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增强忧患意识是我党在新时期必然选择
关键词:忧患意识 新时期 必然选择
摘要:忧患意识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之一。在党的九十年历史中,一以贯之地强调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增强忧患意识是我党在新时期面临种种挑战的必然选择。现阶段,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要求我们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艰巨的现代化建设任务要求我们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党的自身建设要求我们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忧患意识的时代内涵主要包括执政意识、全局意识、使命意识、忧民意识和忧己意识。
增强忧患意识是我党在新时期必然选择
一、“忧患意识”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特色之一。《易传》提醒人们,“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当政者应当居安思危,不可以因表面无事而沉迷安和;只有保持头脑的清醒,谦虚谨慎,扎扎实实地做事,这样才能长治久安;《孟子·告子·下》告戒人民,“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忧患足以使人生存发展,安乐足以使人沉沦死亡。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学者范仲淹在所写名文《岳阳楼记》中,将此前的忧患意识提到了一个新高度,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呼唤。
中华文明传统中的“忧患意识”,具有四个鲜明特点:其一是从安身立命的高度重视忧患意识,将“忧道不忧贫”
当作做人和为官的准则,强调“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其二是把忧患联系于对历史规律性的认识,从“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辩证法,要求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其三是倡导忧国忧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为己任,任劳任怨;其四是将忧患与勤俭和勤政相联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总结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宝贵经验教训。
由此可以看出,忧患意识之所以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优秀遗产,就在于它并不是悲观主义和厌世主义,而是蕴涵着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其精神是积极有为的,起着振聋发聩的作用。这种忧患意识提醒人们: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人们都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居安思危,不骄不躁,使正义的事业立于不败之地。从这个主流来看,历史上的忧患意识仍然值得人们借鉴和研究。二、一以贯之地强调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是我党的优良传统
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就是民族忧患意识的产物。国破家危之时诞生的中国共产党,铁肩担道义,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救国于水火,解民于倒悬,为中华民族排解忧患。社会主义新中国,就是满怀忧患的人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起来的。回顾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华民族为摆脱帝国主义的各种封锁,为建成社会主义强国,也曾
焕发了强烈的全民忧患意识,从而爆发出无与伦比的建国力量和热情,使新中国的形象在世界上日新月异,国际地位逐步提高。此后,中国共产党又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致力于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以解民族存亡长久忧患。
毛泽东忧党的执政地位能不能巩固。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要求全党牢记“两个务必”,防止“糖衣炮弹”的攻击。毛泽东把执掌全国政权比做“进京赶考”,从整顿作风和提高本领两个方面提出了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邓小平忧党内思想僵化,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邓小平反复强调,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关键在人,关键在党。江泽民忧党的建设方向发生失误,忧党风不正,忧我国科技落后。他把深人研究共产党执政规律,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到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在中纪委第八次全会上的讲话中引用孟子“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和欧阳修“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名言警示全党,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抵御风险,战胜困难。胡锦涛忧党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能力不强。党的十六大刚一闭幕,新当选的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中央书记处全体同志来到革命圣地西柏坡,重温毛泽东“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谆谆告诫,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为
实现党的十六大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开拓进取、团结奋斗。
党的三代领导核心特别是胡锦涛总书记这样一以贯之地、再三再四地强调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对全党的警示意义是巨大而深远的。它在全党产生的感召力、推动力、凝聚力,对于我们从容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挑战和风险,具有无可估量的作用。
三、增强忧患意识是我党在新时期面临种种挑战的必然选择。
