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预算管理推进过程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预算管理推进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优化预算管理实施环境1、2、3、建立并实施授权管理制度
建立责任会计系统,启用财务软件的部门核算功能等 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流程,将预算管理因素贯穿至各业务流程
二、建立预算管理制度,保证预算管理的严肃性
在预算管理制度中,重点明确预算管理组织机构和预算工作流程,明确每一机构、部门在预算管理中各自角色和具体职责。通过对制度的贯彻落实,培养全员预算意识,让每一位员工清楚地认识到:预算管理决不仅是财务部门的事,预算的编制主体、执行主体及考核对象是所有业务部门。
(一)预算组织机构:
1、预算管理委员会(管理机构)
2、预算执行室(办事机构)
3、预算责任中心
(二)预算工作流程
1、预算编制流程
2、预算差异分析及报告流程
3、预算调整流程
三、实施6S中的战略管理
管理层对企业的战略规划是预算编制的依据。企业战略规划的形成至少分三步完成: 第一步,自我分析:
1、财务方面:依据过去3年的财务指标对企业财务的安全性、收益性、成长性等方面进行分析。
2、经营活动能力:市场拓展、管理系统、组织机构、人才培养
3、事业分析:主营业务的成长性、收益性等
综合三方面的分析结果,整理出企业存在的优缺点,制定战略规划期间内企业改善的重点。第二步,环境分析:
1、社会环境:社会、政治、经济、技术、法律法规
2、产业环境:市场需求变化、竞争状况、经营方式
3、生产要素:资金、材料、设备、人力
企业成长是适应环境变化的结果,通过对环境分析,掌握变化方向,方可制定应对战略。
第三步,通过上述两方面的分析,明确规划期企业目标,拟定确保目标实现的经营战略
1、明确企业目标,包括:
股东资金回报率、销售额、利润率 资本性支出、资产规模、资本结构 市场结构、产品结构 公司形象、员工政策
2、拟定确保目标实现的战略,包括:
新业务拓展战略 销售战略 财务战略 投资战略 人才战略 信息化战略
各部门据此制定各自的部门计划,指导部门预算的编制。上述三个步骤的完成后,商业计划应运而生。实际上,在预算编制前,管理层对年度预算目标(特别是股东资金回报率、利润率、费用率等重要指标)已心中有数,才能在审阅各部门预算时胸有成竹地与之讨价还价。
四、重视差异分析,加强事中控制
预算分析工作不能由财务部门“一手包办”,预算分析工作更应当向业务管理层面分析倾斜,反映企业战略实施和业务流程等管理特点。因此,必须将各业务部门扩大为预算分析的主体,才能得出准确、全面的预算分析结果。预算差异分析的流程:
1、差异计算与分解
月度预算执行结束后,由财务部门部门根据收集的信息计算出各 3 项目的预算差异,并对差异进行分解,确定差异的责任部门
2、判断差异重要程度
预算管理委员会根据实际经验,制定差异重要性标准,并按此标准衡量实际发生的预算差异,确定其中重要的、需由相关责任部门做出解释的差异。差异重要性标准可采取以下形式确定:
定量标准:设定差异率,即超过某一特定百分比的差异即为重要差异;设定差异金额,即超过某一设定金额的差异视为重要差异。定性标准:差异变动趋势,即连续若干月持续增长的差异视为重要差异;特殊性质,即产生未预期差异、重大错误数据或涉及企业重大管理缺陷的差异视为重要差异。
4、查找重要差异产生的原因
对于重要差异,由预算管理委员会要求各责任部门对差异产生的原因进行解释。预算差异产生的原因很多,通过差异分解只揭示并排除了其中一部分原因,对预算差异的全面解释,需要各责任部门在差异分解的基础上,对其经营活动进行深入的、定量的分析,并对其可控性及在后续月度可能产生的影响做出判断。
5、针对差异的相应措施
针对差异分析的结果采取以下措施(1)调整经营活动,采取相应的预算控制方式。也就是说,由内部可控因素引起的不利预算差异,应由对应的责任部门调整其经营活动,采取措施消除差异产生的原因,并尽可能在后续月度消化已形成的预算差异。相应的预算控制部门对上述责任部门经营活动要加强预算控制力度。(2)调整后续月度的经营预算。结合公司为消除不利差异所作的调整,由预算管理委员会对初始编定的后续各期预算进行调整,以保证在完成年度预算的目 4 标下,月度预算能够及时反映经营活动的变化,以便于实施控制与考核。
五、实施预算激励考核,提高预算编制精度
