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领导者的致命性格
领导者的致命性格
企业竞争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展开,每天都有大型公司倒闭。商业世界就是围绕数字目标、市场份额、大胆创新以及卓越执行而运转的。企业领导者每天都需要面对艰难的事情做出艰难的决策。自恋型领导者
要了解企业的状况,就必须了解什么是自恋。“企业比其他任何一个地方都更能淋漓尽致地展现自恋者的变化。自恋型领导者通常能够找到自我,但他们的下属必须失去自我,”弗里斯写道。
自尊是一种健康的心理,它可以使人变得自信、果断和富有创造力。但是,过度自恋往往导致自我主义,拒绝考虑别人的处境,看不到人与人之间的界线。“企业领导者过于自恋的性格加上他享有的权力会导致毁灭性的后果,”弗里斯警告。
是什么导致这种自恋的性格?这要归咎于父母。“在孩童时期,自我形象的放大与小孩子本身的无助感形成一种对立、紧张的关系,”他说,“采取不正确的办法来消除这种紧张关系,导致了负面心理和对个人权力及地位的渴望。对权力、地位、名誉和魅力的渴望最终导致自恋性格。”
当然,自恋也许可以使领导者更加相信成功是很自然的事情,是在预料之中的。从中短期来看,自恋也可以提升领导者的业绩。正如弗洛伊德所写道的:“如果一个人一直受到母亲的宠爱,他一生都会洋洋得意,相信自己一定会成功,结果往往真的取得成功。”自恋型领导者可能具有以下特点:自大;对成功和权力充满无限幻想;相信自己是独一无二的;要求别人无限崇拜他们;权力意识强烈:对特别优待抱有不合理的期望;利用他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忽视他人的感受和需求;有傲慢的行为和态度。
控制型领导者
控制型领导总是事无巨细,亲力亲为。规章制度、指令计划都是控制型领导的行事准则。
“他们害怕如果不时时遵循最高标准或不遵守规则,世界就会四分五裂,”弗里斯写道。
如果小孩子在条条框框非常明确的环境中成长,他们就会学习避免不脱离这些条条框框或避免做出创造性的行为。成年后,他们仍然害怕犯错误。但他们同时又对自己很不满意,认为自己其实可以做得更多或更好。“他们始终受困于„应该做什么‟和„必须做什么‟,不断地把自己越逼越紧。父母的那种苛刻、是非对错太分明的形象已在他们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困扰着他们,使他们害怕受到惩罚,”弗里斯补充道。控制型 1 领导者可能给人以严格而投入的印象,但对控制的需求使他们停步不前,固执僵化,不懂得灵活变通。
他们更热衷于呆在等级分明而不是人人平等的环境中。“他们尊重他人,态度恭顺,善于迎合他人,甚至对上级(他所认为的上级)惟命是从。但另一方面,他们对下属又非常专横、傲慢、苛刻、毫不妥协。与控制型领导者共事有如处在雷区: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触上地雷,会因为违背了对方严苛的标准而付出沉重的代价。”在企业中,控制型领导者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官僚作风。
然而,随着责任的增大,他们变得犹豫不决。“具有这种性格的人显然不适合担当领导一职。”控制型领导者具有以下特点:严苛,缺乏灵活性和自发性;是工作狂;是非对错太分明,爱教训他人;有自虐和自我贬低的倾向;冷酷无情,易怒,易有挫折感,急躁;心神不宁;害怕犯错;精神紧张,内向、冷漠;因循守旧,严肃、刻板。
忧郁型领导者
如果你的公司死气沉沉,员工不爱沟通,就有可能是公司高层带来了忧郁的氛围。忧郁型领导者总认为自己事事不顺,表现不佳,而且不会成功。
“忧郁的人很少有兴趣也不能很好地理解不同意见,”弗里斯写道,“他们很不适合当领导,因为他们犹豫不决,缺少自发性和创造性。他们很悲观,对困难估计过高,对自己的能力又估计过低。”
当然,临床表现忧郁的人是病人,需要进行治疗。但是,当有同事情绪忧郁时,紧张的工作可能会掩盖这种情绪,或者使他身边的人注意不到他的异常。忧郁的人可能不愿意知道或不知道自己的症状,也有可能非常严苛,是非对错太分明,总是费劲地去激励他人。
“他们都把工作看成令人生厌的苦差事。他们所抱的怀疑态度和玩世不恭催生出一种令人消极、沮丧和有害的氛围。”弗里斯写道,“他们不仅对自己要求苛刻,对其他人也施加了很大压力。他们希望为自己工作的人承担大量工作任务,他们不断唠叨着让别人完成任务,同时又批评着下属的表现有多么不济。”
忧郁型领导者具有以下特点:常有无助感,觉得自己没用;食欲不振,体重下降;萎靡不振,长期疲劳;冷漠;注意力不集中;沉闷无趣;常产生内疚、自责、沮丧的感觉;常常想到死亡或自杀。
暴躁型领导者
商界的激烈竞争对今天的管理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持续的业绩压力可能使管理者做出错误的举动和判断。然而,对于那些胆大的领导者而言,这可能正是他们最想要的环境。在非常情况下,暴躁型领导热衷于控制和贬低同事。
“他们以伤害他人的身心为乐,甚至可能通过使用暴力来建立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优势地位,”弗里斯写道,“他们冷血,对给其他人造成的伤害视而不见。”
暴躁型领导者工于心计,时刻想着报复他人。他们认为身边的同事和他们一样冷酷、狡滑、野心勃勃。“他们对自己令人生厌的行为产生的影响无动于衷,稍有不顺就迁怒他人,并想出种种理由来责备他人,宽恕自己。”弗里斯解释道。
暴躁型领导者偏爱权力,全然不顾他人的感受。他们认为弱者是不值得同情的。在企业中,暴躁型领导者总是把个人的成功摆在首位。“尽管暴躁型领导者在神经质型的组织中能有一席之地,但这种领导风格不会取得长久的成功,”弗里斯写道,“暴躁型领导者与他人打交道的方式最终将给自己或企业带来麻烦。”
