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要点专题

时间:2019-05-15 00:34: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要点专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要点专题》。

第一篇: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要点专题

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要点

(辩证唯物论

8、唯物辩证法

19、认识论3)(共30条原理)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物质和意识、规律和主观能动性)(共8条原理)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派生。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3、〖反对〗:反对实际工作中,违背世界物质性原理的表现是主观主义。

☆☆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它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二、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3、〖反对〗: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三、意识能动作用原理(或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原理)

1、〖原理内容〗:(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2、〖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反对〗: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四、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反对〗: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五、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被改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2、〖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即坚持实事求是),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3、〖反对〗: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

六、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简而言之,即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3、〖反对〗: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七、物质和运动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2、〖方法论〗: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3、〖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八、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是运动的同时,也承认静止的存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方法论〗: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反对〗: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把事物说成是不可捉摸的不可知论、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第二部分:唯物辩证法(联系

6、发展

4、矛盾7 + 创新2)(共19条原理)

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三个重要范畴:联系、发展、矛盾。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由矛盾决定,所以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Ⅰ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6条原理)

一、联系的普遍性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2、〖方法论〗: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

3、〖反对〗:反对切忌割裂事物之间的联系,用形而上学孤立的的观点来认识和处理问题。

二、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2、〖方法论〗:①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②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反对〗:反对否定事物的联系,或主观臆造联系,把本来不存在的联系强加给事物。

三、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2、〖方法论〗: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3、〖反对〗:反对以一种联系概括事物之间多种多样的不同联系,否认联系的多样性。

四、联系的条件性原理

1、〖原理内容〗:事物之间都是有条件地联系着的,无条件的联系是不存在的。任何具体的联系都依赖于一定条件,随着条件的改变,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因素之间的联系的性质、方式也要发生变化。

2、〖方法论〗: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联系的条件性。

3、〖反对〗:反对忽视联系的条件性,认为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是错误的。

五、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1)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①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②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2)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①相互依赖。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部分。②相互影响。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2、〖方法论〗: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3、〖反对〗:注意既要反对只考虑整体利益,忽视局部利益的做法;又要反对只重视局部、部分利益而置整体利益于不顾,把整体和部分割裂开来的反对。

六、系统和要素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方法论〗: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认识事物和系统,又要把事物和系统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3、〖注意〗: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但整体和部分与系统和要素并不是完全一样的。

Ⅱ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4条原理)

一、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原理(发展的普遍性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地变化发展之中,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方法论〗: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即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3、〖反对〗:我们应反对认为事物是一成不变的静止观点(反对形而上学用静止地观点看问题);破除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抱残守缺和安于现状的旧观念。

二、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发展的原因)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第一位原因,而事物的外部原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原因。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2、〖方法论〗:要求我们在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把内外因结合起来。

3、〖反对〗:反对忽视外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影响;否认内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决定作用。

三、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或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这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2、〖方法论〗: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成长,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

3、〖反对〗:既要反对把事物看成是一帆风顺的盲目乐观主义;又要反对看不到光明前途的悲观失望思想。

四、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发展的状态)〘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不断前进。

2、〖方法论〗:(1)我们在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2)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简而言之,即重视量的积累;不失时机,促成质的飞跃;坚持适度原则)

3、〖反对〗:反对忽视量的积累,急于求成,盲目乱干;反对忽视质的飞跃,条件具备时优柔寡断,畏缩不前。

Ⅲ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7条原理)

一、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矛盾即对立统一。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是始终不可分割的。矛盾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两种基本属性。

2、〖方法论〗:矛盾的观点要求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即既要看看矛盾双方的对立关系,又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的关系;既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又要在统一中把握对立;既要看到矛盾的这一方,又要看到矛盾的另一方;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变。)

3、〖反对〗:反对片面看问题(一点论),割裂对立统一关系,离开对立谈统一或离开统一谈对立。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着自始自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矛盾的客观性是指矛盾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2、〖方法论〗:要求我们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还要坚持一分为二,两分法。

3、〖反对〗:反对回避、否认和掩盖矛盾,遇见矛盾绕着走的做法,又要反对片面地看问题的观点(一点论,绝对化,片面化)。

三、矛盾的特殊性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三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2、〖方法论〗: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3、〖反对〗:反对对具体事物不作具体分析,千篇一律地用一种方法解决不同事物的矛盾,反对把理论当成不变的教条,生搬硬套。

