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快依法行政进程 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加快依法行政进程 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一、在推进依法行政过程中,如何继续转变政府职能,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1、统一思想认识,强化责任观念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政府管理创新,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基本内容和重大举措。加强和改进机关作风、提高行政效能,关系法治政府和责任政府的建设。我们应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出发,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把改进作风、提高效能摆在十分重要的位臵,认真解决在一些部门和单位存在的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越位和缺位问题;决策的民主化程度不够,随意性较大,责任不明确的问题;依法行政水平不高,工作作风不实,效率不高的问题;政令不畅、纪律涣散的问题;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问题;办事拖拉、落实不力的问题;推诿扯皮,服务不好的问题;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问题和不作为、乱作为的问题。
2、转变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
政府部门各级领导干部都要转变作风,求真务实,以身作则,立言立行,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在机关作风建设中起到主导和表率作用。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从体制 机制和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加强和改善行政执法工作。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加强对行政执法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提高公务员和机关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执法水平。强化对执法人员的管理和监督,做到严格执法、文明执法、公正执法。加强和改进工作作风,提高行政审批和行政监督的服务效率。杜绝对管理和服务对象态度冷漠生硬、言行举止不文明不礼貌的现象。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去想问题、做事情,在谋划发展、制定决策时,充分体现群众意愿,维护群众利益,诚心诚意地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
3、加快工作节奏,提高办事效率
政府各部门都要倡导真抓实干、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强化责任意识、效率意识,简化办事程序,降低行政成本,建立完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对于市委、市政府决定的事项,要雷厉风行,速办速决;对下级机关请示的事项,严格按照办理时限抓紧办理,坚决杜绝推诿扯皮、敷衍塞责甚至故意拖延刁难的现象。切实改进会风,对于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召开的会议,要自觉遵守会议要求,全面掌握会议内容,认真领会会议主旨,及时贯彻会议精神。提倡简洁文风,行文规范,程序得当。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提高行政服务效率。
4、严格依法行政,确保政令畅通
认真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按照政务公开有关规定,依法向社会公布办事依据、条件、程序、时限、纪律及承办部门、承办人员、负责人等内容。不断提升政务公开水平,创新公开形式,健全监督机制,使政务公开工作走向规范化、制度化,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大力推进审批制度和审批方式改革,强化对审批后的监督与管理,确保已削减的审批项目落实到位。严肃政治纪律,政府各部门要全面准确的执行上级的方针、政策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绝不允许发生不执行或变通执行的现象。市级领导下基层检查指导工作或利用其它形式安排部署的工作,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后要求办理、答复的事项,政府相关部门都要高度重视,认真负责地予以积极办理,并及时反馈办理结果。制定、发布、上报规范性文件必须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必须经单位主要领导审核把关。
5、健全完善制度,强化纪律约束
按照从严治政,执政为民,有利于服务企业、服务基层、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内部工作规则,推行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首问责任制、失职追究制、窗口部门一次性告知制等制度,形成比较完善且操作性较强的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制度体系,并贯穿于机关工作的每一个部位和环节。
