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论新课改背景下的农村教师专业化成长
浅论新课改背景下的农村教师专业化成长
[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重新发现教师,重视教师的专业成长应该成为农村教育的时代特征。因此,用科学的发展观来引领农村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摆在每一所学校和每一位校长面前的十分紧迫的话题。本文结合农村实际,对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化的含义,农村教师专业化成长面临的问题作出简要分析,同时根据农村学校和教师实际提出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策略。
[关键词]:新课改 农村教师 专业化成长
在经济全球化、学习社会化、信息网络化趋势日益加快,社会对教师工作质量和效率的要求以及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空前提高的背景下,培养具有专业化水准的教师已成为国内外教育改革的共同目标,进行以“教师专业化”为核心的教师教育改革已成为各国的共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当前农村教师专业化水平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由于长期以来,硬件不足、师资薄弱等因素一直困扰着农村教育,农村教师专业化水平是制约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一个瓶颈,分析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现有的观念及存在的问题,探索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可行性模式,对于提升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什么是教师专业化成长。
教师职业从经验化、随意化到专业化,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20世纪60年代中期,许多国家对教师“量”的急需逐渐被提高教师“质”的需求所代替,对教师素质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化则形成了世界性的潮流。经过20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已经发展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教育研究共同关注的课题,是当今教师教育改革的主流话语。
新课改要求把教师的职业看成专业,教师专业化就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教师专 业化的基本含义是:第一,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第二,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第三,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第四,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二、农村教师专业化成长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农村教师的总量占教师总人数的 55%左右。这一客观实际决定了农村教师专业化是我国教师专业化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内容。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农村教师教育及师资队伍建设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不可否认,农村师资队伍建设依然存在很多突出问题,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整体状况堪忧。
1、农村教师缺乏理想信念,自主发展意识薄弱。
教师的职业本身应该是一种富有创造性、从中可以获得精神愉悦和自我提升的活动,而事实上,农村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缺乏自主性和主动性。面对不尽如人意的工作境遇,一些农村教师放弃了专业成长的理想,也放弃了做一名优秀人民教师的人生追求,放弃了安贫乐道的精神苦旅。在平时工作中,他们放弃了对教育问题的发现、思考,没有教学研究意识,靠 “惯性”工作。在沉重的生活、工作负担下,他们对教育新思想、教材新内容、教学新手段的钻研学习浅尝辄止。
2、对教师缺乏人文关怀,影响了教师的发展空间。
农村中小学评价教师缺乏宽松、多元、发展性的评价体系。目前,量化管理风行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一切管理行为、教学行为、工作绩效,统统被量化积分,与职称、荣誉、待遇挂钩。毋庸臵疑,量化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办学行为,有一定积极作用,但也束缚了教师的手脚、个性。为使学生考出高分数,教师们教死书,死教书,拼时间、题海战,奔命于荣辱得失间,无暇于教学科研。
3、农村教师专业化缺乏专业引领——不知怎样专业化。目前教师整体专业化水平的不够成熟直接冲击了人们对教师职业专业性地位的认识,极易导致教师角色的模糊化。这其中最明显的要数教师教育理论、方法等专业化体系构建的相对缺乏。比如说我国目前教师专业化的思想基础主要是西方有关的研究成果与实践,但我国教师专业化从—开始就成为政府政策层面关注的问题,教师专业化进程客观上得益于政府的推动,但由此导致的教师专业自主权利的散失,其直接的结果就是教师群体自觉的职业信念与社会责任、义务感不足,可能的结果就是使得教师专业化走向教师自主发展的方向不免流于形式。怎样设计适合我国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是当前一项最为紧迫的任务。
4、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影响着教师的发展空间。
一个教师要成功,至少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是自己愿意干;第二是能抓住机遇。自己愿意干,才会积极努力地在教学实践中学习与探索,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而所谓能抓住机遇,在我理解,应解释为领导的赏识和关注。有了领导的支持,老师才会有大展拳脚的空间;有了领导的支持,教师才能无后顾之忧地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去。很大一部分农村学校的领导几乎都脱离学习,成为“事务型”的领导,甚至连当个学习型领导的愿望都没有。他们思维很窄,成了一个靠经验和想象指挥教育的人。更为可悲的是,个别学校的领导却反而“唯上级马首是瞻”,完全听命于条条框框,甚至厌恶创新,利用自己的行政权力不断给教师泼冷水,极大地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教师专业教育程度低,学校管理不规范,缺少有效激励和正确的引导,造成教师对教学研究缺乏热情。试想,在这样一个工作环境中,教师如何能得到成长与发展的机会?
