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国河流湖泊水库底泥污染状况调查评价
全国河流湖泊水库底泥污染状况调查评价 任务来源: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专项
主要完成人: 周怀东 郝红 王雨春 吴培任 吴世良 获奖等级: 应用二等 内容简介:
本次《全国河流湖泊水库底泥污染状况调查评价》对全国水系(主要是水源地)906 个监测断面的底泥重金属和营养物质进行了检测和质量评价。对底泥样品的铜、锌、铅、镉、铬、砷和汞七项重金属指标,以及总有机碳、总氮、总磷等营养组分进行了分析测试。尽管工作量大任务紧,检测工作中严格质量控制,以保证数据质量。在高质量分析数据的基础上,根据《全国土壤背景值》和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分别以十个水资源一级区和全国省级行政区为区划单元进行评价和统计。
工作报告形详细描述了各水资源区和省级行政区底泥七种重金属以及营养组分的含量特征、质量状况和空间分布特点,同时以地理信息系统图件形式对成果进行了直观表达。
本次工作对全国范围水系(水源地)底泥质量状况的调查和评价,在我国尚属首次。通过系统工作对我国水系,特别是大型供水水源地底泥的重金属污染程度和空间分布状况有了全面的认识。水体富营养化是当前我国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次工作还进行了底泥营养组分(有机质、氮、磷)含量的等级评价。
通过本次工作,初步揭示了我国水系(水源地)底泥重金属污染状况,为全国水资源规划提供了科学数据和技术依据。同时,本项目在全国尺度下开展底泥调查,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研究空白,为我国的水环境管理和科学研究,积累了宝贵的资料。发现发明及创新点 :
本次《全国河流湖泊水库底泥污染状况调查评价》工作最主要的创新点在于:首次在全国尺度下进行统一的水系底泥重金属和营养组分质量状况的环境评价,填补了我国在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本次工作的监测重点是大型集中供水水源地,因此工作成果不仅为现在正在进行的全国水资源规划提供了大量科学数据,同时对我国用水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次工作对全国十大水资源一级区(水源地)的 906 个监测断面的底泥重金属和营养物质进行了检测和质量评价。采样断面覆盖了全国主要水系,约占全国 1073 个大型集中式水源地的 85%。底泥样品分析测试,使用先进仪器,按国家颁布的技术标准方法进行。严格的实验室质量控制程序有效保证了数据质量。通过对高质量数据的系统分析和评价,本次工作对全国水系(水源地)底泥重金属污染状况和营养组分水平及其空间分布特征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在我国底泥质量状况和水环境安全研究方面获得了新知识的积累。具体而言,有如下几点:
•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水系底泥重金属普遍较环境背景更为富集,底泥重金属含量超环境背景值是全国性的普遍现象。底泥重金属污染的综合评价(单因子否决)结果显示,全国 906 个底泥监测断面中,有 732 个底泥重金属超过环境背景值,占全部断面的 80%。• 尽管水系底泥通常具有重金属富集的特性,但从本次调查获得的底泥重金属绝对含量来看,我国水系底泥重金属含量普遍接近生态风险阈值,特别是镉等毒性危害严重的元素含量普遍较高,因此,我国水系底泥重金属质量总体上可能处于具有潜在危险的“亚健康”状态。
• 全国 906 个监测断面中,底泥重金属超背景最普遍的元素是总铅,共有 420 个断面超背景,占监测总断面的 46.4 %。参评 7 项重金属 “超背景率”顺序为:总铅(46.4 %)>总镉(43.4 %)>总汞(40.8 %)>总锌(33.8 %)>总铜(21.6 %)>总铬(11.9 %)>总砷(9.6 %)。
• 调查评价结果(单因子否决)显示,全部断面中有 329 个断面底泥至少一项重金属指标超过最低毒性阈值(《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15618-1995),占全部断面的 36.3%,表明我国水环境安全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底泥重金属污染问题。
• 我国水系底泥重金属污染最突出的是镉污染,906 个断面中有 276 个超标,约为总断面的 27% ;其次是汞、铜、锌和砷,超标率分别约为 10.5%、7.2%、6.7 和 5.8% ;铅污染最轻,超标率仅为 1%。
• 我国水系底泥重金属污染超标(含量超过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基本情况和分布格局的基本趋势与历史只资料相同,如底泥汞超标问题仍然集中在松花江、海滦河等水系。本次也揭示出我国水系底泥重金属污染的新问题,如东南地区和珠江区的水系底泥重金属污染问题变得突出。
• 镉污染成为我国水系(水源地)底泥重金属污染的主要问题,其中 东南诸河和珠江区最为严重,东南诸河 区 和珠江区底泥镉超标率分别为 60% 57%,上述地区水系底泥的总镉含量也远高于我国水系底泥总镉的平均水平。东南诸河和珠江区的底泥重金属污染是水资源规划和开发利用需要重视的问题。
• 从全国范围来看,东南诸河区和珠江区水系底泥重金属污染情况较为严峻,除镉外,上述两水系还存在底泥汞、铜、锌等重金属的污染情况。• 全国省级行政区中,底质监测断面重金属综合评价全部超背景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宁夏、青海、甘肃、上海、山西、天津和北京(样本较少)。从单项重金属超背景情况看,除汞污染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外,其它重金属污染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东北三省及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天津等省市主要为铜、镉、铬、铅超背景,江西、广东、上海、江苏和福建等省区主要为锌、铅、砷超背景;西北地区的青海、宁夏、新疆和陕西等省区主要为铜、铬、铅超背景;云南和广西主要为镉和汞超背景。
• 全国水系底泥重金属超过“环境质量标准”的平均“超标率”为 36%,各省区中底泥重金属超标率大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有:浙江、福建、广东、湖南、云南、江西、贵州、广西、江苏、辽宁和河北等 11 省区,其中浙江、福建、广东超标情况最为严重。
• 全国所评的 871 个泥监测断面中,总有机碳底含量小于 2.60% 的一级断面占评价断面总数的 69.1%,含量在 2.60 ~ 3.90% 之间的二级断面占 15.7%,含量在 3.90 ~ 5.20% 之间的三级断面占 5.2%,含量大于 5.20% 的四级断面占 10.0%。
