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污水生态处理研究及现状分析

时间:2019-05-15 00:18: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农村污水生态处理研究及现状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农村污水生态处理研究及现状分析》。

第一篇:我国农村污水生态处理研究及现状分析

我国农村污水生态处理研究及现状分析

摘要: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展的推进和乡镇企业的迅速崛起,农村水环境日益恶化。该文介绍了农村污水现状,分析农村污水处理存在的难点,指出农村污水处理技术必须经济、节能、简便易行,并与当地的生态农业相结合,提出相应对策以供研究商榷。

关键词:污水处理;新农村农村污水;生态环境;治理对策

一、农村污水生态现状

我国环保部门的工作重点通常放在大中城市,而忽视了占全国总面积90%的广大农村,致使农村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据报道,目前全国农村每年超过2500万t的生活污水直接排放,造成河流、水塘污染,影响村民居住环境和用水安全。

李娜[1]在论农村污水生态处理工艺分析中,对我国具有代表性的9个省43个县74个村庄调查显示,96%的村庄没有排水渠道和污水处理系统;89%的村庄将垃圾堆放在屋前屋后、道边路旁,甚至水源地、泄洪道、池塘,生活、生产污水随意排放。一旦进入汛期,污水和雨水一并进入合流管道,就近排入河道,使河道受到严重污染,村、镇的污、废水排放已严重破坏了农村的生态环境平衡。汪绍盛,杨树生等[2]就农村水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水资源短缺和境内外污水排泄,使水污染加剧等问题进行论述。大量不达标的污水和未处理的废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加之各河水量逐年减少,河道断流,干涸现象日益严重,导致天然水体自净能力降低,地表水水质绝大部分为Ⅴ类或劣Ⅴ类水,湿地面积持续减少,由于水资源缺乏,部分农田引用污水灌溉,使农产品和土壤遭到污染,造成农业生态环境破坏。

二、农村污水处理现状

我国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比较晚,“十一五”规划推动农村污水处理建设,要求农村无公害排放,但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才刚起步。

北方部分农村及沿海地区大部分农村配有污水处理系统,多以单村处理为主。如北京各村现在实行污水处理建设,多采单村处理模式,只有部分相对集中的村落采用集中处理;还有少数靠近城镇的村落,污水管接入城市集中处理管网。分散布置模式采用的处理工艺主要有人工湿地、生物膜法(MBR)、智能化小型污水处理工艺(CWT)等。[3]但存在部分系统冬季低温无法运行;日变化系数大,系统少数时间高负荷运行;污水量太小时,停止运行。沿海地区等集中村落设有污水处理系统,但处理工艺落后,多采用城市污水处理工艺;靠近城市村落,接入城市管网;分散的、经济相对差的村落无污水处理设施。

三、农村污水处理的投入和产出效益分析

1.工程投资

(1)集中处理系统的投资。污水处理费用随处理方法的不同而不同。污水处理厂的工程投资以及运行费用一般较高,人工湿地系统和土地处理系统的处理费用相对较低。污水深度处理的工程费主要与要求的出水水质有关。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工程投资和运行费一般分别为传统二级处理工艺的1/3~2/3和1/6—1/3。

(2)分散处理系统的投资。如:目前的成套模块化生活污水纳滤膜污水处理设备,每套售价在几万到十几万不等。2.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污水处理的直接经济效益与当地水资源的短缺程度密切相关。处理后的生活污水可作为灌溉水或其他用途使用,从而节约淡水资源。同时,农村地区环境条件的改善可降低与污染有关疾病的传播,减少由此引起的经济损失。

(2)能源效益。污水处理厂需要一定的能源消耗,如果采用厌氧分解工艺,将产生的沼气收集发电可解决部分能源问题。人工湿地或土地处理系统一般不需要消耗能源或耗能极少。分散污水处理设施需要消耗一定的电能。

(3)环境效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最直接效果就是环境条件的改善,特别是当采用人工湿地处理技术时,通过居民区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可提高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4)社会效益。污水处理既可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又可改善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条件、缓解城市的人口压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四、农村污水处理中的难题

(1)资金问题 村级污水治理工程是公益性非盈利的项目,缺乏正常的商业化运行能力,筹资渠道相当困难。村镇经济力量薄弱,要求就地处理,就地利用,采用的工艺成本低、运行费用低、能耗低。

(2)工艺问题

农村污水的处理不能沿用和照搬大、中型规模城市污水处理工艺及设计参数,避免造成工程投资和运行费用过高。村镇技术力量薄弱,要求处理工艺简单,维护方便。

(3)环保意识问题

生态环境意识薄弱,对农村污水治理工作的必要性缺乏了解与重视。

(4)污水管网问题

由于缺乏规划、农民生活水平等许多历史原因,现在大多数农村都没有完善的污水管网,村级污水治理工程中的污水管网投资非常高,要占工程总投资的70%以上。

(5)政策法规问题

专门针对农村污水的相应的规定和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五、农村污水处理措施

取水与给水、用水与排水、治污与回用、节水与管水,均具有普遍性和持久性,是一项全民参与的群众性工作。如何治理、抑制污染,充分利用好有限的水资源,是水资源管理的重中之重。

(1)对各级水源保护区和水功能进行有效防护。提倡科学施肥,增施有机肥、沼肥和生物治虫,尽量使用无毒、低毒,易于分解的农药。在保证农产品产量和农民收入不减少,甚至略有增加的基础上,提高水肥和农药的利用率,发展绿色高效农业。

(2)实行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分别处理和中水雨洪利用技术[4],抓住雨季和大水年冲污;雨洪水、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混排改为分排;禁止盲目打井,逐步取消自备水源井和各类直接入河排污口及渗井、渗坑,建垃圾池和污水处理厂;在NH4+污染严重地区,如作饮用水应采取除氮技术或另寻水源地。

(3)利用苦咸水淡化技术,苦咸水资源化。在县城及农村周围村庄建设咸水淡化处理厂,如县城和周围农村地区全部用上淡化水,则每年可节约淡水80万m3。

(4)中水。中水的水源有两个:①自身生活污水处理后的水;②收集的雨水简单过滤和沉淀后的水。中水可用于冲洗厕所、汽车或暖气用水。

(5)生活垃圾。随着农村生活水平提高,含有塑料的包装物、生活用品、电子废弃物在农村已十分普遍,垃圾中难降解有机物迅速增加。[5]很多农村垃圾随意堆放在田间、地头、水塘和河道沟渠边。这些垃圾腐化过程中产生大量的酸性和碱性有机污染物,造成地下水和地表水严重污染,一到汛期,雨洪又引发大部分支流水质受到污染,非点源污染在暴雨或暴雨后对水质影响最大。

总结:目前农村生活污水任意排放,造成流域等水体污染,同时农村经济发展赶不上城镇,地区特点突出等,因此新农村污水处理系统建设迫切需要经济、高效、自动化高的一体化处理系统,以适应我国农村污水的多样性等。在选择工艺时,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如水质、水温、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具体工艺;在选择措施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农村居民的资金成本问题,达到利民利生态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娜,于晓晶.农村污水生态处理工艺分析[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08 [2]汪绍盛,杨树生,杨世鹏等.加强天津市农村水环境治理措施的研究[J].海河水利,2009 [3]董华.农村污水处理的必要性[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 2006 [4]李根生.农村污水生态处理及饮水安全战略分析[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 2009 [5]Mozi.新农村建设中污水处理系统研究及现状[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 2010

第二篇:我国农村水污染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

我国农村水污染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

(节能减排大赛社会实践调研类国家二等奖)

——以安徽省舒城县沙埂村为视角

作者:董阳,贾朦胧,王璞,王梦雨,郭丽丽,展翎晓,郭慧媛

指导教师:陈维春

摘要: 农村水污染是由农业生产方式不合理,乡镇企业环保措施不足及人们的环保意识薄弱和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多种因素构成。针对这一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我们根据系统论的观点,从农村水污染问题存在自身特点入手,运用技术层面、制度层面以及精神层面这三个层面的方法与手段,来使农村的水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以达到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的双赢目的。

关键词:农村、水污染、治理

引言: 3月22日,是第十七届“世界水日”。联合国确定今年“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是“跨界水——共享的水、共享的机遇”;我国宣传主题为:“落实科学发展观,节约保护水资源”。

然而,最近几年,太湖蓝藻等威胁水质性缺水事件频发。尤其是今年年初的大旱中,我们看到许许多多的农村,由于水污染导致了旱情的加剧,从而造成了整个地区甚至是全国范围内的粮食减产。

可以说,水污染已经严重危及到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如果不能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水污染甚至可能会成为影响我们中华民族存续的一大障碍。

正如环境部副部长潘岳曾警言:“经济危机经过几年的宏观调控可以恢复,社会危机付出政治成本也可以平息,而环境危机一旦产生,就不可逆转,会成为民族灾难。”积极开展农业农村节能减排,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目前,国家提出节能减排战略,为治理农村污染带来重大契机。农业部部长孙政才指出,农业节能减排大有可为。

