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我国政府公信力流失的原因分析★

时间:2019-05-15 00:41: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网络时代我国政府公信力流失的原因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网络时代我国政府公信力流失的原因分析》。

第一篇:网络时代我国政府公信力流失的原因分析

网络时代我国政府公信力流失的原因分析

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民众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一跃成为信息传播的主体,网络平台为民众提供了平等的话语权。改变了人们之间的交往方式,同时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沟通方式也发生的根本性的转变。由于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匿名性、开放性,网民可以自由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在社会热点事件中一旦政府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政府的公信力则必然遭到公众的质疑。近年来,“郭美美事件”、“甬温动车事件”、“华南虎事件”等,无疑从侧面反映出现阶段政府公信力流失的趋势,网络的虚拟性使政府公信力面临着诸多挑战。

目前已有不少专家学者对网络时代我国政府公信力流失的成因进行了不同方面的探讨,现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观点:

一、已有观点

(一)政府自身层面

1.官本位思想严重,对网络舆论掌控不力

张旭霞认为官本位思想体制既是现代政治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国家的主要组成部分。官本位思想体制由于其严密的层级结构,精细的专业分工以及高效有力的行政执行,使得它成为当代政府最常见的组织形式,也被大多数国家所采用。[1]但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官本位思想有所减弱,作为一种具有稳定性、持久性色彩的官场心理,在我国现代政府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严重的负面影响,也大大降低了政府服务型功能的发挥。这种制度设计使得官僚阶层具有国家赋予的政治权力,并且官僚享有的经济收入和福利待遇都有国家的财政支持,因而就形成了一个独立于社会的特殊利益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课程论文

体。在实际运作中,官僚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和利益相关性,也会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发生冲突和博弈,但在面对系统外部群体时他们又会迅速结成一个利益共同体相互纵容和维护,极力排斥系统外的利益群体。[2] 网络时代由于信息传播的快速,政府部门如不能及时对社会热点问题、公共事件进行报道和政策宣传,就会诱使网络舆论的发酵,网络“意见领袖”就会引导舆论的走向,而这些往往是政府所不能全部掌控的。政府信息的滞后性,使得民众不相信政府而倾向于信任网上的“小道消息”。

2.现代管理理念落后,应对机制不健全

杰佛逊曾说过,“思维方式决定行为方法”。落后思维方式则不会产生有效的行事方法。当前我国政府部门机构缺乏与时俱进的网络信息思维,不敢面对网络带来的信息冲击,往往还以“冷战”思维、“躲避”的心态来应对网络新兴事务。另一方面,网络法制体系不健全、伦理机制缺失、政府信息公开机制不健全,也使得政府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社会问题。

如有的政府部门不听取网络民众的意见和建议,总是凭本部门的一厢情愿,就进行土地征用、物价提升等,其行政行为必然影响到网民对政府的信任,降低政府公信力。现代服务型政府注重的是政府与公众的平等对话和共同治理,但许多政府部门及其管理人员在思想上忍让难以接受被管理者平等参与管理,在行动上依然以管理者自居,以部门利益为核心,采取“骗”、“堵”的形式对社会舆论进行应付性回应,这样的举措行为是无法阻挡网络舆论发展的,因此广大网民对政府的处理行为产生了极大不信任,严重影响到政府公信力的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课程论文

由于网络信息的繁冗性、真假难辨性以及权利实现欲望增强,网民往往显得茫然无措,容易产生从众心理,带来网民的群体极化效应,产生一系列不理性参与的行为。另一方面因公众自身的年龄、阅历、文化层次、知识结构和社会地位等因素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对政府行为、公共政策存在认识偏差。一些网民容易情绪化走极端,网民们猎奇的心理很多时候会被网络抄手所利用达到他们的目的,一些徘傍行为虚假信息一旦遭到大量网民的围观与传播,势必会对政府在行政执法过程中造成极大阻力,从而不能有效的履行政府职能,造成政府公信力下降,所以说公众能否正确认识和评价政府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政府公信力的建设。

(三)社会环境层面 1.网络公共领域的崛起

网络时代的到来打破了政府对媒体的垄断局面,为公共领域的培育和发展提供了时代环境。网络的公共领域一个重要特征是公民间的及时交流,通过网络迅速传播,形成全球性的公共领域。在传统社会,政府利用大众传媒来宣传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公民的认识,是塑造公信力的一个有效手段。在政府主导传媒的背景下,公民被动接受信息。那些试图对抗主流意识形态的个人,会由于面临成本过高而望而却步,同时由于传统媒介传播的单向性,政府能轻易地控制媒体按照自身的需要进行信息的发布,这样政府公信力能够维持在较高的水平。通过网络公共领域这个平台,网民可以对社会问题、政府行为展开自由讨论,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和对策,一方面有利于政府完善自己的管理行为,但是另一方面,也对政府公信力带来了有力的挑战。

2.政府与公民关系的转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课程论文

归根结底,针对政府公信力流失的成因虽然有诸多因素。但是,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制度的缺失,而是理念的落后。首先,制度上的缺失主要包括执行制度和监督制度。政府公信力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其形成是政府各种行为和影响所相伴而生的衍生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行事方式、官员的作风、政策的执行过程等,起点和过程的公正民主,对其结果影响很大。所以在转型时期,尤其是在网络时代,相关政策制度的构建和完善,对政府公信力的塑造至关重要。其次,理念的落后包括政府及其公务人员的管理理念和公民的思想两个方面。政府作为管理和服务组织,就要树立诚信意识、服务意识,为民立信,方能取信于民。作为公民,要时刻保持理性,不可盲目跟风,更要有诚信道德,增强信任能力,形成公民与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和互信。

三、问题拓展

由于学识浅薄,且从以下几点提出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1.宪法规定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社会契约论也认为国家的权力来自人民,那么如何在人民自由地行使权利和政府在维护网络秩序之间找到平衡点呢?法律又该做如何规定,才能把握好这个度呢? 从公民角度来讲:

首先,法律是最基本的道德,道德高于法律。作为公民应当有政治自由和政治权利,公民可以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由的行使自己的权利,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得侵犯公民的这些权力,否则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其次,要增强网民自律,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一个网络伦理建设不健全的虚拟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课程论文 的解决无序政治参与性的办法就是从制度上进一步平衡网络各种参与力量,规范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指出,“制度,是指稳定的、受到尊重的和不断重现的行为模式,制度化是组织与程序获得价值和稳定性的过程”。[5] 最后,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使网络活动有法可依。依法治国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方针之一。当前,随着互联网发展,通过网络途径危害国家、社会、民众利益的行为屡见不鲜,因此,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网络法律法规,从法律体制上规范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维护和促进政府公信力提升,是政府必须采取的措施之一。我国颁布了一些相应法律规定,但是没有一套完整的关于网络政治参与立法,某些地方政府颁布了相应的规章条例,但是其过于笼统,操作性也不强。因此迫切需要制定网络参与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内容充实、覆盖面广、可操作强的法律可以进一步规范网民的政治参与行为,也是建设诚信政府中的应有之义。

2.在网络大国的背景下,我国政府该如何定位自己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的角色?作为普通公民,又该如何建立自己对政府以及政府官员的信任?

作为普通公民,必须坚信政府是始终以维护国家利益和广大公民的最根本利益为己任的,因此公民应该相信政府,相信政府有能力也必将能获得公民的信任,但最终的责任终究要落实到政府自身的不断完善、不断超越,才能获得公民的信任和支持。如何修复公众的政治不信任,提高政治信任水平?上官酒瑞认为根据现代政治信任的基本原理,在公众主体意识觉醒和权利意识高涨的情境中,依靠大剂量的意识形态“说教”和机械的“道德独白”而唤醒的政治信任可能是比较脆弱的;在利益结构失衡、公平正义短缺的条件下,依靠单纯的经济增长而赢得的政治信任可能是短命的。构造长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课程论文

[2]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3]陈振明.公共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4]涂燕子.网络时代政府公信力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1,(4).[5][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动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第二篇: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分析

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自身因素是公信力缺失的主要根源 1.行政管理理念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受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历史影响,浓厚的官本位的传统思想一直贯穿历朝历代。“官是管理者,民是被管理者”的官民对立的二元社会结构根深蒂固。这一思想的影响是造成人治社会思想根深蒂固的主要原因之一。许多地方出现非常严重的人治现象,长官意志作风在许多官员身上非常突出,在为政决策过程中,没有经过全面细致的调查研究,过多的依靠自己的主观判断从而造成了地方建设的失误,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损失。民主意识淡薄,民主政治水平与经济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愿望差距很大。更为严重的是,相当一部分地方政府官员自身并没有从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完全向民主化转变,民主行政观念的缺失直接导致了政府公信力的下降。相当多的群体性事件爆发的原因,就是受传统官本位思想影响的政府官员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对人民的利益漠不关心、唯上是从、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的官僚主义作风。一些领导干部正是受传统“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传统思想影响,在处理群体性事件、面对大众媒体时,带有明显的压制民众倾向,最终才导致群体性事件的恶化。其次公众评论政府领导干部的标准过高。领导干部的道德很重要,但并不是每个领导干部都能达到圣贤的标准,有的或多或少会在人性上存在一点暇疵,但公众以仁人圣贤的道德标准来评测领导者的执政能力,显得过于苛刻,使个人道德参杂到与政府公信力的判断上更是有失偏颇。

2.政策失衡导致公信力缺失。

一是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地域性差异。上级政策在政策出台过程中,虽经过大量的调研和征求意见,也考虑了各地情况,但由于各地社情、民情千差万别,在执行过程中,也会遇到不同的问题,使政策执行产生一定的偏差,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导致群众对地方政策丧失信心。

二是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时期性差异。上级政策没能充分考虑不同时期发生的社会变化,制定的政策缺少连贯性,政策执行的尺度不一,导致群众认为是地方政府执行政策不力,耍了花样,地方政府从而成为矛盾的焦点,失去了群众的信任。

三是地方政府政策稳定性和连续性不够。一些地方政府形成“一个班子一套思路,一届政府一个政策”的局面,公共政策变更的随意性很大,朝令夕改,导致公众无法对政府的行为做出合理的预期。

四是部分政府开出“空头政策”。有的地方政府为了推动工作开展,在没有经常深思熟虑的情况下,草率出台政策,之后又久久不能兑现给群众的承诺,使政府失信于民。

3.政府信息未能公开或未能及时公开,制约政府公信力提升

社会公众对政府认知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政府信息公开,政府是否能够及时对信息公开是制约政府公信力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政府信息公开不仅使公众能够了解和认识政府执政理念、行为,而且能够对政府权力运行的整个过程进行监督,提升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缺乏信息,信任关系就无法建立,政府公信力就无从谈起。信息不对称是造成政府失信行为不断发生的主要原因,在政府与公众的委托代理关系中,公众处于信息劣势,无法获得政府的完全信息,只能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出发,对政府提出质疑和给出差评;而政府作为代理人在行使权力时,由于公众无法直接监控政府行为,政府出于自利考虑可能会做出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

4.调控能力有限导致公信力缺失。

一是地方政府对调控宏观经济的能力有限,地方政策措施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甚微,群众对地方政府的能力产生质疑,甚至认为政府在发展经济上没有进行作为。

二是地方政府过于追求政绩,盲目追求 GDP,出现“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现象,向社会公布的经济社会发展数据脱离实际,而这与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的幅度存在一定差距,导致群众对政府失去基本的信任。

三是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低,公共服务主要是为了满足与社会上每个人都有利益关系的公共需求。政府有责任为提供各项公共服务满足社会上每个人的这种公共需求,其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直接影响政府公信力的提高。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一系列改革我国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公共服务的范围不断扩大、公共服务的投入和产品的供给不断增加、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但是与我国政府公共产品供给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达到中等国家水平的要求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如果说在改革最初阶段,政府的职能主要建立在抓经济建设以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方面,那么改革到现在也应该在为社会提供政府服务方面下一番功夫了,就是说我们的政府应该逐步向服务型政府转型。

四是地方政府甚至存在与民争利的现象,很多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充当了引导者和裁判员的角色,有的也作为运动员参与了市场竞争,追求经济利益,将企业与公众摆在了不平等的竞争位置上,导致民怨沸腾。

