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启五随笔 薄养厚葬的再思考

时间:2019-05-15 00:33: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郑启五随笔 薄养厚葬的再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郑启五随笔 薄养厚葬的再思考》。

第一篇:郑启五随笔 薄养厚葬的再思考

郑启五随笔

薄养厚葬的再思考

厦门网海峡博客的艾兰博友写了《阿婆死得很值得》的草根故事,说是“邻家阿婆辛苦养了三个儿子,都已成家。仨儿子达成口头协议,一人负责阿婆十天的伙食。每逢有31日的那天,阿婆就没地方吃饭。阿婆又死要面子,少有向人提起。

“有一天阿婆病倒了,一听到医药费不少,对外说是要‘保守治疗’,连院都没住,就拉回来等死。终于有一天,大儿子发现阿婆没气了,就赶紧着手办丧事。没想到待寿衣穿好后,阿婆气又缓过来,嘴里还不住地说:‘谁把我手指上的戒指取走了?’结果没人承认。

“又过了一周,阿婆的确死了。仨儿子一合计,给阿婆办了隆重的丧礼:请了中、西两支乐队,请了两位戏班子的苦旦哭唱《二十四拜》,请了舞狮队和民间舞蹈队,还宴请了全村,大家都说阿婆死得很值。”

艾兰写这个故事的时候,语调平实,因为它太真实了,真实到谁也不认为它是编造的,尽管“31日”、“戒指”和“哭唱《二十四拜》”三个关键表述极具戏剧性,可它分明就是左街右村里诸多生活镜头的提炼与浓缩。许多人心里都很明白,很可能自己就是仨儿子的一类,只是没有表现得那么极端而已;许多人心里更明白,自己在人生的最后大致也很可能只有那阿婆的结局,如此民风与淳朴无关!

“薄养厚葬”不仅在农村,而且也在城市里,只不过表现的方式有些许差异而已。“薄养厚葬”的陋习之所以年复一年,固然有目前我们社会保障体系薄弱的客观因素,但其中难道没有传统的劣根性在作祟?难道没有大众的评价体系在推波助澜?难道没有陈腐的习惯势力在张牙舞爪?如果能把大操大办丧事的开销放在老人生前的养老上,弘扬起21世纪中国人“厚养薄葬”的新风大旗,那该多好!

孝一定要孝在生前,这样的孝才是真孝道,才有普世的人道意义,我们在歌颂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正视我们城乡这丑陋的习惯,《阿婆死得很值》的小故事把“薄养厚葬”的强烈对照放到阳光下暴晒,引人深思,发人深省。我们能不能从我做起,从今往后对“薄养”多一些谴责,给“厚葬”送几分白眼,或许会有助于目前这极不合理的厚薄状态的微调。

第二篇:薄养厚葬问题思考

今天是第21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2012)的主题为“精神健康伴老龄,安乐幸福享晚年”。国际研究表明,精神疾病严重威胁老年人身心健康,65岁以上人口中精神疾病的患病率总计占高龄存活人口中的26.3%。记者调查发现,将近60%以上的网民认为自己对父母“孝敬不够”,其中超过80%以上的答案是“没时间陪父母”,30%左右的网民认为是“没有满足父母的物质需求”。专家表示,从消费层面上看,老年人对子女的物质需求实际上并不高,真正让他们有强烈归宿感和满足感的,是子女与他们之间的沟通、相伴

关于薄养厚葬的调查与思考

朱茂华

尊老、敬老、养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传承、人文传承、生育传承链环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链节。因而才有了周公旦敬父行孝、王祥冰求鲤、子路负米孝双亲、子骞劝父请后母等等动人的孝养故事的代代流传。在世界老龄问题研讨会上,中国家庭式和谐养老形式,一直是被推荐学习的模式,许多西方国家老年人也非常羡慕我国的家庭养老形式,有的甚至到我国城市小区购买住房,参与社区生活,体验敬养老人的各种活动。目前,在我国56个民族中,有1.6亿老年人享受着社会养老和家庭养老的生活方式,老年人过着居有房,吃不愁,穿且暖的自在生活。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在我国以家庭养老为主要形式的老年人晚年生活中,同样存在着不和谐的一些情况,特别体现在对待老年人薄养厚葬的问题上,不能不引起老龄工作部门和老龄工作者的关注。为此,笔者在多年的老龄工作和老干部工作中,对全市城乡部分社区居民和农村家庭作了较长时间的调查研究,现拟文与老龄工作同仁进行肤浅的探讨。

一、薄养厚葬的现状。

古人云:孝子事亲,在于仰体亲心、敬亲、顺亲、慰亲,然后奉养,乃能承欢。父母在时,必须孝养爱敬,尽心报恩,以免愧憾,但哀亲时,死事哀戚。就“生民之本尽矣,死生议备矣。”(孝经)。自古时,就提倡孝养薄葬。然而,现在存在的薄养厚葬的问题是,当老人活着时,在对待生活上、心理上、生理上的养护不力,关心关注关怀不够,但在老人辞世后,却异常关顾,丧事大操大办,竭尽全力,让乡邻深感排场荣耀。薄养厚葬具体体现在

