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失业保险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5 00:44: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失业保险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失业保险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篇:浅谈失业保险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浅谈失业保险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众所周知,每个国家都有着社会保障体系去应对各种国民的生活问题,而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安置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等方面,其中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五个项目。那么这篇论文就将讨论一下失业保险在社会中的作用到底是怎样的。

首先,失业保险的定义是怎样的?

失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行的,由社会集中建立基金,对因失业而暂时中断生活来源的劳动者提供物质帮助进而保障失业人员失业期间的基本生活,促进其再就业的制度。

在我国,失业人员在满足: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已办理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按照规定参加失业保险,所在单位和本人已按照规定履行缴费义务满1年三个条件后,方可享受失业保险待遇,待遇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按月领取的失业保险金,即:失业保险经办机构按照规定支付给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费用。

(2)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的医疗补助金,即:支付给失业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发生的医疗费用的补助。

(3)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死亡的丧葬补助金和供养其配偶直系亲属的抚恤金。

(4)为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开展职业培训、介绍的机构或接受职业培训、介绍的本人给予补偿,帮助其再就业。

根据《失业保险条例》(国务院令第258号)对失业保险费缴纳的规定,城镇企业事业单位应按照本单位工资总额的百分之一到一点五缴纳失业保险费。单位职工按照本人工资的百分之零点五缴纳失业保险费。城镇企业事业单位招用的农民合同制工人本人不缴纳失业保险费。

《失业保险条例》规定:失业保险基金由下列各项构成:

(一)城镇企业事业单位、城镇企业事业单位职工缴纳的失业保险费;

(二)失业保险基金的利息;

(三)财政补贴;

(四)依法纳入失业保险基金的其他资金。

失业保险待遇是由失业保险金、医疗补助金、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职业培训和职业介绍补贴等构成。失业保险待遇中最主要的是失业保险金,失业人员只有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才能享受到其他各项待遇。

可以看出,具备领取失业保险条件的人员也是需要曾经就业过的,那么现今中国有哪些方面导致了较高的失业率呢?

一是劳动力供大于求。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1998年底,人口总数达12.5亿人,其中经济活动人口就达7.1亿。特别是八十年代以来,我国进入劳动年龄人口的高峰期,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明显上升,十年间上升近10个百分点。另一方面,我国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其他经济资源相对短缺,制约了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从发展趋势看,今后一个时期,每年新增劳动力在1000万人左右,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约3000万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将要加入到城镇就业队伍中。另外,随着企业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化,历史上形成的富余人员问题将要逐步得到解决,多年来积淀的大量冗员进入社会竞争就业岗位将成为必然趋势。可以说,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存在。

二是我国正在对经济结构进行重大调整,与之相适应,劳动力结构必然要进行相应调整,不可避免地会造成部分人员失业,这种结构性失业的状况增加了失业压力。

三是伴随着科技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一些领域特别是第一、第二产业的传统部门,不仅不能扩大就业容量,反而会减少用人,分流部分劳动力,致使失业人员数量增加。

四是由于许多失业人员技能单一,职业技术水平不高,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加上择业观念陈旧,不能依靠自身的努力开辟就业门路,加大了实现再就业的难度。

五是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覆盖面窄,市场就业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对劳动力流动和合理配置也有着明显的制约作用。

那么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就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强化失业调控,缩短失业周期,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社会可承受的程度。强化失业调控,有利于稳定就业,减少失业,切实维护和保障下岗失业人员合法权益。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切实发挥失业保险的就业促进作用是失业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在制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近两年,各级政府用于再就业的补助资金和失业保险向再就业服务中心调剂资金逐年增加,一方面保证了下岗失业人员基本生活费按时足额发放;另一方面用于下岗失业人员和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的职业培训和职业介绍“两项补贴”,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发挥了相当积极的作用。

总的来说,失业保险作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重要的一环,起到了维护社会安定,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等重要作用。失业人员通过失业保险可以促进自己提升劳动技能,从而满足再就业的要求。所以,在面对着高失业率的当今社会时,失业保险是不可取代也不可消除的一项重要的社会保障部分。而如今面临的问题则是如何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失业保险体系,继续造福更多被迫失业的人员,这些事则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第二篇:非公有制经济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非公有制经济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高智生

(云南省社会主义学院,云南昆明 650031)

[摘要]非公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物质基础;可以为社会提供广泛的就业岗位,促进社会稳定;可以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城市与农村的和谐;可以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生活水平差距。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必须重视这支力量。

[关键词]非公有制经济;和谐社会;重要作用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10.01.007

[中图分类号]F121.23[文献标识码] A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而提出的重大战略,也是全国人民孜孜以求的强烈愿望。非公有制经济作为改革开放以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济成份,不仅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

一、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物质文明高度发达、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前提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 “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可以说,推动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前提。而在这一方面,非公有制经济已经发挥了巨大作用。20世纪 80年代开启的广东等地,中期以来的江浙等地,90年代中期以来的福建、山东等地,都是主要靠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才得以迅速赶上并超过全国增长水平,从而走在全国经济发展前列的。21世纪初,中西部地区采取重大措施,加大力度鼓励、支持、帮助本地区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当地整个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由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才在改革开放短短的30年里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西方国家需要数百年时间才能取得的巨大成就。近些年,我国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年均为 9.4%,而非公有制经济年均增速则达 20%以上;非公有制经济已占我国 GDP的半壁江山,特别是在一些一般性竞争领域,有的已经超过了 2/3;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私营企业上缴税收的增长速度一直快于社会总税收的增长速度,上交税额已接近全部税收的一半,如果考虑其他方面的税收(如所得税、印花税等),那么全部非国有税收收入就已经占到国家税收的 68.5%。近期出版的由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主编,数据来源于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 2008年开展的第 8次全国私营企业抽样调查而形成的《中国私营经济年鉴