暴躁型领导者具有以下特点:固执己见,心胸狭窄,顽固不化;专横、偏执、不能容忍异己;精力充沛,好竞争,权力欲强;严格自律,事事追求完美;崇尚暴力;攻击性强;苛刻、严酷、专横跋扈;易怒;爱侮辱或贬低他人;畏惧他人的权势。
偏执型领导者
英特尔的创始人格鲁夫曾说过“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这不是说要你像精神病人那样工作。偏执狂可以指偏执的行为,甚至妄想症,也可以指正确和明智的警惕性。格鲁夫强调的是警惕性。
而且,偏执狂一旦冲动起来就难以控制。他们一旦误解了别人的行为,就有可能胡乱猜疑。偏执狂常常采取三种措施保护自己:将人分成不同群组,因自己的情绪而责怪他人,或试图否认当前的实际情况。他们也有可能编造事实。
偏执狂健康的一面就是会时时警醒自己(就像格鲁夫那样),但偏执型领导者也不可避免地会制造很多真实的敌人。正如弗里斯所写:“对领导者而言,保持适当的怀疑心态是一种适应机制,是对这个同时充满真实和假想敌的世界的正常反应。然而,如果不根据现实来缓解怀疑,就有可能成为偏执狂。”
“高效的领导者根据有效的政治实践来决定该做出什么样的举动,这些实践可以帮助他们界定和判断危险。他们依赖可以信赖的同事来帮助自己确保安全和理智。不幸的是,偏执型领导者常常过于孤僻,以至不屑于进行具有建设意义的现实验证。他们过于注重细节,但是却很少从宏观上来看待问题,他们往往只看到其中隐含的意义和隐秘的关联。”
偏执型领导者具有以下特点:过于敏感;对他人缺乏信心;好争论,易怒;自以为是;吹毛求疵;精神紧张,无法放松;无法宽恕别人对他的侮辱、伤害和轻视;爱小题大做。
魅力型领导者
如果运用得当,魅力可以鼓舞员工的士气,激励他们努力工作。如果运用不得当,它可能使员工陷入盲目追随领导者的陷阱,而这是一种愚蠢的行为。如果拥有超级个人魅力的领导者是个妄想狂,他对下属所下的指令将会带来毁灭性的后果。
“为了保住工作,下属可能会挖空心思来迎合他们的领导,”弗里斯写道,“他们可能歪曲或夸张事实来接近权力的中心,也就是他们的领导。”
轻度躁狂或得意洋洋的情绪与躁狂抑郁症有关,但它也是使魅力型领导者显得与众不同的原因之一。“轻度躁狂的管理者常常能给公司带来生机,促进公司的发展,”弗里斯补充道。
但是,其危害也是显而易见的。那些使魅力型领导者引人注目的因素,即精力充沛、情绪乐观、完美无瑕和激情四射,也有可能导致狂躁的行为。高昂的情绪过后必定会进入一个低谷期,飘飘然的领导者就有可能给企业带来很大的风险。
“然而,轻度躁狂型的领导者如果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培养自己的反思能力,听到„警钟‟时能紧急刹车,创造平衡的生活,他们就是公司的巨大财富,”弗里斯断言。
魅力型领导者具有以下特点:深深地吸引身边的人,令他们着迷;帮助人们超越自己平时的做事方式;促使人们做出好的或不良的举动;能将下属紧密团结起来;可能做出自毁的行为;易狂躁;可能将企业带入迷途;当情绪高涨时,判断能力低下。
神经质型骗子
神经质型的骗子不相信自己的运气。“他们认为自己取得的成就是不应该的或纯属偶然得来的,他们用来描述这些成就的词语比其他任何人都要刻薄,”弗里斯写道,“神经质型的骗子相信自己的观点,他们非常怀疑自己有能力来重复过去的成功。尽管人们认为他们非常成功并且很有才能,他们却担心总有一天会暴露自己的无能。”
神经质型的骗子的另一个缺点就是事事追求完美。首先,他们为自己设定不可能实现的目标。等到目标真的没有实现时,他们的自责又进一步加深了。这是一种虐待狂与被虐待狂的心理,表现为沉迷于工作。当他们升迁为高层管理者时,他们对于失败的焦虑感就开始增强。
“我曾访问过的绝大多数成功的管理者,或多或少都受到这种症状的困扰,”弗里斯写道,“进一步而言,他们中的许多人都认为自己是因为非常幸运,才能在这么多工作岗位上都表现优异,而自己的无能始终没有被揭穿。”
神经质型的骗子具有以下特点:总是担心自己达不到公司的期望;是工作狂;不擅长帮助员工发展;事事都要咨询他人;是绝对的完美主义者,总为自己设定很高的目标;认为每天的工作都是对自己的考验;认为自己总是在欺骗他人相信自己的才智;认为自己的好运不会持续;认为自己的无能和欺骗总有一天会暴露。
第二篇:领导者的致命性格
领导者的致命性格
——照一照镜子中的七种不良个性,看一看是否看见了自己。
企业竞争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展开,每天都有大型公司倒闭。商业世界就是围绕数字目标、市场份额、大胆创新以及卓越执行而运转的。企业领导者每天都需要面对艰难的事情做出艰难的决策。
下面是领导者不可告人的一个小秘密。“每天走进办公室,我既能让手下1万名员工的生活变得悲惨,也能让他们变得积极。要做到这两点很容易。我需要每天提醒自己我所扮演的角色。”这是一位曾参加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管理者工作坊的CEO的心声。
该商学院全球领导力中心的负责人弗里斯(Manfred Kets de Vries)不仅发现了企业管理者们的这种心理状况,他还有其他见解。弗里斯撰写了22本关于企业管理的书籍,他精通正统的企业管理教学,曾在哈佛大学、麦吉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等多所著名学府执教。他也精通心理分析,是加拿大心理分析协会和国际心理分析学会的会员。
弗里斯认为,领导者的心理矛盾和紧张情绪对企业造成的破坏绝不亚于竞争对手发起的商业竞争。因此,人们应该试着对领导者的心理状况做进一步的了解。