5.腐败现象导致公信力缺失。

一是各级政府查处的大案要案触目惊心,使群众对政府缺乏信心。在我国近几年查处的腐败案件中,腐败官员的级别较高,人数众多,涉案金额动辄几百万,上千万,有的甚至上亿,这是普通群众无法想像的数目,极大的降低了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

二是腐败现象依然禁而不止,查而不绝,腐败官员“前腐后继”,进一步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特别是在交通领域,多个省市出现了厅局长一个接着一个腐败,一个接着一个查处的现象,使群众认为腐败难以根治,对反腐失去了信心。

三是腐败现象的存在范围之广,也严重损害了政府公信力。从党和国家领导人,到基层公务员都出现了一些腐败份子,其跨度之大,范围之广,涉及到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群众不由地认为腐败已渗透到政府的各个角落,难以对政府产生信任感。

6.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

由于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政府职能未能及时转变在实际工作中存在政府越位、错位的现象,管了一些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对政府的公信力也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其实政府的职能就是为人民提供公共服务所以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一定不能忽视社会的发展,否则会导致整体的发展不协调。

二.社会时代因素是加剧公信力缺失的根源

一是社会转型时期利益分配问题降低了政府公信力。原有利益阶层,对利益的丧失心有不甘,存在不满。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在社会转型时期,各利益阶层也进行了调整,原有的一部分既得利益阶层有可能在改革过程中失去了一部分利益,而这部分人是不愿意改革的,是对改革持否定态度的。特殊利益阶层在利益配过程中,随着势力的增强,存在与政府博奕,对话的阶段。在改革过程中,形成了一部分特殊利益阶层,这一阶层还在极力的想要扩大利益,并具备了一定的发展、控制经济的能力,开始与政府进行角力,而这一阶层在利益没有得到最大化时,也可能对政府产生一些抵触情绪。弱势群体处于社会的最低层,是最容易丧失对政府公信力的阶层,一旦其最基本的生存生活条件失去之后,便会出现反社会、反政府的情绪,而在这一群体的生存状况没有得到大的改观之前,其对政府信任感也会较低。

二是贫富差距拉大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我国经济社会取得巨大发展,但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社会上“仇富”、“仇官”情绪较为严重。公众认为贫富差距拉大的原因是政府管理经济能力欠缺,贫困群体不再相信政府会考虑其利益,将其排出在社会发展成果共享的范围之外,由此也不听从政府号令。贫富差距的拉大,产生了较为明显的阶层,阶层与阶层之间的矛盾转嫁于政府。富裕阶层与贫穷阶层之间,由于不平等的社会地位,不能公平享受社会成果,彼此之间也不可避免的产生矛盾,若这些矛盾不能得到很好的调和,双方利益得不到兼顾,其矛盾的升级最终会转化为与政府之间的矛盾。行业之间的差距,也反映政府在社会管理职能上的失衡。

三.公众自身方面

1.公众对政府的期望过高

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公民在满足了自己的物质需求的基础上越来越注重自己的精神需求,也产生了对政治参与、生活环境质量、自我价值实现等多方面的更高层次的追求,多方面的追求使得人民对政府产生了多方面的期望。当政府作为不能满足这些期望时,便会使政府和人民之间产生隔阂,从而导致人民对政府的评价下降,进而影响到政府公信力。评价政府公信力可以用“政府满意度”来考察,而政府满意度=政府绩效/公众期望。从逻辑上 讲,对政府的满意度,既受到政府绩效方面的影响,也受到公众期望负面的影响,更可能是两者的综合因素造成的。2.公众的政治素质不高

一方面部分群众有“唯恐天下不乱”的从众心理,容易造谣、信谣、传谣。在群体性事件发生后,部分群众不顾是否掌握了事实真相,传播与事实不相符的言论,有的甚至捏造事实到处传播,意在损坏政府形象。另一方面部分群众在一些不合理诉求无法实现时,对社会现状不满,就存在仇视政府心理。当前部分群众向政府提出了一些不合理诉求,在没能得到政府支持,或是诉求没有达到其期望值时,就对政府不满,借各种机会贬低政府,若有突发事件发生,更是求之不得,推波助澜,希望事件越大越好,政府威信越低越好。随着网络的大力发展,公众可以从各个渠道获得政府的信息,现在政府行为好的方面往往没人注意,不好的方面往往是公众关注的对象,由于公众自身素质不高的原因,认知能力偏差,当政府行为过错在网上遭到披露时,就会引起很多人的非议与起哄,很多人通过博客、论坛等形式将这种情绪传播开来从而引起更大范围的认同与参与。这些评议一方面会对政府行为形成巨大的舆论监督,另一方面也会存在一定的偏见和误解,形成错误的舆论导向,使公众对政府行为进行错误的认识和评价,致使政府公信力非理性降低。

方法汇总

(一)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转变政府职能就必须明确界定政府职能范围,作为核心内容其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职能定位正确是政府发挥应有作用的前提。应当将政府职能范围化、具体化和细致化。变以往的“无限政府”为“有限政府”,这样才能让政府将该管的事务管好,不是分内的事分化出更好的利用社会化的和谐管理,增强公信力。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政府主要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在经济领域,在市场全球化的条件下要积极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在认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的前提下,加快推进政资分开、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和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将政府管理事项做进一步调整与规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要逐步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使得配置市场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在社会领域,以建立公共财政体系为基础,将搭建公共财政平台和健全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为手段,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将社会的科学化和人文化管理作为理论创新的重点,引导各类社会组织个尽其责达到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的目的,发动公众积极参与社会管理,提高公民的政治文化素养,努力提高社会的自我组织能力;要坚持利用行政公正来促进社会公平,维护公民在经济社会生活活动中的的机会公平与过程公平。