• 全国所评的 658 个底泥监测断面中,总磷含量小于 730mg/kg 的一级断面占监测总数的 60.0% ;含量在 730~1100mg/kg 之间的二级断面占 27.5% ;在 1100~1500mg/kg 之间的三级断面占 7.6% ;大于 1500mg/kg 的四级污染断面占 4.9%。• 全国所评的 619 个底泥监测断面中,总氮含量小于 1100mg/kg 的一级断面占监测断面总数的 68.3% ;含量在 1100~1600mg/kg 之间的二级断面占 15.0% ;在 1600~2000mg/kg 之间的三级断面占 5.7% ;大于 2000mg/kg 的四级断面占 11.0%。
• 总体上看,水系(水源地)底泥营养组分的含量水平处于相对清洁的状态,大约只有 10% 的断面底泥营养组分处于与水体重度富营养化相关的含量水平。
第二篇:农村污染状况调查
农村污染状况调查
摘要:当前我国在重点解决城市污染和工业污染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而广大农村的环境保护却有意无意地被忽视,致使农村环境恶化的趋势不断加剧。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农村综合开发规模和乡镇工业对资源的利用强度日益扩大,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情况日趋严重,农村环境的总体状况不容乐观。农村是整个社会的基础,没有农村优良的环境,便没有整个区域的良好环境,创建环保模范城市就没有根本保证。关键词:农村;污染状况;建议;正确的措施;
在强烈的探知心理和种种疑问之下,在做好的种种准备工作之后,在农村展开了调查
一、农村环境污染情况现状及原因分析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工业向农村的迅速转移,化肥、农药及地膜的频繁使用,小城镇和乡村聚居点人口快速增加造成农村环境污染源点多面广的现状,已严重影响到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在:
1.生活垃圾污染。突出表现在:
(一)农民的环境意识较差,农村生活环境“脏乱差”现象严重,“柴草乱堆、污水乱流、粪土乱丢、垃圾乱倒、杂物乱放、畜禽散养”等问题普遍存在,不仅影响镇容村貌,还对大气、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一定的污染。
(二)垃圾成分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农村产生的生活垃圾是可以就地化解、循环使用的,现在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得塑料和电子等产品产生的难以降解的废品占比例越来越大。
(三)农村成为城市垃圾的转移地。由于农村天地广阔、管理松散,往往成为城市转移生活、建筑垃圾、有毒有害工业、医疗卫生垃圾的选择地。
(四)村镇布局不合理,环卫基础设施、垃圾收集房基本未配套,生活垃圾绝大
部分未能实现无害化处理,造成某些乡镇特别是中远郊农村产生的生活垃圾多在生活区、生产区、农田、河边等处堆积。
2.水污染。目前,由于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农村人口饮用水和灌溉水在水质、水源保证率以及用水方便程度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农民反映强烈。主要表现在: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严重滞后,目前各乡镇污水管网基本不配套,绝大多数无
序排放。大量的农村人口仍饮用苦咸水、受化肥农药和细菌污染的污水;沿河、湖圩区灌溉水受到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
造成水污染的原因主要是工业、生活排放废水及农业退水污染。农业退水污
染是因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所致。此外,集约化养殖业对水环境的污染问题也
日益突现,畜禽粪尿直接排入,生活垃圾的随意丢放,进一步加剧了水体污染。
3.工业企业污染。近年来,各乡镇尤其是工业园区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基于
优先发展经济的考虑或因把关不严等原因也引进了一些污染型企业,其中只有部
分企业能做到达标排放,相当一部分企业是在或明或暗的排放污水、废气,工业
生产排放的污染物总量日趋增多,造成农村环境质量下降,是不争的事实。
4.农业面源污染。
农村面源污染种类主要有:
(1)畜禽粪便污染。近几年,由于禽畜养殖业从分散的农户养殖转向集约化、工厂化养殖,禽畜粪便
污染大幅度增加,成为一个重要的污染源。据调查,喂一头猪的污物排放量相当
于10个人的污物排放量,养一头牛的污物排放量相当于35个人的物污排放量,一只鸡、鸭的污物排放量相当于3个人的污物排放量。而几乎很少有规模化养殖
场能对污物进行较为正规的和标准的处理。畜禽养殖业快速发展造成了农村环境
污染日益严重的现状,已成为畜牧生产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2)农药、化肥、农膜的使用加剧环境污染。一般来讲,喷洒农药就只有10%—20%的农药附着在农作物上,而其他的部分则流失在土壤、水体和空气中;农膜的使
用量为3571吨。不科学的施用农药和化肥,不仅造成药剂浪费、肥料损失,地
力下降,有害生物天敌的数量和种类剧减,更对土壤和水源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3)收获时节农作物秸杆焚烧造成的大气污染。秸杆焚烧是一个新的农业生态
环境问题,又是一个可以改变而还没有改变的污染途径。合肥地区每年要产生
200多万吨的秸杆,每年一到收后种前,为了抓时抢种,农民往往就在田间地头、路旁采取放火焚烧秸秆的方法,一火点燃,漫天遍野,烟雾弥漫,浮尘滚滚,不
仅浪费了资源,破坏了土壤结构,同时污染了农村和市区的空气和环境,还影响了公共交通安全。
(4)其它影响环境因素
高频度耕作种植,采取大水漫灌的不当的灌溉方式,导致土壤有机质减少,局部
土壤条件恶化。
二、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过程中需采取正确的措施
1.建立和完善农村环保工作体系和机制,为实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提供有力的支持。
2.建设生态农业,各个村不断加大对农业设施投入力度,改进种植技术,建设
无公害草莓、蔬菜示范区。包河区政府围绕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加大投入,大力
发展生态农业,启动“生态家园富民工程”,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3、建设环境基础设施、加快饮水源保护工作步伐,控制工业污染。
4、发展集约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引导养殖业走集约化、规范化、资源化、污染减量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推动农村的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实现粪便
—沼气—肥料的循环使用,既节约了能源,解决了农户用能问题,又对环境的治