5、校本培训重形式,轻效果,缺乏良好的学习氛围。
由于经济、文化、地域、历史等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再加上农村学校校本培训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缺乏科学规范的考核及奖惩机制和统一的领导和协调等,使得农村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工作已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校本培训、集体备课等等,如同走过场,早已成为了一种形式。教师 感到没多少收获,又浪费了时间,认为此类活动可有可无,活动质量大受影响。这无疑阻碍了教师专业化的健康成长。
三、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成长策略。
分析农村教师专业化成长存在的问题,结合农村地方实际和教师情况,我们可以试着提出以下做法,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以适应新时代农村教育的要求。
1、树立远大的志向,确立农村教师自我专业成长意识。
首先,人的一生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应有高远的志向。我们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伟大而又平凡的职业,就应有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情操与品德。爱教育就是要做到忠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立志献身教育,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爱学生,就是要做到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先进的学生观和正确的教育观,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努力为学生发展服务。爱自己就是要做到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增强教师职业的使命感、责任感、光荣感和成就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做学生的楷模、社会的表率。
其次,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需求和意识既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起点,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提高研究意识和能力。教师进行教育研究,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课堂和改善自己的教育实践,还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方式中,教师能够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可以逐步实现教师的自主专业发展。因此,农村教师要努力改变“教师只是教学的执行者”的陈旧观念,努力提高自主的研究意识,以专业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克服被动性和盲目性。
2、建立有效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环境。
首先,要实现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就必须要保证教师有充分的学习和合作时间,建立务实的管理模式。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权力至上的管理模式,滋生和助长了长官意志,泯灭了教师工作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抑制了教师个性的发展。而目前国内外正在倡导的自下而上、由内而外的教师平等参 与的自主管理模式,致力于摆脱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管理理念,关注真实的教育情境,回应知识的革新和社会变迁的需要,整合个人、群体、组织、社区以及文化的需求,并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这种自主管理模式有助于促进农村教师从被动发展走向主动发展。教师通过自主管理,可以自己发现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问题,选择合作伙伴组成研究团队,寻找产生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次,要创设良好的合作性的工作环境,确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建立鼓励合作的团队和考核机制,从激烈的竞争型向分享成果型转化,营造互帮互助的氛围。在教师的管理机制中,个人得益应该与学校发展相一致,适当减弱对个体教师的考核力度,重点转向以团队为考核单位,鼓励结队合作,让每一位教师没有孤独感,融入于每一个组织。促进教师学习的行为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给教师提供学习机会,给教师提供学习资源(专项拨款或报销学习经费、邀请专家、提供书籍光盘等资料)、支持和强化教师学习(举办专题研讨会),为教师赋权,共同制定专业发展计划,奖励和认可教师专业发展成绩等。
另一方面,建立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的研究共同体。通过这种合作平台,使农村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学习城市教师的先进理念,感受城市学校浓厚的教研气氛等,促进农村教师和城市学校教师双向发展、共同提高。
3、加强专业引领,为农村教师专业化导航。
目前教师整体专业化水平比较低,有关专业化的理论与方法不够成熟,既易导致教师专业地位的模糊化,又不能实现对农村教师专业化的强势引领。因此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能为农村专业化成长提供观念与技术层面的支持。一方面,农村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极其需要加强理论学习,并自觉接受校外专家教育理论的指导,这是从教书匠通往教育家的必经之路;另一方面,专家也需要进行亲身的实践,需要到农村学校,到边远地区的教师中间去体验,只有这样,专家才会拥有更直观的感受和更丰富的案例,才能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健康成长。对于农村学校来说,应该为教师创造更多引领的机会,如本地区骨干 教师的引领、培训人员的引领、大学和研究机构专业研究人员的引领(特别是大学和农村学校组成的学习和研究的共同体)等等,已经成为国际教育领域的一个基本做法,在当今中国也已经蔚然成风。对于有条件的农村学校,还可以搭建教育网志(教育博客BLOG)平台,通过网络进行引领,即在网上选择优秀的专家,寻找优秀的教学资源,在网上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学校应该努力营建轻松、亲密的指导氛围,让专家经常走进校园,以朋友的身份与教师近距离接触,共同探究。这种平等研讨的指导方式,能为教师深层反思、质疑问难创设良好的氛围,能加快教师对新理念的消化、吸收、运用,能加速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
4、转变校长观念,强化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理念。
校长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负责人,校长的观念直接影响学校的专业文化,引导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校长应该转变长期以来把学校只当成“学生发展成长的场所”的观念,而应树立学校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和发展的场所”的观念。校长应该时刻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关心、满足教师专业成长全方面的需求,调动教师内在的动力,开发其潜能,创造物质条件,营造积极的氛围,支持教师的专业成长。首先,思想上要给予高度重视;其次,要制定出教师专业发展远近规划,拿出具体措施;再次,领导要以身示范。教育行政领导要讲学习,努力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管理能力,成为教育的行家里手,做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表率。
5、建立有效的校本培训机制,实现整体化、系统化的教师专业成长体系。
