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议审理追收土地出让金案件应注意的问题
浅议审理追收土地出让金案件应注意的问题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7-07-25 16:00:00 ] 作者:何维 编辑:studa20
2006年8月31日国务院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下发了《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要求要在全国范围内集中开展一次以清理欠缴土地出让金为重点之一的专项行动。该项活动开展以来,国有土地管理部门作为原告以追收土地出让金为诉讼标的案件大量涌入法院。在这类案件中因欠费情况不同、案件事实的差别,不少案件因欠费金额的确定争议较大,从而为审判工作带来困难,尤其是改变建筑容积率而引发的追收土地出让金的个案更属于新类型案件,在法律适用上存在很多分歧。为了正确及时地审理好这类案件,我们有必要对以下问题进行研究。
一、国有土地管理部门以追收土地出让金为诉讼标的案件的性质
在审判实践中,对以国有土地管理部门为原告、以开发商及其所属房地产公司为被告、以追缴土地出让金为标的案件的性质确定有三种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该类争议属于行政争议,应由土地管理部门按照行政法律法规进行处理,走行政裁决之路,该类争议不属于人民法院主管。其理由是国有土地管理部门负有行政管理职责任,国有土地的转让,具有行政许可和行政审批的特点,转让行为是否成立,最终要以土地权属登记为生效要件。第二种意见认为该类争议属于行政诉讼,以追缴土地出让金为标的的案件应由行政审判庭审理并按照行政法律法规作出实体判决。第三种意见认为该类争议属于普通的民事诉讼。对于欠缴土地出让金的案件应依据《土地出让合同》,按照《合同法》的有关原则作出实体处理。
要弄清上述问题,我们有必要对国有土地转让进行深入剖析。作为房地产开发企业,取得土地使用权用于商业开发,极终目的是以赢利、获得商业利润为目的。根据法律的授权,国有土地管理部门对国有土地负有经营管理的职责,当国有土地管理部门代表国家以“招、拍、挂”等市场运作的形式,本着“平等、自愿、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出让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国有土地时,对于参加竞买国有土地的受让人而言,在土地转让活动中已不再具有行政管理者的身份,而仅仅具有普通意义上的民事主体身份。由于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已全部按照市场化方式运作,决定了在《国有土地转让合同》中双方主体的平等性。因此,以国有土地管理部门为原告、以开发商及其所属房地产公司为被告、以追缴土地出让金为标的案件的性质应当是普通民事案件,人民法院要及时地按照普通民事案件受理立案。为了保全国有资产,尽可能减少国有资产流失,在该类案件的审判和执行中,可以根据国有土地管理部门的诉前、诉讼保全申请,充分运用查封、扣押、划拨、变买等司法强制措施,查封房地产企业和开发商的银行帐户,扣押财产,保证欠缴土地出让金能及时全额回收。
二、追收土地出让金案件的两种不同类型
从不同法院已受理的以追收土地出让金为诉讼标的案件来看,该类案件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房地产开发企业与国有土地管理部门签订《国有土地转让合同》后,虽未改变合同约定的宗地用途,取得土地使用权后进行了房地产开发,但未按合同的约定足额缴清出让金,有的房地产企业为了取得土地使用权证,还向土地管理部门书立了欠据。对于这类案件,事实清楚,处理意见也是相当明确的,应当依据受让人与出让人签订的《国有土地转让合同》的约定判决受让人全额缴齐所欠土地出让金。第二类是房地产商在签订《国有土地转让合同》取得转让土地的使用权后,变更合同的规划设计条件,主要是增大容积率,增大建筑面积,在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的过程中,不按规定向国家补缴土地出让金。对这类案件的审理,由于涉及到容积率与地价之间关系的专业知识,而标准容积率的确定国家没有统一标准,各省、地、市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要求不同,也不可能有固定的容积率标准,因而改变容积率对地价的影响处于不确定的状态,在学术界因容积率变动计算应补交的土地出让金也有多种意见,因此,该类案件审理难较大。
三、建筑容积率与土地出让金之间的关系
国有土地管理部门在出让国有土地时,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对所出让的国有土地范围内新修建的建筑物,在《国有土地转让合同》中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明确规定,一是要确定主体建筑物性质和附属物性质;二是要确定建筑容积率;三是要规定建筑密度、高限和绿地比例。其中对建筑容积率的确定,是《国有土地转让合同》中一个重要的合同条款。所谓的建筑容积率,是指建筑物总面积与宗地面积之比。在宗地面积一定的情况下,建设项目的容积率越高,建设物总面积就越大,土地利用率就越高,地价也就越高,因而在国有土地出让时,房地产开发商应缴纳的土地出让金也就越高。在目前的房地产市场上,开发商的暴利主要是从增加建筑物总面积、增大容积率、逃废土地出让金的形式来赚取的,面对日益攀升的房地产市场,要进行整治和规范,可以说应当从清理改变已出让国有土地用途和建筑容积率着手。