理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几项建议
经过了解和调查农村环境确实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为了协调好经济发展进程
中生态与经济的关系;以发展高新技术促进整体传统产业升级,努力发展知识经
济和循环经济,努力建设现代生态农业,推动生态城市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发展、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我会建议如下:
1.强化环境目标责任意识,建立和完善农村环保工作的体系和机制
全面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建立科学评价发展与环境保护成果机制,完善
经济发展评价体系。将环境保护纳入地方政府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定期
公布考核结果,严格责任追究制。”
健全环境法规和标准体系。加强环境法制,加大惩罚力度。实行执法责任追
究制,依法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建立污染受害者法律援助机制;严格执行总
量控制、排污许可证制度,强化限期治理和停产治理制度。
2.全面启动生态农村的建设工程,加快生态农业发展。大力开展生态村、环境
优美乡镇、生态经济示范区的建设。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加强村镇规划、建
设和管理,进一步加快集镇建设和旧村庄改造、改水改厕进程和基础设施配套建
设,减少分散居住给周边环境带来的生活污染。同时尽快将城郊结合部的市容、环保等纳入城市管理范围,在农村逐步推行乡镇、村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切实改善、提高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环境。
3.严格控制水体污染,加强对水资源的规划管理和开展对废水的处理及综合利
用:
(1)完善排水治污法规建设,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完善排水治污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加强污水处理费征收、管理和使用的机制建设。建立水环境长效管理机
制,启动水环境监测管理信息库的建设。通过完善水环境管理机制,启动水环境
监测、污水管网等管理信息库的建设工作。
(2)因地制宜,统筹建立城乡污水处理系统。严格按照雨污分流制完善污水收
集管网,依据相关规划建设污水处理设施。优先建设沿河污水收集截流干管和污
水处理厂,再逐步完善雨、污分流制的市政管网。最大程度的实现配套管网与污
水处理厂同步建成投入使用。清理整治饮用水源保护区,加强其建设的控制引导。
加强流域内旧村污染源治理,改善水质;停止对生态系统的侵害,恢复自然生态
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加强流域内用地生态功能区划与管理。继续加大对工业废水
排放检查促使工业企业实现排污稳定达标,通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改造提升企
业生产工艺,实行“三废”资源化等积极途径,最大限度削减排污量,严格控制
重金属和难降解有机物直接排入河流。
(3)加强水资源的规划管理,建设节水型城市。通过宣传教育、政策引导等多
种手段努力建设节水型城市,多渠道开展非常规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逐步实
现污水再生利用、雨洪利用等非常规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采取蓄水、保水、再生、回收等措施,扩大已处理中水的利用范围,弥补供水不足。可根据废水的性质、处理后的用途以及环境的自然净化能力、经济能力,采取多种处理设施,做到技
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的统一使处理后的废水尽可能地加以回收利用,以节约水
资源。建立科学合理的用水排污价格体系,充分运用价格杠杆,开展用水、排污
价格体系的研究,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用水、排污价格体系。
4.强化对农村工业企业的环境污染监管力度
一是加大环保执法力度,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对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行为,依法严惩,同时对工业污染物实行总量控制,确保企业污废达标排放。二是严格
执行环境评价制度,加快工业的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严把项目落户关,杜绝不
符合环保法律法规的项目投产,调整产业结构,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三是
针对工业园区企业集中的现状,建立污水泵站,完善管网配套设施,从根本上解
决可能对农村环境对造成破坏的工业污染。
5.加强监督和宣传,普及农村生态环保知识。
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加强环保知识宣传,提高城乡干部群众生态观念,形成全民参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良好氛围。逐步在农村普及环境科学知识,促
进农民更新观念,不断从自身做起,保护身边环境。
参考文献
1、洪巧俊.环境污染不能下乡[N].广州:南方周末,2006-07-20.2、王冰.农村工业化:从“招商引资”到“招商选资”[N].广州:南方日报,2006-06-16.3、高成全,邢燕.谈农村居住区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建筑,2006(4):
219—220.吕耀.农业生态系统中氮素造成的非点源污染.农业生态环境保护,1998,17(1):35~39.卢增兰主编.土壤肥料科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157.6
第三篇:农村污染状况调查
农村污染状况调查
摘要:当前我国在重点解决城市污染和工业污染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而广大农村的环境保护却有意无意地被忽视,致使农村环境恶化的趋势不断加剧。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农村综合开发规模和乡镇工业对资源的利用强度日益扩大,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情况日趋严重,农村环境的总体状况不容乐观。农村是整个社会的基础,没有农村优良的环境,便没有整个区域的良好环境,创建环保模范城市就没有根本保证。关键词:农村;污染状况; 建议; 正确的措施;
