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税收征管法等规定与《行政强制法》规定不相衔接的问题汇总
税收征管法等规定与《行政强制法》规定不相衔接的问题汇总
一、《税收征管法》与《行政强制法》规定不一致的问题
现行《税收征管法》第八十八条、《税务行政复议规则》第三十三条均规定,税务行政相对人必须先缴纳或解缴税款及滞纳金或提供纳税担保,然后才可以向复议机关申请行政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方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根据《行政强制法》的规定,金钱给付义务的滞纳金属行政强制执行措施,按照《税收征管法》第八十八条的规定,对行政强制执行措施不服,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无需先申请行政复议,也不需要解缴滞纳金。
二、《征管法实施细则》与《行政强制法》规定不一致的问题
(一)关于执行费用。《行政强制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由查封、扣押发生的保管费用由行政机关承担。但是,《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第六十九条等则规定,税务机关采取税收保全和税收强制时,查封、扣押、拍卖、变卖等所发生的费用在查封、扣押的货物或其他财产拍卖、变卖的价款中予以扣除。二者规定存在冲突。
税务总局《抵税财务拍卖、变卖试行办法》(总局令第12号)第六条也有相应规定。
(二)关于新增“冻结存款、汇款的期限”规定。《行政强制法》第三十二条规定,“自冻结存款、汇款之日起三十日内,行政机关应当作出处理决定或者作出解除冻结决定;情况复杂的,经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但是延长期限不得超过三十日。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行政强制法》第三十三条规定,“行政机关逾期未作出处理决定或者解除冻结决定的,金融机构应当自冻结期满之日起解除冻结”。《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第八十八条规定,税务机关对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采取税收保全措施的期限一般不得超过6个月;重大案件需要延长的,应当报税务总局批准。二者规定存在冲突。
(三)关于行政强制执行开始的时间。《行政强制法》第四十六条规定,行政机关依法实施加处罚款或者滞纳金超过三十日,经催告当事人仍不履行的,具有行政强制执行权的行政机关可以强制执行。《税收征管法》第四十条规定,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未按照规定的期限缴纳或者解缴税款,纳税担保人未按照规定的期限缴纳所担保的税款,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缴纳,逾期仍未缴纳的,经批准可以强制执行。《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第七十三条规定,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未按照规定的期限缴纳或者解缴税款,纳税担保人未按照规定的期限缴纳所担保的税款,由税务机关发出限期缴纳税款通知书,责令缴纳或者解缴税款的最长期限不得超过15日。二者存在差异。
三、《行政强制法》有明确规定,《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等未做规定的问题
(一)报告制度。《行政强制法》第十九条规定,情况紧急,需要当场实行行政强制措施时,行政执法人员应当在24小时内向行政机关负责人报告。《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中没有此项规定。
(二)关于新增“制作现场笔录”规定。《行政强制法》第十八条对实施行政强制措施作出规定,其中第七项要求制作现场笔录。《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以及税务总局文件均没有规定在实施行政强制措施时要制作现场笔录。
(三)关于新增“冻结存款、汇款的程序”规定。《行政强制法》第三十条规定,实施冻结存款、汇款的,应当遵守一定的程序,包括:实施前须向行政机关负责人报告并经批准;由两名以上行政执法人员实施;出示执法身份证件;制作现场笔录。《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以及税务总局文件对此没有具体规定。
(四)关于新增“滞纳金数额不得超出金钱给付义务的数额”规定。《行政强制法》第四十五条规定,“行政机关依法作出金钱给付义务的行政决定,当事人逾期不履行的,行政机关可以依法加处罚款或者滞纳金。……加处罚款或者滞纳金不得超出金钱给付义务的数额规定”。《税收征管法》没有相应规定。
(五)关于中止执行满三年未恢复执行问题。《行政强制法》第三十九条第二款规定,对无明显社会危害,当事人确无能力履行,中止执行满三年未恢复执行的,行政机关不再执行。《税收征管法》等未做规定。
(二)规定了滞纳金减免。《行政强制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实施行政强制执行,行政机关可以在不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的情况下,与当事人达成执行协议。执行协议可以约定分阶段履行;当事人采取补救措施的,可以减免加处的罚款或者滞纳金。”而现行《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中均无滞纳金减免的规定,只有在因税务机关责任致未缴或少缴税款和批准延期纳税的情况下才可不加收滞纳金。《行政强制法》的这一规定为滞纳金减免提供了法律依据,为税务机关执法增加了灵活性,同时也应防止借贯彻实施《行政强制法》之名,滥用协议权而减免加处的罚款或者滞纳金。