(二)提升政务公开水平1.建设亲民务实型政府

为人民服务作为我国政府工作的宗旨,就要求政府不要让政绩工程冒头,要为人民办实事。建立亲民政府应以执政为民、以人为本作为思想基础,尤其是地方政府必须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观念,要把实现群众的化利益最大化作为政府己任,为群众积极做实事做好事,要反对说白话说大话,坚决反对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与“形象工程”。不要让人民的需求无处诉求,要建立维护民意反馈渠道。要深入群众之中,做到听民情、查民意,解民困。要将下基层制度经常化、常态化,将群众上访变为领导下访,这让才能将群众反映的问题在基层中解决,解决于萌芽状态下。要重视群众信访的问题,不仅仅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更要求解决的好解决的漂亮。要建立好新型政府网络论坛,能让公众畅所欲言,充分表达民意。要完善听证制度,在规范化和法定化上进一步加强,扩大行政听证的适用范围并积极听取公众意见,维护群众的合法利益。要让民意代替官意,要让公众积极参与到政府的决策之中。决策作为政府制定公共政策中的重要一环,实现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才会使得公共决策更合理,坚决杜绝一个人的主张和意见作重大决策的决策方式。要进一步拓宽公众决策渠道,是群众有积极参与的前提,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必须要依照科学的决策对一些重大事项做出决策。

要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决策是行政管理行为的起点,要做到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稳定性必须在决策阶段做到公开、公正、透明。要扩大行政决策的公开领域与公开范围,实现行政决策过程与结果的公开。要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的程序规则有序有理,把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公众参与、合法性审查与集体讨论决定作为决策必要程序加以规范,提高公共政策制定中的透明度与公众的参与度。特别是在涉及到群众自身利益的重点改革方案、重要政策措施与重点工程项目中,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并用适当的方式达到反馈或者公布大众意见采纳情况的前提下,做出重要的决策。

2.建设科学管理政府

1.组织管理强调结构完整、功能完善和运转高效

政府的组织系统是交织的经纬线,经线是垂直指挥,纬线是横向联络,每个公务员都在这样一个经纬线上,政府组织高度结构化。横向联络是政府的流水线,要求公务员按流程和规章制度办事。这种管理突出结构完整、功能完善和运转高效。政府的目标系统和流程设置、公共产品的调研、评估和提供、公务员绩效评定与报酬等极其标准化,管理上显得规范甚至较为固执。这种管理模式是科学的,因为它应用了科学的思想,在西方政府管理中有力地推动了西方的文明。同时它也是动态的,因为它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而变化。2.制度管理—强调以法律法规为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宪法、行政组织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是我们建立地方政府科学人本管理制度规范的准绳。我们提倡依法建制,只有《立法法》上说的法律、法规和规章才是我们建立制度的依据。在此基础上我们强调要建立完备的制度体系,形成管理回路。在机关具体应建立以下主要制度:民主科学的决策制度、公正客观的用人制度、严肃规范的财务制度、明确具体的日常工作制度、严格审核的会议制度、公平合理的考核制度、及时准确的奖惩制度、全面有效的监督制度、明确具体的责任制度和公开透明的工作程序制度等。

3.建设诚信法制政府

一是要揭示出真相从而打破谣言,正确的管理媒体并加强对舆论的引导和对媒体的监管。要坚持信息的平等公开,建全完善的信息公开机制,为了保证公民的合法知情权,增加政府工作中的透明度要及时用电视电台、新闻发布会以及政府网站等渠道向社会发布与公众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完整、客观、公正的信息,让公众即时了解国内外时事及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的变动,正确引导公众根据所了解的客观事实做出相关事务的正确的判断。

二是要让“空头政策”远离政府决策避免影响政府的形象,要加强兑现对人名的承诺。要依据科学制定相关政策,量力而行,切不可急功近利,对于政策的制定之前要搞好调研,征求广大群众意见,要让政策满足大多数群众的基本利益需求。在政策出台之后,要坚决贯彻政策来兑现承诺,不欺骗群众,做到言出必行,行至必果,切实树立政府的诚信形象。

三是要建立法治的管理政府,要坚持做到依法行政。政府有没有诚信,公信力是否权威,一条非常重要的标准就是政府能否依法行政,依法办事。要以建设法制政府为目标,全面进行依法行政,加强行政立法机制,健全行政责任制体系,增强行政法律责任的机制。要依据《行政许可法》的要求,对行政审批制度进行改革,缩短行政审批的周期,减少行政审批的环节,提高行政审批的效率。要切实做到行政执法,并在过程中加强和改进,要做到严格执法、文明执法和公正执法。

四是要做好政府的信息公开。各级政府都应该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为依据严格执法,按照根据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要求,按照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时间及方式等规定,及时且准确的公开政府信息,并要做到认真落实政府信息公开的违责监督和追究制度。要进一步推行网络电子政务,全面构建无缝隙政府,努力提高政府服务信息化水平,逐步扩大网络服务范围,及时通过政府的门户网站发布政府最新信息。

4.建设服务高效政府

一是不要为“万能政府”所累,要明确定位政府职能。市场经济下的政府就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建设“有限政府”。要增强对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坚持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不参与具体经济活动,不干扰具体经济行为,维护公平、公正、优良的市场竞争秩序。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在水电路的改造上多想办法,多解决实际问题,重点解决一些靠群众自身力量无法解决的问题。要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产品,更加重视社会公平,完善义务教育、卫生医疗、城乡社保、贫困救助等体系,将政策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增强弱势群体对政府的信任。

二是不要让政策难以执行,要加强政策可行性研究。首先,政府制定公共政策要以人民利益和意愿为出发点,公共政策的价值和利益取向要与人民的意愿一致,要做到民心所向,取信于民。其次,要努力实现政策制定和政策本身的制度化、法制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政策的制定要有可预见性,尽量做到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不过时,做到符合人民的长远利益,只有增强政策的稳定性才能提高可信度。

三是不要对突发事件束手无策,要增强应急处变能力。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防患于未然,要制定应急管理预案,建立健全各项应急管理机制,不断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 能力。要从维护群众利益出发,坚持紧紧依靠群众,相信群众,在处理突发事件中把维护和落实群众利益作为第一出发点,争取群众支持与配合。要坚持公正原则,对于依法应该保护的权利要全力保护,对于依法应该打击惩处的违法犯罪行为要全力打击惩处,保证突发事件处理的过程和结果是公正、公平的,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三)建设勤政廉洁政府

一是不要让腐败腐蚀了政府,要加大反腐工作力度。要将反腐败工作作为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大事来抓,大力加强勤政廉政建设,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惩治腐败。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倡廉战略方针,积极构建进行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从制度上抑制腐败,不给腐败发生的环境。要加强行政审计监察,敢于揭露问题,处理问题,树立廉洁政府形象。