他的新作Leaders On The Couch是一本经过认真推敲的完备的参考书,它为心理更加健康的领导者以及更加健康、更加成功的企业辩护。首先,它要求高管人员对自己的行为做进一步的反省:为什么他们在特定的状况下会有那样的举动?要不要试着改变自己的行为?“许多管理理论都过于简单地阐述了企业领导是如何做出决策的,”弗里斯在引言中写道,“实际上,对一些决策看似合理的解释常常是不成立的。”
因此,企业领导者需进一步挖掘自己的个人背景和成长经历,以便理解自己采取某种行为的原因。成年人常会重复在孩童时期学到的行为方式,最终,他们会不知不觉地陷入这种破坏性的循环。
“很多领导者都会有狂躁的行为,”弗里斯写道,“他们不停地工作,却忘记了为什么每天都要工作。他们并不确定自己想要什么,却不惜牺牲自己去得到它。”如果管理者不了解自己,或彼此互不了解,就很有可能令公司的运作陷入不正常。
“尽管领导者共同做出会对企业及员工的将来产生影响的重要决策,但他们忙于公司政治游戏,而不是实质性的事情。”弗里斯写道,“在各种企业中,一些有影响的人物忙于保卫自己的„领地‟,以至于真正的冲突并没有得到解决。另外,当管理者坚持某个问题„无法讨论‟时,似乎有很多无形的因素在起作用。更为常见的是,只有在问题最明显不过时(甚至出现了一段时间之后),企业领导者才会准备寻找解决办法。”
弗里斯不但阐述了有效干预(小组和个人指导,甚至借助心理疗法或心理分析)的必要性,还描述了经理人的几种不良性格。
下面列举了弗里斯在书中所描述的几种关键不良性格。但是,正如他所说的,“很多人都有多面性,具有多种性格。我所列举的这些例子只是为了帮助读者看清那些不能一眼看出的性格要素。”
你可以把它看作是关于如何与“异类”同事相处的简明指南。而且,它有可能帮助你进一步了解在镜子里回视着你的那个人,也就是你自己。“无论你喜欢与否,”弗里斯写道,“大多数人都不大愿意承认自己„行为异常‟。”
自恋型领导者
要了解企业的状况,就必须了解什么是自恋。“企业比其他任何一个地方都更能淋漓尽致地展现自恋者的变化。自恋型领导者通常能够找到自我,但他们的下属必须失去自我,”弗里斯写道。
自尊是一种健康的心理,它可以使人变得自信、果断和富有创造力。但是,过度自恋往往导致自我主义,拒绝考虑别人的处境,看不到人与人之间的界线。“企业领导者过于自恋的性格加上他享有的权力会导致毁灭性的后果,”弗里斯警告。
是什么导致这种自恋的性格?这要归咎于父母。“在孩童时期,自我形象的放大与小孩子本身的无助感形成一种对立、紧张的关系,”他说,“采取不正确的办法来消除这种紧张关系,导致了负面心理和对个人权力及地位的渴望。对权力、地位、名誉和魅力的渴望最终导致自恋性格。”
当然,自恋也许可以使领导者更加相信成功是很自然的事情,是在预料之中的。从中短期来看,自恋也可以提升领导者的业绩。正如弗洛伊德所写道的:“如果一个人一直受到母亲的宠爱,他一生都会洋洋得意,相信自己一定会成功,结果往往真的取得成功。”自恋型领导者可能具有以下特点:自大;对成功和权力充满无限幻想;相信自己是独一无二的;要求别人无限崇拜他们;权力意识强烈:对特别优待抱有不合理的期望;利用他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忽视他人的感受和需求;有傲慢的行为和态度。
控制型领导者
控制型领导总是事无巨细,亲力亲为。规章制度、指令计划都是控制型领导的行事准则。
“他们害怕如果不时时遵循最高标准或不遵守规则,世界就会四分五裂,”弗里斯写道。
如果小孩子在条条框框非常明确的环境中成长,他们就会学习避免不脱离这些条条框框或避免做出创造性的行为。成年后,他们仍然害怕犯错误。但他们同时又对自己很不满意,认为自己其实可以做得更多或更好。“他们始终受困于„应该做什么‟和„必须做什么‟,不断地把自己越逼越紧。父母的那种苛刻、是非对错太分明的形象已在他们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困扰着他们,使他们害怕受到惩罚,”弗里斯补充道。控制型领导者可能给人以严格而投入的印象,但对控制的需求使他们停步不前,固执僵化,不懂得灵活变通。
他们更热衷于呆在等级分明而不是人人平等的环境中。“他们尊重他人,态度恭顺,善于迎合他人,甚至对上级(他所认为的上级)惟命是从。但另一方面,他们对下属又非常专横、傲慢、苛刻、毫不妥协。与控制型领导者共事有如处在雷区: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触上地雷,会因为违背了对方严苛的标准而付出沉重的代价。”在企业中,控制型领导者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官僚作风。
然而,随着责任的增大,他们变得犹豫不决。“具有这种性格的人显然不适合担当领导一职。”控制型领导者具有以下特点:严苛,缺乏灵活性和自发性;是工作狂;是非对错太分明,爱教训他人;有自虐和自我贬低的倾向;冷酷无情,易怒,易有挫折感,急躁;心神不宁;害怕犯错;精神紧张,内向、冷漠;因循守旧,严肃、刻板。
忧郁型领导者
如果你的公司死气沉沉,员工不爱沟通,就有可能是公司高层带来了忧郁的氛围。忧郁型领导者总认为自己事事不顺,表现不佳,而且不会成功。
“忧郁的人很少有兴趣也不能很好地理解不同意见,”弗里斯写道,“他们很不适合当领导,因为他们犹豫不决,缺少自发性和创造性。他们很悲观,对困难估计过高,对自己的能力又估计过低。”
当然,临床表现忧郁的人是病人,需要进行治疗。但是,当有同事情绪忧郁时,紧张的工作可能会掩盖这种情绪,或者使他身边的人注意不到他的异常。忧郁的人可能不愿意知道或不知道自己的症状,也有可能非常严苛,是非对错太分明,总是费劲地去激励他人。
“他们都把工作看成令人生厌的苦差事。他们所抱的怀疑态度和玩世不恭催生出一种令人消极、沮丧和有害的氛围。”弗里斯写道,“他们不仅对自己要求苛刻,对其他人也施加了很大压力。他们希望为自己工作的人承担大量工作任务,他们不断唠叨着让别人完成任务,同时又批评着下属的表现有多么不济。”
