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刑事案件办案情况说明:从功能背离到制度规范
刑事案件办案情况说明:从功能背离到制度规范
--以西部某法院近三年司法运行情况为实证蓝本
论文提要:尽管办案情况说明不是一个严格的法律概念,但它在刑事司法中广泛使用并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聚焦学术争论,总结办案情况说明虽具有一定证明力,但存在客观性和合法性不足问题。然而,实证分析数据表明,司法实践似乎忘却了这些问题,赋予本质上系言辞传闻的办案情况说明以近乎天然的优先效力,引发反对者强烈质疑。结合使用办案情况说明具体样本,追根溯源,发现广泛使用办案情况说明对侦查机关来说,可以使侦讯过程合法化,而且契合侦查主体倾向性选择,降低举证责任承担。人民法院基于共同打击犯罪的责任要求,采取了绥靖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放纵”了办案情况说明的使用。为了降低使用办案情况说明所带来的消极后果,法院对部分情况说明提出了加盖公章的形式要求,使办案情况说明具备公文书证特征。控诉主体迎合了这一要求,不仅在每份办案情况说明中加盖公章,而且在起诉书或公诉主要证据目录中直接将办案情况说明列为书证,混淆了办案情况说明本质。使用办案情况说明缺乏规制,极易导致权力扩张,权利被克扣。侦查机关逐步形成使用办案情况说明依赖,无兜底限制的随意降低证明责任标准,侵蚀着控诉的根基。近三年统计数据显示,涉及实体的办案情况说明逐步扩大使用,致刑法裁量权在某种意义上掌握在侦查机关手中,司法出现了捉摸不定的困境。考虑到当前对刑事司法寄予控制犯罪厚望,本文建议在犯罪控制与权利保障之间建立一种平衡机制体系,具体包括确立刑事司法功能导向、保障客观证据生成、恢复办案情况说明本质、实现控辩竞争协商以及完善相关侦查人员出庭措施。全文共9953字。
以下正文:
“法院从来没有像我们罗曼蒂克般想象的那么纯洁无暇,也没有像今天许多人担心的那样腐败混乱,如今的法院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能体现公正,然而在有些方面,控制犯罪的强大社会压力也威胁着程序的正义与公平”。这并非胡言乱语,一纸办案情况说明在刑事司法中普遍采用恰如其分的诠释了以上内涵,使我们不得不投以关注。
为了方便展现上述问题,本文首先将办案情况说明概念界定为刑事诉讼中,侦查机关和检察机关的侦查部门就刑事案件侦查过程中已经出现的程序、实体及证据问题而提供的书面说明文本。办案情况说明往往被司法机关用来作为证实到案经过,被告人自首、立功,刑讯程序合法性等情况的依据。以此为基础,下文将从问题追踪入手,逐步分析办案情况说明的基本特征,发掘深层次原因,期冀寻求适当解决之道。
一、问题聚焦:证据属性之争与辩
对办案情况说明的证据属性争论已经不是一个新鲜问题。支持者认为,办案情况说明作为证据它能够证明案件被告人到案、自首、立功等事实情况,而且作为证据广泛使用已成为我国司法的一项传统。反对者认为,“办案情况说明不能归入任何一种法定证据形式,仅仅是一种证据材料”。而且“办案情况说明等材料从形式上看不具有证据的合法性,从内容上看不具有客观性,因而不具有证据效力”。折衷论者认为“部分情况说明形式上或多或少存在瑕疵,情况说明属于瑕疵证据,可以通过补正使其具有证据能力”。
以上观点孰是孰非?我国刑事诉讼法习惯于对证据分类的逻辑理性认识结果加以概括定型化,体现出某种形式主义特征,其具有“必须将某类材料纳入法定证据形式的明确要求——如果未能纳入,该材料就缺乏证据资格”。从我国相关立法看,办案情况说明不属于证据分类的任何类别,因而可不将其作为证据认定。但是这种观点始终不能排除支持者的理由:可以用于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都是证据;侦查人员作为知晓案件进程的主体,就有关情况作出说明也有一定证明价值;办案情况说明的瑕疵不是否定其作为证据的理由,其只需要采取适当措施予以规范和补强。不仅如此,虽然我国刑事诉讼法证据列举式分类具有形式性和封闭性,但其并非没有突破的可能。今年刑事诉讼法修改,调整了证据分类标准,将长期处于争议状态的电子证据确认为证据种类之一,充实了证据内涵。这一事实说明,通过论证,给有权机关合理参考,从而赋予办案情况说明以证据资格也是一条可行之道。因此,排除法律证据种类规定限制,可将争议问题归纳明晰为:具有一定证明力的办案情况说明存在客观性和合法性不足问题;其应否具备证据资格的关键在于相关补强和规范能否充分发挥作用。
二、实质考察:证据采信的应然与实然
众所周知,“我国刑事诉讼证明模式可以简略地概括为‘印证证明模式’”。“证据相互印证正是司法理性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证据相互印证的模式不仅具有我们解决证据审查判断和认定案件事实困难的必要功能(工具理性),而且内含我们所追求的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两项基本价值(价值理性)。” 结合本文,我们不仅要问,办案情况说明究竟是什么?它是否符合理性主义要求而不需要印证呢?这些问题成为我们深入思考的动力源泉。
(一)办案情况说明系言辞传闻
办案情况说明源于侦查人员办案过程,系侦查人员对自我掌握材料和情况的阐述并形成的书面文字材料,附带了侦查人员主观加工的信息,因此,它在本质上非常近似于证人证言。由于侦查人员一般不直接出庭接受质询,其在庭审之外形成书面材料,使办案情况说明具有了言辞传闻特征。
对待言辞传闻,不同国家有不同态度。英美国家将传闻“认为是非常不可靠的证据类型”,“一个虚构的人物根据传闻可能会成为原告”,言辞传闻可信性保障不足,妨碍了诉讼对方的质辩和法官自由心证,因而言辞传闻不具有证据能力需加以审查排除。大陆法系国家为了去除法官进行书面审理程序所带来的重大缺失,则采取了直接言词原则。以德国立法为典型,其刑事诉讼法第250条规定,对事实的证据如果是建立在一个人的感觉之上的时候,要在审判中对他询问。询问不允许以宣读以前的询问笔录或书面证言替代。在我国没有采用传闻排除规则,也没有全部建立直接言词规则,使用言辞传闻在诉讼中通行无阻。当然,这并非不知晓言辞传闻的缺陷,言辞传闻“受感受力、记忆力、判断力、表达能力、利害关系和思想感情等因素的影响,不能如实反映案件客观情况的可能性很大,甚至有的还会歪曲、伪造、隐瞒事实”,所以才产生了较之国外更为严格的证据印证制度,要求“应当尽可能收集到实物证据,对言辞证据予以印证。在只有言辞证据而无实物证据的情况下,对被告人定罪处刑应当特别慎重。”
依据上述理论,办案情况说明作为言辞传闻具有天生不可靠性,它不仅是其他证据的印证证据,而且需要其他证据予以佐证。否者,将出现用尚需经过印证的证据去证明其他事实的逻辑错误。
