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审理角度谈案件调查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最终版)

时间:2019-05-15 02:49: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审理角度谈案件调查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最终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审理角度谈案件调查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最终版)》。

第一篇:从审理角度谈案件调查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最终版)

从审理角度谈案件调查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认识案件审理工作

1、概念:是指审理人员按照有关规定,对违纪案件的审核处理工作。是案件查处工作的必经程序

2、三大任务

案件审理工作、申诉复查、行政复议行政应诉工作。党政纪处分类案件包含本级自办案件、下级报批案件、备案案件、征求意见案件、上级机关及本级领导交办案件等。

3、作用: • • 审核把关

对于案件检查部门而言,审理工作是查漏补缺,是纪检监察机关内部对查办的案件的自我完善环节。• 参谋助手

对于纪委常委会和监察局局长办公会而言,审理部门是参谋助手。• 监督保障

案件审理工作是保障被调查人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

4、基本要求

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手续完备、程序合法。

“二十四字”基本要求是审理工作履行职能的重要依据和基本标准

二、案件审核的主要内容及应注意的问题

审理工作要“严把三关”──把好事实证据关、把好定性处理关、把好手续程序关。

(一)形式审核(程序审核、初步审核、要件审核)条规依据:

中纪委33号文件、《陕西省纪检监察机关审理违纪案件工作程序暂行规定》(陕纪办发[2010]12号)第十三条均规定,案件审理部门应自收到移送的材料之日起三日内进行形式审核。

形式审核的内容:

着重审核相关部门移送、报送的材料是否齐全、案卷装订是否规范等。

这里主要讲一下本级自办案件应具备的材料:

1、案件移送审理登记表

应有移送检查室意见、分管领导意见及移交人签名。

2、案件移送审理程序登记表

应注明是否采取两规、两指措施,采取措施是否履行报批程序,是否由有权机关审批,对于涉案款物如何处理,案件处理意见等。

3、主卷中应具备的基本材料(初核、立案程序)(1)案件线索来源材料(反映信、领导批示等)(2)案件初步核实(审查)呈批表(3)初核(查)报告

(4)立案呈批报告(立案审批表)

(5)关于立案的会议纪要(6)立案决定书(监察通知书)

(7)如采取“两规”“两指”措施,应附相关的呈批表(采取措施呈批表、延期呈批表、解除措施呈批表等)

(8)如对违纪款物予以暂扣的,应附暂扣单据。(9)调查报告。(10)违纪事实材料

(11)违纪人对违纪事实材料签署的意见

(12)调查组关于违纪人所提意见的说明(违纪人对违纪事实有异议时使用)

(13)承办案件检查室的室务会意见

4、证据材料卷

审核结果:如所报送材料符合要求,即正式受理,并办理受理手续(填写案件移送审理登记表),并抄送案件监督管理部门备案;对于不符合移送条件的,可要求案件承办部门补送相关材料。

应注意的事项:

1、初核(初查)报告、调查报告落款应有初核(初查)人、调查人员的亲笔签名。

2、违纪事实材料落款应为调查组。

3、不应忽视解除“两规”“两指”措施或暂停职务等措施的相关审批材料。

4、暂扣违纪款物的,应附暂扣单据。

5、凡调查所涉及的人、事及涉案款物,在调查报告、检查

室室务会意见中都应有结论。如不处理、从轻、从重处理、收缴或不予收缴等,都应说明理由。

6、装订证据材料卷时,建议按违纪人身份材料、谈话笔录、其他言证、书证等的顺序排列。

如违纪事实有多个的,建议证据材料按问题分别装卷。

(二)实体审核

主要是围绕违纪构成要件展开,包括对证据的鉴别使用、对案件事实的认定、确定违纪性质及量纪处理。

一是对证据的鉴别使用及对案件事实的认定(事实证据关)证据是判断事实的依据。证据有三个显著的特点:

① 证据的客观性,是指证据是事物的客观反映。

② 证据的关联性,是指证据是与案情有内在联系的事实。③ 证据的合法性,是指收集证据必须合法,必须按照法定的程序,通过正常的途径,运用正当的手段,采取正确的方法去获得证据。没有通过合法手段收集的证据,不能作为有效证据来使用。

应注意的几点

A、取证的程序要合法 B、证据的来源要合法 C、证据的形式要合法 关于证据的使用

证据确凿就是指处分决定或审查结论所依据的违纪事实,都

有确实、充分的证据予以证明。

证据确凿的标准: A、证据必须真实;