忧郁型领导者具有以下特点:常有无助感,觉得自己没用;食欲不振,体重下降;萎靡不振,长期疲劳;冷漠;注意力不集中;沉闷无趣;常产生内疚、自责、沮丧的感觉;常常想到死亡或自杀。
暴躁型领导者
商界的激烈竞争对今天的管理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持续的业绩压力可能使管理者做出错误的举动和判断。然而,对于那些胆大的领导者而言,这可能正是他们最想要的环境。在非常情况下,暴躁型领导热衷于控制和贬低同事。
“他们以伤害他人的身心为乐,甚至可能通过使用暴力来建立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优势地位,”弗里斯写道,“他们冷血,对给其他人造成的伤害视而不见。”
暴躁型领导者工于心计,时刻想着报复他人。他们认为身边的同事和他们一样冷酷、狡滑、野心勃勃。“他们对自己令人生厌的行为产生的影响无动于衷,稍有不顺就迁怒他人,并想出种种理由来责备他人,宽恕自己。”弗里斯解释道。
暴躁型领导者偏爱权力,全然不顾他人的感受。他们认为弱者是不值得同情的。在企业中,暴躁型领导者总是把个人的成功摆在首位。“尽管暴躁型领导者在神经质型的组织中能有一席之地,但这种领导风格不会取得长久的成功,”弗里斯写道,“暴躁型领导者与他人打交道的方式最终将给自己或企业带来麻烦。”
暴躁型领导者具有以下特点:固执己见,心胸狭窄,顽固不化;专横、偏执、不能容忍异己;精力充沛,好竞争,权力欲强;严格自律,事事追求完美;崇尚暴力;攻击性强;苛刻、严酷、专横跋扈;易怒;爱侮辱或贬低他人;畏惧他人的权势。
偏执型领导者
英特尔的创始人格鲁夫曾说过“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这不是说要你像精神病人那样工作。偏执狂可以指偏执的行为,甚至妄想症,也可以指正确和明智的警惕性。格鲁夫强调的是警惕性。
而且,偏执狂一旦冲动起来就难以控制。他们一旦误解了别人的行为,就有可能胡乱猜疑。偏执狂常常采取三种措施保护自己:将人分成不同群组,因自己的情绪而责怪他人,或试图否认当前的实际情况。他们也有可能编造事实。
偏执狂健康的一面就是会时时警醒自己(就像格鲁夫那样),但偏执型领导者也不可避免地会制造很多真实的敌人。正如弗里斯所写:“对领导者而言,保持适当的怀疑心态是一种适应机制,是对这个同时充满真实和假想敌的世界的正常反应。然而,如果不根据现实来缓解怀疑,就有可能成为偏执狂。”
“高效的领导者根据有效的政治实践来决定该做出什么样的举动,这些实践可以帮助他们界定和判断危险。他们依赖可以信赖的同事来帮助自己确保安全和理智。不幸的是,偏执型领导者常常过于孤僻,以至不屑于进行具有建设意义的现实验证。他们过于注重细节,但是却很少从宏观上来看待问题,他们往往只看到其中隐含的意义和隐秘的关联。”
偏执型领导者具有以下特点:过于敏感;对他人缺乏信心;好争论,易怒;自以为是;吹毛求疵;精神紧张,无法放松;无法宽恕别人对他的侮辱、伤害和轻视;爱小题大做。
魅力型领导者
如果运用得当,魅力可以鼓舞员工的士气,激励他们努力工作。如果运用不得当,它可能使员工陷入盲目追随领导者的陷阱,而这是一种愚蠢的行为。如果拥有超级个人魅力的领导者是个妄想狂,他对下属所下的指令将会带来毁灭性的后果。
“为了保住工作,下属可能会挖空心思来迎合他们的领导,”弗里斯写道,“他们可能歪曲或夸张事实来接近权力的中心,也就是他们的领导。”
轻度躁狂或得意洋洋的情绪与躁狂抑郁症有关,但它也是使魅力型领导者显得与众不同的原因之一。“轻度躁狂的管理者常常能给公司带来生机,促进公司的发展,”弗里斯补充道。
但是,其危害也是显而易见的。那些使魅力型领导者引人注目的因素,即精力充沛、情绪乐观、完美无瑕和激情四射,也有可能导致狂躁的行为。高昂的情绪过后必定会进入一个低谷期,飘飘然的领导者就有可能给企业带来很大的风险。
“然而,轻度躁狂型的领导者如果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培养自己的反思能力,听到„警钟‟时能紧急刹车,创造平衡的生活,他们就是公司的巨大财富,”弗里斯断言。
魅力型领导者具有以下特点:深深地吸引身边的人,令他们着迷;帮助人们超越自己平时的做事方式;促使人们做出好的或不良的举动;能将下属紧密团结起来;可能做出自毁的行为;易狂躁;可能将企业带入迷途;当情绪高涨时,判断能力低下。
神经质型骗子
神经质型的骗子不相信自己的运气。“他们认为自己取得的成就是不应该的或纯属偶然得来的,他们用来描述这些成就的词语比其他任何人都要刻薄,”弗里斯写道,“神经质型的骗子相信自己的观点,他们非常怀疑自己有能力来重复过去的成功。尽管人们认为他们非常成功并且很有才能,他们却担心总有一天会暴露自己的无能。”
神经质型的骗子的另一个缺点就是事事追求完美。首先,他们为自己设定不可能实现的目标。等到目标真的没有实现时,他们的自责又进一步加深了。这是一种虐待狂与被虐待狂的心理,表现为沉迷于工作。当他们升迁为高层管理者时,他们对于失败的焦虑感就开始增强。
“我曾访问过的绝大多数成功的管理者,或多或少都受到这种症状的困扰,”弗里斯写道,“进一步而言,他们中的许多人都认为自己是因为非常幸运,才能在这么多工作岗位上都表现优异,而自己的无能始终没有被揭穿。”
神经质型的骗子具有以下特点:总是担心自己达不到公司的期望;是工作狂;不擅长帮助员工发展;事事都要咨询他人;是绝对的完美主义者,总为自己设定很高的目标;认为每天的工作都是对自己的考验;认为自己总是在欺骗他人相信自己的才智;认为自己的好运不会持续;认为自己的无能和欺骗总有一天会暴露。
第三篇:9致命的数字
致命的数字—The Killion
伊恩·弗拉策尔
在下面这个令人恐怖的数学故事中,作者伊恩·弗拉策尔描述了killion这一足以置人 于死地的数字是怎样威胁人类生命,又是怎样挑战数学家的。那么,当真存在像kithon 这样的东西吗?作者写下这些有关数学和计算的恐怖事件意图何在呢?