教师真正的成长不在于岗前培训,也不在于教学中的培训学习,教师能力的显著提高是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而校本培训正是在学校中以学校为主体组织发起并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课堂教学实际问题为指向而开展的培训活动,它既注重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概括、提升、总结经验和探索规律。因此,只有加大对校本培训的投入,建立健全的培训机构和制度,充分发挥教师在培训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实现整体化、系统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校本培训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要逐步树立教师专业发展观,完善校本教研过程,建立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机制,把校本培训落实到实处,从根本上促进课堂教学系统的良性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因而对于农村教师个体和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具有特别的价值和意义。
破解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难题,任重道远而又刻不容缓。农村教师专业化成长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一个教师能否在岗位上茁壮成长,受许多因素的制约。在终身学习时代,教师应该寻找专业发展的机会,经常交流教学和教学方法,参加各种有利于提高专业水平的活动。只有这样,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 2001.8 教育科学出版社 叶澜 白益民等
2、《教育研究〃论教师专业发展》 2005.7 宋广文 魏淑华
3、《中国教育报〃关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2007.5 翟 帆
4、《中小学教育〃论当前农村教师专业化的困境》 2005.11 王勇鹏
6、《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5 刘 捷
7、《教育探索〃教师专业发展之策略》 2003.9 刘 芳
第二篇:新课程背景下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
新课程背景下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
新课程改革实施已有几个年头,在实施过程中给我们最大的感悟是:教师的专业水平制约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推进,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角色,由课堂的控制者和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要实现这样的转变,教师需要更新观念,需要提高教育能力,需要转变教育行为,需要提高文化水平等。所以,新课程的实施更需要教师专业成长,纵观各地开展课改的实践经验,只有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带领教师走专业成长之路,才能成为适应现代教育需求的教师,才能成就教师职业的理想境界。
一、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让教师树立良好的职业心态,建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随着改革开发的深入,教师思想也不同程度的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同时由于农村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差,工作压力大,社会地位低,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下降,众多的教师职业心态差,职业倦怠感强,许多人只是把教育工作当作一种谋生的职业,上班、下班、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天天如此,年年如此,平平淡淡,终此一生,这种思想严重地阻碍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面对农村教师的实际心理状况,应积极引导教师树立“用职业实现生命的价值”的职业心态,建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把教育当作事业来追求。
1.用道德规范教育教师
引导教师树立敬业爱生、为人师表的教师形象,用典型去引导教师,组织教师学习陶行知、斯霞以及本校优秀教育工作者的奉献教育的先进事迹,通过师德教育来引导教师爱教育,爱学生,用“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去实现人生的理想和价值,把心献给党的教育事业。对教师的教育和引导,还要注意教师的思想动态,把握教师的思想脉搏,比如在目前教师因受市场经济影响,产生职业倦怠感的情形下,学校应该想方设法使教师守住教育这块净土,守住宁静的心灵,增强做好本职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2.用表彰奖励勉励教师
虽然我们从事教育不是为领导,不是为职称,不是为荣誉,但是通过表彰、奖励、职称晋升可以使教师感到对自己工作成就的认可,所以,学校应当每年都组织开展对优秀教师表彰活动,表彰的形式和内容应当是多样的,如对优秀班主任、师德标兵、优秀校长等的表彰,或通过举办优秀事迹报告会,请优秀教师介绍自己的先进事迹,让教师感到做一名人民教师是无尚的荣耀。
3.用地位待遇激励教师
落实好教师的经济和政治待遇,确保教师队伍的稳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落实确保教师工资正常发放,确保教师工资待遇不低于公务员;在大力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的同时,还要切实关注中老年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建立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
这些都为教师专业成长建立了良好的思想和心理基础,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动力”。
二、加强理论学习,引导教师不断吸收新理念
教师不仅是教育者,而且是学习者、研究者。大教育家孔子从没有对自己的知识感到满足,还告诫学生“三人行,必有我师”。教育人对知识的收入与输出有一句经典的话,“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源源不断的水”。还有人说“要当一流的教师,就要先做一流的学生”,这些可以看出教师这种职业最需要与时俱进,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充实自我,因为教师首要的是学养,其次才是教学的技巧。
新课改提出学生探究学习的理念,教师如果不具备足够的知识,是无法满足,也不能带领学生去对知识探究的。所谓“名师出高徒”就是这个道理。教师工作是繁忙的,如果他游走于繁忙的学校,繁琐的家庭,没有个人学习的时间和计划,那么这样的教师就会变成“教死书,死教书”的教书匠。在这方面,可以采取必要的措施:
1.提高教师文化水平
尽管90%的教师已经达到国家法律规定的学历,但是,还不能赶上教育发展、科技进步的步伐,学校应该指导教师制定个人成长计划,对每个年龄段的教师的学历提升提出不同的要求。还要鼓励和引导教师养成不断学习的习惯,学校要经常对教师的文化专业知识进行考核。
2.加强新课程理论学习
学校应组织教师系统学习《新课程改革方案》、《新课程改革理论辅导》等,必要时可以邀请县内外的专家进行理论辅导。在学习过程中,应就新课程强调的“四个注重”(重过程、重体验、重探究、重整合)、“五个发展”(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进行学习讨论,通过学习讨论,教师深深地意识到,传统教学过程,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已不适应新的教育形势,也不适应“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这一基本教育理念,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师必须转变角色,教师不仅是一部教案剧的编剧、导演、主演,还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伙伴、参谋、鼓动者、裁判,甚至是学生的欣赏者,教师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还应有方法、能力、意识,更有教师人品和学品。学习讨论使教师对教育改革的目标、思路、方法、要求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为了鼓励引导教师不断提升文化专业理论水平,学校应有计划、有目的、有选择地向教师推荐教育理论书籍,建立教育理论学习考核制度。
3.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美国著名心理教育学者波斯纳提出一个著名的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足见教育反思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为了引导广大教师不断反思、不断总结,现在许多学校采取了强行切入的办法,出台了教科研奖励政策,对在县级以上教育刊物刊登的或教育主管部门评选的论文进行奖励,把写总结、写论文作为每一个教师的工作任务下达在工作目标中,在职务晋升、骨干教师评选考核中,论文总结占有一定的比重。比如我们学校每年都有上百篇论文在县级以上教育论文评选或教育刊物中获奖或交流发表。为引导教师注重教学过程的反思总结,可以在教师备课笔记中增设教学随笔和教学反思等栏目,使教学反思行为成为教师教学工作的一种自觉习惯。
