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车间手工焊机和手持电动工具用电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治理措施[共5篇]

时间:2019-05-15 00:01: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车间手工焊机和手持电动工具用电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治理措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车间手工焊机和手持电动工具用电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治理措施》。

第一篇:关于车间手工焊机和手持电动工具用电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治理措施

关于车间电焊机和手持电动工具用电存在的安全隐

患以及治理措施

由于产能的不断扩大,生产现场又缺乏定置管理和合理的规划。使生产现场显得无比的拥挤、杂乱五章,各电焊机都随工件被到处移动,这就造成焊机一、二次电缆,手持电动工具电缆线、压缩空气管线甚至还有钢丝绳盘根错节,凌乱不堪。并且存在以下严重的安全隐患:

1.电焊机的一次电缆或者手持电动工具的电源电缆线与焊机的二次电缆裸露部位搭接如下图所示:

当电焊机的二次电缆接头处连接不牢固,在焊接作业过程中(尤其是焊接电流较大时),接头裸露部位以及接头附近就会发热(温度可超过500℃)。这足以烧毁搭在其上的电焊机一次电缆或者是手持电动工具电源电缆的绝缘层,致使电焊机二次电缆以及整个待焊接的工件带电(对地呈现220V电压),进而造成焊接作业人员以及可能碰触到此工件的相关作业人员触电。严重威胁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公司的财产安全。

2.现场吊装用钢丝绳与电焊机一次电缆以及手持电动工具电源电缆盘根错节,如下图所示:

现场吊装用钢丝绳在使用一定时间以后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断丝现象,断丝在钢丝绳的表面形成一定数量尖锐的突起状毛刺。这种尖锐的毛刺足以轻而易举的刺穿电缆的绝缘层,使钢丝绳带电(对地呈现220V电压)从而使有可能触碰到钢丝绳的作业人员触电。

3.电焊机没有相对固定的位置被随意的随工件到处移动并且在移动过程中不断电。如下图:

这就存在两个安全隐患:①在不断电的情况下频繁的移动电焊机就会造成由于震动使焊机内部的接线端子螺丝松动、各电路板插接头脱落、各元器件安装螺栓松动甚至脱落等。由此引起设备元器件损坏和设备故障。(这种现象已经在平时的维修中碰到过)。②在电焊机的移动过程中致使其一次电缆承受相当大的机械拉力,久而久之在电缆穿过配电箱的部位,电缆的绝缘层就会被配电箱的壳体锐边所磨破(大多数情况下会直接划破)。造成对地短路或者是相间短路故障。

4.电焊机二次电缆负极(“地线”)与工件搭接不牢固或者是接触不良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如下图:

电焊机二次电缆负极(地线)与工件搭接不牢固除了会在接触处产生拉弧现象、影响焊接质量外,更主要的是接触处接触电阻增大造成焊接电流通过电焊机一次电缆保护接地线进行分流。从而烧毁保护接地线的绝缘层,因此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

5.手持电动工具(主要是角向磨光机、手枪钻等)电源电缆都采用普通的家用电器插头和插座,这种插座插头耐久性较差、易碎、经过频繁的插拔后容易松动。存在潜在的安全隐患。如图:

6.生产现场存在非电工作业人员私自乱接电缆(电线)的现象,这种严重的违章作业现象屡禁不止。并且以前曾经发生过因私自乱接电缆引起短路,而造成的电弧灼伤事故。

综上所述,并结合现场实际情况。拟定以下措施:

1.缩短电焊机一次电缆长度。统一为2M---3M;对现场所有电焊机合理布置后进行定制管理,不允许使其随着工件到处移动。2.在生产现场用镀锌扁刚制作电焊机二次电缆接地网,从而使接地网与待焊工件连接牢固可靠。3.对配电箱进行的改造,加装与断路器数量相当的工业插座,并在电焊接一次电缆端和手持电动工具电源电缆端安装相应型号规格的工业插头。这种插座、插头专为工业现场而设计具有防护等级高、安全可靠,即插即用。从而大大缩短了生产现场用电设备在转移作业区域的过程中的拆、接线时间。再者,这样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现场非电工作业人员私自乱接电缆(电线)的严重违章行为。如下图:

第二篇:我国水土保持存在的问题和治理措施

我国水土保持存在的问题和治理措施

1国内外水土保持的概念

水土保持(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是指对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是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山丘区、丘陵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的综合性科学技术。1991年中国国务院颁布《水土保持法》,为我国第一部专业水保技术法规。2005年,中国水利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为期一年的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科学考察。

水土保持的概念是1941年由黄瑞采先生首先提出的,现己被国际普遍采用,逐渐代替了原先的土壤保持概念。美国的土壤保持(土壤侵蚀防治)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就是1934年的“黑风暴”之后。1935年4月,美国第一次颁布了《水土保持法》。被称为美国水土保持之父的Hugh Hammond Bennett,在60年前就将水蚀和风蚀列为土壤侵蚀两种主要类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1971年他提出了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和风蚀预报方程WEO。澳大利亚把土壤侵蚀作为引起土地退化主要因素,他们的水土保持意义更宽,包括了所有防治土地退化的行动,近年又引申为“土地保育”(land-care)。前苏联认为“土壤侵蚀”概念同时包括水蚀和风蚀,土壤侵蚀研究应包括在水力、风力破坏下水蚀过程和风蚀过程的研究,以及水蚀及风蚀作用下土壤的防护方法的研究。同时强调“水蚀和风蚀除了不同点之外不论其机械过程还是它们的表现形式以及在土壤防护方法方面,都有许多共同之处。实际上水蚀与风蚀常常是同时碰到一起的,因而必须设计和实施同时发挥作用的综合措施,以防止土壤在水力和风力作用下免遭破坏。”他们称“水土保持是一门与水土流失作斗争的科学。”

水土保持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涉及到生态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农学、林学、草学、水利学等,涉及到水利、林业、农业、环境、城建、交通和铁路等部门,涉及到城乡千家万户,具有长期性、综合性、群众性的特点。

2水土保持的原则和作用

水土保持是维护国家或流域、区域生态平衡,减轻自然灾害,确保国家或地区生态安全,促进区域、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为了有效的防治山丘区及风沙区的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在确定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时,要求遵循以下的原则:

①防止与调节地表径流放在首位,为此应设法提高土壤透水性以及持水的能力,在斜坡上建造拦蓄径流或安全排导的小地形利用植被调节,吸收或分散径流,减少径流的侵蚀能力。

②提高土壤的抗蚀能力,应当采用整地、增施有机肥、种植根系固土作用强的植物,施用土壤聚合物。

③提高植被的防护作用,营造水土保持林,调节径流、防止侵蚀作用。

④在已遭受侵蚀的土地上防止水土流失,必须注意辅以改良土壤特性、提高土壤肥力的措施、把保持土地与改良土壤结合起来。

⑤采用综合治理措施防治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包括水土保持农业措施、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⑥针对不同的水土流失类型区的自然条件制定不同的综合治理措施体系,因地制宜是水土保持措施设计的科学基础。

⑦生态经济效益最优的原则。在设计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体系过程中,应当提出多种方案,选用生态经济效益最优的方案。在确定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方案中,全面估计方案实施后的生态效果,预测水土保持措施对成土作用以及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的作用有如下几点:

①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有森林覆盖的山区,不容易出现水土流失现象,暴雨过后,多仍是清水长流。既不会因径流量过大造成山洪,也不会因干旱使河流枯竭。

②净化空气,改善生态环境,调节气候。森林主要是通过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来实现净化空气的功能。

③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和水利设施。通过合理配臵和营造水土保持林,可以减缓径流,降低风速,防止风害,固定流沙,水利工程免遭冲毁,可以削减泥沙侵害农田。

④改良土壤,提高地力。树叶和草本植物每年有大量枯死的茎叶和残根遗留在土壤表面和土壤里,形成腐植质土壤的有机质,同时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渗透能力。