(三)规定了强制的实施程序。《行政强制法》颁行前,行政强制的实施程序没有统一的规定,各机关自行规定实施强制程序,不统一、不规范。此次《行政强制法》对实施行政强制的一般程序作了十分具体明确规定。如提出了今后采取行政强制前,应事先书面催告,行政强制实行制作现场笔录制度和报告制度,不得在夜间或者法定节假日实施行政强制执行等禁止性规定。另外,如当场告知当事人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的理由、依据以及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救济途径,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等,这些看似熟悉的程序规定,过去只在行政处罚实施中有一些运用,税收强制不曾有这样规定。因此,今后在税收强制程序也应予以贯彻执行。
(四)规定了强制的补偿责任。《行政强制法》第二十八条规定,“解除查封、扣押应当立即退还财物;已将鲜活物品或者其他不易保管的财物拍卖或者变卖的,退还拍卖或者变卖所得款项。变卖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格,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应当给予补偿。”而《税收征管法》没有关于补偿相关规定,只有赔偿责任的相关规定。其实,“补偿”与“赔偿”还是存在较大区别的。行政赔偿责任与补偿的主要区别表现在,赔偿责任是一种违法行为,而补偿则是针对合法行为的。行政补偿制度实行行政机关在合法行为下对行政相对方的补偿,体现了对行政相对方的利益保护,是控制公权,保护私权精神的体现。
第二篇:行政强制法与税收征管法的关系
行政强制法与税收征管法的关系 行政强制法与税收征管法的关系
—————————————————————————————————
————————————————————————————————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以下简称《行政强制法》)自 2012 年 1 月 1 日起正式实 施。《行政强制法》是一部规范行政机关共同行政行为的法律。行政强制的实施是行政执法 的重要内容。税务机关作为重要的行政执法部门,应当进一步规范税务行政强制行为,正确 处理好《行政强制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以下简称《税收征管法》)及 相关制度规定的关系,全面提升税务依法行政水平。深刻领会《行政强制法》的法律宗旨 掌握好一部法律的精神实质,对法律实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也是切实实现“良法 之治”的根本要义所在。一是《行政强制法》的制定实施,彰显了“以人为本”的法治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不 仅是立法工作的根本要求,也是执法为民的内在要求,贯穿于法治运行的各个环节。《行政 强制法》自起草、审议、修改、通过,历经十二载,这本身就是践行“以人为本、立法为民” 的过程。《行政强制法》确立的合法原则、适当原则、教育与强制相结合的原则以及具体法 律条文的设计,无不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法治理念,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人 文关怀,是宪法尊重和保护人权原则的具体体现。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强制也应将“以人为本” 的法治理念反映在具体的执法实践活动之中。能够采用非强制手段可以达到行政管理目的 的,不得实施行政强制。二是《行政强制法》的制定实施,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法律支撑。当前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社会矛盾凸显的特定时期,颁布实施《行政强制法》具有更加深远的 政治意义和社会价值。行政强制作为实施社会管理的重要保障措施,同时也具有鲜明的“侵 权”特征,实施中略有不慎,极易引发和激化社会矛盾。《行政强制法》明确了行政强制的设 定和实施,应当依据法定权限、范围、条件和程序,有效解决了长期以来执法实践中存在的 行政强制行为设定“散”、“滥”,实施“乱”、“软”等问题,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纳入法制化 轨道。行政机关严格实施《行政强制法》,有助于阳光行政、依法行政,防止不当实施行政 强制,防止激化和产生新的社会矛盾,也有助于行政相对人充分表达诉求,平衡公共利益和 个人合法权益。三是《行政强制法》的制定实施,凸显出法律的引导功能。《行政强制法》赋予了行政机 关依法履行职责的必要行政强制权,是为了最大限度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效预 防、制裁
违法行为,对不履行法定义务的行政相对人依法实施必要的强制,这是法律“刚性” 作用的具体体现。同时,《行政强制法》确定的适当原则及相应的具体规定,具有显著的“柔 性”引导功能。既可以引导行政机关进一步确立依法行政理念和程序正义观念,又可以引导 行政相对人和社会群众遵纪守法,依法维护权利,自觉履行义务。总之,通过刚性规定和柔 性指导的有机结合,可以形成推进依法行政的良好社会氛围和法治环境。