近年来我们一直在倡导生态家园建设、乡村清洁工程等新农村的推进行动,从源头预防污染产生,最有效地减少资源消耗,不排放废弃物,从而真正解决当代中国农村的发展困境。

一、针对旱时农村水污染情况的调查

在过去3个月时间里,一场50年一遇的特大旱灾持续袭击了中国中部和北部,持续时间之长、受旱范围之广、程度之重为历史罕见。

在此次大旱当中,远离黄河流域,往南进入皖中腹地,水的问题却以另一种方式严峻起来——水体污染正侵蚀着本已贫瘠的水资源,进一步恶化浇灌环境。

以安徽省舒城县沙埂村为例,虽然该村地处淮河以南,受旱情的影响有限,但是该村也不折不扣地成为全县的“重灾区”。究其根本原因,该村并非到了无水可灌的地步,而是由于周围3条河流和干渠都已经被严重地污染。

从实地观察来看,由于天气干旱的影响,水分大量蒸发,水资源量急剧减少,对接纳的大量生活污水起不到稀释和净化的作用,废水中的污染物在河床中沉积、渗透,也加剧了水质的恶化,从而使得该村附近的水质已经恶劣到无以复加的程度。而在其某一河段内水分蒸发渗漏掉,其污染物质留存于该河段的河床底泥中。当断流后的第一次河道过水时,其河流中的水质污染较为严重,这是由于该时期排入河中的污染物与断流时留存于河床底泥中的污染物的并重作用。

从水体的颜色及其散发出的浓烈异味来看,该区域内的几条河流及大面积水域都已受到严重的污染,富营养化的程度极其恶劣,干渠内的水流速相当缓慢,甚至可以说是“一潭死水”。

在此次旱灾中,沙埂村的1800亩可耕地中,有将近30%因水质性缺水而受灾较为严重,面临着减产的危险。村内所辖的1300户农民中,有一半会受到直接经济损失。

世代耕种于此的沙埂村农民深深受困于此。20世纪50-90年代,沙埂村附近的水域水质优异,完全符合饮用和灌溉的要求。在过去十多年的时间里,随着附近地区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和城镇化速度加快,未经处理的污水大量排入周围的河道,农田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以及禽畜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致使水污染状况日趋严重。令人砸舌的污染密度,让这里的灌溉水源变成一条条粘稠恶臭的黑色沟渠。

同时由于工农业生产和城镇化发展的加速,用水量呈直线上升的趋势,从而大大加重了流域的负担,削弱了水体的自净能力。

长久以来,人们似乎还一直没有意识都水量与水质之间的密切关系,而这一直是被割裂开来。然而,沙埂村的这样一种悲剧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一个提醒,水资源量的减少加剧了水体污染;同时,水体污染又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二者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

“水资源利用不合理,水体污染,已经成为加重旱情的两大因素。”环保咨询专家马军说,“这些都把环境推向一个崩溃的边缘,我们将逐渐丧失应有的抗灾能力。”

二、关于农村水质性缺水的原因分析

造成农村水质性缺水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水体污染主要来源于内源和外源,内源主要是湖底淤泥和水体中营养物质;外源主要为农业生产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来源众多且复杂。以沙埂村为例,造成农业灌溉用水污染的原因主要以下几个方面:

2.1农业生产的污染

2.1.1化肥、农药、农膜等被雨水冲刷进入末级渠系

中华环保基金会会长曲格平曾忧心忡忡地说:“化肥、农药污染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但在中国来得这么快,这么严重,令人震惊。中国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已经到了一个极限,农业面源污染已到非治不可地步了。”

过多使用的肥料量超过土壤的保持能力时,就会流入周围的水中,形成农业面源污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藻类滋生,继而破坏水环境。过量的肥料还会渗入20m以内的浅层地下水中,使得地下水硝酸盐含量增加。农业病虫害防治也出现了水体污染的情况,随着杀虫剂、除草剂以及其他各种有机农药的广泛使用,有机氯污染已经成为世界性问题。地膜的使用量有逐年大幅提高的趋势。

化肥、农药等污染物通过农田排水及地表径流等方式进入地表水体,引起地表水体的富营养化,又渗入到地下水中,严重影响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质。

根据相关资料的介绍,江淮地区的农村化肥的过量施用加剧了水体富营养化,施用的农药中杀虫剂占70%,其中有机磷农药占70%,而有机磷农药中高毒农药占70%,施用农药的60%—70%残留在土壤中,直接流入水体中,造成严重的环境影响。农用薄膜的使用量大,且残膜率达到40%左右,对农业灌溉水源造成了巨大危害。

从沙埂村的现状来看,由于施用过量、利用率过低,造成许多地方土质和水质持续下降,农民为维持农田生产能力,更加依赖于增施化肥,“饮鸩止渴”形成了恶性循环。目前,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在全球范围内非点源污染物是污染地表水和地下饮用水源的最重要的因素。它对水域生态系统将会带来长期和潜在的污染问题,从而引水环境的全面退化。

2.1.2禽畜养殖造成污染

据统计,全国农村每年产生生活污水约80亿吨,生活垃圾约1.2亿吨,每年畜禽粪便排放总量达25亿吨。并且,近年来畜禽养殖业从农户的分散养殖转向集约化、工厂化养殖,畜禽类的污染面明显扩大。

据调查,在沙埂村,三家规模较大的养殖场均缺乏必要的污染防治措施,往往直接将动物血、牲畜的粪便、蛋壳等倾倒入附近的水体,导致大量的氮、磷流失和河道的水体变黑,富营养化严重。

养殖场排出的污水包括尿、冲洗物、部分粪便和食物残渣、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污水,其中含有大量有机物、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虫卵和重金属等,这些未经处理的污水排放后会污染地表水、地下水、河流、池塘和干渠。有机物在水中分解,消耗水中的溶解氧,氧耗尽后厌氧菌大量繁殖,不管是有氧还是无氧,含有大量有机物质的污水都是病原生物很好的营养基,这些污水直接会污染到村里的灌溉渠系。2.2农村生活污水以及垃圾

生活污水是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废水,主要来自居民住宅和公共建筑等处的排水。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有机物、细菌和寄生虫卵,其中可能含有病毒和致病菌,含有这些物质的水水质低劣,如果作为农业用水,会给人体和环境带来恶果,因此也不能用于农业。

2.2.1农村旧式的厕所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选取了50户农户进行了走访调查,得出的结果是,沙埂村村民所使用的厕所主要以滑槽式和浅坑式为主,约占非卫生户厕数量的60%,舀水水冲式和简易无坑式各占10%,这些厕所大多有墙、有顶,有一定的防蝇措施;另有20%难以归类,如使用马桶、篱笆厕所、简易窑洞厕所、院角稍加遮掩、隐避处等,厕所建筑基本不完整;村里的公共厕所数量很少,仅有两座。

这些旧式厕所通常会成为农村水源的重要污染源,尤其是在夏季。该村地处江淮平原上,夏季降水量丰富,且地势低洼,厕所里的粪便污水往往会因雨水的汇入,而漫出便池,并被雨水冲刷进入河道甚至是灌溉渠系,直接造成水体的污染和富营养化。

2.2.2日常生活中的垃圾乱堆、乱放、乱倒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村民自己设置垃圾堆,有各种污染;垃圾按照就近原则处理,村里没有相应的机构去处理垃圾,去维护环境。

村附近的可利用垃圾收购站数量少,而且大多数村民也无收购兴趣,基本上没有进行整理后出售的动力。该村对于垃圾处理,虽然建立了垃圾池,却没有安排了相应人员来处理垃圾,因此村民对于垃圾的后期处理也很随意,只是倒在村后或是河边;有的人对动物尸体等不经任何处理,随意丢弃在河边;村里也没有垃圾桶,可见从村委那里就没有认识到垃圾污染的严重性,没有给村们一个要保护环境建立一个意识。

2.3乡镇企业的废水废渣排放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得到飞速发展。以沙埂村所在的城关镇为例,乡镇企业多达20余家,并且多为制漆厂、面粉厂、羽绒制品厂等容易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小型企业。这些企业基本属于效益较差、能耗较大、技术含量低、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大量的工业废物和废水被排入了农村水域中,造成了农村水环境的严重污染。水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在所有环境污染事故中最大,这直接影响到广大农村的生态、生产和生活安全,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其次,乡镇企业领导和职工的环境意识淡薄,整体环境管理水平落后,工业布局不合理。使其环境呈现出脏、乱、差的局面,流经乡镇企业区域的河流水质往往较差。并且,由于乡镇企业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多采用土法生产,直接污染严重。例如,其中一条河流就是由于上游的针织厂所排出的污水而被污染的。

2.4乡村卫生院的医疗废水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造成沙埂村灌溉水污染的另一大污染源则是来自于邻乡的卫生院所排出的医疗废水。