在强烈的探知心理和种种疑问之下,在做好的种种准备工作之后,在农村展开了调查
一、农村环境污染情况现状及原因分析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工业向农村的迅速转移,化肥、农药及地膜的频繁使用,小城镇和乡村聚居点人口快速增加造成农村环境污染源点多面广的现状,已严重影响到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在: 1.生活垃圾污染。突出表现在:
(一)农民的环境意识较差,农村生活环境“脏乱差”现象严重,“柴草乱堆、污水乱流、粪土乱丢、垃圾乱倒、杂物乱放、畜禽散养”等问题普遍存在,不仅影响镇容村貌,还对大气、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一定的污染。
(二)垃圾成分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农村产生的生活垃圾是可以就地化解、循环使用的,现在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得塑料和电子等产品产生的难以降解的废品占比例越来越大。
(三)农村成为城市垃圾的转移地。由于农村天地广阔、管理松散,往往成为城市转移生活、建筑垃圾、有毒有害工业、医疗卫生垃圾的选择地。
(四)村镇布局不合理,环卫基础设施、垃圾收集房基本未配套,生活垃圾绝大部分未能实现无害化处理,造成某些乡镇特别是中远郊农村产生的生活垃圾多在生活区、生产区、农田、河边等处堆积。
2.水污染。目前,由于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农村人口饮用水和灌溉水在水质、水源保证率以及用水方便程度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农民反映强烈。主要表现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严重滞后,目前各乡镇污水管网基本不配套,绝大多数无序排放。大量的农村人口仍饮用苦咸水、受化肥农药和细菌污染的污水;沿河、湖圩区灌溉水受到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
造成水污染的原因主要是工业、生活排放废水及农业退水污染。农业退水污染是因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所致。此外,集约化养殖业对水环境的污染问题也日益突现,畜禽粪尿直接排入,生活垃圾的随意丢放,进一步加剧了水体污染。3.工业企业污染。近年来,各乡镇尤其是工业园区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基于优先发展经济的考虑或因把关不严等原因也引进了一些污染型企业,其中只有部分企业能做到达标排放,相当一部分企业是在或明或暗的排放污水、废气,工业生产排放的污染物总量日趋增多,造成农村环境质量下降,是不争的事实。4.农业面源污染。农村面源污染种类主要有:
(1)畜禽粪便污染。近几年,由于禽畜养殖业从分散的农户养殖转向集约化、工厂化养殖,禽畜粪便
污染大幅度增加,成为一个重要的污染源。据调查,喂一头猪的污物排放量相当于10个人的污物排放量,养一头牛的污物排放量相当于35个人的物污排放量,一只鸡、鸭的污物排放量相当于3个人的污物排放量。而几乎很少有规模化养殖场能对污物进行较为正规的和标准的处理。畜禽养殖业快速发展造成了农村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现状,已成为畜牧生产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2)农药、化肥、农膜的使用加剧环境污染。一般来讲,喷洒农药就只有10%—20%的农药附着在农作物上,而其他的部分则流失在土壤、水体和空气中;农膜的使用量为3571吨。不科学的施用农药和化肥,不仅造成药剂浪费、肥料损失,地力下降,有害生物天敌的数量和种类剧减,更对土壤和水源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3)收获时节农作物秸杆焚烧造成的大气污染。秸杆焚烧是一个新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又是一个可以改变而还没有改变的污染途径。合肥地区每年要产生200多万吨的秸杆,每年一到收后种前,为了抓时抢种,农民往往就在田间地头、路旁采取放火焚烧秸秆的方法,一火点燃,漫天遍野,烟雾弥漫,浮尘滚滚,不仅浪费了资源,破坏了土壤结构,同时污染了农村和市区的空气和环境,还影响了公共交通安全。(4)其它影响环境因素
高频度耕作种植,采取大水漫灌的不当的灌溉方式,导致土壤有机质减少,局部土壤条件恶化。
二、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过程中需采取正确的措施
1.建立和完善农村环保工作体系和机制,为实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提供有力的支持。
2.建设生态农业,各个村不断加大对农业设施投入力度,改进种植技术,建设无公害草莓、蔬菜示范区。包河区政府围绕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加大投入,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启动“生态家园富民工程”,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3、建设环境基础设施、加快饮水源保护工作步伐,控制工业污染。
4、发展集约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引导养殖业走集约化、规范化、资源化、污染减量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推动农村的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实现粪便—沼气—肥料的循环使用,既节约了能源,解决了农户用能问题,又对环境的治理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几项建议 经过了解和调查农村环境确实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为了协调好经济发展进程中生态与经济的关系;以发展高新技术促进整体传统产业升级,努力发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努力建设现代生态农业,推动生态城市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我会建议如下:
1.强化环境目标责任意识,建立和完善农村环保工作的体系和机制
全面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建立科学评价发展与环境保护成果机制,完善经济发展评价体系。将环境保护纳入地方政府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定期公布考核结果,严格责任追究制。”
