以纳入收养的范围。建议将我国的相关法律进行修订,将年龄放宽至十八周岁。

我国收养法规定,丧失父母的孤儿、查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生父母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的子女可以被收养,没有包括监护人被撤销监护资格的孩子,比如许多孩子的父母因为刑事犯罪在监狱服刑,这些孩子比正常的孩子更需要照顾和关爱,如果监护不力,将会产生更大的问题。因此建议扩大收养范围,使这些孩子都受到关爱,得到照顾。5

2、完善儿童福利保障制度

我国目前儿童福利保障制度的不健全,是导致有残疾的弃婴增多的原因之一。目前儿童福利院中多数孩子都是身体有残疾的儿童,是被父母抛弃的,这些遗弃孩子的父母固然可恨,而他们遗弃的原因主要是救治的成本过高,为了给孩子治病,有可能会花光家庭的所有积蓄。如果有残疾儿童的家庭能够得到社会的救助,包括对残疾儿童的医疗保障、经济资助以及能够得到有针对性的政府服务,大部分家庭是不会抛弃残疾儿童的。

目前我国国内的残疾儿童多是由国外家庭领养的。国内的领养家庭大多数都要求领养的儿童既健康又聪明,条件相对苛刻。然而相比国内的领养家庭来说,国外家庭领养的范围要宽广的多,除了有智力障碍、传染病和瘫痪的儿童除外,其他的儿童他们都愿意领养。除了中西方收养观念的不同外,主要的原因是与国外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很大关系。在北欧等的一些国家,残疾儿童的医疗和康复享受很多福利,家长负担相对较轻。因此,我们应吸取国外先进的法律规定,不断的完善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加大保障力度,国家对有残疾儿童的家庭要给予资金扶住。

5刘家昆.浅析我国收养制度的若干问题 [J].时代金融 , 2011(12).3、借鉴国外做法,推行试领养期制度

现行收养法对收养家庭要求过高,会使许多家庭无法通过合法的渠道收养到健康的孩子,那么无形当中会助长非法收养。甚至会出现家庭把收养的孩子当做领取国家救济的一种手段用来谋利。所以,我们要从保护孩子权益的角度来思考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推行试领养期制度。只有经历一段时间的共同生活,才能全面了解未成年子女是否适应在养亲家庭中的生活。6

英国家庭要想收养孤儿,需要由相关部门做出审核,审查收养家庭的经济条件、心理健康状况以及申请理由的合理性等,还需要经过儿童与收养家庭的“匹配期”及“试养期”。试养期通常六个月到一年。结合我国国情,我们在考虑条件的问题上,经济条件并不是唯一决定的条件,有的家庭条件虽然可能不是太好,但是可能会非常的疼爱孩子,会给孩子带来温暖和关爱。

所以对这样有爱心的家庭我们也要鼓励收养。而在一些其他条件上,则要严格遵守。比如说有的家庭经济条件可能很好,但是有酗酒、赌博、吸毒、暴力倾向等的家庭时候,则坚决要拒绝。因为我们考虑这一问题的核心是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

4、鼓励家庭寄养

与住在儿童福利院的孤儿相比,生活在普通家庭中的孤儿更加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对于孤儿日后的发展更加有利。为此,我们应该完善我国的寄养制度。建立一整套完善切实可行的家庭寄养评估制 6范博见.我国收养制度的立法完善[D].上海:华东政法大学,2011.度。对有意申报的家庭给予评估。评估通过后对寄养家庭给予适当的补助。相对于收养制度不同,孤儿只是寄养在家庭中,寄养家庭不享有监护权,监护责任和医疗费用等还归国家来承担。国家相关部门还应当对寄养家庭的后续寄养行为进行必要的回访和监督。7

5、设立不完全收养制度,以丰富收养类型

世界大多数国家都设立了不完全收养制度,而且根据我国实际情况,独生子女家庭增多,完全收养他人子女不好实现;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为了解决养老问题,应当赋予收养制度养老的目的。因而,在立法上增设不完全收养制度似乎是不可避免的。再次,设立不完全收养的撤销制度。虽然不完全收养是根据双方的真实意思成立的,但收养人与被收养人的情况是不断变化的,被收养人也可能作出侵犯收养人的行为,这些情况下如果仍继续收养关系是不能实现立法的初衷的。撤销的理由可以参照国际上的通常做法。6、加强对政府与福利机构的法律监管

《收养法》还未明确规定对政府与福利机构在收养领域的职责及其失职的法律责任,所以,建议我国的立法者可以在立法、执法、守法方面对收养问题作出明确的规定,以确保收养人在收养过程中有法可依,执法者依法行政,从而进一步推进民间收养的合法化。

(1)政府方面:首先,法律可以对繁琐的收养程序予以明文规定来简化,这样有利于收养当事人在收养登记过程中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同时,在此过程中也排除了不相关政府部门的不合理要求。再次,法律对 7王艳梅.完善我国收养法的几个问题探讨 [J].新西部 , 2011(21).政府部门用于建立社会福利机构的资金应予以专门的监督,确实做到专款专项在阳光下运行。并试图可以将地方政府对于当地福利机构的建设纳入当年的政绩中,这样有利于提高政府对福利事业的积极性。但同时也要注意到福利机构的不足,福利院只是孤儿救助的底线,降低收养门槛,让有条件的家庭能够合法收养,鼓励更多民间慈善组织参与进来,才是政府应该做的。进而从源头上,解决民间收养出现的困境。8