(二)办案情况说明缺乏必要印证
为了检验办案情况说明相关补强情况,笔者采用了如下方法:一是通过分析办案情况说明的采用情况,总结司法实践中将办案情况说明作为证据使用的程度;二是将已作为证据使用的办案情况说明与审前阶段的其他相关证据形成时间作出比对。笔者设定,如果办案情况说明在审前阶段相关证据锁链中最后形成或根本无其他相关联证据,那么,在审前对其自身的相关证据补强规则就没有发挥作用。
笔者随机抽取了西部某基层法院2009年到2011年每年审理的70件刑事案件卷宗。据统计,办案情况说明总计251份,平均每件约1.2份。除个别未予列明外,在裁判文书证据认定中基本上得到了采信,办案情况说明的出具与采用之间大体上形成了对应关系。另外,近三年办案情况说明形成时段与印证情况如表一。案件总数情况说明总数
形成时段印证情况210251侦查
审查起诉
庭审
有其他证据佐证
系其他证据佐证
无关联证据(孤证)15
142
165
第二篇:从办案到纪律审查的意义
从“查办案件”到“纪律审查”,不是简单的称谓变化,意味着对党章规定的回归,对本职工作的聚焦;意味着理念观念的变化,方式方法的创新;意味着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法律前面,惩就是治、治标与治本的有机统一。称谓变化的背后,是认识和内涵的深化,是惩腐力度的加大和工作标准要求的提高,体现了纪委职能的重大转变。
回归党章要求,深度聚焦“维护党纪”这一本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定不移改进作风,坚定不移惩治腐败。
作为党内监督专门机关,纪检机关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担负着重要的监督责任,必须充分发挥作用。
“依据党章规定回归本职,全面履行党章赋予的职责”。在王岐山同志带领下,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中央纪委积极推进纪检机关“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
清理议事协调机构,把不该纪委管的事情交出去,着力改变“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的状况;增加紧紧围绕主业履行职责的部门数量和人员力量,把该纪委干的工作紧紧抓起来;推进组织制度创新,改进方式方法,抓住节点纠“四风”,紧扣“四个着力”强巡视,以问责推动主体责任落实„„通过深化“三转”,明确职能定位,聚焦中心任务,突出监督执纪问责的主业,有效解决了纪检机关工作发散、责任不清、职能错位问题,工作效率和质量大大提高。
聚焦聚焦再聚焦,深化“三转”无止境。作为纪检工作的核心内容,查办案件工作当然也在“三转”。把“查办案件”改称“纪律审查”,就是这项工作深化“三转”的一个具体体现。
从“查办案件”到“纪律审查”,既有联系,更有区别。
无论“查办案件”还是“纪律审查”,都要对党员干部、党组织违纪违法问题进行核实、调查和处理。这是“查办案件”、“纪律审查”的核心。
但是,在“查办案件”的语境下,容易让人将这项工作混同于司法机关的案件调查,纪法不分。实践中,也确实出现了一些问题,有的纪检机关把目光盯在违法行为上,忽视对违纪行为的审查,履职出现错位,也泛化了职能、淡化了本职。
改称“纪律审查”,明确了这项工作是党内审查,不是司法检控,突出了纪委的“执纪”特点,强调了纪委“维护党的纪律”这一本职,是依据党章规定对纪检机关职责定位的深度聚焦。
名称反映职责,也体现工作方向。纪律审查,是党章赋予纪委的神圣职责,就要以党章党规党纪为准绳,以纪律和规矩为尺子衡量党员干部的行为,首先要审查违纪行为尤其是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组织纪律的行为。
相较于“查办案件”,“纪律审查”定位更为准确,有收有放,延伸拓展了纪检工作的深度和厚度。
突出执纪特色,充分体现“党内审查”这一本质
从“查办案件”到“纪律审查”,称谓变化背后,要求和强化的是理念观念的转变,是方式方法的创新。
过去有种倾向,以查办大案要案论英雄,只要领导干部不违法,违反纪律就算“小节”,就不去管、不去追究,自觉不自觉退守到法律底线。
由此,导致工作中贪大求全,追求完美,总想把违纪违法的所有问题都查清楚,降低了工作效率,增加了管理成本和风险隐患。更重要的是,长此以往,还会产生只有少数严重违纪违法者受惩处,而多数违规违纪的党员干部“脱管”、不把纪律和规矩当回事的问题,助推“破窗效应”,损害党规党纪的严肃性、权威性。
以问题为导向,十八届中央纪委明确指出,纪委不是党内的公检法,纪检工作也不是抓小偷;纪委姓“纪”,纪律审查本质上是党内审查。要求各级纪检机关转变政绩观,严格纪法区分,“依纪”而不是“依法”开展纪律审查工作。
中央纪委把“案件室”改称“纪检监察室”,将“案件线索”规范为“反映领导干部问题线索”,对问题线索进行了几轮“大起底”,做到底清数明,全面、准确掌握情况。同时,调整线索处置标准、规范线索处置方式,将原来的“拟立案、初核、暂存、留存和了结”五类线索处置标准,调整规范为“拟立案、初核、谈话函询、暂存、了结”新五类标准。以此为基础,做到动态清理、分类规范、梳理清晰、处置得当。
按照五类处置标准,中央纪委加大了谈话函询的工作力度。对一些领导干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区分不同情况,有的采取谈话的处置方式,有的采取函询的处置方式,让本人把问题如实讲清楚,并提出纪律要求。通过对干部“咬咬耳朵”、“扯扯袖子”,起到及时、有效的警醒、诫勉作用,充分体现了“治病救人”的精神和对干部的关心爱护,也落实了从严治党的要求。
地方各级纪委也改革和规范问题线索管理处置,将警示谈话、纪律诫勉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近段时间以来,山西省管干部问题线索的谈话函询比例由过去的1.6%上升为23%,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强调“纪律审查”,“打虎”的力度绝不减弱,该立案审查的必须立案审查。但是,工作方式、节奏有了变化。中央纪委各纪检监察室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快查快结、快进快出,把违反纪律的主要问题查清后,将涉嫌犯罪问题及时移送司法机关继续依法查处,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据有关工作人员介绍,如今审查一名中管干部的时间一般在3个月左右。