6、加快管理创新,科学制定决策
坚持和模范地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单位主要领导要与班子成员及时沟通交流工作情况,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建议,努力形成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的工作局面。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完善重大问题集体研究、专家咨询、社会公示、社会听证及决策责任制度,努力推进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法制化。认真办理人大代表意见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全面落实承办责任书。加强司法、审计、监察监督,强化新闻舆论和群众监督,增强政府决策的透明度,提高政府公信力。全面实行政务公开,增强办事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7、完善激励机制,严格考核奖惩
积极建设责任政府,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落实行政问责制、形成考核激励机制。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与业务培训,完善竞争激励机制,把各级公务员和机关工作人员严格依法行政、改进工作作风和提高行政效能方面的表现,与公务员年度考核有机结合起来,并作为机关干部业绩评定、奖励惩处、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推行轮岗交流、任职竞岗等制度,形成公平、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把改进作风和提高效能臵于法律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之下。对接受的投诉,做到有投必受,有受必理,有理必果,有果必复。市 监察局、政府督查室要及时督促各部门整改纪律作风方面的问题,将改进作风和效能建设的内容列入政府目标管理考核工作,按年度进行考评,公布考核结果,并按考核结果兑现奖惩。
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在某种意义上讲,相当于政府自身的一场革命,革根植于政府工作人员头脑中不合时宜的思维观念的命;革依附于政府工作人员身上多少年来习惯了的行为模式的命;革虽是不自觉形成但已经让政府工作人员不当受惠的利益格局与利益框架的命。这就势必会有阻力,有障碍乃至有交锋。要化解这些矛盾,除了靠提高认识,提高觉悟外,更重要的是要有法律保障。我们要通过法律的建设,让政府不能发生“错位”———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能“缺位”———有什么不想干的就不去干;更不能“越位”———为部门利益和官员利益所驱使。这就是为什么服务型政府、人民满意的政府同时也是法治政府的原因所在。
二、如何创新政府立法方式,推进立法改革,提高立法质量
1、关注民生 反映民众意愿
解决民生问题有许多方法,比如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等,但解决民生问题的长效之计应当通过制度来实现。温家宝总理明确指出:解决民生问题,第一要有制度的保障。而制度对民生的保障主要体现为法律制度上的保障,相应地 需要各级政府立法都应当以保障与改善民生为“己任”。温家宝总理2009年3月5日也在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关注民生;今年要集中力量办一些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实事,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这体现了党和政府坚定不移地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决心。因此政府立法要最大程度的关注民生,令民众的意愿在政府立法中得到最充分的体现。
2、创新工作机制 坚持科学立法
地方政府立法是一项十分严谨细致的工作,需要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来不得半点马虎,更不能随心所欲。在立法中,一是要坚持法制统一的原则。起草和审核地方性法规、规章草案,要按照《立法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及国务院《规章制定程序条例》的规定,做到不超越立法权限、不违背立法程序,不与上位法相抵触。二是实行“阳光政策”,扩大公众参与程度。要在立法工作的方式方法上实现改革与创新。要拓展地方性法规和规章草案的起草渠道,探索委托专家起草、跨部门联合起草等新途径,建立开放的、多元化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草案的起草制度;地方性法规和规章草案要多层面征求意见,对重大或者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项目,要通过召开立法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和报刊、互联网等形式广泛听取意见,深入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使立法真正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 利益。三是建立和完善专家咨询论证制度。进一步拓宽专家学者参与地方政府立法的途径和渠道,使其真正发挥作用,以不断提高地方政府立法水平。四是建立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实施情况定期评价制度。及时总结立法的经验教训,评价立法效益实现情况,以利于不断改进地方政府立法工作。五是建立和完善提前介入制度。在地方性法规草案起草、审核阶段,要邀请同级人大常委会相关部门提前介入;部门在起草地方性法规和规章草案时,地方政府法制部门也要提前介入,共同研究,及时沟通,统一认识,提高效率。六是强化对地方政府立法的监督机制。要加强对地方政府立法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健全地方政府立法议案公布前的内部审查制度,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公布后的人大备案审查制度及司法监督制度,发挥管理相对人在执行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中的监督作用,使地方政府立法的监督机制真正富有动态性,将不合法的行政规范及时清理出去,形成地方政府立法的良好循环。