三、打造教科研平台,为教师提供实践机会
“以研促教,以研兴校”是每一个教育管理者的共同认识,新课改的实施和推进最终落脚点在教学过程。所以,教科研是新课改理论转化为实践的重要一环,这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1.建设教科研队伍
教师专业成长必须有引路人,所以学校的教务处、教科室应配备业务素质高、工作责任心强、具有创新精神管理人员,规模大的学校可设立学科教研组长。
2.构建教科研网络
学校应建立上下联动的教科研网络,就农村学校而言,初中教研网可以由县(教研室)——片(乡镇)——镇(教导处、教科室)——学科教研组构成;小学教研网可以由县(教研室)——中心学校——村学校——学科教研组构成。
3.开展教科研活动
学校要保证教师有充分的时间备课和学习业务。经常性开展教科研活动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师来说,他们能通过参加活动接受到更多的新方法、新理念,提高驾驭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同时给教师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学校每学期都开展“一人一课一评议”的活动,学科教研组学期初就将“一人一课”落实到每个教师,教师要拿出浑身解数来上好这节课,上完课后,还要向教研组成员陈述自己的教学设想和意图,大家开展评议。县教研室、镇中心学校教导处、教科室还应当举行公开课、观摩课,竞赛课,或者是送教下乡等活动,借此传递教改信息和教学经验,使教师在课改实践中不断深入理解新的教学理念,让理念回归课堂,这不仅是对教师教学行为的优化,也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的优化。
4.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集体备课是大家集体智慧的体现,在新课程背景下,开展这样的备课形式更有利于使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更能体现骨干教师引领作用,也是通过活动使教师借他力来提高自己的途径。目前,很多学校都开展了集体备课活动,并采取了“三级备课”的方法,即个人预备——集体讨论——个人实施。形成了“备课即研究,研究即学习”的良好运行机制。
5.开展课题研究活动
学校应根据教学工作的需要开展教学课题研究,通过课题研究来提高教师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来验证理论的能力,目前,在农村学校对课题研究采取的办法是:乡镇中心学校向县、市申请课题研究项目,经过论证批准后,中心学校再将课题分成若干子项目,分配给年级组、备课组、教研组,让教师带着目标去学习、探索、研究,以此来引导教师用理论去武装自己,做研究型教师。
四、建立常态的培训机制,让教师接受新理念
有组织、有计划开展培训活动是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增强教师理论素养,改变教师教学理念的重要途径,学校应制定好教师队伍建设师发展规划,落实具体措施、培训经费、培训目标,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空间、时间和物质保障。目前,对教师的培训大致分为这样的情况:
1.校本培训
由本镇中心学校牵头,制订适应本乡镇教师特点、教学需求的培训计划,并通过教研、讲座、学习等形式开展培训活动。
2.通识培训
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县组织的教材教法培训活动,一般利用暑期进行。
3.学科培训
主要是培训技能科教师,由于目前技能科教师紧缺,有必要对在职的教师进行专业学科知识培训,特别是对音、体、美、计算机等学科的教师进行培训。
五、打造名师成长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化健康成长
课程改革必须有一支改革的主力军、领头人,这样才能全体教师在专业化成长道路走得更远,让教师与名师交流,与专家对话,才能找出差距,反思自我,模仿创造,超越自我。
实施“一三五”工程。所谓“一三五”工程就是针对青年教师成长采取的一项措施,要求青年教师“一年入门,三年达标,五年成为骨干”,这项“凤凰涅槃式”的活动开展以来,使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得到了锤炼,每个阶段的考核都要经过职业道德、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效果的严格考核,“一三五”工程考核已成为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必须逾越的门坎。
开展骨干教师评选。通过评选骨干教师的形式,来引导教师专业成长也是我们的成功做法。对名师的培养应该注意层次和梯度,让教师逐级而上,在有些地方将骨干教师命名分为培养对象、教坛新秀、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培养对象等六个层次,对已命名的不享有终身制,每年进行考核,优秀者在下次评选中可以自然晋级。笔者所在的县已经评审了四批各个层次的骨干教师。骨干教师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领军人物,在课改中应充分体现其价值,他们必须每人帮扶一个教师,每学年开设4—5次示范课或讲座等,参与研究一个课题项目,读2—3本教育理论专著等等。凡是被任命的骨干教师,在教研经费上给予资助,在晋升职务上给予优先,充分调动了教师专业成长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支好的教师队伍,只有靠自己培养。学校领导要全面规划,统筹安排,既要照顾当前教学急需,又要看长远需要。只顾眼前,不下决心有计划培养提高教师,是缺乏远见的领导者。”⑸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培养、提高教师的重大意义,这既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教育均衡化的要求。目前,有的学校领导,因为经费紧张,怕影响教学秩序,对教师培训不重视,严重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这种现象在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教师专业化成长方面方法和途径,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当然,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化成长提出了高要求,我的想法和看法也不一定正确,只是我对此项工作的粗浅认识。
第三篇:新课改背景下(范文)
新课改背景下
摘要:本文从教学资源、师资水平、教学观念和方式等几个方面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作了再次思考,并提出了初步的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农村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强调:要进一步强化教育改革发展的保障措施。特别是继续增加教育投入,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到2012年达到4%。要完善体制和政策,不断扩大社会资源对教育的投入。健全教师管理制度,改善教师地位待遇,提高教师素质,倡导教育家办学,鼓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到艰苦贫困地区从教,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这说明国家高度重视国民的教育以及农村教育问题,笔者深感欣慰,同时也很忧虑,目前农村的教育教学依然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笔者从事的是小学语文教学,现就目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作出以下分析。
一、教学资源不足问题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一本教材、教参,一只粉笔,除了这些根本没有其他的辅助教学设备。学生除了课本就是几张简陋的课桌,有些学校这些桌椅还是城镇用了几年更换赠送过来的,说起教学设施,农村的小孩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多媒体教学,信息化教育是怎么一回事?什么远程教室,图书馆更是离他们很远。尽管近些年来国家投入的大量教育资金,遗憾的是却不能面面俱到,真正落实下来。
二、师资水平问题
据调查和了解,发现很多学校的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都没有具备:
第一,很多小学语文老师都不太会讲普通话,我们大家都知道,普通话是我们国家的标准语言,更是学校的基本教学语言,是我们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特别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现在是我们很多老师怕讲不好,他们就索性用方言,而且认为反正学生也听得懂,很难想象一篇文笔优美的文章在老师一口家乡话的教学下是什么样的情景?更不知道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从何而来?又怎么身临其境地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语文兴趣的培养又从何开始?
