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政府公信力现状调查与分析
政府公信力现状调查与分析
摘 要: 政府公信力是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石和核心, 也是建设市场经济体系的基本要素。本文从分析政府公信力的基本内涵为起点,指出中国政府公信力呈下降趋势, 然后从时代社会、政府自身和公众三个角度分析了我国政府公信力下降的原因, 最后提出了相应的路径选择,全力提高政府公信力, 重建公信政府。
关键词: 政府公信力, 公信力建设
一、政府公信力的基本内涵
政府的公信力体现了政府的信用能力, 是指公民在何种程度上对政府行为持信任态度, 是社会组织、民众对政府信誉的一种主观评价或价值判断。政府公信力是指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具体涉及到两个方面: 政府行为的客观效果;公众对政府行为的主观感知。政府公信力, 是评价政府是否作为、能否全面履行公共责任和公众是否认同的基本标准。政府公信力的强弱, 取决于政府所拥有的信用资源的丰富程度, 取决于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公民心目中的具体形象。政府公信力有赖于政府率先做到诚信, 而对政府信用的认识要从政府的权力开始。深层次上讲, 政府所行使的权力并非源自国家, 而是来源于国家背后的公众委托;政府行使权力最终所维护的不是抽象的国家意志, 而是具体的公众要求。
二、我国政府公信力现状分析
在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 社会的复杂性、开放性和多变性已经很突出, 国家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 这也构成了我国政府公信力下降的背景条件。由于新旧体制的摩擦冲突、社会利益分化、价值取向多元化以及外来文化冲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水平、质量和意识, 与社会和公民的价值期待还有一定的差距。多种非理性行政行为的存在, 又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行政能力, 损害了政府权威, 影响了政府形象,降低了行政效益, 使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与公众不断增长的行政需求之间形成了较为严重的矛盾。公民对政府的不满情绪和不信任感有了相当程度的增长。概括起来, 主要是由于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一)时代及社会因素。
随着工业化和科技发展, 在社会进步的同时, 也引发了诸多的社会问题, 如人口膨胀问题, 社会治安问题, 环境恶化问题, 失业问题, 健康问题, 犯罪问题, 交通问题——层出不穷, 旧的问题尚未解决, 新的问题又不断出现。政府所面临的公共问题的复杂性, 动荡性和多元性环境, 导致政府不可治理性的增加。另外, 社会信用缺失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严峻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 成为我国目前经济乃至社会整体面临的最严峻问题之一。失信行为涉及范围从商品生产者到销售者, 从普通老百姓到政府要员, 从政治、经济到科学、文化和艺术, 从国内到国外, 其足迹可以说是遍及社会的角角落落, 方方面面。在社会诚信缺失的大环境下,政府信用也必然呈现出下降趋势。(二)政府因素。
第一、政府行为缺乏公开性, 透明度差, 暗箱操作使行政神秘化。在我国, 政府信息的透明度往往被忽略、忽视或有意模糊, 恶意封堵政府信息的行为也是屡见不鲜。长期以来, 我国的地方政府部门习惯了发号施令,习惯了“关门制定政策”。一些人在维护政府形象的旗臶下维护着某些地方或某些个人的私利, 而臵公共利益于不顾, 千方百计封堵真实信息。政府信息渠道的不畅通、信息不透明带来政府公信力的弱化所付出的代价是极为沉重的。
第二, 政府职能定位不合理, 经常出现“越位”、“缺位”、“错位”现象。在越位方面, 由于政企不分, 政府不恰当的介入经济活动, 任意侵害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设臵林林总总的审批关卡, 让企业围着政府转。在缺位方面, 主要是对市场的监管不力, 市场经济秩序不能有效建立, 信用制度不健全, 合同履行率低, 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在错位方面, 政府是 1 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国有资产的所有者、社会的管理者, 这样政府一方面以管理者身份管理市场, 另一方面又作为国有企业的所有者进入市场, 必然带来市场竞争的扭曲。职能定位的不合理, 使得一些应该由政府管理的事情, 如公共事业服务、公共产品供给等方面的工作, 政府却做得不够, 社会公共需求往往得不到满足, 人们的不满情绪日益增高, 必然导致政府的公信力下降。
第三, 公共行政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 并且责任机制薄弱。一些行政形式理性化的结构要素如“功绩制”原则等被形式化地加以利用, 成为部分官员获取政治机会的工具。至今我国还没有建立一整套完整的行政责任追究赔偿制度,在对行政人员的责任追究上, 往往只追究其主观过错, 而对其客观过错则较少追究或不予追究。法律的惩罚力度太小, 失信成本远小于守信成本。尽管目前开始采用行政重大责任的问责制, 但制度运行尚不规范, 最终将会导致权力与责任的不对等状况。
第四, 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不强, 难于应付突发事件。一旦出现危机, 政府应该全力解决问题。如果危机爆发后, 政府不是全力解决危机, 而是先掩盖问题, 隐瞒基本的信息, 甚至提供虚假信息。这不仅侵犯了公民的知情权, 也会加剧公民的心理混乱, 甚至引发过激行为。在危急的关键时期, 政府不能有效地号召和引导全社会, 必然导致公众不信任感的蔓延, 威胁其合法性基础。(三)公众因素方面。