3、突出地方特色 增强可操作性
《立法法》规定,地方立法可以针对本地区的具体实际情况对上位法作补充细化,也可以对属于地方事务的事项作出规范。但是,无论是对上位法的实施进行补充细化,还是对地方事务的创设规定,都应当结合本地的实际,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地方政府立法的生命力在于本土特色,提高立 法质量,要在突出特色上下功夫。地方特色不等于地方保护,关键是要增强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的针对性、可操作性。提倡地方特色,就不能简单照抄照搬。那些采取从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抄一点,外地立法搬一点,地方实际凑一点的“拼盘”式和“大而全”、“小而全”式的立法是坚决要不得的。政府立法在突出地方特色方面应坚持这样的原则:一是法律、法规规范的内容较细、操作性强的,地方政府不应再就此内容进行立法,认真执行上位法即可;二是法律、法规规范的内容比较原则,行政执法机关执行确须需要细化的,地方政府应在与立法精神保持一致的原则下,就需要细化的内容予以补充,有几条立几条,同法律、法规一并执行;三是法律、法规目前尚未进行规范,改革开放中又亟待需要规范的,地方政府应将这方面的内容作为自己立法重点,力争使社会发展中急需法律调整的空白领域都做到有法可依。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法制的统一,突出地方特色,而且有利于制度的执行和落实,为上位法在空白领域的制定作出可行性的探索,并奠定基础。
4、广泛调研 听取下级政府意见
大量的调查和走访是做好政府立法工作的基础,没有真实、具体的数据和资料做铺垫,立法工作不可能完善。根据《立法法》规定,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突出地方特色,是保证地方立法质量的关键环节。创设性立法要充分反映本地 的特殊要求,有较强的针对性,注意解决本地突出、而国家立法没有或不宜解决的问题,省政府在立法过程中应广泛听取下级政府的意见和建议,毕竟下级政府的意见和建议均来自基层,反映政府工作中遇到的最有针对性和最基本的社会问题。首先这是体现地方特殊性的需要,同时省级政府立法要在全省范围内适用,所以应以下级政府为基点,充分衡量全局的整体利益,做更充分的协调工作,立法才能更具科学性和时效性。
三、如何完善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不断提高规范性文件的有效性
为了规范本市规范性文件的制定程序,朝阳市政府法制办公室2009年7月发布了《朝阳市规范性文件内部审核程序》,以正式文件形式对本市政府文件的审核、发布等环节作出了具体规定,即完善规范性文件的制定程序首先应该有制度的保障。此外,制定规范完备的规范性文件、不断提高规范性文件的有效性,还应该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依法为最高准则。在对某项行政管理事务需要,强化规范管理,而制定有关措施时,应从贯彻法律、实施法律的目的出发,以制定主体权限合法为前提,以管理内容适用和能达到预期效果为落脚点。规范性文件起草中权力者应明确法是心目中的权威和行为上的最高准则,权力者必须牢记严格遵循法律办事,适时、准确地确定规范性文件项目,审慎规范管理内容,认真把握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制定主体还应保障规范性调整的民主化、科学化,这也是规范性文件制定主体坚守的基本原则。
2、制定的规范性文件要能为民众所接受。规范性文件的立项、禁止性内容要依法、不私立,涉及收费、罚款、许可的细化不独创,约束条款要恰到好处,做到立能行之,禁能止之,并对实行效果做好预测。力戒盲目立项,仓促出台,只求速度不讲质量,不能造成矛盾激化,造成欲速则不达。制定的规范性文件要符合国、地、民情。规范性文件制定内容要与国情相吻合,即与国家法律、政治形势、国家制度、发展状况等相一致。与地情相吻合,即在符合法律、国家大局的前提下,注意符合本地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因素对规范调整的要求。与民情相吻合,即人心人情所向和所望,充分考虑和尊重民众的习惯、风俗。
3、重视集体智慧。在依法、民主、科学中制定规范性文件。不能专断、主观。决策中要重视发挥集体智慧,特别是涉及面广、情况复杂的事项,应该深入调研,征求有关单位、群众的意见。
4、定期清理。为及时协调规范性文件与规范性文件之间、规范性文件与社会变化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便于发现和解决规范性文件间的冲突、矛盾、时效的问题,要把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当作一项常规工作,每隔一定时期进行清 理。应当由原起草的主体组织熟悉法律、精通业务的专门人员对公布过的规范性文件进行定期清理。在清理的基础上将适用的规范性文件进行汇编成册。
5、政府法制部门“三审”严把文件审核关。为把好规范性文件审核关,提高规范性文件质量,朝阳市政府法制办公室在对市政府规范性文件审核时,内部实行主审、复审、会审制,即对市政府拟出台的规范性文件先指定人员进行全面审查,后由分管领导进行复审,再由法制办全体工作人员进行集体会审后提交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从而进一步确保了规范性文件质量。实践证明这是一套行之有效的审核模式,应该推而广之。