B、证据必须与案件有内在的联系; C、证据必须充分;

用间接证据定案,证据之间必须形成一个完整的证明体系(证据链条),这个体系之间不能有矛盾,如果有矛盾应得到合理的排除,否则不能定案。

对证据审核后的处理

1、提出补充调查(补证)意见

省纪委《办法》第十六条规定,审理过程中,需要与案件承办部门交换意见的,由案件审理部门负责人和承办人与案件承办部门负责人沟通协商。需个别补充证据的,案件审理部门提出意见后由案件承办部门办理。

要形成书面补证意见,列明补充调查的理由及内容。

2、关于中止审理

省纪委《办法》第十六条规定,对于案件主要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案件审理部门提出意见,经分管审理与分管案件工作的领导沟通后,中止审理,将案卷材料退回案件承办部门补充调查。

对于中止审理的,审理部门应形成中止审理报告,经分管案件审理工作的领导批准。同时还要形成书面意见,列明补充调查的理由及内容。

3、认定违纪事实。需关注的问题:

1、证明违纪人主体身份、任职等情况的证据不全。主要是确定被调查人是否纪检监察机关的管辖对象(中共党员、监察对象),明确立案调查的审批权限,明确案件定性、对本人违纪责任如何划分及处分时应履行什么批准程序等。

取此类证据时应注意:

首先,所调取的材料应能全面反映违纪人的基本情况及工作经历,包括其在人大、政协等单位的任职情况。如入党志愿书、干部任免审批表、任免文件、职责分工文件等。

其次,所调取的资料应由权威部门出具且具有一定效力。如在了解违纪人任职及分工情况时,应调取正式文件。这样更能体现其所任职务、任职时间、任命机关、具体分工等内容。

关于监察对象的界定

当前公务员的范围主要是以下七类机关的工作人员:(1)中国共产党机关的工作人员;(2)人大机关的工作人员;(3)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4)政协机关的工作人员;(5)审判机关的工作人员;(6)检察机关的工作人员;(7)民主党派机关的工作人员。

以上机关中的工勤人员不属于公务员范围。

2010年修改后的新《行政监察法》将监察对象进一步明确界定为以下四类:

(1)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2)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

(3)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组织及其从事公务的人员;

(4)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委托从事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组织及其从事公务的人员。

认定是否监察对象,不是依据其本人的身份,而是以其是否具有履行管理公共事务的职能为划分标准。(农村村委会、社区居委会等工作人员是否具有履行管理公共事务的职能可参考《纪律处分条例》第九十五条有关规定)

2、取证中应履行有关审批手续,不得有变相逼供、诱供、指证等行为。

3、复印件应有出处、复印人签名、原件保存单位盖章等。

4、谈话笔录应有谈话人及被谈话人签名,证明材料应有证明人身份介绍等。

二是关于党政纪条规适用(定性处理关)目前常用的党政纪条规

党纪:《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及相关单行性规定 政纪:《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条例》等

党政纪条规适用主要解决的问题

定性与量纪。

定性,是在查清案件事实的前提下,解决被调查人的行为是否构成违纪行为和构成什么违纪行为的问题。

量纪,是在准确定性的基础上,解决对违纪的党员和党组织是否应给予党纪处分和给予何种处分的问题。

定性是量纪的前提,量纪是定性的归宿。定性不准,量纪必然不当;定性准确,量纪不当,案件也不可能得到正确处理。

1、关于定性 原则与步骤 A、定性原则 合法原则。公正原则。

疑似从无原则。指对因证据不足而不能认定的行为从无处理。包括以下内容:

(1)可能实施违纪行为,但无确实、充分的证据证明时,应按无违纪行为处理。

(2)可能犯了数种违纪行为,但能够查证属实的只有其中一种或几种,应按查证属实的一种或几种处理。

(3)可能犯有较重的违纪行为,但能够查证属实的只是较轻的行为,应按较轻的行为认定。

(4)被调查人可能是共同违纪的为首者,但无确实、充分的证据证明时,不应按为首者处理。

B、定性的步骤

筛选案件事实;找出适用的条款;确定具体违纪行为名称。关于违纪的四个构成要件(1)违纪主体

可分为一般主体和特殊主体、单一主体和复杂主体。一般主体:具有责任能力的党组织和党员。如盗窃、行贿、走私等违纪行为。

特殊主体:除具备责任能力外,还必须具备特定的身份。这里所说的特定的身份,包括特定的职务、特定的职业、特定的法律义务等。如受贿行为(党和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其他从事公务的人员中的党员);违法贷款行为(金融工作人员中的党员);拒不承担抚养教育义务行为的主体必须是(法律上负有抚养教育义务的党员)。