四、增加建筑容积率后应补交土地出让金的法律依据
由于建筑容积率的增加对国有土地的地价有着实质性的影响,开发商在较低的建筑容积率的标准下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在开发过程中又通过种种手段提高建筑容积率,其行为的本质是逃废土地出让金,对于房地产行业普遍存在的这种弊端,应当采取法律的手段予以有效地打击和制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十七条规定:土地使用者需要改变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约定的土地用途的,必须取得出让方和市、县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同意,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变更协议或者重新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相应调整土地使用权出让金。2002年12月26日建设部下发的《关于加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规划管理工作的通知》第四条规定:受让人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后,必须按照《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规定的规划设计条件进行开发建设,一般不得改变规划设计条件;如因特殊原因,确需改变规划设计条件的,应当向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实施。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定程序修改控制性详细规划,并批准变更建设用地规划设计条件的,应当告知国有土地管理部门;依法应当补交土地出让金的,受让人应当依据有关规定予以补交。仅仅从上述法律和部门规章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明确,土地使用者增加建筑容积率、改变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约定的土地规划使用条件后,仅有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同意是完全不行的,还必须取得国有土地管理部门的同意,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变更协议或者重新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补交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后才能真正取得宗地的土地使用权。据了解,从我市清理工作中反映的情况来看,从2003年以来,有100余宗建设用地改变了建筑容积率,初步概算房地产开发商逃废土地出让金达数千万元,出现这样的问题,不能不说到规划行政和国有土地管理部门的失职失责。应当说,按照建设部2002年12月26日建设部下发的《关于加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规划管理工作的通知》精神,开发商申请规划变更被批准后,规划部门应当及时告国有土地管理部门,国有土地管理部门得到告知后,应当及时追缴土地出让金,如果行政职能履行到位,也不会产生现在的问题。
五、建筑容积率增加的行为属于违反《国有土地出让合同》的违约行为
在前面我们已经阐明,国有土地管理部门在出让国有土地时,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对所出让的国有土地范围内新修建建筑物,所确定的建筑容积率,是《国有土地转让合同》中一个重要的合同条款。国有土地管理部门在合同中对受让人(开发商)约定了投资总额、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建筑容积率和建筑系数等指标,主要是为了节约集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如果受让人不能满足《国有土地转让合同》约定的指标,通过增加建筑容积率达到增加建筑面积的行为,根据《合同法》确定的严格责任原则,是典型的合同违约。国有土地管理部门还可以按照合同的约定向国有土地的受让人(开发商)主张违约责任,要求其按合同约定支付违约金。
浅议审理追收土地出让金案件应注意的问题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7-07-25 16:00:00 ] 作者:何维 编辑:studa20
六、建筑容积率增加与补交土地出让金计算方式的确定