首先期望过高。公众对政府的期望太高, 要求政府解决其不能解决的问题, 要求政府承担更多的事情。许多人一方面要求政府削减税收和减少开支, 另一方面却希望政府提供更高水平的公共服务和福利。其次认识不准。受种种因素的影响, 公众很难全面地认识政府, 而更多地将目光聚焦于政府的负面, 并且夸大了这些负面的东西。
三、加强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的途径
基于时代社会、政府和公众三个方面原因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政府方面的因素占据着主导地位。而且从现实情况来看, 我国政府信用存在很大缺陷, 政府公信力比较弱, 因此, 我们必须加强政府公信力建设, 增强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信用程度,提升政府公信力。为此, 我国政府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大力推行政务公开, 建立透明政府。透明政府就是指政府掌握的个人与公共信息向社会公开, 公民有权接触并使用这些信息, 而涉及到个人隐私、商业秘密及国家安全法规定的不能公开的除外。政府机关有义务在规定的时间、地点将这些信息公布于众, 以供公众索取, 建立政府的亲民形象。另外, 要建立“重大决策的听证会”制度。这样使公民更加充分地了解政府的运作和功能, 从而在政府与公民之间形成良性的沟通,增强政府的公信力。推行电子政务, 构建无缝隙政府, 使民众及时了解政府的信息, 电子政务将使政府工作的透明度越来越高, 有利于政府的勤政、廉政建设, 有利于杜绝政府的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
第二, 转变政府职能, 塑造服务型的有限政府, 使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市场经济体系下,政府要想迅速有效地回应公众, 树立政府形象, 必须改变观念, 实现国家经济管理职能与行政管理职能的分离, 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做到政府职能合理定位, 政府行为不能越出其职能范围, 明确行为对象, 规范行为方式。政府在政策的实施、操作上, 要把握好适度原则, 针对不同社会运行状态, 从宏观上调控政策, 保证社会稳定发展和人民利益的实现, 以取信于民。
第三、政府应是依法行政的政府。依法行政就是指依法行政就是指政府及其各部门依照法律法规行使公共权力, 管理公共事务, 维护社会公共秩序, 增进公共福利, 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在任何行为中, 政府都应当根据宪法、法律及其精神来为人民服务, 使人们形成对法律和制度的信仰, 通过法律和制度来体现政府的诚信。因此,只有建立起规范政府权力和监督政府权力的完备的法律体系和法律运行机制, 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政府守信的问 2 题。
第四, 加强公务员队伍思想建设。政府的行为在最终要靠公务员个体的行为来完成, 政府公信力,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务员的个人素质和道德修养。应当在政府部门和公务人员中树立诚信观念和责任观念,加强公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 将公共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恪尽职守, 依法行政。以人为本, 执政为民, 情为民所系, 权为民所用, 利为民所谋, 这是提高政府公信力的思想基础。
第五、增强政府危机管理能力, 构建全面整合的危机管理体系。我们应当从国际社会和危机管理先进国家经验出发, 建立一个全面整合的危机管理体系, 在高层政治领导者的直接领导和参与下, 通过法律、制度、政策的作用, 在各种资源支持系统的支持下, 通过整合的组织和社会协作, 通过全程的危机管理, 提升政府危机管理的能力, 以有效的预防、回应、化解和消弭各种危机, 从而保障公共利益以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实现社会的正常运转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 1 ]叶育登.信息的透明度政府的公信力社会的凝聚力 中国行政管理 [ 2 ]乔治〃弗雷德里克森著张成福译校.公共行政的精神
[ 3 ]张成福 公共危机管理: 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 [ 4 ]陶文昭.美国人民为什么不相信政府.[ 5 ]孙智英.加强政府信用建设的若干问题.东南学术
第二篇:政府公信力现状调查与分析
加强政府公信力建设调研报告
政府公信力是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石和核心,也是建设市场经济体系的基本要素。政府的公信力体现了政府的信用能力,是指公民在何种程度上对政府行为持信任态度,是社会组织、民众对政府信誉的一种主观评价或价值判断。政府公信力的强弱, 取决于政府所拥有的信用资源的丰富程度, 取决于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公民心目中的具体形象。政府公信力有赖于政府率先做到诚信, 而对政府信用的认识要从政府的权力开始。深层次上讲, 政府所行使的权力并非源自国家,而是来源于国家背后的公众委托;政府行使权力最终所维护的不是抽象的国家意志,而是具体的公众要求。
一、我国政府公信力现状分析
