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态公益林经营管理现状及对策
生态公益林经营管理现状及对策
【摘 要】随着全球环境和资源问题日趋恶化,人们对公益林所起的重大作用已基本形成共识。但由于公益林不仅涉及公益林的价值构成及补偿机制等理论性问题,而且还涉及公益林管护体制等一系列问题。文章重点对广东省连山林场生态林经营管理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生态公益林;经营;发展建设
生态公益林指生态区位极为重要,或生态状况极为脆弱,对国土生态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以提供森林生态和社会服务产品为主要经营目的的重点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包括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和护岸林等;物种资源、科学实验、森林旅游、国土保安等需要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森林、林木、林地。生态公益林分类经营
森林分类经营是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和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切入点和有效途径。所谓森林分类经营,是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社会对林业的生态和经济需求,把森林划分为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按各自的特点和规律实行分类经营、定向培育,达到整体相互协调、局部分而治之的一种新型的森林经营体制和发展模式。生态公益林可分为林种分类经营及区位分类经营两大类。广东省连山林场生态林经营管理现状
2.1 生态公益林更新改造情况
广东省连山林场位于广东省西北部,属粤西北南岭重点生态屏障区,林地跨连山和连南两县。林场经营总面积9749.5 hm2,其中林业用地9458.6 hm2,占97.0%;非林业用地290.9 hm2,占3.0%。按林种分,生态公益林6427.9 hm2,占68.0%;商品林3030.7 hm2,占32.0%。按地类分,有林地8255.4 hm2,占87.28%;灌木林地749.2hm2,占7.92%;未成林地211.1 hm2,占2.23%;无林地229.0 hm2,占2.42%; 苗圃地4.9 hm2,辅助生产用地9.0hm2,占0.15%。全场森林覆盖率84.70%,林木绿化率92.40%。
林场活立木总蓄积量362 100m3,林木总生长量22 141m3,林木生长率6.1%,森林覆盖率84.70%。全场林分按优势树种分,各类树种面积、蓄积量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各类树种面积、蓄积量情况表
针叶、阔叶树种面积和蓄积所占比例不均匀;针叶树面积和蓄积比例较大,阔叶树面积和蓄积比例较低。生态林仍有较大面积是针叶林,林分质量低。商品林主要以杉、松为主,结合广东省林业建设的实际需要和林场所处区位的重要性,要尽快加大优良乡土阔叶树种造林力度,使阔叶林面积所占的比例较快提高,以实现资源数量增长和质量效益提升。
2.2 连山林场生态公益更新改造实际投入情况
连山林场生态公益林的建设资金几乎全部来源于省财政拨款,补偿标准偏低,筹资渠道过于单一。尚未真正建立长效稳定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和生态公益林建设投入机制,财政转移支付缺乏稳定可靠性,难以满足生态公益林营造与管护的实际需要。林场每年具有一定生态公益林更新改造任务,资金不足部分需要林场自身投入,林场属自负盈亏单位,进一步加重了林场的经济负担,而国家级和省级公益林平均补偿标准仅为270元/hm2?a,还不足以支付管护工资。目前连山林场生态公益更新改造实际投入情况:①开设水平带投入:100元/亩;②打穴、复土:150元/亩;③苗木及种植:150元/亩;④基肥及追肥:200元/亩;⑤ 抚育及施肥人工费:250元/亩;⑥其他费用:设计费、招标费、监理费、税收等占投入的20%计算(总投入情况1 000元/亩)。生态公益林经营中出现的问题
3.1 树种结构不合理
林场的树种以杉木和松树为主,针叶林多、阔叶林少,纯林多、混交林少; 生态功能等级偏低。从表1可知,杉、松树种的纯林及混交林面积、蓄积量合计所占的比重分别为65.8%、86.4%;这种以杉、松为主导的树种结构,使林场林分的生态稳定性低,抗逆性差,松类病虫害潜在风险大,火灾隐患大,不利于保持生物多样性和整体生态功能等级的提高。例如,2008年遭遇了百年一遇的雨雪冰冻灾害,全场有大量杉、松被折断或毁坏,造成森林资源损失了多于20万m3。由于林场松树多,防火任务艰巨,受松类病虫害的威胁巨大。
3.2 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较小
林场现有林地平均蓄积为53.91m3?hm-2。林地生产力较低。特别是生态公益林的林分质量更差,有待于加强改造。与粤北地区的省直属林场相比,省九连山林场、省乐昌林场和省东江林场有林地平均蓄积分别为77.16 m3 ?hm-
2、90.6 m3 ?hm-2和42.8m3 ?hm-2,相比较,资源质量在省直属林场处于中下游水平。