准确把握《行政强制法》与《税收征管法》的关系 《行政强制法》和《税收征管法》都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属于同一位阶的 法律。如何准确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和法律适用,对于当前税务机关贯彻落实 《行政强制法》 具有重要意义。《行政强制法》是行政强制领域的“一般法”,而《税收征管法》中有关税务 行政强制行为的规定,属于“特别法”的范畴。按照通常的法律适用原则,应是“特别法”优先 “一般法”适用,自然《税收征管法》中的有关行政强制的规定也优先《行政强制法》的规定。但是,这种机械地套用“特别法”优于“一般法”的法律适用原则,会给税务依法行政执法实践 活动带来不利影响。一是《立法法》第八十三条规定,“同一机关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 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特别规定与一般规定不一致的,适用特别规定;新的规定与旧的规 定不一致的,适用新的规定”。这一法律规定明确了两项重要的法律适用原则,若仅从“特别 法”优于“一般法”的适用来看待《行政强制法》与《税收征管法》的关系,与“新法”优于“旧 法”的适用原则就产生了矛盾,对《行政强制法》与《税收征管法》关系的理解也是不全面 的。二是从一般意义上说,规范行政强制领域的“一般法”应当优先确立,这对实施具有特别 领域的行政强制行为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然而,在我国的现实情况中,往往都是特别领域 的有关法律规定在先,而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规定滞后。这是由中国国情特点和独特的法制 建设规律所决定的。中国法制建设发展模式是先行探索实践,再通过立法加以规范,逐渐形 成了中国独特的法治发展道路。我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法治国家的建设也是在法制建设并 不完备基础上提出来的。从这一视角去分析,对“特别法”与“一般法”的关系产生理解上的分 歧或不一致也是可以理解的。三是从目前实施的《行政强制法》的具体规定来看,法律规则和制度的设计都充分考虑 了法律适用关系问题。《行政强制法》明确了诸多“例外”条款,即“法律或法规另有规定的除 外”。这为把握《行政强制法》和《税收征管法》的关系提供了明确的判断取向。这不仅解 决了《行政强制法》作为“一般法”与《税收征管法》作为“特别法”的关系,而且也较好地兼 顾了《行政强制法》作为“新法”与《税收征管法》作为“旧法”的关系,从而为两部法律规定 间的具体适用提供了实践参照。妥善处理《行政强制法》与《税收征管法》的衔接 做好《行政强制法》与《税收征管法》的衔接工作,是直接关乎《行政强制法》在税收 执法活动中能否得到有效执行的关键环节。一是《行政强制法》规定有法律、行政法规除外事项的,应按现行《税收征管法》及其 实施细则执行。如《行政强制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的查封、扣押的期限,设定了“法律、行 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既然《行政强制法》规定有“例外”条款,这样《税收征管法》第 五十五条和实施细则第八十
八条就可以优先适用,即查封、扣押的期限一般不得超过 6 个月。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行政强制法》规定的“例外”条款,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还是“法 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二是《行政强制法》有规定,《税收征管法》没有规定,应按《行政强制法》执行。如《行 政强制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因查封、扣押发生的保管费用由行政机关承担。《税收征管法》 没有明确规定,仅在《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中有过规定,应按《行政强制法》执行,即税 务机关查封、扣押纳税人场所、设施或财物等发生的保管费用由税务机关承担。再如《行政 强制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加处罚款或者滞纳金不得超出金钱给付义务的数额。《税收征管 法》对加收滞纳金的金额没有相应规定,应按《行政强制法》执行。三是《行政强制法》没有规定除外事项的,无论《税收征管法》是否有规定,应一律按 《行政强制法》执行。如《行政强制法》第十八条、第十九条、第三十条等条款,都明确规 定了实施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措施的必经法定程序,《税收征管法》并没有明确规 定,需按照《行政强制法》执行。税务机关应在实施《行政强制法》过程中,将法定程序及 要件规定与税收执法实践紧密结合,细化行政强制流程,量化行政强制裁量标准,规范行政 强制的实施程序。四是《行政强制法》与《税收征管法》都有规定,但规定存在不一致时,应按照《立法 法》第八十五条规定,“法律之间对同一事项的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不能 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裁决”。此外,《行政强制法》没有规定,《税收征管法》有规定,且不与《行政强制法》抵触,可适用《税收征管法》。
第三篇:关注税收征管法与行政强制法的对接
关注税收征管法与行政强制法的对接
2012年05月16日00:00 中国税务报 [任善涛, 沈春慧, 望南海]访问次数:39 字体:大中小 税务行政强制,包括税务行政强制措施和税务行政强制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中的行政强制措施相当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三十八条中所称的“税收保全措施”,行政强制执行相当于税收征管法第四十条中所称的“强制措施”。但行政强制法关于行政强制措施、行政强制执行的规定与税收征管法中“税收保全措施”、“强制措施”规定也有不尽相同之处,这些不同的规定需要税务机关予以高度的关注。