⑤提供饲料和燃料。种树、种草既可保持水土,又可提供发展畜牧业所需的饲料,发展农业所需的肥料,以及解决群众所需燃料等。

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营造水保林,不仅可以控制水土流失,又可提供饲料、果类和其他林副产品;增加群众经济收入,促进农、林、牧、副渔业全面发展。

3水土保持存在的主要问题

水土流失不仅是全世界环境的头号问题,目前也已成为我国的头号生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面积已经占到了国土总面积的37.1%。水土流失严重区往往是水土保持的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与水土保持功能退化的贫困互为因果,致使自然生态资源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和充分合理的开发利用,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极大的危害。我国的水土保持工作存在的问题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3.1缺乏综合规划

在水土保持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建设的规划与实践中,一是“量力而行,集中治理,先易后难”的原则在执行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被违背;二是摊子铺得过大或规划的规模过大,着眼点在于怎样向国家争取到更多的资金;三是规划的实施具有短期性,一届政府一个战略,一个领导一种打算,缺乏保障持续实施的政策制约。水土保持往往重工程、轻林草;重造林、轻封育;重保水措施、轻排水措施;治理措施单一,不能发挥水保工程的整体效益。没有把水保工作提高到改善生态环境的战略高度来认识,缺乏综合治理,影响了治理效果。3.2投入严重不足

水土保持重要生态功能区没有国家专项投入或投入很少,加之地方政府财政投入十分有限,造成相关工程总体投入严重不足。按目前物价水平及防洪、生态环境建设对水土保持的要求,水土保持投入远远不够。根据实际需要,风沙区治理每平方公里需25万元,丘陵沟壑区38万元,高原沟壑区20万元,关中平原18万元,土石山区53万元,平均每平方公里需投资31万元。特别是工程措施,由于投入高,资金来源没有保证,设施不配套,往往达不到原设计水土保持标准。

3.3后续管理工作薄弱

多数地方注重治理数量,忽视管理工作,水保监督执法力度不够,自然灾害、人为灾害引起大量水土保持设施破坏。如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降水量仅300~500mm,且年际年内降水分配不均,干旱年年发生,常常导致林草植被大量枯死,影响林草措施效益的正常发挥,另外由于洪涝灾害,使沟道工程措施冲毁严重。加之滥坎滥伐、陡坡开荒、修路、采石、开矿、挖药材等人为造成水土流失的现象得不到及时遏制,造成边治理,边破坏,甚至有的地方出现破坏大于治理的恶性局面。尽管近年来各地已经开始重视工程建后管护工作,但从总体上看,水土保持工程建后管护工作仍是一项十分薄弱的工作。有人建、没人管,责权利不统一,产权与使用权不明晰的情况相当普遍,直接影响到工程建设的成效。3.4新生水土流失未能有效遏制

我国生态环境受到较严重破坏,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不合理农业结构所致。以黄土高原历史沿革为例,自先秦时期以来,重谷物生产的“垦草”思想一直占据着黄土高原,加之广种薄收、倒山种植生产方式在该地区沿袭,致使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随着单一谷物农业系统的发展愈演愈烈。从两次遥感调查对比看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经十年治理,治理面积增长7.11万km2。但由于近期在采矿、交通、冶金、建材等生产建设开发中,不重视水土流失防治,在开发建设中出现生态环境破坏。一些地方出现一方治理多方破坏、治理速度赶不上破坏速度。

4水土保持的目标和任务

根据不同的社会、文化、经济和生活的需要,根据水土保持总体目标,我国的水土保持发展战略按东、中、西部统一布署,综合治理。其基本目标是:

①实现生态系统的地表基底稳定性(土壤物理、化学特性,地形、地貌),是生态系统发育和存在的载体,基底不稳定(表层流失,崩塌、滑塌、泻溜)就不可能保持生态系统的持续演替与发展;

②恢复植被和土壤,保证一定的植被覆盖率和土壤肥力;

③调整生态系统结构(土地利用结构,人口,农业产业结构,农业经济结构),提高系统的生产力和自我维持能力;

④减少或控制环境危害(控制进入江河泥沙,减少面源污染);

⑤美化环境(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中国水土保持工作虽然取得了巨大成效,但是,仍然面临着严峻挑战,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据统计,全国有近200万km2水土流失面积需要治理,专家预测,即使不再增加新的水土流失面积,按目前的治理速度计算,初步治理一遍也需近半个世纪时间,防治任务十分艰巨。从全国水土流失发展趋势看,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尚未得到遏制,水土流失已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严重制约因素。

中国政府已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确立为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程,明确了中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战略目标和任务。

当前目标与任务: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5万km2,七大流域特别是长江、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重点治理工程初见成效,森林覆盖率达17%,大江大河减少泥沙10%(南方)至20%(北方),在全国水土流失区基本建立水土保持预防监督体系和水土流失监测网络,水土保持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基本遏制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近期目标与任务:2011~2030年,使全国60%以上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地区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重点治理区生态环境开始走上良性循环轨道,森林覆盖率达20%以上,大江大河减沙20%(南方)至30%(北方),全国建立起健全的水土保持预防监督体系和动态监测网络,形成完善的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体系,全面制止各种人为造成的新的水土流失。

远期目标与任务:2031~2050年,全国建立起适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系统,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区基本得到整治,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基本得到控制,坡耕地基本实现梯田化,宜林地全部绿化,“三化”草地得到恢复,全国生态环境明显改观,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根治,大部分地区基本实现山川秀美。

5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采取的措施

水土保持重要生态功能区水土保持工作的基本思路是:防治结合,保护优先,强化治理,必须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高度,坚持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加强生态保护,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以小流域为单元,采取工程、生物和耕作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注重治沟骨干工程建设,同时,进一步加大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力度,切实控制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为落实上述战略思路,我国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5.1依法行政,完善体系

依法行政,不断完善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体系和监督执法体系,强化预防监督,坚决遏制人为水土流失。同时,通过法律执行,切实保障治理开发者的合法权益,把水土流失的防治纳入法制化轨道。认真落实“三权一案三同时”制度,依法防治人为水土流失。强化执法监督,增强防治水土流失的自觉性,有效地控制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更加有效地搞好水土保持预防工作。建立地县乡三级监督网络,对生产建设和资源开发项目建设《水土保持方案报告审批表》、《水土保持方案许可证》申报制度。查处违反《水土保持法》案件。采取大规模封山育林育草进行开源节能、推广省柴灶、以煤代柴,建立供煤点等预防保护措施。5.2科学规划,综合治理

实行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运用工程、生物和农业技术三大措施,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促进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实行分区治理,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依靠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加强封育保护,大力调整农牧业生产方式,促进大范围的生态环境改善。分类指导。进一步推进农村“四荒”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四荒”治理是水土保持一个新的增长点,潜力巨大,关键在于找准切入点抓好这项工作。各地要依靠政府,完善相关政策,大力发展民营水保,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随着国家宏观经济运行的变化,积极的财政政策调整为稳健的财政政策,国债将逐步淡出,这必然会影响到水土保持投资。因此,必须未雨绸缪,提早谋划,突出重点,稳步推进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继续开展以长江上游、黄河中游地区以及环京津地区的一系列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加大退耕还林力度,搞好天然林保护;大规模开展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牧区水利和小水电代燃料工程,促进生态的恢复,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在内陆河流域合理安排生态用水,恢复绿洲和遏制沙漠化。5.3加强科学研究,促进科技进步

随着一批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的相继实施,各地普遍重视科研与科技推广工作,初步建立了科研单位参与工程建设的机制。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安排专项资金实施了科技支撑项目,由科研部门作为技术依托单位,开展科技项目前期工作,结合工程建设推广实用水土保持技术。在陕西、四川、重庆、甘肃等10个省(市、区)实施了以科技推广为重点的中加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工程。在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实施中,明确了8%的工程建设资金用于科技推广应用。不断探索有效控制土壤侵蚀、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的措施,加强对治理区群众的培训,搞好水土保持科学普及和技术推广工作。加强水土保持方面的国际合作和对外交流,增进相互了解,不断学习、借鉴和吸收国外水土保持方面的先进技术、先进理念和先进管理经验,提高中国水土保持的科技水平。