国务院下发的国发[2001]15号《关于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的通知》第二条明确规定:土地使用者需要改变原批准的土地用途、容积等,必须依法报经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对于出让土地,凡改变土地用途、容积率的,应按规定补交不同用途和容积率的土地差价。国土资源部下发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补充协议有关问题的说明》第二条第八项中规定:对受让人(开发商)在国有土地出让期限内,改变《出让合同》规定的土地用途、容积率等土地使用条件的有两种处理方式,一是由出让人收回该宗地的土地使用权后,依法重新出让。这种处理方式,对于尚未进行开发的国有土地适用。二是依法办理改变土地用途和土地使用条件批准手续后,由受让人按照批准变更时新旧土地使用条件下该宗地的土地市场差额补交土地使用权出让金。从上述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的规定中,进一步明确了因增加建筑容积率后,国有土地受让人应补缴土地出让金计算的期日和方法。在审理因增加建筑容积率应补交土地出让金的案件中,在对受让人应补交的土地出让金的计算时间和方法上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确定《国有土地转让合同》签订时约定的宗地土地出让金总额;二是要查清受让人改变国有土地用途和使用条件被批准文件的生效日期。三是要按受让人改变国有土地用途和使用条件被批准文件的生效日期的基准地价,参照改变后的建筑容积率,计算出受让人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新的土地出让金总额。四是计算出新的土地出让金总额与签订《国有土地转让合同》时约定总额的差额就是受让人(开发商)应当补交的金额。我们在审理中应当注意到四川省人民政府在下发的川府发[2005]15号文件中规定:凡是改变规划设计条件,超容积率的,必须按原楼面地价补交土地出让金。显然,川府发[2005]15号文件规定的精神与国务院、国土资源部对改变规划设计条件、超容积率应补交土地出让金的处理方式是不同的。按照下位法服从上位法的法学原理,如果国有土地管理部门按照川府发[2005]15号文件中规定的计算方式和计算出的金额提出诉讼请求的,在审理中不应予以采纳,而应当责成作为原告的国有土地管理部门变更计算方式,变更诉讼请求。2004年11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下发的《关于审理涉及国有土地使作权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五条也作出了类似的规定:受让方经出让方和市、县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改变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约定用途,当事人请求按照起诉时同种用途土地出让金标准调整土地出让金的,应予支持。
七、建筑容积率增加后受让人取得国有土地新价格的确定
土地出让金受地价的直接影响,宗地所处的区域位置不同、道路是否通达、对外交通是否便利、基础设施状况、人口密度等综合性因素都可能决定土地的商业价格。由于影响土地价格的因素众多,在不同区位,对于土地评估的方式、方法均有不同侧重。在专业地价评估中,各种影响土地价格的因素,均可以通过调整单项修正指数的方式对地价进行科学准确地评估。在解决因增加容积率而引起的补交土地出让金的诉讼案件中,显然要充分考虑建筑容积率的增加,对土地价格增加的影响因素,在案件审理中要采用修正容积率系数的方式计算土地出让金的具体数额。
一般地,按照修正容积率系数计算地价的公式为:
宗地商业地价 = 基准地价×容积率修正系数×商业用地面积
宗地住宅地价 = 基准地价×容积率修正系数×住宅用地面积
宗地地价 = 商业地价 + 住宅地价
例如:政府准备出让一宗国有土地使用权,有效面积为20000平方米。根据规划设计条件,该宗地用途为R2、C2(二类居住和二类商业用地),容积率≤1.5,建筑层数≤12,建筑高度≤36,绿地率≥35%。其中,商业建筑面积为4500平方米。该区域商业用地基准地价为900元/平方米,居住用地基准地价600元/平方米。计算过程如下:
计算商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的分摊面积
根据最有效使用原则,估价设定该宗地规划容积率为1.5.总建筑面积=20000×1.5=30000(平方米)
商业用地分摊土地面积=(4500/30000)×20000=3000(平方米)
居住用地分摊土地面积=[(30000-4500)/30000]×20000=17000(平方米)
计算商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的地价
假设区域个别因素、期日、开发程度修正系数均为1,商业用地出让年限为40年、居住用地为70年,—年期修正系数也为1.当容积率为1.5时,商业用地容积率修正系数为1.3,居住用地容积率修正系数为1.1.商业用地总价=900×1.3×3000=351(万元)
居住用地总价=600×1.1×17000=1122(万元)
估价结果:
商业用地分摊土地面积:3000平方米;土地单价:900元/平方米;土地总价:351万元,大写:人民币叁佰伍拾壹万元整