单一主体:违纪主体为一人的。

复杂主体:违纪主体为二人及以上的。(共同违纪)关于单位违纪

从客观方面看,一是经单位决策机构集体共同研究作出的决定,二是由公司、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或机关、团体、事业单位的负责人作出的决定。单位内人员盗用单位名义实施违纪行为,违纪所得归个人所有的,应以个人违纪论处。

单位违纪应追究主要责任者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中的党员的责任。

(2)违纪客体

是指违纪行为所侵犯的党内关系和社会关系。

(3)主观方面 包括故意和过失。(4)客观方面

指《党纪处分条例》规定的侵犯某种客体的客观事实。包括危害行为、危害结果等。其中,危害行为是一切违纪行为所必须具备的要件,是整个违纪构成的核心。有两种基本形式:作为(贪污、盗窃、走私等)和不作为(如遗弃家庭成员)。有些违纪行为既可以由作为形式构成,也可以由不作为形式构成,如虐待家庭成员行为,可以打骂等、也可以不给饭吃、不给治病等。

危害结果:指危害行为对客体造成的损害事实。主要有:直接结果与间接结果。

直接结果对定性、量纪都有影响,而间接结果主要对量纪有影响。

关于比照与参照

比照是指对于《党纪处分条例》《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没有规定但危害党、国家和人民利益,确需追究党纪责任的违纪行为,比照《党纪处分条例》分则及《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中最相类似的条款处理的制度。

《党纪处分条例》第29条规定:需要比照处理的案件,按照处分党员批准权限的规定,应当由省(部)级党委、纪委批准处理的案件,报请中央纪委批准(上延一级);应当由省(部)级以下党委、纪委批准处理的案件,由省(部)级纪委(不含副省级市纪委)批准并报中央纪委备案。

几种常见易混违纪行为的区分

贪污(第83条)与非法占有(第72条)

A、侵犯的客体不同(职务行为的廉洁性和公共财物的所有权;公私财物的所有权)

B、对象不同(公共财物;公私财物)

C、主体不同(党和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受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党和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其他从事公务的人员)

D、行为方式不同(贪污: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非法占有:非法占有非本人经管的公私财物,或以购买时象征性地支付款项等方式非法占有公私财物,或无偿、象征性地支付报酬接受服务、使用劳务)

贪污公款(第83条)与挪用公款(第94条)

A、客体不同(党和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和公共财物的所有权;党和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和公款的占有、使用、收益权)

B、对象不同(公款及所有公物;公款和特定款物)C、手段不同(采取侵吞、窃取、骗取等方法,将公共财物非法据为己有;未经合法批准,擅自动用公款归个人使用)

D、目的不同(非法永久占有;非法暂时使用公款)挪用公款与挪用资金(第99条)

A、对象不同(公款;本单位资金,既有公款也有私款)B、主体不同(党和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受委托管理和经营国有财产的工作人员中有共产党员;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非国

家工作人员中的党员)

受贿与收受礼品

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收受他人钱物是否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

个人受贿与单位受贿(第89条)A、主体不同

注意:单位受贿行为的主体是国有单位(党和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公司、事业单位、人民团体),非国有单位不构成本行为的主体

B、主观方面不同(意志、实施)C、受贿财物的归属不同

D、客观方面的表现不尽相同(个人索贿不论是否为他人谋取利益均构成受贿、单位受贿必须情节较重才构成违纪)

2、关于量纪

量纪原则:以事实为根据,以党政纪条规为准绳

1、严格依照党政纪条规规定,选定与违纪行为相适应的量纪幅度。

2、综合违纪中的不同情节(加重、从重、从轻、减轻),依照有关规定,决定实际执行的处分。

(1)加重、减轻处分情节的适用

指在《党纪处分条例》分则中规定的违纪行为应当受到的处分幅度以上或以下,加重或减轻一档给予处分。

(2)从重、从轻处分情节的适用

指在《党纪处分条例》分则中规定的违纪行为应当受到的处分幅度内,给予较重或较轻的处分。

量纪的制度

1、重犯从重处理制度

重犯,指故意违纪受到党纪处分后又犯应当受到党纪处分的故意违纪。

2、合并处理制度

指对违纪党员一人犯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应当受到党政纪处分的违纪行为,分别定性量纪后,按照规定的原则,合并起来决定应当执行的处分。