在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社会的复杂性、开放性和多变性已经很突出,国家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这也构成了我国政府公信力下降的背景条件。由于新旧体制的摩擦冲突、社会利益分化、价值取向多元化以及外来文化冲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水平、质量和意识,与社会和公民的价值期待还有一定的差距。多种非理性行政行为的存在,又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行政能力,损害了政府权威, 影响了政府形象,降低了行政效益,使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 1
与公众不断增长的行政需求之间形成了较为严重的矛盾。公民对政府的不满情绪和不信任感有了相当程度的增长。
二、我国政府公信力下降的因素:(一)时代及社会因素。随着工业化和科技发展,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的社会问题, 如人口膨胀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环境恶化问题,失业问题,健康问题,犯罪问题,交通问题,层出不穷,旧的问题尚未解决,新的问题又不断出现。政府所面临的公共问题的复杂性,动荡 性和多元性环境,导致政府不可治理性的增加。另外,社会信用缺失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严峻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成为我国目前经济乃至社会整体面临的最严峻问题之一。失信行为涉及范围从商品生产者到销售者,从普通老百姓到政府要员,从政治、经济到科学、文化 和艺术,从国内到国外,其足迹可以说是遍及社会的角角落落,方方面面。在社会诚信缺失的大环境下,政府信用也必然呈现出下降趋势。
(二)政府因素。第一、政府行为缺乏公开性,透明度差,暗箱操作使行政神秘化。在我国,政府信息的透明度往往被忽略、忽视或有意模糊,恶意封堵政府信息的行为也是屡见不鲜。长期以来,我国的地方政府部门习惯了发号施令,习惯了“关门制定政策”。一些人在维护政府形象的 旗臶下维护着某些地方或某些个人的私利,而臵公共利益于不顾,千方百计封堵真实信息。政府信息渠道的不畅通、信息不透明带来 2
政府公信力的弱化所付出的代价是极为沉重的。第二,政府职能定位不合理, 经常出现“越位”、“缺位”、“错位”现象。第三,公共行政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 并且责任机制薄弱。一些行政形式理性化的结构要素如“功绩制”原则等被形式化地加以利用, 成为部分官员获取政治机会的工具。至今我国还没有建立一整套完整的行政责任追究赔偿制度,在对行政人员的责任追究上,往往只追究其主观过错,而对其客观过错则较少追究或不予追究。法律的惩罚力度太小,失信成本远小于守信成本。尽管目前开始采用行政重大责任的问责制,但制度运行尚不规范, 最终将会导致权力与责任的不对等状况。第四, 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不强,难于应付突发事件。一旦出现危机,政府应该全力解决问题。如果危机爆发后,政府不是全力解决危机, 而是先掩盖问题,隐瞒基本的信息,甚至提供虚假信息。这不仅侵犯了公民的知情权,也会加剧公民的心理混乱,甚至引发过激行 为。在危急的关键时期,政府不能有效地号召和引导全社会,必然导致公众不信任感的蔓延,威胁其合法性基础。
(三)公众因素方面。首先期望过高。公众对政府的期望太高,要求政府解决其不能解决的问题,要求政府承担更多的事情。许多人一方面要求政府削减税收和减少开支,另一方面却希望政府提供更高水平的公共服务和福利。其次认识不准。3
受种种因素的影响, 公众很难全面地认识政府,而更多地将目光聚焦于政府的负面,并且夸大了这些负面的东西。
三、如何加强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
加强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的途径基于时代社会、政府和公众三个方面原因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政府方面的因素占据着主导地位。而且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政府信用存在很大缺陷,政府公信力比较弱,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政府公信力建设,增强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信用程度,提升政府公信力。为此,我国政府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建立透明政府。透明政府就是指政府掌握的个人与公共信息向社会公开,公民有权接触并使用这些信息,而涉及到个人隐私、商业秘密及国家安全法规定的不能公开的除外。政府机关有义务在规定的时间、地点将这些信息公布于众,以供公众 索取,建立政府的亲民形象。另外, 要建立“重大决策的听证会”制度。这样使公民更加充分地了解政府的运作和功能,从而在政府与公民之间形成良性的沟通,增强政府的公信力。推行电子政务,构建无缝隙政府,使民众及时了解政府的信息,电子政务将使政府工作的透明度越来越高,有利于政府的勤政、廉政建设,有利于杜绝政府的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
第二,转变政府职能,塑造服务型的有限政府,使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市场经济体系下,政府要想迅速有效地回应 4