健全环境法规和标准体系。加强环境法制,加大惩罚力度。实行执法责任追究制,依法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建立污染受害者法律援助机制;严格执行总量控制、排污许可证制度,强化限期治理和停产治理制度。
2.全面启动生态农村的建设工程,加快生态农业发展。大力开展生态村、环境优美乡镇、生态经济示范区的建设。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加强村镇规划、建设和管理,进一步加快集镇建设和旧村庄改造、改水改厕进程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减少分散居住给周边环境带来的生活污染。同时尽快将城郊结合部的市容、环保等纳入城市管理范围,在农村逐步推行乡镇、村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切实改善、提高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环境。
3.严格控制水体污染,加强对水资源的规划管理和开展对废水的处理及综合利用:
(1)完善排水治污法规建设,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完善排水治污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加强污水处理费征收、管理和使用的机制建设。建立水环境长效管理机制,启动水环境监测管理信息库的建设。通过完善水环境管理机制,启动水环境监测、污水管网等管理信息库的建设工作。
(2)因地制宜,统筹建立城乡污水处理系统。严格按照雨污分流制完善污水收集管网,依据相关规划建设污水处理设施。优先建设沿河污水收集截流干管和污 水处理厂,再逐步完善雨、污分流制的市政管网。最大程度的实现配套管网与污水处理厂同步建成投入使用。清理整治饮用水源保护区,加强其建设的控制引导。加强流域内旧村污染源治理,改善水质;停止对生态系统的侵害,恢复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加强流域内用地生态功能区划与管理。继续加大对工业废水排放检查促使工业企业实现排污稳定达标,通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改造提升企业生产工艺,实行“三废”资源化等积极途径,最大限度削减排污量,严格控制重金属和难降解有机物直接排入河流。
(3)加强水资源的规划管理,建设节水型城市。通过宣传教育、政策引导等多种手段努力建设节水型城市,多渠道开展非常规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逐步实现污水再生利用、雨洪利用等非常规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采取蓄水、保水、再生、回收等措施,扩大已处理中水的利用范围,弥补供水不足。可根据废水的性质、处理后的用途以及环境的自然净化能力、经济能力,采取多种处理设施,做到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的统一使处理后的废水尽可能地加以回收利用,以节约水资源。建立科学合理的用水排污价格体系,充分运用价格杠杆,开展用水、排污价格体系的研究,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用水、排污价格体系。4.强化对农村工业企业的环境污染监管力度
一是加大环保执法力度,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对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行为,依法严惩,同时对工业污染物实行总量控制,确保企业污废达标排放。二是严格执行环境评价制度,加快工业的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严把项目落户关,杜绝不符合环保法律法规的项目投产,调整产业结构,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三是针对工业园区企业集中的现状,建立污水泵站,完善管网配套设施,从根本上解决可能对农村环境对造成破坏的工业污染。5.加强监督和宣传,普及农村生态环保知识。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加强环保知识宣传,提高城乡干部群众生态观念,形成全民参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良好氛围。逐步在农村普及环境科学知识,促进农民更新观念,不断从自身做起,保护身边环境。
参考文献
1、洪巧俊.环境污染不能下乡[N].广州:南方周末,2006-07-20.2、王冰.农村工业化:从“招商引资”到“招商选资”[N].广州:南方日报,2006-06-16.3、高成全,邢燕.谈农村居住区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建筑,2006(4):219—220.吕耀.农业生态系统中氮素造成的非点源污染.农业生态环境保护,1998,17(1):35~39.卢增兰主编.土壤肥料科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157.
第四篇:关于常州市市区河流污染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常州市市区河流污染状况的调查报告》
商学院 2008级 国际经济与贸易
0863510335 施皓 0863510421 刘开佳 0863510422 宋海洋 0863510423 余家兴
前言
水作为生命之源,对人类乃至整个地球生物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地球上每个地区能够生存多少生物,首先是由水源决定的,因为人的生活每人每天的最低用水量是50千克,较高用水量是500千克,对于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来说,对水的需求量更是十分惊人。尽管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更为严峻的是近几十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水污染已经成为导致水资源危机的重要因素。
本学期开设的水文化课程,让我们对水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深深的了解到目前中国面对着巨大水危机的挑战。结合当前我国总体水污染的情况以及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我们决定对常州市市区内的河流污染状况进行调查。
1.调查目的:通过调查了解“清水工程”的治理效果,思考如何采取进一步的措施来对河流进行治理。
2.调查时间:2009.04.05 调查地点:常州市市区
调查对象:经过“清水工程”治理的主要河流的重点河段 调查方法:主要采取水体采集,拍摄照片,随机采访等手段