考核与奖惩是预算管理工作的生命线。严格考核不仅是为了将预算指标值与预算的实际执行结果进行比较,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分析原因,改进以后的工作,也是为了对员工实施公正的奖惩,以便奖勤罚懒,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励员工共同努力,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
但是,实行超预算奖励,往往造成预算质量不高。各责任中心为了能较多地完成预计任务,往往编报较低的预算草案并给预算审批留下足够的“加码”空间,使预算能够轻松地完成。事实上,预算指标究竟定在什么位置,预算编报单位基本上是心中有数的,但由于信息不对称,管理层往往无法合理确定比较可行的方案,于是讨价还价在所难免。解决预算失真问题,一个名为New Soviet Incentive Model的激励引导模型值得借鉴。
根据该模型,预算责任人的收入分为三部分:(1)基本报酬B0(与业绩无关的报酬)。(2)基本奖励βYh(Yh表示预算编制单位上报的预算值,β表示依预算上报值确定的基本奖励系数)。(3)附加奖励或惩罚α(Y-Yh)或γ(Yh-Y)(Y表示实际业绩,α表示实际业绩高于预算业绩时依超额部分确定的加奖系数,γ表示实际业绩低于预算业绩时依未完成部分确定的扣奖系 5 数,而且三个系数存在0<α<β<γ的关系)。按照该报酬激励引导模型,假设预算编报单位认定他们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最好业绩为Yh,则他只是在预算制定中报出Yh的业绩,才可使其收入最大化,报出的业绩无论高于或低于Yh都会减少其收入(即:实际业绩越是接近预算,相对的奖励越多,而不是实际超出预算越多越好,建议冯总研究一下该模型,可考虑采用)。当企业采用了此原理实施预算管理后,预算准确度会随着一个个预算周期的增加而提高。
2008年11月
第二篇:推进6S过程中的典型问题
学府咨询(国际)集团有限公司
SHAREFORD INTERNATIONAL CONSULTING GROUP COMPANY LIMITED.推进6S过程中的典型问题
提问1:车间开展6S活动,但一直感觉仅仅是表面工作,总是不能深入,宣传工作也很难展开。究竟是哪方面出问题了?该怎么解决呢?
回答:首先6S推进是由表及里的,如果表面的问题看见了,都没有反应,视而不见的话,那深入是无法进行的。首先应该把那些容易做的、表面一眼就能发现的、容易出成绩的先做好,让现场有个变化,然后才去考虑深入。
深入6S工作主要考虑如何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如行业安全标准化、车间人员效率、生产指标、人员保养降低劳动强度等等
宣传工作难展开,不到位?第一,有无落实宣传?第二,宣传的平台有哪些?员工看到了解没有?针对一线员工的宣传,建议多些放车间自己员工的案例或同行业的案例。
提问2:领导有心做好6S,我们也尝试做了不少宣传动员工作,但整体的参与度不高,热情总是上不来,这是什么原因呢?
回答:如果一开始就要求100%的参与度,难度是点大的,切忌操之过急,6S导入初期肯定有部分员工不理解,持观望态度的。建议车间可以制定一个目标,第一个半年推进参与度设定多少,下个半年多少,循序渐进,把目标细分为一个个小目标,逐个击破。
其次,通过现场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员工的想法,有针对性地营造氛围和制定激励机制,会有比较好的收效。
可能有人说,知道是什么原因,也有解决对策,但车间或厂里不能或不方便解决。如果是这种情况,我们可以考虑把在能力范围内的先实施,等出了成绩,邀请领导过来参观,借这个机会再提一提困惑,让上级领导给予支持。也可以借力,借助咨询老师的力量,把困惑提出,让咨询老师跟厂领导谈一谈。
当然,还要多到兄弟单位交流学习,向那些6S工作做得好的典型借鉴推进经验。
提问3:6S推进有一段时间了,推进办每次检查前,各车间才会有意识地去做,渐渐变成应付式。总是抓一阵,松一阵,6S始终不能做到常态化。
回答:先思考一个问题:车间为什么会应付?如果主管部门或相关领导没有把6S当重点工作来
TnPM设备管理一站式解决企业人-机系统难题 官方门户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
学府咨询(国际)集团有限公司