税收征管法与行政强制法关于行政强制在法律适用上,行政强制措施上,查封、扣押、冻结的范围上,行政强制执行上和滞纳金方面都存在差异。如税收征管法中的滞纳金被认为具有补偿与惩戒性质,其功能不只是督促当事人履行纳税义务。我国税收滞纳金的性质主要是损害赔偿,并兼具行政执行罚性质。在征管实践中,滞纳金超过税款的情况并不鲜见。行政强制法则把滞纳金定位为行政强制执行方式,目的是通过对逾期不履行金钱给付义务之行政决定的当事人加收滞纳金,使得行政决定尽快得以履行。现行税收征管法第八十八条、税务行政复议规则第三十三条还设定了税务行政复议前置条件,对复议决定不服的,方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根据行政强制法的规定,金钱给付义务的滞纳金属行政强制执行措施,按照税收征管法第八十八条的规定,对行政强制执行措施不服,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无需先申请行政复议,也不需要解缴滞纳金。
笔者认为,总的来看,税务行政强制立法与行政强制法的冲突是存在的,客观上需要对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进行修订。一是行政强制法规定有法律、行政法规除外事项的,应按现行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执行。二是行政强制法有规定,税收征管法没有规定,应按行政强制法执行。三是行政强制法没有规定除外事项的,无论税收征管法是否有规定,应一律按行政强制法执行。四是行政强制法与税收征管法都有规定,但规定存在不一致时,应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裁决。此外,行政强制法没有规定,税收征管法有规定,且不与行政强制法抵触,可适用税收征管法。
行政强制法规定了四项法律原则,当前尤其需要重点把握应用好适当原则。该原则又称为比例原则,是指“行政机关在采取行政行为时,应当全面权衡有关的公共利益和个人权益,采取对公民权益造成限制或者损害最小的行政行为,并且使行政行为造成的损害与所追求的行政目的相适应”。在税收执法实践中,应尽量不采用行政强制,而只有当穷尽了其他所有的手段仍不能达到行政目的时,才允许实行行政强制。
第四篇:《海事行政强制程序规定》知识试卷答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行政强制实施程序规定》答案
一、单选题
1、A2、C3、C4、C5、B6、A7、D8、A9、A10、A
二、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填空题
1.海事行政强制措施海事行政强制执行
2、合法、适当、教育与强制相结合3、《海事行政强制现场笔录》
4、三十日三十日
5、解除查封/扣押决定书
6、见证人
7、海事行政强制代履行决定书
8、三
9、海事行政强制执行申请书
10、催告通知书
四、名词解释
突发事件:本规定所称突发事件系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水上交通中断或者阻塞,重大船舶、设施安全或者污染事故等紧急情况,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
五、简答题
1、(一)延长查封、扣押期限的;
(二)进行检测、检验、检疫或者技术鉴定的;
(三)依法没收或者销毁的。
2、(一)海事管理机构没有行政强制执行权;
(二)行政决定已生效并具有可执行的内容;
(三)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又不履行行政决定;
(四)当事人是行政决定所确定的义务人;
(五)海事管理机构自法定期限届满之日起三个月内提出书面申请。
3、海事行政强制措施可以归纳为:查封、扣押、其他(拆除动力装置)等3类,海事行政强制执行分为代履行和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两种形式,其中代履行可以归纳为:强制拆除(清除)、强制打捞(清除)、强制拖航(拖离)、强制卸载、强制设标、其他等6种情形。
第五篇:《证券公司执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有关问题衔接规定》解读
《证券公司执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有关问题衔接规定》解读
中华财会网()2003-08-05
------------------
财政部会计司准则一处
近日,财政部印发了《财政部关于印发〈证券公司执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有关问题衔接规定〉的通知》(财会[2003]17号)(以下简称《衔接规定》),要求在已执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或按照《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编制2003年年报的证券公司执行。为什么要印发这项《衔接规定》,证券公司在执行这项规定时应注意些什么问题?以下拟对此作简要说明。
《衔接规定》的出台背景
1999年11月,财政部曾制定发布《证券公司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财会字[1999]45号)。这项会计制度的发布实施,对于规范证券公司的会计核算,全面反映证券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维护广大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然而,时隔近5年,证券公司无论从公司规模,还是从业务拓展;无论是公司内部管理,还是政府监管层的监管要求;无论是我国会计制度本身的改革和发展,还是广大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关注,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改革和完善证券公司会计制度已成为当务之急。