(2006年 6月 ─2008年 6月)》的数据显示:近两年来,中国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2008年上半年,中国登记的私营企业(含分支机构)为 623.9万户,比 2007年底增加 20.9万户,增长 3.45%;全国城镇有私营企业 379.9万户,占其总数的 68.9%;农村有私营企业 171.4万户,占其总户数的 31.1%。2009年 4月,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对北京、广东、河北、湖南、广西等 23个省市地区的民营企业家进行了《非公经济 36条落实与民营经济景气指数调查》的问卷调查与相关采访,得出的结果也令人兴奋:这 23个省市区的民营企业,在 2007年 8月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国家采取了一揽子扩大内需的宏观政策后仍然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水平,2008年的平均总资产为 40136万元,比 2007年增加了 12302万元,同比增长 44%;2008年平均利润额为3101万元,同比增长 25%;2008年平均纳税额为 1208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 26%。充分的事实雄辩证明:非公有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可以为社会提供广泛的就业岗位,促进社会稳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是社会稳定,而社会稳定的关键要素之一是解决国民就业问题。《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指出,要“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目标”,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就业岗位”。普遍看来,我国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就业问题一直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一是国民院校近些年来大中专毕业生逐年增加,就业人数也随之增多,二是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有一个再就业问题,三是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四是每年需要安置复转退役军人。这些人员数量大大超过可能提供的就业岗位。而且我们还应看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改革的继续深化,就业压力将是一项长期困扰社会稳定的大问题。这一问题不加以解决,构建和谐社会就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要经受住这一考验,必须解决好广大人员的就业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在孕育、产生和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巨大的劳动力需求,为缓解转型时期的就业压力、改善社会就业结构提供了巨大的空间。据权威报道:当前,凡是开放的经济领域都有非公有制企业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在我国相当多的家庭中都有在非公有制企业就业或者创业的人员。同样,据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 2009年 4月对 23个省区的调查显示:吸纳就业人员方面,虽然金融危机使得很多民营企业减少了就业岗位,增速明显放缓,但总体而言,民营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仍呈上涨趋势,2008年平均员工总人数为 681人,比2007年增长了 65人,同比增长 11%。这充分说明,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社会就业的主渠道,成为广大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

三、可以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城市与农村的和谐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我国的历史反复证明:农民是社会稳定的决定性因素。要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农业人口是一个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群体。我国改革开始于农村,最先受益的是农民,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在城市企业改革后,发生变化的重点开始由农村转向城市,而且,城市发生变化的势头很猛,持续的时间最长,直到现在仍然十分强劲。而农村则显得缺乏后劲,导致城乡差距拉大。这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个威胁。正因为如此,党中央提出了建设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列为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这是扭转我国城乡差别、工农差别

趋势扩大,推动全社会共同发展、和谐发展的重大举措。而在这一重大战略举措中,非公有制经济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我们可以看到,在数百家国家级、数千家省级和数万家县级农村产业化龙头企业中,绝大多数都是私营企业,它们已经成为推动农业产业化、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从我国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地域分布看,也绝大多数诞生、成长于我国广大农村的乡、镇、村,它 们在发展农村的二、三产业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包 括在发展农业产业化、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工业化、加速城镇化进程等方面。可以说,广泛分布于我国广大农村的私营经济,已经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城乡经济和谐的重要力量。以云南省为例,从 2006年开始,全省各级工商联根据全国工商联和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积极组织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参与农村建设,先期确定了 200户民营企业开展挂村帮扶,到 2010年将完成 1000家私营企业帮扶 1000个自然村活动。目前,全省已有一批非公有制企业采取对口帮扶、企业挂村、村企共建、户企结对等不同形式,与一些乡镇建立了联系,有重点、有组织地参与新农村建设,其中一些具有竞争力、带动力的龙头企业还通过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了传统农业的改造和提升。此外,在改善农民生活、搞活农村流通、繁荣农村市场方面,非公有制经济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云南是如此,全国各地情形大致相同。

四、可以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生活水平差距

和谐社会的重要内涵之一是社会成员之间的和谐。社会成员之间的和谐,又主要取决于经济生活的和谐。我们不能设想,生活在同一个社会中的人员群体,其生活水平差距过大也会和睦相处。不容否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普遍都有了极大的提高;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在这普遍的极大提高中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贫富差距,甚至有的地方还存在着严重的贫富悬殊。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的基尼系数为 0.45,这表明我国的贫富差距已经突破了国际公认的基尼系数警戒线 0.4。这份报告还说,占中国总人口 20%的最富裕人口占收入和消费的份额高达 50%,而占总人口 20%的最贫困人口仅仅占收入和消费份额的 4.7%。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也证实,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从 2003年以来急剧加大,目前已经达到第二严重的黄灯警戒水平。这些说明:我国社会潜藏着动荡的隐患。按稳定的社会结构理论,一个社会最理想的人口财富分配比例应是“橄榄型”,即富人和穷人各占少数,而中间收入阶层应该占绝大多数,但目前我国社会人口财富分配的比例还是 “哑铃型 ”。在这种中间阶层塌陷的情况下,贫富两极的对比自然就异常明显,二者之间的对抗就会更加突出,成为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这些年来,我国一些地方正是由于经济生活水平发展的差异,使得社会上一些人对新的社会阶层产生不正常心理,出现了一些“仇富”的恶性案件等。

要构建和谐社会,最关键的是要缩短社会成员之间生活上的差距。因此,协调社会各阶层、各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调整收入分配关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面对贫富差距拉大的现实,我国各地各级工商联组织教育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在努力发展自身的同时,更多地注重社会公平,以正义之心善待弱势、困难群体,致富思源,回报社会。在回报社会方面,要到贫困地区投资办厂,开发资源,吸纳就业,带动脱贫;在公益事业方面,要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扶残济困,乐善好施;在自然灾害面前,要自觉捐款捐物,体现出危难之时有爱心;在企业内部,要关爱员工,要随着企业效益的提高,不断增加员工的工资和福利待遇,保障员工的一切合法权益,构建

企业内部的和谐关系。我们高兴地看到,自 1994年由10位非公有制企业家发出“让我们投身到扶贫的光彩事业中来”的倡议并开展 “光彩事业 ”行动以来,全国各地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在各级统战部和工商联的支持和领导下,成立了光彩事业促进会,他们致富不忘国家、努力回报社会,自觉增强公益和慈善意识,积极参与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10余年来,全国参与光彩事业活动的有 2万余家民营企业,实施扶贫开发项目逾 2万多个 ,投资项目累计到位资金超过 1200亿元,安置就业 500多万人,帮助脱贫近一千万人,兴办公益事业 1万多项,兴办光彩学校 1000余所,培训人员300多万人。