1、老而难伺,视为多余。不少老人年轻力壮时,劳动生产、养育儿女并帮助成家,到了年老体衰时,儿女不念其艰辛一生,费尽心血,反而认为是累赘,关心不够,关怀不多,“老东西、老不死、啰嗦、怎么不早点死掉、吃的不少,就是什么事都不做……”等等恶言恶语,令老人心情终日郁闷,不少老人哀叹:现在这样子,生不如死,活着也是一种受罪。

2、三餐好吃,头实难抬。在一些家庭中,年轻一代在涉及养老这个话题时,无不述说是怎样让老人吃好穿好的。但与老人交谈时,老人却反映:“他们有他们的事,三餐摆上桌,不是硬的,就是辣的,我们吃不动,吃不来呀!”也有的老人讲:“三顿是有保障,但是哪个去问你个冷暖呀!”还有老人讲:“吃是吃了,但不能做事了,吃的时候哪顿不受他们的脸色呀!”“老了,不能动,不能给他们做事了,冷言冷语,恨不得把吃的呕出来……”等等。

3、身体有恙,无人问病。不少老人身体有病了,无人问津。直到躺在床上不能动弹了,才引起注意,不送就医,不拿药方,让老人“挨挨”。某村中一个老人患了癌症,三个儿子在外界压力下,送其就医,医生让其手术,他们推托不肯,说什么,“老人身体吃不消……”结果“照光”照的老人食道严重溃疡,又不送医院,让老人天天吐涎挨日子,当合作医疗报销了药费的一部分时,三个儿子拿钱到手不但不送老人去医院复诊,反而把钱一分了之。

4、忤逆不孝,恶言伤老。在相当一部分城乡家庭中,确实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忤逆不孝的情况,骂“老东西”“老*”的不在少数。不少儿子砌了楼房,老人住进了“偏房(搭的个棚子)”。有户人家本来给老人楼下一间房,不久儿子和媳妇说要装修,就把老人赶进了屋后不用的猪圈里,时隔不久,老人就被活活气死了。还有一家老夫妻,儿子喊父亲去吃饭,当看到母亲也去时,就说:“那个叫你来的,你自己家里去

煮”,当场把老太太气的哭晕过去。晚辈骂老人“老不死”的大有人在。其目的,都是盼老人早死早好。

5、不尽孝道,不行瞻养。有的家庭,把老人丢在一边,从不问候,从不关心,从不尽瞻养义务。有一个老太太80多岁,驼着背走路,有两个儿子,五个女儿,大儿子夫妇俩从不过问。谈起养老人,大媳妇说,“我还要人养呐。”二儿子多年外出,生死不知,孙子是个教师,但就是不尽瞻养之道,村民们议论纷纷也解决不了问题,村干部看着孤苦伶仃的老人佝偻着腰在地里做活,就找其子女协商养老,但两个儿子的家人无人应声,结果只好由外村的五个女儿轮养。

6、死后排场,无限风光。尽管对老人生前的瞻养不尽孝道,但老人死后,其子女却竭尽排场,这情况也比较普遍。某居民小区一个老太太由于骨折瘫痪在床,大小便失禁,其三个儿子和三个媳妇从没来照料一次,都是借口忙逃避照料义务,让一个80岁的父亲服侍老母亲,有时老头子出去买菜,老太太在床上要小便,喊叫之声,百米开外可闻。当老太太死后,三个儿子却摆场子,把个丧事办得十分气派,令邻居咋舌。不少人讲,现在也不要这个样子,只要在老太太活着的时候,多尽点孝心就行了。某镇区一户人家,四个儿子日子都过得很好,在81岁的老母亲中风后,互相推托,舍不得花钱送医院就医,母亲死后却雇了一班吹打,请专职司仪哭唱,唱得观看的人掉了泪,当场就有人说,这些孝子听了不知羞不羞,接着四个儿子又请了三十多桌客答谢吊唁 的人,大家都说,薄养尽显人心,厚葬太不应该”。

7、火葬土葬,还是厚葬。实行火化,是殡葬制度的改革,尽管我市已全部实行了火葬,但是仍有不少人偷偷摸摸打通各种关节,把骨灰弄回家,放入棺椁,再次土葬,加大了殡葬成本,影响了殡葬制度改革。一对老夫妇,儿子在外做生意,三年多没回家看望过一次老人,在母亲去世后,回来做足了派头,请和尚连续起度七天,然后买下三万多元的墓穴,他说:“这样才能得起去世的母亲。”而他的父亲却说:“人死了埋在哪儿不一样,只要儿子在跟前,生病了,头痛脑热有口热汤热水就行了”。台城某一户居民,父亲长期患病,日夜呻吟,无人安慰体恤,儿媳妇巴不得老人早点死去,恶言恶语,老人离世,光吹打乐队就雇了两个,还把骨灰送葬到老家入土安葬,据称酒水就花去了上万。