八月六日,星期五。正午之后,第八电视台晚间新闻采访节目的主持人玛西·张,在演播 室五楼发放薪水的窗口领到了装有她工资的信封,然后在餐厅里买了火腿色拉三明治,并要了 一杯咖啡,之后就乘电梯回到了十楼她自己的办公室里。在桌边坐下后,她撕开了信封,那是 春季里她跟电视台新签约后,电视台答应给她的第一次薪水。她朝支票看了一眼,就惊吓得晕 倒了,甚至头还没碰到桌面,就已经死T。几分钟后,玛西的朋友、电视台记者克里·可可拉 恩,来到她的办公室,看到了她,又看了看她仍然紧紧抓在手里的支票,也瘫倒在地,死了。接待员也遭到了同样的厄运,她是来看看为什么玛西不回她的电话的。之后这栋楼的保安也死 了:是清洁女工发现这堆尸体后把保安叫上去的。
事情到此还没结束。三个警察、一个消防员、一个新闻记者还有来自西奈山的一位病理学 家也接二连三地上了这张死亡名单。感到襄惊的公众健康官员拜访了位于普林斯顿的灾祸控制 研究所。带着可怕的预见性,该所的两位顶尖科学家也倒地死亡了,这种挑战的严重性迅速昭 显。四十八小时后,该所接管这件事情的科学家们非常肯定,罪魁祸首就是那个星期三下午玛 西拿的那张支票。他们透过膝膝胧胧的安全玻璃查看支票。支票被隔成几个部分,哪个科学家 趣重王里」宜兰鱼丝尘又过了四十八小时后,该所所长利奥·维登塔尔博士终于弄清了他手头上 的东西是什么。在向媒体发布的讲话中,他说没有明显的证据证明这张致命的支票上有超级毒 素或具有很强传染性的疾病。相反,他说:“玛西·张和其他十一位受害者之死几乎可以肯定是
因为他们看到支票上的什么了。由于计算机的错误,给玛西的支票上的钱数被弄得异常的大。显然,计算机在玛西的支票上开出的数额是致命的一killion①美元。所谓killion,正如每个数拿t娜知道的那样,是一个大到足以将人吓死的数字。”
•自阿基未德时代以来,人们就知道数字的容量非常大。古希腊人能数到一百万,古罗马人 能数到亿和万亿。几乎又过了十五个世纪,直到中世纪黑暗时代的结束,黄金般的文艺复兴时 期的到来,人们才能数到亿兆、百万亿兆,最终数到了千千万。1702年,万有引力理论之父 艾萨克·牛顿爵士,用大到百万亿亿兆①这样的数字,甚至大到了bazillion这样无法计算的数 字来做实验。这些实验让他确信在理论上可能存在killion这样的数字。当数字接近killion这个 数字时他觉得自己变得很虚弱,这时他突然就停止了实验。德国数学家卡尔·弗雷德里希·高 斯②,在一次晚会上遇到一个人,从他那里听说了牛顿的发现。他对kilhon这一致命的数字非 常沮丧,所以他就发明了他自己的数字,命名为高斯随机数。这些数字也能变成很大的数,但 是不会大到像kilhon这样足以致命。不幸的是,高斯为研究无风险的数字系统所做的大胆尝试终因其在理论上不能成立而付讨东流。killion这个数字,不过他在这时也停止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或许是 有史以来最聪明的科学家,他强烈而持久地热爱着生活,可不想因为一个数字而失去生命。计 算机发明后,爱因斯坦就坚持每台计算机配备一个调节器,以便计算机自动算到killion这一数 字能把计算机强行关闭。多亏了爱因斯坦的先见之明,否则计算机时代的到来也许己经给人类带来许多可怕的后果。
那么,在玛西·张致命支票事情中,是什么出差错了呢?联网的计算机,每天运行着常规 的工资表程序,为什么会犯以前任何计算机都没犯过的错误呢?要理解这个问题,首先得知道 计算机是如何运行的。不熟悉计算机的人,有时会认为计算机是相当大的、复杂的东西。其实 计算机有大有小,小的就如汽车旅馆中餐桌上用来冰镇酒水或饮料的冰捅,大的能大到像新泽 西州牧场上盖的带停车场的娱乐中心。计算机内部终端间.,J由一个短的红电线连通。终端间还 有篮的、绿的、黄的、橙色的、粉红的等等之类的线连接。
专业技师拆御那台出了问题的计算机看是什么故障时,很快他们就发现无数的电线、终 端,还有其他的部件堆在他们周围,这些东西多到足以让这些技师手足无措。技师们把各部件 展开放在一个放设备的小空屋里,最后他们发现了他们认为是调节器的东西,那是一个小小的 安全装置。这种调节器的世系能追溯到许多年前,在慕尼黑的二月份的那个雨天的下午,爱因 斯坦所做的那个可怕的预见。仔细检查后,技师们发现了问题所在,原来调节器上布满了一些 类似于汇集在转台式热狗烤架上的灰色的东西。灰色的东西太多,这样一来,那个小电枢本该 装到一个别的电枢根本装不进去的V形凹槽里,现在却装不下去了。多亏了爱因斯坦的先见之明,否则计算机时代的到来也许己经给人类带来许多可怕的后果。这个悲剧发生后的一段时间里,许多人问“:怎样才能队止类似的悲剧在今后重演呢?”当16:39 2010-5-10丝,你可以看都不看地每周把支票交给银行出纳员—出纳员冒这样的危险是他们份内的事。但是,这样一来,你就不知你有多少钱了。你也可以搬到一个没人听说过电脑的村庄去,但那 可能非常非常遥远,你得花上数年的时间才能在那里感到生活舒适。你也可以用真空吸尘器打 扫计算机,至少一周三次来清除计算机里的异物。但是,要是这样也不解决问题又怎么样呢?
一个难以理解却无可争辫的事实就是:谁都拿kilhon这一致命的数字没办法。它不是人、不是产品,也不是一个机构,因此无需答复谁。它总在那里,在数学无法触及的范围。在那 里,空间会弯曲、平行线会会合,还有许多我根本不知道的东西。最后,你真正能做到的就是 希望要是有人遇到了killion这一致命的数字,那人不是自己就行了。
① 原文为a而11ion halion trill。幼U油,很难处理.权译为此。
② 文中高斯的英文名是错误的,正确的应该是“Karl Frierich Gauss,’
①该文中有几个数字是作者杜撰的,像此处的killion,还有bazillion,因为翻译起来很难,所以在文中就保留了原文,但是有些地方做了相应处理,例如标题就被翻译为“致命的数字—The Killion”。
第四篇:致命魔术影评
复仇!执着!牺牲!