还有,审查期间,让被审查党员干部重温党章和自己的入党志愿书,追忆自己曾有的“激情燃烧岁月”,令其幡然悔悟;审查报告、审理报告告别过去传统三段论,把违纪行为特别是违反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的行为放在首位„„纪律审查工作的“执纪”特色,以及“党内审查”的政治属性越来越明显。
坚持纪在法前,有效发挥“严明纪律”的重要作用 全面从严治党,严明纪律既是应有之义,也是治本之策。
纪律审查,是严明纪律、惩治腐败的重要手段,必须加大力度,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有力支撑。
“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挺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前沿。”王岐山同志的要求,为提升纪律审查工作质量水平、进一步加大纪律审查力度指明了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成效显著,但是高压之下一些人仍然不收敛不收手,反映领导干部问题线索还在增多。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有的党员干部纪律意识淡漠,视纪律为无物,把违纪当“小节”。
这迫切需要加大纪律审查力度,严格用纪律和规矩的尺子衡量党员干部行为,用纪律和规矩的眼光去发现、审视、甄别各类违规违纪行为。如,不如实报告个人有关事项,是欺瞒组织、对党不忠诚;顶风违纪搞奢靡享乐,也不是一般的违纪行为,这是对中央政令置若罔闻,属于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一旦发现问题就严肃处理,该纪律处分就纪律处分,该组织处理就组织处理,形成震慑,强化“不敢”,彰显党规党纪的严肃性。
加大纪律审查力度,不光是办大案、打“老虎”,更要抓早抓小,抓日常监督管理。随时瞪大眼睛、拉长耳朵,不放过苗头、倾向,不忽略蛛丝马迹,即便是一些轻微违规违纪行为,都要及时作出反应和处理。灵活运用警示教育、诫勉谈话、组织处理、纪律处分等多种方式,给党员干部以及时的戒止、有力的触动、深刻的警醒,在其心里划出一道清晰而深刻的纪律和规矩 “红线”。
“破法”必先“破纪”,党员干部沦为腐败分子,往往是从违反纪律、破坏规矩开始的。强调“纪律审查”,坚持纪在法前,有助于在法前筑起纪律和规矩的防线,从源头上阻断不正之风和腐败滋生的通道,避免违纪的党员干部滑向腐败深渊。
纪律审查作为党内审查,目的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据了解,2014年全国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函询1.7万人次,谈话3.2万人次,了结3万人次。每一个抽象的数字背后,都可能是一个“红红脸、出出汗”、悬崖勒马的生动故事。
有专家指出,相较于“查办案件”,“纪律审查”能够更深入地将治标和治本融合在一起,更能体现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师长青)
第三篇:从“人管人”到制度管人
从“人管人”到制度管人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在水泥企业中的应用实践
文/谢才龙 剑阁川煤广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628317)
企业是一个出产品和服务的经济实体,工作流程性很强,任一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影响产品和服务质量,生产企业更是如此。所以就需要全员参与,需要程序化管理,需要过程控制和一个有效的管理体系。而ISO质量管理体系正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提出并经一百多个国家实践证明了的一个有效的管理模式。
四川广旺集团公司水泥分公司是国有大型企业——四川广旺集团公司的一个专业化分公司,主要产品是水泥和商品混凝土。1999年12月以来,该公司成功导入ISO质量管理体系,运用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管理企业。体系的建立和实施,使企业基本形成了目标化、程序化、精细化的管理体系,其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得到大幅提高,企业产品、服务质量和品牌形象得到大幅提升,公司先后荣获四川省质量管理先进单位、省级质量信誉AAA等级企业称号,产品先后被授予四川省免检产品、省名牌产品。抓好体系建立,实现“四化管理”
1.1 分析工作流程,编写工作程序,实现工作程序化
ISO9001标准是以过程为基础的管理模式,对每一过程及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都作了要求。为此,我们首先从满足用户需求、产品要求和工作目标为出发点,对工作流程进行拆分、剖析,剔出累赘,简化环节,制定出工作过程控制图。其次,根据过程图编
写了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明确职责和做法,对谁来做、用什么材料做、按什么要求做、什么时候做、不这样做怎么办、谁来考核验收、怎样验收、对不符合项或不合格品如何处置、怎样纠正和预防等以程序文件的形式作出了规定,把工作步骤程序化,该怎么作,不由领导安排,而是按岗位要求和程序执行,使整个管理犹如一部自动运转的机器,各就各位,各司其职,变 “人管人”为 “制度管人”。1.2 组织学习培训,人人考试过关,实现参与全员化
形成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基础的八项质量管理原则之一——全员参与,给企业提供了强大的组织保证。按照要求,必须全员培训,全员理解,全员认同,全员参与,全员承担目标。我们一是通过动员和讲座,全员学习标准,弄懂目的,明白应用体系的必要性,进一步树立员工质量意识;二是组织学习质量方针,弄懂内涵,使员工理解公司管理理念和经营思想,并运用落实到行动之中;三是有针对性地组织员工学习程序文件,弄懂做法。先学习,再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
1.3 层层分解目标,明确工作职责,实现目标清晰化