二、薄养厚葬的成因。

1、表象折射出传统养老的缺失。薄养厚葬是个城乡常见的现象,由于经常的存在,它在人们的眼中已经是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人们对传统敬老精神和孝养意识的麻木,那些子女不孝养可能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是哪家老人离世了,没有风光地为老人办好丧事,肯定会引发人们的不满。其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传统养老的家庭道德、社会道德教育在新生一代中已经弱化、淡化。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某种时候,并不是传统美德传承的催化剂,反而是竭止剂。在艰苦的岁月里,老养小,小敬老,反哺老人的养育之恩,扶养之情比较直接和直观,而物质生活提高后,生活观、生存观、金钱观的改变,在某种层面上,孝养的意识被削弱。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家庭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改变,人们都在陀螺般的快生活节奏中,当大量家庭成员的外出流动时,更增大了传统养老的难度。因此,不能很好地瞻养、孝养老人也成了一些人名正言顺的借口。再者,老人离世后,从外地赶回来的子女为老人举办葬礼,豪华、铺张的形式,也成为平时不能孝养的一种心理补偿。由此而见,在推进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一是老年法的宣传仍然很不到位,力度还不够大;二是敬老养老的中华传统美德的宣传力度和影响也比较小;三是对“薄养厚葬”的批评教育力度不够,孝养的气氛还没有在面上形成等等种种因素,使厚养薄葬难以达到预期。

2、社会的功利化助长了薄养厚葬的形成。社会的功利化,主要体现在人的价值观、利益观和荣辱观的诸多方面,但社会的功利化与孝养老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今社会,什么都时尚个形式,商品促销请歌舞演唱和助力,商店开业都要放上许多鞭炮,老人去世总不能闷声息气,养的时候没有人看见,死的时候总要让人知道。人们常说,“人要面子树要皮”。在调查中,一些村民反映说:“瞻养老人,怎么样养,养得好不好,反正在家里没人知道,但葬得如何,有没有排场,大家都看在眼里。”也有的村民说:“养,一年就是三百六十天,天天都要做的事,做了也看不出来,养得

再好,也没人说好,葬得风光,就有气派。”但更多的人都轻视薄养厚葬的现象。认为“与其在老人死后花这么多的钱,不如让老人生前吃得好一点,睡得舒坦一点,让老人少受气,不作气。”从另一个侧面上讲,目前社会竞争性无处不在,特别在农村,由于农业生产的效率比较低,因此,外出打工、经商是提高经济收益的有效形式,子女长期在外,孝养本身就成了问题,更谈不上精神瞻养。因此,“平时养不到,便在厚葬上补”的思维方式和操作形式也是薄养厚葬的一个重要方面。

3、厚养薄葬的法规不健全也是重要因素。尽管自上而下的各级老龄工作部门经过长期不懈努力,在学习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工作上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但与目前我国老年化发展的趋势以及老年人养老需求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一是各级政府关于瞻养老人的宣传仍很不得力,特别是厚养薄葬的先进典型树立得不多,宣传不充分,没有形成厚养薄葬的氛围。二是瞻养老人,包括生活瞻养与精神慰藉方面的瞻养的政策还不够具体,厚养薄葬的地方法规还没有体现出来。三是各级老龄工作机构的人手不够,一不能适应老年人逐年增多趋势的需要。二不能用足够的力量进行这方面的工作。四是县乡一级政府没有具体的规定和约束力的文件表述,特别是对薄养厚葬没有有关处罚的规定。因此,形成了天天讲发扬敬老养老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但具体到一些家庭,却在薄待老人。这种反差,是与构建和谐社会格格不入的,是与构建和谐家庭,形成尊老、敬老、护老、养老、善老的社会大氛围不相适应的。

三、必须实现向厚养薄葬的实质转变。

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在世界上属于最快的国家和地区之一。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5%提高到7%所用的时间还不到20年。2000年时,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已经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在未来的4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差距在扩大,而与发达国家日趋接近。因此,厚养薄葬的宣传教育应该提高到老龄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根据飞速发展的经济和人口形势,努力走出一条符合本地特色的新路子。

一靠政府的导向。厚养薄葬与政府的导向有着相当大的关系,光靠讲“发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这句话在新形势下显然显示得苍白无力。怎么办?一要加快社会保障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继续坚持社会养老和家庭养老的养老模式,随着“四、二、一”家庭模式的确立。这种养老模式,必须在坚持中改善,且不断扩大社会养老的份量和比例,并完善相关辅助措施及办法。二要加大老龄工作的政策宣传力度,各级领导干部要在传统节日,特别是敬老节日增加宣讲份量,形成全社会敬老养老厚养薄葬的浓郁气氛,形成厚养薄葬光荣,薄养厚葬可耻的荣辱观,增强全社会和家庭对厚养薄葬的认同。三要加快老年法律的改革与修订,增加鼓励厚养薄葬的有关内容,特别在地方法规、条例或规定中更要充分体

现,在维护老年人权益的乡规民约中更要有利于推行厚养薄葬的实行。人大、政协的相关部门要加大依法检查与指导的力度,促进老年法律的执行与公民的学法、依法守法。四要加快老龄工作机构权威力度的构建。目前,老龄工作部门的独立性难以言说,尽管前几年改革,说是理顺了关系,但是从全国实际情况来看,仍在政府工作中呈现无足轻重的态势,工作的主动性无法体现,职能无法施行,机构适应不了人口老龄化发展的趋势,这种情况必须加以根本的转变,以实质性的工作部门取代附设性的工作部门,真正发挥其作用,以适应人口老龄化不断扩大的态势。