二是不要让不正之风泛滥,要加强政风建设。要推行公共服务承诺制,建立政府信用评价机制,实施连续性的政府信用民意调查,将诚信记录作为公务员考核、任免的依据。要建立行政问责制度,根据不同单位所承担的职责,将具体内容细化到每一个岗位,并建立政府公职人员的诚信档案,将其纳入公职人员绩效考核和晋职评先的重要依据。要把诚信建设纳入单位的廉政建设范围之内,将办事拖拉、作风粗暴、效率低下等行政行为一并纳入整治的范围,并视之为“不装口袋的腐败”,不断加大教育整顿的力度,以此促进工作作风的转变和工作效率的提高,以具体行为人的良好作风提高政府整体公信力。

三是不要让公务员道德沉沦,要增强工作责任心。领导干部要深怀爱民之心,脚踏实地,有诺必践,靠自己求真务实的作风,在群众面前树起良好的形象,进而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公务员要加强道德建设,努力提高道德素质以及工作责任感,养成良好的从政道德,使公务员认识到自身的言行对于政府公信力建设的重要作用,做到谨言慎行,言出即行,言而有信。

第三篇:政府公信力现状分析

政府公信力现状调查与分析

摘要: 政府公信力是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石和核心, 也是建设市场经济体系的基本要素。然而, 现实中, 某些政府失信事件成为政府失信于民、公信力下降的潜在因素。本文先以说明政府公信力的现状起点, 指出中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 然后从政府角度和社会公众角度分析了我国政府公信力下降的原因, 最后提出了如何加强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的个人看法。全力提高政府公信力, 重建公信政府。

关键词: 政府公信力公信力现状公信力建设

一、我国政府公信力现状

政府公信力即政府获得公众的信任度,是政府能力在公众心中的综合评价和公众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满意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公众对诚信政府建设*+的愿望愈加迫切,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责任政府、有限政府成为社会公众的普遍期待,推进诚信政府建设、提高政府公信力成为社会公众的共识。政府公信力是衡量现代政府是不是有效政府的重要指标,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和推进服务性政府建设息息相关。

建国以来,我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都建立了相关制度,这些制度相互衔接、相互联系,形成了一套制度体系。这套制度体系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国家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这也构成了我国政府公信力下降的背景条件。由于新旧体制的摩擦冲突、社会利益分化、价值取向多元化以及外来文化冲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水平、质量和意识,与社会和公民的价值期待还有一定的差距。多种非理性行政行为的存在,又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行政能力,损害了政府权威, 影响了政府形象,降低了行政效益,使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与公众不断增长的行政需求之间形成了矛盾。公民对政府的不满情绪和不信任感有了一定程度的增长,总体来说,我国政府公信力还是比较高的。

二、我国政府公信力现状分析

(一)从政府角度分析

1.政府信息公开机制有待健全。信息化时代,社会公众应该享有充分的知情权。2008年5月1日开始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然而,在现实中,政府在信息公开方面做的并不理想,特别是在面对突发性群体事件的时候,地方政府封锁消息,各种虚报、缓报、谎报。公众在得不到官方权威消息时,是不会增加对政府的信任感。信息公开体现出政府的政治透明化。政府能否做到信息公开也直接反映出国家的民主程度。信息公开是取得公众对政府信任的一个基本条件。除了涉及有国家政治、军事、经济机密及相关法律规定的不能对外公开的信息外,政府应该向社会公众公开所有信息。政府作为信息的制造者和支配者,如果一味的垄断,对信息进行隐瞒不报,推迟误报或者是发布的信息口径不一致,这很难实现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2.部分政府机构及公务人员缺乏诚信理念。政府诚信是整个社会诚信的基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着带头领队的作用。政府诚信对社会诚信体系的构建具有推动作用。由于封建传统封思想的影响,政府工作人员对诚信不重视,某些地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官僚主义严重,以达到自己的私利为目的,出现了贪污腐败现象,脱离人民群众,忽视或无视诚信。另一方面,政府的实质权力超过一定的度,导致了政府的职能转变没有快速跟上社会经济的发展步伐,这也是政府诚信缺失的原因之一。

(二)从社会公众角度分析

1.社会公众对政府无止境需求有待改善。政府在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决策的过程中,其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满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公众更多的考虑是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以及参政议政这方面,这就会对政府提出更高的要求。然而,政府自身的能力是有限的,政府不可能满足社会公众的全部利益诉求。这样,自然而然的导致公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怨声载道,很容易产生对政府的不信任,对政府所公布和实施的犯罪感很政策持否定态度。

2.部分社会公众的素质有待提高。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虽然说这些年国家加大对公民素质教育力度,但仍存在部分社会公众素质低下的现象。这主要表现在,部分公众制造和散布谣言,唯恐天下不乱,故意损害政府的公信力;部分公众听取小道消息,信奉只言片语,在不了解事务全部真相的情况下,轻信谣言;还有部分公众在自身利益没有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伺机报复政府,一旦发生突发性群体事件,推波助澜。

3.社会公众对政府了解有待加强。社会公众在思考政府是否满足其利益时,往往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自己的私人利益。然而政府是受社会公众之托,以满足绝大多数公众的利益为目的,这必然要损害小部分人的利益。一旦公众的利益没有得到满足或稍受影响,公众是不会去深究政府这样做的原因,更不会花费时间和经历去了解政府所处的境况,只会对政府产生负面评价,这不仅直接忽视了政府的积极作为,而且还进一步增加了对政府的不信任。

三、如何加强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

加强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的途径基于时代社会、政府和公众三个方面原因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政府方面的因素占据着主导地位。而且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政府信用存在很大缺陷,政府公信力比较弱,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政府公信力建设,增强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信用程度,提升政府公信力。为此,我国政府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建立透明政府。透明政府就是指政府掌握的个人与公共信息向社会公开,公民有权接触并使用这些信息,而涉及到个人隐私、商业秘密及国家安全法规定的不能公开的除外。政府机关有义务在规定的时间、地点将这些信息公布于众,以供公众索取,建立政府的亲民形象。另外, 要建立“重大决策的听证会”制度。这样使公民更加充分地了解政府的运作和功能,从而在政府与公民之间形成良性的沟通,增强政府的公信力。推行电子政务,构建无缝隙政府,使民众及时了解政府的信息,电子政务将使政府工作的透明度越来越高,有利于政府的勤政、廉政建设,有利于杜绝政府的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