3.3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不足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体系尚未建立,目前广东尚缺乏这种机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不到位,国家、省财政拨付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不足以满足庞大的森林生态系统建设的支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不合理,由于目前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落实到林场主体单位,主要用于林场公益林的改造、抚育、保护、管理等支出,却无法落实到林场职工群众,职工群众无法从中直接受益,补偿金也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因而对职工群众来讲也谈不到是真正意义上的补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工群众参加生态公益林建设的积极性。加快生态公益林发展的建设
4.1 做好生态林分改造,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
(1)加大对杉、松纯林生态林树种的改造工作,改善生态公益林的树种结构,采用全面造林更新和林下间种(补植、套种)形式,使之形成针阔混交林。林分改造中要适地适树,用树体高大、冠幅大、深根系、根量多、长寿、美观、生长稳定且抗性强的树种。树种搭配上坚持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阴性树种与阳性树种相结合,以利于形成层次分明、结构稳定、生态功能强的森林植物群落。改造中以森林生态学理论为指导,用人工措施构成或人工促进恢复的方法建立起生态功能显著、抗逆性强、生长稳定的森林结构。从2003年至今,林场营造了近0.3万hm2的针阔或阔叶混交的生态林。
(2)加强对生态林未成林地的人工抚育工作(铲草、松土和施肥),使之尽快成林。
(3)加强管护工作。加强日常巡逻看护,防止人、畜的干扰和破坏,防止火灾和森林病虫害的发生。
(4)要抓好重点生态林项目的建设和管理,采用绩效管理方法。特别是要抓好珠防林建设、北江水源涵养林建设、林分改造、国债生态林抚育和生物防火林带建设这几大工程,使生态工程成为省里的示范、样板工程。
(5)可发挥生态林多资源效益,如采取在林下间种珍贵中药植物、野菜和茶叶等。
(6)可适当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现有部分风景林纳入了当地的旅游产业规划中。
4.2 完善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与补偿方法
制定相关的生态公益林补偿办法,确保用于生态公益林投入资金的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按照“落实主体、维护权益、强化保护、科学利用”的思路,进一步完善生态公益林管护和补偿制度,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依法维护好林权所有者的权益。在改革中可采取以下森林生态效益的基金补偿方法。
(1)谁受益谁补偿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成立有政府牵头,根据不同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公益林数量及其对流域的贡献大小收取相应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并由各地区政府负责筹措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之后统一上缴省财政专户,并由省财政统一标准生态公益林面积进行补偿,并且资金直接补偿到户。
(2)受益单位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根据受益单位性质、经济能力和受益程度,按照“政府为主负责,受益单位合理负担”的生态效益补偿原则试行开征水费附加费、林木采伐森林生态补偿费、旅游风景区森林生态补偿费、水电附加费等。
(3)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的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
对于连山境内的保护区与森林公园,要求保护区每年从拨付的财政中拿出一部分作为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森林公园可以通过政府与建设部门、旅游部门协调,由政府一次征用补偿或要求从风景区的门票收入和其他收入中提取一定数额,用于森林的管护和补偿生态公益林经营者。
4.3 建立健全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
积极开展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严格按照国家林业局,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总要求,建立生态公益林保护管理“一个主体、两个监督”的工作机制,积极探索生态公益林管护的各种有效形式。
(1)加强政府在管护机制中的作用
政府要建立各级生态公益林管理机构,充分发挥驻各乡镇、街道工作队的职责作用。各级政府及部门要加大对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工作的督查力度,确保改革工作的有效落实。把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工作列入年终经济量化考评内容与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组织护林员参加业务培训,提高护林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每年对护林员的管护绩效进行年终考核,择优聘用,进一步落实生态公益林保护管理措施。