二靠机制的形成。厚养薄葬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应该加大其弘扬和推广的份量,要形成政府老龄工作部门的牵头,相关部门参加,全社会支持和参与的良性机制,在创建敬老文明单位的工作中,应把厚养薄葬工作作为创建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条件,在创建验收工作中体现出来。一要形成老龄工作相关部门真抓、实抓、敢抓的生动局面,要抓住基层村(居)党政组织和老年组织不放松,并以此作为创建工作的突破口,走出一条符合本地特色厚养薄葬的新路。二要树立典型,学习典型,发挥典型的示范和导向作用,给厚养薄葬的家庭挂牌授奖,对薄养厚葬的家庭批评教育,给不孝养的家庭予以警示。三要充分发挥广播、报纸及文化宣传阵地的作用,每年利用重阳节和春节,进行厚养薄葬的家庭及人的重点宣传,使厚养薄葬成为每个家庭的自觉、自

在、自为的行为,使依法瞻养老人,成为全体公民的共识。四要在老年人中开展养老保险的宣传和推广。随着老年人的增加和家庭减少的实际,今后社会养老一定会显得更为突出,因此,老年人自身养老,自身处理善后工作也将提高到实际的日程。要增强自身养老的保险意识,用未来的主动薄葬实践现在的自身生活质量的提升,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三靠素质的提高。实现厚养薄葬,发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的优良传统,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就必须强化全体公民的素质教育。一是进行文化教育,没有素质的公民是愚蠢的公民。尽管文化素质不能替代道德建设,但这是基础。因此,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城乡扫盲工作一定要抓出成效。用丰厚的文化知识的底蕴来夯实传统教育的基础。二是进行道德教育,树立“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荣辱观,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知道怎么敬老养老为荣,不尊重老人不瞻养老人为耻。三是进行法律知识的教育,特别是对《民法》、《妇女和儿童权益保障法》、《婚姻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法律的学习和应用,做到知法懂法,依法维护老年人权益,更好地依法瞻养和扶助老人。四是提高村(居)社区老年工作人员素质。充分发挥老年人社团组织的积极作用,在村(居)开展维护老年人权益的各种有益活动。设立老年纠纷评议组,老年人扶助活动小组,老年人帮扶时间银行等为老助老的民间组织,在农村、在社区广泛

进行厚养薄葬方面的形式多样的教育,使厚养薄葬成为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

(作者单位:市委老干部局)11

第三篇:薄养厚葬问题思考剖析

今天是第21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2012)的主题为“精神健康伴老龄,安乐幸福享晚年”。国际研究表明,精神疾病严重威胁老年人身心健康,65岁以上人口中精神疾病的患病率总计占高龄存活人口中的26.3%。记者调查发现,将近60%以上的网民认为自己对父母“孝敬不够”,其中超过80%以上的答案是“没时间陪父母”,30%左右的网民认为是“没有满足父母的物质需求”。专家表示,从消费层面上看,老年人对子女的物质需求实际上并不高,真正让他们有强烈归宿感和满足感的,是子女与他们之间的沟通、相伴

关于薄养厚葬的调查与思考

朱茂华

尊老、敬老、养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传承、人文传承、生育传承链环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链节。因而才有了周公旦敬父行孝、王祥冰求鲤、子路负米孝双亲、子骞劝父请后母等等动人的孝养故事的代代流传。在世界老龄问题研讨会上,中国家庭式和谐养老形式,一直是被推荐学习的模式,许多西方国家老年人也非常羡慕我国的家庭养老形式,有的甚至到我国城市小区购买住房,参与社区生活,体验敬养老人的各种活动。目前,在我国56个民族中,有1.6亿老年人享受着社会养老和家庭养老的生活方式,老年人过着居有房,吃不愁,穿且暖的自在生活。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在我国以家庭养老为主要形式的老年人晚年生活中,同样存在着不和谐的一些情况,特别体现在对待老年人薄养厚葬的问题上,不能不引起老龄工作部门和老龄工作者的关注。为此,笔者在多年的老龄工作和老干部工作中,对全市城乡部分社区居民和农村家庭作了较长时间的调查研究,现拟文与老龄工作同仁进行肤浅的探讨。

一、薄养厚葬的现状。

古人云:孝子事亲,在于仰体亲心、敬亲、顺亲、慰亲,然后奉养,乃能承欢。父母在时,必须孝养爱敬,尽心报恩,以免愧憾,但哀亲时,死事哀戚。就“生民之本尽矣,死生议备矣。(”孝经)。自古时,就提倡孝养薄葬。然而,现在存在的薄养厚葬的问题是,当老人活着时,在对待生活上、心理上、生理上的养护不力,关心关注关怀不够,但在老人辞世后,却异常关顾,丧事大操大办,竭尽全力,让乡邻深感排场荣耀。薄养厚葬具体体现在

1、老而难伺,视为多余。不少老人年轻力壮时,劳动生产、养育儿女并帮助成家,到了年老体衰时,儿女不念其艰辛一生,费尽心血,反而认为是累赘,关心不够,关怀不多,“老东西、老不死、啰嗦、怎么不早点死掉、吃的不少,就是什么事都不做……”等等恶言恶语,令老人心情终日郁闷,不少老人哀叹:现在这样子,生不如死,活着也是一种受罪。