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①两者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②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

2、〖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断实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补充:这一原理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坚持这一原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掌握“由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有助于学会“解剖麻雀、抓好典型,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等科学的工作方法。)

3、〖反对〗:注意既要反对只看到矛盾的普遍性,忽视矛盾的特殊性,看不到事物之间的差别;又要反对只看到矛盾的特殊性,忽视矛盾的普遍性,看不到万事万物的联系

五、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方法论〗:办事情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又不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统筹兼顾。

3、〖反对〗:既要反对办事情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又要反对只抓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的“单打一”

六、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每一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叫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方法论〗:看问题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但又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

3、〖反对〗:反对把矛盾双方同等看待,甚至颠倒主次,混淆事物性质的反对

七、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辨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处于支配作用,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次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方法论〗: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3、〖反对〗: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Ⅳ创新(2条原理)

一、辩证的否定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2、〖方法论〗: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因此,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于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

3、〖反对〗:反对把否定理解为外力作用的结果,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方法论〗: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3、〖反对〗: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思想僵化、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观念和行为。

第二篇: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哲学理论,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它是唯物主义的高级形式。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既唯物地又辩证地解决了人的认识的内容、来源和发展过程的问题。它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而这种主观和客观辩证统一的实现都必须通过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无限发展的过程。因此,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方法论,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战略和策略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和广大革命人民科学地认识世界和革命地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起源发展

(一)术语起源

“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术语最早出在狄慈根在1886年出版的《一个社会主义者在哲学领域中的漫游》一书中,狄慈根用这一概念表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后来普列汉诺夫也是这样表述的。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在讲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时,还用过“完备的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等概念。这些概念的实质完全一致,只是侧重点有不同。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互相渗透密不可分的,它们的有机统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是客观世界的最一般规律的自觉反映。它看到物质的原因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现象的基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它认为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一高度组织的物质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又是彻底的辩证法,是最完整深刻而无片面性弊病的关于发展的学说。它揭示了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原因,是一切现象自我运动的根据的客观真理。

辩证唯物主义是人类认识发展史的科学总结,它建立在现代科学和先进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并随着科学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和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它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二)产生和发展

在哲学发展的历史中贯串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同时也交织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辩证唯物主义是对哲学发展中积极方面,即唯物主义因素和辩证法因素的吸取、发展和升华。

1.历史上哲学发展的科学总结

古代的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是,它把世界的物质性归结为一种或某一些具体的“原初”物质(如气、水、火),带有朴素、直观的性质,缺乏科学的论证。一般说来,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同时又是朴素的辩证法,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自发结合。它看到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客观世界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这是原始的、朴素的但实质上正确的世界观。在欧洲中世纪,天主教神学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取得了绝对的统治地位,它把封建的等级制看作是体现神的意志的永恒不变的秩序。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和发展,生产技术的需要推动着经济自然科学的发展,人们的眼光从神转向人,从天堂地狱转向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从而促使唯物主义哲学的复兴。但这时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的辩证法不够用了。这种观点虽然正确地把握了现象的总画面的一般性质,却不足以说明构成这幅总画面的各个细节;而不知道这些细节,就看不清总的画面。从15世纪后半叶开始,自然科学获得日益迅速的发展,进入了以实验为基础的阶段。科学家们把自然界分解成各个部分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对有机体进行解剖学的研究。这种分门别类研究的方法是以后人类在认识自然界方面获得巨大进展的基本条件。但是这种撇开广泛的总的联系孤立地、静止地考察事物的方法被培根和洛克从自然科学移到哲学领域后,形成了形而上学的长期统治,造成了几个世纪在思维方式上特有的局限性。随着自然科学的进一步发展,自然科学材料的大量积累,使人们逐渐认识到自然界的一切归根结底是辩证地而不是形而上学地发生的。天体演化学说、地层变迁学说、生物演化学说,以及胚胎学的出现和能量守恒定律、细胞的发现,日益使人们感到要精确地描绘宇宙、宇宙的发展和人类的发展,以及这种发展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就只有用辩证的方法,只有经常注意产生和消失之间、进化和退化之间的普遍相互作用才能做到。德国哲学家康德以他的天体演化学说第一个打破了形而上学的缺口,开始了辩证法在近代德国哲学中的发展。这个发展在黑格尔的体系中达到了顶峰。黑格尔第一次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这是黑格尔的一大历史功绩。但是,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他代表着德国软弱的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认为他的哲学是绝对精神的最高体现,是客观精神发展的终结,普鲁士王国则是绝对精神在世俗的表现。他把现实世界的发展颠倒为绝对精神的发展,因而他的辩证法是不彻底的。费尔巴哈在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的过程中,恢复了唯物主义应有的权威。但费尔巴哈哲学在本质上仍然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不足以彻底清算黑格尔的辩证的唯心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以往哲学发展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彻底的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才使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2.创立的历史条件和思想来源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它和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一起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社会化大工业生产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个别企业的高度计划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开始激化,出现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爆发了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的宪章运动和德国西里西亚织布工人起义。工人阶级已经迫切要求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工具,以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增强自身解放斗争的自觉性。当时的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也日益暴露了客观世界的唯物辩证的本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的尖锐化使阶级关系明朗化、简单化,并清楚地暴露了阶级矛盾和物质经济利益的直接联系。资本主义的发展开拓了世界市场,打破了国家间、民族间和地区间的隔绝孤立的状态,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同时,自然科学中的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的进化论等三大发现,以及自然科学的其他巨大进步,也提供了关于自然界中各个领域及其过程之间联系的清晰的图画。这一切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客观可能。