总之,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中有力地显示了它的雄厚实力,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我们要充分重视这支力量,并充分发挥它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张淑瑛

第三篇:浅论法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内容摘要】法治不仅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质特征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赖以建立的必要手段和途径。政法机关是社会主义法治重要实践者和推动力量。本文从维护稳定、社会管理、打击保护、公正执法等方面的职责职能角度出发,提出政法机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应当积极履职尽责,严格公正执法,有效发挥法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保障和推动作用,并详细阐述了其肩负的重点工作任务,以更好地为和谐社会建设服务。

【关键词】和谐社会政法机关法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任务。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一论述清楚地表明,民主法治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第一个基本特征,对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法治不仅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质特征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赖以建立的必要手段和途径。实现民主必须推行法治,维护公平正义离不开法治,诚信友爱需要法治的保障,激发活力需要有良好的法治环境,安定有序是法治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离不开法律的有效调整。总之,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法治的支持和保障,需要以法治为基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政法机关是社会主义法治重要实践者和推动力量,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必须结合自身工作职能和工作实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执法司法工作,充分发挥法治促进、实现、保障社会和谐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根据政法机关的职能作用,总结我省政法工作实践经验,政法机关应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力,发挥法治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保障和推动作用。

一、推动法制健全,依法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的法制性稳定

稳定是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特征。和谐社会并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不断化解各种矛盾纠纷、消除不和谐因素、增加和谐因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完善的法律制度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和谐社会的制度基础,不仅为社会提供了明确的行为规则,减少矛盾的产生,同时还裁判纠纷,定纷止争,使已经产生的矛盾纠纷能够得到及时解决,使不和谐的状态归于和谐。政法机关作为执法司法部门,肩负着依法调整社会关系,妥善处理和化解社会矛盾的法定职责,必须努力提高依法调处社会矛盾的工作水平,缓解社会冲突,减少社会对立,保障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一)善于通过执法司法工作,推动法制健全,使社会稳定有法制保障。经验表明,保持国家稳定与发展,最根本、最靠得住的办法就是实行法治,依法治国。正如小平同志所指出的那样:“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我们党依法执政,必须要善于运用法律来解决各种矛盾问题,并通过领导和推动立法,把行之有效的措施制度法律化,依靠法律的稳定性、系统性和权威性来提高社会稳定的程度。比如,在应对“非典”和其他重大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凸现了应急反应工作上、法制上的不足,于是中央抓紧制定出台了《公共卫生应急条例》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研究制定《紧急状态法》等法律法规。各省建立健全了公共突发事件处置预案。政法机关在执法司法实践中,比较容易发现法律的欠缺失当,发现法律体系中不完善的地方,同时,根据执法司法的社会效果,也使法律得到直接检验。从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出发,政法机关要善于从执法司法活动中发现法律规定、法律制度上的不适应新形势的地方,及时向党委、向立法机关提出建议,自觉加强有关工作,推动法律修订完善和法律体系的健全,使一些适应和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规则能够及时用法律明确下来,通过完善的法律促进和保障社会和谐稳定。近年来,我省加强了对征地拆迁安置补偿问题的调研,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研究建立了政法系统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调研提出了惯习性违法犯罪的治安管控与打击对策;研究制订出台了律师会见、加强行政审判、规范刑事证据工作等规范性文件,有针对性地指导和加强执法司法工作,社会反响非常好,也较好地推动了有关司法解释和法律的制订出台。

(二)善于运用法律手段和司法途径,有效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社会矛盾始终存在,化解社会矛盾是确保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法律是消除和化解社会矛盾最根本最彻底的手段,通过法律手段和司法途径预防和化解矛盾,正是法治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中的重要作用。政法机关在处理和化解矛盾的过程中,应注重发挥法律对选择矛盾冲突解决方式的导向功能。法律本身对解决矛盾冲突的方式和程序都作出了规定,这对于有效引导国家、社会、组织及个人选择矛盾冲突的解决方式具有重要作用,也是法律救济功能的重要体现。特别是法律的权威性、程序性使得它可以把一些影响稳定的重大政治、经济社会矛盾和冲突有效引导到法定的方式、轨道和程序中来,通过司法诉讼、调解等技术性手段予以解决,从而使复杂的甚至对抗性的矛盾和冲突简单化、程序化、平稳化。比如,一些国家的选举问题,就是通过引入法律轨道,通过司法诉讼的方式,把本来可能形成对抗性政治冲突的问题引向了平稳有序的解决。近年来,我省政法机关运用法律手段积极妥善化解非法集资问题,依法处置不少非法集资案件。群体性事件的处置中,坚持教育疏导和依法按政策办事,既维护群众正当权益,又依法处置打砸抢行为,严厉打击插手群体性事件的敌对势力和犯罪分子,尽可能地把损失和影响降到最低限度。汇编下发了依法妥善化解和处置重大不稳定隐患及群体性事件的典型案例,指导工作等。这些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提供了有益经验。

(三)善于运用法律手段协调利益关系,预防和减少矛盾冲突。利益冲突是引发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原因。确定权利义务,调整利益关系是法律及司法的重要功能。当前,大量的社会矛盾和问题都以案件的形式进入到司法领域,法律手段已成为调节社会关系的主要手段。从我省情况看,近年来,法院收案数量持续增加,新类型案件不断出现,涉外纠纷、疑难复杂案件和群体性纠纷增多。这使得政法机关必须更加注重运用法律手段协调利益关系,充分发挥法律对利益关系的调整功能,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要通过推动市场主体和中介组织法律制度、产权法律制度、市场交易法律制度、信用法律制度,以及有关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法律制度的建立健全,加快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各种利益关系从法律上得以明确。通过严格公正执行法律,树立法治的权威,有效调整各种利益关系、减少社会冲突、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坚持服务发展第一要务,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处理好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加强对民事、行政、经济纠纷案件调处的力度,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健康、持续发展。在这方面,我省政法机关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必须进一步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震慑打击犯罪,依法引导和强化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安定有序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各种违法犯罪行为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国家、集体、个人利益,是破坏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切实预防和控制违法犯罪,遏制犯罪的高发态势,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的安定有序。