中国共产党执政50多年来,始终以其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风险保持着高度的警觉和清醒的认识,并以其强烈的忧患意识,励精图治,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巨变。进入新世纪,我国开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历史阶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很不安宁的世界,党所处的外部环境比其他任何时候都更加复杂;面对中国社会已经发生的和将要发生的深刻变革,党所面临的任务比其他任何时候都更加艰巨繁重。因此,不断增强党执政的忧患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要求我们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以来,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了严重曲折,国际力量组合和对比发生了深刻变化,北强南
弱、西强东弱的基本态势在一定时期内难以改变。和平与发展虽然仍是时代的主题,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发展,恐怖主义危害在上升,一些地区的冲突和争端时起时伏,此起彼伏,世界很不安宁。两种制度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较量和斗争长期而复杂,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将长期面对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在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背景下,以高新技术为先导、以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我们面临着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科技占优势的巨大压力。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执政不能不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
其次,艰巨的现代化建设任务要求我们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经过5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但是,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实现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任务还十分艰巨。我们面临着经济体制不完善,民主法制不健全,科技教育比较落后的现状;面临着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社会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突出问题;面临着经济快速发展对环境、资源的巨大压力;面临着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以及由此而来的社会矛盾的复杂化。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和发展阶段中,我们党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
化进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任重道远。
再次,党的自身建设要求我们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我们党经过90年的考验与锤炼,已经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随着这两大变化,我们党始终面临着脱离群众的危险,面临着“历史周期率”的挑战。1945年,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在延安与毛泽东同志谈到中国历史上“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现象,并将其归纳为“历史周期率”。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因统治集团丧失民心,导致政权覆没的规律性现象比比皆是。而导致一个政权“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根本原因是人心的向背。经济的不发展、政治的不民主、腐败的泛滥等等,都可能导致民心的背离。如果我们党不能始终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会失去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戴。苏东剧变及其共产党政权的垮台,现实地向我们证明了“历史周期率”是悬挂在我们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头顶此剑,我们能不时时警醒吗?
四、忧患意识的时代内涵
(一)忧患意识是一种执政意识。党的兴衰取决于执政的成效,执政的成效取决于真抓实干。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
也没有。要把关注党的前途命运、塑造党的执政形象、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贯彻到治国理政的执政实践中,落实到具体工作中,自觉把自己的理想和奋斗同党和人民的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同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以与时俱进、昂扬奋发的精神风貌,埋头苦干、精益求精的踏实作风,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一流的工作业绩,以坚强的党性原则、闪光的人格力量和创造性的工作成果赋予党的先进性以新的时代特征,赋予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以新的时代内涵。
(二)忧患意识是一种全局意识。我们党的最终目标,是要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现阶段的目标是,到建党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建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党在全国执政已经60年。6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从全局观点来说,这只是一个局部。要实现党的伟大目标,我们没有理由骄傲自满、固步自封,而必须一如既往地坚持艰苦奋斗,不断进取。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就是要我们始终不忘党的总目标,始终坚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来规划新的征程。
(三)忧患意识是一种使命意识。新中国建立60年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在社会主义现代
化的征途上已经迈出了令世界惊叹的快速步伐。但是,由于旧中国积贫积弱,复兴强国之路是漫长的。从综合国力来看,我国已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但以13亿人口一推算,我国人均国民产值不足发达国家的1/10。真正实现党的强国富民的历史使命,任重道远,并且充满挑战。增强忧患意识,正是一个负责任的先进政党使命感的必然要求。