辩证唯物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和恩格斯打破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保守的哲学体系,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中革命的因素,即联系和发展的思想,矛盾是发展的内在动力的思想,批判地继承了费尔巴哈哲学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摒弃了它的社会历史观、宗教、伦理的唯心主义杂质,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成功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科学地分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特别是详尽地分析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秘密,发现了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通向社会主义的唯一正确道路,由此创立了科学的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的社会主义学说。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的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的形成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论证的统一过程。

(三)创立传播

19世纪40年代初,马克思、恩格斯在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由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过程中,特别是通过对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和《精神现象学》的批判,已经提出了一些重要观点,但它同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影响交织在一起。真正作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马克思写于1845年春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其中,马克思对实践作了科学的解释,批判了否认实践能动性的直观唯物主义,也批判了抽象地发展能动性的唯心主义;用革命的实践观点解决了旧唯物主义者难以解决的二律背反──“环境决定人”和“人改变环境”,揭示了产生宗教神秘主义的秘密;指明人的本质实际上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指出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847年《哲学的贫困》的出版和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出版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正式问世。马克思没有写过专门论述唯物辩证法的著作,但是,他写的《资本论》是成功地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范例,具有普遍的哲学意义。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和《自然辩证法》中系统地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对马克思主义产生40年来的哲学斗争作了科学的总结。

在19世纪末,德国工人哲学家狄慈根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凭着自己的独立思考也发现了唯物辩证法。狄慈根和德国梅林、考茨基,法国的拉法格,意大利的拉布里奥拉,俄国的普列汉诺夫等人积极地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批判了庸俗唯物主义、新康德主义、马赫主义以及种种修正主义、机会主义哲学,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虽然,他们中间某些人的某些著作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错误,甚至后来普列汉诺夫在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上离开了马克思主义,在政治上成了机会主义者,考茨基堕落成为叛徒,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早期传播和发展都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

(四)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的内部矛盾日益激化,进入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社会发生了急剧动荡。已得到广泛传播的马克思主义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这时第二国际内部出现了一股修正主义思潮。列宁和他的战友坚持和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批判了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理论和形形色色资产阶级思潮,从哲学上对这些理论和思潮进行了清算,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列宁十分重视总结自然科学的新成就,他揭示了物理学危机产生的原因,彻底地批判了与物理学唯心主义紧密相关联的马赫主义及其修正主义理论,指出克服危机的途径就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去代替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列宁针对德谟克利特的原子不可分说,认为原子是无限可分的,人类对物质的认识无论从广度上或深度上都是一个不断发展永远无穷无尽的过程。列宁制定了本体论和认识论相统一的物质定义,指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个定义不受人们对物质结构的具体的历史的认识所局限,它反映无限丰富多样的物质表现形式的共同的深刻的本质,在现代科学的发展中不断得到证实。