居住用地分摊土地面积:17000平方米;土地单价:600元/平方米;土地总价:1122万元,大写:人民币壹仟壹佰贰拾贰万元整(注:商业用地使用年限40年,居住用地使用年限70年)。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各个城市、乃至同城的不同城区的容积率修正系数是不相同的,它的大小和数值的最终确定是由人民政府和国有土地管理部门在该地区的土地定级与估价的技术文件中规定。本文所举例中的容积率修正系数和基准地价等不具有普遍适用性。因用地面积(以平方米为单位)的绝对数值很大,容积率修系数即使发生很小的变动,都可能使土地出让金的价格发生很大的变化。可以说,对于追收土地出让金案件审理的最终定案因素就是公正、合理地确定容积率修正系数。
第二篇:审理公告离婚案件应注意的问题
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公告案件比例提高,公告离婚案件的比例也随之攀升,2006年,淮滨法院公告离婚案件占同案由案件的七成以上。为更好的保护原告方、下落不明方的合法权益,这里,笔者结合审判实践,就审理公告离婚案件时应注意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谨供大家参考。
一、婚姻关系有效性的严格审查
修改后的《婚姻法》按婚姻的效力将婚姻划分为三大类:无效婚姻、可撤销婚姻、合法有效婚姻。法院在受理公告离婚案件时。首先要确定婚姻的有效性,无效婚姻,可撤销的婚姻在审查时没有多大难处,而对婚姻是否合法有效,由于公告离婚案件只有一方当事人到场,审查时只能以结婚证的持有与否作为依据。这也是区分合法婚姻与非法同居关系的分水岭。所以,在受理案件时,要严格审查原告方提交的结婚证这一证据。另提醒一点,在审判实践中,对案件受理后判决前是否收回结婚证,做法不一。笔者认为,结婚证对当事人一般有着特殊的重要性,在案件判决之前,法院只应在形式上审查原告方是否持有,以之作为定案由的依据,不应收回原件。是否需要收回原件,要在判决之后,根据判决结果作出收回不收回的决定。
二、审查被告是否适格
所谓公告离婚案件,就是指一方下落不明,另一方以感情破裂为由诉至法院要求离婚,法院经审查,一方确下落不明满两年,通过公告形式依法缺席判决准予离婚的离婚案件。它所依据的法律基础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如何认定夫妻感情确已破裂的若干具体意见》第十二条之规定,即一方下落不明满二年,对方起诉离婚,经公告查找确无下落的,可依法判决准予离婚。一方下落不明满二年是审理公告离婚案件的条件。这个条件有二层含义:
1、当事人存在有下落不明的事实状态;
2、下落不明的事实状态满二年。从这个条件可以看出,被告应同时具备这两层含义,不完全具备的,不为公告离婚案件的被告,审理时不能适用公告形式审理。对不具备两层含义的被告,应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处理。如被告外出音讯全无,却未满二年,可依诉讼法规定作出中止审理,以待被告出现或期限届满;对于被告外出满二年却有明确的地址的,可以邮寄送达的方式通知其应诉、出庭。
三、财产的处理认定
公告离婚案件由于只有一方当事人到场,对于财产的认定一般不易区分,由此带来财产分割的困难,财产无法分割又带来对第三人(一般为债权人或债务人)、子女的侵害。审判实践中,对财产的处理有二种做法:一种是将财产全部判给原告方;一种是按原告方的举证责任以作划分。笔者认为,二种做法均有不妥。第一种做法侵犯了被告的财产所有权;第二种做法夸大了原告方的诚信度,也违背了诉讼证明材料只有经双方质证后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的原则。结合以上两种做法,笔者认为,对于财产的认定及处理,可暂时不予考虑,即暂不分割,可指定由原告方代管,同时配以财产登记制度,限制原告方对财产处理的滥用权利,以避免事后纠纷的发生。
四、子女的抚养
失败的婚姻,导致了子女直接抚养人的单一。由于被告下落不明,直接抚养人原则上应当然归于原告,但在现实中,常出现被告方的直系亲属要求抚养并且私藏、隐匿子女的现象。法院审判时,大多根据原告方的意愿作出处理。这就强调了原告的权益,而没有注意到保护子女的合法权益。笔者以为,对于子女的抚养,如果子女已满10周岁,下落不明方的直系亲属坚决要求抚养的,又无法达成协议的,可根据亲密关系,生活时间等具体情况,以有利于子女身心健康为原则作出由被告方抚养、被告方直系亲属监护的判决。当然,双方无法达成协议,被告方直系亲属又不具备抚养条件的,法院可采取强制措施对私藏、隐匿子女的被告方直系亲属作出处理,以避免人身的不可执行性。谈到这里,不妨建议扩大探望权的主体,即建议探望权的主体不应仅仅为父或母,也可扩大到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被告方的直系亲属上;在诉讼程序上允许扩大的探望权主体单独提出诉讼,也可列为第三人。
子女的抚养,必定带来抚养费的问题。对于抚养费的问题,处理方法不一,有人认为应处理,有人认为不应处理。笔者认为,抚养费处理与否不能一概而论,要统筹兼顾,即要考虑被告方下落不明的事实状态,又要考虑子女的抚养、财产认定、分割、当地社会生活水平等多方面的因素,能处理的就处理,不能处理的可暂不处理。
五、过错赔偿的补充
修改后的《婚姻法》第四十六条及司法解释第三十条规定了损害赔偿的条件及实现可能,它对保护无过错方起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公告离婚案件中,如何体现这一法规的精神有点困难。其
一、原告作为无过错方举证困难,即使搜集有材料,但因无法质证或法院难以查证而不易认定;其二,无过错方的原告假使打赢了官司,因无法执行,而使判决成为一纸空文。所以,在审判实践中,对无过错方的诉求只能有两种