党纪合并处理的原则:

一是限制加重原则,即以其中最高的处分为基础,加重一档执行的处分。

二是吸收原则,即选择其中最高的处分执行。该原则只适用于其中一种违纪行为应当受到开除党籍处分的违纪党员。

政纪合并处理的具体方法

《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第10条规定:

一是应当给予的处分种类不同的,执行其中最重的处分(吸收原则)。

二是应当给予撤职及以下多个相同种类处分的,执行该处分,并在该处分一个处分期以上(不含本数,且高出的期限应当以月来计算),多个处分期之和以下,决定执行的处分期,但处分期最长不得超过48个月。

3、主动交代从宽处理制度 关于共同违纪的处理

共同违纪是指二人以上(含二人)共同违纪。对共同违纪人的处分 党纪处分

对为首者,除分则中另有规定的以外,从重处分。(条例第27条第一款)

对其他成员的处分,根据其在共同违纪中所起的作用和应负的责任,分别处分。(第27条第一款)

政纪处分

《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第11条规定,行政机关公务员2人以上共同违法违纪,需要给予处分的,根据各自应当承担的纪律责任,分别给予处分。

第12条规定,在2人以上的共同违法违纪行为中起主要作用的,应当从重处分。

对于经济方面的共同违纪,按照个人所获得的数额及其所起作用,分别处分。对于违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团违纪的总数额处分。对其他共同违纪的为首者,情节严重的,按照共同违纪的总数额处分;情节不够严重的,按照个人所数额处分;对于其他共同违纪人,按照个人所得数额处分。

三、正确处理审核、监督与服务的关系

审核即是监督

主要体现在对案件办理程序、办理过程、采取相关措施情况、保障被调查人合法权益等方面

监督是相互的

要增强服务意识,加强相互协作,共同为案件质量负责。

第二篇:审理公告离婚案件应注意的问题

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公告案件比例提高,公告离婚案件的比例也随之攀升,2006年,淮滨法院公告离婚案件占同案由案件的七成以上。为更好的保护原告方、下落不明方的合法权益,这里,笔者结合审判实践,就审理公告离婚案件时应注意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谨供大家参考。

一、婚姻关系有效性的严格审查

修改后的《婚姻法》按婚姻的效力将婚姻划分为三大类:无效婚姻、可撤销婚姻、合法有效婚姻。法院在受理公告离婚案件时。首先要确定婚姻的有效性,无效婚姻,可撤销的婚姻在审查时没有多大难处,而对婚姻是否合法有效,由于公告离婚案件只有一方当事人到场,审查时只能以结婚证的持有与否作为依据。这也是区分合法婚姻与非法同居关系的分水岭。所以,在受理案件时,要严格审查原告方提交的结婚证这一证据。另提醒一点,在审判实践中,对案件受理后判决前是否收回结婚证,做法不一。笔者认为,结婚证对当事人一般有着特殊的重要性,在案件判决之前,法院只应在形式上审查原告方是否持有,以之作为定案由的依据,不应收回原件。是否需要收回原件,要在判决之后,根据判决结果作出收回不收回的决定。

二、审查被告是否适格

所谓公告离婚案件,就是指一方下落不明,另一方以感情破裂为由诉至法院要求离婚,法院经审查,一方确下落不明满两年,通过公告形式依法缺席判决准予离婚的离婚案件。它所依据的法律基础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如何认定夫妻感情确已破裂的若干具体意见》第十二条之规定,即一方下落不明满二年,对方起诉离婚,经公告查找确无下落的,可依法判决准予离婚。一方下落不明满二年是审理公告离婚案件的条件。这个条件有二层含义:

1、当事人存在有下落不明的事实状态;

2、下落不明的事实状态满二年。从这个条件可以看出,被告应同时具备这两层含义,不完全具备的,不为公告离婚案件的被告,审理时不能适用公告形式审理。对不具备两层含义的被告,应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处理。如被告外出音讯全无,却未满二年,可依诉讼法规定作出中止审理,以待被告出现或期限届满;对于被告外出满二年却有明确的地址的,可以邮寄送达的方式通知其应诉、出庭。