位于沙埂村附近的五里乡卫生院未经过环保部门批准,在没有进行有效处理的情况下,废水对外直接排放,对周围农村的灌溉水源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据相关资料显示,与工业废水相比,医疗废水的危害更大。医院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水,成分复杂,涉及多种生物性、化学性或放射性污染。如果含有病原微生物的医疗污水,不经过消毒、灭活等无害化处理,而直接排入农村水域,往往会造成水、土壤的污染,严重的会引发各种疾病,或导致介水传染病的爆发流行。

医院污水中含有致病菌、病毒以及寄生虫卵,如果用这样的水浇灌或洗涤蔬菜,人们食用以后会引起疾病的传播。而据村民们介绍,每到夏天,这条河就成了蚊蝇横飞的世界,全都是因为乡镇医院的医疗废水中所含的寄生虫卵所孳生出来的,“村子里前两年就有人因为在这条河里淘米洗菜得了传染病”。如今,村民们早已是对这条小河避而远之了。

2.5城市垃圾的转移

在沙埂村的灌溉水源的不远处,可以看到一座有着相当大体积的“垃圾山”。据了解,这座垃圾堆并不是一个正式的垃圾处理厂,而是一些镇上的社区和单位进行非法倾倒的场所。这些单位和社区往往为了节省成本,不将垃圾送入收费的垃圾处理厂,而是趁着夜晚的时间,私自将原本应该留在城市中的大量垃圾运送到此处倾倒,造成了城市污染的转移。而正是这些垃圾严重加剧沙埂村的水污染。

全国政协委员陈万志曾提到:“中国城市的环境,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以牺牲农村的环境为代价的。环境不公,正在加剧社会不公。环境污染对农民造成的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特别是对农民健康的损害,已成为农民最大的负担。”

三、针对农村水污染问题的解决方案

农村水污染一直是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一个顽疾,一方面农村太过分散,污染防治成本高,市场投资机制很难建立;其次,农村发展较落后,环境意识不强;更为重要的是,适合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技术应用太少、适用性差、效果参差不齐,在技术政策引导和技术评价方面更是空白。

因此目前整治农村水污染的最有效手段就建立一整套环境规划和管理体系,将现有的一系列技术和制度进行有机地整合,并充分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来运用农村水污染的治理中。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整套水污染治理体系可分为三个层次,即技术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精神层面决定制度层面和技术层面;制度层面是精神层面与技术层面的中介;技术层面是制度层面与精神层面的体现。

3.1技术层面

以沙埂村为例,农村地区普遍缺乏完善的下水道系统,大部分农村污水主要通过现有的截污沟渠直接排到附近水体里或者下渗至土壤里,成为水体主要的面源污染。对于农村分散的污水处理方式,造价低廉、工艺简单、处理效果有保证、运行维护简便是首要的原则。

根据目前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污水处理与水环境保护要求,笔者尝试将现有的一系列农村污水处理技术进行有机地整合,设计一套适合农村地区的生活污水处理方式。

3.1.1整合农村湿地、植被资源,建立一套天然的污水处理系统

沙埂村位于平原地区,并处淮河沿岸,因此村内湿地资源较丰富,并有大片植被。由于生活污水排放等问题,沙埂村境内有相当大面积的坑塘、池沼等水域受到了污染或已然干涸。

因此,应该将坑塘恢复作为克服农村灌溉水污染的重要一步。以解决农村坑塘污染问题,并提高坑塘利用率。上级政府以及村两委应该通过采取坑塘清淤和扩整,生态护坡,种植净水植物,坑岸边绿化,引、排水系统的补充与完善,修建雨水利用工程等措施,对全村11个面积较大的坑塘进行综合治理,使其恢复并扩大蓄水能力,尽可能多地拦蓄雨水径流,增加可利用水量。

坑塘治理完成后,不仅有利于回补地下水源,改善区域水环境及生态环境,还可以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促进沙埂村的新农村建设。

并且,还可以通过修建人工湿地,来实现净化灌溉水源的作用。人工湿地是人工建造的、可控制的和工程化的湿地系统,其基本原理是:在一定的填料上种芦苇等特定的植物,将污水投放到人工建造的类似于沼泽的湿地上,当富营养化水(如生活污水等)流过人下湿地时,经沙石、土壤过滤和植物根际的多种微生物活动,使水质得到净化。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可处理氮、磷含量较高的污水,还可作为二级污水处理后接的深度处理工艺。参考该系统进行设计,可有效降低出水氮、磷含量,不难想象最终出水能达到水功能区划的要求。

3.1.2推行改厕改圈改厨工程,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

我们通过调查了解到,在沙埂村等农村地区,仍旧普遍采用的化粪池和“两格式”厕所,只能对人畜粪便进行杀菌和无害化处理,虽达到卫生要求,却无法使氨氮磷指标达到环保要求。厕所污水经处理后与餐饮污水一起,仍然会造成面源污染。

并且,农村地区地势开阔、人口居住较为分散,具有相关技术的人才较为缺乏,因而集中化、专业化地处理生活污水的难度较大,不仅管网设计很困难,成本也很高,所以显然对生活污水采取散户式处理更为适宜。

因此,我们可以借鉴浙江省桐乡市在该领域所作出的新尝试,相关的环卫专家们优化工艺,精心设计出“六格式”厕所:前两格仍是对人畜粪便进行高温厌氧发酵,卫生间和禽圈污水就在这里进行杀菌处理;洗涤、餐饮污水从第三格开始进入,沉淀、酸化、调节PH值;第四格对污水再次厌氧发酵,将有机物分解成水和无机物;第五格为“湿地过滤池”,深1米的池内由下至上依次铺上鹅卵石、石灰石、煤渣、细沙、泥,泥上种亲水植物,这一格能过滤有机物,分解微生物细菌,吸收氮、磷元素;“过五关”的生活污水到了第六格已改头换面,变成无色无味无害、氨氮磷达标排放的清水了。

3.1.3大力探索中水灌溉技术,实现污水的循环利用 中水又叫“再生水”,主要是指生活污水经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水质标准,可在一定范围内重复使用的非饮用水。分析表明,中水灌溉和井水灌溉对重金属在作物中积累影响最小,只要对污水进行镉和铅适当处理,用中水灌溉是可行的。

在沙埂村等一些农村地区,水质性缺水的前提下,为了保证一定的粮食产量,在不超过土壤环境标准和食品卫生标准前提下,可以适当的进行污水灌溉,污灌后土壤理化性质得到改善,肥力提高,可促进粮食大幅度增产。

由于污灌区作物体内不同部位重金属铅和镉含量大部分超标,而土壤中铅和镉累积量并未超标的状况,应考虑种植对重金属铅和镉吸收量较小的植物品种或超、富集植物进行修复,如苋科植物、柳树、大叶井口边草。在此基础上,还应对污水灌溉下重金属对土壤—作物—水系系统影响的机理还应进一步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科学措施,为污水灌溉提供理论依据,为农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保证。

3.1.4加速末级渠系水流速度,增强水体自净能力

沙埂村的灌溉水渠的渠道较宽,外加地势低平,从而末级渠系内的水流较为平缓,这也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

流水不腐,流动的水体自净能力较强;改善污水水质最佳的、最直接的方法是加氧曝气,而水体动能的消散——消能,就是使水体掺气、旋转、自我碰撞摩擦,能够达到加氧曝气的目的,与机械转动式的加氧曝气具有相同的效果。

因此,我们可以利用水动力潜力,可以通过在污水输送过程中实施加氧曝气的方法和效果,在水体自然流动中改善水质,是低成本高效率的污水处理方法。

3.1.5在面源污染严重的地区,建立农田与河流、池塘间的生物缓冲带

生物缓冲带是指利用永久性植被拦截污染物或有害物质的条带状、受保护的土地。生物缓冲带不仅仅是一个植物措施的概念,而且是一类水土保持和非点源污染控制的生态治理措施的总称。生物缓冲带主要是利用植被来保护水路免于非点源污染。

在沙埂村的境内,植被保护的较好,并且兼有乔木和灌木等多种林木。因此可以通过种植水源涵养林来构筑生物缓冲带。其中除主要树种外,要考虑合适的伴生树种和灌木,以形成混交复层林结构。同时选择一定比例深根性树种,加强土壤固持能力。河岸两边向岸坡爬升的由树木(乔木)及其它植被组成的,防止或转移由坡地地表径流、废水排放、地下径流和深层地下水流所带来的养分、沉积物、有机质、杀虫剂及其它污染物进入河溪系统的缓冲区域。

3.2制度层面

3.2.1行政手段

1)建立农民参与决策管理的民主管理机制

对于农村水利设施的管理以及灌溉水源污染的治理,应该遵循“权责明晰化、管理规范化、投入多元化、经营市场化、服务社会化”的基本原则。

“参与式灌溉管理”的形式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以沙埂村为例,用水户协会管理模式是今后的发展方向,但目前在农民文化素质较低,该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土地经营分散、灌区管理水平较差的情况下,推行用水户协会管理模式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应结合当地的实际,选择较为合适的参与式灌溉管理模式,只要能落实管理责任、提高服务质量、增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农村良性发展,就有存在的必要。通过新型改制模式的探索,最终选择一条符合当地实际和有利于农村环境发展的模式。