列宁深刻地具体地分析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批判了修正主义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捍卫和发展了唯物主义的辩证法。他提出了两种发展观的重要原理,批判了否认事物内部矛盾,把事物的运动看作是由外力推动的纯粹量变过程的形而上学发展观,指出辩证的发展观把对立统一规律看作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看作是客观世界和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认为发展是一个充满丰富内容的事物自己运动的过程。列宁批判了把辩证法当做实例的总和,把辩证法和认识论割裂开的错误,指出辩证法就是认识论、辩证法的科学性要靠人类全部认识发展史来验证。他强调了生活实践的观点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观点,指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发展的辩证过程,是从现象到本质、从第一本质到更深本质的无限发展的辩证过程,是从相对到绝对的辩证过程。列宁提出了辩证逻辑的基本原则,强调真理的具体性,指出具体分析具体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他还发挥了辩证法、逻辑与认识论的统一的思想,对马克思《资本论》中的辩证法作了透彻的论述。列宁在他的著作中,对辩证唯物主义的许多原理和范畴都作了深刻的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五)中国共产党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

各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和马克思主义者通过结合本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总结科学发展的新成就,对发展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都做出了各自的贡献。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特别重视普遍真理和具体实践的结合,特别强调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批判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创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毛泽东的成果主要体现在《矛盾论》和《实践论》中,他深刻地论述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他着重地阐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强调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发展的动力,同时是认识的目的以及检验真理的标准,指出正确认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毛泽东阐述和发挥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核心——对立统一规律。他着重研究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强调了研究矛盾特殊性的极端重要性。他指出不能把辩证法当做死背硬套的公式,而必须把它同实践、同调查研究密切结合起来,灵活运用;对不同性质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毛泽东在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中使哲学进一步成为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邓小平简要而科学地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沿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条思想路线前进,不断地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得到丰富和发展。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

(一)物质统一性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解决把哲学划分为两大不同的基本派别。凡是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世界统一于意识的哲学派别属于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哲学派别属于唯物主义阵营。辩证唯物主义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建立了科学的实践的观点,彻底地解决了哲学基本问题,科学地论证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存在具有无限复杂的多样性和丰富多彩的运动形式;物质世界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时间与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有着自身的客观规律;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人脑的反映特性,是物质在地球这一特定条件下经历了从无机物到生物、从低等动物到高等动物、从猿到人的漫长岁月的发展而产生的最高产物。劳动实践在从猿到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实践使猿脑变成了具有抽象思维能力的人脑。人在劳动实践中改变自然界也改变人自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人的思维规律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发展过程中,经过亿万次重复而形成的对客观规律的自觉反映。意识和思维的内容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意识和思维存在的形式是语言,而语言的外壳则是由物质空气的震动产生的声音。无论从哪一方面看,意识都不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物质却是存在于意识之外,可以为意识所反映,而又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存在。但是,“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在这里,仅仅在承认什么是第一性的和什么是第二性的这个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物质和意识是对立的统一,它们统一于物质。统一的物质世界中原本没有意识,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产生于实践,它们的统一又在实践中实现。

马克思主义承认社会意识在社会存在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但又明确指出,社会意识归根结底只决定于社会存在,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物质力量即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不言而喻,没有这种观点,也就不会有社会科学”。社会历史也是统一物质世界中的具有自身客观规律的运动形式,是物质运动的最高形式。

1.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的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万事万物都处在相互作用的普遍联系之中,都处在不断产生、不断消亡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永恒的过程之中。统一物分裂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对立面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是普遍联系的最本质的内容,同时又是事物自我发展的根本原因。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质与量是事物的两个相互联系的属性。一定的量规定一定的质,一定的质也规定一定的量。质变和量变是事物运动发展的两种基本形式。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事物在肯定自身存在的同时又包含着促使自身消亡的否定的方面,辩证的否定构成从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化。辩证的否定是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是包含着肯定因素的否定。肯定与否定是对立面的统一。肯定与否定的统一和斗争构成事物的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是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

范畴是认识客观世界普遍联系之网的网上纽结,它以概念的形式反映了事物自身所包含的种种矛盾关系的各个侧面,是人对自然界认识的各个环节。物质与意识、运动与静止、时间与空间、斗争与统一、质与量、肯定与否定,以及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等等,这些范畴都是对立的统一。范畴可以帮助人们从事物的各个不同的侧面分析事物的矛盾,从而达到对事物的较全面的认识。

矛盾分析法是辩证法的根本方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从商品这个资本主义社会的“细胞”入手,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一步步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发展的全过程。列宁指出这种方法是辩证法的研究方法。列宁对帝国主义的分析,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问题的分析等,都是运用矛盾分析方法的范例。