结局:要么被驳回诉求;要么被劝撤回诉求。法院对此也无奈。针对以上情况,笔者认为,为更好地保护无过错方,不妨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一)第三十条第(一)项略作修改,修改为:符合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的无过错方作为原告基于该条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损害赔偿请求的,必须在离婚诉讼的同时提出。但公告离婚案件除外,公告离婚
案件中,符合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的无过错方作为原告可在离婚后,知道或应当知道过错方下落后的一年内单独提起诉讼。
第三篇:浅论案件审理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文章标题:浅论案件审理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案件审理工作中,如何把好事实关,是每一个从事审理工作的同志必须解决好的问题。从多年的纪检监察案件审理工作实践来看,笔者认为,要做到事实清楚,应注意以下四个问题。
一、要看错误事实是否能作为处理的依据。一个违纪人员可能犯有多个错误,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错误都可以作
为处理依据,写在处分决定上。作为处理依据的错误应具备三个基本条件:
1、所犯错误应具有社会危害性。即要看行为人实施的违纪行为是否危害了党、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侵害了党纪、政纪和国家法律所调节、所保护的党内关系和社会关系。
2、所犯错误应是违犯了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以及党纪、政纪条规的有关规定,构成违犯党纪、政纪的错误。
3、所犯错误应已达到了一定危害的程度,应该追究纪律责任的错误。对于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一般不作为处理的依据。
二、要看错误事实发生的全过程是否清楚,是否符合实际。作为处分依据的每一条错误事实发生的时间、地点、情节、手段、原因、后果以及有关人员的责任等全过程都要清楚、明了。特别是对影响到定性处理的事实,哪怕是一个具体情节都要清楚。每一条错误事实必须符合客观实际,都有证据加以证明。如果作为处分决定或审查结论所依据的主要错误事实搞清楚了。对于一些不影响定性处理的细节,如果一时查不清楚,也不必纠缠,以免延误审案的进程,影响办案的效率。
三、要看错误事实中有关人员的责任是否已经区分清楚。分清责任,就是要分清在违纪案件中违纪人员应负的责任,以及责任的大小。因为对于同一错误事实,由于每个违纪人员的地位不同,所起的作用不同,应负的责任也应有所区别。责任不同,处分也就不同。特别是对于涉案人员较多的案件,主要有以下三种:
1、直接责任者,是指在其职责范围内,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对造成的损失起决定作用的人员。
2、主要领导责任者,是指在其职责范围内,对直接主管的工作不负责任,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对造成的损失负直接领导责任的人员。
3、重要领导责任者,是指在其职责范围内,对自己应管的工作或者参与决定的工作,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对造成的损失负次要领导责任的人员。
四、要处理好几个材料之间的关系:
1、调查报告、处分决定与证据材料之间的关系。调查报告、处分决定是违纪案件事实情况的综合材料。证据材料是对调查报告、处分决定所肯定或否定的错误事实,经过调查所取得的依据。因此,调查报告、处分决定应与证据材料相统一。调查报告、处分决定所认定的错误事实,必须有足够的证据来证实。否则,调查报告、处分决定就不能成立。
2、证据材料间的相互关系。错误事实所依据的证据材料之间,对错误事实的认定,应该是一致的,没有矛盾的。如果有矛盾,也要得到合理的排除,否则,证据所佐证的事实便无法认定。
3、调查报告、处分决定和本人意见之间的关系。调查报告、处分决定和本人意见之间不一致的地方应有足够的证据来证明谁的有道理。不能证明本人所提意见是有道理的或是没有道理的,应进行补充调查。
总之,审理干部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此外,还要注意养成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以求真务实的态度,认真地审阅案件材料,在违纪事实的主要情节的来龙去脉上狠下功夫,把事实搞清楚。
《浅论案件审理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浅论案件审理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四篇:审理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交通事故损害赔偿 责任主体 精神损害