三、财产的处理认定

公告离婚案件由于只有一方当事人到场,对于财产的认定一般不易区分,由此带来财产分割的困难,财产无法分割又带来对第三人(一般为债权人或债务人)、子女的侵害。审判实践中,对财产的处理有二种做法:一种是将财产全部判给原告方;一种是按原告方的举证责任以作划分。笔者认为,二种做法均有不妥。第一种做法侵犯了被告的财产所有权;第二种做法夸大了原告方的诚信度,也违背了诉讼证明材料只有经双方质证后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的原则。结合以上两种做法,笔者认为,对于财产的认定及处理,可暂时不予考虑,即暂不分割,可指定由原告方代管,同时配以财产登记制度,限制原告方对财产处理的滥用权利,以避免事后纠纷的发生。

四、子女的抚养

失败的婚姻,导致了子女直接抚养人的单一。由于被告下落不明,直接抚养人原则上应当然归于原告,但在现实中,常出现被告方的直系亲属要求抚养并且私藏、隐匿子女的现象。法院审判时,大多根据原告方的意愿作出处理。这就强调了原告的权益,而没有注意到保护子女的合法权益。笔者以为,对于子女的抚养,如果子女已满10周岁,下落不明方的直系亲属坚决要求抚养的,又无法达成协议的,可根据亲密关系,生活时间等具体情况,以有利于子女身心健康为原则作出由被告方抚养、被告方直系亲属监护的判决。当然,双方无法达成协议,被告方直系亲属又不具备抚养条件的,法院可采取强制措施对私藏、隐匿子女的被告方直系亲属作出处理,以避免人身的不可执行性。谈到这里,不妨建议扩大探望权的主体,即建议探望权的主体不应仅仅为父或母,也可扩大到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被告方的直系亲属上;在诉讼程序上允许扩大的探望权主体单独提出诉讼,也可列为第三人。

子女的抚养,必定带来抚养费的问题。对于抚养费的问题,处理方法不一,有人认为应处理,有人认为不应处理。笔者认为,抚养费处理与否不能一概而论,要统筹兼顾,即要考虑被告方下落不明的事实状态,又要考虑子女的抚养、财产认定、分割、当地社会生活水平等多方面的因素,能处理的就处理,不能处理的可暂不处理。

五、过错赔偿的补充

修改后的《婚姻法》第四十六条及司法解释第三十条规定了损害赔偿的条件及实现可能,它对保护无过错方起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公告离婚案件中,如何体现这一法规的精神有点困难。其

一、原告作为无过错方举证困难,即使搜集有材料,但因无法质证或法院难以查证而不易认定;其二,无过错方的原告假使打赢了官司,因无法执行,而使判决成为一纸空文。所以,在审判实践中,对无过错方的诉求只能有两种

结局:要么被驳回诉求;要么被劝撤回诉求。法院对此也无奈。针对以上情况,笔者认为,为更好地保护无过错方,不妨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一)第三十条第(一)项略作修改,修改为:符合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的无过错方作为原告基于该条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损害赔偿请求的,必须在离婚诉讼的同时提出。但公告离婚案件除外,公告离婚

案件中,符合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的无过错方作为原告可在离婚后,知道或应当知道过错方下落后的一年内单独提起诉讼。

第三篇:从诉讼角度谈税务行政处罚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从诉讼角度谈税务行政处罚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玉环县地税局 袁必生

行政处罚因其强制性和制裁性,容易引发行政争议,税务行政处罚需要高度重视相关法律规定,规范执法程序,减少行政争议,具体来说应注意经下几个方面:

一、行政处罚主体必须是法定的组织

根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以下组织具有行政处罚权:

㈠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

并非全部行政机关都有行政处罚权,行政机关是否具有行政处罚权,必须由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并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没有明确规定的就没有处罚权。根据《行政处罚法》第二十条规定,行政处罚由违法行为发生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管辖。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因此,当法律、法规和规章对级别管辖未作规定或规定不明确时,可以推定管辖权归县级以上行政机关。比如:对违反《税收征管法》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征管法》第五章法律责任中规定由应税务机关予以行政处罚,未明确规定应由那一级税务机关行使,笔者认为在《征管法》实施细则出台前应理解为由县级以上税务机关行使处罚权,稽查局无处罚权。而实施细则出台后,细则中明确规定税务机关包括稽查局,稽查局专司偷、逃、抗、骗案件的查处,据此,稽查局对偷、逃、抗、骗税款行为拥有处罚权。

㈡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

行政机关依照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规定,可以在其法定权限内委托符合规定条件的组织实施行政处罚。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第一委托必须有规章以上依据,因此行政处罚权一般不能委托。第二受委托的组织必须符合以下条件,一要是依法成立的管理公共事务的事业组织,二要具有熟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业务的工作人员,三对违法行为需要进行技术检查或者技术鉴定的,应当有条件组织进行相应的技术检查或者技术鉴定。第三行政机关不得委托其他组织或个人实施行政处罚。第四受托组织不得再委托其他任何组织或个人实施行政处罚。