5.4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解决利益均衡问题

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强荒漠化治理,积极实施石漠化地区和东北黑土区等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程。建立和完善水电、采矿等企业的环境恢复治理责任机制,从水电、矿产等资源的开发收益中,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企业所在地环境的恢复治理,防止水土流失。”对此,各级水土保持部门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作为增加水土保持投入的历史机遇,并因势利导做好工作,争取有所突破。目前部分省区已经在这方面迈出可喜的一步,希望其他各地也要抓紧这方面的努力,从试点入手,利用好现有的政策,争取水土保持投入有一个较大幅度的增长。加强荒漠化治理,积极实施石漠化地区和东北黑土区等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程。建立和完善水电、采矿等企业的环境恢复治理责任机制,从水电、矿产等资源的开发收益中,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企业所在地环境的恢复治理,防止水土流失。5.5加大宣传,精心策划

根据现实和可能,分清主次,找准宣传点和突破口,集中力量攻关。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必须重视宣传、善于宣传,投入更多精力抓好宣传工作。狠抓落实。对已经确定的任务,绝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要制定符合现实的阶段性目标和近期工作方案,要及时分析社会舆论,加强引导,确保方向。围绕一项具体任务,要注意协调不同宣传媒体密切配合,相互协作,形成合力,增强整体效应。5.6继续深化水土保持改革

实践证明,深化水土保持改革和创新机制是推动水土保持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当前,要根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精神,进一步深化水土保持改革,完善各项制度和政策。针对农村“两工”取消的新形势,在重点工程建设区要按照“一事一议”原则,把有限的国家资金与无限的群众积极性结合起来。继续加大规范“四荒”拍卖、租赁、承包和股份合作治理水土流失的力度,加强对“四荒”治理开发的指导和监督,依法保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积极推进大户治理,树立一批规模大、效益好、机制活、科技含量高、示范作用强的治理开发大户,通过大户带动群众治理。在重点工程施工中,推广专业队治理的经验,提高工程建设的质量。

第三篇:论排水工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和防护措施

论排水工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和防护措施

作者:彭诗远

中文摘要

近年来我国的各项工程发生的事故不断的增加,市政排水工程也在其内。根本原因是因为排水工程工作面广、大,机械和参加施工人员多、人员流动量大、露天施工、立体交叉点多、变化大而又紧邻公路两侧,施工危险性大、工作条件又差,不安全因素多,预防难度大。加上施工中的作业人员大多来自农民工,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违章作业比较严重,施工中的安全管理又跟不上导致事故频发,人员、财产损失十分严重。为了在以后的施工中预防和减少财产的损失和确保人员的安全。以下从安全管理、查找危险源以及防护措施入手做简要分析。

关键词:安全管理;事故隐患;防护措施

安全管理的中心问题就是保护在生产生活中作业人员的安全与健康,保证生产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排水施工中由于施工作业人员多、工作面广,人员复杂预防和管理难度大。所以首先一定要建立良好的管理体制和人员责任制,并在工程开工前建立安全管理督导小组。以项目经理为安全管理督导小组组长,以项目部管理人员为成员,做到全员管理,划分责任制。要求施工队找出1—2名专职安全员配合项目部安全管理督导小组做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一、安全生产方针

1、首先要制定本项目的安全生产目标,本项目的生产方针是:施工期间杜绝重大伤亡事故和重大机械设备事故的发生,不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轻伤事故频率控制在1‰以下;杜绝习惯性违章;做好消防保卫,协助配合当地治安部门工作,杜绝偷盗、抢劫、火灾等损害生命财产事故发生。

二、安全责任制

1、首先要建立、完善以项目经理为首的安全管理督导小组,并做好安全生产责任制度。要有组织、有目标的开展安全管理工作。做好各级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明确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责任,定期检查并做好记录。

2、要求安全管理督导小组以项目经理为首划分安全管理责任,并定期召开安全管理工作会议,做好会议纪要。

3、定期召开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会议,要对施工负责人、班组长、施工队专职安全员进行持续系统的安全技术教育。班组长或施工队负责人与施工队专职安全员做好每天的安全生产工作日记,应定期向项目安全督导小组提交查看。

三、安全检查制度

1、项目部必须建立定期安全检查制度和日查日纠制度,做到有时间、有要求,明确重点部位、危险岗位。安全检查有记录。对查出的隐患应及时整改,做到定人、定时间、定措施。

2、安全检查内容:涉及查思想、查制度、查设备、查教育、查操作行为、查劳动保护和安全防护用品的使用、查伤亡事故的处理和隐患的整改等。

3、奖罚规定: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检查以《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进行严格检查考核,并进行奖罚。

4、项目经理部每月至少组织一次安全大检查。

5、班组兼职安全员、班组长应在施工过程中随时对安全操作、安全措施进行检查,发现隐患及时整改。

6、项目部安全员负责日常安全检查及重点项目跟综检查。安全检查做到全面全员全过程控制,隐患整改率为100%。

四、安全教育内容

安全生产思想教育,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方针和制度及政策法规。劳动教育纪律,班组长必须听从项目安全员以及安全督导小组管理人员,每周班组长必须召开一次安全性的安全教育讲话。

从排水施工工序来对安全管理、查找危险源和防护措施做简要分析。

1、沟槽开挖

在沟槽开挖前以项目部安全管理督导小组对施工现场负责人、施工队专职安全进行沟槽开挖安全技术交底。在交底过程中,施工现场负责人应在交底内容上签字。并明确现场负责人和施工队专责安全员的责任。

项目安全督导小组待安全技术交底一周后一定要落实班组长或施工队负责人与施工队专职安全员是否对施工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技术教育。查看班组长或施工队负责人与施工队专职安全员对施工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的内容。坚决杜绝走形式走过场。

开挖过程中挖掘机操作手要持证上岗,并有专人指挥。在架空输电线路附近施工时,挖土机臂杆与输电线路要保持规定的安全距离,如已有地下设施要标明位置、走向、高程。挖土前先发出信号,在挖土机回转半径范围内不许进行其它作业。

在开挖过程中施工队和安全督导小组成员至少有一名要在开挖的沟槽两边巡视,发现坍塌槽内平整基础人员应立即撤出,挖掘机停止作业,等待问题处理完毕后放可继续施工。

在开挖过的沟槽5m外白天用隔离带防护,夜间用红色警示灯。两边松散的石头和土块应找人清理。进入雨季施工,沟槽上方两侧应挖排水沟。人工清槽时,若面对面翻挖,各作业人员的距离不得小于3m。

排水工程紧邻天然气管道附近,给施工中带来不便。所以在施工前应联系天然气公司并派专业人士前来探测,确定天然气管道位置后方可继续施工。如在开挖过程中发现事先没有掌握的其他管线或管道应立即停止开挖,待组织相关部门处理后方可继续施工。

施工现场在开挖过但没有施工的沟槽内应做定期检查,发现坍塌和不安全隐患应立即整改。

冬季施工在沟槽上方和四周必须仔细检查边坡的稳定情况,并采取防坍塌措施。

在开挖过的沟槽超过3m以上,进行下道工序前应采取支护防护措施。支护的木制材料应满足施工设计要求,严禁使用破裂、腐朽、扭曲和变形的木料。

在往沟槽内运送支护材料时,应根据材料的质量确定绳索的直径,使用前应检查绳索是否符合要求。在系放时槽下和槽上人员应相互呼应、协调一致,确保在系放的过程中保证槽下作业人员的安全。槽上人员严禁向槽下投掷支护材料。在施工中施工队专职安全员应随时注意槽壁,出现裂缝或支护发生移位、变形等情况,在槽内作业人员应立即撤出,并停止该部位的作业,等对支护结构采取加固措施,经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继续作业。