2、三餐好吃,头实难抬。在一些家庭中,年轻一代在涉及养老这个话题时,无不述说是怎样让老人吃好穿好的。但与老人交谈时,老人却反映:“他们有他们的事,三餐摆上桌,不是硬的,就是辣的,我们吃不动,吃不来呀!”也有的老人讲:“三顿是有保障,但是哪个去问你个冷暖呀!”还有老人讲:“吃是吃了,但不能做事了,吃的时候哪顿不受他们的脸色呀!”“老了,不能动,不能给他们做事了,冷言冷语,恨不得把吃的呕出来……”等等。

3、身体有恙,无人问病。不少老人身体有病了,无人问津。直到躺在床上不能动弹了,才引起注意,不送就医,不拿药方,让老人“挨挨”。某村中一个老人患了癌症,三个儿子在外界压力下,送其就医,医生让其手术,他们推托不肯,说什么,“老人身体吃不消……”结果“照光”照的老人食道严重溃疡,又不送医院,让老人天天吐涎挨日子,当合作医疗报销了药费的一部分时,三个儿子拿钱到手不但不送老人去医院复诊,反而把钱一分了之。

4、忤逆不孝,恶言伤老。在相当一部分城乡家庭中,确实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忤逆不孝的情况,骂“老东西”“老*”的不在少数。不少儿子砌了楼房,老人住进了“偏房(搭的个棚子)”。有户人家本来给老人楼下一间房,不久儿子和媳妇说要装修,就把老人赶进了屋后不用的猪圈里,时隔不久,老人就被活活气死了。还有一家老夫妻,儿子喊父亲去吃饭,当看到母亲也去时,就说:“那个叫你来的,你自己家里去煮”,当

场把老太太气的哭晕过去。晚辈骂老人“老不死”的大有人在。其目的,都是盼老人早死早好。

5、不尽孝道,不行瞻养。有的家庭,把老人丢在一边,从不问候,从不关心,从不尽瞻养义务。有一个老太太80多岁,驼着背走路,有两个儿子,五个女儿,大儿子夫妇俩从不过问。谈起养老人,大媳妇说,“我还要人养呐。”二儿子多年外出,生死不知,孙子是个教师,但就是不尽瞻养之道,村民们议论纷纷也解决不了问题,村干部看着孤苦伶仃的老人佝偻着腰在地里做活,就找其子女协商养老,但两个儿子的家人无人应声,结果只好由外村的五个女儿轮养。

6、死后排场,无限风光。尽管对老人生前的瞻养不尽孝道,但老人死后,其子女却竭尽排场,这情况也比较普遍。某居民小区一个老太太由于骨折瘫痪在床,大小便失禁,其三个儿子和三个媳妇从没来照料一次,都是借口忙逃避照料义务,让一个80岁的父亲服侍老母亲,有时老头子出去买菜,老太太在床上要小便,喊叫之声,百米开外可闻。当老太太死后,三个儿子却摆场子,把个丧事办得十分气派,令邻居咋舌。不少人讲,现在也不要这个样子,只要在老太太活着的时候,多尽点孝心就行了。某镇区一户人家,四个儿子日子都过得很好,在81岁的老母亲中风后,互相推托,舍不得花钱送医院就医,母亲死后却雇了一班吹打,请专职司仪哭唱,唱得观看的人掉了泪,当场就有人说,这些孝子听了不知羞不羞,接着四个儿子又请了三十多桌客答谢吊唁 的人,大家都说,薄养尽显人心,厚葬太不应该”。

7、火葬土葬,还是厚葬。实行火化,是殡葬制度的改革,尽管我市已全部实行了火葬,但是仍有不少人偷偷摸摸打通各种关节,把骨灰弄回家,放入棺椁,再次土葬,加大了殡葬成本,影响了殡葬制度改革。一对老夫妇,儿子在外做生意,三年多没回家看望过一次老人,在母亲去世后,回来做足了派头,请和尚连续起度七天,然后买下三万多元的墓穴,他说:“这样才能得起去世的母亲。”而他的父亲却说:“人死了埋在哪儿不一样,只要儿子在跟前,生病了,头痛脑热有口热汤热水就行了”。台城某一户居民,父亲长期患病,日夜呻吟,无人安慰体恤,儿媳妇巴不得老人早点死去,恶言恶语,老人离世,光吹打乐队就雇了两个,还把骨灰送葬到老家入土安葬,据称酒水就花去了上万。

二、薄养厚葬的成因。

1、表象折射出传统养老的缺失。薄养厚葬是个城乡常见的现象,由于经常的存在,它在人们的眼中已经是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人们对传统敬老精神和孝养意识的麻木,那些子女不孝养可能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是哪家老人离世了,没有风光地为老人办好丧事,肯定会引发人们的不满。其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传统养老的家庭道德、社会道德教育在新生一代中已经弱化、淡化。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某种时候,并不是传统美德传承的催化剂,反而是竭止剂。在艰苦的岁月里,老养小,小敬老,反哺老人的养育之恩,扶养之情比较直接和直观,而物质生活提高后,生活观、生存观、金钱观的改变,在某种层面上,孝养的意识被削弱。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家庭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改变,人们都在陀螺般的快生活节奏中,当大量家庭成员的外出流动时,更增大了传统养老的难度。因此,不能很好地瞻养、孝养老人也成了一些人名正言顺的借口。再者,老人离世后,从外地赶回来的子女为老人举办葬礼,豪华、铺张的形式,也成为平时不能孝养的一种心理补偿。由此而见,在推进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一是老年法的宣传仍然很不到位,力度还不够大;二是敬老养老的中华传统美德的宣传力度和影响也比较小;三是对“薄养厚葬”的批评教育力度不够,孝养的气氛还没有在面上形成等等种种因素,使厚养薄葬难以达到预期。