同时,应在全县范围内建立全流域各乡镇面源污染的群防群治网络,本村所在的乡镇与上游各乡镇建立了经常性合作体制,充分发挥上游群众在区域环境保护中的积极性,切实提高广大村民环保意识与生态公益意识。

广泛发动群众,完善渠系的预警系统,加强水质监测,以期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预警和快速反应。从而,将风险所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2)在农村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制度,并防止城市垃圾向农村转移

与城市比较,搞好农村垃圾处理工作,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多得多,主要是起步迟、认识浅、资金少、运营难。如何建立农村垃圾收集、运输、处理网络,各地进行了许多尝试。沙埂村地处乡镇边缘,距县城较近,因此可以借鉴北京郊区一些农村推行的“门前三包,统一收集,就地分捡,综合利用,无害处理”新型农村垃圾处理模式。

即在村子里设立垃圾分捡场、有机垃圾堆沤场、无机垃圾填埋场和建筑垃圾堆置场。每天由村里聘用的保洁员将垃圾统一收集起来,再由分捡员细分为建筑垃圾、可回收废品垃圾、纯垃圾和有机垃圾等四类分别处理。可以用建筑垃圾回填机耕路面,将回收废品垃圾卖给回收公司,纯垃圾进行堆集焚烧,有机垃圾通过发酵成为有机肥。

严格防止城市垃圾向农村转移,并通过合理加强农村垃圾处理的专项规划,使城市和农村垃圾处理形成一个科学可行的网络。哪里应该建设垃圾处理场,哪里应该建设垃圾中转站,都要有规划,避免盲目性,减少资金的浪费。3)有效推动信息公开和概念清晰化

近年,环保部门不断强调公众和舆论的监督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2008年5月1日,中国环境保护部颁布的《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正式生效,对促进公众监督和参与有着积极意义。

因此,环保部门应该对环境信息公开进行更为详细清晰的界定,例如何种信息属于商业机密,以杜绝地方环保官员利用管理办法的模糊性,而对环境信息进行有选择性的公布。

并且,要建立环境信息共享机制,保障公民的生态环境信息的知情权、参与权。搭建一种更为广阔的参与式监督平台,通过公众与媒体的广泛参与,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农村水污染的预防和治理中来,为环保部门的执法提供一个较为有效的信息来源和舆论监督手段。3.2.2经济手段

1)界定初始水权,培育市场主体,改革灌溉水价

正常年景里,以沙埂村为代表的一些农村并不缺水。但在零价格下,水资源的总供给还是满足不了总需求的。如果不存在水权,会出现对水资源的过度和不当使用。“即使不发生旱灾,水资源枯竭也是一个难逃的宿命。”

污染也会导致一种特殊形式的水资源稀缺。一些对水的使用方式,如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就是将水污染后再排入河流或地下,又污染了洁净水,使其质量降低,甚至不能正常使用,也增加了水的稀缺。为了尽可能避免这些人为原因缺水,“水权”以及市场的形成,就非常有必要。

2)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和减排补偿机制,运用经济杠杆解决跨界水污染的问题

排污权交易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在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允许排放量的前提下,内部各污染源之间通过货币交换的方式相互调剂排污量,形成一种生态补偿机制,从而达到减少排污量、保护环境的目的。

对于沙埂村等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来说,排污权交易制度的推出将促使周边地区的一些乡镇企业改进技术、降低污染。县环保部门可以在新项目进行环评的过程中规定:只有购买了排污权,新项目才能获准进入市场,否则企业将面临停水、停电、停产等一系列惩罚。作为一种以市场为基础的控制策略,效益差、污染严重的排污者在市场竞争中将处于不利地位。从而阻止排污者使用这部分权利,使得环境质量水平高于环境标准。

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是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构建能够反映环境资源稀缺程度、供求关系和污染治理成本的排污价格体系,推进形成污染减排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最终达到提高环境资源配置效率、促进污染减排、改善环境质量的目标。3)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酿成各种环境问题的原因在于经济发展中环境成本外部性问题。因此开始把保护环境的希望寄托在对经济发展活动过程的管理上,设法将环境的外部性成本内部化到产品的成本中去。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环境保护中的保险手段。

一般认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以被保险人因玷污或污染水、土地或空气等环境资源依法应承担的赔偿责任作为保险对象的保险。它要求投保人依据保险合同按一定的保险费率向保险机构缴纳保险费,当被保险人因污染环境而应承担损害赔偿和治理责任时,就由保险公司代为支付法定数额的保险金。企业参加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一旦责任事故发生,由保险公司及时对受害方进行赔偿,避免责任难以落实的情况,同时也通过市场手段平息纠纷,减轻政府的额外负担。

因此,针对沙埂村的水污染问题,建议可由流域内相关乡镇企业、农户和县乡两级政府共同出资,为相关的灌溉渠系及水源购买保险,实现风险转移,从而将公用事业的管理与维护推向市场。

3.2.3法律手段

1)进行相关立法实践,提高水污染违法者成本

我国水环境污染处罚力度偏低,缺乏足够的震慑能力,甚至出现违法获得的好处远大于守法带来的利益,这里涉及守法成本和违法成本的问题。这两个成本在社会生活中对人们会起一个导向作用,如果守法成本高了,人们就会规避法律约束。出现“守法吃亏,违法发财”的极为不正常的现象,导致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受到严峻挑战。

面对像沙埂村这样的水污染事件,国家应尽快制定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完善排污收费的有关制度、污染损害赔偿制度、两罚制等一系列新的制度措施,加大违法处罚力度,让违法者付出更大的成本,包括“倾家荡产”,增加法律的严肃性,让环境违法者付出更大的违法成本,这样才能树立守法的信心,水污染治理才能从经济上得到保障。2)推动环境司法创新

到目前为止,水污染防治工作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面临严峻考验。而一些地区已经开始了大胆的尝试,以推动环境司法创新,例如:成立专门的环境保护法庭,集中审理环境案件;尝试环境公益诉讼制度,鼓励检察机关、社会团体加入环境执法;积极发挥司法审查职能,支持行政机关依法执行,督促行政机关依法作为,及时执法。

在充分肯定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发挥能动性,加强环境司法保护所做出的努力以外,我们也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各级人民法院可以在环境案件审判规则和实践上深入创新,并专门针对涉及环境保护案件(包括与环境信息有关的政府信息公开案件)开展调研指导工作;努力学习国外成功的经验,积极参与国际环境司法保护工作的交流与合作;支持环境公益诉讼的实验性案件,加强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研究;完善相关制度,适时出台司法解释;培养一支具有专业技术能力,高素质的环境保护案件的审判队伍。

3.3精神层面

国务院环境部副部长潘岳曾经说过:“环境保护不是技术问题、不是政治问题,而是道德问题。”我深以为然。一切技术和制度层面上的手段和方法都需要通过人的意识来起作用。因此,提高人的环境保护意识则是核心,而宣传和教育则是重中之重。

3.3.1通过警示教育,以大旱为契机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水资源保护意识

通过公益广告等一系列现代大众传媒,运用恐怖诉求等手段,即展示一个具有极强感官震撼效果的、甚至可怕的情景(例如:世界上最后一滴水就是人类的眼泪),营造出环境破坏对生存坏境恶劣影响的情境,来唤起受众的焦虑和不安,进而指出恐怖情景可以通过增强环保意识,投身环保行动予以缓解甚至解除。

针对沙埂村村民,我们可以借此次大旱为契机,通过恐怖诉求的手段将水污染的程度以及村民所蒙受损失的程度进行相应地放大,特别要将水污染问题与其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使之在短时间内能从水污染问题联想到旱灾所造成的严重损失,意识到水污染问题的紧迫性。以此为途径针对受众的文化水平和接受能力予以宣传,引起他们的重视。尤其在当前我国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不高、认知能力有限的情况下,通过采取警示教育的方式,相对于普通的政策宣示来讲,要更加地行之有效。

3.3.2通过普及国家法律政策,借助于典型宣传,以加强公众对于环境保护的理解

在环保知识的普及过程中,我们尤其需要加强公众对于环境领域的政策和法律的认识和了解,从而达到自觉守法的目的。

针对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在沙埂村村民、周边乡镇企业及其他单位中,树立违法和守法的两方面典型人物和事迹。对于违法者,特别是在水污染问题上“罪大恶极”的人物,我们应将其劣迹进行曝光,使公众认识到该类人物对公共环境所造成的危害,在公众中形成一种对污染者人人喊打的局面。并根据国家的一系列法律、政策对其进行从重严惩,要让污染者在“政治上身败名裂,经济上倾家荡产,思想上深恶痛绝”,使之从思想根源上认识到“破坏环境,害人害己”。同时,也能让公众看到污染者的“悲剧性结局”,引以为戒,避免破坏环境给他人与社会,尤其是自身所带来的一系列恶劣影响。