常州市位于长江流域、太湖流域及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地带,水资源十分丰富,河流密集,仅流经市区的河道就有46条,是一座典型的江南水城。而且常州市作为长三角城市群中的一员,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水污染的加剧,更为严峻的是常州是一个以重工业为主的的工业城市。重工业明显强于轻工业,去年,重工业贡献了该市产值增量的76.6%。在重工业中,冶金、工程机械制造等部门十分强劲,而这些企业更容易造成对水资源的污染。
鉴于此,常州市政府于06年启动了一项历时三年的“清水工程”,对市区46条河道,断头浜进行大规模的整治和改造,由常州市政府统一部署,环保,水利,建设等部门相互协作,该工程09年已经通过验收。据说取得非常好的效果,而就我们所调查的情况,清水工程依然留有种种缺陷。常州市水环境状况依然十分严峻。下面我们将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一一阐述。
一、生活污水问题依然十分严重
清水工程的实施者曾直言不讳的提到“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是造成水污染的一主要因素”,截止2008常州市人口加上外来人口近510万,庞大的人口基数造成大量的生活污水排放。据官方统计,08年市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为72%,但目前该数据并不只有绝对的真实性。图1是我们在市区青山桥附近河段采集的照片,图中可以清楚的看到,河道旁居民小区的生活污水在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情况下直接排入河道,据目测,排污口的间距大概为3~4米,也就是说在不足一千米的河道旁有将近300个这样的排污口。这不得不让我们担心。
二、工业排污的影响不容忽视
上面已经说过常州市一个以重工业为支撑的工业城市,工业排污量非常大,由于条件限制,我们未对工业排污的状况进行取证。但通过公开的资料,我们得知整个常州拥有超过六万家企业,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属于容易造成污染的企业,而且它们大都分散于城市的边缘,远离市区污水处理设施,导致对工业污水的处理比较困难。
三、城市排水设施不完善
大量的雨水及其他用水直接排到河道中,而雨水在冲刷地面时,同时会溶入大量汽车尾气的排放物等有害物质,使雨水本身成为一种有害物质。图2同样为青河桥附近3 的河段,道路上的雨水会被直接排入河流中,而这会对河流中的水质造成严重的破坏。
四、河道的水系功能减弱,河道的调节功能基本丧失
从图3可以看到市区已经治理的河道大多采用传统河道工程技术,三面衬砌,改变了河道的原有自然地貌,河道周围的的地貌则被完全人工化。而我们知道河流的自调功能与河流的长度、弯曲度、水中物种数都有很大的关系。
而人工化的河流完全失去了自调功能,对城市环境的改善作用十分微小,失去了河流存在的最基本价值。
五、生物多样性并没有恢复
图4是我们从常州市重要的河流关河火车站附近河段采集的。尽管已经没有刺鼻的臭味,但是整治后的水质并不乐观。水面有大量的漂浮物(类似油渍的东西),水体呈暗灰色。在这段两千多米的河道内水草和鱼类几近绝迹。这也是“清水工程”的短视造成的,一味追求河道的平整和卫生。将弯曲的河道改直,大量河底淤泥、石块、河中小州被清除,而这些都是水生生物赖以生存的地方,从某种程度上说,河道的整治加剧了生物多样性的消失。
六、后续保护工作力度不足
历时三年多的“清水工程 ”无疑大大改善了市区的水质,但由于河流自身的脆弱性,后期保护工作尤为重要。从图片5可以知道目前有关部门还是在采取一些措施来保护已取得的成果,但是 4 仅用目前的这种简单的措施是不足以保护治理成果的,在有些河道水质状况已经发生明显的反弹,图片4就是很好的证明。
七、管理机制效率不高,缺乏一个高效、合理、可持续的管理策略。
多部门的联合管理,会造成权责不明,各部门互相推诿,影响河流的治理的效果。在“清水工程”实施中是由环保,水利、建设等部门共同参与的,而在日常的管理中各部门协同管理的可行性很小。据我们了解,到目前为止城区河道的日常管理工作是由属于水利部门的河道管理处负责的。河流两侧的规划、建设审批由城建部门负责,排入河流的污水则是由环保部门负责监督检查。各部门分块管理,使得河流治理同两岸环境治理难以同步,河道一体化管理进展甚微。而我们知道:一条河流是河道两岸环境、植被以及内部水体的统一体,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整条河流的质量,而目前河流的管理机制仍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八、治理水污染的资金来源单一,政府财政负担加重
整个“清水工程”共投资约2.3亿元,其中绝大多数是政府财政投资。单一的资金来源一方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同时也缺乏市场运作的灵活性和高效性。实际上政府可以将水污染治理同河流旅游开发等项目有机结合起来,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推进水污染治理的市场化,而不能把水污染治理单纯的看成一项公益事业。市场化的运作将大大有利于提高水污染治理的效率。
针对我们发现的问题,我们提出如下一些建议
首先:对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问题,政府和企业都要作出努力。政府要加强对排污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使污水处理能力同经济发展速度相匹配。同时引导企业加强集聚,建成工业区级的企业集合群,以便集中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提高设施的利用率。另一方面企业要努力转变自己的发展方式,加强对高新科技的开发,同时装备合格的治污设备,努力减少污水排放量。
其次:对于雨水直接流入河流,形成对河流的污染问题,则应该将城市的排水设施同地地下污水管道连成一体,而不能将雨水和其他的一些用水直接排入河道中。
另外:在水污染的治理中,被弱化的水系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应该得到恢复。这就需要政府,城市的规划者,河流专家,环境保护工作者等各方的有效参与。“清水工程”明显缺乏有效的科学性,使河流的原生态环境遭到更大的破坏,在 将来治理污染河流及“清水工程”的后续工作中应该坚持以“保护为主,以改造为辅”,尽量在不改变河流原生态面貌的前提下对河流进行整治。
对于管理机制的问题,由于治理水污染是一项重大的工程,不可能由某一个单独的部门来独立完成,这就要求各有关部门相互协作,但这样又会造成权责不分,互相推诿。因此可以建立一个专门负责水污染治理的领导小组,由该领导小组对水利、建设、环保等有关部门进行统一协调和安排。使政府作出决定时能综合各方面的建议,使决策更合理更科学。
对这个历时三年的“清水工程”来说,它毫无疑问极大的改善了常州市内各主要河流的水质。这在我们的调查中也体现了出来。在我们随机访问的五名路人中,只有一人没有听说过“清水工程”,但都表示常州目前的水质要好于前几年。
不仅是常州市,整个长江流域乃至整个中国都面临着水污染的严重挑战。在应对水污染时,政府,企业以及普通民众都必须广泛的参与才能有效的治理水污染。