(2)明确落实管护责任
由主管单位与林权所有者或经营者签订管护责任书,明确管护责任单位的责任范围、权利与义务;对生态公益林经公示无异议的管护责任单位,由国有森林经营单位按照有利管护原则,科学合理划分管护责任区,组织辖区护林员进行管护责任片区的现场拨交,明确护林员的生态公益林管护“六定”责任制,即:定山场、定面积、定任务、定职责、定管护期、定报酬。并由林场对生态林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制,建立监管责任区,加强监管。
(3)强调落实生态公益林管护主体
对于集体所有的林权首先要突出“均”字,通过采取“均山、均权、均利”的方式,落实集体所有制,使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平等享有收益权,突出“ 联”字,即分到户,再联合起来,以联为主,落实管护主体;补偿到户,确保老百姓能够从改革中直接受益,确保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4.4 宣传教育
开展相关宣传教育活动,明确生态公益林的作用及生态意义,形成全社会关心和爱护生态公益林的良好氛围,使生态公益林真正起到保护环境、造福社会的作用。结束语
生态公益林是宝贵的森林资源,是我们生存和发展最需要依赖的生态屏障。生态公益林的生态效益在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以及防灾减灾、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此,要通过革新传统的森林经营理论、方法、技术与内容,制定包括生态系统管理计划、政策设计以及组织和制度安排等在内的生态公益林生态系统管理战略,实现生态公益林的生态系统经营。
参考文献
[1]戴广翠,闫春丽,缪光平等.关于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的几点建议[J].林业经济,2008(12).[2]李浩.广东省生态公益林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防护林科技,2011(04).
第二篇:武宣县生态公益林发展现状及对策
武宣县生态公益林发展现状及对策
摘要:对武宣县生态公益林资源建设现状情况进行了分析,针对生态公益林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该县生态公益林今后发展思路,以实现林业经济与生态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生态公益林;现状;探讨;发展思路
1引言
当前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改善生态环境越来越迫切,林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双重责任。森林为人类提供的生态价值日益受到关注,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森林,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任务和核心内容。生态公益林建设具有保护生态平衡、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固碳制氧、维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维护国土生态安全的需要。生态公益林是服务于社会、受益于全民的非赢利性的社会公益事业,具有不可逆公共性。生态公益林建设在广西南部地区由于速丰林的高速发展和区划不科学造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合理区划生态公益林和适当提高生态补偿金是解决矛盾的重要因素,也是促进武宣县林业发展和林农增收的重要举措。
2武宣县自然社会经济情况
武宣县位于广西中部,地处大瑶山脉西南部,东北面与金秀县为界,西南面与桂平市、贵港市毗邻,西面与来宾市兴宾区接壤,北面与象州县交界。武宣县四面环山,黔江河由西向东将全县隔为南河片和北河片,行政区域面积为17046535hm2。武宣县辖10个乡镇,142个村民委,6个居委会,2个区直单位(黔江实业总公司、武宣种畜场)。全县人口总数442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70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3946元。
武宣县植物种类丰富,计有数百种。原生植被为亚热带阔叶林地带,但长期以来普遍受人为破坏,现仅有少量残存于人烟稀少边远的沟谷中,广大地区已演变为次生林。人工林有桉树、马尾松、杉树、油茶、竹子等。2005年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武宣县岩溶地区土地面积413534hm2,潜在石漠化土地面积5822hm2,石漠化土地面积131387hm2。
3生态公益林建设基本情况
31武宣县生态公益林的基本情况
武宣县2013年生态公益林1623156hm2,其中国家级1560263hm2,自治区级62893hm2,生态公益林占林地面积的184%;分布在全县10个乡镇和1个国有林场范围内。公益林树种主要为石山灌木、江河源头及江河两岸的阔叶林和竹子为主。
32公益林立地条件和林分质量参差不齐
武宣县生态公益林主要为立地条件较差的石山灌木林,其次是立地条件稍好的江河源头及江河两岸的阔叶林和竹子。
33生态公益林补偿与管护情况