对于守法者,尤其是主动保护环境的人,我们应当予以重奖,并通过各类媒体对其进行大肆宣传和报道,甚至对其授予一系列比较高级的荣誉,从而在公众中产生一种轰动性的效应,即“保护环境,无上光荣”,在社会中倡导这样一种保护环境的新风尚。

通过对环境问题中“守法者”和“违法者”两类典型的宣传,较为明显地突出二者之间的反差,从而让公众在潜意识(建立于趋利避害的根本动机之上)中树立起公众的守法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以便更加自觉地遵守法律、保护环境。3.3.3加强青少年的环保教育,从小树立起环保理念

农村的中小学生将成为未来农村的主要领导者和生产者,只要他们在学生时代树立了环保意识和观念,在将来的工作和劳动中就会自觉地关注环境保护问题。

以沙埂村为例,鉴于该村的现实情况,以学校为环保教育的基地,展开广泛的环保宣传和实践活动,是培养和提高农村居民环境意识和素质的最好途径。学生在学校所受到的环保教育,不仅会对学生自身的环保认识产生影响,而且也可以间接影响到学生的家长。

通过对该村的一些中小学生进行调查,我们发现在他们的课程体系中,关于环保教学内容的单设科目较少。学校在开展环境教育时,可以将环保内容渗透在相关学科中进行。教师在教授学科知识的同时,应结合农村实际生产、生活中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对学生进行教育,加深学生对环保问题的认识。例如,针对当前农村中由于大量使用化肥而导致的水污染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鱼虾死亡、人畜中毒等问题就可以在化学课上指明原因:这是由于化肥中所含的氮、磷等成分污染了水体所造成的。诸如此类的教学方式,一方面联系实际使课程更为生动有趣,一方面又宣传普及了环保知识。

此外,启发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是进行环保素质教育另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使学生产生环保参与意识的最佳途径之一,只有将所学到的环保理论知识自觉地运用于日常生活之中,才能使环境教育获得最终的成功。在学生中不失时机地开展“节水周”、“植树日”、“收集废旧电池”、“回收白色垃圾”等活动,都会深刻触动到学生的思想,使他们的环保意识转化为自觉的环保行动,进而去影响和规范家庭行为,形成一种“人人促环保,户户促环保”的好局面。

开展送书下乡,针对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可塑性强、世界观与价值观没有形成等特点,通过一些漫画、图书、动画片等媒介,以其喜闻乐见的形式潜移默化中影响他们;使其了解一些环保方面的常识,从小树立环保意识,为祖国的未来培养环保行动者。

3.3.4建立企业和个人的环境社会责任档案,促使其环境意识的培养

可以参照一些发达国家所建立的社会诚信档案,由公安户籍部门、环境部门、民政部门、税务部门、财政部门和银行等单位共同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环境社会责任信息网络,并将公民的环保或污染记录载入个人身份信息内,利用二代身份证可以全国联网查询的特点,为公民建立信息全国可查的环境社会责任档案。

通过这种方式,对环境社会责任系数较高的个人进行区别对待,尤其是对于农村群众来说,更要将环境责任记录与其切身利益紧密结合起来:可以针对其环境责任记录,在外出务工时优先聘用那些环境社会责任意识较强的农民,尽快解决其进城务工问题,甚至户口问题;在政府征地的过程中,给予那些环保治污先进个人多出一定份额的补助;在其子女上学时,对于外出务工农民身边的子女,可以降低其在所暂住地的入学门槛。

而对于一些环境社会责任档案记录比较优良的企业来说,我们也应当给与其相应的优惠政策:在其贷款时,可根据其社会责任记录,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放宽贷款资格的要求,适当延长还款期限,并减少其贷款障碍;并且根据其治污表现,在税收政策上对该类企业给与一定的税收优惠。

我们可以通过建立企业和个人的环境社会责任档案的方式,来让企业和公众都能够实实在在地看到环境保护给其自身所带来利益,从而在其内心深处树立这样一种环保、“向善”的欲望,有助于树立更多人的环境责任意识。

四、结论

农村水污染随机性大、发布范围广,如何防治是个世界性的难题。在我国,粗放分散的经营模式更是将治理的难度无限放大,这注定农业农村节能减排将是一个艰苦而又缓慢的过程。正因为如此,政府推动、政策支持和全社会关注就变得尤为重要。长期以来,一些地方和部门只把目光盯在城市,盯在大企业,而对农业农村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和困难度缺乏足够的重视。

如今,粮食供给、农民增收的压力依然紧迫,而农业生产面临的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却日益明显,已成为制约农村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业农村节能减排不仅限于为实现国家“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作出贡献,对于要完成向现代农业转型,乃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都具有重大意义。农业农村节能减排,已经是农业和农村工作面临的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农业农村节能减排是一项事关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大工程,需要举全国之力、集民众之心作共同努力。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土地是人类的衣食父母。农村节能减排问题是一项事关当代和后代人共同利益的问题,需要作长期不解的努力。保护好农业生态环境,这既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赵士洞,汪业勖.生态系统管理的基本问题[J].生态学杂志,1997(4).[2] 张光辉.中国水与环境问题及其对策探讨[J].地质科技管理,1999(1).[3] 杨晓波,奚旦立,毛艳梅.农村垃圾问题及其治理措施探讨[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4(4).[4] 苏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浙江的经验和启示[J].浙江经济,2006(4).[5] 李贵宝,王东胜,谭红武,等.中国农村水环境恶化成因及其保护治理对策[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3,1(2).[6] 安徽省统计局.安徽统计年鉴——2005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第三篇:我国贫富差距研究现状分析

我国贫富差距研究现状

(孙海鹏 清华大学 北京 100082)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已成为社会热点话题之一。我国贫富差距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描述现状、探索原因、分析影响及提出对策四个方面,本文从以上四个方面,综述了我国贫富差距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贫富差距 影响 对策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居民收入显著提高,但与此同时,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甚至悬殊,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一大难题。正确判断我国贫富差距的程度及影响,分析形成的原因,提出如何缩小贫富差距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我国贫富差距的现状

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于1922年根据洛伦兹曲线提出的,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基尼系数为0,表示收入分配完全平均,基尼系数为1,表示绝对的不平均。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社会收入分配“高度平均”,0.2-0.3之间表示“相对平均”,在0.3-0.4之间为“比较合理”,0.4-0.5为“差距偏大”,0.5以上为“高度不平均”。根据经验数据,人们通常认为0.4是基尼系数的警戒线。

在近日出版的《财经国家周刊》上,北京大学教授夏业良发表文章指出,根据世界银行的最新报告,2009年中国基尼系数为0.47,在所公布的135个国家中名列第36位,而欧洲与日本的基尼系数大多在0.24到0.36之间。美国5%的人口掌握了60%的财富,而中国则是1%的家庭掌握了全国41.4%的财富,财富集中度远远超过了美国,成为全球两极分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我国贫富差距主要体现在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及行业之间等方面。

一是城乡收入不平衡。经济发展水平同我园大体相当的国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体上是1.7倍左右。而根据我国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1985年为1.86倍,2004年公布的是3.28:1,2005年的数字是3.3:1,2007年为4.5:l[2]。有众多研究表明如果把城市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因素考虑在内,我国城乡实际收入差距在6倍左右。南开大学的周云波认为,“城乡居民之间的差距是我国最为重要的收入差距,对全国居民收入差距的贡献逐年增加。城乡收入差距占全国居民总体收入的比重超过50%,对全国居民总体收入差距增加值占80%”[3]。这说明我国的城乡实际收入差距是世界上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二是东部和西部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978年是西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1.2倍,2003年为1.5倍,2007年为2.5倍。城镇居民纯收入东部地区1978年是西部地区的1.5部,2003年为3.5倍,2007年为4.8倍。

三是电力、电信、石油、金融、保险、水电气供应、烟草等国有行业的职工数不到全国职工总数的8%,但工资和工资外收入总额却相当于全国职工工资总额的55%;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的2倍到3倍,如果加上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差距可能更大[1]。[2][1]我国贫富差距的影响

贫富差距具有一定社会功能,这种社会功能一般表现为正面功能和负面影响两个方面。

2.1 合理的收入差距的积极作用[4]

(1)合理的收入差距,既能激发人们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又能激发人们为创造社会财富而奉献自己的体能和智能,有利于鼓励知识创新、科技创新。

(2)合理的收人差距,有利于激发人民群众创造、积累财富的积极性,有利于尊重和保护一切人民的劳动,有利于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益和合法的非劳动收益。《物权法)第六十五条明确规定:私人合法的储蓄、投资及其收益受法律保护。

(3)私营企业主的剥削收入是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对于技术、专利、资本,如果你不准他获取收益,他就不会投入。合理的收入差距有利于克服平均主义,产生示范效应、劳动效应,鼓励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收入较高者为收入较低者起了示范带头作用,这就在客观上调动和激励了劳动者和经营者的生产积极性。