四、如何完善行政程序,特别是行政强制、行政补偿、行政救济的体制机制
所谓行政程序指是指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作出行政行为所应遵循的方式、步骤、顺序和期间的总和。行政程序的法律价值和意义在于:规范和制约行政权合法行使,体现法制政府和文明政府的理念;为维护相对人的法律地位和人格尊严提供程序性保障;促进行政权合理行使,提高行政效率。行政强制、行政补偿、行政救济都包涵其中,应该说强制、补偿、救济三种机制的行使及完善直接反映行政程序的公正与否。
(一)行政强制是行政主体为实现其职能在行政管理活动中采取强制方法的行政行为。行政强制如果能够正确运用,令行禁止,就能保证有良好的法治秩序;反之,就会给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带来巨大损害,影响政府形象。目前,由于没有统一的行政强制法,导致部分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既存在对某些严重违法行为因缺乏强制手段处理不力的情况,也存在行政强制手段滥用的情况。行政诉讼法第66条表明了一个原则,即法律规定行政机关可以自行强制执行的以外,其他行政行为的执行均需申请法院。很显然,这一原则性规定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法律以什么标准确定行政自行强制执行权?法律赋予行政机关哪些强制执行权?行政机关又如何实现自行强制执行权?法院对于行政机关的申请如何执行?责任由谁承担?是否所有行政行为都需要强制执行等问题,不一而足,要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必须进行统一立法。现在行政强制法已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计划,并已形成了草案提交了全国人大审议。谈到具体的完善措施,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加强行政强制执行机构。目前适宜我国的行政强制执行权的分配制度是,以行政机关执行为主,辅之以法院的强制执行,如果在政府建立行政执行局。这样做能够从根本上避免和消除行政执行权的异化,克服政府各行政执法部门的暗箱操作和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有利于推动行政执行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从目前我 国执行体制的现状来看,除法律法规赋予人民法院依法进行非诉行政执行外,其余均由行政机关行使,如果在在各级人民政府设立行政执行局,就可以全面推动行政执行体制改革的进程,改变目前多头执法,交叉执行所带来的弊端;
2、完善行政强制执行程序。行政强制措施的程序应规定:行政强制执行的批准程序,告戒环节,期限,执行人员执行开始应说明理由,制作笔录,出具清单。人身强制的程序、即时强制的程序,执行的豁免、强制检查。规定查封扣押的适用条件。行政强制执行的方式选择遵循比例原则,首选代履行或执行罚,代履行或执行罚不能达到执行目的的方可选择直接强制。还应规定制作执行决定书、送达、协助执行、中止执行、执行终止等。
3、修订行政诉讼法。无论是行政强制法的相关制度设计,还是改革现行行政执行体制,都涉及到行政强制执行权的分配标准问题,我国立法机关在制订《行政强制法》过程的同时,需要对行政诉讼法进一步的修改完善。因为行政强制和司法强制执行是实施法律的重要于段,是依法行使行政权的有力保障,以此来维护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充分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从而使人民法院进一步来规范执行非诉行政执行案件,增加案件执行的透明度,实现司法公正;最大限度地调动行政机关参与执行的热情,提高其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当 13 事人的法制意识,促使被执行人自觉履行义务,用最低的成本取得最佳的执行效果的目的。
(二)行政补偿是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合法地行使行政权力,执行国家行政职能过程中造成相对人合法权益的损害时,行政机关依法弥补相对人损失的一种补偿性具体行政行为。我国关于行政补偿机制的现状首先是宪法中没有统一的行政补偿原则。现代国家,由于越来越重视对私人财产权的保障,都纷纷把损失补偿直接规定在宪法里。我国2004年的《宪法》第13条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尽管这对我国健全和完善行政补偿制度具有里程碑似的时代意义。但遗憾的是,宪法没有规定行政补偿的基本原则,其次缺少统一的《行政补偿法》。我国行政补偿立法分散,至今还没有一部宪法统率下的统一的《行政补偿法》,有关的规定都散见在各个单行法律、法规当中,各规定之间比较零散,总体上说来缺乏密切的关联和内在的和谐性。缺少一部基本的法律,使得行政补偿的定义、范围、原则以及标准等等均没有统一的规定。这种依靠单行法律、法规立法的方式过于局限,不可能穷尽行政补偿的所有事项,实践中显得相当混乱。因此,完善行政补偿体制须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考虑;
1、制定独立统一 的《行政补偿法》。通过行政立法把行政补偿的原则、范围、标准、方式、程序和救济规范化、系统化,弥补单行法的不足,使对补偿缺乏单行法规范的行政执法领域,受害人也能获得补偿救济,从而使行政补偿真正有法可依。因此,制定统一的《行政补偿法》是我们最终也是最为理想的选择。