2001年以来区财政厅每年都下达该县生态公益林补偿专项资金计划,补助标准从最初的5元/亩提高到2013年的15元/亩,2013年补偿面积范围是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公益林。
根据《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管理办法》,权属为集体公益林,将管护责任落实到山头地块,并对照农户林权证进行实地确认和面积分解,然后张榜公示,再次确认无误后,落实责任,签定合同支付补偿费用;权属为国有公益林,林业局与国有林场,林场与护林员都签订了管护合同,管护费用直接补偿到个人帐号,并建立档案。在公共费用上,全部用于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森林资源监测等公共管理上。
4当前生态公益林存在的问题
41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低
2012年在林地保护落界结合公益林调整时由于界定工作粗放,致使一些农民种植的尾叶桉树林划入生态公益林。2013年国家级新补偿标准虽然提高到15元/亩,但经营管护公益林获得的补偿远不如经营商品林的收益好,特别是在广西南部速丰桉的种植地区,以目前尾叶桉种植来看,每亩尾叶桉平均4~5年一个轮伐期,除去成本每年的纯收益应在1000元左右。因此生态补偿金显得非常低,林农看到经营管护公益林获得的补偿远远不如经营商品林的收益好,都不愿意把能营造立地条件好的林地划为生态公益林地,造成了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的矛盾。
42生态公益林区基础设施薄弱
林区森林防火形式严峻,道路防火线,防火带,了望台,病虫害防治,等基础设施需配套建设。
43生态公益林林分质量需进一步提高,增强生物多样性
武宣县生态公益林大部分生长岩溶石漠化地区,区划中石山与石山之间土层较厚的林地由于生态效益补偿金低农民不同意划为公益林,使得公益林不能连片区划,影响整体的生态功能,将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使生境破碎化,影响物种的扩散、迁移和建群以及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由于森林质量低,植物在恶劣环境下生长,植物群落体系有的单一,林木生长缓慢,长期不变,需继续对公益林营造,加强抚育管理,提高森林质量、森林蓄积,增加森林固碳功能。应使森林生长、森林结构、森林健康一体化,最大限度地释放林地生产力,追求森林生态效益最大化。
44林业后续产业结构滞后
武宣县林业食品、林下养殖、林下种植、生态旅游等虽有些发展,但产业未形成规模。该县具有得天独厚丹霞地质地貌和自然风光,丰富的百崖大峡谷森林资源景观,山水秀丽的黔江河和大滕峡风光,生态旅游区与游憩区建设及待开发利用。
5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51调整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
目前国家生态公益林补偿金每亩只有15元,补偿标准相当低,随着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在各级财政的支持下,现行的各级生态公益林的划分标准、办法是可变的。既让生态公益林产生生态效益又要保障林农的利益不受损害,以立地条件和林分质量的好坏来是确定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的标准才是比较合理的。武宣县公益林以石山灌林林为主占到全县公益林的70%以上,这些公益林主要集中在南河片区的5个乡镇范围,区划中石山边缘农民很多的尾叶桉林地也被误划到生态公益林中,由于生态效益补偿资金与经营商品林的收益相差很大,农民利益受损都要求把这部分调整为商品林,然而目前在土层较薄的石山种植尾叶桉效益不好,这部分划定为公益林农民都很支持,所以应以立地条件的好坏和林分质量等级的高低来实行生态效益补偿金更为合理。
第三篇:生态公益林工作总结
生态公益林工作自查报告
我镇生态公益林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县林业局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严格按照《江西生生态公益林管理办法》,认真贯彻“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工作方针,加强组织领导、靠实目标责任、强化管护措施、狠抓落实,全面完成了2013生态公益林工作的各项任务和指标。现将我镇2013生态公益林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共有生态公益林面积28873.8亩,涉及到9个行政村,农户3216户。镇、村两级成立生态公益林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生态公益林建设具体工作。生态公益林补助资金由农村信用社直接拨入补偿对象的账号内,对护林人员管护费实行专款专用。
二、主要做法
1.加强宣传,提高思想认识。镇、村利用广播、黑板报、宣传窗等宣传工具,广泛宣传《江西省生态公益林管理办法》、《江西省森林条例》等法规、政策的宣传教育,特别是基层干部群众讲清楚公益林与商品林不同的建设要求,另外宣传森林防火意识和安全避火教育,不断增加林农的生态保护责任,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及防患森林火灾的意见,使广大群众在思想上形成共识,为生态公益林的保护管理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不断提高公民参与生态公益林建设的积极性。按规定要求在山林的路口设立大型混砖结构宣传广告牌5块