一、关于赔偿主体的确认及法律适用问题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当前民事审判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关于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案件的规定(以下简称《意见》)以及公平原则、过错责任原则,交通事故案件应按机动车辆营运支配权和机动车辆的营运利益归属这两个原则确定赔偿责任主体,这一原则已在审判实践中得到广泛的认可。对车辆所有人自己驾驶车辆发生的交通事故,赔偿责任主体就很明确,但对出现下列情形的,应区分情况对待。
(一)车辆买卖未办理过户手续发生交通事故的,应由事故责任者或车辆实际占有人作为赔偿主体。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连环购车与未办理过户手续,原车主是否对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致人损害承担责任的请示的批复》、《意见》第五十二条第(五)项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的有关规定,原车主不应承担责任,应由事故责任者或车辆实际占有人作为赔偿主体。车辆买卖是动产买卖,根据《民法通则》第七十二条的规定,其财产所有权从交付时起转移,车辆过户登记只是一种产权变更的公示,此种情况下原车主已失去对车辆的管理支配权,对交通事故的发生无法控制和防范,车辆是否过户和交通事故的发生并无因果关系,赔偿主体应是车辆管理受益的人,即车辆的实际占有人。
(二)受雇人驾驶车辆发生交通事故的,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解释》第九条之规定,由雇主承担赔偿责任,应将车辆所有人列为共同赔偿责任主体。如果雇员在从事非履行职务行为时发生的交通事故,按照《解释》第九条和《民法通则》第一百零六条第二款规定,雇员和雇主作为共同赔偿主体,负连带赔偿责任,雇主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后有权向雇员追偿。对于雇员擅自将车辆借给他人驾驶发生交通事故引起赔偿诉讼的,按照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条和《解释》第九条的规定,应由雇员和借用人作为连带赔偿责任主体,由借用人承担赔偿责任,雇员负连带赔偿责任。对于雇员驾驶的车辆被其他人擅自驾驶发生交通事故的,只要有证据证明雇员无管理上的责任,车主和雇员不承担赔偿责任,由非法驾驶人承担赔偿责任,否则,依照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零六条第二款、第一百三十条或第一百三十二条,以及《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和《人身损赔解释》第九条规定,应将车辆所有人,雇员和非法驾驶人列为共同赔偿主体,由非法驾驶人承担赔偿责任,雇员和车主(所有人)负连带赔偿责任,并有权追偿。
(三)被盗车辆发生交通事故的应由肇事人作为赔偿责任主体,因交通事故的发生是因盗窃者的盗窃犯罪行为所致,并非车辆所有人的正常管理行为所致,在车辆被盗走期间车辆的实际支配权掌握犯罪嫌疑人手中,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被盗机动车辆肇事后由谁承担损害赔偿责任问题的批复》对此亦有明确规定。
(四)车辆质押情形下发生交通事的,应由车辆实际占有人作为赔偿主体。车辆作为质押物的情况很普遍,车辆被质押后,所有人丧失了对车辆的占有权和支配权,车辆的管理受益权转移到了质押权人。
(五)出租、出借他人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的,包括明知对方无驾驶执照或饮酒,以及转借(租)发生的情况,应将车辆所有人和承租人、借用人共同赔偿主体。因车辆所有人将车辆租借给他人使用,是基于利益关系或信任关系自主支配车辆使用权,在此情况下,车辆所有人、承租人和借用人都是运行支配者,同样也是运行利益的享受者。因此,在发生交通事故赔偿诉讼后,应认定出借人或出租人在对车辆的管理上存在瑕疵。
(六)挂靠车辆发生交通事故的,应将车辆所有人、驾驶人和被挂靠单位列为共同赔偿责任主体。所谓挂靠,是指车辆为个人出资购买,但挂靠于某个具有运输经营权的企业,以企业的名义进行运营。被挂靠单位收取了管理费或得到经济利益的,应认为是运行利益的享受者,对挂靠车辆发生事故的损害赔偿应与实际所有人负连带责任;如被挂靠单位未收取管理费或未取得其他利益,虽不是车辆的管理受益者,但其在挂靠管理义务上仍存在疏漏。以下几种情形例外:
第一,为汽车运输公司驾驶出租车,利润上交,按月领工资的,如发生交通事故诉讼应由汽车运输公司作为赔偿责任主体。
第二,驾驶人系承包汽车运输公司所有的机动车辆,每月上交一定利润,对外以公司名义营运的,应由驾驶人(承包者)和发包方汽车运输公司作为共同赔偿责任主体,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第三,对前述第二点承包人又招聘他人驾驶营运的,如发生了交通事故纠纷,应将肇事者(被聘驾驶员)和发包方汽车运输公司及承包人一并作为共同赔偿责任主体,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七)分期付款所购车辆发生交通事故的,应将购买人作为赔偿主体。分期付款购车,是动产交易普遍采