(四)忧患意识是一种忧民意识。忧民意识就是亲民意识,是指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识民情,体民意,解民忧。在新的历史时期,作为一个领导干部,要与人民同快乐、同忧愁,和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作为代表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干部,更应当牢记党的教导,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优秀文化传统,在思想意识上、文化理念上、言行举止上,以爱民、亲民、为民为最高理想和行为规范。
(五)忧患意识是一种忧己意识。忧己意识在这里是特指领导干部对加强自身主观世界的改造、对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落实科学发展观本领的强烈紧迫感和危机感。今天我们呼唤忧己意识,不是对既得利益患得患失,也不是畏首畏尾、裹足不前,而是忧为官不廉,忧从政不勤,忧贡献不大,忧愧对民众,为抗御邪恶构筑堤坝。当今社会,诱惑多多,稍有不慎,就会误入歧途,因此,忧己不仅要忧自己的学识、能力和素质,还应忧自己的操守、德行和人品等,谨防自己
蜕变为人民的罪人。
当然,忧患意识作为一种思想上的醒悟,仅仅停留于有忧患意识还不够,由忧患而牢骚满腹、怨天尤人、灰心泄气则更不行,还必须有解决忧患的实际行动。当前,要把忧患之思转化为消除忧患之行,就要牢牢铭记“两个务必”,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防止和克服盲目乐观、不思进取的情绪和作风,聚精会神谋发展;要警钟长鸣,从正视差距中增强忧患意识,从缩短差距中谋求创新发展;要夙夜在公,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以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作风做好各项工作,为实现党代表人民提出的各项目标而不懈奋斗。
2011年5月24日
第二篇:增强忧患意识
增强忧患意识(思想纵横)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忧患意识是人类生存的重要智慧,居安思危是历史昭示的一条重要经验。中国共产党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磨难挫折中成长,在应对挑战中壮大,始终抱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同志展望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着眼百年大党的使命担当、基于改革发展的风险考验强调:“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发展形势总的是好的,但前进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是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越是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绝不能犯战略性、颠覆性错误。”这一重要论述是给每一位党员的清醒剂,具有鲜明针对性与重要现实意义。
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完成历史使命要求我们自觉增强忧患意识。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不仅要关注现实问题、即期目标,而且要实现远大理想。完成历史使命任重道远,我们不能满足于一时的成绩与进步,不能固步自封、骄傲自满,而要时时思考当下工作中的不足,找到与奋斗目标的差距,不断改进提高。正是因为心存忧患,能够清醒地认知、应对各方面的问题与挑战,我们党才能团结带领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前夕,毛泽东同志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前途光明、任务艰巨,尤其需要我们深怀忧患意识,以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在新征程中付出更为艰苦的努力。备豫不虞,为国常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但也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两个没有变”是对我国基本国情与发展现状的准确定位。初级阶段意味着与更高发展阶段有差距,最大发展中国家意味着与实现现代化的发达状态有差距。我们绝不能骄傲自满,而要以深切的忧患意识,一步一个脚印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前进道路上仍然存在诸多风险与挑战。“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正是基于深沉的忧患意识,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任何贪图享受、消极懈怠、回避矛盾的思想和行为都是错误的。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在精神状态上绝不能懈怠、马虎、大意,而要时刻警醒,保持饱满的精神和昂扬的斗志,牢固树立底线思维,以高度的忧患意识继续攻坚克难、砥砺奋进。
实现伟大梦想,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前进道路上,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我们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就要以深切的忧患意识,居安思危、锐意进取、奋发图强,努力续写百年大党不断走向胜利的时代新篇。
第三篇:增强忧患意识心得体会
精选范文:增强忧患意识心得体会(共2篇)胡锦涛主席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强调:“全军要密切关注国际国内形势变化,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自学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地安全保证。”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是统一的。只有胜利时想到挫折,顺利时预见困难,机遇中察觉危机,才能使自己时时警醒,始终如履薄冰,充分意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新世纪新阶段,军队要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我们党作为一个长期执政的党,如何在新的环境下,拒腐蚀、永不沾,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是一个严峻的课题。我军作为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证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肩负着神圣的使命,我军必须坚定地经受住各种斗争任务和复杂环境的考验,始终成为巩固党执政地位的中坚力量。新世纪新阶段,军队要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战略机遇百年难遇,稍纵即逝,而要维护好、用好战略机遇期,就必须维护好国家安全、捍卫好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我们要坚定地履行好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稳定的神圣职责,坚决抵御外来侵略,打击各种分裂势力,为创造一个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的长期安全环境作出应有的贡献。