第二,转变政府职能,塑造服务型的有限政府,使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市场经济体系下,政府要想迅速有效地回应公众,树立政府形象,必须改变观念,实现国家经济管理职能与行政管理职能的分离,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做到政府职能合理定位,政府行为不能越出其职能范围,明确行为对象,规范行为方式。政府在政策的实施、操作上,要把握好适度原则,针对不同社会运行状态,从宏观上调控政策,保证社会稳定发展和人民利益的实现, 以取信于民。

第三、政府应是依法行政的政府。依法行政就是指依法行政就是指政府及其各部门依照法律法规行使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增进公共福利,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在任何行为中,政府都应当根据宪法、法律及其精神来为人民服务,使人们形成对法律和制度的信仰,通过法律和制度来体现政府的诚信。因此,只有建立起规范政府权力和监督政府权力的完备的法律体系和法律运行机制, 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政府守信的问题。

第四,加强公务员队伍思想建设。政府的行为在最终要靠公务员个体的行为来完成, 政府公信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务员的个人素质和道德修养。应当在政府部门和公务人员中树立诚信观念和责任观念,加强公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将公共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恪尽职守, 依法行政。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这是提高政府公信力的思想基础。

第四篇:员工流失原因分析

员工流失原因分析 酒店人才的高流失率一直是困扰酒店业管理者的一大难题,也是衡量一个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最终结果的重要指标。众所周知,酒店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员工是酒店业重要的资产,是酒店的中心和灵魂。酒店的产品是服务,而服务性的产品是靠人。正如酒店业演说的:没有满意的员工就没有满意的顾客,优质的服务是酒店的生命线,优秀的员工是优质服务的保障。然而,近5年来酒店业员工流失率高达20%以上,随着酒店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员工流失率一直居高不下。大量优秀人才的流失不仅加大了酒店的人才成本,降低了酒店的服务质量,而且还可能导致酒店客源的流失及员工对企业的信任度,最终给酒店进一步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

如何留住优秀的员工,稳定员工队伍,充分调动和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是摆在管理者面前刻不容缓的工作,也是酒店长远发展的大计。目前酒店针对2010年1月~12月离职的156名员工的调查,若按员工级别划分该流失的员工中93%为服务员;2%为领班;3%为主管;1%经理。数据显示,酒店流失的多为一线服务员工,这样的人员流失率较大从而对酒店的正常运作必然会造成影响。而且在流失的人员中,中餐部(流失率达24%)和客房部(流失率达21%)作为最多的一线部门,在客人看来他们就是酒店的代表,人员的国度流动必然会导致服务水平的下降,从而降低顾客满意度。

一、员工高流失率给酒店带来的影响

(一)服务质量的不稳定

员工的高流失率,尤其是技能娴熟的员工频繁离职使酒店的服务质量下降,而刚刚参加培训的新员工不能立刻熟悉酒店情况、掌握工作技能,往往难以保证原有的生产率和服务质量。不一致的服务质量同时会影响到酒店形象的建立。

(二)培训和经营成本的增加

新员工从入职培训、部门岗位培训直到成为一名技能娴熟的员工花费是酒店一笔不小的支出。而随着人力资源的培训日益受到重视,酒店“人工荒”现象的出现,酒店花

费的人力资源成本将大大增加。同时,新员工因为对酒店的设施不了解,所引起的非自然损耗也将增加。

(三)客源的流失

一般来说,技能娴熟的员工在工作中不但能给管理者留下很好的印象,在顾客中也会有很好的声誉。在平时的接待中也不乏会与一些客人建立起不错的私交。这些员工的流失可能影响客源的流失。更别说酒店的销售人员和经验丰富的老员工的离职。

二、酒店人才流失原因

人员流动本是市场经济规律所决定的,是劳动力市场化的必然表现,一定范围的人员流动有利于人力资源的配置和开发,及人工效率最大化。但如果人员流动过于频繁,也会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精力损耗,尤其是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出现酒店人才的高流失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

(一)社会、传统观念及家庭因素分析

酒店业属于服务性行业,很多家长认为是伺候人的工作,在社会上从事服务性行业的人似乎就低人一等。对大学生而言,要他们从基层做起,同低学历员工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面对面的服务客人,无论是大学生本人还是其家庭,大部分人是很难接受的。在大部分人看来,大学生应该属于管理层,因为在学校里面学习的是酒店管理方面的知识,而不是通过四年多的相关专业学习之后,仍去做一名普通的服务员。此外,社会和家长对酒店工作存在很大的偏见,认为酒店环境复杂,自己子女在酒店工作是件丢人的事情。因而反对子女从事酒店工作,特别是酒店的一线服务工作。根据酒店离职大学生离职问询调查显示,大学生在酒店业和旅游业相比之下,更侧重于选择旅游业。

(二)行业因素

从酒店的发展来看,一方面酒店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服务性行业,人才的引入门槛较低,不需要较高的学历和较强的专业知识,决定了酒店业的从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有些酒店在开业之际,就青睐于有相关经验的其他酒店的员工来应聘,甚至开出更好的条件和待遇来挖走其他酒店的熟练工,“挖墙脚”现象在酒店行业之间普遍存在。

(三)酒店内部因素分析

1、缺乏职业生涯规划

很多人对自己的发展方向没有明确的定位,自己并不清楚自己想从事什么职业,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一个合理的规划,甚至有些人抱着走一步算一步的消极思想。这其中也包括刚刚

毕业的大学生,他们没有明确的就业方向,抱着先就业后择业的心态,没有经过认真的考虑就进入企业,将现有的工作作为一个跳板,骑马找马,寻求到更好的发展。

2、缺乏良好的心态

“心态决定一切”。只有拥有好的心态,一个人才有可能在某一方面有所成就,从而在这一行业走的更远。现在的年轻人普遍很浮躁,不能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将一分看似简单的工作做好,大多数人,尤其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眼高手低,这山望着那山高,看似什么都懂,但实际什么都做的不尽如意。