过去,企业的总目标虽然明确,但岗位目标很模糊。比如,企业中机电人员的目标本应是设备运转率和完好率;门卫的岗位目标应是看好门,守好财;清洁工的目标应是保洁;子弟校教师的目标应是教学的质和量,但确定他们工资多少的主要依据却是产量。这样,目标不清,利责不符,管理很难到位。按照ISO9001标准“应确保在相关职能和层次上建立可测量的质量目标”的要求,我们将总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可测的小目标,具体到岗位和人头。比如把利润总目标,分解为销售目标、产量目标和成本目标。
销售目标又分解成区域目标、品种目标和价格目标;产量目标又分解为台产率、质量目标、安全目标和运转率;质量目标又分解为进厂原料合格率、半成品合格率、成品合格率;安全目标又分解为机电安全和工艺安全目标;运转率又分解成工艺运转率、设备运转率和设备完好率;成本目标分解成生产成本、管理成本,生产成本又分可变成本和不变成本,最后分解为原料、燃料、电耗、油脂、配件、工资等车间费用;管理成本又分解为旅差费、办公费、电话费等部门费用。这样把大目标如此细分,个人目标一目了然,既权责明确,又便于考核。
1.4 严格目标考核,强化执行力,实现过程控制化
标准第8条专门对产品和体系的测量、分析和改进作了明确要求。我们在分解了目标,明确了职责,规范了做法后,通过三考核一控制,强化了目标的落实,做到了持续改进。是考核到岗位。员工主要对自己能掌控的岗位目标负责,辅助承担自己不能掌控但又有关联的共性目标。比如生产岗位的员工主要对本岗位的产量、质量、安全、成本目标负责,对由多种因素、多个目标组成的利润总目标只作辅助性挂钩,使考核更具操作性。二是考核到时段。管理岗位实行每月考核,生产岗位实行每班考核。三是考核到收入。将目标考核结果直接与岗位收入挂钩,员工收入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岗位目标完成的好坏。为确保目标制定的公正性,对有条件的岗位目标采取竞标,既挖出潜力,又赛出人才。四是控制过程。通过顾客满意度的测评对服务质量进行监视、测量;通过内部审核对管理体系的符合性、有效性进行评价和测量;通过产品的监视、测量验证产品的符合性;通过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实施关闭不符合项;通过不合格品的控制确保出厂产品百分之百合格;通过数据分析寻求新的改进机会。使整个人、机、料、环、法都在有效的控制之中,确保了目标的实现和有效的持续改进。正确运用体系,做好“四项操作”
2.1 目标制定要注重操作性、增值性和公开性
目标要量化以便于识别,要可控以便于考核;目标不局限于经济指标,也包括工作程序的履行;应以目标定岗位,而不能以岗位定目标,一人能实现的目标就不能两人完成,目标小的岗位可合并,没有目标的岗位可撤销;目标要体现投入产出的效益,实现目标的过程应是一个增值的过程,输出大于输入才是企业存在的目的;目标的制定要循序渐进,持续改进;目标要公开,才公平公正,才可人才辈出。2.2 考核是决定执行力大小的关键
质量体系从手册到作业指导书,多则上百,少也有几十个,写出来的目的就是要执行,做不到就不要写,写到就要做到,做到就要做好,文件一经发布,就必须严格执行,否则,文件再多再全,也是花拳绣腿。现在也有很多质量体系推广应用企业,程序文件没少写,制度也很合理,但企业管理效果还是不好,其主要原因就是没有认真执行,执行力差又缘于考核不逗硬。
2.3 设计体系时要注意覆盖的全面性
设计质量管理体系时,首先要满足对标准的符合性、对企业的适宜性、对运行的有效性。其次要从企业管理的角度,运用好这一工具。企业的管理涉及多专业、多层面,但其管理体系最好只有一个,否则,员工无所适从。而我们应用的质量管理体系,虽从
质量管理出发,但其中蕴含着很多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和管理哲学,如人本思想、效率原则、过程方法、PDCA循环、全员质量管理、系统论、控制论、目标析法、持续改进法、数理统计应用等。所以对质量管理的理解不能仅仅局限于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而应拓展到工作质量上去,工作质量是所有专业和各个层面的共性目标,从工作质量出发就可覆盖到各层面,而只有工作质量保证了,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以及工作目标才有保证。这也是我们这些年始终以质量体系为红线贯穿企业管理全过程的主要原因。2.4 要正确理解标准,防止走入误区
一是误认体系资料记录繁琐累赘,影响工作效率。其实标准对记录的要求主要强调追溯性,不需要追溯的记录可以不作,不是凡事必记,且标准要求较为程序化,简单明了,职能基本上不会出现重复,如有累赘应主动删减。二是误认工作太程序化,什么都按程序办,会阻碍创新。其实标准中的持续改进和PDCA循环就是要求每一个循环、每一个过程都要有进步,要求通过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不断改进体系。是要求在执行程序中创新,并不会僵化思想。三是领导轻视其真正作用和意义,仅仅为了产品进入市场而获取第三方认可,没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来认识,所以应用标准生搬硬套,一阵风,搞假资料、假记录,制定的文件也不切合实际,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提高体系认识,体会四条精髓
笔者虽才疏学浅,但在反复学习和应用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中,深感其博大精深,个人也从中受到一些启发。
3.1为政之道在人心,行商之道在用户
标准“以用户为关注焦点”的理念,使行商与为政之道如出一辙。为政之道在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行商之道在用户,得用户者得市场。用户满意率决定市场占有率,市场占有率决定投资回报率。所以始终要以用户为关注焦点,要从用户的角度思考其需求和期望,研究用户和市场,不能以自我为中心,变“我要怎么”为“用户要怎么”。企业与用户的关系,犹如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原理,只要真诚,自会赢得用户的忠诚,做事与为人其实是一个道理。但真诚不仅是意识和心理上真诚,而要体现到所供产品的功能、质量和服务上。作为生产企业,不仅要满足购买、消费我们产品的终极用户,还要从内部关注各工序用户。领导是服务的,所以员工是领导的用户;上道工序的产品要传递到下道工序,所以下道工序就是上道工序的用户;依此类推,供应要为生产服务,生产要为销售服务,销售要为用户服务。只有内部工序用户满意了,外部用户才会获得更高的满意度。比如内部服务不好或产品质量有瑕疵,营销人员带着抱怨去面对客户,就不可能取信于外部用户。3.2 增值是企业活动的本质属性