(一)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整治治安突出问题。当前,滋生和诱发违法犯罪的消极因素大量存在,社会管理领域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而社会面日常控制和管理的手段与措施相对滞后,由此在治安状况方面,刑事案件发案总量仍然较大,暴力性犯罪、“两抢两盗”等多发性侵财犯罪尚没有得到根本遏制,犯罪活动呈现多样化、智能化的特点,一些新型犯罪活动不断出现,复杂性和危害性增强。政法机关必须充分发挥职能,坚决防范和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建立健全治安防控体系和经常性“严打”工作机制,及时整治治安突出问题,努力保持社会安定有序,使人民群众能够安居乐业,进而保护和激发各方面的活力。近年来,我省针对全省治安形势和突出治安问题,先后组织了“扫黑除恶”、打击赌博违法犯罪和“两抢两盗”,以及“追逃”、“禁毒”等专项斗争,保持了对严重刑事犯罪活动的高压态势,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同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在建成“整体联动防范工程”的基础上,大力开展平安创建,积小安为大安,并不断加强和改进对犯罪多发人群的教育管理,广泛动员群众参与平安创建活动,有力维护了治安的平稳,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

(二)坚持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最大限度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和谐社会建设中,坚持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政法机关必须坚持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既严惩犯罪又教育挽救,既维护治安又保障人权,合理配置司法资源,节约司法成本,减少社会对抗,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在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依法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确保治安大局稳定的同时,研究依法从宽的具体措施,对轻微违法犯罪人员、失足青少年,体现依法从宽的一面。特别要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从有利于改过自新、有利于社会监督、有利于减少社会对抗出发,能判缓刑尽量多判缓刑,通过社区矫治等进行教育改造,不断改进轻微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犯罪等刑事司法工作,确保刑事执法司法工作取得最好的法律和社会效果。近年来,我省在这方面作了不少积极有益的探索。针对未成年人刑事待遇问题展开调查研究,研究制定出台了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等规范性文件,指导司法实践;开展了社区矫治试点工作,一些地方开设了少年法庭等。这些对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高教育改造效果,减少社会对立,促进社会和谐,已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积极引导和推进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的水平。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社会管理坚持以人为本,建设更加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和机制,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水平,形成管理服务的合力。这就要求政法机关必须眼界更广,思维更宽,切入更深,作用更大,着眼于实现有效的社会治理,通过严格公正的执法司法活动,有意识地加强司法引导,促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和管理体系的完善。必须围绕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积极开展司法救助、法律援助、法律维权等活动,增添便民利民措施,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保护弱势群体利益。加强对涉及政府职能转变的行政案件的审理,依法协调政府、社会、公民个人之间的关系,促进依法行政。创新安置帮教工作,加强违法犯罪的预防及矫治,避免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通过司法活动,创设和影响社会管理规则,推动社会管理的加强。去年以来,我省通过对停车场丢失车辆的责任划分问题开展调查研究,研究制定出台了关于审理停车场丢失车辆赔偿案件的意见。从在绵阳市进行试点的情况看,该意见试行之后,有力促进了停车场管理的规范,促进了车主行为的自觉调整,该市停车场丢失车辆纠纷案件与同期相比减少了近一半,且绝大多数接受一审裁判和调解,收到了良好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三、依法打击制裁,积极保护和弘扬正气,促进社会和睦健康发展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和睦共处是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政法机关必须综合运用法律、行政手段,多策并举,倡导、促进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通过打击制裁不诚信、不友爱的行为,保护和倡导诚信友爱之举,保障和促进社会和睦;通过调整人与自然之间法律关系,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障和促进全面可持续发展,维护和巩固和谐共存的社会局面。

(一)打击制裁不诚信、不友爱的行为。不诚信、不友爱、不道德行为,都影响着社会和谐,严重的就是违法行为。比如,民事上的违约、欺诈,刑事上的诈骗、遗弃、侮辱、诽谤、渎职等。尤其是目前在社会经济活动领域,编造虚假信息、制售假冒伪劣产品、欺骗消费者等不诚信的行为还较多,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健康发展,给社会和谐也带来影响。政法机关必须积极依法打击各种经济犯罪,加强与有关部门的配合协作,提高发现、预防、控制和打击经济犯罪的综合能力,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秩序,保障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依法制裁利用各种方式获取非法利益、规避法律和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利益的行为,大力参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制裁违约失信行为,努力营造竞争有序和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必须依法审理不当得利、无因管理案件,保护当事人应得的权益;对涉及抚养、赡养、扶养费的案件,快审快结,必要时积极提供司法援助,促进和睦友爱。必须依法严肃查办国家工作人员索贿受贿、玩忽职守、滥用职权以及徇私舞弊等犯罪行为,提升政府与社会、公众的相互信任。

(二)保护和提倡诚信友爱之举。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是诚信友爱的具体体现。政法机关必须加大对各类民间纠纷的调处力度,善于通过案件的审理化解矛盾和冲突,推动建立团结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的人际关系。积极妥善处理婚姻、家庭、邻里纠纷案件,尊重和弘扬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邻里团结的传统美德和良好风尚,促进家庭邻里关系的改善。妥善处理劳动争议案件,协调好劳资关系,维护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妥善处理好消费者权益案件,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大张旗鼓地表扬见义勇为行为,弘扬社会正气。

(三)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谐社会建设内在地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政法机关必须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严格依法办事,在服务发展、服务群众的同时,注重充分运用法律、行政手段,妥善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惩治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切实保护自然资源,保障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近年来,我省通过依法审理出现的环境污染案件,极大增强了有关方面和社会各界的环保意识,推动了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同时,下决心依法对私采滥挖矿产资源活动进行治理整顿,综合采用法律、纪律、思想教育等多种手段,理顺矿产关系,查处了有关责任人和违法犯罪人员,并依法对部分矿产资源进行挂牌拍卖转让,促进了矿产资源的合理有序开发,产生了良好的法律效果、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四、严格公正执法,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筑牢和谐社会的司法保障