㈢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没有行政处罚权的组织,经法律、法规授权,可以拥有行政处罚权。如《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七十四条规定:“本法规定的行政处罚,罚款额在二千元以下的,可以由税务所决定。”税务所就是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具有行政处罚主体资格。

二、行政处罚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行使

行政处罚权的取得和行使必须要有法律、法规的明确授权。新《征管法》实施细则颁布以前,在税务行政诉讼中法院多次判决稽查局败诉,就是因为法律、法规未明确授权。

比如,《会计法》规定,违反《会计法》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予以处罚。因此,县级以下财政部门就不能进行处罚,其他部门(如税务部门)也不能根据《会计法》进行行政处罚;

《税收征管法》规定,违反《征管法》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由税务机关进行处罚。如果财政部门对偷、逃、抗、骗税款行为进行行政处罚就是违法的;

再比如《征管法》规定对罚款额在2000元以下的行政处罚,可由税务所作出,如果税务所作出3000元的罚款,就是违法的。

三、作出行政处罚的证据必须充分

“主要证据不足”是人民法院判决撤销具体行政行为的第一项标准。由于行政机关在行政诉讼中负有举证责任,因此,主要证据一般应由行政机关提供,且是人民法院审查的重点。

根据《行政诉讼法》有关规定,行政机关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后自行收集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合法的根据;复议机关在复议过程中收集和补充的证据也不能作为人民法院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的根据。也就是说只有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取得的证据才可以作为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或确认其合法的依据。另外,在违法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后,行政机关改变原处罚决定,若被告不撤诉,行政机关仍要败诉。所以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必须取得充分的证据,事后补救是来不及的。

四、在作出行政处罚时适用法律要准确

“适用法律、法规错误”是法院判决撤销具体行政行为的第二项标准。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时依据法律、法规,参照规章,(具体审查标准是“合法、有效”)参考其他规范性文件,(具体审查标准是“合法、有效并合理、适当”)所以在作出行政处罚时所引用的处理依据,必须是法律、法规或者是与法律法规不相抵触的规章或其规范性文件,并应当注明文件名称、文号和有关条款。

法律适用的一般原则: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特别规定优于一般规定(前提:同一机关制定)、实体从旧与程序从新规则(在遇到疑难问题时要选择对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更为有利的法律规定)

以下情况属适用法律、法规错误:一是应当适用甲法,却套用了乙法。如对私营企业征收了企业所得税。二是适用了无权适用的法律、法规。如税务部门根据《会计法》而不是根据《征管法》对不按规定设置帐薄进行了处罚。三是应同时适用数个法律、法规,但却没有全部适用。如未按规定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应按《个人所税法》第八条(法定义务)及《征管法》第六十九条(法律责任)进行处罚,却只适用了《个人所税法》。四是应同时适用一个法律的数个条款而只适用了其中的一条或部分条款。如税务所对纳税人迟申报处以50元罚款,应根据《征管法》第六十条和第七十四条,却只引用了第60条等)五是应当适用甲法某条款的,却用了其它条款。六是引用了已失效或者未生效的法律、法规。七是引用了同上位法相抵触的规章或者其它规范性文件,这要特别引起注意。

五、行政处罚要避免显失公正

显失公正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㈠行政处罚畸轻或畸重。行政处罚要错罚相当,错罚相当指的是行政机关在实施行政处罚时,应依据违法行为的性质、情节以及违法行的社会危害的大小等案件事实确定相应的处罚种类和幅度。特别注意案件有无法定从轻、减轻和免予处罚或者是法定应当从重处罚的情形。

㈡同等情况,不同处罚。如甲和乙均因未按规定时间办理纳税申报而违反《征管法》,二人违法事实和情节完全相同,但税务机关对甲只罚款50元,对乙却罚款2000元,此即属同等情况不同处罚。

㈢不同情况,相同处罚。如甲和乙均因未按规定时间办理纳税申报而违反《征管法》,甲迟报30天,应缴税款10000元,乙迟报10天,应缴税款1000元,但税务机关对甲和乙均处罚款2000元,此即属不同情况相同处罚。