(2)福利机构方面:福利机构不仅仅只限于解决孩子们的生存问题,而更重要的是需要心理方面的开导与关心。事实已经证明,在福利院长大的孩子比起在正常家庭、寄养家庭长大的孩子,在智商、情商、人格等方面有明显缺失。法律对此可以作出相应的监督规定,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孩子。此外,对于从福利机构领养孤儿的情况,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福利机构可以设立试养期,通过了试养期的审查后,还应进行跟踪回访制度,以此来确定被收养人是否已经融入新的家庭,收养人是否尽到了作为父母的责任。因此,可以通过法律把这一系列程序规范化,从而增强对福利机构的法律监管。

7、提高收养人的法律意识

在民间收养中,收养人与被收养人的尴尬局面就体现出了这一点。收养人做为被收养人事实上的监护人,可以就被收养人特别是未成年人的被收养人相关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代表其进行法律诉讼。若随着这类诉讼案件的增加,既可以使被收养人的利益得到最大化的保护,又可以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9因此,可凭借这股外部的 89江孟燕 论我国民间收养制度的困境与出路[J] 技术与市场专题研究.2013(20)范博见.我国收养制度的立法完善[D].上海:华东政法大学,2011.力量进一步促使立法者对有关民间收养方面的法律进行完善,进而加快实现民间收养合法化的步伐。

结语

对于兰考事件中袁厉害的法律追究和此次事件中凸显的制度缺失、管理缺位和道德困境的争论,已经无法挽回已经在大火中逝去的无辜的生命。兰考的这次火灾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这些可怜的生命被亲人所弃已是大不幸,不能再被文明社会所遗弃。有关部门惟有从此次事件中真正吸取教训,完善我国收养制度,强化政府管理者的行政管理、法律风险和道德等责任,确保类似的事故不再发生,让每一个无助的孩子有一个温暖的家庭,有一个安全、温暖的可以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才是我们关注这一事件的终极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 克里斯汀·阿达米,威廉·L 皮埃尔.“事实与文件出版社”(纽约、牛津)出版,2005.[2]张熠星.浅议我国收养制度中的几点瑕疵[J].公民与法,2012(7)

[3]韩琦燕盘点世界有关国家收养制度 中国审判新闻月刊·总第84期

[4]蒋新苗.国际收养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13,9

[5]刘家昆.浅析我国收养制度的若干问题 [J].时代金融 , 2011(12).[6] [9]范博见.我国收养制度的立法完善[D].上海:华东政法大学,2011.[7]王艳梅.完善我国收养法的几个问题探讨 [J].新西部 , 2011(21).[8]江孟燕.论我国民间收养制度的困境与出路[J] 技术与市场专题研究.2013(20)

下载中国孤残儿童收养制度与寄养制度初探(本站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孤残儿童收养制度与寄养制度初探(本站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孤残儿童民间收养的困境与出路研究(最终定稿)

    孤残儿童民间收养的困境与出路研究 摘要:民间收养问题日益凸显,孤残儿童作为社会上最需要关注的弱势群体,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都面临了诸多困境,如何从法律制度上更好......

    孤残儿童城镇家庭寄养模式的实施及思考5篇

    孤残儿童城镇家庭寄养模式的实施及思考 【摘要】家庭寄养是经过规定的程序,将民政部门监护的儿童委托在家庭中养育的一种照料模式。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城镇化速度加快,越......

    第7讲 收养制度

    第7讲收养制度 收养关系图 生父母 收养与公养 收养与寄养 二、保障被收养人和收养人合法权益的原则 收养关系涉及到收养人和被收养人双方的利益,保障被收养人和收养人合法权......

    浅谈我国孤残儿童救助制度的不足及其缺陷

    浅谈孤残儿童救助制度的不足及其缺陷 ——以“兰考妈妈事件”为例 社会救助被誉为“最后的社会安全网”,它保障的是处于低收入层次的社会弱势群体。尽管社会救助只能提供最......

    与孤残儿童共度“六一”儿童节

    陈政高与孤残儿童共度“六一”儿童节 6月1日,省长陈政高来到沈阳市儿童福利院亲切看望生活在这里的孤残儿童,与孩子们一起欢度“六一”国际儿童节,并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全省少......

    留守儿童制度

    成都高新区玉成乡回龙九年义务教育学校 关爱留守儿童制度 为保证留守儿童快乐、健康成长,我校特制定关爱留守儿童制度,请各部门、村小及全体教师予以实施。 一、组织领导制度:......

    儿童健康检查制度

    儿童健康检查制度 一、目的: 儿童入园(所)前必须进行健康检查。早期发现存在的健康问题,防止将传染病带入园(所)。同时了解入园儿童生活发育及健康状况,判断能否适应集体生活。 二......

    儿童健康检查制度

    儿童健康检查制度 一、儿童入托幼机构前,应到所在地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健康检查,体检合格后方可入园(所)。 二、承担儿童健康检查的医疗保健机构应严格按照《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