SHAREFORD INTERNATIONAL CONSULTING GROUP COMPANY LIMITED.抓,自己也是检查应付了事。主管部门应付,那车间肯定应付,车间应付,那员工肯定也就跟着敷衍。6S活动是一个自上而下的工作,领导的重视非常关键。
推进办须建立机制,制作图文并茂的标准,定期检查、评比、汇报、宣传(可以和其他检查评比汇报放一起)。
提问4:现场6S的效果总是很难保持,过一段时间就恢复原状。回答:之前做的好的为什么不能保持?这个和问题3有点类似。
6S每月的检查分定期检查、领导带队检查、不定期抽查几种方式。6S标准是否合理,这个建议试运行期暂不考核,待一到两个月后确定没问题,再形成图文并茂的标准。形成一个,标准一个,固化一个,检查增加一个。对于没有纳入标准的,有问题就提出整改,无须考核。形成标准后固化,再循环。车间6S检查评比之后,通过看板、内部邮件等形式及时公开结果。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是部分6S在工作过程中如果出现混乱,没关系,不要为了6S而6S。关键在于工作完成,离开,下班之后,一切物归原位即可。
本期作客老师:
谢宏明
学府咨询(国际)集团有限公司 资深顾问
专注于TPM/TnPM管理体系。对现场改善、效率提升、品质改善、员工士气提高、自主维护的在线开展和组织小组活动。具有丰富的实操经验。
TnPM设备管理一站式解决企业人-机系统难题 官方门户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种猪繁殖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种猪繁殖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核心提示:繁殖是猪场管理中最关键的环节之一,繁殖效率主要取决于配种分娩率、胎均产活仔猪数和空怀天数。而这些都受母猪管理、营养、遗传、疾病、公猪生育力、精子质量、环境和人员管理等因素的影响。生产问题如饲养策略、应激、季节问题、胎龄结构和卫生状况也会影响受精率;母猪的适当体型(体重和背膘)及妊娠、哺乳各期的营养方案都会对母猪的繁育能力有显著的影响。
纵观种猪繁殖的方方面面,影响种猪繁殖成绩的因素很多,笔者认为理顺以下几方面与种猪繁殖成绩的关系非常重要:精液品质、发情鉴定与适时配种、配种操作、环境控制、饲养管理、种猪淘汰、疾病控制等。以下是本人对这些关系的一些理解,不当之处希望同行多多指教。
一、精液品质对种猪繁殖成绩的影响
精液品质可以说是种猪繁殖中最重要的一环。至今还在使用自然交配的大型猪场,笔者建议应尽快推广应用人工授精技术,因为自然交配无法保证每次配种的精液质量都是合格的,如果说配种用的精液质量都得不到保证,要想有一个稳定的高水平的繁殖成绩是不可能的,而人工授精则可以做到这一点,它要求每份精液必须经实验室检查合格方可使用。当然使用人工授精技术还有很多其他好处,比如说,大大降低了种公猪的饲养成本,因为采精一次可以同时配种10~20头母猪,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种公猪的优良基因;正确输精可以减少生殖道传播的疾病等等。对于技术过关的大型猪场可以考虑自建场内公猪站,成本低、效果好,小规模猪场或散养户可以向专业化精液站购买。
通过在南方多年的工作经验发现,在没搞人工授精以前,每年6、7、8、9月份配种时,母猪的繁殖成绩会大幅度地下跌,配种分娩率大多在80%以下,后来因为人工授精技术的推广使得每次配种所用的精液质量得到了保证,配种分娩率一直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可以达到85%的最低标准)。
二、发情鉴定与适时配种
正确地判断母猪的发情状况,是做到适时配种的前提。母猪的发情鉴定,地方猪种最容易,培育种猪或外引种猪则后备母猪比经产母猪难于鉴定,长白母猪比大约克、杜洛克母猪等难于鉴定。
母猪发情时外阴部的变化明显,故发情鉴定主要采用外阴观察法。再就是,母猪处于发情期对公猪的接触、气味和声音都异常敏感,所以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充分发挥试情公猪的作用,尽可能地做到最适时配种。日常工作中,大家用得最多的方法主要是依据母猪的“静立反射”来判定,即在有公猪在场的情况下,对母猪施以压背或骑背,根据母猪的呆立程度来判断其发情期的早晚,若母猪呆立,一动也不动则表明其发情已至高潮。
如何检测发情:原则是不使用公猪,但要接近公猪。
检查母猪行为变化:检查阴户变化(包括色泽、膨胀、粘液等);检查“静立反射”。