2.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管护质量。今年以来结合重点公益林项目的全面实施,全镇各重点林区都加强配备了专护林员,其中2名专职护林员,19名村干部兼职护林员。为了加强管理,护林大队每月定期对护林员进行考核,由护林员汇报当月管护情况,发现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同时加强了对护林员进行业务知识培训,集中学习《森林法》、《森林防火条例》、《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法律,统一了执法程序,做到严格执法,努力提高护林员素质。要求护林员在平时的巡护中,走到哪里,就讲到哪里,对目前国家重点公益林政策,封山育林政策,以及农民不懂的进行宣传讲解。发现违反规定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将事情控制在萌芽状态;再就是对林政案件进行宣传,起到警示他人的作用。努力宣传到位,做到家喻户晓,保证了全镇森林资源的安全。
3.加大投入,改善防火设施。罗城镇为提高森林火灾扑救能力,组建一支10人组成的专职消防队。风力灭火机13太,油锯机7太,铁锹、拖把等扑火物资,实行24小时昼夜值班。重点负责全镇森林火灾扑救。今年进入防火期后,安装了防火标语牌12个;张挂防火标语60条并签订护林防火公约10000份,有效的增强了全民防火意识。
三、在生态公益林工作中存在的建议
1.恳请上级部门增加纳入补偿范围的重点公益林面积。2.建议上级林业主管部门加大对公益林的资金投入。
第四篇:生态公益林管理办法
生态公益林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生态公益林的建设、保护和管理,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维护生态公益林所有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和《江西省森林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生态公益林,是指生态区位重要、生态状况脆弱,对国土生态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以提供公益性、社会性产品或者服务为主要利用目的,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划定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生态公益林,分为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省级生态公益林、设区市级生态公益林和县级生态公益林。
第三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生态公益林的建设、保护和管理等活动,适用本办法。第四条 生态公益林的建设、保护和管理应当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依法保护、严格管理、分类补偿和分级负责的原则。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生态公益林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生态公益林补偿、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等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生态公益林管理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改革、财政、国土资源、建设、水利、交通、环境保护、旅游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生态公益林管理相关工作。
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和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应当加强生态公益林保护和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宣传,增强全社会的生态公益林保护意识。
第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生态公益林的义务,有权检举和制止破坏生态公益林的行为。
在生态公益林建设、保护和管理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给予表彰、奖励。第九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由省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出方案,经省人民政府同意后,报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后实施。
省级生态公益林,由省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提出方案,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设区市级和县级生态公益林方案分别由设区市和县(市、区)林业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报省林业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条