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要求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只有实现公平和正义,社会才能真正祥和安宁,和谐社会的目标才能实现。司法公正是维护公平正义的最后防线,是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政法机关和政法干警是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力量,必须严格公正执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弘扬法治精神,努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和谐。

(一)严格公正执法,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公正执法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政法机关必须努力从实体上、从程序上、从时效上全面保障公平正义的实现,并善于运用法律手段保障解决分配不公、消除城乡和地区差距、兼顾各阶层利益的措施得到落实。必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对待各类主体,平等保护其合法权益;加强法律援助、司法救助等,保障困难、弱势群体能够打得起官司,有理有据的能够赢得了官司,确保机会平等,进而实现实质与形式的公正。必须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基本原则,客观公正地执法,通过法律实施发挥其特殊强制性,惩罚非正义行为,促进和保障公平正义;通过公正地解决冲突,裁决纠纷,补偿损失,恢复公平正义。必须提高执法效率,保证公平正义实现的及时性,否则,迟来的正义也就成为非正义,失去其应有的价值。近年来,我省针对执法中存在的不规范、不公正等问题,深入查找队伍自身及执法制度机制等方面的原因,先后开展了队伍集中教育整顿、公正执法树形象、案件质量评查以及“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专项整改等活动,认真整改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制定出台了一些制度规范,有力推动了严格公正执法,对于切实维护公平正义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改进和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公民的规则意识和法律意识。政法机关必须继续在全社会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大力传播法律知识,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制化管理水平,形成自觉尊崇法律、自觉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尤其要增强公职人员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的能力,引导人民群众依法表达诉求,原创文秘材料,尽在文秘知音wm338.com网。依法维护权益,维护法制权威,促进和谐稳定。必须更加注重全民法制教育,增强全民法治意识,必须善于运用各种宣传手段和媒体,加大法治文化宣传的覆盖面和渗透力,特别是运用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典型案例进行有说服力的、有感染力的生动教育,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在普及法律知识和强化公民守法意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灌输和培育,传播法律文化,弘扬法治精神,构筑法治的思想基础。多年来,我省政法机关积极参与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在增强全民法律意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还尚有差距,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优化执法环境,维护司法权威。这是保障司法公正真正实现的重要条件。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必须带头依法办事,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依法、科学地领导政法工作,坚决支持政法机关和广大政法干警依法行使职权,自觉防止对执法活动的非法的、不正当的干预及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为政法机关严格公正执法创造良好为环境,确保法律的统一性和执法的公正性。充分尊重司法活动及结果,自觉履行生效裁判。依法打击各种拒不执行生效裁判、破坏司法权威的违法行为,提高司法公信度,维护法律尊严。大力加强司法保障,健全完善司法经费保障体制,加大科技强警投入,从政治上、生活上关心政法干警,为政法机关依法履行职责提供良好的物质保障,从根本上保证司法公正。

第四篇:论律师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论律师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法律的保障、规范和引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为律师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契机。律师应当切实肩负起历史和时代赋予自己的神圣使命,律师应当殚精竭虑,不辱使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自己应有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夯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推进民主法治进程,律师是生力军。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而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在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是实现民主的基本途径,构建和谐社会,法治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民主法治不仅是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而且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民主法治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他五个特征的前提,又是它们形成和确立的基本要素和基本保障。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切实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一言以蔽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切实推进民主法治的进程。律师本身就是民主制度的产物,世界各国都把律师看做是社会民主制度的捍卫者。西方的经验告诉我们,法治的产生和运行是以权力制约和权利保障为基础和核心的,并强调当权者与其他人同样服从既定的法律。而律师以其“一切依法办事的卫道精神”①和凭借法律家的技能,在制约权力、保障权利和捍卫法律至上方面作用独著,使律师成为推进民主法治进程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律师是公权力的制衡者。诚如著名法学家江平所言,律师的工作就是挑战权力。律师作为民间守护人,市民社会的代言人,是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使人民权利与国家权力之间形成一定的张力和制约关系,从而使市民社会分享和制衡着国家权力,从而保障权利,制约权力。律师的这种制衡作用,对立法权而言,促进了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促进了以保障公民权利和自由为归依的法律的完善;对行政权而言,促进了政府的依法行政,促进了法治政府的形成与改进;对司法权而言,切实维护了司法的公正。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所指出的:“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律师是维护人权的实践者。徒法不足以自行。要尊重和保障人权,要保证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绝离不开律师的躬身力行,兑现法律的承诺。

纸上得来终觉浅。要尊重和保障人权,要保证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绝离不开律师的拓荒耕耘:法治架构的建立、法律程序的完善、司法公正的维护„„维护人权,律师是实践者,先行的实践者。

律师是法律至上的捍卫者。良好的法律体系只是依法治国的必要前提条件,并不会自然而然地实现法治。如果宪法和法律得不到切实有效地遵守,无异于一纸空文。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关健就在于树立宪法和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如果没有现代法律观念,没有公民对法律的普遍信仰,公民的守法精神和良好的法治氛围就不能形成,法治就不可能实现。

律师通过他的执业活动和参与的政治、社会活动,高扬并践行着宪政、法治的理念,是宣扬和捍卫法律至上最活跃的因素,也是最具恒久耐力和说服力的因素之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从而增进全社会对法律的普遍信仰,从而树立宪法和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律师通过制衡权力、保障公民权利以及法律至上理念的播撒,不断地推进着我国民主政治进程,落实着依法治国方略,从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政治保障和制度屏障,不断夯实着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可以这样说,律师在民主法治方面的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就越牢固。

二、稳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维护社会稳定,律师有优势作用。

安定有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前提,没有社会稳定,就没有和谐社会,社会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我国维护稳定的形势总体上是好的,但影响稳定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仍然不少。尤其是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政治体制向民主法治转变,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是各种社会问题和人民内部矛盾的多发期。无论是经济领域、政治领域,还是思想文化领域。既有发展不平衡因素,也有社会利益多元化因素。尤其是因农村征地、城镇拆迁、企业改制、工程建设、劳资纠纷等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呈现持续高发态势。

在一个法治社会里,律师意味着秩序,一种法治基础上的良好秩序。律师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将发挥自己的优势作用。