能否做到适时配种是提高母猪受胎率和产仔数的关键,经产母猪判断适时配种的标志是看配完最后一次种之后静立时间的长短,一般情况配完最后一次之后可稳定8~24小时,在此范围之外则可能有问题;后备母猪一般在外阴颜色、肿胀有所消褪,粘液浓稠,结合静立反射(作为参考)为基本适时。
三、繁殖性能与输精操作的关系
人工授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输精操作,如果这个环节做得不好则前功尽弃。而大型猪场生产线的输精工作一般由多人操作,人员的素质及操作的熟练度差异较大,是影响人工授精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当人工授精操作熟练之后,在日常工作中保持严格的操作是很重要的,而在实际生产中往往有些老员工在技能更为熟练时会偷工减料:消毒不严、刺激不力、对于精液的流速和输精时间控制不好(有的甚至低于2分钟)导致精液倒流增加。这种满足感和不认真往往会降低母猪的受胎率和产仔数,所以生产成绩的下降,往往不是人工授精技术本身的问题,更多的是人的因素。还有,对于新场新人的情况或刚上人工授精项目的猪场,在首配前通过颈部肌注20单位缩宫素,可以显著提高母猪的繁殖成绩。
四、环境控制对种猪繁殖成绩的影响
由于外种母猪的背膘因育种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少,因此对于寒冷季节的保温工作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大猪怕热”这个道理养猪的人都知道,每年的高温季节如果母猪遭受热应激的影响无法排除,那么母猪的生产成绩将不可避免地发生不同程度的下降。
南方的气候特点是持续高温的时间很长、且昼夜温差小,防暑降温的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如果在高温季节没有采取一些特别的、有效的措施,种猪的生产成绩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原因有二:
(1)配种在高温季节,母猪因为受热应激的影响,配种期3天内受精卵的死亡数定会或多或少地有所增加。
(2)妊娠在高温季节,降温措施稍有疏忽,妊娠前期的胚胎损失要增加,妊娠后期的胎儿死亡会增加,这是无效仔明显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
笔者现有一个非常有效的防暑降温的措施推荐给大家,主要措施为:通过屋顶喷水的方法来降低大环境的温度,通过在妊娠母猪的头部上方引一条水网管,在水网管上穿孔接细管的方法来给每一头妊娠母猪的颈部进行持续滴水降温,效果非常好,可以有效地降低妊娠期胚胎或胎儿的死亡总数。某个猪场在高温季节使用这一招后,不论是总仔还是活仔均没有呈现明显下降的情况。
在环境控制方面,关键时期的卫生状况十分重要,比如说,产前产后、后备母猪的发情期、母猪的配种输精期,如果此时的卫生搞不好,必然将导致母猪子宫内膜炎发病率的增加,配种分娩率降低在所难免。
五、饲养管理与种猪的喂料技术
现在有很多猪场对这方面的工作重视不够,其实饲养管理对种猪的繁殖成绩影响很大,后备母猪的饲养管理对于整个种猪群的生产潜力显得更加重要,因其影响的不仅仅是一胎的生产成绩,其延续效应很长,直至影响其一生的生产力,笔者曾就该方面专文阐述。而生产线的现状是:有很多员工不十分清楚各个阶段的喂料量,不清楚一料勺铲下去大概有多少料(这个精确度至少应该达到90%以上),卫生状况糟糕,随便踢打母猪的现象时有发生。
妊娠期的喂料与管理对母猪的繁殖成绩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比如,某猪场因为妊娠母猪总体膘情太瘦而需要进行调膘,他们认为到了28或30天以后再进行调整膘情难以调整过来,遂于配种后第10天开始便将喂料量提高到3.0kg/天以上,殊不知配种后的9~13天是胚胎着床期,此时如果子宫内环境受到干扰和破坏,将抑制胚泡的附植率,这么高的喂料量因食后产热增加将导致部分胚胎着床失败或死亡,直接影响胎均产仔数。再比如,随便踢打母猪必然会导致流产增加或胎儿死亡,分娩率下降、胎均产仔数下降。
妊娠母猪的喂料技术非常关键,喂得不好有可能导致产仔数低下、初生重不均匀、哺乳期奶水不好、不发情母猪增加、母猪的年淘汰率升高等问题发生。生产中妊娠母猪的喂料标准五花八门,妊娠全期每头母猪的平均日喂料量应为2.5~2.7kg,而实际情况是:有的猪场2.7 kg,有的2.9 kg,有的3.2 kg,个别生产线甚至达到3.5kg以上,把要求适当体况的母猪喂成了肥猪。如果在妊娠前中期喂了太多料,导致85天或90天基本达到临产母猪的膘情,在这种情况下无论采用何种供料方式,也将导致产仔不均匀,哺乳母猪难掉膘或基本不掉膘,母猪奶水不好,奶粉和葡萄糖用量增加等问题;另一种情况就是妊娠期喂料不足,体脂贮备不够,导致初生重偏小,仔猪难养,哺乳母猪掉膘严重,产后不发情增加,母猪淘汰率升高。