用的一种方式,即买方只需按约定首付款后,即取得车辆的占有和使用权利,并在约定期限内分期支付车辆价款,出卖人保留对车辆的所有权,购买人违约时,出卖人可以取回车辆。因此,出卖人保留的仅仅是在购买人违约情况下的取回权,对车辆的占有、使用和收益权完全由购买人享有。故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购买人使用分期付款购买的车辆从事运输,因交通事故造成他人
财产损失,保留车辆所有权的出卖方不应承担民事责任的批复》规定,将购买人作为赔偿主体,由其承担赔偿责任。
(八)在维修、保管中发生交通事故的,应由维修人、保管人作为赔偿主体。根据《合同法》有关保管合同和加工承揽合同的规定,此时的车辆所有人暂时失去了对车辆的管理权,修理人、保管人依合同取得了对该车的实际控制支配权。
(九)套牌车辆发生交通事故的损害赔偿问题。车辆牌号是车辆管理机关的一种行政管理行为,车辆牌号具有唯一性和排它性,对车辆的套牌行为法律是明令禁止的。对出现下列情形的,应分别依照相关法律规定进行处理。
---车牌的所有者允许他人套用自己车号牌的,套用该号牌的车辆发生事故造成他人人身和财产损失的,受害人可以将车牌的所有人和套用人同时作为被告,要求其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套牌者的行为已侵害了车牌所有者的专有权和信用权,对其造成经济损失的,车牌所有者可以提起民事诉讼,请求人民法院判令其停止使用套牌号码,并赔礼道歉和赔偿各种经济损失,同时还可以要求车辆管理机构对违法套牌者依法予以打击。
(十)免费乘车发生交通事故的损害赔偿问题。根据法律和政策的规定可以享受免费乘座公共交通工具的人,在乘座交通工具时发生交通事故的损害赔偿,应根据《合同法》中运输合同和《民法通则》及《解释》等相关条款的规定,以肇事单位或管理单位作为赔偿责任主体。
二、关于发生交通事故车辆损失的处理问题
我国民法理论一般把损失分为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民法通则和最高院关于该问题的批复都没有使用间接损失这一概念,但可得利益损失是应当赔偿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交通事故中的财产损失是否包括被损车辆停运损失问题的批复》明确规定,“…在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中,如果受害人以被损车辆已用于货物运辆或者旅客运输经营活动,要求赔偿被损车辆修复期间的停运损失的,交通事故责任者应予赔偿”。可见,交通事故中的财产损失包括被损车辆停运损失、车辆修复期间的停运损失,属于因交通事故遭受的其他重大损失,应当列入赔偿范围。因此,在处理这类问题时,应按照《民法通则》第一百一十七条第二款、第三款的规定进行处理。
三、关于精神抚慰金的赔偿问题
精神抚慰金就是对精神损害的赔偿金,这里仅就交通事故构成犯罪时民事诉讼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不同处理来阐述。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范围问题的规定》明确了对于因精神损害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不予受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是否受理刑事案件被害人提起精神损害赔偿民事诉讼的批复》规定,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或另行提起民事诉讼时要求精神损害赔偿的,均不予受理。并且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九条以及《解释》第十八条、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九条的规定有自相矛盾的地方。根据《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九条以及《解释》第十八条第一款、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九条的规定可以理解为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已经从精神抚慰金变为财产损害赔偿项目,因此当事人请求了残疾赔偿金或死亡赔偿金后不得再请求精神损害赔偿。但《解释》第十八条第二款规定,精神损害抚慰金的请求权,不得让与或者继承,赔偿义务人已经以书面方式承诺给予金钱赔偿,或者赔偿权利人已经向人民法院起诉的除外。据此又可以理解为精神损害赔偿是可以请求的。就此问题前述两个规定和两个解释之间存在明显矛盾,特别是在一个交通事故里有多个受害人,当部分受害人直接提起民事诉讼,而部分受害人进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时,对案件的处理极容易造成同一法院同一事件形成不同判决结果的尴尬局面。笔者认为交通事故犯罪嫌疑人接受了刑罚惩罚不足以吞并精神损害赔偿的功能,否则有立法怂恿犯罪的嫌疑。
第五篇:审理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审理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
交通事故损害赔偿 责任主体 精神损害