下列区域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未列入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的,应当优先列入省级生态公益林:
(一)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源头和上游沿岸;
(二)东江源头和上游沿岸;
(三)长江九江段沿岸;
(四)鄱阳湖、仙女湖、柘林湖等重要湖泊和中型以上水库周围;
(五)自然保护区、世界自然遗产地、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地、国家级和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公园;
(六)水土流失严重地区;
(七)其他应当优先列入省级生态公益林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根据生态公益林方案,按照国家有关技术标准和技术规程,组织人员将生态公益林划定到山头地块,并与林权所有者签订现场界定书。划定的生态公益林,其原来的权属保持不变。
经批准划定的公益林不得擅自调整和变更。确需调整或者变更的,应当经原批准机关批准。
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在生态公益林区域周边明显位置设置标志牌,向社会进行公示。
生态公益林标志牌的式样由省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统一制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毁坏或者擅自移动生态公益林标志牌。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建立生态公益林管护责任制,逐级签订责任书,落实管护责任。
第十四条 县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与生态公益林经营者签订生态公益林管护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并以此作为获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依据。生态公益林管护合同的格式由省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统一制定。
生态公益林经营者可以根据不同地类、不同区域生态公益林管护的难易程度,按照人均管护面积不少于3000亩左右的标准划定管护责任区,落实管护人员,履行管护职责;也可以采取承包管护或者委托管护等方式进行管护。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本行政区域内生态公益林管护人员的业务指导。
第十五条 生态公益林的建设应当利用原有地形、地貌、水系、植被,并符合国家有关技术标准。
生态公益林区域内的荒山荒地、火烧迹地等宜林地,经营者应当在三年内实施造林,恢复森林植被。
生态公益林区域内的疏林、残次林等生态功能低下的林地,经营者应当在三年内进行封育改造,逐步提高生态公益林的生态保护功能。
第十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支持单位和个人以认种、认养等方式参与生态公益林建设。公民义务植树造林计划,应当优先安排生态公益林建设。
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生态公益林林地管理,严格实施生态公益林林地用途管制,采取措施稳定生态公益林林地面积。
对因占用或者征用所减少的生态公益林林地面积,根据“占一补一”的原则,由县级人民政府在本行政区域内补足。
第十八条 禁止商业性采伐生态公益林。因抚育、更新或者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因素影响,需要采伐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和省级生态公益林中的毛竹或者非天然阔叶林的,应当报省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或者其委托的设区市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审批;需要采伐其他生态公益林中的毛竹或者非天然阔叶林的,应当报设区市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审批。
第十九条
生态公益林抚育、更新性质的采伐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抚育性质的采伐适用于封山育林、飞播造林形成的幼龄林,以及坡度25度以下的中龄林等。抚育采伐后,天然混交林及国防林、风景林、环境保护林的郁闭度不低于0.7;人工林和天然针叶林的郁闭度不低于0.6;科学实验林、母树林的郁闭度不低于0.5。
(二)更新性质的采伐主要树种的年龄应当按同树种用材林的主伐年龄增加一个龄级。更新采伐分为择伐、小块状皆伐或者带状皆伐等方式,择伐后的郁闭度不低于0.5;皆伐的伐区面积不大于5公顷。更新采伐后形成的迹地、林中空地、稀疏林地等应当在当年或者次年完成造林。
(三)毛竹林伐后每亩立竹数不得低于120株。
第二十条
经批准占用或者征用生态公益林林地需要采伐林木的,由用地单位或者个人向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申领林木采伐许可证,纳入当年的森林采伐限额。
因埋设、架设输水、输电、通信、广播等管道、线路需要采伐生态公益林林木的,应当经林木所有者同意后依法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