六、繁殖性能与种猪淘汰标准的关系
严格按照种母猪的淘汰标准要求来淘汰母猪也是提高母猪繁殖成绩的关键之一,《种猪淘汰更新标准》不是随便定出来的,是众多猪场经过多年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然而通过实践调查走访的实际情况是:很多猪场并没有严格地按标准去执行,连续两次返情的母猪在继续配种,严重子宫炎经治疗无效仍舍不得淘汰,商品猪场可以发现超过9胎、甚至10胎的母猪,哺乳能力差的母猪比比皆是,超过9月龄从不发情的后备母猪仍在饲养,断奶后不发情的母猪有的猪场甚至养到2个月以上等,某猪场1000多头母猪,符合淘汰标准的母猪竟达到100多头,超过了10%。这些母猪不淘汰,只能增加生产成本,降低生产成绩,等到发现大势不好了再来集中淘汰已经晚了,只有持之以恒地执行好淘汰更新标准,才能保持种猪群有一个良好的胎龄结构,才可能持续保持良好的生产成绩。
举例来讲,笔者在售后服务时曾在某私营猪场发现这样一头母猪,5月龄进场,饲养天数为640天,共经历过2次返情2次空怀,没有产过仔猪,最后在本人的建议下淘汰,期间共投入饲养成本:6元/天×640天=3840元,配种成本:4次×3×20元=240元,两项合计为4080元,引种费用1100元,淘汰猪收入800元,一共亏损4380元。
关于《种猪淘汰更新标准》,猪场的技术主管应该加大力度培训,使得每一位跟种猪饲养有关的组长都能将种猪淘汰更新的标准熟记于心,并能够充分理解、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这样执行标准才会更彻底、更到位。
七、繁殖性能与种猪健康状况的关系
这两年国内种猪的疾病变得越来越复杂,伪狂犬病发病率增加,附红细胞体、弓形体流行,圆环病毒(PCV-Ⅱ)与蓝耳病(PRRS)混合感染等对母猪的繁殖性能均有影响。
影响种猪繁殖成绩的重要原因不仅仅是与生殖有关的各种疾病,很多疾病对母猪的繁殖成绩都有影响。母猪群的健康状况既是猪场安全生产的基础,也是母猪良好繁殖性能的基础。只有母猪具有良好的生理机能,才可能具有良好的繁殖性能。直接影响母猪繁殖成绩的疾病有:PRRS、伪狂犬、细小病毒、子宫内膜炎、PCV-Ⅱ等等。所以,作为猪场应该认认真真地做好各类疾病的预防工作,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防重于治”,平时严禁员工应差式消毒,应该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扎扎实实地打好各种疫苗,定期地针对种猪群的具体情况拟定详细的保健方案,对于兽医的治疗方案应该不折不扣地执行好,周边有传染病疫情时应该及时对猪场加以封锁„„
种猪群疾病的净化与控制工作任重而道远。国外专家推荐的后备猪生产线隔离饲养的方法(即SPP隔离法)值得一试,既有利于加强后备母猪的饲养管理,又有利于控制和净化种猪群的某些疾病,该方案笔者曾在一猪场推行,曾有效地将种猪的腹泻控制在小范围内。
第四篇:财产保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财产保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德衡律师所王鹏飞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九十二条规定:“人民法院对于可能因当事人一方的行为或者其他原因,使判决不能执行或者难以执行的案件,可以根据对方当事人的申请,作出财产保全的裁定,当事人没有提出申请的,人民法院在必要时也可以裁定采取财产保全的措施。”
由于保全对被告的行为产生了一定的约束力,限制了可能存在的故意转移财产或有意躲避债务的发生,也增加了当事人诉讼和解的可能性,但财产保全过程中,还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一、严格审查实施财产保全的必要性