标准采用过程方法,仅从输入输出的关系,道出了企业作为经济组织的基本功能,只有输出大于输入才是企业追求的终极目标。当然不仅仅指经济效益,也包括社会效益。所以,企业活动决不能走形式,搞花架子。每一个活动都应是一个过程,都应关注其过程的增值性,包括小到一个会议、一个文件,大到一次项目投入。简而言之,就是以效益为中心。3.3 一个好的管理体系,犹如一部企业内部法规
一个企业,只有从人治走向法(制度)治,才会是一个基业长青的企业,它不会因领导的更替而影响企业的兴衰,更不会因领导外出渡假而导致企业不良运转。领导的主要任务就是建立一个管理体系并推进其有效运行,然后从繁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研究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策略。而质量管理体系就可以实现这一目的。因为它以工作质量为度量标准,覆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调整规范生产经营的各岗位、各环节、各过程的运作及相互关系,整个体系一经建成启动,就会自动运转,只需定期“加油”和“润滑保养”。3.4 领导作用的发挥,重点在策划,关键在考核
从标准适用的“PDCA循环模式”和八项质量管理原则之一的“领导作用”看,其P—策划C—检查、A—处置三个环节均是管理职能,而只有D—执行是由员工实施,说明任何一项工作,能不能搞好,与领导的作用非常关键,而领导作用的发挥,重点又是在策划、检查、处置,而不在具体去操作,即做正确的事而不是正确地做事。策划是一切工作的开端,决策失误是最大的浪费,领导一定要从繁琐的应酬中抽出身来,要沉下去调研,静下来去思考,否则,一子下去,可能满盘皆输。一个好的策划,如果只安排了,没有检查、考核,或最后奖惩又不到位,会导致下级执行力大大减弱。所以,领导作用应怎样发挥?重点在策划,关键在考核。结束语
总之,ISO质量管理体系是一个先进的管理工具、一种优秀的管理思想,如能让其在企业中得到很好的应用,必将带来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第四篇:从转机建制到制度创新
从转机建制到制度创新
——“华福”浴火新生折射福建国企改革成效
新华社记者 涂洪长 福建日报记者 赖文忠2008-05-01 07:58:39
在福建金融领域,“华福”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名字。
作为国内首家省级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它曾经筹措了建国以来的第一笔国际商业贷款,多次在境外资本市场发行外币债券筹资,对外开放早期创下10多项第一;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经营环境的变化,它一度陷入债务泥潭;2002年至2007年,它又奇迹般走出债务危机,成功转型,6年共实现利润近13亿元(含核销历史坏账约6亿元),在岗员工人均创利1287万元。
华福的浴火新生,是近年来国企改革成果的一个样本。凭借海西大船的蓬勃起航,凭借省委、省政府的科学决策,凭借优秀企业家、员工的辛勤和智慧,我省国企改革逐渐从转机建制走向制度创新,一批原先陷于困顿的国有企业重现活力。
在危机中起身
华福公司的前身,是成立于1979年的福建投资企业公司,定位于吸引侨资、外资兴办或合办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促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
1997年,公司更名为福建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曾列入全国对外筹资十大窗口之一,为全国首家在国际资本市场发行债券筹资的地方国际信托投资公司。2002年4月,掌舵福建省建材有限责任公司的丁仕达出任华福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这时,华福公司曾有的辉煌已渐渐淡去„„上世纪90年代末,国内信托行业进入调整整顿期,一些国有信托投资机构先后关闭。2001年12月,“福建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被公告撤销。同时,公司拟退出金融领域,变更为“福建投资企业集团公司”,成为投资控股公司。“当时,内外经营环境非常严峻,我们一要完成老公司的清算,二要组建新公司,两者之间并非平稳过渡,之前的高额外债如何了断就是个大困扰,不仅是钱的问题,还关系到国企形象。”丁仕达说。
2002年11月,上任不到8个月的丁仕达率团出访,向外币债券主受托行阐明有关情况。整个交涉过程,表达了清偿外债的诚信和努力,以及维护对方合法权益的意愿,而当对方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时,丁仕达援引有关规定,有理有据地拒绝。当时,由华福控股的香港上市公司闽信集团在华福调整期间也颇受影响,董事长每次赴港都会成为媒体关注的对象。
“事实胜于雄辩,你只有拿出行动,取得成效,一切责难和疑问自然烟消云散。”丁仕达说。而华福也没有辜负期待——闽信集团业绩逐步攀升,股价从2002年的每股0.7港元上扬至2007年底的每股4.85港元,年经营利润从6000万港元增至2亿多港元。华福公司因此获得业界好评。
为尽快摆脱“福建国投”被撤销的负面影响,华福“一手抓偿债、一手抓发展”的战略加紧进行。2004年3月,“福建国投”的清算报告获通过,华福公司调整顺利结束,在全国200多家信托投资公司中第一家结束清算。
从改革中受益
从债务泥潭中拔出腿来的华福,并未就此满足,而是以更大的改革力度,朝着更高的目标一路“辞旧迎新”。
由非银行金融机构转身投资控股企业后,华福公司展开了两轮制度创新,对国有体制下的企业如何完善法人治理,作出积极探索,先后制定35项基本制度和16项管理规定。丁仕达说:“改革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实现守财、理财、生财。”
对于投资控股企业而言,项目选择和风险控制至为关键。这有赖于科学的决策和完善的监管。为此,华福设立了经济发展决策咨询委员会、预算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薪酬委员会、大额资金管理委员会等议事机构,重大决策须经过“部门提议、调查研究、议事机构对接论证、党组或总裁办公会议集体研究、报批上级管理部门”的完整流程;同时,完善内部审计制度,规避经营风险,严格要求派驻所投资企业的董事、监事定期述职,实时掌握经营状况。