应急处置自然灾害等突发公共事件,需要采伐生态公益林林木的,可以先行采伐,但应当在应急处置结束之日起30日内补办林木采伐许可证。
第二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生态公益林防火工作的领导,落实森林防火行政领导责任制,保障森林火灾预防和扑救经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在生态公益林分布区和外围设置森林防火宣传牌、营造防火林带或者开设林火阻隔道,组建扑火队伍。
第二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生态公益林的森林病虫害检疫和防治工作,根据森林病虫害测报中心和测报点对测报对象的调查和监测情况,定期发布长期、中期、短期病虫害预报,并及时提出防治方案。
生态公益林发生严重森林病虫害时,当地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紧急除治措施,消除隐患,防止蔓延。第二十三条 各级森林公安机关应当依法履行职责,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依法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维护林区治安秩序。
第二十四条 在生态公益林区域内进行采种、采脂等经营活动,应当体现保护优先原则,不得毁坏生态公益林内的森林、林木。
对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或者省级生态公益林内的森林旅游、休闲等非木质资源开发利用建设项目,有关部门在审批前应当征求省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的意见;对其他生态公益林内的森林旅游、休闲等非木质资源开发利用建设项目,有关部门在审批前应当征求设区市或者县(市、区)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的意见。
第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加强生态公益林的监督管理,组织监管人员对本行政区域内生态公益林的管护情况经常进行检查;设立生态公益林资源监测点,监测本行政区域内生态公益林资源和生态功能变化情况。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建立生态公益林资源档案制度,掌握生态公益林资源变化情况。因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造成生态公益林资源变化的,应当及时进行档案更新。
第二十六条
生态公益林实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按照事权划分的原则,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由各级人民政府共同分担。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主要用于生态公益林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等费用支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的拨付、使用和管理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挪用、贪污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林业和审计部门应当加强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保证资金及时足额拨付。
第二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二条第三款规定,擅自移动或者毁坏生态公益林保护标志牌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恢复原状;逾期不恢复原状的,由林业主管部门代为恢复,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并对个人处200元以下,单位处1000元以下的罚款。第二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四条第一款规定,在生态公益林区域内进行采种、采脂等经营活动,致使森林、林木受到毁坏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四十四条的规定,赔偿损失;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补种毁坏株数1倍以上3倍以下的树木,可处毁坏林木价值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拒不补种树木或者补种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由林业主管部门代为补种,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支付。
第二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关单位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本办法第十一条第二款规定,擅自调整或者变更经批准划定的生态公益林的;
(二)截留、挤占、挪用、贪污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的;