㈣行政处罚超出违法者的实际承受能力。行政处罚本身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处罚的目的是为了制止违法行为,维护社会秩序。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处罚时,应当考虑到被处罚人的实际承受能力,作出的处罚决定应当在保障被处罚人生活所需的前提下作出。如果给予被处罚人的行政处罚超过了其实际承受能力,并导致被处罚人无法生活,不但不能让被处罚人认识错误,纠正错误。相反,可能会促使其为了生计而作出新的违法行为,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明显超出被处罚人实际承受能力的处罚也是显失公正的一种形式。人民法院在审理这一类案件中,不但要审查行政机关的处罚决定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而且要着重审查受处罚人的生活是否因处罚而变得难以为继。例如:王某全家六口人仅依靠王某无照经营一米粉店为生,工商机关根据《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的规定作出处罚决定,(1)没收其非法所得;(2)处以罚款二万元。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王某经济困难,难以承受工商机关的处罚,该处罚显失公正,判决撤销该行政处罚决定的第(2)项,维持第(1)项。

六、程序要符合规定。程序包括很多内容,以下几个方面需要特别注意:

a)达到规定标准的行政处罚要适用一般程序

b)税务机关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前,应当告知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陈述申辩的权利。税务机关对公民作出2000元以上(含本数)罚款或者其他组织作出l万元以上(含本数)罚款的行政处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听证的权利。

c)处罚决定书中要告知复议、诉讼的权利。

第四篇:谈会议记录应注意问题

会议记录是记载会议基本情况的文字材料,是日后工作中可供查考的凭证。它可以为检查会议决议的贯彻执行情况、整理会议纪要、下达与上报会议精神、分析研究与总结工作提供依据。它的制作质量如何,不仅直接影响其日后转化为档案的质量。因此必须重视会议记录工作。笔者在整理、提供利用档案中发现,某些会议记录的质量问题是由于“先天不足”的原因造成的,具体表现有:

一、会议记录本内无目录。特别是不填写会议议题时,在利用时就要逐页查阅,不仅效率很低,而且人为地增加了对案卷的磨损,不利于档案的保护和保密。

二、记录不完整。有些会议记录未记载会议日期、地点、主持人、记录人;有些会议记录只记了参加人、发言人的姓而没有记全名;有些会议记录只有参加人、时间和主持人而无会议内容;有些会议记录虽有会议内容却没有记录会议的议题等,使人很难了解会议的全貌。

三、会议记录本没有按工作性质分开。如有的系党总支同系行政共用一个会议记录本(联席会议例外),给保管和利用带来不便。

四、会议记录本不固定。有些单位是两三个记录本交叉使用,有的本子只记录了几页就再也不用了;更有甚者,每次开会时临时找几张稿低记录,过后就不知去向了。

五、记录字迹潦草、书写材料不符合归档要求。有的会议记录人经常使用圆珠笔、纯蓝墨水等不耐久字迹材料,而且书写潦草,不利于会议记录的日后查考和归档后的长久保存。为了提高档案质量,笔者认为做会议记录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一、使用固定的会议记录本。记录人员应选用纸质较好的会议记录本,按会议性质分别记录并按照会议的时间顺序规范、完整地做好会议记录。会议记录本前三页应写有目录,包括会议日期、内容摘要、页码、备注等栏目。会议记录人应把每次会议的情况按目录栏中的要求逐项填写清楚,这样不但查找起来一目了然、十分方便,而且有利于档案的保密和保护。

二、按照规范格式做好会议记录。会议记录一般分为两个部分:

1、会议基本情况。包括会议名称、开会时间(要写明年、月、日及会议开始时间)、会议地点、出席人(人数不多的会议要把出席者的姓名都写上,注明其他人员全部到会;人数过多的会议可只写出席范围和人数)、列席人、主持人、记录人。上述内容要在会议主持人宣布开会前写好。

2、会议内容。包括会议议题、会议发言、会议结论等。会议内容是会议记录的重点,记录时必须聚精会神,边听边记,耳、脑、手并用,不能因注意力分散而出现疏漏。摘自:鞍山师范学院党政办公室

第五篇:浅论案件审理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文章标题:浅论案件审理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案件审理工作中,如何把好事实关,是每一个从事审理工作的同志必须解决好的问题。从多年的纪检监察案件审理工作实践来看,笔者认为,要做到事实清楚,应注意以下四个问题。

一、要看错误事实是否能作为处理的依据。一个违纪人员可能犯有多个错误,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错误都可以作

为处理依据,写在处分决定上。作为处理依据的错误应具备三个基本条件:

1、所犯错误应具有社会危害性。即要看行为人实施的违纪行为是否危害了党、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侵害了党纪、政纪和国家法律所调节、所保护的党内关系和社会关系。