2、确立公平补偿的基本原则。在我国法律法规中关于补偿存在不同的表述,概括来看大致有“给予一定的补偿”、“给予相应补偿”、“给予适当补偿”及“给予合理补偿”等提法。在2004年宪法修正案中规定了“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但并没有指明补偿要遵循的原则,这说明我国并没有统一的征收补偿原则,还是由政府说了算,随意性强,这不利于对私人合法权益的保障。我国应采用公平补偿的原则,对财产权人的补偿应针对不同情况,灵活适用不同的标准、方式进行补偿,做到既能弥补财产权人的损失,又能合理配臵资源满足公益的需要。
(三)行政救济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直接侵害其合法权益,请求有权的国家机关依法对行政违法或行政不当行为实施纠正,并追究其行政责任,以保护行政管理相对方的合法权益。其途径主要有行政机关救济和司法机关救济两种。我国现行行政救济机制主要由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信访,以及行政赔偿、行政补偿等 制度组成。我国目前行政救济各项制度的概况是:行政复议制度的救济功能有待进一步加强。在行政复议制度的实际运行中,因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高、政府的复议理念缺乏等,使行政复议运行环境不畅,行政复议机构形同虚设;行政诉讼救济有自1990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作为依据,该法目前的主要不足在于:受案范围过窄,导致不少公民告状无门;对当事人的诉讼权利的规定有失平衡法律对当事人行使起诉权、申请撤诉权、和解权和上诉权都有诸多限制,加上因为很多地方政府以行政机关是否当被告,是否败诉作为政绩考核的一个依据,这种理念和现实的可能,导致行政诉讼案件数量少,原告胜诉率低,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行政诉讼制度的价值发挥。综上,完善行政救济机制应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调整信访制度,建立以人大为主体的行政救济制度。目前我国的信访制度有诸多缺陷:机构庞大而分散,缺乏统一协调的制度设计;范围失控,致使案件量大的惊人,各机构人员从数量到质量都不能满足现实所需;将“投诉请求”部分纳入人大对行政的监督体系中,人大本来应是监督政府的主力,所以如将信访的这一职能划归人大,切实发挥人大的监督作用,由人大组建专门机构、指定专人负责信访工作,对信访案件像目前各地人大对待代表议案、建议等一样进行限时、逐件督办到底,信访的救济价值必然会得以凸显;
2、强化行政复议功能,完 善行政系统内部的救济机制。我国的行政复议一方面应在机构建设上做进一步工作,复议机关的数目不应太多太滥,各机关的复议工作人员应注意专业化和多元化结合,在这一点上可以参照我国仲裁委员会的设臵体系和仲裁员的任职条件进行。另一方面,应在制度的细节上下功夫,对行政复议法的制度缺失逐项弥补,以使复议操作起来便捷、高效,也使我国的复议制度符合现代法治行政的理念。
3、制定专门的行政补偿法。对于行政补偿,我国早在1944年的《陕甘宁边区地权条例》中就有提及,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关于行政补偿的法律法规则逐年增加,具体制度也日趋科学、合理和有操作性。所以对此救济途径应综合各法规定、汲取各国相关制度精华、结合我国实际,尽快制定出专门的行政补偿法。
第二篇: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是新一届中央政府开局要办的“第一件大事”。在2013年行至中叶,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取得了新进展。7月22日,中国政府网再次发布权威消息,日前国务院发布通知,再次取消和下放50项行政审批项目。其中,期刊变更登记地审批、广播电视传输网络公司股权性融资审批、铁路工程及设备报废审批等被取消。这是新一届政府成立以来第四次削减行政审批。
简政放权既是转变政府职能的突破口,又是释放改革红利的一记重拳。我们认为,政府需要转变职能“下马服务”,就是要“从过去坐等审批转向主动加强为企业为基层服务。”
事实上,今年以来,新一届政府简政放权一直在加速。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新一届中央政府明确提出,在本届政府任期内,国务院部门实施的行政审批事项要减少三分之一以上。上半年,在李克强5月13日主持的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动员电视电话会议和6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分别宣布取消和下发了133项和32项行政审批。
放权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服务,而服务则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和广大干部要善于“下马”干实事。7月8日至10日,李克强总理到广西调研经济谈到简政放权时说,“纸上谈兵不如下马服务,要从过去坐等审批转向主动加强为企业为基层服务。”他进一步分析指出:这样可以促进投资的合理增长,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中央政府会继续简政放权,各地也要放开更多领域和更多经营活动审批。同时要注重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当然,转变政府职能,不仅要取消和下放权力,还要创新和改善政府管理。改革贵在行动,重在落实。
在当前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同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的情况下,政府加速“简政放权”,推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于稳定当前经济增长是积极激活市场内生动力的一记重拳。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企业是结构调整的主体,市场是结构调整的重要动力。从新一届政府4次削减行政审批来看,减少审批、转变职能就是放更多的权给市场,放更多的权给企业,以便有利于增加企业的自主权,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活力,调动更多的社会资本,从而发挥稳增长的作用。