3、薪酬福利低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酒店业从传统的旅游接待型向商务型转变,竞争也从硬件比拼转到竞争服务质量,这些变化都为人事招聘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外语水平及外貌有个更高的要求。酒店需要丰富的从业经验的专业人才,而在实际招聘过程中,具备高素质高学历而缺乏实操工作经验的大学生则不愿意放下架子从基层做起,并对薪资要求期望较高。作为一名具备以上能力的大学生就业后与高中及以下学历的员工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扣除社会保险部分,最低起薪也不过800--1000元,即使做到领班,每月也只有1500元左右,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大学生的工作热情,动摇了其从事该行业的信心,最终导致人才流失。

4、企业培训机制不健全

员工到岗后没有系统的岗位培训,仅仅只能让员工根据每天工作的事情,来明白自己的具体工作。很少涉及职业培训、岗位设计,更不用说帮助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致使员工只能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个人能力得不到及时的提升,大大挫败了工作积极性,频频跳槽。

5、企业领导层的管理水平

很多管理者在引导和培训员工的过程中存在方式与方法的问题,在管理中批评的内容较多,而激励性的话语很少表达出来。员工在工作中出现小的失误,或者对刚接触的工作流程不够熟悉时,就会出现用苛刻的话语挫伤员工自尊心。这种做法很容易使员工产生一种无形的压力和恐惧心理,他们担心在工作中会出现错误而受到人格上的侮辱,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了压抑。

6、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

报酬是在员工选择职业时比较注重的一个因素,但它并不是员工做出最终决策的唯一依据。事实表明,有些员工为了能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他们宁可暂时放弃较高的报酬。反之,若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即使是能在酒店拿到同行们较高的收入,他们也会跳槽到那些能给他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的酒店或者其他企业。

7、寻求更好的工作环境

酒店员工,尤其是身处一线的服务人员,工作量大,工作辛苦,有时还要遭受少数客人的有意刁难甚至是人格侮辱。出于管理者自身素质不高或管理方法欠妥,致使员工内心没有得到应有的关心和尊重。工作环境中还有些存在着员工关系过于复杂、上下级关系过于紧张的问题,一些员工因无法忍受这种压抑的工作环境而跳槽。

8、其他方面的原因

一些员工出于工作以外的个人方面的原因也可能做出跳槽的决定。譬如,有些女性员工在结婚之后为了更好地照顾家庭,他们可能会放弃现在的工作。还有些员工因为工作时间的不规律,会因为身体方面的不适而跳槽。

三、留住人才的措施

员工流失是酒店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的最直接反映,酒店员工流失率高是酒店员工不满的客观反映,是酒店缺乏稳定性的表现。我认为认识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分析问题的实质是寻找最优解决问题的途径的基础。针对酒店员工的高速流动,酒店管理的高层应该予以高度重视,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逐步降低员工的流失率。

(一)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

1、学历薪酬制度

针对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高学历人才流失现象。设立学历薪酬制度。按专科以下、专科、本科及以上三个工资等级,根据不同的学历跟给予不同的基本工资。即设立学历工资。但为鼓励低学历员工努力工作,学历工资仅在毕业生进入酒店的初期有效(如两年有效期),有效期过后根据员工的实际能力给予不同的薪酬。

2、同层分级薪酬制度

针对个别专业业务能力很强但因综合管理能力不够而长期得不到提升的普通员工。酒店可以建立同层分级薪酬福利。如对同一级别的员工根据其专业技能的高低将其分为三个等级,即初级,中级和高级,定期对员工的技术等级进行考核评定,根据评定结果发放不同的薪酬。用这样的薪酬制度可以激励基层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其感觉到工作的价值。

(二)完善培训的体系

有效的培训是酒店业成功的一个基本因素。卢卡斯的“专业化人力资本积累增长模式”认为,人力资本会产生两种效应,表现为资本和其他生产要素的收益都递增,是通过边干边学形成的。从实现人力资本的两种效应处罚,酒店业要强调对员工持续不断的培训。酒店培训应该是为回应不断变化的需求和目标而贯穿全酒店的持续性活动。也是贯穿员工职业生涯

以更新技能和知识的持续性活动。因为培训是经理和主管的责任。培训的只能应该并入酒店的所有操作部门,酒店应该建立、完善人才培训模式,科学地制定培训计划,将酒店企业文化价值观念与培训内容融会贯通,培养员工的认同感,使他们对酒店企业文化和目标有深刻的体会和理解,个人价值取向与酒店经营理念和发展战略一致。

(三)加强酒店企业文化宣传,让员工深入了解酒店

如果过说把酒店比作一个人,文化就是他的灵魂。没有灵魂的人只有躯体,没有文化的企业没有灵魂。一个能长期有活力的酒店,是需要靠一种企业文化的精神去延续的。俗话说:没有文化的企业是短命的企业!酒店应该创造一种能使全体员工忠心认同的共有核心价值观念,一个能使优秀员工奋发向上的心理环境,一个能够确保酒店经营业绩不断提高、健康和谐的工作环境和自主创新、具有团队精神的企业文化氛围。通过营造一个号的工作氛围使员工在心理上产生集体归属感,培养对内的凝聚力,用情感的纽带将员工与酒店接连在一起,在员工队伍中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这样他们就不会轻易离开。既然文化对企业如此重要,那我们就应该将企业文化这种精神通过培训,通过日常的点滴灌入员工内心。

(四)健全激励机制

酒店员工除必须具备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外,是否具有出色完成本职工作的愿望和动力。为激发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进取心,促使员工自觉地发挥聪明才智,挖掘其潜力,就需要进行激励管理。作为酒店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其日常工作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地利用和创造各种条件,结合自己酒店的情况和特点,采取恰当的激励手段和方法,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员工的群体意识,使员工队伍保持高昂的士气,齐心协力地为实现整个酒店的目标而努力。

在酒店管理中,员工激励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一般传统上将激励方法分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现在更多采取的是以满足人的高级需要为主的,通过工作本身进行激励的目标激励、过程激励和参与激励方式。