2、管基

施工作业人员在进行混凝土管基浇筑前首先往沟槽里下管基模板,在2m以上的沟槽内可以用人工相互传递,若在2m以下的沟槽内

应用绳子下系模板。下系中也应有专人指挥,确定对槽内作业人员的安全后方可下放。

在混凝土管基浇筑时,振捣工应经项目部安全员进行专职的培训,在振捣过程中振捣工应佩带绝缘手套。机械操作手应有相关的资格证书,并遵守相应的安全制度。车辆从拌和站通往施工现场的路上时车辆以低速行驶,作业范围内不得有人员停留。施工完毕后车辆应安规定停留在安全区域内,不得停放在土路边缘及斜坡上或妨碍交通的地方。

在浇筑混凝土管座和管基时施工现场的临时用电安全防护措施 电工等特种作业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并取得特种作业资格,无上岗证的人员禁止从事特种作业。施工现场所有电气设备和线路的绝缘必须良好,接头不准裸露。当发现有接头裸露或破皮漏电时,应及时报告,不得擅自处理以免发生触电事故。

开关箱应防雨、防尘、加锁;一般安装高度(距地)为1.5m,与其控制的固定电气设备的距离不超过3m,开关箱内不准存放任何物品,防止误操作造成事故,开关箱周围不准堆放杂物。电器设备必须由专职电工或在其指导下进行安装、维护和检修工作。非本岗位作业人员不得擅自开箱合闸。工作完毕后应切断电源,锁好电闸箱。

每日作业完毕或工人离开现场时,班组组长必须确认所用机械开关关闭,周围已无隐患,电闸已拉下,方可离开。现场电工保证用电设备供电正常,进行线路和用电设备日常安全保养和检查。

3、下管

在下管前和下管的过程中,施工队中的专职安全员应在沟槽的底部和吊车的对面,应随时注意槽壁,出现裂缝所有人员应立即撤出并停止下管。待处理完毕经相关人员检查合格后方可继续施工。下管子的绳子或钢丝绳要牢固扣紧,并用麻袋或其它软物垫包管子管口,以防磨断绳子或钢丝绳。在吊动管子前,班组长四处查看,确定沟槽或附近没有人员后,方可下管。在距离地面0.5m时,方可用手扶就位,吊放管子时不要碰撞周围的撑板和撑柱。在沟槽内滚动管子时要防止压伤脚和被撑板、沟壁擦伤手。

4、管座

混凝土管座的安全用电和防护措施及车辆安全行驶同管基。

5、检查井

在砌筑检查井下砖和沙浆槽深在4m以下时可采用流槽向下滑,若槽深在4m以上时可采用绳索下系。

6、闭水实验

排水管道闭水实验是检查排水管接口与管身渗漏情况的实验,在做排水实验时应采取防泡槽、防漂管等措施。

冬季做闭水实验时应采取防冻措施,实验完毕后,应及时将排水管道内的水放尽。

7、土方回填

首先对新到工人进行夯实机械使用安全规程的培训工作。进入雨季施工加强防漏电保护措施,要求夯实机械操作人员操作时必须佩戴绝缘手套。施工临时用电安全措施同混凝土管基浇筑时的安全用电以及防护措施。

在排水工程中,要想把安全工作做的好,首先是要有良好的安全机制、良好的安全知识教育、良好的安全技能教育。专职安全员要把给班组长和施工队负责人的安全技术交底落实到每个现场施工作业人员身长。安全管理督导小组成员要行使好自己的权利,做好自己的义务。在施工过程中抓好各级安全管理、做好各种安全检查,重点治理、消除各类隐患,做好安全防护和教育工作,减少或杜绝小事故的发生,确保无安全生产大事故发生,促使在排水施工中有序、安全的生产。

参考文献

(1)郑道才,《管道工技术问答》,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2)李世华,《市政工程安全管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第四篇:第一篇 基坑工程安全隐患和治理措施

第一篇 基坑施工全过程安全隐患和治理措施

编制依据: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条例》

2、《建筑深基坑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JGJ311-2013

3、《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2011

4、《建筑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规范》GB50656-2011

5、《建筑施工安全技术统一规范》GB50870-2013

6、《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建质[2009]87号文件

7、《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

8、《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

9、《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10、《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12

1.基坑工程安全隐患和治理措施

基坑工程安全隐患产生的危害及危险源辨识:建筑基坑工程从地质勘查开始必须详细了解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周边环境、地下设施,根据结构设计对基础的埋深采取边坡稳定的具体措施,包括有自然放坡和边坡支护。考虑支护结构类型及使用年限、施工季节等因素,对建筑基坑会产生的危险源进行识别、分析。

基坑边坡坍塌:主要指基坑壁的失稳坍塌,经常发生在基坑土方开挖过程、支护过程中或由于基坑土方完成后边坡上部增加的不可控荷载而产生边坡坍塌,导致邻近建(构)筑物、设施的倒塌、倾斜,造成施工人员伤亡及重大财产损失。1.1基坑坍塌安全隐患和治理措施:

1.1.1安全隐患:地质勘查不详细,未深度了解掌握实地地质土层及水文资料,在基坑边坡设计中确定的自然放坡或支护结构类型不合理。

治理措施:基坑开挖前必须具备完整的地质勘查报告资料,依据岩土地质勘察报告给定的岩土物理指标、水文地质指标为依据,在基坑开挖前应进行边坡稳定计算,以地勘报告提供的滑移参数,对基坑自然放坡有困难的部位应进行支护设计和施工。

1.1.2 安全隐患:基坑土方开挖作业前,建设单位未能提供周边地下设施详细资料或无基础设施资料,项目经理部未对基坑所在开挖地基坑周边地上、地下情况进行走访、调查。对基坑周边邻近建(构)筑物的基础埋深、地下各种管线(沟)的分布现状、埋深及距基坑的距离了解不清,或根本就不了解,对基坑所在开挖地的地勘报告未认真学习,不了解当地的岩土地质、地下水等情况。

治理措施:基坑开挖前,施工单位应根据工程施工要求,对拟建工程周边地下、地上进行走访调查,了解清楚基坑周边邻建(构)筑物的基础埋深、地下的各类管线的分布现状、埋深,及距基坑的距离。学习该拟建工程的地勘报告,了解当地的岩土地质、地下水等情况。1.1.3 安全隐患:基坑土方开挖及支护作业前,施工单位未编制基坑土方开挖及支护专项方案,或编制的基坑土方开挖专项方案没有针对性。对超过一定规模的深基坑边坡坡度稳定性未计算,需做支护的工 程未进行边坡支护专项设计和图纸审查。

治理措施:深基坑土方开挖、支护前施工单位应针对施工现场周边环境、岩土地质、地下管线、地下水等情况,编制有针对性的专项施工方案。施工场地狭小时,采用锚拉式结构、支撑式结构、支护桩结构、地下连续墙结构时,支护结构应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设计计算,完成施工图绘制,设计单位审核后报审图办审定,通过报审后编制边坡支护专项施工方案并按方案执行。专项施工方案应经专家评审。

施工场地满足基坑侧壁放坡条件开挖的,采用经计算满足坡度要求的基坑放坡开挖。基坑深度较大时,可依据专项方案采用放坡加退台的施工方法对基坑进行开挖;专项方案中对验算边坡的滑动稳定性,边坡的圆弧滑动稳定安全系数取值Ks≮1.3,根据基坑等级按JGJ311-2013规范确定安全系数。

1.1.4 安全隐患:基坑土方开挖及支护作业前,施工单位未认真对基坑土方开挖专项方案做针对性的危险源辨识分析,制定应急预案和应对措施。

治理措施:基坑土方开挖及支护作业前,施工单位针对基坑工程及基坑支护辨识的危险源制定相应对症的预防及应急措施。1.1.5 安全隐患:在基坑开挖及支护过程中,对边坡变形安全监测工作未落实,监测点的设置和监测方法与方案不符,达到变形预警值时不上报、不及时启动应急预案采取应对措施。