律师是维护稳定的基础性力量。和谐社会是一个秩序和法治的社会。建国以来正反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要保持稳定,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最根本最靠得住的办法就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实行法治。律师对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呕心沥血及对法治的不懈追求,必然对社会稳定的维护起到基础性的作用。

当前,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愈重,愈要增强依法治国和依法执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愈要依法处理和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无疑,律师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其作用必将愈来越突出和重要。

三、塑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灵魂: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律师作用特殊。

社会公平就是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的分配,它意味着权利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机会的均等和司法的公正。

美国当代哲学家和伦理学家约翰·罗尔斯指出:“社会公平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和平相处的政治底线。”社会公平和正义是和谐社会的灵魂。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既涉及收入分配、利益调节等经济问题,又涉及公民权利保障、政府施政、司法公正等政治、社会问题。

追求社会公平公正,是律师神圣的使命。欲保证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够比较平等地享有各项应享之权利和接受法律保护的权利,律师功不可没:律师通过捍卫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公正。律师作为维护人权的实践者,作为公权力的制衡者,律师的职业使命促使其始终如一地为实现当事人合法权益的最大化而恪尽职守,奋斗不已,从而将纸上的法律兑现为权利现实,从而最大限度地捍卫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从而最大限度地捍卫着法律的公平公正。正如联合国《关于律师作用的基本原则》中所言:律师专业组织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向一切需要他们的人提供法律服务以及政府和其他机构合作进一步推进正义和公共利益的目标。”

律师通过维护司法公正而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公正。司法是匡扶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屏障。没有律师参与的司法过程与结果是难以想象的,尤其是在刑事司法领域。律师对司法公正的维护,作用直接而显著,勿需赘言。

律师通过法律援助而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在当前,社会上的第一个失衡就是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在权利分布上的不均衡。强势群体什么都有,弱势群体却缺少自己利益表达的渠道。若弱势群体的利益长期得不到保护,就会因为矛盾的积累,使弱势群体无视一切法律,而按照自己的意愿恣意妄为,从而造成社会的动荡。律师通过法律援助,表达弱势群体的诉求,捍卫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为其生存与尊严而奔走呼号,促使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以赋权落实弱势群体的权益。

四、健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管理机制:发挥社会自我管理机制功能,律师模范与服务作用。

律师组织作为非政府性质的社会组织之一,其对健全社会管理体制,充分发挥社会自我管理机制功能有两方面的重要作用:

律师组织对其他社会组织的垂范作用。律师组织是非政府组织之一,但在律师组织这个集合里,集结的是有“民间守护人”、“市民社会代言人”之誉的律师,他们秉持着宪政与法治理念,凭借法律家的思维与技能,担负着维护人权、推进民主与法治、追求社会公正的社会责任,他们与社会各阶层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他们不但是政府与社会良好互动的桥梁,更是桥梁中的桥梁。他们无论是自身管理机制还是自律水平,无论是社会管理任务的承担,还是社会责任的肩负,律师组织应当而且能够成为其他社会组织充分发挥社会性自我管理机制作用的典范。

为健全社会管理体制提供全方位的法律服务。从社会管理新格局的形成,到一个社会组织的规范管理,从社会管理的法律和制度的建立健全,到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律师均可提供全方位的法律服务,从而把社会自我管理纳入法制之轨道,使社会自我管理机制的应有作用,得到良性而充分的发挥。诸如律师凭借自身专业优势为不同利益阶层的利益表达与协调、中介组织作用的发挥、社区建设与基层自治能力的提高、政府与其他公共管理主体共同管理社会事务的“多中心”治理结构的建立和完善等等。诚如司法部段正坤副部长在“第四届中国律师论坛”的讲话所指出的那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建设,必将使律师更为深入、更为广泛地介入社会管理的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充分发挥自己职能优势,推动社会控制方式和调整机制的创新与变革。”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诸种因素,法制则是该系统良好运行的基础性系统。律师作为基础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份,律师的每一项工作均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休戚相关。律师以保障人权、推进民主法治、维护社会公平公正为已任,维护着社会的稳定与秩序,促进着社会管理体制的健全与创新„„从而不断地为和谐社会构建与运行奠定良好的法制基础。

构建和谐社会,律师责无旁贷!

构建和谐社会,律师任重而道远!

为充分发挥律师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应有作用,律师当孜孜以求,奋进不止!

注①见《法治秩序的建构》P199,季卫东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第五篇:失业保险试题

失业保险题库

一、填空(共15题)

1、失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发展经济和稳定社会的双重任务,发挥着“减震器”和“稳定器”的作用。

2、所有失业人员,养老保险关系在进行失业登记时,必须转移至个体。

3、失业人员在办理申领失业保险时必须“办理就业失业证、参加再就业培训、按月签到。

4、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基本医疗保险费从失业保险金中支付,个人不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大庆市区级标准为二档192元/月。

5、某单位人员参加失业保险已缴费11年,失业后他应该领取 22 个月的失业保险金。

6、对符合领取失业保险待遇的人员,经局机关失业保险科报主管领导批准后,失业保险中心按照属地原则发放。

7、失业保险登记管理包括参保登记、变更登记、注销登记和登记证件管理等

8、失业保险金的标准,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一定比例确定。

9、失业保险费征收包括缴费申报受理、缴费核定、费用征收与收缴欠费等

10、失业人员应在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之日起60日内到经办机构按规定办理申领失业保险金手续。

11、经办机构自受理失业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申请之日起10日内,对申领者的资格进行审核认定。

12、失业保险金应按月发放,由经办机构开具单证,失业人员凭单证到指定银行领取。

13、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死亡的,向其遗属发给一次性丧葬补助金4000元和抚恤金6000元。

14、各单位务必在每个月18日前到大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227室失业保险服务中心)办理人员变更手续及申报、核定数据。

15、按照《失业保险条例》对职工个人缴纳失业保险费的相关规定,用人单位招用的农民合同制工人本人不缴纳失业保险费。

二、选择题(共15题)

1、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条件有(ABC)

A、失业前用人单位和本人已经按照规定缴纳失业保险费满一年的;