2、社会的功利化助长了薄养厚葬的形成。社会的功利化,主要体现在人的价值观、利益观和荣辱观的诸多方面,但社会的功利化与孝养老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今社会,什么都时尚个形式,商品促销请歌舞演唱和助力,商店开业都要放上许多鞭炮,老人去世总不能闷声息气,养的时候没有人看见,死的时候总要让人知道。人们常说,“人要面子树要皮”。在调查中,一些村民反映说:“瞻养老人,怎么样养,养得好不好,反正在家里没人知道,但葬得如何,有没有排场,大家都看在眼里。”也有的村民说:“养,一年就是三百六十天,天天都要做的事,做了也看不出来,养得再好,也没人说好,葬得风光,就有气派。”但更多的人都轻视薄养厚葬的现象。认为“与其在老人死后花这么多的钱,不如让老人生前吃得好一点,睡得舒坦一点,让老人少受气,不作气。”从另一个侧面上讲,目前社会竞争性无处不在,特别在农村,由于农业生产的效率比较低,因此,外出打工、经商是提高经济收益的有效形式,子女长期在外,孝养本身就成了问题,更谈不上精神瞻养。因此,“平时养不到,便在厚葬上补”的思维方式和操作形式也是薄养厚葬的一个重要方面。

3、厚养薄葬的法规不健全也是重要因素。尽管自上而下的各级老龄工作部门经过长期不懈努力,在学习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工作上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但与目前我国老年化发展的趋势以及老年人养老需求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一是各级政府关于瞻养老人的宣传仍很不得力,特别是厚养薄葬的先进典型树立得不多,宣传不充分,没有形成厚养薄葬的氛围。二是瞻养老人,包括生活瞻养与精神慰藉方面的瞻养的政策还不够具体,厚养薄葬的地方法规还没有体现出来。三是各级老龄工作机构的人手不够,一不能适应老年人逐年增多趋势的需要。二不能用足够的力量进行这方面的工作。四是县乡一级政府没有具体的规定和约束力的文件表述,特别是对薄养厚葬没有有关处罚的规定。因此,形成了天天讲发扬敬老养老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但具体到一些家庭,却在薄待老人。这种反差,是与构建和谐社会格格不入的,是与构建和谐家庭,形成尊

老、敬老、护老、养老、善老的社会大氛围不相适应的。

三、必须实现向厚养薄葬的实质转变。

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在世界上属于最快的国家和地区之一。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5%提高到7%所用的时间还不到20年。2000年时,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已经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在未来的4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差距在扩大,而与发达国家日趋接近。因此,厚养薄葬的宣传教育应该提高到老龄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根据飞速发展的经济和人口形势,努力走出一条符合本地特色的新路子。

一靠政府的导向。厚养薄葬与政府的导向有着相当大的关系,光靠讲“发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这句话在新形势下显然显示得苍白无力。怎么办?一要加快社会保障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继续坚持社会养老和家庭养老的养老模式,随着“四、二、一”家庭模式的确立。这种养老模式,必须在坚持中改善,且不断扩大社会养老的份量和比例,并完善相关辅助措施及办法。二要加大老龄工作的政策宣传力度,各级领导干部要在传统节日,特别是敬老节日增加宣讲份量,形成全社会敬老养老厚养薄葬的浓郁气氛,形成厚养薄葬光荣,薄养厚葬可耻的荣辱观,增强全社会和家庭对厚养薄葬的认同。三要加快老年法律的改革与修订,增加鼓励厚养薄葬的有关内容,特别在地方法规、条例或规定中更要充分体现,在维护老年人权益的乡规民约中更要有利于推行厚养薄葬的实行。

人大、政协的相关部门要加大依法检查与指导的力度,促进老年法律的执行与公民的学法、依法守法。四要加快老龄工作机构权威力度的构建。目前,老龄工作部门的独立性难以言说,尽管前几年改革,说是理顺了关系,但是从全国实际情况来看,仍在政府工作中呈现无足轻重的态势,工作的主动性无法体现,职能无法施行,机构适应不了人口老龄化发展的趋势,这种情况必须加以根本的转变,以实质性的工作部门取代附设性的工作部门,真正发挥其作用,以适应人口老龄化不断扩大的态势。

二靠机制的形成。厚养薄葬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应该加大其弘扬和推广的份量,要形成政府老龄工作部门的牵头,相关部门参加,全社会支持和参与的良性机制,在创建敬老文明单位的工作中,应把厚养薄葬工作作为创建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条件,在创建验收工作中体现出来。一要形成老龄工作相关部门真抓、实抓、敢抓的生动局面,要抓住基层村(居)党政组织和老年组织不放松,并以此作为创建工作的突破口,走出一条符合本地特色厚养薄葬的新路。二要树立典型,学习典型,发挥典型的示范和导向作用,给厚养薄葬的家庭挂牌授奖,对薄养厚葬的家庭批评教育,给不孝养的家庭予以警示。三要充分发挥广播、报纸及文化宣传阵地的作用,每年利用重阳节和春节,进行厚养薄葬的家庭及人的重点宣传,使厚养薄葬成为每个家庭的自觉、自在、自为的行为,使依法瞻养老人,成为全体公民的共识。