2.2 收入差距过大的负面影响

适当的收入差距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当前收入分配问题中,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负面影响越来越明显。收入差距过大使消费倾向下降,导致有效消费需求不足,并且收入差距过大会影响劳动者的积极性,不利于人力资本的投资而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5]。贫富差距过大的影响不仅是经济问题,更重要的是社会和政治问题,贫富差距过大影响社会和谐和稳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影响社会心理,引发社会不满情绪的滋生蔓延,影响人心所向,容易生成社会不稳定的心理温床。人们对收入差距的关注度非常高,并且普遍认为当前我国的贫富差距过大,大多数人会感到造成收入差距过大的原因不合理、不公平,很容易失去心理平衡,产生仇富心理,将影响社会的稳定。彭文英(2010)认为贫富差距对大学生身心健康会产生严重的影响,主要包括因自卑而产生抑郁心理、仇富进而仇社会心理、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及自闭心理等[7]。

(2)影响社会秩序,特别是会诱发违法犯罪活动,危害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首先,从犯罪率上看。据统计,1981~2004年,全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从0.278迅速上升到0.462,居民收入不平等程度扩大了66.2%。与此同时,以公安机关立案的刑事犯罪案件为例,198l~2004年,全国犯罪率从89起/10万人上升到363起/10万人,增加了3倍,犯罪率以6.3%

[8]的年均增长速度在快速上升。

(3)影响社会结构,容易导致社会结构失衡或畸形化发展,激化阶层矛盾,严重时会导致阶级对立和社会动荡。“橄榄型”社会结构是最有利于社会稳定的均衡合理的现代社会结构,即中产阶级占社会的大多数,而贫富差距过大的危害之一就是产生“金字塔”型的社会结构,激化底层人民的不满,这种不满往往会指向政府责任,尤其是非法致富、腐败贪污等,激化阶级矛盾,容易引发社会动荡[6]。[6]我国贫富差距产生的原因

贫富差距问题的形成与扩大是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学术界对于这一复杂问题也有不同的看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市场经济与不完全竞争,加上行业进入障碍、城乡二元制结构、劳动力流动受阻等因素,行业、城乡、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巨大。这些差距中既有资源禀赋的原因,也有后天不公平因素的影响。(2)政府财政分配作用的局限性。表现为:一是在以间接税为主体税种的税制结构下,中低收入者承担了更多的税负;二是以货币收入作为个人所得税计税基础的做法,并不能保证对真正高收入者的征税达到切实的效果;三是以购买性支出为主的财政转移支出结构,有利于竞争能力强的高收入者;四是用于转移支付的资金不足、制度不完善。如用于社会保障的转移支付资金不足,大量低收入者难以获

得政府补助,进而维持生活;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不足,而且在决定转移支付的因素中,经济因素权重低于政治因素权重,许多经济不发达地区获得的转移支付反而更低。(3)人情为表象、腐败为实质的非法正常收入是造成贫富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4)国企改制与国有

[10]资产流失。(5)农村土地征用中的财富转移。(6)城市房屋拆迁中的财富逆向转移。[9]缩小贫富差距的对策

贫富差距的存在是合理而且是必需的,但问题是我们不能让差距过大,把握好”度”的问题。对于如何缩小中国现阶段过大的贫富差距问题。学术界有如下一些观点:

4.1促进农村发展,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

首先,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稳定、完善和强化对农业的扶持政策。其次,必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下决心调整投资方向,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再次,必须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包括深化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最后,要充分发挥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扩散效应和辐射作用,全面调整劳动力流动及户籍政策、城市化与小城镇发展政策及相关的产业政策,创造各种条件,增加农民收入。为此,要加快城镇化建设,使进城农民享有城镇居民同样的就业机会和工资报酬;要尽快改革我国户籍制度、教育制度等限制农民进城的种种政策壁垒,以适应人口流动的现实。

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大政策扶持和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从财政、金融等方面落实给予中西部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快建立长期稳定的西部开发资金渠道,加速中西部经济发展的步伐,逐步缩小地区差距。

4.2 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改革税收制度,发挥税收在调节收入分配中的作用

初次分配要注重公平,逐渐提高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针对目前存在的资本要素参与分配处于强势地位,劳动要素参与分配体现不足的情况,政府的收入分配政策应适当向劳动方面倾斜,提高劳动要素报酬水平,提高劳动收入在GDP中的比重,提高工资在成本中的比重。

另外,采取措施,鼓励三次分配。三次分配是指先富起来的人在自愿的基础上,拿出自己的部分财富,通过慈善事业等方式,来帮助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改善他们的医疗、文化、教育和生存条件。三次分配是调节社会分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为富裕者进入社会救济领域开辟法律、社会、舆论通道。允许私人建立各种非营利性基金会,鼓励富裕者介入各种形式的慈善事业等。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缩小贫富差距的重要调控手段。针对我国基尼系数不断上升,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的国情,政府应加快完善税制改革,健全税收调节机制,强化税收征管力度。一是加强对个人所得税的征管。二是改革完善财产税。

4.3 大力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当前的重点是尽快建立对困难群体的利益保障机制。尽快制定和实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和《失业保险条例》;进一步加大对困难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帮助困难企业解决社会保险金和医疗费等的拖欠问题;出台针对低收入职工特别是困难职工群体参加的社会保险计划;建立政府与社会共担的医疗救助机制,解决城市低保人员和农民难以享受医保的问题;加紧研究《企业工资条例》,对工资的确定原则、依据、拖欠工资等违规的行为处罚力度等等作明确规定,保证低收入者的收入受法律保护;充分发挥群众团体和慈善基金会、红十字会等民间组织的作用,形成多层次的社会救助机制[5]。

4.4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管力度,坚持取缔各类非法收入 [9][5]

打破行业垄断,一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消除行政权力直接配置社会资源,缩小国家垄断行业的范围;二是审计、税务部门要加强行业监管,制止一些垄断行业收入分配,过分向个人倾斜的政策,把福利货币化,隐性收入显性化[11]。

坚持取缔各类非法收入。取缔非法收人,必须从源头抓起,充分运用法律手段,打击各种违法经营活动,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特别要加大对腐败行为的惩治力度。强化对掌握权力和掌握公共资源的公务人员和机构的监督和约束,铲除腐败,缓解收入分配领域的矛盾。依法惩处侵吞国家财产和以偷税漏税、权钱交易等非法手段谋取利益的一切腐败行为。

参考文献

[1] 夏业良.中国的财富集中度超过美国[J].财经国家周刊.2010(12)

[2] 中国统计年鉴2008[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3] 周云波,覃晏.中围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实证分析[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4] 周智年.简析中国贫富差距问题.理论月刊[J].2010(2):128~130

[5] 王明华.论贫富差距过大的危害及对策.西南民族大学学报[J].2007,195(11):233~236

[6] 胡联合,胡鞍钢.贫富差距是如何影响社会稳定的[J].江西社会科学,2007(9):142~151

[7] 彭文英.贫富差距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0,625(12):88~89

[8] 王刚,张庆旭.论贫富差距对犯罪的影响[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134(2):123~125

[9] 程婷.财税政策调节社会贫富差距的思考[D].厦门:厦门大学,2009

[10]贺蕊莉.财政调节贫富差距作用的局限性分析[J].财政研究,2005(7)

[11]张光年.我国贫富差距扩大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特区经济,2007(6):35~37

第四篇:我国农村假冒伪劣商品现状研究及对策

我国农村假冒伪劣商品现状研究及对策

摘要:“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农民朋友们在用自己的血汗创造社会财富,构筑国民经济基础的同时,却承受着不能承受之痛――假冒伪劣商品的坑害。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消费者的权益保护意识、能力也在日益增强,国家在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力度在逐渐加大,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在农村,从生产资料到与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的生活必需用品,假冒伪劣产品依然是无孔不入。假冒伪劣商品仍旧泛滥,农民消费权益屡屡受损。一些消费者贪图小便宜,积极购买,加上政府治理力度不够,假冒伪劣产品更加泛滥。假冒伪劣产品已经普及到食品、药品、家用电器、农资等各种产品,不仅扰乱了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给人民的生活以及工农业带来了极大的损害。本文先从农村假冒伪劣商品的生产入手,分析假冒伪劣产品的现状及出现原因,再针对原因做出一系列的治理措施,最后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希望农村消费者能够警醒,加入坚决抵制假冒伪劣商品的行列中来用实际行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治理措施;假冒伪劣商品;成因

年来我国农村市场的假冒伪劣商品层出不穷,农村全然成了假冒伪劣商品的倾销地,如天堂一般。假冒伪劣商品出现在农村的频率大大高于城市,有些制假贩假的行为甚至直接针对农村市场,这给广大农村消费者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同时也弱化了农村市场。农村市场日益成为假冒伪劣商品的聚集区,农民作为假冒伪劣商品的重要消费群体,由于受收入水平、消费习惯及维权等方面的限制,还未能自觉参与到抵制假冒伪劣的现象。假冒伪劣商品问题是多年来困扰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近几年已引起人们的重视,政府主管部门和消费者协会在城市市场打假方面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做了不少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农村市场,打假工作仍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农村工业品市场,假冒伪劣商品问题仍然比较严重,既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又影响了乡村的发展。