2、所犯错误应是违犯了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以及党纪、政纪条规的有关规定,构成违犯党纪、政纪的错误。

3、所犯错误应已达到了一定危害的程度,应该追究纪律责任的错误。对于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一般不作为处理的依据。

二、要看错误事实发生的全过程是否清楚,是否符合实际。作为处分依据的每一条错误事实发生的时间、地点、情节、手段、原因、后果以及有关人员的责任等全过程都要清楚、明了。特别是对影响到定性处理的事实,哪怕是一个具体情节都要清楚。每一条错误事实必须符合客观实际,都有证据加以证明。如果作为处分决定或审查结论所依据的主要错误事实搞清楚了。对于一些不影响定性处理的细节,如果一时查不清楚,也不必纠缠,以免延误审案的进程,影响办案的效率。

三、要看错误事实中有关人员的责任是否已经区分清楚。分清责任,就是要分清在违纪案件中违纪人员应负的责任,以及责任的大小。因为对于同一错误事实,由于每个违纪人员的地位不同,所起的作用不同,应负的责任也应有所区别。责任不同,处分也就不同。特别是对于涉案人员较多的案件,主要有以下三种:

1、直接责任者,是指在其职责范围内,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对造成的损失起决定作用的人员。

2、主要领导责任者,是指在其职责范围内,对直接主管的工作不负责任,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对造成的损失负直接领导责任的人员。

3、重要领导责任者,是指在其职责范围内,对自己应管的工作或者参与决定的工作,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对造成的损失负次要领导责任的人员。

四、要处理好几个材料之间的关系:

1、调查报告、处分决定与证据材料之间的关系。调查报告、处分决定是违纪案件事实情况的综合材料。证据材料是对调查报告、处分决定所肯定或否定的错误事实,经过调查所取得的依据。因此,调查报告、处分决定应与证据材料相统一。调查报告、处分决定所认定的错误事实,必须有足够的证据来证实。否则,调查报告、处分决定就不能成立。

2、证据材料间的相互关系。错误事实所依据的证据材料之间,对错误事实的认定,应该是一致的,没有矛盾的。如果有矛盾,也要得到合理的排除,否则,证据所佐证的事实便无法认定。

3、调查报告、处分决定和本人意见之间的关系。调查报告、处分决定和本人意见之间不一致的地方应有足够的证据来证明谁的有道理。不能证明本人所提意见是有道理的或是没有道理的,应进行补充调查。

总之,审理干部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此外,还要注意养成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以求真务实的态度,认真地审阅案件材料,在违纪事实的主要情节的来龙去脉上狠下功夫,把事实搞清楚。

《浅论案件审理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浅论案件审理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下载从审理角度谈案件调查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最终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审理角度谈案件调查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最终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审理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交通事故损害赔偿 责任主体 精神损害 一、关于赔偿主体的确认及法律适用问题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当前民事审判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关于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案件的规定(以......

    维护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维护工作留意事项 我们走过了2011年度。回头看看,有几分耕耘,几分收获。一年多来经过全体维护人员的共同努力,齐心合作,在确保各项工作指标达标的基础上圆满完成了各项移动代维......

    浅议审理追收土地出让金案件应注意的问题

    浅议审理追收土地出让金案件应注意的问题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7-07-25 16:00:00 ] 作者:何维 编辑:studa20 2006年8月31日国务院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

    浅谈在案件调查工作中应注意的几个环节查处

    浅谈在案件调查工作中应注意的几个环节查处 新闻来源:培训处发布时间:2010-04-14 浏览量:525次 [字号:大 中 小] [打印] 案件检查工作,通俗又简称为办案,是指通过对案件线索进行输......

    案件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案件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我单位根据《关于报送案件审理疑难问题的通知》要求,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对案件审理工作疑难问题进行梳理,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案件审理工作......

    审理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5篇)

    审理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交通事故损害赔偿 责任主体 精神损害 一、关于赔偿主体的确认及法律适用问题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关......

    从法律角度谈医疗纠纷和解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赢了网s.yingle.com 遇到医疗纠纷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 http://s.yingle.com 从法律角度谈医疗纠纷和解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虽然通过诉讼途径解决医疗纠纷的案......

    审理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纠纷应注意的问题

    审理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纠纷应注意的问题一、常见纠纷类型 (一)承包合同纠纷 承包合同是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通过自愿协商、公开招标等方式,将集体所有的或者国家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