2.认识是辩证过程

认识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对客观世界的能动的反映。认识的对象是普遍联系的、充满矛盾的、永恒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客观世界。认识的主体是物质世界自身发展的最高产物──人类。人类在自己的思维和意识中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不可知论把思维、意识同客观存在绝对对立起来,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或不可能完全认识的。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理论。思维和意识都是人脑的产物,而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然界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因此,人脑的产物归根结底亦即自然界的产物,并不同自然界的其他联系相矛盾。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中包含着思维和存在统一的原理,即世界可知性的原理。社会实践是对不可知论的最有力的驳斥。当人们能够根据某一客观过程所需要的条件使这一过程产生出来,并使它为人们的目的服务时,就证明了人们确实认识了这一过程。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劳动实践使猿脑变成了人脑,从而创造了认识的物质器官。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客观世界不能自然地满足人的生活和发展的需要,为了生存和发展,人必须改造客观世界,而为了成功地改造世界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并必须回到实践以满足实践的需要,因此实践又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最后归宿。实践扩大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接触和感知越来越多的现象,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只有通过改造客观事物的实践活动才能拨开笼罩在事物表面的现象的迷雾而暴露事物的本质。洞察事物本质的理论思维能力是在人类长时期的实践发展的历史中形成和提高的。人类在实践中不断地创造出各种仪器,扩大和增强了人感知现象的能力,人类还在实践中创造了电子计算机作为人们理论思维的得力助手。正是实践才使人类有了动物所没有的认识能力,离开了实践既无法感知事物的现象也无法理解事物的本质,因而也不可能有认识及其发展。实践又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即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发展的辩证过程,是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从知之不深到知之较深的过程,是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过程。真理是不可穷尽的。真理是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3.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正确地解决了哲学同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在辩证唯物主义看来,各门具体科学为哲学提供坚实的客观基础,哲学则是各门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科学一旦进入理论的领域,必须有理论思维的帮助,而学习哲学是发展和锻炼理论思维能力的唯一有效的手段。

恩格斯指出:“在从笛卡儿到黑格尔和从霍布斯到费尔巴哈这一长时期内,推动哲学家前进的,决不象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思想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速的进步”。自然科学的进步加深了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工业的进步促进了人们对社会的认识。只有自觉地、科学地总结概括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才有哲学的真正发展。自然科学是具有高度精确性的科学。辩证唯物主义十分重视自然科学的成就对哲学的推动作用,认为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列宁指出,要捍卫、发展辩证唯物主义必须同现代自然科学家结成联盟,要注意自然科学领域内最新革命所提出的种种问题。辩证唯物主义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中,第一次把社会科学置于科学的基础上,使人们在社会的发展中找到了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马克思主义的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的发展,反过来又成为推动辩证唯物主义发展的巨大力量。

科学离不开思维,因而科学也离不开哲学。恩格斯指出:“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还是得受哲学的支配。问题只在于:他们是愿意受某种坏的时髦哲学的支配,还是愿意受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的支配”。辩证唯物主义是对人类全部认识史的概括和总结,它的科学性又受到人类全部认识史的检验。它是指导科学研究的唯一正确的思维方法。但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不能代替具体科学的研究,不能为各门具体科学提供现成的答案;它不是教义,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辩证唯物主义不承认有什么到处适用、永恒不变的僵化的抽象公式,它反对死搬硬套教条,而提倡虚心倾听具体科学的呼声。它为具体科学提供理论思维方法;又从各门具体科学中吸取营养,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思维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和各门具体科学是相互依赖和相互促进的。各门具体科学研究的是客观世界中某一特殊领域的规律,哲学要揭示的却是统一的客观世界的最一般的规律。“就人类认识运动的秩序说来,总是由认识个别的和特殊的事物,逐步地扩大到认识一般的事物。人们总是首先认识了许多不同事物的特殊的本质,然后才有可能更进一步地进行概括工作,认识诸种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当人们已经认识了这种共同的本质以后,就以这种共同的认识为指导,继续地向着尚未研究过的或者尚未深入地研究过的各种具体的事物进行研究,找出其特殊的本质,这样才可以补充、丰富和发展这种共同的本质的认识,而使这种共同的本质的认识不致变成枯槁的和僵死的东西。这是两个认识的过程:一个是由特殊到一般,一个是由一般到特殊。人类的认识总是这样循环往复地进行的,而每一次的循环(只要是严格地按照科学的方法)都可能使人类的认识提高一步,使人类的认识不断地深化”。辩证唯物主义是从各门具体科学揭示的特殊规律中概括出来的,并从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中得到不断补充、丰富和发展的关于统一世界共同本质的科学认识。因此,它可以指导各门具体科学,为它们提供正确的理论思维的方法。辩证唯物主义是推动各门具体科学发展的普遍有效的认识工具。