第二,语文教师不会学习目前流行的“知识折旧律”是:一年不学习,你所拥有的全部知识就会折旧80%。因此,适应变化是知识时代对人类提出的挑战。美国知识管理学家德鲁克(Drucker)说,知识社会要求其所有成员学会如何学习,因为知识的本质是经常发生变化的。在知识社会中,“有教养的人”是学会了学习的人。在知识时代,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需。据我调查发现,大多数教师除了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之外,就是在忙自己的家务事情。据我了解很多小学语文教师都没有看过相关教育方面的著作与论文或者报刊杂志等等,对一些教育改革和教学理念也关注极少,作为一位新时代的小学语文教师如果平时不利用各种方式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每天都不刷新自己的信息,不更新知识结构,不及时的补充学术养就很难跟上时代发展步伐以及适应当代教育改革的发展和需要,无法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课堂环境和帮助他们建构知识以及改变他们的认知方式。
三、教学观念及方式问题
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相对都比较滞后,大多数教师都认为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学会认字、学会写字以及学习一些基础知识,而忽略了对学生的语文相关能力的培养,比如听说读写能力,还有更重要的是忽视了语文教学中的方式方法、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引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思路公式化。很多老师不与时俱进,依然在原地踏步,语文教学中仍然是按“熟悉生字―给课文划分段落―归纳总结中心思想”这三个步骤进行教学。并且认为一篇课文的教学只要是完成了这个三步骤,自己的教学任务便是达标了。
2、教学方法的模式化。调查发现,在语文教学的语文课中,“通常只是读课本,听老师讲解词语、概念,而很少有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或进行有意思的讨论。”这种教学方式,无疑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所谓的教学活动是单向的、独断专行的活动。
3、教学手段原始化。农村很多学校依然还是黑板、粉笔这样的简单教学手段,一些相关电教设备和辅助教学的教学仪器基本是没有。
四、学生的阅读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有这样一段话:“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书籍是传承文明的桥梁,是延续文化的中介。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应该伴随读书而发展。农村的学生除了几本干巴巴的教科书,学生几乎没有或不再读其他的书籍,很少学校有相应的图书馆,可想而知,他们的知识视野有多么的狭窄,在语文课上,老师的导语知识背景又不够,我都不知道他们怎么去理解中国灿烂的文化,看着他们的精神世界逐渐枯萎,他们的人生色彩逐渐暗淡,想想都令人心痛,发人深省。
五、评估标准问题
多元智能理论的评价观,所倡导的是多样化的评价观,主张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在多种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景下进行的、切实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出初步精神和物质的能力的评价,是一种以评价促进发展的积极评价观。素质教育的呼唤,并没有改变农村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标准。面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存在上述的种种问题与现状,应该引起广大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足够重视。然而,怎样改变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当前的状态?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考虑:
首先,通过教师培训,提高整体师资水平。针对农村小学教师的培训,主管教育部门应加强农村教师的相关能力的培训力度,最好能通过制定相关的奖惩制度来提高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其次,实施多元化的评价。根据多元智能理论(Multi-Intelligence)认为,人的智力包括一系列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新知识及创造新成果的潜力。每个人至少有八种能力,但每个人的优势智力各部相同。评价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加以认同和激励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来促进教学。所以教学评价的准则不应该是一维的,而应该是多元化的。第一、教学评价应该强调个性化。对学生的评价应根据他们各自的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以促进学生积极有效地学习,从而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个性,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促进条件。第二、教学评价应该体现全面性。不仅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要以学生的其他各个方面(德、体、美、劳等)为评价对象。所以教学评价不仅仅是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要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意志等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最后,教学教法千篇一律的问题。教师的教学教法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作为祖国未来的培育者,要勤于思考,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学习和总结,虚心听取学生、家长、领导的意见,可以请别的老师观察和点评,在互相学习中提高教学水平。同时,紧跟科研步伐,从中吸取改善教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根据素质教育主体性特征,一切的教育或教学活动都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创设外部条件,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致,引导学生朝预定的教学目标前进,时刻不忘一切都是为了学生。
总之,在小学语文新教材的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处处渗透新的教学理念,灵活使用新的教材,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真正地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使学生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获得成功体验,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同步发展。
第四篇: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分组合作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初探
灵台一中
史志红
地理教学中的“分组合作自主学习”模式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组成若干学习小组,通过自由组合、合作探究等形式,解决地理问题,使学生的地理知识、地理素养、学习方法、学习潜能、情感体验等都得到较大 发展 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转变角色,创设多样地理情境,激发学生地理思维
根据新课程要求,我们在“分组合作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实践过程中,特别注意摆正教师的角色位置,做学生学习活动的服务者,紧紧围绕教学中心内容,创设形式多样的地理新情境,帮助学生讨论、探究,形成自主学习的氛围,注重导学、助学、组织和管理教学,这是“分组合作自主学习”教学模式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