新世纪新阶段,军队要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时代的发展已使我国传统的安全边界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平面安全观已经被不断向海洋、太空、电磁空间扩展的“立体安全观”、“全球安全观”所取代,少数大国正在争夺太空军事优势,电磁空间已成为继陆战场、海战场、空战场、天战场之后的“第五维战场”。我们一定要清醒地看到我军建设的现状与未来高科技现代化战争要求的差距,扩展安全战略和军事战略视野,不仅维护好我国的领土、领海、领空安全,而且要关注和维护好我国的海洋、太空、电磁、生态、文化及其他方面的国家安全。新世纪新阶段,军队要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作用。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胡锦涛主席提出的建设“和谐世界”的倡议,深刻地影响着我国对外关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更加体现时代要求的国家安全观和外交战略。军队建设要提高应对危机、维护和平、遏制战争、打赢战争的能力,更好地为我国的和平外交政策服务,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为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共同发展,提供坚强的后盾,发挥维护世界和平的积极作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多难兴邦,忧患强军,新世纪新阶段我军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要求我们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军队建设不能安于现状,不能骄傲自满,要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迎接未来高技术战争的挑战,在正视矛盾、揭露矛盾中前进 [增强忧患意识心得体会(共2篇)]篇一:增强忧患意识心得体会
增强忧患意识心得体会
胡锦涛主席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强调:“全军要密切关注国际国内形势变化,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心得体会(共2篇)]增强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自学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地安全保证。”
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是统一的。只有胜利时想到挫折,顺利时预见困难,机遇中察觉危机,才能使自己时时警醒,始终如履薄冰,充分意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
新世纪新阶段,军队要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我们党作为一个长期执政的党,如何在新的环境下,拒腐蚀、永不沾,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是一个严峻的课题。我军作为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证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肩负着神圣的使命,我军必须坚定地经受住各种斗争任务和复杂环境的考验,始终成为巩固党执政地位的中坚力量。
新世纪新阶段,军队要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战略机遇百年难遇,稍纵即逝,而要维护好、用好战略机遇期,就必须维护好国家安全、捍卫好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我们要坚定地履行好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稳定的神圣职责,坚决抵御外来侵略,打击各种分裂势力,为创造一个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的长期安全环境作出应有的贡献。
新世纪新阶段,军队要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时代的发展已使我国传统的安全边界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平面安全观已经被不断向海洋、太空、电磁空间扩展的“立体安全观”、“全球安全观”所取代,少数大国正在争夺太空军事优势,电磁空间已成为继陆战场、海战场、空战场、天战场之后的“
界”的倡议,深刻地影响着我国对外关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更加体现时代要求的国家安全观和外交战略。军队建设要提高应对危机、维护和平、遏制战争、打赢战争的能力,更好地为我国的和平外交政策服务,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为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共同发展,提供坚强的后盾,发挥维护世界和平的积极作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多难兴邦,忧患强军,新世纪新阶段我军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要求我们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军队建设不能安于现状,不能骄傲自满,要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迎接未来高技术战争的挑战,在正视矛盾、揭露矛盾中前进
篇二:忧患意识心得体会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防患于未然是人们一直倡导的。谁若想长久生存下去,谁就必须考虑生存下去的办法。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心存忧患”。
忧患意识是中国文化的一种极为重要的价值观念和独具风采的人文精神。它标志着一种根源于高度历史自觉的社会责任感和敢于承担人间忧患的博大情怀,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所在。
最鲜明集中地阐述忧患意识的是《周易》中的《易传·系辞下》,上面说:“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唐代名相房玄龄认为:想到危险才能求得安全,考虑后退才能更好前进,畏惧祸乱才能保持太平,警惕灭亡才能获得生存。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也讲过类似的话:经常思考发生危难的原因就能保持平安,经常思考发生祸乱的原因就能保持太平,经常思考导致灭亡的原因就能够长存。
前人的这种忧患意识,具有深沉悠远的历史感和强烈厚重的现实感。有了它就会谦虚谨慎,敬畏戒惧,就会以天下之忧而忧。离开这种忧患意识,国不能长存、人不能长立。清康熙执政后为巩固他的政权,惧危忧亡,图于未然,“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廑念,书而悬之宫中柱上。”先后剪除鳌拜、平定“三藩”之乱和回疆、准噶尔贵族叛乱,降服了控制台湾的郑克爽,使中国重新归于统一、驱逐了入侵的沙俄军队与沙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对内实行了扶民富民政策,先后蠲免赋税达五百多次。从而使康熙由守成之君变成一个创业之君,成就了“康乾盛世”的辉煌。与此相反,隋朝统一天下后,曾声威远播异域,之所以举天下而弃之成为他人所有,就是因它自恃国家富强,不思虑以后的灾祸,任其心性,驱使天下人纵一己之欲,耗尽天下财供一己享用。隋炀帝能不败亡吗?