B、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

C、已经进行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的。

2、用人单位为失业员工提供解除劳动关系相关手续,需要提供(ABCD)并到单位所属人社局劳动关系部门办理备案手续。

A.解除(终止)劳动合同通知书(表2); B.解除劳动合同协议书(表3);

C.解除(终止)劳动合同证明书(表4); D.解除(终止)劳动合同备案登记表(表5);

3、失业人员应在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之日起(C)日内到经办机构按规定办理申领失业保险金手续。A、15日 B、30日 C、60日 D、90日

4、中介、劳务派遣等部门推出失业人员,需要提供与派遣单位签订的(ABCD)需失业人员工作单位加盖公章。A、劳务用工合同

B、员工工资发放明细表 C、岗位统计表

D、备案登记表

5、经办机构自受理失业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申请之日起(D)日内,对申领者的资格进行审核认定。A、3日B、5日C、7日D、10日

6、我市失业保险待遇标准(C)。A、450元B、620元C、680元D、700元

7、王某是肇源的一名农民工,在职期间单位按月给其缴纳了失业保险费共计5200元。失业后他应领取(C)元的失业保险金? A、每月450元B、每月680元C、一次性领取5200元D、不领取

8、失业保险经办业务分为(ABCD)财务管理、稽核监督等。A、失业保险登记管理B、失业保险费征收C、缴费记录D、待遇审核与支付

9、失业保险金(C)发放。

A、按年 B、一次性 C、按月 D、按天

10、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最长期限为(A)。

A、24个月 B、12个月 C、18个月 D、36个月

11、王某为我市企业聘用人员,在职期间单位为其缴纳了24个月的失业保险,合同到期后单位和他解除了劳动合同,他失业后能领取(D)个月的失业金?

A、1个月

B、2个月 C、3个月

D、6个月

12、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停止领取失业保险金,同时停止其他失业保险待遇。(ABCD)

A、重新就业的: B、应征服兵役的; C、移居境外的;

D、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

13、下列属于失业人员的是(D)A、失业并无就业意愿的人员 B、在监狱服刑但表现良好的犯人 C、因车祸、瘫痪在床的中年男子

D、工作2年后失业,一直努力寻找工作但未能就业的人员

14、失业保险基金支出中,属于基本生活保障支出的项目是(C)

A、促进再就业支出B、基金往来支出C、医疗补助金支出D、转移支出

15、申请领取失业保险金的失业人员必须是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下列情形不属于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是(D)A、终止劳动合同B、被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C、被用人单位开除D、自愿辞职

三、简答(共10题)

1、失业保险缴费比例是多少?

2、失业保险的缴费范围是什么?

3、参加失业保险的前提是什么?

4、失业人员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申领失业保险金?

5、失业人员可以享受医疗保险吗?

6、失业保险已缴费5年,享受多少个月的失业保险待遇?

7、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死亡的,失业人员的亲属可以享受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吗?如果可以,可以享受多少金额的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

8、大庆市区的失业保险待遇标准是多少?四个县的失业保险待遇标准是多少?

9、农民工参保后失业的,失业保险待遇标准是什么?

10、退休人员退休后可以领取失业金吗?

1、答:单位部分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2%缴纳,个人部分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缴纳。

2、答:包括:各类企业及其职工;事业单位及其职工;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社会团体及其专职人员;国家机关中事业编制人员、劳动合同制工人和其他工勤人员、有雇工的城镇个体工商户及其职工。

3、答:必须是以单位形式参保,个人不得参加失业保险。并且单位已给员工缴纳养老保险,不参加养老保险不能参加失业保险。

4、答:

1、失业前用人单位和本人已经按照规定缴纳失业保险费满一年的;

2、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

3、已经进行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的。

5、答: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医疗保险费从失业保险基金中支付,个人不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

6、答:14个月

7、答: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死亡的,向其遗属发给一次性丧葬补助金4000元和抚恤金6000元。

个人死亡同时符合基本养老保险丧葬补助金、工伤保险丧葬补助金和失业保险丧葬补助金条件的,其遗属只能选择领取其中的一项。

8、答:市区680元/月,四个县450元/月。

9、单位招用农民合同工连续工作满一年的,本单位已经足额缴纳失业保险费(农民工个人不缴费),劳动合同期满或提前解除劳动合同的,将单位为其缴纳的失业保险费作为社会补助金,一次性发给本人。

10、不可以领取。

四、论述题

1、论述失业保险制度及其功能

答:失业保险制度是国家以立法的形式集中建立保障资金,对遭遇失业风险而失去收入来源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有两大功能:一是对失业人员进行救济,保障其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二是促进失业者尽快再就业,从而抑制失业。生活保障功能是失业保险制度设立的最初目的,反失业功能的强化则是全球失业保险制度的发展趋势。

2、论述如何深化失业保险制度改革。

答:(1)完善失业保险制度要服务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大目标。

(2)解决隐性失业、结构性失业作为我国失业保险的主要制度功能:①强调失业保险享受资格;②熨平经济周期以减少国家抑制经济过热之后产生的失业,同时保障经济景气度偏低时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需求;③重视提高失业和下岗人员的技能。

(3)提高系统功能:①失业保险作为短期支付类项目,其总需求取决于近期失业人数和待遇水平;②根据失业保险的主要环节,做好从员工剥离下岗到其再就业这一过程中各环节工作的衔接配套;③强化对失业保险基金筹集和使用的管理。

3、从我国目前实际工作需要和今后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上看,论述完善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答:(1)加快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2)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和调控失业的需要;(3)保障失业人员基本权益的需;(4)实现失业保险可持续发展的需。

4、试述提高失业保险基金统筹层次的必要性

答:失业保险基金统筹,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统一调度使用失业保险基金。作为一项社会保险制度,失业保险的理论基础是被称为“大数法则”的统计规律,即当总体的样本数量充分大时,事件发生的频率趋于稳定。失业保险覆盖范围、参保人数必须在达到相当规模的条件下,失业保险才能有效地发挥分散风险、互济互助的作用。如果失业保险基金的统筹层次过低,就会危及这一制度的基础,制约失业保险作用的正常发挥。除此之外,在相同情况下,较高的基金统筹层次,还具有多方面的优点:能够提高基金使用效益,节省管理成本;有利于均衡企业的缴费负担,促进企业的公平竞争;将使不同地区失业人员的待遇标准趋于统一,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形成等。

5、试述失业保险基金具有的哪些特点及构成。

答:失业保险基金具有普遍性、强制性和互济性。

《失业保险条例》规定:失业保险基金由下列各项构成:

(1)城镇企业事业单位、城镇企业事业单位职工缴纳的失业保险费;(2)失业保险基金的利息;(3)财政补贴;

(4)依法纳入失业保险基金的其他资金。

五、案例分析

1、李某与王某同时在某市广告传媒公司工作,按照规定参加了失业保险。该公司实行竞争上岗制度,累积缴纳了3年9个月的失业保险费后于2013年5月失业。王某因户口性质为农村户口,故单位在参保时,为其按农民合同制工人参保。请回答:

(1)按照《失业保险条例》规定,李某能够领取的失业保险金期限是多少?