创设材料情境,拓展教与学。如在进行必修I第一单元第二节《宇宙中的地球》中“存在生命行星”的教学时,可以展示课外阅读材料《探索地外文明》、《地球生命和地外文明》等,对课文进行适当补充、解释和拓展。学生经过阅读、理解、讨论、分析补充材料,对地球存在生命物质条件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创设故事情境,激发教与学。如在进行必修I第四单元第二节《山岳的形成》中“火山”的教学时,我向全体学生讲了故事“庞贝古城的毁灭”:“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喷发,紧靠它的罗马庞贝古城被埋没了。18世纪初,意大利农民从地下挖出古罗马钱币及大理石碎块,揭开了庞贝古城之谜。人们在开掘时,发现了许多悲惨受难的景象。” 真实的故事和火山简介,激发了学生掌握火山知识的兴趣和热情。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教与学。创设问题情境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学生认识特点等。要使创设的问题情境真正成为促进整个学习任务顺利完成的有效环节,就必须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如在复习“大气环流”时,可以借助多媒体,先设计局部地区、海陆之间、山谷山坡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再扩展到地球赤道与极地之间,然后提问:如果(1)地球不自转,(2)太阳直射点不移动,(3)地球无海陆之分,那么,全球范围内的大气环流是怎样的?有何特点?如果依次去掉条件(1)、条件(2)、条件(3),气压带、风带又会怎样改变?这种改变对亚洲东部的大气环流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创设图像情境,启迪教与学。如在讲到印度农作物的分布时,课件展示印度农作物分布,展示各种农作物的图像,让学生拖动农作物的图像到地图正确的位置上。创设动态图像不仅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而且加深了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二、弘扬个性,落实主体地位,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
新课程提倡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等个性为宗旨的自主性学习。根据这一理念,我们大胆实践“分组合作自主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有目标、有计划地互相讨论、合作探究。
第一,让学生“自组”。由于学生性格、爱好、情趣、知识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我们在提醒学生适当注意成绩的前提下,允许学生自由组合,组建成学习小组。每次活动前,推选一名学生来主持。实践证明,让学生“自组”有利于合作探讨,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第二,让学生“自读”。课堂教学一开始,教师就把课程目标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再让学生自由阅读,规定每组至少提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地理问题。这样,既纠正了过去教师主宰课堂的现象,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三,让学生“自议”。课堂上注意保证学生的探讨时间,使其围绕地理问题,展开讨论、争辩;教师要适时给予点拨、指导。通过“自议”,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加强,潜能得到开发,能力得到培养。学生感到探究有收获,合作有好处。
第四,让学生“自说”。尽量给学生创造说话的机会,鼓励质疑,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要经常鼓励学生把所思所想说出来,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比较自卑的学生。这样,教师的教学能有针对性,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积极性。第五,让学生“自练”。新课程的基本目标之一是为学生减负。为了检验教学效果,又不增加学生的课外负担,我们根据教学内容,精选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能体现层次梯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训练、纠错,既落实了知识,又激励了学生对成功的追求。
第六,让学生“自探”。“问题研究”、“课后活动”是新课程的一大亮点,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地理素养,我们根据“问题研究”和“课后活动”的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设计,让学生自我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反思实践,课改任重道远
三年的实践证明:“分组合作自主学习”这一模式对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具有积极的意义,改变了传统学习方式中学生的依赖心理;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心理和人格得到健全;学生获得了人生体验,激发了活力;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这是“以人为本”的一种教学模式。同时,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客观条件限制,还有许多问题与困惑,有待我们进一步实践与探索。
第五篇:有效教研机制与农村教师专业化成长
有效教研机制与农村教师专业化成长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农村教师教育及师资队伍建设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不可否认,农村薄弱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依然存在很多突出问题,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整体状况堪忧。所以,当务之急是提高广大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为此,几年来,作为教科研部门的我们一直在力求改变教育科研的工作方式,不断实现教育科研创新,走进农村学校,倾听农村学校的呼声与要求;走近农村教师,了解农村教师的愿望与现状。变程序式教研为参与式服务,变灌输式指导为对话式互动,形成教研员对农村教师的个别指导、骨干教师对农村教师的示范引领、教研强校对农村学校的教研示范,以及农村学校自主发展的有效教研的机制,从而促进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育的均衡发展。实践中,我们总结了如下几种有效的教研机制:
一、蹲点调研:建立农村教师与教研人员个体间的有效互动机制
蹲点调研就是教育科研部门组织学科教研员和骨干教师走进农村薄弱学校,全面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以及教师的备课、上课、辅导、批改、教研组活动等情况,特别是教师的课堂教学实施情况,以发现问题,然后提出相关的解决问题、改正行为的措施和方法,从而帮助农村薄弱学校全面提升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提高农村学校教师把握教材、理解教材、呈现知识的技能。蹲点调研具有如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是全面性。通常教科研部门到农村学校的蹲点调研的时间不是一天两天,而是三五天或更长时间。在蹲点调研的过程中,教研员与骨干教师要对这所农村学校的全体教师在备课、上课、辅导、批改、教研组活动等方面进行详细、全面了解,特别是对全体教师的上课情况要安排逐个检查,然后教研员与教师就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展开平等、积极、自由的互动与沟通,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所以,蹲点调研是对农村薄弱学校所有教师个体的考量与指导。
二是互动性。蹲点调研是教研员与农村教师个体之间的“对话式互动研讨”。在互动过程中,教研员以同行者、合作者、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其中,聆听教师的倾诉、体味教师的困惑,同时深入分析教师对教材文本把握的偏差。然后,教研员一方面创设合宜的情境,指导和促进教师积极地自主反思。另一方面又高屋建瓴地分析文本的编写意图、创新预设方法,最终在互动合作中指导农村教师形成新的教学方案。