事实上,为了全面提高包括证券公司在内的金融企业会计信息质量,2001年11月,财政部制定发布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这项新的金融企业制度,无论从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还是从具体会计政策的规定;无论从防范金融风险,还是促进对金融企业的监管;无论从适应我国加入WTO,还是全面考虑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都较之以往的金融保险企业制度有极大的突破。考虑到新旧金融企业制度在会计政策规定方面的较大差异以及其他相关因素(比如监管制度)的影响,《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在实施方面采取了逐步推进的方式。即,首先在上市的金融企业(包括上市的证券公司)和外资金融企业实施;待条件成熟逐步推广到非上市的金融企业。
然而,面对证券市场的迅速变化和竞争的加剧,证券公司注重苦练内功,更新观念,加强管理,纷纷要求执行或已主动执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同时,证券监管部门出于进一步加强对证券公司的监管的考虑,也有意要求尚没有执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证券公司从2004年1月1日起执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考虑到时间紧迫,慎重起见,财政部决定分两步走。第一步,出台证券公司执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衔接规定;第二步,制定《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证券公司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
围绕上述计划,财政部于2003年初草拟了《关于征求〈证券公司执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有关问题衔接规定(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财办会[2003]1号),并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征求意见。各地财政部门、证券公司、部分会计师事务所积极踊跃,均在规定时间内反馈了意见。普遍赞成证券公司尽早执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以夯实资产,挤干利润中的水份,更好地适应证券市场的发展;同时也就证券公司如何过渡到执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在此基础上我们正式印发了《衔接规定》。
证券公司执行《衔接规定》应注意的问题
(一)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内控制度
与原证券公司会计制度相比,《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特点之一,就是要求证券公司依据自身情况,在允许的范围内选择适合其经营特点的会计政策,并更多地运用专业判断。这就要求证券公司从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入手,不断完善内控制度,为有效执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奠定基础。
(二)正确而完整地把握《衔接规定》所制定的会计政策
《衔接规定》对证券公司执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导致所采用的会计政策发生变更的会计处理作了原则规定。证券公司由于执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导致所采用的会计政策发生变更的,应当采用追溯调整法进行处理;同时,为方便操作还列举了一些例子。比如要求以下情况采用追溯调整法进行处理:按照《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计提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减值准备的处理;计提的坏账准备、自营证券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与原已计提的相关准备差额的处理;对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由成本法改按权益法核算的处理;对未使用、不需用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处理等。
《衔接规定》规定,如果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较小,或者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不能合理确定,应当采用未来适用法进行处理。比如,开办费的处理,按照《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不再分期进行摊销,那么证券公司尚未摊销完的开办费余额,就需要根据重要性原则进行判断:如果未摊销的开办费余额较大,直接转入当期损益对利润产生重大影响的,可采用追溯调整法进行处理;如果未摊销的开办费余额较小,直接转入当期损益对利润不产生重大影响的,可将开办费余额直接转入当期损益。
(三)严格按规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衔接规定》基于资产定义和确认标准,全面要求企业对发生的资产减值计提减值准备。证券公司在考虑计提减值准备时,应首先把握资产减值的概念,即,当某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时,才表明该项资产发生了减值,从而要求计提减值准备。据此,当证券公司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抵债资产等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时,应当计提相应资产减值准备。《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列举了一些判断资产发生减值的迹象,证券公司在实际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时可以参考。