公众,树立政府形象,必须改变观念,实现国家经济管理职能与行政管理职能的分离,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做到政府职能合理定位,政府行为不能越出其职能范围,明确行为对象,规范行为方式。政府在政策的实施、操作上,要把握好适度原则,针对不同社会运行状态,从宏观上调控政策,保证社会稳定发展和人民利益的实现, 以取信于民。
第三、政府应是依法行政的政府。依法行政就是指依法行政就是指政府及其各部门依照法律法规行使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增进公共福利,为广大人民 群众服务。在任何行为中,政府都应当根据宪法、法律及其精神来为人民服务,使人们形成对法律和制度的信仰,通过法律和制度来体现政府的诚信。因此,只有建立起规范政府权力和监督政府权力的完备的法律体系和法律运行机制, 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政府守信的问题。
第四,加强公务员队伍思想建设。政府的行为在最终要靠公务员个体的行为来完成, 政府公信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务员的个人素质和道德修养。应当在政府部门和公务人员中树立诚信观念和责任观念,加强公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将公共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恪尽职守, 依法行政。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 所谋,这是提高政府公信力的思想基础。
第三篇:政府公信力现状分析
政府公信力现状调查与分析
摘要: 政府公信力是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石和核心, 也是建设市场经济体系的基本要素。然而, 现实中, 某些政府失信事件成为政府失信于民、公信力下降的潜在因素。本文先以说明政府公信力的现状起点, 指出中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 然后从政府角度和社会公众角度分析了我国政府公信力下降的原因, 最后提出了如何加强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的个人看法。全力提高政府公信力, 重建公信政府。
关键词: 政府公信力公信力现状公信力建设
一、我国政府公信力现状
政府公信力即政府获得公众的信任度,是政府能力在公众心中的综合评价和公众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满意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公众对诚信政府建设*+的愿望愈加迫切,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责任政府、有限政府成为社会公众的普遍期待,推进诚信政府建设、提高政府公信力成为社会公众的共识。政府公信力是衡量现代政府是不是有效政府的重要指标,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和推进服务性政府建设息息相关。
建国以来,我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都建立了相关制度,这些制度相互衔接、相互联系,形成了一套制度体系。这套制度体系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国家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这也构成了我国政府公信力下降的背景条件。由于新旧体制的摩擦冲突、社会利益分化、价值取向多元化以及外来文化冲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水平、质量和意识,与社会和公民的价值期待还有一定的差距。多种非理性行政行为的存在,又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行政能力,损害了政府权威, 影响了政府形象,降低了行政效益,使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与公众不断增长的行政需求之间形成了矛盾。公民对政府的不满情绪和不信任感有了一定程度的增长,总体来说,我国政府公信力还是比较高的。
二、我国政府公信力现状分析
(一)从政府角度分析
1.政府信息公开机制有待健全。信息化时代,社会公众应该享有充分的知情权。2008年5月1日开始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然而,在现实中,政府在信息公开方面做的并不理想,特别是在面对突发性群体事件的时候,地方政府封锁消息,各种虚报、缓报、谎报。公众在得不到官方权威消息时,是不会增加对政府的信任感。信息公开体现出政府的政治透明化。政府能否做到信息公开也直接反映出国家的民主程度。信息公开是取得公众对政府信任的一个基本条件。除了涉及有国家政治、军事、经济机密及相关法律规定的不能对外公开的信息外,政府应该向社会公众公开所有信息。政府作为信息的制造者和支配者,如果一味的垄断,对信息进行隐瞒不报,推迟误报或者是发布的信息口径不一致,这很难实现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2.部分政府机构及公务人员缺乏诚信理念。政府诚信是整个社会诚信的基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着带头领队的作用。政府诚信对社会诚信体系的构建具有推动作用。由于封建传统封思想的影响,政府工作人员对诚信不重视,某些地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官僚主义严重,以达到自己的私利为目的,出现了贪污腐败现象,脱离人民群众,忽视或无视诚信。另一方面,政府的实质权力超过一定的度,导致了政府的职能转变没有快速跟上社会经济的发展步伐,这也是政府诚信缺失的原因之一。
(二)从社会公众角度分析