人民法院在接受申请人的财产保全申请时,不但要从形式上审查原告的申请是否符合法律规定,还要审查采取财产保全措施是否必要。就是说,如果对被申请人的财产不采取保全措施,一旦作出了判决,它也只是一张“空头支票”,缺乏实现的物质基础。反之如果被申请人的财产状况非常好,经营正常,资信也好,即使不对他采取保全措施,原告胜诉后的利益也能保证,比如被申请人是银行或是经济效益好资产信誉高的上市公司,而原告诉请的标的又非常小,在这种情况下,笔者以为就没有必要采取保全措施了。
二、财产保全的担保方式应规范化
原告诉前或诉讼中申请财产保全,其申请保全时能否胜诉尚处于不确定状态,而财产保全措施是一项十分严厉的措施,一旦适用就可能会给被申请方造成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失。为了平等地保护双方当事
人的利益,同时也为了稳妥起见,法律规定凡申请保全的无论将来是否会给对方造成损失,申请人都要提供担保。
在审查这一环节中应特别规范对担保财产的审查,由于在知识产权保全担保的案件中,近90%提供的担保都是以其他第三人公司的资产提供担保即为人保,为消除人保所存在的可能资信不足的潜在隐患,法院对担保可做一定的限制或建立统一的操作制度做详细审查。为保证法院对审查的可行性,法院可根据申请人提供担保财产的范围和内容建立一个统一的操作制度。
三、对无形财产保全的措施要统一
鉴于无形财产本身无形的特殊性,对知识产权等一系列无形财产保全措施进行较规范的统一是势在必行的。最高人民法院近期公布的《关于注册商标进行财产保全的解释》对注册商标保全的期限、内容、具体操作程序等都做了详细的规定和解释。鉴于目前尚无对专利权、著作权等无形资产的财产保全的具体模式和操作程序,因此,笔者认为对专利权、著作权的财产保全也可参照对注册商标进行保全的解释,并与此相一致。
四、保全措施在案件审理环节的衔接要合理化
撤诉是当事人处分诉权的一种方式,也是解决纠纷的一种方式,一旦法院裁定准许原告提出的撤诉申请,那么对此前采取的保全措施必须及时解除,不能继续保全,因此原告在申请撤诉时应当一并提出解除保全的申请。再者,知识产权案件审理过程中因需司法鉴定或需专家鉴别、对比证据的情况屡有出现,因而此类案件较其他民事案件的审理期限更长并时常会超出保全期限,对待这种情况,案件承办人更应该注意到保全时间上的衔接,作好续保工作。
五、对诉后保全期间的措施要明确化
实践中对诉后保全制度尚未加以完善,其危害非常之大,造成了原告诉讼后至申请执行立案前,这一期间的财产保全权利缺乏法律依据,最终导致当事人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因此,诉讼后到执行立案前这一段时间内保全措施的范围、操作等应有一个明确、统一的规定。
六、对财产保全错误的赔偿规定应更细化
《民事诉讼法》第九十六条规定,“申请有错误的,申请人应当赔偿被申请人因财产保全所遭受的损失。”但是,如何更好地执行这一救济条款,真正赔足被申请人的损失,法律上没有明确的规定,如因错误保全导致的损失中是否包括可期待损失,被申请人的名誉权受到损失该如何解决等等,法律上未做规定。笔者认为,在申请错误的情况下,被申请人是无过错的,既然无过错,当然不能让其在正常的交易往来中可期待的利益受损,因此,应明确规定损失可包括可期待利益在内,由人民法院根据可期待利益的数额、风险的大小等综合情况酌情考虑。对于因错误申请造成被申请人的名誉权等损失,法院在判决申请人赔偿被申请人损失的同时,可判决申请人向被申请人赔礼道歉,在一定范围内消除不良影响,情节严重的也可判决精神损害赔偿,以达到全面弥补被申请人损失的目的。
对人民法院以职权主动采取保全措施,如果发生错误,给被保全
财产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造成损失的,是否赔偿,由谁赔偿,民事诉讼法未作规定。具体可以参照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一条、《国家赔偿法》第三十一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经济审判工作中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若干规定》第十九条的规定,这可以促使人民法院在依职权采取财产保全措施时,持慎重态度,有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第五篇:条形码印制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条形码印制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条形码技术发展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了,它具有快速、准确、可靠性强、成本低廉等优点,目前已经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信息技术之一,并在商品流通领域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近年来,包装印刷企业所承揽的业务中绝大部分都要求印刷条形码,比如食品、饮料、烟、酒、日化洗涤用品、书刊、药品、纺织品等的包装。