(二)斗争

辩证唯物主义是在总结人类一切科学成就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又是在同一切非科学的思想进行严肃斗争的过程中成长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性是由人类认识和实践发展的全部历史所证实的,并将自觉地接受人类认识和实践进一步发展的检验。因此,只有坚持严肃的斗争才能捍卫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性和纯洁性并促使其健康地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同,它不把唯心主义看做纯粹的胡说和凭空捏造,它认为一切错误思想体系都有其认识论的根源和社会根源。列宁指出,唯心主义“不是没有根基的,它无疑地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然而却是生长在活生生的、结果实的、真实的、强大的、全能的、客观的、绝对的人类认识这棵活生生的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人类认识过程自身的复杂性和曲折性,在客观上为把其中某个方面、片断孤立地加以夸大、绝对化的唯心主义提供了产生的可能。社会中反动阶级和一切腐朽势力则极力把这种可能变成现实。旧哲学形成的传统思想也是一种不可低估的强大习惯势力。现代自然科学的一切新发展在客观上都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但是,这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任何自然科学,任何唯物主义,如果没有充分可靠的哲学论据,是无法对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袭和资产阶级世界观的复辟坚持斗争的。为了坚持这个斗争,为了把它进行到底并取得完全胜利,自然科学家就应该做一个现代的唯物主义者,做一个以马克思为代表的唯物主义的自觉拥护者,也就是说应当做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

辩证唯物主义由于自身的科学性不断增强和其影响不断扩大,除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以外,还出现了专门攻击辩证唯物主义的马克思学和企图把辩证唯物主义排除出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其他哲学折中地调和起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它们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其基本实质却是共同的。他们否认研究哲学基本问题的必要性,否认论证世界的客观性、物质性和统一性的可能性,把这一切斥之为没有价值的纯粹思辨。他们用形而上学或相对主义攻击唯物辩证法,或表示“赞同”辩证法却否认自然界存在着客观的辩证法。在认识论中,他们用混淆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反映论和机械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的办法反对反映论。他们抽掉了认识和理论思维的客观的、科学的基础,为主观地、任意地解释世界制造借口。

为了客观地、科学地认识世界,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有成效地改造世界,辩证唯物主义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这些哲学的挑战。要客观地、全面的认真研究这些哲学,在指出这些哲学体系的错误时,不回避或抹煞其中所援引的一些科学的材料,还要揭示它们犯错误的认识论根源和社会根源。要在指出它们把认识过程的某一方面、片断孤立地片面地夸大、绝对化的同时,不忽略在其展开的分析中发现的一些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或提供的有一定参考价值可以批判利用的思想。辩证唯物主义对这一切哲学的否定是有分析的、辩证的否定。只有持这样严肃的态度,才能捍卫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性,并推动辩证唯物主义进一步发展。

三、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区别和联系

(一)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区别

1.内涵不同

辩证唯物论是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学说、关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学说,它采用辩证法的观点研究世界的本质,所要说明的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类思维领域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在坚持唯物论观点的基础上,研究世界的运行状况、形态和发展规律,进一步回答客观世界究竟“怎么样”的问题。

2.二者所对应的哲学范畴不同

唯物论是与唯心论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者对立的根源在于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凡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的观点都是唯物论的观点;反之,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意识第一性的观点则属于唯心论。

辩证法是与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对“世界究竟处于怎样一种状态”所做出的不同回答。其中,承认矛盾,坚持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回答属于辩证法;否认矛盾的存在,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的回答则属于形而上学。

3.二者的基本观点不同

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主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同时,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承认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这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同时又是变化发展的,联系和发展是辩证法的总特征。而承认矛盾、运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并由此揭示了万事万物发展所包含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4.方法论要求不同

辩证唯物论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做到主观符合客观,就要防止主观主义。

唯物辩证法从承认矛盾、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出发,要求我们坚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要坚持对立统一,就要反对形而上学。

(二)辩证唯物论与唯物辩证法的联系

1.二者同属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范畴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而辩证唯物主义是由辩证的唯物论和唯物的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三部分组成。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特别是在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的基础上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诞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真正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2.二者相互渗透