四要在老年人中开展养老保险的宣传和推广。随着老年人的增加和家庭减少的实际,今后社会养老一定会显得更为突出,因此,老年人自身养老,自身处理善后工作也将提高到实际的日程。要增强自身养老的保险意识,用未来的主动薄葬实践现在的自身生活质量的提升,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三靠素质的提高。实现厚养薄葬,发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的优良传统,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就必须强化全体公民的素质教育。一是进行文化教育,没有素质的公民是愚蠢的公民。尽管文化素质不能替代道德建设,但这是基础。因此,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城乡扫盲工作一定要抓出成效。用丰厚的文化知识的底蕴来夯实传统教育的基础。二是进行道德教育,树立“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荣辱观,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知道怎么敬老养老为荣,不尊重老人不瞻养老人为耻。三是进行法律知识的教育,特别是对《民法》、《妇女和儿童权益保障法》、《婚姻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法律的学习和应用,做到知法懂法,依法维护老年人权益,更好地依法瞻养和扶助老人。四是提高村(居)社区老年工作人员素质。充分发挥老年人社团组织的积极作用,在村(居)开展维护老年人权益的各种有益活动。设立老年纠纷评议组,老年人扶助活动小组,老年人帮扶时间银行等为老助老的民间组织,在农村、在社区广泛进行厚养薄葬方面的形式多样的教育,使厚养薄葬成为全体公

民的自觉行动。

(作者单位:市委老干部局)

第四篇:薄养厚葬辩论的开篇理论

“厚养薄葬”与“薄养厚葬”开篇立论

开篇立论:

尊敬的主席、各位评委、对方辩友及各位同事,大家好!

首先感谢各位观看这次辩论赛,继而希望我们能为大家带来不同于以往的理念。今天的辩题是:“厚养薄葬”,你认同吗? 我方的观点是“薄养厚葬” 首先,薄养,薄在物质!

先来看组数据:高血压 45.4%冠心病37.7%糖尿病(﹥40岁)11.9%

这几项是老年人健康调查中最常见的,而这些与饮食有着很大程度的关系。这三十年以来,人们的生活富裕了,一时之间山珍海味,生猛海鲜,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统统成了人类餐桌上的美食。而被戏称为“穷人食物”的粗粮也“下岗”了,但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病接踵而来„„最后人们发现,健康之所以远离,是因为我们远离了“穷人食物”!而被称为“穷人食物”的全麦食品,如窝窝头等,可降低胆固醇,预防动脉硬化、脂肪肝、脑梗塞、心肌梗塞等病症。我们一味的认为给父母吃好的,用好的,但是殊不知这是害了他们。这些行为,外表看似“厚”养父母,其实是害了父母。(另外,很多人也开始实行:“冬温夏凉:夏天把父母送东北,冬天送海南’,但皇帝内经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其次,关于厚葬,厚在隆重与虔诚。厚葬是一种传统,也是一种文化,就是今天也一直在延续。古代的厚葬是放置很多的陪葬品,希望死去的人能够在阴间生活的好,是对死者的一种关爱。

但今天更多的是指精神层面上的意义,是人类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精神的景仰。

现代的厚葬就是举行隆重的葬礼,比如政治家、做出巨大贡献的人举行国葬、降半旗,这是对死者的一种肯定,是思想进步的产物。例如,周恩来同志逝世,联合国降半旗致哀。平常老百姓,举行比较隆重、虔诚的赞礼,都属于“厚”葬。现代厚葬,是指摒弃陪葬、建设大规模陵墓等不合时宜的做法,不讲究排场和场面。关键是对先人葬礼的态度和心意。

我们花费一些精力和时间以及金钱,把丧礼办的更加隆重,可以表达我们对逝者的哀思之情。阴阳之隔或许会是永远,可是割不断我们对亲人的思念。如果把自己至亲人的失去作为一件简单随意的事情来对待,势必难以从感情上说服自己,也难逃别的非议。

所以,我方观点为薄养在物质,厚葬在态度,不认同:“厚养薄葬!”

总结陈词: 很高兴与对方辩友进行这场友谊辩论赛,请允许我代表正方进行总结陈词。

通过刚才的辩论,对方从~~~~~~~~~~~~~~~~~~~~~~~~~~~~~~~~~~~的方面说明了厚养薄葬,而我方坚持认为薄养厚葬!首先,养儿防老,即是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终。现在我们的社会已经基本不会再有吃不饱,穿不暖的现象了,相反正是因为经济转好,对于老人,更要预防富贵病。作为子女,不单单要让老人老有所养,更要注重老人健康,从物质上适当的薄养,可以相对减少富贵病的发生。