此举成效显著。自2002年以来,华福没有发生重大经营亏损,被称为国有资产的“严管家”。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人才,有了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制度保障,企业才能有源源不断的活力。华福把打破“铁交椅”、“铁饭碗”列为重点改革,2003年以来,进行了两轮人事与用工制度改革,中层领导职位竞争上岗,全员竞聘上岗,同时根据岗位的职责、贡献和工作量,确定员工的薪酬分配系数档次,实现责、权、利的统一。
经过一系列改革,华福逐渐从一个高负债、高债息支出的高风险企业走向新生,截至2005年底,总资产达到40.31亿元,净资产收益率16.42%,利润3.3071亿元,旗下拥有华能国际、厦门国际银行、香港闽信集团、福建炼化、广发华福证券、永诚保险等一批优质企业的股权,优质资产高达90%。
2005年8月,“福建投资企业集团公司”正式挂牌,此后两年,以全新姿态搏击
资本市场,发展势头一路向好。至去年底,华福总资产达到42.47亿元,净资产25.53亿元,2006、2007两年合计纳税超亿元。
华福的目标是打造海峡西岸投融资平台,丁仕达认为:“华福的优势在于金融股权投资,它已具备金融综合经营的基本架构,我们将利用这个优势,为搭建这个平台创造更好条件。”
吹尽狂沙始见金
华福的脱胎换骨,只是省属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改革的一个篇章。我省国企改革所取得一系列成果,为“改革”这个常谈常新的话题提供了有益的注脚。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省国有企业的面貌得到了极大改善,整体实力显著提升。2007年,省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增加值517亿元,增长13.6%。省属国有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骨干和带动作用日益凸显。
省发展和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我省国企改革已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一个或几个部门抓,转变成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之一,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二是从注重单个国有企业改革为主转变为国有经济优化布局和国有企业重组,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三是从转机建制为主逐步转向深层次的产权制度改革,实行制度创新。
当前,好字当头成为国企改革的方向和亮点。越来越多的国企注重推进循环经济,通过节能减排,加强环境保护,促进发展方式向内涵集约型转变。
全省最大的钢铁企业三钢集团近几年的一组数字让人寻味。2005年产钢300万吨,吨钢综合能耗为640公斤标煤;2006年产钢318万吨,吨钢综合能耗降至539.2公斤标煤。2007年上半年,三钢集团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等排放合格率均为100%。
华福也在节能减排方面动作频仍。作为投资公司,华福对参与环保提出了“三不”与“三服务”的原则,即“不与政府职能部门争权,不与烟气脱硫企业争利,不与专家教授争名”,“为减排企业提供资金配套融资服务、项目技术对接服务、技术人才引进推介服务”。在对今年全部有二氧化硫减排“上榜”任务的省属企业进行摸底调查的基础上,华福对这些生产企业减排项目所需资金定下了20%自筹、80%由华福协调筹措的方案。丁仕达说:“投资讲究回报,但把资金用于支持节能减排,回报难以用一般的经济价值考量,从企业公民的角度来说,这种投资方向,对于华福而言同样具有里程碑意义。”
第五篇:从经验到科学 从规范到创新
从经验到科学
从规范到创新
----用精细之笔绘规划蓝图
奎文区孙家小学
教育归根结底是为了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施学校三年规划的根本目的也正在于此。我校三年规划所有的项目实施,最终的落脚点都是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我就从这两个方面谈一下我们落实三年规划的工作思路和目标举措。
一、抓实规划实施出发点,从经验到科学,以制度引领促教师发展
学校的发展归根结底要依靠教师的发展,教师的发展也必将带动学校的发展。通过对首轮三年规划实施情况的总结反思,我们发现:我校的教师发展已经处在了经验型向研究型过渡的高原期,相当一部分教师经过首轮规划中的快速发展后,进入了专业发展的平台期。如何突破这一瓶颈,引领教师由自觉自发的努力走向科学专业的成长,实现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我们第二轮三年规划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目标。经过反复论证,我们确立了以制度建设为抓手,用制度引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工作思路。我们的举措是:
(一)用评价制度激发教师动力 1.评价激励,人心思进
核心评价制度正式纳入实施是我校管理民主化、制度化、科学化的重要里程碑。13年上学期期末所有的评优都是按照评价制度算出来的,结果一出,老师们非常振奋。因为按照原来的评价制度,考核优秀基本都是中层以上干部,老师们根本没有机会,而新的评优制度实行结构性分流,六个优秀名额,校级、中层、教师各占2个,优秀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和专利,评优不再是大家羞答答的投票,班子、中层和教师按照各自的评价制度算出分数,再按照既定的比例,依次划出优秀的名额,这样的制度落实下来,原来论资排辈的评优没有了,积极肯干的分数上去了,老师们力争上游的心劲也上去了,核心评价制度的落实激发了教师的动力。
2.动态实施,与时俱进