治理措施:根据基坑部位的周边环境条件、土层性状、基坑深度 等不同时,可在不同部位依据设计和专项方案采取不同的支护形式。支护结构可采用上、下部不同结构类型组合。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支护结构形式时,其结合处应考虑相邻支护结构的相互影响,并有可靠的过渡连接措施,过程中加强验收工作。在基坑周边设置监测点及被监测点,监测点不应受土方开挖及基坑壁变形的影响。

1.1.6 安全隐患:在基坑工程开挖施工过程中坡度不正确,支护桩自由高度超出设计图纸要求,锚杆锚索的锚固长度达不到要求,孔道注浆密实度检测不合格或未进行检测,基坑边坡滑移线上部重车行走或堆放大量工具材料。

治理措施:基坑工程开挖施工过程中应对基坑坡度检查设置专人负责。对采用支护桩支护的基坑,支护桩施工严格按设计图纸施工,并设置技术人员专职负责施工。锚杆不宜用在软土层和高水位的碎石土、砂土层中;锚杆的有效锚固长度不满足时应及时请原设计单位进行变更设计。支护结构上部采用土钉墙或放坡、下部采用支挡式结构时,在专项方案设计中上部土钉墙应验算滑动稳定性安全系数应取二级,且Ks≮1.3,土钉承载力安全系数应取二级,且Ks≮1.61,上部采用自然放坡时应验算边坡的滑动稳定性,边坡的圆弧滑动稳定安全系数Ks≮1.3。放坡坡面应设置防雨水保护层。

1.1.7 安全隐患:对地勘报告中反映有地下水及地下水位超过基底标高的深基坑施工中无降水方案和措施,或降水方案(不明地下水情况)无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造成基坑积水。

治理措施:基坑开挖施工前,学习地勘报告,详细了解地下水及 季节性来水情况,基坑开挖施工前先应进行降水施工,降水施工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降水应降至作业面以下至少500mm。

1.1.8 安全隐患:基坑(槽)土方开挖方法未正确执行基坑开挖专项施工方案要求,无分段分层控制边坡坡度的具体技术措施,基坑侧壁放坡系数不能满足专项方案中基坑侧壁的稳定计算要求。

治理措施:基坑土方施工应根据基坑深度进行分层、分段开挖,并依据开挖深度有基坑边坡坡度的控制措施(可采用撒灰线的方法控制)。使基坑侧壁放坡系数满足专项方案的稳定计算要求后,在进行下层土方的开挖,并有基坑边坡坡度的控制措施。

1.1.9 安全隐患:基坑(槽)侧壁的周边存在原有建筑物的管线(沟)、市政管线(沟),管线(沟)长期使用出现渗漏、管沟内存有积水;地下支埋式给、排水管线存在变形渗漏。

治理措施:基坑工程施工前,应对其周边的各种管线(沟),进行检查摸底,管沟内存有积水的应先排水。应首先制定对管线的稳固措施,施工时依据方案对管线进行改线或加固处理后,再对基坑进行土方开挖。土方开挖时应设置专人对开挖土进行观察,特别是各种管线的埋深部位土方的湿度(含水量)变化。湿度突然变化较大时,就应查清周边管线是否存在渗漏水的情况。施工中应有排水的具体措施。

1.1.10 安全隐患:基坑(槽)在开挖过程中出现与地勘报告资料不符的局部范围侧壁为松散杂填土、侧壁土质粘结性能较差时,未及时制定安全措施,施工现场狭小,基坑侧壁放坡系数不能满足基坑侧壁的 稳定要求。未按规定要求采取支护方案。

治理措施:基坑(槽)在开挖过程中出现与地勘报告资料不符时,局部范围侧壁为松散杂填土、侧壁土质粘结性能较差,应与建设单位、原地勘单位联系,取得地勘的技术支持,并依据实际土质情况制定相应安全技术措施。施工现场狭小,基坑侧壁放坡系数不能满足基坑侧壁的稳定要求时,应采用基坑侧壁的支护措施,满足基坑侧壁的稳定要求。

1.1.11 安全隐患:基坑(槽)邻近有水源(水塘)或地下水位较高,开挖及支护过程中使用的降水方法与专项方案不符,或降水设备不足。

治理措施:基坑开挖施工前,学习地勘报告,详细了解地下来水情况,针对地下水编制降水专项施工方案,在专项方案中应先制定有效降水方式方法。计算降水量,配备足够的降水设备。施工时首先查明来水方向,尽量在来水上游进行隔水、断水,采用有效降水方式方法,控制地下水位到基底以下0.5m后,再进行基坑土方开挖作业。1.1.12 安全隐患:基坑的周边未按专项方案设置挡水措施,产生地表水(雨水、现场用水)流入基坑,对基坑自然放坡的边坡表面未采取有效的防雨水保护措施,水的渗漏使基坑(槽)侧壁土的承载力下降;土钉支护、浅层设置的预应力锚杆出现锚固摩擦力失效或承载力严重下降。

治理措施:详细了解季节性来水情况,针对季节性来水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对于地表水应在基坑四周1.5m左右设置挡水坎,并附加 导流措施,使地表水顺畅排走。

1.1.13 安全隐患:基坑(槽)邻近有建设工程在施工,包括打桩、基坑开挖降水施工影响基坑侧壁支护的安全。

治理措施:针对邻近工程打桩、基坑开挖降水施工影响,应对基坑侧壁进行支、防护措施,在基坑四周1.5m左右设置挡水坎,并附加导流措施。

1.1.14 安全隐患:基坑(槽)专项方案中对周边距离规定的范围内进行超负荷的堆载,加大基坑边坡侧壁的侧压力,造成边坡变形。

治理措施:基坑土方开挖施工时,应禁止在基坑侧壁计算滑移线内进行超负荷的堆载。严格依据专项施工方案执行。

1.1.15 安全隐患:基坑(槽)专项方案中对边坡侧壁规定距离范围内出现振动荷载和重型车辆通行。

治理措施:基坑土方开挖施工时,应禁止在基坑侧壁周边计算滑移线内设置车辆拉运土方道路,严格依据专项施工方案执行。1.1.16 安全隐患:基坑侧壁支护桩的埋深不够、锚拉结构的应力不够(锚杆水平间距不满足设计要求)、锚杆的预埋位置不正确、锚杆的有效锚固长度不够,导致基坑侧壁支护结构的失效等。

治理措施:基坑侧壁支护桩的埋深施工应设置专业技术人员负责施工,并有埋深检测记录,不满足设计要求不得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基坑壁采用锚杆支护时,锚杆的预埋位置、锚杆的有效锚固长度严格执行专项方案,锚杆的水平间距、竖向间距必须自上而下排设,最下部的竖向间距不得大于设计要求。采用预应力锚杆时,根据群锚效应,对锚杆抗拔承载力不得进行折减或改变相邻锚杆的倾角。应采用孔底注浆施工,严禁采用孔口重力式注浆。

1.1.17 安全隐患:基坑(槽)土方开挖的顺序、路线、分层厚度等方法与基坑支护设计施工不衔接,技术要求不一致。

治理措施:基坑(槽)土方开挖施工单位的土方开挖顺序、路线、分层厚度等应与支护施工单位做技术质量验收交接,分层厚度严格按专项方案规定执行,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

1.1.18 安全隐患:基坑(槽)侧壁为杂填土、侧壁土质性能较差,施工现场狭小,基坑侧壁放坡系数不能满足基坑侧壁的稳定要求时,临时采用支撑对基坑(槽)进行固壁,未制定有效的安全的方案和稳定计算,固壁的形式、方法不正确。

治理措施:临时采用支撑对基坑(槽)进行固壁,应编制临时支撑基坑(槽)固壁安全技术方案,并进行基坑侧壁的稳定计算。满足要求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

1.1.19 安全隐患:随意改变审图机构通过的基坑支护设计图纸方案,随意对基坑(槽)加深、扩大及改变使用条件。

治理措施:严格执行基坑支护设计图纸方案及专项施工方案要求,对需要加深、扩大的基坑(槽)应重新进行设计计算,重新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并经专家评审论证,满足施工要求时,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