一、农村假冒伪劣商品的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规定,“假冒伪劣”包括四种情形:一是掺杂、掺假;二是以假充真;三是以次充好;四是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假冒产品是指使用不真实的厂名、厂址、商标、产品名称、产品标识等从而使客户、消费者误以为该产品就是正版的产品。伪劣产品是指质量低劣或者失去使用性能的产品。

在国际上假冒伪劣产品被视为是“仅次于贩毒的世界第二大公害”。中国消费者协会的一项调查显示,假冒伪劣商品在农村越来越猖獗,农村市场正在面临着各种假冒伪劣商品的侵蚀,主要是衣服、食品、药品、家电、烟、酒、化妆品等,包括了人们的衣食住行。

当前,假冒伪劣产品泛滥成灾,不仅坑害了广大消费者,损害了国家利益,而且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严重地危害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假冒伪劣在我国呈现屡禁不止的态势,甚至在部分地区还相当猖獗。

大量的假冒伪劣商品充斥着农村市场,对农村的经济环境和发展构成了特别大的伤害。长久以来,禁而不绝的假种子、假化肥、假农药等,因为农村监管不严、人民法制意识不强导致农村成为假冒伪劣产品的倾销地。

二、农村假冒伪劣商品的危害

假冒伪劣产品盛行,扰乱社会秩序,已经影响名优企业的信誉和生产销售,对人民的生活消费造成困扰,阻碍国民经济的发展。各种制造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之范围广法、手段诡谲、后果严重已经达到了令人无法容忍的程度。

(一)危害人民的身体健康,损害财产安全

全国各地每年都会出现毒酒事件,都会有数以千计的消费者中毒致残致死;春节期间,每年都有大批量的假冒伪劣的烟花爆竹销往农村,危害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劣质电器、电线也是造成事故的“元凶”,造成火灾或是电到人;还有大量的变质变坏的小零食,一般都是农村的小孩子吃,不仅影响身体健康,还影响智力发育。

(二)给农业生产造成破坏

农村生产关系到所有老百姓的菜篮子和米袋子,如果农民在种子、化肥、农药等基础农资产品的消费上遭遇困难,而又因为维权困难而得不到彻底解决,长此以往下去只会让坑农害农行为越来越嚣张,最终威胁到的是农业生产安全。如在棉花羊毛中掺假,严重危机棉纺毛纺的发展,种子不发芽、农药不杀虫、化肥不促长造成农作物和粮食严重减产,甚至颗粒无收。农民甚至为此倾家荡产,有苦无处诉。

(三)给名优企业造成极大的危害,使名优企业的名誉受损

畅销的名优产品被假冒侵权是司空见惯的事实。市场上被假冒的产品都是一些质地优良,深受消费者喜欢的在国内外市场上都有较好信誉的品牌产品,名优企业产品的市场被挤占,企业辛苦创立的品牌形象受到损害。还有的地方出现打假主题错位现象,企业为了打假甚至出现频临倒闭的现象。例如曾获得巴拿马博览会金奖山西汾阳杏花村汾酒受到山西朔州假酒案的连累,销量下降了将近一般,多年来盈利的企业因此亏损。正由于假冒伪劣产品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更有的甚至更超过了真品的销量使企业荣誉受损,销售量下降、效益滑坡、生产力闲置、工人下岗、合法企业频临倒闭。曾风靡一时的太阳牌锅巴现在已经是西边的太阳风光不再。假冒产品破坏了名优企业产品的形象,让消费者难辨真伪,望而生畏已经使名优企业的损失惨重,又为由于假冒伪劣产品引起的事故索赔和为捍卫自身荣誉的所进行的调查、诉讼、打假所支付的各类费用,又使企业在经济和精神方面不堪重负。如玉溪卷烟厂与假冒“红塔山”香烟每年在打假维权方面都耗资逾亿。

三、农村假冒伪劣商品泛滥的原因分析

农民最受假冒伪劣商品的坑害,不仅仅是因为农民是市场上最大的消费群体,还存在着诸多原因:

(一)农村消费者辨假能力差、消费水平低、维权意识不强

相对于城市居民来说农民识假辩假能力不强,自我保护意识差。如轰动全国的毒奶粉事件,很多的农村的父母是在铺天盖地的公告下才知道领着孩子去医院检查,喝水的杯子也是没有任何标示的,还有一些没有通过药监局审核的不明药物每年都会大批量的运往农村。大多数农民不会联想到他们身体不健康是和假冒伪劣商品有关,而是听天由命,承受痛苦。

(二)农村的市场环境更适合假冒伪劣商品的生存

农村是制假售假的重灾区,因为与城镇相比,农村市场更适合假冒伪劣商品的生存。近几年来,随着城市居民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打假的呼声越来越高。执法部门在城市也加大了打假的力度,使不法商家在城市经营假冒伪劣商品有越来越大的风险,往往是得不偿失。所以,很多不法商家就把在城市无立足之地假冒伪劣商品售像信息不灵的农村,以至于农村市场出现了品种繁多、数量庞大的假冒伪劣产品。

(三)执法监管不完善

1、市场法治不健全。目前在我国虽然制订了许多有关打假的相关法律法规,但有些法律法规制定的还不够完善,可操作性不强。如在《商品质量法》中缺少详细的追究责任的办法;对于举报假冒伪劣商品生产窝点的举报人的奖励办法在有关法律法规中也没有涉及。[1]这些问题都给制假售假者有可乘之机。

2、各种监管缺失。农村幅员广阔,点多线长,一些执法部门在农村根本没有设立。比如,监管机关只设在县级以上,基层监管缺乏,使得假冒伪劣产品认为天高皇帝远。更有些执法人员素质低下,为谋取个人利益,在工作中徇私舞弊,给制假售假者通风报信,互相勾结,纵容包庇的现象时有发生,更有甚者甚至会直接参与制假售假等也增加了打击制假售假者的难度。

四、农村假冒伪劣商品的治理对策

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违法犯罪活动,既是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规范市场行为,为市场经济有序、快速发展提供保障基础,也是体现我党执政为民的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它也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营造良好市场和投资环境的需要。[2]

由于现行法律法规不健全,管理制度落后,政出多门等是造成农村市场“失管”的主要原因。出现了市场混乱互相推诿、多头管理先利益的现状。想要解决好这一根本原因,应该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农民消费者的教育

1、提高农村消费者的整体素质,使其对商品和服务具有一定的识别能力。

2、引导消费者进行科学合理、文明健康、适度适量的消费。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念。

3、帮助农村消费者掌握生产消费所必须知道的常识。

4、加强消费者识假辩假和维权的能力。让农村消费者知道假冒伪劣商品为什么不能买,买了又该怎么办。不断提高他们的品质和维权意识。

5、让消费者了解假冒伪劣商品给生产生活所带来的危害。

(二)完善农村商贸体系

1、建立健全农村市场长效的有效机制,实施农村市场监管机制。建议国家尽快完善农村市场市场监管法律法规体系,全面完善法律法规。依托已经建立各项打假的网络体系,发现查处违法行为,将假冒伪劣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防止假冒伪劣产品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产品安全社会监督,努力营造安全的社会氛围。

2、积极推进农村商品示范店的建设,合理布局农村的超市,努力打通商品从厂家到农村商家的关节,让农民在购买商品时有更大选择余地;对农村市场经营主体准入严格把关,加强培训农村商品经营业主,增强他们辨别商品真伪的能力;建立和落实进货验收制度,严把关商品的进货、初核,确保合格产品走进农村市场。

3、进一步加强农资市场监管,规范农资经营行为,突出打击销售假冒伪劣肥料、农机具、农膜等违法经营行为,切实解决农牧民生产后顾之忧。[3]强化违法广告的查处,展开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医疗药品、保健食品、化妆品等为重点内容的整治活动。

(三)加强法制法规的建设,加大处罚力度

目前,我国法律法规对制假售假的行为的处罚有如隔靴搔痒,对制假售假的企业的处罚与其所获得利润根本无法相提并论,根本起不到震慑的作用。正因为我国的法律法规对制假售假的纵容,假冒伪劣商品才会在我国屡禁不绝,才使得制假售假的企业层出不穷,甚至有的企业更是屡犯不改。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法制法规的建设,加大对制假售假商品企业的惩罚力度。对于制假售假商品的企业,一旦发现,不但要没收其非法所得,还要处以高额罚款,罚款的数额应足以使其破产,同时还追究相关责任人的刑事责任。另外,还可以设立“终身追究”,让企业对其生产销售的商品承担终身责任。无论何时何地,企业一旦被发现涉及假冒伪劣都将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只有如此才能使制假售假的企业得不偿失,不敢以身试法。