(四)关注拆出资金利息逾期核算的规定
《衔接规定》按照《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要求,对拆出资金利息逾期的核算作了细致的规定。证券公司在执行《衔接规定》时,应注意区别执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前后的情况分别处理:
1.逾期超过90天的利息。执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前已逾期超过90天的拆出资金利息,应冲减未分配利润和应收款项,并同时调整原已计提的坏账准备和盈余公积;执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后按规定计提的拆出资金利息到期90天后未收到的,或者拆出资金尚未到期而应收利息逾期90天后仍未收到,应当冲减已入账的利息收入和应收利息。
2.逾期未超过90天的利息。执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前已转入“应收款项——逾期拆出资金”账户但逾期未超过90天的拆出资金利息,在执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时可不作调整,待逾期超过90天后再按规定冲减已入账的利息收入和应收款项;证券公司执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后,按规定计提的拆出资金利息逾期未超过90天的,仍在“应收利息”科目进行核算,不再转入“应收款项——逾期拆出资金”科目。
(五)注意会计报表格式或列示的变化
1.调整了资产负债表部分项目
由于增设、调整了部分会计科目,相应地也调整了资产负债表部分项目。比如,需要计提减值准备的资产,除固定资产以外,其他各项资产项目均按照有关科目的期末余额减去计提的相应资产减值准备后的金额填列;对于不符合资产、负债定义的部分项目调整出资产负债表;受托投资管理业务收到的资金形成的资产和负债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而在补充
资料中单独反映。
2.调整了利润表的格式
《衔接规定》增设了“资产减值损失”科目和报表项目,集中核算证券公司按照规定提取(或转回)应计入损益的各项减值准备。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更清晰地反映因提取(或转回)应计入损益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情况,使有关部门在对金融企业会计报表进行分析时,能够直观看出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总体情况,以期对金融企业的经营状况作出更合理的评价,提高与国外金融企业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同时,《衔接规定》还按照《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调整了其他报表项目,将投资收益调整为营业利润的组成部分。仍将“营业税金及附加”项目作为“营业支出”的组成内容。
3.增加了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
《衔接规定》增加了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并提供了具体的报表格式。证券公司应当根据不同的资产项目,分别填列各项目的年初余额、本年增加数、本年减少数和年末余额;其中,本年减少数又分别不同原因(如因资产价值回升转回或其他原因转出)分别填列。增加资产减值明细表,可使会计信息使用者能够充分了解资产减值的原因以及减值的具体情况,更准确地分析证券公司的资产质量。
(六)弄清执行范围和时间要求
1.已执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或按照《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编制2003年年报的证券公司应当执行《衔接规定》。涉及的证券公司具体可为两类:一是在2003年年初时已执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证券公司;二是在2003年年初时未执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准备按照《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编制2003年年报的证券公司。需要指出的是,不论属于上述哪种情况,均应当按照《衔接规定》进行会计处理。
2.《衔接规定》的实施范围是已执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或按照《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编制2003年年报的证券公司。2003年证券公司是否执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由各公司自行确定。从2004年1月1日开始,所有的证券公司均应当执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对于国有证券公司,如果执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应当按照规定程序先报送有关部门批准。
期刊号:中国注册会计师2003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