其次,“福寿康宁,固人之所同欲;死亡疾病,亦人所不能无。”生死乃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生荣死哀,乃人之常情,古今一理。所不同的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其中合乎科学的、合乎人之常情的内容必然会相沿成习,例如清明节,国家取消五一长假,恢复清明节,就是中国传统厚葬文化的回归,让我们慎终追远。而反观现代的人们,虽然物质生活得到了空前的繁荣,但人们的精神在堕落,伦理道德在沦丧。父母生前不悉心给予精神上的关怀,死后入葬也都草草了事。甚至昨天父母过世,今天晚上就“卡拉OK”的人大有人在。这绝对是对中国孝道文化的践踏,是退步,不是进步。所以,百善孝为先。对去世的老人,“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厚葬老人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隆丧厚葬是一个传统,不可否认它有弊端,可是我们不能因为一弊而废十利。这样做不服常理,也违人情

隆丧厚葬,表达我们对逝者的尊敬与思念,有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利于社会的进步。

综上所述,我方观点坚持不认同厚养薄葬!。

大家都知道清明节是用来祭奠逝去的亲人。那清明祭奠之意义就在于:慎终追远,明德归厚。慎终:谨慎的思考人生于天地之间的意义;追远:看看老祖宗们都留下了些什么,在自身与先贤之间做一个对比,应效法先古圣贤。每个人都这样的去思考,人民的道德就自然敦厚了。

第五篇:郑启五集邮美文:心惊肉跳

心惊肉跳

郑启五

署名“中国花卉协会茶花分会”的游慕贤邮友,寄来《茶花》特种明信片“大朱砂”与“鸳鸯凤冠”两枚,分别销有“2003年中国金华国际茶花大会暨国际茶花节”、“中国花卉文化园”纪念邮戳,并配套盖出“浙江金华竹马”的邮政日戳。纪念邮戳销在邮资图案上,邮政日戳盖在邮资片可供留言的空白处,十分规整、醒目,而且油墨浓淡相宜,戳记图文清晰。可以说,在慕贤邮友和金华邮政当局的共同努力下,娇艳的《茶花》特种邮资片首日从原地完美出发!

问题出在我们厦门的落地邮戳上,红墨的邮政滚筒日戳落在了极为光亮的茶花图一面,而极为光亮的茶花图根本就不吃墨,于是滚筒滚出的波纹和圆戳成了心惊肉跳的“不干戳”,四下沾染,把好端端的茶花图搞得“血迹斑斑”!而更为恼人的是稍不留神,两片的接触和手指的拿捏,红色墨迹又沾染到了白洁的正面,使原本完美的一面烙下了大小斑点和半截指纹,成了邮迷永远的心疼!问题至此并没有结束,在那明信片光亮的画面上,残留的落地戳迹似乎一直处在一种“保鲜”状态,一有摩擦,它还会污染到左邻右舍……

落地戳啊落地戳,你为什么不能落在邮资片的正面!

2003/3/09

下载郑启五随笔 薄养厚葬的再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郑启五随笔 薄养厚葬的再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郑启五校园随笔 教师节被慰问[五篇范例]

    郑启五校园随笔 教师节被慰问 郑启五 每年教师节都会有一些登门慰问教师的活动,像我们厦门大学这样的大校,在职的和退休的教师总数大几千人,被登门慰问的多半是院士或资深教......

    实践启智 思考养慧

    实践启智 思考养慧 ——上海市金山中学智慧型教师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徐晓燕 上海市金山中学是一所具有85年办学历史的学校,在金山区域内一直拥有一流的教育教学质量。2004......

    郑启五都市随笔 我客串了厦门马拉松志愿者

    郑启五都市随笔 我客串了厦门马拉松志愿者 好像所有的事情都落在了今天,一早厦大人文学院要召开莫言作品的国际研讨会,听说那会议的茶歇很丰美;一早校园多处拉起了警戒绳带,原来......

    郑启五集邮随笔 返老还童走金尚(共5则范文)

    郑启五集邮随笔返老还童走金尚 郑启五 电话来了,请我参加在厦门金尚小学举行的“《宋词》特种邮票首发式”,我是市“青少年集邮协会”的顾问,顾问要问,于是摸黑起床,欣然前往。......

    郑启五集邮美文:天皇的结婚照

    天皇的结婚照 郑启五 新闻联播的镜头里,日本的明仁天皇和皇后会见了访日的胡锦涛主席和夫人……电视屏幕几次出现特写镜头。我端量明仁天皇的容貌,好不容易才从眼神和嘴角找......

    郑启五茶散文欣赏:《喝茶》的读后感

    同为《喝茶》味迥然 郑启五 茶被称为“国饮”,茶与中国作家难分难舍,老一辈更是,无论是鲁迅、周作人兄弟俩,还是散文耆宿梁实秋、苏雪林、杨绛等,都写过《喝茶》的同题散文,尽管......

    郑启五土耳其散记:感受土耳其国庆大阅兵

    感受土耳其国庆大阅兵 郑启五 今天不上课,放假从昨天下午就开始了,因为今天10月29日是土耳其共和国86周年的国庆,满城尽飘大红旗,是星月大红旗,土耳其共和国的国旗,和我们......

    郑启五集邮美文欣赏 金橘的滋味

    郑启五集邮美文欣赏 金橘的滋味 四年前的金秋,逢“朱熹诞生880周年”纪念邮票首发式组委会的邀请,我得以到朱熹故里——尤溪一游,十分尽兴,美邮、美景、美食样样美不胜收,事后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