(四)发挥舆论的监督,形成良好的打假风气

加大执法宣传力度,树立典范,弘扬正气。通过宣传法律法规,提高经营者的自律能力,教育广大人民群众识假拒假,[4]进一步规范媒体行为,让其充分发挥群众“眼睛”的重要作用,通过广播、报刊、电视等各种形式对假冒伪劣商品进行曝光,警醒消费者不要购买,打击制假售假道德嚣张气焰,把制假售假者当做“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在全社会形成打假治劣的良好风气。

结束语

其实,近年来,国家在农村消费市场的监管和维权方面已经做出了不少的努力,现阶段需要完善的是,让维权意识在农民群体中深入人心,并且主动提供消费行为的指导,让农民树立起正确消费观念,进而掌握维权的方法方式,打通农民维权的渠道,让农民维权不再困难。

“3・15”是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公众认知度也越来越高,消费者主动维权的意识也在逐渐增强。然而,在农民这一最庞大的消费者群体中间,他们的维权意识还稍显陌生,维权还仍然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近年来,农民收入明显增幅,但农民在消费中的弱势地位却没能得以改善。农民的权益不能被忽视,农村更不应成为被“3・15”遗忘的角落。

>参考文献:

[1]曹涤环.假冒伪劣农资的新动向及其打假对策[J].农药研究与应用.2011(2)

[2]肖陆军.中国食品安全的迷惑与思考[A].2011中国科协热点问题学术报告会论文集.2011年

[3]刘磊.浅议农村假冒伪劣商品存在的原因及治理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7)

[4]丁志华,谢守祥.对我国假冒伪劣商品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0(5)

第五篇: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 通过对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发展概况的介绍和当前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的现状分析, 指出了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为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相关研究提供基础和借鉴。关键词:水资源;城市污水处理厂;现状;存在问题;对策研究

目前, 我国水资源形势比较严峻, 一方面, 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不足2300m3, 属13个严重贫水国家之一;另一方面, 我国的水环境污染较为严重。2006年, 全国地表水总体水质属度污染,在国家环境监测网实际监测的745个地表水监测断面中, Ⅰ~ Ⅲ类, Ⅳ、Ⅴ类, 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40%、32% 和28%。我国城市水环境形势更是不容乐观, 在2005年监测统计的5个城市内湖水质全部为Ⅴ类和劣Ⅴ类, 其中昆明湖和玄武湖为Ⅴ类水质, 西湖、东湖和大明湖为劣类水质。同时, 我国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在逐年增加,目前已超过工业废水排放量, 占全国废水排放总量的55.3%。因此, 作为城市水环境污染防治的重要措施和手段之一, 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发展概况

近年来, 在我国环保事业加快发展的形势下,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步伐也在加快。从1998 ~2006年, 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由266座增加到937座;污水日处理能力由1136万t增加到6360万,t增长了5倍多;实际污水日处理量也从29亿t增加到163亿,t 其中日处理生活污水由20亿t增加到130亿t(表1)。我国的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也由10.3% 上升到43.8% , 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的地表水环境, 尤其是城市水环境。

表11998~ 2006 年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概况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现状

2006年, 我国共有污水处理厂937 座, 设计处理能力6360 万t /d, 当年共处理污水163 亿,t其中处理生活污水130亿,t 占79.8%。污水处理厂最多的省是江苏, 共有154座, 其次是山东和广东, 分别为104座和84座;而污水处理能力最大的省是广东, 达到701万t /d, 其次是江苏和山东。2006年, 我国城镇生活污水平均处理率为43% , 同比上年增加了5.3%。其中, 北京的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最高, 为89.3% , 其次是上海、天津, 分别为77.0% 和73.9%。而广东虽

然污水处理能力最大, 但由于其排放的城镇生活污水量全国第一, 致使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仅为42.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 宁夏、云南的污水处理能力在全国仅处于中等以下水平, 但由于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较小, 因此, 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排在全国前5位, 超过江苏和浙江等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大省。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存在问题

3.1 总体处理能力偏低, 地区分布不平衡

尽管近年来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发展很快, 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也有较大提高, 目前达到43.8% ,已经超过墨两哥(2005年数据)和土耳其(2004年数据)等国家, 但和世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德国, 瑞士、英国、荷兰等西欧发达国家的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都超过90% 以上,我国近邻的日本和韩国的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了67.0%和78.8%。

截止2006年底, 我国335个地级市中, 只有243个城市建有不同规模的城市污水处理厂, 仍有92个地级市在其辖区内没有一座污水处理厂。因此, 我国的城市污水处理事业任重而道远, 要实现十二五期末主要污染物同比下降10% 的目标,必须大力发展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4 对策和建议

4.1 加大对污水处理设施的投入

我国目前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不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压力越来越大,因此, 今后我国仍需要加大对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财政投入。对于东部发达地区, 地方政府在充足的财政收入中一定要将建设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纳入重点支持范围, 加快城市污水处理步伐, 改善城市水体环境;而对于广大的中、西部地区, 国家要在财政上给予政策性支持, 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提高中、西部地区的污水处理率, 从而实现我国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的平衡发展。

4.2 拓宽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投资渠道

长期以来, 我国污水处理及配套设施系统一直是事业单位或准事业单位的运营方式, 大多是政府收费, 给污水处理厂按事业单位拨款, 政府在污水处理投资、建设、监管中完全是一肩挑, 这就使得我国污水处理事业发展进程不快, 效率低下。因此, 应尽快实现利用市场机制, 引入符合行业特征、有限且有效的竞争, 改变原来的投资、建设和运营体系, 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运营主体企业化和运行管理市场化, 这样必将拓宽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的投资渠道, 提高国家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率 ,目前, 城市污水处理厂的BOT、TOT 模式已在部分地区开展, 尽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但随着政策制定和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 这种模式应该也会不断发展和完善。

4.3 提高污水和污泥的资源化程度

经过处理的生活污水达到一定的标准之后就成为了资源, 如果直接排入水体而不进行有效利用就是一种浪费, 尤其是干旱、半干旱的缺水地区。因此, 一方面, 政府要建设分类供水系统, 为实现中水回用建立基础, 另一方面, 要制定积极的政策措施, 采取经济手段鼓励中水回用, 防止浪费。同样, 对于污泥也要采取积极的经济政策来鼓励和支持污泥回用, 加大对污泥处理的研究力度,做到保证污泥得到有效处理, 不造成二次环境污染, 最大限度地利用污泥, 变废为宝, 实现污泥利用的资源化。

4.4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要规模适度

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要立足实际情况, 规模适度建设。规模过大, 一次性资金需求过大, 资金不能及时到位, 工程建设周期长, 有限的资金投入不能尽快产生效益;规模过小, 既满足不了当地的污水处理需求, 又形不成规模效益。因此, 建设污水处理厂要在一个适度的规模水平上, 这样才能运行成本最低, 从而取得最佳效益规模。据研究, 超过30万t/d处理能力的大型污水处理厂就不具有规模经济效益了, 相对而言, 小型(< 1万t/d)和规模为5~ 20万t/d 处理能力的污水处理厂效率较好。

参考文献:

[ 1]刘昌明, 李丽娟 解决我国水问题的途径[ J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1999,(3).[ 2]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中国环境统计年报(1998 ~ 2005).[ 3] 田文龙, 刘瑶环 我国污水处理事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J]中国科技信息, 2006,(3).

下载我国农村污水生态处理研究及现状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农村污水生态处理研究及现状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现状研究

    【关键词】农村 ;公共卫生;服务模式中国 拥有70 %的农村人口,这部分人群的卫生 问题 对我国卫生事业的全面 发展 有着重要 影响 。20世纪60~70 年代,具有中国特色的三级预防......

    我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现状研究

    我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现状研究 作者:时间:2010-07-10浏览次数:4189 次 中国拥有70 %的农村人口,这部分人群的卫生问题对我国卫生事业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影响。20世纪60~70年代,......

    我国农村垃圾产生量及垃圾收集处理现状

    我国农村垃圾产生量及垃圾收集处理现状 2010-12-17 10:14 环卫科技网 作者:姚伟 曲晓光 摘要:目的了解我国农村不同类型的垃圾产生量及垃圾的收集处理方式,为制定垃圾分类、收......

    我国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我国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1-8-8信息来源:《中国市场》 作者:毛清华 摘要: 我国绝大多数中小企业企业文化缺失或者病态,从而使得企业的生存与可持续......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现状分析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现状分析 【摘 要】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稳步提升,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改善,实现了人民生活......

    农村小学生厌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浅谈农村小学生厌学现象及对策 清水县郭川学区 郭德戬 近年来,由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学校布局重组,农民的经济观、教育观逐步发生变化,另外,大专院校的毕业生就业不容乐观,致......

    我国农村法律服务现状与对策研究

    我国农村法律服务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要]农村法律服务的完善与否,关系到农村地区矛盾纠纷的解决以及农村社会的繁荣与稳定。现阶段,我国农村法律服务本身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农村......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现状分析及对策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现状分析及对策 一、关键词: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人口老龄化; 农村城市化; 公共财政 二、摘要: 文章通过分析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农村传统的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