(五)领导层的管理水平

管理者要让自己的员工敢于面对自己说真话,和自己在同一阵线去解决问题。这关键看管理者的基本素养能不能让员工认同,看管理者能不能给他们创造一个积极发言的环境。

1、放低姿态,拉近和员工心灵的距离

在和员工沟通时,不要总是有意制造一种比员工高一等的优越感,要搞清楚上下属之间虽职级不同,但人格始终平等。一旦你表现出那种唯我独尊的姿态被员工感觉到,那原本和你走的挺近的员工也会慢慢地和你拉开距离,隔阂便随着距离而产生。

2、适可而止,不要给员工太多的压力

在布置任务时,管理者应当多考虑和员工的能力匹配(特别的新入职员工),不要过多安排超越其能力的工作。如管理者需要培养阶梯型人才,为了锻炼他而布置难度过高的任务时,要适时给员工提供一些帮助,切不可布置了任务后,不管不问,只要求最终的结果,在没有

得到与自己预期的结果一致时,就横加指责。

3、多些表扬,不要经常当面指责员工

员工工作得到提升或为酒店做出建设性贡献时,要公开表扬,让员工有成就感,让其他员工形成价值标准和努力的方向。一旦员工犯错还是私下批评为好,即让员工了解自己的过失,又保全员工的自尊心,员工会产生感激和心灵贴近的感觉。

4、管理者不要总是用自己的标准随意评定员工

作为一个部门的管理者,就应该有一定的管理素养,在听到员工意见与自己相违背时,不要当众生气怒骂,甚至不要耿耿于怀,有时还屡屡提及。次数多了,让不少下属羞愤交加。管理者在听取员工意见时,无论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好与坏,都要积极聆听。好的意见和建议,不仅要认真听取,还应给予一定的奖励,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5、布置任务,充分聆听员工的意见

管理者在管理的过程中,可能会根据自己的情绪来对待自己的员工,当遇到不顺时,动不动就批评员工,一点不顾情面。渐渐的员工与管理者在沟通感到很拘谨,怕出问题,根本不愿意和管理者沟通,但也不愿意得罪管理者,甚至还曲意恭维,其实心早已离开了自己的领导。

6、面对过失,勇于替下属担当责任

当下属做错事情被怪罪时,有的管理者不仅和下属一同承担责任,反而会一味推卸甚至责骂,把下属搞得很难堪。管理者不要忘记,不管是自己的决策问题还是下属的工作能力不够所造成的问题,作为管理者都需要担责,(六)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酒店应当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最重要的是必须懂得如何尊重员工。员工是需要得到酒店管理人员关怀、理解和尊重。充分尊重他们的劳动,维护他们的权益,为他们的工作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这样做,既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又能够提高他们对酒店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从而能够大大降低员工的流动率。

第五篇:政府公信力

信息公开透明和政府公信力

“躲猫猫”“欺实马”“钓鱼执法”的再调查考验着政府的公信力。三起事件中,无一例外出现了政府部门推翻初步结论的“再调查”环节。在信息公开已成为政府法定责任的今天,企图掩盖事实真相的“躲猫猫”不啻鸵鸟政策,既不合法也不高明。政府不能够保证不犯错,但一定要保证诚实。要树立政府的公信力和依法行政的形象,需要日积月累的艰苦努力;而要破坏这种公信力,一件错事足矣。

人们对政府的信任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地方政府长期没有真正从传统的行为模式中走出来。只要出现了危机,首先想到的事情,是瞒,遮避消息,把事情纳入内部控制的渠道,争取在内部处理。但是,到了信息化程度如此之高的今天,真正意义上的封锁消息,实际上已经不可能,封锁和遮避的结果,是真相难以大白,流言却不胫而走。结果,受损害最大的,是政府的公信力,这种损害积累多了,政府想改辙,但再说什么,也就没人信了。

“钓鱼式执法”,是以违法的方式执法,对法律和道德具有很强的危害性,既腐蚀着道德,伤害人们的善良之心,又损害着执法者的形象,削弱政府的公信力,打击人们对于法律权威的信心,加剧社会的信任危机,破坏社会和谐。有关部门必须引起重视,采取措施,纠正这种“钓鱼执法”行为。一是要加强干部教育,进一步树立依法行政、严格执法的意识;二是加强纠正处理和队伍整顿,对违法执法的人员追究责任,严肃处理,起到举一反

三、警戒震慑的作用,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三是健全长效机制,加强群众和社会舆论对执法队伍的监督,促进行政执法队伍执法行为的规范。

下载网络时代我国政府公信力流失的原因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网络时代我国政府公信力流失的原因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政府公信力

    以政府公信为基石 打造诚信社会 公信力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评价,反映着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提高政府公信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

    政府公信力

    政府公信力 体制:组织方式,组织结构 ——仅涉及构造结构问题 机制: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更包括了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和功能 制度: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规章或准则......

    政府公信力

    较强的公信力是责任政府的内在追求,因为在这里政府公信力产生的根源来自于对政府是否负责的确认。在民主社会,公众服从法律和政府命令的前提是政府具有合法性基础并且其产生符......

    餐饮业员工流失原因分析

    餐饮业员工流失原因分析 项统计表明,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区的饭店员工平均流动率在30%左右,有些饭店甚至高达45%。对于饭店员工的流动问题,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它有利于实现......

    保安流失的原因分析

    保安流失的原因分析在服务行业里,保安的流失率是比较高的。据估计,保安企业员工的年平均流失率为 30%,高的达到80%。保安高流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流失的保安跳槽到哪里去了?从整......

    号卡流失原因分析

    号卡流失原因收集 目的:收集号卡办理流失的原因 思路:提高号卡的办理量及减少用户流失率 号卡办理流失原因主要是两部分:1.外部原因。2.内部原因 一.外部原因收集:竞争对手资费......

    政府公信力现状调查与分析

    政府公信力现状调查与分析 摘 要: 政府公信力是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石和核心, 也是建设市场经济体系的基本要素。本文从分析政府公信力的基本内涵为起点,指出中国政府公信力呈......

    政府公信力现状调查与分析

    加强政府公信力建设调研报告 政府公信力是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石和核心,也是建设市场经济体系的基本要素。政府的公信力体现了政府的信用能力,是指公民在何种程度上对政府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