-----------浅淡《致命魔术》中的人性
班级:临床10级5班姓名:刘畅学号:201050772《致命魔术》中最伟大的魔术师,显然不是Angier或者Borden,而是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迄今为止,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电影都重复着相同的母题:复仇,这种复仇又往往与偏执、孤独、异于常人,等特性相联系。正如《失忆》中患有短期记忆丧失的主人公的复仇,《失眠》中患有失眠症的主人公的复仇,以及《蝙蝠侠》中双重身份的主人公的复仇。《致命魔术》中,复仇被转化为两主人公的针锋相对,而这场针锋相对的引子,也正是Angier对Borden的复仇。
《致命魔术》几千万美金投资,阵容上:“蝙蝠侠“克里斯.蒂安,“金刚狼”休.杰克曼,老影帝迈克.凯恩,美女斯佳丽.约翰。简单来说这个故事就是:19世纪中后期的伦敦,的两位魔术师,因一山不容二虎,你来我往,双雄对峙,野心勃勃。
克里斯托弗·诺兰在《致命魔术》中,再次展示了自己对于电影叙事结构的精妙操作。影片的开始采用类比蒙太奇,将老道具师Cutter为女孩讲解鸟笼魔术和时间轴上更为推前的Angier最后一场演出联系到一起,完成了倒叙开场,比《失忆》中轰炸式的倒叙,更加圆润自如,并由Cutter的“prestige”一词,呼应主题同时完成转场,电影自然过渡到法庭部分。Borden因被目击在水箱旁看着Angier溺毙而被捕,有重大杀人嫌疑。在狱中Borden得到了Angier生前的日记,由日记引出时间轴比最后演出更为推前的Angier科罗拉多之行部分,结构再次进入倒叙,更为巧妙的是:Angier的日记中,记载了他对于Borden日记的破译过程,并由Borden的日记,话说从头。
电影在母题:“复仇”之下,还探讨了“执着和牺牲”执着使得Angier和Borden不断的追求提升,达到个人的极限,为此他们都做出了超出寻常的牺牲。
Tesla到死的时候都是被定为疯癫的物理学家,后来才追加那么多荣誉给他,可见他生时的执着是多么的强烈——他在做很多常人认为常识之下根本不可能做得到的事情。Tesla发明了交流电相关的很多专利,还是无线电之父。想一下Tesla的那个true magic,无需导线都能点亮的灯泡,现实中的Tesla确实有研究过无线供电,不过电影里假设他已经研究成功。无线电我们已经用上了一个世纪了,然而无线供电却依然没有实现,可以想象无线供电在当时是多么天方夜谭的事情。无线电本来就可以用来赚去足够多的钱,交流电也是。Tesla完全不去赚钱,去研究无线供电,而电影中的版本则是在实现无线供电之后就帮Angier做那机器,事实上是可以理解的,这就是所谓的执着。
Angier的也是执着的,他相信他所说的“一切魔术皆可复制”,另一方面Borden的魔术他复制不了,这是显然的认知失调。所以无论付出什么代价,他都想要超越Borden,这不是为了超越本身的个人感受,而是不再让自己所相信的“一切魔是皆可复制”受到自己所理解的现实的质疑。这种自己对自己的质疑其实是痛苦的。解释认知失调的常用例子是喜欢吸烟的人也知道吸烟有害,这时候一个人的两种认知——“我喜欢吸烟”和“吸烟对我身体有害”都无法辩倒对方,这两条都是正确的,这时候就会让人很不爽。而在Angier这个问题上,就不是不爽的程度,而是痛苦。
在两人观看中国魔术师表演后,Borden的话已经暗示了这一观点:“完全的为他的艺术献身,巨大的自我牺牲。”而随后Angier在家同妻子的话,又包含着暗示。他说:Borden马上就看出来了(中国魔术师的秘密),而我却不行。让我一生都装成另一个人(我受不了)。” Borden能看出来,是因为他已经具有做出这样牺牲的准备,而且实际上他到死都装成另一个人。
我想起我中学时代的读过的维多利亚时代晚期一些通俗小说,像福尔摩斯或者凡尔纳的一些作品,在这些工业革命之后的小说里,可以看到许多奇形怪状的机器,因为那时的人们迷信机器就像今天的人们迷信知识;也可以看到和机器对应的许多阴暗的人群以及人群之间的怨愤,我不知是人类天性的憎恶制造了光怪陆离的机器,还是机器的触手异化了人类的灵魂。也许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人类最疯狂的时代,新兴的科技力量使我们的能力大增,但同时也让我们手足无措,以至于最终导致了人类史上空前的战争。电影中Angier毫不犹豫地杀死自己的复制品,是这种疯狂的一个终极隐喻,也是机器时代人类魔术的难逃宿命。
魔术需要牺牲。这个牺牲可以是一个真相,一只鸽子,一根手指,一个人,乃至一个人的灵魂。影片一开始的几个小魔术昭示了这
一点,一位瘦削的中国魔术师把自己伪装成胖子,一个把小鸟变没的魔术其实是把小鸟压扁。也许儿童的眼睛最锐利纯真,他知道真相,他固执地哭着说小鸟死了,但大人们选择被欺骗,因为在被欺骗时,人们获得快感。影片开头的这个小魔术其实是电影提纲挈领之处,它的作用远远超过展示魔术的一般过程和引出人物,而是在于它创造了一种笼罩全片的比喻和氛围。一种对于牺牲生命和真相的机器的隐喻和一种悲剧氛围。
你永远不知道 我们为什么做这些...观众知道真相...这个世界很简单...可怜的...实心的 从头到尾都是实心的...但是如果你可以愚弄他们...即使只有一秒...那么你就能让他们感到好奇...然后...你就可以看到一些东西...非常特别...你不知道...就是.......就是他们的表情...”