忧患意识决不是无病呻吟,苦恼厌烦,而是一种生存智慧的象征。一个人如果没有忧患意识,便没有自主性和主动性,便没有奋发有为的“事业感”存在;一个民族倘若没有忧患意识,便没有紧迫感和使命感,便没有积极能动的“自立性”产生。如此,对身处顺境的人来说,它提醒人们要小心翼翼,谨慎从事,千万不可得意忘形,肆意妄为;对身处逆境的人来说,它激励人们要辛勤工作,奋发图强,大可不必灰心沮丧,消沉绝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追求安乐就会精神松懈、心情懒散,锐气怠尽。这就需要在实践中把艰苦创业与坚韧守成同时并举,保留锐气以适应事业发展,心怀戒惧以保持高度警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般的小心和省察。这样才能有条不紊,处变不惊。
人生的旅途风雨多变,稍不留意便会遗憾终生,唯有居安思危,方可从容处之。
3月14日,温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记者会上说,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十分艰巨,国内外形势也非常复杂,做好各项工作,完成预期目标,需要付出[增强忧患意识心得体会(共2篇)]极大努力。我们要有忧患意识,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各项社会事业的进步毋庸置疑。去年我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跃居世界
民众的忧患往往是个人一时的温饱苦乐,而执政党的忧患则是十几亿人福祉的叠加。所以,只有关注民生,倾听民声的执政党,才能得民心,也只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角度看待问题,考虑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温总理的“增强忧患意识”实际上就是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提升维护人民利益的能力。从焦裕禄到任长霞,从孔繁森到郑培民等等,这些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无一不是为国忧患,为民忧患,从深化改革开放到“消除腐败的土壤在于改革制度和体制”,从逐步减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要解决教育、医疗等资源分配的不公,从经济的包容性增长到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无一不体现的执政党的忧患意识和改革的决心。“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领导干部忧国忧民,人民才会得实惠、享安乐,社会发展也就会科学、和谐。
第四篇:增强忧患意识心得体会
增强忧患意识心得体会
精选范文:增强忧患意识心得体会(共2篇)胡锦涛主席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强调:“全军要密切关注国际国内形势变化,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自学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地安全保证。”
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是统一的。只有胜利时想到挫折,顺利时预见困难,机遇中察觉危机,才能使自己时时警醒,始终如履薄冰,充分意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
新世纪新阶段,军队要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我们党作为一个长期执政的党,如何在新的环境下,拒腐蚀、永不沾,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是一个严峻的课题。我军作为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证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肩负着神圣的使命,我军必须坚定地经受住各种斗争任务和复杂环境的考验,始终成为巩固党执政地位的中坚力量。
新世纪新阶段,军队要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战略机遇百年难遇,稍纵即逝,而要维护好、用好战略机遇期,就必须维护好国家安全、捍卫好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我们要坚定地履行好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稳定的神圣职责,坚决抵御外来侵略,打击各种分裂势力,为创造一个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的长期安全环境作出应有的贡献。
新世纪新阶段,军队要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时代的发展已使我国传统的安全边界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平面安全观已经被不断向海洋、太空、电磁空间扩展的“立体安全观”、“全球安全观”所取代,少数大国正在争夺太空军事优势,电磁空间已成为继陆战场、海战场、空战场、天战场之后的“第五维战场”。我们一定要清醒地看到我军建设的现状与未来高科技现代化战争要求的差距,扩展安全战略和军事战略视野,不仅维护好我国的领土、领海、领空安全,而且要关注和维护好我国的海洋、太空、电磁、生态、文化及其他方面的国家安全。新世纪新阶段,军队要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作用。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胡锦涛主席提出的建设“和谐世界”的倡议,深刻地影响着我国对外关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更加体现时代要求的国家安全观和外交战略。军队建设要提高应对危机、维护和平、遏制战争、打赢战争的能力,更好地为我国的和平外交政策服务,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为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共同发展,提供坚强的后盾,发挥维护世界和平的积极作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多难兴邦,忧患强军,新世纪新阶段我军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要求我们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军队建设不能安于现状,不能骄傲自满,要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迎接未来高技术战争的挑战,在正视矛盾、揭露矛盾中前进[增强忧患意识心得体会(共2篇)]篇一:增强忧患意识心得体会 增强忧患意识心得体会