三是有效性。蹲点调研是学科教研员与学科教师个体之间的互动,学科教研员在深入了解或听课的基础上,提出教师课堂教学的修改意见,这种面对面的指导,促进了农村教师的教学反思,帮助教师实现了教学行为的自我重建。另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必然会有内心的情感体验,或喜悦、兴奋、激动,或痛苦、焦虑、困惑,而这种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正是教师不断扬弃、不断生成、不断提升的过程。因此,蹲点调研对农村教师的指导的有效性显而易见。
简言之,我们认为,蹲点调研的教研制度是指导农村教师提高业务水平的非常有效措施。几年来,我们一直坚持对农村薄弱学校进行定期的蹲点调研,并形成了包括确定学校、下乡蹲点、布置任务、定期回访等几个步骤的基本模式。
确定学校。我们教研室每学期确定2-3所学校作为本学期重点的蹲点调研学校,然后,每位学科教研员在下乡蹲点调研之前都要首先了解该校学科任课教师的基本情况,以便在蹲点调研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指导。
下乡蹲点。在下乡蹲点的一周内,各学科教研员逐一听取学校各位学科教师的随堂课,检查各位教师的备课本、作业批改情况,参与学校学科的教研组活动。在全面检查的基础上,一方面与教师互动讨论指导;另一方面给学校领导反馈学科教师的基本情况,并对学校与教师提出一些调整教育教学方法的建议与措施。
布置任务。在与教师互动讨论、交流指导的同时,各学科教研员还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学科教师提出一些平时要进行演练和行为跟进的作业与任务,以便今后检查。
定期回访。蹲点调研以后,组织各学科教研员不定期对这所农村学校的学科教师进行回访,检查任务的完成情况,检查年轻教师的进步f青况。这种“任务驱动模式’’的检查回访的确对促进农村学校年轻教师的成长起到了很好的监督作用。
几年来的蹲点调研实践表明,这种教研员深入基层,走近农村学校对教师进行面对面的指导效果确实不错,深受农村学校教师的欢迎,对农村学校教师的成长起到了非常有效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来我们教研室下乡蹲点调研过的农村学校有30多所,在蹲点调研过程中开课教师达1000多人次,教研员在这些学校听课达1500多节次。许多农村学校教师在学科教研员的指导与其个人的努力下迅速成长,成为当地的骨干教师。
二、联片教研:建立教研强校与农村学校群体间的有效联动机制
联片教研就是建立教研强校与农村学校之间的校际教研共同体,使原有“以县为主”的教研范围更扩大,教研网络更完善,形成区域之间、校际之间以强带弱、以强促弱的教研互动局面,从而使分散的教研力量形成合力,为农村教师的成长搭建平台,达到优质教学资源互补共享,继而推进课程与教学改革,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和全市教育教学的整体水平。所以,联片教研对提升农村学校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措施与方法。
联片教研的优势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它为农村教师的成长提供了更多的交流、互动、展示的平台,增加了锻炼的机会。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来,单在联片教研方面,就有50%以上的农村教师在片区教研会上做过课。二是联片教研实实在在地为解决农村学校在课程实验过程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展开了教研活动,提高了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三是联片教研发挥了农村学校教师的教研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农村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四是联片教研加强了校际之间有效的交流和沟通,促进片区各校整体性、集合式优势成果的形成。
联片教研的活动模式具体有:
第一,“专家引领式”的联片教研。这种模式就是强校牵头特邀了名师来校上新课程示范课,组织片区内农村学校的各学科教师听课、评课,研讨新课程的上课形式和方法。通过联片教研活动,使广大农村教师汲取名师经验,提高课堂教学技能,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同时,还组织片区内的农村学校教师听专家讲座,与专家们展开疑惑问题的现场对话、交流,解决了广大农村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诸多问题。
第二,“骨干巡回式”的联片教研。这种模式就是强校组织有关学校各学科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分别在片区内的农村薄弱学校进行巡回式课堂教学展示,然后针对一些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交互讨论,提出解决方案。这样,即解决了课改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又提高了授课教师、听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教研能力,同时还提高了广大农村教师参与课改的积极性。
第三,“教学课例式”的联片教研。这种模式就是在该片区的教研活动中,要求每位参与教师听了观摩课以后,根据授课老师提供的课例,积极开展互动式评课,扎实开展课堂教学交流活动。同时,要求每一次的联片活动要有片内农村学校的教师代表参与上课,这样有助于农村教师的积极互动,引导农村教师共同成长。
总之,实行联片教研有利于提高农村学校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有利于发挥骨干教师对农村学校的辐射作用;有利于强校与农村学校的交流和经验推广;有利于推动农村学校的校本教研,帮助农村学校提升教研水平,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从而最终确保农村学校课程实验的顺利实施,促进农村学校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联片教研还可以改变教育科研活动单靠教研室组织的传统,实行“片区设计、县级指导、学区组织、教师观摩、大家评议”的办法,形成“小教研、大格局、创特色、竞发展”的新型教科研局面,扩大了农村学校教师对教科研活动的参与面,提高了教科研工作和课改实验工作的有效性。
三、帮扶送教:构建骨干教师给农村教师引领式的专业指导机制
帮扶送教就是建立“教师支教”、“送教下乡”、“帮扶结对”等制度,使示范学校的骨干教师给农村薄弱学校教师以有效的专业引领、指导,从而促使农村薄弱学校教师迅速成长的一种即经济又便捷的措施与方法。
教师支教是开展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结对帮扶的一种主要措施。近几年,我市积极探索“保留工资、保留编制、提高津贴”等办法,建立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教师交流与支教制度。一方面我市鼓励和选派城镇骨干教师到农村任教或支教,凡到边远农村学校支教的教师在评优评先、考核、职称聘任时享受优惠条件。另一方面,我市还通过制度来促使城镇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就是硬性规定没有农村学校工作经历的城镇学校教师必须到要到欠发达的农村薄弱学校支教一年,否则没有资格参加教师职务评审。所以,每年我市都有100多位老师到50多所农村学校支教。在选派教师支教农村教育的同时,我市也从边远农村学校选派教师到城镇学校跟班学习。应该说,城镇学校的骨干教师通过支教,给农村学校带去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带动和促进了农村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帮助提高了农村教师业务素质。
送教下乡就是发挥各类名师骨干教师的优势,组织开展送“精品课、新理念”到农村、到山区学校的活动。我们教科研部门每学期都根据本地的实际,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挖掘选拔名教师、名校长、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教学中坚、骨干教师组建讲师团,以片区为单位精心组织送教下乡活动,把优质课、示范课、精品课送到农村薄弱学校,受到农村山区薄弱学校一线教师的好评。
帮扶结对就是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之间结成对口帮扶学校,由市教育局或学区根据全市、本学区农村学校的实际,统筹安排,统一协调。以示范学校、强校为主,城镇学校为辅,与全市偏远农村学校和农村薄弱学校结成帮扶对子。对口帮扶以提高农村学校教师素质为目的,以送教下乡为主要形式,以农村学校教师到城内学校跟岗培训学习为辅助形式。具体做法是:由示范学校或强校挑选一些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开展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或到农村学校开展送教下乡活动,通过示范课、公开课、说课、共同备课等活动,帮助农村学校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同时农村薄弱学校教师也定期到示范学校听课、观摩、跟岗学习,示范学校还指定骨干教师进行具体的辅导。