1.社会公众对政府无止境需求有待改善。政府在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决策的过程中,其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满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公众更多的考虑是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以及参政议政这方面,这就会对政府提出更高的要求。然而,政府自身的能力是有限的,政府不可能满足社会公众的全部利益诉求。这样,自然而然的导致公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怨声载道,很容易产生对政府的不信任,对政府所公布和实施的犯罪感很政策持否定态度。
2.部分社会公众的素质有待提高。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虽然说这些年国家加大对公民素质教育力度,但仍存在部分社会公众素质低下的现象。这主要表现在,部分公众制造和散布谣言,唯恐天下不乱,故意损害政府的公信力;部分公众听取小道消息,信奉只言片语,在不了解事务全部真相的情况下,轻信谣言;还有部分公众在自身利益没有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伺机报复政府,一旦发生突发性群体事件,推波助澜。
3.社会公众对政府了解有待加强。社会公众在思考政府是否满足其利益时,往往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自己的私人利益。然而政府是受社会公众之托,以满足绝大多数公众的利益为目的,这必然要损害小部分人的利益。一旦公众的利益没有得到满足或稍受影响,公众是不会去深究政府这样做的原因,更不会花费时间和经历去了解政府所处的境况,只会对政府产生负面评价,这不仅直接忽视了政府的积极作为,而且还进一步增加了对政府的不信任。
三、如何加强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
加强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的途径基于时代社会、政府和公众三个方面原因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政府方面的因素占据着主导地位。而且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政府信用存在很大缺陷,政府公信力比较弱,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政府公信力建设,增强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信用程度,提升政府公信力。为此,我国政府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建立透明政府。透明政府就是指政府掌握的个人与公共信息向社会公开,公民有权接触并使用这些信息,而涉及到个人隐私、商业秘密及国家安全法规定的不能公开的除外。政府机关有义务在规定的时间、地点将这些信息公布于众,以供公众索取,建立政府的亲民形象。另外, 要建立“重大决策的听证会”制度。这样使公民更加充分地了解政府的运作和功能,从而在政府与公民之间形成良性的沟通,增强政府的公信力。推行电子政务,构建无缝隙政府,使民众及时了解政府的信息,电子政务将使政府工作的透明度越来越高,有利于政府的勤政、廉政建设,有利于杜绝政府的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
第二,转变政府职能,塑造服务型的有限政府,使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市场经济体系下,政府要想迅速有效地回应公众,树立政府形象,必须改变观念,实现国家经济管理职能与行政管理职能的分离,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做到政府职能合理定位,政府行为不能越出其职能范围,明确行为对象,规范行为方式。政府在政策的实施、操作上,要把握好适度原则,针对不同社会运行状态,从宏观上调控政策,保证社会稳定发展和人民利益的实现, 以取信于民。
第三、政府应是依法行政的政府。依法行政就是指依法行政就是指政府及其各部门依照法律法规行使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增进公共福利,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在任何行为中,政府都应当根据宪法、法律及其精神来为人民服务,使人们形成对法律和制度的信仰,通过法律和制度来体现政府的诚信。因此,只有建立起规范政府权力和监督政府权力的完备的法律体系和法律运行机制, 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政府守信的问题。
第四,加强公务员队伍思想建设。政府的行为在最终要靠公务员个体的行为来完成, 政府公信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务员的个人素质和道德修养。应当在政府部门和公务人员中树立诚信观念和责任观念,加强公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将公共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恪尽职守, 依法行政。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这是提高政府公信力的思想基础。
第四篇:政府公信力
信息公开透明和政府公信力
“躲猫猫”“欺实马”“钓鱼执法”的再调查考验着政府的公信力。三起事件中,无一例外出现了政府部门推翻初步结论的“再调查”环节。在信息公开已成为政府法定责任的今天,企图掩盖事实真相的“躲猫猫”不啻鸵鸟政策,既不合法也不高明。政府不能够保证不犯错,但一定要保证诚实。要树立政府的公信力和依法行政的形象,需要日积月累的艰苦努力;而要破坏这种公信力,一件错事足矣。