政府作为社会的管理者和服务者,在治理水污染的过程中必须起到主导作用,有效的引导企业和民众应对水污染的威胁。包括建立完善的水污染防治法律体系,健全防治水污染的长效管理体制和投入机制,加快水污染治理科学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加强水污染监督制约机制等。同时政府更要在宏观的层面上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并且引导整个国民经济健康合理发展,不能以牺牲水源为代价。
企业作为水污染治理的另一主要参与者,也要积极的更新技术,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装备环保设备,在积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兼顾到社会效益,承担起企业应付负的社会责任。
作为最广大的民众,对水污染治理的贡献更多的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少用一包含磷洗衣粉,不往河道倾倒垃圾等等。一个人的力量或许是微不足道的,13亿人民的力量就是不可阻挡的。
治理一条污染的河流不是三年五年就可以治好的。为了治理英国的母亲河流——泰晤士河,英国政府前后花了100年的时间。如今,流经伦敦的泰晤士河已由一条如死河、臭河变成世界上最清洁的城市水道之一。已有115种鱼和350种无脊椎动物重新回到这里繁衍生息。
曾被冠以“欧洲下水道”恶名的莱茵河,经过莱茵河流经国50年的共同治 理,2002年的调查表明,莱茵河已经恢复到二战前的生物多样性水平。
法国人经过近50年的时间治理塞纳河。如今,这条河里的鱼种已由4到5种增加到20余种。
一条被污染的河流的治理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清水工程”的验收并不意味着水污染治理的结束。相反它也许只是个开始,常州和像常州这样的城市在水污染治理的道路上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第五篇:中国农村污染状况调查与分析
中国农村污染状况调查与分析
唐丽霞 左停
调查显示,中国农村水污染问题比较严重。有65个村表示水资源受到了污染,占调查村总数的46.1%。调查村水源污染的主要原因依次为工业污染、农药、化肥污染、生活垃圾和城市排污。有28个村是因为当地工业发展造成了水源污染,占调查村总数的43.08%;此外,农药、化肥污染和生活垃圾不可小觑,分别有18个和12村的水源是因其污染的,分别占调查村总数的27.69%和18.46%。
从污染面积来看,调查村的水污染问题比较严重,在65个水受到污染的村中,只有24个污染面积是在20%以下的,占水污染村的36.92%,其余的污染面积都在20%以上,占水污染村的63%;其中,污染面积在80%以上的有13个村,占水污染村的20%;污染面积超过40%的有12个村了,占水污染村的18.7%。
水污染给农村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最为严重的是对饮用水的影响,有29个村表示水污染的最大影响是饮用水质量变差,占水污染村的44.62%;其次是对灌溉水的影响,有19个村表示水污染影响了灌溉用水的数量和质量,进而影响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并且也造成了部分作物被污染,降低了农产品的品质;还有一些村表示水污染影响了当地的生活用水和生活景观。
水量减少、水源污染和气候变化等综合因素使91个村在水资源利用上遇到了困难,占调查村总数的64.56%。数据显示,调查村在水资源利用中遇到的主要困难依次是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地下水位下降、水利设施差、水质不好和水资源季节性供给不均。虽然如此众多的村在水利用上遇到了困难,但是,只有22个村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来解决水的问题,大部分村还是听之任之。
三、调查村的农业污染状况
开始于上世纪50年代的以农药、化肥等技术广泛使用为特征的绿色革命解决了19个发展中国家粮食自给不足的问题,但是,这种化工型农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农业生产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据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2004年的数据,从1978年到1998年,中国农业“污灌面积”从500万亩增加到5427万亩,占全国总灌溉面积的7.3%;2003年,中国农田化肥施用量为每公顷464.5公斤,超过发达国家安全施用量每公顷225公斤上限的一倍以上;农药施用量达每公顷15公斤,是发达国家的每公顷使用量的2倍多;其中,高毒农药占农药施用总量的70%,国家明令禁止的一些高毒高残留农药仍在部分地区生产和使用。
调查发现,中国化肥和农药开始使用的时间和绿色革命兴起时间差不多,都是20世纪50年代,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是化肥和农药推广的高峰期。数据显示,分别有51个和41个村在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使用化肥和农药,分别占调查村的36.16%和29.08%;分别有41个和40个村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使用化肥农药,分别占调查村的29.08%和28.44%。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村不使用化肥和农药,可见,中国农业生产对化肥和农药的依赖性是比较大的。调查村使用化肥的种类增加显着。调查村最早使用化肥时,平均使用化肥的种类只有2种,最高的为6种,现在平均使用化肥种类为7种,最高达到了21种,都增长了2倍多。使用化肥和农药对农业生产的正面影响是非常明显的,主要表现在提高产量和减轻工作量上。有128个村表示,使用化肥和农药的最积极的作用是增加了农业生产的产量,占调查村总数的90.8%,有11个村表示使用化肥农药可以减轻工作量,占调查村总数的7.8%。化肥、农药对粮食产量的促进作用也是农民乐于使用的主要因素。相对于农药、化肥使用程度的增加,调查村参与正规的农药、化肥使用培训班的程度却比较低。数据显示,只有33个村举办过化肥使用培训班,仅占调查村总数的23.4%;108个村没有举办过任何关于化肥使用的培训班,占调查村总数的76.6%。只有38个村中有人参加过化肥使用培训,占调查村总数的27%;有103个村的没有任何人参加过化肥使用培训班,占调查村总数的73%。农药使用培训参与情况程度与化肥差不多,只有38个村举办过农药使用培训班,有42个村有人参加过农药使用培训班,分别只占调查村总数的27%和29.8%,大部分村既没有举办过农药使用培训,也没有人参与过任何形式的农药使用培训。
从化肥、农药使用知识来源来看,化肥使用知识的首要来源是自己的经验,其次是产品说明书,然后是出售机构和当地的技术人员。农药使用知识主要来源是产品的说明书,其次是自己的经验,然后是出售机构和技术人员。由此可见,农民主要通过非正式渠道掌握化肥和农药的使用知识,产品说明书和出售机构在知识的传递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化肥农药使用知识获得途径的非正式性,导致部分村在化肥、农药使用量上很难做到适量使用。能做到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合适的村分别只有74个和71个,占调查村总数的50%左右;在不能合适掌握使用量的村中,有51个村表示会过量使用化肥,58个村表示会过量使用农药,与此相对,只有16个村表示化肥使用不足,12个村表示农药使用不足。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造成农业污染问题日趋严重。