制度的落实、修改、完善,是制度建设必经的过程,不管制度制定得多么合理,真正到了执行的时候,会遇到什么问题,该如何去解决都是未知数。我们的核心评价制度在落实中也遇到了这些问题。中层评价制度的结果一出来,有些人就坐不住了:办公室主任、总务主任的分数一个倒数第一,一个倒数第二,为什么?工作没少干,怎么会是这样的结果呢?经过反复的思考、讨论,终于找到了原因所在:一是评价制度倾向一线,鼓励干部教学,教学上的干部本身兼着课,有的还兼着班主任,工作量自然高,后勤干部因为教学任务少,工作量就低;二是宣传工作的加分,德育处和教导处的宣传稿件多,总务处、办公室的宣传少,其他项目更没有明显优势,就导致了分数比较靠后。为了保护他们的积极性,经过反复讨论,综合了各方的意见,我们对制度进行了修订,重新界定了前勤和后勤的概念,宣传分值由原来的10分降为5分。经过这样的讨论修改,大家对制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自己的工作内涵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进一步凝聚了大家团结干事的信心。值得一提的是在下学期的工作安排中两位主任的强烈申请上课,分别兼任了三年级语文和二年级体育,在本学期末考核中,两位主任的分数都比上学期有了明显提高,其中的一位被评为了优秀,体现了评价制度多劳多得、公平公正的原则。按照这样的工作流程我们重新修订了教师评价、考勤等五项核心评价制度和十几项教学常规制度。
(二)用发展制度提升教师能力
1.“自助购书”引领读书,厚实底蕴。我们一如既往坚持“教师买书、学校买单、资源共享”的购书制度,只要教师买书,学校就给报销,科室、教研组、老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要订阅的报刊和购买的书籍,学校统一买单,今年投资4万余元为教师订购图书。我们还把买书政策进行外延,教师的生日礼物除了贺卡、蛋糕,还有不可或缺的购书卡,学生阅览室、教师阅览室的书由学生和老师自行购买,读完放到阅览室交换阅读。这是元旦
期间让孩子买书的通知,这是寒假期间让教师买书的通知。我们的购书制度也得到了社区书店的支持,求知书店每学期免费送给老师们必读书和选读书,三年如一日,已成惯例。
2.基本功培训打牢基础,厚积薄发。每周固定时间专项训练基本功,轮流开设三字一话等培训,配合开展三字展评、课件评选等活动。本重点抓了教师的三字练习,教师每周轮流和本班孩子一起上书法课,周四上一节教师书法课,聘请书法教师现场指导,周五在大厅展出书法作业,每周评比。一年下来,老师书写水平都有长足进步。
3.青蓝工程携手师徒,教学相长。学校重点实施“青蓝工程”,并纳入教师评价制度,不仅在校内给青年教师配老师,还想办法把他们送到区内各个名师工作室,并依托自己的个性教师工作室,开展跨学科教研、课例打磨和特色展示等活动,帮助青年教师从每节课、每个细节找出存在问题,促进师徒快速成长,涌现出了王晓艳、张淑霞等个性化教师。
4.小课题研究小处着手,星火燎原。科研工作是我校首轮三年发展规划中的弱项,也是第二轮发展规划的重点实施基础项目。我们用制度引领教师从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小问题展开研究,并严格管理立项、开题、论证、结题等流程,理顺了“问题即课题,反思即研究”的科研思路。本先后完成2项国家课题、1项市级课题、9项区级课题,5项校级小课题的立项或结题工作,60%以上的教师参与研究,超额完成了规划的预期目标。
5.干部培养提升实力,提高效率。一系列的干部培养制度加强了干部队伍建设。兼课干部管理规定规范了干部的日常教学行为;办公室负责人工作职责实现了管理重心的下移,领导干部带班制度强化了干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责任意识和工作能力;计划、总结、材料留存、工作简报和干部述职等制度督促干部严格落实“计划—落实--自评--反思--改进”五步流程,促进规划实施阶段总结和反思。
(三)用人文制度凝聚教师合力
1.重视教师访问。落实“教师访问制度”,每学期一轮教师访问和全员谈心,定期问卷调查,组织座谈,凡教师家中有事,领导班子均前往探望。
2、打造如家校园。为青年和家远教师打造温馨餐桌,对中青年骨干教师子女上学等给予力所能及的照顾,对即将离岗老教师,充分尊重,适当照顾,为退休教师订阅保健报,利用节日走访慰问困难职工,今年工会向上级申请了三个困难补助名额,在走访中发现82岁的退职教师马学文生活特别困难,经学校研究又给他送去1000元困难补助。这是马老师坚持写下的收到条。
3.关注身心健康。定期举行唱歌、拔河等文体比赛,不定期开展礼仪讲座、新年联欢等团队活动;教师节送上鲜花;教师生日送上蛋糕、贺卡和购书卡,为新入职教师和离职教师留下《时光日记》;为支教教师单列师德考核优秀名额;每月进行月度人物评选,每年两次为教师集体庆生,暑假前举行支教老师、退休教师欢送会、教师子女升学庆祝会等。人文制度营造了和谐氛围,激发了教师合力。在今年的职称评聘中,我们只有一个中级名额,却有6个待评老师,在竞聘过程中所有符合条件的教师自动签名放弃,把名额让给了今年即将退休的赵秀梅老师,这正是教师团结进取的最好注解。
在师资队伍项目落实的过程中我们本着一个原则:那就是发挥制度激励人、发展人、凝聚人的作用,工作安排到哪里,制度就跟进到哪里,用制度创造公平,用成功激发动力,既给老师营造公平公正气顺的工作环境,又给老师搭建积极阳光进取的发展平台,实现了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青蓝工程顺利实施、名师、骨干教师工程陆续启动,名师、优师、青师三级梯队建设初见成效,教师整体素质得到提升。
二、抓牢规划实施落脚点,从规范到创新,以课程落实促学生成长
教育的第一要义是课程!有什么样的课程就有什么样的学生。针对我们第二轮三年发展规划中学生的培养目标:“会求知、善发现、勤思考、爱读书,人人具有艺体特长、健康体质、良好行为习惯”,我们积极反思原来的课程建设与培养目标的差距,确立了把课程建设贯穿于基础项目中的教学工作、德育工作、体卫艺工作、习惯养成重点项目和读书特色项目中,以“成长体验”为切入点,以“高效课堂、开心艺体、静心读写、用心养成”为载体,以国家
课程校本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总体思路。我们的举措是:
(一)以“高效课堂”提升综合实力
立足优质高效课堂,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定位在成长过程中,语文课程从读说写三方面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数学课堂以自主高效课堂为核心培养学生发现、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英语课堂发挥三自一导、多维互动课堂教学法的优势,提升英语运用能力;综合学科课程纳入学生和老师评价体系,促进课程落实。