这一切 只是为了一个表情....最后,让我们以影片最后Angier死前和Borden的经典对白来结束这篇文章。本片的真正意义,就在这里,“...实心的 从头到尾都是实心的...”魔术毕竟只是魔术,它的意义或许仅仅只是“这一切 只是为了一个表情....”而我们,也有自己的人生,表演着自己的魔术,为了所想的表情。
第五篇:《致命魔术》影评
剧情虽然多处难经推敲,但片子里的事如果是件真事,那么无论用小说、歌剧、音乐等等形式,都无法达到影片所达到的效果;艺术家们终究用属于自己的最浓烈的语言向观众传达了剧情以外的话——真和善是生活的第一要素;这个片子的电影要素一应俱全,观众的视觉、听觉和观感心理也都被塞得忒满。
《致命魔术》中最伟大的魔术师,显然不是Angier或者Borden,而是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迄今为止,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电影都重复着相同的母题:复仇,这种复仇又往往与偏执、孤独、异于常人,等特性相联系。正如《失忆》中患有短期记忆丧失的主人公的复仇,《失眠》中患有失眠症的主人公的复仇,以及《蝙蝠侠》中双重身份的主人公的复仇。《致命魔术》中,复仇被转化为两主人公的针锋相对,而这场针锋相对的引子,也正是Angier对Borden的复仇。
克里斯托弗·诺兰在《致命魔术》中,再次展示了自己对于电影叙事结构的精妙操作。影片的开始采用类比蒙太奇,将老道具师Cutter为女孩讲解鸟笼魔术和时间轴上更为推前的Angier最后一场演出联系到一起,完成了倒叙开场,比《失忆》中轰炸式的倒叙,更加圆润自如,并由Cutter的“prestige”一词,呼应主题同时完成转场,电影自然过渡到法庭部分。Borden因被目击在水箱旁看着Angier溺毙而被捕,有重大杀人嫌疑。在狱中Borden得到了Angier生前的日记,由日记引出时间轴比最后演出更为推前的Angier科罗拉多之行部分,结构再次进入倒叙,更为巧妙的是:Angier的日记中,记载了他对于Borden日记的破译过程,并由Borden的日记,话说从头,开始了整个故事的正叙。这样讲起来似乎有些晦涩,我尝试着做了如下的简图:
1、Borden日记所记载的二人成长恩怨史在时间轴上最为靠前,定义为A段,最后到Borden写给Angier关键词Tesla。
2、Angier日记从科罗拉多之行开始,记录了他前往科罗拉多寻找Tesla,一边破译Borden日记,以及第一次试验Angier版瞬间移动魔术,此段紧接A段,定义为B段。
3、在Angier科罗拉多之行开始后,到第一次试验瞬间移动,也就是B段的时间里,Borden的生活也在继续,主要讲了他和妻子Sarah以及情人Olivia之间的问题,定义为B段。
4、Angier回到伦敦开始,直到他最后一场演出时消失在舞台上,定义为C段。
5、Borden的妻子在争吵后自杀,到Borden多次去看Angier表演瞬间移动,直到最后一场之前,是C段平行的Borden部分,定义为C'段。
6、D段为Borden在后台看到Angier溺毙,受审,遇到Caldlow爵士的律师,阅读Angier的日记,绞刑。
7、E段为最后的高潮戏,Angier的死。其中有多次闪回,并交待了重要剧情,但不做详细分解了。
8、F段为Cutter为小女孩讲解鸟笼魔术,直到电影结束。
以上为按时间轴顺序的剧情,在电影中,大体上变成如下结构:
|.F1.||.C2.||.D1.||.B1.||.A.||.B2.||.B'.||.C1.||.C'.||.D2.||.E.||.F2.|
从这个结构轴上可以看出电影的叙事结构是多么的复杂,实际上在A、B、D三部分是相互交叉的,比上图更复杂,E部分也多次闪回到A、B、B'等部分,不做详细分解。
电影在母题:“复仇”之下,还探讨了“Obsession(痴迷)& Sacrifice(牺牲)”痴迷使得Angier和Borden不断的追求提升,达到个人的极限,为此他们都做出了超出寻常的牺牲。在两人观看中国魔术师表演后,Borden的话已经暗示了这一观点:“完全的为他的艺术献身,巨大的自我牺牲。”而随后Angier在家同妻子的话,又包含着暗示。他说:Borden马上就看出来了(中国魔术师的秘密),而我却不行。让我一生都装成另一个人(我受不了)。” Borden能看出来,是因为他已经具有做出这样牺牲的准备,而且实际上他到死都装成另一个
人。
与诺兰高超的结构操作相比,Jonathan Nolan的剧本同样出色。除了精心构建出令人惊奇的故事内容外,类似上面提到的暗示在电影中比比皆是,只待细心的观众逐一发现。首先,在电影开头Cutter给小女孩演示了鸟笼魔术,这个魔术正是整部电影中最重要的一个魔术。Borden和Angier的瞬间移动,和鸟笼魔术在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只不过把笼子变成箱子,一个消失掉,另一个跳出来。在随后的监狱部分,Borden说Fallon会照顾他女儿,律师紧接着说:Fallon,A man with a past as obscure as you own(一个有着和你一样卑贱过去的人),obscure同时还有模糊不清的意思,暗示两人之间的秘密。
当Cutter应法官的要求解释Angier魔术的秘密时,Cutter说了这样的一句话:玩杂耍的人,他们靠掩盖一些简单,有时也是残酷的事实为生。这句话暗示了最主要的剧情。Angier和Borden都通过掩盖一些简单,但是残酷的事实获得了事业的成功。
在回忆部分中,Borden在演出后台说:“真正的魔术师会创造出他的同行绞尽脑汁也想不出的新花样。”这句话随后成为了Borden和Angier最大的心魔。后来,Cutter嘲笑他说:你一定有这样伟大的魔术,你可以把它卖给我么?Borden说:“我当然有。但别人变不了我这个魔术。”这句话暗示了Borden最大的秘密,并提示在学徒时,他已经在那样做了。Borden先一步离开后,Angier问Cutter关于Borden从哪里来的问题。Cutter反问:你从哪里来?结合后面妻子问Angier的话:你不是也在装成别人么?Angier回答:我觉得换个名字算不上伪装。以及最后的Caldlow爵士剧情。表明Angier学徒时也掩饰了自己的过去,他本就出身贵族。这是两个人最初为魔术做出的牺牲。
Borden和Sarah在鸟笼魔术后相识,这一段为观众演示了真正的鸟笼魔术,实际上是两只相同的鸟,其中一只在魔术中被杀死。这个魔术和最后Angier的瞬间移动几乎一模一样。在Borden送Sarah回家时,Borden没法到Sarah家做客而离开,Sarah关门,发现Borden已经在屋子里了。这一剧情,实际上正是后面Borden的瞬间移动魔术。也是几乎一模一样。以上仅是电影前20分钟内出现的隐喻情节,已基本暗示了整部电影的内容。此后,Angier的妻子在魔术事故中丧生,两人的恩仇故事正式展开。
另外,导演在电影中还故意放置了彩蛋,当Angier从科罗拉多回到伦敦后,Cutter按他的提示,到他的排练场找他。Cutter一进屋,盲人看守听到动静,问“是谁?”在随后短暂的两个镜头中,你会看到两个一模一样的盲人看守,一个坐在杂物上,一个在瞬间移动的箱子边弯着腰。
这部电影由于剧情的关系,也存在一些争议之处。比如:到底哪个Angier是真的的问题。第一次试验时,他射杀了出现在远处的Angier,但后来的表演中,每次都是在道具内的被杀。也许这里面没有真假主次之分,总之不好解释,Tesla不是说过科学存在随机性么。
(仅作补充,是我的理解,不一定正确,其实你一直关注影片反应的主题,忽视了它真实的一面,其实Angie早就说过:这是真正的科学!我们通过前面的细节已经可以看到其实Tesla发明的交流电装置并非能让人瞬间移动,而是在另外一个地方创造出一个完美的复制品,【比如猫经过放电之后在山中又出现了一只一样的猫,帽子经过放电,屋后出现了好多一样的帽子,Tesla说:这都是你的帽子。】可称之为“克隆”【这是影片反映出来的,根据网友和某些人猜测,特斯拉可能发现了能量的无线传输方式,可以将能量无损地传输到指定地方——通古斯大爆炸,进而可以将人无损地传输到另一个地方】,所以Angier每次表演之后都要杀死自己的复制品,最后一次表演,Angier被溺杀,后来出现的是他的完美复制品,这就是真正的科学,因此一后果,Tesla告诫他少用。结果他并非每次都能准确知道自己的复制品产生于何处,最终留下了幸存的,就是影片结尾展现的水箱中的Angier了。)
电影中的Tesla在历史上确有其人,早年是爱迪生的同事,曾在爱迪生公司负责研发直流电发电机,但他后来在西木公司的资助下发明了交流电。随后引发直流电和交流电之争,Tesla和爱迪生决裂。这一段隐藏在剧情后的历史事件与剧情又有几分神似。天知道剧本里,到底还有多少秘密。
Christopher Nolan's “The Prestige” has just about everything I require in a movie about magicians, except...the Prestige.We are instructed at the outset, in a briefing by Michael Caine, that every magic trick consists of three acts:(1)the Pledge, in which a seemingly real situation is set up,(2)the Turn, in which the initial reality is challenged, and(3)the Prestige, where all is set right again.An example, one not used in the film, would be(1)a woman, and it's always a woman, except with Penn and Teller, who is placed into a box;(2)the box is sawed in half, and the halves separated, and(3)magically, the “victim” is restored in one piece.The pledge of Nolan's “The Prestige” is that the film, having been metaphorically sawed in two, will be restored;it fails when it cheats, as, for example, if the whole woman produced on the stage were not the same one so unfortunately cut