条形码的印制涉及到多个环节,各环节都直接影响着对条形码的质量及识读性,因此必须要加以关注。下面就商单介绍一下条形码印制过程中应当注意的一些问题。
一、条形码的识读原理
条形码是由一组规则排列的条、空以及对应的字符组成的标记,“条”指对光线反射率较低的部分,“空”指对光线反射率较高的部分,这些条和空组成的数据表达一定的信息,而且还能够用特定的扫描设备进行识读并实现数据的输入。
条形码是通过光线照射在条和空上,并产生不同的反射率(也就是条写空的对比度)来进行识读的。这里就需要对条形码的条空印刷对比度(PCS)进行一下简单的介绍。
首先,从概念上来讲,条空印刷对比度(PrintContrastSignal,即PCS)是指条形码的空和条的反射率之差与条的反射率的比率,它是衡量条形码符号的光学指标之
一。条形码PCS的计算公式如下:
PCS=(RL-RD)/RL×100%
其中,RL为空的反射率,RD为条的反射率。条的反射率RL越低越好,空的反射率RD越高越好。条形码的PCS值越大,则表明条形码的光学特性越好,识读率就比较高。一般来说,当条形码的PCS值在67%~98%的范围之内时,就能够被条形码扫描设备正确识读。
二、条形码的基本质量要求
首先,从外观上来看,要求条形码表面整洁干净,无明显污垢、皱褶、或残损;墨色均匀,无明显脱墨、污点、断线;条的边缘整齐,无明显弯曲变形;数字、字母、特殊符号印刷完整,清晰。
其次,对于条形码的PCS值、符号缺陷、条码符号的尺寸误差、印刷公差、边缘粗糙度以及墨层厚度等各项质量指标在许多国家标准中都有具体规定,这里就不一一细述了。
三、条形码设计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条形码的颜色搭配
根据条形码的识读原理可知,条形码的颜色选择是有一定的原则的。在设计条形码时要考虑条、空的反射率,尽量提高条形码空和条的印刷对比度(PCS值),确保条形码的可识别性和可读性。
根据光学原理,不同的颜色对光线的反射率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浅颜色对光线的反射率比较高,而深颜色对光线的反射率却比较低(大部分都被吸收了),因此,可以考虑把白、黄、橙、红等浅色作为条形码的空色,把黑、蓝、棕、绿等深色作为条形码的条色。因为黑色对各种波长的可见光均不反射,而白色却能将各种波长的光都反射回来,所以,黑条白空的条形码是最容易识读的。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由于条形码扫描设备绝大部分采用波长为630~700um的红光光源,因此,在设计条形码时要尽量避免用红色作为条形码的条线。
下表列出了条形码条和空的颜色搭配及其可用性,在设计条形码时可以作为参考。当条形码的颜色跟图案底色发生冲突时,可以先将底色挖空,然后再印刷条形码,否则条和空的颜色对比度太小,就会造成扫描器无法识读条形码。举个例子来说,不能直接在深兰、深绿、深棕色的底色上印刷条形码,应当将条形码下面的底色挖空,专门辟出一块白底(或者先印刷白色)来印刷条形码,就可以保证条形码的识读性了。
此外,如果承印物材科采用的是镀铝纸、镀铝膜、金银卡纸或者透明的塑料薄膜,通常是在承印物材料表面上先用白墨打底,然后再印刷条形码(即反白印刷)。
2.条形码的尺寸
条形码印刷尺寸视印刷标纸或包装上可容纳条形码的面积大小及具体印刷条件而定。条形码具有惟一性,所以,在制作和印刷条形码的不能随意改变或者缩小条形码的比例,只要条件允许,应尽量选用条形码的标准尺寸(原大)。如果要对条形码进行放大或者缩小,缩放比例一般控制在80%~200%之间,而且,在缩放条形码的同时还应该相应地对条形码的条宽进行适当的修正。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小包装产品设计(比如烟标),如果没有足够的地方来放置条形码,可以适当截短条形码的高度,但要求剩余高度不低于原高度的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