(二)以“开心艺体”实现人人特长
“开心艺体”课程对“人人具有艺体特长”的目标实现起了重要推动作用。在学生艺体课程的选择上,我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让学生自主选择艺体特长,帮助每位学生在艺体课程中选修到适合自己的优势支点,今年我们又投资购买了琵琶、阮等乐器,聘请专业教师授课,开全了音乐、舞蹈选修课。美术课除了上好常规课,还开设剪纸、书法和素描等特色课。体育课开设毽球、篮球、田径等特色课程,并分年级有层次地组建校队,有计划进行训练。区毽球、篮球和体育节各项比赛中,我校都取得不错成绩。
我们把学生的艺体活动也纳入课程体系,每项活动前期有策划,过程有管理,后期有总结,结束有评价,形成了以体育节、艺术节、读书节三大节为主,诵读赛、书法赛、篮球赛等学科赛为辅的课程体系,学校各项活动定期举行,提升了艺体活动的课程价值。
(三)以“静心读写”厚实学生底蕴
“静心读写”是三年规划的特色项目。我们以培养阅读兴趣和能力为核心,探索“课堂为主体,课外校外为两翼”的读写模式,实现了“培养能说会写学生”的规划目标。
一是经典打牢底色。把课堂搬到图书室,每周设两节阅读课,让学生诵读古诗文、阅读中外名著、走进经典,体会经典,厚实底蕴。
二是“三读”拓宽视野。把图书室的图书分配到班级,开展“晨诵、午练、暮省”三读活动。晨诵读美文,午练写随笔,暮省品经典,补充学科课程,开阔学生视野。
三是热点激活思维。低年级借助写话练习、中高年级借助课前三分钟演讲等形式将社会热点引入课堂,使经典阅读与热点解读相结合,回望历史与关注现实相结合,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四是活动构筑平台。开展读书报告会、班级读书沙龙等灵活多样的阅读活动,建立学生阅读档案袋积累阅读收获,开展书香班级、学生、家庭的评选活动,丰富学生的读书生活。
(四)以“用心养成”培养文明素养
习惯养成是三年规划重点项目。我们以“培养规则意识”为主题,以“年段养成手册”为目标,以“主体参与,注重体验”为途径,深入实施养成教育校本课程。
1.明确小目标。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出发,遵循“低起点、小坡度、分阶段、分层次”的原则,对学生养成教育规范目标进行分解,由大化小、由小化细,形成纵向成系列、横向相关联的养成目标和具体可操作的行为要求,制定分年级、分时间段、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训练计划,每月有重点,每周有内容,分层递进,逐步深化。
2.从诵读开始。开展制定习惯养成目标手册、背诵常规教育“三字歌”、习惯养成小目标达标等一系列活动,每个年级年内达成共同目标2个,60%的学生熟知《三字歌》,从会礼貌待人,文明用语,规距走路开始,做到守则记得清,规范做到位,逐步内化为自觉行为。
3.以抽测督促。组织习惯养成落实情况抽测,抽测内容涵盖习惯养成的目标、量化、分工、考核等具体内容。以习惯养成示范班级的评选为主线,坚持进行检查督导,评比量化,规范学生上下楼梯、书包整理、放入学队等文明素养,月月有主题、周周有中心、天天有内容,不断强化学生的规范意识。
新校的设施配备为我们全面落实课程提供了可能。对于综合科目课程的实施,我们还将进一步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配备好课程落实的人,即相对固定的人,尽可能用专业教师上课;二是做好课程的评价,是看期末检测的成绩,还是学生外出比赛的成绩,抑或学生的体质监测报告,甚至是习惯养成情况、读书情况?这将是我们后期重点探索的课题。
三、我们的思考
学校的发展除了老师和学生,还有第三个人,就是家长。虽然他不在学校,但却和学校的发展息息相关。三年发展规划的确立和实施都离不开家长的支持,我们第二轮三年发展规划就是在征集广大师生、家长的意见基础上确立的。在规划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也一直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本我们重点加强了家委会在三年规划实施中的监督作用。校级家委会实施《驻校办公制度》,每星期一次轮值到校办公,包括深入课堂听课,参加学校举行的各种活动,参加学校管理会议,给孩子送课等,全方位参与学校管理,全面监督规划的落实。
在日益密切的家校沟通中,我们也注意到:虽然家长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家委会工作,参与学校管理,但由于大部分家长起点比较低,其自身能力和对三年规划的认识是有限的,他们更多的是配合我们的工作,很难对学校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这实际上已经成为我们实施三年规划各方助力中的一个短板。如何在规划实施过程中提升家长的家教水平和整体素质,带动家长较高层次地参与学校管理,也是我们后期要研究的问题。
在规划制定和实施中我们也有困惑:三年规划对于我们更多的是作为三年的总计划,还没有达到作为引领学校发展的总抓手、总核心的高度。我们教师的层次和家长的水平也很难达到管理层的高度来认识三年规划。因此我们更多地把教师家长参与制定和实施三年规划的过程作为统一思想,达成共识的措施,引领参与的每个人投入到学校的核心工作上来。
另外在规划实施过程中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规划实施是一个渐进式推进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脱离实际,要在实施过程中不断驻足停看,随机调整,才能保证规划顺利推进。高标高配的硬件设施为我们的规划实施增添了助力,有些项目的落实远远超过了预期,比如科研工作;也有些工作因为前期的论证比较慎重,没有完全按照时间节点完成,比如校园文化建设。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把三年规划纳入动态实施过程中,能按时完成的按计划完成,能提前完成的进一步延伸内涵,寻找新的生长点,实在完不成的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论证,报请修订。
以上向大家汇报的是我们一年来在规划实施过程中一些做法,尽管我们没有做到最好,但我们一直向着更好的目标努力,这也是我们在三年规划实施过程中一直追求并践行着的“精细化管理”。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