1.1.20 安全隐患:采用土钉锚杆支护时,土钉的有效锚固长度不够。由于岩土的类别的不同土钉的挤压施工无法满足土钉的有效锚固长 度。

治理措施:土钉的有效锚固长度不够,应与原设计单位联系,计算能否满足基坑侧壁的稳定要求。不满足稳定要求时,应重新设计,重新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并经专家评审论证,满足施工要求时,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

1.1.21 安全隐患:深基坑边坡采用截水帷幕的施工中或完成后出现严重渗漏水。

治理措施:深基坑边坡采用截水帷幕的施工中或完成后出现严重渗漏水时,应停止基坑的开挖施工。查找渗漏原因,找其漏点,对其进行截水帷幕堵渗漏。

1.1.22 安全隐患:基坑侧壁内支撑因各种原因失效或支撑发生连续破坏。

治理措施:基坑侧壁内支撑因失效或支撑发生连续破坏,应停止基坑的开挖施工。查找原因,对基坑侧壁内支撑重新支撑加固。1.1.23 安全隐患:土钉支护、锚杆蠕变产生过大变形出现的地面裂缝。

治理措施:安排专人(或有资质的第三方)对基坑侧壁进行变形监测监控,基坑侧壁的变形监测数据超过预警值时或基坑周边地面、建(构)筑物出现裂缝,或出现基坑、周边建(构)筑物、管线失稳破坏征兆时,应立即停止施工作业,撤离人员,待查清、排除险情后方可恢复施工作业。

1.1.24 安全隐患:基坑支护使用超过设计使用时间或越冬积雪冻融渗水导致支护结构失效。治理措施:基坑支护使用超过设计使用时间或越冬积雪冻融渗水导致支护结构失效的基坑支护,应在来年使用或复工前,对基坑支护结构工程进行全面的检查。对有影响使用安全的支护结构应进行加固或拆除重新支护。

1.1.25 安全隐患:基坑周边未按规范设置变形监测,对最初出现的轻微沉降位移未采取应对措施。

治理措施:应安排专人(或有资质的第三方)对基坑进行变形监测监控,基坑工程的变形监测数据超过预警值时、基坑周边地面、道路、建(构)筑物出现裂缝,或出现基坑、周边建(构)筑物、管线失稳破坏征兆时,应立即停止施工作业,撤离人员,待查清、排除险情后方可恢复施工作业。

1.1.26 安全隐患:基坑降水缺乏专人负责,备用电源、备用水泵不足,导致水位上涨侵泡边坡失稳。

治理措施:基坑降水应设置专人负责,依据地下水量配备足够的合适水泵(扬程、功率、流量),抽水施工过程中应设有备用电源,抽水施工过程中应保持不间断的抽水,避免选用不合适的水泵,抽抽停停,导致地下水位降降涨涨,造成边坡失稳。

1.1.27 安全隐患:雨期开挖或雨水冲刷边坡,未采取表面硬化或覆盖措施。

治理措施:雨期基坑开挖工程,应依据土质情况对基坑侧壁进行覆盖,覆盖至基坑上口周边1.5m左右,防止雨水对边坡冲刷,并在距基坑上口周边1.5m左右处设置挡水坎。1.1.28 安全隐患:临近基坑的房屋由于基础底标高高于新开挖基坑,基础变形后对基坑边坡造成失稳。

治理措施:基坑邻近有建(构)筑物且基础标高高于新开挖基坑基底时,应先对建(构)筑物进行基础拖换加固,防止建(构)筑物发生侧向倾斜、位移、倒塌。对建(构)筑物进行加固方案应由有资质的设计单位完成。对有房屋侧的基坑侧壁坡度进行支护加固,支护加固的依据应经设计计算,使基坑侧壁满足稳定要求,并对基坑侧壁、房屋进行监测监控。

1.1.29 安全隐患:深基坑开挖过程中,运输土方的坡道宽度及两侧坡度不满足专项方案的要求。

治理措施:深基坑开挖过程中,运输土方的坡道宽度及两侧坡度不满足专项方案的要求时,应对坡道宽度及两侧坡度进行支护加固,支护加固的依据应经设计计算满足稳定要求。要求坡道路面坚固密实。

1.1.30 安全隐患:干作业挖孔桩采用人工挖孔时,无专项施工方案,已出现塌孔、缺氧、硫化氢有毒气体等。

治理措施:干作业挖孔桩采用人工挖孔时应在专项施工方案(孔深超过16m专项施工方案应进行专家论证)中提出有针对性的安全保护措施。人工挖孔必须竖向分段设置可靠的孔壁支护措施,当桩孔开挖深度超过10m时,应有专门向桩孔内送风设备,送风量不应少于25L/s。

桩孔内必须设置合格的应急软爬梯供人员上下,不得使用麻绳和 尼龙绳吊挂或脚踏孔壁上下。

人工挖孔桩每个孔口周边必须设置防护栏和密目网,护栏高度不应小于0.8m。护栏应封闭,防止向桩孔内掉物。

1.1.31 安全隐患:机械成孔施工方案无针对性,对成孔周边、岩土地质、地下水等情况不清楚,施工中已出现塌孔及周边紧邻建(构)筑物基础扰动、位移,使紧邻建(构)筑物倾斜及倒塌。

治理措施:紧邻建(构)筑物的软土基坑土方开挖前宜采用振冲碎石桩、水泥搅拌桩、旋喷注浆、注浆等措施对土体进行加固,要有专项设计图和方案,并应进行加固质量检测,达到设计要求后再进行土方开挖。

软土基坑内进行工程桩施工过程中应采用分区隔排、间隔跳桩施工,减少对土的集中扰动;应缩短临近基坑侧壁工程桩混凝土的凝固时间。

2.基坑工程施工高处坠落安全隐患和治理措施

高空坠落:主要存在于基坑侧壁顶部以及上、下基坑的通道上,造成的相关施工人员或周转材料及其他东西坠入基坑内,使相关施工人员遭受伤害。

2.1 高空坠落安全隐患和治理措施:

2.1.1 安全隐患:基坑侧壁周边没有按专项方案设置围挡封闭,或围挡封闭不牢,围挡封闭有疏漏处,围挡封闭与基坑边缘间距太近,无设置挡脚板。

治理措施:在基坑周边依据专项方案要求采用ф48.3×3.6mm钢 管对基坑进行围挡封闭。围挡封闭应牢靠稳固,验收合格,在围挡下部必须设置连续的满足规范要求高度的挡脚板。

2.1.2 安全隐患:基坑无搭设或搭设不合格的上、下人通道,搭设完成后未进行验收投入使用,栏杆间距及密目网不完善,下部未设挡脚板。上下通道底板未与支撑杆件固定或固定不牢。

治理措施:搭设上、下基坑的通道,上、下基坑通道搭设应牢固,高宽比满足专项方案要求且不宜大于2,通道架体应搭设固定的斜抛撑,并在通道两侧进行围挡防护、设置180mm高的挡脚板。上下通道底板固定牢固。通道口要设开启的防护门,专人管理。

2.1.3 安全隐患:上、下人通道搭设坡度或踏步宽度高度不符合方案要求,通道底板未设置防滑条、或防滑条间距过大,防滑条固定不牢。

治理措施:安装照明亮度能够满足施工现场夜间照明要求的照明灯具,通道上不得堆放材料和杂物,保持通道畅通。

2.1.4 安全隐患:上、下通道未搭设栏杆扶手,栏杆高度未达到专项方案设计标准。

治理措施:上下人通道严格执行专项方案的要求,在距通道板面900mm处搭设上下扶手栏杆。上下人通道口应设置防护门,专人管理夜间上锁。

2.1.5 安全隐患:夜间施工现场照明亮度不能够满足夜间施工要求,通道不畅。

治理措施:基坑四周在建项目必须搭设水平防护棚和竖向防护网。并设置180mm高的挡脚板。在基坑四周安装夜间施工现场照明 灯,其亮度满足夜间施工要求。施工通道应通畅。