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中,唯物论是基础,辩证法是核心,认识论是灵魂。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充满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如果只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否认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那么这就是形而上学的唯物论。

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辨证唯物论还揭示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而关于辩证法的思想又是建立在唯物论的基础上的,即在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物质世界联系和发展的原因、状态及发展趋势。如果否认世界的物质性来谈联系、运动、发展,那就是唯心主义的辩证法。

另外,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掌握唯物论,要从最基本的概念——物质入手。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基本概念,要正确理解物质概念的内涵,就必须抓住它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这里的“客观实在性”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所涵盖的万事万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是万事万物所具有的共同本质,是共性,是意识所没有的。

要理解辩证法,就要从辩证法的最基本观点——矛盾的观点出发,因为矛盾是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根源。首先,矛盾是联系的根本内容,事物之间的联系说到底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联系;同时,矛盾又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所在,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认识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对整个世界的看法以及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看法不仅是唯物的而且是辩证的。辨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是贯穿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条红线。二者的研究对象是相同的,但是研究的角度不一样。研究世界的本质要用辩证法的观点,否则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研究辨证法要在唯物论的基础上进行,否则就会陷入唯心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彻底的唯物论,又是彻底的辩证法,体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要点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第2页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和特征是什么?阶级条件:无产阶级登

上历史舞台科学条件: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与进步(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人文条件:德国古典哲学基本特征:

1、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2、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3、实现了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第29页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是什么?

物质观:31页意义:32页

3.实践的含义、基本特点、形式、以及对社会生活意义是什么?实践的含义:35页对社会生活的意义37页—39页

4.如何处理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如何处理42页

5.结合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第44页

6.结合永恒发展的原理,分析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原因?第46页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原因

7.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第48页关系

8.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依据第50页 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

9.掌握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内容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第52页否

定之否定

10.什么是实践?它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作用如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64页

什么是实践

第65页 实践在认识论中的作用第66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第69页 感性认识含义70页 理性认识含义

辩证关系

12.真理、相对真理、绝对真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如何?

第73页真理的意义74页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75页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1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如何?第96页社会存在与社会关系的辩证关系

14.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原理?99页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15.怎样理解科学技术的双刃剑作用?第126页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16.如何理解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

内容是什么?

第131页人民群众的绝对性作用,地位:主体133页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17.商品二因素及其辩证关系?145页 商品二因素和二重性

18.价值规律内容、形式及其作用?148页

19.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内容?152页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20.劳动力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特点?154页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21.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容是什么。158页

22.怎样理解在“无人工厂”情况下剩余价值的来源是仍然是工人的剩余劳动?163页无人工厂

剩余价值意义

2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成因?172页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24.垄断产生后为什么没有消灭竞争?185页垄断条件下的竞争特点

2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含义、形成、形式、作用和实质?188页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6.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内容、动因、及其后果196页 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

27.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及其原因和实质(特别是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200页 当代资

本主义所有制新变化

28.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是曲折性与前进性的统一?241页社会主义的曲折前进

29.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共产主义思想的主要表述和基本观点。245页 马克思主义关于建立无

产阶级政党

第四篇:辩证唯物主义知识点归纳

辩证唯物主义知识点归纳

一、辨证唯物论: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客观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1)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遵循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发挥主观动能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于人类。

(3)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二、唯物辩证法:

1、两个总特征:联系、发展

(1)联系具有:普遍性(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2)发展的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a.发展具有普遍性 方法论: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b.事物发展的趋势——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c.事物发展的状态——量变到质变

2、本质和核心:矛盾规律(对立统一规律)(1)矛盾即对立统一

(2)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对立性。(两方面的辩证关系)

3、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点论。(2)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4、辩证否定观:

(1)含义:是事物自身的否定,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2)特点:a.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

b是事物联系的环节又是事物发展的环节(3)实质:扬弃

(4)方法论——树立创新意识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1实践的含义及特点

(1)含义: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2)特点: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2、实践和认识的辨证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表现在: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④是目的和归宿)(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活动期阻碍作用。

3、认识发展的根本规律(特点):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方法论:要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4、人类认识的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再实践(追求真理永无止境)

第五篇:【2018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要点整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要点

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内涵、鲜明特征及当代价值

答:马克思主义的内涵:①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②是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③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④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P2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P10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①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②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③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④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P132、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涵P20

答:哲学的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又称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内涵: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它提供了对于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全面而深刻的思考。