一、关于赔偿主体的确认及法律适用问题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当前民事审判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关于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案件的规定(以下简称《意见》)以及公平原则、过错责任原则,交通事故案件应按机动车辆营运支配权和机动车辆的营运利益归属这两个原则确定赔偿责任主体,这一原则已在审判实践中得到广泛的认可。对车辆所有人自己驾驶车辆发生的交通事故,赔偿责任主体就很明确,但对出现下列情形的,应区分情况对待。
(一)车辆买卖未办理过户手续发生交通事故的,应由事故责任者或车辆实际占有人作为赔偿主体。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连环购车与未办理过户手续,原车主是否对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致人损害承担责任的请示的批复》、《意见》第五十二条第(五)项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的有关规定,原车主不应承担责任,应由事故责任者或车辆实际占有人作为赔偿主体。车辆买卖是动产买卖,根据《民法通则》第七十二条的规定,其财产所有权从交付时起转移,车辆过户登记只是一种产权变更的公示,此种情况下原车主已失去对车辆的管理支配权,对交通事故的发生无法控制和防范,车辆是否过户和交通事故的发生并无因果关系,赔偿主体应是车辆管理受益的人,即车辆的实际占有人。
(二)受雇人驾驶车辆发生交通
事故的,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解释》第九条之规定,由雇主承担赔偿责任,应将车辆所有人列为共同赔偿责任主体。如果雇员在从事非履行职务行为时发生的交通事故,按照《解释》第九条和《民法通则》第一百零六条第二款规定,雇员和雇主作为共同赔偿主体,负连带赔偿责任,雇主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后有权向雇员追偿。对于雇员擅自将车辆借给他人驾驶发生交通事故引起赔偿诉讼的,按照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条和《解释》第九条的规定,应由雇员和借用人作为连带赔偿责任主体,由借用人承担赔偿责任,雇员负连带赔偿责任。对于雇员驾驶的车辆被其他人擅自驾驶发生交通事故的,只要有证据证明雇员无管理上的责任,车主和雇员不承担赔偿责任,由非法驾驶人承担赔偿责任,否则,依照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零六条第二款、第一百三十条或第一百三十二条,以及《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和《人身损赔
解释》第九条规定,应将车辆所有人,雇员和非法驾驶人列为共同赔偿主体,由非法驾驶人承担赔偿责任,雇员和车主(所有人)负连带赔偿责任,并有权追偿。
(三)被盗车辆发生交通事故的应由肇事人作为赔偿责任主体,因交通事故的发生是因盗窃者的盗窃犯罪行为所致,并非车辆所有人的正常管理行为所致,在车辆被盗走期间车辆的实际支配权掌握犯罪嫌疑人手中,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被盗机动车辆肇事后由谁承担损害赔偿责任问题的批复》对此亦有明确规定。
(四)车辆质押情形下发生交通事的,应由车辆实际占有人作为赔偿主体。车辆作为质押物的情况很普遍,车辆被质押后,所有人丧失了对车辆的占有权和支配权,车辆的管理受益权转移到了质押权人。
(五)出租、出借他人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的,包括明知对方无驾驶执
照或饮酒,以及转借(租)发生的情况,应将车辆所有人和承租人、借用人共同赔偿主体。因车辆所有人将车辆租借给他人使用,是基于利益关系或信任关系自主支配车辆使用权,在此情况下,车辆所有人、承租人和借用人都是运行支配者,同样也是运行利益的享受者。因此,在发生交通事故赔偿诉讼后,应认定出借人或出租人在对车辆的管理上存在瑕疵。
(六)挂靠车辆发生交通事故的,应将车辆所有人、驾驶人和被挂靠单位列为共同赔偿责任主体。所谓挂靠,是指车辆为个人出资购买,但挂靠于某个具有运输经营权的企业,以企业的名义进行运营。被挂靠单位收取了管理费或得到经济利益的,应认为是运行利益的享受者,对挂靠车辆发生事故的损害赔偿应与实际所有人负连带责任;如被挂靠单位未收取管理费或未取得其他利益,虽不是车辆的管理受益者,但其在挂靠管理义务上仍存在疏漏。以下几种
情形例外:
第一,为汽车运输公司驾驶出租车,利润上交,按月领工资的,如发生交通事故诉讼应由汽车运输公司作为赔偿责任主体。
第二,驾驶人系承包汽车运输公司所有的机动车辆,每月上交一定利润,对外以公司名义营运的,应由驾驶人(承包者)和发包方汽车运输公司作为共同赔偿责任主体,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第三,对前述第二点承包人又招聘他人驾驶营运的,如发生了交通事故纠纷,应将肇事者(被聘驾驶员)和发包方汽车运输公司及承包人一并作为共同赔偿责任主体,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七)分期付款所购车辆发生交通事故的,应将购买人作为赔偿主体。分期付款购车,是动产交易普遍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