2.1.6 安全隐患:基坑四周封闭栏杆或密目网安装不牢固,大风过后未能及时修复,上下人通道口未设置防护门,夜间四周未设置红灯警示。

治理措施:基坑四周封闭栏杆安装应牢固,基坑四周临边不得站人,检查人员不得在封闭栏杆内行走,不得站在栏杆上向内探看,基坑上口周边作业必须佩戴安全带。夜间基坑四周设置红灯警示。2.1.7 安全隐患:基坑边搭设平台不牢固,作业人员未按要求使用安全带。

治理措施:四周及纵横通道搭设必须牢固,连续封闭,基坑边的施工人员必须正确背挂使用安全带。

2.1.8 安全隐患:进行土钉支护时操作架搭设不牢固,操作人员未挂安全带。

治理措施:土钉支护时操作架搭设应牢固。操作架高宽大时应加设斜撑,并在操作架上设置安全带挂设处。操作架上的操作人员应正确背挂使用安全带。

2.1.9 安全隐患:距原建筑物较近时,坑边上部未搭设水平防护棚。

治理措施:距原建筑物较近时,在原建筑物较近处进行封闭,禁止人员在次通行,坑边上部搭设水平防护棚。

3.基坑施工物体打击安全隐患和治理措施

物体打击:主要指基坑垮塌时、高坠物体对基坑内施工作业人员的打击伤害。3.1 物体打击安全隐患和治理措施:

3.1.1 安全隐患:在基坑施工中因边坡垮塌或上部坠物对施工作业人员造成的打击和伤害。

治理措施:依据专项方案要求,在基坑周边规定范围内采用ф48.3×3.6mm钢管对基坑上部进行围挡封闭,围挡封闭应牢靠,在围挡下部必须设置符合标准要求的挡脚板,防止有物体坠入基坑内。3.1.2 安全隐患:基坑侧壁周边未设置围挡封闭,围挡封闭不牢,或围挡封闭有疏漏处,围挡封闭与基坑边缘间距太近,未设置挡脚板或挡脚板不牢固,使周转材料或其他物体坠落造成对基坑内施工作业人员的伤害。

治理措施:依据专项方案要求在基坑周边规定范围内采用ф48.3×3.6mm钢管对基坑上部进行围挡封闭,围挡封闭应牢靠,在围挡下部必须设置符合标准要求的挡脚板,防止有物体坠入基坑内。

基坑内有施工人员是必须佩戴安全帽,上部必须设专人巡视检查管理,无关人员不得在基坑周边活动。

3.1.3 安全隐患:基坑上、下通道未做周边防护、未设挡脚板或挡脚板不牢固,使周转材料或其他物体坠落造成对基坑内施工作业人员的伤害。

治理措施:上下人通道严格执行专项方案的要求,在距通道板面900mm处搭设上下扶手栏杆,并在其下部设置180mm高的挡脚板。上下人通道上不得堆放材料和杂物,保持通道畅通,上下通道口应设置防护门,专人管理,夜间上锁。上下通道应安装照明亮度能够满足 施工现场夜间照明要求的照明灯具。

3.1.4 安全隐患:夜间施工现场照明亮度不能够满足夜间施工要求。临近建筑高空坠物,防护不到位。

治理措施:在基坑四周安装夜间施工现场照明灯,其亮度满足夜间施工要求。夜间四周设置红灯警示。基坑上口四周在建项目必须搭设水平防护棚和竖向防护网,并设置180mm高的挡脚板。施工通道应通畅。

3.1.5 安全隐患:基坑四周有在建工程施工,临边未搭设水平防护棚和竖向防护网。四周建筑有安装不牢固的悬挂物品。

治理措施:在基坑四周有在建工程侧施工通道上搭设水平双层防护棚,并在明显处悬挂警示牌提醒通过行人。与在建工程施工方进行信息沟通,警示提醒在建工程施工方,基坑正在施工,注意安全。3.1.6 安全隐患:塔吊运送材料绑扎不牢固脱落,对基坑内作业人员造成伤害。

治理措施:塔吊运送材料绑扎应牢固,塔吊作业必须配备起吊信号工。每次起吊作业前,信号工应观察周边环境,确定无安全隐患时,指挥起吊,吊运范围下部不得站人。

3.1.7 安全隐患:基坑封闭栏杆内堆放材料,封闭栏杆安装不牢固造成高处下滑。

治理措施:严禁在基坑上口周边的封闭栏杆内堆放材料。3.1.8 安全隐患:在土钉支护钻孔及喷锚过程中,脚手架体不牢固,施工人员未挂安全带。治理措施:土钉支护钻孔及喷锚过程中,采用的施工脚手架体应搭设牢固,架体较高时应在架体上增设斜抛撑来增加架体的稳定性。作业人员在架体上作业时,应正确佩戴安全带。

3.1.9 安全隐患:特殊天气如大风时,上部物件落下对下部施工人员造成的伤害。

治理措施:大风天气(5级及以上)应停止施工作业。

4.基坑施工机械伤害安全隐患和治理措施

机械伤害:主要指在土方开挖、运输、钻孔及支护作业时,机械对人员的伤害。

4.1机械伤害安全隐患和治理措施:

4.1.1 安全隐患:机械操作人员无证上岗违规、违章操作或酒后作业。

治理措施:机械操作人员必须持有效证件上岗,对机械使用过程进行正常的保养维护。学习机械操作规程,禁止违章操作及酒后作业,机械施工作业设置专人管理。

4.1.2 安全隐患:基坑内配合机械作业人员违规、违章,距离挖土机械的距离未超出挖土机械臂的作业半径。

治理措施:施工作业前,由技术负责人、安全员对机械操作人员、配合机械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技术的交底。机械作业前操作人员应对周边观察,确定无安全隐患时启动操作机械作业。

4.1.3 安全隐患:多机作业时,安全距离不满足要求,机械下部人员通过。

治理措施:多机作业时,应保持相互的安全距离进行作业。配合 机械作业人员,距离挖掘机械的距离应超出挖掘机械臂的作业半径之外;机械操作人员应与配合机械作业人员设置联系方式,挖掘机械作业转动大臂前,应鸣笛进行信息有效传递。

4.1.4 安全隐患:基坑内运输土方的道路坡比过大,道路边坡系数不满足车辆道路通行的稳定要求,造成运输土方车辆直翻、侧翻。

治理措施:基坑内运输土方的道路坡比不应小于1∶6,道路边坡系数(1∶0.7)满足道路的稳定要求,并应是原始土。

4.1.5 安全隐患:机械作业时,对后视镜的盲区(或死角)观察不到,或机械操作人员未观察后视镜。

治理措施:机械作业时,启动前应观察后视镜,对后视镜的盲区(或死角)观察不到,应鸣笛进行信息有效传递。配合机械作业人员应在机械作业半径之外进行工作。

4.1.6 安全隐患:不能对作业机械进行正常的使用保养,使机械带病作业。

治理措施:机械作业前应进行检查维修,杜绝机械带病作业。4.1.7 安全隐患:多台挖掘机同时作业,大臂旋转半径不足,发生碰撞伤人。

治理措施:多台挖掘机同时作业时,应保持相互的安全距离进行作业。配合机械作业人员与挖掘机械的距离,应超出挖掘机械臂的作业半径;机械操作人员应与配合机械作业人员设置联系方式,挖掘机械作业转动大臂前,应鸣笛进行信息有效传递。

4.1.8 安全隐患:挖斗卸土时,砸在运输车辆操作室上部,造成司机 受伤。运输车道未形成环路,运输车辆违反交通规则。

治理措施:挖掘机械作业人员应集中精力进行机械操作作业,疲劳时应休息或换班,严禁操作人员疲劳作业。施工现场应按交通规则要求布置运输车辆道路,并进行交底。设置专人现场管理,并制作指示牌进行提醒。