3、简述意识能动作用的主要表现P26

答: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4、简述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P33

答: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是内容与形式、本质和现象、原因和结果、必然和偶然、现实与可能

5、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P37

答: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通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量变质变规律、否认之否认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③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6、简述量变质变规律P40

答: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7、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P41及其现实意义P42

答: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结果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辩证否定观的现实意义:①要求我们树立辩证的否定观,反对行而上学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而要对事物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使实践活动符合事物自我否定的辩证本性②要求我们正确看待事物的发展的过程,既要看到道路的曲折,更要看到前途的光明。

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性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P61-63

答: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性作用表现在: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9、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答:认识的本质: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②对认识本质的回答。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都坚持放映论,但是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③辩证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P63

认识的发展规律:①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②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本身规律性的认识。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辩证关系: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容。P167-16910、运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应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P79

答:①马克思主义作为客观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它正确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因而具有绝对性②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穷尽对一切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仍需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因而又具有相对性③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绝对性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相对性要求我们又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11、简述物质生产方式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P108

答:①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③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12、简述社会意识的内涵及其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答:社会意识的内涵: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个体意识是个人的生活经历和社会地位等在自己头脑中的反映,是个体社会实践的产物。P109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的反作用。P11213、简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内涵及其辩证关系

答:经济基础的内涵:①社会的一定发展阶段上往往存在多种生产关系,但决定一个社会性质的是其占支配地位的生产关系②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P121

上层建筑的内涵: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之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P121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③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联系构成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P124-12514、简述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路线的内容及哲学基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答: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路线的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群众路线的实质,就在于充分相信群众,坚决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让人民群众服务。P153

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路线的哲学基础:①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P150-15315、简述商品价值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

答:商品价值量的规定性:商品价值不仅有其质的规定性,还有量的规定性,及价值量的大小和多少的问题。P164

商品价值量的变化规律:劳动生产率水平越高,单位时间内的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生产每件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少,反之就越大,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P16416、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什么?为什么?

答: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P168

原因:①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发展过程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③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生产者的命运。P168-16917、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根据、两者的含义及划分的意义

答: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根据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者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P185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P185

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P186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意义①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②表明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有可变资本雇佣的劳动者创造的③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P18618、简述资本积累的本质P191、后果P191及历史趋势P192

答:资本积累的本质:依靠剥削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而实现的,没有剩余价值,就不可能有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的后果:①一极是财富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人手里,另一极是多数人只拥有社会财富的较小部分。②资本积累不但是社会财富占有的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而且是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产生的根源

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胜利。

19、如何理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并没有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P221

答: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加强了带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更好地保证了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垄断利润,更利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的经济关系调整,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2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P238和实质P239

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①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权益的争斗,是推动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重要力量③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势性对当代资本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④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①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21、为什么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具有历史必然性P247-249

答: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②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

基础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④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本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22、如何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P277

答:①必须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反对任何背离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的错误倾向②要善于把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与本国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回答和解决革命、建设、改革中的重大问题③紧跟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在不断总结新鲜经验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

23、经济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长期性的原因P279

答:①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③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④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24、如何理解在实践中开拓前进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P285

答:①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②社会主义实践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③实践探索中出现某种曲折并不改变社会主义的前进趋势④推进社会主义实践发展必须有开拓奋进的精神状态

25、简述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P295

答:①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②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③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下载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要点专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要点专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教案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教案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哲学的概念、性质、任务和基本问题;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读后感

    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有感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但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是两个不同的“主义”,而是同一......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读后感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读后感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但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是两个不同的“主义”,而是同一......

    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些主要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些主要观点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促进或阻碍作用 人类进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既要同自然界发生关系,人们之间也要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这......

    入党志愿书——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

    尊敬的党组织:通过对党的认识和了解后,我决心加入中国共产党,愿意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我之所以要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因为我深信共产主义事业的必然成功,深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

    论述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范文合集

    论述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 采矿1103 李小卫20100973 【摘要】本文通过查阅相关资料,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含义, 论述分析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各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题型及复习要点201312

    考试时间:2014年1月10日上午统一闭卷考试试题题型: 一、单项选择题(共40分,每题1分) 二、材料分析题(共60分,共三大题) 答题要求: 一、单项选择题(以如下的格式,分两个竖排答题) 1-5:A......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答:(l)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2)哲学基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何者是第一 性的问题。第二,思维和存......