(2)按照《失业保险条例》规定,王某能够领取的失业保险金期限是多少?

答:(1)按照《失业保险条例》规定:累计缴费一年不足五年,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十二个月。

(2)按照《失业保险条例》规定: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将单位为其缴纳的失业保险费作为生活补助金,一次性发给本人。

2、某国有企业有以下几名员工: A员工缴纳2个月失业保险费后失业;

B员工缴纳失业保险费25年后失业,领取失业保险金6个月后退休并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C员工缴纳3年失业保险费后失业,领取失业保险金2个月后再次就业。

试根据国家在失业保险待遇方面的有关规定,阐述A、B、C三位员工失业保险待遇的核定思路。

答:(1)A员工不享受失业保险待遇。根据《失业保险条例》规定,缴纳失业保险费满1年方可享受失业保险待遇,A员工只缴纳2个月的失业保险费,故不应享受失业保险待遇。

(2)停止B员工的失业保险待遇。根据《失业保险条例》规定,失业人员达到退休年龄时,可以从享受失业保险直接过渡到养老保险,基本生活养老保险予以保障。在这种情况下,应停止其享受失业保险待遇。

(3)停止C员工享受失业保险待遇。根据《失业保险条例》规定,失业人员就业后将有生活来源,失业人员转为从业人员,已不属于失业保障的范围。

3、×××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高科技企业,主要从事电脑软件和硬件的研发和销售业务。该公司有城镇职工50人,2013年该公司城镇职工的月平均工资为1200元。根据《失业保险条例》的规定,计算(1)该单位2013年1月份的失业保险费缴费工资基数。

(2)该单位本身2013年1月份应缴纳的失业保险费总额。

(3)该单位全体职工个人2013年1月份应当缴纳的失业保险费总额。

答:(1)该单位缴费工资基数

=50×1200=60000(元)

(2)单位本身2013年1月份应当缴纳的失业保险费总额 =60000×2% =1200(元)

(3)单位全体职工个人2013年1月份应当缴纳的失业保险费总额 =60000×1% =600(元)

4、陈某失业后,经当地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审批可享受12个月的失业保险待遇。除此外,其失业保险经办机构还按相关规定为陈某免费缴纳12个月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此人在领取完第8个月失业保险待遇后,又被新单位聘用并要为其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请回答:(1)陈某剩余的失业保险金的期限该如何处理?

(2)陈某入职后,医疗保险待遇可否继续由失业保险机构为其缴费?如果能,该如何处理;如果不能改如何处理?

答:(1)重新就业后,再次失业的,缴费时间重新计算,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与前次应领取而未领取的失业保险金的期限合并计算,最长不超过二十四个月。

(2)不能。重新就业后,需本人自行到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医疗关系转移手续。

5、赵某在某房地产销售公司工作,按照规定参加了失业保险。该公司因企业经营不善,故裁员。赵某从2009年3月份入职至今,单位共计为其缴纳失业保险费4年10个月。单位为赵某出具解除劳动关系手续后,告知赵某可到当地失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失业保险待遇。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在对其申报资料审核后,核定为其发放为期12个月的失业保险金,并告知可为期缴纳医疗保险费。请回答:(1)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应为其缴纳几个月的医疗保险费?(2)失业人员在享受医疗保险待遇时,应符合哪些要求?

答:(1)12个月。

(2)失业人员需满足以下条件: ①失业人员本人同意;

②失业人员个人医保账户无欠费及断档情况;

③失业人员个人医保账户参保形式不低于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缴费标准;

下载浅谈失业保险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失业保险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失业保险通知书

    失业保险金申领通知单失业档案编号: ______________: 你已于______年____月解除劳动关系,本次失业保险累计缴费_____年。请于_____年____月10—15日到社保局失业科办理失业......

    失业保险工作汇报

    失业保险工作汇报人社局党组: 一、失业保险基本情况 2011年1—9月份西华县失业保险工作在人社局党组和市失业保险中心的正确领导下,全所职工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全县月均参保职工......

    失业保险工作总结

    一、我们的工作得力于领导重视和我们不懈的努力1、领导重视职责明确为了切实加强对失业保险管理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做好我市的失业保险管理工作,就业局把失业保险管理科的工作......

    失业保险常见问题

    失业保险常见问题1、用人单位怎样为职工办理失业手答:用人单位从职工失业之日起3日内,为职工出具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的证明,告知其按照规定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权利。企业报完《......

    失业保险论文

    论中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完善姓名:陈晨学号:10050935院系:金融学院信用管理摘要:失业问题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所面临的共同难题,它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随着市场经......

    失业保险问答

    十、失业保险部分1.什么是失业?失业是指在劳动年龄内有就业意愿和劳动能力的人得不到就业机会或丧失劳动机会的一种社会现象。失业是世界性的问题,不同国家和地区,因经济发展和......

    失业保险解读

    失业保险解读一、我市失业保险的基本情况失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行的,由社会集中建立基金,对因失业而暂时中断生活来源的劳动者提供物质帮助的制度。它是社会保障体系......

    失业保险程序

    失业保险程序●失业人员领取《求职证》程序●申领失业保险金的程序●失业保险费的核定、申报缴纳与申领失业保险待遇的须知 ●如何办理就业转失业人员的档案移交失业人员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