胡锦涛主席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强调:“全军要密切关注国际国内形势变化,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心得体会(共2篇)]增强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自学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地安全保证。”
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是统一的。只有胜利时想到挫折,顺利时预见困难,机遇中察觉危机,才能使自己时时警醒,始终如履薄冰,充分意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
新世纪新阶段,军队要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我们党作为一个长期执政的党,如何在新的环境下,拒腐蚀、永不沾,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是一个严峻的课题。我军作为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证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肩负着神圣的使命,我军必须坚定地经受住各种斗争任务和复杂环境的考验,始终成为巩固党执政地位的中坚力量。
新世纪新阶段,军队要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战略机遇百年难遇,稍纵即逝,而要维护好、用好战略机遇期,就必须维护好国家安全、捍卫好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我们要坚定地履行好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稳定的神圣职责,坚决抵御外来侵略,打击各种分裂势力,为创造一个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的长期安全环境作出应有的贡献。
新世纪新阶段,军队要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时代的发展已使我国传统的安全边界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平面安全观已经被不断向海洋、太空、电磁空间扩展的“立体安全观”、“全球安全观”所取代,少数大国正在争夺太空军事优势,电磁空间已成为继陆战场、海战场、空战场、天战场之后的“
界”的倡议,深刻地影响着我国对外关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更加体现时代要求的国家安全观和外交战略。军队建设要提高应对危机、维护和平、遏制战争、打赢战争的能力,更好地为我国的和平外交政策服务,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为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共同发展,提供坚强的后盾,发挥维护世界和平的积极作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多难兴邦,忧患强军,新世纪新阶段我军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要求我们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军队建设不能安于现状,不能骄傲自满,要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迎接未来高技术战争的挑战,在正视矛盾、揭露矛盾中前进
篇二:忧患意识心得体会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防患于未然是人们一直倡导的。谁若想长久生存下去,谁就必须考虑生存下去的办法。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心存忧患”。
忧患意识是中国文化的一种极为重要的价值观念和独具风采的人文精神。它标志着一种根源于高度历史自觉的社会责任感和敢于承担人间忧患的博大情怀,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所在。
最鲜明集中地阐述忧患意识的是《周易》中的《易传·系辞下》,上面说:“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唐代名相房玄龄认为:想到危险才能求得安全,考虑后退才能更好前进,畏惧祸乱才能保持太平,警惕灭亡才能获得生存。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也讲过类似的话:经常思考发生危难的原因就能保持平安,经常思考发生祸乱的原因就能保持太平,经常思考导致灭亡的原因就能够长存。
前人的这种忧患意识,具有深沉悠远的历史感和强烈厚重的现实感。有了它就会谦虚谨慎,敬畏戒惧,就会以天下之忧而忧。离开这种忧患意识,国不能长存、人不能长立。清康熙执政后为巩固他的政权,惧危忧亡,图于未然,“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廑念,书而悬之宫中柱上。”先后剪除鳌拜、平定“三藩”之乱和回疆、准噶尔贵族叛乱,降服了控制台湾的郑克爽,使中国重新归于统一、驱逐了入侵的沙俄军队与沙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对内实行了扶民富民政策,先后蠲免赋税达五百多次。从而使康熙由守成之君变成一个创业之君,成就了“康乾盛世”的辉煌。与此相反,隋朝统一天下后,曾声威远播异域,之所以举天下而弃之成为他人所有,就是因它自恃国家富强,不思虑以后的灾祸,任其心性,驱使天下人纵一己之欲,耗尽天下财供一己享用。隋炀帝能不败亡吗?