第三篇: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关于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建议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是中央的要求和形势发展的需要。如何加快我市服务型政府建设,既是市委、市政府积极探索和实践的重要问题,也是人大代表应该关注和深入思考的重大课题。
近年来,我市对创建服务型政府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也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效。但同时应当看到,在服务型政府建设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1)、公共服务的施政理念尚未真正形成。一些部门和工作人员为民、便民、利民的宗旨树得不牢,服务意识不强,服务质量不高。(2)、重管理轻服务的问题普遍存在。有的认为管理就是审批,服务就是收费,执法就是罚款。(3)、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偏低。公务员队伍的现有素质与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存在不少差距。
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对策建议:
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以社会和公众需求为导向,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强化市场监督职能,建立和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秩序。
要加快有关市场规范的政策法规建设。采取法律手段打破行业垄断,防止企业利用行业垄断,损害消费者利益。
二、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要予以公示,规范操作,公开透明,简化程序,大幅度缩短行政审批时间。规范收费事项,减轻企业负担。实行收费公示制度。所有依法保留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应在媒体上公告,增加透明度。
三、坚持以法行政,提高政府行政水平。
规范行政机关的行政执法行为。各级行政机关在其行政管理活动中,不得任意设定行政处罚或行政限制行为。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公平对待各类市场主体。继续完善行政执法的工作标准、规范、程序和相应的责任制度,减少行政执法人员执法的随意性。
四、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
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关键在于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素质。建立以公共服务为取向的政府业绩评价体系和公务员评价标准,完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完善行政问责制度,奖优罚劣。
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是一项长期、复杂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的长期探索和努力。只要我们牢记为民宗旨,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学习创新,勇于探索实践,持之以恒地抓下去,我市的服务型政府建设一定会取得明显成效。
第四篇: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思想汇报
尊敬的党支部: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问题都与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密切相关。政府职能不转变,其他方面的改革就难以推动。政府是改革的组织者、推动者,也是改革的对象,必须对自身进行改革。如果政府安于现状不想改、畏首畏尾不敢改、左右观望等待改,自身就会成为改革的障碍。去年本届政府开门办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加快转变职能,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这实质是政府的自我革命。今后要继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理顺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逐步建立各级政府的权力清单制度,推动政府全面正确地履行职能,建设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
第一,继续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本届政府已经承诺,任期内把行政审批事项减少1/3以上,要确保完成。首先要把取消的文章做足、做到位,最大限度地放权给市场。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要进行全面清理,该取消的一律取消;确需保留的,要依法调整为行政许可,今后不再搞非行政许可审批。要全面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将注册资本由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由企业年检制度改为年报公示制度,努力为企业经营和公民投资创业提供便利。