调查显示,使用化肥对农村的主要负面影响是造成粮食品质下降,影响了消费者饮食的质量和身体健康;其次,导致土地板结,进而影响当地土地生产效益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再次,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和污染了水源,是农村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
农药对农村的负面影响也非常明显。有54个村表示农药的使用污染了当地的水源,占调查村总数的38.3%;有31个村表示农药的使用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环境退化,占调查村总数的21.99%;有28个村表示农药的使用造成当地粮食品质下降,占调查村总数的19.86%;还有21个村表示农药的使用使人畜安全受到了威胁。农药的使用威胁人畜安全的主要原因有四个:第一,容易在高温季节出现打药中毒事件,调查发现,有73个村出现过打药中毒事件,占调查村的51.77%;第二,农作物上的农药残留容易引起人畜食物中毒;第三,农药残留造成周围水源和生态系统的破坏;第四,一些高毒农药仍然在使用。
调查还发现,农村污染的另一个重要来源是地膜等白色污染。有54个村表示当地主要的农业污染源是地膜等白色塑料制品,占调查村总数的38.30%;此外,生活垃圾、秸秆燃烧以及动物粪便也都成为农业污染的主要来源。
四、调查村的环境污染情况
调查数据显示,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十分严重。有107个村表示环境受到了污染,占调查村总数的75.9%,只有34个村表示没有受到污染,占调查村总数的24.1%;有2个村认为环境污染非常严重,有20个村认为环境污染情况比较严重,占调查村总数的14.18%;有52个村认为环境污染情况一般,占调查村总数的36.88%;有33个村认为虽然受到了污染,但情况不严重,占调查村总数的23.44%。从主要污染源来看,生活垃圾排在第一位,农村地区由于没有统一的规划和垃圾处理中心,农户随意丢弃生活垃圾,从而造成农村社区生活垃圾污染比较严重;排在第二位的是工矿业污染,现在,有很多城市将污染比较严重的企业纷纷转移到农村地区,同时,一些乡镇企业的发展也都成为农村污染的主要来源;化肥、农药等农业污染排在第三。
从污染严重程度来看,表示生活垃圾污染最严重的有41个村,表示工矿业污染最严重的有33个村,表示化肥农药污染最严重的有27个村,这也再次说明了农村环境污染的三大污染源是生活垃圾、工矿业污染和化肥、农药等。调查显示,农村环境污染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这主要是由绿色革命带来的农业生产的化工化造成的。有14个村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污染情况,但绝大部分村是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开始的,这可能是农业化工化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共同带来的。
从近5年来农村污染情况变化来看,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有53个村表示近5年来环境污染情况更加严重了,占调查村总数的49.53%;只有13个村表示近5年来环境污染情况减缓了,仅占调查村总数的12.15%。农村污染问题日趋严重,一方面是因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生活垃圾等增加,另一方面是因为农村没有采取专门的应对环境污染的措施。调查显示,有95个村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来应对环境污染,占调查村总数的67.38%;虽然有46个村采取过一些措施来治理污染,但从所采取的措施来看,都是一些简单的收集和集中安置污染物,实质性的治理污染的措施非常少,这些简单措施所起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其中,有28个村所采取的治理污染的措施为设垃圾集中堆放点和请专人定时收集生活垃圾等,以这些方式进行生活垃圾处理;有8个村采取了和造成污染的工厂进行协商的措施,控制其工业污染;有5个村在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量;有3个村组织村民定时打捞河流中的污物;有1个村修建公共厕所;还有1个村利用工业垃圾填埋道路坑洼和泥泞处。
五、结论
综上所述,中国农村环境污染具有覆盖面广和程度深的特点,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村水资源状况令人堪忧。首先,由于气候、人类活动和需求活动导致了水资源存量快速减少,水资源缺乏情况日益严重;其次,缺乏有效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安排将会更加严重影响到农村水资源的保护;再次,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垃圾污染和城市排污污染等导致了农村水资源污染日益严重,农村居民饮水和灌溉水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第二,化肥、农药、地膜等大量投入,一方面带来了农业产量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农业环境的恶化。使用化肥造成的土地板结、土壤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品质;农药的大量使用污染农村的水源,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并且使得人畜安全受到了威胁;地膜带来的白色污染严重破坏了农村生态平衡,影响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居民的生活安全。
第三,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比较严重。由于缺乏有效的污染和垃圾控制及处理安排,农村生活垃圾污染情况严重;随着城市排污控制加强,很多地方将污染企业转移到农村地区,同时,一些乡镇企业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而忽视了污染处理,以及矿山的无保护开采等,使工业污染也日益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唐丽霞 左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