另外,在帮扶结对方面,我市一些学区还启动了“青蓝工程”。“青蓝工程”就是由学区牵头组织30岁以下参加工作未满三年的城镇、农村学校青年教师与骨干教师结对。“青蓝工程”的目标是:通过骨干教师的指导使青年教师能够做到“一年入门,三年胜任,五年成骨干,八年为名师”。“青蓝工程”的形式是:在学科教学中,骨干教师给新教师、农村教师在业务上进行“一对一”、“师徒式”的指导,从而促进青年教师、农村教师成长。除此之外,我市还在高中阶段建立了农村学校与城镇示范学校之间的定期校际交流活动制度。通过示范学校骨干教师与农村学校教师相互借班上课、同课异构等形式,促进了农村学校与示范学校骨干教师的共同成长。
四、校本教研:构建农村薄弱学校教师自主专业发展机制
专家研究结果表明,“校本”包括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意指为了解决学校所面临的和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在学校中”意指学校自身所存在的问题要在自己的学校中由校长、教师共同研究、探讨、分析来解决。“基于学校”意指解决学校实际所存在的问题和促进学校的发展必须要从自身学校的实际出发。由此,笔者认为,“校本教研”的定义可以归纳为:根据学校自身办学思想与办学实际,以教师为主体,借助相关教育教学理论,利用有关教育科研方法,自主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的教育科研活动。
作为农村薄弱学校,由于教师的整体水平有待于提高,所以在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尚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譬如,如何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如何帮助教师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如何在课堂教学在体现新的课程理念?如何使教师在吃透文本的基础上提升知识的呈现能力?如何切实地提高农村教师的课堂预设能力?……我们认为,要想切实解决上述存在的诸多问题,就需要农村学校的教师一要有自主的学习意识、自主的反思习惯;二要创设教师群体间认真研讨的氛围与平台,实实在在地开展课改实验过程中诸多问题的自主研究,也就是要积极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从而提升课改实验的能力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校本教研的主要途径是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这三个方面从其操作主体来讲就是教师个体、教师群体和专业研究人员,因此,我们认为校本教研就是教师个体的自我反思、教师群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三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依赖,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统一体。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农村学校要想促进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促进广大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必须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等三个方面作为工作的切人点,开展学校的教学研究活动。
近几年来,作为教科研部门,我们一直在倡导农村薄弱学校做好校本教研工作。一是出台制度来规范广大农村学校和其他学校做好校本教研工作;二是通过评比来促进农村学校和其他学校做好校本教研工作;三是倡导农村学校和其他学校在操作层面上做好校本教研工作。具体如下:
1.倡导教师个体的自我反思。自我反思是教师个体以自己的教学行为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教学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自我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师的自我反思是研究的自我和教学的自我进行对话的过程,又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心灵上的沟通。在课程与教学中,教师的自我反思可以根据时间,区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三个阶段分别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具体表现形式。
实施课程前的反思:这个阶段的反思是一种预设性的反思、前瞻陛的反思,通过反思可以使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更为有针对性、实施性。教师长时间的课前反思,养成了课前预测、分析和反思的习惯,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研究性的实践活动。
教学过程中的反思:因为教师自我反思具有监控性和即时『生的特点,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及时进行反思,可以处理和思考即时出现的各种问题,这样能使课堂教学活动得以高质、高效、顺利地进行。养成在教学过程中的反思习惯,对教师的教学调控和教学应变能力也是一个提高。
课程实施后的反思:在结束课堂教学之后,及时并有效地回顾自己的教学活动,批判地反思自己教学过程中的超越性变异和衰减性变异,反思自己教学活动中成功和失败的原因,这样也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提高反思水平,长此以往,可以使教师成长为一名反思型教师。
2.注重教师群体的同伴互助。自我反思是校本教研的前提条件,而同伴互助则是校本教研的基本形式。校本教研强调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己,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与意见,形成相互交流经验、相互切磋心得的研究团队。在同伴互动中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所以同伴互助是校本教研的基本组织形式,基本的同伴互助形式包括交谈、协作、帮助等。
教师交谈。教师交谈一般有浅层次和深层次的区分。浅层次的教师交谈,可以使一些教师从同伴中获得借鉴和经验,从而少走弯路,改善教学行为。深层次的教师交谈,大家可以围绕某个问题畅所欲言,可能会形成很有价值的新见解,使每个教师都能获得单独学习所得不到的东西。
相互协作。相互协作指群体中的每一位教师都要共同承担责任,完成某项任务,而且要求每位教师在协作中发挥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使教师在互补共生中成长,在彼此互动合作中成长。
相互帮助。在一所学校同学科教师中,总有一些教师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专长,也存在许多经验丰富的教师,他们可以作为相互交流的“核心人物”,承担起帮助和指导其他教师的任务。关键是学校要落实这位“核心人物”,并使其尽快适应角色担当起帮助其他教师的重任。
因此,我们经常倡导农村学校和其他学校,要以学科组和年级组为互助载体,积极开展课例研究,每学期要召开校本教学研讨会2—3次,并注重“以老带新,以强带弱”,鼓励教师各抒己见,大胆批评,促进教师与同伴的对话,从而促进全体教师的共同提高。
3.专业人员适度的专业引领。校本教研是基于学校、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但校本教研还必须要有专业人员参与引领。专业人员包括各级教研人员、科研人员和大学教师,是科研的先行者,在信息和资源方面具有优势,可以为校本教研提供专业引领和学术支持,所以,专业人员是校本教研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几年来,许多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在校本教研制度的引领下,做出了显著的成绩。校本教研是提高农村学校教师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课堂教学技能、教育科研水平、处理与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最有效、最快捷、最经济的一种手段和方法。
有效的蹲点调研、联片教研、帮扶送教、校本教研等教研机制,是促进农村学校教师专业成长与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之举。但是,农村学校教师专业成长与教育均衡发展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我们有更大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