人们对政府的信任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地方政府长期没有真正从传统的行为模式中走出来。只要出现了危机,首先想到的事情,是瞒,遮避消息,把事情纳入内部控制的渠道,争取在内部处理。但是,到了信息化程度如此之高的今天,真正意义上的封锁消息,实际上已经不可能,封锁和遮避的结果,是真相难以大白,流言却不胫而走。结果,受损害最大的,是政府的公信力,这种损害积累多了,政府想改辙,但再说什么,也就没人信了。
“钓鱼式执法”,是以违法的方式执法,对法律和道德具有很强的危害性,既腐蚀着道德,伤害人们的善良之心,又损害着执法者的形象,削弱政府的公信力,打击人们对于法律权威的信心,加剧社会的信任危机,破坏社会和谐。有关部门必须引起重视,采取措施,纠正这种“钓鱼执法”行为。一是要加强干部教育,进一步树立依法行政、严格执法的意识;二是加强纠正处理和队伍整顿,对违法执法的人员追究责任,严肃处理,起到举一反
三、警戒震慑的作用,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三是健全长效机制,加强群众和社会舆论对执法队伍的监督,促进行政执法队伍执法行为的规范。
第五篇:政府公信力
以政府公信为基石 打造诚信社会
公信力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评价,反映着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提高政府公信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政府公信力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人民群众对政府公信力的评价,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政府的诚信程度。对于政府来说,其信用程度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政府能不能正确行使权力,能不能遵守规则,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决定着政府公信力的状况。第二,政府的服务程度。如果政府能够全面履行公共责任,努力提高政府及其各部门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就高,政府的公信力就强。特别是在危机状态下,政府能不能负责任地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提供社会安全与秩序的公共产品,保障公民财产和生命安全,是政府公信力程度的突出体现。第三,政府依法行政的程度。政府是否依法执政,能否在法律框架内约束自身的行为,客观体现了政府公信力的履行情况。
如果说政府公信力下降是一种危险信号的话,那么这种信号应引起政府的高度警觉,并努力提高自身公信力。
第一,提高公信力有赖于政府管理机制的创新。建立政府信息公开机制,加强政府与公民的沟通,使公民更加充分地了解政府的运作和功能,从而在政府与公民之间形成良性 的沟通,公民与政府之间的互信必然得到加强;建立强有力的政府权责机制,加强政府对社会需求的回应性,政府应依法行使公共权力,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全面、恰当地履行与公共权力相对应的职责,不断满足社会合理需求;建立综合决策机制,提高决策的民主性与科学性,尽可能地把利益不同的各方力量纳入决策过程,提高政府决策的民主、科学程度,保证公共决策的质量。
第二,提高公信力有赖于政府强化责任意识。各级政府及领导干部应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是建设信用政府的思想基础。政府的一切工作,都要以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领导干部要脚踏实地,有诺必行,讲究信用,靠自己求真务实的作风,在群众面前树立良好的诚信形象。同时,还要完善政绩考核办法,建立健全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和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坚决反对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
第三,提高公信力有赖于政府落实依法执政。各级政府及部门必须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要围绕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健全行政责任体系,强化政府法律责任机制。要切实加强和改进行政执法,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加大行政综合执法改革力度,加快推进相对集中行
政处罚权的改革工作,切实解决层次过多、职能交叉、人员臃肿和多头执法的问题。要强化行政监察,及时处理和纠正行政不作为、滥用职权、执法不公、以权谋私等行为。要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统一,加强信用法规建设,加大失信惩罚力度,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提高政府公信力,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切实提高政府科学行政、民主行政和依法行政水平,不断的改进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方能做诚信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