4.1.9 安全隐患:夜间施工现场照明亮度不能够满足夜间施工要求。

治理措施:按夜间施工现场照明亮度要求布置现场的照明灯。4.1.10 安全隐患:打桩钻机安装、作业、拆除时未按操作规程。

治理措施:严格执行施工方案的要求,遵守打桩钻机安装、作业、拆除的操作规程。

4.1.11 安全隐患:锚杆钻孔或空压机喷浆时,未进行检查和正常保养。

治理措施:严格执行施工方案的要求,遵守锚杆钻孔或空压机喷浆安装、作业、拆除的操作规程。施工作业时所使用的机械不能带病工作,作业前应对机械进行保养、维护。

5.基坑施工触电伤害安全隐患和治理措施

触电伤害:基坑施工触电伤害,主要指夜间土方开挖、运输土方施工、基坑支护及施工现场照明发生的触电伤害。5.1 触电伤害安全隐患和治理措施:

5.1.1 安全隐患:照明线路开关箱内漏电保护器失灵(损坏)或未设置漏电保护器,开关箱体未做接零。

治理措施:照明线路应设置符合临时用电要求的开关箱,开关箱内设置符合临时用电要求的漏电保护器,并定时进行检查,开关箱接 零可靠。

5.1.2 安全隐患:照明线路开关箱内漏电保护器与照明线路设备不匹配。

治理措施:照明线路开关箱内应选用与照明线路设备匹配的漏电保护器。

5.1.3 安全隐患:照明线路未做架空或埋地,随地乱拉、乱布,线路接头未做正确的包扎防护。

治理措施:照明线路的敷设,在有车辆通过的道路处采用穿钢管埋地敷设;其余地段可采用架空或埋地敷设,架空敷设时采用绝缘满足用电要求的材料作架空支撑,支撑架上采用绝缘瓷子。线路接头的包扎防护应有防水要求。

5.1.4 安全隐患:照明灯具外壳未做接零保护。

治理措施:照明灯具的外壳按施工要求做接零保护。5.1.5 安全隐患:未采用绝缘体架设照明灯具。

治理措施:照明灯具的架设应采用绝缘体架设。

5.1.6 安全隐患:未设置专人(持证电工)对临时照明电进行管理。

治理措施: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应设置专业电气施工人员进行管理,电气施工作业应由专业电工(持证电工)进行操作。电气施工作业人员必须穿绝缘鞋,非电气人员不得进行电气作业,电闸箱由专人管理上锁。

5.1.7 安全隐患:基坑支护采用的电动机械和工具未进行一机一闸一漏电。治理措施:采用支护的电动机械应是一机一闸一漏电,开关箱壳体做接零保护。

5.1.8 安全隐患:基坑施工未编制机械用电、照明用电、生活用电方案,缺少电气系统图设计。

治理措施:基坑工程施工前,应依据施工现场的用电量,编制施工用电的专项施工方案。依据方案布置施工临时用电照明灯、施工生产用电的线路。所使用的各类电箱应标识电气系统图。

第五篇: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报告制度

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为了及时有效地排查治理安全生产隐患,建立矿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的长效机制,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隐患监督管理,预防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及时消除各类安全隐患,确保矿井安全生产,根据上级有关文件要求,结合矿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一、成立安全隐患排查治理领导小组 组

长:矿

副组长:总工程师 安全矿长 生产矿长 机电矿长 通风矿长 成员:副总工程师、相关科室及队组负责人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安全科,安全科长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隐患的收集、分析、汇总、整改销号、上报等工作。

二、机构职责

1、矿长是全矿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者,对矿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全面负责,每月召开安全办公会,听取安全隐患的排查、处理及整改落实情况,研究解决必需的人、财、物。

2、总工程师对矿井安全隐患排查具体负责,组织落实矿井安全隐患的排查并制定相应的技术措施,对“一通三防”和防冶水等重大隐患的排查处理具体负责。

3、各分管副矿长负责对分管范围内的安全隐患整改工作,并负责对安全隐患按照制定的整改措施进行治理整改。

4、安全矿长对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负监督检查责任,对危及安全生产隐患不进行排查处理而继续生产时有权停止作业。安全科科长对安全隐患排查汇总、整改、落实、监督、组织验收负直接责任。

5、机电矿长对地面出现强降雨、洪水、大风和雷电等自然灾害引发煤矿水害、断电等事故,制定针对性措施和应急预案,并加强预警,一旦出现险情有权立即停止作业、撤出井下作业人员。

6、各专业副总工程师负责协助总工程师对所分管范围内安全隐患的排查及处理工作。

7、各科室(队组)在分管领导统一部署下,负责所辖范围内的安全隐患排查、处理工作,及时检查督促,并对各单位按要求落实整改措施,参加验收。

三、矿井安全隐患排查

(一)矿井安全隐患的识别、分类

1、矿井安全隐患按其严重程度、隐患分为重大隐患和一般隐患两大类,其中重大隐患为(A)级,一般隐患又分为B(较大)、C(较轻)两类。

A级隐患:危害严重、治理难度大,需停产处理的隐患; B级隐患:危害比较严重,或有一定的工作量,队组解决不了,需由矿上解决的隐患;

C级隐患:对矿井安全生产有一定的影响,由队组能解决的隐患;

2、安全隐患的种类分为:顶板、通风、瓦斯、煤尘、机电、运输、火灾、水害和其他。

(二)隐患排查

1、每季度由矿长组织有关人员召开矿井隐患排查会议,排查严格按照上级相关文件要求,对照煤矿重大安全隐患排查表,逐项进行排查,对排查的重大隐患制定隐患整改方案、安全保障措施,明确责任,落实隐患跟踪监控制度,严格按照措施组织整改,并将排查情况向上级部门呈报。

2、根据上级部门文件临时要求,组织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3、矿井每周组织一次隐患排查,全面排查各施工地点及环节存在的安全隐患,对排查的安全隐患制定整改治理措施,由专业进行销号,并建档管理。

4、各科、队、班组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随时进行隐患排查。

5、矿领导下井带班每班进行隐患排查,并填写带班记录,对发现的问题安排处理意见。

四、隐患治理

1、排查出隐患应登记建档,隐患整改按“五落实”和“闭合管理”原则,逐级落实整改责任,确保整改实效,实行“谁排查、谁签字,谁整改、谁签字,谁验收、谁签字”的原则。

2、煤矿安全生产隐患实行分级管理。一般隐患由隐患责任单位签定“隐患五定表”,责任单位按签定的整改时间限期整改。重大隐患由矿长组织制定隐患整改方案,实行挂牌跟踪管理,按照签定的整改措施、整改期限、整改责任人、整改资金、预计预案的“五落实”原则进行停产整改。

3、对重复出现的隐患相关科室要从质量标准化、岗位作业标准及相关制度等方面分析,查找隐患源头,改进技术或操作方法,另外对操作者强化培训,熟悉操作规程,以此减少隐患重复发生的几率。

4、重大隐患必须立即停产整改,同时向上级部门汇报,所有重大隐患整改完成,由煤矿主要负责人组织自检,自检合格后报上级部门申请验收,由上级部门验收合格,签署验收意见后方可销号。

5、根据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安排,每年在安全生产费用提取中留设专项资金,专门用于隐患排查治理。

6、培训中心建立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宣传教育制度,采取多种方式宣传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和工作要求,将安全隐患排查治理能力建设纳入职工日常培训范围,并根据不同岗位开展针对性培训,提高全体从业人员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能力。

五、隐患报告

1、发现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时,调度室必须立即向矿长和分管领导报告。

2、每季度末,安全科要将本月重大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情况书面呈送矿长签字,并书面报告上级部门。

六、处罚

1、若所查出的各类安全隐患,责任单位无故不按“五落实”要求整改,罚责任单位500元;未按期整改的或者整改不彻底的加倍处罚,并罚单位负责人200元;

2、同类安全隐患在同一队组重复出现三次以后,每再出现一次,对给队组每次罚款500元,并取消先进评选。

2017年3月18日

下载关于车间手工焊机和手持电动工具用电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治理措施[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车间手工焊机和手持电动工具用电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治理措施[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