(三)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造成生态公益林毁坏的。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2009年8月1日起施行。
第五篇:生态公益林护林员管理制度
***镇生态公益林护林员管理制度
第一条 为加强生态公益林护林员队伍的建设和管理,规范生态公益林护林员的行为,保障生态公益林安全,达到“山有人管、林有人护、火有人防、责有人担”的目的。根据上级林业部门有关规定,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 本管理制度所称的生态公益林护林员是指从事巡护森林、制止破坏森林资源行为的护林工作人员。
第三条 镇政府及林工站负责对生态公益林护林员队伍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
第四条 护林员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政治思想觉悟高,为人正直,责任心强,遵纪守法,能秉公办事,未受过刑事处罚;
(二)热心林业事业,群众基础好,有一定威信,长期在本地生产、生活;
(三)身体健康,年龄在20-55周岁的男性公民;
(四)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能处理一般文字材料;
(五)管护面积在5000亩以上的在职村干部不能兼职。
第五条 按照“公开、公正、公平、择优”的原则,招聘生态公益林护林员。
第六条 护林员由村民委员会等林权单位推荐,经镇人民政府考核、聘任,报县林业局备案。
第七条 护林员原则上一年一聘,签订管护合同,登记造册,统一管理。镇政府会同县林业局按照管护责任合同每年对护林员实绩进行考核,考核合格者续聘,不合格者解聘。
第八条 护林员的主要职责:
(一)积极宣传国家林业政策及法律法规,宣传公益林管理规定、森林防火知识等。
(二)巡护责任区内的森林、林木和林地。制止乱砍滥伐、毁坏林木(含苗木)、非法收购和无证运输木材;制止在生态公益林区域内进行开垦、采石、挖沙、取土、筑坟、挖根、挖笋、采脂、采集、放牧、打柴等损坏生态公益林的活动。
(三)制止在林区违章用火行为,及时清除林火隐患,发现火情及时报告并协助当地政府扑灭森林火灾,协助执法部门对火灾案件进行查处,森林高火险期要在责任区进行全天候巡查。
(四)发现森林病虫害应及时报告林业主管部门,并协助林业主管部门搞好调查与防治工作。
(五)制止乱采乱挖乱捕乱猎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协助森林公安依法收缴采挖猎捕工具和野生动植物。
(六)作好每天巡护记录。一旦发现人为破坏森林资源行为,应竭尽全力制止,并及时报告当地村委会、林工站和镇政府。
(七)着装整齐、佩带标志、携带小喇叭等工具上山巡护,在森林防火期(每年9月至翌年4月)须带必要等扑火工具。
(八)接受林业部门指导和管理,配合林业部门在管护区开展林业各项工作。
第九条 建立护林员培训上岗制度。林工站负责对护林员培训考核工作,考核合格的护林员方可上岗。
第十条 公益林管护人员的配备要求。根据当地公益林分布特点,按照管护难易度,划定护林责任区。原则上每个村委会配护林员1名。
第十一条 林工站负责对护林员的出勤、管护情况进行检查、督促、考核。考核结果作为护林员奖惩和聘任的依据。
第十二条 奖惩办法
(一)护林员在聘用期内,管护责任区无发生森林火灾、盗砍滥伐、林地侵占、乱捕滥猎、森林病虫害、非法采脂等现象,护林成绩突出的,在年终考核时予以表彰和兑现效益工资。
(二)护林员在聘用期内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视其情节轻重,给予扣发工资、解聘等处罚。触犯法律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1、扣发当月工资的50%:(1)无故不参加例会或培训一次的;(2)发生乱占用林地1亩以下的,且没有在当天上报的;(3)高火险期间,发生违章野外用火,没有制止或没有在1个小时内上报的;(4)未经请假擅自离开岗位一次的;(5)不做好工作日记的。
2、扣发当月工资:(1)发生林业行政案件,没有在当天上报达二次以上(含二次)的;(2)发生乱占用林地1-4.9亩,没有在2天内上报达二次以上(含二次)的;(3)发生森林火灾的;(4)未经请假擅自离开岗位达二次以上(含二次)的。
3、扣发当月工资,并予解除合同辞退:(1)发生林业刑事案件,没有在查案前上报的;(2)发生森林火灾未在1个小时内上报且没有在现场参与扑救的;(3)一个月内连续发生2起森林火灾的;(4)森林火灾过火面积150亩以上的;(5)未经请假擅自离开岗位外出打工的;(6)考核不合格,不能胜任管护工作的。
4、以权谋私、监守自盗和弄虚作假等触犯法律的,应予解聘并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十三条 管护工资的计算方法和支付方式
1、护林员按管护面积发放基本工资,5000亩以下的300元/月,5000-10000亩的400元/月,10000-15000亩的500元/月,15000亩以上的600元/月,按月发放。考核工资按每人每年2400元计算,不搞平均分配,按年终镇村两级对护林员考核结果给予发放。
2、每月的月底由林工站组织人员对护林员的管护情况进行评比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发放护林员月基本工资及年终考核的主要依据。
3、年终考核工资按镇政府组织人员对护林员进行考核的结果发放。
4、护林员因解除合同辞退或本人中途提出辞职的,年终不予考核,停发全年考核工资。
第十四条 本管理制度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二0一0年七月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