忧患意识决不是无病呻吟,苦恼厌烦,而是一种生存智慧的象征。一个人如果没有忧患意识,便没有自主性和主动性,便没有奋发有为的“事业感”存在;一个民族倘若没有忧患意识,便没有紧迫感和使命感,便没有积极能动的“自立性”产生。如此,对身处顺境的人来说,它提醒人们要小心翼翼,谨慎从事,千万不可得意忘形,肆意妄为;对身处逆境的人来说,它激励人们要辛勤工作,奋发图强,大可不必灰心沮丧,消沉绝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追求安乐就会精神松懈、心情懒散,锐气怠尽。这就需要在实践中把艰苦创业与坚韧守成同时并举,保留锐气以适应事业发展,心怀戒惧以保持高度警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般的小心和省察。这样才能有条不紊,处变不惊。
人生的旅途风雨多变,稍不留意便会遗憾终生,唯有居安思危,方可从容处之。
3月14日,温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记者会上说,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十分艰巨,国内外形势也非常复杂,做好各项工作,完成预期目标,需要付出[增强忧患意识心得体会(共2篇)]极大努力。我们要有忧患意识,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各项社会事业的进步毋庸置疑。去年我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跃居世界
民众的忧患往往是个人一时的温饱苦乐,而执政党的忧患则是十几亿人福祉的叠加。所以,只有关注民生,倾听民声的执政党,才能得民心,也只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角度看待问题,考虑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温总理的“增强忧患意识”实际上就是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提升维护人民利益的能力。从焦裕禄到任长霞,从孔繁森到郑培民等等,这些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无一不是为国忧患,为民忧患,从深化改革开放到“消除腐败的土壤在于改革制度和体制”,从逐步减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要解决教育、医疗等资源分配的不公,从经济的包容性增长到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无一不体现的执政党的忧患意识和改革的决心。“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领导干部忧国忧民,人民才会得实惠、享安乐,社会发展也就会科学、和谐。
第五篇:增强党员意识是新时期
增强党员意识是新时期
党员先进性教育的基本前提
在全党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大举措。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应把强化党员意识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党员意识是共产党员对党的性质、宗旨、历史使命以及党的纲领和任务的自觉性认识,是党员政治觉悟和党性的集中体现。党员只有具备党员意识,明确党员的基本要求以及所承担的使命和任务,才能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强化党员意识,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基本前提。增强党员意识,坚定理想信念。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社会生活日益多样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日益多样化。在复杂的形势面前,共产党员必须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应不断加强党性锻炼,强化党的观念,自觉地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与党和人民的事业紧密联系起来,立足本职岗位,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不断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贡献。
增强党员意识,密切联系群众。人民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我们全部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践表明,只有对人民群众充满深厚的感情,真心实意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只有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因此,一方面,在工作中应多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充分体现民意、集中民智,真正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自己想事情、做工作的根本衡量尺度;另一方面,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既要量力而行,还要尽力而为,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多办人民群众拥护、客观条件允许的好事、实事。
增强党员意识,坚持勤政廉政。党和人民的事业是由无数具体岗位、具体工作构成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千百万共产党员在本职岗位上所做的扎实工作和不懈努力。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很重要的一个职责就是“干”,自己带头干,带领群众干,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工作、无私奉献,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一流工作业绩。同时,必须以身作则,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的监督,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坚决同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做艰
苦奋斗、廉洁奉公的表率。
增强党员意识,加强自身学习。学然后知不足。只有自觉学习、努力学习、善于学习,既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又学习现代科学知识和与工作相关的各种知识;既向书本学习,又向实践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更好地为党和人民工作。应边学边思,把书本知识变成对自己工作有用的知识;应学以致用,有的放矢地学,学“管用”的,提高思想修养水平,提高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能力;应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因为实践出真知,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应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学习不能“一阵子”,而要“一辈子”。
增强党员意识,遵守党的纪律。一支不讲纪律、忽视纪律的队伍,必然是软弱涣散、毫无战斗力的队伍。共产党员必须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始终坚持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严格保守党和国家的秘密,执行党的决定,服从组织分配,积极完成党交给的各项任务;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服从大局,努力维护大局,保证政令畅通,保证团结统一。
总之,我们要通过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使广大党员切实增强党员意识,认真履行党员义务,只有这样,我们党才能永远充满活力,我们所担负的工作才能有新的发展,我们的事业才能蒸蒸日上,我们的理想才能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