第二,保留的审批事项一律向社会公开。政务公开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助推器,是约束审批行为的紧箍咒。各部门还在实施的审批事项,要尽快公布目录清单。除此之外,一律不得实施行政审批,更不得设立新的审批事项。这实际上是向负面清单管理方式转变。政府以清单方式明确列出禁止和限制的范围,清单之外,“法无禁止即可为”,企业只要按法定程序注册登记,即可开展投资和经营活动。
第三,加强和改进监管。简政放权,绝不是一放了之,必须在放权的同时加强市场监管。要进一步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完善监管体系的具体措施。地方政府在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过程中,要把加强监管作为重中之重,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管网络和科学有效的监管机制。现在往往是平时监管不及时、不到位,一出问题就搞“突击”,搞“大检查”,结果是雨过地皮湿,监管一定要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要抓紧建立科学的抽查制度、责任追溯制度、经营异常名录和黑名单制度,对违法违规者,要严厉惩处,以儆效尤。
汇报人:xiexiebang
2014.08.23
第五篇:加速机构改革进程 深化政府职能转变
加速机构改革进程 深化政府职能转变
——南岳区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纪实
为切实转变政府职能,逐步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按照中央、省、市的统一部署,以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南岳区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的通知》下发,标志着南岳区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工作已经全面铺开。
一、全面发动,营造改革氛围
2004年3月12日,全市政府机构改革动员大会之后,我区迅速行动,积极向领导汇报,争取领导重视,成立了政府机构改革领导小组,由区委书记任组长。为使此次改革工作思想统一,组织有序,取得实效,先后召开了三次政府机构改革专题会议,安排部署改革工作。一是召开区委常委会议。明确改革指导思想、目标任务,研讨出台政府机构改革实施意见。二是召开政府常委会议。根据省市改革精神,要求改革领导小组主要负责职能整合、任务分解、部门协调等工作,确保改革过程中思想不散、工作不断、秩序不乱、国有资产不流失。三是召开相关单位的协调会。传达省、市、区委、政府常务会议精神,下达单位机构改革工作任务,明确相关单位“一把手”负总责,落实好本部门的改革工作,并要求各单位在会后15天内向领导小组办公室申报本单位的“三定”规定。
二、充分调研,把握改革重点
为确保此次改革平稳推进、取得实效,区改革领导小组工作人员进行了大量的前期性准备工作。首先是摸清了底子。4-6月份,由区编办牵头,抽调财政、人事等部门对全区行政、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摸底,梳理了有关政府部门的机构设立、职能、人员编制情况,做到了情况明、底子清。其次是重点调研,集思广益。下半年,区改革办多次深入基层,收集群众对此次政府机构改革的意见。既听取了有关职能部门的意见,又听取了职能部门服务对象的意见,确保改革后职能到位、关系理顺、服务高效。第三是积极推进各项配套改革工作,为此次改革扫清障碍。为进一步巩固上一轮机构改革成果,扫清此次政府机构障碍,我们着力抓好人员分流工作,办理到龄退休、离岗、清退临时以及核定区直事业单位的“三定”工作;四是以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为契机,促进政府相关部门职能转变、作风转变、服务方式转变。经过充分调研和酝酿,区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出台了符合南岳区情的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方案,交区委常委会议研究确定,并报市委、市政府审核批准。机构调整后,南岳区人民政府设置工作部门16个,部门管理机构4个,其他区政府直属事业单位8个。集中体现了“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内设机构、人员编制、领导职数也严格按照不超总额、人随事走、编随人走进行调整和配备。
三、整体推进,落实改革任务
元月6日,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南岳区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的通知》(衡委[2005]12号)文件后,根据市里的批复,我区制定了改革实施意见,改革工作进入了实质性阶段。新组建机构及职能调整的机构,均按照改革的要求和区改革领导小组的统一布置,认真起草了本部门的“三定”方案,已报区政府机构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审定批复。目前,我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发展和改革局、科技经济发展局等单位已经着手行政公章的刻制和牌子的更换。新组建的商务局领导班子迅速到位,机构正常运转。
此次机构调整,为我区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现代行政管理体制,为全面建设小康南岳提供组织和机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