in two.Other than that fundamental flaw, which leads to some impenetrable revelations toward the end, it's quite a movie--atmospheric, obsessive, almost satanic.It takes place in Victorian London, at a time and place where seances and black magic were believed in by the credulous.Somerset Maugham's novel The Magician captures that period perfectly in its fictional portrait of Aleister Crawley, “the most evil man in the world,” who created the illusion that he really was an occult practitioner of dark forces.He had a gift for persuading women to materialize in his bed.These days, when most of us are less superstitious, it is the technical craft of a David Copperfield that impresses us.We see the trick done, but do not for a moment believe it is happening.Houdini, the great transitional figure between “magical” acts and ingenious tricks, was at pains to explain that everything he did was a trick;he offered rewards, never collected, for any “supernatural” act he could not explain.The Amazing Randi carries on in the same tradition, bending spoons as easily as Uri Geller.And yet in Houdini's time, there were those who insisted he was doing real magic;how else could his effects be achieved?
Daniel Mark Epstein wrote about the Houdini believers in a 1986 issue of the New Criterion, which I read as I read everything I can get my hands on about Houdini.The thing was, Houdini really did free himself from those fetters and chains and sealed trunks dropped into the river, and survived the Chinese Water Torture(an effect used prominently in “The Prestige” night after night).But there were those who argued his tricks were physically impossible, and thus must be supernatural.Houdini would have been active at the time of “The Prestige,” but his insights would have been fatal to the movie's plot, which is the problem with the plot.We meet two apprentice magicians, Robert Angier(Hugh Jackman)and Alfred Borden(Christian Bale), who work as fake “volunteers” from the audience for Milton the Magician(the invaluable Ricky Jay).They assist in tying up a helpless damsel, in reality, Robert's wife, Julia(Piper Perabo), and lowering her into the Chinese Water Torture box.Concealed by curtains, she somehow escapes, as Houdini always did, but one night, Alfred ties her knots too tightly, she cannot escape, and by the time a manager(Michael Caine)rushes onstage with an ax, it is too late to save her from drowning.This sets off a lifelong hatred between Robert and Alfred, during which the frigid and ominous Alfred rises to the top of the profession.The hapless Alfred(now in love with his new assistant Olivia, played by Scarlett Johansson)falls to the bottom, is reduced to performing in flea pits, and yet presents an illusion named the Transported Man in which he walks into a door on one side of the stage and instantly emerges from a door
at the other.How is that physically possible? It's the sort of thing that made his fans claim Houdini was supernormal.Robert becomes obsessed with finding the secret of the trick.But magicians do not explain their illusions, not even to their peers, unless money changes hands(“The trick is told when the trick is sold”).The Transported Man begins, you will agree, with a terrific Pledge.Now how will Robert ever discover the secret of the Prestige? He treks into the snows of Colorado to visit the hidden laboratory of the(real-life)Nikola Tesla(David Bowie), who may have manufactured the trick for Alfred.Tesla, the discoverer/inventor of alternating current, was believed at the time to be capable of all manner of wonders with the genie of electricity, but how could AC, or even DC, explain the Transported Man?
You will not learn here.What you will learn in the movie is, I believe, a disappointment--nothing but a trick about a trick.With a sinking heart, I realized that “The Prestige” had jumped the rails, and that rules we thought were in place no longer applied.I have been in love with magic all my life.I'm no good at it, even though I bored my friends for years with cheesy illusions, and even today can make a dime disappear from your forehead.These days I am most impressed with the skills required for close-up magic.Teddy Nava, the son of writer-directors Gregory Nava and Anna Thomas, can make cards change while I am holding them in my hands.Now how does he do that? Not through divine intervention, I am fairly sure.But I was holding them!The trick is told when the trick is sold.Yes, but what if it takes months of practice after you're told the trick? Nikola Tesla isn't going to help me then, by running alternating current down Teddy's arm and up m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